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分析

2024-09-10

内因分析(共12篇)

内因分析 篇1

1.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理论回顾

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内企业经营者业绩和企业经营效益。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1]。在现实中, 形形色色的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绩效, 即使属于同一所有制、处于同一产业和地区, 企业绩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 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何在?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一直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外生论、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行为—结构—绩效模型解释。其中,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又可以分为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契约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能力论。

1.1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外生论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外生理论的代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2], 他们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效率, 即著名的“ S-C-P梅森-贝恩范式”。梅森-贝恩范式注意到了企业绩效的差异, 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所决定的, 而由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 由此推论出企业绩效的差异是外生的。

1.2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契约论

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 它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 深入研究了产权归属、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主张通过产权的明晰界定、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来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1.3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能力论

企业能力理论从能力的角度定义、分析企业的本质。在能力理论中, 影响最大的是“核心能力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能力集”, 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其基本观点如下: (1)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 (2) 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决定企业绩效的好坏; (3)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3]。

1.4 产业组织理论的行为—结构—绩效模型

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分析, 以哈佛学派的行为—结构—绩效模型为代表。哈佛学派认为:产权安排决定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家的素质 (能力) 与努力程度, 而企业家的素质 (能力) 与努力程度决定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经营战略, 并通过这两者同时影响着包括技术创新的企业行为, 最后市场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经营战略、企业行为等互相影响, 特别是市场结构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而且间接通过企业行为来影响企业绩效[4]。

1.5 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理论评析

契约理论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 从而克服了梅森-贝恩范式单从企业的外部因素探讨企业绩效的局限性, 但在另一方面却将企业俗化为一种“人际关系的装置”, 似乎只要调整好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企业的绩效就可以明显改善, 因而完全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力属性, 没有探讨生产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能力理论以能力为分析工具, 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 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 改善企业绩效, 这种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核心能力理论却忽视了企业的契约属性, 看不到企业的制度结构或产权安排对企业生产活动的重大意义, 导致其理论的片面性, 不能解释在企业能力既定的情况下, 企业制度的创新会带来绩效的提高。

从企业内部来看, 哈佛学派关于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是较为全面的, 而且具有层次性。但哈佛学派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 只认识到企业家人力资本及其努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没有认识到广大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绩效决定中的作用, 而如前所述, 企业家人力资本也属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范畴;其次, 哈佛学派没有认识到企业资源禀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这导致了其理论的不完备性。

2.人力资本视角下企业绩效决定的内因分析

综上所述, 无论是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还是外因论及哈佛学派的行为—结构—绩效模型, 都只侧重于问题的某一方面, 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实体, 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是多元的、是复杂的, 既受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市场自由程度等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 也受企业内部因素如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努力程度, 企业的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故企业绩效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 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难模仿性、难替代性及价值收益递增性的特点, 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内因, 对企业绩效具有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影响[5]。其表现如下:

2.1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比较所具有的主动性、创造性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动性是指, 从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全过程看, 人力资本相对于非人力资本而言, 其作用是积极的、主动的。从企业的供、产、销三大环节来看, 企业人力资本均显示出了其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只有人力资本所有者积极、主动的运用非人力资本, 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 才是企业实现增值、获得良好绩效的惟一途径。

2.2 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协作性结合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是改善企业绩效的源动力

非人力资本的证券化形式使其所有者在进出企业时没有什么障碍, 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其所有者在进出企业时, 都要考虑自己的人力资本的特殊适应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反映了社会分工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和退出企业的一种客观制约。这一客观制约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一种退出企业的惰性, 以及承担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 企业人力资本具有相互依存性, 人力资本协作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财产, 只有在单个人力资本所有者参加特定的协作体后才得以分享, 而离开便失去了分享的机会。可见, 人力资本的协作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样, 构成人力资本所有者退出企业的障碍, 增强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风险的承受度。因此, 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从其投资收益的角度出发, 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 减小离开所在企业的风险, 他们更有积极性改善企业绩效。

2.3 企业人力资本所具有的价值优越性、不可仿制性、难于替代性是企业取得良好绩效的现实保证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本的价值优越性, 即人力资本能显著地提高企业效率, 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者做得更好, 因此, 在相同的市场环境、相同的政策制度下, 高人力资本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企业人力资本的难以仿制性, 即该企业的能力不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与复制。如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相互协作产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特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等, 它是一种抽象的能力, 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 但却难以描述、不可言传, 更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它是企业独一无二的东西, 竞争者难以仿制。由于该类能力的难以仿制, 它便成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与长期绩效的源泉, 成了企业取得现实绩效及长远良好绩效的最根本保证。

影响企业绩效的诸多因素均是围绕人力资本而发挥作用的。作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 企业不仅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联结, 而且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企业绩效是企业人力资本在竞争环境下, 运用企业的物力资本在产权激励、治理机制等制度安排的综合作用下创造的。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内因, 对企业绩效具有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绩效评价问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3-4.

[2]陈立泰, 姚树荣.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其集成决定论——一种对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认识的新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 2004, (1) .

[3]Prahalad C.K.and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s of the Fir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66) :79-91.

[4]程承坪.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2.

[5]黎富兵.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内因分析 篇2

员工主动离职内因解析

文/朱应召

不少企业老板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越是想要留住的员工,往往越是留不住——甚至有的老板疑惑不已:企业给予的待遇也不低,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也不小,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愿意留下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一百个老板会找到一百个不同的答案。但是,我要说的是,答案只有一个:首先,是因为你想要留住的员工找到了更好的去向;其次,是因为你和你的企业,让你想要留住的员工有所失望。

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中人而言,工作都会是其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因此,如果没有找到更好的去向之前,是很少有人会断然辞职离开企业的,除非是老板和企业太过让人失望、反感,甚至到了与之水火不容的地步。

当然,也有员工是想要自己创业当老板因而离开企业,但是一般而言,只要不是与企业有利益冲突,这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其与企业的感情,其离职之心也不会太过强烈,甚至在合适的时候,不排除其还会回归企业。

媒体曾报道过为李嘉诚长实公司工作的香港“打工皇帝”霍建宁,2011年年薪高达1.7亿港元——以平均每日工作12小时计算,他每上班一分钟,银行户头即可进账超过904港元。按照一年261个工作日,他每日的薪酬高达65万港元,比老板李嘉诚的儿子(也就是和黄副主席)李泽钜还高。在《福布斯》评选的非美国企业全球最高薪行政总裁中,他排名榜首„„

有趣的是,霍建宁也曾有过自己创业的想法——在1983年短暂离开公司几年后,霍建宁重回长实怀抱,并成为了如今的“打工皇帝”。

让我们细细考量一下这件事:霍建宁1983年离开李嘉诚的公司自己创业时,李嘉诚的长实公司给予其的年薪是多少媒体没有提及,因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肯定不会达到2011年的1.7亿港元!而他之所以会有创业的想法,肯定是觉得自己创业收入会比打工高(如果是觉得自己创业会比打工收入低、甚至会负债仍然想创业,那么,几年后他就不会再重返长实公司)。但是,经过几年创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之后,他重返李嘉诚的长实公司,并成了年入1.7亿港元的打工皇帝。这时候,恐怕谁再劝他离开公司自己创业,他都不会同意了。1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创业并不是员工离开公司的真正理由,利益(在企业内部则是待遇)才是根本——即使是有创业之心离开企业的人,如果最终发现创业所得还不如在企业工作所得,最终还是会愿意重返企业的。这时候,如果企业愿意收留,其会加倍努力工作回报企业,从此再也不提创业事。

因此,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说穿了就是待遇问题——如果霍建宁重返长实后待遇不是年薪1.7亿,而是1.7万,我相信打死他他都不会愿意干的。

地产龙头企业之一恒大集团老板许家印是笔者的老乡,《南都周刊》曾报道过他创业的历程——最初他是为深圳一家公司打工,被公司派至广州成立一家房地产公司任总经理开发房地产,取得空前成功。但是老板给予他的待遇仅仅是每月3000元,连养家都紧张。他因此离开公司自己创建了恒大„„回首前程往事,他说还要感谢那个老板,如果当时老板给他的不是每月3000元,而是每月30000元,他就不会有创业的动机了。

由此可见,创业并不是员工离开公司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只能是“待遇、待遇,还是待遇”——只要给足待遇,哪怕让博士当清洁工提马桶都有可能(不信的话,一年给二百万招博士当清洁工,看会不会有成千上万的博士挤破头地前来应聘);如果一月只给一毛钱,你让文盲来当总经理,人家文盲都不会睬你。

假如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工作,企业给予其每月五千元的工资,在同行业中算是中等偏上了,老板也许会觉得待遇不差了,比上不足,但是比下绝对有余。然而,老板却往往容易忽略在待遇方面,没有多少人愿意比下,而绝大多数都会愿意比上——为什么XX企业同等职位一月给六千、八千甚至一万呢?我的能力又不比他们差,为什么他们能挣这么多,我却偏偏要在这里一月挣五千呢?

