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格

2024-11-07

民族性格(共12篇)

民族性格 篇1

摘要:民族民间舞流传久远,流派众多。笔者从民族性格入手,以中国五大民族民间舞为例,从舞蹈的本源去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这是学习和识别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民族性格,中国民族民间舞,体态动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都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便包括了舞蹈文化。劳动人民都极为自然地喜欢用本民族的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可以说歌舞就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舞蹈文化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劳作、宗教礼仪、服饰装扮等各方面的影响,因而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各民族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简而言之,各具形态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是来源于劳动生活,其体态动律可以充分诠释各方面因素在这个民族身上留下的烙印——各具特征的民族性格。笔者从民族性格的入手,针对中国的五大民族民间舞蹈——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做一个快速的识别和记忆。

一、藏族民族民间舞蹈

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生活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他们全民信仰佛教,单纯朴实、真情真意。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崎岖的道路,使藏民们的服饰、言行、劳动都透着浓浓的高原情愫的审美意识。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影响,长期的奴隶社会、农牧文化,加上严厉的等级制度和宗教文化,松胯、收腹、含胸成为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形象。解放后,广大农奴翻身做主人,手脚得到解放,大幅度的舞动体现在热烈场面之中。

动律“一顺边”是指在行走或舞蹈中,一边的手脚随中心移动,同时向一侧伸出。这是从劳动者在高山缺氧、山路崎岖的条件下辛勤劳动时,为平衡身体减少晃动、节省气力的日常生活基本体态中提炼而来。还有膝部松弛、微颤,造成的下沉感,腰胯膝动作的结合,尤其是在屈伸步伐时上身因重心的移动而形成的晃动,也来源于藏民的劳动生活。

(二)基本体态动律。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概括为:坐胯,上身松弛前倾;动律有“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去屈”的规律。这里的“屈”指的是颤膝和懈胯。舞蹈时,膝关节常带有连续、小而快、并富有弹性的颤动或是带有柔韧感的屈伸,这种颤动或屈伸的步法都形成了重心的移动,再带动松弛的上肢,使手臂动作附随而动,因此,藏族舞蹈的动势由下而上,所以舞动起来时会有飘逸、沉稳的感觉。

二、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

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的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豪迈质朴、庄重乐观。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多变的草原气候、不定的游牧生活,练就了牧民强悍矫健的体魄,培育了开阔坦荡的心胸和质朴豪放的情怀,形成了他们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和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蹈。蒙族舞蹈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性格: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二)基本体态动律。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概括为:挺胸立腰,上身后倾,后背后靠,颈部后枕,下巴微抬,“视线”开阔,呈划圆动律。舞蹈时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带有“脆”劲儿;腕部常带有提压动作,脆韧相间地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部较稳,上身体态端庄挺拔,推身、摆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法时膝盖的屈伸沉稳柔韧,脚步扎实稳重,动势中强调下沉的力量。

三、维吾尔族民族民间舞蹈

有“歌舞之乡”称号的维吾尔族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歌舞艺术更是一块瑰宝。维族人民热情奔放、强悍豪迈、仗义团结。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现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经历过多重经济形态和宗教文化。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她们舞蹈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集包括了萨满跳神、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等多重神态为一体,舞蹈十分丰富欢快、具有动感。在维族舞蹈中,体态表现也十分丰富和具有标志性,如灵动的眼神和高傲的头颅,还有一系列的修饰性动作,例如动脖子、弹指头、翻腕子等,这些都使维吾尔族的舞蹈更加鲜活灵动。

(二)基本体态动律。维族舞蹈的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昂首挺胸,立腰拔背,高傲外向,步法是三步一抬,常伴有快速多变的旋转和柔软的下腰,摆辫子、拧身以及在旋转中的戛然而止,使维族舞蹈潇洒飘逸。维族舞蹈擅长用眼神来传情达意,体现出生动的人物个性和情感。总结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四、傣族民族民间舞蹈

傣族人民生活在我国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了天然美丽的西南地区,他们含蓄舒缓、柔顺包容、腼腆质朴、谦让纯洁,受中原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极具东方韵味。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由于生活环境气候湿热,信仰小乘佛教,姑娘们的衣着等原因,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中,过着平稳又恬静的劳动生活,对象征着清纯洁净的水特别喜爱,使得她们的舞蹈安稳悠然;因为将孔雀视为圣鸟,步态又十分轻盈灵巧。上身向旁倾斜,下肢保持半蹲,腰胯手臂曲线,整个身体、手臂及下肢都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体态造型,极为具有雕塑感。膝部匀称绵延地颤动、上身左右轻摆、脚下重起轻落地跺踏,加上手脚同处一侧,形成“一顺边”,极富动态美。

(二)基本体态动律。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动律可概括为:在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动律特征的“一顺边”两者融合中,形成了多种美妙曲线的组合。通常脚步和膝盖重拍向下,膝盖在弯曲中屈伸和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后踢步,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具有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五、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

朝鲜族人民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在不断的反抗外来入侵、抵御战争、艰苦创业中,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形成了沉着坚毅、不屈不挠、爱憎分明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鲜族人民用她们内韧外柔的舞蹈风格体现出了她们的民族精神。他们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舞蹈时,“鹤步柳手”的特点贯穿在动律之中。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以呼吸作为动作的动力,带动全身,在音乐高低长短的伴奏中,形成韧性律动,形成鲜族舞蹈中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

(二)基本体态动律。朝鲜舞的基本体态是松弛、含胸、垂肩蓄腰、吸腹收臀、气息下沉,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展现出含蓄美。重视气息的运用,用呼吸带动膝部的屈伸平移以及腕部的控制,贯注于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从而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历史、信仰等多重原因,造成迥异又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舞蹈上,区别的方式不仅仅是服饰、道具、音乐,更应该放在舞蹈本身也就是相应的体态、动律等舞蹈特征,而这都是民族性格决定的,具有必然性。因此笔者认为由民族性格入手理解民族舞蹈的特征,更加有利于快速识别和理解各民族舞蹈的动律体态和民族精神,这种结合记忆方式是在舞蹈教育和知识普及上可采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江玲.舞蹈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江玲,陈鸿,毛毳.舞蹈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民族性格 篇2

这两天教室里的卫生状况非常好。自从我规定不许扔垃圾之后,果然学生都养成了自己处理垃圾的习惯。教室里比以前清爽多了。学生的座位我每个礼拜换一次,每次换座位之前都给一定时间给他们集体地把自己的抽屉清理一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也给他们养成做事整洁的习惯。

今天是星期三,下午我有一节课。我背着手提电脑进了教室,我打算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性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有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我们这个班四十多个同学,大家生活在一起,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太一样。其实,国家也是一样,地球上两百多个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我们以前讲过宏观世界里的东西总可以在微观世界中找到缩影,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世界上的国家都看作一个人。那么,请问,日本应当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这个开场白有些奇怪,学生们可能觉得很新鲜吧,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听到后面有人说,十恶不赦的坏人。由于侵华战争的关系,中国民间普遍有一种反日的情绪。许多人注意到现在的青少年喜欢看日剧、喜欢欣赏日本动漫、喜欢听日本歌曲,以为他们有亲日的倾向,其实不用担心,据我的观察,中国的青少年还是非常反日的,而且这种反感与憎恨还非常深厚,似乎与生俱来。网上的论坛凡是憎恶日本的贴子都非常受欢迎,而且应者甚众,如果有一个人发表不同意见,马上就会被数不清的“砖头”拍死,诸如“卖国贼”、“汉奸”、“特务”等等之类封号铺天盖地而来。

我一向爱国,对日本也没什么好感。但是,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自强教育。有一位女生发表了不同意见,我请她起来。她说,我去过日本,我觉得日本人很友好,他们很讲礼貌,见到你总是打招呼。而且,日本人做事情很讲究,我去一家食品店,买了他们的食品,那些小食品都非常精致,让人不忍心去吃。另一位男生举手发言,他说,日本人可能是友好的,但是日本政府太坏了。他们发动侵华战争,还不承认历史,背叛历史,他们的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一提到日本,我就想起一种武器。什么武器?我问。刺刀,他说。

很多人笑起来,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声变成了很嘈杂的说话声。我拍拍手。偏题了,我说,所以说,你们这些人,审题总是不清。我说在国际关系中,把日本看作一个人,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日本人怎么样,日本政府怎么样。

见大家不再言语,我接着说,日本这个“人”首先是很自强的,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意识。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又处于地震带,经常有地震,日本非常担心哪一天来一场突发的大地震他们国家就没有了,因此,他们永远不满足,永远有追求。由于资源短缺,他们从来不使用自己的资源,他们知道这些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因此,原材料广泛从国外进口。比如一次性筷子,90%就是从中国进口的。其次,日本人很勤奋,日本人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以前我们不太了解,当许多日本企业进入中国以后我们就感受明显了。日本继承了东方民族传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能在短短几十年之内成为世界经济实力第二强的国家,的确很不容易。再次,日本人自视过高,他们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日本人素质很高,这是大家都知晓的。比如他们的球迷去国外看球,包下一个看台,比赛结束后,你在这个看台找不到一点纸屑。刚刚一位同学也讲到了,日本人很有修养,很有礼貌,他们似乎比中国更配得上“礼仪之邦”的称号。但是,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日本人对我们有礼貌,他们是真的对我们友好吗?

