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营主体

2024-10-26

网络经营主体(精选8篇)

网络经营主体 篇1

摘要:在线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 比如说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工作存在难点, 网商对登记经营制度存在矛盾心理等等, 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交易程序, 明确交易中的责任归属, 加大处罚力度, 从而推进工商登记制度的完善, 整顿网络市场。

关键词:网络在线经营主体,工商登记,网络经营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的一大分支网络交易也在迅速发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实体店的经营活动都需要进行工商登记, 获得工商许可, 这一制度很好的规范了实体店交易市场, 于是, 要想规范网络交易市场, 完善在线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在线经营主体的分类

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络在线经营主体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即网络在线经营主体包括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两大类。网络商品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销售商品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 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网络商品经营者进入别人的网络交易平台开设网店, 如网络上进入淘宝网内的众多网店;二是自己独立申请域名开网站 (店) , 与现实生活中的独立商店相似。

网络服务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提供有关经营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 以及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经营者, 它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网络服务提供商 (ISP) , 二是经营性网站 (ICP) , 三是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经营者。

二、在线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现状分析

(一) 我国对网络在线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制度的相关规定

在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三定”方案, 明确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

之后为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 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希望为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提供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提倡和营造诚信的市场氛围, 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 我国“网络店铺”工商登记制度难以落实的原因

1.网商对工商登记存在矛盾心理

信誉对一个卖家来说就会显得尤其重要, 进行了工商登记以后, 店家的信誉就有了保障, 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 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多利益, 但是很多卖家担心, 实名制与工商登记是为缴税开路, 一旦进行工商登记以后, 他们就要开始向实体经营一样开始缴税, 一旦网络交易也要开始缴税以后, 网店店主的利润空间就大大减小, 他们的生存难度也就大大加大了。

2.相关政策规定的不明确导致登记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从《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没有明确指出哪些网络经营者需要进行工商登记, 哪些不需要, 只是含糊的说需要进行登记的该怎么做, 不需要进行登记的该怎么做。从而给各个地区留下了很多自治的空间。

3.网上经营主体准入登记工作存在众多难点

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难以确认网上经营主体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对网上经营主体实施工商登记缺乏相应的审核标准;难以核定网上经营主体经营范围;难以解决前置审批问题。

4.网络经营中责任的归属不明确

淘宝网的经营平台出现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 使他人蒙受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 对此淘宝应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淘宝极力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没有过错, 已经尽力了, 所以网络经营中出了问题, 到底是追究卖家责任还是追究平台责任, 平台究竟该不该为自己用户的不法行为负连带责任, 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三、网络经营中工商登记制度的完善

(一) 推进网络实名制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 相关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 要想在近年内完全实施网络在线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制度难度较大, 那么首先, 笔者认为该从网络实名制做起, 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 亦或是网络平台提供者, 大家都晒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给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交易中争取一个信用凭证, 网络实名制, 虽然不可以解决实质性问题, 但是我觉得它最大的好处就是, 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规范网络交易市场的风气, 整顿网络交易市场的环境。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细应当进行工商登记主体的范围

《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对究竟哪些人具备了工商登记注册条件并没有进行规定, 所以个人认为, 明确登记注册条件, 让每一个网络参与者了解自己的职责, 了解自己在参与一些活动中履行的程序很重要, 只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完善起来, 有了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 才可以最大力度的推进工商登记制度, 规范网络交易市场。

(三) 明确网络经营纠纷中的责任归属, 加大对平台的处罚力度

由于相关法律尚不完善, 网络纠纷中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 导致卖家还有平台提供者都在极力推脱责任, 尤其是平台提供者。如果法律明确规定, 要这些平台提供者为自己的用户的不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我想, 网络平台的准入门槛以及监督力度会瞬间提高很多。所以, 明确责任归属很重要。

(四) 完善网络经营监管机制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可以从网络平台提供者, 消费者, 以及工商管理部门三方面入手。国家工商总局曾表示, 将建设“全国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化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 不同省市的买家和卖家发生纠纷, 能通过平台实现全国联动处理, 降低消费者网购的风险。建立一个依托互联网, 连接工商管理部门, 网站以及广大消费者, 形成一个网络监管平台, 在我看来, 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可行性也很高。

