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性格

2024-10-02

音乐性格(精选6篇)

音乐性格 篇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只有结合学生性格特征, 利用他们的共性与个性, 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的最佳效能, 才能真正上好音乐课。

一、性格的定义

什么叫性格呢?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二、性格的分类

在心理学著作中, 关于性格分析, 目前专家们的思路已慢慢清晰, 并趋同于把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 这是性格分析学上一个里程碑。

第一种是力量型, 第二种是活泼型, 第三种是完美型, 第四种是和平型。当然, 真正属于这四种类型的人并不太多, 自然介于他们之间的在不同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 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中间型、混合型和过渡型。

三、音乐与性格之间关系

音乐发展到今天不仅作为给人们娱乐休闲的形式而存在, 它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对人的品质形成、情感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与性格息息相关, 什么样的人爱听什么样的音乐,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就像小孩子喜欢听儿童那种有趣的音乐, 年轻人比较活泼, 喜欢追求时尚, 就会去听当下流行的音乐或者比较动感的音乐, 到了成年, 人比较成熟了, 懂得什么是爱情了, 就会去听比较有情调的音乐, 老年人比较喜欢听年轻人认为古老的音乐, 当心情不好时, 特别想听让人有点悲伤的音乐, 这些都是音乐对人的心态的一种反映。性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音乐只是其中一种因素, 音乐能够陶冶情趣, 能够改变人的心情, 听健康的音乐对人的性格有着良好的影响, 但音乐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所以说, 音乐对性格的形成只能产生影响作用, 而不能产生决定作用。

四、音乐与性格的有机结合

高中生, 他们的性格基本已经成型, 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 可以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他们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 促进个性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下面我就浅议在音乐欣赏中如何结合这四种性格:

(1) 力量型。这样的人坚强, 果敢, 不沉着, 急躁, 精力充沛, 对事物反应迅速而强烈, 行动敏捷, 爱激动又难于控制自己, 他们在生理上属于胆汁质。他们喜欢气魄宏大, 激昂壮烈, 令人热江苏南通●胡菁华

血沸腾的事物, 如贝多芬与亨德尔的作品, 这类音乐气势磅礴、辉煌雄伟、感情强烈、戏剧性强。当然也可能在像肖邦的《夜曲》那样恬静柔美的作品中, 使心灵得到安宁。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两种类型的音乐穿插着给他们聆听, 感受。例如:先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片段, 从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 渴望自由、平等、博爱, 厌恶一切世俗、封建制度。同时也可在音乐教学中把“动”引导到课堂上来, 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 强调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节奏入手, 以语言、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因为这类学生的性格与贝多芬相似, 所以他们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触摸到作者的心理,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音乐所陶冶, 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在此之后, 为了平息他们激动的心情, 教师可再播放一首肖邦的《夜曲》, 那从指间缓缓流出的如流水般的旋律, 安逸且甜美, 能够让人放松, 也能够让教师在最短时间内不知不觉中, 将课堂纪律维持好, 从喧闹恢复平静。

力量型的人认为一果多因:一个结果, 可用多种方法, 可以这样做, 也可以那样做。所以他们也经常变, 变的是方法, 明明教你这样做, 过两天要你那样做。那在欣赏音乐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性格特征, 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 不同路径去理解, 感悟音乐, 充分地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2) 活泼型。这样的人坚强, 沉着, 好动, 反应灵敏, 活泼热情, 善于适应环境和社交, 但不够稳重踏实, 他们在生理上属于多血质。他们喜欢热情明朗、优美华丽、富于活力的事物, 如莫扎特与门德尔松的作品, 这类音乐流畅优美、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例如:欣赏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 作品中有很多的主题, 教师可先让学生将各个主题聆听一遍, 熟悉一下, 然后再完整地欣赏整部作品, 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各个主题进行追踪。

活泼型的人认为一因多果:做一件事, 会有不同结果, 有可能这样, 也有可能那样, 所以他们是经常变, 变的是结果。明明答应你的事, 过两天就忘了。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教师可以给出一部作品, 让学生在聆听后阐述不同的观点。每个学生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 经验积累的多少, 领悟能力的高低等, 对作品发表不同的见解。不管是哪种答案, 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的个性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发展。

(3) 完美型。其性格比较坚强、达观平衡、情绪不外露、冷静安详、沉着稳重但有惰性, 反应迟钝, 他们在生理上属于黏液质。他们喜欢内在、深刻、富于哲理、逻辑性强、给人启示、引人思索的事物, 如巴赫的作品, 这类音乐内在深沉、层次清晰、逻辑性和哲理性都很强。可欣赏巴赫的《二部创意》或《三部创意》。

