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实施

2024-09-30

总体规划实施(通用12篇)

总体规划实施 篇1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1]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指主体收集资料、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路线,对实施的情况进行剖析和评估。

国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也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E Talen认为规划实施评价主要考虑规划实施的结果是否满足规划的预期目标;[2]Patsy Healey认为规划实施评价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规划实施过程的机制上;[3]Alexander选取了政策、程序和规划3类评价因子,构建了PPIP评价模型,最终确定各因素对规划的影响程度(消极、中性和积极)。[4]我国正式提出对其实行评价的要求是在2004年,之后国内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未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达成统一的口径,而是不同的学者依据自身的见解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研究。

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主要做法

目前就其进行评价的研究国内主要侧重于选取研究方法和建立指标体系,而对其进行评价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政府部门提供规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基本资料,而专家和学者主要负责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主要针对其过程或者其结果进行评价,很少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评价。其中笔者对常见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加以总结,如下图所示。

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主体非独立

目前中国该方面的研究大都将目光锁定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上而很少关注评价主体这一方面。现行的评价主体一般是由高校里的专家、学者和政府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主要提供规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基础数据,而专家和学者主要提供实施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难看出这极易造成评价主体的非独立,同时又由于缺少第三方的监督,就使得实施评价质量差强人意。确保其评价存在的意义,就要使得评价主体独立,考虑利益相关群体相分离的体制模式,引入公众参与且引入第三方监督从而确保评价质量。

(二)评价类型差异较大

目前国内学者对其评价的类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侧重于行政等级的划分和评价流程的划分,行政等级的划分为县级、市级、省级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实施流程的划分为规划实施之前、规划实施过程、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这三类。

(三)评价指标体系不规范

由于我国对此开展的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至此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规范。例如:黄忠杰的研究中,选取了十个经济评价指标,十个社会评价指标和七个生态评价指标。[5]晏晓红在研究中,选取了38个评价指标。[6]周雪芹在研究中,构建了22个评价指标。[7]以什么样的标准,建立这一指标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建立这一指标,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规范指标体系的依据。

(四)评价方法不完善

国内学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主要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直观地把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各指标间的关联是相互影响的,单一的评价方法是不能很好说明评价的问题。在构建评价模型和方法的过程中,其评价方法还处于不断的探讨中,例如:武汉大学的吴秀提出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武汉大学的晏晓红将效用函数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中,广西大学的黄海清将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等。这些评价方法虽然能进行综合的多项指标评价,但是在处理不确定的信息评价中还存在不足。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3S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其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质量。然而难以收集的空间数据再加上缺乏相应的高技术管理人员,制约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发展。

(五)评价数据难以收集

比较科学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一般都需要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而定量分析质量好坏的保证主要是靠规划区域内对实施情况数据的收集,数据的真实、全面、有价值是规划实施评价工作的关键的内容。在我国,由于国土统计部门对基础评价数据收集的欠缺、统计经费的紧缺和制度的缺陷,这些直接影响了规划实施评价数据的收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公众参与,强化评价主体的独立性

当前大都是政府或其委托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评价,缺少公众参与以及第三方的监督,这种模式弱化了实施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使得评估质量难以保证。鉴于此,需明确组织主体和执行主体以及确定各自的职责并严格履行,加强公众参与,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此外,这需要较高的专业性技术,应严格审查评价主体的资质以及加强考核评价主体的专业技能。

(二)完善评价方法以及评级指标体系,着眼3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评价对象的特点不尽相同,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必选与非必选指标,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积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工作走向规范化。同时由于其评价方法尚未有统一标准且评价方法尚未完善,而方法直接影响着结果,故应积极完善评价方法。同时3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管理愈来愈科学合理,着重于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也应着眼3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实施评价的空间审核能力。

(三)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运行机制

这一评价的过程主要包含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不难发现其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要想确保这一评价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运行机制,这要求一方面要确定合理规划的制定者、评价主体和监督者,另一方面要对制定者、评价主体和监督者进行行为目的上的有效引导。制定者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规划最大效益化,评价主体是对规划实施的公正性进行判断,监督者是对规划实施信息的有效反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国家建立相应的协调部门进行职能分配。

(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

中国的这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下次规划编制提供参照,而不够重视本次规划编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原因。现代技术的层出不穷给规划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随着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空间数据的收集、剖析以及管理变得愈加方便。这一评价应延伸其时点,从以往的固定性评价延伸为面面俱到的进程化评价,强化这一过程的动态监测,切实分析当中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从而降低这一评价的被动性,增强其主动性以及提高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的程度,保障土地资源科学、有效、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宣传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也不仅仅是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就能做好,必须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作用,为其提供从数据到监督到反馈等一系列的支持。鉴于此,在健全自身的体系之外也要建立健全外界的服务,而这又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主要任务为:其一,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公众参与而且可以刺激第三方监督的快速形成;其二,广泛运用信息传播媒介,例如网络、报纸、广播等及时的将实施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公诸于众,这样不仅可以强化社会的监督作用,而且可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通过加强这一评价的宣传工作可以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并从侧面保证这一评价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04-223.

[2]Talen,Emily.After the Plans:Methods to evaluate implementation Success of Plans[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Research,1996,16:79-91.

[3]Patsy Healey.Researching Planning Practice[J].Town Planning Review,1991,62(4):24-30.

[4]E R Alexander,A Faludi.Planning and Plan Implementation:Notes on evaluation criteri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1989,16:16-72.

[5]黄中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6]晏晓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武汉市黄破区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05.

[7]周雪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7.

总体规划实施 篇2

附件: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

第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 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 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 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 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六)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

(七)相关的建议。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需要,提出其他评估内容。

第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保障措施的建议。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后,认为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修改的,结合评估成果就修改的原则和目标向原审批机关提出报告;其中涉及修改强制性内容的,应当有专题论证报告。

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应对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报告组织审查,经同意后,城市人民政府方可开展修改工作。

第十五条 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工作,对相关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机制的建立、评估工作的开展、评估成果的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六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可以决定对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工作的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七条 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纠正。

经审查,报备案的评估成果不符合要求的,原审批机关可以责令修改,重新报备案。

第十八条 各地可以依据《城乡规划法》和本办法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评估工作办法或者实施细则。

总体规划实施 篇3

关键词:工业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邹平县

山东省邹平县为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0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62:33,是典型的工业强县,对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研究,无疑将对其他类似县域有借鉴意义。

1.评估时点范围

1.1评估范围。本次评估范围为邹平县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行政区划实际管辖范围,总面积为124997公顷。

1.2评估期限。本次评估对2006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況进行评估。

2.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2.1耕地保有量。2014年底耕地7247430 公顷,比2020年规划耕地保有量7266220公顷少18790公顷。

2.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14年底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233365公顷,比2020年规划目标62087公顷多24665公顷。

2.3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742585公顷,已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1663135公顷用地规模7945公顷,出现倒挂。

2.4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2006-2014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78509公顷,已使用2020年规划目标131450公顷的5973%。

2.5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2006-2014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异地补充耕地方式共补充耕地85972公顷,距规划补充耕地161040公顷还差75068公顷。

2.6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规划到2020年完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3013公顷,评估期间共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耕地35627公顷。

2.7节约集约用地情况。2014年底城镇人口4454万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66058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4831平方米,距2020年人均186平方米有3669平方米差距。

3.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规划主要调控指标实现程度评估主要从规划指标、用地节约集约程度、规划效益、规划实施四方面内容进行评估,据此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因素、8个因子和23个指标,详见表1。

3.1评估指标标准化测算。对各项评估指标采用专家打分形式,量化反映各指标的执行进度和实现情况。为使各项评估指标具有可比性,将各评估指标转化为可比量纲,即评估指标标准化。标准化采用分段线性变化方式,标准化后各指标影响分值在0—100之间,指标影响分值越大,表示该评估指标的规划实施效果越佳,根据对各项评估指标的评估进行标准化计算。各指标评估分值结果详见表1。

