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

2024-10-13

食物安全(通用12篇)

食物安全 篇1

摘要:本文将食物多样性方法与食物最低需求量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食物缺乏种类来判断贫困县的食物消费和供给多样性状况,并与脆弱性分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食物缺乏种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显示贫困县食物安全状况,与食物安全脆弱性也具有一致性。由于受收入、交通和市场条件制约,缺乏食物种类越多的县从外部购买满足食物最低需求量的困难越大,贫困县的多样性食物需求需要采取多种途径来满足。

关键词:多样性,食物短缺种类,脆弱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食物安全,人们的食品消费已超越单纯的数量满足阶段,更加注重多样化和品质提升,但还有部分地区和人群食物安全水平较低,食物供给和消费容易受到疾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强的脆弱性(肖运来、聂凤英,2010)。食物消费不足和营养不均衡又会加大贫困人口的疾病风险,恶化粮食安全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们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品质的新时期,对贫困地区食物安全状况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数量层面,还需要深入分析食物结构及其背后的原因。贫困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的多样性能否得到保障?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如何?食物消费和供给的多样性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地区的食物安全问题,改善贫困地区人口的营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借鉴食物多样性分析和脆弱性分析方法,对国家扶贫重点县的食物供给和消费多样性进行分析,多角度分析贫困县的食物安全状况及其原因,并探索改善方法。

一、文献综述

均衡的营养来自不同种类的食物,因此食物多样性也是衡量食物安全的重要指标。John Hoddinott和Yisehac Yohannes(2002)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的食物多样性每增加1%,人均消费就增加1%,人均可获得的总热量增加0.7%,从主食中获取的热量增加0.5%,从副食中获取的热量增加1.4%。这说明食物安全的多样性指标与热量指标具有一致性。与其他方法相比,食物多样性的衡量方法较为简便,已被许多研究机构所使用,并发展出家庭食物多样性得分(Household Dietary Diversity Score,简称HDDS)的衡量指标。食物与营养技术援助项目(Food and Nutrition Technical Assistance(FANTA)Project)2006年编制了一本指导手册,对这一方法做了专门介绍。但是在用来衡量多样性的食物类别上,不同的机构有所不同,在FANTA的指导手册当中,共用12种食物的消费状况来判断人们的食物消费多样性,而2007年FAO的调查表用16类食物的摄入情况来判断。

脆弱性方法是近年食物安全研究中另一个较常用的方法。在不同的领域,脆弱性的具体含义不同,但主要指系统受冲击的程度、对于冲击的敏感性以及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Martha G.Roberts、杨国安,2003)。其中的系统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区域。贫困与脆弱性常常相伴,互为因果,在分析贫困方面,脆弱性更具有事先的警示作用(韩峥,2004)。因此,从脆弱性的角度能够动态地考察贫困问题,提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但是,目前对脆弱性的衡量仍处于初期阶段,手段和方法不成熟(McCulloch and Calandrino,2003)。Christiaensen&Boisvert(2000)在脆弱性的量化方面做了重要的尝试,但仍不能满足研究中的实际需要。在粮食安全的脆弱性研究方面,美国国际发展组织(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USAID)开发的饥饿预警系统(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FEWS)比较成功,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该机构的脆弱性分析在应用实施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影响了其效力(Martha G.Roberts、杨国安,2003)。由于脆弱性分析是一种多维分析,涉及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指标处理,目前还没有统一或普遍认可的方法,许多方法的采用都受制于所需数据的可得性。USAID的脆弱性分析在效力方面受到质疑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用风险因素、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社会服务体系三大类指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比较、筛选等方法确定粮食安全脆弱县。虽然这种脆弱性只是相对的,缺乏绝对的量化指标,但可以为确定重点项目支持区域提供重要参考。这项研究表明,在所确定的350个脆弱县中有70%左右已被纳入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WFP/IFAD China VAM U-nit,2003)。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2007年国家重点贫困县的省级平均数据和分县数据来进行分析,国家贫困县所在21个省(区、市)的平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年住户调查,该项调查在每个贫困县选取40个农户作为样本,各省所有贫困县的数据平均值作为各省该指标的省级平均值。全国592个贫困县的生产和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年的统计数据。592个贫困县的交通、市场及食物利用条件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农业普查数据。生态环境数据来自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一)食物缺乏种类的确定

在FANTA的手册中,是以家庭为单位衡量食物的多样性,调查家庭成员一段时期内(通常是前24小时内)消费的食物种类,包括谷物、薯类、蔬菜、水果、肉类(包括动物内脏)、水产品、豆类、奶类、油脂、食糖(或蜂蜜)。如果消费过某一类产品,则为这一种类赋值1;否则,赋值0。将上述12种食物种类的赋值加总,得到家庭食物多样性得分。将样本的家庭食物多样性得分加总,除以家庭总数,得到样本的平均家庭食物多样性得分。由此来判断家庭的食物安全状况。

本文借鉴这一思路,以县为样本,将食物供给(或消费)的多样性与供给量(或消费量)相结合,通过对比不同种类食物的最低需求量与实际的供给量(或消费量)得到食物缺乏种类,来分析贫困县的食物安全状况。

食物的最低需求量与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有关。中国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1)是:

(1)综合国际、国内最低限度营养标准,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的必需营养标准。

(2)用最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作为食物贫困线。

(3)假设靠牺牲基本食物需求获得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的,并根据回归方法计算出收入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物支出(包括最低的衣着、住房、燃料、交通等必需的非食品支出费用),作为非食品贫困线。

其中,划定食物贫困线的各类食物最低消费量(1)如表1所示:

注:其中,油包括植物油2.45千克、动物油1.36千克,肉类包括猪肉87千克、牛羊肉0.54千克、禽肉0.74千克。本文为了与统计数据相一致,对油和肉类中的小项分别进行了加总。

由于数据获得性、可比性等方面的原因,上表中的油仅用于消费比较,用于供给比较的食物种类共7种。将贫困县主要食物种类的人均产量(或消费量)与我国确定食物贫困线的最低食物消费量进行对比,低于最低食物消费量的赋值1,表示“不足”;否则,赋值0,表示“满足”。分别考察贫困县的哪些食物种类和多少种食物不能依靠本地生产来满足,并分析这些县的收入状况,以判断他们通过从外地购入来满足消费缺口的可能性。

(二)脆弱性分析方法

按照WFP/IFAD的方法,脆弱性的考察主要包括风险因素、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社会服务体系。贫困地区农业生产遭遇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劳动者劳动能力下降、人口增长过快等等,缺乏安全便捷的水源和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使农村居民很容易遭受疾病风险,降低劳动能力,并增加因病致贫或返贫的风险,因此这里用土地退化指数(R1)、2002~2007年粮食单产波动系数(R2)、取得饮水困难的农户比例(R3)、没有水冲厕所或旱厕的农户比例(R4)、人口增长率(R5)作为风险因素。风险因素越大,脆弱程度越深。

农户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主要包括食物供给能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这里主要用粮食(C1)、油料(C2)、肉类(C3)、蛋类(C4)、奶类(C5)、蔬菜(C6)、水产品(C7)、水果(C8)等食物的人均占有量、2002~2007年粮食平均单产(C9)、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所占比例(C10)、农民人均纯收入(C11)、生态质量指数(C12)、使用非传统燃料的农户比例(C13)来表示抵御能力。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可以帮助农村居民从遭受的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中恢复,例如完善的交通和市场条件可以使居民尽快得到外部援助,完善的医疗可以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危害。这里用有50平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比例(S1)、通公路的村比例(S2)、使用管道水的农户比例(S3)、有合格卫生室的村比例(S4)、有合格卫生人员的村比例(S5)来表示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本文对脆弱性的量化沿用WFP/IFAD的方法,即将每个指标标准化,将每类指标的Z-Score加总作为该类的得分,脆弱性(V)即为抵御能力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得分加总减去风险因素的得分,用公式表示即:

其中,l、m、n分别表示风险因素(R)、抵御能力(D)、社会服务体系(S)各类中的分指标数量,V分值越高表示该地区越脆弱。

该方法的实质是对贫困县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各指标的权重相同。由于某种原因,一些样本在某些指标上存在缺失值,如由于气候不适于生产粮食而在粮食指标上存在缺失值,为了使缺失值不影响样本之间的比较,在计算时将分指标的总得分除以有效指标的数目。同时,为了防止某些异常值带来的偏误,在分析时,凡Z-score大于4或小于-4的值均分别按照4或者-4来处理。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出每个县的脆弱性分值,然后再进行比较。

三、贫困县食物多样性与脆弱性

(一)贫困县食物消费多样性

从2007年的消费状况来看,贫困县居民的粮食、肉类、蔬菜、食用油消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距不大,而水产品、水果、奶类、蛋类消费水平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见表2)。贫困县总体呈现主食消费多、副食消费不足的消费格局,膳食结构不合理。这种消费结构的结果是:贫困县居民人均每日热量摄取量为2251.03千卡、每日人均蛋白质摄取量仅为58.44克、脂肪摄取量仅为35.63克,远远低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营养目标,即人均每日热量摄取量为2320千卡、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为75克、人均每日脂肪摄取量为65克(肖运来、聂凤英,2010)。贫困县居民89.97%的热量和88.36%的蛋白质都来源于植物性食品,由此导致视黄醇(维生素A)和钙等重要营养素摄入不足(肖运来、聂凤英,2010)。

从贫困县所在21个省的贫困县分省平均消费数据来看(见表3),除河南、江西两个产粮大省以及甘肃的贫困县粮食消费满足最低消费水平外,其余省的贫困县粮食消费都不满足最低消费量,大多数省贫困县都有4~5种食物的消费不能满足最低需求量,广西、贵州和云南的部分贫困县甚至有6种食物不能满足最低需求量,即除了水果之外,其他食物种类都不能满足最低需求量(而水果的最低消费量只有3公斤,非常容易满足)。短缺最多的种类是粮食、肉类和蛋类。有18个省的贫困县居民粮食消费达不到最低需求量,21省的贫困县肉类和蛋类消费都不能满足最低消费量。

由此可见,贫困县的食物消费水平比较低,食物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的需求还难以满足。

单位:公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贫困县食物供给多样性

一般来说,食物消费水平受到供给和购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居民不能满足食物消费多样化需求,也需要从供给的多样性和收入方面进一步分析。