完美型的人认为一因一果:做一件事, 只有这一个方法, 而且必须按照这个方法去完成, 喜欢做计划, 做表格, 制定规范, 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在给这类学生赏析音乐作品时, 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分析作品。例如:速度、力度、节奏、曲式结构、分几个主题、各主题意境。这种欣赏方法逻辑性强, 条理清晰。

(4) 和平型。感受性强, 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情感深刻强烈, 执着专注, 但心胸不够开阔, 易多愁善感, 其中有好动的, 也有懒惰的和不沉着的, 他们在生理上都是属于阴郁气质。他们喜欢深刻、内在、感人之至、令人心弦颤动的事物, 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这类音乐感情内在深刻, 含蓄细腻。可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和平型的人认为无因无果:任何事情, 这样也好, 那样也好, 这样做也行, 那样做也行;口头上应和, 心里觉得不一定;如果大家都这样, 我就这样, 大家都那样, 我就那样。这类学生从众心理十分严重, 没有自己的主张, 那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 教师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主观能动性。例如, 在欣赏《天鹅湖》的时候, 可以做一些改编, 根据音乐, 舞蹈, 请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符合意境的台词, 然后分角色朗诵, 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 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各抒己见, 这种方式既借助文学拓宽了音乐, 抒发了学生各自对作品的感悟, 也会因为教学手段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加强学生性格特征研究与音乐教育的联系, 是促进音乐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主要课题。我们只有把音乐与学生的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

音乐性格 篇2

摘 要:巴赫一生的成就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宗教虔诚、音乐追求、血脉传承、神秘数字这一系列元素构成的“性格标签”造就了在古典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家巴赫,更铸造了一段永世不朽的伟大传奇。

关键词:宗教虔诚;音乐追求;血脉传承;神秘数字

一、巴赫的第一个性格标签:宗教虔诚者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签上,虔诚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个性格特点。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到马丁路德。他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始作俑者,新教的奠基人,主张信仰的唯一泉源是《圣经》,不需要教士来当中间人。他把《圣经》从希伯莱文和希腊文翻译成德文,使大多数日耳曼民众都能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圣经》。这样,教会的权利被削弱了,从而引发了新教与天主教在德国境内长达30年的战争。战争过后的德国中部、北部地区信奉新教,主要就是路德派新教,而南部地区仍信奉天主教。

爱森纳赫是巴赫的出生地,其境内耸立着巍峨的地标性建筑华特堡,马丁路德曾在这个城堡中将圣经译成德文。巴赫幼年进入的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也恰恰正是2前路德的母校。对少年巴赫而言,学习路德派教义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他7岁便开始学习圣经、诗篇、教义问答,特别是德文和拉丁文的福音书和使徒书。后来在奥尔德鲁夫老修道院,他又进一步学习了莱昂哈德胡特尔的《神学概论》。在随后几年中,他来到吕内堡的米歇尔学校,在那里数年的唱诗班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16、17世纪的宗教众赞歌曲目。可以说,巴赫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浸润在丰厚的宗教土壤中,系统的宗教学习,把巴赫培养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新教徒。

在他的一生中,虔诚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上,他认为音乐是神性的表达,而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过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悉数奉献给了世人。路德信仰中认为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人的天职,人们应在所处的地位上尽到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巴赫的一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来履行他作为音乐家的责任和义务的。无论是作为管风琴师、乐师还是后来的乐长,巴赫在每个职位上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不遗余力地奉献。

其次,他一生着力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而这点也是受到马丁路德的影响。马丁路德本人十分喜爱音乐,也懂得音乐,在宗教的改革上成功地利用音乐赢得了信徒。他曾创作出许多以简洁配乐而成的曲调,加入欲传达的语言,一般称为众赞歌,又名圣咏合唱。巴赫致力于这种曲调的经营,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比如在他有编号的1120首作品中,有多达450首(1/3以上)是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马丁路德的众赞歌集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他深深领会路德所说“音乐乃表达人类感情”的观点,将自己对上帝的热爱与忠诚,植入其广袤的音乐作品中。如17在魏玛完成的《管风琴小曲集》就是一部众赞歌前奏曲集,在它的扉页上,巴赫题词到:“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荣耀,为了对我的同胞进行教诲”。不仅如此,他还曾劝导他的学生“按照众赞歌的词”来演奏众赞歌前奏曲。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巴赫的创作意图不仅为了上帝,他还能把教义融入具体的作曲法中,尝试用众赞歌的主旋律陈述教义,而其他的对位声部负责“解释”释义,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教义的内容来正确演奏其作品。

