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通用11篇)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1
1 文化差异与二语习得概述
一方面,就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正如罗伯特·拉多博士所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够较好学习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将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这句话充分阐明了文化与语言之间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的支持,缺少语言,将会影响文化的记载、存储。语言能够将文化更好地诠释出来,因此了解英语文化知识非常重要。另外,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模式、风俗习惯等表现在语言中,具有文化特点的世界观渗透在语言当中。总而言之,文化是语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缺少对文化的重视,势必影响语言习得能力。
另一方面,就二语习得可能性而言,通常情况下,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习得与学得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指儿童获得母语的无意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更加强调对意义的学习,而非形式。而后者是意识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关注语言及形式。就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英语教学主要是将语法作为核心,而语法分析是学习和理解语言的手段。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精髓,真正将语言融入到自身文化体系中。
2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分析
2.1 社会文化方面
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殊历史条件中发展而来,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因此,习俗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就“老”而言,中国倡导的是尊老爱幼。而西方人的思维意识则不同,老年人喜欢别人说自己仍然充满活力。
2.2 价值观方面
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侧重对个人潜力的挖掘,占据西方文化最高位置,推崇个人主义。而在中国,人们奉行的是“集体主义”,在个人与集体选择时,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个人主义在我国是不顾他人的错误想法。由此可见,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2.3 语言表达方面
很多词语或者习语具有丰富的语义含义,一个词语表示多个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一些词语就字面上来看没有什么差别,但民族文化背景却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如蓝色给人们一种宁静的感觉,美国人喜欢蓝色,但在英语中蓝色还具有忧郁、沮丧等感觉。
3 基于文化差异基础上,高校学生英语习得能力影响的分析
3.1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当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知识的了解具有强烈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语言的了解。由于语言具有文化内涵,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过程中,可以确保语言、词汇等知识的同时进行。如在讲解freeze词汇含义时,其本意是指“冰冻”,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留学生因为没有领会美国人口语freeze的含义而被枪杀,美国口语中该词汇具有“站住”的意思。
3.2充分利用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的观念
通过对教材的深层次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的正确观念。课堂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要想借助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习得能力,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紧紧围绕着教材,避免舍本逐末情况的发生。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等。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其当中包含的社会、历史等要进行有意识的渗透和浇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能够逐渐接受中西文化差异,并形成正确文化差异观念。如在学习“American dream”这篇文章时,笔者围绕着该词汇相关的历史、现状及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中国人的美国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该词汇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动态且全面的了解,以增强其对美国历史文化的认识,然后进行文章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如就时间观念而言,中国人时间观念较弱,在约会、聚会等问题上,如果一方邀请吃饭,为了表示尊重,需要提前到场。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并不会将时间浪费到无畏的等待中,严格遵守时间。
3.3 认识
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丰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有限,且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严重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立足当前大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兴趣取向,合理设置一些关于文化知识的课程,如国家背景、历史等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同时,能够对西方文化知识具有系统化认识,以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英语习得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文化差异对高校学生英语习得能力培养角度而言,合理设置选修课十分重要。第一,其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创建语言学习相关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交际技巧。第二,在课程中,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激发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4 强调语言及语法之间的差别,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强调英语语言语音及语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十分必要,但同时需要关注知识本质上差别。一方面,语音方面。相比较而言,汉语每个字都具有一个音节,而英语由一个、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组成。英语语调没有单调区别。在教学中,笔者强调对学生音节、重音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发出正确的发音。同时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学唱英文歌曲等,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另一方面,语法结构方面,英语与汉语在句子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别。如果学生无法掌握语法,其写作及阅读能力将会难以提高。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常运用中国式英语句子。而笔者对学生进行西方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语法结构等方面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经过大量的学习,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楠,张彩波.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负面迁移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1,(09):10-11.
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习得之道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习得朗读积累创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国民素养的渐次提升,人们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国际性的语言——英语,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将英语安排到国家课程体系之中,并将其划归为到重点考核的科目之列。但英语教学始终没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学生的英语素养始终没能走出“书面测试”的框框,这样的现实给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的成长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英语语言习得之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一、要进行大量有效的朗读
朗读是最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的一种学习方法,因为朗读时先通过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后由大脑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递给口,再由耳朵的参与,辨析所发出的声音,最后将结果反馈给大脑,交由大脑处理。由于多感官同时参与,故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因此,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要让学生进行有声朗读。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英语教学时,要结合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进行大量的有声朗读.
在教学Four Seasons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季节进行大声的朗读,喜欢春天的,就痛快地读spring;喜欢夏天的,就痛快地读summer;喜欢秋天的,就痛快地读autumn……当学生进行大量的有声朗读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对It’s spring.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The grass is green.这一英语句式烂熟于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此种句式深植于脑海之中。
2.要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可以使枯燥的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深刻理解、领悟。
教学Three Little Pigs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情感元素,用粗粗的、低低的声音来表现狼的凶狠;用轻快的、兴奋的声音和语调来表现三只小猪的可爱,当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时,就能深刻地把握语言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3.要让学生进行韵句朗读。在教学中,除了进行角色朗读、同桌互读、配乐读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韵句朗读。所谓韵句朗读就是在朗读时,下意识地将内容编串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mummy,就可以将其编串成大家都熟悉的chant:“Are you 0ur mummy?”Mummy duck:“No,no,yourmummy Ias big eyes”“Are you 0ur mummy?”Mummy fish:“No,no,your mummy has four legs.”“Are you 0ur mummy?”Mummy tortoise:“No.no.your mummy has green coat.”“Are you our mummy?”Littletadpole:“Yes.yes.I’m your mummy.”
