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2024-11-03

扬州生态建设实证研究(通用4篇)

扬州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篇1

摘要:文章采用走访、问卷、采访等方式, 对扬州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的幸福感进行调查, 结合居民幸福感的评价体系指标及相关实证分析找出扬州城市生态化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影响关联度。为扬州市的生态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扬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关键词:扬州,生态建设,幸福感

一、研究背景

(一) 背景及意义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推进, 使得经济水平得以提高, 基础设施得以完善, 社会机制和人的思想观念得以更新, 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2013年出台《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研究报告》,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计划用七年时间打造一个生态安全可靠、生态文化先进、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人居优美、生态制度完善的宜居城市。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已经成为扬州市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今后任务。可是, 经济发展的同时, 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居民幸福感很难令人满意, 加强城市生态化建设对减少城市化危机有重要作用。因此, 研究扬州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Wanner Wilson在《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中, 首次定义幸福是实现个体的价值观及生活满意度。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幸福感的度量, 在中国知网上以“幸福感”为关键词可以搜到从1996~2000年共25篇, 2001~2006年共249篇文章, 特别是近五年, 相关文献激增, 达1690条。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 居民对幸福感的需求就会逐渐增加。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与研究, 发现对居民幸福感指数的研究, 国外要大大超前于国内, 国外学者在心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众多领域都进行了幸福感的研究。从研究城市生态化水平的容上看, 大部分学者着力于生态化城市建设进程和生态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而国内将两者相结合, 研究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居民幸福感的关联度的文献则相对较少。

二、研究内容

(一) 问卷调查情况

1. 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80份, 有效回收78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7.5%。

上图说明: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占28人, 女性占52人, 其中30岁以下37人, 30岁以上的43人。

2. 问卷反映扬州居民幸福感情况说明

上图显示扬州居民感觉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7%, 其中非常幸福占23.7%, 比较幸福占51.2%, 感觉不幸福的占26.3%, 其中一般占17.5%, 不太幸福占7.6%。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本科以下学历中, 感觉自己不幸福的占32.65%, 本科及以上学历中不幸福的占10.34%。学历越高不幸福感越低。月可支配收入越高, 居民幸福感越强。1000以下的居民感觉自己幸福的占65.2%, 1000~3500的占77.4%, 3500~5500幸福的占80%, 5500以上收入的人100%感觉自己幸福。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 性别、受教育程度、月可支配收入等都是影响扬州居民幸福感的因素。

3. 影响扬州居民幸福感的因素

扬州居民认为居住环境、收入水平、工作学业压力、社会安全等也是影响生活幸福的“压力”来源。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 扬州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 从简单的关心家庭生活到更加关注社会环境, 扬州居民的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扬州居民认为最有可能增加自己幸福感的因素是舒适的生态环境, 其次才是稳定的收入、安定的社会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4. 扬州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看法

对于是否同意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填写问卷的扬州居民中有72人同意, 仅有1人不同意。数据显示, 扬州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生态环境。

上图显示居民对扬州市目前的生态环境满意的占71.3%, 其中非常满意占17%, 满意的占53%;感觉不太满意的占29.7%, 其中觉得有待改善的占24%, 不满意的占6%。

(二) 扬州城市生态化与居民幸福感关联度

扬州市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城市定位为“对外辐射能力强、协调发展”的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2003年扬州市人大通过了《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扬州生态市建设提上日程。扬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扬州市的生态状况, 《扬州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扬州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 因此科学地评价扬州城市生态化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对城市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扬州城市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必须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描述。城市生态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繁多, 如何准确地把握其特点, 从大量的表现城市生态化水平的因素中进行高度抽象、概括, 抓住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独立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发展性、重点突出原则, 择优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因素

在扬州城市生态化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指标体系中, 涵盖了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子系统指标反映了城市区域内自然生态水平, 与居民幸福感密切相关的指标包括环境保护, 景观建设, 城市面貌等。经济因素子系统指标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与居民幸福感密切相关的指标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数额, 产业发展结构等。社会因素子系统指标反映了城市整体文明和文化程度, 与居民幸福感密切相关的指标包括城市的人口状况, 就业失业率, 医疗教育水平等。

三、扬州市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一) 开展生态教育宣传, 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意识

大力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 建议扬州市政府可以从多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党政干部培训体系中, 公务员任职培训应当安排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 重视生态文明课堂教育, 把生态知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与主题教育活动。

3.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内容, 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向农村传播。

