五点问题(精选9篇)
五点问题 篇1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偏激的现象, 导致语文课严重失真。
表现在形式上的有: (1) 开课必课件。课件“满天飞”, 借助多媒体的声、色、光、电来“丰富”课堂, 语文课成了美术课、音乐课、地理课、生物课、“杂耍”课。 (2) 情节必表演。以热闹的场面来取代对文本的欣赏, 甚至掩盖对文本理解的不足。如, 一教师在上《记承天寺夜游》时, 也让两个学生表演苏轼和张怀民月下散步, 两名同学只是在教室里来回地走, 为表演而表演, 毫无意义。 (3) 活动必讨论。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讨论意义, 动辄就小组合作或是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轻个性化的思考;重动口的训练, 轻动手的机会, 以表面的生动活泼来显示学生的全面参与。 (4) 鼓励必掌声。以定式的、呆板的、惯性的甚至虚假的热情代替真实的赞赏, 也以此表征学生投入的程度;学生发自内心的掌声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过多过滥的掌声势必影响学生的思路, 有的会给学生造成假象。
表现在内容上的有: (1) 目标“三点式”。即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割裂分离为三点, 而不是“三维”, 表面上是条清理晰的, 实际上错误理解“三维目标”。 (2) 解读必教参。对教参的依赖性大, 只要是教参上有的便全盘托出, 面面俱到, 不厌其烦;教参上不讲的一点不敢涉足, 缺乏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唯书唯上的思想严重, 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缺乏老师自己的东西, 有的甚至按部就班, 按照教参的内容和顺序, 将词语、句子、结构、思想感情逐句逐段从头捋到尾, 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教材和教参缺乏大胆的取舍和整合。 (3) 语言欣赏必“喜欢”。一般的做法就是“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 并说说为什么”;欣赏找不准切入点, 不能针对性地用心去体味品评, 更达不到从艺术的高度进行鉴赏。 (4) 问题设计宽泛。缺乏思考的具体的路径和明确的指向;对课堂设计的问题过分地强调结果, 而忽视了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和表达的过程;课堂是一连串的追问, 而且无疑而问居多, 无效语言较多。
出现上述种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对“语文”的内涵没有理解透彻, 对文本即教材缺乏钻研精神和意识, 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忽视内容实质上的挖掘, 以至于形成课堂的无效教学。因此, 我个人认为, 语文课堂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方面的教学要领。
一、对语言的把握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这两方面的语言在课堂上的妙用。
一是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丰富、是否丰满、是否精练、是否含情、是否铿锵、是否传神, 表情达意是否准确等等, 都将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该启发的时候, 教师的语言就要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燃起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顿时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该总结的时候, 教师的语言就要能够既全面细致又简洁凝练地加以归纳概括提炼, 让学生“既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以不变应万变”;该煽风点火的时候, 教师的语言就要能够掀风鼓浪, 挑起世界大战;该力挽狂澜的时候, 教师的语言就要能够立马让风平浪静, 静若止水;该煽情动容的时候教师的语言悲哀得能让学生潸然泪下;快乐得能让学生前仰后合。总之,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口头语言的活生生的最鲜明的例子, 以语言带动语言, 以语言丰富语言, 以语言激活语言, 以语言感染语言。
二是文本的书面语言。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 其文本语言是最为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 欣赏价值和运用价值相当高。面对如此精妙的文字语言, 我们如何去解读、欣赏、感悟、模仿、运用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首先, 针对不同文体性质的语言文字, 找准不同的切入点, 切口要小, 角度要准。然后, 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可感知的属性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也就是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再次, 看看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和联想, 在头脑中构成了什么样的点———线———面———体;最后, 体会作者通过这些手法对这些景物赋形绘神的目的和作用, 能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是晴明的还是灰暗的, 是喜悦的还是悲哀的, 是喜爱的还是憎恶的。
二、对课堂情境的创设
语文课的情境设置是根据文本内容而定的, 课堂情境蕴含在文本之中。每一篇文章, 作者都酝酿了或者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这种情感需要教师和同学在解读过程中去感受、体悟、融入, 最后达成共鸣。所以教者的阅读体验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合文本、适合课堂的氛围, 让学生在教者预设的情境中, 更迅速、更充分、更完整地投入到文本的内容中, 从而投入到文本的情感中,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授公刘的《致黄浦江》时, 一走进教室, 只见他蓝色的西服、白色的衬衣、黑色的领带;一脸的严肃, 没有一丝笑容;说话时语气很沉重, 音调中透露着悲哀。学生当时就被他的这身打扮和表情给深深地感染, 我们这些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也被这庄重的气氛打动, 纷纷收起了课前的笑容, 呈现出一脸的严肃和静穆。再加上教者以衔悲致伤的话语解释自己的心情, 使学生更加沉浸在国破家亡的情境中。应该说, 该教师的情境设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美中不足的是, 他这种悲伤的情境一直持续到最后, 显得过了一些。因为, 本首诗的感情是变化着的:由“哭”到“为自由而战”再到“有权写下这骄傲的诗行”,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变化。作为中国人民, 谁都应当化悲痛为力量, 为了母亲的生命、自由、强大、自豪而战斗。随着文本情境的变化, 整个课堂的情境应该作相应的转变, 最好能结合历史和现实, 让学生感受到正是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 才有我们今天的骄傲和自豪。
