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类(精选11篇)
化学化工类 篇1
摘要:实习环节是高等工科学校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环节的现状, 从教学管理的基本内涵入手, 提出实习目标管理、实习资源管理、实习组织管理创新, 以期探索出提高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化工,实习,教学管理
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现状
近年来, 由于各种原因, 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受到明显的制约, 化学化工类专业实习环节严重弱化、实习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1]。主要表现在: (1) 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2) 学校实习教学的目的、要求与现场实际脱节;实习实践环节的投入短缺。 (3) 学生无心实习, 实习走马观花。实习教学流于形式。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而质量源于管理, 所谓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 即目标、资源、组织。为此, 本文针对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的, 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 尝试在遵循教育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 对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通过管理的内涵创新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创新措施
1. 加强实习目标管理。
由于缺少完善的实习目标管理体系, 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甚至变成参观式或放羊式实习。在实习管理活动中, 通过目标管理, 可以把实习目标分解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一方面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增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实习战略目标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目标一致,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 学习生产过程, 加深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策略性目标定位于铸就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并将实习计划的贯彻执行建立在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积极互动的基础上。
2. 加强实习资源管理。
实习活动的实习资源主要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师资、实习经费。抓住这三要素, 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1) 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开展形式广泛的产学研合作[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实习基地是开展实习活动、巩固提高理论教学成果的物质基础。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的原因, 主要是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 企业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 对于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经济效益的活动一般不愿意考虑。其次, 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有较多的顾虑。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如赔偿、诉讼风险, 依据目前安全生产法规给企业的处罚等) , 接纳学生实习也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干扰。基于以上各种顾虑导致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持消极态度。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采取产学研合作措施, 抓住企业科技进步的关键, 以学生为载体向企业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如我们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咨询、培训技术, 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 优先转让基地方面所需的技术成果, 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提高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使企业获益, 提高企业积极性。 (2) 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 缓解实习经费紧张局面, 加强实习经费管理。实习经费是确保该环节实施的必要保证, 现在高校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还是重知识轻能力, 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 往往牺牲实践教学。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导致部分学校教学实习经费十几年不变, 另一方面, 近年来的扩招又使得教育经费短缺, 高校便往往挤压在实习教学方面的投入。两方夹击, 导致实习经费更加短缺, 要增加实习实践环节的投入难度也随之增大。通过产学研合作及其他渠道, 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 兴办新的产业实体或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第一线等方式, 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办学, 弥补了教学资金投入的不足, 逐年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 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办学的活力, 促进了专业和学校的发展, 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3)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整个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实习活动中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整个实习效果的成败。这要求教师既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深的学术造诣, 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然而学校教师一般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 但往往实际应用经验不足;因此我们大胆尝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通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由于企业导师尽管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 但往往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 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 这样一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就能形成优势互补, 从而使老师能更好地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加强实习组织管理。
(1)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由于管理模式单一。为保证校内教学的连续性, 学院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还在延续过去多年的做法, 即成批量进行, 每次实习的时间比较短, 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实际, 许多学校几乎都是集中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 导致在较短的时间内企业需要接纳大批量的学生同时实习。学院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 特别是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 在这期间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考证、出国联系等压力, 根本无心实习。由于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主体参与,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时间安排上, 要兼顾企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灵活地设计, 保证实习时间的充裕完整。 (2)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对毕业实习, 大都有一种兴奋和新奇的心理。在实习前教育中, 我们要求学生准备实习的有关资料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与化学化工类实习车间工艺有关的资料, 使他们全面地了解该工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以及同类产品的更为先进的生产方法, 实习计划安排表等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考核要求等, 从而更有效地、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认识实习。通过邀请实习基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专家作报告或座谈, 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管理模式、专业相关的技术难题和研究热点问题, 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拓宽知识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认真做好现场实习。现场实习是实习的核心内容, 通过现场实习可培养学生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3], 缩小课堂教学与生产应用实际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实际情况, 适应现场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方法。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首先, 我们请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同学们现场讲解生产的工艺原理、流程特点、生产操作控制的主要指标及主要质量控制手段等知识;其次, 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检查学生实习情况, 督促他们进行听、记、看, 在此过程中, 若发现有不认真实习的现象, 就给予批评教育。另外, 我们还与学生一起倾听现场人员讲解, 这样便于发现必讲的内容是否被遗漏, 以便向现场指导人员及时提出予以补充, 并结合现场实际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 以便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对学生尚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4. 规范实习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实习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对于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我们尝试突破以往以实习材料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唯一向度的做法, 采用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全面、客观的实习考核评价方式。 (1) 实习单位鉴定考评。实习单位领导及实习工作具体指导人员是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直接见证者。在实习结束前, 厂方领导或技术人员就本岗位所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设计试题, 对学生进行测试, 并参考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给出鉴定意见及鉴定评分。 (2) 学校指导老师现场检查考评。指导老师在现场实习进行到一定时间后, 就实习岗位的作用、工艺流程、工艺条件、设备、操作、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好题目, 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提问, 要求学生现场回答, 根据答题的情况给予学生客观评价。 (3) 实习态度和表现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考核学生的工作认真负责程度、出勤守纪情况、厂方鉴定、公共关系、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和汇报情况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敦促学生为了获得这一部分的良好成绩, 重视实习过程。 (4) 实习总结报告考评。实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材料, 内容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实习体会和对实习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撰写实习报告,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实习总结和意见可以为学校指导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为今后的校外教学实习总结经验。
三、总结
解决高校学生实习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方方面面, 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如何解决当前实习管理的滞后, 构建生产实习管理新模式, 还需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 坚持创新性学习, 不断进行管理内涵创新, 建立一种新的长效机制, 形成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把实习管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常规管理, 才能探
参考文献
[1]董超俊.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3) :82-84.
[2]张新厂, 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1) :57-60.
[3]郭勇义, 韩如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8) :27-28.
