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面面观(通用10篇)
中学体育教学面面观 篇1
语文新课改实施以来, 其全新的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 在教学中要避免传统教育的影响, 及时进行反思, 让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中结出累累硕果。
一、教学课程计划的改革
1. 教学课程计划要突出主要学科, 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
学校制定教学课程计划时, 要在分析各学科的性质、任务、特点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确定所要开设的学科、学科顺序、开设时间、教学时数, 规定教学的内容、范围和时间等, 学科设置要有主有次。语文是中学的主要学科, 要从时间安排上高度重视起来。各学科之间要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不能互相隔绝、各自为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为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政治、美术知识, 学科之间的融合能促进学生开阔思路,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对语文教学有促进作用。
2. 打好学习基础, 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按照课程计划所执行的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可能性, 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尤其是基础知识, 这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根本, 如果基础的东西都掌握不了, 更不用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道德的升华。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要让学生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 课程计划要有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语文教学要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新课标来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 使素质教育这个核心目标成为教学课程计划的导向。具体到教学时间中, 教师的计划要根据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编排, 一旦形成, 不能朝令夕改。教师在教学中的时间安排要严格执行, 不能因为一些阻碍就把课程时间拖延, 影响整体的计划。当然, 教师在具体的计划细节上还要做到灵活多变, 因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学生, 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4. 教师要开阔视野, 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教师对课程计划的制定要立足国内, 放眼世界, 纵向上总结国内以往课程计划的成败得失, 横向上比较国外相关的课程计划, 从中吸取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考试评价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 突出了三个中心, 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导致学生通过了考试, 虽然成绩优秀, 但对知识地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改革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就要更新理念, 探索运用更多的考试形式和方法。
实施灵活多样的考试评价方法, 改变以往单一纸笔测验的方式, 可以考虑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引入口试, 如背诵、朗读、理解表达等。注重引入表现性考试, 教师可根据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设立反映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表现性考试形式, 给学生展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机会。例如,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考试形式多种多样, 纸笔测验也应考虑改革。例如, 倡导开卷的考试形式, 开卷考试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强化记忆,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日常测验演变成学习过程。一般而言, 考试评价总是居高临下, 评价对象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考试评价的意图, 甚至为应付考试而不惜忽视被认为非重点的学习内容。改变考试评价观, 教师应认识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考试评价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要学会不断地利用考试评价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进步, 分析自己的成绩, 定向自己的发展。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对考试本身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也需要积极地参与考试的整个过程, 要清楚地认识到日常的考试不是为了选拔, 而是通过测验促动学生学习,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考试评价, 可以让学生自己出考题, 为了让学生不断总结归纳自己的不足, 可以给学生多次考试机会, 进行差异性考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科技的发展, 势必带来教学现代化的改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常用的是多媒体课件, 它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投影仪、幻灯机、录像等方式, 形成了视频、图画、文字、音乐等多种功能的知识传输系统, 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越性, 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一般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方式传授知识, 比较单一、抽象, 语文课文的丰富内涵和场景不能体现出来, 学生往往学得枯燥乏味。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系统,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文场景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 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 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的人机互动功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地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Email和MSN和学生保持联系, 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 与学生讨论问题, 形成交互式学习。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聊天, 作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可以听听学生的心声, 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 学生可以自主上网学习, 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进行网上练习等, 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 要规避其不足之处, 这样才能发挥其实效性, 促进课堂教学。例如, 过分地强调课件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使用课件才能把课上好, 甚至认为板书都是多余的, 教师成了一个点击鼠标的工具, 电子板书占据了整堂课, 学生不再认真做笔记, 而更依赖于拷贝教师的教案。听觉和视觉成了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忽视了亲手演练才是学生学习及巩固知识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多地加入了音乐视频及其他一些动画, 虽然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 但课堂的重难点并不突出, 教师只顾埋头操作电脑, 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 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计划, 做到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 教学改革呼唤着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正确树立教学观和学生观, 找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能力的人才。
【责编冯立伟】
中学体育教学面面观 篇2
造成中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客观外在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主要是:
1、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大引起厌学。生活中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个个“望子成龙” “望女成风”,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感觉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高要求、高期望所产生的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感到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进而形成一种与家长、老师 “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2、懒惰引起厌学。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习方法不当引起厌学。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许多学生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或听得一知半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无从下手。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