在教学环节当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认知和掌握技能。
三、对文化内涵的积累
由文字而构成文章, 由文章而生发文学, 由文学而构筑文化。这是一个逐层深化逐步扩大逐渐延伸的过程, 语文的最高形式应该是文化层面, 文化的语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势必凝聚着该民族该国家独特的文化深度, 而汉语言是最富含文化意蕴的语言, 有很多是独具魅力的文化, 诸如成语、俗语、熟语、谚语、俚语、歇后语, 当然, 还有字谜、对联、诗词歌赋, 还有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这些, 可以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 是国粹, 是其他语种所无法比拟的。我在执教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这一课时, 文中有一幅插图, 图中有半副对联———“满园春色浓”,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是上联还是下联, 并说明理由, 然后请他们把它补充完整。这样, 学生既把握了课文内容, 还掌握了一定的对联知识, 一举多得。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 我设计了一道训练题:“对联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涵盖内容, 请概括上、下阙内容后完成下面的对联:‘把酒弄清影, %%%%。’”
通过这些做法, 课堂就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达到了“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这一高度。
四、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即生活, 或者说生活即语文, 这几乎是所有语文人的共识。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等等, 一切都来自生活, 同时反映生活。所以说, 语文本来就是生活的, 或者说, 语文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代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强调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就是把书本知识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抽象出来去教育孩子, 所以, 在今天应试教育的框架下, 生活离语文越来越远了, 或者说语文离生活越来越远了。
在教授《台阶》这篇课文时, 对于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 我没有完全参照一些资料上的说法, 而是让学生思考家中房屋的大小、高低、前后等问题。我们学校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 对农村生活还是有些基础的, 农民在自家房屋的建造上, 有不少的“讲究”:比邻家高出一块砖、比邻家上前几步地、比邻家宽敞一些, 等等, 很在乎“风水”。这些做法与文中的“父亲”希望自家的台阶也能“高”起来的愿望是否有些近似?如果找到了近似点, 那么, 作者在“父亲”的形象中, 是否多了些什么?那就应该是对父辈那一代人愚昧做法的悲哀———用一辈子的精力来完成一个虚无的愿望, 是否值得?有了生活作基础, 理解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否则, 就很难理解透这一层的意义。
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语文放回生活中, 或者把生活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活处处皆学问, 身边事事皆文章。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身边的生活, 引导他们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来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指导生活、创造生活, 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 然后用学生的口说出生活, 用笔写出生活, 用心体悟生活。
五、对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活动最终的归宿, 不仅仅是语文课上所拥有的, 其他所有学科的课堂都应该具备这一特质, 是共性的东西。
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 让学生对文中的克拉丽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就其中的克拉丽斯“借口胃不好而自己不吃牡蛎”和“以不要把男孩子惯坏了的理由也不让‘我’吃牡蛎”, 质疑很多资料上对她的定性———“虚伪”。我认为这两点恰恰能够反映出克拉丽斯是一个懂得勤俭持家, 懂得教育子女的一个“良母”形象。生活中许多“母亲”都会以种种理由来俭省开支, 把钱用在“刀刃”上;许多母亲都希望自己的“男孩”快快长成“男人”———在公共场合吃零食不是绅士行为。由这儿的怀疑和批判, 引出我们在写人的时候, 要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人再“好”, 也不会“好”到完美无缺的地步, 人再“坏”, 也不会“坏”到没有一丁点的人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怀疑, 要鼓励学生挑出课本中的病句、标点符号的误用等, 就是大师级作家的作品也不放过。我想, 这对课堂的创新和提高写作水平等都大有裨益。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极不具“语文味”的现象,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种种表现都让语文课严重失真。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 重新把握语文课的实质, 挖掘语文课的内涵, 定位语文的标准, 致力做好五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重视语言文字的把握;二是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三是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积淀;四是引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五是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2]闫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刘娟花.课堂提问的价值及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8) .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 2006 (9) .