二.要进行形式多样的积累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大量的积累,离开了积累,学习语言就如空中楼阁。因此在英语教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语言积累。
1.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时,要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明快、词汇简单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掌握英语。
2.要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当然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需要有效的方法,如情境积累、分类积累、对比积累等等。
3.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积累的目的是用,只有当学生感觉到“积”有所用,才会更有动力。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比记忆、比反应、比速度、比想象等比赛,让学生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积累。
三、要进行生动有趣的创作
语言的学习不仅离不开实践,还离不开创作,学生只有学会了语言的创作,才能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英语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平台,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出语言内在的关联,进而把握语言的实质。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3
1 西方通感式词义引申规律
Ullmann (1957) 对19世纪不同国家的诗人作品中通感语言的共时研究和Williams (1976) 对英语中大量的通感形容词进行的历时研究一致认为, 通感现象一般呈等级分布, 即感觉呈现由较低级或较简单感官 (触觉、味觉、嗅觉) 向较高级或较复杂感官 (听觉、视觉) 移动的趋势。例如, sweet既可以描述味觉又可以描述听觉 (sweet music悦耳的音乐) 和视觉 (a sweet face好看的/可爱的脸庞) 。Williams还指出, 通感的迁移总是单向进行的, 是不可逆转的, 否则会在语言使用中自行消亡。如图1所示:
但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 色泽词语 (colour) 和听觉词语 (sound) 是可以互相转移的, 如bright sound/清晰的声音;a loud skirt/一件花哨的裙子。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本实验对象为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2015级两个平行班, 每班均为40人, 共计80名学生。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 另一个班为对照组。
2.2 实验目标
本研究主要为了验证:
1) 掌握了英语通感式多义词词义引申规律的实验组能否比对照组更好地习得目标词?
2) 在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这两个方面, 掌握了英语通感式多义词词义引申规律的实验组有无显著性差异?
2.3 测试工具
选取4个通感式多义词为目标词, 包括sour、hot, bright和loud。其中sour表示“酸味的”、“酸臭的”“刺耳的”、“ (面色、目光等) 不友善的”四个义项;hot表示“热的”、“ (味道) 辣的”、“ (话题等) 热门的”、“ (比赛等) 激烈的”四个义项;bright表示“明亮的”、“ (声音) 响亮的”两个义项;loud表示“吵闹的”和“ (颜色) 花哨的”两个义项。测试工具由12句汉译英句子组成。
2.4 实施过程
笔者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 只是讲授词义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实验组的课堂上, 笔者会用例句向他们讲解所选目标词各个词义之间联系。比如, 讲解sour的义项时会作如下分析:sour本义表“酸的”, 以味觉为源感官。由于人类的五大感官相互连通, 依照通感感觉迁移规律, 当它迁移到嗅觉时, 获得“酸臭的”义项 (如The milk had gone sour.) ;当迁移到听觉时, 引申出“刺耳的”义项 (如sour words) ;当迁移到视觉时, 就衍生出“ (面色、目光等) 不友善的”义项 (如sour-faced) 。在对照组的课堂上, 笔者并不做任何讲解, 只给出例句及其相对应的汉语释义。实验组的学生和对照组的学生均利用3分钟时间记忆目标词义项, 拿到试卷后署上姓名并立即做测试。本次测试主要对比两组受试对于目标词的短时习得情况孰好孰坏。
两个月后, 在均为被提前告知的情况下, 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长时习得测试。测试的目标词义项与短时习得测试相同, 只是将句子顺序稍做变动。
3 结果与讨论
笔者收集回来的所有测试卷均有效。试题满分为100分, 包括12个句子, 每个8分, 最后每份试卷统一加4分。批阅试卷时学生每句使用了目标词去翻译相应短语得8分, 反之0分。句子的其他部分的翻译错误忽略不计。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 掌握了英语通感式多义词词义引申规律的实验组能否比对照组更好地习得和使用目标词?
笔者对两组测试结果一一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下图所示:
由表1可见, 在短时习得方面,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 (97.56) 高于对照组 (90.05) , 并且从P值可以看出两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短时习得方面, 掌握了通感式多义词引申规律的实验组确实好于死记硬背义项的对照组。
表2显示, 在长时习得方面,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 (86.44) 高出对照组的平均成绩 (52.63) 一大截, 两组成绩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说明在长时习得方面, 掌握了通感式多义词引申规律的实验组也远远好于死记硬背义项的对照组。例如, 翻译“罗布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时, 对照组学生大部分用gave an angry look来表达“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而没用目标词sour;实验组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译文为gave a sour look。
2) 在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这两个方面, 掌握了英语通感式多义词词义引申规律的实验组有无显著性差异?
笔者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见表3、表4。
从表3的P<0.05可以得知, 在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这两个方面, 掌握了英语通感式多义词词义引申规律的实验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英汉两民族在通感联想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使得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义项。如sour本义表“酸的”, 在英语中迁移至听觉时, 表“ (声音) 刺耳的”;而汉语中却没有类似的联想。
综观表3、表4, 不难发现, 实验组前后测试的平均分相差只有11.12分, 对照组竟达高到37.42分, 长时习得成绩很不理想。这进一步证明学习者了解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规律比单纯地死记硬背能更好地识记目标词, 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认知努力, 便可以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 同时记忆时间也会更长一些。
4 结论
本研究对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 掌握了英语通感式多义词词义引申规律的学习者能更好地习得和使用目标词。因此, 学习者应系统了解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 在大脑中有意识地构建各个义项之间的语义网络。第二, 即使掌握了英语通感式词义引申认知理的学习者也未必能够长久地、牢固地习得多义词的一些义项。这主要是由文化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因此, 有必要向学习者渗透英汉两民族在通感隐喻方面联想机制的差异, 可以增强学习者对两种文化的辨识, 不断提高学习者的通感隐喻能力, 扩大词汇量, 减轻记忆负担。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 通感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语去描述其他感官印象, 长此以往, 在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通感式词义引申。该文通过实证研究, 旨在验证学习者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是否能有效促进通感式多义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通感式多义词,短时习得,长时习得
参考文献
[1]Ullmann S.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M].Oxford:Basi Blackwell, 1957.
[2]Williams J.Synaesthetic Adjectives:A Possible Law of Seman tic Change[J].Language 1976 (2) :461-78.