(五) 颁发电子版营业执照

电子版营业执照是相对于纸质营业执照而存在的, 是能够在互联网上确认交易各方合法经营资格的数字证书, 是对传统纸质营业执照进行数字化和密码化处理的标志。登记机关如果对应经进行工商登记的在线经营主体颁发电子版营业执照,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在线经营主体的登记积极性, 从而推进登记制度的执行。结语:随着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 网络交易必然越来越频繁, 网络市场的整顿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对网络在线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将会是整顿网络市场的重要举措, 总是现在的国情以及立法导致该举措目前无法落实, 但是, 我相信终有一天它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网络经营主体 篇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必然成为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核心,以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目标,把培育和壮大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四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0%,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1.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3个,入社农户6778户,其中种植合作社767个,入社农户4135户;家庭农场发展到600个;种植500亩以上大户53户;全市农业企业达到4个,这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推进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实力弱。我市的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设水平低,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影响力小,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现象。

(二)自身建设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多数能做到规范登记注册,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缺乏主观发展意识,只注重成立,不懂得如何去运营管理。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且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深度开发产品的附加值。

(三)品牌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经营主体缺乏竞争观念,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品牌难上档次,知名品牌缺少,不能创造出响当当的品牌,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阻碍发展。政策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到各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想发展没有政策扶持,有政策再发展却错过了最佳时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稳步快速发展。

(五)信息服务平台滞后,制约产品销售。没有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生产、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容易造成价格大起大

落,严重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情况。

三、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想 我市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试点县的有利契机,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规范指导,扶持合作社经营,打造出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经营主体,在全省率先开创出一条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

根据《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项实施方案》要求,力争到2015年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3000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个、规范社30个、示范社1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900个、50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 80个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经营土地面积25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12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到2020年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5000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500个、规范社70个、示范社3个、农业企业发展到2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500个、50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150个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经营土地面积

30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20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180万亩。

(一)全面展开调查,摸清基本情况。一是对全市的农业经营主体展开全方位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类型、经营情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建档,组建农业经营主体资料库,同时建立农产品开发项目库,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备案,对已纳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突出重点,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相对比较成型、有潜力的合作社,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培育,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进示范规范社建设,引领全市合作社快速发展。1.重组.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规模小的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成大的合作社,实现统一经营,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2.择优.从全市范围内挑选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好、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与支持,培育发展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规范社,力争一个乡镇至少一个规范社,每年全市发展一个示范社。3.创新.大多数合作社都是单一生产,彼此联系少,产生的效益低。要打破传统意识,积极转变合作社经营思路,引导单一型合作社向混合型、综合型合作社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利益联结。4.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平台。市、乡、村三级建立健全土地流

转服务组织,以谐农“三资”软件为载体,健全流转信息发布体系。指导流转合同签订,调解流转矛盾纠纷工作,搞土地确权仲裁。组建市级土地流转交易大厅,推动流转管理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三)组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了更好的培育和壮大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经营主体建设办公室牵头组建农业经营主体协会,该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自律性社团组织。1.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入会。协会承担着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部分社会职能,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企业正当权益,保持队伍稳定,促进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宣传,鼓励各经营主体入会。2.完善协会制度,实现规范化运作。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会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各种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技术讨论等。使各经营主体稳步健康发展,实现规范化运作。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建立专业网站、创建协会报刊等多种宣传形式,第一时间将新的政策、经验、技术、信息等传达到各经营主体,搭建好服务平台。

(四)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1.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整合品牌。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知名化 的中远期发展战略,统一、规范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杜绝品牌杂乱、无序竞争,做到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

2.加强产品深度开发,全力打造优势品牌。支持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联营联合,走特色品牌发展道路,加强产品深度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统一打品牌,集中闯市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挖掘自身潜力,凸显品牌优势。从各乡镇现有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入手,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方式,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产品,从以往的口口相传,被动宣传的方式,逐步发挥品牌效应,做到一乡镇一品牌,一品牌带动一乡镇的明星农业模式。

4.加大“三品一标”和产品体系建设工作。农产品的品牌响不响,消费者认不认可,除了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农产品质量的考验。鼓励规模大、具有优势品牌的经营主体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推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形成精品产业,创新出高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政策支持

1.推行新型经营主体担保制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

2.建立农业专项基金。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新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开拓市场。由财政部门会同农口的主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对符合支持对象、支持环节的,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级审核、评审后给予相应的专款专用。