五点问题 篇2
聚焦“四风”问题的五点建议
一、领导以身坚持领导带头,就要立言立行、善做善成 “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根子往往在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上偏一寸,下偏一丈。解决“四风”问题,关键是领导干部带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敢不敢痛下决心,从自己做起,从领导机关和领导班子做起,这是对领导干部的一次重大考验。在这方面,中央领导以身坚持领导带头,就要立言立行、善做善成,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改起。作则,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二、解决“四风”问题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保证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剑指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四风”与党的群众路线水火不容,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从思想上破除“四风”,从行动上力戒“四风”。“四风”的存在,一方面使党脱离群众,丧失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另一方面使群众同党若即若离乃至离心离德,长此
以往,必将从根本上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风”的存在,对我们党形成了现实的危害,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天敌。由此可见,“四风”与党的群众路线是对立的。当然,“四风”或类似“四风”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历史上曾多次反复出现过。因此,“四风”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之间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们必须经常抓、长期抓,解决“四风”问题。
三、清楚“四风”问题,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查找问题、整改问题。
清除“四风”问题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查”字当头、“改”字为先,解决“四风”问题,既要从实际出发,更要从实效着眼。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查找问题、整改问题。对镜先照自、正人先正己,决不可搞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式的“批评”,更不能搞文过饰非、推诿于人、避重就轻的“自我批评”。当干部,就得学会提意见、听意见,特别是对上面当忌“礼炮”、对别人应忌“哑炮”、对自己须忌“空炮”。
四、坚持开放搞活动,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
一是要有诚恳的态度。要把握正面教育的原则,引导党员干部欢迎群众提意见、敢于听意见,认识到听不到意见、找不出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开阔胸襟、放下思想包袱,虚心听取、诚恳接受群众的意见,真正把“四风”方面的问题找
准,把问题产生的根源查清,使党员干部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触及灵魂,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二是要畅通群众提意见的渠道。要探索一些简便管用的方式方法,把“面对面”和“背靠背”结合起来,既让群众有直接地、当面地提意见的渠道和机会,也要让群众有间接地、侧面地、不署名提意见的渠道,打消大家的顾虑和担忧,减少不愿提、不敢提的现象。三是要找准聚焦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有针对性地提意见,帮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问题找准、找具体,防止似是而非、大而化之、不痛不痒,真正触及思想、受到警醒。四是要让群众监督。要全过程地敞开大门让群众提意见,做到听取的意见向群众公示、查摆的问题向群众反馈、整改的措施接受群众评判,把整个教育实践活动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透明度,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五、坚持边查边改,进一步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要牢固树立边学边查边改边建的意识,坚持立行立改,做到标本兼治,保证善作善成。一是要下定决心、真改实改。对一些政策界限清楚、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实打实、硬碰硬,决不允许敷衍塞责、隐瞒推托,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一个一个地解决,小有小改、大有大改,抓一件成一件,集小胜为大胜,确保教育实
外汇投资牢记五点 篇3
外汇交易就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进行兑换,与其他金融市场不同,外汇市场没有具体地点,没有中央交易所,而是通过银行、企业和个人间的电子网络进行交易。
外汇交易可以分为现钞交易、现货外汇交易、合约现货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等。其中合约现货外汇交易,又称外汇保证金交易,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交易方式,一般只需缴付不超过10%的交易保证金,便可以按照一定倍数买卖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外汇。
外汇交易要注意哪些
1.顺势而为。外汇交易一定要懂得顺势而为,前提是要事先判断好大势,然后跟着趋势下单,只做顺势单,不做逆势单。比如上涨行情中,每次向下回调之后都是做多机会;下跌行情中,每次向上反弹之后都是做空机会。
2.看准时机。在进行外汇交易时,看准时机很重要,尤其是入场时机,通常选对了入场时机,一次交易也就有了60%的胜算。假如在上涨行情中有一次回撤,38.2%回撤位将是第一次入场时机,这时汇价通常会受到支撑后反弹。如果没有把握住时机,已经上涨了一定幅度后再入场,本次交易的盈利将大打折扣。