化学化工类 篇2
早上刚刚参加了国电的笔试,分到化学化工类,笔试实行上机考试,考场在我们学校,轻车熟路的到达了,但是登陆系统就比较曲折了。检查准考证和身份证后坐定,看了一下屏幕,让输入准考证号,输入,提示错误,再输入,提示错误,冷静一下,原来激动输成身份证号码了。重新输入,提示没有拍照,找到监考人员拍照。回到座位第三轮输入,提示需要对号入座。一看2号,于是坐到了笔试控制系统电脑旁边。等待到9点,监考人员在考场笔试控制系统电脑点击开始考试。大家都开始做题。
全部由客观题构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共分三个部分,满分100分。第一部分为行测,分值占40%,60道单选,时长60分钟,主要是图形题、语句语病逻辑和内容总结归纳,开始时太放松了,后边时间不够,盲选了几道;第二部分为专业测试,分值占60%,包括单选50道、多选30道和判断20道共100道,时间貌似是70分钟,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流体力学、化工原理和除尘知识,我去,基本全忘了,现在觉得重在参与了,呵呵呵;第三部分为个性测试,不占成绩,20分钟时间的样子(忘记看了,做的减法呵呵),
化工原理:雷诺系数、流体流动类型、泵的结构、精馏定义等,我真的只剩下印象了。应用类的:除尘技术各种适用颗粒范围、除尘理想模型、水处理等我一点概念都没有,化工的`估计能知道些。分析化学中有实际应用的滴定指示试剂,铬黑甲基橙之类的,有pH范围我也是蒙的 其他诸如杂化、热力学方程、络合机理分析、Ka分析、密度、沸点推论等等这些物理化学有机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类都还挺简单。另外我吐槽下行政测试,时间千万别耗在那些语义理解的类似语文题上,果断赶紧做,60分钟60道题,后边还有计算题数据分析题,虽然不难,但是时间有点赶。
破解化学计算类选择题 篇3
例1 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H4NO3→HNO3+N2+H2O,反应中被氧化的与未被氧化的氮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5∶3 B. 5∶4
C. 1∶1 D. 3∶5
解析 本题若先配平再找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不仅难以入手,求解过程也非常繁杂,且容易出错。若对硝酸铵整体观察,N有以下三个化合价:-3、0、+5,根据价态归中规律,-3到0上升了3;+5到0下降了5。再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的原则,就是5∶3。
答案 A
点拨 在练习或考试中一定要克服先动手后动脑的不良习惯。此法一般适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例2 若1 mol某种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时需要3 mol氧气,则( )
A. x=3,y=2
B. x=2,y=4
C. x=3,y=6
D. x=3,y=8
解析 本题可用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求解,也可用极限法求解。观察各个选项可知,若x=3,则3 mol氧气完全变成3 mol CO2,则烃中的氢原子无法与氧原子结合成水。因此,x只能等于2,生成2 mol CO2,则消耗了2 mol氧气,余下的1 mol氧分子恰好跟4 mol氢原子结合成水,所以y=4。
答案 B
点拨 对于每一道题,既要熟悉一般解法,又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此法一般用于求解化学平衡计算题。
例3 将适量铁粉放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Fe3+与Fe2+浓度相等,则参加反应的Fe3+与未参加反应的Fe3+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3 B. 3∶2
C. 1∶2 D. 1∶l
解析 根据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设未参加反应的Fe3+为3 mol,于是从离子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2Fe3+生成3Fe2+。因此参加反应的Fe3+与未参加反应的Fe3+之比为2∶3。
答案 A
点拨 对于表面上无任何数据的题目,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巧设数据,化繁为简。此种方法非常适宜于求解隐藏数据计算题。
例4 在水中加入等物质量的Ag+、 Na+、Pb2+,NO3-,C1- ,SO42-,该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片刻,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
A. 8∶1 B.2∶27
C. 35.5∶108 D. 108∶35.5
解析 本题易错选D。这是因为同学们看到题中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首先想到的是离子放电顺序问题,认为在阳极上产生的氧化产物为Cl2,在阴极上产生的还原产物为Ag,二者质量之比为108∶35.5。实际上,在本题给定的条件下,溶液中的Ag+和Cl-、Pb2+和SO42-会分别形成沉淀,而此时相当于只电解NaNO3溶液,即水的电解。
答案 A
点拨 我们在解题时要注意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不要墨守成规,更不要急于求成。善于克服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例5 X、Y、Z三种气体,把a mol X和b mol Y放入到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Y?2Z,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X)+n(Y)=n(Z),则Y的转化率为( )
A.[a+b5×100%] B. [2(a+b)5b×100%]
C.[2(a+b)5×100%] D. [a+b5a×100%]
解析 本题的常规解法是找出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然后列式计算,计算很繁琐,易出错。若跳出常规、巧用估算,则会收到神奇的效果。转化率=(某物质的转化量/某物质的起始量)×100%,由于Y的起始量为b mol,所以Y的转化量在分母上必然有b,再对这几个选项进行观察,进行估算,则很容易确定选项B正确。
答案 B
点拨 在解题过程中,千万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法一般用于几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在局部有微小不同的问题,还需根据“双基”进行估算。
例6 10 mL某气态烃在50 mL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35 mL混合气体(所有气体体积都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则该气态烃可能是( )
A. 甲烷 B. 乙烷
C. 丙烷 D. 丙烯
解析 设某气态烃的化学式为CxHy,
[CxHy(g)+(x+y4)O2(g)→xCO2(g)+y2H2O](l) [Δ]V
nlc202309031425
1 [x+y4] [x] [1+y4]
10 mL 25 mL
则有1∶10=[(1+y4)]∶25,y=6,故应选B、D。
答案 BD
点拨 差量法是解题的常用方法,求解此类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为聚敛思维,要会求同存异,找出规律,多题一解,才可跳出茫茫的题海。此法一般适用于气体体积在反应之后发生变化或固体质量发生变化的一类计算题。
例7 向15 g铁与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150 mL,固体全部溶解,同时放出H2(标准状况)1.68 L;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未见颜色变化。为了中和过量的H2SO4,且使Fe2+完全转化为Fe(OH)2,共消耗3 mol·L-1的NaOH溶液200 mL,则原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1.5 mol·L-l
B. 2 mol·L-1
C. 2.5 mol·L-1
D. 3 mol·L-1
解析 由于本题提供的数据很多,涉及的反应也很复杂,若采用常规解法,解题过程将不胜其烦。为了简化解题过程,我们不妨这样考虑: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Na+和SO42-,且根据电荷守恒有n(Na+)=2n(SO42-),故c(H2SO4)=2 mol·L-1。故应选B。
答案 B
点拨 当题中有干扰条件出现时,一些同学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陷入思维误区,导致错解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要重视剖析质的变化,理清量的关系,及时排除干扰条件去伪存真,善于从繁杂的数据和反应中找出关键性的数据和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顺利解题。
例8 a g铜与含b g硝酸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a]∶[b]=4∶10,则反应中被还原硝酸的质量为( )
A. b g B. [b2g]
C. [3b4g] D. [b4g]
解析 习惯正向思维的同学会这样思考:由硝酸的还原产物NO2和NO来推算被还原硝酸的质量,但题干不知道硝酸的浓度等必要条件,结果陷入困境。此时不妨进行逆向思维,先求出未被还原硝酸的质量,即显酸性的硝酸,便可迅速得出答案。
被还原硝酸的质量=b-显酸性硝酸的质量[=b-][a64×2×63=b4]。
答案 D
