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食品

2024-06-20

毒食品(通用6篇)

毒食品 篇1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三鹿奶粉事件以来, “毒食品”现象似乎愈加层出不穷, 成为重大热点民生问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综合考量“毒食品”现象产生的条件, 力图寻找出“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理论根源。然后, 根据这些条件逐个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分析“毒食品”现象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或缓解“毒食品”现象的思路或办法。最后, 说明了“毒食品”的实质并证明了在中短期内我国“毒食品”现象无法消除。

关键词:“毒食品”,形成条件,法律体系,政府控制

自2008~2009年引起全国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以来, “毒食品”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暴露在人们面前。地沟油、毒馒头、毒奶粉、毒豆腐、毒豆芽、毒火锅等名词逐渐也被人们熟知。正因为这些名词关切到老百姓的饮食问题, 所以社会民情反应激烈。直至今日, 三鹿奶粉事件仍然对人们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中一个明证就是人们对国内奶粉缺乏信任度, 而更偏好“洋奶粉”。“毒食品”问题影响范围广, 后遗症牵涉的时间长, 随着越来越多“毒食品”被媒体曝光出来, 这一矛盾对抗的激烈程度将一次又一次在群众之间提升。可以说, “毒食品”问题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涉及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涉及千家万户, 关乎国计民生, 是一个亟待认识和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毒食品”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些条件, 才能把握“毒食品”的发展脉络,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提升人民大众对食品的信任度。

1“毒食品”现象形成的条件

“毒食品”现象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存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的不完善四个条件, 缺一不可。如果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 如工业革命之前, 则不会拥有创造“毒食品”的物质技术条件;如果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不存在,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前 (计划经济时期尤为显著) , 则不会拥有创造“毒食品”的内在动力;如果市场经济环境相对封闭, 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则资本无法自由流动, 资本循环受到约束, 则不会拥有创造“毒食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如果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比较完善, 如现在的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 (实际上这些地区也没有达到非常完善的地步, 只是相对于国内如此而已) , 则不会拥有“毒食品”的生存空间。这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历史时期和国家地域必然出现“毒食品”现象, 缺少任意一个或多个条件, “毒食品”现象必然不会发生。

1.1 社会生产力水平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创造或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幅提升。生产力的发展, 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毒食品”现象形成的第一历史前提。这是因为, 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则不可能有制造“毒食品”的生产条件, 就不可能产生“毒食品”现象。

纵观欧美, 自工业革命以来, 生产力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快速繁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的社会化过程带来了生产力的社会化过程, 掌握各类生产技术的个人和企业的数量较之过去提升得十分明显。同时, 社会合作和分工的深化使得“毒食品”的生产可以在少数人群和较小企业内发生。其实, 关于欧美的“毒食品”问题, 在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存在了, 当然这些“毒食品”主要被受剥削的劳动工人消费了。这说明,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阶段, 社会已经具备生产一些“毒食品”的能力, 而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拥有了生产各类相对“高级”的“毒食品”的能力。

自上世纪建国以来, 西方各类技术的流入以及国家投资研究使得国内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较高台阶。尤其是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 技术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要素也在生产要素市场充分流动, 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者技能、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现代化, 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工人和企业具备了生产“毒食品”的能力。

1.2 资本与剩余价值规律

自中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所有制成分包括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 前者为主体, 后者为补充。而这里提到的“多种所有制”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经济部分, 这意味着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实际存在。根据资本一般理论, 资本的根本特性是增殖性, 这是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和唯一动机。

这里必须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这一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包括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两部分, 前者对应的是公有制, 后者对应的是私有制。对于公有资本, 由于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没有量化到个人, 劳动者不能凭借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取得个人收入, 主要依靠劳动谋生, 此时由于资本增殖由国家获得, 它不体现剥削关系, 而体现劳动者共同创造和占有增殖价值的关系。这类资本又被称为社会主义资本。对于私有资本, 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 它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 表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增殖由个人无偿占有。这类资本又被称为资本主义资本。