由于农村住户统计的粮食消费以原粮计算,所以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之间可以相互比较。从省平均的情况看(见表4),大部分省贫困县的农业生产都能够满足大多数食物种类的最低食物需求量,只有部分省的贫困县人均肉、蛋、奶不能满足。这似乎和前面的消费部分有矛盾:农户生产的粮食足以满足消费,但农民的消费却达不到最低需要量。这是因为粮食除了用于直接消费外,还用于种子和饲料,农民还将自产的粮食或肉类出售,以获取所必需的其他生活用品;部分粮食已转化为肉类,可能在肉类中被重复计算,这些都会导致人均占有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距。

省平均数据不能揭示省内不同贫困县之间的差异,下面进一步利用贫困县分县数据来考察食物生产与最低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对比我国确定贫困线的最低食物消费量与贫困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可以发现,在592个贫困县中,只有11个县的7类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全部满足最低消费量,有3类农产品不能满足最低消费量的县最多,占到了33.28%,短缺农产品种类在4种(含)以上的占33.1%,甚至有4个县7种农产品均不能满足最低消费量。从短缺的农产品种类看,大多数贫困县的粮食人均占有量都基本满足最低消费量,不能满足的占15.9%,但肉、蛋、奶的短缺比较普遍,短缺的县分别占到了贫困县总数的77.7%、77.5%和52.8%。另外,23.5%的县蔬菜不能满足最低需要量(见表5)。

单元:公斤、元

在短缺粮食的94个贫困县中,约90%的县都至少缺乏4种农产品,这些县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山西等省。由此可见,衡量食物安全水平时,粮食仍然是一个具有指示性的指标。

表6显示,除了只缺乏1种食物的县之外(这些县有一半以上都是只缺乏肉类),随着食物缺乏种类的增加,贫困县的人均粮食产量递减,肉类、蛋类、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人均产量也在递减,奶类稍有例外,但也基本呈现这样的趋势。这说明,在生产方面,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综合的食物自给水平越低。食物种类的短缺大部分并非由于结构调整或专业化所致,而是因为自然、社会等条件造成的食物生产能力低。从收入方面也可以看出同样的趋势,除只缺乏1种食物种类的县之外,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这也再次说明,从食物多样化角度得出的食物短缺种类数也可以反映食物安全水平,食物短缺种类越多的地方食物安全水平越低。

在贫困县中,提供基本热量的粮食大多可以由当地生产来满足,但是大多数贫困县都不能依靠当地生产来满足7种农产品的最低需要量,尤其是能够提供优质动物蛋白的肉蛋奶类产品(见表7),这些短缺产品需要从外地购进。购买能力的高低就成为这些地区满足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但是分析发现,除了不能满足最低水果需要量的地区以外,不能满足某类农产品最低需要量的地区收入均低于可以满足的地区,食物短缺种类越多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越低,加之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实物收入,已经包含了部分农产品,农民可以用来购进短缺食品的现金收入实际上非常有限。可见,食物的短缺常常与低收入水平相伴随,食物短缺种类越多的地区食物越不安全。

单位:元

(三)食物供给多样性与脆弱性

脆弱性方法从更广的角度来分析食物安全保障水平及其原因、风险等,下面将脆弱性分析方法与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探索贫困县食物多样性得不到满足的原因。

脆弱性指标值的指标选择和计算过程表明,脆弱性值越小,食物安全的脆弱性越强。将脆弱性的各指标值与食物缺乏种类数结合起来可以发现,缺乏食物种类越多的县,其平均的脆弱性指标值越小,也就是说,它们的脆弱性越强。图1显示,食物缺乏种类少于3类的贫困县中,社会服务体系的分值均为正值,说明这些县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同时它们的风险得分为负值,说明风险较小,食物供给相对稳定;在食物缺乏种类多于4类的县中,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社会服务体系的得分越低(见表8),同时它们的风险得分均为正,说明可能面临的风险较大。抵御能力并不必然随着食物缺乏种类变化。缺少3类、4类和5类食物的地区,抵御能力大致相同,但由于风险、社会服务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脆弱性。同样,由于社会服务水平较低和风险大相交织,即使抵御能力与缺1类、2类食物的县相似,缺乏6类、7类食物的县也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

从表8中具体指标来看,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粮食单产水平越低,有超市的村所占的比例越小,说明越是需要从外部购进食物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县,其市场状况反而越差。通公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缺乏食物种类在2种以上的县通公路村所占比例都低于80%。结合前面所述缺乏食物种类越多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的情况,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通过市场来满足食物多样化需求的困难越大。缺乏食物种类越多的县,土地退化指数越大,表明食物缺乏种类较多的县生态也比较脆弱,尤其是缺乏食物种类在5种以上的县,它们的生物丰度也很低,生态尤其脆弱。贫困县大多以柴草或畜粪为燃料,7种食物种类都缺乏的4个县中有3个位于山西,主要炊事燃料为煤,因此这些县以柴草或其他燃料为主要炊事燃料的农户比例较低。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有卫生室、卫生员的村比例越低,说明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较差。

四、总结与启示

总的来看,将不同种类食物的人均产量与其最低需求量相对比得出的食物缺乏种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显示贫困县食物安全状况。尤其是粮食,是否能满足粮食的最低需求量仍然是衡量食物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缺乏粮食的94个贫困县中,约90%的县都至少缺乏4种农产品。大多数贫困县的粮食生产都能够满足其最低需要量,但是能够提供优质动物蛋白的肉蛋奶类产品比较缺乏,分别有77.7%、77.5%和52.8%的县缺乏这些产品。

将食物缺乏种类与食物安全脆弱性指标相对比,可以发现,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脆弱性越强,两者具有一致性。平均而言,缺乏某一种食物种类的县比不缺乏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食物缺乏种类越多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由于生态脆弱而面临较大的风险、市场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低等原因,缺乏4种以上食物的县尤其脆弱。因此,缺乏食物种类越多的县,借助市场手段来满足食物多样性需求的困难越大。

要求贫困县满足所有食物种类的自给自足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缺乏食物种类越多的贫困县,农民通过外部购入以满足需求的困难越大,不仅受到收入的约束,也受到市场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贫困地区的食物自给能力和从外部获取食物的能力,保障居民多种食物最低需求量的满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提升食物区域自给水平。在贫困地区需要加强耕地管理,防止撂荒;加强适于贫困地区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如在干地区推广抗旱品种或抗逆性强的品种,对于主产杂粮的地区给予良种补贴,增加单产水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减少产量波动。

2.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贫困人口的食物获取能力。要改善生产、交通、市场、卫生等条件,改善食物获取条件,降低疾病风险。对于缺粮的退耕还林贫困县农民,应尽量实行粮食补贴;对于交通条件和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实行吊庄迁移。

3.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食物购买能力。在粮食供应充足的贫困县,应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高收益农产品生产,在贫困县内部各类食物平衡生产的前提下,引导不同村或乡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增强食物购买能力。

4.加强贫困地区的食物多样性供给。除从生产和市场方面增加食物多样性供给外,在食物援助中,也应增加除粮食外的其他食物供给,以保障贫困县的食物消费多样化和居民的营养平衡。宁夏在贫困地区学校实施每个学生每天一个鸡蛋的措施,其他地区每天一袋奶之类等措施,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John Hoddinott,Yisehac Yohannes,Dietary,Diversity as a Food Security Indicator[R].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FCND Discussion Paper.2002,136.

[2]Swindale,Anne,Paula Bilinsky.Household Dietary Diversity Score(HDDS)for Measurement of Household Food Access:Indicator Guide(v.2).Food and Nutrition Technical Assistance(FANTA)Project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EB/OL].http://www.fantaproject.org/.

[3]WFP/IFAD China VAM Unit,Vulnerability of Chinese Counties[R].WFP working paper,2003.

[4]韩峥.广西西部十县农村脆弱性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02,(5).

[5]韩峥.脆弱性与农村贫困[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

[6]Martha G.Roberts,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1).

[7]肖运来,聂凤英.中国食物安全状况研究(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China's Food Security)[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食物安全 篇2

甜水学校

王晶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过程与方法:

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能够识别常见食品属于加工食品还是天然食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难点: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三、教材分析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吃的学问一单元中的第四课。

人的一生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吃无毒、无害的食物是健康饮食的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被用于农作物生产和食品加工,环境的污染也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因此,食品是否安全、是否被污染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合理搭配、消化器官的保健之后,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少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上。

四、教学准备 食品包装袋、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奶粉),我们小时侯都非常喜欢喝,看看这个小孩喝了三鹿牌奶粉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长期喝入三鹿奶粉的孩子脑袋都变大了,同时过早成熟,大家说吓人不?再看下面这副图片,这是南方一个制作豆芽作坊做出来的,看起来是我们常见的豆芽,你们知道这些豆芽我们吃了会怎样吗?会使儿童发育早熟、老年人骨质疏松,还有致癌可能,可怕不?像这样的食品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我们吃的食物是不是都安全啊?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一课,大家说好吗?(板书课题)

2、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分别出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图片。

学生找共同点,引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概念。

根据已学知识辨别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3、调查加工食品

相比较这两类食物,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喜欢吃加工食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它们。

同学们对图片上食品已经辨别完了,现在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什么食品?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瓶子上的包装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呢?看一看、观察一下。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好的饮料瓶,我们来看一看,验证一下瓶子的包装上究竟有什么信息呢?学生小组观察,汇报。

通过对瓶子的包装的观察发现里面含有添加剂。

介绍添加剂的作用和危害。重点介绍色素的种类和区别。我们重点说这个“色”有的食物看起来颜色很鲜艳很诱人就是因为里面加了一些“色”,在这里的色主要是指色素。色素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色素,一种是加工色素。我们来看一下吃这两种色素的区别(课件 舌头上颜色的差别)。

色素是添加剂的一种,添加剂还有哪些种类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简单介绍添加剂的种类。

4、认识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造食品中含有添加剂,并且添加剂过量会对人体产生害处。那么是不是天然食品就一定安全呢?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同学们先跟随老师看几幅图片,然后再对天然食品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做出结论,大家说好不好?(图片)垃圾猪、被污染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等,同学们说这些天然食物还安全吗?生回答。

5、怎样注重食品安全

不安全的天然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它们也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为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食品安全?(小组讨论)

我们应该注意(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多清洗,多浸泡。(3)多吃绿色食品。(4)少吃腌腊食品。因为腌腊食品里含有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要少吃。

6、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回答。看来本节课同学们都学会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给大家出几个小问题考考大家。

课下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交流更多的关于安全饮食的方法,以便我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大家说好不好?

