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的变迁

2025-01-26

称谓语的变迁(精选12篇)

称谓语的变迁 篇1

一、中、英、韩称谓语“哥哥”的对照

汉语“哥哥”, 英语“brother”, 韩语“hyung”或“oppa”。

二、中、英、韩称谓语“哥哥”的用法差异

一般来说, 称谓语“哥哥”有两大功能:作亲属关系称谓和作借称社会关系称谓。中、英、韩三种语言的称谓语“哥哥”都分别有上述两种功能, 但用法互相之间有差异。

1. 含义。

汉语“哥哥”和韩语“hyung”或“oppa”的含义相似, 作亲属关系称谓时, 用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比自己年纪稍长的男性;作借称社会关系称谓时, 用来称呼社会关系中比自己年纪稍长的男性。但是, 英语“brother”的含义却与上述两者不同, “brother”既可作“哥哥”, 又可作“弟弟”, 一词多义, 具体含义, 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判断, 这一点很特殊。本文只讨论“brother”作为“哥哥”的这层含义。

2. 使用者。

汉语“哥哥”和英语的“brother”在作亲属关系称谓和作借称社会关系称谓时都适应于各个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人使用, 这一点, 两者功能和用法相似, 易于理解和使用。相比之下, 韩语中“哥哥”的用法略显复杂。韩语称谓语“哥哥”的使用有性别之分, 要严格根据使用者自己的性别, 按习俗进行称呼。男性称呼哥哥为“hyung”, 女性称呼哥哥“oppa”。

3. 尊称。

尊称, 就是尊敬称谓语, 伴随着敬语使用。而敬语, 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表达说话者对他人的尊敬之意的特殊语言形式, 即含恭敬口吻的一系列用语。敬语的运用就是交际活动中的双方把自己与对方分别放在己低人高的不同等级上, 显示出“抑己扬人”的礼貌原则。敬语作为礼貌用语之一, 广泛用于称呼、客套应酬和书信写作等各种交际场合和交际活动中。

在西方的思想史上, 平等思想源远流长。各个时期对平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使得“人人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英语民族人们的骨髓。除了部分专门对皇室使用的尊称 (如Your Highness、Your Majesty、Your Honor、Your Excellency等) 之外, 在现代社会中, 英语里的敬语和尊称几乎销声匿迹。“brother”在作为对亲属和社会关系中的相关对象的称呼时, 不强调其尊敬意味。

中国是有着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 曾产生了既丰富多彩又繁芜复杂的敬语。古代汉语的谦敬语非常发达, 是礼貌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助表达语义, 使用也非常频繁, 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 自上个世纪以来, 汉语谦敬语开始衰落, 大多不再使用, 但仍有部分存留。简化过的现代汉语中, 敬语和尊称的使用基本只是单词的变化。如:您、请、久仰、失陪、高寿及令尊等, 使用相对简单。因此, 称谓语“哥哥”在作亲属和社会关系称谓时, 蕴含一定的尊敬意义。

中国的儒家思想自传入朝鲜半岛之后, 便深深地影响和熏陶着韩国社会和韩国文化。岁月流逝, 但儒家的道德标准并没有消退, 至今, 韩国还保留着“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的深刻影响。这种长幼和等级的区分非常严格, 是交际双方或者多方都必须遵守的规范。这种尊卑长幼的意识存在于家庭、社会、职场等各种场合, 通过尊敬称谓语和敬语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韩语称谓语“哥哥”——“hyung”或“oppa”便属于尊敬称谓语的一种, 并且, 还可以分别升级为“hyung nim”和“o la beo nim”来加重尊敬意味。

4. 年龄要求。

作亲属称谓使用时, 中、英、韩三语中的“哥哥”均有严格的年龄要求, 即“长者为兄”。无论年龄差距多大或多小, 都是如此。作社会关系称谓使用时, 中、英、韩三语“哥哥”对年龄的要求相当不同, 区别如下。英语“brother”的含义更贴近于“朋友”, 是个比较泛的概念, 对年龄的要求也相对模糊。汉语“哥哥”要求对方一定程度上年长于自己, 并且含有尊敬意味。若年龄相差无几, 往往不称呼稍长者为“哥哥”, 互相之间一般以“朋友”相待。韩语“hyung”或“oppa”对年龄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韩国文化中, 长幼尊卑是最传统最重要的社会约定之一, 第一次见面的双方, 一定要先问清对方生辰, 整理年龄顺位, 再决定交际中是使用平语还是敬语以及对应的称呼语, 双方即使是只相差一岁, 相差几个月, 互相之间也是前辈与晚辈的关系。韩国同岁“朋友”之间使用平语, 长辈对晚辈使用平语, 晚辈对长辈使用敬语, 全社会都严格按照这一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交际活动。

三、中、英、韩称谓语“哥哥”的特殊用法

在现代中国社会, 恋人、夫妻之间的爱称有很多, 但除了在个别方言习惯中, 很少有女方称男方为“哥哥”的。由于“哥哥”一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亲属关系称谓功能, 似乎一喊“哥哥”就成了有血缘的兄妹关系, 抹去了男女之间浪漫的氛围。但在韩国文化中, 这恰恰相反。虽然其他爱称也多种多样, 但恋人或夫妻双方若女方年纪较小, 女方常称呼男方为“oppa”, 此时, 作为借称社会关系称谓, 且考虑到交际双方特殊的亲密关系, 不要求必须说敬语。

四、中、英、韩称谓语“哥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用

由上文对中、英、韩三种语言里称谓语“哥哥”的对照和用法差异等的探究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中英之间差异较小, 中韩、英韩的差异稍大。再者, 中、英民族人们间的跨文化交际历史较长, 范围较广, 中英称谓语之间误用也较少。同时, 由于韩语“hyung”或“oppa”的使用规则和含义确实更加特殊与复杂,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对韩语“hyung”或“oppa”的误用问题也更加突出和明显, 下面对其展开重点讨论。

近些年, 众多韩流歌手和韩剧为代表的又一波“韩流”袭来, 让“oppa”一词在中国流行起来。在中国, 提起韩国明星, 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使用或者滥用“oppa”一词, 这虽不符合该词汇在韩语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内涵, 但却情有可原。因为首先目前在中国喜欢韩剧和韩流明星的多为年轻女性, 就其年轻女粉丝的主体性质而言, 使用“oppa”一词大体可以接受;其次, 很多网站帖子或新闻报道中使用“oppa”一词时, 只是取用了该词的象征意义, 指代某些韩国男明星, 并非使用其称谓语的功能, 所以, 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妥当。

然而, 确实也存在某些人群和某些场合因无知或故意滥用“oppa”一词, 导致令人尴尬或捧腹的窘境。比如, 近年来, 韩国明星到中国发展, 许多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为提升收视率而请他们作嘉宾。但是, 某节目的男性主持人不分青红皂白, 打招呼时见到韩国男星就冲上去喊“oppa” (哥哥, 女性用语) 。称谓语的错误使用使得该男星觉得既尴尬又突然, 十分不合适, 不仅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也会使中国人的文化礼仪素质受到质疑。再比如, 韩流明星大多出道早、年纪小, 有些明星甚至比粉丝的年还要小, 在这种情况下, 粉丝再执意称呼偶像为“oppa”, 既不符合“oppa”的称谓语功能使用规则, 又显得矫揉造作, 十分不妥。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中, 称谓语的正确使用显得十分重要, 在使用这些外来词语的时候, 应该适当了解其用法与功能, 恰当使用。

