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类教学

2024-09-11

化学化工类教学(精选12篇)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1

1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 学生基础薄弱, 层次落差大。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生源的减少, 高职学生入校的分数线越来越低。因而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差, 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物理化学知识抽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难以理解、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 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从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习主动性差, 上课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 不会主动思考问题, 课堂形成了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甚至不愿意听讲的情况, 课堂效果较差, 挂课率较高。久而久之,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和积极性, 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在传统教学中, 总是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按部就班的以教科书为依据, 实施“满堂灌”。而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概念理论性强, 内容枯燥, 往往使得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的累,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更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不能将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2 关于物理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专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来重新构建物理化学新体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首先, 遵循高职教育“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 重视公式应用、弱化推导过程, 并避免与无机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 把握重点。其次, 适应科技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对物理化学的发展前沿做适当介绍,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观念,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中, 在参与、思考、总结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成长。例如:讲解气体的节流膨胀时, 利用PPT给学生展示节流阀的结构和空气液化的过程。提出问题:“空气通过节流阀为什么可以降温液化?”将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之间对彼此给出的答案进行互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 学生则会主动通过教材、因特网等资源寻找答案。再如:讲授渗透压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海水是怎么样提纯的?”“大树为什么可以讲水分从根部运输到树冠?”,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从而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实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目的。

2.3 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 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 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阐述。例如, 在讲解可逆过程时, 可以利用动画来展示某一具体可逆过程进行的状态及条件, 使得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 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图片、录像等可以进行情境教学。例如:在讲解界面现象时, 可搜集露珠、肥皂泡等实物图片,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露珠、肥皂泡有自动成为球形的趋势”, 从而引出表面张力的概念。促进学生讲物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激发学习积极性。

2.4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化学概念抽象, 理论性强, 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多引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化学概念和理论。例如, 在讲解状态函数时, 状态函数只与系统的始终状态有关, 而功、热等函数为过程函数, 与过程有关。可以用学生从教室到图书馆做类比, 学生的位置变化为状态函数, 只与始终位置有关, 而从教室到图书馆可以有步行、骑车等多种途径, 所做功就不同, 从而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雨雪天气, 为了防止道路结冰, 往路上撒盐的原理则与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有关, 人工降雨与开尔文公式有关等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5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将物理化学课程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建设网络课程平台, 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学习指南、习题库等。通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和讨论,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课内课外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进,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也深化了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针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物理化学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深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物理化学,高职高专,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洪建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 2014-15-01.

[2]王金, 史竞艳, 马红霞, 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讨论[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3) , 227-229.

[3]王春霖.谈高职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6 (3) , 107-108.

[4]刘庆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化工时刊, 2011, 25 (10) :236-237.

[5]周丽.高职物理化学焓概念的教学设计[J].广州化工, 2014, 42 (15) :280-281.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2

化工制药类专业化工原理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近年来在化工制药类专业中新增加了制药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本文结合我院化工制药专业的特点,从理论教学和实最教学等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作 者:李琼 袁吕江 LI Qiong Yuan Lu-Jia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40071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511关键词:化工原理 化工制药 教学改革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3

关键词:化学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 农牧类专业课 动手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刚毕业,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所以,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气体、沉淀以及颜色的变化,都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演示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反思,促使他们融入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

2.加强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内容四部分组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进一步熟悉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加强对课堂上教授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际训练各种操作,可以培养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农牧类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第二课堂实验

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继续、拓展和深化。第二课堂具有许多特殊的教育作用, 有时效果是课堂教学中不能达到的,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化学第二课堂可以以化学实验、制作仪器、标本、模型和图表、课外阅读、校外参观访问、家庭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中职化学教学第二课堂,可以把学生带到无比广阔的化学世界中去,让他们去观察、感受和认识化学世界,这对培养和造就化学方面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变化关系,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增强了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的动手能力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化学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农牧类中职的化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讲授无机、分析和有机三部分,它与现代农艺、食品加工、畜牧兽医等专业课和以后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例如:利用细胞全能性培育植物的新植株和杂交培育新品种、畜禽及水产品加工、动物药理学、营养与饲料、生物化学等方面,都需要用到化学知识。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并且实验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及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决定着实验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对化学实验给予高度重视,严格认真地完成实验的各项

要求。

化学实验由于有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足够引人注意的现象,提供种种感性材料,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实验的全过程:第一步是确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是构思原理、试剂、装置以及操作等,第三步是实验操作,第四步是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五步是整理、思考、形成结论。从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来看,通过实验学习,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锻炼,其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就为后面专业课的动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实践,同时它也是丰富多彩的,对于中职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4

1 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多, 学时少

生物化学内容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静态生物化学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动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代谢调节等内容。理科院校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一般为72~112学时, 而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多在36学时左右[2]。我校2006-2010年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为36学时, 2011年缩短为32学时。要用较短的时间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授大量的生物化学知识, 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是较为困难的,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寻找合理有效的方式, 改革教学过程[2]。我校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历届学生反馈的意见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多, 教学节奏快, 知识点多, 记忆理解难度大等问题, 这无疑也应证生物化学学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