中学生留学面面谈(4) 篇3
总体概况
1. 年花费(学费+生活费):12~15万RMB/年(高中)。
2. 申办周期:4~6个月。
3. 申请时间:一年两次招生及入学(1月及7月)。
4. 担保资金:60万RMB以上(中学课程)。
5. 建议学校:各州政府中学,如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等州立政府中学,以及教育质量上乘的私立中学。高三在读可以申请大学直接附属的预科课程(不推荐申请私立教育机构开设的预科)。
6. 申请条件:申请高中课程者须满16岁或完成初中阶段教育(须初三以上学生,包括初三在读生);雅思成绩至少要达到4分,(也可申请具有雅思豁免权的学校,但基本上学生自己申请都需要提交雅思成绩)。
7. 留学优势:教育水平高,学历为全世界公认;气候宜人,社会稳定,学习环境好;学费较美国、英国低;毕业后可申请移民,出路广。
特别提示
1. 申请澳大利亚政府公立中学同加拿大一样,需通过当地州教育部门统一申请。学生申请时可以根据辖区内的学校资料选择几所作为志愿。由教育部审核学生资格条件,再根据各学校的录取情况决定分派给某个学校。澳大利亚的私立中学良莠不齐,而且学费偏贵,学校环境设施也不及公立学校完备,需慎重考虑。
2. 高中应届毕业生留澳一般有三种途径:第一,就读澳大利亚院校1年预科加3年本科;第二,就读澳大利亚院校1年快捷课程加2年本科;第三,直接就读澳大利亚院校3年本科。(成绩优秀,英文水平良好的学生一般可以直接申请目标大学直接附属的预科课程,不推荐申请私立院校专门为中国学生开设的国际预科课程。)
中学项目推荐(仅限于中学课程)
1维多利亚州政府公立中学项目(http://study.vic.gov.au)
情况概述
维多利亚州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它治安良好、环境整洁、气候宜人,有着壮观的海岸线和海滩、美丽的天然公园等自然景观。其首府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体育、购物中心之一,同时还是贸易、制造业和教育的中心;那里有300万人口,140多个种族群体,极具人文色彩而又安逸宁静,很适合学生学习。
维多利亚州政府公立中学(Victorian Government Schools),简称“维州政府公立中学”, 是维多利亚州政府管辖的200多所公立中学的统称,以教学质量优良、升学率高、学习环境安全舒适、对海外学生的关照好而著称,长期以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广泛赞誉。它把为学生提供优质、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作为教育机构的根本,把尊重各国学生的文化和对海外学生的关爱作为“海外学生项目”成功的基础。它除了拥有充裕的教学设备、优良的师资,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小班授课,还由当地教育部对辖内各所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严格把关。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都成功地完成了高中学习,获得了国际认可的维多利亚州教育证书(VCE证书),顺利进入澳大利亚名牌大学继续深造。
推荐理由
1. 辖区内可招收海外学生的公立中学众多,各州均有分布,但墨尔本一带最多。
2. 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利于学生生活和学习;州政府统一监督管理学校,学校对州政府负责,并有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制度作保障。
3. 为海外学生设置的课程广泛而灵活;提供英语强化课程辅导。
4. 完成高中课程的学生可获得维多利亚州教育证书;该证书为澳大利亚本地大学和海外大学所承认。
课程简介
有众多课程可供选择。
·7年级~10年级(初中)课程主要包括:艺术、英语、健康和体育、非英语的另外一种语言(有41种供选择)、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环境研究、 IT等。
·11年级~12年级(高中)课程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会计、澳大利亚研究、化学、农业园艺研究、生物、企业管理、古典文化、当代社会、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经济学、英语或非母语英语课程、环境研究、地理学、图解信息、历史学、人类发展、信息技术、国际研究、非英语的外语、法律研究、文学、媒体、音乐历史和风格、音乐表演、户外教育、物理学、政治研究、心理学、演播艺术等。
所需费用
7~10年级的学费约为10,600澳元/年;11~12年级的学费约为11,850澳元/年;生活费及其他杂费约为10,000~12,000澳元/年。
2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公立中学项目
(www.schools.nsw.edu.au/international/)
情况概述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 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州,简称“新州”或“纽省”。那里风景优美、海岸线漫长,此外还有广袤的国家森林、富庶的农业平原和高山滑雪场。新州的首府是悉尼,那里有100多个民族,500万人口,是一个十分多元化的城市;还拥有举办世界级文化和体育比赛的先进设施;为在校生服务的公共交通网络安全而且便利。
新南威尔士州拥有澳大利亚最大的教育体系并有15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为中学生安排适合他们需求的相关且灵活的课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海外学生可在新州城市或地区内的300多个校园内进行选择,与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开启自己的未来。
推荐理由
1. 公立教育体系历史悠久,辖区内可招收海外学生的院校众多,分布广。
2. 完成高中课程的学生可获得新南威尔士州教育证书(HSC),进入澳大利亚本地的大学深造;同时,HSC也被海外大学所承认,可凭此申请海外大学。
3.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统一监督管理学校,学校对州政府负责。
4.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新南威尔士州公立中学的教师在教育和专业课程上都获得过资格认证;学校提供英语强化课程辅导,帮助学生为就读高中课程做好准备。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小班授课,且授课方式多样(教师讲课、集体活动及自修等) ;设有戏剧、辩论和音乐等课外活动,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6. 出色的学生支援服务:学校提供多种一对一的学生照顾和辅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7. 教学设备先进,电子化教学:电脑、宽带互联网和多媒体学习设施等等应有尽有,教学活动充满乐趣。
课程简介
新南威尔士公立中学的课程设置全面,学生可以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7年级~10年级(初中)课程主要为:土著研究、商业、农业、舞蹈艺术、设计工艺、英语、食品工艺、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数学、音乐、个人发展、健康与体育教育、自然科学、视觉艺术等等。学生必须完成教学研究组规定的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环境、个人发展和健康体育、创造艺术、技术和应用研究、非英语的一门语言课程才能获得学校证书。
·11年级~12年级(高中)课程除了包括一些初中的课程,还包括:会计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应用、社会和家庭研究、建筑学、娱乐表演、地球和环境科学、经济学、电子工艺、工程学、家庭装饰、工业科技、信息科技、海运学、物理、社会文化学、软件设计、旅游学等。
所需费用
7~10年级的学费约为10,400澳元/年;11~12年级的学费约为12,300澳元/年;生活费及其他杂费约为12,000~14,000澳元/年。
3昆士兰州政府公立中学项目
(http://education.qld.gov.au/marketing/eqi/)
情况概述
昆士兰州(Queensland) 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州。它环境优美,有着绵延3,000英里的海岸线、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堡礁”以及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态雨林,享有“阳光国度”的美誉。那里民风淳朴、气候宜人、生活舒适。
昆士兰州提供世界一流的、各式各样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其政府公立高中众多,约有350所,其中有42所通过了接收国际学生的认证,并且昆士兰的文化多元、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学生在获得世界一流教育的同时,还能享受这里低成本的居住条件和舒适的户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好处。
推荐理由
1. 优秀的学校教育水准:昆士兰州公立学校有着10多年向国际学生提供教育课程的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标准,每年都有约86.9%的学生顺利考入大学。
2. 最佳的课程设置:为国际学生提供中学学习课程(8~12年级)、中学预备课程(SSPP课程)、留学学习课程、短期游学等课程。
3. 优质的教师队伍:中学教师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且都是昆士兰州教师委员会的注册教师,都接受过多元文化交流的培训。
4. 细致周到的学生服务:教育辅导员及国际学生协调员为学生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以帮助国际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取得成功;提供详尽的学生学业发展书面报告。
5. 世界一流的设施和丰富的文体、音乐、艺术等活动的参与机会。
课程简介
由于拥有完善、协调的教学大纲和广泛的实践活动,昆士兰的政府学校能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质和技能。学校在给学生提供全面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个体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极至,提供有:艺术、音乐、舞蹈、芭蕾、体操、商务、戏剧、飞行、信息技术、科学、数学、运动等课程。