五、中、英、韩称谓语“哥哥”的差异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误用的原因

1. 思想观念。

西方的平等观念源于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法律思想, 罗马法的产生成为平等观念普及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强调个人主义, 宣扬平等, 为后来的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17、18世纪是西方平等观念完善与确立的时期。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以及卢梭等思想家都是平等思想的斗士。最终平等观念发展成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被确立为资产阶级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并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平等观念在西方基本确立, 并对西方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他们对于“尊卑”的概念感比较薄弱。

中国和韩国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 强调伦理, 伦理支配下的道德准则是“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男女有别, 父子有亲”, 上至国家, “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下至家庭, “夫为妻纲, 父为子纲”。“一家之内, 长者为尊, 老者为上, 亲朋好友, 男女有别, 远近亲疏, 不错规矩”。这些思想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中, 导致中、韩人民重视等级意识较重。

2. 社会关系。

西方人家族血缘的束缚并不深重, 更多地强调个人主义, 强调独立人格, 追求凸显个性。一方面, 家庭成员有权利不受其他成员的约束和控制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另一方面, 西方人崇尚依靠自身能力来获取所需的财富和地位, 不依赖财产继承。这种情况下, 个人对家庭的依仗程度较低,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就较低。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 英语中亲属称谓相当贫乏、松散, 不区分内外、主次。例如“brother”既可以是“哥哥”, 也可以是“弟弟”, “grandfather”既指“爷爷”又指“外公”。

中国和韩国是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一方面,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然地对家庭成员进行分工, 男耕女织, 家庭成员齐心合力, 维持生产和生活, 个人生活需要有家庭的保障。另一方面, 宗法制下, 人们过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家族生活, 基本纽带是血缘与婚姻, 形成了相对较大的的家族集团。家庭成员众多, 亲属称谓体系也较发达、完备。

六、结语

当今,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愈加频繁。然而, 各国间文化传统的差异致使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很多困难, 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阻碍。面对这些障碍, 一方面, 要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承认差异的存在, 求同存异, 相互体谅;另一方面, 要积极了解其他文化, 弄清楚障碍所在, 用正确、适当的方式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完成。

摘要:对中、英、韩三种语言里称谓语“哥哥”的对照、用法差异和特殊用法等进行探究, 重点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对称谓语“哥哥”的误用, 并分析差异和误用的原因, 从中折射出当代中、英、韩之间的文化差异, 以帮助扫清中、英、韩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力求对促进这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哥哥,称谓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中,英,韩

参考文献

[1]丁安仪.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6) :72-75.

[2]黄心川.中韩文化的共同征及其相异性[J].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1995 (3) :20-23.

[3]顾佳璐.韩、中称呼语和传统社会文化的关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1 (1) :83, 98.

[4]孙艳.从文化视角比较英韩亲属称谓语[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16) .

[5]张洋.语言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以中英韩三种语言为例[J].科技信息, 2011 (28) .

称谓语的变迁 篇2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文章试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分别从文化角度审视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作 者:郭骅 作者单位: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外语教研室,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大众科技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6“”(5)分类号:G04关键词:中英称谓语 差异 文化背景

汉英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折射 篇3

关键词:汉英称谓语;差异;文化

作者简介:李秉芬(1979-),女,彝族,云南凤庆人,硕士研究生,云南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2

《现代汉语词典》给“称谓”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它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称谓语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其数量和指称不尽相同。

一、汉英称谓语的差异

汉语的亲属称谓有两套区分极为严格的父系和母系称谓系统。父系的亲属称谓有祖父(母)、叔、伯、姑、婶、堂兄(弟)、堂姐(妹)等,母系的亲属称谓有外祖父(母)、姨、舅、表兄(弟)、表姐(妹)等。其非亲属称谓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姓+职衔,如:“李师傅”、“王老师”、“赵科长”等;借用亲属称谓,如:“周奶奶”、“的哥”、“空姐”等;通用称谓,如:“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零称谓及第二人称代词,如:“你好,请问……”,“你”,“您”等。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较少,而且语义较模糊,指代比较宽泛。祖父母辈的称谓主要有grandfather, grandmother;父母辈的称谓主要有uncle,aunt;兄弟辈的称谓主要有cousin。其非亲属称谓也有三种形式:职衔称谓,如:Queen Elizabeth,President George Washington等;姓名称谓,如:Jim,Green,Mary等。通用称谓及人称的使用,如:Mr. Smith,Ms. White,you等等。

二、汉英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称谓语形成的文化根源

一方面,汉民族的祖先最早出现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那里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很大,强调人与天调。他们认为人类命运与天命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赖多于对抗。这种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最终促成了汉民族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汉民族的整体性认知特点使得中国人特别强调整体,特别注重和谐群体关系的构建、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强调个人对群体的服从,不突出个人和个性。

汉民族重视整体、重视关系的认知方式导致汉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国是大家庭(延伸家庭)的家庭结构模式,三代甚至四代同堂,不像西方的核心家庭,与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关系淡薄。而且,中国家庭内部每个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都十分明确,只有这样,他们在家族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义务、享受的权利等等也才能够得到明确,他们也才会获得相应的家族继承权、管理权等权力、财产的分配以及各种家族责任的分担等等。因此,汉语的亲属称谓表达十分明白、精确,不但严格区分长幼,而且还要仔细区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亲缘来历,以区分亲缘的远近。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投射于社会领域,在社会上中国人也要求明确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自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至近现代,血缘亲族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宗法家庭观念对中国人的家庭及其结构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汉语的亲属称谓语严格区分内外远近、上下长幼。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将这种家庭伦理关系投射于社会领域,把亲属称谓泛化到亲属关系之外的范围,因此也就有了我们对不熟悉的人的“叔叔”、“大哥”之类的亲属称谓的借用,这样的借用,符合汉民族注重血亲的伦理观念和“天下一家亲”等宗族思想,能使交际双方感到尊重和亲近,缩小交际双方的距离,从而受到较好的交际效果。汉语社会称谓中的等级观念也是家庭中长幼尊卑的宗法制度的衍变。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关系及其道德规范。在传统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宗法血统关系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下,汉语形成了体系庞大、内涵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和与之对应的非亲属称谓系统,具有极强的民族特性。

(二)英语称谓语形成的文化根源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希腊半岛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山地面积大而平原面积有限,人类只能通过海上贸易换回自己所需的粮食等日用必需品,其所处环境较之汉民族要恶劣很多,这种自然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他们与自然更多的时候是对抗状态。在与自然抗争、不断思考如何征服自然的漫长历程中,西方民族发展生成了重分析、强调事物自身特性的思维方式。

另外,西方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航海业,这种生产方式使得西方民族习惯于动荡的生活,家庭关系松散易变,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认知上忽视整体而重视个体,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的特点。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点,是一个不依赖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家庭内部不严格区分上下长幼,在社会领域称谓总体上也趋于平等,人们更习惯于直呼对方的名字,而不像汉语社会称谓那样等级森严、序列分明。

中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分歧也影响到各自的认知,使得汉民族与西方民族在认知上产生一定的差异。不同于擅长形象思维的中国人,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概况能力较强。所以,英语中的称谓语也具有简单、概括性强的特点。比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夫这些称谓表现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些人际关系几乎是等价的,没有区分的必要,因此英语表达这些称谓的词只有一个:uncle;与此相应的伯母、婶母、姑母、舅母等,在英语中也只是用aunt一词指称,这与西方人长于抽象概括有关。

不同于以血缘纽带维系,有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社会文化,西方社会文化以契约关系为基础,个人主义取向,重平等,因此其称谓系统简单、明了,不但称谓语数量少,而且指代宽泛,亲属称谓语内外不分,血姻含混,有时也没有辈分之分。

中西方远古人类不同的生存生活环境、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中西不同民族认知特点、思维模式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汉语称谓系统具有社会化、虚拟化、情感化等显著特点,这种系统、多样的称谓反映出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1]荣晨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语的差异[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李万敬.从称谓语看西方文化差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3]张丹秋.从“称谓”看中西文化[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15(01).

