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因

2024-07-09

学习内因(共7篇)

学习内因 篇1

一、研究背景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些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因, 指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 语言输入形式, 母语与二语之间的距离等;另一个是内因, 指学习者的个人因素, 如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机及目的等。

弗里曼认为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决定二语习得的发展过程, 例如语言因素方面的源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的标记性、二语的标记性、输入语的数量和种类、互动的数量和种类、反馈的数量和种类、二语习得的语境等;学习者方面的年龄、语言潜能、动机和态度等社会心理因素、性格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性别、兴趣等。莱斯利·瑞斯克拉认为, 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包括年龄, 性别, 过去的语言学习经验, 母语熟练程度, 性格因素, 语言学能, 动机与态度, 智力程度, 感觉方式偏爱, 认知方式, 学习策略等。

此外, Ellis将学习者个体差异分为两类:个人因素和普遍因素。个人因素是个体学习二语的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普遍因素是与所有二语学者有关的普遍存在的特征。个人因素和普遍因素都具有社会的、认知的和情感上的内容。学术界有一种假设, 即内向型的学习者在发展认知和学业语言能力方面比外向型的学习者强。有关研究表明, 由于内向型的学习者在阅读及写作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时间, 因此他们在学业上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及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 旨在调查研究出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内因影响力差异。

问卷调查的问题着重于三个方面:1) 二语习得学习者的性别和性格;2) 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和目的;3) 积极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笔者所就读的中北大学的大二年级的机械专业的46位学生和艺术专业的42位学生为调查对象。

3、数据收集

本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6份, 收回有效问卷84份。问卷调查后, 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了解与问卷相关的一些问题, 来分析学习者内因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性别和性格对二语习得学习者的影响

调查结论中部分内因的表现异于一般二语习得理论的相关表述。曾有研究表明, 在语言学习中, 女子的整体能力优于男子, 甚至认为“语言学习是女子的天下”。然而, 在本研究的被调查者中, 机械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46位学生中的42位都是男生, 而艺术专业近60% 的学生为女生。因此, “语言学习是女子的天下”这句话在此并未得到很好的验证。

性格特征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心理学领域, 通常把人的性格分成外向型及内向型两种。我们通常认为外向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爱交际, 更容易同其他第二语言的使用者接触交往, 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际训练, 能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及交际成功。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沉默寡言、不爱交际, 不能主动争取学习、锻炼第二语言的机会。然而,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被调查者中机械专业的学生虽称不上沉默寡言, 但大多性格内向, 正是这样的性格保证了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 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使得他们在全国英语能力考试及四级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 笔者又发现本调查中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开朗、爱交际, 思想前卫,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与程度远远超过了机械专业的学生, 但由于他们没有将良好的性格优势充分利用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 因此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笔者个人认为, 即使学习者性格很外向开朗并且拥有较好的天赋, 如果不充分发挥, 也不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和目的

Rod Ellis认为动机是指学习者出于需要或愿望, 在学习外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动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 Gardner和Lambert把动机归纳为两大类:即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真正的或特殊的兴趣, 希望能更好地同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际, 期望参加或融入目的语社团的社会活动, 甚至成为这个社团的成员。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 如通过考试获得某一职位以此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资格, 或为了获取目的语国家的新信息如阅读科技文献等。

本调查中的机械专业79.4% 的人认为自己并不喜欢英语, 但在涉及哪种语言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更重要时, 64.7% 的人认为英语更重要。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 尽管对英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但绝大多数人都把英语学习当成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而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在艺术设计中使用英语的频率较低, 对英语学习重视不足,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沿海城市, 学习英语能给就业带来很大的便利。这就是工具型动机影响二语习得的典型体现。

3、积极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

态度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衰退、修复、破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社会和个人来说, 语言的地位与重要性都来自于人们对此语言的态度。本调查者中机械专业的学生每天平均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 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只在考试之前的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上花时间很少甚至不花时间, 这说明机械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要远远端正于艺术专业的学生。

四、结论

我们学习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找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即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所以, 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才能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个人需要,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策略指导, 就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本文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理论, 侧重研究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 包括学习者的性别、性格、学习的动机和目的等。通过问卷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各项内在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存在差异。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内因的影响异于一般二语习得理论的相关表述, 并分析出积极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摘要:本文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理论, 侧重研究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 包括学习者的性别、性格、学习的动机及目的等。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内因的影响异于一般二语习得理论的相关表述, 并分析出积极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 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理论,内因,积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莉.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72-73.

[2]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5) :11-16.

[3]向前进.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1) :19-21.

[4]马冬梅.影响互动性交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32-36.

[5]王锋, 欧阳俊林.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64-65.

