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双赢

2024-05-08

互利双赢(精选5篇)

互利双赢 篇1

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分化, 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样, 各种思想潮流纷纷涌现,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必须伴之有一种能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价值认同力量。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1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思路。

为此, 如何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当地绿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 探索一条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新途径,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大众共识的新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红色旅游, 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 红色旅游不仅在精神方面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 在物质方面也能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金寨县作为拥有大量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老区, 在红色旅游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金寨县江店镇、梅山镇、斑竹园镇、南溪镇、独山镇等地实地考察基础上, 发放246份调查问卷, 收回226份, 问卷回收率达92%, 通过分析该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

1 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红色旅游项目吸引力欠佳

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 形式单一。首先, 在资源开发上, 一些红色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如除梅山镇旅游有初步发展之外, 斑竹园、南溪镇基本旅游处于未开发状态, 还有很大旅游市场。其次, 由于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旅游开发类型以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静态景观为主, 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展示形式上, 只是简单的陈列、图片解说等静态形式。历史资料征集不足使得导游的解说显得苍白枯燥、不生动, 没有感染力, 难以调动游客兴致。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形式单一的游览观光形式不能突出金寨县的地域特点, 再加上其他省市相同类型红色游的强力竞争, 使金寨红色旅游难以树立自身特色形象, 很难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调查显示, 22.7%的人认为这种传统的的展示形式不错, 感到满意, 23.2%的人表示过于单调, 46.0%的人表示较为一般, 8.1%认为很不好需要改进, 如图1所示。

“红”“红”分散、“红”“绿”难聚。2010年金寨县县委、县政府推出“红色金寨、绿色山水”旅游新模式, 政策虽好, 但进展不理想。一方面, 红色景点分布不集中, 单红色景点相互间就有一定的路途, 且有的景点仅是一个纪念碑、一棵树、几间民房, 可观性较低。另一方面, “红”“绿”景区路途远, 从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前往天堂寨、燕子河等绿色景点需要两个多小时路程, 而当地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强, 游客逗留时间短, 在景点游玩上所需时间的不长, 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车程上, 显然很难吸引游客。此外, 在开发建设中偏重天堂寨等绿色景点的基础建设, 使得“红”“绿”发展不平衡, 吸引游客的合力不强。

1.2 资源环境保护不到位、群众意识不强

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的灵魂, 是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游客参观红色景点, 瞻仰革命遗迹, 希望看到遗迹的原有风貌, 重回革命岁月, 感受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当红色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 我们应注重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将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些年, 金寨县的确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保护及修建工作, 但除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点) 外, 其他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佳。有的红色资源由于资金短缺, 保护不足。如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村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目前只重新维修了围墙, 而内部却残破未修;有的红色资源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做衬托, 进行遗址重修。如将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内部建设搬迁到天堂寨风景区, 显然这样对红色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红色资源在修缮时, 由于技术问题, 保护不当, 资源受损;有的景区片面追求红色旅游产业化, 进行盲目开发, 给红色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等等。金寨县作为革命老区, 生态环境较好, 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游客的涌入, 尽管当地对环境做了一定的保护, 但旅游的发展仍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上升, 30.6%的被调查表示有所上升, 28.5%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持不变, 这说明当地已经意识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此外, 19.4%的被调查者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也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明显下降, 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需改进加强。如图2所示。

当地群众对红色旅游发展意识不强。经调查发现, 当地群众对金寨县红色旅游及其发展规划了解程度不深。几乎完全不了解红色旅游的群众达到21.0%, 48.8%的群众处于略有了解状态, 而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群众分别只有20.0%和10.2%。很多群众知道自己所居红色革命老区, 但他们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不深, 未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到红色旅游家园的建设中;他们不了解红色旅游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进度, 未很好的理解红色旅游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显然不利于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发展。如图3所示。

当地群众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体现着当地的精神面貌, 而且很多发展政策、方案的实施也需要他们积极配合、参与, 因此他们对红色旅游的了解、认同、配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发展成效。

