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居所(共7篇)
人物居所 篇1
摘要: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符号学强调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要保证特定上下文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意义的优先传译, 并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最大程度的对等。本文尝试性地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到大观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当中, 评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译本对此的处理。
关键词:红楼梦,大观园,人物居所,社会符号学
一、社会符号学
社会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和社会与人类关系的科学”[1]7,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是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学是由符号、对象、解释人三方面组成, 这一观点的提出为社会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哲学家、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系统地发展了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把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三大类, 即指称意义, 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之间的关系。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符号的三类意义作为一个整体, 共同构成了词语和话语的总体社会符号学意义[2]36。
二、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社会符号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和实践, 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他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将话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都传达出来, 从而让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即实现功能对等。这里的功能指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对语言划分的六种功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应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在社会符号学意义分类及纽马克功能划分的基础上, 陈宏薇教授提出了“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
总的来说, 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越多质量就越好、越高。然而, 在不同的话语或上下文中, 上述3类意义及6种语言功能的分量常常是不一样。有时指称意义、信息功能非常突出 (如科技作品) , 有时候语用意义、言内意义及美感功能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文学性话语) [3]75。由于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在指称、言内和语用三个意义层面上完全一一对应,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就是“在译语语法和惯用法的范围之内, 保证特定上下文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意义的优先传译, 争取原文和译文最大程度的等值”[4]43。
本文拟以杨宪益、戴乃迭 (以下简称杨译) 和大卫·霍克斯 (以下简称霍译) 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依据, 从指称、言内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探讨《红楼梦》大观园中各个人物居所名的翻译。
三、用社会符号学分析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
1.居所名指称意义的翻译
指称意义是符号以及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主要体现信息功能。相对而言, 源语名和译语名在指称意义上相符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 有时也会出现指称意义无法对应的情况。
总体来说, 杨、霍两个译本在居所名的翻译上均实现了指称意义相符。尽管两个译文在具体用词上有所差异, 如“潇湘馆”的“馆”杨译为“lodge”, 而霍译为“house”, “栊翠庵”的“庵”杨译为“Nunnery”, 而霍译为“Hermitage”, 但源语名和译语名指称意义一致, 再现了原符号的信息功能。
两个译本中存在明显区别的是对李纨的住所“稻香村”的翻译。杨宪益将其译为“Paddy-sweet Cottage”, 而霍克斯将其译为“sweet-rice Village”。从原著对李纨住所的描述看来, 其实则为一个小院落, 而非一个村庄, 霍克斯没有准确理解“村”在具体语境中的指称意义, 而是根据其字面意义死译, 导致了误译, 没有达到源语名和译语名指称意义一致, 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
2.居所名言内意义的翻译
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它具体体现在:语音的音韵、格调、重读;词汇的谐音双关、一语双叙等;与句法有关的各种组合关系;篇章中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各个层次。简单点说, 可以理解为篇章通过使用语言符号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在翻译三种意义时, 由于各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显著差异, 言内意义是最难保留的。
大观园中人物居所的命名, 看似简单10多个字, 但绝非随意而为, 体现了其独特的风格。所有名称均由三个字组成, 其中前面两个字为描述性词汇, 最后一个字点出居所的性质, 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紫菱洲”等等, 结构简洁, 前后对称。遗憾的是, 两位译者在保留这个言内意义方面, 均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没有再现原文的美感功能。
3.居所名语用意义的翻译
语用意义是“符号和使用该符号的人 (即符号使用者) 之间的关系, 是语言符号对使用者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联想意义或者象征意义, 它涉及民族心理文化特征”[5]378。
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居所名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蕴含深意, 独具匠心, 折射出居所主人的性格和命运, 具有特殊的语用意义。这就对译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要求其要熟英汉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内涵, 按照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实现语用意义的最大等值。杨和霍两个译本在处理居所名的语用意义的翻译时, 体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
(1) 宝玉 怡红院