点拨 对于同一问题,当运用正向思维方法受阻时,不妨尝试逆向思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变换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例9 物质的量相等的戊烷、苯、苯酚完全燃烧需要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Z mol,则X、Y、Z的关系是( )
A. X>Y>Z
B. Y>Z>X
C. Z>Y>X
D. Y>X>Z
解析 戊烷、苯、苯酚的分子式分别为C5H12、C6H6、C6H6O,将信息转换为C5H12→C5 H4·CH8,C6H6→C5H4·CH2, C6H6O→C5H4·H2O,进行这样的转换后,无需计算便可看出X>Y>Z。
答案 A
点拨 本题若按照烃、烃的衍生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求解,则过程繁琐冗长。通过把信息进行合理的转换,避实就虚,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无需计算,便可获解。此法适用于一些看起来比较复杂的计算,如氮族元素中的NO、NO2、O2跟水相互间的有关计算,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可以进行信息转换。
化学化工类 篇4
首先, 学生基础薄弱, 层次落差大。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生源的减少, 高职学生入校的分数线越来越低。因而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差, 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物理化学知识抽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难以理解、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 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从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习主动性差, 上课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 不会主动思考问题, 课堂形成了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甚至不愿意听讲的情况, 课堂效果较差, 挂课率较高。久而久之,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和积极性, 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在传统教学中, 总是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按部就班的以教科书为依据, 实施“满堂灌”。而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概念理论性强, 内容枯燥, 往往使得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的累,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更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不能将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2 关于物理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专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来重新构建物理化学新体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首先, 遵循高职教育“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 重视公式应用、弱化推导过程, 并避免与无机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 把握重点。其次, 适应科技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对物理化学的发展前沿做适当介绍,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观念,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中, 在参与、思考、总结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成长。例如:讲解气体的节流膨胀时, 利用PPT给学生展示节流阀的结构和空气液化的过程。提出问题:“空气通过节流阀为什么可以降温液化?”将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之间对彼此给出的答案进行互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 学生则会主动通过教材、因特网等资源寻找答案。再如:讲授渗透压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海水是怎么样提纯的?”“大树为什么可以讲水分从根部运输到树冠?”,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从而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实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目的。
2.3 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 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 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阐述。例如, 在讲解可逆过程时, 可以利用动画来展示某一具体可逆过程进行的状态及条件, 使得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 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图片、录像等可以进行情境教学。例如:在讲解界面现象时, 可搜集露珠、肥皂泡等实物图片,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露珠、肥皂泡有自动成为球形的趋势”, 从而引出表面张力的概念。促进学生讲物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激发学习积极性。
2.4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化学概念抽象, 理论性强, 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多引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化学概念和理论。例如, 在讲解状态函数时, 状态函数只与系统的始终状态有关, 而功、热等函数为过程函数, 与过程有关。可以用学生从教室到图书馆做类比, 学生的位置变化为状态函数, 只与始终位置有关, 而从教室到图书馆可以有步行、骑车等多种途径, 所做功就不同, 从而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雨雪天气, 为了防止道路结冰, 往路上撒盐的原理则与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有关, 人工降雨与开尔文公式有关等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5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将物理化学课程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建设网络课程平台, 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学习指南、习题库等。通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和讨论,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课内课外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进,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也深化了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针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物理化学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深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物理化学,高职高专,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洪建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 2014-15-01.
[2]王金, 史竞艳, 马红霞, 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讨论[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3) , 227-229.
[3]王春霖.谈高职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6 (3) , 107-108.
[4]刘庆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化工时刊, 2011, 25 (10) :236-237.