七、板书设计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食品

加工食品:添加剂(色素、香料等)

注重食品安全

八、教学反思

学生从小到大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的食品,这些食品中既有许多天然食品,也有许多加工食品,但学生对食品的这种分类方法还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也有了解,也知道加工食品不如天然食品的营养价值高,但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于食品安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同时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学生会有比较高的探究兴趣。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带领孩子们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关注色素等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要思考天然食品是否安全,讨论到底怎样吃才安全,以此来关注食品安全中的科学。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和老师的指导,我在以下几方面对自己做出了总结。

1、导入部分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2、对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讲述可以换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分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3、对添加剂的调查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各种颜色的饮料,然后由学生找出里面含有的色素,由此可以明确不同的色素的颜色,以便学生更容易的明确色素的作用。

还有什么食物是安全的? 篇3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发生,并一再挑战国人的道德底线,给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江苏,就在这个端午节前夕,一个小小的粽子,让南京市民骆先生一家祸从天降。骆先生的妻子在吃了全国知名粽子生产企业南京五芳斋的速冻粽子后,肚子里的胎儿竟然不保。

骆太太事后回忆,她那天早上吃的五芳斋粽子有霉味。粽子虽然煮过,但吃在口里仍觉得味道很怪异,骆太太以为是粽叶的味道,所以并未在意。到了下午,她的肚子开始闹腾,第二天早上问题加重,上吐下泻,并引发了悲剧。

胎死腹中,最大的悲剧莫过如此!然而,更令人愤慨的是这家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事后冷漠与不负责的态度。经检验发现,被召回的五芳斋粽子,竟有30%是变了质的。但厂家“打起太极”,声称只是“运输环节”出了问题,甚至不愿就“流产”事件在媒体上公开道歉。而当地工商部门则更加“温柔”,仅责成厂方召回粽子并改正违规了事。

无良企业的厚颜无耻,以及相关部门对问题企业的莫名宽容,让人感到愤怒和震惊。

时下,食品安全问题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以前,我只知避孕药会用在黄鳝、牛蛙、甲鱼身上,在点菜时,我对这些美味“敬而远之”。但现在,黄瓜与避孕药也有了联系。日前有小贩自曝,不少头顶黄花、身上带刺的鲜亮黄瓜,都抹过避孕药,这样可确保黄花不败,看上去娇艳欲滴。这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民以食为天,但今天还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这是一个无比沉重的问题。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中国独有,最近欧洲就爆出疑因污染食品,造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蔓延,并致几十人死亡。但欧盟第一时间站了出来,通过媒体向公众传达警示,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而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他们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往往会先想办法捂住,使之不外传。不久前的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由于涉及乳业巨头蒙牛,最终不了了之。而去年的金浩茶油含致癌物事件,事实上早就有人投诉,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却隐瞒近半年之久。

在欧美等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一旦曝光,不仅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相关负责人也要引咎辞职。而政府与企业没有利害上的瓜葛,其责任只是行使职权,监督企业。不像我国,各级政府都要与经济挂钩,地方企业业绩也是官员政绩的一部分。

一次,和一位在纽约市政府环境保护局工作的美国朋友交谈,他说他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企业的污染排放,而且惩处很严,没有人敢以身试法。他还问我,为什么你们的政府要管企业这么多的事?弄得我一时难以作答。我想,不切断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条,什么监管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些主管部门和官员成为企业违规犯法的保护伞,甚至养痈成患,而作恶的企业很少会受到应有的惩处,便是明证。

转基因食物安全性探析 篇4

转基因食物的潜在安全问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 转基因食物潜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食物毒性问题

部分科学家认为, 对于食物基因的人工提取和转入行为, 虽然可以获得某些传统食物无法达到的效果, 但也可能增加食物中的微量毒素。

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

食物中转入的外来基因可能会与食物自身基因结合, 人体食用转基因食物后, 食物中的抗药性基因就会影响人体的致病细菌, 进而增强人体的抗药性。

食物营养问题

外来基因的转入是否会破坏食物的原有营养成分, 这一问题还有待验证。

食物过敏问题

即对某种食物不过敏的人很可能会对相同品种的转基因食物产生过敏。例如, 对玉米过敏的人群, 在食用转入玉米基因的小麦及其加工食物后也有可能出现食物过敏。

食物对生态系统的威胁。

转基因食物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新的物种, 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必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威胁, 甚至可能会打破原有生态体系, 导致其他物种受害。

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论

关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论, 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观点, 二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反对观点, 三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中立观点。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物生产和出口大国, 每年在转基因食物上获取极大的回报。转基因食物诞生以来,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以转基因大豆种植为例, 1996-1999年短短三年间, 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就从50万hm2增长到1 500万hm2, 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超过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2。因此, 为本国转基因食物的销售打开国际市场, 美国势必会寻找各种观点佐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

在欧盟地区, 消费团体和环保主义者坚决反对转基因食物, 他们认为转基因食物虽然外型美观, 但改变了食物本身的味道, 转基因食物中可能含有某种毒素, 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甚至致癌。因此欧盟等国经常可见大规模的反转基因食物游行和抗议, 反对者甚至会采取各种手段破坏转基因食物的研发与生产, 如破坏转基因食物实验室、号召消费者抵制转基因食物等。欧盟国家的政府在对待转基因食物上更是审慎, 将预防原则作为转基因食物的管理办法。这与欧洲地区消费者偏好天然绿色食物有很大关系, 据相关数据显示, 70%以上的欧洲人坚决拒绝转基因食物。

在发展中国家, 转基因食物关乎生存, 他们往往将转基因食物作为解决国家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出路。就我国而言, 社会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认识相当模糊, 甚至很多人即使食用了转基因食物也浑然不知。据广州统计局2010年进行的转基因食物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认识模糊, 35%的公众认为转基因食物具有毒副作用, 60%以上公众认为有必要采取法律手段规范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物。从市民的观点和反应中, 可看出我国老百姓对转基因食物的陌生和对政府部门加强转基因食物知识宣传教育的期望。

结语

关于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得到证实与定论。笔者认为转基因食物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可能大于其带来的好处。转基因食物的出现在本质上违背了自然规律, 人体很难完全适应, 长期食用可能改变人体生理结构, 进而危及人体健康。即使转基因食物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常食用转基因食物也势必会影响人体内的微生物群。基于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避免盲目发展生物技术, 要关注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二是建设转基因食物安全保障机制, 对转基因食物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确保公民食品安全;三是严格执行GMF标识制度,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幼儿食物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篇5

1、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难点:知道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保护。

活动准备

(1)Flash课件《食物的旅行》以及相关的故事。

(2)音乐:《幸福拍手歌》

(3)人体消化系统图,即时贴消化系统卡片图,小蛋糕,小饼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吧?旅行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2、出示小蛋糕,“看,这是谁?”(小蛋糕)小蛋糕它也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去旅行了,今天,小蛋糕也要把它的旅行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朋友想听吗?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故事:《小蛋糕的旅行》小朋友最喜欢吃小蛋糕了,小朋友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4、听完小蛋糕的故事,你知道小蛋糕它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吗?

二、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引导幼儿逐幅观看Flash动画课件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蛋糕从哪里进去?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吗?(口腔)它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

经过嘴巴后,小蛋糕被吞了下去,到了什么地方?知道那长长的管子叫什么吗?(食管)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以及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提问:接着小蛋糕从长长的管子滑下去,到了一个在袋子里,这个大袋子叫什么名字呢?(胃)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小结)

3、放第三段,知道小肠的作用

提问:刚才小蛋糕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那条弯弯曲曲的是什么呢?(小肠)它有什么作用呢?

4、放第四段,理解大肠的用途

提问:小蛋糕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让幼儿品尝饼干,想象食物进入各个器官,并排出旅行路线图。

1、师:听了小蛋糕的旅行故事,小饼干羡慕极了,它也想到小朋友的身体里去旅行,小朋友愿意带它去吗?

把幼儿分成四个旅游团,“小饼干的旅行开始了!”

2、请各组小朋友品尝饼干,并根据提示把小饼干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

提示:(1)这是旅行的入口(口腔),在这里给它拍张照吧!(出示口腔图片)

(2)我们的牙齿先把小饼干咬破,嚼碎了,吞下去,到了哪里哪?(食管)

(3)食管这个细细的管子,把食物送到哪里去了啊?(胃)胃里有许多的消化液,小饼干在这里停留了很久,谁能找到小饼干休息的胃呢?

(4)胃磨啊磨,把饼干磨得更碎了,到了哪里了?(小肠)小饼干的营养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

(5)小肠把小饼干里的营养都吸收了,然后到了哪里?(大肠)大肠转呀转,把没有用的残渣都排出去了。

小饼干的旅行也结束了,

3、评析每个小组的排列情况。

四、结束部分,听音乐做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听了小蛋糕旅行的故事,也带着小饼干到我们的身体里旅行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对食物安全斤斤计较的“鸡婆” 篇6

蓬蓬的鬈发,胖胖的身躯,戴副眼镜,在大街小巷遇见,就是一普通大妈。然而,她却是一位为全民食品安全把关的女英雄——把台湾人从吃了20多年的塑化剂毒素里拯救出来。她叫杨明玉,台湾媒体亲切地称她是一个“对食物安全斤斤计较的‘鸡婆’”。

杨明玉出生于1959年,毕业于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药学系,又念了台北医学大学药学所硕士,现任职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

杨明玉发现“塑化剂”的起因是,台湾一些假劣伪药通过在地下电台做广告贩卖,被民众举报后,台湾“行政院”成立专案组,动员“卫生署”、“警政署”及相关调查机构等查禁伪劣假药,参与检验工作的杨明玉在检验保健食品时发现了塑化剂的蛛丝马迹。她发现了一个异常数据,虽然不属于此次检测的范围,但较真的她还是花了两周时间比对研究,最后发现了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且浓度超过日均摄入标准600倍!