[6]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7]杜桂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学习内因 篇2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必然趋势。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职院应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信息化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还应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

要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学习适应力,必须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信息化教学,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而言,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科学的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教学的优化和高效。

信息化教学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批判和变革的基础上发展起立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由“他主”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单线模式,以学为中心,表现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学过程由“教师导向”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学习”,课程中心由“封闭单一、资源局限”转变为“开发资源、共享资源”。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刻的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及其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要,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第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

信息化教学,必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微信平台等先进通讯方式和社交平台正深刻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状态和效果。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学习承授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单一或复合载体。同时,信息技术还承担构建和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以及整合信息资源的主要媒介,成为创新知识、技能,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三,开放共享信息资源。

信息时代,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知识传播速度快。有利于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帮助改进教学设计,合理化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可验可评性,课堂学习资料素材不再局限于有限课本体系和教师所能掌握的知识,还可以自主构建和创新出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探索性、创造性学习。

信息化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可供选择的便捷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对于学习总体指导、组织、监督、评价下,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将成果在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共享,有益于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涉问题的理解性建构。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生提高学习适应力的内因分析

学习适应力是指学习者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具体的环境相符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作为普遍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生,存在着学习观念落后,动机不高,自主学习水平低,学习技能方法不足的状况,探讨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环境下提升学生学习适应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化、专门化劳动者。在信息化教学中,高职生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矮化自己,应积极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从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学习观念,真正了解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改变重考试、重知识的观念,转变为重能力和实践,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要以开放的视野了解信息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把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习的特点、要求,自觉探索学习的规律,端正学习态度。

2、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信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生应发挥后发优势,提高学习自信。首先,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由于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有利于接受现代信息化教学改革,高职生可借机尽快进入学习角色;其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技术方式学习时发现兴趣点,提高学习兴趣度;三是在运用多样化信息源进行探索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四是在团体合作性及交互性过程中获得存在价值感。

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反映出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好的目标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高职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复杂不确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先制定小一点的目标,实现后在考虑大一点的目标,循序渐进,必有所成。

第二,学会自我激励,调控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信息化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合理的安排时间,不要沉迷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中,要进得去,出得来,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对学习者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始终以积极的情绪对待学习。

第三,善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取得预期学下效果和实现既定目标的基本保证,即勤学,也要乐学和巧学,方法决定着结果。要学会思考,面对海量信息时,要合理取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第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融入的各种信息技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吗,以实现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交互,获得多样的信息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潮流下,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生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可塑性、创造性,通过努力,抢得先机,积极主动的提高学习适应力,必将会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和职业发展中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石岗李春华.关于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中国电化教育,2015.

激发内因,走出困境 篇3

没有学困生的高效学习,哪来全体学生的学习高效,何谈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发现,那就是给学困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以及教师高尚人格的模范引领,从而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语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应该把人文关怀、人文教育作为自己重要的范畴。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模范引领,散发人格魅力

虽然学困生年龄小,成绩、语文能力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但他们的心灵绝不是一块荒芜之地,而是充满美好希望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棵棵幼苗,让他不断发展壮大,最后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身体力行,起到模范引领作用。教学中,教师力求始终精神饱满,书写规范美观,讲解深入浅出又生动活泼……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以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向学生心灵播种真善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平时我向学生提出书写要认真、有错就要改等要求。教学中,当偶尔会表达、书写错误时,我会坦诚幽默地调侃说:“有错就改,是个好同志。给点掌声!”当不小心板书欠佳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擦掉重来;当学困生板书东倒西歪、回答问题驴头不对马嘴时,往往会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会认认真真地说:“失败乃什么来着?”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配合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嘛!”“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你会发现,全班一片灿烂的笑脸,学困生的脸上也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学习热情当然始终高涨不已,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就这样,注意在学困生的心田里悄悄地播撒阳光、雨露,还何愁苗儿不茁壮成长,成长为参天大树?

语文学科的人文影响是隐形的,其内容必须从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提炼,并随教学运转过程点滴渗透,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得共鸣、受启示,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段等,和学生一起领悟语文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并善于以自己的言行去模范引领,促进学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赞科夫曾说:“如果课堂上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对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领并且参与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学习《小草和大树》、《坐在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励志故事时,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等基础上,我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加强对其中人格魅力的感悟:有时,我让学生来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有时,写一两句座右铭来激励自己;有时,填补文中空白地带,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主人公奋斗的情形写具体,然后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尤其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达感慨、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海伦·凯勒》一文后,一位学困生说道:“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和风雨,对待每个人不可能公平,就像海伦,老天让她盲聋哑于一身,也对她太无情了,要是我,哭鼻子恐怕是小事,恐怕连死的心都有了,而她呢,靠着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海伦,你是好样的,我们要向你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然,每一次都少不了我的“掺和”,推心置腹地讲述一段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努力学习、工作的小故事。当然,跟文中主人公相比,也坦白自己的不足,比如有时会有懒散心理、怕吃苦,担心努力了也赶不上其他老师,上进心还不够,等等,“你能给我指点一下吗?”(借机找学困生交流)。这样,学生情不自禁地再次受到的感染、启发,就会又一次对照自我、反省自我,产生与主人公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育长期坚持下去,就如春雨点点、慢慢地滋润着全体学生的心灵,你也会惊喜地发现学困生在悄悄地变化着,变化着。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捕捉优点,点燃希望之光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耀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肯定学困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他们,使他们的身心不断强大,最终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双机敏的耳朵,善于看到和听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教师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期待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做到尽善尽美,一路用赞扬相伴。如有的学困生因为学习上缺乏耐心、毅力,连汉字都写不好,越写越潦草,越写越没劲。那我就先指导他把字写整齐,写干净,因为这容易做到,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接下来再耐心细致地指导写美观,实在美不起来,就是达到端正、整洁也OK,这样学困生就会兴致满满地学,高高兴兴地收获进步。