民族的性格(2)http://vip.book.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00:00 我停了停,留给他们思考的一些空间,有人小声说,日本人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礼貌。我说,对了!日本人之所以表现得彬彬有礼,见到人就鞠躬问好,送客人走一定要走出视线才回头,并不是别人要求他们这么做的,而是因为他们自视很高,他们觉得自己是高尚的人,是高贵的人,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所以如果你觉得他们的礼貌是对你友好,那就错了,他们的礼仪是为了显示他们自己的尊贵。有可能,他向你鞠躬的时候,心里其实是瞧不起你的!

日本人其实很看不起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比他们低一等的民族,就算被他们侵占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这才是他们很多行为的根源。所以,把日本这个国家看作一个人的话,这个人自强、勤奋、彬彬有礼、也很有才能,他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从不满足,他有野心,更关键的是他自视第一,他看不起别人。因此,日本可以成为值得我们尊重的对手,但是日本绝对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

讲完了日本,我接着问,那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有了些声音,我却没有听到有价值的结论。有人小声说,一个正常的人。

我笑了起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的人,我们可以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出他的优点一二三,缺点一二三,却总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总是习惯于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别人,以为自己是最正常的。问题是,你这么想,别人也这么想。大家知道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在别的国家眼中的形象是什么吗?我问。

没有人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愚昧”。很久以来,别人都认为我们是一个愚昧的民族!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他的家庭很早很有钱,可后来落魄了,于是变得很穷,这个人很弱小,又没有志气,我们常欺负他,去公园玩,可以在公园门口竖一个牌子:某人与狗不得入内。他也确实愚昧,我们用洋枪洋炮去打他,他用大刀长矛,还号称刀枪不入,当然下场很惨。明明打不过我们,还要嘴硬,就像阿Q被别人打了就说“儿子打老子”。他总说自己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你们知道中国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我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中央之国”,中央之国,我重复道,简称中国。其实,倒奇怪了,地球是圆的,凭什么你中国就是中央,别人就是边缘?但是中国这个“人”确实很聪明,也很勤奋。最近有了不小的起色,考试也经常能考及格了,有点让人刮目相看了。

我看出来有些人不太服气,他们实在不能接受这个观点。我说,希望大家多看一点书,多思考一些问题,这样对问题的看法会全面一些。可能有人觉得“愚昧”这个词有些刺耳了,但是确实如此。当然这也跟国外媒体对我们的片面宣传有关系。前几年上海举行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一些国家的中学生,在来上海之前,都在问上海有没有旅馆,有没有电话,甚至担心自己能不能平安回去。及至到了上海,才大吃一惊,与他们理解中的中国完全不一样。大家不要觉得奇怪,以为人家是故意歪曲我们,其实不然。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觉得自己重要的国家至少有好几十个。我们觉得自己在世界上很重要,但是别人也觉得自己很重要,我们自己做了一件事,以为别人都知道,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就好像,我们同在一个班级里生活很多天,你以为大家都认识你,说不定有人连你的名字都写不对呢!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奇怪。更有可能的是,你以前犯过很大的错误,许多人都知道,后来你改好了,完全变了一个人,可是有一天碰到一个你不大来往或平时不大关心别人的人,他一开口就问你以前犯错误那件事,你非常不愉快。可是,要知道,对方可能不一定是故意的,或是对你有敌意,因为他所知道的关于你的事情有可能就是这一件!这个比喻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并不是人家诬陷我们愚昧,我们自己的确做了很多愚昧的事情。清政府就不说了,文化大革命也不说了,咱们就说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内蒙古大草原,大家都知道的,多美丽的一片大草原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可是现在呢?北京沙尘暴哪里来的?内蒙古大草原!为什么?草原变成了沙漠!因为那个时候,羊绒赚钱,我们就拼命地建羊绒厂,在内蒙古,几百家羊绒场建起来。然后,拼命放牧。以前,草原上放牧,是先到一个地方,牛羊吃了一段时间之后,离开那里,到另外一个地方,让原来的牧场有时间休养生息,草长长了再放牧。后来呢?为了赚钱,就不顾了,没日没夜地放牧。到最后,草全部吃光了,地表全部沙化,变成了什么?沙漠!我们美丽的大草原啊,变成了沙漠。而那些规模最大的羊绒厂,都是外资的!钱都被外国人赚了去了!草原没了,外资也撤走了,我们虽然也赚了一些钱,但是损失呢,百倍千倍都不止啊!而在国外很多国家,羊绒厂是禁止的,就是因为会造成过度放牧的原因。你们说说看,你愚昧不愚昧?人家赚了钱,还要笑话你!

民族的性格(3)http://vip.book.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00:00 所以我们才要正视自己的问题,才要奋发图强啊!我总结道。我们要跟日本人学习的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必须要这么做,是为自己而做。就好像现在背书,不是为父母背的,不是为老师背的,是为自己背的。我们要努力,我们要有礼貌,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只是展示自己的本色。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屈辱,就会被别人看不起,我们应该做一个自立自尊自强的人,不能做一个上课睡觉的人!

我说完这话停下来。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上课睡觉的人。我看着他。旁边的人慌忙把他弄醒,我看到他的口水拖得很长,不禁有点好笑。下午第二节课确实有点困,可是„„我刚才那番话,算是对牛弹琴了。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国家不好,儿不嫌母贫,子不嫌母丑。咱们国家也确实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潜力。曾有人把咱们国家比喻成一个老人,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历经沧桑,所以,中国的心态比较成熟,把中国看成一个人,这个人应该是谦虚、宽容、内敛的,而且中国还有一个很好的品质,不太记仇。可是,也正因为咱们历史太长,岁数太大,咱们缺乏创新精神,求稳,而且,更严重的,缺乏进取心。

我接着说,如果中国是一个老人,那么,美国就是一个青年人了。美国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富有、傲慢、霸道,但是也确实有很多的朋友,一呼百应。他喜欢管闲事,自封为老大,实际上有很多人不服气,不买他的帐,但是目前,都打不过他。

关于美国,我想,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很多。我不多讲了,大家课后可以自己去查点资料,自己思索。我今天想着重讲的其实是另一个国家――德国。

我把德国这两个字在黑板上,同时又写了另外两个词:严谨、刻板。我说,德国这个“人”给人的感觉是公认的严谨与刻板。严谨可以说是还是一个褒义词,刻板就似乎有些贬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几个故事。

深夜,一个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买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当有人把这个故事告诉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感慨说德国人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人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一个小镇的车站,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街头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公用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那一部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们: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 我这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学生们都听入迷了。我说,再来听一个故事: 有一次国内代表团夜晚乘火车在德国旅行,德国的夜车通常会提供免费早餐,但不另外提供饮料。刚过半夜时大家觉得口渴,便叫来服务员点饮料,希望能以免费早餐换些许饮料,但不料对方一口回绝,原因是没有此项规定。突然有人灵机一动,试探性地问道:“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现在用早餐?”当时刚过午夜,窗外一片漆黑,大家都觉得对方必然会再一次拒绝,不料对方很爽快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大家就趁着订早餐的机会点了很多饮料。

民族的性格(4)http://vip.book.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00:00 这个例子很能说明德国人的性格特征,例如制度不允许的事坚决不做,制度允许的事一定照办,而且无论是拒绝还是执行都非常认真负责。