杨明玉以警觉和较真的个性,揭开了台湾塑化剂黑洞。

经过两个月的认真调查,2011年5月23日下午,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召开记者会,拉出台湾昱伸香料公司负责人赖俊杰“誓师”——其贩售的起云剂含有塑化剂,刮起整肃塑化剂风暴。全台湾有几十万种食品下架,虽然一度造成两岸及周边国家的恐慌,却遏制住了塑化剂继续危害民众健康。

“隐匿不讲,躺在棺材里都不会安心。”杨明玉说,检验出塑化剂时“蛮惊吓的”。这是“一个小警觉杀死一头巨象的风暴”,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与变化,杨明玉坦然地说:“要很小心,只要照程序走,就不用担心了。”

杨明玉非常低调,一直以“杨淑贞”这个假名面世,令台湾媒体和民众十分好奇。直到受马英九邀请参加一个对话,这位女英雄才第一次公开露面。马英九称赞杨明玉表现出公务人员尽忠职守的价值,“杨技正”一词几乎成了“积极、正义公务员”的代名词。

面对领导人和社会如此高的褒扬,杨明玉谦虚地说:“我个人实在不敢居功。”她强调,自己只是抓出掺塑的引子,整肃塑化剂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

事后,台湾“卫生署”颁授杨明玉两项奖励:晋升一级;颁发一个月薪俸作奖金。台湾“行政院”则向她颁发公务员最高荣誉——一等功绩奖章,并加发20万元新台币奖金,以作为全体公务人员表率。2011年6月9日,“行政院长”吴敦义亲自给杨明玉颁发奖章,细心的人发现杨明玉一路遮着脸。领完奖章后,杨明玉以为没事了,准备离开,吴敦义赶紧补上一句:“20万奖金会汇到你账户里。”她这才害羞地站起来说谢谢。公众看到,这是一名平凡的公务员,她甚至没见过这种大场面,她的言语也平凡而朴实:“做了这件事情,真是不虚此生。”

杨明玉的单位主管这样介绍她:“单位里,有些人遇到工作就推托,但杨明玉配合度很高,交派任务给她,她二话不说就会承受下来,绝对不会推托,所以她在这里很受上级赏识,去年考绩拿到甲等。”她的同事对她的描述是:“两个孩子的妈,个性虽粗枝大叶,做起事情来却很细心认真。”食品药物管理局主任秘书罗吉方表示,杨明玉拿奖,是第一次有检验人员获得功绩奖章,这是“无限的荣耀”,不过他猜杨明玉会把奖章藏起来。

虽然没有电影上的超人形象,但这位女英雄却有超级人气。因为她的杰出贡献,很多民众致电“卫生署”表示感谢,这是“卫生署”30多年来都没有过的事。

成名后的杨明玉淡定依旧,工作依旧,“我的生活一样routine(规律)”,依然每天接长官发下的检验案件。她的先生在IBM上班,儿子念台大,女儿读亚洲大学。“孩子和老公,也有给我一丝丝笑容啦!”这是她最开心的一件事。在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岗位26年,即使立了如此大功,她也没想着升官调职,依然乐在其中。这就是一名普通公务员最可敬也最难做到的“本分”,有了他们的尽职,“图全民之利”才不是一句空话。杨明玉的榜样作用在于:守得住寂寞,做好这份工。

社会是一个互助的系统,每一个人都尽职尽责,社会才能安全和谐并获得进步。

摘自《南风窗》

食物安全 篇7

Yao C S, Huang L.Security assess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s food resources[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 (6) :703-709.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显著的改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1], 其中肉、奶、蛋、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各种食物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因此, 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应该是食物而不是粮食。然而,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粮食安全问题上[2,3,4,5]。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 粮食只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豆类及其他杂粮;而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的统计规范, 食物或食品的范围包括:谷物、淀粉块茎 (木薯、马铃薯、甜薯、红薯等) 、糖类、豆类、坚果、油料、蔬菜、水果、刺激物 (咖啡、可可豆、茶) 、调料、酒类、肉类、食用蛋白、动物脂肪、奶类、蛋类、鱼和海产品、其他水产品及其他, 共18类。对应看, 中国的粮食概念只是国际食物概念18类中的4类—谷物、淀粉块茎、豆类和薯类[6]。可见,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并未包括禽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在我国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如果研究仍以粮食安全为主, 则已较为片面。所以, 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粮食安全转向食物安全研究, 从而有利于进行国际对比, 因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乃是食物安全 (food security) 。为此, 本文就1991-2012年间, 中国的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九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国食物安全的评价方法

1.1 食物安全评价指标的构建

目前, 被国内外普遍接受的食物安全定义是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行动计划中所提出的, 其定义是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 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 才实现了食物安全[7]。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 要实现食物安全, 最为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保证有充足的食物供给。然而, 食物供给无非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本国或本地区的食物生产, 第二是从国外的净进口, 第三则是食物库存。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本国或本地区的食物生产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愿意将其饭碗掌控在别的国家和地区手里, 所以食物进口一般只占食物消费的较小比重[8];而对于食物储备来讲, 其主要功能是对食物安全起调节作用, 且储备最终来源于食物生产或进口[9]。因此, 从宏观角度看, 要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安全, 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其食物的生产总量和食物的消费总量之比,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生产量大于或者等于其消费总量的时候, 该地区即实现了食物安全;反之则为食物不安全。据此, 可以构建食物自给率 (FSR) 、食物自给率均值 (Mj) 和变异系数 (CVj) 三个指标对我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1.1.1 食物自给率

食物自给率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FSR) 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供给总量占其消费总量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SRij为某一国家或地区i年j类食物的安全性指标, TFOij和TFCij分别为某一国家或地区i年j类食物总产量 (total food output, TFO) 和食物总消费量 (total food consumption, TFC) 。

从理论上讲, FSR的取值范围为 (0, +∞) , 它是一个静态指标。当0<FSRij<1时, 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在i年生产的j类食物无法满足本区域的需求, 必须向区外进口食物或调用食物储备;当FSRij=1时, 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在i年生产的j类食物恰好满足本区域的需求, 实现了本地区的食物安全;FSRij>1时, 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在i年生产的j类食物不但可以满足本区域的需求, 而且有一定的数额可供出口或者储备, 其值越大表明某类食物的安全水平越高。

1.1.2 食物自给率均值 (Mj)

Mj是食物自给率 (FSR) 在T时段内的平均值, 反映在T时段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平均食物安全水平。同时, 它还可反映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和地区是否可以通过食物储备的办法 (即通过丰产年j类食物的剩余来弥补低产年j类食物的不足) 来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需求, 其计算公式为:

理论上讲, 若Mj<1, 说明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即使运用食物储备的手段也无法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消费需求, 且Mj值越小, 则运用食物储备的手段满足该地区对j类食物消费需求的能力越弱。Mj=1, 则表示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运用食物储备的办法刚好能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消费需求。若Mj>1则说明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运用食物储备不但能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消费需求, 而且尚有剩余, 且Mj值越大, 说明j类食物的安全水平越高。

1.1.3 食物自给率变异系数 (CVj)

Vj是食物自给率FSR在T时段内波动大小的反映, 其值越大, 说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食物安全性水平波动幅度也越大, 而且越不稳定,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j为FSR的标准差。

1.2 食物消费总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未统计各类食物的消费总量, 因此我们根据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和“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消费品消费量”经过计算得到各类食物的消费总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CUij为我国城镇人口i年j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 UP为我国i年城镇人口的数量;FCRij为我国农村人口i年j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 RPi为我国i年农村人口的数量。

对于粮食消费而言, 除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外, 还包括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等其他4大部分, 各部分的计算如下。

1.2.1 饲料粮

饲料粮是指为生产肉类 (包括猪肉、牛羊肉等) 、奶类、蛋类、水产品等各种由粮食转化而来的产品而消耗的粮食总量, 可以根据各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和料肉比予以计算。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本文按国内外同行的料肉比标准进行计算[14,15,16], 其中猪肉为4.3∶1, 禽肉为2.7∶1, 蛋类为2.7∶1, 牛羊肉为2∶1, 奶产品为0.3∶1, 水产品为0.4∶1。据隆国强等[16]的有关研究, 中国饲料当中饲料粮约占74%, 所以按上述比例计算的饲料粮, 应再乘以74%得出实际饲料粮。

1.2.2 工业用粮

工业用粮指用粮食作为主要原料或辅料的生产行业 (例如食品、医药、化工、酒精、制酒、淀粉等行业) 所用粮食的统称[14]。根据现有研究可知, 各种白酒、啤酒、酒精、味精等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工业, 是工业用粮的主体部分, 因此在实际估算中一般依据其相应的折粮系数, 再乘以其产量得到工业用粮的消费总量。参照肖国安[15]的研究, 按照白酒1∶2.3、啤酒1∶0.172、酒精1∶3、味精1∶24的折粮系数对工业用粮进行计算。

1.2.3 种子用粮

种子用粮数量与播种面积的相关性最大, 在粮食播种面积平稳上升的时期, 种子用粮将不断增加;反之, 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时期, 种子用粮也呈下降的趋势。其计算主要根据国家发改委主编的《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 (1992-2012) 中历年的三种粮食作物每公顷种子用粮数量, 乘以中国历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计算得到。

1.2.4 粮食损耗

在粮食损耗的估算研究中, 程国强参照美国、印度粮食运营和库存期4%的损耗率, 对中国的粮食产量损失率进行估算[17];肖国安认为, 对于中国来讲参照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粮食损耗率进行估算, 其损耗率太高, 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粮食损耗率约为2%左右[15];而郭书田则认为中国粮食损耗率约为0.7%[13]。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们认为4%的粮食损耗率较高, 而0.7%的损耗率又明显偏低, 因此本研究按照2%的粮食损耗率进行计算。