在此,还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其中学预备课程(SSPP)。该课程是一个加强型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帮助国际学生为接受昆士兰中学教育做准备。它开始于学生的中学学习之前,具体学习单元包括:英语语言交流、数学英语,科学英语,技术英语和艺术英语、听课做笔记的技巧、分析技巧、合作学习技巧、报告写作和演讲能力培养等。学生通过该课程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技能,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有助于中学学习以及大学学习所必需的学习技能。
所需费用
中学体育教学面面观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成因,对策
一、影响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之成因解密
1.家庭教育的不利而致农村学生的心理品质不良。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 家庭婚姻变多, 这一部分家庭的学生父母由于精神压力而容易暴躁、喜怒无常, 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理解, 使孩子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 误入歧途。另外, 由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下, 在学习上无法帮助自己的子女, 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辄训斥、命令、打骂, 很难使子女养成良好的意志和个性品格。而有的父母在学习上无法帮助子女, 一旦有条件, 便想在生活上弥补, 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 于是在新的集体中便不能适应, 与人格格不入。
2.学校的生存竞争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学校面临生存危机, 特别是农村省级示范性高中, 受地域的影响, 加上负债累累, 学校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其生存, 有的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学校之间的竞争又十分激烈, 学校生存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学校只能在质量上做文章, 追求升学率, 追求短期效应,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兴趣问题。学生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天真浪漫的青年学生个性没有被发掘, 学生失去生机与活力, 在学习上长时间处于被动与应付状态。
3.学生自身因素。这包括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 受挫能力弱, 对一切的期望值过高, 基本技能的缺乏, 依赖性强, 独立性弱等各种情况。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各种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 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 互相制约, 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 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 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4.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 待人热情、宽容、真诚。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给中学生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 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等, 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5.社会因素。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 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变化时期。很多中学生面对这个社会变化有时也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他们这个年龄段许多的东西是无法理解的, 无法分辨的。而农村父母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 孩子主要由祖辈管理和教育, 他们的许多观念与思想跟现代社会可能不相适应了, 导致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矛盾的。
二、应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之策略探究
1.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 也来自于家庭。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而, 我们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将心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 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 搭建家校共建平台。通过学校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 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设立亲情专线, 畅通学生与家长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 使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 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重视环境育人。首先, 保持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 使学生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德的熏陶, 智的启迪, 体的健美, 美的情趣。其次, 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 开展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等, 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 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再次,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 加强学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同时学校还应经常开展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使学生多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最后, 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建立学生代言人制度, 及时收集反映同学意见;设立校长信箱, 方便沟通渠道;每学期还召开学生代表与校领导交流对话会, 让学生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平时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爱生如子。学校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 积极开展各种对健康有益的活动,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3.加强教改,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保健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 改善心理认知,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各科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 结合学习内容, 训练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心理特征, 并激发良好的学习个性, 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力活跃气氛,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学得积极主动, 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注意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增强对学困生的感情投资, 从行动上直接关心爱护学困生, 善于发现闪光点, 保护积极性, 多表扬, 多鼓励。这些都是对学生有效的心理教育。
4.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 中学生更是如此,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 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中学体育教学面面观 篇5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历来被广大语文教师、学生家长所看重。由此一来,教师的习作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很自然成为学生、学生家长及同行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然而,反观现实,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写”,都无一例外地呈现一个“难”字,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两难”局面。尤其是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教师有限的精力,更是让习作教学无从着手。为此,笔者就“大班额条件下的习作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 努力培养学生习作的动力源--激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剖析上面两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兴趣对一个人走向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写,善写,必须要让学生对“写”产生兴趣。那么,兴趣该如何培养呢?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外在环境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人际氛围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决定学生是否将学习的动力投向于你。倘若,一个教师能够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俯下身来呵护每一颗童心,再加上自己幽默、风趣的个性特点,那么,这样的老师定会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进而对你的所作所为特别留意,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对你布置的任务尽最大努力完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用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渊博的知识内涵,幽默、风趣的个性特点去吸引学生,让他们仿佛变成磁铁周围的铁屑,围绕你转;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营造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氛围。最终使师生、生生感觉生活在其中乐趣无穷。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样的交往氛围,才可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习作兴趣。