有一个中国家庭定居在德国,一个周末,他们家中突然来了几个久未谋面的客人,主人当然留他们在家吃饭,但因为事先未作准备,因此女主人就急匆匆地去市中心的菜场买菜。德国的商店通常是晚上八点下班,但周六下午四点就关门了,星期日也不营业。女主人到市场时正好四点零二分,大部分摊位都已经收了,她走到一个正在收拾的摊位边,对老板说:“先生,打扰您一下,请您卖给我几个西红柿。”老板看了看表,说:“对不起,女士,现在已经四点零二分了,我们市场有规定,四点钟必须收摊,真对不起,请您星期一早上九点再来吧。”她便向他解释说家中临时来了客人,请他务必照顾一下。他想了想说:“夫人,无论如何我是不能违反规定的。但我也很理解您的处境。这样吧,既然您有急用,我就送给您几个西红柿,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学生们听了这两则故事,都唏嘘不已。我说,德国人的严谨与刻板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德国人的厨房里总少不了大大小小的量杯与天平,因为德国人非常讲求精确,菜谱上说放十克盐,他们就真的称正好十克盐。当德国人拿到中国人的菜谱,他们就没法作饭了,为什么呢?中国的菜谱常常很含糊,什么糖少许、葱一把、黄豆若干等等。德国人一看,没法做。少许是多少?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灵活机动。有人在德国商场里买了一把椅子,回去后发现其中一把有质量问题,便回去换。我们中国人做这件事很简单,把坏椅子拿回去再给你一把好椅子就行了。德国人不,他们要先把这个人的椅子和发票收回,然后一分钱不差地退给一把椅子的全款,再让他去买一把新的。德国人就是这么机械。以至于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有时候非常受不了德国人这种方式,说的好听一点他们觉得这叫刻板,说的难听一点他们觉得这是“蠢”。

可是,就是这样做事情又蠢又迂腐的民族,却诞生了那么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

爱因斯坦,有学生说。我说,对,还有呢?马克思,又有学生插话。很好,我肯定道。看到很多人眼中迷惘的样子,我接着说,你们要多看书啊,不能只看教科书。德国有名的人太多了,音乐家巴赫、贝多芬、施特劳斯一家,文学家歌德、海涅,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莱布尼茨,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世界级的大师?

咱们中国,这么多人口,自以为泱泱大国,近现代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但是举一个世界级的大师出来,有吗?

我的问题直指要害。中国人是很聪明,也非常灵活,可是,太灵活了,变成投机取巧,小聪明太多,反而笑别人愚笨。下面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可以非常准确地说明这个道理: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认为,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盘子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每次都洗五遍,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一天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时,发现他少洗两次,老板认为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开除了他。为了生计,他又到另外几家餐馆应聘洗盘子,均因他只洗五遍盘子一事而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因此要求他退房。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我一看表,时间已经到了,我得赶快结束我的讲话。

呈现民族性格重视画面造型 篇3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传统而又绝不可丢失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日、美动画片的强劲势头历多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其民族性格在影片中起作用。日本民族顽强拼搏、以身殉职的武士精神,借人之长补已之短的“拿来”手段和经世致用讲求效绩的实用态度在其动画片的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中鲜明地表现出来。正是这些内在的基因深深地吸引了包括中国少年儿童在内的广大世界青少年的眼球。而美国作为一个多人种多文化混合,创业200多年繁荣昌盛,经济科技领头于世界的大国,其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富于幻想,热情关注人类与地球未来的思维角度等特征同样鲜明地呈现于其动画片的主题与人物性格塑造中,也正是这些内在特征使美国动画片深受世界观众的青睐。如前所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动画片斐声影坛的原因也是“中国学派”民族特征的大力弘扬:画面造型形式的民族化与思想主题的民族化。1955年开“中国学派”滥觞的《神笔》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弘扬善美。鞭笞丑恶的故事:被公认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大闹天宫》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反对阴谋与虚假的精神品格:曾五次荣获国际大奖的《小蝌蚪找妈妈》以恢谐幽默的笔触表现了“有志者事竞成”的主题:五次荣获国际大奖的《三个和尚》则以简单的情节、精心设计的动作细节道出“团结才有力量”的思想,还赋予了几份禅的意味与东方哲理:五次荣获国际大奖,被喻为中国水墨动画片巅峰的《山水情》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于最后的点睛之笔阐释出人与自然相融与共的深刻主题,有着永恒的思想与艺术魅力。纵观上述五部神话寓言动画片以及所有获国际大奖且为国内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作品,它们在艺术风格与主题思想上都表现出浓厚的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派:尚崇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满: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并机智勇敢地与之战斗:克勤克俭、善良温婉、豁达儒雅的本色品格。在如今国际社会呼唤和平、反对强权:重视环保、力避人与自然;中突的时代大潮中,中华民族的这种性格与精神不正是世界人民所崇尚和拥护的吗?因此。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性格,创造出新的具有当代意义和当代人物性格特征的现代神话寓言动画片,定能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应是中国动画人走出劣势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举措。

中国动画片近年来另一个缺失是电影画面造型的忽视。放弃“中国学派”手法。对美、日画面造型亦步亦趋。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令人不可卒观。本人认为,坚持动画电影画面造型的个性化及经典性理应成为包括动画片在内所有电影永恒和基本的追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些业内人士批评中国动画片“美术思维大大胜于动画电影思维”,认为中国动画电影普遍存在着电影思维与电影语言相对薄弱的特点。一些动画片创作者,片面理解这些观点,导致作品画面造型的平庸与被忽视。其实。这些观点并非否定电影画面造型的经典性与个性化,而是强调动画电影也必须体现电影思维即其语言的综合性和叙事方式上的蒙太奇手法。使其成为“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语)。

著名电影艺术家于敏认为电影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有没有使人经久不忘的人物形象和画面:二是有没有引起再看、三看的愿望。本人认为,动画电影也应以此为标准。这是因为,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主要接受媒介且是画出来的艺术品,其画面造型必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独特功能。首先,它给观众以视觉韵律、节奏、影调、色彩、形态等多方面的审美享受,使其获得视觉审美的深度满足。其次,画面的个性化与经典性往往使其生发出更为深刻的丰富的内涵——通过语言表述所传达的人物情感和主题思想,因为语言本身的明确导向性。有时反而显得单薄与贫乏,而单纯的画面造型却能传输出丰富的内涵。著名导演郑洞天认为:“生活中很多事用话是说不清,相反用造型手段更能让人意会。”“挖掘造型因素来组织画面……常常能给人一种如同在生活中感受一件具体事物时常有的那种综合感受。”因此,电影艺术家倪震深有感触地提出:“一部电影在它最初构思的时候,就应该是由视觉的(或视听的)元素构成其骨内之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视觉造型的材料,从电影思维的角度去组织去结构”,因此,在拍摄时要“充分发挥镜头描写和造型表现的力量。”

语言体现民族性格 篇4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 有四个必备的条件: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 共同的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 只有在交流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经济交往活动, 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所以, 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更一个民族形成的基础, 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作为民族的象征, 语言就必然能够展现这个民族的某种精神或性格。

语言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柏斯曾说过:“人类所使用的字或符号, 就是人类本身……因此, 我的语言就是我本身的全部”。欧洲语言哲学的创始人洪堡德也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的语言 (陈嘉映:《思远道:陈嘉映学术自选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346) ”, 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 是某个民族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对现实认识的经验和习惯, 在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 借助语言形成思想, 又赋予思想一定的形式, 形成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黄薇:《民族性格和民族特点的分析》, 《内蒙古教育学报》, 1999年) 。因此, 从一个民族语言蕴含的思维模式中就能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特点, 以及民族文化相应的发展特点。

二、语音特点体现的民族性格

语音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 语音是和语言同时出现的。英语的字形是线形的, 汉字是立体的, 英语在读起来时前后音节可以连读, 有一种流畅性, 连贯性在里面, 发音显得很丰富;而汉语在读起来时, 因为是单音节字, 相比之下显得钝滞, 呆板, 单调。

英语发音时的流动性颇象音乐, 它侧重于流动, 推理, 直线性的狂飙突进, 它侧重于前后发音的连贯, 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它音节表现的丰富性, 使得使用者考虑问题全面, 外向, 不留余韵。而汉语说话时音节的钝滞性使得音节之间留有很大的停顿和空间, 如此表现的不充分使得使用者偏向于内向, 不开朗, 不愿意把话说尽, 但却给人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

三、文字特点体现的民族性格

汉语是一种表义文字, 英语则表音文字。例如“日”字像太阳的形状, “月”字像一弯月亮, “山”字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 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 正因为汉语的这种形象性, 所以才有“望文生义”一说。而英语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英语是由26个字母组成, 任何一个单词都不具有形象性, 无法单词本身看到它所指的事物象。语言具有任意性, 即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任意的, 这一点在英语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因为我们实在是很难在英语单词与具体事物之间找到某种能解释的联系。例如太阳的英语单词“sun”, 我们就无法找到它和天上的太阳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但是现在它们是有联系了, 我们说到“sun”就知道是指太阳, 但这种联系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是人们强制赋予的, 至于赋予的依据我们无法得知。