3.止盈和止损。止损和止盈在外汇交易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把握住了止损位和止盈位,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保证收益最大化。打个比方,假如下错了一个单子,外汇价格朝相反的方向走,这时应该及时止损。如果心存侥幸,以为总会折返回来,可能会进一步拉大损失。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单子是盈利的,到了一定幅度应该及时止盈,否则外汇价格朝相反的方向走,将缩减盈利。
4.控制仓位。控制仓位关乎外汇交易的命脉,大家都知道,仓位越大,盈利单将会有更大收益,亏损单将会有更大损失。有些人只想着赚钱,盲目重仓操作,结果一旦方向搞反,很有可能会导致爆仓,直接出局。因此,控制仓位至关重要,一般一个单子用十分之一仓位比较保险(放心保),最多用五分之一。
5.把握心态。外汇交易一定要把握好心态,按照入场点位、止损位、止盈位设定好后,要严格遵守交易纪律,不要看行情起落而随意更改策略。同时,在交易过程中,切勿只盯着账户资金变化,而忘记了交易最大的乐趣是对汇价的判断和策略的准确度。
考研复试 避开“五点”阴霾 篇4
1月30日,北京再次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导致多条高速路封闭。此时此刻初试刚刚结束的考生,是否已经如释重负,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了呢,专家提醒这样的天气不适合过多的户外运动,大家还是“宅”在家里准备接下来的复试吧。考|研教育网专家提醒大家:初试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完成了第一步,即将到来的复试更为关键。学习并且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是各位考生顺利通过面试的重要或者唯一的途径。在此总结了历年来考生在面试中常出现的坏习惯,避免2013届考研学子在面试中影响成绩。
一、过于紧张,大脑空白、手脚忙不停
考研面试中,很多考生买了很多书,也背过一些类型的面试题,准备还算充分,但面对考官时头脑就一片空白。头脑一片空白其实有二种情况,一是“完全不知道怎么答,基本上没思路”;二是“答题前10秒头脑一片空白”。 一紧张,双手就喜欢忙个不停,做些玩弄领带、挖鼻、抚弄头发、掰关节、玩弄手中的东西等动作。
专家表示,出现“完全不知道怎么答,接着就是不知道怎么答,基本上没思路”这一情况,对考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面试技巧和正确的解答方法,还需要考生不断学习、进行系统梳理,加强思维的训练,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适量的实战演练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提醒考生,回答问题时要自信,谦逊,坦然,大方,得体,礼貌。
二、着装要大方,避免太时髦或太随意
如果想给导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考生的仪表一定要显得严肃、庄重。在穿着方面,考生不能过分标新立异,穿着奇装异服,也不能过于随便。男生最好尽量穿西服或者较正式的服装,女生可以穿职业套装。以往,有少数考生在面试时穿着不庄重,受到导 师批评,最终影响面试成绩。考生还要保持头发干净整洁,尽量不要染发。
三、反客为主,夸夸其谈
面试时千万不要反客为主,不要对老师一个劲地提问。如:王平(匿名)平时很自信,在面试现场当成了学术讨论会,不断和老师争执、提问,显得非常傲慢,而且观点并不成熟。自认为很牛的人,千万不要在考场上炫耀,要知道“考官”见过的牛人多了。一句一句说完自己的观点,稍微发挥一点就可以了。
导师要的是那些做事能力强、说话少的`学生。所以你与导师第一次见面,不要夸夸其谈。不妨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好是在自己见导师之前就准备好, 一个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比一些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还重要。问专业问题时,不要什么都问,如果问题问得不恰当的话,会让导师觉得你什么都不懂。
四、生拉硬扯,不懂装懂
在专业面试时,很多考生都会被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此时你要记住:一定要诚实,对于不会的问题就说自己不是很了解,把自己所了解的尽量说出来,不要不懂装懂。导师既然问了那个问题,表明导师对问题很了解,考生靠蒙是不能过关的。如果老师问的问题你实在不知道,也不要慌张,更不要胡扯一通乱解释,考生最好在告诉导师不懂之后,尝试着对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这样老师会感觉,这个学生虚心诚实,善于思考。
五、语言生硬或反复追加
很多考生在面试表述中出现背书式回答,反复追加式表述,或是表达中出现口头禅……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燥了。建议考生,在面试中一定要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即便认识上错了也没关系。有些老师一看你是在背书,那你就惨了,有些考生课程成绩本来考得很好,甚至第一名,但若是背书式回答,肯定不会被录取,已有无数次的证明。
果园规划着重抓好五点 篇5
发展果树生产, 购买果苗是第一步;而品种选择, 又是购买果苗过程中的关键。选错一年苗, 白流三年汗, 说的就是品种选择的重要性。要选准品种, 必须做到或注意下述几点:
1.1 选择刚开始发展的品种
刚开始发展的品种一般来说都是新品种, 10年内一般不会淘汰。
1.2 选择种植面积尚少的品种,
要站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个问题。有些品种, 在某个局部地区已经很多, 但在全国却显得微不足道, 这样的品种, 依然值得发展, 而有些品种, 在某个局部地区才刚刚发展, 但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已经有大面积种植, 这样的品种不宜再去发展。
1.3 要选择有特色的品种
如今水果生产同工业品生产一样, 品种繁多, 琳琅满目, 供大于求, 没有特色的东西, 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水果品种的特色, 一般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成熟期:特别早或特别晚; (2) 果实外观:颜色与众不同, 色彩鲜艳悦目; (3) 果实外形:与同类品种相比, 在大小或者在形状上非常独特, 对常规印象有较强烈的视觉冲击; (4) 品质:与同类品种相比,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或独特的风味。 (5) 经济性状:打破常规, 融鲜食、加工、观赏于一体, 如本来用于鲜食的, 现在既可用于鲜食, 又可用于加工、观赏;本来用于作菜的, 现在又可用于作水果食用等。一般来说, 只要具备上述一点, 即有了特色, 而如果同时具备了几点或全部, 则属于精品了。