1.3 食物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对于中国来讲,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 而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压力巨大, 因此食物安全要完全依靠我国自给自足是不合理的, 这一点已被众多学者和我国政府所认同。然而, 达到多大的食物自给率才算实现了食物安全?由于我国研究关注的重点一直是粮食安全, 因此本文在此以对粮食自给率的研究进行说明。纵观国内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10]:一种认为, 当粮食自给率达到90%即实现了粮食安全;另一种认为, 粮食自给率应该达到95%才能算实现了粮食安全。从我国制定的两份粮食安全文件—《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 》来看, 两者都把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标准。可见, 在实际中95%的粮食自给率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将中国食物安全的标准划分为四个部分: (1) 当0<FSR<0.90时, 为食物不安全状态; (2) 当0.90≤FSR<0.95时, 为食物基本安全状态; (3) 当0.95≤FSR≤1时, 为食物安全状态; (4) 当FSR>1时, 为食物非常安全状态。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2-2013)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2-2013) ;白酒、啤酒、酒精、味精历年产量数据来自于《中国食品工业年鉴》 (1992-2013) 、《中国糖酒年鉴》 (2000-2013) 、《中国农产品加工年鉴》 (1995-2013) 和《中国酿酒工业年鉴》 (2000-2013) 。根据各类年鉴, 将食物消费分为粮食消费和非粮食食物 (肉类、奶类、蛋类、水果、蔬菜等) 消费两大类。对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局统计的粮食总产量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是按原粮形态统计的, 而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则是指成品粮的购买量[11], 因此对于粮食总产量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按照0.85的通用折算系数[12], 将原粮转化为成品粮后, 才能参与计算。对于非粮食食物的统计, 其产品形态则比较接近日常消费形态, 因而其产量和消费量可直接参与计算[13]。

2 中国食物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利用处理得到的中国1991-2012年的各类食物产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 通过计算得到22年来中国的FSRij、Mj和CVj值 (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1991-2012年间中国食物安全存在以下特点。

首先, 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均值为0.91, 介于[0.90, 0.95) 的区间范围内, 因此中国在1991-2012年期间整体上属于基本安全状态。这表明22年来, 中国虽然千方百计的确保粮食安全, 但自给率仍没有达到政府制定的95%的发展目标。期间, 粮食自给率 (FSR) 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变化特征: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 期间粮食始终处于安全或非常安全的状态;第二阶段为2000-2012年, 期间FSR粮食值始终低于0.90, 表明粮食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 其中2003年FSR粮食值最低, 仅为0.78。

第二, 在研究期内, 中国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都处于很安全的状态。其原因是各种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Mj值都比较大 (各类食物变异系数CVj值不大, 表明在此期间6大类食物安全状况较为稳定) , 其中最高的为水产品达3.26, 最低的为猪肉为1.65;表明在1991-2012年期间, 中国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平均产量远远超过了其消费量, 存在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供出口或者储备。

第三, 1991-2012年期间, 水果和蔬菜2类食物的Mj值分别为2.07和2.90, 表明两者也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22年来, 水果的FSR值由0.93 (基本安全状态) 提高到2012年的3.53 (非常安全状态) ;而在此期间, 蔬菜始终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其FSR值则由2.02, 提高到4.12, 线性方程y=0.0811x+1.9671 (x为年份, R2=0.9185) 很好的反映了蔬菜安全水平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知, 除粮食以外, 中国其他8大类食物的生产量均显著高于消费量, 因而其安全水平都很高。为此, 假定这8大类食物维持2005-2012年的平均生产水平, 而消费量则以1991-2012年的平均速度增长, 据此可以计算出当各类食物的供求实现均衡 (FSRj=1) 时, 其所需花费的时间年限,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FC2012j为2012年j类食物的消费量, rj为1991-2012年j类食物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 TFOj为2005-2012年j类食物的平均生产量, t为实现供求均衡时所需的时间年限。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得到除粮食以外的8大类食物实现供求均衡的预测时间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即便各类食物维持现有的生产水平, 而其消费量仍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那么在超过10年的时间内, 除禽肉外 (其达到供求均衡的时间为8.90年) , 中国的其他七大类食物都不会出现短缺, 因此中国的食物安全水平整体十分高。结合表1的分析可知, 当前在中国的食物安全当中, 最为重要的因素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 为此有必要对粮食消费状况进一步考察, 以便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粮食不安全。

3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图1反映了1991-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和各类粮食消费量的变化情况 (折算为成品粮形态) , 由于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相对较小, 两者均占消费总量的2%左右, 因而未在图中予以列出。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整体上讲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991年的36 999.91万t增长到2012年的50 114.27万t (成品粮形态) , 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46%;相比而言, 在此期间粮食消费量则由33 879.42万t, 呈现出线性趋势增长到2012的59 441.15万t, 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71%, 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1.86倍。可见, 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粮食缺口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那么, 在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三者当中, 到底是何因素使中国粮食消费快速增长, 今后变化趋势会怎样?

3.1 口粮的变化

研究期间中国口粮消费由1991年的20 323.79万t, 缓慢的下降到2012年的14 676.74万t;相应地, 其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由59.99%下降到24.28%, 下降了35.71%。因此可以预见, 今后一段时间口粮的消费总量将保持稳定并可能略有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导致口粮消费不断增长。第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口粮消费量继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分别由1991年的121.11 kg和217.24 kg (成品粮形态) , 下降到2012年的78.76 kg和139.63 kg, 22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年口粮分别下降了42.35 kg和77.62 kg。第三, 人口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将导致口粮消费量不断下降。以2012年为例, 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之差为60.87 kg, 这意味着每将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其口粮消费量将减少60.87 kg。以上三因素综合作用, 将继续使中国口粮消费保持稳定, 并呈现略有下降趋势。因此, 口粮不可能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确定的“口粮绝对安全”的发展目标应该不成问题。

3.2 饲料粮变化

中国饲料粮消费量由1991年9 082.11万t, 快速的增长到2012年的24 686.67万t, 增长了2.72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4.48%, 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3.34倍, 线性方程y=694.19x+9835.20 (x为年份, R2=0.9655) 很好的反映了22年来饲料粮消费总量的增长趋势。从饲料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上看, 1991年为26.81%, 到2012年则上升到40.84%, 22年来提高了14.04%;从2002年开始, 饲料粮已经取代口粮, 成为我国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部分。可以预见, 今后一段时间, 饲料粮仍将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 人们消费的肉、奶、蛋等畜禽产品量将持续增长, 而消费的增长必将推动供给的进一步增加, 尤其是当前中国人均年畜禽产品消费量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因而其增长的空间很大。以肉类消费为例,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猪肉、牛羊肉、禽肉等4大肉类消费总量为35.71 kg, 农村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为20.85 kg, 仅为城镇居民的58.39%。相比之下, 我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其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就达到了25 kg的水平, 而1990年其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达62 kg[18];可见, 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水平远不及台湾1990年的水平,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不如台湾1970年的水平。

2) 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角度来讲, 畜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报酬率和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因此, 发展畜牧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3]。这一点也可以从上文对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分析及其达到均衡时所需的时间得以证实, 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会出现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供给量大大超过消费量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因此, 可以确定今后一段时间, 饲料粮的增长仍是导致中国粮食亏缺的重要因素。

上述两点还进一步揭示出另一个问题就是, 当前中国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其原因并非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不足, 而更多的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和收入分配不均衡等因素造成的。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虽然我国GDP总量已经为世界第二, 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网站对2012年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排名可知, 中国人均GDP仅为6 076美元, 排在86位;另一方面, 从收入分配的差距来看,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 564.7元,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 916.6元,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2.23%。可见,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尤其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当低) , 是造成畜禽产品消费低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更是异常低) 的重要原因。而正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各种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水平低, 因而导致了各种动物性产品的生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 这也是各类食物处于非常安全状态的重要原因。

3.3 工业用粮变化

研究期内中国工业用粮由1991年的2 913.53万t增长到2012年的19 633.82万t, 年均增长速度为9.51%, 为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速的6.54倍, 线性方程y=759.95x+743.88 (x为年份, R2=0.9406) 很好的反映了工业用粮的增长趋势。随着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 其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8.60%, 上升到2012年的32.48%, 提高了23.88%。从2009年开始, 工业用粮总量也超过了口粮的消费量, 成为我国第二大粮食消费部分。可以预见, 工业用粮今后仍将进一步增加,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表明,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食品工业和生物能源工业的蓬勃发展, 从而导致工业粮需求的快速增长;已有对中国工业粮消费的研究表明, 1995-2008年期间我国工业用粮年均增速为5.2%, 2005-2008年期间年均增速高达11.3%, 其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间国家兴建了几个燃料乙醇项目。由于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 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口粮和饲料粮等食物用粮, 因此对于工业用粮的快速发展, 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政策[14]。可见,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其工业粮消费不断增加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 由于粮食工业在联系城乡、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粮食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先后颁布了《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和《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可见粮食工业的发展水平将会有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 虽然国家对燃料乙醇工业发展进行了控制, 但随着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燃料乙醇工业也必将有缓慢的发展[19]。因此,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用粮仍将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 因而必将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研究结论

近21年来, 除粮食外, 中国食物资源总体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8大类食物的平均生产总量分别为其平均消费总量的1.65倍、2.28倍、1.79倍、2.06倍、2.00倍、3.26倍、2.07倍和2.90倍, 表明中国不但实现了自身的食物安全, 还存在大量的剩余食物可供出口或储备, 但这些食物的非常安全状态是在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下获得的。

在动物性食物供给十分充足的情况下, 中国城乡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水平, 这表明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大, 因而也限制了城乡居民对动物性食物的消费。

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是导致我国粮食供给不能满足粮食需求的主要原因, 因此自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对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变化的趋势分析表明, 今后一段时间两者消费量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因此必将给中国粮食安全进一步造成威胁。

4.2 政策启示

草地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新途径 篇8

当前, 尽管我们已经实现了“吃得饱”, 但要实现“吃得好”, 就要牢牢把握保障食物安全的主动权, 发展草地农业是一条可靠路径。

保障食物安全, 一是量的基本满足。无论何时, 必须保证自给90%以上的食物。每年世界粮食贸易量在2.5亿吨, 我国年消耗在5.5亿吨以上。应该控制粮食贸易逆差不超世界出口量的1/5, 占据内政外交的主动权。二是质的保证。我国粮食在直接食物中的消耗, 由80年代城、乡的400公斤、300公斤, 降低到现在的120公斤、70公斤, 这是肉蛋奶的贡献。饮食结构的调整使得饲料资源成为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大力发展草地农业, 充分发挥牧草的低耗高效优势, 以牛羊等草食家畜产品替代部分高耗粮型家畜产品是必由之路。