当然,表扬也要讲求策略。不同场合、不同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随时表扬学困生,有时送去一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有时对他不住地点头微笑,有时带头送去热烈的掌声,有时动情地夸上几句,有时也可能是暗暗传递的一个纸条,显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爱护和重视,他们会增强自信,不断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清代教育家、思想家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成长,教师是指导者、激励者,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点燃了学困生心头的希望之光,让他们快乐地奔向远方。

三、远近高低各不同———关注差异,提高效益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的智力、习惯、兴趣、技能、爱好等都存在差异,语文学习中,其中之一表现为学习方法的差异。学困生在鼓足干劲要大干一场之时,合适的学习方法指导犹如雪中送炭,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在语文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地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指导、帮助,最终让学困生学会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如指导他们:带着质疑预习最有效、作业从易到难效率高、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段、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文章不厌千回改……这样反复指导,直到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培养学困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养成稳定乐观的情绪情感,把培养学困生“做人品质”与“做事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实现学习高效。魏书生先生指出,人难免有反复行为,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向前之时,时常又会被困难吓倒而退缩,甚至又回到起点,所以老师要倍加呵护学困生那脆弱的心灵,培养耐挫能力,让鲜花和掌声伴他们一路远行。

四、天高任鸟飞———放飞心情,享受成功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气氛,放飞他们的心情,鼓动学困生敢说、敢做、敢想,发展他们健康阳光的个性。如在组织学生口语交际———“奇思妙想”时,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是教学的重点。我首先激励学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大胆张开想象的翅膀,有梦想就有希望。”果然,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发言的场面,其丰富奇特的想象、绘声绘色的描绘都令我赞叹不绝。其间,我注意把更多时间留给学困生,他们的表现常常让我们刮目相看,激动不已,我和同学们也不时向他们表示祝贺、赞扬,让他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

另外,小学生总喜欢新鲜的事物,为了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我还会经常改变课堂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多变的练习形式等,让学困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习得能力、受到教育。如学习《负荆请罪》一文,适时让学生来一段话剧表演,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走近文本、走近主人公,零距离对话,受到“和”的熏陶;学习身残志坚、乐观自信、热爱生活、执著追求事业的《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时,抓住关键句段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贴近作者、贴近主人公的心灵,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也会抓住这里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和作者一起走进刘老师那积极向上的心灵深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学困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高效课堂才能够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给学困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 才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以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论吴汝纶辞官内因 篇4

辞官这年, 吴汝纶正好49岁。在人生盛年、青云有路之际, 吴汝纶作出这样的举动, 除了社会动荡与师友影响的外部原因外, 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原因:

一、不谐时俗的个性

吴汝纶之所以辞官, 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官场, 而更适合于“稍理文字, 将来或冀有闻于后”。那么, 他的个性又是怎样的呢?

在《答程曦之》中, 吴汝纶评价自己说:某自揣性迂才拙, 不适世用, 州县之职, 已非所堪, 虽有志树立, 其所施措, 乃无以过于庸人, 若令徼幸荣显, 不过一身富厚愈于今日耳。……又有大不可者, 生长山野, 不喜与贵人往来。平生游好, 官至道员以上, 便绝迹不通问讯;于朝贵要人, 尤多所不可[3]23。

后来, 吴汝纶又在《答王鼎丞方伯》中补充说:某自量不谐时俗, 乞得微禄, 足食九人, 材力浅薄, 不能取名当道, 内顾百口, 尚有栈豆之恋, 时时自悲[3]525。

另外, 在辞官以后, 吴汝纶还专门给弟弟诒甫去信, 解释自己辞官的原因。他在信中说:平生不俯首, 正坐此处把持得定耳。今人升官发财之术, 吾尽知之。吾若欲得意, 非弃吾所学而学焉, 万万不可。吾老矣, 安能改节事人哉?[1]103