这种情况下,一旦有机会进入那种能够提供更好待遇的企业,可以说没有谁会愿意留下来,陪着原公司慢慢熬下去的。所以,员工离开企业,一般情况下,肯定是找到了更好的去处。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老板还抱着“企业给予的待遇并不低,发展空间也不小”之类的想法,是难以真正留住自己想要留的人才的。

有些老板认为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主要是因为部门主管、部门经理的原因,事实上并不尽然——员工对部门主管、部门经理失望,只要对老板不失望,就很容易解决,因为老板轻易可以换掉这些不称职的部门主管和部门经理,甚至,因此会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可是,如果因为是老板不愿意撤换掉这些不称

职的部门主管和部门经理,从而压制了真正有才华、有能力、有激情的一线员工的发展空间(谁都不会愿意一辈子当一线员工)、伤了他们的心,那么,即使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去处,离开企业也会是必然的事情了,因为在这样的企业里,注定他们不会有出头之日。

对于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不同的老板有不同的应对办法,比较常见的是寻找“空降兵”——通过外部选聘的方式招徕新的人才。事实上,这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虽然这种办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它同样会压缩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有激情一线员工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觉得,除非企业内的一线员工确实没有合适、可担重任之人,否则最好还是在企业内部进行选拔为好。一来,得到提拔之后,一般人都会珍惜机会,更加认同和热爱企业,更加努力地工作来回报企业;二来,内部选拔出来的员工得到提升之后,其本身对企业比“空降兵”更加熟悉和了解,具有“空降兵”所不具有的优势,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三来,其被提拔对其他的一线员工还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一线员工看到希望,从而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提拔一线员工,由于其原来待遇较低等各方面原因,相对从外部招聘来的“空降兵”,其在待遇方面的期望值也会有所偏低(但是其满意度却并不会因此降低),可以有效为企业节约用人成本。

只有对那些内部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的岗位和职位,才适合进行外部选聘,否则,从企业内部一线员工中进行提拔,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时,这也是有效解决员工离职问题的途径——得到提拔之后,是没有多少人会再愿意离开公司的。当然,提拔的前提是要有相关的职位,这就要靠企业老板定期清理不称职的部门主管和部门经理、清除企业管理运作的“肠梗阻”了。如果老板受不了痛、下不去手,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里,乔致庸面对找自己递交辞呈的小伙计马荀,充分了解前因后果之后,果断地罢免了原来的大掌柜,提拔了马荀并重新修订了股息制度,结果使陷于绝境的包头复盛公商号重焕青春、一举成为行业翘楚,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他继续任用原来的大掌柜,那么,将失去马荀这位一线得力干将不说,包头复盛公商号的生意也将在被原来的大掌柜带入绝境之后陷入灭顶之

灾„„

内因分析 篇3

体操的内容丰富,完成动作的方法灵活多样。合理地选择锻炼项目和内容并坚持锻炼,能全面增强人体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身体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历程中,体操从中小学体育的首要地位下降到被“冷落”的地位。从《奏定章程学堂》到《劳卫制》体操都是中小学体育的重点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操的地位逐渐衰退,直至现在被“冷落”。据刘锦芳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初中高中阶段学过双杠的为30.5%,学过跳箱或跳马的为44.4%。同时对五六十年代读中学的教授进行调查,结果是50-60年代在初中高中学过双杠的为100%,在初中高中期间学过跳箱(马)的分别为86%和100%。据罗达勇《对浙江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的结果:在调查的42所中学中,能够按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操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只有6所中学,仅占总数的14.29%。有85.71%的普通中学没有按规定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其中有8所学校只上技巧教材,占22.22%。有2所学校只上基本体操,完全不上器械体操课,占5.55%。体操辉煌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这种现状呢?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他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既相互联系叉相互区别的。毛泽东同志曾概括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本文试用这一原理,从造成体操在中国中小学中被冷落的内因和外因,对体操如何摆脱这种现状作一些探讨。

一、体操被“冷落”的外部原因

中小学体操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始终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必然与其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外部环境是中小学体操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外因。外因虽然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却能对事物发展的进程起到导向、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从清代后期,洋务派开设新学堂,体操进入中小学体育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体操在中小学体育的地位随着体育指导思想不断的变化而变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体操几乎是当时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全部内容,占着绝对的地位。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内容是体操、球类和田径“三足鼎力”的格局,体操居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体育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体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首要位置。8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学体育从单一生理观向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形成了体育整体效益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20世纪末提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并且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更大的选择权。1982年9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取消了体操成套动作的测试项目,这一变更表面上与体操教学无关,实际上是一种导向,无形中削弱了体操运动项目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体操作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地位开始出现“衰退”。在20世纪末期,体操真正地被“冷落”了。

2体育师范院校的改革

国家逐渐加重文化成绩在体育高考中的比重,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积极意义。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真正有体育才能的考生,特别是一些从小开始体育锻炼的优秀学生.因文化成绩要求提高不能上线,而被挡在了大学殿堂之外,而另一些预计上不了线的学生,高三时对高考的几项素质进行强化训练,以刚刚合格的体育分考入,其实体育整体素质并不佳。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推进,课程设置调整使各主干课程教学时数呈现大量压缩的趋势,体操的教学时数也被大大地压缩。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变化如下:1981年第一次修订的体操普修教学大纲中,体操普修课学时达到342学时;1986年压缩到210学时;1991年为170学时;1997年调整为198学时;到目前的90学时,有的甚至压缩到70学时,仅有80年代的四分之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专业学生的体操素养不断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3社会导向的影响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由过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娱乐健身、轻松健心”的观念转变;由过去跑步、做操一些简单的运动到现代比较流行的一些球类、休闲类运动的转变。特别是现代奥运会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许多奥运比赛项目不断地普及和大众化.许多运动项目逐步成为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走进中小体育课堂。这些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对抗性、游戏性、趣味性以及器材相对于体操器材来说价格要低得多,所有这些社会动态都会迅速地传播到中小学里。再加上体操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家长也就自然地让孩子疏远这种所谓的“高难度、高危险性”的运动。

4传统文化导向因素

许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对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乃至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植根于传统文化母体的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主宰——儒家思想的支配,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重文轻武的思想从汉代开始,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愈演愈烈.体育活动为士大夫所不齿。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有了彻底改变,但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它仍然影响着传统的中国人。造成了中小学、家长和教师不重视体育,严重损伤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对体操的学习兴趣。

二、中小学体操被冷落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和源泉,并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体育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体操教学是中小学体操发展内因,对中小学体操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操教学包括教师、学生、场地器材和教学内容。

1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体操教学观念的偏误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授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他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与内容。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行、知识、运动技术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体育教师存在体操教学观念的偏误。根据宋益刚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初中体操教学调查,体育教师乐意上体操课的教师占总人数的29%,约52%的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的态度模棱两可,过半数