3.2规划执行评估结果评判标准。根据定性分析将规划执行效果分为执行较好和较差二种结论,同时结合定量分析,每种结论又分二种档次。当执行较好且所有指标得分70以上,则等级为优秀;当执行较好但有1-4项指标得分70以下,则等级为良好;当执行较差但有5-8项指标得分70以下,则等级为稍差;当执行较差但有超过9项的指标得分70以下,则等级为差。

3.3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结论。根据规划实施评估指标得分表,土地规划得到了较有效执行,绝大部分指标执行与规划预期一致,部分指标因社会经济发展等客观原因,执行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评估指标定量分析中有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等3个指标分值低于70分;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等3个指标分值介于70-80分之间;其余17个指标高于80分,因此本评估认为规划执行情况为执行良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邹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规划实施以来与邹平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效果较好,土地规划各项调控指标与预期基本一致,总体执行分值较高,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4.2建议

4.2.1适时开展土地规划修改。依据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结论,对现行土地规划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优化规划空间布局,提高规划可操作性。

4.2.2加强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及时提供用地保障,可增加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对接频率,实行定期对接或其他规划批准实施时即进行对接。

4.2.3建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机制。充分挖掘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核评估,反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

4.2.4加强对土地规划实施管理的公众监督并将其作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总体规划实施 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综述

目前, 我国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然而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弹性和动态性。另外, 规划重在编制贵在实施。规划制定后各地地方用地是否按照规划实施以及实施程度如何, 需要通过规划实施评价来分析。到目前为止,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 2003年建设部要求进行城市规划动态监测。2004年6月21日, 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法[2004]133号) 》, 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制度的初步建立。2005年5月30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5]32号) 》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内容和预期目标, 提出要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的保障体系。这两项文件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1]。2011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试点方案 (征求意见稿) 》的实行, 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目的与意义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土地利用规划执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冯建美, 陈龙乾等[2]认为是提出规划修编的前提, 也是确保规划修编依法有序推进的重要措施;王玉波, 唐莹[3]认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有利于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为新一轮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高希瑞, 张永福等[4]认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可以发现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张秀芳, 王玉东[5]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进行了总结, 认为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为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

随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除了涵盖上述之外, 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有利于把静态的规划编制与动态的实施管理相结合, 实现土地利用动态规划, 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保持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和连续性, 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目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方案还处于试点阶段, 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范例。国内很多学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进行了研究,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机制, 并且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因此本文尝试对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主要进展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阶段划分

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起步较晚, 依据已有文献,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1995年前) 。最早是从规划实施效益评价研究开始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史京文[6]就对土地利用规划三大效益的实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认为土地利用规划追求的是三者最佳的综合效益;师学义, 王云平从三大效益最优结合的角度出发,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贺晓春, 李长林[7]针对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提出了连环替代法。

第二阶段是探索阶段 (1995年—2004年) 。孙施文, 周宇[8]对有关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介绍了开展规划评价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方法;赵小敏, 郭熙[9]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和系统构成, 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这些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 (2004年至今) 。自2004年, 国土资源部下发了第133号文件和此后的国办 (2005) 32号文和国土资发 (2005) 9号文等相关文件之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大多数学者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思路是, 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针对某一具体研究区域, 选取富有针对性的指标, 构建数学模型, 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众多学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分类[10,11]、存在问题[12,13,14,15]、指标体系构建[16,17,18]、评价方法选择[19,20,21,22,23,24]和实证研究[25,26,27]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下一阶段是完善阶段。目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机制, 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还需要加强, 另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评价理论

国外, 没有类似于我国相对独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以政策分析为思想基础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开展较早, 以A.wildvaksy、Alexander、Faludi、Patsy Heaely和Emsily Talen等[28,29,30,31,32]为代表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成果较为成熟。国内主要有孙施文、平宗莉和陈银蓉等少数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评价理论进行了研究, 孙施文, 周宇[33]希望通过对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唤起我国对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视;陈银蓉, 梅昀等[34]认为我国土地规划实施评价才刚刚起步, 需要加强对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引入政策科学的理论, 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平宗莉, 闫整[35]首先对国外规划实施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然后对国内开展的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分类, 并做出了简要评述, 认为目前学术界大多是将国外规划实施评价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国内规划实证研究并且还处在初步实践阶段。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规划实施评价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 大多数是对国外规划实施评价理论的总结研究, 需要人们在对国内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 提出和我国土地利用情况相适应的理论, 同时需要对规划实施评价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吴秀[36]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部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然而这些方法难以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需求, 因此许多学者尝试将更多的方法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汤江龙, 赵小敏等[37]采用理想点法对多种规划方案进行择优。该方法优点是能反映出规划方案间的细微差别, 便于实际操作和理解, 且评价结果可靠性好。缺点是在某些准则上难以精确地定量化, 因而影响理想点的准确确定和理想点方法的评判效果;任奎, 周生路等[38]通过构建基于可持续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对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进行了评价, 并且通过测定规划实施的协调度与障碍度, 对规划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陈秋林, 毛德华[39]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 将生态足迹法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 分析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从而反映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周方[40]运用层次分析法较全面的对汝城县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吴秀[41]认为规划实施过程本身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 且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规划实施评价;陈海素[42]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判法, 建立AHP—FURRZY模型, 构建富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实施评价;贺美利[43]结合模糊评判法和PRS模型对潜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张雪松, 张莹等[44]将效用函数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 该方法相对来说操作简单, 并且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黄海清[45]认为灰色综合评价法善于处理信息系统, 它能在有限的资料和缺少信息的条件下建模、预测、评估和决策, 并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灰色评价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支持系统;黄中杰[46]以成都市为例, 将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引入规划实施评价中;徐春涛[47]首次将回归分析法应用到规划实施评价中, 不仅对规划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量进行分析, 还较好地反应规划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朱祁连[48]指出在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应当充分利用指标综合法和民意调查两种评价方法, 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实施评价模式。

在以上常用方法研究中, 理想点法用于对规划实施前规划方案的选取;可持续度法、生态足迹法是对规划实施的总体宏观评价, 对具体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等的评价不够, 且生态足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AHP-FURRZY、PRS模型、效用函数、灰色综合评价法、回归分析法可以用于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等具体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其中, 层次分析法比较简单, 但是可能由于个别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对规划实施评价造成重大影响;模糊综合评判法排出了层次分析法中可能由于个别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对规划实施评价造成重大影响的缺点, 但是精确度不够;AHP—FURRZY模型融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二者的优点, 但是计算有点复杂;PRS模型主要用于从“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建立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效用函数法计算比较简单, 该方法的关键是合成模型的选择;其他的一些方法也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因此, 还需要继续尝试其他方法的探讨。

(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评价技术

3S技术的发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其是GIS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林艳丽[49]利用GIS技术, 采用图层对比法, 进行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实施评价;李琼[50]提出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信息系统的构想, 并对系统的设计及各个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薛春露、郑新奇等[51]依据软件工程原理, 采用原型开发法设计与实现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系统;赵素霞, 胡佰林等[52]以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业务为主线,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数学模型和具体过程, 设计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过程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袁成军[53]结合GIS与DSS技术, 以MAPGIS6.7为二次开发平台, 以Visual C++6.0为开发工具, 开发一套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用户界面5个部分, 实现了数据管理、辅助评价、空间数据处理等功能, 为实现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评价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才能够指导实践, 同时实践也能够反馈信息使理论得到改正和升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国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实证研究, 按照规划实施评价对象的行政等级可以分为全国、省级, 市级、县级和乡镇级五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王玉波, 唐莹[3]建立了AHP-FURRZY模型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 实施至2004年所产生的总体效果实施评价, 为新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支持;杨忠学[4]利用单因素多角度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方法对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高希瑞, 张永福等[2]针对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特点, 对上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冯建美, 陈龙乾等[54]参照相关研究成果, 并根据中牟县的特点以及所能获得数据,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中牟县进行了评价;平宗莉[55]强调规划实施结果评价和规划实施过程评价相结合全面、合理、客观的分析研究方法, 从维护公众利益角度对济南市贤文片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出实施评价;另外, 钱正强[56]以南平市为例根据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要求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还有些学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进行了探讨。吕萌丽, 吴志勇[57]尝试采用分解式研究的方法, 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年度报告的形式, 探讨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期限内的实施过程;黎登琴[58]提出了规划实施年度评价思路, 通过研究发现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波动明显, 规划实施的政策延续性不强, 规划实施过程的及时评估和动态调整势在必行。