3.补贴倾斜扶持。对新增农业补贴要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探索实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物流、仓储、绿色农产品等进行相应补贴。

4.试点项目支持。实施项目库共享政策,逐步扩大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规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实力,对试点项目的用地给与相关优惠政策。

(六)加强组织领导

网络经营主体 篇3

1 发展现状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42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366家,养殖类108家,全县入社成员56 805人,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的合作社达到31家。辐射带动农户6万多户,占全县总农户数量的一半以上,实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

1.2 家庭农场快速兴起

目前各类家庭农场达645家,其中种植类家庭农场442家,占68.53%,养殖类家庭农场138家,占21.40%,种养结合家庭农场65家,占10.07%。

1.3 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发展壮大

全县现有龙头企业46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15个、市级29个。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56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百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56户;全县生猪出栏千头以上的153户,万头以上5户;家禽出笼三千羽以上的284户;规模养牛户20户;百亩以上渔业养殖户82户。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缓解融资难题,捆绑涉农资金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持政策、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优先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高产油茶、花卉苗木、中药苗木等五大特色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补。2015年共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2 200万元,惠及136家县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2 招引领军企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助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佳谷物新干分公司以“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通过对稻谷的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形成将稻谷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县年种植优质稻30万亩以上。同为“国字号”的正邦集团新干分公司则通过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全线贯通,引导发展全县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53户,年出栏生猪88万头以上。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打造品牌、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

按照注册登记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发展提升一批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每年评选1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每家奖励2 000元;对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给予1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1万元;对新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有机产品标识的,每个分别奖励1万元、3万元。目前全县已取得了21个农产品无公害认证、61个绿标认证、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激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业主的创业热情,获得了示范带动的良好效果。

2.4 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公益服务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全程服务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农技推广服务新的主要对象。一是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二是依托乡镇农技综合站、“12316”三农热线及短信平台、为农民提供家门口”的技术服务。全县194名农技指导员全部包村联户”,推行“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新模式。举办农民科技集中培训268期,累计培训农民2.65万人(次);利用12316惠农平台免费为农民发送手机短信13万多条。三是积极探索了“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2.5 依托产业特色,搭建经营主体集聚平台,倾力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亮点

为了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约化经营,筑巢引凤,新干县规划建设了5 1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入驻了江西新绿农业、江西井盛农业、新干创名生态、绿祥农业、鑫辰农业等10家企业。新干县已发展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产品采摘、农业体验、乡村特色餐饮、垂钓、科技培训等形式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全省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近几年来,新干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助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带动了农民致富。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3.1 存在问题

3.1.1 受资金制约

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瓶颈”,融资渠道少,贷款难,资金周转缓慢,阻碍了正常发展。银行虽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主要是3万~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少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应减弱,难以稳定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同时导致科技投入不足,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速度较为缓慢。

3.1.2 受市场制约

由于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同时,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务农意愿淡薄。这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

3.1.3 抗风险能力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不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保险发展刚起步,大部分参保意识不强。同时没有完善的利益机制,有不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达不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总体上处于松散状态,影响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3.1.4 主体运行不够规范

一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管理随意性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没有建立与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力不强。

3.2 几点建议

3.2.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作用,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同时还要引导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发展成为新型经营主体,挖掘农民创业的激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3.2.2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育质量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重点培育现有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长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劳动力、长期从事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育愿奉献、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

3.2.3 加大资金扶持,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信贷融资服务,降低贷款门槛,实行利率优惠。县财政每年至少预算安排1 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和产业扶贫。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高标准粮田以及水利、扶贫、交通、新农村建设等9大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倾斜支持,特别是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种养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活力。