的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持无所谓的态度。邹华勇对南昌地区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只有27.7%的体育教师乐意给学生上体操课,55.6%的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的态度模棱两可,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说比较勉强。体操教学观念偏误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体操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只有在教师的保护帮助、组织纪律严谨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安全地进行体操教学;第二,相应法规欠缺,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家长的态度不利于教师一方。通常情况是只要在体育课堂上出现意外,校方就会处理任课教师,家长会怨言不断甚至是纠缠不休。所以体操的教学往往被教师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内容,领导也往往不作硬的要求。于是部分教师不从学生身心健康的方面考虑,不从体操的锻炼功能出发,在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偏误。教育观念偏误使得体操教学改革难有质的突破,仍然停留在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上,导致体操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教师体操教学能力差和男女比例不合理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充分发挥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体操素质且男女比例适当的师资队伍。我国现阶段体操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张卫东在《对华东三省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男女教师之比为4.32:1,而男女学生人数之比为1:1,这样的男女教师比例显然不适应体操的教学。有体操特长的教师仅占总人数10.4%。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差,保护帮助的能力不足,使他们对体操教学存有害怕心理。

2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学生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明显,据教育部2004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与2002年相比,学生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体操运动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差造成学生动作做不到位,甚至无法完成动作,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容易受伤,最终引起学生对体操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倦。目前中小学生存在过度害羞、胆子小,有暴力倾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吃苦精神、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将呈上升趋势。由于经历挫折磨难少,生活经验贫乏,因而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控制力极差。目前中小学班级学生超额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大中城市和一些重点中小学,基本超过国家规定的“班额”(小学40至50人,中学45至50人),有的班级学生达60-80人之多,最高有近百人,大大超过了规定“班额”。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个体育教师要面对这么多学生,学生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体操教学内容的特点,面对如此多的学生,练习的密度、强度和运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现状极大地限制了体操在学校中的开展。

3体操场地器材匮乏

就现状而言,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所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体操在学校中处于从属地位,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在此前提下,大部分中小学领导比较重视升学率,而投入到体育的精力和经费不多,添置体操器材的经费更少。目前,我国中小学体操器材匮乏,张卫东对华东三省中小学体操器材状况调查结果:在所调查的一百多所中小学中,体操器材设施全部合标准的几乎没有。单杠、双杠、山羊、体操垫、小垫子、跳箱等达标率也只有10.5%-27.2%;而没有肋木、体操棒、长体操凳、彩带等器材的中小学则分别占60%-92%。在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经济落后的地区状况可能就更糟了。体操教学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一般的中小学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场地器材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场地器材不安全,学生害怕做动作;教师也因为害怕出教学事故,就不敢将体操作为教学内容。造成体操器材匮乏的原因:第一,是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第二,与其他体育器材相比,体操器材昂贵。第三,器材的保管不好和缺乏养护。

4体操教材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我们还是抱着20世纪50年代的竞技体操教学模式不放,没有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在实际教学中追求动作的难度和规格化。由于体操动作多、难度大、空间变换复杂、非常规动作多、普及率低。危险性大,而且练习多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对动作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形成了体操教学内容单一、呆板、没有趣味。特别是竞技体操,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下,用力的部位、发力的时机、用力的方向准确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因此,体操的很多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健康第一”的中小学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成熟,中小学体育更加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中小学体育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而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中小学体操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体操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并最终被“冷落”。

内因分析 篇4

1 由暴雨引发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

1.1 排水设施建设不完善

雨果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个埋藏在地下的“良心工程”却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1]。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重地上, 轻地下”, 在地面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竖起的同时, 地下空间被挤占, 地下系统的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排水设施不完善不健全。表面上高楼耸立城市建设档次提高了, 实际上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前的标准和做法, 有些地方排水设施不配套, 很不受重视。虽然有关部门政府对排水防洪加大力度, 但当发现下水管道宽度不够时, 又重新开挖, 刚修好的路面没过几天又被挖出来一会是装电缆、一会是装水表、一会是装煤气管道, 工程不断返工造成的浪费大, 而且对居民的正常通行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一座城市的下水道往往折射出这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 以及城市的宜居程度, 只有将规划的目标放长远, 真正提升排水能力, 才能保证城市经得起下一场暴雨的考验。

1.2 不透水面积的增大

不透水面是城市最基本的组分之一, 其覆盖状况随城市发展的变化对城市局部气候、城市水文、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城市污染等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城市不透水地表作为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 逐渐被认为是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相互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暴雨发生时, 如果透水面积充足, 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使雨水渗透从而减缓积水速度,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不透水面积的增加, 从而土地硬化, 地面摩擦力减小, 暴雨时水流速度加快, 所以地面径流快速汇集, 排水速度受到影响。

1.3 城市蓄水能力不强

河流湖泊作为调节城市蓄水的重要载体,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 原有的水域面积在大规模改造之后所剩无几, 留存的水面规模也大幅缩减, 城市的蓄水能力随之降低, 暴雨季节水位上升。河湖水面是调节城市蓄水的主要措施, 当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的标准降雨强度时, 湖水或蓄水设施会暂时蓄存, 降低峰值延缓到达时间, 待峰值过后再将储存的水缓缓排至排水系统或加以利用, 将雨水转化成水资源[2]。另一形式的载体就是将雨水存于地下, 通过大面积透水性好的绿地, 利用透水地面以及地下蓄水池来留住雨水, 但在实际城市建设中, 城市绿地一再被压缩, 硬质地面增加, 不仅使城市绿化环境变得惨淡, 而且由于硬质地面的铺装多采用不透水材料, 因此吸纳雨水的地面也越来越少。

1.4 排水系统管理不到位

我国目前大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 排水系统还采用的是合流制系统, 在同一管道中的雨水污水的沉积物积存, 即使是已经采用雨污分流的管沟, 也会有大量污染物沉淀下来, 时间久了越积越多, 形成了堵塞, 造成了排水管沟过水断面减小, 还增加了排水阻力, 排水量大大减少。管理本身难度系数不大, 但是问题不突出的时候执行力度就会欠缺, 很多城市的下水道多年没有清理过, 知道某处完全堵塞了才会去清理, 实际上此时管沟的排水能力已经很弱, 雨稍大就难以排出去。另外, 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不好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道路上的垃圾杂物增多, 下雨后这些垃圾会被冲到雨水口, 继而被封堵, 甚至雨水口会被有些居民当成垃圾口, 加之管理不善, 雨水口内的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 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 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

2 国外城市的先进举措

2.1 德国排水系统规划

德国所有城市都具备现代排水设施, 虽然修建的年代、外观上略有不同, 但执行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配套设施比较完备。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德国全境共有51 500 km长的排水管道, 可以环绕地球13圈, 每年可以处理94亿m3的污水和雨水。其中46%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 33%的为污水专用, 21%的为雨水专用[4]。不过, 在德国, 最出色的雨水排水系统是路面透水的设计。透水路面保证路面的透气性, 让地面能够冬暖夏凉, 特别是透水地面的孔隙多, 增大了地表面积, 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 同时又降低了噪声。如汉堡市的停车场大多铺成镂空路面, 杂草植物从空隙中长出, 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5]。总之, 德国的排水系统不单单是具备城市防涝功能, 还将美化城市和环境的改善融为一体, 美观实用。

2.2 巴黎水下博物馆

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达2 300多千米, 规模远超过巴黎地铁。巴黎的下水道埋藏在地面50 m以下, 水道纵横交错, 密如蛛网。下水道宽约3 m, 两旁是宽约1 m的检修人员通道, 但其四壁整洁, 管道通畅, 地面没有一点杂物, 干净程度甚至可与巴黎的街道相媲美, 来到此处不会闻到一点腥臭味。工程师们将雨水和废水分开处理, 处理后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纳河, 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 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有趣的是, 在巴黎的街道上行走, 如果你一不小心把钥匙或者小玩意儿掉进了下水道, 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因为这里的下水道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 你所做的就是打个电话, 而且这项服务是免费的。

