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

2024-06-23

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 篇1

摘要:语文教学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 语文教育工作者需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 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 以美来陶冶情操, 以情来扣击心弦, 引发思考塑心灵, 激励学生立心志, 语文教育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 指向他们的人格, 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情感,心灵,人格,教育

“‘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 意思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 塑造出来。”目前, 我们的教育事业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学生也正从纯理论型文化课程的学习转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现代文明的到来, 呼唤着全新的人格, 但是随着一代代独生子女的涌现, 校园内逐渐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学生自私敏感、悲观厌世、对人对事冷漠等心理特征。而语文是一门具有一定人文因素和修身意义的学科, 那么语文教学更要当仁不让的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 我们语文教师也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 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 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 熏陶感染他们,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播美的种子, 使他们对人类的光明前途坚信不移, 对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爱憎分明, 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勇往直前,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地努力奋斗。下面我们从四方面来阐述:

一.以美来陶冶情操

美是道德的亲姐妹, 美也是智力的好朋友, 它通过视觉、听觉的途径而作用于人脑, 在人的脑海里激起兴奋的浪花, 感情的波澜。运用教材中所表现的思想美、形象美、性格美、节奏美、语言美等等给学生以感染, 对学生道德情操和智力发展均有很大作用。

以美陶冶, 最基本的便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紧紧扣住教材的个性, 抓准内容、语言和写作上的特色, 在具体、细微、深入上下功夫。比如《雨中登泰山》是篇游记,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让他们激游于祖国壮丽河山之中, 可享受自然美、人文美。但教学时如停留在一般的赏析上, 就会失之笼统, 效果不佳;如果能够紧紧抓住一个“雨”字渲染, 重点推敲雨中烟云, 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峰、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的描写段落, 辅之以朗读、口述、换词换句的比较分析, 扩展阅读《登泰山记》等等, 那么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就会跃然纸上, 从而就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奋发向上。在以美熏陶学生的同时, 对那些破坏自然风光, 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刻的不良行为加深认识, 对其鄙视、厌恶。这样做, 正如苏霍姆林基所说:“美教给人识别恶, 并与之进行斗争。”只有我们教师自己有了真切的感受, 教学时才能通过朗读、呤诵,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再通过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 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美陶冶, 不仅仅是让学生饱眼福, 得到美的享受, 而且应当在他们沉浸于美妙意境的同时, 着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在教学中进行此类的长久持续的耳濡目染, 学生就能逐步掌握写景叙事的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能培育出闪光发亮的民族自豪感。《三峡》所绘景象的奇崛峭拔, 《小石潭记》画面的清幽秀丽, 《白杨礼赞》铺描西北黄土高原的开阔雄伟, 《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壮观, 无不是熏陶感染学生的好教材。

二.以情来扣击心弦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 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 并“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 扣击学生的心弦, 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由景入情, 由人入情, 紧扣作品的文字,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 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 或掀起波涛, 让学生很快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 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 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的感情。如果只有用平淡的语言, 进行支离破碎的注释和客观冷淡的叙述, 或许就很难收到沁人心脾的教学效果。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 如果诗歌教学离开了情的感染, 语言文字就会成为干枯的符号。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 能以情动情, 使学生学有兴趣, 受到感染。如教《诗八首》, 我们可用这样一些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诗, 像种子一样, 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 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 长久地滋润着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八首古诗有的已距九百年, 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 然而诵读咀嚼, 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学生的情弦被拨动, 胸中充盈着民族自豪感, 带情诵读, 学生就能受到熏陶和感染, 很好地理解诗句,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思考塑心灵

我们老师可以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 运用文章精要之处, 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激发他们生疑、质疑, 探索生活的道路和人生的真谛。塑造学生心灵, 不能停留在对文章所写的人、物、事的表面理解上, 而要由表及里, 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进行分析、解剖、比较、辨别, 在理性认识上达到正确、深刻的程度。“不着眼于让学生‘思’, 课文便好似浮光掠影, 瞬息消逝, 学生得益甚微;不着眼于让学生‘多思’、‘深思’, 学过课文虽也能似雁过留声, 但尔后回味甘醇则如黄鹤一去。”

比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开头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睡着了。”从表面看, 这段话平平实实, 但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下, 就可领略到其中寓含着作者对马克思这个伟大人物的崇高评价, 对马克思如海一般的深情。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文中没有直接明写“逝世”, 而是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来表达, 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用一般人逝世时用的“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被激活, 便可知用“停止思想”更能突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 他的伟大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停止思想”就意味着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 人们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又问:为什么写“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而不写“与世长辞”或“离开了人间”?学生心中会再次闪烁智慧的火花, 因为这样遣词造句能含蓄而深沉地表达恩格斯对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他认为他的战友永驻人间, 只是“睡着”而已。然而, 事实是无情的, 毕竟是“永远睡着了”。反复激荡的词句中寓含着感人肺腑的深情, 教师带领学生咀嚼词句, 引导、激励学生神思飞越, 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 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和语言因素糅合在一起, 便水到渠成地滋润到学生的心中。