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 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是从对事物的形象的直观描述中发展而来的,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 而英语就不一样了, 英语中没有象形字母和象形词语, 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语言, 以音统义。汉字注重音、形、义协调, 是平面文字, 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 重形 (象) 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而英语的字母则代表声音, 形不写意, 是线性文字, 重抽象是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也是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 (杨世宏:《汉、英文字与人的思维方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9.5) 。

四、句子结构体现的民族特点

汉语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 一般按照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英语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 往往按照从近及远、由小及大、从个体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的句词排序中是大量存在的, 例如在通讯地址、人物介绍、称谓、时间、组织系统等排列顺序中, 汉语都是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大到小, 而英语则是先局部后整体或由小到大。从英汉这种句子结构差异可以体现出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即在观察和处理事物时, 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入手、从整体到个体, 从一般到特殊, 从大到小, 从宏观到微观;英文化的人却习惯于从个体入手、从个体到整体、从具体到一般, 从小到大, 从微观到宏观。

结语

在当今的语言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至于两种语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流的, 或许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增强, 两种语言的交流与碰撞也随之增多。国际上对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日趋升温, 从中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这种不同也体现了汉英两个民族性格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陈嘉映:《思远道:陈嘉映学术自选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黄薇:《民族性格和民族特点的分析》, 《内蒙古教育学报》, 1999 (3) 。

民族性格 篇5

——读《菊与刀》后感

国际政治 魏耀成 11352031

一、写作背景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名著。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更是称赞此书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对《菊与刀》的解读不得不联系当时的世界局势,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德、日的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美国政府便开始制订对待战后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的策略是将同纳粹打到底,盟军将占领德国,粉碎旧统治机构,由盟军直接管理行政。而对当时亚洲的经济强国——日本的策略则存在两个问题:日本政府是否会投降?对日本能否用对德的相同办法?于是,与众多的专家学者一起,本尼迪克特根据自己的“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和直接资料,同时也大量读书和看日本文学及电影,形成了这份根据人类学观点的“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本书副标题)的报告,她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鲁思·本尼迪克特从日本人的行为表现着手,深刻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典型模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严格等级制度、义理人情的态度以及人情世界的矛盾与统一。

二、主要内容

《菊与刀》一共由十三章组成,通过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阶级制度、耻感文化、报恩、义理和人情、儿童教育等方面来跟欧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日本的人格。在此,对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日本人崇尚精神优先主义,认为死也是精神的胜利,对天皇示以无限的忠诚。阶级制度的存在,恪守自己的本分是日本人的美德。作为日本国民必须要有报恩意识,皇恩、父母恩、主恩、师恩,这些都是很重的负担。日本人在受恩时,怀有矛盾的心情。因为他们要对天皇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工作尽义务。这些是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全部还完的,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义务。日本人在受到别人的侮辱和诽谤时,有除去污名的义务,在他们看来,没有比义理更为难的东西了。义理和人情是对立的,报恩意味着牺牲个人的欲望和快乐。

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耻是培养所有美德的土壤,出色行为的出发点。日本人的所有这些矛盾性格,从他们的儿童教育成长环境可以初见端倪。正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的性格是矛盾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默武而又爱美;据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第十二章中对日本人的这种性格做出了结论性的说明:伪装的意志自由一“菊”和自我责任的精神一“刀”。日本人一方面崇尚美,致力于养菊的秘术,另一方面又崇尚刀,赋予武士以至高的荣耀。日本的菊花是盆栽的,栽培者经常在菊花的生长过程中用小小的,肉眼几近看不见的金属线圈将其固定,使其保持正确的姿态。日本人就像菊花那样,拥有伪装的意志自由,为了生活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拒绝单纯的自由。但是,在追求更大精神自由的过渡期,日本人为了不失去平衡,借由自我责任的精神,也就是自己负责擦掉“身上的锈”的方法来平衡。这个比喻是把自己的身体比作刀,正如佩刀的人有责任保持刀的光泽一样,人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因此,菊是象征伪装的意志自由,刀是象征自我责任的精神。而且,自我责任的精神是日本儿童教育和行为的哲学,是日本精神的一部分,是植根于日本人内心的美德。

三、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分析

(一)、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日本人认同等级观念和极度夸大精神力量在视公平为原则和宣扬物质的西方文化中是无法理解的。本尼迪克特在文中也反复地强调: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战胜一切,嘲笑战争中采取的一切安全措施,认为那是懦弱的表现。作者认为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即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该民族人们的脾气真让人难以琢磨透。

正是由于日本人的这些性格特征,约束并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才使日本这样一个区区小国有胆实、敢顽强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面对美国强大的国力,日本政府推行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这种对精神的信赖被原原本本地应用于战争的日常生活中。在他们的战术小手册中有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日本人还经常说:“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这次战争沒有为

他们增加多少资源,而我们有!”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小小岛国,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凭借它特有的日本精神,竟能如此大动干戈地发动战争。但二战失败后,一旦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马上采取完全合作的态度。因为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对所有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所有的日本军人,也都是皇军,是天皇的部属,是神的选民,天皇的命令,就是神的指令,所有日本人就必须无条件的忠诚服从。

作者本尼迪克特正是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从而对美国政府最为神经质的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

(二)、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深刻体现了日本人严格遵循等级制度的观念。

自古以来,日本人对等级制都充满了完全的信赖。在社会阶层中,士、农、工、商、贱民要各得其所。作为仅次于皇室和宫廷贵族的阶层,只有武士才能拥有姓氏,并彼此通婚。而其他阶层,特别是贱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非人的生活,且世袭如此。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则又根据对方的等级、性别、年龄、家庭关系等确认礼仪的级别、权利的等级、使用的语言方式等。比如,对长辈、公司的上级要尊敬,根据不同场合行不同程度的礼仪,使用敬语的语言方式,处处体现着严格的尊卑等级差异。

“集团主义”是“各守本分”的意识和行为,其起因于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是日本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构成日本人关于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整个观念的基础。在日本社会,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上下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掌权者与从属者的关系,而是通过“忠”、“孝”、“义理”、“人情”、“恩”等观念与行为连接起来的,承担了重大义务的上司(长辈)与下级(晚辈)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不如说是以“恩”和“义理”为基础的道德原则所维持的关系。这就是“集团主义”的本质。集团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家族关系,像依赖于母亲的情感纽带那样而产生的安定感,是维持集团稳定的重要保证。的确,在当前的日本社会中,人们的社会交往完全承袭了这种集团模式。比如在公司里,年功序列就是典型的公司文化之一,新进公司的职员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前辈的工作指示,一切的工作事务均以工作年限的长短为标准来安排,事事体现以长为尊的等级模式。

这种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集团主义”的解释,直至今日也能精辟地折射出日本文化的现实状态,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提供的实际的佐证。

(三)、对恩情的极端重视

日本人有一种说法,“情义最难接受”。日本人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历史的负恩者,他们把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成受恩和报恩的关系,君主和臣民之间、父母和儿女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归根到底都是由“恩”将他们连接在一起。这样,虽然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都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恩情,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

对于报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偿还,它刻不容缓。在公认的社会关系中,巨大的欠恩感推动每个日本人竭尽全力以求报恩。但是欠恩又是很难受的,也很容易产生反感。比如,在现实与日本人的交往过程中,不少的中国人出于友好的示意,热情招待在中国的日本人,或是请吃饭,或是送礼物。对此,初入中国的日本人大多都颇感尴尬、不解。他们是对不知如何返恩而尴尬,是对不知对初到的自己为何如何热情而不解。因为日本人不喜欢被人轻易施恩,不然不仅会让他感觉不自在,甚至会被误认为有利可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这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化休克的现象,更表现出“恩”这一词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同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日本人都是那么独立、克制,十分注重加强自我修养来抵御外在压力,提高自己对生活的驾御能力,不想让别人帮助,干预自己的事情,因为那样的话,会令他们觉得自己在背负很重的债,而且这种债会令他们感觉非常不舒服,非常压抑。

与负恩观相连,日本还有一个独有的范畴:情义。对情义的报答充满了内心的不快。情义也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的情义”,一种是“对名誉的情义”。这两种情义有时是显然矛盾的。在日本的封建时代,武士对主君尽忠是对主君的情义,而一旦受到侮辱当然可以照例弃职而去,甚至与敌人勾结进行复仇,这是对自身名分的情义。因为情义包含的是所有“愿意”的成分,即都是出自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愿,而这种“情义”一旦与“忠”发生冲突,人们可以堂堂正正以“愿意”的名义坚持“情义”。

