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菌群

2024-08-23

感染菌群(精选7篇)

感染菌群 篇1

犬、猫蠕形螨病 (Demodicosis) 是犬、猫蠕形螨过量繁殖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病变, 由于毛囊和皮肤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病原菌即可通过虫体或皮肤伤口进入宿主体内引起继发感染。犬、猫蠕形螨病继发性皮肤细菌感染 (脓皮病)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脓皮病是小动物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病之。脓皮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以夏季发病率最高, 由于气温高、湿度大, 皮肤浸渍等原因, 致病菌更易侵入皮肤繁殖, 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 。治愈脓皮病需要在正确诊断和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查明健康成年犬及幼犬皮肤正常菌群及葡萄球菌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了解脓皮病的发病机理。目前, 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小动物临床, 导致耐药菌株数迅速上升, 经验用药失败率增高, 查明脓皮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预测, 为经验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健康犬皮肤正常菌群

国外学者对健康犬皮肤正常菌群的系统研究开始于六、七十年代。Kristensen、Allaker等学者全面研究了健康犬不同部位皮肤、粘膜、被毛菌群情况。各位学者研究方法大致相同, 即采用无菌方法采集皮肤、粘膜、被毛标本, 经过培养, 生化鉴定, 最终得出结论。由于葡萄球菌与脓皮病关系密切, 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葡萄球菌特别是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在健康犬皮肤、粘膜、被毛的分布情况, 研究的内容包括葡萄球菌在皮肤、被毛上的分布, 菌群是常住菌或是暂住菌及葡萄球菌的来源等。可以从健康犬皮肤分离培养出的细菌为犬皮肤的正常菌, 分常住菌和暂住菌;常住菌能在犬皮肤表面繁殖, 暂住菌仅能从皮肤表面分离出但不能在皮肤表面繁殖。

2 犬蠕形螨病及继发皮肤细菌感染 (脓皮病) 的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 犬蠕形螨是犬皮肤的正常寄生物, 一般寄生于毛囊内。其数量在健康犬较少, 不表现临床症状。当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时, 犬蠕形螨可过量繁殖, 破坏毛囊和皮肤局部生态环境, 病原菌即可通过螨或皮肤伤口进入宿主体内引起继发感染, 感染严重可导致败血症。继发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 其致病因素有粘质物、蛋白A、杀白细胞素、溶血毒素等。

3 犬蠕形螨病及继发细菌感染 (脓皮病) 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1981年 , Kristensen和Krogh研究认为犬脓皮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金 黄色葡萄球菌, 其他少量的有甲型溶血 性链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等 。 在此之前关于脓皮病病原菌的报道 也多为金 黄色葡萄球菌, 这是因为在这些研 究中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只做了凝 固酶试验, 而未做其他鉴定试验 。 此后学者们的研究多报道犬脓皮病 的主要病 原菌是葡萄球菌。

1986年, Medleau等的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对头孢噻吩、甲氧西林和庆大霉素敏感, 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和四环素耐药;抗生素的耐药与皮肤感染的深度无关;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与是否使用过这些药物治疗无关, 曾经使用氯霉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治疗的病例再次应用这些药物治疗时则耐药性增高。

4 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大中城市的宠物特别是犬越来越多, 以犬为主的小动物临床病例也随之增多。脓皮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但治疗有一定难度, 而且复发率高。国外关于犬皮肤正常菌群, 脓皮病病原微生物及脓皮病的治疗方法的报道很多, 但国内尚无详细的资料报道。我们通过对继发感染的菌群的调查, 发现各种原因引起的脓皮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病程短, 病变局限, 浅表的病例致病菌较单一, 多为葡萄球菌;而病程迁延, 病变广泛, 程度较深的病例易合并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的感染。而且通过药敏实验得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80%, 敏感菌株只占10%;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敏感率为85%;对克林霉素的敏感率为90%;红霉素、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95%, 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利福平、恩诺沙星、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

肺癌呼吸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患者均为2006年8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59岁,三期患者15例,四期患者2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化疗和放射治疗。治疗期间均应用过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应用的抗生素多为头孢类或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因细菌感染和配合放疗应用时间较长,持续15~26 d (平均16 d);且先后使用3~4种抗生素。对其基础病,诱发因素,呼吸道症状和体症,确诊方法,病原体检查,影像学资料,抗真菌药物及疗效进行分析。