[3]於宁.“通感”与语义演变规律--国外研究成果介绍[J].修辞学习, 1989 (6) :2-33.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篇4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5
关键词:朗读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学习心理疲劳理论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小学生的语音和发音的标准化;如何能够让小学生能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能有一口标准的英语呢?以下是我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进行的初步分析。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运用,将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文字的一种智力活动,在学习中主要体现在重音、语调、节奏三个方面。朗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声出于口”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准确、流利的说英语的能力。朗读在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朗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是记忆的基础;二、朗读能促进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三、朗读能提升英语写作水平;四、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为此,不少研究者根据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很多关于音标,发音,语调的研究,但是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还并未形成一个合理、适用的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模式。笔者经过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小学生学习心理疲劳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图形成一个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模式,把朗读教学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行动研究检验和完善这个新模式。
一、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模式探索
小学生作为第二语言的初学者,并不适合接受系统的,过于专业化和复杂的朗读技巧学习。朗读技巧包括的语调、不完全爆破、意群与停顿、连续、重读和节奏中,对于小学生,着重要掌握的应该是语调、停顿、重读和节奏这几个方面,但是又不能将其独立出来单独教学,而是应该将朗读教学渗透的实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逐渐灌输与练习。鉴于英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我把朗读教学划分为单词、句子、课文朗读三个方面,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连接,把朗读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包括热身、呈现、操练、拓展等环节。
1.游戏是提高语音教学兴趣的重要方法 “夺宝奇兵”——是我教学最常用的一个游戏,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注意单词和句子升降调,尤其是读升调的时候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激励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读课文录音,在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的同时重点突破掌握单词、句子在课文中的语调的变化。
2.英文歌曲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语感 比如三年级上册“Hello”第一堂课是很重要的前提,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英语产生兴趣,所以这堂课我就以“Hello”的英文歌曲步入课堂。“Hello ,Hello , how are you ? I fine thanks, how are you?”当学生学会念了之后可以自己边打节奏边练习,当他们熟练掌握了之后可以配上适合的音乐进行练习。学生对歌谣的练习方式有很大的兴趣,掌握程度不错。
二、朗诵教学与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融合
1.将朗读教学融入到课堂呈现环节的朗读教学模式在呈现环节的单词和句子的朗读教学具体做法为:1.创设语言环境;2.呈现新的单词(句子),在单词卡上或者音标卡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重读的部分(用肢体语言表述句子的升降调);3.教读单词(句子),教的过程中要体现单词与句子的升降调区别与不同作用;4.让学生用特别符号标识重读、升降调、停顿;5.教师示范读6.学生听录音读,教师帮助找出不正确的地方,做出评价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可适当地增加游戏与活动,变换教学的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与互动。
2.将朗读教学融入到课堂操练环节的朗读教学模式在操练环节中课文的朗读教学具体做法为:1.创设情境2.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后布置任务:学生听录音,根据录音标升降调,对课文朗读进行操练,提高听力水平3.对比录音,教师进行升降调讲解与评价4.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5.听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6.再设计情境,学生对重点句子进行模仿操练应用7.组织互动游戏,对所学句子进行实际运用,注意模仿语音语调8.布置课后模仿朗读作业。
3.将朗读教学融入到课堂拓展环节的朗读教学模式将朗读教学融入到拓展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中的朗读教学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会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步骤可为: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所设置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谈,并根据不一样的语言环境适当变换自己的语音和语调;2.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与互动的活动中重复操练英语,产生探索新知的动力3.在操练与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的涉及的内容,教师教授新的拓展内容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新知进行运用。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外语文化,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小学生学习心理疲劳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行动研究,把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在行动中检验,并发现其不足,将其完善,总结出一套具体的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2]何海蓉.小学英语朗读和口语训练可以这样进行[J].新课程,2008,(3):40.
[3]梁金萍.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朗读教学[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17(1):106.
[4]刘力鸥.建构主义的英语情境教学设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46.
小学英语语言习得的有效路径 篇6
一、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提供可供学生理解的语言
1.采用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 他们学习新知识一般都是靠记忆力和反复的模仿。小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以听为主,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简单的英文歌和有趣的动画来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 给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英语听说氛围。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积累。那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的语言是最容易被记住和被掌握的。小学生们在反复感受有英文单词的那些动画和歌曲的同时, 也就理所当然地对那些单词有了深刻的记忆。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 也可以减少那部分不爱开口说话的学生对英语的抵触情绪。
2.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学生融入具体的英语情境中
小学生处在一个非常有表现欲的阶段,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他们融入到具体的英语情境中。学生在进行模仿训练的时候, 可以充分运用到所学习的英语单词和句子来进行交际,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旧知识, 还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 学生在学习“Do you want some rice?”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Have you got...”和“Do you want some...”这两个句型,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可以准备好一些例如水果、食物、学习用品之类的材料, 将每两个学生分成一组, 每组学生分一种材料, 让他们运用“Have you got...” “Do you want some...”以及“Yes, please./No, thank you.”等句型展开对话, 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熟悉这些基本句型, 还能复习更多学习过的单词。通过这种简单的角色扮演, 学生容易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而且他们会习惯用英语来进行日常的表达。教师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 也必须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情境。只有真实可行的情境对话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材, 小学英语的学习要尽量将其生活化。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时候, 要注意讲授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只有那些贴近日常生活的英语, 才能够让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感兴趣。经过不断的反复练习,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能不断地提高。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 是用来与人沟通的, 学生要是能够将他们所学习到的英语知识用来与人沟通, 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会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例如:教师在上 “Are you happy?” 那个单元的时候, 可以把menu上常用的单词教给学生, 如food里面的chicken、fish、pork、beef、vegetables、carrot等常见的单词, 并教学生如何用“I like...” 和 “I don’t like...”这些句型来表达自己所喜爱吃的东西,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用到。教师在教完这些单词和句型之后, 可以让学生放学回家之后试着用这些单词和家长来表达自己所喜爱的食物和其他东西。家长在看到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喜好后, 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并加以鼓励和夸奖, 家长的鼓励又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来对待英语的学习, 这种良性循环也就将持续下去。
