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移植(精选10篇)
联合移植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手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6例 (38只眼) 翼状胬肉患者采取新鲜羊膜移植术, 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 术后羊膜愈合良好,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随访6个月~20个月, 2例有复发趋势, 余均未见复发。结论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羊膜生长、创面愈合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用眼卫生, 加强眼部护理, 预防感染, 能有效预防羊膜感染、脱落, 保证羊膜生长愈合, 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移植,护理,复发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角结膜病变, 一般认为可能是受外界刺激, 如长期风沙、日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改变, 病症轻者影响美容及引起角膜源性散光, 重者累及瞳孔区的翼状胬肉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1]。我科根据羊膜的生物学特性, 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36例 (38眼) ,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 (38眼) 患者中男16例 (16眼) , 女20例 (22眼) , 年龄36岁~67岁, 平均年龄53岁, 视力0.1~1.0.
1.2 方法
手术时刮除胬肉组织, 充分止血后, 将新鲜羊膜上皮面朝上, 紧贴角膜及暴露巩膜创面, 不留腔腺, 缝线固定。
2 结果
术后羊膜愈合良好,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随访6个月~20个月, 2例有复发趋势, 余均未见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对手术不甚了解, 担心手术的成败、麻醉是否安全、愈合情况等原因,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针对以上原因, 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根据患者的情况, 用患者所能理解的语言, 耐心细致地向其说明手术方法, 先进性、优越性与科学性, 告知患者需要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检查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讲解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解除顾虑, 以树立其手术治疗的信心, 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另外, 向其介绍手术成功的例子, 消除顾虑和恐惧,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控制手术适应证, 协助患者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如:测视力、测眼压、冲洗泪道、测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血糖测定, 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糖或血压在正常范围后才施行手术, 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2) 告诫患者忌烟酒,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术前、术中、术后咳嗽导致伤口裂开而影响手术治疗。术前保证充足睡眠, 以增进食欲, 提高机体抵抗力。 (3) 指导患者洗头、洗澡, 注意个人卫生。
3.1.3 眼部准备
锻炼术眼手术时的配合方法, 嘱患者练习眼球各方向转动, 以便术中更好配合手术。为减少术后眼部感染, 术前2 d~3 d给予抗生素滴眼液点术眼4次/d, 清洗结膜囊、冲洗泪道以消除感染病灶, 防止细菌感染。
3.1.4 重点讲解
因羊膜软化和眼的分泌物相似, 个别患者用力擦拭而致羊膜脱落, 应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对眼内不适感或视物模糊时, 不要轻易揉搓, 注意不要将羊膜当成分泌物擦掉。
3.2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3.2.1 一般护理
(1) 卧位。术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 尽量减少头部活动, 防止伤口渗血、出血, 护士应向患者讲明体位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2) 嘱不要用手揉眼及触摸术眼,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眼球活动, 勿大声谈笑, 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 以防移植片脱落, 并再次叮嘱患者勿将羊膜片当成眼部分泌物擦掉。 (3) 术后需绷带轻度包扎术眼2 d~3 d, 应向患者说明双眼绷带加压包扎的重要性, 告知家属协助患者起居、饮食, 减少双眼包扎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3.2.2 术眼部护理
术后用绷带轻度加压包扎2 d~3 d, 每天换药1次, 包扎松紧适宜, 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局部有无红肿, 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气味, 如分泌物或渗出液多, 持续性眼痛, 提示有感染或植片脱落、糜烂、溶解的可能, 要及时报告医生查明原因, 并协助正确处理。用无菌棉签分开上下睑, 擦拭结膜内黏性分泌物。在创面愈合过程中, 术眼会有痒痛感或摩擦等不适, 告知患者是正常反应, 嘱勿用手揉搓和挤压。
3.2.3 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由于手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伤口感染, 所以在为患者检查、换药、滴眼药水等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消毒工作如包扎术眼的眼垫、术眼检查用的荧光条必须无菌, 指导患者保持术眼敷料的清洁、干燥, 术后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控制炎症反应。典必舒和贝复舒眼药水交替点眼, 4次/d, 每晚睡前涂典必舒眼膏并包眼, 滴眼药水时要认真洗手, 滴眼时眼药水瓶不要接触眼球, 更不要接触角膜和植片, 动作要轻, 应向下轻轻拉下眼睑, 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 切勿直接涂在角膜上, 尽量鼓励患者自己睁眼, 勿强行开睑, 以防碰伤角膜。