化学化工类 篇5
关键词:化学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 农牧类专业课 动手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刚毕业,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所以,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气体、沉淀以及颜色的变化,都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演示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反思,促使他们融入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
2.加强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内容四部分组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进一步熟悉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加强对课堂上教授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际训练各种操作,可以培养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农牧类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第二课堂实验
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继续、拓展和深化。第二课堂具有许多特殊的教育作用, 有时效果是课堂教学中不能达到的,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化学第二课堂可以以化学实验、制作仪器、标本、模型和图表、课外阅读、校外参观访问、家庭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中职化学教学第二课堂,可以把学生带到无比广阔的化学世界中去,让他们去观察、感受和认识化学世界,这对培养和造就化学方面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变化关系,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增强了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的动手能力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化学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农牧类中职的化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讲授无机、分析和有机三部分,它与现代农艺、食品加工、畜牧兽医等专业课和以后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例如:利用细胞全能性培育植物的新植株和杂交培育新品种、畜禽及水产品加工、动物药理学、营养与饲料、生物化学等方面,都需要用到化学知识。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并且实验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及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决定着实验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对化学实验给予高度重视,严格认真地完成实验的各项
要求。
化学实验由于有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足够引人注意的现象,提供种种感性材料,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实验的全过程:第一步是确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是构思原理、试剂、装置以及操作等,第三步是实验操作,第四步是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五步是整理、思考、形成结论。从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来看,通过实验学习,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锻炼,其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就为后面专业课的动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实践,同时它也是丰富多彩的,对于中职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化学化工类 篇6
笔者在近年给非化学专业学生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 不断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 使之更符合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 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非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明白:学好物理化学对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行业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因此, 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 第一堂课主要是绪论, 讲授物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以及主要内容等。而绪论是针对全体学习物理化学的人而言, 具有普遍性。针对不同的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 笔者分别整理出相应的课件, 即物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关系。
对食品专业的学生, 一些学校主编了专门的食品物理化学, 足见物理化学与食品专业的重要关系。而食品物理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和贮藏中所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规律, 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物理化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食品物理化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该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食品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热力学基础, 食品动力学基础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以及果蔬的呼吸等) , 食品晶体学基础, 食品表面与胶体化学, 食品高分子等内容。而物理化学的理论基础都蕴含在这些内容当中。具备了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 就为理解和研究食品的性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提高食品加工技术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而言, 生物体内气体的扩散、离子的传递、能量的转换、液态与固态的相互转变、胶体性质以及与各种生命活动的关系等都涉及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另外, 用于纯化、鉴定生物分子和物理化学方法有层析、电泳、超离心等, 用于研究分子大小、形状和水合状态等动态过程的物理化学方法有:超离心、渗透压、粘度、光散射、小角度X射线散射、中子散射和电子显微镜等, 因此生物物理化学应运而生, 其宗旨是以物理化学方法研究或阐明生物体生命现象。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而言, 物理化学理论在环境保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物理化学与环境工程的相关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环境保护中, 对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可以将物理化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水处理过程、污泥消化处理、热污染控制等许多方面都涉及热化学计算问题。电化学方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其应用技术包括内电解法、电凝聚法、电浮选法、电解氧化法、电解还原法及电渗析法等。
2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每种方法可以举一个小实例,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表面现象这一章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吸附剂, 如活性炭、天然黏土等, 给出这些吸附剂的吸附特点和应用实例, 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就是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吸附苯和硝基苯。在胶体化学部分应向学生介绍凝聚剂和乳化剂, 以及它们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凝聚剂和乳化剂的资料, 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胶体化学在环境中的具体应用, 为后续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 的教学打下很好的伏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和引导, 将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与环境工程专业相联系,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稀溶液的依数性时, 重提2008年湖南冰灾, 冬天路面结冰将造成行车打滑, 为此在路面撒一些盐, 盐溶于水后使得水的凝固点降低, 这样就可以加速冰的融化。还比如, 在腌制萝卜干时, 向新鲜的萝卜加入以后, 萝卜中的水分很快就流出来了。这是因为盐水和纯水 (萝卜体内) 之间存在渗透压的缘故。实践证明, 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和实际结合, 根据所授内容, 适时引出一些日常事例, 常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从而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3 采用拟人、比较、综合等多种手段将相关、相近内容联系起来
物理化学公式多, 且几乎每个公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定律多, 每个定律都有前提条件;相近似的内容较多, 因此善于比较、归纳和总结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在学习内能 (U) 、焓 (H) 、吉布斯函数 (G) 、亥姆赫兹函数 (A) 过程中, 将内能 (U) 和焓 (H) 比作两姊妹, 吉布斯函数 (G) 和亥姆赫兹函数 (A) 比作两兄弟, 而四者之间有存在亲戚关系。在讲解克-克方程时, 指出该公式适用于已知T1温度是的P1, 要求T2温度时的P2, 同时提出问题:已知T1温度时的ΔH1, 要求T2温度时的ΔH2, 该用什么定律?已知T1温度时的ΔG1, 要求T2温度时的ΔG2, 改用什么公式?这样一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这些公式和定律。
化学化工类 篇7
化学实验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化工类高校的化学实验比较频繁,需要应用的药品种类也比较繁多,多会有不同的性质,在仓库管理上具有很大的难度,容易出现变质、失效、爆炸等不良后果,需要进行慎重研究。
1. 化学药品的仓库存放原则分析
1.1 分类分项存放原则
化学品应当分类分项存放,主要通道应当有安全距离(1米左右),不得超量储存[1]。化学药品仓的药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爆炸品(如高氯酸等)b.易燃液体(如丙酮、甲醇等)c.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及遇湿易燃物品(如硫磺,氢化钾等)d.氧化剂和过氧化物(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e.毒害品(如氢氟酸等)f.腐蚀药品(如硫酸、硝酸、盐酸及氢氧化钠等)。各类化学品应当分类存放,主要通道间要有安全距离,不得超量存储。
1.2 专人负责原则
普通化学药品必须存放在化学药品仓专用储存室(柜)里,化学品标准溶液应当存放于毒品柜中,并由专人负责。
2. 化学药品仓库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做好防火防潮措施,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
遇火、遇潮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药品,不得存放于露天,潮湿、漏雨和低洼容易积水地点。经光照后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药品和桶装、罐装等易燃液体或气体应当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化学性质或防护、灭火方法相互抵触的化学药品,不得存放于同一储存室内。保持化学品仓库有良好的通风及温湿度,配备相应的空调及温湿度计并且定期检查。化学药品仓内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2]。化学药品仓应当根据消防条例,配备相应的消防及灭火设施,以及必要的通讯报警装置。
2.2 结合技术规范要求,做好设施布控工作