从以上内容可知, 吴汝纶具有“不适世用”、“不谐时俗”的个性。作为幕主兼同乡, 李鸿章对他的这种个性非常了解。在听到吴汝纶说自己“无仕宦才”后, 李鸿章曾评价说:“才则有余, 性刚不能与谐俗耳。”[4]319实际上, 李鸿章的评价, 正好解释了他“不谐时俗”的原因。

由于性格刚正、不谐时俗, 吴汝纶在官场上的一些行为, 有时会招致权贵不满。如贺涛在《吴先生行状》中说:故其为政, 可博美政, 取上考, 而实无裨于民, 且扰之者, 一不厝意。逆民之情, 实则利之, 则毅然而行;虽触上官之怒, 不顾也。初治深, 布政使钱敏萧公令复废仓积谷;州县趋为之。先生为言其弊, 以为扰民, 独置不复。”[5]1139

这段文字表明, 吴汝纶是一个以民众利益为重的地方官员。只要是于民有利的事, 即使是“触上官之怒”, 他也无所畏惧。

除了“触上官之怒”以外, 吴汝纶还因厉行兴学而结怨于深州豪民地主。据贺涛在《吴先生行状》中说州旧有义学二百四十余区, 其学田, 豪氏攘有之;前知州多注意于此, 屡变其法而弊不除, 先生曰:“上务其名, 民私其利, 不责实之过也。”乃废义学, 没入其田千四百余亩, 归之书院, 又为书院追偿二十年负员五千金, 厚给师生, 广置书籍, 而书院以兴。

由于吴汝纶废除“义学”的行为影响到当地豪民的利益, 所以这些豪民为了报仇, 后来“间入京师, 交通御史, 劾奏先生破坏义学”[5]1145。

吴汝纶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地方官员, 所以贺涛在《冀州开渠记》一文中评价说:先生独行志学, 无所趋畏。苟利于民, 虽薄书所不责, 计课不以此殿, 最无速功近效, 而不悦于人, 甚或忤上官之恉, 亦必毅然为之, 以要其成。故所措施于州者, 恒有百年之利。若责以吏事参之, 时论则较号称良能。举高第而得显名者, 或不逮也[6]143。

尽管被誉为能吏, 但由于自己“不谐时俗”, 任期内得罪了不少官僚, 所以吴汝纶入仕多年一直未得到升迁。出于自知之明, 吴汝纶决定辞官。

二、淡泊名利的思想

吴汝纶一生为人正直, 淡泊名利。据他在《贺苏生先生七十寿序》中说:余自顾生平于世俗声利亦颇澹忘, 独其心终日卒卒不能稍暇, 此余所以易老也[2]100。

至于为何要出任深州、冀州知州, 吴汝纶解释说:“贪恋微禄者, 徒以眷累众多, 衣食无以自给耳。”[3]23

后来, 因张裕钊要去武昌主讲江汉书院, 吴汝纶看到莲池书院缺人主持, 主动向李鸿章提出辞去冀州知州官职, 去莲池书院做主讲。

对于自己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 吴汝纶后来在给弟弟诒甫的信中作了详尽解释, 他说:吾本淡于宦情, 尚不拟即行告归, 今月初至天津, 适保定莲池书院尚未有人。因思他日告罢, 未必得有佳馆, 不如仍理旧日成说, 立谈之间, 遂已定计。遂于天津郡具禀乞病, 以就此席。上下惊叹以为奇事, 倾倒一城。……吾自少时, 心中不甚羡人荣贵, 以为一命之士与王公大人, 并无高下。善则一命犹荣, 恶则九锡犹辱。……吾以有官为忧, 出亦愁入亦愁, 一旦脱去, 寝食为之畅适[1]103。

这封信表明, 自小时候起, 吴汝纶就萌发了淡泊名利的思想。

由于对名利看得很轻, 所以吴汝纶为官十分清廉。如在父亲去世后, 吴汝纶曾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丁忧禀牍, 计已上达钧览, 目下殡敛歛成服, 草草办毕, 专俟新任受代, 即当扶丧侍母, 南还营葬。惟两年承乏深州, 荷吾师逾格优容, 毫无报称, 所可告慰者, 未肯朘削灾黎, 以饱囊橐。全家数十口, 绝无负郭之田。服官以后, 未尝增置一金之产。此次南旋资斧, 现尚一筹莫展, 迢迢数千里, 无计谋归。曾经入官受禄, 告贷又复无路。若全家留滞北方, 父丧不能归葬, 此则断断不忍。赋命穷薄, 遭此闵凶, 反复思维, 智尽能索, 上负知己之恩, 衔哀叩谢, 草土瞀乱, 他无可言[1]49。

由此信可知, 尽管做了几年的深州知州, 但此时的吴汝纶却是一贫如洗。这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形成天壤之别。