3.2.4 规范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4

1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需要进一步稳定完善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项改革把农户确立为农业经营的主体,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农业的特性所决定, 家庭经营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 这已为中外农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从实践上看, 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 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既适应传统农业, 也适应现代农业,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形势下, 家庭承包经营也面临新的挑战。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计算, 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只能经营0.606hm2耕地, 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0.346hm2耕地, 这样, 如果扣除物质成本后每667m2耕地一年的净收益按500元计算, 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一年的纯收入也就2 500元, 还不如在外打一个月工的收入。显然, 这样小规模的经营农户无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也无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使农民从事的农业经营成为体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家庭经营不等同于小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生产要再上新台阶, 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保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混合型的发展格局,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或是从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或是与家庭经营的农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农村现有2亿多小农户, 同时, 还有近2.7亿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领域, 从事非农产业。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是土地。这就有条件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 一部分种田能手将那些离土离农的农村人口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 扩大经营规模,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打造家庭经营的升级版。当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正在兴起, 现在全国已发展到87万家, 平均规模达到13.333hm2。可以预见, 家庭农场在将来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下, 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纷纷成立, 这种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 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 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合作社, 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这种组织形式让合作社自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 从而使农户成为企业的主人 (所有者) , 既实现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又避免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租赁农户承包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有可能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模式。

近年来,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起来, 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 全国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03.88万家, 7 829万农户入社, 带动农户已经达到全国农户的30.1%。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一起, 构成了农业生产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 为家庭经营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夯实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3 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

在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 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工商资本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产前领域 (提供农业投入品) , 产中领域 (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以及产后的流通及加工领域一直受到鼓励和提倡,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公司 (企业) +农户、”“公司 (企业) +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长期以来, 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与经营模式的选择上, 争论焦点是如何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生产过程, 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 直接经营农业的现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决定》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工商资本直接经营种养业首先要处理好与广大小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忽视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的基本农情, 工商资本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要形成带动效应, 而不是形成挤出效应。工商资本主要是进入农户家庭和农民合作社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如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并注意和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确保以农户家庭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要抑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负面影响, 防止可能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耕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 要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 建立健全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其次要建立动态监管制度, 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 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 及时查处纠正浪费农地资源、改变农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第三要加强事后监管, 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 防止损害农民土地权益, 防范承包农户因流入方违约或经营不善而遭受损失。

大规模的市场化、商品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这就涉及到非农建设用地的指标问题, 工商资本及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后的合理诉求应该得到满足。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这方面的政策有待地方政府的落实。关于工商资本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活动, 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保护其合法权益。但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 这种模式不应该成为农地经营模式的主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浅析 篇5

近年来, 临淄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已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3 家, 其中国家级1 家, 省级以上7 家, 总资产规模突破30 亿元, 固定资产达13 亿元, 销售收入达50 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35 家, 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 家、省级示范社6 家、市级示范社30 家、区级示范社103 家, 成员17891 个, 带动非成员农户29346 户。2014 年3 月, 根据《临淄区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 (临农字[2014]27 号) 要求, 规范了临淄区蔬菜、粮食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认定规模及申请程序, 目前临淄区家庭农场发展35 家, 经营土地668.9hm2。

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

2.1企业融资贷款难, 流动资金不足

大多数农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固定资产少, 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 获银行贷款难。部分企业受困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 要求较高, 审批时间长。例如像兔巴哥、巧媳妇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由于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 产品市场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 为保证常年加工, 须在短期内收购足量的原材料, 导致资金暂时性缺乏。

2.2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 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临淄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 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家, 家庭农场几十家, 农产品品牌数量多, 但像“巧媳妇酱油”、“翠竹蔬菜”这样知名度高的农业品牌数量太少, 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近年来, 农资价格大幅波动, 用工价格上涨,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

2.3农业产业链条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产业联结松散型多、紧密型少, 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尤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存在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与市场和企业的联动组织能力较弱, 不能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等, 服务、带动作用不明显。

3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衰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 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当前, 应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对重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可给予一定年限税费减免。财政每年可安排部分贴息, 引导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扶持力度。

3.2引导农业经营主体

拓市场、创名牌。政府要制定品牌培育计划,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创造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积极争取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安全卫生认证、环保认证, 从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

3.3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组织机构, 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追究机制, 增强中介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 促进各项功能更好地发挥。

3.4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临淄区制定了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 规范了家庭农场的认定规模及申请程序。截至目前, 临淄区家庭农场发展到35 家, 经营土地668.9hm2。

3.5壮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以现有的103 家示范社为带动, 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创建, 培育发展联合社。立足蔬菜产业发展, 计划成立蔬菜行业协会, 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共同体, 提升蔬菜种植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

3.6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以齐城农业高新区为核心,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积极拓市场、创名牌。

3.7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认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3 万hm2, 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74 件, “临淄西葫芦”、“临淄西红柿”、“边河小米”、“柳店韭菜”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4 结束语

