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发展

2024-05-23

双赢发展(精选12篇)

双赢发展 篇1

一、加强生态保护, 构筑绿色屏障

呼伦贝尔市位于我国东北边陲, 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 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绿色净土上, 有中国最美的草原、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发达的生态水系。 呼伦贝尔天然草原总面积1.49亿亩, 可利用面积1.38亿亩,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

为了保护呼伦贝尔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呼伦贝尔市各级环保部门始终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贯穿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始终, 坚持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 缓解生态资源压力。

“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管理”入选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 项目赠款109万美元用于建立了呼伦贝尔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开展新型放牧制度示范和退化、沙化草地治理恢复示范项目, 建立了中俄蒙地区生物多样性跨国保护共管机制。呼伦贝尔市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目前,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0个, 其中国家级5个, 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 , 大部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动植物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

以退耕、退牧、退伐、退小的“四退”为目标, 呼伦贝尔市全面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 每年禁牧500万亩, 休牧5000万亩, 退耕100万亩, 治沙100万亩。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以来, 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17台, 总关停装机容量7.45万千瓦。 拆除分散供热锅炉728台, 关停、转产小水泥厂6家、小造纸厂5家。

呼伦贝尔市全面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严厉查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案件。 加强生态科研工作,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展了呼伦贝尔草原、林地生态定位监测和境内敏感区域生态遥感监测及生态现状遥感调查, 建立了生态质量地面定位监测网。 与俄罗斯联合开展了中俄跨界水体水质监测, 实施了额尔古纳河湿地生态调查。 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 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 2009年, 绝大部分河流、湖泊水体保持或接近天然水质, 海拉尔河、 雅鲁河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市空气良好及以上天数达350天。

二、建设生态文明, 开展生态市创建

为进一步发挥生态与资源优势, 保护生态环境, 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 2006年,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 计划是到2010年, 50%的旗市区达到全国生态县创建标准,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0%左右;到2015年,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好转, 所有旗市达到全国生态县创建标准, 实现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目标。

呼伦贝尔市各级环保部门以生态市创建工作为载体, 加强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 积极推进嫩江、额尔古纳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呼伦贝尔草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划定。《生态市建设规划》已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 13个旗 (市、区) 的生态旗 (市) 建设规划已通过自治区评审, 其中6个旗市的规划已颁布实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呼伦贝尔的特色与优势, 是呼伦贝尔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探索和实践, 呼伦贝尔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摘要: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 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 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 呼伦贝尔市将“生态立市”确立为五大战略之首, 作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战略部署, 提出坚持不懈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实现,美丽,发展,双赢

双赢发展 篇2

搭建职业发展路径

要搭建职业发展路径,首先要对公司现有的岗位进行盘点,将相似岗位归纳合并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岗位族群和序列,绘制岗位图谱。

划分岗位族群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价值链分析法,即按照企业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链条。如企业可按照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形成不同的岗位族群。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各个岗位的职位特征合并族群,如人力资源可以是一个族群,其中的学习发展、薪酬福利、招聘、员工关系等形成不同的序列。

其次,在序列内部分成多种不同的层级,具体分级可按照族群和序列所拥有的员工数量等来确定,最终设计岗位路径。岗位路径的关键是形成专业/技术路径。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序列比较完备,均由“员工—主管—经理—总监—总经理”组成。但是,由于这些岗位人员需求有限,所以多数人没有机会晋升到总经理岗位。因此,在岗位路径图设计出来以后,除了现有的管理序列,可让员工选择技术族群内的管理序列或技术族群内的专业序列。前者指见习/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首席技术官,后者指见习/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序列。这样,员工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职业发展路径。

编制能力模型和认证条件

能力模型显示了不同层级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能力模型一般包括领导力、序列专业能力、族群通用能力和员工核心能力四大内容。其中,领导力主要适用于管理人才和高潜力人才;专业能力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不同层级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与岗位族群、序列和工作角色直接相关;族群通用能力是该族群所应具备的软能力,例如沟通协调、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具备这些能力,员工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为组织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员工核心能力则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

另外,每项能力又可分成不同的层次。例如,企业可将每项能力划分为指导下应用、独立应用、熟练应用和精通/权威四层。层次不同,能力的表现各不相同。

在编制了能力模型后,以能力为核心,设置认证条件。对职业路径的各个层级,企业可以从能力、经验、专业成就、对内回报和绩效贡献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层级设置不同的认证条件。员工可以对照这些条件,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提高。

除此以外,企业也可以考核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作认证。如员工的工作经验和项目成果、专业成就、对内回报等。其中,项目成果可以从员工获得的专利、行业标准、大学合作、出版物/文献等方面来衡量;对内回报则是指员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公司内部进行分享,指导/带徒弟、辅导同事等的绩效贡献。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岗位族群等具体情况设置认证条件,并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对各级销售人员来说,虽然无法考查专利、行业标准等“专业成就”方面的能力,但可以考核他们对销售流程的改善、销售模式的创新等。

企业建立职业发展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在组织内部实现职业发展,因此,针对不同的认证条件和要求,企业要提供发展方法,方便员工找到差距,找到学习提高的途径,从而弥补差距。