至于他在冀州为官的情况, 贺涛在《吴先生行状》中有所说明:其在冀, 开冀衡六十里之渠, 泄积水于滏, 变沮洳斥卤之田为膏腴者且十万亩。时财用匮竭, 官钱不易得。先生既上言大府以请;苟可出力以助吾谋, 无不通以书, 情感势劫, 与相违复;牍牒书问, 日数十发, 卒得白金十万两, 而功以成。功之未成, 先生与人书曰:“百计哀求, 情同无赖。”

为了筹措资金治水, 吴汝纶几乎是到了“百计哀求, 情同无赖”的地步, 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吴汝纶的清廉。

不仅自己淡泊名利, 而且吴汝纶要求他的弟弟也这样做。在《与诒甫》中, 吴汝纶说:吾兄弟平日全无不合意见, 惟吾两弟时时欲买田宅, 乃与兄大刺缪。吾料及吾身不致饥寒而死, 若留与后人, 则后有贤者, 彼能自立。若皆不肖, 虽有田亦岂能守, 此妄见也。今吾弟得官未久, 他务未遑, 而惟置田之为急, 志气亦殊不高, 传之乡里又非美名, 如兄弟并为州县, 而能不增产业, 归时仍系饥寒, 则世间可贵之事, 莫大于此, 何足患哉。与抽有限之钱, 置不急之业, 以求不洁之名, 买无穷之累也哉[1]99。

由上观之, 淡泊名利的思想, 是吴汝纶辞官另一重要原因。

三、兴办教育的兴趣

针对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 吴汝纶认为:“国家贫弱, 非尽当国者之过, 乃吾辈学校中不能培壅真才, 所学不能应时用, 以此致贫致弱。”[3]283在给江紫霞的信中, 他又强调说:“弟尝谓国势积弱, 咎不在执政大臣, 而在学校, 学校不能造就人才, 何以备缓急之用, 世人当不以鄙言为谬。”[3]289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这使吴汝纶对兴学情有独钟。

在深州任地方官期间, 他就针对当时义学弊端, 着力整顿义学田产, 把被豪强侵占的1400余亩义田收归深州书院, 又为书院追回被人拖欠的5000两银子, 用于添置图书设备, 改善书院师生的物质生活。

光绪十二年, 吴汝纶给薛福成的信中说:“转移风气, 以造就人才为第一, 制船购炮, 尚属第二义, 洵为确论。第目前人才, 正史公所云使端无穷争遍言外国奇怪利害、妄言无行之徒者也, 不得谓之为才, 且亦尚无造就之法。窃谓:各关道当聘请精通西学能作华语之洋人一名, 更请中国文学最高者一人, 使此两人同翻洋书, 则通微合莫之学, 辅以雄俊曲雅之词, 庶冀学士大夫, 争先快睹, 近可转移一时之风气, 远可垂之后代, 成一家言。”[3]32

针对当时社会风气, 吴汝纶在信中提出教育优先的观点。由此可见, 吴汝纶的教育观念比以前又迈了一大步。

莲池书院于雍正十一年由直隶总督李卫根据皇帝上谕而创办, 书院经费由政府开拨。直隶为畿辅“首善”之地, 莲池书院自创办伊始就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任总督常来巡视, 清廷亦对它“恩隆优渥”。仅乾隆帝就曾三次“幸临”书院视察学生的课业。书院院长由直隶总督特聘, 院长既是主讲教师, 也是最高行政管理人员。乾隆元年的上谕规定:“凡书院之长, 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莲池书院一向是学者名流的荟萃之所。在吴汝纶之前, 先后担任主讲的名士有黄彭年、何秋涛、李嘉端、王振纲、张裕钊等人[7]55。

出于造就人才的目的, 再加上莲池书院的悠久历史和在当时北方书院界的盛名, 这也是吴汝纶作出辞官举动的重要原因。

吴汝纶于光绪十五年二月正式从冀州卸任, 举家经天津抵保定莲池书院。此后十多年, 教书育人和规划书院的发展, 便成为吴汝纶关注的主要内容。

针对莲池书院的一些积弊, 吴汝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第一, 扩大招生规模。不论考生是否具有秀才资格, 凡通过书院考试者即予以录取。第二, 调整考试方式。吴汝纶见“书院规矩, 自李铁梅先生以后, 皆习为宽纵。官斋两课, 从无扃试之事”, 认为这种开卷考试的方式, 容易造成空疏的学风, 于是其“改于斋课日, 亲率提调, 扃门坚试”, 通过严格的闭卷考试, 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第三, 多方筹措经费。吴汝纶凭借其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 为书院筹得了每年增拨1000两白银的经费, 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 深、冀二州两书院, “遂为畿辅冠”[5]1145。而在其主讲莲池书院的十余年间, 莲池书院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成为北方的学术文化中心, 各地生徒皆慕名前来学习, 结果“瓮辅人才之盛甲于天下, 取巍科登显仕, 大率莲池高第, 江浙川粤各省望风欲避, 莫敢抗衡其声势。”[7]57东西方学者受其感召, “每过保定, 必谒吴先生, 进有所叩, 退无不欣然推服, 以为东方一人也。”[5]1145

吴汝纶这种主张通过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以挽救国家危亡局势的思想, 展示了他作为教育家的性情与抱负。

综上所述, 吴汝纶辞官虽然有社会和师友等方面的外部因素影响, 但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不谐时俗的个性、淡泊名利的思想和兴办教育的兴趣等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郭立志.晚清名儒年谱.桐城吴先生年谱[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影印, 2006 (12) .