无论是社会主义资本还是资本主义资本, 它们都具备资本的增殖性。在比较清廉的社会主义资本管理体系内, 资本的增殖保持在劳动者认可、社会道德接受、国家法律承认的范围之内, 较难因为追逐剩余价值而出现生产“毒食品”的现象, 从而限制了剩余价值规律的运行。而在资本主义资本范围内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资本主义资本的增殖由于很难被监督和管理, 它可以较为充分的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从而使得它有充分的动机在生产环节上作文章, 进而使得自己能够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图来表达:

1.3 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

“毒食品”必须要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才能够存在。这里的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指市场进入难度较低, 各类必要的生产要素流动较为顺畅以及最终产品流通较为顺畅。“毒食品”属于食品行业, 要想生产“毒食品”, 则必须有相应的资本, 如果食品行业进入门槛过高, 则会限制相应资本的流入, “毒食品”缺乏足量的资本支撑则无法被生产出来。“毒食品”作为一种产品, 其生产必然离不开相应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如果这些生产要素流通不顺畅, 尽管有资本的涌入, 资本运动也会卡在生产阶段, 资本无法完成循环, 资本也就不会生存下来, 也不会生产出“毒食品”。“毒食品”作为一种商品, 它必须参与商品的售卖阶段, 如果商品流通不畅, 商品资本无法变成货币资本, 资本循环中断, 同样会使资本死亡, “毒食品”同样无法产出。

通过观察近期“毒食品”舆论的开端, 集中于2008年底至2009年之间, 即三鹿奶粉事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形成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 同年十月,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到逐步发展和完善, 历时至2008年, 已在国内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意味着, 当时的中国经济土壤已经可以孕育“毒食品”的生产, 因为它提供了相应资本运动和循环的空间。

1.4 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

“毒食品”形成和存在的第一个条件讨论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而这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或存在需要有一个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体系。这意味着,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来制约和引导这一生产力水平。如果缺乏这种制约或引导, 这一落后的上层建筑体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促使现实经济产生“毒食品”。这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毒食品”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关道德是指社会道德和企业自身道德。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可以对相关厂商施加外部约束, 较高的企业自身道德水平可以对企业施加内部约束。由于道德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地区和企业的道德水平不尽相同、参差不齐。对于较大的食品企业来说, 如果具备完善的企业文化、道德和价值观, 同时为了维护和提高自身品牌的社会价值, 这些企业就会缺乏生产“毒食品”的内在动力。相反, “毒食品”现象更易在未形成品牌体系、企业文化欠缺、企业道德水平较低和企业价值观扭曲的一般性企业、小企业甚至小作坊里出现。

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以《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基础, 其它相关法律为补充, 加上地方性食品安全法规共同组成的。暂不讨论这些法律的执行程度, 从法律概况来看, 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密度、细分度相差甚远。可以说, 仅仅依靠这两部法律, 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食品市场的需要, 这给予了“毒食品”生存的法律空间。

政府控制可以进一步压缩“毒食品”的生存空间。目前, 我国对大众消费的食品从“田间到饭桌”之间的监控力度有限, 成效不足。另外, 郭文奇 (2013) 认为, 随着科技进步和食品产业的发展, 食品链条和食品品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有的相互交织、纷杂难辨、监管职责不清, 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 除了政府控制力度层面之外, 还存在着监管资源整合的问题。

2“毒食品”问题的缓解办法

由于上文论述的四个条件必须完全具备才能发生“毒食品”现象, 那么, “毒食品”问题的消除和缓解办法应该从这四个条件中寻找。 (1) 考察“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水平难以退步, 控制社会生产力水平本身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显然不可。 (2) 考察“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种所有制作为重要补充会长期存在, 约束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不现实。 (3) 考察“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 对于食品行业, 该行业进入难易程度、生产要素流通的难易程度和产品流通难易程度是可以被控制的, 可以进一步研究。 (4) 考察“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 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可以进一步研究。所谓的控制食品行业进入、生产要素流通和产品流通的难易程度属于“政府控制”的范畴, 因此, 寻找解决办法的思路只能来源于第四个条件——“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