路德教会的乐师,其主要职能是为礼拜天及神圣节日的礼拜提供新的音乐,所以巴赫大部分作品都是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弥撒曲。早在魏玛时期的清唱剧中,巴赫就结合了众赞歌的歌词和圣经中的词句。如在《来吧!异教徒的救星》一曲中,巴赫在宣叙调运用意大利歌剧中的“卡瓦塔”风格来表现救世主的到来,又在咏叹调中运用“西西里舞曲”来表达对基督的欢迎。在莱比锡的20多年里,巴赫共创作了265首清唱剧,算下来平均每个月要创作一首,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创作的第二套清唱剧开始,巴赫倾向于让每一首清唱剧都以众赞歌为基础,逐字逐句地把一首众赞歌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合唱乐章中。

《圣经》是巴赫精神世界的主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受难曲,其巅峰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特选于1729年耶稣受难日(4月15日)首演,充分表达了他对《圣经》虔诚的心态。《马太受难曲》选自《马太福音书》的章节,包括了引自圣经的段落,还附加有27首抒情诗,体裁相当庞大,此曲中巴赫运用了新教圣咏那首著名的《受难合唱》。曲调源自德国作曲家哈斯勒的一首世俗歌曲《我心烦意乱》,后来有人配上了新教赞美诗《衷心希望》的歌词。在全曲中,此曲共出现了5次,每次的歌词和调性及和声配置都不同,特别是最后出现的两次,高尚和肃穆的情绪感人至深,用贝多芬的话来概括就是:“它来自心灵,也能走进心灵。”巴赫认为这部作品十分重要,手稿抄写得公正而整洁,并用红笔写出那些直接引自圣经的话,英国作曲家、音乐史学家帕里认为《马太受难曲》是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其存在就是最佳的佐证。

二、巴赫的第二个性格标签:勤奋的音乐追求者

巴赫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音乐无尽的热爱,除了他幼年时期接受父亲和哥哥安排的音乐教育外,几乎一生中所获得的音乐技巧和才华都是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努力换来的。

巴赫小时候学习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但这却不能满足他幼小心灵对音乐的渴望,他常抽空跑到堂叔那里,在堂叔演奏管风琴时帮忙翻乐谱,拉出笨重管风琴的音栓。这些举动虽小,却已为他日后成为“管风琴之王”埋下伏笔。

等到巴赫稍大一点以后,他开始学习抄谱,用这种看似极其枯燥的学习方式来探知作曲家前辈们驾驭音乐的技巧,从中受益匪浅。当时,为了能抄写德国管风琴家约翰帕赫贝尔的乐谱,他花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甚至偷偷借着月光抄谱,可惜,最后竟被严厉的哥哥发现,无情地将乐谱毁掉。这件事使少年巴赫伤心不已,但经历的这点挫折和打击却远远不能浇灭巴赫心中求知的火种。后来,在吕内堡时期,他又抄写如迪厄帕、马尔尚、雷蒙和库普兰等法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这表明他已经开始注意并积极吸取别国的音乐元素,那时的他不过才16、17岁。

除了抄谱,巴赫还十分珍惜聆听大师演奏的机会。他克服困难,亲自前往各地,近距离聆听大家的演奏,悉心接受他们的启发和教诲。

点滴的积累汇川成海,巴赫不断的吸收,不断地提炼,渐渐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比如在他的管风琴音乐方面,其赋格风格就来自帕赫贝尔;三重圣咏前奏曲风格来自16世纪的赫夫海麦、布赫奈、克雷贝尔和柯特尔;至于华丽的装饰风格则受到15世纪中叶波曼和16世纪史里克等人的影响;在变奏技巧方面,巴赫受史维林克、史爱德等人的影响;他的触技曲风格则明显受到弗罗贝格、富雷斯可巴尔弟及布克斯特胡德的影响。在大键琴音乐方面,他受到法国大键琴乐派代表人物库普兰等人的影响,其管弦乐及室内乐作品则强烈带有意大利音乐家柯赖里及韦瓦尔第的风格。合唱方面,他主要汲取了加布里埃利、舒次、布克斯特胡特乌德和泰雷曼的精髓。

