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折衷

2024-10-22

生产折衷(精选7篇)

生产折衷 篇1

国际折衷理论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提出的, 他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 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 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 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1)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2) 所有权优势: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 生产管理上的优势, 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具有将其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生产、销售的优势内部化的能力。

区位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 运输成本, 通讯成本, 基础设施, 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 各国的金融制度, 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 以及由于历史、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

(3)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而不具备区位优势, 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 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 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 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 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 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我认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非常有实用性, 解释了很多跨国企业成功的原因。以下就是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的例子。

可口可乐公司是举世闻名的汽水大王, 它在全球各地有500余种产品销售, 其中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品牌在全球最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CocaCola广告遍天下。该公司重视国际市场, 在外国就地制造, 就地销售, 获取厚利。1981年, 该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2%, 销售活动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在饮料、食品和其他方面, 该公司在国外拥有8家子公司。在国外的装瓶厂子公司有15家, 在美国特拉华州的2家子公司——可口可乐国际公司和可口可乐出口公司, 参加可口可乐公司的出口活动。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在中国天津, 上海建立瓶装厂, 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重返中国市场, 自1981年起先后在北京、大连、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建立合资瓶装企业, 并于1988年在上海建立可口可乐浓缩液厂, 除使中国大陆装瓶厂摆脱使用进口浓缩液外, 还出口东南亚。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可口可乐在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首先, 可口可乐具有很强的所有权优势。其可乐以及其他碳酸饮料的配方和口味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使得可口可乐有了战胜其他饮料的法宝。其次, 可口可乐具有将其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生产、销售的优势内部化的能力。这使其具有内部化的优势。再次, 可口可乐的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公司, 许多国家都争抢着要可口可乐进驻, 东道国自然也会用极低的税收,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来吸引这个饮料巨头。

邓宁的国际生产这种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朱红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 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国际生产折衷论是在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既肯定了绝对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也强调了诱发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的不足。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 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生产折衷 篇2

埃克森公司《2008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对世界范围2007-2030年能源需求增加估计为每年增长1.2%。从2007到2030年, 全球大约需要16万亿美元能源投资, 其中石油天然气投资占38%[1]。因此, 进行世界油气钻井市场分析, 进一步促进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 具有极大现实意义。

1 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1977年, 邓宁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O.I.L) , 该理论的核心是有三项优势构成的, 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方面, 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 二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 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 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 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 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二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Dunning, J.H., 1973) [2]。

2 世界油气钻井市场分析

目前, 在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 (IADC) 注册的钻井承包商已达250家,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陆地钻机和海上钻机掌握在这些钻井承包商手中, 其中绝大部分兼做修井作业。在这些注册承包商中, 专门从事陆上钻井工程承包作业的有195家, 专门从事海上钻井工程承包作业的有30家, 另外有25家承包商兼做海上和陆上钻井承包作业。从这些钻井承包商的地区分布来看, 美国拥有138家, 占总数一半以上, 另外欧洲有38家, 其他地区有74家[3]。近两年活动在世界钻井市场的钻机如下表。

透过世界钻井市场钻机数, 分析世界钻井市场, 可知世界钻井市场, 不仅有新加入者的影响, 而且已进入者也不轻言放弃, 从而世界钻井市场必是变化动荡的市场, 这对于我国参与钻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 既是一种契机, 也是一种威胁。

3 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O.I.L分析

为进一步做好我国钻井行业的国际化经营, 实施O.I.L分析, 总能使国内钻井行业知己知彼。

3.1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所有权优势分析

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其诞生, 即表现为国际化的产业, 而最能体现石油天然气工业技术、管理水平, 最富挑战性的莫过于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钻井行业。从工艺工序来说, 钻井过程集中了钻井、测井、录井、射孔、测试、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及修井等, 如再结合钻井过程中的材料、工具、仪器、设备的供应与制造而构成的体统, 运行于复杂的地上地下地质条件、苛刻的地下清洁钻井技术及H.S.E.要求, 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 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更是日新月异, 不断发展完善与创新。同时, 我国钻井系统完备, 不但有着几十年的石油钻井经验, 而且在长期的国内生产实践中协同作战, 拥有系统优势。

3.2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分析

首先, 从我国钻井行业市场和石油需求角度来看, 需大量进口石油, 同时面临着国际油价较大幅度的波动, 钻井行业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 每年几乎以近千万吨的速度增长, 进一步促使我国钻井行业需不断发展以满足国内是有消费需求。其次, 从技术实力方面来看, 我国钻井行业已在超深井、高难度定向井、水平井、径向井、分枝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工艺技术, 如化学处理剂应用开发、冶金铸造技术、工具设计制造、精密仪器的研制加工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再次, 从钻井成本方面分析, 我国钻井公司具有人工成本低、设备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实行内部化策略, 具有很大优势:一则可降低交易成本, 二则能促使我国钻井行业公司国际化成长, 应对国际竞争。

3.3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区位优势分析

我国钻井行业在具备了较强的企业优势和较大的内部化优势后, 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关键。石油富集度方面, 中东最好;中亚和俄罗斯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 前景十分看好。东道国政策方面, 80年代以来, 海湾产油国纷纷门户开放, 制定了吸引国际石油资本的优惠政策。在投资竞争程度上, 由于中东局势的发展, 伊朗、伊拉克的国际资本虚空, 只是政治条件不利;中亚和俄罗斯等前苏联地区尚未被西方垄断资本完全占领, 且距离我国较近, 从石油安全和石油来源多头化考虑, 对我国钻井行业发展十分重要。在区位势选择上, 我国钻井行业在“十五”计划中已将中亚与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作为了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的三大战略区。因此, 实施国际化经营, 我国钻井行业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4 扩大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4.1 积极开展与主权国之间的合作