“怡红院”这一命名相当契合宝玉的个性, 红在这部作品中实则指海棠花, 海棠又称“女儿棠”, 表现贾宝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的性格特征, 也透露了宝玉的脂粉气。“红”在中国文化中另隐含“富丽堂皇, 奢华浮艳”的意味, 也与“怡红院”整个环境颇为契合。因此, “怡红院”这一名称具有多重的语用意义。对于这一居所名的翻译, 杨将其译为“Happy Red Court”, 译出了其指称意义, 而没有译出其语用意义, 应该说不是成功的翻译。霍克斯在翻译这一名称的时候, 更多地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 考虑到译文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 如果译者仅仅直译, 而不采取一定的补偿策略, 译文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其语用意义, 因此, 用“绿”这一概念来替换“红”。但是, “绿”在西方代表“生命”“活力”, 与“红”在中国文化中的语用意义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霍克斯付出了努力, 但是在最终达到的效果上是否如他所愿, 还是有待商榷的。
(2) 黛玉 潇湘馆
“潇湘”二字在中文中有不止一个指称意义, 可理解为 “潇湘竹”, 也可理解为湖南的湘江。在翻译时要将两个指称意义同时译出, 在英文中不可能实现。两位译者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而选择的依据则在于两位译者对于其语用意义的不同理解。
杨译将“潇湘馆”译为“Bamboo Lodge”, 是因为林黛玉的居所园中种满了潇湘竹。竹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多用来表示文人的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 与黛玉清高孤傲, 不流于世俗的性格契合。因此, 杨将其直译为“Bamboo Lodge”, 遗憾的是, 竹在西方文化中属于半空缺词汇, 只有指称意义, 而无语用意义。对于“潇湘馆”指称意义之后所蕴含的语用意义, 译文读者无法体会。
霍译将“潇湘馆”译为“Naiad's House”, 可见其深刻理解了“潇湘”二字背后所隐含的另一层语用意义。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 死后被称为“湘妃”的典故, 因此, “潇湘”二字又暗示黛玉对爱情的执著和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考虑到西方读者不清楚这个典故, 霍发扬其一贯的风格, 为译文读者考虑, 将其译为“Naiad's House”。“Naiad”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泉之神, 住在河滩、湖泊、泉水中, 被描写成美丽、天真、快乐和仁爱的象征, 这一形象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有相同之处, 同为善良和美丽的化身, 有益与西方读者了解林黛玉这一形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同住水之畔, 中国的“湘妃”身上的悲剧色彩无法在西方的“Naiad”身上找到, 霍这样的翻译, 不利于西方读者准确理解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其语用意义没有得到准确的传递。
(3) 宝钗 蘅芜苑
“蘅芜苑”这一名称杨译为“alpinia park”, 霍译为“all-spice court”均再现了其指称意义。但是, 这两种译文均只简单地传递了一个信息, 即宝钗所居住的场所为一个长满香草的院落, 仅此而已。“蘅芜苑”实则为谐音双关, 暗示“恨无缘”, 与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悲剧婚姻相呼应。此外, “蘅芜”, 典出于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中汉武帝与李夫人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 也暗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悲剧婚姻。可见, 两位译者均没有成功地翻译出“蘅芜苑”的语用意义。
(4) 迎春 紫菱洲
迎春懦弱怕事, 随遇而安, 甘愿做一朵无名的小花, 曹雪芹颇费苦心将其居所之名定为“紫菱洲”, 也正与她的性格和命运有关。在中国文化中, 菱花虽有清香, 但是甚为细小, 色彩不鲜, 象征迎春一生怯弱, 最后惨死的命运。这一文化内涵, 西方读者是无法体会的。杨将其译为“Purple Caltrop Isle”, 霍将其译为“Amaryllis Eyot”, 均只译出了其指称意义, 而未译出其语用意义, 实在为一大遗憾。
(5) 探春 秋爽斋
虽同为妾生, 探春的性格与迎春却截然相反。她精明能干、志向高远、敢作敢为。她所居住的“秋爽斋”, 正象征了其沉稳、阔朗、大气的性格。杨将“秋爽斋”译为“the studio of autumn Freshness”, 霍译为“the autumn studio”。虽然两种译文均只为直译,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中“秋”均能使人联想到令人心旷神怡, 豁然开朗, 因此, 两个译文的读者均能体会这一名称的语用意义。
(6) 惜春 藕香榭
藕莲相通, 莲花是佛教的“圣花”, 惜春的住所“藕香榭”暗示她最终皈依佛门与莲台为伴。杨将其译为“Lotus Fragrance Anchorage”, 霍将其译为“The lotus pavilion”, 均为直译。从这两个译文当中读者所能意会到就是惜春是居住在荷花池边, 而其蕴涵的惜春最终皈依佛门的语用意义, 西方读者是难以领略的。
(7) 妙玉 栊翠庵
“栊翠”指称意义上指妙玉的居所为绿荫所环绕, 杨的译文“Green Lattice”和霍的译文“Green Bower Hermitage”均译出了这一指称意义, 译文读者可以体会此庵之外部环境。语用意义上来说, 栊, 在中文中除了指空间上的屏障以外, 还常常暗指抽象意义上的禁锢, “翠”字多形容生机盎然之物、如生命、青春等等。所以, “栊翠庵”也暗示此庵笼槛了妙玉的韶华。对于“栊”字的这一语用意义, 两位译者均未译出。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红楼梦》中人物居所名时, 不仅需要准确再现指称意义, 还要在语言、社会、文化语境中去理解, 从而再现其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翻译中原文与译文的等值不是单纯语言意义上的等值, 而应是总体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等值。社会符号学为译文评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 我们也看到了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翻译难度之所在。即使是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这样的翻译大师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把原语所传递的各种意义全部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有意义的名字可以看成译者翻译思想或翻译策略的某种反映”[6]171。总体上, 杨译和霍译各有千秋, 既有很大的相似, 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处理具有深层语用意义的名称的翻译时, 霍克斯更多地以译语文化为导向, 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性, 而杨的翻译也体现了其忠实于原文的总体策略。笔者前文提到的少数失误实属一孔之见, 可能失之偏颇, 不足以抹杀二位在将这一文学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他们对翻译事业倾注的心血。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苇.从社会符号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74-77.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张映先.从符号学角度看《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G]∥刘士聪.红楼译评.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6]Manini, Luca.Meaningful literar names:Their forms andfunct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J].Delabastita, Dirk, ed.The Translator, 1996, (2) :161-178.