以上主要是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运作形式的探讨, 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龙瀛等[59]认为目前大多研究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比规划实施结果和发展现状的一致性, 属于时空静态的针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方法,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回归和GIS的时空动态的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将1947年至2008年分为5个时间阶段, 分析各个阶段城市扩展的驱动因素, 识别各版城市规划在不同阶段所起到的城市扩展促进作用;并以2004-2008年为例, 以各个区 (县) 为子区域, 探讨2004版总规在中心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实施效果的空间变化, 识别总规在城市扩展中的空间异质性。

在规划实施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方面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孙志波[60]对规划实施效益的评价选用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 并且对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进行了纵向比较和分析;刘鎏[61]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乐山市规划实施评价, 并在总结不足时指出要应尽可能增加区域内外规划实施的横向对比性评价;徐向克[62]对遂宁市市中区的规划实施效益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 但是其在选择比较区域时仅仅以区县所在市州划分经济等级, 而且没有选择一个与研究区域在同一等级的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综上可以看出, 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实证研究不够深入, 规划实施评价的动态研究相对较少, 只是对规划实施动态评价具体运行方式以及实证研究和规划实施结果的可比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后需要拓宽规划实施动态评价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总而言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可以看出, 我国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实施评价机制, 虽然目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理论研究

目前, 结合我国土地利用情况, 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理论,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机制, 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有效实施。

(二) 丰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方法方面, 虽然相关研究对一些方法进行了探讨, 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复杂性, 目前的方法仍不能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需求, 应该进一步加强系统、动态的评价方法研究。

(三) 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技术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技术的应用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大大提高了精确度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提供了支撑, 下一步还应继续加强“3S”等其他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应用中的研究。

(四)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实证研究

总体规划实施 篇5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一、评估的目的意义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06版总规》)于2010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总规自基期年至今已近10年,较好地指导了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期间赣州市内外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06版总规》已显示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城市规划实施的成效,了解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剖析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偏差、问题并认真务实地查找原因,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的对策措施,使规划能够更好更完善地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特开展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

二、评估的主要内容

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评估(1)城市发展方向评估

根据《06版总规》,中心城区以向南向西发展为主。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向南发展主要发展轴线“中 央发展金脊”逐步构建,新触媒点赣州综合保税区、昌赣客专高铁线及赣州西站等重要产业平台与重要基础设施的出现,加速城市向西发展。章贡区、南康、赣县同城化发展趋势明显。

(2)空间布局评估

06版总规提出了“一脊两带、三心六片”的空间结构。从《06版总规》实施情况来看,整体空间结构与《06版总规》的要求较为吻合。除了创新区(蓉江新城)城市中心由于发展时序原因,暂时未形成,但随着连接南康的赣南大道通车,未来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另水西湖边片区接纳产业区就业人口和老城疏散人口的功能尚未实现,旅游服务尚未形成,水西钴钼有色冶金基地逐步弱化了有色金属产业。

2、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1)规划目标实施情况评估

《06版总规》实施以来,赣州城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突出历史文化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瑞金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山水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山、水、人、城和谐共存的山水园林城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较好地完成了总规制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2)规划指标落实情况评估

根据《06版总规》规划的发展目标情况,将总规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人文”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发展目标实施情况。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执行较好,主要总量目标及人均目标实现,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均发展指标相比江西省、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欠发达地区特征还较明显。随着赣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均已经突破,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但相比江西省、全国平均水平还较低,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等社会人文指标均实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各项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1)城市规划区执行情况

赣州综合保税区部分用地、昌赣客专铁路线与赣州西站突破城市规划区发展,但均符合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较好。

(2)城市建设用地执行情况

在《06版总规》的指导下,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3.7平方公里,人口 3 109.5万人,较2007年增加城市用地64.3平方公里,增加人口59万人。建成区面积、人口均已超出规划目标。

整体用地结构较为合理,绿地与广场用地略低于目标。现状存在着用地结构松散的突出特征,土地利用率低,当前城市空间拓展表现为多点分散的发展局面。

(3)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执行情况

文化设施方面,《06版总规》实施以来,中心城区建设了市博物馆、市广播电视中心,和谐钟塔。但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区级、地区级和街道级文化设施缺乏。建议未来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文化设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促进文化旅游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

体育设施方面,《06版总规》实施以来,中心城区相继建成市游泳馆、市田径热身场;升级改造河套老城区2处大型体育场。但体育设施建设水平仍然滞后,街道/镇级便民性体育设施体系缺失,体育设施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建议未来城市应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更加关注便民型体育设施的建设配套。

医疗卫生设施方面,《06版总规》实施以来,共新建综合医院4处、扩建医院2处,另外建设了市中心血站及市急救中心。但目前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基础薄弱,优势医疗资源集中于河套老城区。建议未来统筹安排优质医疗卫生设施;增加老年人康复医院、休疗养院等特殊医院的建设;加大对妇4 幼保健医院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

(4)绿地建设的执行情况

《06版总规》实施以来,集中新建了一批公园绿地,包括:杨梅渡公园、栎木坑公园、章江新区滨江公园等,由于建设时序等因素,西城区、蓉江新城等外围组团规划的大量绿地均未实施,但城市绿化空间体系得到控制预留。目前中心城区绿地总量不足,需要在下一步城市建设中加强。

(5)水资源保护与建设情况

总体来看,在《06版总规》的指导下,赣州在水源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原水供给方面,水源工程基本按总规要求实施完成,原水供给能力不断加强,供水保证率也不断提升;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章江两岸截污干管均已建成,治污措施不断加强,水体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6)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赣州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成,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区域生态本底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理念不断增强,但城市环境仍存在污染威胁,环境工程建设滞后,环保监测能力建设滞后,信息公开度低等问题。建议未来应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 建安全屏障,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范围;继续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加快推进环境工程、公共设施建设。

(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执行情况

《06版总规》实施以来,中心城区开展了包括历史文物普查认定,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和利用探索等多项工作。在总规的指导下,中心城区整体格局控制良好,仍保持着“山、城、江”一体的城市格局,历史城区内的“一城、一带、四区、六街“的整体格局保持良好;各级文保单位保护状况基本良好,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保护和继承工作面临困境。建议未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实现“静态保护”到“动态利用”,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8)交通设施建设的执行情况

近年来赣韶铁路、赣瑞龙铁路建成通车,昌赣客运专线及赣州西站的开工建设,快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绕城高速公路、寻全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泉南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和赣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兴赣高速公路、宁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飞翔路打通中心城区至机场通道,启动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目前,赣州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航空、内河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交通设施在逐步完善,有效提升了赣州的区域交通地位。

建议未来还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赣州与长三角6 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联系,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二是在针对赣州“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结构,研究城市快速路系统,构筑起组团间便捷、快速的交通走廊。

(9)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执行情况

目前赣州城市功能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建成。从各专业的实施情况比较来看,给水、电力、燃气及通信设施基本按《06版总规》进行实施,污水设施建设经过论证进行了优化布局,当前的供应能力基本满足需求。但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依然不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环境卫生工程设施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建议未来赣州市应进一步加强城市能源保障能力,提高污水处理水平,提升城市智能化运行效率。

(10)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执行情况

从实施情况来看,城市防洪和消防设施与规划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人防和抗震基本按《06版总规》要求进行落实。建议未来应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应急体系,加强城市防洪和消防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抗灾能力。

4、决策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1)规划委员会制度

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是代表赣州市人民政府负责城乡规划的组织、协调、议事机构,根据规划编制情况召开 7 规委会会议,提高了赣州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性。

(2)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根据《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西省关于在全省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的通知》文件规定执行,各项规划做到批前公示、批后公布。