(二)、抓好起步,搞好过度,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环节
时下,教育圈内流行这样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在表明,要重视孩子接触新事物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培养哪一种兴趣爱好,都应该在孩子接受训练之初,注重对他的引导、教育,使之产生兴趣。其实,学生习作也一样。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学生无论是在平时作业,还是在考试时,往往以“写话”居多,并没有涉及大篇“习作”。而进入三年级后,老师便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让他们提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是所感了。简言之,就是在开始学写作文了。此时的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习作训练,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入门,按“一句话--一段话--一小篇”的训练程序,让学生起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要求,只要能写清基本情况就行(诸如:写人物时,写出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个人爱好等;写事时,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不要考虑错别字,不要考虑遣词造句,不要考虑表达方法,更不要考虑布局谋篇、主题思想等等。对于起步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在这类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压力,形成谈“习作”色变的局面,从而对作文彻底失去兴趣。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做的是:花大力气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去发现学生中不良的习惯,去纠正习作中不规范的地方,去引导学生慢慢学会习作。如果学生写出来一篇较好的习作,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将习作在班上念一念,再发给一份小小的奖品,然后当着孩子的面通报给家长,甚至推荐到校报或投寄到杂志社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让该生心中,甚至是在班集体产生中巨大的动力,使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为提高全体学生的习作水平,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三)、课堂教学巧渗情感因素,激起情感共鸣,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良好机会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学习、领悟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过程就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走进文本世界,将作者的写作意图,流露情感挖掘得淋漓尽致;然后走进课堂运用恰当的方式,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将文本世界内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于无声息处渗透,让学生悄然感受到一股发自内心的情感,达到不吐不快的程度。
曾记得,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首先通过谈话,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然后对“父亲在废墟中徒手挖掘,历经38小时,终于救出孩子”这一部分,进行仔细推敲,反复研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执着,感受父亲的坚毅,也感受着父亲那份深沉的爱。紧接着出示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摘选),让学生再次受到“真爱”的熏陶,领会深沉的父爱。最后,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父亲有哪些关爱自己的行为。此言一出,教室里仿佛平静的湖面投进了石子,一下热闹开了。学生们纷纷举手,将平凡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倾吐出来:生病后的寻医问药;深夜时分的床前探望;暴风雨中的无声举动……都一一道来。而且,从那凝重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的那份真情。于是,话锋一转,立即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反映父爱的习作。此时的教室,只听见学生“沙、沙”的写字声和均匀的呼吸声,学生完全有那种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架势。
二 教给学生习作的钥匙--指导
习作的指导需要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富有激情地走上讲台,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大班额条件下的习作指导,有别于小班额条件下的习作指导的。其主要表现在,小班额条件下的教师,可以在统一讲清习作相关内容后,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但大班额条件下,教师有限的精力,决定了他不可能进行个别指导。而现行教材的编排,一般都是在每一组教材结束之后,安排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就根据单元训练重点,结合相应的参考资料,备好课后走进教室里去讲解习作重、难点,去指导学生习作。与之并行的,就是学生的自由练笔。对于这两种习作训练,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在弄懂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搜集恰当的素材,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组织合适的语言,去完成一篇习作。同时,在指导过程中,不宜过细,不宜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比如:怎样开头,怎样过度;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哪些材料等等,都不要过多地规定。倘若那样,会足限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三 赠予学生习作的一把尺子--批改
一把尺子可以测量一件物体的长短;而我们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也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学生习作的优劣。在大班额条件下,我们批改学生习作时,不可能有眉批、旁批、尾批等,也不可能对布局谋篇进行大量调整。面对那一大叠学生习作,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根据全班学生的习作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进行部分批改,依次轮流进行。而且在批改之前,要对自己采用的批改符号向学生交代清楚(比如:写得好的段落用“﹏”,用得好的词语加“△”,有问题的地方用“-?”等),便于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中的优劣一目了然。同时,到了高年级后还要发动同学间相互批改,并试着写评语。然后安排时间,让同学相互交流对习作的看法……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便会逐步提高。除此之外,我们在批改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及时,不要拖拖拉拉。不管是学生的自由练笔,还是学生的单元习作,都应该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否则,学生会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忘却习作的方方面面。
第二、批改要根据学生原有水平,采用鼓励性评价方法,切不可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全班每个学生。特别要关注差生习作中能体现他们进步的地方,哪怕只有一句话写得好的话,教师也不应该忘记对他的鼓励、表扬。
第三、习作批改不宜过细,更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那样的批改只能是事倍功半的结局,严重地阻碍学生习作个性的发展,也有悖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教师自备一个“习作批改记录簿”。其主要目的是在批改习作时,发现学生的哪篇文章写得好,就将其文章题目、作者姓名记载其上,特别优秀的还可以加上“△”;同时也要记录下“问题习作”的问题,便于讲评时向学生讲清习作中成功或不足的地方,为他们今后的习作引路。
第五、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注重对批改结果的运用
英国教育家鲁思克什纳在其《设置教室环境,支持学生学习》一文中指出:“小学教师每个年度伊始最首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布置教室。而教室的布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剖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教室布置作为教师工作内容之一,其布置如何,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在班上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将批改结果与教室布置有机结合,实为可取的一招。该怎样来做呢?