1.2 缺乏配套的教材

生物化学教材较多。我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 (第三版) 。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理论体系全面、解释翔实, 并涉及许多学科前沿知识[2]。但是由于化工类本科学生课时有限, 此教材对化工相关专业教学显得难度较大。我校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业分析方向采用的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张洪渊, 万海清主编的《生物化学》, 该教材比较适合工科生物化学教学需要, 内容简明, 有生化知识的应用实例, 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但教材体系存在不足, 部分内容交待不够。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工业催化与煤化工、有机与石油化工等方向2006年-2010年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罗纪盛等修订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三版) , 该教材编排体系与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 (第三版) 相仿, 内容简明, 图表明晰, 关键知识交待明了, 但缺乏生化知识的应用实例。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工业催化与煤化工、有机与石油化工等方向2011年开始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张丽萍、杨建雄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 该教材延续了罗纪盛等修订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三版) 的特点, 增加了篇幅, 调整了部分编排体系, 补充了新进展, 更新了部分内容, 但出现了多处分子式的错误现象, 删掉了前一版本中的一些经典图表, 依然未增加生化知识的应用实例。因此, 在目前已出版的各类生物化学教材中, 还未有能够充分体现化工性质的教材, 现有教材与化工类专业特点的适宜性不强[2]。

1.3 缺乏设置实验环节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手段, 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科学,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 如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比较熟悉。此外通过实验, 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加深对静态生物化学内容的理解。然而, 我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由于学时所限, 没有开设生物化学实验, 无疑影响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历年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表达希望开设实验的愿望。

1.4 学生缺乏兴趣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与理科学生相比, 化工科学生普遍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还是以传统化工知识为主, 生物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不明显,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化学用处不大, 从心理上就将该课程列为“选修”范围。与化工专业其他课程相比, 生物化学讲授的内容微观、抽象、繁杂, 学生感觉难以深入理解[2]。另外, 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招生人数多, 合班教学且教学班多为超标班, 课堂上教学互动无法照顾多数。作业题多为文字叙述题, 计算题, 推断题较少, 而工科学生更喜欢计算题和推断题。由于以上原因, 学生缺乏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不能正确对待生物化学课程, 造成了感觉难学一干脆不学一更难学的恶性循环[2]。

2 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加强教材选择, 优化内容配置, 建立合理教学体系

目前针对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很少, 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经典教材为主要参考书, 增加生物化学应用案例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2]。在教材选择与处理过程中, 以生物化学经典教材内容体系为基础, 根据授课对象和学时优化内容配置, 将体现工科特色放在首位, 建立合理教学体系。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与教师的授课体系和顺序基本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 为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设置十二章, 除第一章绪论外, 其他章节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为生物大分子, 包括蛋白质、核酸和酶, 糖类和脂类分别并入模块二中的糖代谢和脂代谢;模块二为生物代谢能量的产生和储藏及大分子前体的生物合成, 包括生物氧化、糖类与糖代谢、脂类与脂类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模块三为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和表达, 包括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这样不仅简化了原有知识体系, 而且很明确地提出了生物化学的重点, 即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代谢, 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能把握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框架和学习重点。

2.2 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 控制讲授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鲜明、具体、直观、生动、简明、快捷等优点。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可以动态地演示生化代谢过程, 能将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生化知识。多媒体教学非常适合生物化学信息量大、学时紧的工科生物化学的教学。简化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 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是保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创造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从简原则和留白原则[3]。

生物化学中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类代谢、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代谢过程最让学生头疼, 尤其对物质的循环路径理解不透, 反应多, 涉及的酶和物质也多, 不易记忆等问题困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可见可循环播放的特点, 采用不同形式的重复, 强化记忆, 突出重点。如在讲授糖酵解过程时, 先分步讲述10步反应, 强调限速反应、耗能产能、产还原力的反应等核心内容, 然后在一张片子上再现10步反应, 再次强调关键点, 最后进行总结。教科书和黑板式教学均无法良好地表现这一连续的多步骤动态过程。另外, 适时播放很多代谢过程的动画或视频, 如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动画等, 学生清晰地掌握了讲授内容而且兴趣很浓。

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性、快捷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但应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视听并用, 精力高度集中, 身体容易疲劳, 存在教学节奏加快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减少的矛盾, 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的集成性、快捷性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节奏有机结合, 不单单追求讲得快、讲得多, 而应做到循序渐进。快慢得当。使学生面对大信息量刺激的时候, 在视觉、听觉与精神上有张有弛.轻松地将一个一个知识点由感觉一知觉一短时记忆, 反复刺激后形成长时记忆, 做到从不知到知之,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增加一些板书, 对于要求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适当提示, 在投影文字中, 将需要做笔记的部分用特殊颜色标出。使学生主动适应教师授课的思路与规律, 学会正确做笔记的方法[3]。

2.3 合理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联想与推理, 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PBL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老师为主导, 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下查阅相关各学科资料, 课上发挥主动作用,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的。PBL模式是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可尝试将PBL教学模式穿插到传统教学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过程: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适合PBL模式教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5]。

通过知识性问题使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发现认知的差距;通过控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通过发挥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通过热点性问题促进学生趋近学科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营造质疑环境, 创设思维型质疑的过程[6]。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 发表新见解。

2.4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 把教知识和教方法相结合,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1]。例如, 对于维生素与辅酶一章, 提一下作为辅因子的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 其他内容安排自学。对于核酸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均只讲授原核生物的合成机制, 而真核生物的合成机制均安排自学。辅以课外综合性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 既利于学生复习记忆, 又可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工业生化中的应用实例提出问题, 引导讨论, 来阐明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7,8]。例如用酶的竞争性抑制原理解释磺胺药的抗菌机理和解决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在讲授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的去向时, 介绍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工业。在讲授三羧酸循环时, 介绍柠檬酸工业、氨基酸工业等情况。诸如此类的拓展知识介绍无疑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生化物质已成为工业品, 进而认识到糖代谢与发酵调控的重要性。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法具启发思考和激发学习积极性, 理论联系实际, 用抽象的生物化学原理解释工业生产与医药实践中的具体现象, 启发学生勤于思考, 深入理解理论, 并活学活用,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 教无定法, 方法要为内容服务, 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 多法并行,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课堂设计, 才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生化课,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而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则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背景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只有让学生从内心喜欢, 接受生物化学, 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相长的境界。当然, 要达到这种境界, 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华.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7) :110-111.