以草地农业保证食物安全。一是要把现代农业高效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运用于牧区草牧业, 在适宜区域建设高产高效人工草地、青贮饲料地, 缓解生态压力, 增加高档牛羊肉、奶食品供应。二是在南方草山草坡、弃耕地、劳动力缺乏区域, 推动现代草牧业。劳动力少、价格高、地形复杂地区, 发展黑麦草、红豆草混播放牧型人工草地;劳动力多、适合机械化作业地区, 发展猫尾草、饲用甜高粱、青贮玉米、苜蓿等高产饲草料基地, 实行集约化草牧业。通过草地农业提高粮食当量, 以草食家畜产品增加食物当量, 减少饲料粮的消耗。

食物安全 篇9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 食物安全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强盛的重大问题, 备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2012年的国家统计公报, 全国总人口达到13.54多亿人, 比2011年末增加592万人。2008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分别为5.28亿吨、5.30亿吨、5.46亿吨、5.71亿吨和5.89亿吨, 连续5年增长。我国粮食市场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但是在粮食增速减缓和人口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资源缺乏等压力下, 更应持续关注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鉴于吉林省的重要地位, 对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食物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处在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吉林省拥有接近30个商品粮基地县, 这些都时刻保障着国家的食品安全。吉林省有着发展农业的天然资源优势, 总体上看, 其粮食作物的品质在竞争上一直占据优势, 从地区划分上看:中部地区, 这里属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的组成部分, 因此玉米产量十分喜人;东部地区, 有着长白山脉的地势依托, 其园艺发展水平一直处在国内领先位置;西部地区, 这里有着发展畜牧业的良好优势, 并且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农业的优势发展, 紧邻生的农产品加工业依据原材料优势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大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例如大成、皓月等发展起来, 同时这些加工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产品的发展。具体来看, 农产品的加工近年来的年平均增长速率接近突破30%, 加工业生产总值翻了几番, 到2012年已经接近3000亿元。

2 吉林省食物安全状况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研究者对食物安全的认识不尽相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的研究对综合食物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认为综合食物安全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食物数量安全。在数量上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保障人们正常积极、健康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食物质量安全。在质量上要求人们所获取的食物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保障食物的营养安全和卫生安全;食物可持续供给安全。在保障食物的可持续供给上要求食物的获取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在保障满足当代人食物需求的同时, 不影响后代人对食物的需求。

2.1 食物数量安全情况

2.1.1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分析

根据《吉林统计年鉴》显示, 1985年以来, 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特别是1987年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 随后的几年,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食物总供给量较为充足, 吉林省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图1为2007年到201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 其中在2009年粮食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2010-2012年粮食总产量先后跃上了2842.5万吨、3171.0万吨、3373.0万吨3个台阶。但是, 在粮食高产量的条件下, 食物数量安全问题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吉林省人口众多, 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吉林省的土地、水资源承载压力较高, 一旦工业化进程中对土地控制不力, 或遇灾情, 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占有量将下降;重大病虫害疫情的发生仍需在重点控制之中。

2.1.2 吉林省食物消费量分析

近年来, 吉林省食物消费无论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表1为2005-2012年吉林省食物消费情况。通过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吉林省居民粮食消费逐渐下降, 肉禽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营养含量较高的食物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由此可见, 传统的食物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 人们逐渐形成植物性消费和动物性消费平衡的消费习惯。但是到目前为止, 吉林省居民蔬菜、肉禽、蛋类、奶类的消费仍然没有实现《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具体目标, 各类食物消费距离《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01一2010年) 》提出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单位:kg/人)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2005-2012年)

2.2 食物质量安全情况

随着食物数量安全矛盾的逐步缓解, 农业发展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 食物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显现。针对食物质量安全问题, 国家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在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和大力配合下, 食物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营养意识的增加, 对安全、健康、营养的食品要求越来越高。直接鲜食的蔬菜尤为突出, 目前, 对于近几年长春市市场销售蔬菜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的农药污染现状总体的研究表明:2012年, 吉林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了96%以上, 2013年上半年, 无论是市场例行的监测, 还是生产基地专项抽查, 这三类的产品总体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这意味着吉林省农产品质量较为安全可靠。有关部门已加大农产品监管执法力度, 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从源头上加大禁用农药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打击力度, 目前, 吉林省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发展达到4108个。特别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食物质量卫生安全体系的基本完善, 食物质量卫生检测与监测技术取得一定的进展, 人们对食物质量安全的自觉意识逐步加强, 对食物质量卫生安全的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实际上, 影响食物安全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未得到解决, 主要有:食物质量的安全意识没有得到改善, 还未根本性地提高生产、经营者有关方面的意识;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无法得到保障,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漫长的生产周期内, 其产地是完全的开放的, 在这期间有太多的因素无法人为控制;制度上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全过程管理的现实要求与分段监管、多头管理之间的矛盾;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的特点在于小规模生产以及低产业化经营方式, 这2点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安全健康发展;对于农业安全发展以及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公共投入不足;缺乏稳健持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总而言之, 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2.3 食物可持续供给安全情况

近年来, 随着国家政府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倡导绿色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食物可持续性安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食物可持续安全面临的压力仍然存在。

2.3.1 吉林省可持续生态环境情况

受气候与地貌类型影响,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呈现明显的“三区”特征, 即东部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中部黑土退化, 土壤肥力下降;西部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与草场退化。同时由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农牧业不断发展,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以草地退化为例, 建国初期, 松嫩平原吉林省西部草地总面积为252.9万m2, 1985年则下降为179.93万m2, 1995年减少到140.52万m2, 至2005年仅为122.30万m2, 2012减少到101.67万m2, 较之建国初期减少了130.6万m2, 年递减率达2.67%。如图2所示。

2.3.2 吉林省土壤污染问题

土壤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农药对土壤的危害也很大, 据报道中国农药的利用率很低, 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 农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危害严重, 如六六六、DDT等农药虽然已停产20多年, 但其危害至今还存在;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性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近二三十年忽视了农家肥的使用, 不但造成了化肥的效力递减, 而且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发生变化, 失去平衡, 造成地力下降, 土壤板结,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 提高吉林省食物安全水平的对策

3.1 促进食物数量的稳定增长

食物数量的稳定增长是食物安全问题的关键, 要保障食物数量的增长, 就要充分考虑影响食物数量增长的各种因素, 投入相关的生产要素, 完善食物生产要素的保障制度,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吉林省的农作物主要是粮食为主, 但是它的自然资源确显得非常不足, 粮食生产对土地的要求为密集型, 而吉林省土地资源缺乏, 人口密集, 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 吉林省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来适应农业粮食生产, 并且根据要根据市场需求, 增加其他农业产业, 如水果、蔬菜等产业。这种农业机构的改变也是适应了现代人膳食改变而加以调节的, 人们对蔬菜和水果的要求逐步增大。

3.2 完善食物质量安全体系

对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全面加强包含多个内容以及涉及部门, 吉林省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建设, 要通过协调和组织各个内容和部门,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去加强它, 具体来说, 它包含的内容有技术、标准、监测、管理等体系;涉及的部门有: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科技部门;轻工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等。要想保障食品安全, 就必须要有建设完善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这是一个基础, 对于当前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重点: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相关毒素快速检测技术, 包括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重要有机物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 主要范围为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中的;全国食品污染监控体系的建设研究;病原体检测技术, 病原体范围为食品中主要人兽共患疾病预计植物疾病;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等等。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2大块, 食品标准体系;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食品指令检验检测体系是以食品标准体系为依托, 并且在此基础上, 以食品安全技术体系为支撑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在:对食品质量的监督作用;宣传引导、咨询服务的作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布局检验检测网络;对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对检验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咨询;对食品指令检测的报告等等。

3.3 改善生态环境

耕地资源的匮乏, 耕地资源在食物生产中的重要性, 所以要保证食物生产可持续安全, 必须保障耕地面积及食物的有效生产面积, 建议政府部门要合理统筹安全全省的土地资源,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真正做大“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渔则渔”。各地要严格遵守集约用地严重, 坚决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减少“农转非”;做好农业工程工作, 建立基本是农业水利设施, 提高科学化浇灌比例, 实现科学化农作,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使用创新农业科技, 对于新型农作物, 要积极开展培育工作, 提高农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产特点, 提高复种比例, 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 如水、阳光、热度等资源, 趋利避害, 对于自然灾害做好预防设施, 通过科学细心的运作, 开发土地的生产潜力, 提高农业产量;对环境加强保护, 使得可持续化发展, 实现农业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食物安全 篇10

一、食物供应链的分解———等级分类法

为了判断贯穿于食物供应链的安全事故类型, 采用一个基于等级分类法的一般性方法。基于三个层面的等级分类法把食物供应链分解成三个组成部分:阶段、操作步骤和单个作业程序。

(一) 5个阶段。

食物供应链可以分为5个关键的阶段。这是一个全面的一般性的分类, 它使得所有的食品操作程序的特性得到了很好的描述。 (图1)

(二) 9个操作步骤。

这些操作步骤可以顺次地适配食物供应链的5个阶段, 但不是所有的步骤都要运用于某个特殊的食物供应链。9个操作步骤与上述5个阶段的关系分别是:与阶段1 (初级原材料生产) 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耕作/饲养和操作步骤2:收获/屠宰;与阶段2 (初步的商品化处理) 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商品准备和操作步骤2:商品处理;与阶段3 (生产与制造) 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生产前期准备和操作步骤2:投入生产;与阶段4 (商品上市) 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售前准备和操作步骤2:陈列与销售;与阶段5 (消费者自我加工) 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加工、食用。

(三) 27个单个作业。

9个操作步骤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由至少两个以上的单个作业的组合构成, 这里总结出了27个单个作业。如果某个单个作业只和一个操作步骤有关, 我们称之为特定单个作业 (SUO) ;如果某个单个作业包含于多个操作步骤之中, 我们称之为一般单个作业 (GUO) , 单个作业之间没有必然的操作连续性。以下借助9个操作步骤对与之相关的关键性的单个作业以特殊的活动举例进行详细讲述。