你可以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设置“习作评比展示台”,在“展示台”内开辟“本周习作展示”和“上月写作之星”栏目,教师将每天改到的优秀习作在讲评后,要求作者工整誊写,然后张贴在展示台相应位置,便于学生互相阅读,取长补短;同时认真评选“写作之星”,将一个月来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按照不同等级(分优加、优、优减、良加、良、良减六个等级,分别记6、5、4、3、2、1颗星)累计计算总的星数,评选每个月的“写作之星”,将获得该称号同学的照片,张贴在相应栏目。这样的教室布置,这样的激励机制,就会在班上形成“人人乐写,个个要写”的氛围。
四 指明学生习作的方向--讲评
在习作教学中,“讲评”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它同样极为重要。在讲评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并要结合学生习作实例,指出习作反映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同时,要将遣词造句、表达方法、布局谋篇等内容融入其中(高年级时),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掌握搜集素材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在讲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讲评的针对性,要突出每次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切不可泛泛而谈,无的中矢。那样的讲评是不会收到什么效果的。
五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做到读写结合--促写
要使学生习作水平提高,除了上述几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在阅读中领悟表达方法;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在阅读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把习作看成是信手拈来,垂手可得的事情。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大班额条件下的习作教学,这是对教师责任心的检验,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检验,更是我们眼下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用“持之以恒的爱心”去呵护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童心”去接触学生;用“恪尽职守的责任心”去对待学生;用“诲人不倦的耐心”去教育学生;用“活到老学到老的上进心”去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习作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作者邮箱: xyj903081@163.com
高中作文教学问题面面观 篇6
1. 对于作文审题, 多数教师就题说题, 审题方法不明确。
对于高中作文, 第一个难点是审题, 许多学生最愁的是不会审题。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还可以对付, 一遇到材料作文就犯难了, 不知道该如何立意, 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来立意, 很多学生仅仅抓一两个字眼来发表观点。这样就会导致文章缺乏整体观, 想要全面把握材料更是艰难。
2. 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计划。
很多教师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 根本不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有提高。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 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重难点, 也不能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也没有给学生指出作文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作文教学缺少必要的计划, 不够重视作文课, 这些都应该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
3. 多数教师要求太死板, 以至于学生的文章缺乏创新。
同一篇材料,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分析、联想的话, 就会有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立意。如果教师的要求太单一, 学生就会下笔无言或者千篇一律。这样写出来的作文, 纵然没有偏题跑题, 但也不会拿到高分。
4. 忽视学生的日常积累, 学生没有可以使用的素材。
现在的学生埋头于课本中, 很少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写作文用到的事例不是李白、杜甫、陶渊明, 就是爱迪生、居里夫人、牛顿,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用这几个事例, 完全没有时代感, 缺乏时代的活力。这也就使得文章老套陈旧, 不够新颖。
二、针对问题, 改善现状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先有了写作兴趣, 学生才会有写作的激情。高中的作文课堂训练应与学生生活相贴近,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写东西的欲望。如果所给的命题离学生的生活太远, 必定使学生无处下笔, 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锻炼他们的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另外, 在寒暑假期间, 可以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能对生活进行思考, 能洞察社会现象,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当中, 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进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 要想让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真正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 就必须使作文教学实现新的改进。
2. 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
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 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 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 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 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 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 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 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们写。更多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
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 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文字堆砌”。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 那么就必然允许他自己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实践中, 我感到自由作文受到学生欢迎, 习作的质量也相对比较高, 从教的角度看, 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 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3.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树立作文的创新观念, 使学生确立作文创新的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作文创新的理念, 灌输创新思想, 鉴赏创新文章, 这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采用老师命题的方式, 这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应该尝试自由写作, 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灵性, 让学生写真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贯穿创新的思想, 使学生放下包袱, 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对于作文批改要独辟蹊径。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都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 没有采取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批改方式。虽然全批全改是作文批改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5. 提倡学生自助式评改。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面面观 篇7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始终洋溢浓厚情感
情感是推动教学开展最直接、最有效、最明显的内在促进因素。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而言,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情感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从而有利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有序开展。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教学研究,既研究教材教法也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一举一动能够尽在我的有效掌控之中,教学工作也始终紧贴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强烈的情感。在教学工作中应重点抓住三个方面: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对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而言,只有设置量身定制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缓解畏难情绪,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可以通过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的路径,让学生找准定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投入到地理学习的活动之中。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回答问题角度的新颖、作业完成的高质量,以及检测考评中取得的进步都予以表扬激励。这样的正面评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更加明显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快乐,乐于参加学习,主动开展学习。最后,在地理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外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情感。营造良好氛围,既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包括和谐的学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上,既注重自身态度的和蔼、语气的亲切,又要积极关心、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技巧、弥补薄弱环节; 在学生关系上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共进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相互帮助,让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