2 结果

43例患者均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同时合并杆菌感染。在治疗过程中除肺癌症状外,又出现低热及无发热,少部分高热,是不规则热不易控制;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肺部可闻及小水泡音及哮鸣,呼吸音减弱;末梢血管WBC>10×109/L者19例,最高达21.3×109/L,分类以粒细胞为主;胸部X线拍片,形态不一,无特异性,合并阻塞性肺炎者32例,为片状阴影。43例患者出现二重感染后均在给酮康唑,氟康唑及达扶康,同时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投足量抗生素,停用肾卜腺皮质激素及化疗。43例患者中9例虽经治疗,但二重感染未见好转,发热不易控制,于感染后9~32 d死亡,34例经治疗,症状好转。

3 讨论

二重感染系指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在正常情况下,条件致病性真菌是宿主正常菌群成员,只有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才致病。本组分离的条件致病性真菌菌种中以念珠菌属为主,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应引医师的高度重视。肺癌患者由于往往反复大量使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的不断升级,易造成菌群失调,导致真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侵害周围组织或向他处扩散,在局部形成肉芽肿性病变[1]。应用化疗药物及免疫制剂进一步削弱了呼吸道免疫防御屏障;肿瘤可压迫支气管及肺组织,造成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障碍,致病菌易侵入支气管一肺引起感染,故呼吸道真菌感染概率明显增加。肺癌患者为减轻化疗反应及治疗放射性肺炎经常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为细菌及霉菌的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2]。本组患者中,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加之肿瘤为消耗性疾病,进食差及放化疗等治疗措施,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使致病性真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侵害周围组织向他处扩散,也是加重病情,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故晚期肺癌患者在应用大量抗生素[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后,出现不易控制的发热,咳嗽,咳痰不易,一般情况欠佳,肺部闻及干、湿啰音,末梢血白细胞增高,用常规抗炎治疗无效时,胸部拍片及CT检查见片状阴影,要想到二重感染的可能,应及时进行痰细菌及霉菌培养[4]。痰涂片或培养是诊断最常用方法。肺癌患者合并二重感染者,应立即经验用药及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投予足量抗生素,同时给予抗霉菌药物,如静脉使用氟康唑、达扶康等。本文抗真菌药物敏感结果提示:达扶康有较高的敏感率,为抗真菌的常用药。氟康唑是一广谱抗真菌药,较敏感,其在痰液中浓度高,水溶性好,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并非为理想、安全的抗真菌药,由于晚期肺癌患者体质较差,肝、肾功能多有损害,故不适用毒性较大的抗霉菌药物。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及时复查痰霉菌培养,转阴后,立即停药。影响疗效的因素与下列有关,如机体免疫力较强,病变容易控制,因此预后较好。此外还决定于病变原因,局限性者预后较好,病变广泛,尤其有肺外侵犯者疗效欠佳。并发症的多少以及严重程度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大咳血或呼吸衰竭等可造成患者死亡,其预后与疾病发现早晚有密切关系。晚期肺癌患者合并二重感染后,由于其病原菌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肺癌的慢性消耗;加之了免疫防御屏障进一步削弱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疾病复杂性,因此病情难于控制,病死率高,有报道肿瘤合并二重感染病死率高达81.8%。综上所述,预防二重感染,特别是肺部真菌感染是一个综合复杂问题,首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患者免疫力;避免滥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激素;必要时应用免疫增强药物,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魏一平,李兰菊,梁春华,等.肺部真菌感染38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2780-2781.

[2]张良.顽固性呃逆与菌群失调及真菌二重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01,29(6):13-14.

[3]王桂芬,李慕雄.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87.

感染菌群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源于我院住院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分泌物、脑脊液等7 344份。

1.2 药敏纸片

包括头孢曲松 (COR) 、头孢唑啉 (KZ) 、苯唑西林 (OX) 、氨苄西林 (AMP) 、哌拉西林 (PIP) 、头孢哌酮 (CFP) 、万古霉素 (VA) 等, 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3 培养基

包括水解酪蛋白琼脂、肉汤、脱纤维羊血、酵母浸膏等, 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方法

按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鉴定,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1]。统计我院2004年7月—2012年12月共9年的药敏试验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数据, 分析病原菌耐药因素。