2.1 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与生产食品的私营企业主如果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 严格要求自己, 则可以尽量避免“毒食品”现象的产生。当然, 这意味着私营企业主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获得相对较少的剩余价值, 这显然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的, 因此, 让私营企业主提升道德水准进行自我约束是不现实的。但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其内包含和运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社会道德水平和企业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 不排除个别私营企业主坚持不生产“毒食品”的现象。尽管如此, 政府仍然可以采取两个措施来缓解“毒食品”的阵痛:引导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小作坊。前者治本但耗时过长, 后者治标但难度较大;前者需要潜移默化, 后者需要雷厉风行。同时要认识到, 前者属于道德范畴, 后者属于政府控制。

2.2 法律体系的完善

作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础——《食品安全法》, 是在2009年伴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展、发酵而颁布的, 距今仅4年时间, 而一部或者一系列专门法的出台和完善绝不止几年, 其消耗的时间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另外, 康莉莹 (2013) 认为, 《食品安全法》的管理法作用大于救济法, 很难有效保护公众食品安全权利救济的需要, 此外, 《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缺位, 在保健食品监管、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标签规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不尽完备, 导致该法的许多条款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差。在蒋惠 (2011) 的研究中, 她发现美国的食品法律体系宏观全面、微观精细, 各类法律总计50多部, 这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口非常大, 我国的食品监管法律制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法律法规数量少且缺乏系统性;二是质量不够高, 科学依据不足;三是部分法律法规内容交叉重复, 甚至矛盾;四是处罚力度不够, 缺乏威慑力。因此必须要认识到,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食品行业成长迅速, 行业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现象和问题, 这些新的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2.3 政府控制的完善

政府控制可以在五个方面展开:监管体制的建立、行业进入难易程度、生产要素流通的难易程度、产品流通难易程度和惩罚机制的完善。对于监管体制的建立,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有着丰富经验, 例如, 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 (EFSA) ;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监管机构有人类与健康服务部的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农业部的食品安全和检验署 (FSIS) 以及环境保护署 (EPA) , 它们统一协调于联邦政府成立的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加拿大于1997年组建了加拿大食品检验署 (CFIA) , 统一行使联邦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反观我国, 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有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 缺乏联动机制, 同时又缺乏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平台, 进一步导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权责交叉、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行业进入难易程度的控制, 何翔 (2013) 的研究中就讨论到:尽管我国监管部门在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各个环节都设有市场准入制度, 但由于准入制度不健全、准入门槛低, 造成我国食品行业生产经营主体众多, 仅食品生产企业就有40多万家, 而食品经营销售和餐饮企业以及食用农产品种养殖企业 (或户) 数量就更为庞大, 小、散、乱的特点突出。可以说, 在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上, 国家还有较大的回旋和操作的余地。对于生产要素流通的难易程度, 国家应该加强对于生产“毒食品”所需设备、技术、关键生产原材料 (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 等实施采购实名制, 甚至禁止在市场流通。2010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过文件, 要求三聚氰胺的采购实行实名制, 这就有效的遏制了“毒奶粉”的生产。对于产品流通难易程度, 国家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食品产品的检测范围和力度, 尽最大可能的压缩“毒食品”的流通空间。对于惩罚机制的完善, 这不仅要求执法部门有法必依, 而且要求惩戒的有效性。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措施更多只是罚款几千、五万或十万, 直至吊销许可证, 这样的力度无法打消食品企业生产“毒食品”的念头, 正因为处罚力度较低, 反而纵容了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而根据新修订并于2013年4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规定: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 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施行政府控制, 可以预见, 其所消耗的时间和社会成本都是巨大的, 同时, 食品监管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在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的现在, 食品监管体制的改革究竟何时能够完成、食品监管体制何时能够运转、食品监管何时能够见效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结论有四条。