(3)公众参与制度

从网络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公众获取规划信息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途径获取规划相关信息,约占60%,另外是通过口口相传、电视、报纸和政府文件了解等途径了解规划。在参与规划方面,在规划公示期间,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

5、深化规划的制定情况

《06版总规》批准实施以来,分别编制完成了南康市、赣县等县市城市总体规划,赣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年《都市区总规》编制以来,作为赣州都市区范围内规划建设的依据,分别编制完成了消防、教育网点、步行与自行车系统、雨水防涝等城市专项规划,赣州市职教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铜铝产业园、赣州市沙河组团等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建设用地全覆盖。

三、评估的主要结论

1、《06版总规》实施成效 《06版总规》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对口支援纵深推进、政策潜能日益释放,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态势良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然而,城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赣州城市建设发展面临小康提速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1)经济社会成效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3.87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5.4%,中心城区人口109.5万人,突破了总规人口规模控制目标。近年来,赣州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指标基本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相比《若干意见》提出同步小康目标仍有差距。

(2)空间拓展成效

在既有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功能不断完善。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37.4平方公里,较2007年增加城市用地64.3平方公里。《06版总规》确定的“中央发展金脊”逐渐形成,市中心跨越章江向南延伸。同时赣县和南康也实现了较好的发展,同城化发展格局已然呈现。

(3)功能完善成效

赣州市对外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提升了赣州的区域交通地位。目前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超出《06版总 规》建设目标,但对于《若干意见》提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不断改善,建设完成新赣南大道等10项重大道路桥梁建设工程,同城化发展道路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建设完成博物馆、游泳馆等一批重大文化、体育和医疗设施。在赣州中心城区、南康和赣县范围内统筹布局新建市场和物流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调整优化《06版总规》的布局,供保体系初步形成。开工建设赣州第三水厂,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截污干管,新建3座220kV变电站,建设完成7座天然气站点设施,建成水西和乐油库和成品油输送管道。

(4)环境保护成效

《06版总规》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空气环境质量、出境水断面监测情况基本保持良好水平,有效保障赣州整体生态环境。城市绿地建设空间基本得到控制,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沿章江、贡江建设形成完善的滨水绿化休闲空间,城市山水环境得到保护和良好利用。

2、《06版总规》局限性

《06版总规》在一段时期内较好地指导了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然而在继续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1)《若干意见》的出台,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干意见》提出了同步小康的宏伟发展目标,超出《06版总规》规划的目标要求,该规划提出的发展策略难以实现目前的发展要求。

(2)重大基础设施的实施调整对城市总体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务院批准的赣州综保区、昌吉赣高铁线路与高铁站位置均与《06版总规》有较大变化,该规划在功能布局协调、区域道路衔接、公共和市政设施配套方面难以支撑各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3)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中心城区面积,需进一步加强各方融合协同展

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南康“撤市设区”,赣县“撤县设区”的申请正在履行相关程序,亟待通过宏观统筹的规划指引,落实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意图。

3、主要建议

《06版总规》实施至今,部分阶段性发展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部分有了较大深化调整,目前继续指导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诸多不适应,亟待启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在启动新的总规编制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上位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包括完善总体规划关于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 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等内容,落实苏区振兴发展、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2)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包括合理预测城镇发展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完善“一区两群”城镇空间体系。

(3)推进中心城区与南康、赣县同城化发展。建立同城化城市建设管理协调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思路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4)推进区域性交通设施落位,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包括对接落实铁路、公路、机场等对外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对外通达性;确定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系统等区域性交通。

(5)构建重大发展平台,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包括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平台落地,提升产业园区承载力和服务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完善公益性服务设施布局。

(6)重视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塑造城市特色。包括加强城市设计引导,保护城市山水格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加强地域特色研究,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

总体规划实施 篇6

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划的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和争取客户,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整合企业各种的资源,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的改造。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质流、资金流,及时地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信息化总体规划正是基于支撑和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而采取的一种对信息技术统筹规划的一种手段,通过实施总体规划,达到以下目标:

采取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规划总体指导思想, 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总体规划,全局考虑优化业务和IT管理流程,突破组织之间的管控壁垒, 全面整合企业重要资源, 达到共享与优化利用。

通过立足企业当前的需求,以提升和整合业务管理水平为主导, 全面支持规划期内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 做到贯通业务主要流程,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支撑企业集中内部供应链, 加强供应链协作,有效控制物流成本。

用信息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 质量控制、到产品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管理。

规划和落实关键项目的实施,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基础信息的标准化、数据采集的完整性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总体规划项目的开展,是一项全面衡量企业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体制机制灵活能力、操作制造能力等的复杂的综合工程,因此,在制定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很多企业都会面临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规划定位的问题

信息化总体规划,原本应属于企业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如:企业战略规划、业务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它必须在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的指引下,确定IT战略,分析差距,落实未来发展的进程等。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制定规划的初衷,往往是为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或者为了完成规划这项工作,为了规划而规划,这样,就偏离了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初衷。

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问题

信息化战略,必须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要严格契合企业的战略,与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是,很多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和业务目标,或者是战略制定的不够清晰,无法进行分解和执行,这样就导致信息化缺少目标,缺少方向,没有依据。

业务管控的问题

企业业务管控的模式,决定了信息化管控的模式,如集团企业对其所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分为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三种形式。相对应的信息化管控模式也应分为三种:集中管控、分散管控和混合管控模式。这便意味着企业对其所属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管控力度有所区别,因而总体规划对不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深度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管控模式上的差异。但很多情况下,企业的管控模式比较模糊,或者或经常发生变化,导致整个IT架构无所适从,只能走到哪儿算哪儿,规划无法落实。

IT长远目标的问题

信息化本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缺少量化的愿景,也没有未来发展可行的步骤。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发展到哪里,甚至这样做的价值何在、风险何在都不知道。缺少长远的目标,只能人云亦云,更多的是企业管理中产生一个需求去建设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以至信息化总体规划就无法落实和执行。

动态调整机制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业务管理的变化,组织机构的调整等,信息化也需要随需而变,如:业务系统的更替、功能模块的重新切分、业务流程的重新配置等,作为信息化总体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也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优化,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总体规划实施的应对策略

结合具体案例,笔者以信息化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举例分析,总结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如何实现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有效融合。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如图1所示:

案例1:某企业提出围绕行业“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以“创建‘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现代烟草企业”的愿景”,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采用从战略的顶端视角出发,其核心关注的战略要点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路线几个方面。我们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解读围绕着“发展提升”中的深层内容,结合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法论,可以解读如图2。

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主要涵盖: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战略愿景;战略愿景凸显品牌输出战略;围绕品牌战略带动资源聚集;品牌战略导向拉动业务模块升级。同时也通过对业务发展趋势的分析,落实到IT战略需要达成的目标,在品牌输出、国际化、宏观经济、市场营销等方面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2.在如何适应和满足企业业务管控模式。案例2:由于特定的原因,行业某企业的业务管控存在一种特别的“母子公司、母分运作”的模式,保留下属企业法人资格、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架构,通过对管控模式的分析,总结出该企业的业务特征:省内生产和省外联营加工的方式,保持不同地域、不同组织、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生产经营的格局。提出信息化建设需求:信息系统要支持企业在母子体制下多种管理模式的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松耦合集成子公司、合作加工厂,建立信息集中、标准统一、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一体化管控模式,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一体化数字烟草的要求。提出落实两级公司在信息系统建设、IT组织运营的不同分工协作模式如图3。利用高凝聚、松耦合的技术架构,适应业务的变革和支撑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

3.IT长远发展目标的问题。信息化除了要支撑企业战略,满足业务发展目标外,IT本身也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而发展,IT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关键是在对现有信息技术的评估,分析差距和问题,结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来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案例3,如某企业在深刻分析企业现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化支撑战略意图实现方面、信息化支撑核心业务发展趋势方面、在应用系统的协同和扩展方面、在应用系统实施和推进环节方面、在信息资源管理环节方面、在IT治理与服务环节方面的6点差距,总结了企业未来需要提升的空间,确定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智慧应用”由数字到信息,从信息到智能,从智能到智慧,体现了信息化价值的跨越途径。