[2]张根林, 易丽娟, 孙萍.化工科特色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4) :74-77.

[3]车振明, 李玉锋, 李明元.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 提高工科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 2006, 12 (138) :25-27.

[4]宋晓娟.PBL教学法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156-157.

[5]伊艳杰, 张长付, 李欢庆.运用PBL教学檩式提高工科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 2009 (30) :19.

[6]燕红, 王毅.在工科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的各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5) :171.

[7]张元兴, 欧阳立明, 欧伶.案例教学法在工科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5) :92-93.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5

专业论文

高校化学类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化学类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化学类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特点和难点,结合当前的高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技术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

1引言

大学化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核心,运用专业的仪器及设备,对物质进行包括定性、定量及形态的分析。此种方法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应用在科研和生产领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其以后的工作及研究夯实基础。虽然仪器分析实验知识的学习极其重要,但由于仪器在原理、构造及操作等方面复杂难寻规律,使得学习难度大,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效率低下。有鉴于此,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予以改善。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特点、难点、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现实中,一种物质必然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在分析中,可通过仪器分析多维度、多层次对其进行表示。由于自然界物质种类繁杂众多,使得仪器分析方法、种类、型号、操作等方面千差万别,在精度、测量范围等指标上存在不统一。此外,仪器分析实验也是一门极具操作性的课程,实验中往往需要操作众多的仪器来采集数据。而所得数据分析则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最后经过处理的数据又需化学知识给予归纳解析。由此可以推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是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及众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实验知识。

现代化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使仪器分析技术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实践的需求增强,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不断进步,使得仪器分析技术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可固步自封,也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仪器贵重,数量不多,不能满足实验过程中多名同学同时操作,一些特殊仪器学生接触不到,只是进行演示实验。所以,实验内容也比较单一,学生能熟练操作的仪器不多;(2)面对知识更新,实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且学生群体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陈旧的仪器设备及老套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少,常选用色谱分析、光分析、电分析等有限几种方法或几个典型的实验对学生象进行教学;(4)仪器原理和实验原理抽象,部分学生因前排人数多或其他原因不易准确观察到教师仪器讲解时的演示,使得后续的仪器操作错误;(5)学时限制使得实验指导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难以拓展,以至于有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最终的实验教学目的很难实现。现实教学中面对的这些难题,看似很难解决,但在信息化逐步发展的今天,可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提高,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使用图像、动画、声音、影视等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枯燥、繁琐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简单,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计算机在仪器分析实验中频繁运用,但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

3.1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检索体系的建立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而实验教材常常是数年才会更新一次,为弥补旧教材和最新分析仪器知识承载缺失的矛盾,应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检索知识,促进主动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大型搜索网站或专业仪器分析网站来检索相应的实验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3.2多媒体技术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影视、动画等内容和其它形式丰富的多媒体教程,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1)用图文、动画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来表述实验原理和仪器原理等抽象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如用循环伏安法检测金属离子的实验中,可使用图片或动画将日常肉眼无法观察的金属离子与电子在电极之间和溶液状态下的转移情况,就会显得直观易懂。(2)多媒体具有放大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师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很难观察的地方,可防止学生实验知识出现漏洞。例如,在进行液相色谱的实验参数设置操作时,难以达到所有学生同时观看效果,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不断讲解,学生就可知晓整个参数设置的原因及过程,而且可以同时讲解各参数的具体含义。(3)学生通过重复观看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规范性实验操作视频,可弥补自身的操作失误。(4)一些仪器分析实验虽然不属于教学大纲要求,但对学生非常重要而学校却没有提供条件。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用在实验课内讲解或学生课外学习,以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确保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和核磁共振仪这些实用但学生通常难以接触的仪器分析实验。

目前,有很多方法可用作制备仪器分析实验多媒体课件,常用的有:(1)Photoshop、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进行图片、文字或动画制作;(2)数码相机用来进行图片制作而摄像机可进行视频影像

制作。

3.3 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平台

以网络通信技术核心的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如校园网、腾讯QQ、E-Mail、各种论坛等作为现代交流平台,全力推动师生交流,解疑答惑,提高知识,并及时更新和发布与仪器分析实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3.4 其它信息技术的应用

除了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外,也可开发掌上实验室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积件等新技术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

信息技术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信息化教学作为真实科学实验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科学实验化学类仪器分析实验,尽管信息技术能将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和重要实验现象展现给学生,但信息技术则无法模拟真实实验中不可知的一面。另外,真实实验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等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面有特殊作用,信息技术无法替代。

2)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完全被取代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创新和完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教与学”的目的不会改变,目前,教材、语言、板书、示范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仍具有重要地位。

结束语

由以上可知,高校化学类的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结束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易兰花;冯春生;周方钦.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年02期

[2]苏扬;姚国胜.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杜甫佑;阮贵华;李建平;陶慧林;潘宏程.以《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广州化工.2011年03期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6

【摘 要】本文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督导系统、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化工专业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18-02

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要构建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教学进程和效果的操作系统,必须把原来定性的、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定量化、具体化,建设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化工专业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因此,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化工专业在教学管理和培养模式方面有着特殊性。提高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它们的综合结果体现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为了获得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化,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办学方针、专业与课程设置、学风与校风、教学软件与硬件、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在其他条件相当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构建完善和先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制定完备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