3.1“毒食品”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名词

“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不断进步发展的, 在没有达到生产“毒食品”的物质技术条件的时候, “毒食品”现象是必然不会存在的。“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资本与剩余价值规律”, 这个条件本身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过程中存在的, 它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 同样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亡。“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有三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产生于商品经济, 生存于商品经济, 一旦进入产品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就不复存在了。“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四个条件是“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 这些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而上层建筑最终被社会生产力所决定, 由于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范畴, 因此, 这些上层建筑也属于这个范畴。综上, “毒食品”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名词。

3.2“毒食品”阵痛会先加强, 之后逐步减弱

“毒食品”现象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时候就是必然存在的, 随着经济继续发展, 一旦某个个例被媒体曝光, 这些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会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后, 媒体和人们都会形成继续挖掘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动力, 随着社会各个角落被审视, 食品安全问题似乎越发的严重起来, 人们的不满程度与日俱增。但随着人们理性认识“毒食品”现象, 加之政府 (道德、法律和控制三方面) 和社会 (道德方面) 的共同努力, “毒食品”生存空间被压缩、资本循环被逐步破坏, 由“毒食品”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同时, 也就逐步保障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3.3“毒食品”现象持续的时间与法律体系完善和政府加强控制所需时间相同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 虽然“毒食品”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四个, 但经过进一步分析, 解决办法只能来自“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那么, “毒食品”现象持续的时间自然也就与法律体系完善和政府加强控制所需时间相同。

3.4“毒食品”现象在中短期内无法消除

根据结论3.1和结论3.3, 由于“毒食品”必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 显然, 我国目前处于这一时期的开端。考虑到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开端是1820年的《美国药典》, 到201年初奥巴马总统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 (Food Safet Modernization Act) , 这说明美国法律体系完善的时间非常长, 而且到近期仍然在完善, 已历时190年。同时, 这也说明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需要的时间也非常长, 动辄百年, 所以, 我国“毒食品”现象无法在中短期内消除。

参考文献

[1]刘为军, 潘家荣, 丁文锋.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 2007 (4) .

[2]郭文奇.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思考[J].中国食品学报, 2013 (1) .

[3]蒋慧.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和出路[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6) .

[4]康莉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及借鉴[J].企业经济, 2013 (3) .

[5]何翔.中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 (3) .

[6]刘爱成.美国食品安全法历经180年[N].环球时报, 2005-03-30.

食品之“毒”来自何方 篇2

食品之“毒”来自何方

上海市营养学会前副理事长 蒋家騉

不少人以为,不安全食品只发生在我国及第三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美国,每年在3亿人口中就发生食源性疾病7600万人次(约占25%);人口只有1800万的澳大利亚也有450万人次(也占25%)发生食源性疾病。食品不安全的原因很复杂,至少有以下八种污染情况难以避免。

1.食品原本有毒 有的食品中的毒性物质是自然存在的。例如,有的蘑菇有毒;扁豆本身含有毒的皂素、植物血凝素;河豚鱼含天然的河豚鱼毒素。科学家对1693种天然植物作了检测后发现,其中有52种含有促癌物质。

2.加工中产生 有的毒物是食品加工中自然产生的。例如,烧烤食品产生致癌物杂环胺、多环芳烃、丙烯酰胺。

3.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变质 如含组氨酸高的青皮红肉鱼类在储存过程中会变成组胺,可导致组胺中毒; 绿色蔬菜存放后,亚硝酸盐会增高。

4.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 1993年起,新疆发现了霍乱弧菌O139新致病菌; 2011年5月,德国等欧盟国家因吃了含变异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芽苗菜,有3000余人感染发病,死亡30多人。2011年4月27日至5月5日,在日本福井县及富山县的“烧肉酒家惠比寿”连锁店,因吃生拌牛肉感染O111型大肠杆菌,导致94人食物中毒。