2.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样东西, 要是没有兴趣是绝对学不好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 他们学习一门语言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兴趣程度。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真正地集中起来, 因此, 在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习英语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 教师在上一些动作词汇时 ,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来一起玩猜动作的游戏。让第一个学生表演看书、骑自行车、骑马、唱歌等动作, 其他同学用动作将信息一个个传递下去, 最后一个同学告诉老师所猜的动作是什么,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有趣的游戏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以后, 学生学习也就会更加认真, 会不断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鼓励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7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组织结构的信号体系。”它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信息, 成为人类多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对语言知识和技能 (听、说、读、写) 的掌握, 从其所处条件和所具特点的基本差异上来看, 可以分为语言 (母语) 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和语言 (外语或第二语言) 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两种情况。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 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 无需任何外在压力, 没有任何任务意识, 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语言的活动。人类对母语的掌握就属于语言习得。而语言学习是指带有一定的任务感和系统性, 通过分析外语的音、词、句结构, 发现外语的内在规律 (语法) , 同时努力克服本族语的干扰去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属于语言学习。
习得与学习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在动机、环境、条件和实践等许多关键环节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存在差异。但二者均是以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流与交际的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有契合之处, 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 学习中也会有习得因素。
2 比较
2.1 主体特征
习得的主体主要是儿童, 在生理上 (包括心智与器官) 处于发育时期, 出生时的知识层面是一片空白, 天生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使儿童在没有任何其他干扰的习得过程中发展并逐步形成其个性。语言学习的主体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从生理方面来看, 其智力往往已经成熟, 心理上已经具备感知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个性或多或少已经定型。
2.2 语言环境
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周围的一切都是习得者的真实语境, 他从所有可接触的人那里时时刻刻接受全方位语言输入 (language input) , 同时接受文化 (包括习俗、礼仪) 熏陶, 获取各种社会价值, 自然而然掌握与人交际的能力, 所以习得环境是整个社会, 离开了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习得过程。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大多数是特定的教学课堂, 学习的过程既要受到时间限制, 又要受到空间制约。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是本族语的世界, 语言输入只能来自于虚拟人为的语境和有限的教材, 一旦离开这一语境, 重又被本族语所包围。
2.3 认知基础
习得往往是一种潜意识 (subconscious) 的认知活动, 无论是学习过程本身, 还是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无意识的, 在习得母语的同时掌握与词语相关的认知范畴。儿童通过不同的语境掌握“大”、“小”、“今天”、“明天”等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相应的时空关系、因果关系、逻辑推理形式。相较于这种在学习中了解事物, 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它是在已认知事物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语言, 已有的母语建构会对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形成干扰。例如, 完全已知“大”、“小”的概念, 学习者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手段去完成记忆“big”和“small”两个单词的学习任务。
2.4 实践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过程, 一般发生在儿童学语时期, 习得者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通过对话语的模仿和运用逐渐掌握语料信息, 是一种来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可调取的信息存储。而语言学习往往发生在母语掌握之后, 学习者通常采用强制或有意识的记忆方式“人为地”吸取语料信息,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若缺少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 这种语料积累很难确保最终掌握第二语言。
2.5 目的指向
儿童在母语习得之前, 对客观世界一无所知,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成为习得母语直接而自然的动力, 出于本能或生活的需要, 自觉地模仿、练习、领会和使用母语, 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就是探索客观世界, 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语言学习者大多是在学校中被动地接受语言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 能否通过各种测试往往成为掌握好坏的衡量标准,
其学习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已从客观世界转移到语言本身。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客观环境与主体的内在因素是能否顺利掌握语言的关键所在。客观环境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 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也可以不断调动和激发。借助语言习得规律, 就可以进一步指导英语教学, 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
3 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大多数中国学生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 教科书设计的虚拟交际场景限定在教室,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由教师讲授英语语法规则, 学生真正应用的机会少之又少。课下学生接触和使用的仍是自己的母语—汉语, 远远脱离于自然真实的习得环境。为了通过考试, 本身是用来交际的英语语言变成了需大量记忆背诵的书面知识, 无论说或写, 都要仔细斟酌, 避免出错。考试压力及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学生对英语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这种任务意识强烈的刻意学习, 造就了我们特有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中式英语”, 是英语教学的巨大挑战。能否为学生创造接近习得的英语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习得效应, 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与重视的。
4 启发和指导
4.1 大量输入有效语料
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是教授出来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接触大量的有效输入后自然形成的。习得的前提条件就是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 但在缺乏习得这一基本条件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对语料的摄取和存储就成为最基本的环节, 具体形式包括结合特定语境的听力训练、有声阅读训练 (即边听、边看、边理解) 、写作训练等等。听、说、读、写并进同用, 多样的语言材料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构成强大的外界刺激, 才能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到“有效”?以下两个方面不可忽视。
4.1.1 增强输入的可理解性
学生易于并快速接受语言信息, 说明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程度高。教师作为课堂上语言输入的源泉, 不能单纯地灌输, 而需要借助视、听、触、嗅及身势语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非单纯的形式上。首先理解语言涵义, 语言结构才会自然建立, 准确有效的语言输入才能完成。让学生透过窗户看看晴朗的天空, 写例句“Today is a sunny day!”的简单举动就让输入的可理解性大大提高。
4.1.2 提高输入的相关性和趣味性
要想得到更理想的语言输入,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 教师还应提高语料的相关性和趣味性。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 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环境, 接近习得氛围。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功能, 将奥斯卡获奖原版影片、VOA、BBC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视听语言材料引入课堂,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反应能力。