以上提到的众多音乐家中,有几位音乐家是巴赫同时代的好朋友,如意大利作曲家柯赖里和德国作曲家泰雷曼,这两位著名的音乐家都是巴赫在魏玛时期结识的音乐界的挚友。其实巴赫的交往圈远不至于此,他是一位思维活跃,交往甚广的音乐家。巴赫的青壮年时期在与不同领域朋友的艺术交流中,获得了很多创作灵感和艺术营养,这些都对他的音乐成就起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对同时代另一位德国著名作曲家亨德尔也一直保持谦逊、友好的学习态度。17和17他曾两次拜访过亨德尔的老母亲,并向她谈起她的这个儿子,希望能有机会向亨德尔请教歌剧创作方面的技巧。17在巴赫得知亨德尔在国内的消息后,他专程从科滕前往哈雷,可是亨德尔此时已经返回伦敦。后,亨德尔再次回到故乡哈雷时,巴赫正有病在身,但他还专门派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执信前往哈雷,邀请亨德尔来莱比锡会面,可惜这次也未能如愿。事实上,人们经常将巴赫与亨德尔这两位同年出生的同时代伟大的音乐家进行比较,如果说亨德尔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游历各国,足迹遍布欧洲大陆,更在意大利及英国生活多年的丰富阅历分不开的话,那么巴赫这个终身活动范围不足几百公里的伟大音乐家则正是靠他的勤奋及对音乐不倦的热爱与追求,使他的音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成为巴洛克时期音乐集大成者,巍然屹立在西方音乐史上。

晚年时代,巴赫仍笔耕不辍,他开始总结一生的艺术成果,那本没有完成的《赋格的艺术》无疑是对位法变化最多、最复杂、最伟大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他一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并不在意这些曲子能否被演奏,而只是为了延续炉火纯青的对位技巧的命脉。这部作品以理论为目的,完成了其思维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在到内省的过程。

三、巴赫的第三个性格标签:音乐血脉的传承者

巴赫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音乐造诣,与巴氏家族几代人在音乐上的努力和积淀是分不开的。在巴赫之前,音乐在巴氏家族已传承了100多年,他的祖辈就出现过许多音乐家,他的孩子也有好几个走上音乐之路。法伊特巴赫约逝于1577年,以烤面包为业,但是对音乐狂热的喜爱,促使他在工作中还时常抱着一把琉特琴,和着磨轮的节奏来弹奏,就这样天天以音乐为伴,充分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可以说,他是距今可考证的巴赫家族的第一个业余“音乐家”。克里斯托夫巴赫是塞巴斯蒂安的祖父,他已经在魏玛公爵府中担任管家、园丁,也是宫廷管弦乐队的成员,他算得上是巴赫家族中能依靠音乐维持生计的第一人。到了约翰安布罗西乌斯,他是塞巴斯蒂安的父亲,他的音乐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充,他本身会拉小提琴和吹奏小号,他负责爱森纳赫镇上的乐队,也同时为镇上的节庆活动谱写音乐。这时候,巴赫家族的音乐家在演奏音乐的同时,逐渐开始显露出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才华。

时间的轮盘终于转到了约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这一代,他获得了祖辈好几代人留下的优良音乐基因,更结合自己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理所当然成为巴赫家族最伟大的音乐家,铸就非凡的音乐成就。他一生中不仅在好几个宫廷、教堂中担任过管风琴师、乐师甚至乐长,他的作品也成为了流芳百世的音乐杰作。人们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从维特巴赫到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之间的几十名家族成员中,就有27人曾担任过合唱指挥、管风琴师、乐师或宫廷乐师等音乐职位,以上提到的不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罢了。

巴赫十分珍惜巴氏家族已经取得的艺术成就,他整理祖先的音乐作品,其实这项工作在他的父亲安布罗西乌斯在世时就开始进行,他们把音乐作品以选辑的方式加以组织,然后再由儿孙们加以完善。这部珍贵的`历史资料集被称之为“老巴赫档案”,由埃曼努埃尔保管,这部作品集包括20种不同的作品,其中宗教清唱剧占了大部分,反映了巴赫家族深厚的宗教底蕴。

巴赫是一位非常家庭化的人物,除了音乐之外,家庭、婚姻及子女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他重视家庭聚会,音乐在这样的场合自然是唯一的消遣。