5.新的化学物质不断出现 随着制假技术不断翻新,食品中新污染物会“日新月异”。例如:畜类添加的瘦肉精起先只有一种,现在已超过7种;火锅中的红色染料罗丹明B 就是最新发明的。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食品中发现的污染物也会越来越多,如原来不知的多种贝类毒素、饮料中的塑化剂等均被发现。

6.投毒 个别“变态人格”者会将私人间的矛盾转化成对社会的仇恨,于百姓吃的食品中投放毒鼠强、亚硝酸盐毒物等,这种事件很难在事先发现。2011年4月7日,甘肃某地发生39名牛奶中毒事件,其中3名婴幼儿死亡,原因是同行竞争而投毒(亚硝酸盐)。

7.误操作 因很多食品生产是手工操作,有时会发生误操作。如把桐油当食用油,豆浆假沸以为已煮沸等。

8.违规使用非法添加剂、饲料、农药养猪的人不吃自己养的“健美猪”;农民种的蔬菜地,有一块是专供自己吃的没有农药的;生产染色馒头的本厂职工是不吃这种馒头的……这些现象都源于“唯利是图”。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法商贩采用制假技术,违法生产、制作食品,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绝迹。

我的食品安全我作主

不少人埋怨监督部门不“给力”,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发现、处置所有的违法行为。以瘦肉精为例,瘦肉精共有七种,因技术等问题,常检测的是克伦特罗,最近增加了莱克多巴胺检测,若使用了其他品种瘦肉精就不能被发现。每年有新的“高科技”制假、制伪技术,监督部门难以超前发现。

食品中肉毒毒素的检测 篇3

我国肉毒中毒的食品, 主要是家庭自制的食物, 如臭豆腐、豆酱、豆腐渣、腌菜、变质豆芽、变质土豆、米糊等。由于这些食物蒸煮加热时间短, 未能彖灭芽孢, 在坛内发酵多日后, 肉毒梭菌及芽孢繁殖产生毒素的条件成熟, 如果食用前又未经充分加热处理, 进食后容易中毒。动物性食品, 如不新鲜的肉类、腊肉、腌肉、风干肉、熟肉、 死畜肉、鱼类、鱼肉罐头、香肠、动物油、蛋类等也可引起肉毒毒素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毒性很强, 其毒性比氰化钾强l万倍, 属剧毒。据毒素抗原性不同可分为8个型, 分别为A、B、C1、C2、D、E、F、G。引起人类疾病的以A、B型常见。据统计, 我国报道的肉毒毒素食物中毒A、B型约占中毒起数的95%, 中毒人数的98.0%。肉毒中毒时, 查毒素为主, 查细菌为辅。

1胶体金法

1.1适用范围。可用于肉类、豆制品、腌菜、酱、蜂蜜、乳液等A型肉毒毒素的检出。

1.2检测原理。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将抗A型肉毒毒素特异性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用于捕捉标本中的A型肉毒毒素, 再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的免疫胶体金探针进行检测。检测时, 待测样中的肉毒毒素与试纸条上金标记抗体结合后沿着硝酸纤维素膜移动, 并与膜上的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视红色带。

1.3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一是固态食品:称取约2g, 充分剪碎, 加5m L生理盐水振荡10rnin, 使内容物充分浸出, 自然沉降或离心5min, 3000r/min, 取上清液作为样品检测液。二是液态食品:吸取上清液0 im L, 加生理盐水0 4m L, 混匀后作为样品检测液。2测定。 取试剂一个, 撕开外包装, 吸取样品检测液, 滴加3-4滴 (约0.2m L) 于试剂圆孔中, 2min后开始观察结果, 15min终止观察。

1.4结果判定。1阳性结果。试剂窗口“C”和“T” (对照和检测) 处出现2条红色沉淀线为阳性, 即有肉毒毒素检出。2阴性结果。试剂窗口“C” (对照) 处出现l条红色沉淀线为阴性, 即无肉毒毒素检出。 3试剂失效。试剂窗口“C”和“T” (对照和检测) 均无红色沉淀线, 即试剂失效。