4.2 尽量降低语言输入与输出环境的过滤性
习得的发生是语言输入经过情感过滤后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的, 同时还要受诸如学习动机、自信、焦虑感等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 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动机及目的, 享受不到语言交际的乐趣, 只有被动地为考试而学, 从而加大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滤, 费时长、效率低。各种考试的过分监察给学习者造成挫败感, 也是现有教与学实践中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 教师要转变观念, 强化情感因素, 尽量创造“低过滤”的语言环境, 做到: (1) 课堂上力争建立一种自由、轻松、融洽的氛围, 减少同学间不必要的竞争,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爱好等, 一旦发现学生有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 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焦虑只是一种短暂现象, 是可以逐步摆脱并避免的; (2) 多鼓励学生讲英语, 多赞扬, 增加学习成功体验, 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 是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 为那些长期深受语言焦虑困扰的学生挽回自尊、建立自信; (3) 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学好英语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在生活中更多的实际应用, 也是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手段。
4.3 合理使用监控功能
口头表达通常关注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 若过多使用语言监控功能, 不断纠正语法错误, 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 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此时可少用或尽量不用监控功能。书面表达更重视语言形式, 即表达的准确性, 所以此时就很有必要运用监控功能来纠正表达中的错误。教师应持宽容态度, 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 允许在运用语言时有适度的语言含糊, 不要过分纠缠于偏误。过多的纠正只会加剧学生语言输出的紧张心理, 产生消极自卑情绪, 进而出现逆反心理。但并非所有错误都可以放任不管, 对于那些确实影响思想表达的错误, 教师要及时指出。对于一些普遍性或典型性的错误, 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分析并纠正。总之, 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纠错, 都应本着友善、和蔼的原则, 尽力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不要造成心理障碍, 以免抑制语言习得。
4.4 始终贯穿语用与文化教学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 二者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英语反映了特定的文化, 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的传输, 应将文化因素与语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 如Hello/Hi/Sorry/Pardon/Excuse me/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 使学生真正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准确发音或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在交际中恰当运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都不同程度错过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 但其文化知识和理性思维已明显优于儿童, 英语教学可以从这一长处入手, 克服忽视语言交际运用而死抠语法的传统弊病, 自始至终将文化教学与科学的理性指导 (对于英语的正确认识、适当的语法知识和学习方法) 、充分的语言实践 (大量有效的听、说、读、写、译和交际运用) 紧密结合。把语言形式置放于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开拓视野, 提升文化素养, 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5 结束语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各有其特点和内在规律, 二者异同比较将随着众多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启发和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广大教师在具体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区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结合各种实际因素, 有效地将语言习得机制引入语言学习,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促进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各自具有特点和内在规律。针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该文从主体特征、语言环境、认知基础、实践过程及目的指向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旨在借鉴习得规律之长弥补学习机制之短,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语境,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修订版中译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85, 291.
[2]邱述德编著, 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15.
[4]李晓菊, 周红霞.第二语言习得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 2008, 16.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8
1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1.1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据调查显示, 近40%的同学对学习英语兴趣, 50%的学生不得不学, 其余10%没兴趣。
1.2 学习英语的驱动性 (多选)
调查显示, 将近85.9%的学生认为英语能帮助他们找到好工作;88.5%的学生为了拿到英语等级证书;70.3%的学生则是为拿到学分毕业;还有7.9%是为了考研。
1.3 对目前英语学习状况的自我评估
通过调查得知, 57%以上的同学对自己目前英语学习的状态不太满意, 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不到15%
1.4 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多选)
通过调查显示, 59.4%的同学在听力方面存在困难, 46.8%在口语方面存在困难, 39.2%在阅读方面存在障碍, 另外还有15.6%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
这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 普遍带有较强功利性, 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状况不满意, 也意识到自身英语学习的困境, 英语听说能力较读写能力弱些
再来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近30 年来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总结。
这一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核心假设:
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2) 监检假设;3) 输入假设
2 本次研究主要在这三个假设理论的基础上讨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如何改善
2.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克拉申认为儿童从不会讲话到会说话的过程主要是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 我们可以理解为母语学习法, 在不会讲话之前是听周围人讲话, 不断地输入, 慢慢可以理解, 接着是模仿, 最后会自己说话。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单词语法的讲解, 并配套做练习来学习语言, 前一种是习得, 后一种是学得。
2.2 监检假设
监检假设与习得——学得差异假设密切相关, 前一个假设提到习得其实就是儿童自然学习母语的过程, 而学得语言多年还是不能流利使用语言, 那么学得的作用克拉申认为就是监督检查或是编辑语言的作用, 这就是监检假设。
2.3 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他认为, 只有当习得者得到比他实际第二语言水平稍难的“可理解的输入”, 才是有效的习得输入, 而只有当这种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流利的使用第二语言
那么我们首先通过前三个密切相关的假设理论来对比我们中国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高校的英语学习过程属于几乎完全是学得的过程, 课堂上语法单词的讲解句型的翻译, 当然大学英语课堂也有听力。但是这种课堂听力的学习大多数时候都是盲听为主, 也就是看不到场景, 人物等等, 而现实生活中任何语言的习得都不是这样听到的, 是置身于对话场景中的听。而且口头练习的设计很少, 基本与听力以及阅读是脱节的。这种强调句法结构, 词汇讲解的教学方式自然会使得学生由于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太多而不敢口头表达。也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也是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10 多年而听说能力差的根本原因, 而根据克拉申习得—学得理论符合人学习语言的特点的成功模式及监检假设理论结合输入假设理论, 保证学生能输入可理解性的输入, 根据克拉申的假设理论, 本次研究认为理想高校的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模式我认为应该是母语习得法与成人语言学得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图解如下。
学习语言的第一步首先应该是listening而且是能看到场景的情情况况下下去去听听, , 当当然然是是不不能能有有字字幕幕的的, , 并并且且这这个个听听到到的的内内容容难易程度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是匹配的, 不能太难, 以能抓住大意为标准, 太难就不是有效的输入而只是无效的声音。在明白大意的前提下接着就是去试图repeat听到的句子, 反复多次练习, 之后再去试着开口将之前重复过的句子说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成人的特点, 结合句子结构看看自己说的句子是否精确并学习句中的新的单词或是词组以及句型等如此反复的make mistakes—self correction的练习说话, 这一过程就是成人模仿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与成人学习操练过程相结合, 通过这一过程逐步达到会流利说英语句子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的设置中这几个听, 模仿, 练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不可以脱节, 最后可以安排口语课检验这一个单元学到的语言能否使用, 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经常去对话, 使第二语言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