1.3 资金投入有限、经济收益不明显

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因此我国大多数红色景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区位条件欠佳, 交通不便。金寨县也是如此,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发展地方经济。尽管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和支持,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其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需求。如为保护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在居民拆迁方面, 政府拨款500万元, 但只拆迁安置了80户, 就已经用去1000多万元。有限的资金投入制约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开发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未能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 产生良好的经济的效益。一方面, 红色景区无门票收入。免收门票是正确的, 这样有利于提高游客的参观热情, 红色景区 (点) 有力地向游客们展示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事迹和牺牲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因门票费用将受教育者拒之门外。因此, 尽管红色景区 (点) 成为一些单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尽管游客人数也较早期明显增长, 但经济收益少。另一方面, 红色旅游欠缺“自食其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虽然红色旅游缺少门票部分的收入支撑, 但可以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 发展综合经济。金寨红色旅游区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餐饮、环卫等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给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使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此外, 景区相关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措施发展不完善, 有偿项目开发不力, 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造成发展只能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 最终制约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

1.4 管理体制不完善, 专业人员匮乏

红色旅游景区 (点) 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没有将红色旅游置于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协调, 统筹布局欠佳, 造成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例如, 有些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职责属于建设部门, 保护与管理职责属于文化部门, 管理职责属于民政部门, 而旅游部门仅负责管理旅行社和导游。这种“多头管理”、归属不一, 容易造成类似文化部门资源在手却无力开发, 旅游部门想开发却无经营权的尴尬处境, 导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矛盾冲突, 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相互推脱、扯皮的现象, 与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相悖。此外, 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22.4%的被调查者建议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34.1%的被调查者希望相关部门能改进工作方法, 40.4%的被调查者希望工作人员能改善工作态度, 3.1%的被调查者还在其他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如图4所示。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人员匮乏, 直接影响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发展。比如, 在导游方面, 不仅缺少导游, 而且在现有的导游中, 有的导游普通话欠佳, 有的导游不了解历史, 不能很好的把握红色旅游丰富深厚的背景和内涵。红色旅游景区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否则不仅会降低服务质量、影响景区形象, 更会导致红色旅游文化含量降低, 减弱其教育功能。

2 加快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举措

现代性既推进了红色旅游的兴起, 又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金寨县红色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 从现代视角出发, 多方面整体推进, 重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整体和谐, 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可持续发展。

2.1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旅游有着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游客感受到的红色景点吸引力不同。后现代主义尊重事物的多元性, 反对用单一不变的方式解释世界、统治世界。所以, 红色旅游资源应该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形式多样化, 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要, 富有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一是整理研究红色历史, 挖掘红色新“元素”。组织专业人员对革命历史进行细致调查, 以党史为主线挖掘有价值的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 丰富红色资源整合开发;二是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结合市场需求, 改变单一的传统展示手段。展示方式上不能仅仅采用图片展示、文物陈列等静态方式, 应注意多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烘托, 如多媒体、影视、情景剧等立体、生动的方式予以呈现, 增加互动体验式项目, 调动游客参与兴趣。体验式项目注重游客的情感需求, 其独特性和创意性十分重要。金寨县可以通过重走红军路、再尝红军饭、团队模拟战斗、军歌比赛、认养树木等体验方式, 吸引游客加入参与, 游客可以在活动中着红军服、唱红歌, 体验革命生活;三是进行品牌包装, 树立品牌形象, 进行品牌营销。旅游地品牌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 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因此, 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吸引游客游览, 吸引企业投资。将革命遗迹、革命名人、历史事件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包装, 提升文化内涵, 完善环境建设, 打造品牌形象, 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将其推向市场。

优化资源整合, “红”“绿”协调发展。首先, 红色景点应做好自身统筹规划工作, 加强区域合作。经过调研考察, 立足于资源基础和就近原则, 统一规划, 对小规模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 暂缓全面开发, 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开发大景区树立品牌、梯度开发小景区拓展游线, 加强区域合作, 达成共享, 实现双赢;其次, 做好“红”“绿”结合工作。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 要了解“绿色”旅游, 也称生态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 必须获得经济收益, 尤其是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再次, 将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和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建设对接。在“红”“绿”对接发展中, 不能只重视目前能带来相对多收益的绿色旅游, 而忽视红色旅游发展。应结合现代游客需求, 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塑造与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的旅游环境, 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 并以生态理念体现红色文化。在开发上, 注意路线和文化氛围协调, 拓展红色文化空间, 丰富游览内容, 如传统民俗表演等, 增强景区可观性,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通过合理组合开发, 将不同的资源巧妙组合, 满足游客多元化审美需求,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使其综合性强、市场覆盖面大。