一、影响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

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关键在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四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教师状况、学生状况、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监控部分,必须实时监控,而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的在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必须全程监控。只有将这四个影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才能让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更具时效性和实效性。桂林理工大学化工专业是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一个本科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化工专业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拥有了较大实验室面积,增添了许多化工专业大型仪器设备,但是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与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薄弱环节有关:(1)师资情况不乐观,化工专任教师年纪较轻,新进博士和讲师约占50%,且大部分专任教师没有化工企业实践经验。由于许多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与实践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要求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工厂实践非常熟悉,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学生认识存在误区,由于一些学生就业后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导致后续学生认为许多专业教学内容对实际工作没什么用,于是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风受到影响。由于意识层面的东西较难进行监控,这也是薄弱环节之一。(3)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场地不固定,教学过程随意性大,也较难监控。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构建合理、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为了提高化学工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依据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从制度保障、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完善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保障。要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必须强有力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必须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因此,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用来严格规范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包含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内的全面的管理制度,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其中综合性较强、与教学各项因素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条例。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十分重要。根据化工专业的实际情况,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立了各项教学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各级领导听课、教师交互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评价反馈制度等。

针对化工专业的特殊情况,增加了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具体包括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化工实验室管理办法、化工生产实习管理条例、化工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实习质量评价办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的设立既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又能约束各个教学环节朝良性方向发展,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必须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企业评教、教师评学,企业评学等六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以实现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样性的评价。专家评教是指学院督导组成员通过课堂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方法与效果、授课计划与授课教案等教学文件进行评价打分,指出长处,点明不足,甚至讲解示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行评教是指本学院教师(特别是化工专业教师)对彼此的教学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等进行相互评价。学生评教的方式有几种:(1)学生在网上评教,即给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打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2)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馈给老师,教师可据此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进行适当调整。(3)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是对网络评教的补充,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发出,了解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好坏、教学科研水平高低对学生的影响,还能通过学习效果反馈了解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师评学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对专业的认识、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评价打分,为了从这些方面引导和督促学生重视专业、重视学习,班级考核和学生综合评优时,教师的打分结果必须占有一定的比重。企业评教是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出发,邀请化工工程师、专家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材修订出版、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进行合作,重视企业评价。企业评学是从化工岗位要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化工企业在评教和评学中提供的各类信息,进行化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较好地达到化工岗位要求,最终顺利地进入化工行业。

(三)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的建设。教学成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看出来的,如果等到教学质量下滑、问题出现才去总结经验、进行改进,往往来不及,甚至耽误学生的教育和就业,因此,必须实时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加快建设教学质量督导体系。除了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的督教、督学、督管外,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还聘请一批有责任心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老教师,成立院级督导组,负责本院各专业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督导组在院长、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入课堂听课、配合各阶段教学检查、培训新进教师、担任各项教学比赛和教改项目的评委,还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督导员开展示范教学活动,把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广到年轻教师中去,达到监督和引导的双重作用。由于化工专业的特殊性,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化工教学督导小组,有针对性地负责本专业各班级的教学质量督导,了解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各班学习效果,适时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校级、院级督导组反馈并共同解决。

(四)教学过程监控体系的建设。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即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监控。开学第一周,以教研室为单位,收齐授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实习计划等教学资料,并上交至学院;以学院为单位第二周之前,审核各教研室的教学进程表、课程标准、指导书等,检查教研室上交的所有教学资料,以及实验室准备情况,避免遗漏,使各教学环节良好地衔接在一起,保证教学工作顺利的展开。每学期的第九至第十一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学院教学督导组,检查教师听课记录本了解交互听课情况,并通过查阅教学日志和抽查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是否按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开新课和新开课教师是重点抽查对象,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收齐、检查学生综述、翻译、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资料,并通过走访实验室,举行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实验室管理情况等。中期教学检查常态化,有利于教学、管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推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期末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学期结束前还应组织一次期末教学检查,主要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听课任务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组织与实施情况。每年的春季学期还应在学期末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毕业论文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总之,在构建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及对化工人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化工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形成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蒙贺伟,坎杂,曹卫彬,等.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农业网络信息,2011(3)

[2]张翠玲.高校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常熟高专学报,2004(6)

[3]张云梅,郭茵.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J].科教纵横,2014(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优化(2013JGA151);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广西石化产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15JGZ129)

【作者简介】吕慧丹(1979— ),女,湖北鄂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勇平(1980— ),男,湖南邵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7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都面临高水平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验经费缺乏、实验条件差等问题,同时还面临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向地方性和应用型转型。这些问题和困难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整体质量较低。通过对广西几所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调研,结合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化学化工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本文分析了广西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转型发展,以地方性和应用型为特征的化学化工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

1 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质量下滑

大学扩招后,很多地方性的专科院校都升格为本科院校,学生大量增加,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师生比严重下降[1,2],很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都是带10多个学生做实验,指导毕业论文学生的时间和经费分配越来越少,论文指导质量下降,入学学生的文化素质也逐年下降,这些因素加速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1.2 高水平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新增的本科专业,高水平教师稀缺。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坐落在小城市,位置较偏,交通条件一般,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尽管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丰厚的优惠政策,但效果甚微。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会造成科研项目少,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3],指导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4],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较难提高。

1.3 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差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仪器设备很难满足化学化工毕业设计实验的需求。其仪器设备购买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学仪器采购、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项目,以及科研平台的研究经费等,而地方本科院校所获得的这类项目经费额度是非常少的,基本上不能采购什么大型的仪器设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获得厅局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科研项目作支撑来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仅靠学校给予每个本科生大约100元左右毕业论文经费来做实验,这点钱根本不足以完成一个本科生的化学化工毕业设计。实验条件差和实验经费紧缺严重的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1.4 学生不够重视和毕业设计时间紧张