称谓语中变称现象的文化初探 篇4

本文根据称谓语中变称的类型, 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使用变称的文化原因。

一.称谓语中的变称类型

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 而变称的使用不仅存在于亲属称谓语中, 也存在于社交称谓语中。

(一) 亲属称谓语中的变称类型

亲属称谓语中的变称使用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 改变亲疏, 如媳妇称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 女婿也称岳父岳母为爸爸妈妈, 堂姐、堂哥、表弟、表妹等常直接称呼为姐姐、哥哥、弟弟、妹妹等。

2. 改变辈分, 从下称, 即跟自己的子女一样称呼, 如一般在孩子面前称父母为爷爷奶奶, 称哥哥弟弟为伯伯叔叔等。

3. 改变性别, 在汉语方言中有些地方用男性称谓词语称呼女性, 如湖北咸宁方言称姐姐为哥, 有些地方称姑姑为叔或姑伯等。

4. 改变群体, 即在交际过程中, 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情感, 对非亲属成员也使用亲属称谓, 如孩子们只要见到年长的成年男性或女性, 便要亲热地喊一声“叔叔好”、“阿姨好”, 老年人称陌生的孙辈人为小弟弟、小妹妹, 或把中年妇女称为大姐、大嫂。

(二) 社交称谓语中的变称类型

社交称谓语中的变称使用大多是抬高称呼人的地位、身份, 从表达的形式上常见的有以下两种类型:

1. 直接变换称呼词:在生活中, 人们常习惯把医院中所有穿白大褂的都喊“大夫”、“医生”, 把学校一般工作人员称为“老师”, 著名艺术家、作家也称为“老师”, 把上级机关来的普通工作人员称为“首长”、“领导”, 把餐厅的服务员称为“小姐”, 称普通职员为“经理”, 称顾客为“老板”, 称一般年轻女性为“美女”等。

2. 省略原称呼词中的某个字:凡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副职, 除了在一些特殊的正式场合,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交际中都会副职正称, 即有意省略掉诸如“副省长、副教授”等称谓中的“副”字。

3. 添加称呼词中的某个字:年老的顾客称年轻的售货员为“老”师傅, 人们在姓氏之后带上职务来称呼。

二.使用变称的文化原因

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态度、动机、情感等并非不相干的任意创造, 它们被一个共同的圆包含着, 这个圆就是“文化”。变称现象的产生与使用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它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与情感, 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而使用变称的文化原因主要体现在礼仪制度、职官制度、民俗、心理四个方面。

(一) 礼仪制度:由“仁”、“礼”而来的抑己敬人和尊卑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媳妇称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 一般在孩子面前称父母为爷爷奶奶等等。显然, 汉语亲属称谓语变称的使用现象, 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 抑己敬人, 想使用尊称并尽量抬高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来拉近彼此关系的社会心理。而统治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所代表的“仁”和“礼”。“仁”、“礼”具有“卑己尊人”和“上尊下卑”的含义。因此表现在称谓上就形成了称人时一定要看其品级、地位、尊卑、贵贱、辈分、长幼。这种心理定势延伸到现代, 导致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处处抬高别人以表示尊敬或求得好感。同时, 中国人又重视谦虚, 这种谦虚也主要体现为“卑己尊人”, 即贬低自己, 抬高别人。可见变称的使用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 职官制度:由职官文化折射出的官本位思想

中国古代的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 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非常普遍。近现代以来, 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职官文化仍具有广泛影响。因而人们在交际中普遍喜欢称呼对方的职务或职称, 甚至一些没有任何职务的人也会被称为“领导”或“某某长”, 或者一些普通员工被冠以“老师”或“大夫”这种职业称谓。与之相应, 已退休多年的人被呼以旧职务、副职被呼为正职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封建宗法等级社会文化的延续, 官本位观念和地位崇拜现象的体现。

(三) 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俗是传承文化的沉积。民俗语言的形式和语汇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只要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和语汇就会进入一种文化氛围。在我国汉族传统的信仰中, 人们崇尚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格局, “家天下”的集体观念从古至今一直根植于老百姓意念中。既然同属于一个“家”, 子民之间当然得根据年龄性别辈分来使用亲属称呼了;同时儒家要求广施仁政, 将仁爱之道推及他人和社会, 因此, 在非亲属之间对称时, 亲属称谓敬词使用频率之高, 也就不足为怪!

(四) 心理原因

1. 从众、从俗心理

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 孔子说:“大学之道, 在于中庸。”中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之一, 即是汉民族的从众从俗心理, 这种心理从汉民族俗语“枪打出头鸟”中可见一斑。日常交际中, 如果某一环境内有几个人使用变称来抬高称谓, 那么余下的人通常会自动使用变称, 因为考虑到大家都用了, 自己不用也许会惹人不快。实际上, 如果一个人实事求是地称呼某人“王副主任”, 的确会在对方心理上引起不快, 尽管这种不快不一定表现出来。民族的从众心理使得称谓人和被称谓者都已欣然接受了变称并视为正常。可见变称的使用是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心理需要。这种带有趋附心理的称谓方式更具有对象感与亲和力, 更能体现出对被称者的尊敬, 提高被称呼人的地位。

2. 迎合、靠拢的心理

人生活在世界上, 为了生存和发展, 必须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各种条件, 并且要随时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 于是便产生一种迎合和靠拢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反应在语言使用上, 就是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等, 说不同的话, 选择不同的语码。对人的称呼, 迎合心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夫和护士在文革前是分得很清楚地, 文革中不分了, 说大夫也是做护理工作的, 护士也可以当大夫, 于是大夫和护士就混用了。近几年来, 认为大夫、医生的地位高受尊敬, 一般病人或家属, 明知某人是护士, 但也叫她大夫、医生。师傅比售货员、服务员好听一些, 因此有些顾客和乘客看到售货员、乘务员便大声叫师傅, 甚至年老的顾客称年轻的售货员为“老”师傅。至于称已婚的女子为小姐, 也是出于这种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语言总能反映其所在文化的某种特质, 汉语变称反映着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特点、等级观念, 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 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族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反映着汉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恰当得体运用称谓语中的变称, 既能表达对别人的敬意, 使交际顺利进行, 同时也显示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对于称谓语中的变称现象, 虽然这类称谓语不同于一般带有普遍性的称谓语, 但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和交际功能。

摘要:语言总能反映其所在文化的某种特质, 汉语变称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对称谓语变称使用的几种类型, 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变称现象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称谓语,变称现象,文化初探

参考文献

[1]解伟莉:从称谓语的语用差别透视中国人文化心理, 安徽文学, 2009年第11期。

称谓语的变迁 篇5

略谈《水浒传》中自我称谓语的语用翻译

本文以<水浒传>的两个英译版本为语料,借助语用翻译的.理论,对其中的自我称谓语的翻译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在翻译自我称谓语的时候要在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别.