2.2 保护资源环境、强化群众意识, 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利益在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而不是对立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注重保护资源环境, 培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刻不容缓。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凸显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教育性, 所以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同时, 也应注意限制其商业化程度, 保护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其中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以及行为文化资源, 从而推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要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静态的、有形的、与革命历史相关的资源, 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博物馆、领袖故居等, 它们是真实的革命场所或资料, 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时, 若资金有限, 在优先开发高质量资源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其他未能开发的资源;资源修缮时, 应做到保护性的整修,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采用最适合的技术;资源开放后, 要注意日常维护, 规划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 要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较之物质文化资源, 精神文化资源是抽象的、无形的、以革命历史、精神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如历史故事、歌曲、回忆录等, 深刻体现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 是红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 我们应探寻、挖掘、传诵革命历史, 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呈现, 如编写回忆录、唱颂经典红歌、表演情景剧、举办文化节等。值得注意的是, 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景点时, 不能为求听众效果杜撰传述所谓的“野史”。此外, 还应注意保护行为文化资源。行为文化主要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自发行为, 是指如习俗规范、民风民俗、服务方式等在红色旅游文化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保持良好淳朴的民风民俗, 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须之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应加强管理和治理工作, 并进行科学规划, 注重红色旅游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正确测定旅游环境容量, 避免旺季接待人数饱和, 甚至超载, 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影响旅游长期发展。

提高群众觉悟, 增强其主人公意识。老区群众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的红色旅游发展中也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其潜力不可估量。首先, 要让群众意识到参与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政府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和规划, 传诵当地革命历史故事, 使当地群众在深刻认识红色旅游的同时产生自豪感, 并能及时了解到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其次, 要为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发展决策提供机会。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应广纳民意, 提高群众话语权, 调动群众积极性, 增强群众主人公意识;再次, 要让群众享受红色旅游带来的实惠。目前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发展, 已使一些群众收入得到提高, 但收入提高幅度和受益群众范围并不大。7.8%的群众承认收入大幅增加, 46.3%的群众表示40.5%的群众认为收入保持不变, 4.9%和0.5%的人分别认为收入有所减少、甚至大幅减少, 没有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如图5所示。

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让部分群众看到了旅游发展前景, 意识到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带动一定的经济、优化生态环保等益处。政府应继续带动群众参与红色旅游事业, 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更加支持政府相关政策。最后, 不能忽视群众的思想素质培养。通过教育, 使老区人民在保持淳朴民风的同时, 克服旧思想,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 通过宣传, 使他们具有全局观念, 自觉维护环境, 优化旅游服务, 促进旅游发展。

2.3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要求,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红色旅游能促进当地社会发展, 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进步, 但由于金寨县自身存在的特殊原因, 目前其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不能利用自身经济收益推动建设, 形成良好经济循环。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吸引资金投入。金寨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可进入性欠佳, 配套基础设施方建设方面不完善,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一方面, 政府方面应给予红色旅游政策支持及适当财政补贴, 帮扶相关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当地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争取并抓住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以及国债项目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 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仅依靠政府拨款来进行, 显然难度性较大, 所以当地政府应尝试在发展红色旅游时, 积极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 使景区走上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 运用市场机制吸引资金投入, 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商品, 扩大供销渠道, 满足游客需求, 创造经济收益。比如根据自身特点,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纪念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 如六安瓜片、板栗、高山蔬菜等;举办商品创意大赛, 集思广益, 将好创意投入生产、推进市场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不仅可以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商, 同时也能促进一系列产业链形成, 实施产业联动, 提升红色旅游地综合经济实力。所以, 应加快改善基础条件, 便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 推出有偿项目, 创造经济收益, “自食其力”发展建设。为了解人们对发展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建议, 我们设计了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您认为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急需改进的环节是什么?”见表1。