(四)、民族性格重要来源:耻感文化

通观《菊与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日本人是一个荣誉感高度发达的民族。日本战败后,消沉成为日本人最普遍的情绪。而与此同时,日本人对战胜国又非常友好,他们对美国人鞠躬致意,甚至招手欢呼。因为名誉是日本人持久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则根据情况而定,一方面是使用侵略手段,另一方面是遵守互敬关系。在战败后他们从前者转向后者,心理上不存在任何压力,因为他们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名誉。

这种耻感文化也造成了日本人极端敏感的自尊心,这使他们极易受到他人的嘲讽和攻击。所以当他们同外界接触时,原本高傲的自信不久就会变为拘谨、怯懦和自卑。许多在国外生活的日本人都感到,他们无法将过去学的东西不能带到新环境里来,这使他们尖锐地经

历了日本耻感文化下的敏感的自尊心与外界接触的困境。

深受“耻感文化”支配的日本人形成了谨言慎行的性格,他们及其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道德的约束力来源自外部,所以当别人对他们的恶行毫无所知时,他们十分容易被罪恶所折服。

四、结语

《菊与刀》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本尼迪克特在该书中所提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仍没有过时,就是对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本尼迪克特用“等级制度”的理论解释日本发动战争的文化心理,用耻感文化来解释日本人负恩后的复杂心理。

此外,书中通过将日本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东方文化相比较,把日本与同属战败国的德国相比较,把日本精神与美国精神相比较,突出日本文化的特殊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一个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各族相同,但总会有一点根本不同。这一点也许很小,但它对这个部族本身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则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使得这一族成为这一族而不是其他族。

对于日本及日本的文化,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在上世纪20年代末,戴季陶就曾写过《日本论》一书,它不但被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之一,而且对于了解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其风俗习惯也有一定的帮助。然而,事实表明,中国人未必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有着真正深刻的了解。由于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日本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不少对日本文化的误解,这直接影响到中国-日本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国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当前,中日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当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等级制度、集团主义精神等很多文化后,我们在交往中会更加容易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和谐外交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平衡利益关系。在文化上,有利于两国间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民间组织的交流。因此,两国国民彼此间文化的认知了解是很重要的。

由樱花特点看日本民族性格 篇6

我们除了在网络上联系,他每年都要回国与亲人朋友相聚。由于他的原因,我对日本国家和民族也有了较多的兴趣和了解。

我们有时会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虽说这是一个大话题,但可以通过现象看内涵,通过比较来观察。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喜爱樱花,而中国人对牡丹情有所钟。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又有委员提交提案,再次建议将牡丹作为“国花”,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而今年发行的纪念新中国60大庆收藏邮票,就是一套牡丹主题的,并设计成史无前例的世界上最大的邮票,高达70.6cm,也是世界第一套画轴式邮票。

牡丹与樱花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是牡丹之美,或在盛花怒放之時,或在含苞欲放之际。更重要的是,牡丹哪怕只有一朵,也是娇艳逼人。樱花恰恰相反,单个一朵丝毫不引人注目,朴素而低调。而且无论在含蕾期,还是盛花期,樱花之美,都表现为集团之美;只有汇集在一起,才展现出那灿烂如云、动人心魄的美丽。

由此联想到日本人,他们似乎“天生”地爱集体,团队精神强。

朋友说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老师写下“家人、公司、亲戚、朋友”几个词,让学生按重要程度排序。中国学生的排序是:家人、亲戚、朋友、公司。日本学生的排序是:公司、家人、朋友、亲戚。美国学生的排序是:家人、公司、朋友、亲戚。看似简单的排序,却反映出内涵很深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排序,体现出的是家庭本位的文化特征和思考方式。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人的排序,则体现出集团本位的思考方式。而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似乎介于中国、日本之间。这个结果耐人寻味。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应该比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更像“我们的亲戚”,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个在日本普遍的现状很能说明问题。日本的企业职员如果离开了原来的企业,想再找一个好单位是十分困难的。不像在中国可以频繁地“跳槽”,还有可能找到比以前更好的单位或职位。在日本,这种情况较少,基本上只是居于少数拥有紧俏技术的人。但即便是这些人,虽然能找到薪水更高的职位,但也很可能只是这家会社的“合同社员”,而不是“正社员”。

产生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对打造企业团队、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视。在日本的企业经营者看来,最理想的职员是大学一毕业就入社,一张白纸,从一开始就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运作。他们特别看重社员的协作精神,而且还倾向于认为,经验比能力重要,只要在这个团队里按要求去学、去干,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大多采取终身雇佣制,社员一旦入社,一般就一直干到退休。企业为职员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学习培训的机会,职员则忠于企业,“爱社如家”,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而“跳槽”或另谋高就,则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日本企业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

为了维护团队的运作,个人不求出头冒尖。集体几乎不评先进、不评模范(与中国相比,极少极少),也是日本人的一大特点。那么,个人奋斗的原动力从何而来呢?可以说一半来源于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而另一半则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性格特征、甚至可以说已经随日本文化的传承而融入日本人骨髓的一个观念——不能被人耻笑。假如自己工作不努力、不认真,就会拖集体后腿,就会给所有的人添麻烦。甚至会被人耻笑。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每个人都不能落后、不能出差错。

在中国,像高校或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将个人收入与工作量挂钩以调动积极性,可在日本根本不用这样做,也很少有人偷懒。朋友说到这样一件事,两个日本人同时到中国的一所高校担任日语教师。一年后,这所高校将其中一位评为优秀外国教师,另一位没被评上。这位日本人觉得无法理解,认为是他的耻辱,就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质疑学校的做法。信的大意是说,我一年来已经为教学尽了全力,当然也肯定有不足之处,可是为什么校方从没有人向我指出过哪里做的不够、哪里需要改进?到了我们要回国时,搞这样的评选,除了让我感到耻辱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误会。中国人以突出个人的评先进作为激励的方法之一,而日本人以努力工作不拖团队后腿为基本的价值观。

日本的企业每天一上班先开晨会,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点评昨日或上周的工作,指出不足,告诉你该怎么改进。有的去日本的中国研修生开始不大适应,调侃地称之为“批斗会”。而日本人能很自然很自觉地利用这些机会,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保证与同一集体内的其他成员同步前进不落后。也正因如此,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世界一流的。不同企业各有特色,但同一企业里的员工,几乎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言行整齐划一;好比欣赏樱花时,人们会看整体,看哪棵树漂亮,决不比较哪朵单个的花漂亮。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研究堪称经典。他在《菊与刀》中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巴瑞则从人类学的观点研究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即:谨慎、固执、独善其身、常怀感谢之心、狂信性、傲慢、易受伤害、完美癖、爱干净、规矩、虐待与受虐、玄学性。拉巴瑞认为,日本人有“对社会关心、集团主义倾向、顺应主义、相互主义”等行为特征。

日本的岛国环境与文化,使得日本人不得不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够实现追求的目标。团结的基础在于协作。为了保持在人口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彼此和谐,对协作和忍耐都要有很高的要求。不管私下有多少矛盾,在一致的利益下,日本人会表现出超人的协作和忍耐精神,能够把“小我”融入“大我”。

浅析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 篇7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群岛国家。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英国全境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终年湿润,灾害性天气很少见。温和湿润的气候使英国人的心理趋于稳定,英国人温文尔雅,带雨伞、穿西服的绅士形象无疑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

在近现代史上,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成为英国的一道安全屏障,使英国多次免受欧洲大陆战争灾难的影响,英国人形成了对岛国环境牢固的安全感和优越感。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还为英国发展航海技术、对外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16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岛国的优越地理环境和辉煌历史给了英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信,形成了对外界排斥和看不起的孤傲性格。

英国人的孤傲体现在感情不外露,不爱和陌生人交谈,在礼貌的外表下有一颗自大的心。如果外界对英国有些微词,很少听到他们反驳,在他们看来,外国人怎么看无所谓,我们自己觉得好就行了。英国人的优越感和自信还体现在尊重英国古老传统方面,有人说,英国人尊重传统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在火箭能上天的今天,王室成员还动不动就坐马车;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运动员不穿传统的白色运动服就不让比赛。还有那些伦敦街头近百年的老电话亭、人们手上拿的大雨伞、法官戴的假发等等,无不透露出英国人性格中保守又自信的一面。