文人的居所 篇2
那日, 我去了苏家花园三四个小时。回来后一直想写, 一直又没写。一直想写, 是因为我在苏家花园看到了别的发达之家少有的东西;一直没写, 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书香飘溢、学富五车、不辍耕风、一派祥和瑞气的大家庭, 我, 一位近乎文盲的小学老师实在不配写他。然而就似蜜蜂遇见了花朵, 笔还是拿起来了。
那日是阴冷的天气, 尽管已是春天。因为没有太阳, 我没认出苏家花园各布局所处的方位。
苏家花园是作家晓苏和他的四个弟弟在他家乡马良镇临河的一个高处为他的父母建的一处居所。环境的优雅, 布局的和谐, 屋宇的时尚自不必说。单就那亭, 那田, 那鸡笼、猪栏、羊舍都增添了一份温馨, 沐浴在祥和、静谧之中。他——苏家花园, 既显现着城市人的讲究、文化人的修养, 又弥漫着种田人浓郁的田园土香气息。
一步入苏家花园庭院门前, 左前方便是一座灵秀的亭子, 名曰:读耕亭。我的目光移向竖排在亭的左右柱上的对联:学一等人尊老爱幼, 做两件事读书耕田。直觉告诉我这是晓苏的创作, 晓苏的作品向来是浅显易懂、生动趣味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如果不是这对联, 这亭丝毫不会比别个的豪门家庭的亭有特别之处, 亭就是亭了。这座亭不一样,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亭上对联的人, 灵魂都会如我般受到一次洗礼, 做人都会得到一次警醒, 这亭就不是亭, 是教科书了。
“学一等人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当是人类最崇尚的最基础的道德, 当然这里的“老”和“幼”是孔圣人理念中的泛指。“一等人”应是最高尚的、最有素养的人。《水浒传》里的李逵虽因为尽孝而使娘亲落入虎口亦当是一等人。广泛地说, 只要童叟无欺、老少兼爱就是高尚的一等人, 哪怕你是个扫街卖菜的。然而, 现如今, 城里有的卖菜卖水果的却专在老少人前短斤少两。
“做两件事读书耕田”, 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为了丰富知识、提高品位, 从而更好地耕田。如若只读书不去耕田, 衣食何来, 用什么养家糊口, 岂不是无根的空中楼阁?当然“耕田”的广义就是做正经事情, 干正当工作。哪怕是挑粪卖菜。道理一样, 如若只做事情不读书学习研究, 你的工作质量就难上新台阶, 也难做一个有生活品位的人。然, 读书也不单指有字有画的书本, 亦指大自然、大社会之书。这两种书都小瞧不得。
因为苏家人的名望, 苏家花园常常是宾客满堂。我那次去拜谒, 一到就发现不少客人早到了。一些喜欢玩牌游戏的被安排进了其它的屋子, 我等几个人被苏家老人从客厅请进暖房。那里除了书报果茶外, 还有一屋子的暖气。他们几个靠近火垄坐着喝茶看报。屋角书几上一摞书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本封面飘着玉兰花盛开香气的小册子定住了我的视线, 我随手捧起阅读起来。一旁, 苏家花园的最长主人——两位慈祥、淳朴、小意的老人家不停地、笑盈盈地对我们嘘寒问暖, 忙着烧水兑茶。我们似儿女般享受着老人家的关怀。作家晓苏也不时各处照管客人。满屋子暖融融的一片。
我正专注地阅读着, 忽然晓苏和他母亲的简单轻声轻语的对话飞入了我的耳朵:“您这幔褂短了点儿, 袄子后面有点儿没幔住。”少许。“哦, 后面是短了一点点儿。”我的注意力被这特细的关心所转移, 我转眼望去, 老人家右手提着刚接满水的水壶, 左手在背后袄子的边角摸着。真的, 中间有秀气女孩儿一小指宽, 不到两小指长, 两边越来越窄的一绺暗红露在外面, 恰把那墨绿的幔褂边角衬得格外鲜翠。我十分惊愕, 没见过哪个男人像晓苏那样, 对母亲说话的语气是如此的认真、平和、体贴;对母亲孝心尽得那样自然无痕、细致入微、无处不在。那刻我想, 晓苏在他母亲眼里绝对不只是个干大事的好儿子, 还是个贴心贴肝的小棉袄。谁说她老人家只有一路路儿儿子没有姑娘?我疑惑:细致是作家特有的观察习惯吗?不, 在父母面前是“一等人”的孝心使然。
傍晚, 苏家花园宽敞的餐厅里摆满丰盛菜肴的桌边围坐了一大桌客人。我猜两位老人也跟别家老人一样不喜欢大鱼大肉的酒席, 因而没入席。主人家的酒风很好, 没有狡酒之意, 礼节意思到了就行, 酒鬼也不会在这儿出洋相, 不胜酒力的更得到了主人的宽容。席中, 作家晓苏的四弟人称老猛的跑前跑后客客气气地忙着给大家斟酒奉菜。作家晓苏则从上衣的里上兜里掏出了一张稿纸, 上面用他老家方言写了一个小故事, 晓苏有板有眼地念给我们听, 逗得大家一阵阵好笑, 主客之间的距离在笑声中立刻拉得更近了。他问大家听懂了吗, 还像方言吗?在座的保南人说特像店垭方言。我听着那保南的方言跟普通话相差太远了, 比如“牛”就是“油娃子”, “油条”就是“油果子”, 男人欲对女人的非分之图就是“要搞痴马糊”, “那天”就是“那页儿”等等, 真是有意思。过了会儿, 晓苏又讲了个笑话, 又把大家惹得乐不可支。大家在品美酒, 啃晓苏的堂哥送来的包谷面馍馍, 吃苏家花园里长出来的青菜, 喝狗肉汤, 听笑话, 于谈笑风生中度过了轻松难忘的晚餐时刻。
临走前, 我问晓苏要了这本没看完的飘着玉兰花香的小册子。回家后我一字不落地看完了它, 随后又翻阅了数次, 仔细端详了书里的每一个人物的影像。
这本小册子由主要人物简介、序言、上编、下编、母亲语录五部分组成。书里主要收集了以晓苏母亲为主的若干张照片和晓苏家的兄弟们、妯娌们、孩子们写的关于晓苏的母亲王盛玉 (小名玉兰) 老人的文章。其主要意图是借以庆祝他们的母亲大人七十华诞。
这本书的封面上右侧是书名——《玉兰花》, 呈金黄色。书名的紧左边的一竖行小字是说明式的副标题:“庆祝母亲王盛玉大人七十华诞”, 这句话的字也是金黄色。上中偏左是王盛玉老人的微笑、慈祥、大气里又透着抹不去的无限辛劳的影子的影像。老人白色的秋衣领翻在红色的毛衣领外, 显示出老人的讲究;右臂上搭着的红色外套让我看到了老人家在漫漫人生道路上顽强地走哇走哇, 累了, 站在那儿稍稍歇一下脚;双手上暴起的筋络显示了老人家勤劳的一生。一支玉兰从封底的下面弯弯地伸向封面的中间, 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把这本册子揽入怀中。枝顶端一朵玉兰花正在开放, 张开的漂亮花瓣众星拱月般朝向他们的母亲。
封底的上中部是苏家花园别墅的影像, 左上侧一块紫色椭圆形玉石上镶着金黄色的三个字——“玉兰花”。整本小册子封底和封面都是藏绿横条的酱色作底, 显示了它的厚实、庄重、严肃。
这本小册子中我回看最多的内容是五个儿子写的关于母亲的文章和儿子们分别拥着母亲的影像。透过影像中那儿子们分别拥着母亲, 母亲被儿子分别拥入臂弯的瞬间, 我分明看到了母亲的欣慰和视儿如女的情感;还分明看到了儿子们对母亲的无比疼爱与崇敬;还看到了儿子们秉承母亲不懈奋斗的特质。他们的脸上不也或多或少地记录着沧桑的岁月么?我感觉越是饱经岁月的沧桑, 越能体贴母亲养育儿女之艰辛, 那颗心与母亲贴得就越发近了。这感觉从作家晓苏的影像中最易看出, 这种偏见也许是与晓苏人熟的原因吧, 我似乎有些说不清。
册子里的文章中母亲的好多故事情节令我倍受感动。
关于居所与环境的论述 篇3
1 环境设计
1.1 视觉环境设计
良好的视觉环境使人们对居住区形成舒适的心理感受。居住区内的住宅和公建的布局应疏密相间地布置, 以形成统一和谐而又丰富的景观效果, 小品和绿地以步行道相连, 形成生动的绿色空间, 建筑物与环境的色彩力求统一有变化以体现宁静、典雅的居住气氛。住宅建筑的造型、立面、色彩及细部是居民直观感受最多最强的部位, 在创作时要与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生活习俗等相结合。以下从视觉角度进行分析。
1.1.1 引入风格的建筑