2 结果

2.1通过对2004年7月—2012年12月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各种细菌致病力和耐药性日趋增加。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一直被认为是人体皮肤黏膜正常菌群之一, 一般无致病性或致病力较弱, 但是根据培养鉴定的结果, 结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献和有关教课书表明[1], 表皮葡萄球菌已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微生物, 并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菌株来源分布情况:大多数来源于呼吸道痰液, 其次来源于分泌物、尿液, 见表1。2011年—2012年标本送检率和阳性检出率比以前增加, 2004年7月—2010年12月, 标本5 468例, 共分离病原菌1 583株, 阳性检出率为28.95%;2011年1月—2012年9月, 标本1 876例, 共分离病原菌612株, 阳性检出率为32.6% (见图1) 。说明医务人员对标本送检意识增强, 药敏试验室鉴定水平逐步提高。

2.2 2011年1月—2012年9月感染致病菌培养鉴定结果与2004年7月—2010年12月不完全相同, 见表2、表3。革兰阴性菌增加, 而阳性菌比例降低, 说明与医院加强手消毒有关。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发现各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极为严重, 呈现逐步增高现象, 见表4、表5。

注:特治星通用名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舒普深通用名为头孢哌酮/舒巴坦。

3 讨论

目前, 抗菌药物的使用极为混乱, “价高滥用, 价低少用”的现象在各级医院并不少见, 耐药菌株的飞速增加超过新药上市速度已经成为事实, 导致临床治疗困难和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加, 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疗事故。

3.1抗菌药物滥用原因分析

3.1.1有关药政法规不健全, 没有从根本上督导医师合理用药, 没有真正杜绝媒体不切实际的药物广告, 没有彻底根治零售药店无处方销售抗菌药物的现象。

3.1.2医师不良的处方习惯和不恰当的药品推销, 阻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2], 中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 广谱抗生素使用和配伍用药占58%, 远远高于国际上30%的标准。我国门诊患者约有75%使用抗菌药物,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高达95%。

3.1.3患者对疾病和用药产生种种误区, 一旦感冒或者腹泻就认为是细菌感染而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导致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更加严重。据文献报道[3], 我国抗菌药物几乎成为感冒治疗的常规药物, 约90%的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但实际上其中80%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据统计, 我国每年超过80亿人次患腹泻, 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4%, 实际其中70%的患者并不需要用抗菌药物。

3.1.4禽畜饲料中违规加入抗菌药物和大剂量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家畜感染。据报道[2], 全国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中, 约有1 000家企业生产各类抗菌药物, 这个巨大的数字令人震惊, 这些抗菌药品并不是全用在人类的治疗上, 仅我国每年生产的70吨喹诺酮类就有一半用于养殖业, 动物的疾病预防治疗和动物饲料使用量占总消耗量的90%。我们吃的粮食、蔬菜、肉类、乳品等都因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充满耐药菌和变异的动物细菌, 即使没用过抗菌药物的人, 如果食用了含耐药细菌的动物食品和粮食蔬菜, 同样面临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结局。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耐药菌迅速增加并飞速扩散, 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 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综合管理, 加强宣传和行政干预。2010年, 我院设立抗菌药物管理组, 每月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检查, 特殊级药物必须填写申请表。将临床用药检查结果作为科室绩效考核依据, 通过有效监督, 我院的耐药率普遍下降, 但个别细菌耐药率没有变化。

3.2 细菌培养阳性检出率分析

孔繁林等[4]在6 223例自动培养标本中, 共检出各种临床感染菌1 574例, 阳性检出率28.19%, 我院阳性检出率与其基本一致。2010年, 我们加强标本送检工作, 提高微生物监测水平, 2011年1月—2012年9月, 共送检标本1 876例, 平均每月送检从以前的70.1份增加到89.3份, 共分离出病原菌612株, 阳性检出率32.6%, 比以前有所提高 (见图1) 。

(1) 提高检测方法敏感度和培养基质量。 (2) 合理选择培养方式, 标本应有目的地检查, 同时做需氧和厌氧菌两种培养, 以提高临床细菌培养阳性率。 (3) 自动培养仪的收瓶时间过短会造成慢速生长菌的漏检[4]。 (4) 不同年龄影响阳性检出率。 (5) 临床采取标本量往往不够, 降低了培养阳性率。 (6) 采血时间和次数的影响:应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 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应停药24 h或在下次使用抗生素前采取。

3.3 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基础网监测结果

全国参加细菌耐药监测的医院129家, 共收集273 808株细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83 195株 (占30.38%) 、革兰阴性菌190 613株 (占69.62%) 。在革兰阳性菌中, 分离量居前3位者分别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属细菌;在革兰阴性菌中, 分离量居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我院分布情况与国家统计数据上有一点差别。