不仅如此,巴赫还利用自己的创作才能积极地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和引导,孩子们也因为能时常近距离地接触巴赫的作品,而潜移默化地汲取了父亲的创作养料。大儿子弗里德曼9岁时,巴赫就编写了一本名为《钢琴小曲集》的教材供儿子使用,其《创意曲》中也有很多为教育弗里德曼而编写的曲子。后来他又先后为弗里德曼和最小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可见巴赫非常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巴氏家族音乐血脉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巴赫的叔父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他父亲约翰安布罗西乌斯的孪生兄弟,曾任阿恩斯塔的宫廷乐师。叔父对巴赫人生观的影响极大,他认为,提高家族地位,小孩子无论如何都应该完成大学教育。而巴赫年轻时,因为选择了音乐演奏家的道路,放弃了进大学攻读法律及神学的机会,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是他一生的遗憾。正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个遗憾,巴赫坚持让孩子们必须进入大学学习,1723年巴赫38岁时,基于对孩子能接受更好教育的考虑,他毅然选择离开薪职丰厚的科腾宫廷,来到莱比锡,因为这里是一个商业繁荣、文化多元的大城市,更拥有历史悠久、学风严谨、驰名的大学――莱比锡大学。事实证明,巴赫的付出没有白费,他的大儿子在莱比锡大学攻读4年的数学、哲学和法律;二儿子更是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了7年的法律。这些学习看似与音乐无关,却无形中拓宽了孩子们认知的半径和创作思路,为他们后来成为音乐家奠定了知识的基础。

四、巴赫的第四个性格标签:神秘的数字音乐家

有人说,巴赫是音乐世界的达芬奇,因为在他的音乐中蕴含太多的未解之谜。前不久我曾听到过一个介绍巴洛克音乐的讲座,主讲人以巴赫的小提琴组曲为例,先后分别播放了两段音乐旋律,第一段就是人们通常能听到的独奏旋律,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而当第二段旋律响起时,不由让人吃惊,原来在原有小提琴独奏旋律完全不变的基础上叠加了一段优美的巴洛克时期的宗教歌曲,女声娓娓唱出的美妙旋律及古老的唱词竟与小提琴旋律相辅相成,高度结合。瞬间,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变成了一首器乐与声乐的二重奏。据说,这是巴赫研究者较新的发现。那首歌曲早就存在,它的密码就隐藏在小提琴曲的某处,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字信息在经文歌集中对应的页码里找到与之相配的经文歌。可以相信,巴赫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绝非偶然,他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留给后世音乐家巨大的探知空间。

相传在巴赫50岁时,曾亲手编辑一本名为《巴赫音乐世家之起源》的编年史。当中他列举出53位男性家族成员的名字,而于该年出生的小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则正好被排在第50位上,这个数字与他的年龄恰巧一致,着实让巴赫高兴了一番,可见巴赫一直是一位倾心“数字”的音乐家。

1747年,62岁的巴赫被选入由德国音乐学家、外科医生兼数学家米兹勒创办的“音乐科学协会”。只有像亨德尔、泰雷曼这样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才有资格被批准入会。在那里,巴赫拥有自己的肖像画,使用自己独有的徽章,据说这个徽章是他亲自设计的,表面看似一幅对称匀称的皇室图标,可线条纹理间却隐藏了他姓名的开头字母“JSB”以及与他名字对应的数字(下文中会有提到),这些“信息”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完美与和谐,更富有神秘感,使人过目难忘。

其实巴赫创作风格中带有的神秘“数字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巴赫在音乐中非常重视数字的象征意义。最经典的例子是他在《马太受难曲》第九分曲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对12个门徒说有一个人要出卖他时,歌词“主啊,是我吗?”在合唱各声部中重复了11次,每一次出现都暗喻一个门徒在说话,而那个没有出声的门徒则正是背叛了耶稣的犹大。人们还发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3或3的倍数,如3首《小提琴组曲》及3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大提琴组曲》,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15首《创意曲》,《哥德堡变奏曲》的30个变奏等,以此来象征“神圣三一”(即圣父、圣子、圣灵),借数字的寓意,向上帝致敬。其二,他在创作中还经常使用数代字母,即用1―24的数字分别代表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其中“I”和“J”共用数字9,“U”和“V”共用数字20。这样,巴赫的名字“BACH”这4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字就是2(B)+1(A)+3(C)+8(H)等于14,他的全名J S BACH就是9(J)+18(S)+14(BACH)等于41。巴赫在他最后一部巨著《赋格的艺术》中就曾用14和41这两个数字代表自己。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一首(即第19首)赋格中,巴赫用了自己姓的字母B-A-C-H所代表的音(即降Si. LA. DO.Si)作为乐曲的第三主题后便与世长辞了,因此这首赋格在239小节处戛然而止。相传巴赫在床榻弥留之际曾口述一首管风琴众赞歌《而今我走向主的宝座前》(Vor dEinen Thron tret ich hier mit)紧接于第19曲后,这首歌的高音部是以众赞歌《当我们最需要主的时候》(Wenn Wir in hoechsten Noethen SEIn)为基础写成的。它的第一句就有14个音符,而全部旋律(共4句)恰好使用了41个音符。