日本和英国一样,也是一个群岛国家,但自然环境却比英国恶劣的多。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75%,平原面积狭小而分散,最大的关东平原,其宽也不过200公里左右。日本的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6%,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日本的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工业发展所必须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等都大量依赖进口。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日本人认识到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只有靠辛勤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日本人勤劳、节俭的民族性格就来源于此。强烈的忧患意识还使日本人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人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日本古代曾全力模仿和学习我国的隋唐文化,近代又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

日本还是一个台风、海啸、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习惯了大自然给予的灾难,养成了忍耐、顺从的性格。多年的灾害教育还培养了日本人在灾害面前的淡定和有秩序。2011年,日本人在大地震、海啸、核电危机面前保持着良好的秩序,互帮互助,不偷不抢,耐心地排长队等巴士、买食物,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要求释放。因此,日本人的性格结构中包含了忍耐和突发的双重特征。日本电影中最经典的男子汉形象是这样一种类型:平时沉默寡言,表情冷淡,忍受着压抑和委曲,内心深处却蕴藏着非凡的激情,一到紧急关头猝然发作,身手不凡。

另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是俄罗斯人。俄罗斯横跨欧亚两个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处于东西方的交界处。革命家托洛茨基曾说过:“俄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社会上和历史上都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在不同的时期,有时接近这一边,有时接近另一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碰撞必然会影响到俄罗斯人的性格,使俄罗斯人性格表现为明显的缺乏理性、易走极端的特点。如我国刚建国时曾受到过苏联人大规模的无私援助,不到10年的时间里帮我国建设了150多个项目,而两国关系破裂后苏联人撕毁合同,撤走所有专家,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辽阔的土地,广阔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人的“大国意识”和豪放直爽的性格特点。俄国有句谚语说:“炉里有什么,桌上有什么。”反映了俄罗斯人待客时倾其所有、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属温带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天漫长、干燥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春秋时节转眼即逝,降水偏少。漫长又严寒的冬天容易让人感到肃穆和压抑,这样的气候在造就俄罗斯人忧郁性格的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忍耐力和顽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俄罗斯人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民族精神。

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 篇8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性格,文化特征

作为十分特殊的民族之一, 俄罗斯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珍贵的民族文化,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又有极端主义。直到今天, 有关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的问题仍是学者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

俄罗斯民族的“迷”体现在本民族的性格上, 我们不能随意对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下定义, 但是却很容易发现,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情绪化。俄罗斯人时而忧郁, 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极端, 时而善解人意。除此之外, 俄罗斯民族身上还体现出爱国主义, 提倡精神文化等性格特点, 让人难以琢磨。而俄罗斯民族性格上的“迷”会受到地理位置、物质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民族性格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民族注重集体意识, 并提倡个人服从集体和社会。这一性格特点有利于团结民族力量抵御外部敌人。而俄罗斯文学中有很多关于该民族集体主义性格的语言。例如, 俄罗斯民族把集体主义与团结放在死亡之上“大家在一起, 死也不足惧”;他们对智慧的看法为“一人聪明就好, 两个人的智慧更强”等。而崇尚个人主义, 藐视集体主义的人是无法被俄罗斯民族尊敬的。第二个特点为俄罗斯民族崇尚节俭, 享受精神世界的繁华。大部分的俄罗斯人都会为某种精神追求来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这种勤俭节约, 崇尚精神文化的俄罗斯人受到社会的敬仰。除此之外,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还透露着极端主义与夸张的倾向。这一特点虽然受到社会的质疑, 但是仍代表俄罗斯民族的特点。

二、俄罗斯民族文化特征

19世纪大部分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为:俄罗斯人既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国家, 还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俄罗斯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突出的为社会机制与宗教色彩。这两种因素直接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形态, 决定了俄罗斯民族以何种文化面貌立于世界。中世纪的俄罗斯长期处于被压迫阶段, 处在农业社会, 并没有受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洗礼。因此, 大部分的俄罗斯人通过劳动, 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获取回报。所以,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 提倡集体主义是其突出特征之一。之后, 农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商业的萌芽, 农业社会中的一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进行商业和工业活动, 带来了工业及贸易的繁荣。但是, 受旧有体制和农业社会残留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城市化进程是缓慢的, 它的文化发展也是缓慢的。

除了社会机制带来的影响之外, 宗教色彩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基督教的信奉与盛行, 降低了多民族的复杂性。受宗教的影响, 俄罗斯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并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 俄罗斯一些乡村仍在沿用这种宗教文化。而中世纪的俄罗斯在经历宗教分离之后, 才显现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 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征还体现为博大、空旷。这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 地理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辽阔的地域使俄罗斯人形成了博大、空旷的文化空间概念, 而这种概念也多被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俄罗斯人会借助散文、诗歌等体裁不同的文学作品, 宣扬本民族的文化理念, 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 可以时常看到歌颂河流的语句。这也是地理位置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体现之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俄罗斯的扩张活动也影响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扩张过程中俄罗斯民族吸取, 融合了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土著居民的语言与文化, 并逐渐为自己所用, 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中。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与文化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学者可以把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作为研究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分析两者受影响的外在与内在因素来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荣浩.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 (1) :66-70.

[2]刘玲.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J].天府新论, 2004, (6) :91-95.

民族性格 篇9

关键词:回族性格,老龄化问题,养老模式

众所周知, 回族老人一般比较长寿。笔者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友谊巷社区实习期间, 发现这里的白发老人特别多。友谊巷社区的回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 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这里的回族老人看上去精神饱满, 似乎年龄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 更不会因此而担忧。这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老人不同, 很多老人在步入老年后会变得无所事事, 身体机能下降, 受到疾病的困扰, 甚至产生恐惧、忧虑等消极情绪。而回族老人的长寿和淡然是和他们的民族性格及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一、回族的民族性格概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这句话充分说明各地区、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对于任何民族来说, 生活习俗是一种能充分反映这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就回族而言, 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性及居住的分散性, 在表面上和汉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多是着汉装, 说汉话, 然而最能表现这个民族外在特征的就是伊斯兰教信仰下所形成的生活习俗。回族民族特征形成的根本因素是回族伊斯兰文化,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是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形成过程, 也是回族形成的过程;回族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 伊斯兰文化构成了回族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 它们二者相互依存, 同生同长。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 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 自尊自爱、乐于助人, 对待生活和人生坦然、平静。

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 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 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 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他们民族性格的中坚力量。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 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 往往聚族而居, 或自成村落, 或自成街道, 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 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 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居住。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回族群众心目中是最圣洁的地方, 也最有象征意义。本次调查的友谊巷社区便是这种情况, 社区周围有四座清真寺, 回族老人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场所便是清真寺。

二、友谊巷社区概述

(一) 友谊巷社区自然环境

友谊巷社区隶属回民区通道街办事处, 东起温州步行街北延伸段, 西至伊斯兰特色景观街, 南至后新城道, 北至伊嘎拉达巷。现有居民1560户, 4351人, 其中, 回族人口3046人, 占社区总人口数的70%。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494人, 占社区总人口数11.35%。

(二) 友谊巷社区人文环境

友谊巷社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 社区周围有四座清真寺, 清真北寺、清真东北寺、清真大寺、清真小寺, 回族老人的活动场所基本都在清真寺。友谊巷社区是一个有着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回族聚居的典型社区。在这里, 回族人口占社区人口总数的70%, 老年人占社区人口总数的11.35%, 称得上是一个“老龄化社区”了。友谊巷社区是回民区重点打造的模范社区, 社区内的很大一部分居民都是回迁户, 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层次。对于社区内的老人来说, 基本生活保障不是问题。但是, 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来讲, 除了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外, 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情感问题及精神生活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友谊巷社区的老年人, 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 在物质生活保障上没什么差别, 但回族老人的精神却十分饱满, 这较之于汉族老人来说, 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三、友谊巷回族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就友谊巷回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分析如下:

首先, 在生理上, 友谊巷社区回族老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 而且多长寿。这与回族的宗教禁忌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的穆斯林在做礼拜时, 要大净、小净, 保持身体、衣服的洁净。除沐浴外, 回族还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在饮食方面, 忌食自死物和血液, 从医学角度讲有利于减少细菌、病毒对人体的侵害, 益于健康。回族群众一般不喝酒、不吸烟, 喜欢饮茶, 特别是喜欢饮“盖碗茶”, 饮茶除茶叶外, 有的还添加糖、玫瑰花、桔皮、蜂蜜、芝麻、干果等。这种不同辅料搭配泡制的茶, 拥有防病、治病、健身的功效。因此, 这些生活及饮食上的习惯, 造就了回族老人健康的体格。