四.激励学生立心志

俗话说“有志者, 事竟成”, 志是人的灵魂。语文教材中很多佳作反映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思想境界, 我们可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人物的思想言行, 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 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 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当然, 志向、心志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靠后天的培养与磨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的过程中, 青年学生立振兴中华、艰苦奋斗之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花极大的气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他们胸怀天下、坚持真理、勤奋刻苦、孜孜以求。显然, 语文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不应当是空洞无力的说教, 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 一个个具体的人, 一句句至理名言, 作用于学生的耳目, 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我想, 我们教师只有做育人的有心人, 抓住课文的生动感人之处进行启发, 才可晓喻学生以理, 打动学生以情, 振奋学生的斗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好教材, 它感慨时事, 写景抒情, 议论风发,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文中精髓之笔, 教学时可抓住这个千古传诵的名句, 使人生乐曲的主旋律在学生脑际萦绕。首先我们可以讲解一下这个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使学生初受教育;其次我们去评价作者彼时彼地提出这个抱负的积极意义, 在评论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为岳阳楼题诗作赋课文的名家名流甚多, 唯独《岳阳楼记》流传千古而不衰。这正是因为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高于常人, 而这种思想境界恰恰是中华优秀儿女崇高品质的反映;再次让学生联想到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让学生有紧迫感, 着力培养自己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的精神;最后让学生抒写自己的心志,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在阅读、理解、评价、表达的过程中, 文章的主题在学生脑中反复浮现, 同时渗透了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内容与要求,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切实的启发, 在实际行动中更上一层楼。

总之, “语文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 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将语文的养料内为化为学生的人格, 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育人之妙, 存乎一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应充分运用教材, 把思想教育落实到语言因素的教学之中, 创造出一个个独特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 从而使他们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只要我们锲而不舍, 精心浇灌, 我想日后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 篇2

赵燕妮

在我国的教育行业,有许多优秀的师德典范,李镇西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李镇西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这就是李老师教育工作的写照。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源于真诚,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学生感到寒冷,急切地提醒“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邀约学生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后进生”问题上,降低要求,因人而宜;在“优秀生”培养上,教育他们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如此点点滴滴,足可见:在李老师的心目中,学生是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是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李老师发自肺腑地爱着每一位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乐于主动地向他敞开心扉。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的尊重。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李老师的爱心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即使在我们心目中是“一无是处”、“无药可救”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地都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真心爱他们,便能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真心爱他们,才会放大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缩小每一个学生的缺点。若能将心比心,学生的心灵之窗必然会打开。

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把职业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的事都省了许多麻烦。”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提升层次。“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改变不了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 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 我不能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力!”

塑造健康心灵 篇3

一、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

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一种感性的学习。要让感性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营造起令学生感到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当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安心;也应当口头赏识,让学生感到愉悦;还应当怀揣热情,让学生受到感染……带给学生的快乐越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我在上六年级上册的《孔子春游》一课时,一开始就制作了以“孔子春游”的画面和诗情画意的音乐为背景的课件介绍孔子其人,给同学们带着看动画片的愉快心情,开始课文的学习旅程,然后逐步引导思考,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作为教师,我深深知道:教师是人,但更是职业教师。每次一走进课堂,我就抛开了生活中烦恼,以敬业的态度,给予在我生命中周期性出现的学生们以最大的热情,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他们的精神乐园。

二、挖掘教材的内涵思想

小学六年12册286篇课文,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蕴含着许多的心理指导材料。怎样把这些材料挖掘出来,以一种自然无痕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是需要花心思去思索的。在新课程实施后写的教案,通常都会设计三维教学目标,这是新出现的一种教学目标拟定思路,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第三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直接针对学生的心理来设计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为优化学生的心理,提供了具体而丰满的参照物。《拉萨的天空》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拉萨美丽天空的赞美,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审美情趣;《普罗米修斯盗火》能让学生学到勇敢机智、富有同情心的高尚品德;《小稻秧脱险记》能引导学生学科学,进而升华到爱科学、用科学……从丰富情感的体验,到先进榜样的激励,再到科学精神的养成,课文在力求全方位地培养起学生的健康人格,而从课文中寻找适合学生心理渴求的内涵,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依赖于教材和学生,为教学目标服务。课文不同,情感价值观不同,甚至教学环节不同的,都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