仓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安防设施。原则上必须安装视频监控和红外、周界报警设施,并接入集中监控平台。安防设施要设计合理,易于正确布控。仓库应配备烟温感探测器等消防设施和灭火器、防毒面具等消防器材,灭火器选用气体灭火器并按每20平方米配备1公斤配置,防毒面具每个仓库配备2至4个。消防器材应当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不准堆放物品和杂物。仓库的消防设施、器材应能正常使用,仓库管理使用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保证检查、维修、保养、更换和添置等相关工作的落实。仓库应当设置醒目的防火标志[2]。仓库应当配置符合消防要求的货架并摆放有序。库存物品应当分类、分垛储存,每垛占地面积不宜大于100平方米,垛与垛间距不小于1米,垛与墙间距不小于0.5米,垛与梁、柱的间距不小于0.3米,垛与屋顶的间距不小于0.5米,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2米。
2.3 完善仓库管理制度,做好药品入库验检工作
化工高校的各系以及各实验室应该严格结合学期实验课程的基本需求,购置适量的化学药品。同时在对化学药品进行入库验收时,应该严格核对药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诸多内容,并进行登记。并根据相关制度,建立登记账目,避免有物无账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做好药品的领取登记,严格核对药品的使用情况,降低药品的浪费现象。仓库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库存药品的数量进行清查,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有效管理,并对仓库中药品的生产日期进行核对,避免出现过期现象,即时清除报废药品。
2.4 做好三废处理工作,降低药品仓库的危险性
在化工类学校多数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废液,化学废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腐蚀性、易燃性,甚至会造成致癌效果。如果这些废水未加处理便排放,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损害人类的生存健康。因此,在化工类化学药品仓库管理中,应该对仓库包装破损的药品进行分类收集,并利用专人管理,建立严格的责任负责制,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工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2.5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化学药品仓库的网络化管理水平
化工类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对化学药品仓库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满足高校化学教学的要求。信息化管理系统要结合系统的安全性、通用性以及准确性进行设计[4]。通过构建良好的数据库,为数据信息的分级管理提供安全保障。在高校化学药品仓库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从而改善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水平,提高仓库管理的安全性。
结束语
在化工类高校中,化学药品仓库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教育工作者与仓库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药品的存储、使用等多种管理工作,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树国.重视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J].化工管理,2014,03(09):51-52.
[2]麦艺炽,甘焕英.新时期高校物资仓库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2(02):215-217.
[3]张文保,张颖,崔玉民,胡向阳,李慧泉.六西格玛管理在实验中心仓库管理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1,11(02):88-90.
化学化工类 篇8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都面临高水平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验经费缺乏、实验条件差等问题,同时还面临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向地方性和应用型转型。这些问题和困难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整体质量较低。通过对广西几所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调研,结合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化学化工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本文分析了广西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转型发展,以地方性和应用型为特征的化学化工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
1 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质量下滑
大学扩招后,很多地方性的专科院校都升格为本科院校,学生大量增加,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师生比严重下降[1,2],很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都是带10多个学生做实验,指导毕业论文学生的时间和经费分配越来越少,论文指导质量下降,入学学生的文化素质也逐年下降,这些因素加速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1.2 高水平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新增的本科专业,高水平教师稀缺。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坐落在小城市,位置较偏,交通条件一般,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尽管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丰厚的优惠政策,但效果甚微。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会造成科研项目少,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3],指导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4],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较难提高。
1.3 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差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仪器设备很难满足化学化工毕业设计实验的需求。其仪器设备购买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学仪器采购、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项目,以及科研平台的研究经费等,而地方本科院校所获得的这类项目经费额度是非常少的,基本上不能采购什么大型的仪器设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获得厅局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科研项目作支撑来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仅靠学校给予每个本科生大约100元左右毕业论文经费来做实验,这点钱根本不足以完成一个本科生的化学化工毕业设计。实验条件差和实验经费紧缺严重的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1.4 学生不够重视和毕业设计时间紧张
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找工作难,一到大四学生们就开始四处奔波找工作。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设计都是放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这样导致毕业论文实验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以及考研时间相冲突,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让学生找一份好的工作和考上研究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较为松懈[5]。其次很多学生做毕业实验,积极性不高,不认真,不重视,指导教师又疏于管理。
2 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2.1 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原则进行毕业论文模式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化学化工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必须坚持地方性和应用型原则。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的毕业论文都是以实验论文或综述形式呈现,有必要进行论文评价模式改革。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去地方的化工企业实习,做事,去事业单位实习或挂职都能很好的提高这些能力和增加社会实践能力,且又坚持了地方性和应用型原则,这部分学生只需要写一份工作总结就可以等同于一篇毕业论文。另外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评价方法,提交一份创业工作总结即可,无需再进行毕业实验。
2.2 改革毕业论文的时间
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化工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除了去地方企事业单位实习和挂职,以及自主创新的同学外,剩下的这部分同学在学校进行毕业论文实验。这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实验不能放在大四进行,因为很多同学要考研和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这样毕业论文就很难有时间保证去完成。结合我这些年的指导经验,我指导的毕业论文学生都是大二结束后的暑假开始进实验室做毕业论文,到大三第一学期结束时,毕业论文工作结束,时间是整整6个月。从09级到12级连续四届都是按照这个时间进行,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毕业论文质量高,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考研,考事业单位,找工作,毕业论文实验应该大二结束时就要开始。
2.3 拓展毕业论文经费来源
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研广西几所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除了学校给的实验经费补助外,毕业论文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学校的科研平台经费;(4)企事业的项目经费。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调研的广西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对化学化工毕业论文答辩都放得相对宽松。没有采取淘汰机制,几乎100%的答辩通过率。少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最近引入了本科论文查重率检测系统,要求重复率高于35%左右的不给答辩,这对论文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引入淘汰机制,对于质量太差的毕业论文推迟学位授予,控制比率,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都是由各自的指导老师负责,大部分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和博士们都会认真的指导毕业论文,小部分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比较宽松,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很少进行监督。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二级学院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监督和管理。
3 结语
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对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坚持地方性和应用型原则,改革毕业论文的评价方式、改革毕业论文的时间、拓展毕业论文经费来源的渠道和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获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下降、高水平指导教师严重缺乏、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差和学生不够重视和毕业设计时间紧张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原则改革毕业论文评价模式、改革毕业论文时间、拓展毕业论文经费渠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等方法。改革效果较好,正准备推广该化学化工毕业论文改革新方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杰.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J].广州化工,2014,42(7):230-231.