1.5注意事项。在5-15min内观察到结果。

2反向乳胶凝集法

2.1适用范围。各种肉毒易中毒食品, 例如香肠、午餐肉、成牛肉、腊肠、青豆、蘑菇、酱豆腐等。

2.2检测原理。用无活性乳胶颗粒 (如聚苯乙烯乳胶) 作为载捧, 将肉毒毒素抗体预先吸附在乳胶颗粒上, 包被其表面.形成大颗粒型试剂, 与食品中的肉毒毒素相互作用出现凝集, 抗体可与相对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间接凝集反应。

2.3主要试剂。1生理盐水。2乳胶液制备。取聚苯乙烯乳胶0.10m L, 加灭菌蒸馏水0.40m L, 再加p H8.2硼酸缓冲液2m L, 混合后即为25倍稀释的乳胶液。在上述乳胶液中滴加稀释的免疫血清0.20~0.70m L, 边加边摇, 当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后, 仍继续加血清, 直至颗粒消失, 成为均匀的乳胶悬液为止。

2.4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称取样品约2g, 充分粉碎, 加5m L生理盐水振荡10min, 使内容物充分浸出, 自然沉降或离心5min, 3000r/min, 取上清液作为样品检测液。2测定。取洁净玻板一块.用玻璃铅笔划成小格, 滴加待检样品0.10m L, 再滴加高免血清致敏乳胶0.01m L, 以牙签或火柴杆混匀, 在3min内判定结果。

2.5结果判定。1全部乳胶凝集, 成絮状团块, 液体清亮, 即显示肉毒毒素检测强阳性。2大部分乳胶凝集成较小的颗粒, 液体清亮, 即显示离毒毒素检测中阳性。3半量乳胶凝集成细小颗粒, 液体混浊, 即显示肉毒毒素检测阳性。4较少量的乳胶凝集成可见的细颗粒, 液体混浊, 即显示肉毒毒素检测弱阳性或假阳性。5全部乳胶仍为均匀液体, 无颗粒, 即显示肉毒毒素检测阴性。

2.6注意事项。1若结果显示弱阳性或假阳性, 则需采取另外的方法辅助检测。2检测时, 应与一定稀释度的相应抗原出现阳性反应, 与生理盐水出现阴性反应为合格。3乳胶致敏时, 镜下检查应无自凝。4以正常血清代替免疫血清进行乳胶致敏.以作对照。

参考文献

[1]曾庆祝, 余以刚, 战宇.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5, 9.

[2]师邱毅, 纪其雄, 许莉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5.

[3]王世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5, 1.

[4]刘秀梅.食源性微生物危险性评估[M].北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8.

如何分辨八种最易掺“毒”的食品 篇4

鲜亮无比的大米,很可能是用矿物油拋光的。用少量热水浸泡这种大米时,手捻之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可浮有油斑。另外,仔细看,因上油抛光,米的颜色通常是不均匀的,仔细观察会发现米粒有一点儿浅黄。

2、蘑菇:雪白透亮的蘑菇多中看不中吃。

有的蘑菇雪白透亮,粒土未沾,价格还便宜,很可能用漂白粉泡过,中看不中吃。好的蘑菇是生长在草灰里的,难免会沾上草灰。而且正常的蘑菇摸上去有点儿黏糊糊的,漂白过的蘑菇摸上去只是光滑,不会有腻腻的手感。

3、黑木耳:用明矾、碱水泡过而有怪味的可能掺假。

真木耳略嚼后纯正无异味,并有清香气。假木耳通常都有掺假物的味道:如有涩味,是用明矾水泡过;有咸味,是用盐水泡过;有甜味,是用糖水拌过,有碱味,是用碱水泡过。

4、豆芽:不能选太粗壮的。

自然培育的豆芽,芽身挺直,芽根不软,有光泽且白嫩,稍细,无烂根、烂尖等现象;而用化肥浸泡的豆芽色泽灰白,芽杆粗壮,根短、无根或少根,豆粒发蓝,如果将豆芽折断,则断面有水分冒出,有的还会残留有化肥的气味。