总体规划需要战略视角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要较好完成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工作,关键需要落实以下几点。

1.总体规划应体现对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以相关法规、政策、战略、标准、制度为保障的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和持续改进的过程。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是指导、规范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所体现的方针、战略、蓝图、保障等必须体现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

2.总体规划应体现对所属企业的管控模式

企业对其所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这便意味着企业对其所属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管控力度有所区别,因而总体规划对不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深度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管控模式上的差异。

3.总体规划应确立信息化建设基调

企业的总体规划应在充分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实施路线及保障措施,应从信息化管控、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架构等维度,从机构、职能、人员、责任的角度,从组织保证、流程保障、工具支撑等方面,确立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基调,形成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同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应确立总体建设原则,包括信息化项目的层次划分、部署方式以及对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等[5]。

4.总体规划应体现企业所属行业的业态特征

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有力支持和有效提升企业的业务和管理能力,信息化能力需求因各行业的性质、特点和生产、管理模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总体规划需要体现企业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信息化现状调研、信息化能力分析、应用架构规划、应用蓝图设计、实施路线图以及实施投资估算等方面,需要考虑行业的特征。

5.总体规划需要涵盖各业务板块

基于企业对其所属企业不同的管控模式以及集团企业层级管理的现状,总体规划需要着重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及企业生产服务等3个层次对企业的整体应用架构进行规划设计,对于细节的业务条块,也需要各下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必要补充,共同构成企业的总体信息化规划。

6.总体规划需要一种常态的滚动更新机制

信息化规划的制定经历了现状调研、需求分析、蓝图规划、实施路线图设计等步骤,随着规划的逐渐实施、既定目标的逐步实现,特别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工作面临重新定位、重新部署、重新整合的抉择,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信息化规划滚动更新的常态机制。可以开发一套系统来支撑规划,规划工作本身涉及大量的文件收集、资料汇总、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等工作,存在中间分析结果的版本管理、规划过程的协同工作以及相关问题,纯粹手工管理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和检索时间;配置信息化规划岗位。企业在信息化管理部门中配置信息化规划岗位,其职责为:组织编制信息化(滚动)规划、组织报送年度信息化专项计划及完成情况、组织检查反馈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组织报送信息化考核相关材料,以此保证信息化规划滚动更新的常态机制。

总之,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要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战略性的眼光,以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的实践及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的信息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以及搭建一个满足企业管理业务要求、支持各生产环节的信息处理平台的方案,它包括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及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需要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资源。

作者简介

总体规划实施 篇7

本文从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规划空间布局调整情况、集约节约用地情况、规划效益和规划修改情况5个方面选取实施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效用函数模型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评价分值,并结合阜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揭示阜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阜康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土地总面积8 528.77km2(含兵团使用面积)。距自治区首 府乌鲁木 齐市57km2,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区位优势突出。

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时间长,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6.7℃,年均降雨量205mm。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境内除了有博格达峰、天池沙漠等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还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石灰石、陶土和芒硝等上百种矿产资源[1]。

辖4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106个行政村, 2012年年末,阜康市总人口16.86万人。2013年全年实现 生产总值130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 入达19 380元,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 736元,比2012年增加1 500元[2]。

2 评估期限、评估范围及数据来源

评估期限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评估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评估范围为阜康市全部土地(不含兵团),数据来源为评估时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规划基期(2009年)数据基础上采用2010~2013年建设用地报件审批情况统计分析而来;同时将现状分类转换为规划分类。规划阶段目标采用经依法批准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进行测算。采用的人口、社会经济数据以国家或地方统计系统发布的数据为准,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等成果数据一致。

3 阜 康 市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实 施 评 价 研究

3.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根据阜康市国土资源局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可知,截至2013年底,阜康市土地总面积为852 877.42hm2,其中兵团使用地面积为30 896.2hm2。本文以地方使用的821 981.22hm2 土地作为研究对象。

从行政区域看,准东办事处占0.13%,甘河子镇占0.05%,城关镇占1.01%,九运街镇 占1.65%,滋泥泉子镇占4.40%,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占7.99%,上户沟哈萨克民族乡占26.82%,水磨沟乡占5.36%,阜康市直属占52.59%(见表1)。

数据来源于阜康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13年)。下同。 Data sources:the data of land use change of Fukang in 2013.The same below.

从规划分 类看,耕地占5.07%,园地占0.02%,林地占12.82%,草地占73.0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2.19%,交通运输用地占0.47%, 水域及水利 设施用地 占1.50%,其它土地 占4.91%(见表2)。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依据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基本原则,即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目标性与层次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和可获得性原则等,通过初步的指标筛选,并根据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阜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特点,结合阜康市实际和资料的可得性,依据专家打分法完成了初步评价指标的筛选。

3.3 评价方法

3.3.1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和计算。根据熟悉阜康市规划的专家独立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构建两两判断矩阵,在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中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4)。

3.3.2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1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是指,在多指标评价问题中,将每个指标按照一定方法进行量化,运用一定的合成模型进行加权合成,最后求得总评价值。

公式为:F=ξ(yi,ωi),i=1,2,…,p

其中:yi=fi(xi)为xi的效用函数评价值,fi 为xi的效用函数,ωi为单项评价指标xi的权重,F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综合评价值;ξ为合成模型函数。

2指标量化。选用对数型功效系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i为单项指标评价值;xi为指标的实际值;xi1为指标的满意值;xi0为指标的不容许值。

3合成方法选择。由于几何平均法相对于算数平均法、平方平均法、调和平均法有:严惩落后指标,鼓励各单项指标均衡发展[4]的优点。综合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本文选择几何平均法作为评价合成方法,其评价公式为:

3.4 综合评价分值分级标准

根据综合评价分值,经专家建议和国际通俗惯例,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以更直观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水平,对应的综合评价分值分级标准见表3。

F≥8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较好,规划实施保障度和实施管理有效性高,实施后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规划实施效果明显,规划实施效果突出;65≤F<8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取得的综合效益良好,规划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不够,规划执行的管理力度欠缺等问题;40≤F<65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一般,规划实施后取得的综合效益小,规划实施的意义不大;F<4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综合效益情况为差,规划各项指标实现程度低,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并不协调[5]。

3.5 评价效果

运用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选用对数型功效系数法进行指标量化,求得单项指标评价分值(见表4)。

运用几何平均法对各单项指标评价分值进行合成,求得综合评价分值(见表5)。

评价综合分值84.33,大于80分,处于较优水平,可以看出,阜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4年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较好,规划实施保障度和实施管理有效性高, 规划实施效果明显,规划实施效果突出,但同时存在节约集约度不是太高,取得的规划效益不是太好的情况,拉低了综合评价分值。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从规划实施过程看,规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主要用地规模尤其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是可行的,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符合阜康市实际,规划所确定的各类用地规模基本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2013年末耕地 保有量达 到规划目 标的99.56%,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基本完成,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地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名胜区得到了有效保护,规划阶段任务基本完成。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单一,对各业统筹发展缺乏战略性的谋划;没有形成市场配置土地的机制,规划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规划指标需要调整。

4.2 建议

4.2.1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要求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阜康市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优势,在建设粮食、特色林果业和畜产品等基地的同时,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加大林果业建设力度,形成规模效益,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扩大人工草场建设规模,这些基地的建设,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农业用地规模和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4.4.2体现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一定要结合昌吉州重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调整规划内容,划定阜康市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区,制定不同土地利用分区的措施、方式及环境保护控制要求,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空间布局提供环境条件方面的依据。

4.2.3加强与城镇规划及其它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协调规划实施的2010-2013年,随着国家西部工作会议召开及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 阜康市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城镇化发展会加快, 城镇用地的需求会增大,小康村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何协调保证城镇规模的稳定增长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2.4依照阜康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家对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在水利、交通、通讯、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用地布局和规模等产生影响,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4.2.5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能力空间指导和约束能力即对区域空间发展方向和政策进行统筹规划,以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 促进经济、人口、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协调。改变以往规划一般注重对发展行为的时间要求,但缺乏空间秩序的规定。

4.2.6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加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强组织领导,聘请高水平专家,使用先进的方法提高规划的编制水平,同时建立规划数据库和规划管理系统。规划修编要逐步实行资格和资质管理,专题研究逐步实行招投标制。规划编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搞好协调和论证,依法听证,做好发布宣传。

参考文献

[1]李龙娇,龚新蜀.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动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0(5):10-11.