职业认证 实现良性循环

要实现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职业认证是最重要的一步。企业一般可从组织、标准和流程三个方面来分析认证,确保认证评估的公平性。

首先,在认证的组织上,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认证工作的统筹和安排,制定规则,确保公平。认证的层级不同,认证的机构和组成人员也会不同。层级高的,需要组成认证委员会。认证委员会成员多来自外单位,甚至是行业专家。层级低的,可以由本部门负责组建认证小组,由经理和资深员工担任评委。

其次,在考虑认证标准时,要参考能力模型中规定的认证条件。认证委员会和认证小组需要熟悉评估标准,并对评估意见达成统一。

第三,完善认证流程。这包括认证准备、认证启动、申诉和复核几个方面。整个认证流程的设计以实用、便于操作为准,以保证公平和效率。

认证结束后,企业要将结果向员工及其直接主管进行反馈,并对顺利通过认证员工的薪酬福利、对内职位或者岗位进行调整。未能通过认证的,则要说明理由,指出存在的差距,提出发展建议。

职业发展管理创造双赢 篇3

终生雇佣如今已经渐渐地从人们的工作世界中消失,在企业员工留用的各种调查中,个人职业发展几乎从来都是员工愿意留下来为公司效力的最重要的几个原因之一。他们不再像父辈们那样“从一而终”的新生代,为了实现个人的发展频繁跳槽,使本来就面临人才短缺的公司老总们伤透了脑筋。

职业发展管理

员工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主人和设计师,在确定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时,员工需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并客观地评估本人的能力,看清公司内外的发展机会。职业发展管理则将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对人员的要求联系起来,其重点在于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独特才能与职业兴趣,并同时促进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在职业发展管理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制定职业发展管理原则与方法、通过领导层的努力,帮助建立支持性文化、提供不断进步的工具与资源、监督过程并建立责任制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公司还需要遵循职业发展的多样性、职业发展的灵活性、职业发展的职责共担性这三个基本的原则。

员工和企业双赢的局面是企业职业发展管理的最终目标。

相应的管理基础

职业发展管理还需要相应的管理基础,这些都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以付诸实施,因此企业应对投入产出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决策过程中确定优先顺序和工作重点。在做整体设计时公司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 员工如何沿着职业发展轨迹发展?

2. 应该为轨迹之间的移动制定怎样的指导方针?

3. 如何描述每个阶段/职位?什么是区分标准(如范围、对组织的影响、能力)?

4. 有哪些发展资源可以利用?它们的适用性如何?

5. 职业发展轨迹应如何与薪酬系统结合?是否每次移动都必须是向上的移动?

最后,如何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的进行了职业发展的管理?公司对实施职业发展管理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定期衡量。归根结底,职业发展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企业和员工双赢局面, 而不仅仅是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双赢发展 篇4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 村两委大胆创新,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组建经济合作组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订单农业等措施, 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一、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抗灾害能力

该村农民80%的收入都来自种植业, 而这里十年九春旱, 并且洪涝灾害频发, 农民增收困难, 为改变这一面貌, 根据村里耕地平整、集中连片的优势, 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 通过不懈努力, 争取到了国家农业开发节水灌溉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达2350万元, 其中国家项目资金1350万元, 群众自筹1000万元, 项目区覆盖耕地面积1.5万亩, 占全村总耕地的56%。目前已完成灌溉用机电井27眼, 架设电力线路16公里, 挖掘节水灌溉管道沟16公里, 项目区内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 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 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经对比测算, 项目区内农作物每亩效益比其它耕地多收入200余元, 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群众增收300多万元。

二、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村两委为企业和农户做“红娘”, 实现“双赢”

大有庄村的耕地是有限的, 要想增加收入, 不能仅限于种植业, 为改变土地少、剩余劳动力较多、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 村两委费尽了心思。2009年, 旗委旗政府出台了土地流转的政策, 而恰好这时奈伦集团阿荣旗分公司王大勇总经理被旗委派到村里任村经济主任, 主要是协助村里发展农村经济, 谁也没想到, 他的到来改变了许多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 丰富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奈伦集团是以生产加工马铃薯淀粉为主的企业, 村两委积极主动找奈伦集团谈土地流转事宜, 而奈伦集团也有建马铃薯基地的想法, 因此, 双方一拍即合, 此意见得到了旗委旗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 大有庄村跟奈伦集团于2010年1月正式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全村共流转集中连片土地12000亩, 流转期限为10年, 价格分为三个等级:项目区每垧地5500元, 非项目区4500元, 平川地5000元, 粮食直补仍就给农民, 土地流转的价格按每年玉米保护价的增长幅度比例进行调整, 只增不降, 保护了群众的利益。也就是说农民什么也不干, 每垧地最少也能收入5000元左右, 即使自己种也不一定收这么多, 而且不用投入也没有风险。此举得到了多数群众的拥护。

土地流转共涉及农户284户, 通过流转使这280多户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从事其它产业增收, 其中有40多个农民被奈伦集团返聘到公司成为正式机械工人、农业工人, 每月收入1800~2500元之间, 并给交五险。其他村民和家庭妇女有的给企业做临时工或外出打工, 有的搞起蔬菜、瓜果、水稻等高效农作物种植, 有的搞起肉牛肉猪养殖, 还有的到外地租种土地, 扩大种植规模。土地流转后农户通过从事其他产业, 农户又人均纯增收3000元以上。