引入风格的建筑主要是对西方建筑风格的借鉴。旧中国在一些被侵略者割据而成为殖民地的都市里, 建起了不少带有引入风格的建筑, 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 有的成了该市的主导建筑形式, 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沈阳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一些殖民地风格的建筑, 其中遗留一些建筑精品, 例如南站地区及中山广场与中街地区。
1.1.2 传统风貌
继承地方建筑的传统文脉是住宅设计创作美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各地的建筑文化是多代艺术家提炼与培育的结晶,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地追求形式的模仿, 更不能摘抄一些建筑符号, 否则又会出现新的千篇一律。
1.1.3 屋顶改革
坡屋顶的出现打破了平屋面一统天下的单调景象。坡屋顶除了给建筑物在轮廊上带来变化, 还可较好地解决屋面排水问题, 增加有效空间。坡屋顶的形式有多种, 等坡、大小坡、单坡等。
1.1.4 建筑色彩
色彩能给建筑增添美感, 给人产生欢快的感觉。住宅建筑体量不大, 不宜有太多色彩, 也不宜对比太强烈。对整个小区来讲, 可以有差异也可以没有, 应在统一中求变化。还应注意地方气候对色彩的要求, 如南方宜选择淡雅素静的色彩, 在北方则采用温暖色调。
1.2 空间环境与功能设计
空间环境与功能设计包含了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与室内空间功能的有机结合。良好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应包括居住区业主活动中心, 购物、文体活动设施、医疗机构、居民交谊休闲、老人儿童活动场地、公共绿地及停车场地。室内空间环境与功能的设计其核心是居住生活的舒适性, 住宅内功能空间不象公共建筑那样复杂, 通常被划分为三类:一是家庭成员及客人公共活动的空间, 如客厅、餐厅等。它应布置在住宅的入口处, 便于家人与外界人员的接触, 也方便生活与垃圾的进出。二是家庭成员个人活动的空间, 如卧室、学习工作室、厨房, 它应布置在住宅的进深处, 以保证家庭成员个人行为的私密性不受外界影响。三是家庭成员的生理卫生及备品储藏空间, 如卫生间、库房、存衣间等。它应设在前两类空间之间。总之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 这样生活就有规律, 相互不致干扰。
1.3 人文环境的设计
文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在居住园区的基本功能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功能, 如:历史文化、居住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等, 在居住建筑群、公建、绿化至小品雕塑方面均要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特征, 使居住园区不仅在空间与视觉环境上提供了幽雅宁静的居住场所, 又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2 时代对城市景观与环境艺术的要求
城市景观是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随时代而发展, 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综合性, 怎样进行环境与景观设计?
2.1 适用
现代环境与景观艺术是服务于人和社会的, 所以有明显的实用性。城市的形象美应是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的统一,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个环境与景观设计或一件环境艺术品, 到底是要满足人们什么样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求, 设计师和艺术家应该心中有数。否则就可能出现一些不顾使用要求和环境效果, 盲目设计的作品, 甚至出现一些“视觉垃圾”。
2.2 美观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创作, 要合乎人们的审美情趣, 具有艺术性。城市环境艺术具有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多重美学特征, 比一般艺术品更具感染力。一般艺术品是在外感知的, 而城市环境艺术则是在其中感知的, 是一种动态形象, 随着人们在空间内部活动变化与视线变化而不同, 并有强烈的时间性。
2.3 具有时代特征
城市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 城市环境及其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科学越发展, 越珍惜历史文化的价值。因此,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创作, 要注重文化的继承性和文脉的延续性, 既要反映时代进步的节奏、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又要包含对优秀城市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 即既有时代的精神又有历史的风韵。
2.4 为大众所接受
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的环境设计和艺术创作的中心和目的是为人, 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 这就是设计与创作思想的“人本主义”和“群众性”。作为现代城市的现代人, 已经开始从谋生走向乐生, 人际交往、学习娱乐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有更高和更迫切的需求。现代人的教育与文化水平、科学技术能力、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 愈来愈高, 这就要求环境及其艺术品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品位。
2.5 与城市建筑整体协调
城市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各种构成环境的元素彼此不是孤立的, 应该在一个主题下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 这就是环境的整体性、有序性。
3 结语
概括地说, 现代化城市对住宅与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要求是, 功能上要适用, 形式上要美观, 主题与文脉上要富有内涵和高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城市环境艺术[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建筑学报.北京:中国建筑学会, 2004.