[2]阜康市人民政府.阜康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4-01-13.http://www.fk.gov.cn.

[3]赵萱,张权,樊治平.多属性决策中权重确定的主客观赋权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7(4):95-98.

[4]赵慧.开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35-36.

总体规划实施 篇8

1 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

城市边缘土地, 通常是指处于城乡中间, 承载物资流通功能, 兼具城市辐射效应, 呈现非均质周期性发展的区域。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其区位的特殊性、功能过渡性、推进的动态性、利用类型的复杂性日益突出。对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就是基于建设用地比重大、多功能、矛盾尖锐等特点, 运用成对比较、综合评价、统计分析等方法, 了解城市边缘土地利用详情, 分析总体规划的制约性因素, 评价实施的成果。在其体系构建上, 由土地所属管理单位, 分结果、效益、效力评价三个层面, 融合规划编制、方案等要素, 系统评价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2 当前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存在问题

基于当前城市边缘土地日渐减少、用地布局混乱、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 早在中国第二轮 (1996-2010 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就将严格管理土地、加强全面规划修编纳入其中。目前, 仍然显性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将其混同于泛性的土地规划实施评价, 导致概念不清、抓手不实, 淡化了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殊性; (2) 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我国土地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其规划前、规划编制过程的评价因素较少, 导致实施评价要素不全, 缺乏具体的评价思路办法; (3) 评价主体独立性不强, 片面追求数量化, 造成实施评价统计口径不一, 避重就轻, 从而影响了评价的质量。

3 提升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有效路径

3.1 融入规划理念, 增强评价主体的独立性

当前, 一些城市用地粗放性扩张, 远远超出了用地的合理值, 加之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 导致盲目开发, 用地结构不够合理。针对这一些问题, 要运用信息反馈机理, 融入动态规划理论, 改变当前由行政部门或编修单位实施的现状。尤其要从健全组织领导、理论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入手, 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和城市边缘土地合理利用进程, 提升评价质量效益。要结合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的实际, 守住耕地面积, 有针对性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改善用地结构, 拓展其城乡双重功能, 明确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主体, 细化评价任务, 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充分社会监督功能, 运用考评载体, 对评价主体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定, 确保评价主体功能不减, 标准不降。

3.2 完善评价要素, 增强实施评价的内涵性

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涵容内容多, 涉及领域广、协调配合性强。要增强其利用总体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就必须紧盯城市边缘土地这一过渡性地带, 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 加强动态性研究, 着重从完善评价要素入手, 不断健全实施评价体系, 增强规划调整和修编的内涵。要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总原则, 从总体规划结果、效益、效力层面, 明确实施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标准, 丰富实施评价体系要素。尤其要在效果和执行指标方面, 与城市边缘化土地评价目的相结合, 综合衡量社会公众认知度, 优化规划编制手段, 构建指标量化模型、优化评价方法, 强化总体规划法律地位, 增强体系运行的公开性和有效性。

3.3 建立监测机制, 增强体系运行的科学性

城市边缘土地, 利用类型多, 逆向转换成本大, 开发与耕地矛盾突出, 对其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我国土地管理中的新课题。针对当前信息运行不顺畅、规划实施评价介入时点不准确、内外评价机制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要以完善规划实施评价内容为基点, 明确实施评价各项指标, 进一步健全评价标准, 明确介入时点, 优化资源配置, 尤其是在城市边缘土地的外部评价上, 推广使用3S技术, 丰富评价方法, 充分调动立法、司法、投资等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组织力量的带动与牵引, 促进外部评价运行有序。在对城市边缘土地的内部评价上, 要实现图数一致, 最大化挖掘土地利用信息潜能, 切实加强总体规划监测工作, 并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推动实施评价功能的调整,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参考文献

[1]魏振, 蒲春玲, 王琰, 刘志有, 李强, 王雅宁.阜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1) .

[2]林榕丽, 吴春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才智, 2015 (3) .

总体规划实施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 充分发挥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作用, 反映了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的原则。阜康市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目的是促进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 加强阜康市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在积极引导和控制城乡建设方面, 有效保护耕地面积方面, 合理利用土地和规范土地的开发整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前两轮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 规划编制停留在纸上, 不

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随着《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修编完成并经批准后实施, 为了更好地发展阜康市经济, 阜康市政府必须做好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 及时纠正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规划实施方案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用地方案, 做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1 研究区域概况

阜康市多个民族聚居, 据统计居住民族26个, 人口从2010年初的13.2046万人 (不含兵团) 增加到2013年末的23.76万人 (不含兵团) 。全市辖4镇3乡、59个中心村;3个兵团团场。辖区内有城关镇、九运街镇、滋泥泉子镇、甘河子镇、三工河乡、上户沟乡、水磨沟乡;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个团场。

2013年, 市属地区生产总值65.477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0628亿元, 占15.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8190亿元, 占62.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6333亿元, 占2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047万元, 全市财政收入4.7902亿元,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7848亿元,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658万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66.75元。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292亿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 , 其中:农业产值7.0508亿元, 林业产值0.2362亿元, 牧业产值7.8292亿元, 渔业产值0.021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总产值0.092亿元。

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

参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从规划指标执行、规划实施效益的实现以及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程度和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估, 选取适宜的评估因素、评估因子及评估指标, 通过建立模型和评估指标标准化, 最终确定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各项指标得分。

2.1

指标体系及权重 (见表1)

2.2 计算结果

2.2.1 用地规模指标执行情况。

(1) 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程度:《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48281.23hm2, 2013年末变更库中阜康市耕地保有量为41703.6hm2, 计算阜康市耕地保有量目标程度为86.38分。 (2) 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规划》划定基本农田28722.93hm2, 2013年末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8722.93hm2, 大于规划到202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26405.24hm2, 计算分值100分。 (3)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目标实现程度:《规划》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7973.5hm2, 2013年末阜康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5059.4hm2, 2013年末规划阶段目标16858.05hm2;计算分值75.31分。 (4)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目标实现程度:《规划》到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规模为1115hm2, 到2013年阶段目标为404.98hm2, 实际到2013年末阜康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503.1hm2, 满足当阶段目标≤评估时点规模≤2020年规划目标时, 按[60-100]线性评分的要求,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是定工作指南》推荐指标分值计算方法, 阜康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规模实现程度指标分值为94.46分。 (5)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目标实现程度:规划实施以来阜康市补充耕地规模1828.66hm2。大于规划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阶段目标1115hm2, 计算分值100分。

2.2.2 用地结构和布局情况。

(1) 土地利用率:评估时点阜康市土地利用率78.54%, 大于基期目标77.93%, 小于2013年规划阶段目标78.54%, 计算分值100分。 (2) 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规划》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为43.98%, 到2013年阶段目标为33.68%, 实际到2013年末阜康市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为34.93%, 规划基期2009年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为24.03%;按照《指南》推荐指标分值计算方法, 符合阶段目标≤评估时点规模≤2020年规划目标的条件, 阜康市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指标分值为93.32分。 (3) 使用允许建设区情况:2013年末变更数据套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年基期数据, 2010~2013年四年间阜康市实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图斑面积为3481.26hm2, 在允许建设区以内图斑面积2204hm2, 计算分值63.31分。 (4) 禁止建设区保护情况:规划实施期间, 阜康市新增建设未占用禁止建设区, 计算分值为100分。