《黄山奇松》是一篇以优美文字,表现黄山松奇美的文章,但凡这一类描写祖国某一著名景点的赏析类的文章,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由于其具有语言优美的突出特点,于是我设计的教案就以朗读为主:第一遍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解决一些影响理解的词句;第二遍,在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遍,在赏析课文之后,字斟句酌地推敲重点段,把自己对黄山松的理解读出来。用朗读深化理解,让理解促进朗读。

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提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是说话必要言之有据,也可以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还可以是富有童心、关爱孩子等等。当同一篇文章出现多种选择的时候,最好是从一个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角度出发,不必面面俱到。因为我班学生比较缺乏的是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所以我选择了爱因斯坦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于是在教学内容时,我把重点落在了爱因斯坦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上,进而方法也随之做了选择:在简单梳理了文章内容之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感悟,这时的感悟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稍作引导,引入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然后以学生先自主思考提问,后合作交流解决的方式,来完成:文章通过哪些及怎样的描写,来体现爱因斯坦的品质?进而深入探讨伟大与平凡的问题。

精心挑选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感受各种情感陶冶、接受各种精神熏陶,逐步形成自己的健康的心理价值体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以适当的心理指导,一方面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总之,是为他们一生的幸福铺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 篇4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它们有的展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有的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社会美, 有的再现了自然、社会的艺术美。这些作品总是把丰富的情感蕴含在语言、形象、意境、情节等各个要素之中, 通过阅读、咀嚼、讲授、体味的多次反复, 就能对学生产生出一种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作用, 把情感的一般体验升华为意识和情感的自我完善, 以求“融美于心灵”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

教师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 帮助学生分辨真伪、善恶、美丑, 通过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进而在心理上产生感应,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迪。

一、用美的语言去激发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外在形式, 也是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往往用与感觉和知觉密切联系的理解性与情绪性相统一的词语描绘现实, 表达感情, 创造艺术形象, 它弘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激励人奋发向上。通过阅读和思考, 把握人、事、景、物的个性表现及共性特点, 领会题旨和意蕴, 感受色彩之美, 形态之美, 场面之美, 音韵之美, 从中领悟出内涵之美, 激发情感, 陶冶情操。

在让学生直接感受教材语言魅力的同时, 教师要用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感情, 让学生见其人, 闻其声, 临其境, 将生涩通俗化, 枯燥形象化, 抽象具体化, 复杂简单化, 从而引发美的遐思, 达到美的升华。

二、用美的形象去诱导

大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诸如思想理论、道德品格、观念精神、理想信念、态度意志等, 在语文教材中均有形象而生动的体现。学生从这些文章中吸吮人类进步文明的乳汁, 进而使思想丰富而完善。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识、愿望的。只要抓住课文的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选取触发感情的共鸣点, 让学生去感知、去体味, 进入角色, 就能获得美感效应。如鲁迅先生的《药》中塑造了一群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群众的形象。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 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 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 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文中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布衫, 散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 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还有对茶馆里的一伙人的各种嘴脸的刻画, 都充分表现了群众的毫无知觉, 麻木不仁。通过对华老栓和康大叔以及茶馆群众的形象进行描绘, 揭示了革命者被杀悲剧的社会根源, 从而激励人们批判封建的思想文化, 彻底推翻封建制度。

三、用美的意境去陶冶

许多文章往往经过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构思, 其意含蓄隐秀, 其境生动形象, 能触发学生想象, 引发出别致而隽永的美感, 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因而, 缘情入境, 深入开掘课文的意境美, 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作者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 用多种比喻从不同角度唤起人们的美感。如“田田的叶子”像“舞女的裙”、“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绿》既写“她松松的皱缬着, 象少妇拖着的裙幅”的形态, 使人感到梅雨潭在清风吹拂下, 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又写“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的质地, 使人感到绿波晶莹光洁, 美不胜收;同时写“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的色泽, 使人感到潭水明澈而深厚的静态美。学生读着, 眼前仿佛出 现了一片涟漪, 指肤间仿佛触到绿波, 一种明快、柔和、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就会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无比爱恋, 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四、用美的结构去拓展

优秀的作品, 大都构思新颖而巧妙, 章法自然, 美寓其中。赏析作品美的结构, 可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产生喜悦、爱慕之情, 激起研讨的欲望, 拓开了思维, 既可获得美的享受, 又可获得成功的快乐。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把革命者的遇难和华老栓买药———人血馒头的事巧妙结合在一起。药———人血馒头,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群众买药、吃药、议药的明线与革命者被杀、被吃、被议这一暗线, 通过刑场、茶馆、坟地交织在一起, 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被杀害, 一个被毒害;两个受害者, 一个根源, 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行, 以唤起麻木的人们尽快觉醒。