5、水发食品:一握就碎的别买。

有些商贩常利用甲醛或过氧化氢来加工水发食品,常见的有水发蹄筋、水发海参等,鉴别时,一是看,如果颜色非常白、体积肥大的,别买;二是闻,甲醛泡发的食品会留有一些刺激性异味;三是摸,用甲醛泡发的食品,手一握很容易碎。

6、虾米:选千的、不粘手的。

有的不法商贩在虾米发潮后,用氨加以处理,使其表面与一般虾米无异。所以挑选虾米一定要选干爽、不粘手、味道清香,细闻没有刺鼻气味的。

7、毛肚:用过氧化氢、甲醛泡发过,显得又白又大的千万别买。

特别白的毛肚是用过氧化氢、甲醛泡三四天才变成白色的。购买时如果毛肚非常白,而且体积肥大,千万别买。用甲醛泡发的毛肚,用手一捏很容易碎,加热后迅速收缩,应避免食用。

8、海带:颜色特别绿的不要买。

海带肥肥的,颜色特别绿,还很光亮,很可能是用化学品加工过的。一般情况下,海带的颜色是褐绿色,或是深褐绿色。

毒食品 篇5

一、法律适用问题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身心健康, 对违法者不重打难以规范秩序, 不重罚难以纠正行为。我国当前《刑法》把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相关犯罪行为规定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 第一百四十条至一百五十条共十一条规定了不同的情形, 其中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和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规定了最高为死刑的刑事责任, 并处一定数额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从犯罪构成来看, 上述两种犯罪行为更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犯罪嫌疑人在对危害结果具有主观明知的情况下, 却不惜采用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牟取暴利, 置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于不顾, 积极追求犯罪目的实现, 因此说, 把“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规定到破坏经济秩序的罪名已不太合适。应该说, 2011年,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瘦肉精”案件的主犯定罪量刑, 是符合法理的。建议我国尽快修改刑法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 尽量细化相关条文的内容, 使处理此类案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 在财产刑上, 建议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做法, 对食品药品企业的严重违法行为, 实施巨额罚金。例如, 2009年,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在营销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 被司法部门重罚23亿美元;2010年, 葛兰素史克公司被发现在药品原料中掺假, 被重罚7.5亿美元。 (2) 如此维护食品及药品安全, 无疑值得我们学习。

二、制度创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除了用法律震慑、重重处罚直接从事制毒售毒、制假售假的犯罪分子外, 从制度上进行创新, 是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可行途径。

(一) 赋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更大的权力, 创新我国的食品药品召回制度, 充实专业性强、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受编制所限, 人员少, 素质不高, 根本无力完成对大量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 检查监督流于形式, 只能被动地应付一些突发事件, 无力进行预防检查工作。建议创新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 比如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结合, 引进高素质人才、较先进的检验设备, 探索建立一支高效负责的食品药品检查监督队伍。

(二) 借鉴我国的交强险制度, 强制推行食品药品产品责任险

为何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出, 很重要的一点是违法成本低。探索食品药品企业交纳保险金制度, 一旦企业出事, 对消费者而言, 可从保险公司直接获得相应赔偿, 避免发生因企业破产而无力赔偿或民事诉讼程序漫长企业消极赔偿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企业而言, 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 避免因发生重大事故而导致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三) 实行举报人重奖制度, 尤其是企业内部举报人重奖制度