[2]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3):212-213.
[3]赵春.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270-272.
[4]倪春林,郑文旭,周家容,等,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68-70.
化学化工类 篇9
1 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开展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基于协同学[2]提出的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将协同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不仅能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并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3]。
首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化学化工人才的需要。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要做好学校培养阶段与企业、行业实习阶段这两个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可以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训练学生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其次,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也是培养老师的需要。现在应届博士毕业生是国内高校理工科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他们中绝大部分一直在学校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这决定了他们擅长理论讲授和科学研究,在企业和行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这造成了目前高校工科师资队伍理科化趋势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工科教育的特点,从而使得培养的工科学生理科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2 化学化工类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自2011年以来,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广西优质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支持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着眼点,针对我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及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基础之上[4],展了“产学研”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对化学化工类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坚持“特色办学,育创新人”的宗旨,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在风起云涌的创新大潮中,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地方产业发展直接对接的民族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要的创新人才[5]。地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原则,一是紧跟形势、服务大局;二要立足地方、凸显特色。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实践过程中,从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形成并不断强化“创新育人,育创新人”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根据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广西民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合力下,形成了适用性强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多重引导,引导学生了解企业一线生产、关心并实践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综合交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考,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校内与校外结合培养协同育人、创新与创业并重的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设置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各专业的特色基础和长期实践的经验,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建立健全了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我校将化学化工类专业对接广西行业需求进行定位,发掘专业特色,与科研平台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化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广西工业在分析检验上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广西特色林化产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于培养广西亟需的精细化工应用型创新人才,分别与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有效地进行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又通过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与区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加强合作,推进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2)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要有创新型教师,通过多种培训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学习交流拓宽教师的创新视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充分发挥各教学科研平台的作用,特别是以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中心,以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为载体,以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松林化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合作单位,充分发挥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共建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挖掘教师的科研潜力,让教师以研促教、善于创新,带着教学和科研之中的问题深入企事业单位,紧密跟踪企事业单位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转化为教学项目,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既提高了学院服务企业的质量和层次,又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提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一是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科研平台、实践教学基地,以平台和基地作为科研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主体,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深入生产的第一线,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二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外及校外实践协同育人,通过课堂的讲授与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3)以“创新育人,创业育人”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全方位提高创新型学生的培养质量。
“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与创业并重的协同育人,我校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高起点设计培养方案,形成系统的实践模块,开设创新实验课程以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社会的需求状况调整课程。
为学生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创新创业调整了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创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搭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创新讲坛等活动,组织学术专家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学科前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强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探索,开展技术研究、创新发明、创业训练,培养学生从事技术研究和创业实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三是完善学科竞赛平台,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和企业的研究项目等纳入竞赛选题,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3 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实践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来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我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15项,自治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33项;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2013年至2015年,获得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一等奖1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2014年获得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说课比赛”一等奖2项;参与发表科研论文37篇。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学生工作教师协同努力,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同样成绩斐然,2013年至2015年的就业率均为96%以上,有5名同学自主创业并取得营业执照。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培养出来的的学生更适应广西区域经济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
摘要:协同育人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阐述了协同育人的必要性,通过在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践基础上阐述了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式,包括立足地有经济凝炼专业特色以及通过科技平台、企业等多方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具体举措。最后简单介绍了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企业能力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化学化工类专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04.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13.
[3]李忠云,邓秀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9):6-8.
[4]雷福厚,夏璐,姚兴东,等.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化学化工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9:16-19,34.