总之, 临淄区需按照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 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育支持力度, 不断完善“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摘要:临淄区按照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思路, 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为主线, 依托优势产业和科技支撑, 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 加大政策倾斜, 深化服务管理, 突出发展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 进一步提升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对临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讨 篇6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况

近年来, 南京市高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初步形成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区8个乡镇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763家, 覆盖全区134 308人。二是家庭农场数量急剧增长。截至2013年末, 已有285户各类种植 (养殖) 大户到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工商部门登记, 其中粮油类37户、蔬菜园艺类43户、畜牧养殖类53户、水产养殖类125户、种养结合类27户。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 全区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61家, 其中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企业6家、市级企业19家、区级企业34家,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5亿元。四是种养专业户大量涌现。截至2013年末, 种养大户已有1 912户, 其中种植业87户、园艺120户、畜牧545户、水产1 160户。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应用率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但受调查的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有高中以下学历, 受教育程度低, 文化素质不高, 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1]。一方面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需要投入更多成本, 但当前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对生产要求较高, 经营主体往往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农技推广部门没有做好调查分析, 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了解不充分, 导致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不需要, 造成了供需矛盾。

2.2 科技服务渠道单一

在目前获得技术服务的途径中, 调查对象选择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占87.9%;农技推广部门在国家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中的突出地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其认可和信赖。科研单位、农资经销商和电视网络等应用率不是很高, 技术来源比较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科技服务渠道的不畅通和现有多元化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在调研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表现出对科技服务需求的渴望以及对农技推广部门提出更高期望, 他们不仅希望得到产中技术和信息服务, 更需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 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求。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追求优质、安全、名牌农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新趋势, 打造品牌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在调查中发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除了少数龙头农业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品牌外, 大部分经营主体都没有品牌意识, 营销观念落后, 没有长远的规划, 无公害、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数量比较少[2]。目前, 高淳区无公害食品认证数69个, 绿色食品认证数25个, 有机食品认证数30个, 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挖掘出来。

2.4 融资困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但在融资集资方面存在着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等问题, 没有有效的抵押和担保, 合作社、家庭农场不能直接贷款, 农业设施、土地使用权也不能直接用于抵押贷款, 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或以个人名义担保的银行贷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主体的发展。

3 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的对策

3.1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 农技推广部门首先要做好摸底调研, 调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其次, 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对科技需求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 制定培训方案, 优化培训内容, 加强营销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内容。第三, 创新培训形式,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示范讲解, 加强实用技术应用的培训, 开展同行业交流培训会, 以座谈会形式让经营主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3.2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率

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衔接, 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要紧密联系, 依托其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 加强技术合作, 使农业科技新成果能及时有效进入生产一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又能及时反馈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要建设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 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让经营主体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3.3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寻求科技服务时, 选择上门服务指导的占79%, 选择手机短信服务的占34%, 选择示范观摩的45%, 选择技术培训的占60%, 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经营主体需求,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技推广方式, 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里路的问题[3]。一是农技推广单位要经常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 深入田间地头,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掌握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问题、生产难题, 准确把握经营主体生产需求、技术需求。二是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创新带动能力。如高淳区螃蟹养殖历经十几年发展, 规模逐渐加大, 但养殖模式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变逐渐凸显, 造成养殖风险增加, 如何引导养殖大户转型发展、如何创新养殖模式并适度推广成为当务之急。三是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 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

3.4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引导

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 整合资源, 合力推进。一方面要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扶持政策, 解决农业生产建筑用地, 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引导和推动相关银行将符合条件的新型主体列为优先支持对象, 进行信用等级评估, 确定授信额度, 适度简化贷款手续, 优惠贷款利率, 增加贷款投入。

3.5 加强信息服务指导

参加调查的很大一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为市场信息对他们至关重要, 但缺乏准确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难以掌控准确的市场信息, 常常造成丰产不丰收。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产前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 对农作物种养规模和产量预测、动植物疫病疫情预报进行统计分析, 为经营主体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决策出谋划策, 降低市场风险[4]。

摘要:在对南京市高淳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的基础上, 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升职业农民培训成效、提高科技成果推广率、创新科技推广方式、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信息服务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的对策, 以期为更好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陆陈红, 吴永军.南通市通州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2) :280-281.

[2]张道明, 乔宝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3 (10) :51-52.