[3]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S].
[4]GBJ47-88.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S].
[5]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初探 篇4
关键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准羁押性,非调和性
监视居住是指限制被监视居住人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 不得随意会见他人, 对其行动自由加以限制的一种强制措施。 (1) 相对于96刑诉法而言, 现行刑诉法将监视居住定位为羁押的替代措施, 对其进行了重大调整, 其中之一就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作了相对明确的特别性规定。客观地说, 现行刑诉法所设计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 对追诉职务犯罪而言, 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使用得当能有效地服务和保障追诉活动的顺利进行;使用不当极容易演变为变相羁押, 造成人权的不法侵害。因此, 认真研究检察机关如何规范运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手段, 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和保障职务犯罪追诉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专就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笔者认为, 现行刑诉法所设计的监视居住可以分为住所监视居住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相对于住所监视居住而言的, 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被追诉人依法将其限制在指定的居所, 并对其活动予以监控的一种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住所监视居住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⑴执行地点不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是公安司法机关指定的特定居所, 而住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则是被追诉人自己的住所。“住所”与“居所”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中, 其法律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在我国民法中, 所谓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法律关系的中心地。 (2) 换言之, 是指自然人以久居的意思经常居住的中心生活场所。 (3) 构成住所, 必须有久住的意思和经常居住事实两个条件。在我国, 自然人的住所只能有一个。我国《民法通则》第15条及《民通意见》第9条均对自然人住所单一主义作了规定。所谓居所通常是指自然人为特定的目的暂时居住的处所, 它也可以是自然人经常居住的处所。 (4) 根据现行民事法律规定, 自然人住所具有法定的唯一性、确定性, 而居所则具有复数性、不确定性。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 所谓住处, 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生活的住所。 (5) 换言之, 即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生活的合法的、经常性的、连续性的居住的地方。 (6) 所谓居所, 是指办案机关根据案件情况, 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定的生活居所。 (7) ⑵限制性强度不同。住所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在执行时并不改变与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状况, 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在执行时与其家庭成员处于隔离状态。⑶程序要求不同。由于住所监视居住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限制性强度不同, 一般而言, 住所监视居住不需经过特别程序, 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因无固定住处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外) 则需要经过特别程序。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 住所监视居住由公安司法机关自行决定, 而三类特定案件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则必须由侦查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批准。⑷适用阶段不同。依法理住所监视居住可适用于侦、诉、审三个阶段, 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却因适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因被追诉人无固定住处而适用的, 可适用侦、诉、审三个阶段;因特殊犯罪而适用的则只能适用于特定阶段, 即侦查阶段。因为根据我国现行刑诉法第73条规定, 只有侦查阶段才可能涉及“有碍侦查”的问题。⑸救济方式不同。由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限制性强度相对而言要比住所监视居住的限制性强度大, 因而理论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比住所监视居住相对要大。因此, 根据控辩平等原则和程序正义理论, 法律往往赋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更多更有力的救济措施。我国现行刑诉法第73条规定, 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这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所独有的救济方式。换句话说, 检察机关只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与执行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对住所监视居住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不负有监督职责。
二、现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立法设计
我国现行刑诉法第73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 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 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 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 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 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 除无法通知的以外, 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 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 适用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第74条规定,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 监视居住一日折抵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 监视居住二日折抵一日。以上两条是我国现行刑诉法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别性规定, 是现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制度主体。当然, 由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监视居住是属种关系, 因此, 现行刑诉法对监视居住的一般性规定, 如第72条、第75条、第76条、第77条等等, 均同样毫无二致地适用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笔者看来, 现行刑诉法第73条第3款即“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委托辩护人, 适用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是立法上的重复。因为监视居住是刑诉法明定的强制措施, 因而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委托辩护人上适用第33条的规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根本无需另加特别说明。相反, 作了这样的规定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两点误解:其一是如果立法不作这样的规定, 则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的委托辩护权被排除在第33条的规定之外。易言之, 如果立法不作这样的特别规定, 则被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不能委托辩护人。其二是如果被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不委托辩护人则其辩护权排除适用刑诉法第33条的规定。这既是对监视居住措施强制性的否定, 又是对该措施的适用对象能否享有辩护权的质疑, 明显有损于法的效益价值。法的效益价值是指法律能够使社会或人们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以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 以满足人们对效益的需要的意义。 (8) 因此, 从保证立法的完整性、统一性、科学性出发, 笔者建议取消现行刑诉法第73条第3款的规定。
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主要特征
从我国现行刑诉法的立法设计来看,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一) 替代性
现行刑诉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可以监视居住: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4.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 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5.羁押期限届满, 案件尚未办结, 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 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 也不交纳保证金的, 可以监视居住。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由此可知, 立法主要是将监视居住定位为羁押的替代措施, 既与取保候审区别开来, 又与逮捕区别开来。从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强度而言, 监视居住的人身自由限制强度大于取保候审, 但小于逮捕。当然, 就住所监视居住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比较而言,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限制强度又相对大于住所监视居住的限制强度。正因如此, 作为监视居住的一种重要执行方式,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当然同样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性。
(二) 补充性
从我国现行刑诉法第7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现行刑诉法确立了以住所监视居住为原则、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为补充的立法指导思想。也就是说, 在适用监视居住措施上, 以适用住所监视居住为首选,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适用。住所监视居住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适用选择上不具有地位上的平等性。从这个意义讲,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表现出明显的补充性。
(三) 选择性
根据现行刑诉法第73条的规定, 公安司法机关在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上是“可以”而不是“必须”, 是任意性的、选择性的, 而不是强行性的、排他性的。现行刑诉法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立法设计上, 尽管在适用条件上作了强行性规定, 但在选择适用上却作了任意性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具有选择性特征。
(四) 准羁押性
就现行刑事诉讼法而言,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准羁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现行刑诉法第74条 (9) 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可以折抵刑期。其二, 现行刑诉法第37条 (10) 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与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会见、通信须经侦查机关许可, 其他辩护人在任何阶段会见被追诉人均须经司法机关许可。其三, 现行刑诉法第75条规定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离开执行地点须经执行机关批准。从对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的限制强度来看,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对犯罪分子的基本人身自由限制程度与管制相近, 与拘役、有期徒刑有所差别 (11) 。有学者明确指出:“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指定居住监视居住, 实质上是一种准羁押措施。” (12) 由此可见, 现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表现出明显的准羁押性特征。
(五) 非调和性
从我国现行刑诉法的立法设计来看,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制度、讯问制度、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等, 均是建立在被追诉人被羁押在法定的羁押场所或者专门的办案场所的前提之下, 然而, 现行刑诉法所设计的指定居住监视居住制度, 却将被追诉人的人身自由限制或控制在指定的居所而非法定的羁押场所或者专门的办案场所, 根据公权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原则, 在现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设计下, 刑诉法所预设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制度、讯问制度、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及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从法理上讲均难以适用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被追诉人。换言之, 现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对上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制度等产生了反向作用力, 亦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与上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制度等具有非调和性。
注释
1孙谦主.〈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理解与适用[M].北京:检察出版社, 2012:100.