因此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第一,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革命老区不利的区位条件, 增强可进入性, 扩大客源市场。金寨县地形复杂, 公路弯道多, 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 交通容易受阻。近年来, 金寨县公路建设进步较大, 基本形成了“四纵三横”为骨架、内外循环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 但仍需进行改善建设, 促进旅游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与省外主要城市的车次等问题, 为客源市场进入景区提供便利交通;第二, 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设备。景区基本设施设备是保障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良好的设施设备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质量, 弥补景区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应注重加强景区旅游设施建设, 其中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电力和通信设施、给排水设施、绿化环卫设施及建筑设施等;完善游览服务设施, 如接待服务设施、导游服务设施等;建设娱乐服务设施, 包括附属于接待服务设施等。比如, 根据市场需求, 指导红色旅游区宾馆饭店建设, 提高档次;再如, 打造特色餐饮, 推出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餐馆, 创建红色特色餐饮品牌。

2.4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规范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

理顺红色景区管理体制。首先, 金寨县应积极着手解决条块分割、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等问题, 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精简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 明确责任分工, 赋予各部门相应职责和权力, 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 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发展的、全局的规划, 联动合作, 以大局为重, 并将红色旅游发展的绩效考核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此外, 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量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注重规范红色旅游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红色旅游发展需要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对工作的热情, 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要引进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育、使用, 让他们在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规划、管理、营销等领域, 发挥专业技能, 促进红色旅游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 要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如通过先进管理理念的灌输、思想认识的更新,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加强导游人员个人素质培养, 使其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递革命精神的使命, 钻研业务知识, 尊重历史, 熟悉历史, 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游客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10年全国红色资源发展规划需要, 2004.

[2]梁明珠, 旅游地品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5]黄细嘉, 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克里.戈弗雷, 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7]阚如良, 新编旅游景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互利双赢 篇2

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执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发现写作文一直是每个学生最头疼的事,而批改学生的作文则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作文批改费时费神。学生的作文水平良莠不齐,偶尔遇到几篇写的不错的,批改时的心情还不错,可是一旦改到写作水平较差的作文,那真是一种折磨。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小班化学校,班额在30人左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我发现有一些做法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痛苦”,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利双赢。

一、实施过程

(一)跟着范文学着改

每篇习作都有它的着重训练点,教师在评改前投影出示一篇较好的例文或者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自由诵读,再次强调训练点,让学生明确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

1.内容方面。让学生看看选材是否符合此次的要求,是否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同时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结构方面。除了内容方面的示范性,例文在结构上的示范性也要突出,比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是否点明中心,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这样,让学生批改时有据可依,学生就能改得明明白白,轻轻松松,为接下来的互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同桌合作初步改

1.改问题。学生的作文中常会出现以下基本问题,如,标点符号缺失或者运用错误、错别字乱用、语句不通等。这些问题在同桌互改时,学生是有能力改出其中的大多数的。

2.评优点。学生的作文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问题,但是也必然会出现很多优点。如好词佳句,或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闪光点,学生在同桌互改时也能发现。所以,也要让他们做出相应的圈画,或写上几句眉批。

如果以上这些方面都由教师一一批改,一篇作文的批改时间最起码十分钟,一个班以30人算起,那仅批改作文就要300分钟,合计5个小时!所以,让学生和同桌先互改,改出基本问题和优点,既能提醒学生不要犯类似错误,又能让他们向伙伴学习,获得激励,提高他们的基本修改能力,同时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当然,同桌的搭配要在小组中做到以“优”带“差”,即作文水平高的带作文水平低的,这样才能改下去。如果是“双优”组合,就有点资源浪费,而“差差”组合,会导致互改停滞不前。

(三)小组合作深入改

同桌互改后,一篇习作只是经历了两个人的“审查”,那么接下来就要放在小组中接受小组同学的“审查”。“真金不怕火炼”,好文大家来评!

1.细看书写、评态度。首先让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书写是否工整、页面是否整洁,评一评书写时的态度是否认真。

2.听读习作、说意见。每篇习作由之前初改的学生来读,其他的同学听、看,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

3.整理意见、写下来。听完后,选小组中书写较好的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后写在被批改的习作上,可以成为最后的总评。在这个过程中,组长要让每一个组员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哪怕只有一点。

4.综合评定、给等第。最后一步由组长组织组员根据该习作的书写、内容等给出等第。

(四)教师审核表扬改

学生在小组中改完了习作,那么老师是不是就没事了呢?当然不是!学生互改完习作以后,教师要逐一过目,审核是否有遗漏,同时要选出小组中写得最好的习作以及改得最认真最好的习作。在接下来的作文评讲课上,针对以上情况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得到了同学的精心批改,会很有成就感。而不会改的学生,在互改作文的过程中习作的态度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习作的水平也会渐渐得到提高。