作 者:马轶男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自我称谓语   《水浒传》   语用翻译  

汉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探究 篇6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性别歧视;自然主义性别理论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般是指语言中对于女性的歧视。称谓语伴随着言语的产生而出现,它既是词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象征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在汉英的称谓系统中,不难发现许多对女性带有歧视成分的称谓。本文就从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姓名称谓语三个子系统来分析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着从自然主义性别理论的层面来阐释这种现象得以产生的根源。

一、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一)亲属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在汉语的亲属称谓语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主要体现在男女合称的并列结构中。此时总是男称在前,女称在后,如父母、爹娘、公婆、夫妻、夫妇、儿女、哥姐、弟妹、叔婶、兄嫂等。当男女合说时,女性绝对不可以排在男性前面,诸如"妻夫”、"母父'、"婆公”等表述都是有违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英语中也是如此,如husband and wife,father and mother, brother and sister等等。虽然wife and husband,mother and father,sister and brother等在语法上是正确无误的,在语义上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长期的言语习惯中男前女后的语序是如此常见,以至于反过来说,常会令人感到不是那么的习惯。

(二)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男子在社会中都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占据着社会重要职能部门的关键位置,主导着大政方针的制定,对社会发展施加着极其重大的个人影响。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往往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或者是各种服务业亦或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如护士、秘书、老师等。如果在男性经常占据的社会角色里出现了女性的身影,那大多会在职务或称号前加上"女”字作为标记,如女总理、女上司、女司机、女医生等等。现代社会虽然讲究男女平等,可是人们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依然要低于男性,比如当下的学术领域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这看似是一句玩笑,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汉语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同样地,英语中也总是在表示身份或职业的名词前加上一些标记词,如woman,female,lady,girl等词,或是在后面加上后缀"一ess”、"--ine”、"一ette”,如woman courier,female lawyer,girl graduate,actress,farmerette,heroine等。这种标记性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贬抑和歧视。英语中还有大量的表示职业的词是由man结尾的,如airman,policeman,chairman等,这也好像是把女性排斥在这些领域之外。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议或者其他正式的场合,列席人员的名单中如果出现了女性,那她们的名字后面一般会注明“女”字来作为标记,这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人们把女性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思想。

(三)姓名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在英语国家,女子出嫁前随父姓,出嫁后改随夫姓。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她的原名叫希拉里·戴安娜·罗德姆,其中戴安娜是其中间的名字,羅德姆是其娘家的姓。但她嫁给克林顿一段时间后就更名为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也就是把原来的娘家姓变成了中间的名字,而把丈夫的姓作为自己新的姓氏(但是由于中间名字通常不提,所以看起来特别像是直接换了姓)。虽然据说希拉里是后来为了帮助克林顿在保守的阿肯色洲竞选中获胜才从夫姓,但像她这样婚后不立即改名的女性毕竟是少数。因为大部分的西方女性在婚后都会被人直接以"Mrs+夫姓”来称呼,这样一来,不仅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姓氏,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被人淡忘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姓名普遍不受到世人的重视。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为例,其中的已婚女性大多被冠以丈夫的姓名来称呼,如荣国府几位管家的太太被称为"周瑞家的”、"赖大家的”、"林之孝家的”;甚至在主人阶级,没有权势的女性也会被隐性埋名,如宁国府少爷贾蓉的第二位太太,在书中一直被作者以"蓉妻”来指代。即便是他的亡妻——十二金钗中的秦可卿——也经常被人以"贾秦氏”来唤之。

二、汉英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理论基础

古代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从"自然主义的性别理论”衍生出来的。自然主义的性别理论影响了人类几千年,古代性别的社会结构、性别制度等皆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西方学者主要是打着科学的幌子,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论证女性就是弱者,就该被统治;而在中国,几千年来性别关系的格局在《周易》中就通过类比就被定位了。

《易传·系辞上》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把乾跟男类比,女跟坤类比); “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乾就是把门打开,坤则把门关上的)。 “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尊地卑,顺带就出来“男尊女卑”,尊卑搞清楚了,谁贵谁贱就正位了。

《易传·系辞下》有:“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对应阳面,阳光灿烂、映照万物;坤对应阴暗面,阴柔、柔顺。 《易传·说卦传》有:“乾,健也,坤,顺也;乾为首,坤为腹”。乾就是强健有力、坤就是阴柔和顺。乾就如脑袋,坤就如肚子;脑袋对智慧、肚子对生育,也对应欲望。强行的把乾对应男性、天、父、阳、健、脑袋、智慧;把坤对应女性、地、母、阴、顺、肚子、欲望。这种不科学的比附却塑造了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柔顺、服从、忍耐、贞静、内敛、卑弱等。天高地卑的自然判断则被偷换成了男尊女卑、男贵女贱这种价值判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的性别关系的格局在《周易》被定位了。

西方主要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角度证明女性是不完善的,顺理成章的得出女性应该服从男性,受男性的统治。古希腊的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表达了女性是不完善的、是缺乏理性的。中世纪《圣经》 又把古希腊时代的女人是不完备的观点以另一种形式复生了:夏娃,世界上第一个女人,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做成的,因而是男人的变异与正常状态的偏离,是不完善的男人。

即便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自然主义的性别歧视理论仍然不乏其拥护者。比如弗洛伊德,这位现代的精神分析大师就认为,女人就是被阉割的男人,她遭受着"阴茎嫉妒”的痛苦,在她的整个一生中,形成了很多负面的性格,比如,嫉妒、自卑等。总之,在自然主义的性别理论看来,女性是弱者、是不完善的男人、是理应被统治的。这些理论都是男权社会下、男性视角下的产物,太多牵强附会,没有什么科学性,但却左右了人类思想几千年,后来的很多女性主义者都对此予以反驳。

三、结语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它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历史演进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称语言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英称谓语的性别歧视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着其深刻的自然主义性别理论基础。通过本文的探讨,笔者希望读者能够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汉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女性,为提高女性地位、消除性别歧视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72.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 篇7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方言是由当地各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 同时东北方言也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语, 还有一些外来词。

东北方言是最接近于普通话的方言, 其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称谓语区别不大。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东北特色的称谓语。

一、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

1、小孩的称谓语:

东北人大都是务农出身, 农村人为了孩子身体棒好养活, 常用称呼动物的词来亲昵的称呼孩子, 比如:孩崽子 (婴儿) 、孩爪子 (孩崽子) 、小崽儿 (小孩) ;其他的有:孩棒子 (孩子) 、孩伢子 (极小的孩子) 、小不点儿 (小孩子) 、小孩伢子 (孩崽子) 等。

2、女性的称谓语:

东北方言中贬义词语数量大大超过褒义词语, 在称谓语中也有所体现, 犹豫东北人直爽的性格, 所以常常以身材上的缺陷或者是某些不足来称呼女人, 比如磣大姑 (胖大臃肿的丑女) 、二水货 (再嫁女子) 、缝破烂儿的 (代人缝补衣服的女人) 、花丽棒子 (衣服过花的女人) 、荤香 (女人) 、烂桃儿 (关系糜乱的女人) 、娘们儿 (成年妇女) 等。

3、男性称谓语:

男性以其品行来称呼的较多, 比如:狗卵子 (不务正业的男人) 、光棍堂 (未婚男子) 、你小子 (对男性的玩笑称呼) 、屁小子 (没正经的小伙子) 、青头愣 (说话办事生硬的小青年) 、爷们儿 (男人) 、野汉子 (已婚妇女的情夫) 、野小子 (不文明的男青年) 。