[2]施培毅, 徐寿凯, 校点.吴汝纶全集 (一) [M].黄山书社, 2002 (9) .

[3]施培毅, 徐寿凯, 校点.吴汝纶全集 (三) [M].黄山书社, 2002 (9) .

[4]刘建强.曾国藩幕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1) .

[5]施培毅, 徐寿凯, 校点.吴汝纶全集 (四) [M].黄山书社, 2002 (9) .

[6]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文集.传状[M].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66 (10) .

农村初中生厌学内因及对策 篇5

一、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

1. 学习没有动机, 目标不明确

“不懂就学”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为什么这些正处于思维发展黄金时期的中学生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呢?我校地处县城城郊结合部, 多数学生的家庭靠种植茉莉花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学生认为把花拿到花市场卖就有钱了, 学习好不好没关系, 大不了回家种茉莉花。这样, 学生目标不明确, 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

2. 学习没有兴趣

首先, 相对小学生来说, 初中生学习任务重, 学习时间长。我校是一所高完中, 学生人数多, 活动场地有限, 一个星期只能做两次早操 (初中部与高中部轮换) , 学校生活比较单调、乏味,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其次, 班级人数过多, 一个班近七十人, 老师的教学难以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三, 学生的兴趣转移。上网、打游戏机、卡通漫画等对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诱惑太大, 很多学生沉迷其中, 忽视了学习, 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3. 学习困难, 失去信心, 很少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 为什么上了中学成绩这么差甚至会厌学呢?学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使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到困难, 加上教师和家长期望值过高, 既定的学习目标没能实现, 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 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更需要来自学校、老师、家长恰当、真诚、公正的评价。

4. 自制力差, 个性叛逆, 放任自己的行为

相对我县其他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 我校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 加上家中孩子少, 家长宠爱, 不少学生自制力差, 好逸恶劳, 个性叛逆, 老师稍有批评便认为是有意与他过不去, 冲撞老师, 有的甚至对老师污言秽语等。

二、解决厌学内因的对策

1.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经说过,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有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今“班班通”惠及各校, 老师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现代教学手段, 结合授课内容和时政热点, 精心制作课件, 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争取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的决心。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 便积极、乐意地去学, 而不会把它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2. 创造成功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只要有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 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他还说过, 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 是智力上的不懈努力, 是胜利的欢乐。可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多么重要。老师应从学生实际考虑, 合理地设立学习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置应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创设成功或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 使其心里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 给学生玩的机会与时间

学校应充分利用所有的活动场地, 尽量拓宽学生课余活动的空间, 适当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如班际篮球、气排球比赛, 拔河、节日游园活动等等, 让那些厌学的学生觉得在学校除了学习之外还能玩得痛快。这样他们就会喜欢学校的生活, 觉得学习生活有意思, 进而消除厌学情绪。

校园安全稳定内因和外因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高校,安全,心理,学生

马加爵的杀害室友案件、北大的校园餐厅爆炸案件、汶川地震校园建筑质量低下的案件等逐步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本文以高校校园安全为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1 概念界定

1.1 问题提出

随着国家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发展, 人们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些多元化的社会问题使得大学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 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中学生的人数大幅度的增加, 使得学校的安全管理成为了高校管理中的难题。由于高校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高校内部管理的困难, 共同导致了高校安全问题事件的频繁发生。这些安全事件有自然原因的事件、人为疏忽导致的事件, 也有社会问题导致的事件。最近这几年, 在国内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有:影响全国高校的“非典型肺炎”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校园杀人案件、北京大学校园餐厅恐怖爆炸事件、长江大学学生为救落水儿童牺牲事件等等。国外的校园安全性事件有: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不断发生、中国在俄罗斯的留学生遭杀害案件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重大火灾导致多名师生遇难的案件等。可见, 在国内外, 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都极为的突出, 因此, 本文以高校的安全问题为研究的中心, 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为我国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些启示作用。

1.2 校园安全问题的分类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 高校校园中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多种多样, 不同的问题是由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 笔者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了分类,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自然灾害型事件。