1.4 要选择有增值潜力的品种
有些农民, 什么水果好销, 就大面积去发展这个品种, 或者看见别人大种什么, 就大面积发展什么, 缺乏全面的调查、周全的考虑、深刻的分析。结果, 种什么就砍什么。这是跟风和一哄而上的结果。
1.5 选择适宜本地或适合自已生产条件的品种
一般来说, 果树都有它的适栽范围, 超出这个范围, 就会导致原栽培性状发生变化。有些变化问题不大 (或者更有优势) , 有些变化则会带来灭顶之灾。这是栽培者所需周全考虑的。一般来讲, 寒带、温带的果树在热带、亚热带栽培, 必须考虑它的需冷量时数, 它对高温高湿的忍耐度, 而热带、亚热带的果树在偏北栽培, 则必须考虑它的抗寒能力, 花期怕不怕受冻害。但对于有生产条件的果农来说, 反其道而行之, 反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如把热带果树搬到北方大棚去栽培, 成熟期会比南方更早, 效益更好。总之, 要因人因地考虑。
2 严把苗木质量关
现在苗木市场上的规格, 质量都相当混乱, 缺乏一个比较统一、比较可操作的标准, 而且每个地方都不同。我们根据目前种苗市场的大体情况, 提出下列标准供参考:
2.1 规格
(1) 成品苗:落叶果树苗高50cm以上, 常绿果树苗高35cm以上;茎粗0.5cm以上。 (2) 次成品苗:落叶果树苗高49cm以下, 常绿果树苗高34cm以下;茎粗0.4cm以下。 (3) 芽苗 (半成品苗) :已经嫁接成活, 但尚未吐露叶梢的。
2.2 质量
品种纯度达95%以上;不带检疫性病虫害;嫁接口充分愈合, 主干充分木质化, 具原品种固有之颜色;有1条直根, 3条以上侧根或须根。
3 科学种植
首先, 苗木定购之前, 要先进行挖穴、整畦, 畦宽一般为2~3m, 山坡地1.5~2m, 穴大小一般为0.8cm×0.8cm;挖好后, 要把表土与家畜粪 (最好是鸡粪, 猪粪和兔粪要慎用) 拌均匀, 回填进穴底。每穴家畜粪的用量一般为20~30kg。粪土表面再放一层10 cm厚的生土, 然后再倒进稻草或杂草, 把生土堆成一个小山状待种。若无家畜粪和稻草, 用生物有机肥效果也很好。
其次是苗邮到后, 应先检查成活, 完好的苗, 应先解开绑缚物, 用小刀或剃须刀片在嫁接口背面的砧木上纵划一刀, 即可解开 (芽苗须待种活后再解) ;并及时沾黄泥浆, 迅速定植, 千万不要拖延, 否则将影响成活率。如果一时来不及种或不宜种 (主要是怕冻品种) , 必须用大营养袋假植, 放置在适宜该品种生长的环境里, 如塑料大棚, 待时机合适再种。
苗木定植后, 必须一次性浇透水, 然后视气候情况, 5~7天浇1次, 连浇3~5次即可。千万不要天天浇。果树既需水也怕水, 浇得太勤, 容易烂根导致死亡。
第三, 苗木定植成活后, 要认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及科学管理技术, 按时按量下肥, 搞好病虫害防治, 适时调控生长态势, 保证第2年丰收。
4 最佳种植时期
南方地区一般秋栽比较合适, 有利于根系伤口的愈合, 促进次年的长势。栽得太迟, 苗木根部所积累的养分, 既要供应芽梢生长, 又要供应根部恢复伤势, 会出现营养供应短缺, 导致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
5 适宜栽植密度
关于劳模的五点探讨 篇6
“老黄牛”精神过时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纵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模, 虽然大多数从事的是苦累脏险且报酬不高的工作, 但他们豪情满怀, 任劳任怨, 不讲报酬, 默默奉献, 把自己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党的感恩、对未来的憧憬全部倾注在劳动上, 成为全国人民崇尚敬仰、竞相学习的楷模。时传祥, 北京市一个普通的掏粪工人, 以“宁愿一人脏, 换得万家净”的精神, 奋战在环卫战线, 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社会的普遍赞誉;“宁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的这句话, 尽情抒发了广大石油工人的心声。他带领钻井队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打出了一口口高产油井, 为新中国摘掉贫油帽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用“老黄牛”来比喻劳模, 充分表达了对劳模的赞美、讴歌之情。是啊, 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 哪个劳模计较过个人的得失, 哪个劳模不是像“老黄牛”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他们是时代的楷模, 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同时, 他们又是那样的纯朴真诚, 就像是领着一家人向前迈进的兄长, 望着他们的身影会让你感到亲切无比, 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大都文化不高, 说不出什么漂亮的词句;他们大都没有见过世面, 也讲不出什么深奥的道理, 但他们深知, 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 必须拼命工作, 必须艰苦奋斗。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充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心声。
今天, 当我们打开劳模史册, 去亲近那一个个憨厚可亲的形象时,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 把这些老劳模比作辛勤耕耘的“老黄牛”, 真是再生动贴切不过了。“老黄牛”精神, 就是那个时代的闪光点, 是激励人们奋斗不息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 进入新时期,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 “老黄牛”不现代了, 不值钱了, 不时髦了, 因而也就不那么崇尚了。果真应该如此看待“老黄牛”精神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倘若视赤诚为迂腐, 视敬业为狭隘, 视奉献为愚昧, 那它还有什么繁荣富强的希望!
劳模队伍结构要不要更新?