奈伦集团为提高产量, 巩固基地建设, 对没有水利设施的地块, 还投资进行了水、电、路建设, 等流转期结束后, 这些基础设施将无偿给村里, 受益的还是村民。奈伦集团通过整合资源, 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先进机械, 实施统一播种, 集中经营, 企业在土地中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 在生产中每生产1吨淀粉可减少成本500元, 仅马铃薯基地一项, 企业前3年农业增收就可达240万元以上, 工业生产淀粉增收达600万元以上。村委会当“红娘”, 企业与农民“联姻”, 真正实现了企地“双赢”。

三、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有庄村土地肥沃, 川地比较多, 特别适合种植甜菜, 而且村民有多年种植甜菜的经验, 但是由于无组织的种植, 以及厂家的不规范经营, 也曾一度给种植甜菜的农户带来了巨大损失。为提高老百姓种植甜菜的积极性, 在旗供销社的支持下, 2008年, 成立了大有庄甜菜专业合作社, 为增加群众收入, 合作社根据气候条件给群众算了一笔账:春季干旱, 同样坐水种地, 就不如育苗栽甜菜, 种甜菜前期费用低, 而效益是其它作物的2~3倍, 亩产都在1000元左右。通过宣传动员, 对地算账和村两委成员带头入社, 使入会社员达308户, 并带动了周边以及黑龙江省相邻的村屯150多户, 共落实了甜菜种植面积7000多亩, 同时以合作社的名义与糖厂签订了购销合同, 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合同规定, 厂家为农户提供赊销的种子、纸册、农药以及技术辅导等服务, 并保证按每吨320元标准价收购, 杂率不超过10%, 同时向专业合作社提供每吨6元的经费。合作社为厂家落实种植面积并负责协调收购秩序、安排收购场地, 村民在村里就能销售甜菜, 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

自从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 以合作社的名义为农户在甘南化肥厂赊销化肥50余吨, 赊销其他物资60多万元, 解决了农民春耕资金紧张的难题, 极大地支持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正是甜菜这一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使大有庄的收入翻了近一番, 2008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600元, 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元。

四、依托区位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城郊经济

双赢发展 篇5

中广网2009-08-04 10:08[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

●发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1引言

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所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以说,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2 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后,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整体力量来实现防务能力的整体跃升。

例如,美国实行军民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依靠这些计划,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涌现,始终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的领先地位。

而冷战时期的苏联,“要大炮不要黄油”,各种资源过度向国防建设倾斜,使经济建设陷入困境,这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深层原因。

以色列强调“以军带民”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实质也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当今世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而不仅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富国与强军的“双赢”之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坚持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内在要求。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党着眼开拓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境界的时代抉择。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道路。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使国防建设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取得重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在取得突破性成绩的同时,为支持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要做到“两头兼顾、相互促进”,并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阶段联系起来,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

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有效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尤其要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个核心军事能力。“融合”是多领域全方位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时代赋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应区分好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下功夫,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统一通用型军民产品的技术标准,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

推动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军民融合,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

推动军队保障体系的军民融合,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积极稳妥地把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

推动国防动员体系的军民融合,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制度,完善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工作格局,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

推动科技资源体系的军民融合,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力。重在思想观念“融合”

军民融合作为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靠军地双方长期的共同努力。当前,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首先应转变观念,实现思想上的“融合”。

实现思想上的“融合”,就必须切实转变军地各自封闭、自我发展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之所以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呈现“两张皮”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地双方没能真正转变观念,没有把协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摆在重要议程来抓。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局部利益,片面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统筹国防建设的作用,只把“军民结合”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之中;就军队自身建设而言,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模式,认为“天有、地有、不如自己有”,万事不求人,搞“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步子放不开、走得慢。这些思想观念一旦固化,反过来又在不断地强化军民分体化建设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式发展。

当前,消除这些传统观念障碍,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用融合式发展的共赢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新思路新办法。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军队虽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国无防不立。牢牢抓住

新世纪新阶段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全党全国全军的共同责任。军地双方应加强协调,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各项工作。“融合”需在战略上“纳入”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全局性重大战略,需要制定实施长远科学的发展战略,努力使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设计、同步运筹、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努力形成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的融合格局。

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应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统筹确定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努力使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安全与发展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做到有计划按步骤地向前推进。

从宏观层面来讲,制定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做好“六个纳入”,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这种“纳入”式融合发展,既能从总体上消除军事经济和民用经济的分割状态,共用一个经济技术基础,又能够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全民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国情社情军情,既力求有所作为,又体现量力而行;既注重发挥我国特有优势,又合理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既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相适应,又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构建决策科学、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制度问题同样是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虽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权责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相当繁重,迫切需要构建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精干、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中德合作发展新能源是双赢 篇6

过去几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迅猛发展,201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德国电力总消耗中占了几乎四分之一。德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全球都具有示范作用。