当然这一循环图学习英语模式的前提是在对英语有一定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掌握为前提的, 而我们的大学生经过初中, 高中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这一基础, 事实上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上图中的confirm是指通过完成一些exercise的方式对于前面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单词及相关句型进行复习回顾的过程。这样的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重点过多的放在语法及句子的形式结构上, 而忽视了听说的提高。所以我觉得高校应该在日常大学英语课程之外增加实践课 (英语听说课) 而且其主题应该与大学英语课堂内容相匹配, 相当于是辅助课堂教学达到学生在完成上述循环学习之后有一个运用语言使用实践的过程。形成日常课程广泛输入阅读, 输出写作。实践课输入听, 输出说的相辅助的学习模式
另外高校应该尽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提供较好的输入输出环境。比日常英语课程之外每周推出英语角, 英语沙龙, 英语影片赏析等活动。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创办英语口语相关的社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到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 而语言只有首先说出来才会让学习者感受其魅力, 激发其兴趣, 阅读写作能力也会随之跟上。如此可以帮助目前艺术类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1981.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9
(一) 语言习得的概念
在英语教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习得,二是学得。所谓习得,是说在充分而且又非常真实化的一个语言的学习的环境之下,潜移默化地对于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用另外的意思是说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是没有压力而且是没有任务的感觉的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一门语言。
我们说习得的一个过程是一点都没有目的的潜移默化就学会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人们学习语言不知不觉的一个状态之下就对学习的语言知识进行了输入和输出,这样在脑子里的印象是无比深刻的。对于一般的学习英语的人们都是运用语法书进行学习,还有就是老师对语法和课文的讲解了解到的一些语法的规则,并且去运用这些规则。
(二) 语言习得的特点
1.传授教育方面。
体现了语言教学的一个规范性,在学校里学习第二语言———英语,不管是从教授的时间、老师、学习的目标、测试结果这些方面都显现出了规范性,规范性是在我国教授第二语言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我国,不管从小学还是到大学,在各种语言的教学上都有其特定的规范,确保了语言教学的一个规范性的特点。
2.学习场所上。
第二语言进行习得的学习知识的时候,对于规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的一系列的交际活动,使得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经验的积累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有了规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交际的活动,这样就使得第二语言习得者有了比较熟练的语言的交际能力。语言习得者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都是在有了许多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交际活动中练成的。在学校进行习得的话有专门的教室,在学校里有学习外语的多媒体的教室。
3.教材方面。
第二语言习得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它有活的言语的具体性和活的语言环境对于语言掌握的深刻性,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可以有非常强学习知识的快速生成的能力。用习得这个方法来学习第二语言,只要有强烈的学习语言的欲望和有基本的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学习英语的习得环境下掌握第二语言是非常有效的。
4.意识方面。
在习得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学习到了,换句话说,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者为了达到与另一种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目的,在实际的交流中就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在学校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是很强烈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学得一门语言,学生的这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进入了积累知识的过程当中。
二、高等英语教育环境的现状
在现在的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大学教师在教授英语给大学生的时候,采取的方式仍然像教授中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效率又低,这个可以说是我国学习第二语言的一贯的教学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在早上进行英语朗读的时候,大多数是以中式英语的发音为标准的;在英语发音方面,大学生缺少正确的英语发音指导,对于在日常口语的对话中,也会产生错误发音的口语训练,这样就使得口语训练的效果很难显现出来。在英语学习中,听和说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教授英语的时候,应从听力的教育方面入手。对于我们来说,英语不是我国的第一语言。因此,听力的训练只能通过英语方面的录音当中找到标准的英语发音。我国在学习英语发音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其正确的发音。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话,学习第二语言更多的是需要有一种不知不觉就学成的语言习得的环境及氛围烘托,但是在现在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环境还停留在中学时以老师教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在这种方式下,往往老师说的比学生说的要多得多,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现象的出现。
目前,在我国大学学校中拥有的教学设备就是教室、教师和教科书这些。对于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都很少,对于给学生实行外教教学这一想法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下可行性不是很高。对于这种情况,对于大学教授英语的教师来说,任务就比较重了,教师要进行英语习得环境的创设,对于教师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经验。
在大学中教授英语虽然会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但是把无意识的学习的该种方法在学生接受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渗透,形成这样的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让自己在知识结构的认识上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形成不知不觉就学会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重大的一个任务。
三、营造高等英语教育环境习得的创新氛围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以及去慢慢摸索在幼儿时进行母语习得是怎样的过程,摸索这个过程有利于教师在对大学生教授第二语言———英语时有一个对照。
其次,教师可以尽量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英语的辅助性工具,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有充足的画面、视频影像等媒介,让大学生可以在这些媒介之下,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的状态相联系在一起,像这种与母语习得的方式差不多的获得英语学习的信息的方式,要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效果要好许多,这样也能使大学生的记忆力增强,更能实现老师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现有的语言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无意识地进行学习,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要比在传统方式下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要显著。对于我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无意识地习得的学习方式下所掌握的知识的记忆效果非常好,即使过了一年的时间,所学到的知识仍然是非常深刻的,不容易遗忘。我将这种无意识的习得教学方法用在我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并且得到了好评。从教学实践上看,语言习得这个教学模式会形成全新的一种教学模式,相信这样的模式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本质上的改变。
四、结语
综上对高等英语教育习得环境的创设的论述,可知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够学好英语的,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授这种信息,这样会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同时,在这样的传授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给老师一个反馈,使教师在进行习得教育的时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对于在语言习得指导下, 如何进行高等英语教育环境的创新, 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从语言习得的观念及其特点谈起, 分析了高等英语教育环境的现状, 最后阐述了高等英语教学环境创新的营造。
关键词:语言习得,高等英语,教育环境创新
参考文献
[1]Long, M.H., &Richards, J.C. (Eds.) .Meth-odology in TE-SOL:a book of readings.Boston: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87.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10
一、讲究方法。注重理解,丰富、积累语言
1 生活化解词。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语言。书上读到的文字,要成为学生口头、笔下活的语言,往往需要教师为学生搭设一个通向生活的语言文字训练台阶,而不是就词解词。例如,在《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中,“爸爸”引导“我”查无字词典理解“骄阳似火”时是在生活中找出解释,我则马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解释“骄阳似火”。学生听了,兴趣盎然,有的说:“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马路上的沥青柏油都融化了,踩上去黏糊糊的。”有的说:“小狗热得受不了,在树阴下伸舌头散热呢。”看到孩子们真正理解了词意,我接着又说了一个词“天寒地冻”,让学生用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来解释,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的语言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认识所学内容,还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言习得的方法。