劳动模范层出不穷, 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评选劳模与时俱进, 是我们社会繁荣发展的体现。
1950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过13次大规模的劳模表彰会。1989年以来, 全国劳模的评选表彰工作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基本每五年举办一次, 每次评选表彰3000人左右, 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而2005年的全国劳模评选工作, 与以往相比是最特殊的, 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这次评选开创了三个“第一次”:私营企业主被纳入评选范围是第一次;进城务工人员被纳入评选范围是第一次;劳模人选在媒体上进行公示也是第一次。因此, 这次评选具有里程碑意义。无论是从劳模队伍的人员构成, 还是从劳模的知识、技术水平上看, 这支新的劳模队伍符合“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展现了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劳模的时代风采和形象。从劳模群体外延扩大, 到新时代劳模知识技能定位, 再到劳模创造价值的评价, 都使得劳模队伍实现了从传统的简单劳动型向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在2005年评选表彰的近3000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中, 19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总数的65.67%, 其中1156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21人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劳模已成为新时期劳模队伍的主体。这种深层次意义上的变化, 进一步激发了各行各业劳动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劳模这一光荣称号具有了更强的形象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然而, 对于这一明显变化, 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了。比较典型的议论有:私企老板也算劳动者, 也能当劳模?金领的、白领的挤掉了蓝领的、没领的。出力的、流汗的永远比不过用脑的、动嘴的。如此等等。看来, 人们对这一问题还存在不少困惑, 需要相关方面加强宣传引导, 讲清改进劳模评选工作的意义目的, 为劳模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人们学习劳模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当然, 劳模评选工作仍存在着诸多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比如, 评选机制亟待完善, 尤其应进一步创新广大群众参与评选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健全评选程序, 克服只由少数领导者圈定的现象, 这样才能使劳模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榜样作用。再如, 应进一步探索各条战线、各类职务劳模的适当比例, 避免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 尤其应严格控制领导者当选劳模的数量, 保持普通劳动者在劳模队伍中的主体地位, 以增强劳模对广大群众的示范作用。又如, 劳模是社会道德的楷模, 因此评选劳模必须以德为先, 坚决杜绝仅凭经济数字论英雄的片面性, 充分体现劳模队伍的精神价值。
劳模应该“神化”吗?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 英雄多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纯正无瑕的形象, 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这种传统意识, 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劳模的评价。一说到全国劳模, 人们就习惯地给他们罩上一个金色的光环, 把他们“神化”了, 认为他们就应该是神奇无比、完美无缺的人。这个愿望可以理解, 但不现实。
劳模应该走下神坛, 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真实的人, 他们也有七情六欲, 也有困惑和迷茫, 也有缺点或错误。他们与一般人所不同的, 就是在人生漫漫征途上, 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座标,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 把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最大贡献当做自己追求的人生最大价值。
因此, 我们应以平常心态看待劳模, 不能为劳模设计一套超凡脱俗的言行模式, 也不能对劳模附加许多不切实际的、超乎客观的要求, 而应当鼓励支持他们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尤其要宽容他们在探索创新中的失误, 热情帮助他们战胜困难与挫折。否则, 他们就会缩手缩脚、瞻前顾后, 就无法创出新的业绩。求全责备的后果, 无异于扼杀劳模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让劳模走下神坛, 不仅有利于劳模的成长, 也有利于形成学习劳模的社会风气。被神化的劳模, 给人的印象就是高不可攀。只有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劳模形象才会感动人, 才会使人敬仰诚服、学习效仿。如果我们在宣传劳模时, 把他们“提炼、升华”得只知工作而不食人间烟火, 其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
要不要给劳模更多的关怀?
为了事业、为了国家, 劳模们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些劳模的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从前了。有些劳模从事的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 随着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他们的岗位受到冲击, 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这种情况, 企业和政府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看到众多劳模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谁都会由衷地高兴, 而每当听到某某劳模晚年生活潦倒的消息时, 难免让人心头一阵酸楚。
客观地讲, 计划经济时期, 我们国力贫弱, 劳模们从不给组织添麻烦, 而是默默地忍受着、克服着生活上的困难, 甚至直到离开人世也不向组织提出什么要求。今天, 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我们已经有能力去提高劳模的待遇, 去关怀劳模的生活了。换句话说, 我们在给劳模鲜花和掌声的同时, 也应该给劳模更多的人性关怀。提高劳模待遇,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定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要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观念: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 谁就一定会受到各界的热情关怀, 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优厚待遇。劳模们过去流汗流血, 现在决不能让他们再流泪。如果那样, 伤害的是一个劳模, 冷的却是社会大众的心。因此, 解决劳模待遇问题应该形成制度, 应该制定标准, 更应该狠抓落实。
劳模需要管理吗?
劳模具有高度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相关部门的管理。
劳模的能力素质, 需要不断提高, 不提高就失去了感召力。因此, 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应特别加强在职劳模的培训教育, 积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使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合拍。
劳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在时刻影响着他们。我们不能不看到, 确有个别劳模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 未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 最终滑进了万丈深渊, 这着实令人痛心。触目惊心的劳模犯罪案例, 已向全社会发出的警示:对于劳模尤其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劳模的教育、监督、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 而负面作用也同样是巨大的。劳模走向堕落和犯罪, 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更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 甚至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 一定要做好劳模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的光辉典范。
劳模以其独有的特质在社会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相信在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下, 这面旗帜将会在更多的人心里高高飘扬。
·资料·
历次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1950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过13次大规模的表彰会, 累计表彰先进集体一万多个、先进个人两万余人。1989年以来, 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基本形成了每五年一次的固定届次, 每次评选表彰先进个人3000名左右, 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2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 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
3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又称全国群英会) :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2565个, 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267人。