监测数据显示, 三级医院细菌耐药较为严重, 有些细菌呈多重耐药特点,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 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40%,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20%。

医院是滋生耐药菌的场所, 探索新的抗菌方式已成必然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有利于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因此, 临床医师在用药时, 不应仅依靠耐药率的结果, 还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和 (或) 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安全性因素, 并结合患者自身和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判断。除危重症外, 不要一开始即将抗菌药物用至顶级, 不同医院和科室间耐药特点不同, 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药物选择。

摘要:目的 调查感染菌群分布趋势及耐药性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我院2004年7月—2012年12月共9年的药敏试验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数据, 分析病原菌耐药的因素。结果 送检7 344份标本, 共分离病原菌2 195株, 细菌的耐药性极为严重。结论 细菌耐药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强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抗生素,管理

参考文献

[1]倪语星, 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8-78.

[2]曹文龙, 张晓丹.从药品注册的实践谈合理使用抗菌药的重要意义[J].中国药学杂志, 2004, 39 (11) :801.

[3]高秉谔, 焦爱兰, 栾翠玲, 等.抗生素类与心血管常用针剂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4, 4 (10) :805-806.

感染菌群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

DPV CHv株,四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中心分离、鉴定并保存。

1.2 试剂

TaqDNA聚合酶、SDS、饱和酚、蛋白酶K、dNTP、 DL-2 000 Marker,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UltraPureTMPCR产物回收试剂盒、pMD18-T载体试剂盒、琼脂糖,购自北京塞百盛基因技术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试验鸭

健康四川麻鸭(20日龄),购自雅安地区非鸭瘟(DP)疫区,经ELISA检测鸭瘟病毒(DPV)抗体为阴性,PCR检测血液中鸭瘟病毒阴性。

1.4 引物合成

参照参考文献[1]设计引物:ERIC-1为5′-ATGTAAGCTCCTGGGGATTCAC-3′,ERIC-2为5′-AAGTAAGTGACTGGGGTGAGCG-3′,引物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

1.5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参照参考文献[1]进行PCR反应。采用50 μL反应体系: 10×Taq Buffer(500 mmol/L KCl,100 mmol/L Tris-HCl,15 mmol/L MgCl2) 10 μL,25 mmol/L dNTP 1.5 μL,Taq酶1.5 μL,50 pmol上、下游引物各2 μL, DNA模板6 μL, ddH2O 27 μL。反应条件:95 ℃ 3 min; 94℃ 30 s,48 ℃ 30 s,72 ℃ 4 min, 35 个循环;72 ℃ 6 min。

1.6 试验动物分组和处理

将试验鸭随机分为3组:1组和2组分别为皮下感染组和口服感染组,每组50只,攻毒剂量为鸭瘟病毒Chv株每只0.25 mL(1 000LD50);第3组为对照组50只,隔离饲养。攻毒后于60 分钟、90 分钟、4小时、12小时、48小时、72小时、6天、9天、12天、15天采样,攻毒组和对照组每次采5只。分别收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内容物放入80%甘油中,-20 ℃保存。对照鸭同时采样。

1.7 细菌模板总DNA的抽提

将上述预处理的样品从-20 ℃条件中取出,待溶后转入15 mL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PBS,涡漩2~3 min;充分悬浮清洗菌体,6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加入适量PBS,涡漩2~3 min,7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以6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的-20 ℃预冷的丙酮,充分涡漩、清洗沉淀2~3次,6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取沉淀按常规方法提取细菌DNA,所得DNA于-20 ℃保存,备用。

1.8 ERIC-PCR产物主带的回收、克隆

将ERIC-PCR产物的主带进行切胶回收,回收方法按北京赛百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PCR产物纯化试剂盒提供的方法进行。回收产物的克隆按参考文献[3]进行。

1.9 质粒DNA的测序及分析

将质粒DNA送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正常对照鸭各肠段的菌群结构特征

正常鸭各肠段菌群DNA的ERIC-PCR扩增结果显示,同一个体各肠段菌群DNA的ERIC-PCR扩增条带数量以盲肠最多,其次为回肠、直肠和空肠,十二指肠最少。

2.2 鸭瘟病毒感染鸭各肠段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

皮下攻毒组24 h和口服攻毒组48 h前,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没有明显变化,至皮下攻毒48小时和口服攻毒72小时时,ERIC-PCR条带大小和数量与正常鸭相比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皮下攻毒组盲肠及口服攻毒组回肠的条带数量明显增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以皮下攻毒组鸭表现最为明显,死亡鸭各肠段的ERIC条带最少(见图1~6)。在皮下攻毒组鸭直肠和口服攻毒组鸭盲肠、回肠和直肠的ERIC-PCR扩增条带中均可见1条大小介于250~500 bp之间的约300 bp的主带(亮度最高的DNA条带,如图3~6中箭头所示)。