目前世界上许多石油钻井公司都采取这种方式从事跨国经营。我国钻井行业企业拥有较好的信誉和比较成熟的技术, 这些技术不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开发中后期的油田也是适用的, 这样有可能直接介入东道国的钻井行业, 取得东道国的支持, 以技术、设备入股, 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合作。

4.2运用独立或联合出资以控股形式购买股份进行经营

随着前苏联解体, 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钻井公司纷纷进行了私有化运作, 政府允许外国钻井企业购买其股份。以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前苏联石油公司为目标公司, 中国石油和石化集团下的公司, 可以通过购买其石油公司的股权取得油田的开采和经营权。

4.3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钻井公司

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钻井技术服务公司虽然其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但其人工成本也相对较高, 还缺乏技术和服务队伍的支持, 如果有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钻井技术服务公司, 正好可以发挥我国钻井行业的整体优势。钻井行业领域收购活动一直是以降低成本、增加储量资源以及进入新市场作为目标, 兼并收购活动主要通过储量交易的方式进行。

4.4组建一些跨国集团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田

我国钻井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组建一些跨国集团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田的方式, 可以从资料包购买、评价、投标、谈判签约到勘探、开发作业全由我国钻井企业决策、实施。其优点是可主动地从全球范围内来筛选有远景的区块, 成功后的利润最大。

5 结束语

我国钻井行业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 应从行业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 同时兼顾外部市场, 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展身手, 为我国石油工业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石油竞争愈演愈烈。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 我国钻井行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具备了相当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我国钻井行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 但只要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正确选择投资途径,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完全可以走出国门, 迎接挑战, 参与世界钻井行业竞争。

关键词:钻井,国际化经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策

参考文献

[1]The Outlook for Energy:A View to2030[J], 1~52, http://www.exxonmobil.com, December2008.

[2]John H.Dunn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3]曾义金, 林永学.钻井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J].石油钻探技术.2008.9 (1) :10-13.

岭南画派的“折衷”艺术 篇3

一、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

岭南画派, 是指由广东籍的画家组成的地域性画派, 以画岭南地区的景色为主要题材。创始人是留日归来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合称“二高一陈”) 。

此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按时期分为三代:

1. 二高一陈;2.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3.陈金章、伍嘉陵、何永祥。

其中二高一陈可以说是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他们在留学热潮中留学日本, 学习西方绘画, 将西方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结合, 留日归国后创建岭南画派。除此之外, 被称为“岭南三杰”的他们还是同盟会元老级的革命者, 也是早期国民革命的战斗者。也是因为这些经历, 他们具有其他艺术家缺少的坚定的革命精神。从其政治追求出发, 在革命思想的指导下, 他们认为艺术革命也势在必行:“兄弟追随 (孙) 总理作政治革命以后, 就感觉到我国艺术实有革新之必要。这三十年来, 吹起号角, 摇旗呐喊起来, 大声疾呼要艺术革命, 欲创一种中华民国之现代绘画”。由此岭南画派的革命思想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走上了历史舞台。“二高一陈”也以“折衷”方案开始了他们的中国画改良运动。

二、岭南画派的“折衷”思想

在民国初期中国画变革中, 岭南画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主张的“折衷”思想在中国画改良论从“新旧之争”到“中西之辨”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 直至现代, 这个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什么是“折衷”?岭南画派所提出的“折衷”是指在绘画艺术上要“折衷中西, 融汇古今”。

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 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画的不足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不少艺术家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前有陈独秀提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 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 断不能不采用洋化的写实精神”。又有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举例绘画应用之法“古法之佳者, 守之;垂绝者, 继之;不佳者, 改之;未足者, 增之;西方化之可采入者, 融之”。此二者皆提出了改良中国画之法, 在他们的观点基础上, 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二高一陈”将其继续发展, 进而提出“折衷”之法。

岭南画派的折衷首先是要学古变今, 古今融合。就是不完全摒弃古法, 但是也不受古法束缚, 学习古人所创适合现阶段运用的方法, 绘制包含现代特色的作品, 用古法绘今画。而不是一味的受古代绘画法则的约束, 不管是绘画技法还是绘画内容都没有新的变化, 那样的绘画作品只会是“现代之古画”, 丝毫没有新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中国画改良。也就是高剑父所说的“欲取古人之长, 舍古人之短……弃其不合现代的, 不合理的东西”。

“折衷”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引西润中”。这一观点的提出, 是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二高一陈”皆是留日的艺术家, 在日本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启示, 认识到中国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绘画艺术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 但是世界各国却在新艺术的浪潮中不断进步。而且西画也在不断的吸收东方艺术的元素, 那为何中国画不能融合西方绘画的特点?以西方的现代科学的方法更加精准的描绘中国绘画。在此环境下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中提出了“欲现代画之发达, 我以为同时也要西画发达, 俾我艺坛时时受一种新刺激, 灌输一种新血液。西画可算是我国艺坛一种新补剂了”。