(二)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依据扬州的地形地貌及生态基础, 规划形成南部长江河流江岸型横向生态安全防护带, 中部沿京杭运河及邵伯湖、高邮湖形成的纵向水系生态安全防护带, 西部丘陵山地生态安全防护带, 东北部里下河农业、水系复合生态安全防护带, 中部农业基质型生态安全防护带。着力强化生态保障空间维护, 严禁一切与主导生态功能不一致的开发建设活动, 进一步形成扬州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三) 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

以国际化为引领, 以市场为推动, 传承沿江、沿河、沿路发展的总体框架, 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园区、主城区、重要交通节点等区域, 着力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强化政策扶持, 鼓励共建共享, 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逐步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结构。

(四) 传承扬州历史文化, 打造扬州名城的文化标志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人文荟萃, 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时刻体现扬州历史人文特色, 弘扬崇尚自然与保护生态的优秀传统。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 展示地方特色生态文化。建设扬州生态文化产业园, 使之成为与周边经济、文化区域互补, 交通便捷、配套设施齐全、环境独佳、功能齐全的生态文化产业基地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心。

四、结束语

2013年11月扬州市政府出台的《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研究报告》已经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未来七年的总体规划目标, 扬州将以优质的产业生态服务、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悠久的人文生态传统为特征, 促进传统经济向开放型循环经济、互补型共生经济和规模型网络经济转型, 不断探索苏中经济跨越式腾飞的新模式, 将扬州建设成为城市生态环境良好,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城乡居住环境优美, 居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参考文献

[1]Wanner Wilson, Rotter J 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

[2]宋丽娜, Simon Appleton.对中国当前城市社会稳定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 (季刊) , 2007, (04) .

[3]戚雪枫.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 .

[4]鲁元平, 王韬.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10, (05) .

扬州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篇2

1 扬州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1 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扬州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主体已经逐渐形成,主要包括:①利益受损群众,出于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考虑,环境破坏所涉及的相关地区的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高,参与意愿强烈,他们成为公众参与的主力军。②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包括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等在内的许多民间环保组织行动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对推进公众参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们向公众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对政府环保项目谏言献策和监督、致力于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等,对政府的环境决策等产生积极影响。③专家学者,即掌握与环保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人员。许多受到广泛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最初是相关专家基于专业知识的判断所引发而并非由普通民众。④媒体工作者,他们对某一环境事件的连续报道和评论,加快了事件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进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公共“议题”,促发了更多的公众关注和参与。⑤热心公众,指热衷于参与环保的普通群众。扬州的热心公众人数众多,具有相对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兴趣,他们的参与、支持推动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他们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1.2 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扬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推进,民众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步树立。由于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参与需求和参与方式经常会构成一对矛盾,出现某种张力,所以在实践中会不断开创新的参与方式,实现方式的多样化成为解决矛盾的必然。目前,公众在体制内的参与方式包括:①“两会”提案;②信访;③听证会;④座谈会和研讨会;⑤公众意见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⑥环境行政复议;⑦环境公益诉讼等。这些方式的运用为公众的具体参与提供了可行性,使其能够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行政许可、环境保护决策和执法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将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反映到政府的环境决策里。因此,“环保公众参与不仅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而且由此使它获得了政治内涵”。

1.3 参与媒介的优化

随着民主现代化的完善和科技信息手段的进步,大众传媒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公众利益表达和民主协商的公共空间。近年来,扬州市坚持定期公开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在政府网站及主要媒体,逐月发布行政区域内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其排名;公开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与治污设施运行信息,及时公布污染源监测信息;推进执法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和违法违规单位处理整改情况。扬州市民利用网络论坛、BBS、MSN、QQ、微博、短信等网络平台参与环境事件的例子日益增多。网络媒体的普遍运用使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其所创造的自由表达空间扩大了公众参与的机会,调动了公众参与的能动性。

1.4 参与效果的改善

在政府职能转型背景下,公众对环境政策参与的合法性不断增强,他们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改变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的影响仅流于形式的现状,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就参与过程来看,扬州公众参与从事后维权逐渐向事前或事中参与发展。公众已不满足于只有在环境破坏行为造成实际后果时才进行抗议和追责,他们努力“介入行政过程本身,成为公共决策有意义的参与者,通过参与维护自身利益,防止公权力指向侵害权利的错误方向,收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就参与范围来看,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领域越来越广,不是只针对某一重大环境事件或某种特定的环境污染或破坏。公众参与的触角已经涉及城市和农村,化学、物理和生物,大气、水、噪声和土地等多个种类和方面的环境保护。就参与结果来看,公众参与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逐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 扬州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不足与原因分析