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找工作难,一到大四学生们就开始四处奔波找工作。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设计都是放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这样导致毕业论文实验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以及考研时间相冲突,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让学生找一份好的工作和考上研究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较为松懈[5]。其次很多学生做毕业实验,积极性不高,不认真,不重视,指导教师又疏于管理。

2 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2.1 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原则进行毕业论文模式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化学化工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必须坚持地方性和应用型原则。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的毕业论文都是以实验论文或综述形式呈现,有必要进行论文评价模式改革。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去地方的化工企业实习,做事,去事业单位实习或挂职都能很好的提高这些能力和增加社会实践能力,且又坚持了地方性和应用型原则,这部分学生只需要写一份工作总结就可以等同于一篇毕业论文。另外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评价方法,提交一份创业工作总结即可,无需再进行毕业实验。

2.2 改革毕业论文的时间

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除了去地方企事业单位实习和挂职,以及自主创新的同学外,剩下的这部分同学在学校进行毕业论文实验。这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实验不能放在大四进行,因为很多同学要考研和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这样毕业论文就很难有时间保证去完成。结合我这些年的指导经验,我指导的毕业论文学生都是大二结束后的暑假开始进实验室做毕业论文,到大三第一学期结束时,毕业论文工作结束,时间是整整6个月。从09级到12级连续四届都是按照这个时间进行,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毕业论文质量高,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考研,考事业单位,找工作,毕业论文实验应该大二结束时就要开始。

2.3 拓展毕业论文经费来源

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研广西几所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除了学校给的实验经费补助外,毕业论文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学校的科研平台经费;(4)企事业的项目经费。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调研的广西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对化学化工毕业论文答辩都放得相对宽松。没有采取淘汰机制,几乎100%的答辩通过率。少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最近引入了本科论文查重率检测系统,要求重复率高于35%左右的不给答辩,这对论文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引入淘汰机制,对于质量太差的毕业论文推迟学位授予,控制比率,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都是由各自的指导老师负责,大部分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和博士们都会认真的指导毕业论文,小部分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比较宽松,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很少进行监督。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二级学院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监督和管理。

3 结语

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对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坚持地方性和应用型原则,改革毕业论文的评价方式、改革毕业论文的时间、拓展毕业论文经费来源的渠道和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获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下降、高水平指导教师严重缺乏、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差和学生不够重视和毕业设计时间紧张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原则改革毕业论文评价模式、改革毕业论文时间、拓展毕业论文经费渠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等方法。改革效果较好,正准备推广该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改革新方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杰.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J].广州化工,2014,42(7):230-231.

[2]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3):212-213.

[3]赵春.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270-272.

[4]倪春林,郑文旭,周家容,等,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68-70.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8

1 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开展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基于协同学[2]提出的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将协同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不仅能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并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3]。

首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化学化工人才的需要。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要做好学校培养阶段与企业、行业实习阶段这两个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可以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训练学生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其次,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也是培养老师的需要。现在应届博士毕业生是国内高校理工科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他们中绝大部分一直在学校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这决定了他们擅长理论讲授和科学研究,在企业和行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这造成了目前高校工科师资队伍理科化趋势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工科教育的特点,从而使得培养的工科学生理科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2 化学化工类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自2011年以来,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广西优质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支持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着眼点,针对我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及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基础之上[4],展了“产学研”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对化学化工类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坚持“特色办学,育创新人”的宗旨,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在风起云涌的创新大潮中,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地方产业发展直接对接的民族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要的创新人才[5]。地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原则,一是紧跟形势、服务大局;二要立足地方、凸显特色。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实践过程中,从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形成并不断强化“创新育人,育创新人”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根据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广西民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合力下,形成了适用性强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多重引导,引导学生了解企业一线生产、关心并实践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综合交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考,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校内与校外结合培养协同育人、创新与创业并重的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设置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各专业的特色基础和长期实践的经验,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建立健全了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我校将化学化工类专业对接广西行业需求进行定位,发掘专业特色,与科研平台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化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广西工业在分析检验上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广西特色林化产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于培养广西亟需的精细化工应用型创新人才,分别与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有效地进行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又通过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与区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加强合作,推进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2)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要有创新型教师,通过多种培训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学习交流拓宽教师的创新视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充分发挥各教学科研平台的作用,特别是以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中心,以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为载体,以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松林化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合作单位,充分发挥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共建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挖掘教师的科研潜力,让教师以研促教、善于创新,带着教学和科研之中的问题深入企事业单位,紧密跟踪企事业单位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转化为教学项目,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既提高了学院服务企业的质量和层次,又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提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一是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科研平台、实践教学基地,以平台和基地作为科研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主体,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深入生产的第一线,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二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外及校外实践协同育人,通过课堂的讲授与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3)以“创新育人,创业育人”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全方位提高创新型学生的培养质量。

“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与创业并重的协同育人,我校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高起点设计培养方案,形成系统的实践模块,开设创新实验课程以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社会的需求状况调整课程。

为学生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创新创业调整了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创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搭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创新讲坛等活动,组织学术专家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学科前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强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探索,开展技术研究、创新发明、创业训练,培养学生从事技术研究和创业实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三是完善学科竞赛平台,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和企业的研究项目等纳入竞赛选题,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3 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实践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来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我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15项,自治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33项;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2013年至2015年,获得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一等奖1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2014年获得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说课比赛”一等奖2项;参与发表科研论文37篇。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学生工作教师协同努力,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同样成绩斐然,2013年至2015年的就业率均为96%以上,有5名同学自主创业并取得营业执照。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培养出来的的学生更适应广西区域经济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

摘要:协同育人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阐述了协同育人的必要性,通过在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践基础上阐述了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式,包括立足地有经济凝炼专业特色以及通过科技平台、企业等多方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具体举措。最后简单介绍了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企业能力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化学化工类专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04.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13.