总上所述, 岭南画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以发展中国画为目的提出了他们的“折衷”思想:“要把古今中外的长处来折衷地和革新地整理一过, 使之合乎中庸之道, 所谓集世界之大成”。

三、岭南画派的特征

岭南画派的绘画, 在其“折衷”思想的指导下, 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1. 绘画方式的创新

“二高一陈”三人皆师法居廉、居巢, 学习没骨法, 并在日本留学期间, 受到竹内栖凤等人的绘画影响, 将日本的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学习西方的透视、光影等科学的绘画方法,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 变革古法, 将西方的绘画新形式加入中国画中。

而在二高一陈的基础之上, 第二代岭南派画家根据“折衷”思想的指导, 将绘画进行创新, 除了在技法上, 还将构图方式和所描绘对象进行变化, 如关山月的梅花用梅花表现社会新气象。

2. 注重写生

“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指导, 在居廉、居巢的绘画中也以其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二高一陈”在向居廉居巢学习绘画的时候以写生为重点, 在师法自然中学习到了“二居”的没骨法的精髓。后留学日本学习西方绘画, 也以写实为主, 这就决定了写生在岭南画派的重要地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岭南画派画家的作品以岭南地区当地的景物为表现对象, 他们就地取材, 将岭南文化融入其中, 更好的诠释画家的写生能力。

到后来的岭南画派艺术家沿袭传统, 重视写生, 其中以关山月为代表。正是由于艺术家在不断的写生, 这就使得岭南画派在不断的进步和创新。以关山月为例, 他将传统的水墨技法和西方科学的绘画技法加到写生当中, 但每次写生都表现自己不同的情感感受, 这样让作品再不停的变化和发展。

四、总结

岭南画派在艺术革命时期以革命精神和时代责任感提出“折衷”方案, 让中国画跟上时代的脚步,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中, 画上至关重要的一笔。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 学习西方的写实方法, 结合当地的文化生活, 创造出有地方特色, 紧跟时代脚步的绘画新形势。岭南画派的“折衷”艺术是当代中国画学习的典范, 在变与不变、传统与创新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是值得学院学生思考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生产折衷 篇4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随着数十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西方列强先后在中国沿海、沿江以及边境地区的城市开辟了商埠或强占租界地, 同时清政府为了抵制帝国主义侵占我国权益也自主开放了内陆若干重要城市为商埠。据《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一书的统计,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五口通商开始, 到1942年自行开辟蚌埠为止,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镇共122个, 其中的77个城镇为“约开口岸”, 35个城镇为“自开口岸”。

开埠这一行为, 现在看来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 古老的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沦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 又为古老的中国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最初就发生在这些开埠城市中, 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这些城市的建筑文化呈现了与传统不同的转型和变革。

1 转型——开埠带来文化上的“求新求变”

“求新求变”并不意味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夕崩溃, 而是不同阶层的人用着不同的方式予以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在封建文化向资本主义文化转型的这个阶段, “求新求变”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线索”。

毫无疑问, 开埠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首先是从“洋”生活器物开始的, 例如:电灯、电话、自来水、盥洗用具、新型交通运输工具, 还有新式建筑等 (见图1, 图2) 。在中国的历史上, 能够如此主动而广泛的接受外来文化还属于第一次。因此, 不得不说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器物层的文明让精神层面文明的接受变得较为容易, 而面对侵略和压迫兴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得更快更广泛,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 从而影响到了行政、经济、教育、管理、建筑……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探讨的即为城市建筑文化变革后的表现形式。

2 整合——城市建筑文化的折衷表现

费正清先生认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在实际上有助于中国的西化, 对建筑而言, 情况的确如此, 精神层面发生的变革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物质层面:1) 商埠与租界内外国人的营建行为使得各种西方建筑形式的建筑充斥着古老的城市;2) 在推行“洋务运动”的背景下, 大量官式建筑的建造也以抄袭西方建筑形式为主;3) 民众对于建筑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日渐接受, 并在新营建活动中加以模仿或应用其设计艺术手法。这三个方面都显示了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在经历冲击之后, 走向了一个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在不同的开埠城市有着不同的体现。

2.1 直接模仿嫁接

上文已经提及城市开埠之后所涌入的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模式, 即使在从前相对闭塞的一些城市也不例外。这些城市原有文化薄弱, 经济也并不发达, 是开埠将其地位提升起来。如内陆城市哈尔滨, 本来只是一个不发达的自然村落, 交通与经济均较落后,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较小。自沙俄入侵之后, 逐渐转变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 中西文化碰撞中, 最后的决定性因素是强势的外来文化。从哈尔滨最初的城市选址、规划、开发、建设等工作全部由俄罗斯工程技术人员一手进行, 营建的建筑类型也不是传统的建筑形式, 而是一种直接模仿与嫁接 (见图3) 。

2.2 包容的折衷

在另外一些沿海、沿江、沿线的开埠城市, 虽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但其城市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受到外来城市建筑文化的冲击后, 文化整合的结果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中西并举的建筑新形式, 这种混合了中西多种建筑文脉的新型建筑以及充斥这种建筑的城市所体现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包容的折衷。