德国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最重要政策工具,是2000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其核心内容是规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具有优先上网权,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采取固定价格收购,且保持20年不变。这种强制收购补贴体系对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强势的德国政府也会碰到市场与政策手段相矛盾的挑战,因此,德国政府决定改革《可再生能源法》,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多市场化。另外,德国政府还通过大力资助相关技术创新和研发,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德国政府的强制性手段十分值得借鉴——对可再生能源的起步和推进来说,这种手段是必需的。而且,这些政策的决策过程要尽可能精简(德国在这方面存在教训)。另外,政府要帮助能源企业减少或分担投资可再生能源的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

当前,中德在风电、太阳能光伏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均有合作。但是也存在摩擦,比如近两年的中欧光伏争端,德国光伏企业就在其中施加了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是规模和价格,而德国的优势则体现在高端技术和政策工具上。如果利用好各自优势,可以进行双赢的合作。中德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摩擦源自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其实对中国有着积极作用——中国如果想赢得更多世界市场,那么必定会被迫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促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有重要作用。

同时,政府对中德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已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7月默克尔访华,签署了实现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统一的协议。电动汽车充电问题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之一,中德充电设施的共享,意味着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的重要突破。

就以前的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和市场占有率均为美国和日本占优。但是德国作为老牌汽车生产强国、中国作为世界汽车消费市场“发动机”的合作,将对日系和美系电动汽车市场形成更大压力,增强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强度。

德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对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德国汽车工业可以说是迫于市场压力而加强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

德国汽车工业对本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开发并不积极,因为这对传统汽车市场威胁太大,而且传统汽车带来的利润依然比电动汽车高很多。但是德国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非常多,一方面是本国政府的资金,一方面还有欧盟的扶持资金——欧盟对电动汽车技术的扶持力度很大。

鉴于长远战略上的考虑,德国愿意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而中国与德国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省科研开发费用,也能够减少中国对美系和日系新能源汽车的依赖,增强自身品牌的竞争力。(支点杂志2014年11月刊)

双赢发展 篇7

“学会教学”发展模式是指教师“学会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教师都是从简单而具体的阶段发展至复杂而抽象的阶段。这样, 发展模式就为教师审视自身成长提供了一个框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模式判断出自己的水平和发展阶段。这一模式可以使教师在开始几年内可能会有一些焦虑和担忧, 但可以使教师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作出规划, 以便发展更为成熟、更高水平的技能。

教师“学会教学”发展模式关注的是教师实践知识的作用, 因而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概言之,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 它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富有共性的“原理性知识”的学习, 更需要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的教育经验和观念, 并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原理性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 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教师自己。也就是说, 像成为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一样, 成为一名教师是一个系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阅历, 就可能止步不前。以下是关于教师如何学会教学的具体发展阶段及其关注的方面。

一是适应阶段。当新教师第一次面对学生讲课时, 他们大多首先考虑自己的适应问题。他们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善于人际交往、学生是否会喜欢自己等问题。并且, 他们十分关注对班级的控制, 担心局面失控。此阶段的教师大都初为人师, 环境全新, 课堂实际与师范教育所学理论相差较大:对新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际的初步结合, 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 使自己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从关注教学知识向提高教学能力的转变。此时, 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 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景: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 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 事实上, 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 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 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二是教学情景阶段。新教师此时感到较为胜任, 并且度过了适应阶段。与学生的互动及对课堂局面的控制也开始按部就班起来。在这一阶段, 教师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转向教学情景本身。他们开始处理教学时间紧迫的问题, 以及课堂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如学生人数过多, 教材不合时宜, 自身教学技能、策略不足, 等等, 这个阶段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较多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已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此阶段的教师已经能够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处理教学事件, 已掌握了各种教育教学技能。

荣获第五届全国大赛一等奖的天津市北辰区李禾老师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 由于听课的师生很多, 为了让学生们尽快进入角色完成教学目标, 李老师一上来先展示该班的一些师生同乐、关系融洽的生活照, 教师特意突出灿烂清纯的笑脸, 就是这样一个细节, 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了达到“我知我师”的目的, 教师设置了“猜老师”活动──由教师出示了事先搜集的该班几位教师的信息, 包括习惯动作、口头语等, 让学生们竞猜, 把生活细节变成课堂细节, 这一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教师的了解,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是关注学生、得心应手阶段。最终, 教师成熟起来, 并且找到了处理或解决前两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的方式。在这一阶段, 教师掌握了教学及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开始按部就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直到这时, 教师才开始触及高水平的问题, 并且开始了解学生的社会需要与情感需要, 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最为重要的是, 正是在这一时期,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 对学生全权负责。在这一阶段, 教师已基本上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能驾驭班集体、课堂, 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自信心得到增强, 同时获得较高的外部评价。

案例研究是这一时期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 在此基础上, 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途径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 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技术分析, 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 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 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 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 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 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 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 那么, 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师们认识到, 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 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 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四是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 认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华, 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这一阶段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 进入到探索和创新的时期, 是教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逐步形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理论水平大幅度增长的素质特点。这一阶段, 可以让教师有意识地体验教学事件, 或采取自传的方法记叙教师自身的教育经历。在体验中, 让教师主动观察、反思自己的经验, 对认识事物的方式进行思考和重新解释, 使得教师能更好地监控其思想, 理解其行为, 使教师不只是在执行现成措施的水平上而且还在解决问题的水平上工作。由教师个人或集体进行的“生活体验”能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这种研究由教师的内在愿望引起, 能理解过程, 协调已知和未知的知识, 明晰、重构教师对自己和其教学的理解, 从而使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得到提高。