耕作与饲养指原料的种养, 包括8个单个作业:UO1 (S) 地点/场所的选定, 如庄稼种植地或牲畜饲养地的选定;UO2 (S) 地点/场所的准备, 如土地平整、饲养场清洗、耕作;UO3 (S) 基本要素使用, 如动物饲料与水源、肥料、灌溉水源;UO4 (S) 组织生产, 如播种、嫁接、牲畜放牧;UO5 (G) 原料引进, 如畜苗、种子、饲料、治疗药物的引进;UO6 (G) 储存与运输, 如牲畜运抵/运离、产品、药物的储存;UO7 (G) 化学处理, 如杀虫剂、兽药的使用;UO8 (G) 废弃物处置, 如牲畜、植物废料、多余农用化学品的处置。收获涉及到原料集中和牲畜屠宰及其初步处理, 包括2个单个作业:UO9 (S) 集中与堆集, 如庄稼的收割、挤奶、捕鱼、产品堆集与牲畜集聚;UO10 (G) 储存与运输, 如牲畜运走供屠宰、农产品运离农地或农场。

商品准备是最终产品的来源或者是深加工的原料, 包括11个单个作业:UO10 (S) 屠宰, 如牲畜的屠宰;UO5 (G) 原料引进, 如食品企业从农场引进原料;UO6 (G) 储存和运输, 如原料使用前的储存、运输以便加工或制造、原料储存以抑制发芽;UO11 (G) 包装, 如蔬菜或水果的装袋或装箱;UO12 (G) 分类与分级, 如清除缺陷产品的视觉检查、挑选大小或形状、自动分级;UO13 (G) 切边与切割, 如牲畜内脏取出及脱皮、畜体分割或鱼的切片、蔬菜除叶或根、蔬菜水果的去皮;UO14 (G) 清洗与除污, 如根类蔬菜除土、小颗粒过滤、蔬菜杂质清除;UO15 (G) 冷却或冷冻, 如蔬菜冷却以去除土壤热量、牛奶冷却、鱼的冰冻;UO16 (G) 理化加工, 如牛奶脱脂;UO17 (G) 烘干或温湿度调节, 如谷物烘干、畜体温湿度调节;UO8 (G) 废弃物处理, 如废料、余料以及废水的处理。

商品化处理涉及到特殊的准备程序, 处理后可能直接成为单个产品, 也可能只是后续的大批量生产的原料, 包括12个单个作业:UO18 (S) 研磨与精炼, 如谷物研磨与制粉、香料/咖啡豆的研磨、种子榨油、水果榨汁;UO19 (S) 发芽, 如大麦芽、豆芽的生产;UO5 (G) 原料引进, 如农产品引进供加工、化学或微生物原料引进;UO6 (G) 储存与运输, 如原料处理后运输、原料处理前和 (或) 后储存、奶酪制成后储存;UO7 (G) 化学处理, 如处理前的酶化、鱼肉腌制;UO11 (G) 包装, 如产品备妥后包装或成品包装;UO15 (G) 冷却与冷冻, 如产品冷却或冷冻供生产;UO16 (G) 理化处理, 如鱼肉、奶酪的熏制;UO20 (G) 微生物加工, 如乳制品比如酸奶的发酵;UO21 (G) 热处理, 如大麦芽烘烤、牛奶的加热杀菌、咖啡豆焙烤;UO23 (G) 混合, 如牛奶混合与均质化;UO8 (G) 废弃物处理, 如废弃产品、多余原料处置。

而生产准备则包括以下12个作业:UO5 (G) 原料引进, 如原料引进以备生产、添加剂或配料引进、包装和生产材料;UO6 (G) 储存和运输, 如原料加工或运输前的暂时储存、备好原料的运输;UO7 (G) 化学处理, 如添加剂或加工助剂的使用、豆类浸泡、产品酸洗;UO11 (G) 包装, 如原料装入合适的容器, 比如金属、玻璃、塑料纸质包装;UO13 (G) 切边或切割, 如鱼的切片、蔬菜切块、切肉成丁;UO16 (G) 理化处理, 如软饮料过滤、粉末筛选;UO20 (G) 微生物处理, 如酒的酿造;UO22 (G) 配料配方, 如食谱的添加成分、卤水和糖浆的调配;UO23 (G) 混合, 如干粉混合、碎肉混合、乳状液混合;UO21 (G) 热处理, 如早餐谷类食品、配备好的食品的烹饪;UO24 (S) 组配成型, 如谷物类产品的成卷或成粒、三明治的组合;UO8 (G) 废弃物处理, 如不用的原料和碎料、废弃药物处置。

生产加工指的是用一系列农产品和一些成分生产更复杂的产品, 包括10个单个作业:UO5 (G) 原料引进, 如加工原料的引进、化学或微生物处理原料、包装材料;UO6 (G) 储存和运输, 如原料加工后运输、原料加工前后的储存;UO7 (G) 化学处理, 如原料酸洗、酸化;UO11 (G) 包装, 如加工后产品放入适当的包装;UO15 (G) 冷却或冷冻, 如蔬菜、已备好的便餐、畜体或肉的冷冻、罐装食品加工后冷冻;UO16 (G) 理化处理, 如咖啡泡制、酒的蒸馏;UO17 (G) 烘干、温湿度调节, 如产品脱水, 包括冷冻干燥;UO20 (G) 微生物处理, 如按配方制造的产品的发酵;UO21 (G) 热处理, 如罐装或瓶装产品的杀菌热处理、蔬菜冷冻前的热烫、谷物产品烘焙;UO8 (G) 废弃物处理, 如废弃原料、多余处理材料的处置。

销售前的准备包括8个单个作业:UO5 (G) 原料引进, 如引进成品供销售;UO6 (G) 储存与运输, 如原料运抵/运离仓库或配送中心、销售前储存、餐馆冷藏库储存;UO11 (G) 包装, 如已备好原料分装成待餐的小份;UO13 (G) 切边或切割, 如肉的分割、熟肉的切片、沙拉生菜的切剁;UO15 (G) 冷却/冷冻, 如未出售原料的冷冻;UO21 (G) 热处理, 如餐馆的食物烹饪、油炸鱼和土豆片、份菜的重新加热;UO22 (G) 成分的配方, 如根据食品添加其他成分;UO8 (G) 废弃物处理, 如废弃产品、包装的处理。配送与陈列包括4个单个作业:UO25 (G) 陈列, 如把产品放入陈列设备或橱窗;UO26 (G) 提供、配送、销售, 如熟食店待餐小份食物、公共餐饮场所就餐提供、产品销售;UO6 (G) 储存与运输, 如产品陈列时可控条件下的储存;UO11 (G) 包装, 如食品入包装供销售、炸土豆条入纸质包装。食物操作与最终消费包括11个单个作业:UO26 (G) 提供、配送、销售, 如食物的家庭提供 (即就餐) ;UO6 (G) 储存和运输, 如零售商到家庭的运输、生熟原料的家庭储存;UO13 (G) 切边或切割, 如面包片、其他成分切一顿的量;UO14 (G) 清洗或除污, 如原料的清洗;UO15 (G) 冷却或冷冻, 如熟食的冷却、剩余食物的冷藏;UO21 (G) 热处理, 如烹饪、家庭烘焙、产品用微波炉重新加热;UO22 (G) 成分配方, 如在食谱里添加其他成分;UO23 (G) 混合, 如干粉混合、碎肉搅混、乳状液混合;UO24 (G) 组配成型, 如谷物产品的成卷或成粒、三明治的组合;UO27 (G) 消费, 如家庭就餐、餐馆就餐、摊贩饮料和食物的消费;UO8 (G) 废弃物处理, 如废弃产品、包装的处理。

二、对事故类型的分析

等级分类法提供的对食物供应链的特性进行系统性描述的方法, 有助于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事故性质的理解与调查。除了对食物供应链的特性进行描述, 我们还应该对那些可能发生于整个食物供应链的一般性事故类型进行描述。下面确认和列出了21种类型的一般化的事故, 在每一种事故类型下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子类型事故。

(一) 投入要素存在问题

1、规范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

这种类型的事故首先发生于原料的引进上, 然后会出现在几个阶段。几乎任何原料比如种子、饲料、灌溉水源、农药、包装以及设备都可能出现这个问题, 是没有对原料进行充分详细的说明所致。

2、原料不符合规范:

指的是原料已经得到详细的说明, 但引进的原料不满足所做的说明, 比如某种指定纯度的化学品包含有杂质。这种事故是由于在原料的引进或使用前没有对其质量进行检验。

(二) 加工过程出现失误

3、加工不当或者加工程序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

这种事故可能发生于几个作业和阶段。比如, 在罐头制造时, 一个安全的热处理过程必须足以对产品进行杀菌, 如果热处理的规范不够明确即会引起事故的发生;包含混合操作的产品如果在混合操作时出现失误, 会使得各种成分不能得到匀称的分配, 混合的范围、时间没有规范, 事故就会发生。

4、加热不足:

这和单个作业21 (热处理) 密切相关, 是指没能采取足够的加热或者热量太小。热处理时的监控或记录失误是导致这类事故的原因。

5、冷却不够:

这和单个作业15 (冷却、冷冻) 密切相关, 这种事故是由于食物冷却不足、温度不够低或者冷却过程缓慢以及冷却操作不符合操作规范。同样, 冷却处理时的监控或记录失误是导致这类事故的原因。

6、无效的化学处理:

这和单个作业7 (化学处理) 密切相关, 这种事故是指没有采取适当的化学处理, 比如化学药品的量太多或者太少、使用时间不当, 以及没有遵循操作规范。化学处理时的监控或记录失误是导致这类事故的原因。

7、原料清洗不够:

这和单个作业14 (清洗、除污) 密切相关, 指原料没有得到足够的清洗。

8、隔离失败导致原料的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与集中和堆集、组配成型、展示、储存以及运输都有关系, 是指应该保持隔离的原料发生了相互接触或者距离很近。比如, 生肉汁液滴到了煮熟的食物上、化学药品储存在食品成分旁边、精选的种子和未经挑选的种子混合。

9、其他的加工过失:

比如, 切边/切割不足、包装拙劣, 以及屠宰不当等。

(三) 食品卫生不合格

1 0、食品从业人员被感染:

这种事故和微生物密切相关, 可能在食物组配成型或者在公共饮食场所提供给消费者食用时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对被感染员工的检测或监控失误。