[3]沈玉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3) :324, 326.

网络经营主体 篇7

1 自然情况

1.1 基本情况

麒麟区位于云南省东部, 地处东经103°10′~104°13′、北纬25°08′~25°36′之间。中部地区为平坝, 东西两侧山地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温差小, 干湿季节分明, 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距省会昆明136km, 总面积1552.83km2。麒麟区现有5个街道、3个乡、3个镇, 有涉农村社106个, 涉农村 (居) 民小组699个。据统计, 农户有12.57万户, 其中:纯农户6.05万户、农业兼业户3.59万户、非农业兼业户1.21万户、非农业农户1.72万户;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汇总人口45.34万人, 汇总劳动力总数27.78万人, 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10.34万人;村集体耕地承包到农户, 农户家庭承包耕地1.86万km2, 人均409.53m2, 其中:经营面积在0.67hm2以下的农户为12.184万户, 占总户数的96.93%。

1.2 农业经营体系现状

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初, 曲靖市麒麟区已经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有137家, 家庭农场有590个, 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184个、从事养殖业的有381个、从事种养结合的有16个。农业龙头企业72家, 其中, 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0家, 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有25家, 超过2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9家, 销售收入上亿的有3家。各类专业养殖小区194个, 养殖业已逐步从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转变为以集中养殖为主的新型养殖模式。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的原因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工作中, 存在这样的情况, 即部分干部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是在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下良好开展的, 如果各部门间缺少联系和沟通, 这样无法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 在许多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仍沿用以前的做法, 只有一些字面上的指示, 缺少详细的指导办法, 这也是不利发展的。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而言, 仍缺少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顺利发展。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章程、经营制度不健全, 各种利益关系不明晰, 从而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外经营活动。

2.3 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问题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世世代代靠土地吃饭, 只有常年外出打工的情况下才会出租土地, 一旦失去工作, 他们会继续回家种地;在农村大多数农民转出或转入土地都是靠彼此的口头约定, 极少有书面合同的情形, 这样给承包土地的用户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大多数承包期限较短, 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 据了解, 麒麟区667m2土地一年的租金在800元左右, 高成本和高风险影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2.4 支持力度不够大

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自发的, 政府在资金、税收、信贷等相关扶持措施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2.5 科技服务推广难

一方面推广人员业务不精, 同时推广经费和推广装备严重受限;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大多数为小户农民, 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能力有限。这给推广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3 建议和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有必要加强政策引导。一是要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 明确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和意义,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献力献策。二是出台专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 明确各个概念, 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 形成稳定、可靠、持续的制度体系。三是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大的政策框架为背景, 相关部门加强对接和互动, 及时交流经验技术, 避免走弯路,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工作

农村的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土地流转,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平等、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进程, 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 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土地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 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3.3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

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与推广, 是繁荣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措施。投入适宜的农业科技与服务,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 就是要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扎实引进适合云南省省情的农业科技, 逐步健全服务体系, 稳步有序地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

3.4 发展壮大现有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

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进行工商登记, 升级为现代化、示范性的家庭农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提高农业集约化、组织化水平。财政要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发展资金, 用于提高生产能力建设;适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场地工作, 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 开展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选, 对经营规模较大、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孔庆乐.日照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5 (1) :15-19.

[2]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EB/01].http://www.hnagri.gov.cn/web/hnagrizw/snzx/qsxxlb/ld/content_168192.html, 2014-12-13.

[3]梅艳.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 30 (4) :106-108.

培植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牧结合 篇8

关键词:新型经营主体,农牧结合,循环经济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粮食供求趋于平衡,粮价下滑、效益降低;农民增收缓慢,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种养业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已不占主导地位。在农区,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牧结合。

1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助推规模养殖

1.1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国初期我国农区畜牧业是粮食生产之外多种经营的重要内容[1],主要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数量有限,没有实现商品化生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等畜禽食品的消费量日趋上升,极大的刺激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我国农区畜牧业产值除个别工业大省(市)外,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30%,其中四川、湖南、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畜牧业占比已接近或超过40%。农区畜牧业逐步从家庭副业转变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1.2新型经营主体是规模养殖的主要载体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取得肉、蛋、奶、毛、绒、皮等畜产品或役用牲畜的社会生产部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牛等大牲畜逐渐退出役用市场,养殖业不再是农业生产所必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镇进入工厂,不少村庄出现了“青壮年荒”[3]。受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影响,那种“两头猪,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规模、半自给的家庭养殖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数量不断减少。畜禽养殖被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大众创业的重要路径来运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规模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主力[4]。2012年衡阳市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和87%;淮北市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70%,走在全省前列。湖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8.3%。