[3]李忠云,邓秀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9):6-8.

[4]雷福厚,夏璐,姚兴东,等.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化学化工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9:16-19,34.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9

1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建立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化工类专业(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为例)主要培养面向企事业相关单位分析和化验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有明确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相对应也建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1],根据教学目标,对开设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1.1 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建立明确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计算规则;了解分析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方法,掌握分析结果中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配位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量分析法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

技能目标:能掌握相关化学产品和原材料的检验方法;具有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的能力;掌握常用药品、试剂的性状、用途、保存要求;掌握一般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掌握标准分析仪器的维修和故障检修方法;具有中级化学检验工和化学分析工的能力。

综合素养:具备热爱科学、严格操作、实事求是不编数据的良好学风;具有不断努力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会借助工具查询相关专业材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2]。

1.2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目标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按照工作任务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同时将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学习指导者”, 学生要以完成任务主体的身份出现。例如:教师讲述酸碱滴定法内容时,要求学生对酸碱滴定法的原理、滴定过程中酸碱度的计算方法、指示剂的选择方法等知识点了解之后,能够独自完成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和白酒中酸含量的测定任务,教师按照制订的项目计划进行项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按照制定的项目计划完成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独立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3]。

2 细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分析化学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器皿的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重量分析基本操作的讲解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我们通过实施以下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1 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往往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进行逐一讲解,学生只需按照教材完成操作即可,造成学生过分依赖书本、依赖教师,不会自己独立思考的情况,从而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失去了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而分析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掌握严格的量的概念,为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实验准备意识和实验规范操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技能,我们将“5s”管理法用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理念用于课堂管理[4]。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更加有效和有序的进行,也是学生预先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2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分步实施,分项验收,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分步实施,分项验收,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将实验项目分解为不同的操作步骤或子项目组织学生分布实施,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完成任务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设定的时间内学生完成每一操作步骤或子项目后,根据情况由教师或组内学生进行验收和考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更改,验收完成后,进行下一个环节;在前两个教学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整合,整体推进完成实验项目教学任务。

2.3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和不断完善“三个报告,一个考试”的程序化、规范化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审定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要求做好实验记录报告,实验结束,教师签字认可后方可离开教室;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批阅和评价给分。在考核时由注重结果考核变为注重过程考核,将在实验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合理分解赋分[1],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

2.4 将仿真实验用于分析化学实验

将仿真实验技术应用到分析化学实验中,可以使仿真实验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大幅的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有着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这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最基本保证。没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验能力[5]。

2.5 举办实验技能大赛

在化工类专业范围内举行分析技能大赛[6],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在竞赛过程中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索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求知向上的学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最后,对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者团队加以适当的奖励,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6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双证书”制

将职业技能鉴定渗透于专业教育教学中,贯穿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全过程,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尽可能与化学检验工技能鉴定协调统一、有机结合,落实相关政策,促进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提高[7],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终完成整个实验。

4 改革考核方法,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对实验操作过程量化考核[8,9,10],学生在给定时间内、给定题目的情况下完成操作考试,教师在旁边按照评分标准边看边打分。评分标准主要涉及以几个方面的操作要求:实验的组织、仪器的使用、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实验卫生习惯等,每一项均有详细的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且此评分标准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就告诉学生,使他们平时做实验时就能有意识地按规范操作。并将学生参加分析技能大赛活动情况等以附加分形式纳入综合成绩,总评成绩=期末操作考试×45%+平时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5%+附加分。该考核方法能公正、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实验的水平,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将多种成绩相结合,能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动脑动手能力。

5 结 论

通过对本院的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实验时操作标准规范,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转变成主动追求知识,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普遍反应自身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了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展惠英.基于职业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6):112-116.

[2]萨仁图雅.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38-239.

[3]萨仁图雅.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54-56.

[4]侯日红.现场管理“5s”法在技工学校技能教学培训中的运用[J].职业与教育,2008(1):29-30.

[5]李文彬.分析化学仿真实验教学在远程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2):36-38.

[6]李松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90-92.

[7]强伟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7):51-52.

[8]莫海燕.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J].课程建设,2011(7):49-50.

[9]潘乐.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28(2):35-37.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10

1 《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分析

自2004 年起,我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新课标教学,截止2010 年,全国全面过渡完新课标教学。目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有“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但大致内容差不多。

1. 1 高中学习已接近《大学基础化学》程度的内容

必修l: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 化合价; 胶体的特性; 酸碱电离理论。

必修2: 元素的周期; 元素的族; 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锌铜原电池装置; 半电池反应; 锌锰电池; 铅蓄电池; 燃料电池; 平均速率;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Hess定律的内容;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常数; 电解池原理。

化学与技术: 氨的主要用途; 碳酸钠的用途; 索尔维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 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结构;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制氢氧化钠的原理; 铝在地壳中的含量; 铝的提取和冶炼。

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量最低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 洪特规则; 电子的能级排布; 价层电子互斥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sp杂化) ; 离子晶体的配位数;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类型; 四种金属晶体堆积模型; 共价键。[1]

1. 2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物质的量部分: 《高中化学》只是讲了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大学基础化学》则需在原有基础上着重基本单元不同时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酸碱理论部分: 《必修1》中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大学基础化学》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 对于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合价概念,《大学基础化学》给出了更科学的定义———氧化数。