2.3 密西西比污水处理系统

美国的密西西比州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利用城市中的沉积湖处理污水。其优势是依靠太阳、风力、水流和水中的营养物提供能源, 因此利用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湿地可以吸纳洪水, 减少风化, 收集雨水, 补充地下水, 创造多样的环境和景观。

2.4 丹麦科林水资源利用系统

科林的排水系统主要是将来自屋顶的雨水直接收集到街区中央的水塘, 然后经过瀑布和溪流循环流动, 将这些水用至洗衣和厕所。其实在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同时, 水资源的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节约成本, 减少远距离供水和排放处理的压力。同时, 再生水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替代水源, 也发挥着其优势作用。

3 对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议

3.1 完善城市排水体系建设

我国城市管理部门通常关注的是地面上的高楼大厦, 建设排水系统一没有直接效益, 二没有形象政绩, 三缺少排水系统, 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往往被忽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往往需要通过用法律、行政、工程等多方面手段共同确立其应有的地位。比如日本有《下水道法》, 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 国外一些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排水问题, 正是因为在法律、资金、管理各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的机制, 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我国应加强立法, 以及监督制度, 来全面完善体系建设[6]。

3.2 提高排水管道标准

我国现在普遍的现象是用多少挖多少, 排水设计的预见性不够,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无法跟上城市建设的节奏, 有的是因为早期排水设施建设的标准低, 现在还在使用, 还有的就是高标准需要高投资, 而产生的效益未必明显, 所以建设方低不就高。因此城市规划建设初期就该提高管道标准, 规划更加长远, 以免频繁给民众造成出行不便。

3.3 改造旧的排水管沟

在发生内涝时通常老城区更为严重, 因此适当改造老的排水管沟, 提高其排水能力, 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形成较完善的排水系统。有些低洼地带往往是重灾区, 对待这种情况可以结合旧城改造, 适当填高低洼地带的地面标高, 消除低洼易涝点, 或者配套应急排水措施, 一旦发生积水, 可利用大功率水泵和临时排水管道将积水直接抽排出去。

3.4 提高透水地面覆盖率

透水地面相当于是蓄存雨水, 是减少径流的重要途径。可以仿照别的国家, 比如在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等荷载不大的地方, 更多地采用透水性好的地砖铺装。如果城市居民区多采用这样的透水地面, 绿地做成低洼形式, 将屋顶的雨水收集起来, 这样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无需改造就可以应对超强降雨了。

3.5 提高城市蓄水能力

可以通过增加蓄水设施, 以蓄排结合的方式来弥补城市排水系统的不足。西方国家正是因为意识到雨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因此通过制定法规来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 同时鼓励雨水的贮存来改善城市水环境。比如日本广建蓄水池, 德国在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中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 美国也通过实施贮留设施来进行调蓄。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来增加蓄水能力。

3.6 加强排水设施的后期管理

再好的排水设施建设, 如果没有好的后期维护, 当暴雨来临时依旧不能起到很好的排涝作用。城市排水管沟的正常运行, 离不开平时的维护清理, 不应等到堵塞的时候才去解决。其实对于排水沟的淤积只要定期清掏就可以。对于雨水口的堵塞问题, 除了需要保持经常性的检查清理之外, 还应该在设计中多考虑防堵和便于清理的措施。比如在国外有的城市为了避免入口被堵, 在雨水篦子下面加设了一个铁篮子, 这样可以拦截随雨水冲入的杂物, 使得这些杂物不能进入下水道。

4 结语

水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暴雨内涝仅通过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并不能彻底解决, 只有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雨洪控制先进经验, 结合各城市技术经济发展及雨水排放现状,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水规划设计, 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对雨洪灾害的抵御能力, 特别是当前, 我国处在建设的繁荣期, 我们务必切实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排水系统设计, 以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居便利, 实现城市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1) :11-17.

[2]王淑梅, 王宝贞, 曹向东, 等.对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12) :16-21.

[3]张华, 石峰, 翁皓琳, 等.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低温建筑技术, 2009 (8) :114-116.

[4]王建中, 金波, 鲁仁全.基于渗漏模型的城市排水系统建模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0 (7) :1382-1386.

[5]龙瀛, 贾海峰, 程声通.Geodatabase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集成的研究[J].水科学进展, 2004 (4) :436-440.

后进生形成之内因-后进生转化 篇5

所谓后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但受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影响,有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在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后进生形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成因,即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失调和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衡。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下面就谈谈我对内因的了解:

第一,在认知方面。后进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上存在着缺陷,他们不善于对知识加工、提炼以寻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从而长期处于一种困惑状态。

第二,在动机方面。后进生缺乏强烈的“自塑”意识,缺乏自觉性,认为是“父母、老师要我学”,不是“我要学”。

第三,在意志方面。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进取的精神,不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用意,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而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胡作非为,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

第四,在情感方面。后进生由于平时受到某些教师、同学的歧视、冷落,批评和指责多于称赞和帮助,遭受更多的经常性的失败,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在学习上滑坡难抑。

理清知识脉络 探究发展内因 篇6

江西省永新县教体局教研室,李成斌

【记录整理】

江西省永新县中等职业学校,龙仁志

【教学内容】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总复习(一)

【教学流程】

老师: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复习,也就是归纳整理我们所讲过的知识,理清知识生成脉络,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原因,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整体地把握知识。作为总复习的第一课,主要是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轴。

(老师举起历史教科书)问: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你们认为这个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学生:不对,侵略与反侵略。

学生:……

学生:不全面,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老师: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呢?

学生: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学生:还有法国。

学生:日本……八国联军……

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归纳为外国列强的侵略。板书:

老师: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但我们中华民族甘受侵略、任人宰割吗?

学生:不。

老师:那该怎么办?

学生:奋起反抗。

老师:对,奋起反抗和寻求救国之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板书:

老师:同学们,整个中国近代史实际上一边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一边是中华民族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寻求救国之路,拯救中华民族。现在我想将同学们分为两组,男同学为甲组,女同学为乙组。请男同学将外国列强的侵略史实写在上面,女同学将我国反侵略和寻求救国的行为写在下面,看一看哪一组归纳全面。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上黑板写,老师根据学生归纳板书的情况进行引导。

老师:如果认为对方归纳不全,可以互相补充,更希望学生能写出教材以外学到的知识。

学生回忆、思考、板书……

老师再根据学生板书情况给予评价、鼓励、引导后,说:同学们,我也根据教材内容整理了一张表格,请看。

多媒体播放表格(略),学生观看……

老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我写了几句顺口溜,多媒体展出:

老师:同学们,我们既要理清知识脉络,更应探究知识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内在联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外国列强的侵略是怎样一步步地使我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应该有哪些?

学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学生: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学生: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老师:请把你们的理由说出来。

学生: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的领土不完整,主权受到损害。

学生:中日甲午战争……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外国列强的每一次侵略都遭到中华民族的强烈反抗,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反思,去寻求救国之路。如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了戊戌变法,巴黎和会后出现了“五四运动”。

老师:我们一般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叫旧民主主义革命,后一阶段叫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呢?

学生讨论:主要是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无产阶级逐步成为领导阶级。

老师:还有革命任务和对象不同等。

老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基本内容。看看这两条主线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系。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探索实践,如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也就使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解体,走向半封建社会。

老师:现在我有两个问题想问:

1.导致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我国的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不是同步?