4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又称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0年6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3092个, 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686人。
5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1977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先后在大庆油田、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大庆式企业、全国先进企业称号2126个, 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85人。
6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26个, 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213人。
7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1978年6月20日至7月9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财贸战线大庆式企业称号736个,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81人。
8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1979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企业称号118个,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22人,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出席了大会。
9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1979年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称号351个,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40人。
10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8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北京召开。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790人。
11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95年4月29日在北京召开。由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877人。
12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00年4月29日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946人。
13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2900多名, 其中劳动模范2100多名, 先进工作者800多名。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会议。
校长异地任职要注意五点 篇7
一、讲得来
校长异地任职, 首先要在人事上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必须取得所在学校的中层干部、副校长的信任与支持。对于校长而言, 异地调换是组织重视的表现、是自己能力受到肯定, 但这不是自大自妄的理由。到了一所新的学校, 切莫以一种领导、支配的心态去对待中层干部、副校长, 而是以一种工作伙伴的心态与行政团队处理好关系。
对于原学校行政团队而言, 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譬如一些中层干部人在其为不谋其政、一些副校长阳奉阴违, 对于这些, 新校长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下子处理人事问题, 结果弄得自己很被动。聪明的校长, 而是和这些中层干部、副校长搞好关系, 能讲得来, 让行政团队做自己坚实的后盾。一个好汉三个帮, 只要行政团队切实配合自己的工作, 新校长就会很快地进入工作轨道, 甚至建立自己的威信。
二、哄得住
校长异地任职, 取得教师的信任、支持非常重要, 因此, 校长要学会哄得住教师。校长既要在教师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也要在教师面前展示柔和的手段, 最好做到恩威并施。对于新校长的到来, 许多教师在看热闹, 也有的教师在试探校长是不是黔之驴。对于寻求新校长支持的合理要求, 校长要积极地帮助教师, 这时是校长在教师心目中树立威信的最佳时机。
校长尤其要注意几个会, 尽量哄住教师。一是任职大会上的讲话, 要表态重视教师的合理要求、关注教师的合理利益。二是周前会议上的讲话, 显得不拖泥带水, 干脆利落。该是教师的合理诉求, 就要大力支持;该是教师的合理利益, 就是予以尊重。而不是以指导者的心态去对待教师, 惹得人怨天怒。
三、听得进
校长到了一个新的学校, 总是要面对一些已退休的校长、教师。对于这些人士, 有的新校长视为学校发展的资源, 对他们合理的建议言听计从;也有的新校长把他们视为学校发展的无关者, 不太关注他们的建议。其实, 对于校长异地任职而言, 听取老校长、老教师的意见非常重要, 也许, 这些意见是老校长、老教师用自身利益换来的经验, 现在无偿地献给新校长, 你怎么能一种不屑一顾的姿态去面对呢?
有些新校长对老校长不以为然, 一则自己水平较高, 能力较强, 二则老校长已经“廉颇老矣”。其实, 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不管是正确的意见还是错误的意见, 新校长要学会洗耳恭听, 善于发挥老干部的才智, 为己用。老干部的评价往往能左右教师的评价。因此, 新校长要重视老校长、老教师的意见。
四、说得清
新校长到了一所学校, 应该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 应该有自己的工作思路。新校长刚上任的时候, 也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这时, 新校长要把自己的办学思路、理念向教师讲清楚。一位校长在首次周前会议上是如此强调:原有的人事不变、原有的制度不变、原有的安排不变。如此“三不变”迅速平稳了教师怀疑的一面, 稳定了工作局面。
新校长在会上会下, 对于学校治理理念一定要讲得清楚, 让教师一听就懂, 而不是以空洞无物的口号来吸引教师。不但要说明白学校当下之计, 更要说明学校长远之计, 为了这些计划, 学校、教师又该做如何的努力, 让教师一听一目了然。
五、干得起
新校长到了新学校, 不能光凭自己百事可乐般之润喉, 更为重要的是, 干出一番事业来, 给教师看看、给领导看看。很多校长到了新学校, 喜欢从头重来, 搞自己的一套, 而把原来的优良传统丢在一边。新校长不但要有另起炉灶的能力, 更要青胜于蓝的魄力, 在原有传统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倘若如此, 新校长就能真正赢得新学校教师、中层干部的支持与佩服。对于新校长而言, 证明自己实力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成绩, 让成绩为自己说话。因此, 新校长凡事要起带头作用, 引领教师向前走。
着眼五点, 引领学生感受快乐 篇8
一、联系生活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数学学习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会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懂。苏教版新教材中随处可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 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了“自己的数学”学习, 把“书本中学数学”变成了“生活中学数学”。如:通过分自己的学具来体会分类;通过游乐场里坐旋转木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通过把小恐龙波比引入课堂, 学习“确定位置”;通过“植树的情境”, 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从五角星等生活中的角引入“认识角”;提供动物运动会的情景图教学“统计”……这些学习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和熟悉的内容, 它们使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和亲切。再如, 教学“有趣的拼塔”一节, “堆一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教学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堆一堆”, 再“滚一滚”,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面等特征后, 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摸一摸”, 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需要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从二年级起, 就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让他们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和一些自己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与此同时, 结合教学让学生画卡通画、讲数学故事、编生活数学题等, 以此来体验生活, 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激发兴奋点
“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不平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情境可以促发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接触点。为此, 教师应抓住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巧妙地创设新鲜、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以此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诱发学生有疑而问, 有问必求。例如, 教学平均分 (2) 时, 我设计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课件展示时, 我出示如下问题:“你认为怎样分最公平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学生围绕问题, 根据情境中给出的信息, 产生了许多疑问和想法,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之后我又用“狗妈妈分骨头”“帮咪咪分食物”的故事情境再一次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学中玩, 玩中学, 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