2.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总体相对滞后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保证。2015年7月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通过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已于9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我国首个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做出的专项规章。以此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规范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更加健康地发展。新《办法》的出台、施行到公众的具体实践还需要政府、媒介与各界民众作进一步的宣传与学习。另外,现阶段我国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和司法救济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和管理机制;环境公共利益损失的索赔,缺乏法律支撑;环境法律对违法者的打击和震慑力度不够,公众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一旦面对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受污染群众维护基本环境权益面临很大困难。相关法律保障的相对迟缓与滞后限制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与进程。

2.2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扬州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还停留在宣传教育环保意识、参加有限的环境保护公益劳动、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等阶段,而在协助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做好城市规划、监督和抵制污染环境的行为等方面作用还很有限。一份研究数据显示,80%以上的公众最近三个月没有参加过环保活动。同时,公众自主参与意愿不强,参加的人数太少,从众心理表现突出,政府组织的较多,民众自发组织偏少,公众参与的组织性建设还不够。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远远超出对环境利益的关注,多数公众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漠不关心,对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以为常。绝大多数公众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认知深度和准确度均不足。一些公众认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责任在于政府,而不是个人。甚至有一些公众的生态消费意识较淡薄,经常过度消费,给资源环境的净化造成压力。

2.3 环保组织作用有限

民间环保组织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经调查,扬州市ENGO起步晚,发展慢,总体数量相对较少,现有各类ENGO仅二十三家,且近七成的力量在学生环保社团中,政府部门发起组建和民间自发组成的ENGO较少,且规模不大。扬州市ENGO成员有4000余人,全职人员不足20人,其余均为兼职人员;其中63%为在校大学生,37%为社会在职人员。可以看出,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学校,广大社会在职人员参与的相对较少。近年来,扬州市的ENGO以及环保志愿者主要在开展环保专项研究和技术咨询、环境宣传和体验活动、开展公益诉讼、专业调研为相关部门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宣传与倡导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一些“自上而下”的环保组织存在着组织的自主权力小、群众志愿性参与不强、运作效率低等问题;有些“自下而上”的环保组织面临组织扩展困难、资金有限、自身的组织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依赖媒体影响环保政策和决策,直接向政府和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不畅通,影响相对有限。

3 大力推进扬州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和保障公众理性有序参与

当前,扬州公众环保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还在起步阶段,不能独立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帮手。首先,政府环保部门要改变对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躲”“闪”“怕”的心态,要认识到公众参与环保是群众的权利,应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并细化公开条目,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环境管理信息和环境质量信息。同时积极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定期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切实满足公众对环保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其次,要完善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对话机制,开辟有效的意见表达和投诉渠道,保证政府相关政策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并得到贯彻执行;要正确对待公众参与给环保工作带来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做好环保工作的动力。

3.2 强化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

影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首要是转变固有观念,使公众具有自觉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环境宣传活动。不断改进宣传内容、形式和手段,丰富宣传题材、风格和载体,做好环保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系列工程,通过理论研究、博物馆建设、组织社会活动、环保教育、环保资源开发与共享和大众传媒环保传播能力建设等系统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政策和法制宣传,提高公众预防环境风险意识,鼓励公众依法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维护环境权益;支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环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面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环保宣传品。其次,要关注舆情,根据重大舆情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建立环境舆情收集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市场环境舆情,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环境新闻发布工作,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环境信息;规范新闻采访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能力,不断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面。最后,扎实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推动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加强面向社会的培训,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众环境教育培训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3 着力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当前,扬州环保社会组织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还不成熟,作用极其有限。因而既需要发展,也需要规范。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能够由社会组织做的事情,通过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要制定和完善对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法规政策,确保其既发展得好又管理得好。其次,要努力改善环保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制定培育扶持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鼓励环保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努力为环保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拓展环保社会组织的参与渠道,建立环保部门与环保社会组织之间定期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环保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听取环保社会组织的意见与建议,自觉接受咨询和监督。最后,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提高环保社会组织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能力;通过举办“优秀环保社会组织”推选活动等形式,对运作规范、成绩突出的环保社会组织给予适当鼓励和资金支持;促进环保社会组织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4 积极探索社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

社区参与是近年快速兴起的一种社会参与新形式,可以调动基层广泛的公众力量、有效整合分散的公众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社区参与环保的模式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社区咨询委员会和社区土地关爱小组(流域管理)、英国的磋商会议和市民参与组织(水环境管理)等。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扬州对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视还不够,社区参与水平也不高,目前很少有成熟的社区在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在科学构建职能组织、完善参与制度、人员配备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参与体系。