2魏振瀛主编.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5.
3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第三卷)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13.
4同.
5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第二卷)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317.
6陈国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新释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103.
7魏振瀛主编.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5.
8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法律出版社, 1999:206.
9刑诉法第74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 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 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10刑诉法第37条: (第1款) 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 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第3款)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 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 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上述案件, 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第5款) 辩护律师同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通信, 适用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
1111陈国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新释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105.
再现克莱奥帕特拉居所 篇5
目前设计的效果图已经在网上普遍流传, 从效果图来看, 那几乎是一种梦幻般的绚丽, 带有现代与历史沟通的诡魅吸引力。实际上, 不用说皇宫, 单单是自1994年位于东部港口的挖掘工作开始以来, 潜水员已经发现的数千件历史文物, 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这其中包括26座狮身人面像、一些重达56公吨的巨型花岗石以及据信来自亚历山大灯塔的碎片。亚历山大灯塔又名“法罗斯岛灯塔”, 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法国建筑师、水基建筑项目的著名专家雅克·罗格里 (Jacques Rouger i e) 被委以重任, 他已经草拟了设计图, 并且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目前的计划是博物馆将于2010年初动工, 整个过程将在两年半内完工。今年3月将会进行一次详细的工程测量。
目前建造水下博物馆两大困难就是资金与技术。资金问题尚无着落, 整座工程大约需耗资的1.4亿美元无人买单, 埃及政府应该是希望通过私人企业和组织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至于技术上的难点, 主要是附近海湾的水域素以昏暗著称, 想要提高隧道内的可见度并非易事, 并且确保博物馆在水流冲刷下的坚固性非常困难。很多人置疑, 现场进行科学考察以确定其可行性工作并没有完成。但是资深海洋考古学家弗兰克·戈德里奥 (Fr anck Goddi o) 对修建表示支持, 他是较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 此时的他正带着从亚历山大港海岸线附近发现的大批文物游历欧洲。
对于埃及来说, 修建水下博物馆无疑是下了一次重注。据统计, 每年前往埃及的外国游客数量高达1200万, 对于旅游业的开发, 亚历山大应该是一个新的刺激点, 它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 但长期以来便被开罗和卢克索遮住了光芒, 然而就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来说, 成为旅游业的后起之秀并非难事, 因此修建博物馆被一些官方人士视为复兴整座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人物居所 篇6
关键词:刑事拆讼,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法律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监视居住的内容, 弥补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作同质化适用的不足, 并新设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之规定, 重塑了监视居住制度。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是指限令犯罪嫌疑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 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监视居住属于羁押的替代措施,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程度更严厉于普通监视居住, 执行中不严格控制往往会演化为变相羁押, 因此在适用中要严格加以控制。
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进行, 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况下, 才可以在指定居所执行。
1.1 无固定住处而应当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1.1.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固定住处
必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固定住处, 否则一律在住处进行。“无固定住处”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前提条件, 如何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固定住处, 一是要坚持地域管辖原则。对于以户口所在地为常住地并且有房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当然属于“有固定住处”, 但对于那些户口不在本地的外来人员也并不能轻易地排除在“有固定住处”之外, 否则就容易造成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适用对象的扩大化。二是要正确理解“固定”的含义。所谓“固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9条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为经常居住地, 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刑诉法第77条规定, 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以此可认为在一地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时间的住处即为“固定”, 公共场所除外。以六个月为限是因为“固定住处”不同与民事法律规定的“经常居住地”, 而应与刑事法律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规定时间相对应。三是对于那些在多地多处有房产的犯罪嫌疑人, 在其某处房产所在地涉嫌犯罪, 应当认为其“有固定住处”。
1.1.2 应当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范围
一是符合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的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具有下列法定情形之一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抚养人;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 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羁押期限届满, 案件尚未办结, 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二是已经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违反了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的义务, 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三是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但是不能提出保证人, 也不交纳保证金的。
1.2 应当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
1.2.1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属于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的由国家安全部门立案侦查的犯罪案件。危害国家安全罪, 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 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刑法第102条至第112条的规定, 可以将危害国家安全罪分为三类: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 叛变、叛逃的犯罪和间谍、资敌的犯罪。
1.2.2 恐怖活动的犯罪