巴赫似乎用最独特的方式为自己的一生划上句号,留给人们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里面包含着我们对这位大师无尽的遐想……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巴洛克时代音乐史[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

音乐性格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 性格培养 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入,学生的性格培养逐渐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重视,此外社会节奏加快导致学生学习的压力加剧,所以对于小学的教育来说,更加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音乐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只要教师在恰当的方式下发挥出音乐的独特魅力,就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促使儿童聆听音乐,舒缓情绪,优秀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对儿童性格的成长与发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儿童性格培养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小学音乐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有一个优秀的品格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调节他们自己的情绪与感情,保持良好的积极态度与向上乐观的情感,通过欣赏和学习积极健康的音乐可以增强儿童对自然、祖国、家人的热爱,而且还能培养儿童积极、活泼、团结、勤劳等良好品德。

还要通过音乐的欣赏以及教学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也能克服儿童本身的一些不良的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态度,对于这些性格以及品质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渐渐的熏陶与长时间影响来形成,儿童的教育不像语言表达的那么直截易懂,而是像滴水穿石的过程一样,慢慢的浸透到儿童的内心当中来,使之不知不觉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教育的作用。

例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首儿歌,决大多数的儿童都会唱,这是一首结构简单、活泼、浅显易懂的儿歌,儿童在感受、学习、跟唱的过程中很容易觉得有妈妈是很幸福的事情,他们会在放学回家后唱给妈妈听,儿童的音乐教育会在儿童内心感情上引起波动,这比枯燥无味的讲解更加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儿童性格的途径

(一)培养良好性格的途径

首先教师要挑选一些合适的适合儿童们学唱、欣赏的音乐,注意在挑选的过程中考虑到儿童的心理以及喜爱的类型,对于六到十二岁之间的孩子来说,他们正是欢乐的童年时段,在音乐欣赏与学习方面他们能辨别音调与歌词的记忆,选择好的歌曲进行学习要考虑到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能力。

例如:《时光老人的礼物》、《娃哈哈》、《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都会让儿童学到快乐与积极的品质。其次还要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积极向上、歌词优美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使儿童的思想品德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例如:《歌唱祖国》这一类的歌曲就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我们要根据不同儿童的性格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和教育,对于那些孤僻、自卑、脆弱等的儿童们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给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听一些轻音乐可以起到稳定安撫情绪的作用,对于脆弱的儿童来说应该让他们听一些积极向上的歌,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可以增强儿童的坚毅的性格,对于情绪低落的儿童要听一些欢快,高兴的歌来带动孩子们的情绪例如《喜洋洋》、《步步高》等。

(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它把欣赏感受音乐与表演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音乐促进动作的体现,来达到音乐的充分的领悟,与音乐协调一致的动作,可以帮组他们利用身体与运动来更好的领悟音乐。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与独特的韵律又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优美、富有韵律感。

例如: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儿童在游戏与比赛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独特的魅力,歌咏比赛、合唱比赛等都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出对音乐的兴趣追求。儿童对不同声音的探索也体现出对音乐的独特兴趣,音乐课程让学生是对探索生活当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对于音乐的接受心理,在对音乐感到有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加容易感受到音乐独特的作用,更加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三、小学音乐在培养儿童性格当中的途径

(一)选择适合演唱、演奏的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不只是单单依靠音乐的形式美,更需要感染儿童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的良好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良好感染力的审美教育,乐器的演奏不但能让孩子良好的体会音乐,更能让儿童本身沉浸于自我陶醉当中来,有力乐器的艺术,音乐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繁荣多彩。乐器的技能教育业能够培养儿童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自尊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儿童的自治性、坚韧性等性格意志的特点。

(二)著名音乐的赏析

音乐赏析是教学的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音乐中感受情感,领悟与表达是人的对音乐赏析的最要方面,儿童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名曲解析。

例如:《献给爱丽丝》,这种欢快又好听的曲子可以加强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更利于儿童的性格培养。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的艺术类教育,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关系着儿童今后的性格、品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音乐的调节来培养出儿童的乐观,积极、优秀的特点,促进日后儿童的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使意味着音乐的本身,也包含教师对启迪儿童的美好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的优良音乐教育政策,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性格在潜移默化当中的影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芳.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孙丽.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J].音乐大观,2011,(11).