2.2.3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

(1)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目标实现程度:通过规划期末预测人口和城镇工矿用地, 计算出阜康市规划期末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384.1m2, 2013年末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489.82m2, 大于规划目标, 计算分值92.9分。 (2)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目标实现程度:通过对规划期末预测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安排, 计算出阜康市规划期末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862.75m2, 2013年评估时点规模为675.3m2, 小于规划目标, 计算分值100分。 (3) 地均二、三产业产值:《规划》预测规划期末阜康市二、三产业产值为118.42万元/hm2, 没有分产业预测, 但2013年末阜康市二、三产业产值为40.15万元/hm2, 得出评价时点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已经小于2020年规划目标, 计算分值66.06分。 (4) 城镇化与用地增长系数:经计算规划实施期间阜康市城镇人口增长幅度为8.75%, 实际规划人口增长幅度为7.3%;规划实施期间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幅度为32%, 规划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幅度为27.14%。计算出城镇化与用地增长系数98.39分。

2.2.4 规划修改情况。

(1) 规划修改情况:规划实施期间阜康市共修改规划0次, 计算分值100分。 (2) 规划修改涉及建设用地面积情况:规划实施期间未修改, 不涉及建设用地面积修改, 规划涉及建设用地面积情况指标分值100分。

2.3 评价结论

经过赋予各项评估指标权重后, 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估得分为91.7分。在对得分进行比较后, 其中最低的两项分别为使用允许建设区情况和地均二、三产业产值。

经计算阜康市定量评价结合分值为91.7分, 评价目标中用地规模指标执行与节约集约用地均大于85分, 符合进行规划调整的要求, 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进行调整, 以满足阜康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 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执行中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 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顺利推进。但是, 受阜康市诸多重大项目选址布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 以现行的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指标及用地布局, 继续执行规划将对阜康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束缚, 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规划目标产生巨大偏离。

规划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对总体规划认识不到位

阜康市一些单位、干部仍停留在过去以需求引导供给的观念上, 企业想要什么地就得给什么地, 想要多少就得给多少, 否则就认为土地部门卡他们的脖子, 对按规划用地管理不理解。

3.2 建设用地布局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阜康市建设用地布局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部分项目安排的位置在实际选址的时候需要调整, 部分项目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 造成建设用地布局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建设需要。

因此, 为适应阜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对《规划》进行修改, 调整用地布局。在现有新增建设用地布局不能满足阜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下, 建议上级部门同意阜康市对《规划》进行修编, 对新增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为阜康市未来7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用地保障。

4 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4.1 适时开展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受现行项目选址偏差的影响, 现行的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指标及用地布局继续执行将对本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束缚, 如何解决规划实施后出现突出的用地矛盾和问题迫在眉睫, 调整规划用地布局和三界四区管制范围, 需要逐级报请上级部门批准《规划》修编。

4.2 切实保护耕地、加强用途管制

保护耕地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用途管制, 控制农用地转用, 就能有效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提高资源利用率, 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用途管制, 也可以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实现土地配置最优效率的目标。

而通过划定“三界四区”, 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内用地于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管理, 引导用地单位集中发展, 提倡节约集约用地, 同时控制城镇稳步发展, 理性扩张。自治区重大项目实施如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可以适度地进行局部调整, 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减少对耕地和林地的随意占用, 引导工业建设进入园区, 统一规划布局,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4.3 建立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 阜康市土地供应总量偏大, 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总体而言, 随着土地资源供应日趋紧张, 如何遏制土地低效、粗放利用是重点, 土地二级市场的监管、调控至关重要。定期开展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工作, 将有助于政府发挥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从而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对过剩的土地资源通过二级市场在此进入供应环节, 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使用, 同时加大土地复垦力度, 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制度, 以市场化经营模式, 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4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按照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对规划实施加强监管。将规划实施定期公示, 一方面通过公众参与、人大监督等方式群策群力, 另一方面, 将规划实施的情况作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定期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为制定和调整规划提供政策、措施依据。规划实施评价经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后, 方可开展规划的修改和调整。

参考文献

[1]杜金峰, 冯长春.当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主要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8 (10) :74-80.

[2]冯关键, 陈龙乾, 宋昕.中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3) :9-10.

[3]高希瑞, 张永福, 董煜.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 2009 (01) :161-166.

[4]张秀芳, 王玉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0) :130.

总体规划实施 篇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区域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为基础,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土地资源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安排布局的一项综合性战略措施[1], 其核心内容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必将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变化, 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因此, 如何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生态效应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3]。自1997年Costanza等[4]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以后, 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成为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内学者针对不同区域[5,6,7]、不同生态系统类型[9,10,11]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个案研究。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开展, 部分学者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中[12,13]。从化市地处广东省中部, 珠江三角洲北缘, 是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带, 地理坐标为113°17′—114°04′E、23°22′—23°56′N。本文以从化市为研究区, 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对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规划数据 (表1、表2)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湛江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996—2005年) 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包括2000年、2005年两个时期, 2000年的数据直接取自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 2005年的数据根据2000年和2010年的规划数据利用内插法计算得到。

3 研究方法

1997年, 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原理及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 但该项研究中某些数据存在较大偏差, 如对耕地的估计过低, 对湿地的估计偏高等。鉴于此, 谢高地等[13]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参照Costanza等研究的基础上, 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到了“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表3) 。

表1定义1个当量因子为全国农田每年每公顷自然粮食平均产量的经济价值。本文采用该当量因子表, 但针对从化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单位面积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修正[14]:以从化市1996—2005年粮食平均产量4920.29kg/hm2为基准单产, 粮食单价按2005年市场价格1.28元/kg计算, 考虑到在没有人力投入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经济价值为1/7, 得出从化市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899.71元/hm2。

由于采用的是8大类分类, 在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 按以下原则操作:耕地对应农田, 园地取森林和草地的平均值,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对应荒漠, 水域对应水体。由此得出从化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 (表4) 。

根据表4, 计算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

ESVk=Ak·∑VCfk (1)

ESV=∑ESVk (2)

式中, ESVk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Ak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VCfk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系数, ESV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4 结果分析

4.1 从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从表5可知, 1996—2005年从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 减少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林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 减少量分别为2745.18 hm2、2587.11 hm2、480.08 hm2、1.25 hm2;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增加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园地>建设用地>水域, 增加量分别为3784.53hm2、1075.47.11hm2、653.62hm2。

我们将计算结果与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期相比不难发现, 从化市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是持续减少的, 且2000—2005年减少速度明显快于1996—200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增加, 且2000—2005年增加速度明显慢于1996—2000年;牧草地在1996—2000年保持不变, 2000—2005年略有减少;园地在1996—2000年有所减少, 但在2000—2005年却有大幅度增加。

4.2 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 计算出1996—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 (表6) 。从表6可知, 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1996年的32.337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069亿元, 增加了0.0690亿元, 增加率为0.21%, 2000—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率与1996—2000年基本相当。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减少, 分别减少了0.1608亿元、0.5397亿元、0.0001亿元、0.0018亿元, 减少率分别为10.92%、2.1%、48.45%、7.21%;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增加, 分别增加了0.4970亿元、0.0041亿元、0.2703亿元, 增加率分别为18.79%、9.58%、10.82%。除建设用地和水域外, 2000—2005年绥化市其它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绝对值均明显高于1996—2000年。

4.3 从化市实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规划目标比较

根据表2的数据, 计算出2000年、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值并与规划目标进行比较 (表7、表8) 。从表7可知, 2000年、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值分别为32.4295亿元、32.4340亿元, 比199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0.0916亿元、0.0961亿元。除园地和未利用地外, 其它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值均高于1996年的实际值。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 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基本可行。

从表8可知, 2000年从化市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2.3720亿元, 与2000年规划值相比, 减少了0.0575亿元;2000年实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6年增加了0.0341亿元, 而规划增加0.0916亿元, 实际增加为规划增加的37.23%。2005年从化市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2.4069亿元, 与2005规划值相比, 减少了0.0271亿元;2005年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6年增加了0.0690亿元, 而规划增加0.0961亿元, 实际增加为规划增加的71.80%。这表明了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05年) 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 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5 结论