其次, 在心理上, 回族老人和其他民族老人一样, 同样面临着许多的角色退出, 面临死亡。但是, 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宗教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他们总保持着一颗平和、坦然的心来面对年老、疾病和死亡。回族老人平时不怎么参加休闲娱乐活动, 尤其是社区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 但并不影响他们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回族老人在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宗教活动。穆斯林有五项基本功课:念、礼、斋、课、朝, 即念《古兰经》, 做礼拜, 斋月封斋, 法定施舍, 朝觐。穆斯林每天都做礼拜, 有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 全天共32次拜, 夏天三点、冬天五点起来做礼拜, 一年四季一如既往。同时, 伊斯兰教告诫信徒有五件事由不得自己:明天做什么、母亲腹中胎儿的性格、寿限是多少、归真 (去世) 在什么地方和后世去什么地方。故回族的穆斯林老人对待死亡是积极的、坦然的, 他们认为一切都由真主安排好了, 不用去多想, 顺其自然便可。

在浓郁的宗教信仰的作用下, 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精神寄托, 饱满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四、思考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不可小觑, 如子女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少、社会活力不够、政府支出增加等, 但是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老年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社会化质量。人到老年时, 随着机体的衰老, 各功能的退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 很容易将一个原本心理健康的老人折磨到心理出现问题。因此, 如何让老年人有价值、有质量地度过晚年生活, 使他们更健康、更幸福, 这是全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宗教信仰和仪式中激发出来的那种情感体验, 并经过长期积累, 逐渐渗透和转化到了民族情感、心理结构和风俗习惯之中, 沉淀为回族人民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对回族老年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使得回族的穆斯林老人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回族老人由于受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拥有了安详、健康、充实的晚年生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关注老年人所从属的民族性格类型对晚年生活的影响, 对寻求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有56个民族,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 而每个民族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刻上了他们民族性格的烙印。在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 把民族性格与养老相结合, 并以此为切入点, 具体了解每种民族性格中的老年人的群体特征, 来寻求一种适合他们特点的养老模式, 尤其是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间的差异, 做到“因人而宜”的灵活性。

在调查回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的过程中, 笔者试图寻求民族性格与养老之间的交叉点, 在解决老年问题的同时, 也能够兼顾好民族问题。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启发。

参考文献

[1]夏波光.来自秦皇岛的新农保调查[J].中国社会保障, 2010, 6.

[2]窦艳芬.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 6

[3]周丽丽, 王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0, 8

[4]姜作培, 陈峰燕, 马亮.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对江苏南通市新农保工作的调查和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天葬中透视出的藏民族性格简析 篇10

关键词:藏族,天葬,民族性格,自然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由其历史传统、服饰着装、起居饮食及丧葬文化等方方面面构成, 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信念和整体性格特征的元素之一就是其丧葬文化。藏民族有着极其古老丰富的丧葬文化资源, 而最具代表意义和最普及的下葬方式, 就是本文中所论及的“天葬”。“天葬”代表着藏民族对生死阴阳的理解程度和态度, 从起源、内容和仪式等方面影响和干预着藏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和铸就。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予以简述:

一、神秘的宗教起源赋予藏民族性格特质

天葬起源的宗教传说赋予藏民族精神崇拜的性格特质, 信仰灵魂的轮回, 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葬其实在我国早已存之,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 狐狸食之, 蝇蚊嘬之。” (1) 可以了解到, 天葬作为合乎道德理念的葬俗已经存在并大行其道。藏族天葬是由印度传入, 融入了藏民族自己对生死灵魂的认知和理念。

在传入过程中, 天葬一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藏民族传统的生死理念和丧葬习惯, 另一方面, 又被藏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的“慈悲”、“空”理念所改造。具体来讲, 从印度传入雪域的天葬, 是建立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割肉喂鹰”、“以身饲虎”的佛教故事上的, 讲求“舍己为万物”的献身精神 (2) 。故而久之, 在藏民性格中增添了“大善”的因子, 讲求在自己生命结束后, 把肉体布施给神的使者——“秃鹫”, 减轻生前肉体所承载的罪孽。而在这个过程中, 藏族民众又把本民族的世界观--信仰“天神”融入到天葬中, 两者相辅相成, 极大地促进了这种葬俗的传播和藏民族性格的初步形成。

这种“大善”性格, 是以对生命的敬畏为基础, 对自然的崇拜为宗旨, 以爱物爱人为内容, 以舍己为物为最高境界的民族性格。正是有了这种性格因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藏族文化才更加丰富灿烂。通过葬俗文化提炼的性格特质, 上升和反映在政治层面, 也就是所谓的儒家认同感上, 故而广大的藏族民众自觉地归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范畴内, 一代又一代地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阐释藏民族性格内涵

藏语中, 把“天葬”称为“杜垂哦杰哇”, 大意为“送尸到葬场”, 也称“恰多”, 也就是喂肉给鹫鹰。从字面所表达的涵义结合佛教教义, 包含着藏民族慈悲为怀, 一切皆空的处世观。把这种处世观放置在今天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也是适用的。可见, 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 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去挖掘和借鉴的,

在整个天葬过程中, 天葬师是其中重要一环。天葬师是负责葬俗事务的僧人, 这里强调一点, 是专门职业化的。首先, 天葬师守在尸体旁边, 举起海螺, 朝天空吹响海螺, 然后, 在燃起柏烟, 摇动铃彭, 开始为死者送念超度经, 引来秃鹫抢食。海螺在藏族的宗教仪式里是一种常用器具, 带有辟邪的含义。藏族民众观念里, 世界分为天神、地和地下, 因而天葬中他们极其希望“神鸟”秃鹫食尽逝者的血肉, 这样可以赎去今生的罪过, 在秃鹫食用时, 天葬师念超度经, 希望用肉躯换来来生的幸福。

天葬中的宗教仪式极为丰富, 这极大地把藏民族性格的内涵得以深化, 有“大善”到“大仁”, 以已之身施与神鸟, 这和传统儒家理念也相吻合, 强调以身换仁。这种极为大爱的民族性格几千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 不断和汉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补充, 才使得藏族民众同一感不断强化, 民族融合加剧, 共同繁荣发展。

三、原始的图腾崇拜仪式丰富藏民族性格范畴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 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实行天葬的出殡一般很早, 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 作用是吸引大批秃鹫, 秃鹫见烟火就会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仪式, 在常人看来有悖于人情常理, 可是在藏族天葬中, 这正是为了让秃鹫食尽骨肉, 洗去逝者今生犯下的罪孽。这是一种民族的“自省”性格, 藏族民众时刻以神的理念来看待人和事, 事情做的正确与否, 为人处事是否合情合理 (3) , 都是在内心“神”的监督下反省己身, 不断净化灵魂,

这种“自省”心理, 进一步把藏民族“大善”的思想外延扩展, 把“大仁”的理念范畴延伸, 使得这种性格内涵外延都得到深化。有了这种性格, 整个民族不断地进行文化反省, 从先进的汉文明中吸取营养,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谦虚好学的态度去容纳先进文明, 从而使得藏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版图上一颗独一无二的明珠。

天葬代表的生死观是藏族民族性格反映的很注重生命精神层面。叔本华说:“如果没有死亡问题, 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作为藏族人最能接受和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 天葬是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 是灵魂得以拯救并免除轮回之苦的捷径。它所表达的是关注未来的哲学观, 通过严酷的道德自律, 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认识生命的本质, 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尽自己之力度己并救助其他生命。藏人之所以能够对于这种具有神圣性的精神传统抱着至诚而又深切的态度, 是因为这种意念已经渗透在每个藏人的心中。在走向死亡这座生命的大山时, 能够以非凡的平静实现肉体和精神的整体回归, 获得形而上意义上关于生命的尊严。

天葬寄托着藏民族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对净化精神和灵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又在智慧、慈悲等方面以不同寻常的厚度造就了藏民族大善、大仁和自省的民族性格, 使藏族文明在道德上达到了相应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景琳, 鬼神的魔力[M], 北京:三联书店, 1992年, P5。

[2] (前苏) 谢.亚.托卡列夫, 魏庆征译,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P369。

浅谈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篇11

关键词 中国油画 引进 特性 民族性格

一、中国油画的概述

(一)中国油画简介

油画是西洋画种之一,中国油画在国外引进,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和改革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一部分。它的颜料由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合而成,并在纸板、木板或亚麻布上进行绘画。