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篇4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所具有的娱乐、审美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音乐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使心灵受到陶冶和升华。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解忧愁为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凋节与宣泄。最终导致人的气质和性格发生改变,使人格中的性格得到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1. 对自我的态度

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主体在对象中直观自身,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事实上是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人们从他自己的欲望、兴趣等价值尺度出发把握音乐,享受其审美价值,在这种听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逐渐形成关注内心感受,向往精神愉悦和情感追求,这样,学生逐步就容易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2. 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音乐需要有对自己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就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音乐活动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意志力。音乐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必然有助于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理解,这种理解在自由的、不受强制的音乐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性格的发展。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的秩序向生活和学习秩序方面迁移和延伸,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个性方向发展。

3. 对劳动、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集体是冶炼学生性格的熔炉,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环境。音乐课采用集体形式,能体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合作,它需要友爱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都是群体艺术,也是音乐实践活动,其配合意识以及平等观念,对于每位参与者都必须具备的。这种集体化活动过程,不仅使他们领略了音乐艺术,提高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和团队协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进而就会把这些意识泛化到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理解他人的行动中。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途径

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不只是依靠音乐本身的形式美,更需要选择富有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精神产品”,通过高雅优美、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内涵,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净化心灵、升华道德、完善人格、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学生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中小学生,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忆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2. 进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

唱歌是最简便易行的音乐活动,也是最易被少年儿童理解和接受的音乐活动。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又有歌词的帮助,很容易参与和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教学能够培养唱歌的兴趣和音乐美感,情绪是可以最直接地表达。在唱歌教学中,不仅能够听别人演唱,自已也能放声歌唱,这使儿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时,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学习唱歌的整个过程中,音乐听力、记忆力、感受力及表达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器乐演奏艺术是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器乐艺术技能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者对音乐的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现,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创造出值得别人赞扬的东西的愿望。持久地器乐学习,可极大程度地培养儿童自制性、坚韧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方法的实践过程。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3.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结语

音乐性格 篇5

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美的教育, 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所必要的前提条件。有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让学生能更快捷的掌握学习音乐的快乐。说起习惯,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马斯洛所说的一句话:“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 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

一、从课堂常规做起, 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低年级小朋友都特别喜欢上音乐课, 因为他们认为, 音乐课不用像上语文、数学课那样规规矩矩, 所以, 课堂上就特别的放松, 这正是音乐课带给他们的“特殊享受”。但是我认为放松不等于懒散、无纪律, 每堂课都需要在有序的纪律下进行。正所谓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音乐课中, 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将来的音乐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且也是音乐教师更好的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保证。比如:排队去音乐教室上课要安静, 不跑、不推、不吵闹, 跟着音乐的速度和节拍进教室, 放好音乐书和乐器。发言前先举手, 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讲。下课离开教室前先摆好凳子, 清理干净凳子下的垃圾。养成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等等。每堂课我都用不同的音乐旋律代替指令或者打招呼, 学生就会很喜欢并且乐于接受。

二、从聆听习惯入手,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低年级的同学自制力较差, 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就特别兴奋, 有的就会不由自主离开位子, 手舞足蹈, 有的随音乐敲击物品, 有的甚至会哈哈大笑。这样, 课堂都沸腾起了来, 根本无法完整清楚地聆听完一遍。我们不能抹杀学生听到音乐后自然流露的活跃表现, 又不能破坏聆听音乐时的宁静课堂, 影响了其他同学。首先是养成静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必须尽早让学生养成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每当新学一首歌曲或是欣赏乐曲,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用心灵、用大脑去聆听, 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乐曲的意境。当学生发言和表演时, 鼓励学生要做一位文明的听众和观众, 学会倾听, 倾听作品、倾听他人、倾听自己, 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三、从演唱习惯抓起, 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很多人管“音乐课”叫“唱歌课”, 虽然不准确, 但是也反映了唱歌教学在音乐中占的比例, 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一年级的学生唱歌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 喜欢大喊大叫地唱, 坐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大声地唱歌, 既会损伤学生娇嫩的声带, 增加嗓子的负担, 又使歌声缺少美感, 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强弱变化及不同的情绪。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想训练合唱队一样用“高位弱声”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歌唱习惯。告诉他们“唱歌要像小黄莺, 轻轻唱来真好听;唱歌不学小青蛙, 扯着嗓子真难听。”感受高位置, 我会说:“让你美妙的歌声插上翅膀飞向蓝天。”要求唱得欢快轻巧, 我会说:“比一比谁的小皮球跳起来了。”对坐姿的要求是:身体坐正脚放平, 抬头挺胸眼平视。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 老师就要求他们精神饱满坐端正, 我会经常表扬歌唱姿势正确的孩子, 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四、运用良好的评价技巧, 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