二、注意事项

1.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他们在作文互改的过程中,偶尔会忘了任务,忍不住开小差,教师要走到学生的互改小组中去,随时在课堂上给予关注,引导。

2.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他们在作文互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表达上的、书写上的偏差,教师要给予更多鼓励,而非打击。

3.一个班级的作文,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高效地互改完,教师要给足时间,一般安排两节课改完,比较合适。

4.一个班级的作文,不可能学生互改完成后就万事大吉,教师一定要仔细审核,坚持评讲鼓励。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作文互改,起步时,教师和学生可能都会感到有些难。但只要开个好头,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等学生慢慢走上了习作互改的正轨,我们就会发现,之前的练习都是必要的。到那时,学生会改,会写,老师也就教得轻松,改得自在,真正实现作文互评互改,师生互利双赢!

一带一路:互利双赢才能久远 篇3

“我们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的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外交部长王毅这样总结中国的“朋友圈”。

来龙去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位随后前去考察的官员坦言,尽管“一带一路”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期待,但在一开始,一些国家的回应并不积极,直到中国逐渐将愿景铺开,以高度的诚意展示出中国的计划,才引来了大量朋友。

如今回望,中国主动表达诚意的场合有很多。例如,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在访问蒙古国时,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还有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有诚意,就容易扩大朋友圈。自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与包括沙特、卡塔尔、斯里兰卡、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早已通过发表联合声明的方式确认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共识。

直到今年3月28日,中国在这个朋友圈发布了“长文章”。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八部分内容,将背景、原则、思路、重点、机制、态势等一一阐明,甫一发布,即引起强烈关注。

在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数十个国家进行过沟通并获得了积极反馈。

就目前进展来看,已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东南亚方向,中缅铁路、公路、皎漂港及特区、西哈努克港及开发区、中老泰铁路、印尼港口及开发区、泰国罗勇工业区等,进展良好;中亚方向,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正热火朝天;东北亚方向,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早已为人们熟知;南亚方向,中巴公路、核电厂、工业园区等正在建设。

点赞与评论

2014年,《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俄罗斯官方就对“一带”明确表示支持。而在中亚五国及蒙古国,各国领导人和主要官员则通过双边访问、官方文件等,肯定了“一带”建设对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表达了响应和参与“一带”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

到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近60个国家表态支持,还获得了东盟、欧盟、阿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

有加入,就有期待。

拥有10多亿人口的印度,期待的是具体的落实。在印度商工部副部长艾米塔尔·康特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亚洲世纪”的关键,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他直言,印度“仍在等待‘一带一路’的具体细则”。

用行动“点赞”也成为潮流。

过去一年间,中国-俄罗斯同江铁路桥开工建设,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进展迅速的交通、物流、信息通道、国际航线等互联互通项目,打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

同时,中缅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投入运营、D线开工建设,在中亚一些国家的电站合作项目,在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国的工业园区合作项目,奠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初,历时数年的中泰铁路建设合作终获实质性进展,泰国国家立法议会批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草案。“跟中国开展合作,我们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泰国总理巴育这样说。

潜力巨大

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到今年3月正式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可以说,中国为构建这个涵盖亚欧非65个国家的巨大“朋友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不辞劳苦”地经营这个巨大的朋友圈呢?

其实,这个朋友圈并非从天而降。长期以来,中国就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与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

今年1月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左右,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了10%,进口增长为1.5%左右。

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称得上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它贯穿了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有多巨大?数字可以说明问题。这65个国家,共有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覆盖国家的外贸、外资流入,每年增速分别是13.9%和6.5%,高出全世界平均增速一截。据专家测算,在未来10年内,“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国家整个出口将会占世界的1/3,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同时,关键的地方在于,在这些国家中,有许多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着非常大的市场。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开辟新市场、调整对外开放的需要。

经营之道

宏大的战略构想,需要具体的实践措施。

比如,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西北、东北、东部、西南等地区的多个省份,就被赋予了“核心区”、“门户”、“辐射中心”等定位与功能,并且提出了诸如铁路班列通联、国际博览会、港口、旅游等诸多实际措施。