1 1、个人卫生匮乏:

这与缺乏卫生学知识密切相关, 如不洗手、衣着较脏, 这种事故会导致非微生物问题, 比如食物里有脱落的头发。

1 2、食品操作人员的培训不够:

这经常导致操作污染或者加工失误, 是指由于缺乏知识和培训以致食物操作人员做了不该做的或没有做到应该做的, 比如对生熟肉使用同样的器具或者设备操作不当。

1 3、设施不合格:

指的是那些由于个人卫生设施或者加工设备不够或者设施不符合规格而引发的事故, 比如在食物加工场所没有梳洗设施、锅炉不能产生足够用于加工的蒸汽、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使得设备不能足够清洗。

1 4、设备所处环境、保养较差:

是指设施或者设备处于不当的条件下或者运转不正常, 比如杀虫剂喷雾设备、PH表没有校准以及冷冻设备故障。

1 5、设备清洗不足:

设备清洗不足会导致连续几批产品都出现问题或者是增加单位面积内与污染有关的微生物数量。

16、废弃原料处置不当:

废料处置不当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恶化卫生条件。比如, 废弃物处理失误使得有害物或寄生虫或者其他有害原料进入食物供应链。

(四) 储存与最终食用不当

17、准备或使用说明不足:

这种事故主要和储存、运输, 以及食物的最终提供/配送/销售等作业相关, 主要是由于食物操作者 (包括餐饮业与家庭) 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 比如烹饪说明不足或者达不到特殊的储存要求。

18、没有遵循准备说明:

是指有明确的使用说明但是没得到很好的遵循, 比如由于没有遵循烹饪说明而导致热处理不足。

19、不当的储存环境:

这在储存和运输阶段都会发生。食物原料储存环境不当会导致交叉感染或者是更一般的微生物腐坏。可能的原因包括缺少说明指导和培训、缺少设备或者设备保养较差。

(五) 其他问题

20、动物福利问题:

感染的控制与传播、屠宰前的压力管理都会影响病原体的流行。

21、新的没有先兆的事故:

是指在前一种事故还没弄明白之前另一种新事故又发生了, 此时, 这种新的事故应该被仔细地记录。

三、模型的应用

第一, 该模型可以运用于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分析。用一般化的方式描述食物供应链的主要动机就是试图设计一种客观的把食物供应链分成其组成阶段和作业操作的方法。尤其在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 就有可能把某种类型的事故归因于食物供应链中事故发生的某个特殊的作业和阶段。一方面一般性方法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同等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事故比如微生物的、化学的或者是物理的, 而不用考虑事故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一个方法使得我们能对食物供应链中潜在的关键弱点进行分析、观察其趋势,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机制与机理。很明显, 这个一般化的方法能为HACCP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并有助于识别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关键点。

第二, 该模型有助于对食物供应链某一特定环节的风险评估。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一种称之为失败模式与效果分析原理 (FMEA) 的方法。FMEA是一种用于识别产品或程序潜在的失败模式、评估失败模式的风险、根据重要性对问题进行排序, 以及确定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方法。如果能对一个特殊的单个作业进行风险赋值的话, 我们就能对某个特殊程序的作业操作的值求和, 从而可以对风险程度打分或者进行标注。

第三, 该模型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安全的食品行业。那些较大的食品生产商和零售商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 一个客观的强有力的方法在食品安全事故反复持续发生的情况下会带来额外的安全性。比如, 我们对供货商的信任基于供应商执照, 但我们会审问:就这么一个关键性的步骤能消除商业的脆弱性吗?采用这里的一般性的方法, 我们就能够正视这些审问与质疑, 建设一个更安全的食品行业。

第四, 该模型可能用于更广的要求有整个食物供应链观念的范围。比如, 在定义一个公司的追踪程序时, 它会使得工作人员很容易地识别哪些阶段和步骤是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之下的、哪些环节虽然不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 但是这些合作伙伴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它还会使我们对食物供应链有更好的理解, 以改进效率与生产。

摘要:基于整个食物供应链意义的食品生产——而非某个单独的阶段, 在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层面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一般化的食物供应链模型, 并尝试把整个食物供应链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等级分类法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首先, 它把食物供应链分为5个阶段、9个操作步骤, 以及一个系列27种单个作业程序;9个操作步骤对应于5个阶段, 每个操作步骤则是某些单个作业的组合;其次, 对21种可能在食物供应链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的一般性事故进行了识别和确认。

浅谈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 篇11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食物由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消费品质、风味特色,近年来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及科研机构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更加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因此,要客观公正的评价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

一、转基因食物概述

我在生物课程学习中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了解到转基因食物也叫做基因改造食物,是指科学家利用分组生物科学技术,将某种可食用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可食用生物中,进行基因的重组,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性状。

1983年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烟草),随后转基因技术被快速应用于食品领域,番茄、土豆、小麦、玉米等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发展迅猛,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600万的农民选择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全球很多个国家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我国于1993年首创了“转基因杂交水稻”,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有48种转基因作物实验产品,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土豆、高粱、番茄等植物。当前,各国对于转基因食物的态度大不相同,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对于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意识要高于发展中国家。[1]

二、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议

长期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关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议,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欧洲国家为首的谨慎派。

以美国为首的支持派认为转基因食物具有传统食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应当平等对待传统食物和转基因食物。就美国而言,转基因食物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且在转基因食物使用的多年中,没有出现过转基因食物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事实,只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就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

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谨慎派则非常反对转基因食物,他们经常通过游行和抗议等方式阻止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他们认为在没有证明转基因食物对人体无害的前提下就大力发展转基因食物行业为时过早,要以理性的观点对待转基因技术。因此欧盟盟国家先后对转基因食品标记、添加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三、我国为保障准基因食物安全性采取的措施

我国对转基因食物的态度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是对于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对转基因食物进行规范和控制。早在1992年就制定了关于新资源食品的生产审批制度,1993年出台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基因工程的安全等级进行划分,2001年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定义、加工、生产、标识、进出口、经营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农业部也针对转基因作物的标识、进出口等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方法,同年7月卫生部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之后相继出台了《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等文件,并正式加入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朝着国际化标准前进。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一)基因毒性问题。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构宿主生物体内的基因,关于转基因外源基因的毒性问题尚未在人体身上发现,仅仅在一些试验中出现。比如在苏格兰Rowen研究院工作的一位博士就声称自己培育出了带凝集素(Lectin)基因的改良马铃薯,这种基因对于马铃薯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却破坏了老鼠的肝脏和免疫系统,很多人就会据此怀疑转基因食物对于人体安全的威胁。首先不谈这个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单从多年来没有发现一例转基因食物中的DNA对人体有害事件,就不能随意的提出转基因食物的基因具有毒性。再加上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含量十分少,与转基因食物中常规基因数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毒害。[2]

(二)抗生素抗性风险。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转基因食物中被广泛应用,极大的简化了基因重组的流程,但是众所周知,过多的服用抗生素会导致毒副作用、过敏反应、二重反应及易抗药性等问题。虽然当前有很多的科学研究指出,转基因食物中的抗性基因基本不会转移到人体内,但是也没有相关的科学证据能证明这种抗性基因不会与人体发生反应。因此,转基因食物的抗生素抗性风险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在转基因食物中尽量使用其它种类的标记基因。

(三)潜在过敏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坚果过敏的人群如果食用了含有坚果基因的花生等食物,就非常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但是这种过敏症状是潜在的,不是每一位对坚果过敏的人群食用转基因的花生都会产后都会过敏现象。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转基因食物中的某种外源基因对于某些高敏感人群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致敏风险。

(四)营养品质问题。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证明,转基因食物在其营养价值方面具有传统食物无法超越的优势,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群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转基因食物中的外源基因可能会导致事物本身的蛋白质等成分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吸收能力,甚至认为这些外源基因可能降低食物本身的营养水平。目前,还没有出现过转基因食物营养品质出现问题的报道,因此大家不必对此过于担心。

五、结语

转基因食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不仅能够解决人类物质需求,也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营养,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保健食品之一。但是,很多消费者至今对转基因食物持怀疑态度,这一方面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程度不高相关,另一方面则是非法商业竞争的诋毁,在很多商业宣传中都可以看到转基因食物不健康、不安全等信息。我认为作为消费者要科学的看待转基因食物,随着人们对于转基因知识的进一步普及认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制度和法规法规的完善,转基因食品一定会进一步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董义珍.浅析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J].宁夏农林科技,2011,(08):78-80.

[2]宋欢,王坤立,许文涛,贺晓云,罗云波,黄昆仑.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15):295-303.

身心疲劳食物解乏 篇12

■眼疲劳多吃枸杞

上班族成天盯着电脑或者密集排列的报表, 眼睛会觉得酸胀难忍。食用枸杞可以减少紫外线刺激, 保护视神经不受损。吃枸杞护眼最好且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将其嚼烂了吃下去。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比较合适。如是干嚼枸杞, 吃的数量要减半。

■脑疲劳多吃坚果

不少人反映一到快下班时, 就头痛欲裂, 神思恍惚。除了工作时每隔1小时起来走动放松脑神经外, 在上午10点或者下午3点左右可吃核桃仁、开心果、杏仁类的坚果, 它们含有丰富的卵磷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有着很好的修复脑力的功效。

■胃疲劳多吃小米

喝酒、抽烟、暴饮暴食、吃饭时间不规律等都让胃很受伤。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 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 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

■心疲劳多吃红豆

上班族各种会议和应酬扎堆, 很容易有心力交瘁之感。建议此时吃些红豆, 因红豆既能清心火, 也能补心血, 又富含铁质, 能行气补血, 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

■腿疲劳多吃香蕉

在外奔波一整天, 腿又酸又胀, 此时吃些香蕉可缓解这一症状。香蕉富含钾, 还可以排除身体中多余的盐分, 有助于缓解疲劳。

■声疲劳多吃梨

很多人做会议报告、方案阐释的时候都是连着几个小时说不停, 甚至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这么下来, 声音变得嘶哑, 嗓子疼痛, 咽喉有异物感。建议每天多吃一个梨, 梨的果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 适用于伤津烦渴、热咳、口渴失音。

上一篇:油茶丰产栽培下一篇:坚持需要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