例如天津, 除了中原文化之外, 难民潮涌入天津也带来了各自的地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入侵之前, 天津本地的地域文化也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中。多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天津的城市建筑环境与风格并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与风格, 善于在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天津的地方性特色。在许多有特色的建筑中都表现出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天津工匠砖雕、石刻的高超技艺, 同时, 外国的建筑师在天津也很注重对当地文脉的尊重和地方特点建筑材料的使用, 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天津特色的建筑 (见图4) 。

所以说虽然“折衷”在当时实际上已经被西方建筑文化所抛弃, 但是在国内的环境中, 这种能够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建筑行为因为在设计、材料、技术方面的价值而被鼓励借鉴, 甚至能够融合产生具有特色的新文化, 并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民族形式建筑。

2.3 保守的折衷

还有一些开埠城市, 原先就是内陆重要的政治性城市, 传统文化底蕴极深。虽然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其面临冲击, 城市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但由于其处于内陆,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远不如沿海、沿江城市明显。文化的整合以吸收外来文化为主, 而本体仍为传统文化, 笔者将其称之为保守的折衷。

例如济南市, 一直是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 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从济南的城市景观上看, 一直到开埠前夕, 传统的城市建筑仍占主要地位。城区的建筑基本沿袭济南地区的传统形制, 民居多为传统土木结构和低层院落建筑, 平面多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布局, 青砖墙, 灰瓦花脊, 沿街店铺多为二层青砖楼房, 门窗上口均有砖刻或砖筑半圆拱装饰等, 成为济南传统建筑的基调。开埠后, 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碰撞与交融, 形成了古城与商埠区并列, 中西建筑融合、并存的格局。从建筑的数量看, 仍以传统建筑为主导, 但能够从中看出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后出现的一些艺术手法。

3 结语

通商不仅加速了近代开埠城市的商业化进程, 也使这些城市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对一些城市开埠后建筑文化折衷表现的浅析, 可以看出东西方城市建筑文化的碰撞对这些城市建筑创作之路带来的影响深远至今。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有效控制设计的方向, 找寻适合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

摘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阐述了近代开放商埠以来, 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文化经历转型—整合的变革历程后呈现出的折衷主义表现, 以学习借鉴这些开埠城市建筑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从而找寻适合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开埠,城市,建筑文化,折衷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年~1949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天津历史风貌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1904年~1937年[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12.

[4]张润武, 张复合, 村松伸, 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济南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生产折衷 篇5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的形成是具有多元性, 而其发展又具有时间性及地域性的变化特点。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的柱式的产生及其风格的形成, 是多种建筑柱式形式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柱式、鸦片战争前“中西合璧式”建筑柱式、西方建筑传统柱式等。

影响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产生及发展的因素主要出现在1840年以后, 随着国门打开, 西方建筑形式逐步传入中国。西方建筑形式影响早期中国近代建筑的渠道有三条, 一是教会建筑, 如教堂、教会学校等。此类建筑持续的时间最长, 其发展进程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结构多按西式建筑建造, 其柱式也以西方传统柱式为变化参考, 外部柱子作用也与西式装饰作用为主。20世纪初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建造的教堂虽然局部建筑风格产生变异, 但还是按西方教堂建筑的基本模式建造, 柱式也基本沿用西方教堂传统柱式。

其次是石库门里弄民居。殖民式建筑只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于近代早期的短时间内, 影响不大。至于石库门里弄民居, 实质上已是中西混合的折衷式建筑, 且带有更多本土建筑的成分, 与西方的所谓“联排式”建筑已有很大不同, 但在中后期其对西方传统柱式、西式柱式的民族化运用确有很多特点。

此外, 通商口岸洋人建造的众多西式住宅、西式工厂等殖民式建筑对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早期中国近代建筑的各种建筑类型, 以洋行为主, 包括银行、俱乐部、领事馆与洋人住宅, 范围较小, 而建筑柱式更具传统西式柱式特点。随着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建筑类型的增加, 建筑规模的扩大, 各类建筑的分工也逐渐明确, 其建筑柱式的运用也更加多样化, 但依然多为西式传统柱式与具体建筑特点的结合使用。

在历史条件及西式建筑影响范围的不断变化中,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呈现的十分变化多样, 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外观造型的多样化及应用范围的广泛上。1900年前“中体西用”的阶段, 在形形色色的近代“折衷式建筑”中, 值得注意的同时, 更要做好软件设施的建设。因此社区体育要顺利发展, 就必须有一大批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知识和健身知识、技能的人充实到社区进行服务。其中,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主要力量, 他们是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的纽带。其次, 社区体育骨干队伍的培养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也是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必不可少的服务。

3.社区体育的信息情报服务

就加强社区体育工作而言, 信息也是一种服务。是集教育服务、知识服务、宣传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服务, 也可以说是社区居民健身文化的服务。要知道, 健身是一门学问, 如何进行健身?如何引导居民进行健身?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身?如何宣传社区健身娱乐文化等等。这些问题不是硬邦邦的健身器材本身亮点是民居“洋门楼”和商铺“洋门脸”, 即在类似巴洛克壁柱的轮廓上饰以中式卷草、鸟兽等图案。与此同时, 作为西式建筑重要代表的教堂建筑柱式却出现了一种逆化, 既逐渐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成为早期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的另一重要类型, 这应该归结为教堂功能性的客观需求。这时的西式柱式装饰更具吸引力, 这也是新鲜感的作用, 有条件的人都追求新鲜的装饰效果, 特别是商业店铺, 对西式柱式的运用更能提高店铺档次, 招揽生意。而传教、发展信众为目的的教堂, 在体现异域文化、宗教氛围的同时, 更加需要拉近宗教与广大群众的距离, 以便于宗教的传播。