4、有关数字的称谓语:

东北方言中, 二是指傻, 呆笨, 是东北人最常用的称谓词语之一, 带二的称谓语有:二巴颤子 (二把刀) 、二不溜 (二把刀) 、二丙 (戴眼镜的人) 、二赖子 (小无赖) 、二棉裤 (乡巴佬) 、二皮脸 (没皮没脸的人) 、二水货 (再嫁女子) 、屯老二 (乡巴佬) 、三孙子 (地位极低的人) 、三只手 (扒手) 、浪三儿 (举止轻佻的男人) 。

5、以动物命名的称谓语:

以动物命名的称谓语多是以此动物的某些特征来进行暗示人的一些特质。例如:豹子 (最厉害的人) 、草鸡毛 (无能的人) 、打狼 (倒数第一) 、二虎 (缺心眼的人) 、狗男女 (不正当关系的男女) 、狗剩儿 (劫后余生的大命人) 、猴儿七儿 (不安静的人) 、鸡毛腚 (坐不稳的人) 、狼 (对父母不孝的人) 、驴 (有奸亲行为的人) 、顺毛驴 (只能顺着不能逆着的人) 。

6、带老字的称谓语:

作为东北方言中高级的程度副词之一, 是“很、极”之意, 老字用于称谓语也是非常的有特色的, 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中, 主人公刘老根的形象深入人心, 也让全国观众知道了一个东北称谓语——老根, 在《东北方言词典》中, 指的是父母的最后一个子女。东北人用老字作为称谓语尤其显得亲切, 也体现了东北人直爽的性格。如:老根儿 (父母最后一个子女) 、老灯 (老头子) 、老疙瘩 (最后一个子女) 、老葛 (乡下人) 、老蒯 (中年以上妇女) 、老奤儿 (称唐山, 滦县一带的人) 、老铁 (关系最密切的人) 、老土 (土气的人) 。

二、从词义来源来看, 东北方言主要可以按这几方面来划分:

1、能力品性类:能力素质, 品质性格, 指按人的行为特点来进行称呼。

例如:小脸子 (经常翻脸的人) 、炮仗筒子 (沾火就暴跳的人) 、尿包 (意志软弱的人) 、利害精 (利害人中的拔尖者) 、刺儿头 (好闹事不好对付的人) 。

2、职业技术类:按照人的职业来称呼。

虫 (具有从事某行业天资的人) 、掂大马勺的 (厨师) 、缝破烂儿的 (代人缝补衣服的女人) 、鲁生 (没受过科班训练的专家) 、跑片子的 (负责为两个电影院快速串换片子的人) 。

3、相貌特征类:东北人豪爽, 耿直的性格, 使得人们可以很直接的以别人的身体特征来称呼对方, 而并不感觉尴尬。

柴狼子 (极瘦的人) 、磣大姑 (胖大臃肿的丑女) 、地出溜 (矮小到处走的人) 、拐拉腿儿 (腿伸不直的人) 、拐拉子 (瘸子) 、漏齿子 (上唇短而遮不住牙的人) 。

4、经济地位类:是以人的经济状况来进行称呼。

大富 (有钱有势的人) 、阔大爷 (大款) 、老钱锈 (吝啬鬼) 、跑街的 (乞丐) 、穷哈拉子 (穷人) 。

语言和文化二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的。语言总能反映其所在文化的某种特质, 东北方言称谓语反映着东北地区古老文化传统的特点、等级观念。一方水土一方乡音。东北的地域文化, 一定会伴随着东北方言一起发展, 一定会在方言史上留下它独特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解正明.社会语法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学林出版社, 2001.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9]、辛任春.浅议普通话认知称谓名词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第5卷第2期.2010.1.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篇8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1998年) 给“称谓语”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支书等。”这个定义把握了称谓语的实质, 即称谓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它不但具有一般符号所具备的指称功能, 而且包含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各种关系, 如平等、疏远、亲近等关系, 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 年龄, 职业等特征, 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内容。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一部分, 英汉的称谓语之间既有很多共同点, 又有巨大的差异。因此, 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 如何将其译为英语, 又不失作者的原意, 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以英汉文化的差异为背景, 探讨《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和影响因素。

二、《红楼梦》中称谓语的分类

称谓语作为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 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具有多种社会身份, 总是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 并且总是随着交际对象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身份角色, 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称谓语。称谓语按照能否表示亲属关系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红楼梦》涉及人物众多, 贾府中数百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被称作是当时社会人际交往的缩影, 因此其称谓语也堪称古典名著之最, 多达1615个, 其中尤以社会关系称谓最多, 共945个, 占《红楼梦》称谓语总量的58.5%;亲属称谓325个, 占20.1%;此外还有值得一提的辞格称谓145个, 占8.98%;其他称谓212个, 占13.1%。

三、《红楼梦》中影响称谓语翻译的因素

1. 语境的影响。

汉语的称谓蕴含的意义广泛, 同样的称谓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如:

例1:“贾琏走上去说道:‘赖大是饭后出去的, 水月庵离城二十来里, 就赶进城, 也得二更天。今日又是老爷的帮班, 请老爷只管去?’” (第九十三回)

“Chia Lien stepped up to him:‘Lai Ta left after lunch, and the convent is some twenty li from town, so even if he hurries he can’t get back till the second watch, ’he said:‘If you are needed at the Yamen, sir, you can go with an easy mind...’”

例2: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 老爷也要自重。”

(第三十三回)

“I know Pao-Yu deserves a beating.”sobbed Lady Wang.“But you mustn’t wear yourself out, sir.”

在以上两例中“老爷”均是对贾政的称呼, 译者均将其译为“sir”。前者译为“sir”, 很好地传递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关系, 虽然贾琏为贾政的侄儿, 但处于这个关系制度森严的社会, 即使是一家人也要遵循封建礼教。后者王夫人称自己的丈夫为“老爷”, 主要原因是在别人面前表示对贾政的尊重和对他痛打宝玉的不满。在这种场合下, 如果把“老爷”直译成“You”显得过于随便, 译为“Sir”较准确地传递了原作者的表达意愿。

2. 交际双方关系、地位的影响。

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权势等因素对称谓语的翻译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起落,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称谓语的翻译在此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

例1: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 我就说了。” (第三十四回) With a sly smile she went on, “I hope Your Ladyship won’t think it presumptuous.”

例2: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 先天生的弱, 所以禁不住一点儿风寒。” (第二十八回)

“You don’t know, madam, ”said Pao-Yu, “Cousin Lin suffers from an inherited weakness and has such a delicate constitution that she can’t stand the least litter chill.”

例3: (贾母) 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 “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第三十三回)

She ordered the servants to prepare sedan-chairs and horses, telling them, “Your mistress and Pao-Yu are going back to Nanking with me this instant.”