2 换词比语境。评价一个词语、句子表达的好坏,靠什么?靠语境。脱离了一定语境的语词,无所谓好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极其重视对学生进行揣摩语境义的动态语言训练。《梅兰芳学艺》中有这么一句话:“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其中“紧盯”和“注视”都表示“看”的意思,能换成“看着”一词吗?抓住这两个词就能体会梅兰芳学艺的用心和刻苦。《台湾的蝴蝶谷》中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一句,孩子在初读的过程中,易将其中的“穿过”和“越过”都读成“飞过”。此时,我引导孩子思考,将这两个词都改为“飞过”好不好?通过比较,学生意识到花丛一般比较矮,蝴蝶是从它上面飞过,所以用“飞过”比较好;树木大多都比较高大,蝴蝶不容易从上面飞过,只能在树木之间钻来钻去,所以用“穿过”比较准确;“越”有越过“阻碍”的意思,小溪横在前面可以说是一种“阻碍”,蝴蝶飞过去也可以说是越过了阻碍,所以用“越过”。通过这样的辨析,孩子自然而然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和生动有了更为确切和深刻的认知。
3 想象模拟法。在低年级词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想象模拟”,因为它形象、简单、有趣。例如《蜗牛的奖杯》,“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中,“唯恐”和“生怕”都有“害怕”的意思,但却不尽相同,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想象蜗牛夺冠后得意的心情,再让学生在评析中加深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灵活转换。积累提高。形成、发展语言
1 举一反三,有效积累。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以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储人记忆仓库,这样,一旦需要才能涌于笔端。教学中,有时我在学生接触新学的词语时,以一词引一类,由一词带一串。如由《看菊花》中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感受到菊花的多,引出“一个个”“一张张”“一次次”……又如从《小松鼠找花生果》中的“绿油油”“金灿灿”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引出“红通通”“黄澄澄”……有时,也可根据词语搭配规律,以词带词。
2 灵活机动,方式多样。我时常对文本“旁逸斜出”,进行语言转换训练。形式可以是重组语言结构,可以是给课文补白,可以是模仿句式创造性练笔,还可以是转换体裁改写课文,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即使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第二年小鼹鼠来找花生果时碰到小松鼠的场景,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挖掘内涵,提升品位。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家》,很多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中都会请学生模仿文中旬式说(哪儿)是(谁)的家。学生的回答一个接一个:文具盒是铅笔的家,衣橱是衣服的家,蚌壳是珍珠的家……乍听起来,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都说得不错,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有些肤浅。此时,如果教师再引导孩子回读课文,感悟文本的内涵,原来“家”除了是能给人提供遮风挡雨、保证温饱和休息的场所外,更应该是温馨的港湾、繁衍生命的乐土。基于这样的认识,孩子们又有了“森林是小动物们的家”“地球是全人类的家”等更加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反复实践,适时运用。提升、内化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适时、适地地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 篇11
1.1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通常是就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由于第一语言出于本能生存的需要, 所以它作为目的语的学习环境最好, 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与学习的进展情况是一致的。第二语言是指除母语和本族语以外的一切语言, 是学习者第二次学习的一种语言, 它往往是出于基本生存之外, 在为了达到更加理想的生活状态的需求下进行的, 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与学习的进展情况是不同步的。
1.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普遍认为是以Corder于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错误的意义”和Selinker于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两篇论文为标志的。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R.Ellis, 1985)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 影响最广的理论便是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他的语言监控模式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即“习得与学得的假说”, “监控假说”,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习得与学得的假说”, 他认为, 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结合习得与学得, 教师应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符合其年龄接近生活的语言习得环境, 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任务帮助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转化为“习得”。“输入假说”解释了学习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的过程。克拉申认为, 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才能产生习得。这样, 输入便可被学习者接受,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会因此而得以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新课呈现活动设计时, 应创设丰富的语境, 在输入可理解性语言的前提下, 给予学生充分听的时间, 使学生有了充足的语言基础, 从而才能要求学生达到语言输出。“情感过滤假说”阐述的是情感因素 (动机, 焦虑, 性格, 态度) 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克拉申认为, 学生的情感屏障较低, 有利于语言输入达到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吸收。由于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 即将学得的语言内化为技能。所以,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长学习的自信心, 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 积极创建宽松, 友好, 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
2 小学英语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规定, 我国小学已于2001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 此外, 还有众多有条件的小学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这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重大举措,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 小学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属一种新的尝试, 涉及诸多问题, 如大纲的制定, 教材的编写, 师资的培训, 教学模式及测试体系的建立。这些问题已引起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
2.1 教学状况
首先, 就课时而言, 我国的很多小学英语课课时偏少。一般每周只有三节英语课, 若某些学校师资不足时甚至只有一二节课, 有些学校或者不重视英语课, 改上语文数学课, 因此, 师生每周见面的次数太少, 教师熟悉各班学生都比较困难, 也难以达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目的。其次, 大多数的小学班级容量超过60人, 这种“超载”现象十分突出。由于班级人数多, 教室里基本上没有可活动的空间, 教师难以组织场景教学和课堂实践活动, 而且课堂秩序也难以控制, 并且, 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我表现的机会, 课堂的互动环节难以实施。第三, 教师仍以单词句子翻译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 师资情况
要搞好小学英语教育, 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保证。然而, 我国的英语师资情况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 师资不足, 我国大多数学校自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 一半以上的学校教师周课时在18课时以上, 有些甚至超过21课时,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跨年级教学, 备课量大, 教学任务繁重, 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缺少备课, 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师资不足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次,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任的小学英语教师中, 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其中非英语专业 (师范类) 毕业的教师占很大一部分, 甚至有一些只经过几个月的英语培训。这些教师对英语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 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 更谈不上对各种英语教学法进行选择优化了。最后, 部分英语教师由于英语词汇量, 英语基础知识少, 听说基本技能薄弱,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再加上语音中国化, 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 难以得心应手地完成教学任务;加之部分小学老师的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在教学上缺乏反思, 这些使小学英语教学的情况很不乐观。
2.3 学习效果