这可以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我国的“自强”和“求富”去探究。

老师与学生互动探究,最后得出:

1.根本原因是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

2.我国的半殖民地社会与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不是同步的,应该说进入半殖民地在前。也正是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致使我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使封建社会朝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化,逐步成为半封建社会。

内因分析 篇7

1 工程地质条件

气象、水文:杭瑞高速湖北段所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属湖北两大多雨区之一———鄂东南多雨区, 降雨多集中在3~8月份, 多年平均降雨量1 531.4mm。沿线所经过地段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 主要河流为富水河、陆水河。

地形地貌:表现为松散岩、侵入岩为主的丘陵垄岗地貌交互出现。

地层岩性:出露地层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中生代侵入岩。基岩出露广泛但风化十分强烈, 浅部多为全风化, 呈砂砾状。基岩严重风化带厚度一般在20m左右, 局部厚度达30m以上。

地质构造:主要发育枫林村断裂、沙坪断裂和李家断裂, 断裂发育使岩体变得较为破碎, 为表层岩体的风化创造了条件。

2 路基病害现状

2.1 病害 (或潜在病害) 路基分布

杭瑞高速湖北段砂性土路基主要分布于K730+900-K759+718段, 分布总长度近29km。该路段路基有填方路基、半填半挖路基、挖方路基和浅填浅挖路基。根据现场调查结果, 目前砂性土路基病害主要发生在填方路基及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方边坡一侧, 而挖方边坡目前尚未见明显病害。据统计, 杭瑞高速K730+900-K759+718段砂性土填方路基分布总长度24 009m, 其中瑞丽方向分布长度11 366m, 占该段路基总长度的39.44%, 杭州方向分布长度12 643m, 占该段路基总长度的43.87%。

2.2 路基主要病害类型

通过现场调查, 该砂性土路基病害类型主要为路堤边坡浅层垮塌、冲刷成沟、局部整体垮塌、路肩掏空、开裂以及急流槽破坏等, 具体分类见表1。

3 路基病害成因分析

3.1 地质内因分析

区域地层分布表明, 该砂性土路基段沿线以及周边很大范围内皆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中生代侵入岩出露。该地层风化严重, 风化带厚度一般在20m左右, 局部厚度达30m以上, 风化剥蚀作用十分强烈, 所以即使在沟谷低洼部位的第四系堆积物, 也表现出明显的砂性土特征, 极少见粘性土分布。另外, 由于建设期间考虑了土方利用及填挖平衡问题, 该段路基填料基本采用了附近土场或边坡开挖的弃方, 基本上为砂砾状的全风化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亦即工程上常说的花岗残积土, 它具有明显的砂性土特征, 粘聚力基本为零, 抗冲刷能力弱, 所以在强降雨条件下路堤边坡表层易冲刷成沟槽。

该次调查期间共选取了6组样品进行颗粒分析实验, 各粒径颗粒百分含量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 该砂性土砂粒 (0.075~2mm) 百分含量为50.4%, 而砾粒 (>2mm) 百分含量为39.8%, 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土体定名规则, 该砂性土应定名为砾砂。

/%

根据表2, 得到了该砂性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根据该颗粒级配曲线, 计算得到了该砂性土特征粒径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计算该砂性土的不均匀系数

计算该砂性土的曲率系数

由于Cu>5.0且Cc<1.0, 该砂性土为级配不连续的非均匀土, 所以其渗透性很强, 在降雨条件下地表水极易沿裂缝入渗至路基中, 从而引起路堤边坡内部掏空等病害。

3.2 水文外因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该段填方路基属于典型的砂性土路基, 由于其特殊的土质, 在水流冲刷下极易流失、破坏, 这是造成该段路基病害的根本原因。

1) 地表水流直接冲刷受线型及地形影响, 在路线纵断面凹面拐点等路段, 在降雨条件下往往造成雨水汇集, 由于砂性土粘聚力基本为零, 同时砂性土在降雨条件下内摩擦角减小, 路堤边坡表层抗冲刷能力较弱, 坡体在长期坡面冲刷下形成沟槽, 在强降雨条件下沟槽进一步深切并沿坡面向下延伸, 在多次降雨条件下沟槽侧边垮塌使沟槽沿侧面延伸, 最终导致路堤边坡大量冲刷沟槽形成。

2) 地表水下渗内部掏空在表层冲刷和路面车辆荷载及重力等条件下, 路堤边坡坡面向外侧发生变形, 导致路肩开裂, 在降雨条件下雨水沿路肩及坡面冲刷坑下渗至坡体中。当降雨强度加大时, 入渗水流将坡体中砂性土细小颗粒物质带走, 在多次降雨条件下导致坡体内部逐渐被掏空, 坡体掏空部位由于失去支撑, 在重力等作用下发生浅层垮塌。同时排水设施也发生相应的破坏 (如急流槽发生垮塌破坏等) , 冲刷作用加剧, 形成恶性循环, 路基进一步被掏空造成路肩下沉甚至路面开裂。

3) 坡脚水流侵蚀由于地形地貌及公路自身建设条件等原因, 在部分砂性土路基段坡脚附近存在小沟、小河, 在长期降雨或洪水期间河流满溢短期浸泡坡脚, 对砂性土路堤边坡坡脚进行软化、侵蚀, 在强降雨等诱发因素下导致坡体发生沿临空面的变形, 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局部整体沿临空面发生垮塌滑移。

4 结论

a.杭瑞高速砂性土路基段病害类型主要包括路肩掏空及开裂破坏、路堤边坡坡面冲刷成槽及垮塌、排水设施垮塌损毁、砂土冲毁掩埋农田四类。

b.杭瑞高速砂性土路基病害的地质内因为:填料是强风化花岗残积土, 级配表现为不连续和非均匀, 具有渗透性强, 粘聚力低的特点。

c.杭瑞高速砂性土路基病害的水文外因为:地表水流直接冲刷、地表水下渗内部掏空及坡脚水流侵蚀。

参考文献

内因分析 篇8

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是指不仅能促使民营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持续生存和成长而且自身也在不断成长和重构的多种因素的有机整合体系,它是民营企业内部形成的独具的、支撑民营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能力。这个定义包含5个方面的内涵。

(1)强调资源的有效整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条件的,如果没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无论民营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都无法发挥其资源优势,都无法保持其持续性。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强调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复杂技能的集合,是建立在职能互动的基础上的。这其中组织因素十分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中蕴涵的组织因素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和可保护性,少数几种组织因素的核心竞争力容易效仿,而包含各种各样组织因素微妙组合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效仿。

(2)强调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既不能只强调资源,也不能只强调能力,而是二者有机的紧密结合。企业的资源是基础性的,没有资源就失去了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而仅有资源优势还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把资源优势转换成为能力优势。

(3)强调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而仅有独具性并不一定能保证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持续优势。强调民营企业的这种独具性必须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只有保证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独具性,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内涵。

(4)促使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一方面是一种竞争性能力,具备了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自身在竞争市场中永立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企业核心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性能力,它通过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价值来使企业达到不断超越自我、永续发展的目的。

(5)核心能力自身具有动态发展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核心能力各要素具有自身的稳定性。但是企业总是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而民营企业受到的竞争威胁更大,因此,民营企业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和动态的经营环境、市场环境,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对其核心能力进行动态地更新,而不是让其核心能力保持静态不变。民营企业也只有持续地演化和开发核心能力,才能创造新的战略转换方案,实现持续地成长。

2 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核心能力培育的内部因素

(1)资源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在有限资源及有限理性前提下,企业得以生存发展条件为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最佳资源配置使其长期价值最大化;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将一系列独特资源转化为占领市场、获取长期利润的作用力。这些独特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要素[1],主要包括:(1)有形资源。独特的有形资源,一种表现为独占资源,另一种表现为专用资产;(2)无形资源。无形的独特资源主要表现为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其中一部分属显性知识;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属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并隐含经验类知识。仿制者能知道的仅仅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部分,对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察觉、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隐性知识则无法仿制[2]。