由于双方身份、关系、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太太”一词的语用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考虑到这些因素, 翻译时也应该作相应的变化。例1中, 王夫人询问宝玉被打的原因时, 袭人称王夫人为“太太”, 译为“Your Ladyship”, 比较准确, 既符合王夫人的身份, 又点明了袭人与王夫人之间的主仆关系。例2中, 宝玉与王夫人之间虽说是母子, 但中国封建社会十分强调对母亲的尊重, 因此译为“Madam”是十分恰当的。例3中, 贾母在贾府中的至尊地位和身份, 决定了她的用词与普通人的区别。因此, 将“太太”译为“Your mistress”非常妥帖, 符合说话者的身份, 如果简单地译为译作“Your wife”则会逊色不少。

3. 文化差异的影响。

同英语相比, 汉语的称谓比较复杂。同一种称谓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如“兄弟、奴才、小生、鄙人、晚生、令郎、令爱”等表示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指示的谦称和敬称。而英语中则直接使用人称代词“I”、“You”和一些名词, 这种差异在翻译时应当受到充分重视。

例1:士隐听了, 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

(第一回)

“Excellent!”Cried Shihyin:“I’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you were cut for great things...”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亲属称谓常用于社交场合, 以传递不同的社交信息。例1中的说话者与受话者并非真正的兄弟, 而是说话者为了缩短与受话者之间的社交距离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虚拟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把“弟”和“兄”分别译成“younger brother”和“elder brother”, 往往会使读者误解, 造成信息传递失败。

四、《红楼梦》中影响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汉语称谓系统严密, 名目繁多, 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 数量贫乏, 语义含混, 如英语中的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 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但尊重文化传统, 遵循表达习惯, 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这一版本就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 以下对译本中称谓语翻译时所用的策略举例说明。

1. 具体化。

由于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 为使译语读者明确理解, 有时原文中表示不确指的称谓语, 翻译时需具体译出其实指对象。

例:宝钗也哭着劝道:“实在短什么, 我要是有的, 还可以拿些个来;料也没有不依的。” (第一百回)

Pao-Chai kept telling her to comfort her:If you are short of anything, I’ll provide it if I can.I don’t imagine Pao-yu will object.

原文中宝钗所指的“我们那个”实指其丈夫贾宝玉, 译文中为避免读者产生异议, 将其具体化, 译为“Pao-yu”。

2. 换算与变通。

由于汉语称谓词数量多、名目繁、指称具体, 英语称谓词数量少, 分类简, 指称含糊, 彼此之间无一一对应关系, 翻译时须依据语境, 对原语的称谓进行推理换算, 变通成译语中对应相近的称谓语, 以符合译入语的称谓表达习惯。

例1:黛玉不曾识面, 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 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 学名叫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 以嫂呼之。 (第三回)

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 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s wife.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

例2:正是呢!我一见了, 一心都在他身上, 又是喜欢, 又是伤心, 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 该打! (第三回)

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cousin.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

以上两处, 译者都采用了变通法和换算法。前者将汉语中的“表嫂”通过推理换算成英语cousin, 非常符合译入语的称谓习惯。后者将“妹妹”译为my little cousin则更显译者的匠心, 说明译者对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对称呼语的感情色彩把握十分准确。“妹妹”显然不能译为younger sister, 否则, 读者会误解二人的关系。译者用cousin一词, 加上my little, 准确地译出了表嫂对表妹的亲切呵护之情, 形象地刻画出了熙凤在贾母面前所表现出的费尽心机的讨好和逢迎。

3. 归化与异化。

《红楼梦》中称谓语蕴含中华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 译者可采用归化译法, 但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有时为使译语读者明确理解汉语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也可采用异化译法, 将指称关系明确译出, 以使称谓语语义对等。

例1:茗烟在窗外道:他是东府里璜大奶奶的侄儿, 什么硬挣腰子的, 也来吓我们? (第九回)

He’s the nephew of Mrs.Chia Huang of the East lane, called Ming-yen through the window.I don’t know he had the nerve to beard us.

璜大奶奶贾璜的妻子, 根据英美人的称谓习惯译为Mrs.Chia Huang是典型的异化译法, 就像王二嫂译为Wang Er’s wife一样。

例2: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 Lady Chia Dies in the City of Yangchow, Leng Tzu-hsing describes the Jung Mansion.

依据英美文化, 对已婚妇女称夫人时, 夫人前面的姓多是其丈夫的姓, 如史密斯夫人, Mrs Smith, 而此处贾夫人是指黛玉的母亲, 林如海的妻子, 贾宝玉的姑姑, 其本人姓贾, 这与英美文化中的称谓习惯差别很大。如按字面直译为Mrs.Chia, 译语读者会对其姓氏和身份产生误解。译者采用归化译法活译为Lady Chia, 则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五、结语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 不仅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且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称谓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称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 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 从而给翻译工作带来了种种问题。因此在称谓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如语境、交际双方的地位、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宪益等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EXING[M].FOREIGN LANGUGES PRESS, 1978.

[2]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3]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戴锦君.《红楼梦》中的亲属称谓翻译[J].东华大学学报, 2005.

[5]潘福燕.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J].潍坊学院学报, 2002, 1.

[6]潘明霞.《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7]文军.社交指示, 语用等同与称谓的翻译[J].

“先生”称谓语的自由联想法研究 篇9

关键词:“先生”,称谓语,自由联想法

一、引言

称谓分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比亲属称谓更具有广泛新和普遍意义。称谓语一直被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先生”是当今社会中广为应用的社交称谓语。因此, 对中国的传统称谓语“先生”做一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先介绍称谓语的定义和自由联想法。然后用自由联想法调查和分析称谓语“先生”, 了解它的发展变化, 最后得出分析结果。

二、称谓语和自由联想法的介绍

称谓语是最普遍的语言现象之一, 而对于它的研究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称谓语指在讲话或写作中用来称呼某人的词或词组。人们称呼别人通常看他们的年龄、性别、社会群体和个人关系。比如, 许多语言有不同的第二人称代词形式, 而它的使用取决于讲话者要礼貌地还是非正式地称呼别人。如果一种语言只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形式, 比如英语的“你或者你们”, 其他称谓语用来表明正式, 比如:先生, 布朗先生, 比尔。在一些语言中, 例如汉语的方言中表达亲属关系的词:父亲, 姑姑, 或者表达职位的词:老师, 教授, 用来表示尊敬。如果一个人想要和别人适当地交流, 称谓语很重要。通常人们用头衔称呼一个人, 例如:先生用来称呼绅士, 夫人, 女士用来称呼已婚或者未婚的女人。这表示一个更高程度的正式以及讲话者和听话者的更远的距离。

研究称谓语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自省法, 问卷调查法, 语料记录法等等。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研究。所谓“自由联想法”其实是人们在进行心理测试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它并非简单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而是包含着深刻的专业内涵。可以这样说, 自由联想实际上并不自由, 因为其中涉及了潜意识的决定性作用。”1“自由联想时, 我们绷紧的大脑神经得到充分的松弛和调节, 而变得异常活跃, 使人从眼前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 让内心的愿望充分展现, 从而看到自己平时所忽略的真实内心, 因此, 在自由联想的测试中, 被试者往往会暴露出他们内心的潜隐。”2

三、“先生”称谓语的调查研究及测试结果分析

我们选择了“先生”这个称谓语, 并对其进行“自由联想法”的调查。本文对20位来自内蒙古大学的人进行了“先生”称谓语的自由联想法测试。他们中有10位是中老年人, 受教育程度初中到大学本科不等;10位年轻人, 受教育程度均为大学本科。按照测试要求, 受试者要在第一时间将听到称谓语“先生”后联想到的词汇迅速写下来, 以10个为限。在进行结果统计时, 我们发现不同年龄群的人, “先生”这个称谓语的含义对他们来说也很不同。因此我们按照年龄对结果进行了分组统计, 并按每位测试者的词汇联想顺序进行排列。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认识上的共同点, 我们又对词频进行了统计。在统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受试者联想到的词虽然个别来看, 出现的频率不高, 但是它们表达的却是相似或同类的含义, 因此我们根据年龄再次统计了同类词出现的比例。