三、留下“空白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室里静悄悄, 学生集中思维, 教师要珍惜着重要的时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留出些“空白”, 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生疑、去寻找问题。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先提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是怎样的?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此时, 学生带着问题, 各自在操作。几分钟后,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 用面积单位的小方格去直接量;有的说, 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 拼到另一边, 使它变成长方形后再量;有的说, 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不去量, 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长改为底, 宽为高) 就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在学生操作的“空白”里, 学生不仅用旧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新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而且动手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 巧妙地布设“空白”, 还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疲劳, 使他们得到积极的休息, 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留下“空白点”, 还容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 激起好奇的涟漪。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 尽情地发挥创造性, 尽情地展示他们各自的才能, 描绘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世界。
四、注重活动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也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如同游泳一样, 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为此,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动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1. 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 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探索的乐园, 创新的摇篮。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 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合作、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许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认识相等、大于、小于”时, 引导学生结合“森林运动会”的情境, 在动手排一排、对一对中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在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中, 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教学“统计”时,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 到生活中去调查, 收集数据, 进行统计的全过程, 去感受数学, 提高实践能力。
2. 趣味游戏活动。
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融入有趣的“卡通人物”“讲故事”“做游戏”“童话世界”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趣化活化教材内容, 灵活设计趣味的游戏活动。如:对口令、夺红旗、找朋友、拍手游戏、投掷游戏、当售货员、钻山洞、小猫吃鱼、跳树桩、动物餐厅、小熊请客、蓝猫和淘气、智慧老人等, 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尽情驰骋。
五、关注人文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 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 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人文价值熏陶方面, 以前的教学比较薄弱且落实较少, 新教材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学生在美的情境中, 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 在认知的操作中, 在合作交流的讨论中, 都进行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关注学习的同时, 更加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可以这么说,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培育的天堂。
1. 显性的人文价值熏陶。
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能自我进行教育。如:介绍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天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几座电视塔的高度比较;2000年我国参加奥运会的男女运动员的人数等;教学“加和减”中的植树情境;学习“时分秒”等等。这些素材对于激发学生探求地球和宇宙奥秘的志向, 为国争光, 培养劳动观念,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人文精神的熏陶。
2. 隐形的人文价值熏陶。
数学活动和知识背后渗透的价值观, 是学生自己挖掘出来的德育内容。如学生的良好习惯、关心他人、环保意识、文明礼貌等, 这些内容可能教学中并不被一些学生所认识, 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己感悟, 数学课上的人文色彩一定会显现,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统计”时的“大象爷爷过生日”的情境, 便渗透“尊敬长辈”“尊老爱幼”的隐形人文价值观。
考好数学的五点注意 篇9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考生在答题时非智力因素影响得分:(一)要保持答题卡的平整与清洁.由于网上阅卷,阅卷老师不是在考生答题卡上直接批阅,而是将考生答题卡上的答题内容扫描到电脑中,呈现在阅卷老师的面前,如果答题卡不平整、不清洁,将会直接影响扫描的清晰度.(二)考试时书写要字迹清楚、工整.要求考生这样做,是因为考生如果书写字迹不清楚,书写不工整、潦草,就会使自己的答题得分受到影响,这是由于阅卷老师每天有规定的批改量,长时期高度紧张的工作,会使他们产生视觉疲劳,为了不让自己的批改速度落后,阅卷老师便在考生答题内容中找评分标准中的关键步骤或关键结论来评分,这时对书写清楚、工整的考生,阅卷老师会耐下心来批阅评判给分,对书写不工整,字迹不清楚的考生,阅卷老师就没有这个耐心了.(三)要做到答题内容与答题卡上的题号相对应.虽然网上阅卷具有人文性,考生如果将答题内容在答题卡上写错位置,阅卷教师会将这份试卷提交为“异常卷”,由阅卷组长来批阅这些“异常卷”,评判的标准相比较于其他阅卷教师的批阅来说是严格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考生该道题的得分.(四)考生答题时要力求准确而精炼.由于阅卷教师在批阅试卷时有速度要求,所以他们在批阅过程中,常会在考生的答题内容中去找评分标准中的关键步骤或关键结论,只要看到这些关键步骤或结论,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全分,如果看不到这些关键步骤或结论,答题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与评分标准不一致,他们则不会给全分.鉴于此,考生在考试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试卷提供的题干信息和条件,全面而详细地了解、掌握这些信息所包含的意思,再看清考题的要求与限制条件,力求在答题时能出现评分标准中的关键步骤或结论.当然能达到这一要求也非易事,还须广大同仁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以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能奏效.
二、把握好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最多”“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三、处理好“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题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再如去年理17题三角函数图象变换,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四、控制好快与准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如去年第21题应用题,此题列出分段函数解析式并不难,但是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二次函数甚至一次函数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费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读题慢一点、计算准一点,可使得分多一点;相反,只图快,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五、分清难题与容易题的先后顺序
【五点问题】推荐阅读:
特色小镇:三点问题、五点误区、四点建议08-30
行程问题——流水问题、过桥问题09-24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06-01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1-07
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07-16
问题背后的问题论文10-28
不成问题的问题影评09-27
良心问题,诚信问题美文11-20
问个问题,面试中的问题05-30
同余问题线段和差问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