自然灾害型的安全事件主要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 例如汶川的512大地震造成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死亡和受伤,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造成了全国高校的停课和封闭, 2009年的猪流感病毒造成了许多大学的学生出现了染病的情况等等。这种自然灾害型的校园安全事件不仅包括地震和传染病, 还包括洪水、大风和山洪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事件, 由于校园的群居性质, 其人口密度较大, 因此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 校园就首当其冲, 而灾后的各种传染性的疾病也容易在其中进行传播。

第二、社会问题型事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例如, 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的不平等和生活压力过大等。当发生严重社会问题的时候, 校园就成了违法犯罪分子报复社会的目标。例如2009年武大校园持枪劫持人质事件、2010年年初发生的连续持刀砍伤小学生事件和一系列的校园爆炸案件等等, 所以, 校园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学习场所, 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 因此, 在高校的管理中要考虑到社会问题和高校存在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 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来自于社会, 而这些学生和教师都会有一些来自于社会和自身问题的困扰, 如果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和教师进入高校, 且没有一个排解困扰的机制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学校内部的安全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数不胜数。

第三、学生心理型事件。

由于目前高校在校生往往出生于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有父母照顾, 娇生惯养, 进入高校后生活问题需自己动手, 自力更生, 所以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容易走极端, 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心理问题有的是由于恋爱造成的, 也有的是由于就业压力造成的。究其本质是由于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太弱, 导致了大学生中的自杀案件频发。可见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大学安全问题的又一主要类型。

第四、学校管理型安全事件。

相比自然灾害型的安全事件, 此类安全事件属于“人祸”型事件, 造成此类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的管理滞后、高校的管理层的腐败造成的, 这类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例如, 在汶川大地震中, 许多学校的建筑质量不达标, 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校的管理型问题所造成的。

1.3 概念界定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论述, 我们分析了校园安全事件的类型。那么, 什么是高校安全事件呢?校园安全事件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 高校的安全事件指的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过程当中, 由于受到外在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学校自身环境的影响, 产生的妨碍学生上课和干扰学生正常生活秩序的或危及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事件都应该称之为校园的安全事件。

高校危机除了危机具有的突发性、威胁性、紧急性等一般特征以外, 还具有高校群体特点赋予的独有特性。高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汇集了大批有知识、有思想并且关注社会发展的教师及学生群体, 尤其是学生群体, 他们富有激情, 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 并具有与他们年龄相对应的从众心态与冲动特质, 在危机管理中, 如果能得到正确引导, 往往能够有效地抑制危机;反之, 极易导致危机的恶化。二是由于高校的合并、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高校的管理相对滞后, 各种内部关系更加复杂, 各种问题、矛盾、纠纷出现的概率大大提高。三是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 始终倍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四是学生家长对学校各方面的关注增多,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更加全面等等。”可见, 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是高校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原因分析

在前面的论述中, 笔者具体分析了高校安全事件的概念和分类, 那么解决我国校园安全事件之前, 就需要分析我国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因:

2.1 社会原因

高校中安全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原因所造成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 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种种变化都对高校校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科技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高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了, 而成为了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在大学校园中同样存在。”在国家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精神食粮却日益匮乏, 同样的, 大学生们不再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追求, 不再以助人为乐为荣, 反而追求物质层面的享乐, 看重金钱物质, 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 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校园安全事件。

2.2 高校管理原因

由于1998年的高校扩招, 使得高校的学生人数有了明显增加, 在校学生的管理就成为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题。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的差异, 使得原来的高校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新的高校环境, 因此出现了高校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同时, 高校的腐败问题也很严重, 例如武汉大学副校长的腐败案件, 在学校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弄虚作假, 其本质也为高校安全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 高校内部的管理原因也是高校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2.3 学生的心理原因

由于目前高校在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缘故, 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成为了高校安全事件发生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 使得原来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待业人群, 这样的反差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重大的影响, 同时, 学生也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例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压力等等, 如若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好, 极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发生扭曲, 去做一些报复社会和报复学校的极端事件的发生,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导致了高校中的自杀案例不断, 高校学生的心理原因也是高校安全事件发生的又一重要成因。

3 两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知高校的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包括社会原因、高校管理原因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原因。但是, 社会问题的外部环境是需要国家和政府来建设和完善的, 非一朝一夕之功, 且必定长期存在, 鉴于此, 笔者仅针对高校的安全管理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高校的安全管理