而针对沿线国家这一朋友圈,虽然各国资源禀赋各异,但中国认为彼此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提出了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大类在内的具体合作构想。

这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的方向。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每年的亚洲国家需要7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电力通道、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回报都是相当稳健的,而且能产生很多附加的、溢出的效果,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互利双赢 篇4

一、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 (1)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招生即招工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基础条件。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培养, 学习期间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校的学生, 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自2003年秋季开办以来, 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就尝试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管理,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0年学校开设了西餐专业, 中西餐形成了烹饪专业集群后, 现代学徒制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现代学徒制“能够把职业教育的本质‘从做中学’很好地贯彻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学生 (或称为学徒) 在学校和企业两地学习, 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一线产业工人” (2) 。招工招生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办学的首要环节。学校在开办中西餐烹饪专业前期, 就对餐饮市场人力需求情况, 特别对沿海地区餐饮企业的人力需求状况做了详细调查, 在对数十家企业的人力需求分析以及与企业的双向交流的基础上, 中餐烹饪专业首先确定了与福清蓝天大酒店、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福清成龙大酒店等多家企业的合作办学伙伴关系。随着西餐市场在我国的快速形成, 社会急需大批量的西厨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供需前景, 学校西式面点专业应运而生, 烹饪专业群再次拓展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先后有福建复茂食品有限公司、福清创元千禧大酒店等多家西式面点、西餐企业和小型休闲俱乐部等加盟校企合作团队, 增强了合作队伍的力量。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章程, 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在招生季节, 学校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 邀请初三毕业生入校参观, 实地察看校容、校貌, 体验技能教学设施, 了解学习、生活环境。合作企业参与了招生全过程, 他们也带着招工队伍在学校内摆摊设点, 宣传企业文化、品牌产品、用工制度、福利待遇, 特别介绍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提升所采取的措施等, 现场回答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各类问题, 并将有意愿加盟的学生接到各自企业内参观工作现场, 近距离了解企业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 体验企业的人文精神。

在前期宣传的基础上, 规范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 按照三方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 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明确学生即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 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生, 须由学生 (学徒) 、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 确定各方权益、责任和义务, 规范学生 (学徒) 在岗学习的岗位技能、专业内容、权益保障等, 使招工招生一体化落到实处, 实现学校教育、企业用工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通过以上措施, 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校、企业、学生 (学徒) 的身份关系紧密, 三年的人才培养路线图清晰明了,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二、教学与实践一体化

“现代的观点则认为, 企业及工作过程更是知识产生的摇篮, 知识的转换更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 (3)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因素。中西餐烹饪专业是集技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 企业用工季节性明显, 一些休闲性场所如咖啡吧、音乐吧、酒吧等只能小批量用工。学校无法根据中职教育通常所用的“一年打基础, 两年练技能, 三年下企业”的常规教学路径安排教学活动。因此, 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行业特点, 邀请合作企业共同设计人才技能培养方案, 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以及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 按照企业用人规格和技能要求标准确定培养目标, 规范学习内容, 科学安排学习任务和工学交替时间。

一方面, 实行模块化教学。第一学年通常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如中餐的刀功、西餐的和面等。第二学年开始进入模块化学习和分段式工学交替。根据中西餐烹饪专业的学习任务, 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 如将西餐专业应掌握的制作知识与技能分解在11个项目、75个模块中, 每个模块均包括目标、任务、原料、设备、工具、流程、工艺、成品等, 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融入模块教学任务中,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 也同时掌握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内容, 以便在毕业时能够顺利获得“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手脑并用, 在做中学、学中做, 学做结合。同时, 这种培养方式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构建知识, 掌握技能,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另一方面, 科学安排工学交替。在制订教学方案时, 学校与企业就已根据企业季节性的生产实际和用工需求, 探索性地安排学生工学交替时间, 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时间。进入二年级时, 随着模块化学习过程的推进, 工学交替也同时展开。比如, 每年国庆到春节这段时间通常是中餐企业营业旺季和用工的高峰期, 也是该专业学生下企业实践的最好时间。对学生来说, 企业业务繁忙, 各类酒宴频繁, 有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企业来说, 人手充裕, 员工技能水平较高, 可以招揽更多生意, 获取更多利润;对学校来说, 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同时节约技能教学成本。因此, 三方都是赢家, 各有盈利。