二、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注重教学信息完善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兴趣不高、参与度不深,导致课堂效率较低。实际上,教师如果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信息量少得出奇,教材中有多少,教学中就运用多少,这种机械的固守教材的理念,会直接导致地理教学工作受到严重限制,整个教学不能够展示地理学科丰富多彩的魅力,使教学工作走进死胡同。所以在教学中应始终将教学信息的丰富完善作为有力抓手。例如,我在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教学中,除了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阐述之外,还通过视频手段向学生演示了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借用了目前社会上热议的 《穹顶之下》纪录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这样补充完善的信息有效增强了地理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教学信息对提高地理教学成效具有帮助,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信息的完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应进行充分的研究,要从各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报刊中搜集信息,从互联网中下载所需的内容。无论是数据文本资料还是相关的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多渠道的搜集来完成。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自主创新,可以运用成品的课件,但是决不可完全依赖于成品课件,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地理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将自己认为恰当的、科学的、生动的、有趣的信息融合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演示,可以取得更加丰富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体现互动促进效应
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要重视这一思想趋势,要能够在教学中与时俱进设计出贴近高中生地理学习要求、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有平台、有载体、有空间,既能够相互探讨研究,又可以集中集体智慧,将灌输的模式转变为探究的模式,使地理教学工作能够向着更加自主和素质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学生而言,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次良好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师生互动的促进效果,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载体进行全面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是通过设置合作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学习的集体,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编排,为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探究奠定组织基础。其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将教学重点、难点体现在思考题的设计上。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思维引领效果的提纲,要求学生分析交通运输的布局变化具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扬长优势避免消极影响,怎样科学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调整和规划等。这样的思考题既紧密结合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又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引领效果。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还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解分析,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不再简单评价,而是继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完善纠正、总结和提炼。对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发挥点拨作用,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相互辩论研究,进一步总结完善学习成果,这也是增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效应的重要手段。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基础与能力,教师都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应的角色、相应的位置,提供相应的载体与线索,让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点掌握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高中地理教学应当结合社会生活因素
地理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生活,是研究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周边环境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与自然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地理教学应当是活灵活现的地理教学,而不应是脱离实际、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高中地理教学要始终结合社会生活因素,这一点应当为广大地理教师所熟知重视,并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首先,我在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大量的生活信息,使教学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理解实际。其次,我还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生活感知的理解效果,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进行有效兼顾。例如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中,我除了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之外,还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列举我们身边一些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并带领他们走出课校园,实地去观察一些河流的污染现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将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寻找与生活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各种状况,以及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调查等。这些环节将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对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五、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知识、能力与情感构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三要素。有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将地理课堂演变成地理知识的记忆; 也有的教师在近年来不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情感教育重视不足,认为其属于软条件。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应当得到有效增强,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开始,从学生阶段开始强化对学生的地理责任意识教育,才能够将这样的思想牢牢根植于学生脑海和内心,并伴随他们一生的行为习惯。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例如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认真分析了哪些灾害是由于人们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的或是进一步加剧的,对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引发洪涝灾害、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引发的沙尘暴等现象进行分析,对这些环境问题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因人类不恰当的改造自然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具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怎样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良性回馈,将环境保护意识牢牢扎根于学生内心。学生在学习这一章内容之后纷纷表示,原来我们生活中许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六、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地理教学重点在课堂,但绝非局限于课堂。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要始终牢记立体化教学原则,既要抓好课堂也不能忽略课外各种资源的整合,要将地理教学置身于广泛的空间进行拓展延伸,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我在教学中始终牢记这一原则,将课外拓展活动作为地理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其一脉相承。例如在 《人口的迁移》 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外对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拓展任务,如了解你身边有没有迁移的人口及迁移原因; 调查这些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来源地; 调查迁移人口的学历水平、主要从事的职业及收入情况等,这样的拓展性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是一项全新的任务,既要求学生将地理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巧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研究之中,同时也要求学生与自己身边的社会信息有机接触,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设计调查问卷、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归纳,总结反馈这些环节,对学生能力拓展性作用更为明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空间的拓展,经过一系列的拓展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巩固,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效果、增强其地理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面面观 篇8
一、初中英语教学低效现象的表现
1、教师过于把控课堂, 减少学生思考的机会, 学生形成“过分依赖”的心理
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于过往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 教师仅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搞“一言堂”, 给学生灌输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 挫败了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理解英语学科知识, 久而久之, 学生因过分地依赖教师, 使个人的学习呈现被动状, 从长远来看, 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利, 教学效果提升势头轻微。
2、学生学习动机不尽明确, 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中, 学生仅习惯于记单词、读课文, 在上课时没有目标、方向的指引, 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另一方面, 教师仅顾着讲完课, 没有顾及到学生掌握的程度, 也没有与学生开展课堂互动, 久而久之, 英语课堂效率降低也就在所难免,