设立重奖举报人制度, 动员社会力量监督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执法监督再细致, 往往会留有死角, 况且有的造假涉毒企业从表面还很难发现。食品药品生产企业涉毒涉假主要有两个关键环节, 一个是原料, 另一个是工艺。作为普通消费者即使偶然发现其中的问题的时候, 往往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阶段。企业职工熟悉企业情况和流程, 对举报者重奖并保密, 举报者即使不是出于道义和良知, 而单单只是为了高额的举报奖金, 也是未尝不可, 这对于遏制涉毒涉假企业大量生产销售是非常有力的, 有利于彻底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建议设立重奖举报人的类似法律法规, 对业内举报人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奖励。

(四) 实行对地方政府问责的一票否决制和引咎辞职制度

加大问责和追责力度, 也解决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举措。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形势极其严峻, 向地方政府问责责无旁贷。政府的责任包括制定、执行行政法规, 参与市场监督, 对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等, 这是政府应该尽到的义务。政府经济指标搞得再好, 搞不好人命关天的食品药品安全就属于失职, 如果有失职, 这样的政府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要严厉的追究责任, 问题严重的应该引咎辞职。如果渎职构成犯罪的应当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五)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安专门队伍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属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转型中突出的公共安全问题, 也是维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承担着保护公共安全任务的公安机关理应有所创新。可以在原有刑侦、交警等警种序列外, 单独设立一支高素质的食品药品安全警种, 或者成立单独的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侦查机构, 以高效的处理渐成常态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

摘要: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身心健康, 越来越受到全体国民的重视, 因此, 妥善处理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拟分析出此类问题的适用法律, 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思路

注释

1 欧阳万坤.在依法行政中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机制[J].食品药品监管, 2006 (21) .

毒食品 篇6

雖然食品安全問題的罪魁禍首是盲目追求利潤最大化,道德誠信缺失,法律意識淡漠的企業,但政府部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存在著產品標準、衛生標準、行業標準之間的互相交叉、矛盾、衝突;監管部門對違法行為的打擊不力確實讓這些企業有機可乘鋌而走險。國務院新的《食品衛生安全法》出台亮點頗多但也有諸多不足,相信以後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食品衛生安全法》出台終結大陸監管部門「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的亂象,鎖定責任不留真空

過去大陸「管理打架」,職能交叉、多頭食品安全執法檢查的情況嚴重,有好處爭相邀功請賞,出了事互相推諉扯皮。新法確定由衛生部門來承擔食品安全總體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標準制定、信息公佈等,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管,而更高級機構「食品安全委員會」 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進行總體的協調和指導,旨在加強部門間的配合和消弭監管空隙,是新法絕對的亮點。

新法也以立法形式確定地方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的問責制度。地方政府要承擔起當地的食品安全責任來,出了問題要問責,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過去大陸食品安全標準頒佈情況是安全標準「不標準」,一方面大陸的相關標準太老太少,未與國際接軌,另外一方面對於同一食品存在各部門均有標準但衝突混亂的現象。新法規定衛生部門對強制執行的標準予以整合,統一公佈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除食品安全標準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建立科學、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能有效杜絕執法部門法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

二、《食品衛生安全法》重典行政罰則,優化民事責任

發生問題,去與無良企業談誠信談道德談發展似乎太無力了,違法成本太小,懲罰力度不夠也是無良企業實施危害行為久撲不滅的重要原因,只有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包括追究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的力度,讓違法者對自己惡劣的行為付出足夠大的代價,才能根本上緩解或杜絕這類危害的發展。

《食品衛生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六條規定各種違法經營處罰的數額為貨值的五到十倍,表明了大陸堅決打擊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且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消費者獲得了合理補償的同時,也加大了消費者追究無良行為法律責任的積極性,從消費者角度對食品安全多了一層安全監督。

大陸的刑法一百四十條、一百四十四條等本就對生產者、銷售者對食品摻假摻毒行為予以明確的行為界限及刑責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的修訂對食品安全量刑幅度更予以細化,如果摻入有毒害物質,比照銷售假藥處理,最高可判至死刑;如果是生產不安全食品,最高判至無期。

三、新法在實施上可能碰到的障礙期待能夠在實踐中得以磨合解決

上一篇:人员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下一篇:高层建筑变形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