1900年后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出现在各个领域, 其形式与类别大大丰富。在民居方面, 以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为代表, 特别是其发展中后期。在商业建筑方面, 除了西式建筑的大量出现, 近代“折衷式建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洋门脸”铺面的广泛建造。这种现象在京津地区犹为突出, 传统店面的“火焰牌楼”、雕花望板等木结构装饰被抛弃或改造。砖石建筑的立面上充斥着西式立柱、栏杆和装饰图案, 中国元素则作为附属装饰物, 如卷草、狮子以及用以书写店名的砖石字匾等等。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建筑材料的近代化。中国传统建筑柱子多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虽然柱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重作用, 但防火性较差, 木质自身易燃, 正由于柱起承重作用失火后房屋极易大面积损毁, 西式建筑无疑在这些方面优于中式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的本体结构已逐渐融入西式建筑的成分, 其内核已开始西化, 或者说是近代化, 其中便包括建筑材料的近代化, 这也为西式柱式的使用提供了客观条件。鸦片战争以后, 水泥最早应用于教堂建筑及口岸地区的西方建筑上, 后来逐渐为中国建筑行业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最早水泥便被用做塑造外墙装饰, 到后来用水泥取代石灰作为主要粘结材料。正是水泥在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子及其装饰制作中的率先运用, “折衷式建筑”中的柱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柱式有很大不同, 但其基本形式与设计理念却根植于中国传统建筑柱式之上, 可以视作是对于中西建筑文化的一种“妥协”或“融合”, 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是其形式结构的基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即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特色,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所表现的时代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生产折衷 篇6

1.先秦。在《中庸》成书以前, 各古籍关于中庸思想的论述散见于各部学说典籍之中,其论述的核心大致从“中”逐渐趋于“中”、“庸”的结合;这也正是后世许多学者认为中庸思想的核心足可以“中”而集中阐述的原因之一。据史记记载“子思做 《中庸》”,他集前人之所成,做成 “中庸”一篇。至此,中庸思想有了自己独特的现实载体。存在于各部典籍之中的零散而意蕴深远的中庸观走向了融合,得以以集中而系统的角度呈现于世人。

2.唐代。唐代中期,儒佛道三家均提倡“心性”之说,而佛教大有盖过儒道两家之势,对儒学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当世思想家为发扬儒术,针砭时弊,痛陈佛教流行弊病, 掀起了一次思想论战高潮。“中庸” 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沉寂千年之后被推到了其发展历程的又一个高峰。

3.两宋。两宋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最高峰。号称新儒学的理学一度影响着后世六百多年的历史。而正是这样一座思想的高峰也与“中庸”思想渊源深厚,并一度被推为宋代理学的典范。两宋对中庸的注解秉承一脉、一以贯之, 伊川先生论“中”曰:“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至于“庸”字,朱子在二程“不易”的解释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平常”的理念,可以说“平常”的解释虽来源于“不易”,而其涵盖的意蕴又远远地高于“不易”,包含丰富的经世之道。

4.两宋以后。南宋以后中庸作为新儒学思想的核心代表,其为人处事之道尤被推崇。上可安邦定国,下泽黎民百姓。充分展现出其最高道德准则的典范,正如孔子所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一时期,中庸思想内涵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批判君本思想的同时更进一步凸显了民本思想的合理性内涵。

二、中庸的发展观

言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所体现的价值维度,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不是僵死的折衷。

什么是简单的折衷呢?如果我们将ab以量化,假设有4单位a和6单位b,那么简单折衷的结果理当是两单位a和三单位b,换句话讲,等同于2(2a+3b)。这说明什么呢,并没有改变事物的实质,而只是将同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显化了而已。可是择其中用之于民,虽然是来源于ab,但更是ab的扬弃,保留了ab双方的精华又去其了糟粕,那么进行这一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呢?“隐恶扬善”,服务于民。 如果说“用其中于民”是空间上的矛盾运动的话,那么注意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自我变革和进步。从而实现发展的中庸,创新的中庸。

三、中庸的人本观

民本思想,一直以来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也正是学者称儒学为仁(人) 学的原因之一。中庸是儒学方法论的最高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道德智慧。那么同为儒家学派两个至上心法的仁学与中庸,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还是上例,0厘米的绳子续接上一段4厘米的绳子,这就是天下。那么如何分配呢?从中截为等长两段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协调标准,既让0从无到有,又让4不至于沦落街头。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几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处的“物”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实践世界中两大类主体“他人”、“物”;其二,一切相关联的关系存在和思维存在。可见“物”所涵盖的意义远非实实在在之“物”而论。因此,“中庸”强调的是不仅仅要成就自己,更要关爱他人,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在传统社会来说,就是要不违农时,不滥动干戈,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在物质丰饶的同时,还要教人仪礼诗书,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等,鼓励人们与人为善,创造社会和谐,以合外内之道。也正因为如此, “中庸”才继续说“至诚无息”,指出爱民之“仁”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而是需要一直恪守践行。这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给封建统治者以警醒,“爱民之心”不可违。唯有以人民之事为自己的事,以百姓之心为自己所思才能“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生产折衷 篇7