3、未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原则, 学生课堂参与度下降
新课改倡导初中英语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尤其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然而教师“公式化”的讲课、机械性的布置抄写单词、背诵课文、语法的作业任务, 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也无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长此以往, 学生虽然英语知识量在增加, 但技能却无从提升, 也在很大意义上丧失学英语的兴趣, 上课时的精神无法提振, 教学效果下降。
二、初中英语教学低效现象的原因
1、忽视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 教师应“退居二线”, 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人公”。正因教师忽略这一点, 而只顾追赶教学进度, 才致使教学效率的每况愈下。
2、没有充分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如今, 英语教学应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构筑全新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课堂模式。教师若继续墨守成规, 在教学途径的设置上没有改进与完善, 则教学低效问题仍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3、教师仅拘泥于“学好教材”的目标层面, 未能体现实用性
出现教学低效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师长期以来“以教材为本”, 总强调学好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便等于学好英语。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和束缚下, 无法体现学英语的意义与价值。因教师思想的局限性, 也不能组织大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致使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三、解决初中英语课堂低效现象的教学策略
1、巧妙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
要想初中英语教学顺利开展下去, 就离不开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应有效能。教师应紧密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和精神, 积极尝试和借鉴各种有益于提升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好奇, 摆脱教学低效的现象。
具体而言, 学习新课文时, 教师可运用与教材同步配套的贴图, 将其挂在黑板上, 增添教学的趣味性,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学习单词、语法或者引入正课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毋庸置疑, 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优势特征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心智得到很大规模的开发, 对于新事物有着个人的观点, 也会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地求知、探寻欲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这样一来, 教师便能轻易地以英文电影片段或者英文歌曲的样式引入课堂的学习, 让学生领略英语文化, 提高探析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同样, 用多媒体还可很清晰地再现各种语法句式以及某个单词的派生词汇等内容, 丰富教学内涵, 有助于英语教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进而促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彻底转变教学模式, 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
教师应自觉地顺应素质教育的客观趋势, 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采用发问和启发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悬念, 引领学生以小组协作自主探究。这样一来, 学生们便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结合教材与预习中所了解的知识, 尽快地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不断满足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欲望, 促使教学由死板到活跃、由教师“独占”课堂变为学生“主宰”教学, 无形之中提升教学成效。
3、制定系统可行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心中有数, 朝着目标而努力学习
教学方案的编制关乎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唯有目标准确、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准, 课堂教学才能得到优化、教学低效现象也才能避免。教师在上课前树立单元汇总、整合知识的意识, 从单元整体框架出发, 了解教学的内容、难点与重点, 紧接着立足于学生实际, 开展系统化的多样设置, 为学生搭建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 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向着大纲目标而前进, 改变过去教学被动化的低效情景。
4、构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现英语的使用价值
教师应主动走下讲台, 悉心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着力打造宽松、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注重推进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一些英语实际运用的案例, 提高英语实际应用的程度, 彰显英语的价值。
结语:
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教师应尽早明确低效现象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采取若干可靠性的策略予以解决, 以完全避免低效教学的情形, 打造优质英语课堂。
摘要:现如今, 初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率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这不仅极大地影响日常教学的进度, 而且还降低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教学案例, 系统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低效现象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并就下一步改进提出若干教学策略。
关键词:低效现象,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原因,表现
参考文献
[1]夏丽.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之探[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1 (12) .
[2]周艳红.活化初中英语教学过程的方法[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1 (12) .
[3]徐海红.浅议初中英语句型教学[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0 (35)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面面观 篇9
一、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1.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还是以感性为主,如果老师搞没有味道的“一言堂”,学生只有昏昏欲睡来呼应。老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学生则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尤其是上课之初,学生还沉浸在课下游戏的兴奋中,一时之间无法集中精力。如果老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则可以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入课堂学习中。
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当学生出现疲劳低谷的时候,老师还要创设情境及时调节课堂的节奏,让学生重新振奋精神,再次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学生一直在“时光隧道”中穿越,对历史的学习兴致更高。学生在情境课堂学习中可以更加放松,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所以,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奋进、追求新知的课堂气氛。
2.加深知识理解。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学生再回到从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了解史实,追寻古人的遗踪,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情境中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的分析整合中可以有效上升到理性认识。像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随时调出需要的史实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老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所以情境创设要和知识传授和谐统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用教材知识去考究历史,用历史史料印证教材内容,在对比分析中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因为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有诸多益处,老师们也喜欢研究每节课的课堂情境创设。如果历史课堂不分课型,一律用情境教学,结果是不搭配、不和谐。有的老师喜欢用多媒体,一节课学生在声光电的刺激下,极易产生疲劳。
1.强硬穿插,不够和谐。
情境创设要使教学的内容与所设置的情景和谐统一,既要有感情的渲染,又要在恰当的气氛中实现教学效果。如果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则显得很生硬。
如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这课在开始的时候用的是秦王统一六国的视频,让学生对秦的统一有了大体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的进程中,学到秦王嬴政在维护政权的措施时,老师把秦王的一些积极的措施分解开,穿插了秦王在统一六国时的残暴短片,整节课的感情基调不统一,显得很别扭。秦王暴政的短片应该放到下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教学中才合适。
2.疲劳应对,没有效果。
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历史课堂确实可以再现历史场景,给学生更加逼真的感觉。但是如果老师一直用课件串引整个课堂环节,则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觉。幻灯片与视频不断切换,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大脑里只留下声、光、电的影子,几乎没有学习效果,而老师只关注自己制作的课件,对学生的课堂收获并不了解。