有教师针对新课标倡导生活化、开放性的课堂的问题, 进行了这样的实践反思:“在第九册教科书里, 有一堂说话训练课《介绍一本书》, 教科书的安排无非是听录音里的小朋友是怎样介绍一本书的, 学生仿照录音也来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这样的教学实在是很死板。新课标已经把听说训练改成了口语交际, 虽然我们还在用老课本, 为什么就不能有新做法呢?如果学生唱独角戏, 就无交际可言。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情景———假若你是一个书店的老板, 最近刚刚进了一批新书, 你会如何向前来看书的读者介绍你的书, 使他们对你的书产生兴趣, 并掏钱买下它?”学生顿时来了兴趣, 在小组内积极地排演了“课本剧”, 让整个课堂成了“书店老板”与“顾客”间的互动交际。

要想实施有效的教与学, 实现教师“学会教学”模式的转变, 还需要许多外部的支持, 如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 以及更广泛的课程和评价系统等。要做到这些, 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来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相关标准及资质规定, 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在工作时间内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合作, 以便教师能够很快从教学适应期过渡到成熟期。另外, 要动用校外的专家力量、教师培训项目等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发挥专家的引领和创新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专业发展中的投入既可以改变教师的实践活动, 对学生而言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习收益, 是一种双赢的投入。

双赢发展 篇8

一、把握三项原则

第一, 必须要服从经济发展。一是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工作。搞好土地利用指标的分配使用,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国家和市、县重点工程、城区建设和全县旅游基础设施用地的需要。摸清全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情况, 做到提前介入。用足用好年度用地计划, 坚持有限用地指标保重点的原则, 向符合规划、符合产业政策、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倾斜。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对于新上项目尽量安排利用原破产国有企业或废弃地等, 同时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处置力度, 在供地环节上尽量安排利用存量土地, 对新上马的建设项目能够使用存量土地的, 不批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三是加强用地管理。严格把好用地审批关, 极力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集约用地。同时, 对一些企业档次较低或经营状况不佳造成厂房闲置的, 可以进行调整布局, 通过协议收回后, 安排给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的企业。

第二, 必须要坚持工作创新。一是坚持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的原则,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尤其是对于占地较多、后备资源又比较少的地区, 更应如此。二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 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相结合。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 增加耕地面积。同时, 在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同时, 还要开展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清理工作, 摸清后备资源的底数。三是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与农业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做好设施农业建设指导, 尤其是对集体土地流转工作, 要掌握好政策规定, 切实把好事办好。

第三, 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一是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对照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部门的执法职责, 对行政执法依据进行集中梳理、归纳, 该清理的清理, 该废止的废止。二是制定《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分解方案》。针对各个具体执法岗位, 明确每个执法岗位的具体责任, 从局长、科长、科员都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执法职责。同时, 制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每个执法岗位的过错追究责任。三是实行政务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制定《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 向社会各界公开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 作出工作服务承诺并予以公告。另外, 通过网站、电子大屏幕开辟政务公开专栏, 增加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四是强化行政过错追究。因渎职或过错造成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案件中败诉的, 或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相关责任人必须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

二、建立四项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层层签订《保护耕地目标责任书》, 明确第一责任人。对耕地保护不力, 工作失职或违规违法, 造成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遭到破坏且数量多、影响大的, 在全县通报批评, 并限期改正, 涉及违法的追究刑事责任, 且作为任期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国土部门内部上下级管理部门之间也要签订《责任书》, 制定《保护耕地制止违法用地百分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 做到奖惩分明。二是执法监察长效机制。按照土地执法监察经常化的要求, 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监察网络, 聘请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 制定《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管理办法及职责》, 全部持证上岗。三是联动机制。实行联合检查制度, 利用春初秋末违法用地多发期, 组织土地监察系统实施定期、分片联合检查或抽查,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降低土地违法发案率。此外, 利用多种科技手段, 建立土地监管网络指挥系统平台, 实现实时监管。利用GPS现代化手段实施动态监控巡查, 力争将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始发期。四是土地征用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落实征地补偿标准,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

双赢发展 篇9

门窗是居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小的一扇门窗, 我们希望获得的功能不断地被商家满足, 并被不断发掘。发展至今, 门窗已经历过木、钢、铝合金、塑钢门窗等四个时代。当人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多功能产品时, 无不为门窗产品的快速发展而惊叹。而起初德佳玻璃机器有限公司只是生产简单的门窗设备,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行业不懈的追求, 之后才演变为制造门窗机器的制造型企业。德佳企业现在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中空玻璃设备加工基地, 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同行业前列, 出口额居同行业之首。做优质产品, 创强势品牌, 内塑素质, 外树形象,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黄岗德佳工业园, 全面导入了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对内对外形象。