1996—2005年, 从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 减少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林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在增加, 增加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园地>建设用地>水域。1996—2005年, 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690亿元, 增加率为0.21%。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减少, 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增加。

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 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基本可行, 其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 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在从化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应采取严格控制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培育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措施, 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对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1996—2005年从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 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在增加;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690亿元, 增加率为0.21%。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基本可行, 其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 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总体规划实施 篇11

【关键词】因材施教;加强研究;加强应试指导

转眼之间,斗转星移。回顾过去的一年,有辛苦,更有欣喜;有困惑,亦有收获。数学成绩是考生高考的生命线,数学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用心付出,才能取得成效。这一年,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努力,也可以说是竭尽所能,最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与特点,多次充分研究考试说明,研究了近几年的数学高考命题的方向和特点。在复习中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实践证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恰当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基本上可以说,尽我们的能力做到了接近于最好。下面谈谈我这一年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因材施教,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今年我带的是物地班,学生层次差别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辅导的内容都要因人而异。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由一般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容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了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同学在学习中有所收益。

二、加强研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首先,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把握好复习方向和重难点,变“被动”为“主动”。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的讲评要科学化,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板演。

三、加强应试指导,培养非智力因素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高三数学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因此,首先要唤起高三学生主动投入的兴趣。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1.重视填空题的训练

填空题是整份试卷的基础,这部分试题得分高低,直接决定了整套试卷的基础分,它占了近45%的分数,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部分的训练中,前10题都是基础题,要求学生都要拿到分,后4题有一定难度,教会学生用数形结合、特殊值法、极端情况等技巧又快又准地得出答案,节省时间。

2.加强解答题前三题的训练

前三题重点考查“集合、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应用题”,题目难度以基础为主。针对我校学生主体构成是中等学生的特点,重点在前三题上加强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要充分重视前三题,不能因为试题难度小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这是他们得分希望最大的试题,所以我们更注意对它们的复习与练习,要求学生尽量得到全分。

3.后三题的第1、2问一定要做,第3问尽可能多写

解答题的后三题是拉开分数的三题,以“解析几何、数列、导数”为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却不一定得分。所以,学生一般比较怕做这部分的题目。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放弃,高考试卷对这样的试题一般是分层设问,由易到难。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重视第1、2问的解决,要求学生必须计算准确,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仔细检查。然后进行第3问的解答,要求学生尽量去写,能写多少写多少。最后15分钟要学会放弃,舍得放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难题舍弃,集中力量做自己能做的题,争取得到更大的收益。从高考的结果来看,基本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基本上把能得到的分数都尽量得到了。

总结起来,这一年高考备考的工作是成功的。复习的方向是正确的,学生的成绩也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无止境,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高考后看,仍有些不足。比如学困生的成绩比较差,虽然也做了不少的辅导,但是提高他们的成绩仍缺少方法。

总体规划实施 篇12

一、城乡规划管理现有的问题

1.项目规划的审批流程繁琐,办事效率较低

目前,一些城市的规划审批流程较为繁琐,并且材料报送以及审核发证等环节的办事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规划项目的正常推进。同时,就国内机构设置的体制来看, 规划部门在与其他管理部门协调业务时易受到体制的制约。此外,一些单位仍在采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使得规划项目的审批效率难以提高。

2.规划的批后管理力度不足

(1)个别规划主管部门未能将规划监管(批后管理)作为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2)有的规划主管部门在实施规划监管的过程中未能细化监管内容,并错误地认为只要“大面”能够达到审批要求就能做好批后管理工作,而这种自降标准的态度也严重影响了批后管理质量。

(3)还有部分规划主管部门疏于管理,只是对一些违章建筑行为进行处罚,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3.规划的执法效果不佳

(1)执法代价较大

现阶段,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通过未批先建的手段来达到缩短施工周期的目的。 但目前主管部门的执法效率较低,查处程序较为繁杂,不能严厉打击这种“未批先建”的行为。

(2)执法体系不成熟

现阶段,许多城市违规行为的查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供水部门、建设部门、交警部门、工商部门、供电部门以及国土部门等管理机构无法协作执法,这就造成一些违法建设依然能够照常得到供水以及供电。

二、做好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协调统一

1.拓展土地规划深度

拓展土地规划深度是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间关联性的体现,即不合理土地管理问题的凸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建设策略的实施,且致使城乡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土地利用问题的影响将无法达成建设目标,为此,各地区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应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土地规划深度的拓展,最终由此推动城乡规划实施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依据土地规划管理现状构建相应的土地规划方案,且在方案内容完善过程中明晰土地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并以功能区划分的方式提升土地规划管理水平,最终为城乡规划实施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另外,在拓展土地规划深度的过程中完善相应政策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度。

2.基于土地管理,推动城乡规划发展

基于土地管理,推动城乡规划发展的相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城乡建设规划的发展,且促使部分农村地区在土地使用的过程中能严格遵从增减挂钩政策需求,继而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并达成集中式土地使用目标,最终推动城乡结构布局能逐渐趋于规范化;第二,基于土地管理,推动城乡管理发展的关联性特征亦体现在政府部门在实施增减挂钩政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违背农民意愿问题的凸显,有效结合了土地利用管理需求及城乡规划实施条件,最终有效协调了二者间的关系,并确保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即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带动城乡规划实施。

3.实行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联性亦体现在二者实现了统一管理形式。即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在此背景下结合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现状构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继而确保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依据体系管理需求开展相应的管理环节,由此提升管理执行力,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

此外,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形式亦有助于管理成本的降低,因而在此背景下相关管理人员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将其落实到实践管理中,提高管理水平。 另外,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统一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土地规划方案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对其进行合理协调,最终统一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实施间的关系。

三、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可行策略

1.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管理

规划编制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环节,规划主管部门应重视对规划编制的管理,确保编制的规划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城市规划项目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能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以此营造一种理解规划、支持规划、遵守规划以及监督规划的氛围。 此外,市政府应将规划编制以及规划执法管理所需的经费统一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并为规划编制以及规划执法管理等事务的正常进行提供支持。

2.加强对规划调整程序的管理

规划调整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规划调整程序的管理。

(1)将现有的规划编制市场进一步放开,增加公平竞争制度,并采用招标的形式来选择编制单位。

(2)以开门论证的新模式来取代闭门论证的旧模式,进一步增加公众的参与度。

(3)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阳光规划的原则对项目论证结果进行严格评审。如果论证结果能够满足规划要求, 便可将全部的规划编制内容以及规划调整内容向外界进行公示。

(4)加大对编制资料的整合力度,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例如,在规划编制前公开征求社会群众的意见,在规划编制中可增加听证环节。

3.加强对规划审批的管理

首先,构建专业的评审机制。城市规划管理属于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管理事项,要求管理工作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基于这一点,审批机构应对重大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必要时聘请权威专家进行指导,确保审批工作的严肃性。其次,构建可行的联合审批体系。在新形势下应打破审批机构的各自为政的不良习俗,进一步缩短材料报送周期、审核步骤、方案修改时间以及审核发证时间等,并使规划部门能与发改、国土、住建、园林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等单位形成项目审批的系统联动机制。最后,限定各部门的审批时间,并规范收件以及发证的标准,以此增加审批效率。

4.加大批后管理力度

(1)提高对规划监管重要性的认识,把做好监管工作上升到是保证一切建设项目按规划实施的重要步骤的高度来对待。只有做好批后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确保主管部门对规划项目的编制以及审核等把关成果能够得到延续。如果批后管理力度不足,就会使得前期工作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同时,随意破坏规划的违规做法会引起其他单位的效仿,并会对城市规划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加大规划批后管理动态巡查力度,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靠前管理,及时发现并制止违反规划的相关行为, 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做好规划验收工作。在工程竣工后,验收部门应将规划审批内容以及约定事项等作为验收依据,并对施工项目的整体布局、主体建筑以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严格统一的规划验收。例如,某市在官网上增设一个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以及规划项目进度等版块,及时更新规划项目的实际进度,以便让市民能够了解规划项目的实时开展进度。

四、结语

上一篇:美国判例下一篇: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