这种匠心独运的结构艺术, 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五、用美的情感去培养

现代中学生的心理有三个特征:一是封闭性———多思, 但不喜表露;二是自主性———成熟且自主自尊;三是探索性———敏感且喜欢探索。他们的情感往往分成两大类, 或喜爱、愉悦、崇敬、仰慕, 或仇恨、痛苦、轻蔑、厌弃。由于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情感的波动性较大, 教师除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外, 借助语文教材, 用美的情感去引导, 去培养也非常重要。一篇文章总是把作者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 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 有渗透作用, 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不断激发学生, 学生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思想得到净化, 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 以美的行为来规范自己。

《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石钟山记》的自然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每篇文章都有一个聚光点, 都能激起学生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 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塑造美好心灵.(经典诵读总结) 篇5

——“特色立校,文化立人”特色办学工作总结

漫步校园,打量那些三三两两读书的人群。翻开文集,欣赏那些记录学生点点滴滴感受的文章。我们的心暖暖的,因为此刻心中荡漾的是收获的喜悦。

两年之前,为了响应上级部门“创建特色学校”的号召,我们反复考量了学校多年办学的实力,最终确定了“特色立校,文化立人”的办学目标。

是的,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无数国学经典被人们传承咏唱,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文》等,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以 “特色立校,文化立人”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成为了我校实现办学特色的有效载体,拉开了我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学生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序幕。

两年来,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经典名著诵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领导重视,上下同心,合力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打造浓郁的文化环境。

为增强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2010年12月我校全体师生在操场上隆重集会,举行了“特色立校,文化立人”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全体师生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地诵读国学经典,传承祖国优良文化,记录读书感受。为进一步营造良好诵读氛围,学校精心布置了校园文化环境,在走廊和楼梯的墙壁上悬挂上了许多国学经典的片段和名句,图文结合,精美优雅,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记诵和理解。

二、多措并举,保障“特色立校,文化立人”活动的开展

1、成立“特色立校,文化立人”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中层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制,讲实效,重落实。召开辅导教师专项会议传达精神,形成共识。向学生广泛宣传,让“与经典同行,同名著为伴”的理念深入人心。

2、投入资金,保障活动的开展。开放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吧”,让图书走进学生生活。

3、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班主任月考核和年终考核中。

4、在学校组织的主题活动比赛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也激发了全校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三、积极开展多项活动 创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

1、开展“文化早餐”活动,要求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每日晨会前十分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购买国学经典诵读书籍,做到人手一册,保障活动开展。

2、每节课开课前,利用课前三分钟准备时间诵读经典名篇片段,不失时机的将国学经典植根到学生的心中。

3、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让国学经典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诵读,或吟唱,或表演,或舞蹈,让国学魅力四射!

4、引导学生参与“好书互换”活动,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

5、利用班级的“图书角”、“读书吧”中的图书,组织学生阅读,结合评选“阅读之星”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6、组织学生积极撰写阅读感受,开展“读后感”写作比赛。

7、开展硬笔书法比赛,弘扬民族文化。

8、读书节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节日。

四、特色办学活动结硕果。

是的,我们付出了辛劳,但我们收获了喜悦。你看,躺在图书室里的图书在各班流动起来了。孩子们收藏在家里的图书也进入校园了。操场上,树荫下,几乎每一个角落,你都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发现一些正沉浸在书中的身影。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欣欣然,一切朗润起来了。”

随手打开学生的作业,翻开那些书法作品,你也会感受到变化。书写更工整了,字体更娟秀了。

翻开《在路上》、《征途》这两本学生自己的文集,阅读着这些还显得有些稚嫩的文字,仿佛自己也被带进了阳光中,星空下,田野里,仿佛又一次目睹古人的风采,再次感受名著的魅力,感动、感怀、感想信笔拈来,诗情、亲情、友情随心写就。这些习作虽然稚嫩,确如晨风清新。尚显单薄,也似朝露莹澈。

在读书的路上,出现了一些“新星”。方宇文的《这一刻,我长大了》,朱耀坤的《悯农 节约》,储银萍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等三篇作品获得了马鞍山市二等奖。徐文才老师的《真水无香》获得马鞍山市优秀奖。孙恒斌、陆金娟两位老师获得马鞍山市优秀教师辅导奖。李雅惠的《〈三毛流浪记〉读后感》,卜婷婷的《读悯农,悟节约》,李庆的《诵读经典,感悟践行》,朱超的《经典伴我成长》,熊梦如的《〈弟子规〉伴我成长》,张雪的《我快乐,因为有了你》等九篇读后感在含山县教育局组织的相关比赛中活动较高的奖项。二零一零年,熊友为老师辅导的《木兰从军》国学经典吟诵节目获得含山县二等奖。二零一二年,陈学曼老师辅导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节目获得含山县一等奖,排名全县第一。相关活动图片及文字报道也常常见诸网络、报纸上。多篇学生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在这些“新星”的激励之下,学校中,班级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塑造美的心灵 培养健全人格 篇6