M.DL-2 000 Marker; A.攻毒48 h;B.攻毒72 h;C.死亡鸭。

2.3 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细菌DNA序列的比对结果

M.DL-2000 Marker;A.死亡鸭;B.攻毒72 h;C.攻毒48 h。

M.DL-2 000 Marker;A.攻毒48 h;B.攻毒72 h;C.死亡鸭。

M.DL-2 000 Marker;A.攻毒72 h;B.攻毒12 d; C.攻毒15 d;D.攻毒9 d。

M.DL-2 000 Marker;A.攻毒72 h;B.攻毒15 d; C.攻毒9 d;D.攻毒12 d。

M.DL-2 000 Marker;A.攻毒72 h;B.攻毒15 d; C.攻毒9 d;D.攻毒12 d。

2.3.1 皮下攻毒48h直肠ERIC-PCR主带DNA序列的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通过BLAST与GenBank中登录序列进行比较,序列与大肠杆菌K-12 MG1655、W3110、O157:H7和志贺菌属的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宋内志贺菌(Shigella sonnei)、副痢疾志贺杆菌(Shigella flexneri)和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 dysenteriae)的同源性都较高。

2.3.2 口服攻毒72h盲肠ERIC-PCR产物主带DNA序列的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通过BLAST与GenBank中登录序列进行比较,BLAST分析结果同上。

2.3.3 口服攻毒72h回肠ERIC-PCR产物主带DNA序列的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通过BLAST与GenBank中登录序列进行比较,同源性都较低。此片段的来源菌可能是1个未知病原菌,也可能是肠道中的1个未知正常菌。

2.3.4 口服攻毒72h直肠ERIC-PCR产物主带DNA序列的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序列进行比较,序列与大肠杆菌K-12 MG1655、W3110、O157:H7和志贺菌属的志贺痢疾杆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和副痢疾志贺杆菌的同源性较高,与沙门杆菌属的伤寒沙门杆菌和副伤寒沙门杆菌也有较高的同源性。

3 讨论

3.1 关于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及其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是机体内一种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的微生态平衡。虽然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等生理因素而有所改变,但正常菌群的种类、每种细菌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不同细菌所定居的部位等在每种动物是相对稳定的。试验对不同时间段内正常对照鸭各肠段菌群结构的检测结果表明:鸭各肠段内的菌群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相对稳定,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ERIC-PCR条带最少,可能是由于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绝大部分细菌在繁殖前就被冲洗到远端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含菌量较少。回肠中的细菌浓度明显增加,因此ERIC-PCR条带也有所增加。盲肠中ERIC-PCR条带最多,郭延奎等[4]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回肠和盲肠是肠道菌群定植最多的部位。

3.2 关于鸭瘟病毒感染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

鸭瘟病毒经皮下和口服感染鸭后,皮下组48 h、口服组72 h ERIC-PCR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结合鸭瘟病毒对感染鸭免疫器官的噬性[5],表明当机体的免疫器官受到攻击,免疫力下降时,肠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一些原籍菌和外籍菌得以大量繁殖,反映在临床上则多表现为鸭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而随着鸭瘟病毒在肠道内的大量繁殖,肠道黏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皮下感染鸭后期,肠道出血严重,镜下可见大量肠绒毛脱落,使附着在肠黏膜上的细菌随之脱离肠壁,并随着肠道内容物排出体外,这可能是各肠道菌群ERIC-PCR条带随着病程的加重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有研究结果表明: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原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进入机体可有效激活黏膜免疫系统[6,7]。分泌型IgA(SIgA)是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分布,并有效防止正常菌群发生移位和细菌对黏膜的穿透作用[8],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菌群失调的速度,这可能是口服组ERIC-PCR条带减少的速度没有皮下组快的原因之一。结合感染鸭肠道的损伤程度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肠道菌群变化越明显,肠道黏膜的损伤也越严重,表明肠道菌群的平衡与肠道黏膜的损伤程度相关,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机体的健康也至关重要。