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中国大地。德佳企业成立之初, 本着以技术为核心, 以产品创新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 诚邀大批业内精英的加盟, 使公司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就先后研制并推出了热压机、玻璃清洗干燥机、丁基胶涂布机, 双组份打胶机等共两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中空玻璃加工设备, 研制开发出槽铝式和复合胶条式两大系列近50余个品种的产品, 先后研制生产出1500、1800、2500型生产线, 从经济型到自动合片辊压、板压生产线, 投资从十几万到上百万, 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配置, 适合各种类型企业。设备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水平, 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此时的德佳企业如鱼得水, 犹如插上腾飞的翅膀, 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好的企业诚信是赢得广大客户信赖和支持, 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根本。德佳企业秉承“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 以德兴企, 双赢为佳”的经营理念, 不断完善各项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体系, 于2002年8月在国内同行业内率先一次性全面通过瑞士SGS公司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 德佳企业正式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印度、越南、泰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国, 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市场效益。

双赢发展 篇10

一、物化乒乓文化,夯实育人载体

学校积极开发乒乓校本课程,利用乒乓技能课、综合性学习课,在全校分层推广这项活动,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引擎。除了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外,还在各年级开设乒乓球校本课,建立并完善乒乓球校本课程的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两种课型的选择性学习的整体框架,师资队伍则由专业乒乓球教练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此外,还特设一个乒乓特色班,开展全校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建立乒乓特色“未来之星”电子档案,并逐年不断完善。以“电子成长包”的形式记录学生个性发展的轨迹,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形成“学科+特长”的星级少年评价体系。

二、多途径建设,确保“两抓一面”

在多途径、多角度建设乒乓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主要从“两抓一面”入手。两抓就是抓好乒乓制度文化的建设和乒乓活动文化的建设,一面就是提高活动的受众面,使全体学生和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学校乒乓球特色活动中去。

(一)抓乒乓制度文化的建设

规范乒乓训练队、乒乓特色班发展的制度及章程,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支撑制度体系,重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师生行为规范条例、全面的质量监控系统和有效的岗位考核与激励机制。修改制定乒乓球训练章程,并以此为指针,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竞赛,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乒乓球选手的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积极开展竞赛交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运动兴趣。

(二)抓乒乓活动文化的建设

1. 以学校少先队为核心,各中队为分支,围绕学校乒乓校园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内涵的主题活动。

2. 学校每年十一月举行一届乒乓体育节,开展

生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乒乓对抗赛、晋级赛、达标赛、挑战赛,并在家长和学生间举行亲子乒乓趣味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室外乒乓文化课程课型的校本课教学展示活动。

3. 建立科学的班级活动体系。

班级间每月开展乒乓球赛,切磋乒乓技能,每班每月举行乒乓主题活动,围绕国球精神、国球文化开展演讲及沙龙等活动。

4. 以国球精神为核心,开展乒乓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看比赛、写征文、演讲、制作小报、亲身参加乒乓月赛等活动,将国球精神渗透到各个学科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国球精神。

5. 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学校乒乓体育课间大活动建设。

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方面重点关注乒乓特色班的活动指导;另一方面继续关注全校学生的基础性训练;第三方面关注乒乓球趣味性、创造性训练。通过创编乒乓自编操、乒乓球游戏,在提升技能、发展特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二)注重普及,巩固基础,提升水平

学校始终紧抓普及与提高两条线,做到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在提高中培养人才。通过校运动队的系统拔高训练,选拔队员组成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早发现、早培养兵乓球运动苗子。对外携手全国知名乒乓特色学校,学习和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就近与市内一些体育强校进行校际联训。同时,学校还与一些市属学校达成协议,将校乒乓球队中的优秀学生直接输入相关中学就读,中学就读期间,这些学生仍回本校训练,以保证其训练水平持续提高。这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更激发了其他队员训练的积极性。

三、教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器。要想打造特色品牌,教育科研就必须要先行。我校遵循“不是做大,而是做强;不是急躁冒进,而是稳步推进;不是好大喜功,而是凸显实效”的品牌发展研究原则,通过全校教师的全员参与、协调配合,学校特色品牌研究工作已初见成效。

双赢发展 篇11

一、基本概况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0度附近的鄂西南山区,与大兴安岭、横断山脉齐名为“中国三大后花园”。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享有“鄂西林海”、“中华药库”、“烟草王国”、“天然氧吧”和“中国最适合洗肺城市”等多种美称。2011年,恩施市向省环委会申请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5年11月通过考核验收,2016年4月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同时正式启动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近几年来,恩施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关于生态环保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恩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7天,在全省地市级城市中排名第二,在全省29个生态功能区县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排名第一名。今年1—6月优良天数达153天(无重污染天气),优良率84.1%,与上年同比增加27天,PM10、PM2.5均值分别为73μg/m3(微克每立方米)、49μg/m3,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18.9%、23.4%;清江干流断面及一级支流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城区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区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