一、树立以发展性辅导为重点的心理辅导理念

教师应树立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的辅导理念,在学习、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聘请了上海市教科院和许多高校的专家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对心理辅导有更为科学的认识。

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在仇忠海校长的领导下,成立了以唐缨副校长为主管,心理辅导中以为中心,教科研室、政教处、教导处三室连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聘请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为顾问。

1.建立一流的心理辅导中心

1997年,学校投资40余万元创建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一流的心理辅导中心。辅导中心下设行为观察室、多功能心理松弛室、心理测量室、个别咨询室、集体辅导室、心理档案与资料室,这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曾送出3人去华东师大心理系参加“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送一部分兼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参加市教委、市心理协会举办或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培训班。另外学校还组织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并购买了《相约星期二》、《学习的革命》、《教育科研基础》、《全脑革命》、《登天的感觉》等书籍分发给教师学习。目前,心理辅导中心有专职教师2名,兼职心理教师20余名。我校形成了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各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三、多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是一个整体,心理教育必须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效益。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包括以下7个方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措施。在心理教育课上,老师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调控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发展性心理辅导,各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学校对每一门学科都提出了运用心理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还制定了鼓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科研论文的政策措施。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更新了教育观念,使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在业余时间用先进的心理测量软件,为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和个体差异,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隐患问题,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除了课堂上进行面上的辅导外,心理辅导中心定人定时值班,针对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中心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相应问题的专题讲座,如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困惑、考试焦虑等,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为了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心理辅导中心的王欣老师编制了《心理体操》,黄英老师编制了《放松操》,徐曼老师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太极拳,编制了《太级松弛操》、《太极剑》,让学生通过接触画面、音乐和声音所发出来的暗示,消除内在的心理压力,放松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学生心理自助团体建设

1996年,学校率先成立了上海市首家“学生心理协会”。另外还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自强社”、“校风巡查队”、“星星窗心理辅导广播台”、“星星窗心理热线”等学生社团。这些学生心理团体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活动,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学生还自发成立心理协作小组,他们在课余时间交流和阅读心理科普书籍,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沟通。组内成员以同感的方式解决自身问题,化解了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

5.积极开展课外心理训练活动

根据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的特殊要求,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如在各年级中开展智力竞赛,进行注意力训练、发散性思维训练、推理训练等;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登山,训练他们的意志品质;组织课外科普小知识抢答竞赛,训练成功心理;组织与校外学生进行联欢,训练交往心理,增强理解和情感交流。通过课外心理训练,让学生学会自制和调节自己,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6.与家庭、社会联手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辅导中心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咨询、培训,让家长学会如何理解并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方教育合力。另外我校心理辅导中心还到附近的工厂、城镇社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7.注重科研

先进的科研理念是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保证。为了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科研水平,学校经常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来学校为全校老师做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的张声远、吴增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耿文秀、叶斌副教授都曾来我校做过讲座,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从1994年至今,学校先后开展了《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方法初探》、《中学生合作竞争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学生潜力开发研究》、《家庭学习心理辅导》等市、区级课题研究,有利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未来的挑战及展望

2000年的金秋十月,七宝中学迎来了来自新疆的一批“特殊”学生,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上海的学习生活,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民族大家庭中,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

我校下一步打算把先进的网络技术运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计划开通专门的“网上心理热线”。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到学校的任何一台网络计算机上网与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值班,解答学生的问题。

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和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形式、方法、策略、原则等。今后要加强学校与高等院校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发展。

用细节塑造心灵 篇7

是隆冬季节, 天儿又短, 所以放晚学时, 楼梯里已是昏暗不辨人了。可是伴着师生下楼梯的纷乱脚步声, 我们发现有位成年人稳健地走在最前面, 随着他抬手“啪”的一声, 走廊里的照明灯被打开了, 于是周围一片雪亮, 细看, 那人是校长。再下一层楼梯, 雪亮的灯光又随着他的一抬手而洒满了楼梯。再下一层, 灯又被打开, 却是腿快的学生们的杰作, 而校长已被淹没在声声“校长好”和挤挤挨挨的人群中了。相信受益于这雪亮灯光的学生们会和我拥有相同的感动:校长这一细微的举动, 送来的是黑暗中的光明, 是寒冷中的温暖, 更是开启大家心灵之门的钥匙, 一把薪火相传照亮他人的钥匙。是的, 细节往往就在我们一句话一投足间开花, 且芬芳沁人心脾。