元素化合物部分: 《必修1》内容较少且贴近生活,而《大学基础化学》知识更全面系统化,故这一部分可适当增加教学学时。

反应速率部分: 《必修2》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又进一步引申为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来定义的,而《大学基础化学》则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部分: 《必修2》形象地用水位高低来向学生定性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关系,并用能量守恒解释吸热和放热现象,《大学基础化学》提出状态函数的概念,给出热力学能U的定义,并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以此定性计算反应能量变化。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部分: 《必修2》提到温度、浓度、反应物状态、固体表面积,有待在《大学基础化学》学习中定量讲解各影响因素的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写法部分: 中学教科书采用下列方法表示,C( s) + O2( g) = CO2( g) + 394 k J/mol。

这样的表示方法有显欠妥,首先采用能量和物质相加减,严格地说与化学方程式的习惯写法不相符。更重要的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化学反应进行时的条件( 如温度和压力等) 及途径有关,如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其焓变,而恒容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其内能变化。因此,基础化学中常用△,HmΘ( T) 、△,UmΘ( T) 分别表示恒压和恒容热效应,其中右上角的记号“Θ”表示处在标准状况,右下角“m“表示反应进度为1 mol ,“T”表示反应所处的温度条件,如未标出,就是指298. 15K。如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C ( s) + O2( g) = CO2( g)△,HmΘ= -394 k J / mol。

化学平衡部分: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平衡常数定义并计算,用实验对比定性总结出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大学基础化学》在此基础上学习标准平衡常数定义,并针对不同的平衡态计算其标准平衡常数,将平衡移动的结果用公式定量计算。

《化学反应原理》课后资料栏目中,还介绍了溶度积常数、熵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锌银电池等,为《大学基础化学》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1. 3 《大学基础化学》独有的内容( 即《高中化学》未涉及的内容)

在《大学基础化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总结如下。

热力学部分: 利用生成热计算反应热; 利用燃烧热计算反应热。

化学反应基本规律部分: 系统和环境; 相;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反应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

溶液与离子平衡部分: 质量摩尔浓度; 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溶液的渗透压; 一元及多元弱酸的质子转移平衡; 缓冲溶液;溶度积的定量计算; 沉淀- 溶解平衡的移动; 配位平衡;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部分: 电极电势;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能斯特方程式; 原电池电动势与反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分解电压; 电解的产物。

物质结构部分: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 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 离子半径的计算; 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概念; 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化学分析部分: 误差及有效数字; 可疑值的取舍;酸碱滴定分析; 沉淀滴定分析及重量分析; 配位滴定分析;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仪器分析部分: 电化学分析( 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 光学分析( 可见分光光度法) 。

2 《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措施

2. 1 研究教材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教师应研究《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了解《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有助于大学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做好本科阶段和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 2 研究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教材中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基础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基础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在教学时,首先应简要复习《高中化学》知识,随后提出《高中化学》知识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大学基础化学》教学更应突出化学概念、化学思想及化学与相关前沿学科的关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展学生思路的广度和深度。

2.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需要教法与学法的衔接,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的学习境界来适应。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大一尤为重要。由于刚走进大学的学生缺乏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会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网络来获取信息,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明确大学的特点,在讲课时应有意识地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留下若干推导细节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触类旁通。

2. 4 以化学实验改革作为大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最佳衔接点

实验课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关键在于选择、组合和调整实验内容。一是提高实验课的起点,内容选取应建立在高中的平台上;二是从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出发精选实验内容,用现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与养殖类专业后续课程相结合,重新审视各部分内容的相对关系,形成新的搭配组合格局; 三是在内容选取上要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之中。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两点建议

《大学基础化学》的知识难度、思维跨度,是刚入学的大学生不易登上的阶梯,教师只有综合考虑,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1 变教师讲解为主为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高中阶段教师课上讲解和课后辅导都很到位,几乎安排好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几乎是被动学习[2]。但进入大学后,学生发现大学知识内容较多,一节课顶得上高中几节课,教师讲得很快,还没听懂怎么回事已经讲完了。鉴于养殖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师需要放慢讲解速度,每节课不要讲得太多,让学生能真正听懂,重视学生的反馈交流,同时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例如充分的课前预习和课外知识扩充自学,介绍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看,留一些有趣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等,教师按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2 重视现代化通讯工具的交流作用

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较重,课后还要批改作业,能够留给辅导学生的时间就很少,仅靠教师上课时的讲解是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抽出时间,利用电话、QQ、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既辅导了学生,又能检查教学效果,也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4 结语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11

摘要:以《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三种化学教育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文献进行统计,从计量学角度出发,对文献发文量、内容、作者单位、作者所在区域以及作者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为我国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提供某一角度的参考。

关键词:中等化学教学期刊微型化学实验统计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110-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微型化学实验是为减少资源消耗和化学污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是化学实验方法的新变革。其特点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最有效的化学实验信息,以达到既经济又减少污染的目的。在各类学校的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中都引用了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的使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微型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等领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教参》)三种期刊是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的权威刊物,在化学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所载的论文集中代表着我国化学教育界所取得的成果及进展。本文以这三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这三种期刊2003~2007年发表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文献进行统计。从计量学的角度, 对这五年来合计发表的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分析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现状和薄弱环节,为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论文的统计分析

1.1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由表1可得知:

(1)五年来三种期刊共有关于微型化学实验的论文32篇,其中《化学教育》共14篇占论文总数的43.8%;其次是《化学教学》13篇,占论文总数的40.6%;《中化教参》5篇,占论文总数的15.6%。相对而言,《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在刊发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成果方面走在了前面。

(2)三种期刊所刊微型化学实验方面的论文总体数量较少。近五年来《化学教育》年均2.8篇;《化学教学》年均2.6篇;《中化教参》年均1篇。相对全年刊登论文总数来说,比例较小。这需要三种期刊的编委及广大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给予更多的关注。