小杰是在任课教师的建议下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 起初他有些胆怯和疑虑, 在咨询室门口徘徊了许久。他身穿校服, 留着标准的学生短发, 举止温和有礼, 看得出来他性格内向、情绪压抑。我请他坐下, 递给他一杯水, 笑着说:“我很高兴, 你主动来找我寻求帮助, 说明你非常信任我, 把我当朋友。你不用着急, 可以想一想从何说起, 我愿意帮助你分担忧愁。”

他听了我的话, 显得放松了一些, 略作思考, 说道:“我现在已经进入高三, 高考就在眼前, 我却感到成绩非常不如意, 一切都没有希望了, 一切都结束了。”

我点头说:“嗯, 听你这么说, 看来你感觉高三生活非常压抑, 前途非常暗淡。”

他接着说:“是的, 我上次‘一模’考试, 成绩很不理想。考场上我一看到不会做的题, 头脑就一片空白了, 连着一串儿题都不会做了。可是收卷之后我总能立刻明白题目怎么做。从上高中开始, 我在考试中就有类似的毛病, 但以前影响并不明显, 现在到了高三, 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我越想发挥好, 就越使不上劲儿。嗐, 真是完了!”说完他皱着眉, 低下了头。

我听后说道:“看来你对自己在考场上的发挥非常在意, 你很希望发挥出水平, 获得好成绩, 可是做题过程中你常会遇到困难。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 当你连续几道题都做得不顺时你怎么想吗?”

他略作思考回答道:“连续几道题做不出来, 我就会想, 这次又要考不好了, 我怎么总是这样, 这样对得起谁?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工夫白下了!”

我点头对他说:“嗯, 看得出来每次考试你都做了一定的准备, 你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投入和所得之间难成正比, 你很委屈和无奈。这种感觉是不是到了高三更加强烈了呢?”

他用力连连点头说:“对, 对, 就是这样, 您很理解我。我上高三之后一直特别努力, 晚上学到很晚, 可是成绩就是下降。现在我感到非常疲劳, 眼看着基础不如我、学习也未必比我努力的同学都渐渐超过我了, 我就更没信心了。每次做题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我每天的情绪也越来越压抑。如果这样下去, 我肯定是没希望了!”

我点头道:“我现在了解到面对高考你能够自觉地加以努力, 这一点非常难得, 不知道除了你自己以外, 你的家人、亲友、老师对于你的高考有什么期待, 他们是否带给你压力呢?”

他低下头, 感伤地说:“我很想对得起我的亲人。现在是三月初, 半年前, 就在去年九月, 我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可以说自从她去世之后, 我就变了一个人, 我没有快乐过。记得她去世的那一天我在医院里亲眼看见她闭上了眼睛, 那个镜头始终在我的头脑中盘旋。有时, 考试中我也会想到母亲闭眼的一瞬间, 那不仅使我感到恐惧, 而且使我更加痛恨自己。我觉得考试的时候不应该想考试以外的事情, 那样一定会影响发挥, 但我又不能抑制自己, 不知该怎么办。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我在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 上个不错的大学, 可惜她看不到了。我成绩上不去真对不起我的母亲。”说完, 他的眼圈红了。

“我明白”,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亲切地对他说:“我能体会你失去亲人的悲痛。对你来说母亲的期望显得尤为重大, 无形中给了你很大的压力。母亲去世的画面反复在你的头脑中出现, 一次次给你带来了悲痛和困扰, 而这样大的悲痛和困扰是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对吗?它让你感觉到人生是有终点的, 人生是有永久离别的。”

他含着泪, 靠近我一些, 连连点头道:“就是这样, 我第一次经历了亲人离去。母亲去世后, 父亲也曾多次安慰我, 告诉我只要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许多困难都可以克服。然而, 成绩下降这一件事就已经让我手足无措了, 我不知道怎么办, 我怕对不起去世的母亲。”说完,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我递上面巾纸, 柔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 加之亲人的离去, 让你开始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也更加深入地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些都不是坏事。如果你能彻底想清楚, 正视母亲的离世, 看到未来的希望, 那么你就会带着适宜的压力准备高考, 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

二、咨询员对问题的分析

1. 主要问题

经过探寻问题的咨询过程, 我了解到, 半年前小杰刚刚进入高三时母亲猝然去世, 那件事带给他的打击至今尚未消除。带着对母亲的强烈追忆, 他感受到了学习和生活给他的极大压力。小杰的脑海中始终清晰地留存着母亲去世时的场景, 这让他长时间地沉浸在分离焦虑中, 也让他时而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 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因此, 目前小杰感到唯一有意义的、必须要做好的就是面对高考, 高考承载了母亲的期望, 高考的失败会让他感到什么都没有了。在他心中高考似乎就是学习的终点, 似乎就是对自己的终极评价。带着这样的潜意识, 他在历次考试中都表现出了过度的不安, 他的日常学习也是疲劳战术, 耗时过多, 效率不高。

2. 相关问题

小杰本身就具有情绪敏感的特点, 他的行为趋向易受到先前行为结果的影响, 针对某一道题目他拿得起、放不下。与此同时, 他缺乏考试策略, 对各部分用时估计不准确, 也不能灵活安排做题的先后顺序和时间进度。考试后他会埋怨自己为什么又发挥不出水平, 为什么紧张、焦虑, 为什么又在考试中想起母亲的去世等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这些又引起他在学习上对自己信心不足, 产生了自我怀疑,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疲劳、困乏, 感觉到高考失败的结果似乎在向他逼近。