推行模块教学、工学交替, 教学与实践一体化, 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所学到的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训和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学生管理一体化

在就业初期, 中职毕业生普遍出现生活不习惯、工作不安心、频繁跳槽等不利现象。其中除了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客观因素外, 主要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因为企业与学校在管理上完全是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在学校, 学习、生活、活动等都有班主任如父母似的关心, 进了宿舍有宿管的全天候照看, 违反纪律有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科等多层次人员的耐心教育。与学校生活相比, 学生进了企业后角色发生变化, 任务不同、压力不同, 面对的挑战更加直接。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刚性的, 旷工或迟到早退、生产次品、不服从工作安排等都要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虽然顶岗实习期间有近一年的企业实习经历, 但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管理, 学校教师参与其中, 保护学生的身份权益。初出校门的学生因失去习惯了的学校生活环境, 一时很难融入企业的现实环境。

学徒制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学生的双重身份, 在校是学生, 在企业就是员工, 可以使学生“尽早接触职业岗位, 有利于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4)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学校中西餐烹饪专业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学生入学后就开始体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 尽快让学生适应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

首先, 设立企业冠名班, 打破传统的学校班级管理制度, 把企业化管理模式运用到职业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中。在平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就让学生进入就业、上岗的学徒角色模拟, 使学生在模拟过程中能够意识到并着力去适应和塑造职业员工的形象, 有意识地培养锻炼适合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职业素养。其次, 引入企业文化元素, 营造鲜明企业文化, 把企业核心理念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 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和熏陶, 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班级就是我未来将要效力的单位, 培养热爱企业的行为习惯。最后, 定期带学生到签约的企业参观学习, 近距离体验企业工作环境, 感受企业生产氛围。请企业相关人员到班级做报告, 宣讲企业规章、奖惩条例, 展望企业远景规划。要求企业派员到班级担任短期的副班主任, 参与班级管理,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 增进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 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生活。让学生参加签约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以班组为单位的文体活动、技能竞赛、文艺晚会、年终表彰会等, 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内容, 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世界, 为自己正式进入企业工作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小型企业, 引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S”管理内容。制定虚拟工资制度,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财富值”来衡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表现, 从而使其养成努力工作的好习惯,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接受企业管理的约束方式。班级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 使学生由“知”到“行”, 全方位地感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树立品牌意识、劳动意识、服务意识, 使班集体在学生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品行良好、技能熟练、敬业爱岗、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建设者。

四、评价考核一体化

“现代学徒制须以企业学徒合同为前提, 具有学徒和学生身份合一的典型特征。” (5) 因此, 如何考核评价是保障现代学徒制教学水平、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中西餐烹饪专业群按照企业用人标准, 实行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方法,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针对工学交替阶段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情况进行联合考评。

首先是建章立制, 规范考核管理办法。由于教学和管理的方式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 因此, 管理办法必须针对其独特性而量身定制。考核评价办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 既体现学生身份的要求, 又要体现企业员工身份的特点;既体现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 又要突出技能掌握的标准;既体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特征, 又要体现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确保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 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 使管理考核机制更具合理、规范和导向性, 反映出学生 (学徒) 的真实水平。

其次是建立双导师制, 形成校企共管机制。打破单一的由学校教师既担任理论教学任务, 又承担实践指导工作的传统做法。在签订合作协议时, 将从合作企业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学徒师傅的要求列入合作条款, 明确学徒师傅的工作职责和工资待遇, 并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 同时, 将师傅承担的教学指导任务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学校也将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企业实践、技术服务要求纳入教师考核的内容, 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以此建立校企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考核奖惩制度。

最后是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分制是弹性学制的基础, 只有在学分制的前提下, 弹性学制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学生学完通用的基础课程后, 每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2—3门规定范围内的任选课程, 每门课程再分为若干模块进行学习。学校每学期提供10多门课程、50多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以及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取得奖励学分来替代部分任选课学分, 以此挖掘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对于服务性专业来说, 弹性学制显得尤为重要。“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是烹饪专业有效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基础课程和部分技能模块作为必修课完成教学后, 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作企业的季节性需求, 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等主客观因素, 来决定是否按正常教学进度安排或是延长企业实践时间。此举既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技能的机会和条件,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 又可以通过延长企业实践时间获取更多报酬, 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五、结语