3.3 关于鸭瘟病毒感染鸭肠道内优势菌分析

家鸭肠道内正常菌群多以厌氧菌为主,这与其他动物基本相似。当机体发生菌群失调性腹泻时,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对ERIC-PCR产物主带的测序及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成为攻毒鸭肠道中的优势菌群。除大肠杆菌K-12 MG1655为非致病菌株外,其他几种同源性较高的细菌都是临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状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由于鸭瘟病毒感染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或丧失,肠道黏膜功能不正常和菌群失调等因素,导致外籍菌尤其是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志贺菌和沙门杆菌得以在此繁殖,这也可能是感染鸭瘟病毒鸭发病时,临床上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下痢的原因之一。口服攻毒鸭回肠ERIC-PCR主带经测序比对,与GenBank已经登录的序列同源性都较低,因此该序列的来源菌可能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为未知菌,这也说明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不能对菌群结构进行全面的估计,而ERIC-PCR方法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摘要:应用ERIC-PCR法对鸭瘟病毒强毒株经皮下和口服感染20日龄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中细菌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对照鸭肠道内的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ERIC-PCR条带最少,盲肠最多;皮下感染24 h和口服48 h前,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没有明显变化,皮下感染48 h的鸭盲肠、口服感染72 h的鸭盲肠和回肠条带数量明显增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条带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死亡鸭各肠段的条带最少。对ERIC-PCR扩增条带中主带的测序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杆菌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成为皮下感染鸭的直肠、口服感染鸭的盲肠(回肠和直肠)的优势菌群;口服感染鸭的回肠中一个未知菌成为优势菌群。

关键词:ERIC-PCR,鸭瘟病毒感染鸭,肠道菌群结构

参考文献

[1]VERSALOVIC J,KOEUTH T.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 se-quences in eubacteria and application to fingerprinting of bacterialgenomes[J].Nucleic Acids Res,1991,19(24):6823-6831.

[2]SHARPLES G J,LLOYD R G.Anovel repeated DNAsequence lo-cated in the intergenic regions of bacterial chromosomes[J].Nucleic Acids Res,1990,18(22):6503-6508.

[3]萨姆布鲁克J,弗里奇E F,曼尼阿蒂斯T.分子克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郭延奎,牛钟相.兔胃肠道正常菌群微生物群超微结构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7(5):63.

[5]QI X f,YANG X Y,CHENG A C,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virulent duck enteritis virus loads in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duck-lings[J].Avian Diseases,2008,52:338-344.

[6]SUZUKI K,MEEK B,DOI Y,et al.Aberrant expansion of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in IgA-deficient gut[J].Immunology,2004,101(7):1981-1986.

[7]FAGARASANS,HONJO T.Regulation of IgAsynthesis at mucosalsurfaces[J].Curr Opin Immunology,2004,16(3):277-283.

感染菌群 篇5

1标本来源及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2012-01-01~2015-08-01苏州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共812株,对于同一患者多次培养的菌株只取第一次培养合格标本。

1.2标本留取

709例患者均用无菌方法留取中段尿,1h内送化验室定量培养。要求:(1)在使用抗生素前取尿,若已用药,则停用3d以上再留取中段尿送检。(2)留取晨尿,女性留标本前需清洗会阴。

1.3培养方法

分离培养无菌吸取中段尿标本10μL于血琼脂平皿及麦康凯平皿上,置35℃培养箱培养24~48h,观察菌落形态,进行革兰染色和菌落计数。菌落计数≥1×105/m L为培养阳性。药敏试验使用配套药敏卡,同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验证。实验操作及其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规定。

1.4评价指标

(1)对本次检测的812株菌株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统计比较。(2)选取(1)中所统计病原菌中最常见的菌种,同时选取临床常用的抗菌素药物,分别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并统计。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病原菌分布共培养菌株812株。见表1。