化学化工类 篇10
一、关注本质问题研究 拓展学生的化学理论认识
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制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教材的编写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点到为止,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广度,而不要求知识的深度,了解是什么,不要求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往往避而不谈或者模糊处理。故在选修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进度,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拓展。
(一)将定性结论定量化
酸(碱)与其盐组成的混合溶液,两者浓度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时,酸(碱)的电离大于盐的水解,这是在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常用的一个结论,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胡乱迁移,造成差错。在选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离平衡常数概念适当进行延伸,可让学生豁然开朗。
以CH3COOH与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为例。设CH3COOH与CH3COONa的浓度分别为a mol/L、b mol/L,在溶液中考虑CH3COOH的电离平衡。
CH3COOH?葑CH3COO- + H+
(a-x)mol/L (b+x) mol/L x mol/L
K=c(CH3COO-)×c(H+)/c(CH3COOH)
=(b+x)×x/(a-x)
由于CH3COOH 的电离较小,而且CH3COO-的存在抑制了CH3COOH的电离,所以b+x可以约等于b,a-x约等于a,则上述表达式可以表示为K=b×x/a ,即溶液中c(H+)=K c(CH3COOH)/ c(CH3COO-)。查表得K=1.8×10-5,所以只要溶液中c(CH3COO-)不大于50倍c(CH3COOH),就可以保证溶液为酸性。与原本的浓度相差不大有较大的区别,但这一结论不能推而广之,只适用于K>1.0×10-7的酸碱,如对于HCN,其电离平衡常数K=4.9×10-10,只有c(HCN)大于200倍c(CN-)溶液才会显酸性。
(二)将多种可能公式化,简化记忆
在讲授气体的聚焦状态这一内容时,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都会提到 “三同定一同”,即阿伏伽德罗定理,然后在练习巩固中推导出较多的有关阿伏伽德罗定理推论。笔者曾经在一教辅资料上看到有关阿伏伽德罗定理推论多达10条,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记不会做、记了都记错的情况时常发生,学习往往就变得无效甚至负效。选修课上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跟体积有关的因素出发,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温度正相关,与压强负相关,得到V∝nT/P,用一常数(记作R)将正相关变为相等,得到V=RTn/P,稍作变化就得到PV=nRT,式中n=m/M,气体V=m/ρ,然后各种推论就是在这些变化中产生的。这样一来学生只要了解一个公式,只要会灵活地变化公式中的各种物理量,即可得到各种推论。
二、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 拓展知识的立体结构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的感性知识才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理论、了解各种化学变化的本质。苏教版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在必修1中,要把过去1年多的内容压缩到1个学期中完成,教学过程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知识结构无法实现系统性。所以在选修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立体结构建设。
(一)知识内在的网络化构建
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如果只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通过日常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比较凌乱,没有体系。在选修课堂上可采用每个同学都有言可发,有言要发的教学策略。刚开始物质之间转化关系途径较多,先发言的同学能轻易地回答上来,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越到后面能找到的转化关系越少,若能回答上的同学会非常地有自豪感,一时无法找到的也会自动地实施小组合作,教师只要适时地点拨,适当地归纳,就可以实现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从点到线最后到面的转变,形成系统图。如下是在学习了钠、硫及其化合物课堂上讨论的成果。由于成果来自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能比较容易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化合物知识外在的自然延伸
高中元素化学知识重在让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会生活的基础和铺垫。内容要求不高,难度不大,但这并不是化合物知识的全部。在选修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很多无机物都带有结晶水,但这个结晶水是怎么被结合的,硫酸铜晶体中的水与一水合氨中的水结合方式是否一样,等等。为此笔者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开设了一节“水合物中水被结合方式归类例析”的拓展类校本课程,着重讲解结晶水的结合常见的几个方式,包括:①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如NH3·H2O;②配位水,水利用氧上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的形式同金属离子结合在一起的,如[Cr(H2O)6]Cl3;③晶格水,水既不与金属离子直接结合,也不与阴离子通过氢键连结,而是按照一定比例存在于盐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空隙中,在晶格中占据一定的部位。例如BaCl2·2H2O中的水分子可以填充在BaCl2晶胞中氯离子所形成的八面体空隙中;④多种结合方式,如CuSO4·5H2O中4个结晶水是配位水,还有一个是通过氢键结合。像这样的外延拓展还有很多,如非羟基氧多少对酸性的影响,各种不同含硫酸等,这些知识虽然不属于高考要求内容,不能给学生带来高分,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变得更加立体,明白物质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原因的多重性,使他们在化学素养上得到发展。endprint
三、关注概念教学 拓展学生认知层面
化学概念是将各种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加工而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化学术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每个概念都有它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即狭义的概念与广义的概念。高中阶段教学比较重视狭义概念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了解概念的一般应用情况。但当学生面对广义的概念时,往往会呈现出思维的混乱性与行为上的不知所措。在选修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部分重要概念适当拓展,让学生明白概念所确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内涵),也能理解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的总和(即外延)。如水解的概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出现在《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中,所给出的定义描述为盐电离出的离子结合了水电离出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反应,这一定义是比较狭义的,是有使用限制的,无法体现各种水解情况,而广义的水解可以理解为水与另一化合物反应,该化合物分解为两部分,水中氢原子(或氢离子)加到其中的水解一部分,而羟基(或氢氧根)加到另一部分,因而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在广义概念的指导下,一些不常见的、难理解的物质与水的反应也可以迎刃而解,如CH3CH2ONa和H2O、CaC2与H2O,甚至NaH与H2O都可以将前一物质拆成两部分,带正电的结合OH-,带负电的结合H+,分别得到CH3CH2OH和NaOH、Ca(OH)2和C2H2、NaOH和H2。
四、关注思维能力培养 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
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自我的不断训练,但平常的教学任务重、容量大,要每节课都开展探究教学、讨论合作教学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可能性较小,所以应充分利用选修课堂。教师多创设有利于思维培养的课堂情境、问题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一)辩证性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要求思维活动具有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在课堂上创造“矛盾” 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有下面两个问题情境:
浓硫酸不能干燥HI气体:
2HI+H2SO4=I2+SO2+2H2O (1)
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碘水而使其褪色:
I2+SO2+2H2O=2HI+H2SO4 (2)
初看这两个方程既可以向左进行,也可以向右进行,它们是否矛盾呢?从题述分析浓硫酸能够氧化HI,但在方程式(2)中硫酸的生成是在溶液中,故生成的硫酸在水中发生完全电离,没有强氧化性去氧化HI。从而得出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影响氧化还原性强弱的还有哪些条件呢?引起学生再思考,让学生能洞悉物质间互相制约的关系,不孤立静止地思考问题,而是应该考虑物质所处的具体环境。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性思维往往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路径不止一种,对物质的认识不止一个方面,对仪器用途知道的不止一样,往往表现为考虑问题的多角度,思维层次的多重性,常见的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一物多用,多物一用等。课堂上教师要多启发,多提问,多给学生机会,多给留白的时间,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自信心的培养。如:若P4O6中每个原子最外层电子均为8个,则 1mol P4O6中共价键总数为多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途径,由于个体水平的差异,思考的方面会有不同,但通过班内同学的交流与讨论发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途径。
解法一:每个原子最终最外层为8个电子,分子共需要80个电子,单个原子原本有56个电子,相差24个电子,需通过共用来补充,即需要12对共用电子对。
解法二:结合白磷的正四面体结构,每个氧插入到其中的每条棱上就得到了一个P4O6的分子,共价键从原来的P-P键变为了P-O键,共价键从6个变成了12个。
解法三:为了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一个O原子要与2个原子成键,一个P原子要与3个原子成键,正好P4O6中,原子比例是2比3,说明P原子只与O原子成键,O原子也只与P原子成键,因此在P4O6分子中,每个O原子成2个共价键,6个O原子共成12个共价键。
化学化工类 篇11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因此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1. 深刻理解教材, 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是构成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素, 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因此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科书有两种功能, 一是教学资源的功能, 二是教学工具的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材料式”的教材观,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存在,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 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此同时教材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作为教学工具, 教材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 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再造的教学资源, 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 以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关键。所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 就是指认真的钻研, 深刻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 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下,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工科院校课程改革, 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 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知识”向“素质”转变。比如, 在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核酸研究技术”这一章节时, 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原理上的信息价值, 还要挖掘它更深层的探究价值、应用价值及情感价值等。