大家公认学校校园是学习的场所, 学校的安全秩序的维护是进行安全教学活动的基础, 要靠学校的安全管理部门来维持。但是, 我们国家的高校在这个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增强危机意识。高校的安全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 因此, 高校要具有一种危机意识, 认识到高校中的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就在大家的身边。在这种危机意识的引导下, 高校需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来防止和应对。第二、建立管理机构。高校中应该建立专门负责学校安全的管理部门, 这个部门不同于传统的高校保安部门, 其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部门。这个部门不仅管理学校的暴力安全事件, 同时也对学校的建筑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从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无人管理、无人处理和无人负责的局面。“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 不能告诉社会它面对灾难局面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不能很好地表明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 这无疑将会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 并甚至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在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 “学校危机管理中的各部门必须马上成立一个临时组织, 并在权威人士的指挥下互相配合协调工作。校长作为校园行政管理的一把手, 对行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他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力和威信, 沉着应对, 机智指挥, 稳定人心。各部门在危机发生后, 都应该以先解决好危机为前提, 在必要的情况下, 响应号召, 参加危机处理工作, 围绕事件中心部门开展工作并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三、建立安全事件管理的评价机制, 在本校或他校发生安全事件之后, 高校要积极的进行学习和评估,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总结安全事件处理之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习其可取之处, 为以后的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学生是高校中主体, 高校中的安全事故大多是由学生所引起的。通过对于大多数的高校安全事件的分析, 学生犯罪的原因大多在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 高校的安全管理环节应增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 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让高校中的辅导员认真的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进行搞谈心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当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出现偏激的时候, 及时的进行正确引导, 避免学生的心理活动进入死胡同, 最后走上不可回头之路害人害己。第二是成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 这个部门应聘请专门的、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医师进行辅导性的工作, 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正面积极的思想宣传,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同时, 对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从而解决学生安全事件的根源, 对当事人的人生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 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 2009.

[2]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 2009.

[3]迈克尔.里杰斯特.中华传媒网[EB/OL].2008, (8) :11.

试论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篇7

一、内因和外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要孵出小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受精卵的种蛋;合适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在这里受精卵的种蛋是孵出小鸡的内部矛盾, 外界给予的合适的温度是孵出小鸡的外部矛盾。因此, 就可以引出内因和外因定义:1.内因——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叫内因。2.外因——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叫外因。蛋内部的矛盾是内因, 温度是孵出小鸡的外因。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 不但其内部矛盾存在着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而且这个事物又同其他事物相联系, 同其他事物构成矛盾。这种内部和外部的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事物不可能只有内部矛盾而没有外部矛盾, 也不可能只有外部矛盾而没有内部矛盾。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事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二者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一样的呢?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具有不同作用

1.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叫事物变化的根据。

例如要想取得好成绩, 学生本身的思想意识、学习动力是根本原因。因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或者叫事物变化的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为什么有的企业发展了, 有的企业却破产了。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的矛盾, 如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技术条件, 特别是企业的凝聚力、职工的奋斗精神、团队精神等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又如:一粒种子如果不在它的生长温度之内, 它能不能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在事物的发展中外因也是不可缺的,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把内因视为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的同时, 并不否认而且非常重视外部矛盾、外部条件即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因为任何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所以事物的发展既需要内因, 也需要外因。仅有内因并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转变。但是, 内因与外因并不是分别地、独立地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再如:一个青年人的进步主要是由他自身的思想矛盾所推动的, 好的社会风气、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等外部条件起着很大的作用。病菌能使身体虚弱的人得病, 而对体魄健壮的人却无可奈何;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可以使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 而对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等等。这些都说明外因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 使其共同起作用, 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

三、内、外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1.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正确处理主观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个人成长最根本的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我们应当利用有利的条件, 改变不利的条件, 实现个人的发展, 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例如:有这样一个同学, 在她上高中时父亲去世, 母亲带着她和上初中的妹妹生活, 母亲由于长年劳疾成病, 在她高考前也去世了。尽管高考她考上了吉林某所大学, 由于家境困难, 只好放弃上大学, 到南方打工。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习, 一边积攒学费, 一边学习, 两年后她踏入了大学之门, 对于这个同学来说, 她的生活、求学条件并不好, 但是她却在逆境中奋发有为, 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在于这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如果把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 忽视自身的努力, 一遇困难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再好的条件也不起作用。反之, 如果把外部条件变成对自己成长的挑战, 以积极良好的态度去面对社会, 面对人生, 不但会身处逆境而毫不消沉, 而且会扬长避短, 变不利为有利。

2. 要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又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和外因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因此要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原来是一个面临破产倒闭的小厂, 经过调整后, 海尔集团向德国引进技术、设备, 引进后并不是照抄照搬, 而是根据自身发展设计生产出国际一流的产品。海尔集团还注重本企业的内部管理, 建立企业文化, 规范企业管理, 提高员工素质, 保证产品质量等。海尔集团在重视内外因结合的同时, 更注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并不是闭关锁国, 而是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海尔集团终于成功了, 产品不仅占领国内市场, 而且在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也享有盛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 孤立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对外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 少走弯路, 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归根结底要通过深化改革, 自力更生来实现社会主义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引进不能盲目, 引进之后要消化吸收, 为我所用。那种把实现中国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或外部力量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又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二者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 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要: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处理主观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要用内因、外因结合的观点观察和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上一篇:舞蹈能力下一篇:权责发生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