有形资源是物质基础,是其他一切资源与能力的载体,易于被其他企业所购买或复制。无形资源主要是企业的知识与信息要素,是企业最有活力也最具有独特性的能动性因素,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以特定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无形资源驱动有形资源表现为企业的能力,如生产知识在生产人员的运用下与设备等要素结合形成生产能力;营销知识与经验在营销人员的灵活运用下形成营销能力;企业良好的知识技术储备加上研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发挥形成企业的技术能力,等等。资源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来源并附着于资源之上,因此在不完全信息和有缺陷的市场上只有获取稀缺资源的优先权,及获取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决策目标也应与资源的配置情况相协调,具有经济合理性。然而只是拥有稀缺资源并不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无形资源(或隐形资产)的获取,因为其在资源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只有将有形资源与公司的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技术与经验的积累等)进行有效整合,并与公司的能力相匹配,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2)人力资本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是资本与能力的共生体。一方面,人力资本表现为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经营能力的基本载体,劳动者(企业家、管理者、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构成企业能力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培训可将显性知识隐性化变为劳动者的能力,还可以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其他组织成员的知识(尤其是具有专业诀窍的核心员工),加速各种知识在个人、组织各层面的螺旋转化;企业也可以通过适当激励机制使劳动者充分发挥潜力,把成员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传播给新成员,即把停留在个人层面的重要的隐含知识转化为组织层面上的共享的新的隐含和明确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传播,形成企业全体共享的独特的社会化知识,对潜在竞争者构成进入壁垒。

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战略规划,企业缺乏完整的人才结构,人才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人力资源招聘缺乏科学性,程序不规范、招聘方法单一落后、选拔途径不畅;人力资源使用矛盾重重,不断交织着给职与给权、使用与监控、使用与结果的矛盾。

(3)管理机制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核心能力并非就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只有为顾客增加了真正的价值时才能得以体现。因此需要以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并发展,才能形成核心能力。企业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又是巩固和维持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的股东或出资人绝大多数是家庭或亲朋好友,采用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经营方针,大多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机制。其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在一起不重视从外部引进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不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安排和正式契约的规范约束。这种“两权合一”的产权关系曾经使民营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企业一旦规模做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带来的问题和缺陷也就凸现出来,实行家长管理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专家参与管理的需要。家族式内部管理靠人情而不是靠制度,导致家族问题和企业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很容易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等。同时,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会使管理者变得自负,而排斥社会上更优秀的人才的加盟。

(4)企业文化是巩固和维持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其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3]。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立员工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使他们对企业目标产生真心的追求和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缺乏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就缺乏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的智慧不能发掘,核心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可以认为,核心能力是靠企业文化来体现和维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核心能力生成的加速剂,而且是核心能力得以持久的粘合剂。企业文化得以体现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利用其培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挖掘人力资本的智慧,一方面通过节约产品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等途径来影响企业进而形成和维持核心能力的。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许多民营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与作用,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部分企业家文化取代了民营企业文化,具有唯功利性,这种忽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很难形成并维持核心能力。所以,塑造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培育可持续核心能力的又一耽误之急。

(5)技术创新是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源泉在企业核心能力中,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寻求关键技术使企业核心能力实现价值优越性、异质性、不可仿制性、不可替代性[5]。从某种程度上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动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决定了企业核心能力水平。

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靠技术创新来逐步得到完善。如联想、海尔都是靠技术创新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核心能力,靠核心能力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还必须匹配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对旧制度的改革来支撑和容纳新的技术和方案,只有良好的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运行的效率,因而它是核心能力提升和跃迁的关键。管理创新不仅可以直接生成核心能力,而且决定着核心能力能否跃迁和持续。而价值创新则通过创新和改造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起到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作用,最终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但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严重低下,主要表现在:(1)技术引进难。在购买专利产品时,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兴办科研机构,利用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科研经费落实难;实行科技入股,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企业利益捆在一起,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难。(2)技术改造难。目前技改政策一般不支持民营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民营企业资本积累能力下降,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风险较大。(3)技术创新难。主要反映为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艰难。

3 要素整合是发展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突破口

鉴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打破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注重核心能力形成要素的整合。为促进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巩固,应着手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改变观念,摆脱家族制的组织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从实际出发,规范管理体制与管理行为,改变管理方式,很好地为核心能力的培育服务;(3)人力资源是核心能力的缔造者,因此,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引入和利用;(4)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健康发展的成长模式,如借助于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成长模式;(5)注重企业创新,其核心是技术创新;(6)提高对影响核心能力产生和维持的各要素整合的能力。

[编辑:王劲松]

参考文献

[1]张延锋,李垣.能力、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2(4):1-5.

[2]吴小立.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内因的知识分析[J].价值工程,2003(3):12-14.

[3]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的成长环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8):100-103.

[4]李靖,洪明.论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基于企业家及其人力资本维度上的探寻[J].财贸研究,2003(2):90-94.

内因分析 篇9

1968年英国人浦劳斯提出将高硬度金刚石和高柔性钢丝绳相结合,制作新型的切割工具的设想。十年之后,1978年,意大利的APUAN石材矿山成功进行了第一条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实验[1,2,3]。金刚石串珠绳锯具有全形貌切割、低能耗、切割效率高、不受尺寸约束、低声低尘、机械体积小而多变、组装方便等优点。因此在矿山开采、板材切割、大型建筑构件拆迁、水下切割、管道切割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切割工具[4,5]。

金刚石绳锯主要由高强度钢丝绳、金刚石串珠以及保护套三部分组成。随着金刚石产业的发展成熟,保护套材料成为制约金刚石串珠绳锯质量的技术短板[6,7]。保护套主要有橡胶和塑料两种,塑料保护套主要用于石材在生产车间的切割,而橡胶保护套则主要用于户外切割,如矿山切割、老旧设备的拆除、钢筋混凝土切割等,因此工作环境更加恶劣,对其使用要求更高。尽管橡胶保护套并不负责切割,但它主要起两个作用: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以及保护钢丝绳在切割过程中不会暴露而迅速被腐蚀甚至断绳[8]。

保护套的稳定性决定了金刚石串珠绳锯的工作寿命,也决定了它在切割体系中的重要性。金刚石串珠绳锯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极高,常出现金刚石串珠前/后端开裂、串珠脱落、钢绳断裂等问题,如图1所示。为提高金刚石绳锯质量的稳定性,本文从影响保护套寿命的两个主要内在因素探讨保护套质量的提高,鉴于金刚石密度、出刃高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是影响保护套使用寿命的外在因素,因此不进行讨论。

2 实验部分

大理石绳锯专用橡胶:自制。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结力测试由拉力试验机完成(型号Al-7000s),取五组数据的平均值。曲挠测试由曲折测试机测试(型号GT-7011-DG);大理石大面切割及荒料整形在柳州大塘矿山进行。绳锯机及绳锯参数见表1,大理石参数见表2。

3 结果与讨论

3.1 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

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是固定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相对位置的主要作用力。切割过程中单颗串珠受力(F0)主要来源于切削力以及摩擦力[9]。单颗磨粒切削力与切削深度成正比,而单颗串珠受力与该颗串珠上的瞬时有效切削磨粒数成正比。当绳锯张紧力增加时,串珠施加于切割工件上的力增加,串珠上瞬时有效切削磨粒数增加,因此增加张紧力会大幅增加单颗串珠切削受力。另一方面,摩擦力主要取决于磨粒的出刃高度以及磨屑大小程度,这与切削工件的破碎方式有关[10]。当切割工件以赫兹破碎方式切割时[11],磨屑粒径多小于磨粒出刃高度,有助于磨屑排除,摩擦力较小。而切割过程中存在体积破碎方式时,部分磨屑颗粒大于磨粒的出刃高度,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二次破碎,单颗串珠所受的摩擦力将会增大。当切割长度增加时,磨屑排出困难,也将会增加单颗串珠所受摩擦力。在绳锯本身参数之外,冷却水的用量也会大幅影响单颗串珠受到的摩擦力,由于工作条件的复杂性,研究人员对此影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当串珠受力F0大于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Fa时,金刚石串珠将会产生相对于钢丝绳的变形位移ε。显然当ε小于金刚石串珠耐受的最大变形位移时,串珠受力解除后,金刚石串珠能够复位;否则,当ε大于金刚石串珠耐受的最大变形位移时,金刚石串珠会发生永久性位移,即发生串珠脱离保护套以及钢丝绳的现象,金刚石绳锯失效。