从这些数据和现象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首先, 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的联想有56.6%的相似, 也就是说, 对于“先生”的认识, 他们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那43.4%的不同, 比例接近一半的不同认识暗示我们“先生”这个称谓语的含义在这两个人群中已经有很大差异。

第二, 在这56.6%的相似认识中, 我们看到基本都是褒义词或者中性词, 尤其褒义词占大多数。12%的词与旧时的教书先生有关, 11%的词泛指先生们, 而有9%的描述性词汇都表达了一良好的形象。

第三, 对比中老年和青年的联想词汇, 我们发现,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 “先生”与“丈夫”和“有文化的人”关系密切。而对于青年人来说, “先生”与“老师”的关系更紧密。我们认为这和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以及经验有关系。

第四, 在青年人的调查统计中, 我们看到“先生”被添加了新含义“服务员”。这个比例达到了2.9%, 但是中老年人并没有提到它。

第五, 从联想到的贬义词汇来看, 中老年与青年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中老年人联想到的贬义词汇多与“官”有关, 而年轻人想到的却是“严肃”, “古板”这样的词。这样的差异应该与年龄, 生活年代, 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 虽然存在很多差异, 但是我们看到, 对于“先生”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这两个年龄群中还是达成了共识。他们都有相当比例的人联想到了同类词汇, 比如“老师”以及“称呼”。可见, “先生”一词的基本含义还是深入人心, 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总为言之, “先生”这个称谓语的形象还是很好的, 负面联想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先生”作为称谓语的基本含义得到了广泛认可, 而且这也是主要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不同年龄群的人来说, 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 这个词汇的使用在逐渐地减少,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他们甚至已经不再使用这个词。

四、讨论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先生”称谓语的理解存在相同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 “先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敬称, 比如“老师”, “大夫”等等, 而是一位“绅士”。另外, “先生”这个词现在很少被用到。本文发现, 对于不同年龄群的人来说, 它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它的基本含义已经深入人心。

通过对“先生”称谓语的研究和比较, 我们发现“自由联想法”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最直接的相关词汇。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因此, “自由联想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却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自由联想介绍.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网.

《红楼梦》称谓语的变异用法 篇1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典范, 是中华民族文学遗产的精华, 是我国几千年古老文化艺术传统的结晶, 是矗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的艺术宝库。”前人研究《红楼梦》语言艺术的著作实在不少。如:周中明先生的《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林兴仁先生的《红楼梦的修辞艺术》;吴竞存先生的《红楼梦的语言》;何士龙先生的《红楼梦语言美的鉴赏》等等。林兴仁先生更是在他的《红楼梦的修辞艺术》开篇的前言中提出“修辞不谈《红楼梦》, 纵读《诗》《书》也枉然。”然而, 以《红楼梦》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探讨《红楼梦》的称谓问题的文章并不多见。杜永道先生在他的著作《说话的诀窍》一书中曾经专门探讨过《红楼梦》中人物对称谓语的选择问题, 杜永道先生给出了我们“合理巧妙使用称谓语”的建议, 然而并未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称谓语;陈毅平先生研究《红楼梦》的称呼语系统并著有《红楼梦称呼语研究》一书, 他在介绍《红楼梦》中尊称问题时谈到了“常规性尊称”和“变异性尊称”, 但对其他称谓语变异问题的分析并不深入。

通过分析和研究, 我们认为《红楼梦》的语言中存在称谓语变异用法的现象。称谓语的变异用法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二、《红楼梦》称谓语的分析

一般来说,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复杂而完备的称谓系统。《荀子·富国》谈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的这句话是说,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大环境的影响下, 君臣、上下、官民、主仆、长幼、夫妻之间的称呼皆有规范。

素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反映了复杂的人物关系, 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称谓系统。通过分析文本, 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各人物称谓语的选择既与时间、地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相关, 还与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人物在说话时使用的称谓语大多数情况都是符合常规实际的, 即长幼、尊卑、亲疏有序;然而, 有时又是不符合人物实际关系的, 我们称之为称谓语变异用法。造成称谓语变异用法的原因, 我们认为是语境因素。

我们不妨先给《红楼梦》复杂的称谓系统做一个归纳。称谓是用来表达人物关系的名称, 按照人物的关系因素, 我们可以把《红楼梦》中的称谓系统分为亲属关系称谓语与非亲属关系称谓语两大类;按照人物的情感因素, 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的称谓系统分为:尊称、谦称、傲称、昵称、谐称、蔑称等不同类别。我们来看举例分析。称谓语按人物关系因素分类:第一:亲属关系称谓语:父亲、姑妈、舅舅、舅母、兄弟、嫂子、姐夫、姥姥、娘、婆婆、姨妈等。第二:非亲属关系称谓语:宝钗、黛玉、宝玉、芳官、富贵闲人、蘅芜君、大师、先生、丫头等。称谓语按人物情感因素分类:尊称:老祖宗、璜大奶奶、史老夫人、尊夫人、令祖宁荣二公、袭人姐姐等;昵称:宝儿、颦儿、玉儿、我的儿、小柳儿、小哥等;谐称:烧糊了的卷子、混世魔王、凤辣子、阎王老婆、小冤家等;谦称:在下、晚生、愚姊妹、犬妇、敝友、小婿等;傲称:焦大太爷、尤三姑奶奶、茗大爷、柳大爷等;蔑称:老货、小蹄子、毛丫头、烈货、阿物、石呆子、畜生、孽障等。

三、称谓语变异用法的分析

与称谓语的常规用法相对的就是称谓语的变异用法。什么是称谓语的变异用法?变异用法与常规用法相对, 即不按照人物关系的实际情况指称对方, 具体表现为亲属之间不使用亲属称谓语来指称, 非亲属之间按照亲属称谓语来指称。甚至有时, 人物之间的情感与称谓语的选择并不一致。

“研究变异修辞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变异, 变异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变异是对常规的超越, 如果这种超越不是建立在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基础之上, 而是随意滥变的话, 那么这种变异就失去了意义, 就只能看做是不规范, 是错误。”《红楼梦》中称谓语变异用法的例子俯拾皆是, 称谓语的变异用法不仅大大增强了《红楼梦》语言的表达效果, 还体现了细腻而深刻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

通过分析文本, 我们认为可以将《红楼梦》中称谓语的变异用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别:其一, 自我降称, 即, 说话人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辈分或其他因素选择称谓语。其二, 用越位称谓语指称对方, 即, 将该称谓语的相应身份、地位或辈分用在不具有此身份、地位或辈分的人身上。其三, 是亲属关系而不用亲属称谓语。其四, 非亲属关系而用亲属称谓语。其五, 称谓语的感情色彩与语境不一致。

四、结语

我们发现, 不论是亲属称谓语还是非亲属称谓语, 不论是尊称还是敬称等等, 称谓语在使用过程中都可以表现出常规性或者变异性。“变异是文学语言的特质, 是文学语言阐释的基点, 是我们打开文学语言深奥之门的钥匙。”《红楼梦》称谓语的变异用法是在对语境要素的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出现的。换而言之, 语境要素制约着《红楼梦》称谓语的选择, 为了适应语境, 称谓语产生了变异用法。这些称谓是把《红楼梦》这本鸿篇巨制连接起来的关键之一, 是森严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关系、人物关系的反映。因此, 分析称谓语的变异用法, 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语言与思想。希望我们的论述和分析可以帮助大家对《红楼梦》称谓语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红楼梦》称谓语的常规用法与变异用法;理解称谓语变异用法与语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中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2:378—381.