由于课程的设置, 大多数学生很自然地把英语当小儿科来对待, 在大部分小学生中, 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大部分小学生存在着语音问题, 如吞音, 减音, 缺乏节奏的现象, 读句子也没有按意群断开, 他们还有用中文拼音或汉字注音英语单词的习惯。第二, 大部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薄弱, 没有将英语学以致用, 缺乏用简单日常口头用语交际的能力。第三, 小学生没有指导实践的学习策略, 这也是课堂知识不能及时掌握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学的内容下课就忘, 课后也不复习, 没有温故的意识, 这样, 不懂的问题就是越积越多, 日积月累, 对于新的知识就更难掌握, 自然对英语心怀畏惧;并且, 小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好, 他们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督促的结果;加之很多学生对英语缺乏正确的认识态度, 缺乏英语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不足, 对学习消极应对。最后, 家庭学习条件欠理想, 大部分家长无法辅导自己的孩子学英语, 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难以解决, 第二天也不一定去问老师, 问题日渐增多这便加重了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
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年龄与小学英语教学
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一。西方研究者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的观察提出了“关键期假设”, 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假设, 在这个阶段中, 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 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 轻松, 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 过了这段时间以后, 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他们认为儿童在具有目的语的环境下较具优势, 儿童比成人更能习得接近讲母语者的发音, 并且, 因学习时间较长, 其语言水平可能更高。
我国已开设的小学英语教育是针对年龄在10岁左右的儿童,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占有重要的优势。在自然习得环境中, 儿童的大脑灵活, 适应性强, 儿童的记忆力和模仿力也胜过成人, 儿童的口语发展能力也比成人的强。因此,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更适于语言学习, 小学英语教育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根据年龄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六年级可按学生年龄特征分为两个阶段:1-3年级为小学低年级, 即幼儿晚期或童年前期, 4-6年级为小学高年级, 即童年晚期或少儿期。三年级的学生意义记忆能力不高, 机械地识记事物, 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游唱和简单的英语拼读方法教授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如Let’s chant, Let’s talk等方法。四至五年级的学生意义记忆能力逐渐提高, 逐渐理解性的识记事物, 因此, 教师可以在此阶段加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利用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愿学, 好学, 乐学, 勤学”,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六年级的学生能力迅速提高, 兴趣广泛, 思维逐渐逻辑化, 抽象化, 因此, 教师以教授浅显的语法,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并能运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思想, 提高日常交际能力。
3.2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与小学英语教学
可理解性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如果接触不到可理解性输入, 他们的语言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英语教学中, 教师过多强调对语法规律的讲解及反复的操练, 而抛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忽视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发现, 运用和归纳语法规则。这便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十分有限, 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 基于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教学法 (如全身反应法, 听力先行法) 。小学英语教师应建立起一种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拓宽语言输入的渠道, 为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并帮助学生理解、归纳, 应提供真实性, 趣味性的语言材料 (如简笔画, 歌曲, 小故事, 动画等) , 还可使学生扮演动画中的角色,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也是可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
3.3 沉默期与小学英语教学
沉默期反映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 语言输出是语言输入的目的。因此, 学习者是不断地接受语言输入而习得某种语言的。“听”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形式, 通“听”儿童可以积累大量地语言材料, 并能以加工的方式内化输入的语言。
基于“沉默期”对外语学习的巨大作用, 我们应该把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听说能力上, 建立一种以听为主, 以说为辅, 听说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沉默期”内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材料。因此,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 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语言材料, 提供具有真实性, 准确性, 趣味性的活动, 扩大语言的输入量, 有效利用沉默期。
3.4 学习动机与小学英语教学
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是第二语言习得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Skehan认为, 在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多因素中, 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仅次于语言学习技能。学习动机越高, 语言习得越快, 学得也越快。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者的学习实践就可能是自主地, 独立地, 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 而不是由于外界各种压力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实践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习者也因此会抓住各种机会, 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外语学习活动。一般来说, 外语学习动机越大的人, 在外语学得上花的时间就越多, 当然外语的输入量也就越大。
由于儿童的外语学习动机主要受情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策略,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在讲授知识时, 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 充分反映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要从学生的已学知识出发, 由简及难, 逐步深入, 每堂课结束前要总结要点, 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 定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兴趣, 适当的鼓励学生,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从而帮助学习者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课堂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场所, 而我国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以语法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往往是因没有融入课堂获得语言习得的机会而提高语言习得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这对语言学习十分重要,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为学生提高可理解性语言, 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才能有利于学生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共同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是学生理解语言, 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的主要场所。在外语教学中, 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出发, 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着重对年龄, 沉默期, 学习动机,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等方面加以论述, 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沉默期,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壮麟, 姜望琪.语言学教程 (第三版中文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林卫杰.关于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J].学术交流, 2002 (9) :104.
[5]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36-38.
[6]苏筱玲.语言习得与学习动机关系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9) :112-114.
[7]孙蔚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课堂教学[J].淮阴师专学报, 1995, 17 (4) .
[8]肖美良, 鲁定元.创造型教师的特征及创造型教师培养[J].孝感学院学报, 2007 (2) .
[9]杨连瑞, 张德禄, 范琳, 刘静, 卢敏.二语言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课堂语言09-16
2018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复习08-03
东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辅导书11-29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语言文学2018年暑期备考建议08-03
大学生语言文字11-02
北京语言大学论文10-14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08-01
北京语言大学致新生11-21
学生习得01-10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