总之,扬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和保障公众理性有序参与,要加强公众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培育和引导环保组织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社区参与的有效模式,努力营造扬州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良好态势。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扬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呈现出公众参与的良好态势,但有效性还不足。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着力培育环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并积极探索社区参与建设的有效模式,从而形成扬州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扬州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等.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扬州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篇3

1、指标选择与模型设定

(1)数据来源。 由于扬州市1998 年以前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数据难以获得,所以本文选用的样本区间为1998-2013 年, 数据来源为扬州市2007年—2013 年统计年鉴及1998 年至2013 年扬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涉及的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其中,产业结构主要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指标衡量, 产业结构优化用ISR表示。 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进行衡量,其中,金融规模借鉴Goldsmith的金融相关率(当年存贷款余额总额与GDP之比)来衡量,用FIR表示; 金融效率用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进行衡量,用FEA表示。

(3)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的模型为自向量回归模型(VAR)。

2、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在本文的计量分析中,为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对各指标数据的稳定性进行ADF检验。

表1 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四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不平稳的, 经过一阶差分后,D(Ln ISU)和D(Ln FIR)在5%的显著水平下为平稳时间序列,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平稳。 经过二阶差分后,D(Ln ISU,2)和D(Ln FIR,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 LnISR和LnFEA两个变量一阶差分后不平稳,但经过二阶差分后,D(Ln ISR,2)和D(LnFEA,2)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笔者认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经过二阶差分后,Ln FIR,Ln FEA,Ln ISR和Ln ISU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2)协整检验。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金融规模Ln FIR、金融效率Ln FEA、产业结构优化水平Ln ISR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Ln ISU四个变量都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 因此,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可能。 在计量分析中,本文用Enger—Granger检验来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用Johansen检验来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表2 表示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发展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 可以看出, 根据最大特征值检验,LnFIR,Ln FEA和Ln ISR之间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长期协整关系,说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3 表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由表中显示可知,根据最大特征值检验,Ln FIR,Ln FEA和Ln ISU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扬州市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说明扬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见表4)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看出,扬州市金融效率的提高能有效促进扬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但是,总的来看,扬州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间并没有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各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1、2 所示。

通过图1 可以看到, 产业结构优化率(Ln ISR)对其自身的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Ln ISR呈现出递减但为正的响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逐渐趋于稳定, 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到一定程度后,其发展会稳定持续下去。 图2 显示,金融效率(Ln FEA) 会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一个正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在逐渐递减并趋于稳定。 这可能是因为在产业结构优化前期,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新兴产业及服务业来说,资金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此时,金融效率对其的支持作用会趋于稳定。

3、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扬州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1) 单位根检验和Joanson协整检验表明,扬州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金融效率的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效率的提高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引起资金需求的增加,促进金融规模的扩大。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金融效率的提高不管在短期还是长期都会推进扬州产业结构优化。

二、政策建议

由上可知,金融发展对扬州市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并针对扬州市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金融效率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发现, 扬州市资金运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不高, 这不仅造成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也降低了金融的效率。 因此,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 同时,合理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强化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支持, 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风险。增加对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额度, 引导贷款资金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新兴服务业等绿色产业,使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相适应,以更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不断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加快创新融资工具。进一步放开市场进入限制,吸引更多的民间、社会或外商资本参与产业建设,逐步建立起与产业发展想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力度

面对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扬州市要充分挖掘资本市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力度。

首先,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我市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的现状,大力推动我市支柱产业、科技型新兴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创业板或者境外、海外上市。 鼓励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进行跨地区、跨行业重组,以提高产业整合能力。

其次, 本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目的,金融业可通过多种手段如消费信贷、汽车金融、船舶租赁融资以及出口信贷等业务来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支柱产业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我市可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 采用 “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板”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最后,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虽然扬州市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以知识产权及收费权等未来现金流为质押的融资业务,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中小服务企业,支持服务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股权融资及债券融资的力度,可尝试资产证券化业务。

3、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职能和地位非常微妙,既不能“越位”,也要防止“缺位”。 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不能一味追求GDP,要注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该由市场调节配置的资源,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能干预。 但政府可以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借助金融杠杆的力量,以市场效率筛选优势企业,从而在满足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规范发展。 此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风险较高、民间资本不愿进入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同时通过加大对教育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影响和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丁竹君,郭晴.甘肃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4,(4):78-89.