ε:串珠相对位移

F0:单颗串珠受力

Fa: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

E:保护隔离套的表观弹性模量

当串珠产生相对位移时,对于串珠前端的保护隔离套产生拉伸,而对串珠后端的保护隔离套产生压缩。反复的动态位移会在串珠前后端与保护隔离套的粘接界面形成疲劳以及应力集中。在单颗串珠受力不变的情况下,当粘接力贡献增加时,串珠的相对位移将有效减小。因此在保证保护套橡胶其他性能的前提下,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增加有利于橡胶保护套工作寿命的提高。实验证明,当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大于1100N时,可以有效保护金刚石绳锯。

3.2 金刚石串珠前后端与保护套接触面的局部曲挠

分析图1可以发现,金刚石绳锯的失效主要发生在金刚石串珠前后两端,而金刚石串珠前后端与保护套接触面的局部曲挠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12]。通过图2可以计算出金刚石绳锯在工作时承受的曲挠角度。其中的计算基于以下假设条件:

(1)绳锯工作中,两个金刚石串珠之间的伸长变形远远小于导轮周长,因此忽略不计;

(2)串珠直径远远小于导轮周长,因此在计算串珠之间形成的弧角时忽略不计。

由金刚石绳锯上的串珠密度可以得到两个串珠之间的距离为1/n,这个值也是绳锯包覆导轮时两个串珠在导轮上形成的弧长。由弧长公式可得:

因此,弧对应的角度α为

由于弧度值小,曲挠角度可近似于串珠之间的弧度

α:两个串珠之间形成的弧对应的角度,单位度A:曲挠角度,单位度

R:导轮半径,单位米

n:每米绳锯包含的串珠数

以导轮直径为80cm,每米串珠数为40为例计算,当绳锯经过导轮时,两个串珠之间保护隔离套的曲挠角度为3.58°;而当导轮直径为40cm时,这个曲挠角度将达到7.16°。如果考虑串珠的直径对曲挠的影响,保护隔离套实际承受的曲挠角度将略大于理论数值。反复的动态曲挠对串珠末端点形成的疲劳集中,将会对保护隔离套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在极端条件下,当被切割对象的转角直径小于导轮直径时,保护隔离套所承受的曲挠角度将远大于这一数值。因此,动态曲挠对金刚石串珠绳锯保护隔离套形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图3为试验用金刚石串珠绳锯所用保护套橡胶的曲挠测试,图4为其切割大理石矿山的使用情况。在完成1500m2大理石切割时,试验绳锯依然完好无损,仍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实验结果说明提高保护套橡胶的曲挠特性,可以有效增加金刚石串珠绳锯的工作寿命。

实际应用中,金刚石绳锯在切割大理石时存在前端开裂现象。由于金刚石串珠前端凸出长度小于后端凸出长度,因此,由曲挠导致的开裂应当首先发生在金刚石串珠的后端,然而实验结果并没有出现串珠后端开裂的情况,说明实验用橡胶在曲挠强度方面已经完全能胜任大理石切割的工作强度。导致金刚石串珠前端开裂的因素本文未作探讨,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通过改善橡胶提高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以及增加橡胶的曲挠性能,研究了两者对金刚石串珠绳锯工作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增加有利于橡胶保护套工作寿命的提高,当金刚石串珠与钢丝绳之间的粘接力大于1100N时,可以有效保护金刚石绳锯。橡胶曲挠性能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止金刚石串珠后端橡胶开裂的现象。模型计算结论与实际矿山应用的结果相一致,可为以后完善相关模型的构建提供有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钦,徐西鹏.金刚石串珠绳锯技术的研究[J].工具技术,2005,39(8):7~10.

[2]聂鹏,康晓峰,王明海.金刚石工具的性能、应用研究与进展[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28(3):60-65.

[3]王飞,张进生,王志.金刚石串珠绳锯锯切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3,33(193):36-42.

[4]H.K.Tnshoff,H.Hillmann-Apmann.Diamond tools for wire sawing metal components[J].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2002,11(3):742-748.

[5]C.M.Sung.Brazed diamond grid a revolutionary design for diamond saws[J].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1999,8(8):1540-1543.

[6]肖建斌,国继红,邹志德,等.不同补强体系胶料疲劳断裂性能的研究[J].橡胶工业,2000,47(10):584-587.

[7]唐存印.金刚石绳锯加工石材的过程和分析[J].石材,2005,05:13-18.

[8]谷辛亥.交联体系对疲劳寿命的影响[J].世界橡胶工业,1999,29(1):9-11.

[9]章兼植.金刚石串珠绳锯的受力分析[J].石材,2005(1):38-43.

[10]苏钰,郭桦,王进保,张延军.绳锯金刚石磨损形状及出刃高度实验研究[J].超硬材料工程,2009,21(1):9-15.

[11]F.C.Frank,B.R.Lawn.On the theory of Hertzian fracture[M].The Royal Society,1967,299(1458):291-306.

内因分析 篇10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必然趋势。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职院应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信息化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还应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

要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学习适应力,必须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信息化教学,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而言,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科学的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教学的优化和高效。

信息化教学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批判和变革的基础上发展起立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由“他主”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单线模式,以学为中心,表现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学过程由“教师导向”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学习”,课程中心由“封闭单一、资源局限”转变为“开发资源、共享资源”。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刻的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及其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要,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第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

信息化教学,必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微信平台等先进通讯方式和社交平台正深刻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状态和效果。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学习承授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单一或复合载体。同时,信息技术还承担构建和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以及整合信息资源的主要媒介,成为创新知识、技能,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三,开放共享信息资源。

信息时代,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知识传播速度快。有利于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帮助改进教学设计,合理化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可验可评性,课堂学习资料素材不再局限于有限课本体系和教师所能掌握的知识,还可以自主构建和创新出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探索性、创造性学习。

信息化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可供选择的便捷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对于学习总体指导、组织、监督、评价下,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将成果在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共享,有益于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涉问题的理解性建构。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生提高学习适应力的内因分析

学习适应力是指学习者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具体的环境相符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作为普遍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生,存在着学习观念落后,动机不高,自主学习水平低,学习技能方法不足的状况,探讨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环境下提升学生学习适应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化、专门化劳动者。在信息化教学中,高职生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矮化自己,应积极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从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学习观念,真正了解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改变重考试、重知识的观念,转变为重能力和实践,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要以开放的视野了解信息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把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习的特点、要求,自觉探索学习的规律,端正学习态度。

2、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信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生应发挥后发优势,提高学习自信。首先,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由于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有利于接受现代信息化教学改革,高职生可借机尽快进入学习角色;其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技术方式学习时发现兴趣点,提高学习兴趣度;三是在运用多样化信息源进行探索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四是在团体合作性及交互性过程中获得存在价值感。

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反映出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好的目标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高职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复杂不确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先制定小一点的目标,实现后在考虑大一点的目标,循序渐进,必有所成。

第二,学会自我激励,调控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信息化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合理的安排时间,不要沉迷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中,要进得去,出得来,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对学习者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始终以积极的情绪对待学习。

第三,善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取得预期学下效果和实现既定目标的基本保证,即勤学,也要乐学和巧学,方法决定着结果。要学会思考,面对海量信息时,要合理取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第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融入的各种信息技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吗,以实现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交互,获得多样的信息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潮流下,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生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可塑性、创造性,通过努力,抢得先机,积极主动的提高学习适应力,必将会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和职业发展中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石岗李春华.关于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中国电化教育,2015.