2011年, 《关于加强反恐工作的决定草案》首次将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作出明确界定。恐怖活动是指以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为目的, 采取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 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 以及煽动、资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协助实施上述活动的行为。恐怖活动组织是指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集团。恐怖活动人员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我国刑法没有以列举的形式明确恐怖活动犯罪的范围, “恐怖活动”一词在分则许多罪名中出现, 如120条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120条之一资助恐怖组织罪、191条洗钱罪、291条之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 都以恐怖活动或恐怖活动犯罪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或前提条件。另外, 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456[2003]号决议《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等文件, 120条劫持航空器罪、121条劫持船只、汽车罪、123条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等一系列恐怖类犯罪均属于恐怖活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直接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慌、制造胁迫、直接危害公共安全, 间接目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目的, 以此与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其他有组织的刑事犯罪活动区分开来。
1.2.3 特别重大贿赂的犯罪
属于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犯罪案件。特别重大贿赂犯罪, 通常是指具有涉案数额较大, 有重要社会影响, 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等犯罪情节的贿赂犯罪。我国刑法上对“特别重大”并没有进行专门界定, 检察机关侦查的贿赂案件关键是看涉案金额、行政级别、犯罪情节与涉案人数。一是涉案金额方面。一般标准应为立案时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元万以上的, 各省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犯罪的数额进行适当调整。可参照当地确立的盗窃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涉财型犯罪的“特别巨大”的犯罪数额标准分别加以确定。二是嫌疑人的行政级别。一般来说, 省 (市、自治区) 管辖的厅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中央管辖的部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定为“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作为地级市、县 (市、区) 两级检察机关, 查处一名处级、科级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犯罪, 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是“特别重大”的。因此, “特别重大”应以查办案件的检察机关级别加以确定。三是案件具体犯罪情节。有的贿赂犯罪分子的级别不是很高, 数额不是特别大, 但犯罪情节和社会影响很恶劣, 例如, 因贿赂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强行索取财物的, 以及一些涉及民生民利等情形的贿赂犯罪, 也可以作为“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处理, 但这要和犯罪数额、级别等结合起来, 不然容易使“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适用过宽, 不符合立法精神。四是国家重大利益。主要指发生在一些重要领域、涉及国家政治、军事、外交以及重点工程等关系国家重要利益的贿赂犯罪案件。五是犯罪人数。涉案5人以上的贿赂犯罪串案、窝案一般较为复杂, 不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 犯罪分子很容易达成串供、结成攻守同盟。所以, 这类贿赂案件应以涉案总数额、最高行政级别和具体犯罪情节综合加以界定。
有人认为, 重大贿赂案件还涉及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的第163条至164条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和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笔者认为,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修法建议的初衷看,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的犯罪并不在其列。应仅指刑法第八章第385条~393条的受贿罪、单位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七个罪名。特别重大贿赂案件作为对合性犯罪, 存在行贿人和受贿人双方, 检察机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当以贿赂犯罪为主罪, 侦查中发现的与贿赂犯罪相关的其它职务犯罪案件, 不能采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1.2.4 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
是指出于侦查工作的需要, 不便于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住处执行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共同居住人有共同作案可能或者嫌疑的;二是同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没有到案的;三是犯罪嫌疑人可能潜逃、串供或者隐匿、毁灭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的;四是在住处执行不便于采取电子监控等监视居住措施的;五是异地办案、异地用警, 需要异地控制的。另外, 除非涉嫌三类特别犯罪, 并在住处执行有碍侦查的才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没有妨碍侦查的不得使用该强制措施, 需要监视居住的应当在犯罪嫌疑人住处监视居住。
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审批程序
修改后的刑诉法73条规定, 办理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如果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可能有碍侦查的, 必须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 才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这里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是指办理该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或安全机关) 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或安全机关) 。该案件由人民检察院办理的, 如果需要对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 就要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如果该案件是公安机关 (或安全机关) 办理的, 则需要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 (或安全机关) 批准。这里仅以检察机关办理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为例。
2.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申报程序
检察机关对特别重大的贿赂案件侦查过程中, 需要对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应当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 侦查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报经本院检察长同意, 以书面形式呈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审核决定。呈批时, 应同时提交立案手续、犯罪嫌疑人涉嫌重大贿赂犯罪的相关证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安全防范预案等材料。
2.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批准程序
侦查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检察机关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书面意见连同证据材料呈报上一级检察机关侦查部门进行审查。上级检察院侦查部门收到案卷材料后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此时, 若上级检察院批准, 则应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同意书连同案卷材料一并交下级检察院通知同级公安机关执行;若上级检察院不予批准, 则应将不予批准指定监视居住决定书送达下级检察院并说明理由。
3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场所及措施
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这里的“羁押场所”是指公安看守所、行政拘留所、留置室和监狱等专门的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是指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专门用于办公、办案的住处, 包括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办案工作区。这里仅以检察机关办案为例, 应指定明确的场所及人员, 并保证办案安全。
3.1 指定适当明确的场所及人员
检察机关应当指定除羁押场所、办案场所之外的场所监视居住, 指定居所要便于监视、管理, 符合办案安全要求, 并具备正常休息和生活条件。第一, 指定临时监视居住场所。考虑比较僻静的能够保证办案安全的内部招待所、宾馆、培训中心等, 消除居所内和周边一切不安全隐患。第二, 建立固定监视居住场所。积极协同同级公安机关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建造符合侦查职务犯罪需要、由检察机关专用或保证检察机关使用的监视居住指定居所, 并配备对讯问过程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设备, 以保证依法使用该强制措施的需要。第三, 培养、训练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管理人员, 规范监督管理流程, 实现监督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
3.2 切实保证办案安全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身安全风险明显大于逮捕, 它容易发生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等事故。在当前公安机关警力紧张的情况下, 为确保对犯罪嫌疑人的监视执行到位, 切实防止串供、毁证以及非正常死亡等办案事故,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 可由检察机关法警部门的人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相关监视和安全防范工作。执行机关与检察机关对监管活动要相互配合。公安机关对监视居住应当按照检察机关的要求进行, 必要时由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的监控设备设施进行完善。公安机关警力不足时, 检察机关应当配合, 必要时公安机关可以委托检察机关, 由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代为监管, 监管与侦查分离的原则不得破坏, 不允许检察办案人员监视居住犯罪嫌疑人。