[2]林兴仁.红楼梦的修辞艺术[M].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1—7.

[3]杜永道.说话的诀窍[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203.

[4]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6—270.

称谓语“先生”之文化解析 篇11

2.礼教传统。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教与礼貌的国家,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因此就有相应严格的称呼。中国传统的“礼”的行为法则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从古人对“先生”的称谓来看,无论是父兄,先祖,还是老师,都体现礼教的传统文化。

3.平等意识。一般來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但也有特例。清朝晚期,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女性的解放也开始起步,走向社会的女性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秋瑾这样的女中豪杰。后来女大学生、女学者、女教师纷纷涌现。很自然地,“先生”这种原本专门用于男性的词也用到女性身上;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称女性为“先生”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一般女性,即不像称呼普通男性为“先生”那样,而是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比如像宋庆龄先生和冰心先生这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对这些被尊敬的女性,约定俗成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这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

(选自《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有删改)

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身上的特质:

1.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如何香凝、宋庆龄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许广平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冰心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

2.从事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工作。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称一位女老师蔡芸芝为“先生”。他解释说:“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女老师也叫先生。在我的老家河南,那时都是这么称呼老师的,可以说是习惯吧。”邢福义先生也说,中国语言学界知名的女教授如王还、钱曾怡、葛本仪、王宁等,有时也会被称为“先生”。称呼女老师为“先生”,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对教师这种职业的尊重。

3.享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相应的,年纪也都比较大。从已有的例子来看,女性被称作“先生”之时,往往已到知天命之年。

丰城方言称谓语研究 篇12

本文从本人家乡——梅林镇杭桥村选取了一系列称谓语材料, 希望能通过对这些称谓语材料的分析探讨而对丰城方言称谓语系统有所探究。

一、丰城方言社会称谓语

我们把亲缘关系之外的一系列指称社会身份以表明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命名为社会称谓语。丰城方言作为汉语的方言之一, 其社会称谓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种地方社会称谓语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种社会称谓语类型中有所了解。

1、词尾型社会称谓语

丰城方言称谓语中有几个主要用作称谓语词后的词尾, 主要是“则”“哩”“崽”。这些词尾在丰城方言称谓语中的应用可以参照如下:

“则”:妹则志飞则熊丹则

“崽”:清崽龙崽桂崽

“崽哩”:“陈家崽哩”“黄家崽哩”崽哩

这一类型的社会称谓语的特点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

(1) “则”的主要用法是人名+“则”。在杭桥村, 村民大都互相认识,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这种称呼可以避免某种陌生感, 相对于直呼其名要亲切得多, 而这种用法在年轻一辈的人之间用得较多, 特别流行于青少年之间;在中老年间的运用多是用于背称, 用于面称则是在相对较熟的人之间。

(2) 另外, 当地在称呼男女上具有严格的区别。如以上, 在称呼陌生女孩是用标记性强的“妹”加“则” (妹+“则”) , 而在称呼陌生男孩时则不使用“则”而改用“崽哩”即直接使用“崽哩”或使用外姓+“崽哩”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两种称呼只限于对年轻男女的称谓。与此同时“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崽”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昵称, 表达一种亲切的感情。通常的形式是人名中的最后一个字+“崽”;也可以单用“崽”, 表达的感情意义相同。

2、性别标记型称谓语

在丰城方言称谓语中, 存在普遍的性别标记称谓。而这一类标记称谓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外号以及小名中。这一类型的社会称谓语显现出强烈的性别区分性, 包括男性标记和女性标记类称谓语。

(1) 男性标记称谓。杭桥村中具有男性标记的称谓形式主要有动物名称+“牯”, 如“牛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牯”, 如“汤牯”“强牯”;或是直接用动物性别指代 (只代男性) , 如“牯子”。同样上面所讲到的“崽哩”一样是个男性称谓标记。

(2) 女性标记称谓语。女性称谓在丰城方言中同样是带标记的, 在丰城方言称谓语中女性标记称谓语是通过“婆”“妹子”“屄”“婆哩”等词素置于人名或称谓语后来实现。如“发莲婆”“爱英婆哩”;“孙女妹子”“外孙妹子”;“矮屄哩”“胖屄”以及人名+“屄”等。

3、人名+亲属称谓语型

由于关系亲疏和身份辈分的原因, 丰城方言中的称谓语系统也十分讲究亲疏辈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祖上的关系, 村里邻里关系复杂, 在辈分关系上比较讲究, 这就使人名+亲属称谓的这种称谓形式出现。“人名+亲属称谓语”通常用于关系较远的亲戚或是双方辈分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如:“德仁叔”“发莲婶婶”等。

4、绰号型称谓语

(1) 单纯的绰号型称谓语。这种称谓语故名思议就只是单纯的从人的某种特征或特长来对人进行描述, 这类称谓语在语义上可以使表述相貌特征也可以是说某人所具有的特长。例如:瘦茎哩 (形容此人非常瘦) 乌皮子 (此人非常黑) 神经哩 (此人情绪经常不稳定, 容易暴躁) 油漆 (此人是油漆匠) 。

(2) 身体特征型称谓语。此类称谓语以人的身体特征为基础, 通常是对他人身体上不足的代指。如:哑巴、拐子 (瘸的) 、矮子、驼老妈哩/驼老头哩 (此人驼背) , 这类称谓语通常有特定的指称对象。

5、亲属称谓语泛化型称谓语

人们由于需要表达出亲密和尊重, 所以在社会称谓语中多使用亲属称谓语;在丰城方言社会称谓语中存在许多亲属泛化的称谓语。

如敬称与自己祖父年纪相当的男性则用“公公”, 敬称与自己祖母年纪相当的女性则用“马马[mama214]”;陌生中年人间男女间的称呼又有不同, 称陌生女人时喜用“姨娘”, 而称陌生男人时则是用“哥哥”。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姨娘”和“哥哥”在这意义以上是对等的, 没有辈分差异纯粹是满足交际中表达客气与亲切的需要。

通过以上对梅林镇的社会称谓语的探讨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看出, 当地人们在性别区分上是非常注意的, 同时在对待称谓语上又表现出一种开明的态度, 对当地社会称谓语的多样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结语

在一个方言区域, 方言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我国大中城市里, 生活着众多的“新市民”, 他们正在努力适应着居住地的生存环境, 以求融入当地的人文社会。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恰当地运用称谓语, 可以联络感情, 增进友谊, 增强团结, 使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更加和睦亲切、团结友善。因此, 了解称谓语的内涵和意义恰当地运用称谓语,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能使古老的称谓语更好地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综上所述, 丰城方言社会称谓语虽然形式多样但分类细致,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基本遵循对上对下以及平辈之间的交际规则。丰城方言称谓语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本文针对这一系统进行的研究也十分有限, 只是对家乡杭桥村的称谓语系统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还有很多把握不周和不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翟时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2]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 1998 (2) .

[3]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4]钱进.称谓的性别标记现象[J].学海, 2004 (6) .

[5]付欣晴.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7]易维.宜春方言称谓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5) .

上一篇:中华武术的哲学基础下一篇: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