比如与之相关的社会研究热点问题, 转基因大豆油、小球藻的开发应用、DNA指纹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等, 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2. 深入了解学生, 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想状况, 才能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授课的对象是化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 这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思维发散性较强, 已系统学过有机化学, 但生物学知识薄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 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 共发放了300份问卷, 其中8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科研内容和科研动态, 85%的学生要求增加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这说明他们关注职业发展, 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结合这些学情特点, 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强调用科研带动教学, 用实例来延伸课本知识, 并以此为契机, 准确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 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练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统一的。比如, DNA复制这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制的特点、过程以及DNA损伤和修复, 它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 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平台, 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又让它成为学生探究科学、联系社会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 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 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突显工科特色, 教学中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重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 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 形成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动力, 发挥着调控的作用。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微观抽象, 概念多而繁杂且学时有限, 加上工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薄弱, 增加了理解难度。如何化繁为简,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不断地创设情境, 环环相扣, 帮助学生理解。同时, 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 将启发式、科研反哺、案例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归纳并总结,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科研反哺, 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 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近几十年来, 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而生物技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因工程, 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跟基因工程紧密相关, 通过介绍克隆羊、转基因大豆、亲子鉴定等这些同学们熟悉的技术以及结合教师团队研究的课题, 比如转基因富油海藻的培养, 这也是目前有关生物质能源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 通过结合研究热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引出课堂内容。
2. 营造氛围, 授业解惑。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都比较抽象, 比如DNA变性, 教师通过现场展示的DNA双螺旋模型进行阐述, 把原本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 同时抛出思考题, 变性后DNA会引起哪些理化性质变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过程中, 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变性后OD260为什么会增高?通过巧设悬疑, 层层递进, 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与此同时, 教师在一旁点拨, 让学生从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组成上考虑, 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通过师生互动, 授业解惑。复性是变性的逆过程, 这跟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概念相类似, 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出复性和减色效应的概念,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导入联想, 拓展应用。
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基础、面向应用。教学中多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比如核酸研究技术, 通过列举DNA指纹技术将书本知识得以拓展, DNA指纹技术这个在刑事案件中用得非常多的技术手段, 常用于罪犯的指认, 而Southern印迹的杂交技术就是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另外, 还可以跟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 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 发散思维;通过知识延伸,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师生的双向互动, 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提高了教学效果。
4. 总结反馈, 深入探究。
生物化学知识点比较多, 学生难记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用精练的语句把教学内容总结出来, 再给这些语句赋予特别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一些暂时难以理解或易混淆、易遗忘的知识的印象, 方便其记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 轻视能力的培养, 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 但是这种转变, 更多强调从被动到主动, 从一元到多元[6]。通过“DNA分子杂交能否用来基因诊断”、“食用玉米油氢化制造的黄油还是乳化制造的黄油有益于身体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5. 多元化训练, 提升综合能力。
课堂学习始于课外, 结于课外, 课后的温习与拓展, 迁移与巩固, 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由于生物化学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属于考察课, 平时成绩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以自主研究题为载体, 让学生撰写小论文, 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小组课外讨论, 并进行课堂PPT展示, 通过合作学习, 促进成果的形成与共享。同时教师加以点评, 通过课后的多元化训练, 不仅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教学互动, 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构建教学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借助教学平台, 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四个教学平台。
1. 学生活动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因此,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地构建学生活动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通过教师巧设悬疑, 引发学生去讨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实例, 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课后多元化作业,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师生互动平台。
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如何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通过案例呈现, 学生分析, 通过教师启发, 学生回答, 师生互动, 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时, 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师活动平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 把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平台去实施, 这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 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 教学方法要适宜, 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 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难点之一是分子杂交技术, 通过Flash动画演示分子杂交的过程,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直观的画面, 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难点之二是重组DNA技术, 通过科研成果分析、展示,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 情感交流平台。
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情感交流平台。结合大三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特点, 课堂上注重科研带动教学, 通过知识拓展环节, 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后多元化训练,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共同提高;同时, 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 经常反思教学, 及时整改, 师生情感得以交流, 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 教师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 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 凝练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平台的构建,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 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摘要:为适应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 “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化工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多年课堂教学经验, 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好教学分析的基础上, 围绕“一个目标, 两个重点, 一个关键”的设计理念, 即准确定位、凝练教学目标 (一个目标) ;系统和缜密地设计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法 (两个重点) ;构建适宜的教学平台 (一个关键) ,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其友, 张云波, 王永强.化工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2, (6) :49-51.
[2]赵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 (3) :108-109.
[3]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7, (7) :113-114.
[4]刘宝亮.非生物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09, 37 (7) :218-219.
[5]李再资, 黄肖容, 谢逢春.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化学化工类】推荐阅读:
化工化学类06-27
化学化工类教学09-11
化学类课程08-19
化学基础类课程07-02
近化学类专业06-04
化学类实践性教学05-23
天然药物类化学专业10-10
材料化学类学生-研究生英语自我介绍08-11
化学教育的灵魂是化学精神,魅力是化学创造08-13
精细化学品化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