阳春季节, 蓝天鸟语, 草木吐绿, 可是新植下的个别苗木似乎还睡在自己的梦中, 忘记了北国之春已经来临。漫步在校园甬路上的校长, 无疑注意到了这一点, 只见他几步迈过宽宽的草坪, 直奔那睡梦中的苗木, 审视抚弄甚至嗅闻, 像个熟练的园工, 那恳切的情状似乎是对方不醒他便不走的样子。远远看见这一情节的我, 不由心头湿润, 感慨连连:他的希望每棵草木都能吐绿扬翠, 尽享春光, 多像那些不辞劳苦的园丁, 一定要唤“醒”那些迷途不归的学生啊。对一棵草木他尚且如此费心, 那么, 对全校两千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他又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啊, 怪不得他那白发在一天天地增多着。远处的我眼里涩涩的, 从校长这一细微举动中, 我再次体会到, 作为一名教师, 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多光荣, 同时也悟出了教育教学的一些方法, 这无声的却潜移默化的细节教育浪漫又深情, 胜过了那如雷的声声说教。

于是,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工作中, 我更加留心一些细节教育:主动为捧满了作业的学生让路, 擦净学生未及擦拭的黑板, 宽慰那情绪看似不佳的学生……这里有别的老师做的, 也有我做的, 我都感叹着, 感动着。但有些细节也让我惋惜着, 痛惜着:有些老师对迎面走来的学生的问候置若罔闻, 也许这老师此时心绪不宁, 但是, 他却让那位热情打招呼的学生脸上充满了尴尬, 心灵笼上了阴影, 并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轻易不要向他人表示热情和礼貌。有些老师视地上的废纸片为无物, 或仅仅是指挥旁边的学生弯腰拾取, 置学生的感受和自己的形象于不顾, 如此, 学生怎能“亲其师”, 又如何能“信其道”呢?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一切”的理念, 已深入到当今每个拥有事业心的人的内心,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从事着塑造人类心灵这一细微精致的工作, 更应注重细节。

真心呵护塑造心灵 篇8

一、宽容不足, 传递感情

有的时候, 在班级工作中, 我们会用同一教学模式, 同一标准来管理学生, 结果发现不少学生没有照老师说的去做。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差异的, 他们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症下药”, 管理好每一位学生。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更何况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呢?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面对学生的过失, 不应该是责备和训斥, 而应该是理解和给予宽容引导, 使学生在期待、理解和信任中感受到教师对待他们的感情。

学生虽然在身心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并没有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差,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也能引起大的“风暴”。所以, 在这个时候, 教师要保持宽容的态度, 不管学生怎么难以控制, 先冷静后再做决定, 这时学生可能会想“事情没那么严重, 教师不一定是针对我, 或许真的是我错了。”教师在宽容的前提下, 与学生共同寻找克服不足的方法, 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呵护自尊, 走进心灵

教师对于学生不要急于求成,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尤其是后进生, 教师更要尊重和爱护他们, 循循善诱, 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只要在某个方面有所提高, 哪怕是离教师的要求相差较大, 教师也要给予表扬、鼓励, 且不可伤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知道自己有了进步, 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来说, 自尊是无价而又敏感的, 那么我们每位教师都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贪玩成性, 谁的话也不听, 一旦挨家长的打骂就离家出走, 到学校学习也是“破罐子破摔”。我尽量找到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 在长时间的感情交流中, 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因为不爱学习而成绩差, 成绩差了就没有学习兴趣, 不愿上学, 出走是吓唬父母。我和他进行了交谈, 在交谈中我们不谈学习, 而是举实例、谈理想、谈人生,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说教,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经过努力, 这位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善用惩罚, 激发责任感

在赏识、微笑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师对“罚“尽量避而远之, 尤其是“体罚”。我认为在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要远离“体罚”, 但不能远离“惩罚”。我所说的“惩罚”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的强制措施, 以达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有效的遏止学生不良行为的蔓延。当然, 实施惩罚教育时, 要用智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收起自己的微笑和热情, 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错误行为生气了;在教室乱扔东西就让他自己打扫;损坏东西就自己修好或照价赔偿等, 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才能加以改正。

注重心理辅导塑造和谐心灵 篇9

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矛盾的现象。在日常教育中, 班主任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的抚育和引导, 给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培优”, 为学生上好心灵“培优”课。

一、心灵“培优”课的“备课”

班主任要给学生进行心灵“培优”教育, “备课”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进行集体教育, 还是个别辅导, 都应做好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准备。

心灵“培优”课的“备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备学生。

班主任需要给学生建立档案, 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 个人喜好, 性格特点以及在班级的表现等等。这样便于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体会学生的感受。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常处于一种善变、敏感的状态, 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 而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又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 善于发现他们的困惑, 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 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在批评学生的一个缺点时, 先想想他的优点, 让他知道自己的优秀面, 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也更乐于去改正。