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专业大户应运而生。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一家一户的家庭养殖模式因不具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多农户联合发展成为提高养殖户生产效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急剧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出现了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形式,成为组织养殖户生产、发展畜产品加工、对接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载体,在养殖业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领军作用。

1.3大力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基于我国传统的小规模、半白给的家庭经营农户而提出的,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方式先进,示范带动力更强;组织化程度高,经营管理更规范;市场联系紧密,盈利能力更强;资金雄厚,发展后劲更足;品种丰富,品牌特色更明显。具备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5]。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新型经营主体将成为构建我国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农业经营体系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力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存在生产规模不大、运行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和效益偏低等问题,扶持经营主体,创新经营体制与机制是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的主基调。

1.3.1规范土地经营使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用活使用权。在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赋予新型经营主体对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土地的使用权和调配权。加快城镇化步伐,加速农村闲散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1.3.2广泛筹措资金。鼓励城市资本、工商资本、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养殖行业。以“项目打捆、资金整合”为原则,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土地开发整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沼气工程建设等项目,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重点扶持盈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示范带动作用大的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简化信贷手续,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新增小额信贷品种,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提供浮动抵押贷款,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性保险支持,增加险种,扩大承保覆盖面。

1.3.3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设置区域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资产评估、信贷和市场营销等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控、市场信息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建设,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引导发展订单生产,支持农超对接、酒店直供、社区配送和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协议供货,扩大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搭建以产业预警、产品追溯等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流通消费监管系统对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个性化网站。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经营主体的优质产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3.4构建新型产业组织体系。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牧场为重点,支持创建示范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引进、做强做大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新建的经营主体,要立足现实、突出产业政策引导,指导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已建经营主体,要把扩大规模、增加影响力作为重点,实行动态管理,帮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健全民主监督、财务管理、积累发展等规章制度,扩大覆盖区域,增强带动能力。实行合作经营,企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组织模式,将农业经营主体有效组织起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

1.3.5培育经营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强化专家和导师辅导、举办农村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等方式,促进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女农民队伍。

2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牧结合

2.1农牧结合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牧结合就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按照粪便排泄量和环境容量相配套的原则,规划布局种养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农牧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规划》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粮改饲的农业结构调整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粮经二元向粮经饲三元的结构转变,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增加农业及农民收入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畜牧业较粮食产业具有更高的利润水平,农牧结合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农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好,交通方便,市场流通顺畅,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较好的基础设施,农副产品和秸秆充足,拥有种养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便于产业化经营。畜牧业是连接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镇的“中轴”产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2农牧结合,发展循环农业

农牧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畜禽养殖、沼气能源和农业种植的合理配置,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促成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以转变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突破口,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经营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利益责任机制,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向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

推行农牧结合,要扩种饲用玉米、饲料大麦等饲草作物,推广秸秆青贮、微贮、加工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实现过腹还田。要严格控制化学品投入,根据作物、畜禽和水产的实际需要供给,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替代品的引进开发和推广。要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生物间的降解和利用作用,减少面源污染。要综合运用工程规划与设计、畜舍建设和种养技术、沼肥沼渣利用技术等创新成果,推广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工程和发酵床养殖、异位堆积生物发酵等畜禽养殖减排技术。坚持“适度、适宜、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养殖规模。以养殖大户、家庭牧场为主体,网络联系周围农户,组建合作社、农技协等农牧结合产业联合体,建立养殖大户、家庭牧场与周围农户的秸秆消耗和畜禽粪便消纳机制,将畜禽粪便转化成有机肥料、生物蛋白、沼气能源等,实现局部区域内资源循环、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袁日进.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畜牧业,2016(4):25-28.

[2]朱志强,郭爱红.新型农村集约化养殖业发展中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3):1-4.

[3]罗艺,赵蒙蒙,蒋小涵.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1):5-11.

[4]杨彩霞.衡阳市发展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思路与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14(1):35-37.

上一篇:耐热环氧胶粘剂研究下一篇:名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