通过多年实践, 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教学和管理需要的培养模式, 并与一批中西餐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 学校也将办学实绩向社会辐射, 如与市电视台合作, 制作晚间烹饪30分钟电视节目, 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西式面点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到市内咖啡厅、音乐厅等小型休闲企业兼职等。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取得了60多项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招生季节学校门庭若市, 毕业季节学生供不应求, 多数学生按合作协定到签约企业就业, 也有少部分学生根据“双向选择”意愿重新选择就业单位。

“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应该拥有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个基本层面。” (6) 在探索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 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体制不顺、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7) 的局限性。因此, 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办学, 应先厘清三个问题。

一是转变观念, 清除思想认识障碍。实行工学交替、模块化教学是对人们习惯了的中职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必须清除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思想认识障碍, 转变认识误区, 加深他们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了解。

二是完善制度, 确保各方紧密合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好的工作, 涉及学校、企业、家长和政府。因此, 只有做到以制度推进、管理现代学徒制各环节的工作, 才能保证各方有效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三是落实责任, 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过程中, 各方都有明确具体的职责, 任何一方弱化自己应承担的工作, 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继而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

摘要:福建省侨兴学校中西餐烹饪专业多年来尝试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 通过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学生管理一体化、评价考核一体化”等措施, 实现校企共管、工学交替, 探索中职办学模式的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效,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构建

注释

1 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 (一)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 2013 (6) .

2 张霞, 黄日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11) .

3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4 高鸿, 赵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先行突破与实施策略[J].职教论坛, 2016 (3) .

5 欧阳丽, 罗金彪.校企协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与思考[J].职教论坛, 2015 (35) .

6 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 (四)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 2013 (15) .

互利双赢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质主体,而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缺乏经验,虽然一些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数学校还处于迷茫状态。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因此,如何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成为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分工不同,原有的一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相关的教育者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结构、改革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校企合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将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专业通过五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学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校企合作单位已拓展到42家。其中4家企业提供“企业奖学金”,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高达82.3%,成为了学校骨干专业,为其他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典范。

1.校企合作机制

汽车维修专业推行“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成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由校长和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体系;各专业部主任、企业部门经理担任副组长,具体协调校企合作事宜。汽车维修专业还专门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和骨干教师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会议,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校企合作运行,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合作方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汽车维修专业先后与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签署了“订单班”协议,与上汽五菱(青岛分公司)签署“冠名班”协议,与莱芜长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签署了“校外实训基地”,与一汽大众4S店、北京现代4S店等30多家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此外,学校先后与天津通广、一汽丰田、济南重汽等大型公司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这为校企双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合作内容

(1)聘专家参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已经先后聘请了16名企业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先后修订了“校企融合、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课堂中,缩短了学生就业后的实习期,为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

(2)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培训部,共同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学校先后为企业培训机修工达800人/次,参与汽车销售顾问培训150人/次。学校从场地、设备和人力等方面精心准备,企业员工参加“山东省金蓝领汽车维修技师”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100%,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3)组织一体化教师下厂实践。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实践。汽车维修行业技术更新快,车型复杂,教师只有不断下厂实践,才能紧跟企业发展要求,才能达到培养与企业高度衔接的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在暑假期间会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接受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

(4)安排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在三年制学生第五、六学期时,学校将安排顶岗实习。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为企业筛选优秀员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有40% 的员工毕业于莱芜高级技校,12名学生已经分别成为企业的中层骨干,为今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5)校企共建培训部。从2011年至今,学校已先后和4家汽车4S店合作完善了“六方位绕车介绍法”,并在集团公司取得优异成绩。与山东昊宇车辆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观光旅游车的外壳设计。2013年,学校培训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3名员工参加省总工会组织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学校的知名度、“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先后赠送给学校10台天然气发动机。莱芜长途运输有限公司赠送了2辆中通客车。此外,企业投入奖学金,也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小结

虽然学校在校企合作运行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例如:集团化办学需要提高,学生就业面需要拓宽,顶岗实习管理机制需要完善,教师下厂实践考核机制还需要健全。

上一篇:反规划下一篇:农产品出口企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