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五大内因 篇11

首先,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各类案件数量迅速上升,劳动矛盾冲突加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重大事故频繁发生。

社会风险由此居高不下,集中在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生态与资源问题、信心和诚信问题、贫富差距、国内治理危机、艾滋病和公共卫生。此外民族冲突、社会保险与社会保护问题、社会差别与社会运动、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都存在严重隐患。

这些矛盾若不及时有效应对,有可能在一定地域或时间内急速暴发与恶性蔓延,严重削弱经济的稳定基础与持续增长。

其次,经济安全意识薄弱。这是我国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使得相当一部分国人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安而忘危,忽略了世界范围内后进国家因经济附庸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对全球化下没有把握好对外开放的步骤与秩序而引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

因此,在重大决策时逐渐缺乏经济安全方面的考量,忽视了国民经济均衡开放、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工业体系相对独立与完整对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全球化下的经济风险的形成与传递规律以及巨大破坏力。

第三,部门与地方利益作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的主导目标下,政府部门利益以及地方政府局部利益逐渐觉醒并迅速走向膨胀。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日趋与相关利益集团交织在一起,使得政府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在做重大决策时,往往只看见眼前与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与整体利益。

长期以来,外资企业一直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使得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越来越多地为外资所控制,严重阻碍中资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加重中国经济对外依赖。

国有垄断企业一直安享垄断利润,排斥国内竞争,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严重缺陷,隐含着重大操作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无视市场规则,实行地方保护,导致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骗税逃税、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延缓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的进程。

第四,对经济安全的认识出现偏差。

相对于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制造业安全,金融安全应该更为重要。在国际,很少听说因为制造业安全而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相反由于金融风险所导致的经济乃至社会危机则屡见不鲜。原因很简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虽然难以立国,但是可以强国,可以弱国,还可以亡国。金融竞争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 金融安全是主权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

国家整体安全大于局部安全,综合经济安全要大于个别产业安全。

一方面,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非传统安全已逐渐取代传统安全,成为大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应当以更新的安全观来应对全球化下的经济安全。这不仅要求对外奉行“互利、协作、共赢”,而且对内强调“整体、 综合、核心”。在经济全球化使相互依赖加深的前提下,只有“互利、协作、共赢”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这就必须有所取舍,不能通吃独占。什么产业、行业都力求安全,则最终什么都不安全。

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应追求的是整体安全、综合安全、核心产业安全,而且这些安全的追求还应是动态的。

第五,防范各类经济风险的总体能力较低,而且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防范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经济安全意识薄弱以及对经济安全的认识存在偏差,加上一些客观条件限制,我国经济安全能力建设相当薄弱,而且“短板”问题严重:大凡简单明了、众人瞩目的领域(如国防、农业),安全能力建设较好,安全系数较高;而那些纷繁复杂、社会关注较少的领域(如金融、环保),安全能力建设不足,安全系数较低, 甚至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隐患。

但由于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驱使,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不断增大。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甚至有意识使风险严重化,通过挟持国家利益而获得更多更大的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

激发内因,走出困境 篇12

没有学困生的高效学习,哪来全体学生的学习高效,何谈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发现,那就是给学困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以及教师高尚人格的模范引领,从而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语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应该把人文关怀、人文教育作为自己重要的范畴。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模范引领,散发人格魅力

虽然学困生年龄小,成绩、语文能力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但他们的心灵绝不是一块荒芜之地,而是充满美好希望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棵棵幼苗,让他不断发展壮大,最后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身体力行,起到模范引领作用。教学中,教师力求始终精神饱满,书写规范美观,讲解深入浅出又生动活泼……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以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向学生心灵播种真善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平时我向学生提出书写要认真、有错就要改等要求。教学中,当偶尔会表达、书写错误时,我会坦诚幽默地调侃说:“有错就改,是个好同志。给点掌声!”当不小心板书欠佳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擦掉重来;当学困生板书东倒西歪、回答问题驴头不对马嘴时,往往会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会认认真真地说:“失败乃什么来着?”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配合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嘛!”“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你会发现,全班一片灿烂的笑脸,学困生的脸上也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学习热情当然始终高涨不已,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就这样,注意在学困生的心田里悄悄地播撒阳光、雨露,还何愁苗儿不茁壮成长,成长为参天大树?

语文学科的人文影响是隐形的,其内容必须从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提炼,并随教学运转过程点滴渗透,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得共鸣、受启示,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段等,和学生一起领悟语文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并善于以自己的言行去模范引领,促进学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赞科夫曾说:“如果课堂上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对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领并且参与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学习《小草和大树》、《坐在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励志故事时,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等基础上,我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加强对其中人格魅力的感悟:有时,我让学生来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有时,写一两句座右铭来激励自己;有时,填补文中空白地带,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主人公奋斗的情形写具体,然后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尤其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达感慨、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海伦·凯勒》一文后,一位学困生说道:“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和风雨,对待每个人不可能公平,就像海伦,老天让她盲聋哑于一身,也对她太无情了,要是我,哭鼻子恐怕是小事,恐怕连死的心都有了,而她呢,靠着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海伦,你是好样的,我们要向你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然,每一次都少不了我的“掺和”,推心置腹地讲述一段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努力学习、工作的小故事。当然,跟文中主人公相比,也坦白自己的不足,比如有时会有懒散心理、怕吃苦,担心努力了也赶不上其他老师,上进心还不够,等等,“你能给我指点一下吗?”(借机找学困生交流)。这样,学生情不自禁地再次受到的感染、启发,就会又一次对照自我、反省自我,产生与主人公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育长期坚持下去,就如春雨点点、慢慢地滋润着全体学生的心灵,你也会惊喜地发现学困生在悄悄地变化着,变化着。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捕捉优点,点燃希望之光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耀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肯定学困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他们,使他们的身心不断强大,最终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双机敏的耳朵,善于看到和听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教师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期待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做到尽善尽美,一路用赞扬相伴。如有的学困生因为学习上缺乏耐心、毅力,连汉字都写不好,越写越潦草,越写越没劲。那我就先指导他把字写整齐,写干净,因为这容易做到,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接下来再耐心细致地指导写美观,实在美不起来,就是达到端正、整洁也OK,这样学困生就会兴致满满地学,高高兴兴地收获进步。

当然,表扬也要讲求策略。不同场合、不同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随时表扬学困生,有时送去一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有时对他不住地点头微笑,有时带头送去热烈的掌声,有时动情地夸上几句,有时也可能是暗暗传递的一个纸条,显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爱护和重视,他们会增强自信,不断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清代教育家、思想家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成长,教师是指导者、激励者,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点燃了学困生心头的希望之光,让他们快乐地奔向远方。

三、远近高低各不同———关注差异,提高效益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的智力、习惯、兴趣、技能、爱好等都存在差异,语文学习中,其中之一表现为学习方法的差异。学困生在鼓足干劲要大干一场之时,合适的学习方法指导犹如雪中送炭,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在语文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地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指导、帮助,最终让学困生学会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如指导他们:带着质疑预习最有效、作业从易到难效率高、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段、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文章不厌千回改……这样反复指导,直到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培养学困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养成稳定乐观的情绪情感,把培养学困生“做人品质”与“做事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实现学习高效。魏书生先生指出,人难免有反复行为,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向前之时,时常又会被困难吓倒而退缩,甚至又回到起点,所以老师要倍加呵护学困生那脆弱的心灵,培养耐挫能力,让鲜花和掌声伴他们一路远行。

四、天高任鸟飞———放飞心情,享受成功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气氛,放飞他们的心情,鼓动学困生敢说、敢做、敢想,发展他们健康阳光的个性。如在组织学生口语交际———“奇思妙想”时,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是教学的重点。我首先激励学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大胆张开想象的翅膀,有梦想就有希望。”果然,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发言的场面,其丰富奇特的想象、绘声绘色的描绘都令我赞叹不绝。其间,我注意把更多时间留给学困生,他们的表现常常让我们刮目相看,激动不已,我和同学们也不时向他们表示祝贺、赞扬,让他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

另外,小学生总喜欢新鲜的事物,为了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我还会经常改变课堂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多变的练习形式等,让学困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习得能力、受到教育。如学习《负荆请罪》一文,适时让学生来一段话剧表演,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走近文本、走近主人公,零距离对话,受到“和”的熏陶;学习身残志坚、乐观自信、热爱生活、执著追求事业的《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时,抓住关键句段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贴近作者、贴近主人公的心灵,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也会抓住这里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和作者一起走进刘老师那积极向上的心灵深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学困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高效课堂才能够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给学困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 才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以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上一篇:帮助小公司理财下一篇:基金赎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