二、主要做法

(一)压实主体责任,着力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遵循“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守土有责、终身追责”的要求,成立由书记、市长负总责、40个市直部门、17个乡(镇、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覆盖全市的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机制。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每年初按照年度目标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着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考核督办。从2008年起开始实行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市委、市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内容,逐年加大环保工作考核分值权重,定期督查考评,重奖贡献突出的部门、企业及个人,对工作落实不力、目标任务未完成的,进行相应处罚及“一票否决”,以责任上肩促进工作落地。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围绕“让群众喝上放心的水、让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让群众享受绿色的生活”,深入推进环境洁净、交通畅通、绿化亮化、城市宁静、空气净化、河道美化、全民素质提升“七大工程”,常态、长效建设美丽恩施。一是着力大气污染问题。出台《恩施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降尘除废·守护蓝天实施方案》,组织环保、住建、城管等20多个部门对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水泥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城市道路及施工工地扬尘整治严格执行“两清扫,两保洁”和“六不开工,五不上路”规定,城区机扫率达70%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原有非煤矿山及来料加工企业22家,除保留4家正常生产外,其余18家全部搬迁或停产;城区246家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其中大型餐饮单位安装率达100%;城市建成区内燃煤锅炉全部改造生物质锅炉或天然气锅炉;成立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累计检测发放机动车环保标志7.5万个;城区25座加油站除3座即将搬迁或不适合改造外,其余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治理整改;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得到落实;禁鞭工作得到持续巩固;实施并如期完成华新、腾龙两家水泥制造企业脱硝设施改造工程。二是着力水水污染问题。以“一江九水五库”为重点,开展“清江综合整治”、“河道采沙整治”、“打击非法捕捞”、“清网行动”等多项专项整治活动,取缔水域网箱养殖1295口3.7万平方米,实施了带水河龙风镇段综合治理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清江恩施城区段综合治理,争取国家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高桥河治理。三是着力解决化学品环境管理问题。对化学品项目布局进行梳理评估,推动石油、化工等项目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对清江及其支流沿岸15公里范围内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实行专项整治,进行环境隐患全面排查,实行限期整改。依法淘汰高毒、难降解、高环境危害的化学品,建立化学品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

(三)夯实环保基础,着力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近3年,累计投资10亿多元实施了官坡污水处理厂尾水消毒设施改造、红庙污水处理厂、水利行业脱硝改造等50个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加强生态修复,统筹城乡环境保护。2015年以来,清江流域封山育林工程新封面积1.5万多亩,续封管理面积15万多亩,人工造林1.2万多亩,退耕还林9万亩多;在龙凤镇17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了人工湿地等一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300亩循环农业样板田,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四)严格环境执法,着力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一是严格环保日常监管。建立健全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存盲区”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2014年以来,在环境保护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中,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2000余人次,现场检查企业400余家次,处理环境投诉600多件。二是严格环保专项行动。对市域涉气行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企业实行全面排查,共清理违规建设项目15个,已经销号9个,停止建设6个。三是严格环境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整改,确保辖区环境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整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三、问题及困难

(一)环保共管共治合力有差距

少数职能部门参与环保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协同作战、精准发力不够,导致一些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解决迟缓。部分企业欠缺环保社会责任,违规生产、超标排污、应付检查现象时有发生。公众环保意识淡薄,从环境投诉情况看,不少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人人参与、监督环保工作的氛围不浓。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欠账。

环保公共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步伐,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污水收集管网辐射面较小,污水处理厂进水严重不足,生活污水截污率过低,大量污水直排进入清江。全市还有12个乡镇因缺乏资金未建设污水处理厂。环境质量技术现有装备条件,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及执法决策需要。

(三)环保系统能力建设有短板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容,污染减排任务随之增加,降低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难度较大。面对环保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新任务,环保执法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特别是科研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四、政策建议

守卫恩施的蓝天碧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突出“抓大”

把握大方向,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让“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做好大统筹,协调同步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目标,以规划指导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GDP。构建大格局,按照“党政统领、部门联动、企业施治、社会参与”的要求,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压实主体责任,形成环保共治长效机制。

(二)突出“抓实”

夯实基础,加强环境监察技术装备、应急物资、演练标准化建设,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建实队伍,打造一支梯次配备、结构优良、素质过硬的环保干部人才队伍。落实保障,设置地方专项环保资金,争取项目资金,确保环保项目建设和课题科研需要。

(三)突出“抓深”

深化“六城”同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挖问题根源,攻克总量减排难点,突破环境执法重点,打造治气治水亮点,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效能。深耕环保文化,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擦亮生态恩施名片,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繁荣,全力打造武陵山“六个中心”,建设恩施州首善之区。

双赢发展 篇12

关键词:体育教育,非传统安全,双赢发展

从《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美国华小姐、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联系到 《少年中国说》, 再联系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进而想到学校体育教育, 反过来我又想到了国家非传统安全。 体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是青年人走向社会前接受的系统体育教育, 对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有重要的作用。 从中国近代史实以及当下时事联系到学校体育教育, 并且从体育教育教学联想到国家非传统安全, 我认为体育教育与国家非传统安全息息相关是不争的事实。

一、历史回顾

《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 》中写道:“ 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侮辱这个城市”, “他们单独的或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 实行杀人, 强奸, 抢劫, 放火, 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