如人教历史七年级上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老师用孟子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音频朗诵导入新课,接着老师搜集了有关夏桀的暴政,商纣的“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以及西周的“烽火戏诸侯”,都用影视短片播放给学生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帝王暴政的感受,理解本节课的主题。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视频泛滥的课堂,学生反而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哪里还有课堂效果呢。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犹如在“影视城”中度过,那么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学习和史料的分析就成了空谈。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要的是包含感情的情景创设,师生之间要有情感交流,要有对历史事件的统一认识。新课程改革以前历史考查的是客观知识,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比较简单,对着课本领着学生画画重点,然后安排学生背诵。现在对历史内容的考查则需要学生分析,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情境课堂中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
1.情感渲染,创设课堂氛围。
新课程历史教学都提倡情境创设,因为在情境中,学生可以酝酿与所学内容相近感情基调,更易于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学生在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对历史事件的探索也将生发更大的兴趣。历史事件的发生必有其因,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必然,学生在相应气氛中的探究可以掺入自身的主观判断。课堂情境创设,老师可以根据史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的感情受到震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教八年级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从语气语调上表现的非常凝重。情境创设的主要手段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再现了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后的屠杀、抢劫,尤其要重点突出“火烧圆明园”的惨烈景象。慈禧不但不抵抗,对内还镇压“义和团”,最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控制下,这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非常深远。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中国社会的这一段历史,从感情上生发出对腐朽的清王朝的强烈谴责之情,同时也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爆发革命风暴的必然性。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记住历史便可以生发救国、爱国的豪情,在情境渲染中有效达成了情感目标。
2.组织活动,再现历史场景。
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发动学生共同参与,比如组织学生活动。现在“穿越”影视剧比较多,老师也可以别出心裁,让学生也来“穿越”一把,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真相。学生对老师组织的“穿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为了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可以分小组进行表演。小组内还可以推选出优秀的表演者,参加集体表演。
在学习八年级《戊戌变法》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上演历史剧。学生通读教材内容,查找有关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的史料,分角色扮演,体会在当时的社会中有识之士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学生可以分别带着名片到台前陈述“名片人物”的观点和抱负,创设出“公车上书”的情境。然后再表演“康有为”和“荣禄”的辩论,最后变法得到光绪帝的支持。扮演光绪帝的学生,可以直接陈述出自己支持变法的原因,无需老师分析,学生在活动中便可以完成对教材的理解分析。
3.开放课堂,增加情感体验。
与上述两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相比,开放课堂是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参观。尤其是学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有的纪念馆还有还原战争原型的史料视频,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立体感受。纪念馆中的陈列室里还收藏着当时的历史物件,学生在教材学习的时候,脑海中有着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感知更丰富。这个“情境”是更大范围内的情境,是更加真实的体会。学生在参观遗址、遗物时,更有目的性,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历史课堂情境创设,要因时而异,要因课而异。创设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可以使历史内容与现实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情境创设要求老师饱含感情去讲述,用语言奠定学习的感情基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场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加深学生对历史史料的理解。
摘要:情境教学是当前老师比较青睐的教学手段,但是历史课堂情境创设,要因时而异,要因课而异。创设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可以使历史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构建高效课堂,如若不合时宜,便会弄巧成拙。
音乐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面面观 篇10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而且是鼓舞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之奉献一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主要任务。
1. 用音乐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音乐课的思想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音乐作品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 这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在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做到少而精, 而且要深入研究教材, 充分揭示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这样才能使音乐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目的得以实现。
如:在学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时, 老师首先范唱, 然后介绍作品内容及音乐形象。这首歌曲是建国初期创作的群众歌曲, 当时我国人民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 克服重重困难, 正全力投入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表现了人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勇往直前的气势。通过教师的介绍, 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 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进行演唱, 不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增强民主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美感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 绝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美、欣赏美, 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以音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如:在欣赏《牧歌》这首民歌时, 老师一边放录音, 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通过聆听这首民歌和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蒙古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 不仅使学生达到高度的艺术享受, 而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 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音乐艺术创作的源泉, 这是早已被验证的真理, 是历史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是分不开的。因此, 音乐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观, 研究音乐艺术的规律。
例如, 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五四”以后, 肖友梅、赵元任、刘天华、黄自等音乐教育家, 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目前对我国传统音乐体系持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这条最根本的原则, 进行具体、客观、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但如何改善长期我国音乐教育落后的状况, 赶上并超过其他国家的水平, 这是我们全社会、全体音乐教师都应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三、音乐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 进行中外音乐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音乐史教育, 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丰富的音乐遗产, 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通过音乐史教育, 学生为祖国能有这样悠久灿烂的历史而感到无比自豪。
如:在学习戏曲这章时, 老师要介绍戏曲的相关知识:戏曲定义、戏曲剧种。特别是京剧要重点讲, 包括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代表作等。如京剧是清代末年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 约有二百年的历史, 既将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与湖北的汉剧融合, 又汲取昆腔秦腔的精华, 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具有“国剧”之称的剧种。它不仅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 而且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
当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后, 立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新的认识, 从而为后面的欣赏做好铺垫, 同时增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和发展, 民族乐器的分类构造等, 增强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还要让学生欣赏民族音乐, 使他们了解各民族的民歌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从而使他们热爱民族音乐, 增强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对学生讲解一些作曲家, 比如聂耳、冼星海等, 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当时所作的贡献, 了解他们的光辉业绩及革命精神, 并介绍他们作品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 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音乐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巧妙地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并通过音乐所特有的方式、手段,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熏陶和感染, 建立起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肩负重任的责任感, 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