1.2 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表2表明,微型化学实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共同发展。理论研究论文27篇,约占论文总数的84.5%,远多于实践性研究论文。微型化学实验论文中以实验仪器微型化设计、改进,及微型实验内容的设计为主,较少涉及到实验的教学实践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广大教研者应该加大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使微型化学实验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2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1论文作者所在区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表3表明全国共有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五年期间在这三种期刊发表过关于微型化学实验方面的论文。根据普赖斯定律,把地区的总数开平方,得到的地区数撰写的论文数达到总论文数的50﹪,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些地区是此论文发表的核心地区。现在全国一共有14个地区发表了关于微型化学实验的论文,就有:141/2=3.7, 由表3,排名前4位的江苏、南京、广西、河北的论文总篇数为28篇,已超过了论文总数的一半(16篇),因此江苏、南京、广西、河北成为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核心地区。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意义更为深远,但是在表3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相关论文发表,这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待于加强实施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力度。

2.2 论文作者所在系统单位分布分析

表4表明目前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主要力量来自师范类大中专院校, 占论文总数的53.4 %; 其次是非师范类大中专院校,占论文总数的25.9 %;中学及教研室所发表的微型化学实验论文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少,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各个中学也开始引入了微型化学实验,但是还没有得到较大地推广,因此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也较少,所以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推广实施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2.3 论文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

由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论文总计32篇,其中21篇为合作完成。论文作者的合作度为1.8,合作率为65.7﹪,这说明合作研究是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趋势。另外,有2篇是高校或教研室与中学教师合作完成的,所占论文总数比例的6.25%,该比例还比较小,因此在今后微型化学实验的发展中,还应增强高校或教研室与中学教师的合作关系,为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3 结论与评价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教参》是我国中等化学教学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期刊, 3种期刊2003~2007年发表的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稳定状态,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已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由上述的文献统计可知,要搞好微型化学实验研究,需要加大高校与中学教师的合作力度,把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开展到教学第一线,尽可能地把微型化学实验在全国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全面铺开,推广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开拓新的研究课题,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9

[2]化学教学,2003~2007.

[3]化学教育,2003~2007.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12

所谓模式是指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3]。专业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思想、观念)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它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其结构一般由五部分组成:一是教学理念,二是专业教学目标,三是教学关系,四是程序方法,五是教学评价[4]。

化工行业具有品种多,生产过程复杂,技术密集度高,工艺条件高温、高压,反应介质易燃、易爆等特点,这些特点对高职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除了掌握从事职业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具有敬业爱岗、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职业素质,还要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特殊的岗位能力和岗位素质要求。经过近几年来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针对化工生产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品生产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构成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依托与多家企业共同成立的校企合作工作站,以就业为导向,以典型化工产品为载体,以化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逐级提升的“虚实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联动办学、联动培训、联动研发,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的耦合。

2 “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的专业教学目标

专业教学目标是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化工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熟悉化工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掌握化工产品生产和分析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化工产品生产操作、分析检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是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产学研关系等,对各种关系提出要求是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4]。化工类专业“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体现了“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逐级提升的特点,其一,无论是在校内的学习还是校外订单企业的学习和顶岗实习,都体现了虚拟仿真和实际操作的不断交替、能力逐渐提升即“虚实交替”的技能培养特点;其二,把与化工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标准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书”;其三,在校内的学习以及校外订单企业的学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体现了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在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且在教师指导下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重视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不断反思、升华、拓展问题。

4 “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的程序方法

不同的专业教学模式有自身独特的程序方法,从而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针对化工产品生产的特点和化工生产企业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共同实施“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交替,虚拟仿真与岗位实操交替,在每个学期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相应的能力提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完成能力的进阶,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第一阶段:第1、2学期,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化工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及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专业具体产品生产组织、生产工艺,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自我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实现学生达到化工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第3、4、5学期,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第3、4学期,完成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核心能力技能训练、课程仿真训练及综合仿真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选择典型的化工产品或设备做为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交替,虚拟仿真与技能实操交替,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强化工工艺操作及控制、产品分析检验、设备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熟悉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完成能力的进阶,获取专业技能证书,实行“双证书”制。第5学期,利用1周在化工中试车间进行生产实习,利用12周完成专业拓展课程学习,拓展专业视野,为就职可能面临的转岗、转业做好准备。后7周进行毕业设计,也可在企业边进行生产实习边完成,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岗位实际生产进行选题,通过实操,进一步掌握化工产品真实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岗位操作、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相关知识,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操作、工艺控制、分析检验训练,获取企业上岗证书。或利用前13周在订单企业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完成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学习。根据订单企业的产品特点,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在企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减少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在企业现场环境中,加深和巩固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的认识。同时,通过与企业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的接触,学生对化工类企业的运行、工艺流程、工艺条件、机械设备、产品分析检验、技术保密、安全管理等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快速适应职业角色,获取企业上岗证书。

第三阶段:第6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标准,将就业与实习有机结合,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学生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专职教师负责实习辅导和学生管理。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质量教育、成本教育、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5 “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专业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着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根据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要求,形成由企业专家、院系教学督导组、教师、学生信息员、企业信息员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网络,使教学过程动态适应企业及社会的需求。

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制订完善的专业校内、外教学评价标准。校内、外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自评及互评、能力考核等途径,评价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校企共同完成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测评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考核。

总之,化工类专业“六学期、分段式、虚实交替”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届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关

系、程序方法及教学评价方面已初步形成符合专业特点及企业人才需求的特色,真正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从一个“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职业人”的角色,为化工行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董德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29):299-300.

[3]白义.浅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的选择[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1):3-4.

上一篇:经济有效开发下一篇:林业科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