[2]扬州市2007-2013年统计年鉴[M].

[3]扬州市1998-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4]中国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5]江苏省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6]Goldsmith 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7]查奇芬,王亚娜.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7):68-69.

[8]史诺平,廖进中,杨炜娜.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3):114-116.

[9]段玉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59—61.

扬州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篇4

关键词:社区共有权,业主委员会,物业

我们看到媒体上经常出现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发生争执的事件。但奇怪的是, 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应当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却会出现很多“员工”欺负“老板”的事情。同时, 业主之间也会经常出现纠纷, 但最后常常都将矛头指向了物业公司。以业主委员会为核心的业主代议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大会出现数年但发展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缺陷, 不光是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同时也有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里只讨论法律框架下的改善措施。

一、实证研究情况

( 一) 与小区共有权相关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调查团队对一些小区内关于车位经常容易发生纠纷的问题做了一个调查, 主要有小区绿化被改为停车位、共同道路被划为停车位、停车位不足产生的争抢停车位的纠纷、车位位置设置不合理, 离住房太远, 停车不便、停车时发生碰擦等意外, 物业难以给予满意的补偿方案、车位被物业出租出售给小区外部人员等。另外, 还有一些管理不到位, 如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如何收费的问题, 有32. 26% 的小区没有明确的规定。

( 二) 出现问题的部分原因

在对车位的性质也做了调查统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虽然固定车位占有很大比例, 但是随机车位还仍有存在, 因为停车与小区物业产生纠纷也不再少数。停车位购买或者租赁费用过高也是部分小区业主选择随便乱停的原因。据调查表明, 61. 29% 的小区居民认为停车位费用过贵。对物业车位管理和服务满意度一般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小区取得车位的方式不明确也是产生纠纷的原因。

( 三) 小区居民对于车位归属的看法, 及其对于加强停车管理的建议

在停车场设计上更为人性化 ( 如表示清晰明确, 设计合理的停车路线) 、加强对停车场建设的资金投入, 增加车位、加强停车场管理员的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丰富停车场的服务项目 ( 如增加洗车服务, 代客停车服务等) 、改善停车设施, 建议使用新型停车使用方式 ( 如立体停车, 使用停车咪表等) 、改善停车收费方式, 建议使用新型收费方式 ( 如一卡通等) 。

( 四) 小区居民对于物权法中共有权的了解程度

最后, 就小区居民对物权法中共有权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 发现, 越是老小区, 对物权法共有权了解程度越少, 而且没有专业人员维护小区业主的利益, 往往老旧小区发生纠纷的情况越频繁, 解决难度大。

二、如何更好的推进共有权运行

( 一) 现行业主委员会的困境

1. 成立的合法性得不到保障

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由行政部门主导, 并由行政部门登记生效, 其成员的代表性不强; 一是, 主要由留守的老人组成的业主委员会, 因其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 不能行之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社区全体业主的权利。成员的素质得不到保障。大部分业主委员会的成员都不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纠纷虽然可以由法律渠道解决, 但迟迟没有进展。

2. 无法有效组织和采取行动

这个问题的造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业主自身的组织能力不强, 一些问题的利益分歧较大, 导致了业委会意见无法统一, 决策不被尊重。同时一些行政部门对业委会的排斥行为也让业委会的工作变得困难。除此之外, 物业管理公司和开发商的很多行为也让业委会的现状雪上加霜。即使在法庭上取得了胜诉, 执行的效力也让人不得不担忧。

( 二) 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1. 在入住前成立业主委员会筹委会

如果有这样一种可能: 业主在购房后, 通过公开招标, 选择合适的物业公司和其提供的服务类型或品种, 充分讨论和决定共有道路的使用方式, 协议社区公约草案。但是这个方案的实行需要很多的条件, 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社区, 但是我们认为把目光更多的投入到业主- 物业- 开发商的关系定性之前, 也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

2. 对业主进行培训和资助

对有意参加业主委员会的业主, 免费进行培训, 让其具备可以代表全体业主的素质, 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对因参与业主委员会工作付出精力的业主, 进行适当的补助, 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当然更重要的, 是逐步培养其公民权利意识。

3. 投票选举, 异议登记

有一些地方的业主委员会, 是由某些行政部门主导, 以登记为由不承认真正代表业主利益的委员会。因此可参照民法“登记对抗”原则, 登记之后一段时间, 如有异议, 可提出异议登记, 并由当地人大监督进行全体业主选举。

4. 物业管理侵权入法

上一篇:土地储备资产下一篇:英语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