3. 心理辅导目标

基于对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分析, 我和小杰共同协商制订了心理辅导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

初级目标:经过对未完成事件的心理分析, 小杰能够正视和处理母亲去世留给他的悲痛心情和分离焦虑;能够从亲人的离世中学会审视和看待有关“死亡”的问题, 从更高的层面认识生命的意义, 理解人生奋斗的历程;能够正确看待高考对自己的意义, 掌握有效的迎考复习策略和考场答题策略。

终极目标:小杰的敏感个性得到缓解, 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 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和适当的自信心;能够运用各种行为策略应对具体的考试情境和人生危机, 始终相信未来充满希望。

三、解决问题的辅导过程

1. 心理分析辅导方法的运用

我对小杰说:“母亲的去世带给你的伤痛显然没有完全过去, 也许一段时间以来你已不愿提及了, 但在你的潜意识中阴影还在, 我们就是要重新正视和分析这一创伤, 让它再次清晰起来, 从而彻底地、勇敢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你如何形容母亲去世时你的心情呢?那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几个核心词来表达吗?”

他仔细想了想回答道:“母亲去世时我的心情是悲痛、伤感、失落、彷徨, 我感到自己的生命中一下子缺少了些什么, 我觉得人生似乎不完整了。我想到了很多从未想到过的事情, 包括死亡、永别、失败。母亲的去世让我意识到人生有终点, 我很害怕……我突然感到人生很短暂, 人到底该做些什么呢?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呢?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呢?”

我接着他的话说:“你对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表达得很充分, 从你的话中我感觉到你因为母亲的去世成熟起来了, 因为‘生死’的问题是很深奥的, 母亲的离开让你开始了思考。你的经历也是许多成人必然经历过的, 人在一生中会不断地认识和思考‘生’与‘死’, 最终会更加豁达和智慧。你刚才说母亲的去世让你想到了悲痛、永别等负面的词语, 那么现在请你尽力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正面或者中性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你爱的人的离开?例如怀念、安详两个词, 能否代表最终留在你心中的亲人的形象?”

他默默地沉思了片刻, 点头说:“对, 按照您的说法, 我想确实也有这样一些形容亲人离世的正面的词语。我想到的是回忆、超脱、理解、永恒的爱。”

我微微笑了笑, 鼓励他说:“你说的词语都很美, 而且意味深长, 请你具体解释一下你想传达的每个词语的含义好吗?”

他说:“我会想起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瞬间, 会想起母亲的笑容。超脱代表母亲超脱世俗之外, 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 应该和安静、安详差不多。理解代表回想起来母亲的唠叨、斥责其实都是对我的爱, 相比失去她来讲, 被她批评反而是一种幸福, 不知为什么我理解她了。永恒的爱代表我永远爱母亲。”说到这里他有些哽咽。

我点头说:“嗯, 你说得太好了, 我想你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你用的几个词体现了她的人生价值。你就是她生命的延续。付出自己的爱, 带给更多的人幸福, 留给别人微笑的瞬间是人生的又一重要意义。你的母亲留给了你无限回忆, 回忆中的甜蜜正是她无私的爱所包含的价值。你的幸福、快乐才是母亲最大的心愿。”

他点点头, 紧接着说:“对, 母亲是最爱我的。我想还有一些词语可以形容现在我眼中的母亲, 那就是延续、希望、永恒。我带着母亲的期望生活下去, 未来充满希望, 从这一点上来讲母亲的价值是永恒的, 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

我说:“是啊, 可见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 人的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人的价值在别人的记忆里闪光。人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程, 如果你确信自己做的事情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的回忆, 你在创造可以传承的思想、品格、智慧、财富, 那么你所做的一定有意义。好好生活, 你的未来意义重大。”

至此, 小杰能够把母亲去世留给他的悲痛转化为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转化为对美好亲情瞬间的回忆, 分离焦虑得到了缓解。小杰从亲人的离世中学会审视和看待有关“死亡”的问题, 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更多的人创造幸福。

2. 以人为中心辅导方法的运用

在辅导过程中我运用以人为中心辅导方法帮助小杰正确看待高考对自己的意义, 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 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我问他:“既然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 人生的希望会在后人身上延续, 那么我们做一个类比, 高考是不是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终点呢?如果不是, 我们怎样看待高考呢?如何评价高考的成败呢?”

小杰思考了一会儿, 回答说:“高考不是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终点, 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评估。高考之后还会有许多类似的考验, 如找工作、适应工作、考研究生等。评价高考的成败要看是不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鼓励他说:“你分析得不错, 到高考为止你只走完了人生的一小段历程, 后面的风雨和考验更多, 后面的转机也更多。至于如何评价高考成败, 你说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想自己的目标也不是单一的, 应有最高目标、中间目标和最低目标。”

他又仔细想了一会儿, 回答道:“的确是这样, 有些知识将来也许会忘, 不过很多能力是要用到的。例如, 吃过高三的苦, 将来学什么都会感觉轻松。”

我点头说道:“在高三复习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对你都是考验, 战胜困难的过程体现了你的毅力和智慧。”