(二)中国油画的艺术引进

1.三度空间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引进只需要直接的引进,不需要有多大的变革,但是,艺术的引进有独特的特点,因为它不仅仅包括技法的引进,更包括了艺术层面的引进。技法的引进和科技的引进相同,不需要作出多大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进。但是艺术层面的引进就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画家审美情趣不同,其所创造的东西自然不同,在艺术层面的引进时,多少包含了画家的创造成分。也许在创造的初期,画略显呆板,但慢慢就会变得活灵活现,所以说引进和创造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2.三维的而非平面的

中国的油画家特别重视在三维空间的描绘中秩序、层次和机理的节奏和韵律感。他们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熟练掌握了西方油画的特性后,中国油画家把油画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技法巧妙地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油画。 中国的油画形式有很强的观念性,艺术创作强烈的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社会,一般被认可的油画作品,都有大量的政治内容。

二.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如何让油画民族化,体现民族性格,中国的油画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付出和努力,下文就主要介绍: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一)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间接体现—诗情和意境

中国油画体现着民族的思想,民族的美德和民族的精神,让世界更加了解大国的风采。如取得一定成绩的赵无极的画,他的画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风。他深究中国的道家、法家和佛家,并把中国的古典美与西方的油画巧妙地结合,用中国书法的笔法描绘,可以在油画中隐隐看出山水画的意境,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油画。

(二)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直接体现

一开始由中国的艺术家关良、潘玉良、刘海粟等探索西方油画,技术成熟后,开始与特色的中国风相结合。其后,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如:吴作人、吴冠中等承担了继承和发展中国油画的重任。在革命年代中,为了宣扬革命,画家们向苏联学习艺术的现实主义和浓厚的民族气质,因此具有价值的油画层出不穷,像大家熟悉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胡一川的《开镣》和罗工柳的《地道战》等,这些优秀的作品是中国油画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为它具有的现实主义特性和民族性格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罗中立、陈逸飞等优秀的艺术家把中国油画的特性向更大的空间发展,他们把沉淀已久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都融入到创作中。如著名油画家王沂东的典型作品《正月里的阳光》,这幅作品集合了西方古典绘画和东方神韵及时代气息,它的立意简练纯净,造型美丽质朴,色彩夸张强烈。进入年代以后,多彩纷呈的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空前的变化。很多油画家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投入到新时代的油画创造中。尚扬、洪凌、贾涤非、陈均德、张钦若、欧洋、周春芽、任传文、秦大虎、章仁缘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一直在写意与表现,抽象与实验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具有浓重的东方韵味,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东方人、物、景的特性。通过不同时代的中国油画可以看出:不管它是侧重于东方的审美还是东方人的责任感和革命意识亦或是思维和空间上面的创新,这些都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东方的色彩。因此,中国的油画家在深究西方油画特性的同时,更要学习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放眼世界关注现实的同时,借助西方丰富的意识形式,表现本民族的性格,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绘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油画是由中国引进的画种,但是通过介绍油画的特点、发展和体现的民族特性,我们知道:通过中国画家呕心沥血的创作和创新,油画在中国已经呈现了新的面貌和气象,通过一幅幅的油画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概。要想油画在中国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发展,中国画家就必须在探究学习西方油画特性的同时,更好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道家、佛家思想,书法,和特有的传统绘画,把这些具有中国民族风的特性融入到油画中,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个性的中国绘画。

参考文献:

[1]吕忠军.浅谈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J].油画教育监督,2010(01).

[2]张秀兰.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J].油画教育特刊,2009(01).

[3]金小娟.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能力的培养[J].油画教育发展报,2011(01).

[4]高鹰.民族性格在中国油画中的发展[J].中国油画报,2010(01).

民族性格 篇12

公元前3至2世纪左右, 先进的大陆文明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列岛, 与高度文明发展密不可分的农耕文化也在日本首次出现。同时, 日本由石器时代进入到了铁器时代, 给日本文化史上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由于首次传入了以使用金属工具和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 日本进入了以种植稻米为基础的农耕社会。

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史上巨大的进步。稻耕文化传入日本列岛, 给日本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和变化。日本社会从绳文时代进入到弥生时代。这种变化, 是在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刺激下实现的。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耕文化, 由传播者带到了西日本的各个地方, 然后逐渐普及到日本东北部和东日本。由于农业的发展和铁器的使用, 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稻耕文化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

1、集团意识的形成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 日本人的性格里有较强的集团倾向。究其原因, 自然与岛国的孤立性、民族同一性有很大关系, 同时也与稻耕文化密切相关。由于日本国土狭小, 山地居多, 可耕面积也十分狭小有限, 平地多在山下水边, 且日本气候多雨潮湿, 不适宜大田旱地耕作, 在引进农耕后只能以水稻为主。稻作的特点就是灌溉, 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水田耕作。过去的水田耕作都是一些小规模的灌溉, 很少直接从河里面引水灌溉。所以虽说是小规模的灌溉, 但是也要进行挖渠、开通水路、引水灌田, 有时还要建设水库、蓄水池等储水设施, 需用不少的人力, 于是人们就组成小的合作团体, 进行共同耕作。因此水田耕作要以共同作业为前提, 以共同作业为基础形成了稻作共同社会。水田的规模逐渐扩大, 稻作生产也进一步发展。基于协同作业的传统, 建造桥梁、修筑道路也是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

在稻耕社会里, 日本人的文化心态也是独特的, 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礼仪等方面, 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 或称为集团主义观念, 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 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 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 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 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当今, 这种集团意识的行为方式被企业和各团体所采用, 重视与他人的协调被看作是日本特有的集团性。

2、敏感性的形成

受稻耕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还培养出了敏感性。水稻的种植从育种, 插秧, 收获, 脱壳这一过程, 是需要有农民的细心处理与观察的, 如果有一丁点儿的疏忽, 一年的辛苦将付诸东流。并且, 为了不错过耕种的好时期, 经常要预测季节的变化, 并且提前做好准备。为了把握季节的变迁, 人们便会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在日本比起观测天体, 人们通常会观察地上的自然物。通过捕捉自然界的变化而知道季节的变化, 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自然历。根据这样的节奏, 把一年分为几个部分, 并在相应的部分举行相应的活动。这样培养出了日本人对于季节的敏锐感, 也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敏感性。

日本人的这种敏感性涉及到文学, 艺术, 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日本文学特有的审美观点“伤感”“深邃”“悠闲”“优雅”“精粹”都是由这种敏锐感而产生的。每个民族都有对于社会与自然的细微感触, 但是像日本人这样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这条历史长河中, 他们通过敏感性而产生的审美意识一直占支配地位这种特点, 可以说是日本人特有的特征。川端康成在《在美丽日本居住的我》一书中写道, 与大多数整齐建造的西式庭院相比, 日本的庭院则大多不很匀称, 而这种不匀称比起那些整整齐齐的建筑可以表现出更多、更广的东西。当然, 这种不匀称性是与日本人的敏感性相协调的。所谓的“山水”既是指山和水, 也就是自然的景色, 山水画, 也就是风景画的意思, 更深层则表现出了古雅, 孤寂, 朴素的意思。在尊崇幽恬, 幽雅的茶道方面, 与其说它隐藏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倒不如说在这个极为狭小, 素朴的茶室中寄托了无边的广阔与无限的优雅。日本人这种敏感性不仅仅表现在庭院, 绘画, 茶道等方面, 而是渗透到日本艺术的各个角落。

3、勤劳性的形成

水稻的种植对于日本人劳动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饭冢浩二针对水稻的种植与劳动的关系作了以下论述:水稻的种植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 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如果耕种全部是需要男性, 则同样重要并且费时的工作:插秧、除草、收割、脱壳等就可以让家里的女人和孩子来干了。也就是说水稻的生产如果没有这样重复的劳动, 就不可能有收获。

日本处于温带的中间, 并且比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在环境上更具有优越性。比如说, 日本也有像洪水那样的自然灾害, 但并不是每年都发生, 而是隔3、4年发生一回。如果认真的劳动, 便会从自然那里得到回报。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同, 中国的北部与中部每年灾害不断, 每隔3、4年才能免受一次灾害。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圈有着富饶的土地, 充足的阳光和降水量, 但却又不得不依赖天气的状况。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 像日本这样的自然环境, 人们只要不松懈认真地改造自然, 便会从自然那里得到回报。由于日本人充分认识到从自然中所获得的收获与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日本人相信努力是会有回报的。人只要下功夫, 努力了, 就会克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粮食还有增收的可能。于是, 日本人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实行尽可能丰产的集约型农业。由于勤奋会得到回报, 于是逐渐形成了“勤奋才是最好”的伦理观。日本人被誉为世界上最尊崇劳动的民族之一, 这种民族气质则是以这种农业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调研新气象下一篇: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