华小姐是一位最痛恨没有骨气的, 很有血性的女性。 一群身穿和服的日本军妓同日本兵一起, 恣笑着来参观妇女收容所。 华小姐就一直远远地冷眼看着她们。 花枝招展的日本军妓们突然向苦难的人群撒出去一把把的铜板和糖果。 无知的女同胞们像猫儿见了鱼一样, 你争我夺地在地上捡呀、抢啊的! 有几个铜板一直滚到桌子底下, 就有人撅着屁股爬进去捡。 日本人笑了, 不断地拍掌, 大肆地嘲笑着。 在场的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脸红了。 等收容所恢复了平静, 华小姐气哭了, 她痛心地给女同胞们说:“仇人扔东西给你们, 你们为什么去捡? 是金子也不应该捡啊! 你们不但失了中国人的面子, 连我华小姐的面子也给你们丢光了! ”

2014 年3月1日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有一项数据让人惊讶:团伙共有8人 (6男2女) , 其中有3人在事件前已经被抓获, 实际就是5人实施了砍杀, 但涉及大半个火车站, 共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这样的数据让人胆寒、痛心。

以上所列举的史实, 每一段都让人读到中国人的悲情, 不由得想到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中所言: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 不由得联系到了国家对国民体质以及素质的要求上来, 也就不得不说到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上来。 反之可以理解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对国家非传统安全的现实意义, 就如周恩来在《为祖国锻炼身体》中指出:“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建设社会主义, 需要增强人民体质。 ”当然现如今的体育教育不仅仅只是增强体质, 同时注重心理健康, 培养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以及能力, 奠定终身体育意识。

二、体育教育教学与非传统安全

体育一个最直观的结论就是“强身健体”。同时,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给人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在人的意识形态里就是“健硕的肌肉”“强健的体魄”。总的一句话就是“健康的人”。体育也是一种文化, 它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传统观念, 是符号, 是人。总之, 凡是人类不是凭生物本能而做出的任何事物。体育又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提高青年人的身体素质、行为素质、认知素质。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教学, 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文化知识, 还能促进人文体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同时对于全面提高青年人的综合素质, 包括自豪感、自信心、爱国热情与忧患意识, 以及凝聚力和向心力, 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 乐于奉献, 富有创新、开拓、拼搏、竞争, 具有高度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成为社会体育中的骨干力量和体育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非传统安全, 2011年9月,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对日益突出的人类共同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归纳: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 白皮书清楚地指出关乎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威胁, 让我们有的放矢地针对威胁进行化解。 我们了解什么是非传统安全有助于我们理清非传统安全概念, 在非传统安全研究和维护上可以具体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的种种方面来阐释, 从而以体育教育教学来反思国家非传统安全, 以非传统安全来引导和改进体育教育教学, 以达到双赢的发展效应。

三、体育教育教学和非传统安全的双赢效应

首先是强身健体与非传统安全。体育教育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 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1]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使学生的体能增强, 使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变化, 学生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 不但能形成对身体健康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的认识, 而且能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正确的健康意识中对自然和生命本身的关爱, 珍惜生命, 从而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次是用健康的体魄服务社会的意识与非传统安全。 健全的人格、 知耻而后勇的气魄, 让战争中被奴役的人们, 不能再让华小姐脸红, 更不能再丢失中国人的骨气。 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基地, 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孩子们在哪儿, 体育教育教学就该在哪儿。 只有经过教育洗礼的体育, 才能成为全民体育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 同时体育又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因为体育有文化教育不能完成的重要内容, 包括身体的强健以及人格的健全, 培养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品质。 一个国家的强大其最重要标志是民族体质强、 人民素质高, 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 一个体质孱弱、 不具有良好素养的民族、 没有骨气的民族, 也不可能建设经济社会发达的强国。 我们通过体育教育让民族振兴, 让国家强盛是对国家非传统安全的解决途径之一。

第三是终身体育思想与非传统安全。 团结与勇敢是体育思想的根本体现, 史实中有五名日本兵押解二千多名中国老百姓及少数军人去屠杀的情景, 这么悬殊的数量竟没有人出来反抗。 而体育中活动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体验互帮互助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理素质。 生活体育就是要学生懂得体育不仅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而且能够创造幸福、和谐的生活。学习兴趣在体育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体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 它关系到人一生的健康成长, 它将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变化, 最终达到对生命本身的感悟[2]。

最后是体育健康安全意识与非传统安全。301 云南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提醒我们, 反暴力反恐怖意识相当薄弱, 但凡有一点反暴力反恐怖的意识就不会出现那么令人痛心的数据。 健康不仅是生物学的特征, 同时也跟人体精神、人格特征、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关联体育安全教育的定义, 是指人的身心和与人类生产、 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物质存在, 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 一方面安全是指人本身的集体和心理在外界 (环境因素) 的作用下所处的一种存在状态;另一方面,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能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或物质的或与物质相联系的保障因素。 体育教学是为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 这种安全的意识有助于走上社会的人们, 强化安全意识, 遇危险而不恐慌的淡定, 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本研究以历史史实为依据, 以当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为基点, 结合“落后就要挨打”的朴素真理, 谨记“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 认识到学校体育滞后会直接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 影响国家的富强, 以期让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到改善与提高, 让体育教育教学对国家非传统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治文.对传统体育教育的反思[J].六盘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

上一篇:科学知识下一篇:稳定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