命运决定性格——浅析宝玉的性格 篇6

一、宝玉世法平等、关爱万物的性格由社会大背景决定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 是曹雪芹借以表达自己思想, 因而倾其心血和精力创造的艺术形象, 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 (脂砚斋语) 。他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就应该是世法平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这种性格推广开来, 就是追求民主平等, 关爱万物。一千八百多年以前, 汉灵帝年间, 曾官至太尉的刘宽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 刘宽正准备上朝时, 被端羹的侍婢将肉汤泼到了朝服上。刘宽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 反而问侍婢说:“羹烂汝手乎?”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羹烂汝手”。刘宽人如其名, 是宽厚的长者, 历来被人们奉为品德高尚的榜样。而在贾宝玉身上也发生过极其相似的事情。有一次, 玉钏不小心把一碗汤洒在了宝玉的手上, 这把玉钏吓了一跳, 宝玉不但没有责怪, 却问玉钏:“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等大家都笑了他才觉出是自己烫了。又如, 贾宝玉看到龄官画“蔷”, 下雨了, 他还提醒人家快走, 别淋湿了。其实他也在雨中。再如, 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找裙、“见到燕子与燕子说话, 见到鱼和鱼说话”, 由此可见, 宝玉不仅把博爱给了人, 给了当时地位低下的仆人, 给了有生命的鱼、燕子, 还给了没有生命的美人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在一定程度上宝玉已经超过了刘宽。以上的种种情况可能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而心劳”吧。这种性质的爱, 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当然, 宝玉的这种性格并非作者凭空想象而来的, 它有存在的大的社会背景。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有所发展, 而曹氏家族正好居住在资本主义萌芽最集中的南京、苏州和扬州一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对封建思想流毒认识较为深刻、本身就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曹雪芹。因此, 曹雪芹饱含热情地把这种宝贵的思想赋予了他最钟爱的贾宝玉。

二、宝玉的性格由家庭环境决定

(一) 宝玉的任性

《红楼梦》中几次写到了宝玉的摔玉, 这固然和他平等的思想有关 (如初见黛玉) , 但更多地表现出了他的任性, 这是由他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家人的娇惯决定的。贾宝玉虽然在家行二 (仆人称其为宝二爷) , 但由于老大贾珠已死, 他理所当然地成了贾府的指定继承人。在贾府中最溺爱宝玉的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 贾母溺爱宝玉除了宝玉是贾府的合法继承人之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她众多的儿孙中“只有宝玉最像他爷爷”, 也就是贾母的丈夫。第二溺爱宝玉的应该是王夫人, 由于贾珠的早亡, 元春的入宫, 再加上她中年得宝玉, 这位在当时看来年纪已经很大的母亲就把满腔的母爱毫不吝啬地给了宝玉。还有一个人对宝玉的任性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她就是王熙凤。这位贾府实际的管理者处处给宝玉开绿灯。当然, 她是为了讨好贾母和王夫人。于是宝玉就像月亮一样被众星环绕了, 这样的环境, 不想任性都难。

(二) 宝玉也有暴戾时

摔茶杯、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 宝玉这些暴戾行为也和他贵公子的身份相符。他是统治阶级, 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优越感。

(三) 宝玉的纨绔作风

贾宝玉之“陋习”──吃丫环嘴上的胭脂, 表现最为明显的当为一次鸳鸯去怡红院时他对鸳鸯的态度, 还有他对金钏的态度, 这直接导致了金钏的投井, 这难道不是宝玉的过错吗?宝玉应邀到冯紫英家与蒋玉菡、薛蟠等喝酒, 席间还出现了妓女云儿。可见, 宝玉并非完人, 他也沾染了纨绔公子的作风。

(四) 对权贵的艳羡

不能否认宝玉痛恨仕途经济, 但在文中他也流露出了对北静王的艳羡, 我们不能说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无关。

上一篇:《新中国》杂志下一篇:武汉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