2.2致病菌药物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除氨苄西林钠外,其他均在50%以上;肺炎克雷白杆菌对头孢类及加酶青霉素类敏感性较高,球菌类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相对较高;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较强,除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对其有较高敏感性外,头孢类抗菌素中仅头孢他啶对其敏感;另球菌类大多对万古霉素敏感,但近年有下降趋势,喹诺酮类的敏感性有明显下降,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敏感性略有上升。以上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占医院感染的第二位,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痛等,致病菌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构成,其中尤以细菌类为主[3,4,5],临床一般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因近年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尿路感染相关菌类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长,甚至导致多重耐药,致使临床治疗难度逐年增大。本研究对引发尿路感染的较常见的细菌类微生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抗菌素耐药性检测,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用药参照。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引发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其中格兰氏阴性杆菌占60%以上,因此,在对尿路感染治疗中应加强对以上4种主要病原菌特别是阴性杆菌的控制。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除氨苄西林钠外,其他均在50%以上,肺炎克雷白杆菌对头孢类及加酶青霉素类敏感性较高,葡萄球菌类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相对较高,但近年有下降趋势,各种致病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有明显下降,考虑与近年临床及畜牧业中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率较高相关,故临床上不宜再作为经验性首选用药,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敏感性略有上升,但因其肝肾毒性较大,临床上应慎用,此外,亚胺培南(泰能)抗菌性虽高,但因其极为广泛的抗菌性,为避免"超级细菌"的产生,因尽量避免使用。总之,针对泌尿道感染患者,特别是针对反复发作的泌尿道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前,因尽量进行中段尿培养,在明确具体感染结果后,合理选用敏感性相对较高的抗生素治疗,可以加强治疗的有效性,并能因此减少因经验性用药造成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37-2243

[2]何先伟.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10(6):7-8

[3]王君,赵棉.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4):1-2

[4]夏丽娜.某院泌尿科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5):204-205

感染菌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采集于泌尿系感染、尿液中分离出病原菌的264例患者, 其中男122例, 女142例, 年龄18~64岁, 平均41岁, 且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 对其尿液中病原菌进行分析鉴定。

1.2方法

清洗消毒尿道口, 留取中段尿送检, 送检标本及时处理。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计数, 革兰染色, 自动鉴定仪及配套的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 同时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细菌耐药性监测软件WHONET5.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

2.1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64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93.3%, 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2.2致病菌耐药情况

对泌尿系感染患者常规用喹诺酮类、磺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呋喃妥因等一种或几种联合用药。近年来由于过多或滥用抗生素, 导致耐药率明显升高,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标本分离出的264株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175例, 占66.4%。

从细菌耐药情况来看, 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22.6%、0.0%、2.4%、12.8%, 这对治疗顽固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以免产生耐药情况的发生。

大肠埃希菌 (E.coli) 为人类肠道内的正常寄生菌群。大肠埃希菌归属于埃希菌属, 肠杆菌科。抗原构造比较复杂, 主要由菌体 (O) 抗原、鞭毛 (H) 抗原、荚膜 (K) 抗原组成。血清型表现方式一般按0∶H∶K次序[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的菌株在携带有ESBLs质粒时, 还同时带有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多种抗菌类药物的多种耐药性基因, 从而产生了多种耐药性表现。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为12.8%、5.4%, 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为15.3%、8.4%, 其他耐药率均高 (除亚胺培南外) 。因此, 对大肠埃希菌感染, 临床上可选用阿米卡星与加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但应同时考虑到阿米卡星对肾脏和第8对脑神经的毒性[3]。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67.3%。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32.4%, 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43.5%, 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47.1%和39.5%,

克雷伯菌属有7个种, 其中4个与人类疾病关系较大, 尤以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意义更大, 是除了大肠杆菌以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也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国内外有报道肺炎克雷伯菌尿道感染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 位于第3位。与大肠杆菌不同, 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者绝大多数有原发疾病。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60.5%,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为66.8%.

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 故在抗菌药物治疗后, 原来的混合感染可以变成单纯的变形杆菌感染, 脓液有特殊恶臭。变形杆菌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38.7%、35.7%、43.3%。不动杆菌属为氧化酶阴性、不发酵糖的革兰阴性菌, 严格好氧, 不具运动性, 触酶阳性, DNA的 (G+C) mol%为38~47[4]。不动杆菌在环境中大量存在, 抵抗力强, 在干燥条件下, 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存活的时间还要长。它们对抗生素有广泛的抗性, 而且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不动杆菌属对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66.8%和42.4%。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ONS) 是人类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 过去认为不致病, 现认为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CONS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其感染主要与修复或置入装置使用增加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增加有关。腐生葡萄球菌是人类尿路感染, 特别是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还可引起创伤感染、败血症。感染的发生与细菌产生荚膜多糖和糖萼有关。某些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在人体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使用抗生素, 可以转变成CONS或凝固酶弱阳性的葡萄球菌, 但体外放置数天后可回复。CONS诊断可依据凝固酶阴性、不能分解甘露醇及不产色素来判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8.1%。