4 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73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刑诉法加强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主要包括对决定机关和执行机关的监督, 另外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 还包括对自身的监督。
4.1 对决定机关的监督
4.1.1 实施监督的机关及部门
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 应当由批准指定居所的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实施监督;检察机关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时, 应通知本院侦查监督部门。
4.1.2 决定机关向检察机关备案
决定机关做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之日起3日内向检察机关报送有关的法律文书, 为检察机关依法监督提供书面依据。
4.1.3 对决定进行实体审查
审查被监视居住人所涉嫌罪行和罪名是否存在罪该逮捕的情形, 是否符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原则要求被监视居住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必须与案件的情节性质相一致, 这是审查的首要内容, 检察机关应根据刑法和案件的具体案情、现有证据判断。
4.1.4 对决定程序的监督
是否按法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被监视居住人是否有妨碍诉讼顺利进行的可能;在决定过程中有无其他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4.2 对执行机关的监督
4.2.1 实施监督的机关及部门
由执行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监督。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和拘留、逮捕都是强制措施, 对强制措施执行的监督属于执行监督。目前拘留和逮捕执行监督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 因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也应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监督。
4.2.2 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备案
执行机关应定期告知检察机关相应的执行情况, 在变更、解除、撤销该强制措施之日起3日内向检察机关报送有关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对因严重违反监视居住规定而决定逮捕被告人时, 应通知人民检察院, 并报送相关的法律文书。
4.2.3 对执行程序的监督
主要审查下列情形:在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是否通知被监视居住人家属的;是否在羁押场所、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专门的办案场所以外执行指定监视居住的;是否及时告知被监视居住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或者被监视居住人要求委托辩护人及时转达其要求的;收到被监视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的变更强制措施申请及其他申诉、控告、举报, 是否及时转交人民检察院或者有关办案机关的;有无为被监视居住人通风报信、私自传递信件物品或者伪造立功材料的;有无刑讯逼供、体罚、虐待或者变相体罚、虐待被监视居住人;有无其他侵犯被监视居住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4.3 对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
检察机关不仅是监督机关, 还是办理特别重大贿赂案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和协助执行机关, 对自身监督更要到位, 防止检察机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成为监督真空点。
4.3.1 实施监督的机关
对于省级以下 (不含省级)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 应当由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对于执行的监督, 则应当由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
4.3.2 对决定的审查
负责监督的上一级检察院对不符合适用条件, 不同意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的, 可决定撤销下级院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4.3.3 对侦查部门的监督
人物居所 篇7
一、C市某检察院适用指定监视居住基本情况
C市某检察院在职务犯罪侦查中, 截止5 月20 日止共对19 名犯罪嫌疑人采取指定监视居住措施。 (2) 全部案件履行了告知义务、通知家属、讯问全程录音等程序。在指定监视居住期间, 19 名犯罪嫌疑人均向检察机关做出了有罪供述。解除指定监视居住措施后, 12 人变更为逮捕, 6 人虽有犯罪事实但无逮捕必要变更为取保候审, 1 人变更为拘留。数据显示, 基层人民检察院适用指定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较多, 原因在于在职务犯罪中只有当犯罪嫌疑人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 在住处执行有碍侦查的, 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才可采取指定监视居住强制措施, 而一般的贿赂犯罪在办案检察院辖区内无固定住处, 经本院批准即可, 被指定监视居住人在办案检察院辖区内无固定住处的居多。
二、指定监视居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就实施情况来看, 检察机关适用指定监视居住对惩罚犯罪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指定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在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集中于:
( 一) 指定监视居住的性质
现今对指定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定性争议颇大, 左卫民教授认为“指定监视居住既不同于传统语义下的监视居住制度, 也不同于拘留、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 还不同于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 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种类”。指定监视居住有其单独的适用条件, 且人身自由程度比羁押状态高, 居住条件比羁押状态舒适, 被指定监视居住人会见律师的方式参照被逮捕的人进行, 在法律后果上可以折抵刑期。
( 二) 审批流程方面
对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 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 需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才能适用指定监视居住强制措施。上级检察院在审查批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在审批时间方面, 对于需要审核证据且办理两次审批流程的上级院来说过于短暂。在审查标准方面, 一般都只提供犯罪嫌疑人的陈述, 缺乏其他书证、物证, 上级院根据这些证据很难判断存在检察规则中“有碍侦查”情形, 而证明执行地点是否合法安全的材料一般也没有纳入审查范围。且根据文书要求, 缺少对家属的通知书, 因此下级院只能以自身名义出具家属通知书, 这就导致了决定主体与通知主体的不一致。
( 三) 执行中的困难
《刑事诉讼规则》规定执行主体为公安机关, 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实践中一般由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执行, 由于没有规定具体执行方式, 导致了一些问题, 例如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对接不协调, 目前各检察院协助公安机关执行的方式不统一, 有的以自身为主, 有的以公安机关为主, 执行方式多种多样, 缺乏协助执行的具体方式, 职责划分也不明确。还有执行中存在安全隐患、存在取证合法性的问题、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产生隐私、成本问题。
三、结语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是顺应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设定的, 在制度创新和相关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并且独特化了强制措施体系。我们在承认指定监视居住基本价值的同时, 也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使指定监视居住实践不断走向合理, 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认为, 目前指定监视居住可以从细化审批流程的规定、建立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执行的协作机制、完善执行场所建设保障安全和监督方面的法律等方面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主编.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2]陈光中, 张小玲.中国刑事强制措施的改革与完善[J].政法论坛, 2003 (5) .
[3]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J].法商研究, 2012 (3) .
[4]张文泉.监视居住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 2011 (5) .
【人物居所】推荐阅读:
三国主要人物名单(知名人物)08-19
经济年度人物:刘强东_励志人物05-15
202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人物事迹05-19
红楼梦人物简介和人物关系图05-31
数风流人物还看漯河人物篇06-19
人物冲突07-16
人物个性10-14
最美人物10-14
人物品格10-15
画人物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