2、备“教材”。

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内容准备。班主任要首先了解清楚学生出现的“问题”, 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运用教育机智,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 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晓以利害, 喻以事理,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这样的危害或后果。班主任要以德服人, 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改进意见, 以促使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3、备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灵“培优”

是一种艺术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也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如聆听法, 暗示法, 疏泄法, 激励法等。“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关爱者” (班华) , 备方法就是要更科学地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多观察学生, 多与学生接触, 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情感上的满足, 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真切关爱。

二、“心灵培优”课的教学

班主任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是很好的选择。班会课上, 班主任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的思想熏陶。班主任要妥善安排主题, 精心设计教育活动, 形式要新颖活泼, 容易让学生接受。

“学习动员会”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制定目标, 奋发向上。班主任要利用“学习动员会”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让优秀的学生发言, 分享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让后进的学生表态, 道出刻苦学习的决心和学习计划等, 让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结对, 携手共进, 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 班主任要做好后进学生进步成长的记录,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心灵“培优”课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 班主任还可以开展“故事会”活动, 让学生演讲励志故事, 英雄模范事迹等, 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他们的心灵。另外, 考前组织学生进行大合唱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 激昂斗志。

当然, “心灵培优”仅仅靠班会课是不够的, 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与班主任沟通的平台。班主任可以利用好班主任信箱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另外, 每周写班级日记与班主任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把一周中学校的事, 班内的事, 或者家里的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周记上, 班主任在批阅时, 要认真细致, 如有必要, 可以找一些学生谈心, 对学生的周记做激励性评价。周记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班主任关注全体学生的好方法。

三、心灵“培优”课的思考

1、班主任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一个融洽的班集体, 犹如一个温馨的家庭,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应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打造一个如“家”的班集体, 促使学生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相互影响,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班主任要选拔好班干部, 打造高效的管理团队, 发挥他们的垂范作用, 带动整个班级班风的提高。班主任可以邀请同学们共同来制定或修订班级公约, 一起布置班级环境,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他们自治自理的能力,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他们“自主、自律、自立”意识的形成。

2、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灵“培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也要因人而异, 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应进行个别辅导。集体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集体熏陶, 促使他们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个别辅导是对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矫正, 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上的障碍, 改良学习策略, 树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 并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追踪记录。

3、后进学生和优秀学生相并重。

后进生在学习上有着很大的潜能, 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心灵的“培优”辅导是不会忽视的。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 既要注意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产生进取心,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也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 优秀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是不容忽视的。优秀学生身上寄托着更多家长、教师的期望, 实际上他们的压力更大, 班主任要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适时做好心理调适, 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 班主任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耐挫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 篇10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 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 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 魅力是舟, 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 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 使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 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其次, 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 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 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崇尚高尚的操守, 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 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 身为教师应“朗如日月, 清如水静”, 积善成德。我们不要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 而是要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 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 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 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虽难“淡泊明志”但也要要坚持“君子为而不争”的原则。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系上, 表现为对学生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 乐于助人和交往, 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 有进取精神, 自信而不自大, 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 表现得勤奋认真。

再次, 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曾反复告诫老师“要爱生如子”, 他主张“为了孩子, 甘当骆驼。于人有益, 牛马也做。”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 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 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尽管我们中职学校问题学生较多, 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关注较少, 自尊心受到一些伤害, 自信心不足, 自制力差, 但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所以,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当学生受窘时, 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 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 就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有错误时, 换个角度想一想, 假若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听哪些话。“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吴非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 下一代将会比赛粗野。”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 与学生交谈学要换位思考, 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 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才能打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最后,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情绪上, 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 保持乐观开朗, 振奋豁达的心境, 情绪稳定而平衡, 与学生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 令人精神舒畅。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饱满的热情, 大方自然的神情, 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与学生交往, 神采奕奕, 精力充沛, 显得富有自信,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教学气氛。如若老师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 显得疲惫不堪, 使学生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神情自然的老师往往也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 神情倦怠、精神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限、手足无措, 都会给学生留下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因此, 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 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 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也就是要别人喜欢自己, 自己要先喜欢别人, 要吸引对方的注意, 先要注意对方。学生喜欢开心果, 绝不欢迎“苦瓜脸”, 因此, 我们老师也要讲究“微笑服务”, 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的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高, 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 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 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 从而不断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 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 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 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为什么总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 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呢?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 师德感人, 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 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 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说:“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 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 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能够不教而教, 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一种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形成人格魅力的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只有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 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的价值参照系, 从点滴入手, 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新型教师。其次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 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 他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 学生就会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 敬佩他们的老师, 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再次, 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 以诚待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 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 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 步步落实目标, 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 陶冶情操, 提升思想境界。