他说:“我现在确实感觉到了困难, 由于前些时候情绪不好, 处于悲痛中, 因此学习效率不高, 成效不大。现在好了, 我要坚持下去, 努力一定会见成效的, 我应该相信自己。以往, 我过于敏感, 害怕遇到挫折。考试中遇到做题不顺, 就害怕、自责起来, 开始怀疑自己。平时复习中也是太着急了, 复习不见成效就丧失了信心, 让自己变得很疲惫, 也很狼狈。”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对, 困难、挫折随时都会出现, 小到考试中, 大到生活中, 近在眼前, 远在未来。每次遇到挫折, 特别是高三复习中遇到困难都非常正常, 你会这样, 别人也会遇到同样的逆境, 但一切并没有结束, 让我们与困难‘走着瞧’, 各个击破, 耐心等待, 永不放弃希望。”

至此, 他已能够正确对待高考, 重视结果、害怕失败的不健康心态正转化为看重过程、争取成功的积极心态。相信他一定能够抵抗压力, 保持信心, 不懈努力。

3. 行为改变辅导方法的运用

接下来我教给小杰一些有效的迎考复习策略和考场答题策略。

迎考复习策略包括:

(1) 引导他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 建立适合自己的高考目标,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帮助他将高考目标分出层次, 有最高目标、中间目标、低层目标。

(2) 引领他建立“目标成功宣言”, 把目标和优势写在上面, 粘贴于家中明显的位置, 暗示和激励自己。

(3) 帮助他学会运用资源管理策略, 对每天的学习和娱乐时间进行管理, 特别是在每天有限的娱乐时间里尽量安排不同的休闲内容。

(4) 帮助他学会运用计划策略, 选择某些学科和具体章节作为突破口, 列出每月、每周的学科提高计划, 让父亲或者教师作为计划的监督人, 适时评估计划的实施情况, 必要时调整计划, 保证计划的切实执行。

(5) 建议他在复习中列一些知识结构图表, 反映各部分知识的联系。

(6) 建议他作业计时, 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完成相应数量的题目, 适应考试时的解题速度, 体会限时解题的情境压力。

(7) 鼓励他计算自主计时练习的正确率, 将平时作业、练习取得的好成绩记录下来, 积累小的成功瞬间, 完成自我激励。

考场答题策略包括:

(1) 依照平时练习时对自己的了解, 先做自己擅长的题型, 每部分题型中的难题可以留到后面解决, 从而使得考试前期的答题尽量顺利, 获得良好的答题感觉。

(2) 掌握时间进度, 速度不要太快, 也不可拖沓, 心中明确在考试的每个时间段自己应该完成多大比例的题目。

(3) 如有检查时间, 着重检查简单的基础题, 保证正确率。

(4) 每当考试中情绪有所起伏时, 特别是想到不快乐的事情时, 不要自责。

在对小杰进行心理辅导的最后环节, 我对他说:“这段时间, 你对母亲的去世、对高考、对挫折与困境都有了新的认识, 你知道了如何与悲痛、困难同在, 适应它们、驾驭它们。现实中你要做的还很多, 高三的复习会越来越艰苦, 高三之后的学习历程也不会间断, 一切都不会结束。”

他说:“对, 一切并没有结束, 每一刻都面对未来, 未来有很多转机和希望。”

四、辅导效果跟踪反馈

对小杰的心理辅导结束之后, 我通过对他的观察和访谈, 以及对其任课教师的访谈, 了解到他在北京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中, 把握好了考试时间, 应做题目全部完成, 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成绩有所提高。他也经常计时完成作业和练习, 记录好的练习成绩, 积累到十次好成绩就允许自己周六多休息两小时。他能够体会父子生活的温情瞬间, 感到亲人、朋友、老师都在支持他, 他很幸运, 也很幸福。

五、心理辅导总结

亲人离世的创伤干预, 既包含了对悲痛情绪的梳理, 又包含了引领当事人直面人生终点的心理辅导, 这在高中生心理咨询中是一个难点问题, 也是近年来日益增加的情绪辅导问题。

我认为整个心理辅导问题诊断比较准确, 目标制订合理。我挖掘到小杰考场紧张、成绩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考试焦虑问题, 其中的深层根源是母亲去世的分离焦虑, 是对未完成事件的情感压抑。要想解决他头脑中的闪回现象, 就要充分分析和探讨他对死亡的认知, 缓解他对生命终点的恐惧。

我对小杰的整个咨询过程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咨询结束时小杰已经能够正视母亲去世留给他的悲痛心情和分离焦虑, 学会审视和看待有关“死亡”的问题, 从更高的层面认识生命的意义。他也因而做到正确看待高考对自己的意义, 变害怕失败为争取成功、期待未来。我还用切实的行为辅导策略, 帮助小杰掌握了复习技巧和考场答题技巧, 使他感受到调节方法具体、可行, 收效显著。他也相信心理辅导不是空泛地改变认知, 而是切实的心理训练。在终极目标的达成上, 我认为咨询结束后小杰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 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和适当的自信心。

在对小杰进行的心理辅导中, 我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以人为中心辅导方法和行为主义辅导方法, 既有词语联想技术, 又有切实的行为契约, 达到了挖掘本质、改善外在的效果。对于小杰这样的单亲家庭, 如果我能继续对其父亲进行积极的家庭干预, 咨询效果将得到更好的巩固, 真正实现助人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248-249.

[2]叶奕乾, 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1997:256-257.

上一篇:民族音乐特点下一篇:创新营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