抗生素的使用是泌尿系感染治疗的基本手段, 及时掌握致病菌群的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 指导临床选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耐药现状, 以及泌尿系感染性病原菌的多样性, 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细菌学, 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及用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 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泌尿系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临床耐药特点, 合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64例泌尿系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标本, 分离细菌进行计数, 自动鉴定仪及配套的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 同时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泌尿系统感染前5位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 (67.5%) 、肺炎克雷伯菌 (13.7%) 、变形杆菌 (6.2%) 、不动杆菌 (5.4%) 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4.6%) 。结论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泌尿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临床医师应重视细菌培养, 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 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关键词:泌尿系感染,药敏试验,病原菌,细菌耐药

参考文献

[1]孔繁林, 储从家, 管新龙等.某医院1999-2008年临床分离细菌种群分布与变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0, 9 (3) :196-199.

[2]潘爱平, 杨云霞, 张梅香.132例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4) :1483-1484.

[3]徐隽, 高波.1500例泌尿道感染患者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3 (12) :145-146.

感染菌群 篇7

1 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的危害性分析

1.1 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由于糖尿病患者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微生物菌群, 从而导致患者自身容易受到外界真菌感染, 造成患者糖尿病症的治疗无法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不仅付出了较多的精力, 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经济负担较高, 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院社会形象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害。同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也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效果不是很明显, 影响较为深远[1]。

1.2 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受到严重损害

由于患者皮肤感染所导致的免疫能力下降现象比较普遍, 一方面患者皮肤表面动态平衡被糖尿病患者自身病症所打破;另一方面也造成本就不是很高的免疫能力进一步削弱, 严重降低了患者自身康复的几率, 为患者临床治疗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病症的出现, 直观反映了患者自身免疫机能严重下降, 也是患者并发症症状出现的进一步体现, 对患者身体以及心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糖尿病患者健临床治疗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引起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的微生物菌群分析

目前根据已有研究资料分析, 引起糖尿病皮肤感染的主要微生物菌群包括:真菌、细菌以及病毒, 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 相应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真菌感染

目前根据已有数据资料研究表明, 在病情控制情况不是很理想的糖尿病人群中并发真菌感染数量高达40%, 问题较为严重。真菌感染造成的皮肤感染病症通常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困难, 即使治愈后复发现象也比较普遍, 病情反复不仅严重加剧了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对其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白念珠菌感染, 可以作为糖尿性皮肤感染的一个特征之一, 具体表现为肥胖糖尿病患者皮肤褶烂、男性患者龟头炎、复发性念珠菌女性外阴炎以及阴道炎、甲沟炎等, 此类真菌感染症状及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治疗起来比较繁琐, 患者治疗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为深远[2]。

2.2 细菌感染

目前糖尿病并发皮肤化脓性感染发病率约为20%,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为主, 在实际临床表现为疖肿、痈、毛囊炎、汗腺炎等比较常见皮肤疾病, 此类疾病虽然比较常见, 但是一旦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甚至诱发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 危害性较大, 也是目前临床治疗工作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根据一项B型链球菌感染的研究报告显示, 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0%, 感染部位最多的位置是在皮肤表面、软组织以及骨组织。青年人在患上糖尿病后B型链球菌感染率上升了30倍左右, 所引起的死亡比率占到了总数的20%, 孕妇危险性则更高, 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3]。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发皮肤病症为恶性外耳炎, 铜绿脓假单胞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群, 实际临床症状表现为外耳道流脓、听力下降、患者单侧面部肿胀等,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效果不明显情况下将会导致患者颅内感染, 致死率较高。

2.3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多为带状疱疹, 临床治疗中也比较常见。疱疹面积较大, 周围红肿范围扩散程度较高, 因此治疗起来较为繁琐。同时糖尿病足也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症状之一, 是由糖尿病血管以及神经病变坏死所导致的足或者下肢组织出现的破坏现象。糖尿病足也与病毒感染具有直接联系, 患者截肢致残几率较高, 对患者自身的生活以及工作学习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 由微生物菌群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种类及症状在现实中较为常见, 影响也较为深远,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相关临床治疗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胰岛素类药物, 导致自身免疫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从而造成了患者皮肤表面动态平衡被打破, 皮肤菌群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紊乱现象。此时患者将会伴随发生皮肤感染疾病, 影响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与微生物菌群关系的研究对推动实际临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感染,微生物菌群,研究进展,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米赛.糖尿病皮肤感染38例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2 (2) :307-308.

[2]秦慷, 陈璇.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学报, 2013, 12 (3) :401-402.

上一篇:电视主持人下一篇:孕妇压疮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