倾听心灵之音塑造健康灵魂 篇11

语文课堂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也是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对话中学会生活,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语文课堂对话中,应该融文本与学生灵魂深处的生命意识于一体,最终通过对话给学生以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启迪。

對话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堂上未达成共识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对话。周记是学生平时的练笔,也是展现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在周记中流露的心灵之音。

一、教师应是虔诚的欣赏者、赞美者

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即作者在灵魂深处与自己的谈话,学生周记也是某种意义的内心独白,是用笔呈现自己生命流动中的种种图像。驻足其中,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学生的周记,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这里写下了青春的誓语,流下了青春的热情。为自己在班级扫除时流下的汗水,为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为自己在合唱比赛中的精彩表演……录下青春的思考,对友谊的审视,对人生的品味,对宇宙世界的关注。这些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我由衷地欣赏。

一次上课因为某事误解了一位学生,后来他在周记中说明真相。明白真相后,我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并在他的周记中写道:你的周记是一面镜子,照出我工作中的失误。谢谢你!

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不仅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教师应是真诚的倾听者、抚慰者

青春是美好的,有激动、喜悦,也有忧郁和感伤。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苦闷与矛盾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要像朋友一样倾听,用饱含真情的话语与他们交流,去抚慰、去疏导,使其摆脱困惑,走出迷惘。

有一位学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心力交瘁。有一次她的日记中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对未来生活的惆怅与迷惘。我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相信不幸的使者敲过每一家的门,暮色苍茫中唯你心中的不懈信念会驱除黑暗,抵抗那可怕的敲门声。”临毕业前,这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您的话给了我很大鼓舞,使我重拾往日的自信,我会永远记住这些话,永远记住您!”

老师在周记评改中发自肺腑的文字使学生的心境变得开阔、平静,在这些深情话语的背后,学生读出的是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语文教学中的心灵塑造 篇12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动动脑筋, 想想办法,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参与度提升到最高点, 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 优化学习方法, 使学生获取最佳的思想品德知识, 形成思想品德能力, 提升思想品德素养, 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要高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做富有创造性的人。

(一)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情景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和本土文化特色, 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时内容, 进行一些有利于学生塑造美好心灵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选取一种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 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 这些鲜活生动的情景, 作为学生实验观察的对象客体, 并经过教师极具亲和力的语言的描述, 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亲历实验, 获取丰富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

(二) 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 要精心备课, 提前预设有效的思想品德问题, 在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获取新鲜的思想品德知识, 提升自身的修养。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慎而又慎, 杜绝无效的课堂提问进课堂, 达到时间的高效, 训练的高效和问题的高效。

(三) 创设有效的表演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由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 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进而形成激昂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促思, 进行高效教学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现在思品课课堂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追求热闹, 提问过多, 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 不是为教学服务等等。因此,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必须关注课堂提问。有效提问中的“有效”两字体现在学生的态度积极, 思维含金量足, 学生个体获益明显和深刻, 学生发展效果明显, 提升教学效率, 塑造学生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如学习思品课《走科教兴国之路》, 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 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 (2)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3) 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4) 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 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 有一定的层次性, 有一定的梯度, 将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层次梯度化。

三、创新模式, 先学模后创模

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方式,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 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科创新教学模式, 尝试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模式, 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走向成功;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研究, 树立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和人才观;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构建科学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方式, 塑造学生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可以模仿的高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引领探究, 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训练检测, 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总结升华, 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领域。也就是“四步法”教学模式, 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检测、总结升华”四个环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优化课堂教学重在“导学”为指导思想, 以设疑创新为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学教互动, 导学引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善于实践和终身学习的目的。

四、多元评价, 以评价促教学

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得分=形成性评价50%+终结性评价30%+定性评价20%。

(一)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视角有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单元测试、实践能力等几个维度。

(二) 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是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或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 命制一份质量上乘的试题, 大多呈现书面的形式, 但也有口头的形式。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思想品德的检测, 主要考查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三) 定性评价

主要由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要突出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目的是促进学生寻找差距, 明确奋斗目标。

总之,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体验, 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的、高效的。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为学生设想, 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文本,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就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有助于增强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塑造学生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摘要: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课要以培养学生美好情操, 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塑造美好心灵为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平台。一个人先要成人, 才能成才, 这里的“人”就是指一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水准。因此, 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师肩负重任, 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偏远的农村更是问题种种: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慢, 家长认识不到位, 不支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厌学。种种不良的因素是制约思想品德课程高效发展的瓶颈, 从而制约了学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严重的是没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可见, 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效率, 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多年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方面的教学经验, 现就怎样构建高效课堂, 塑造美好心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情境教学,以问促思,创新模式,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附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上一篇:骨折分型下一篇:COD快速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