3.2.4 疼痛护理
由于角膜上皮缺失及缝线刺激等原因,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术眼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睁眼困难等症状, 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和安慰工作, 告知其这是因为在角膜上皮愈合过程中缝线刺激引起的摩擦痛, 一般48 h后会缓解, 5 d~7 d后消失。保持病房安静, 减少对患者刺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教会患者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听音乐及与家属谈心等。
3.2.5 羊膜植片观察
每天用裂隙灯观察植片生长, 结膜血管爬行及角结膜创面愈合情况, 注意植片缝线有无脱落, 植片有无脱离、移位、溶解、感染等现象, 若植片成活, 术后5 d~12 d可见结膜血管向羊膜伸入, 但中央无血管区。新生上皮由角膜缘上皮片及周围健康结膜向羊膜植片增殖、移行、覆盖重建的眼表面, 移植片与创面贴覆平整。本组病例植片均生长良好, 未见溶解、脱落及明显血管翳生长。
3.3 出院指导
(1) 嘱患者不要过早停药、过早接触不利炎症恢复的因素 (包括熬夜、户外活动、抽烟、饮酒、忧伤落泪等) , 以防炎症延迟消退诱发胬肉复发[2]。 (2) 出院前1 d~2 d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嘱严格按医嘱滴眼药水, 注意保护术眼, 保持眼部清洁卫生, 勿揉眼和挤压眼部, 洗脸时不要用力洗眼, 有分泌物时, 以无菌棉签拭去, 防感染、防碰伤眼球。 (3) 注意生活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尽量减少用眼, 少看电视、电脑, 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保持乐观情绪。 (4) 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 翼状胬肉的诱发因素是环境刺激 (主要是紫外线) [3], 因此, 外出应戴防护眼镜避免刺激, 防灰尘免感染。 (5) 定期门诊复查:嘱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1次/周到门诊复查, 1个月后1次/月, 3个月后每3个月1次至1年, 以了解眼部恢复情况、术后效果及有无复发等。出现眼部摩擦感、分泌物多、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特殊情况, 随时就诊。
4 讨论
羊膜是一种透明、有一定韧性且无神经、无血管或淋巴管的组织, 抗原性甚微, 具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作用[3], 羊膜的基底膜能促使结膜组织迅速覆盖, 使创面迅速上皮化, 对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较好方式。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外, 护理过程也至关重要。通过我们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植片生长、创面愈合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用眼卫生, 加强眼部护理, 预防感染, 能有效预防植片感染、脱落, 保证植片生长愈合, 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同时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孙秉基, 徐锦堂.角膜病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435-436.
[2]齐翠萍, 李云峰, 张瑞芳.眼表重建术护理方法与复发率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 :39-40.
[3]吕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 2003, 21 (3) :45-99.
干细胞移植与中药联合治疗冠心病 篇2
日前,美国心脏学会评选出有关心脏病治疗的十大研究进展,其中,我国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样细胞显著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脏功能”研究名列前茅。这项研究把国际生命研究领域的热点——干细胞移植与冠心病联系起来。而干细胞有望解决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即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国内外大量学者的试验证实:植入后的干细胞不仅分化为心肌细胞,还分化形成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梗死灶的周边区域形成一新生组织条带,大大提高了左心室的功能。而且,骨髓干细胞还能避免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也解决了争议颇多的伦理学问题,因此,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成为研究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平台中建立了新的干细胞移植人心脏的方法,他们将导丝送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导丝为轨道送入球囊,到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后,将标记过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球囊注入,同时辅以一种复方中药治疗。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联合疗法对心肌梗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这种复方中药是由中药人参、丹参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脉功能,主要治疗中医所说的“胸痹”,适用于冠心病以及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治疗。实验结果证明,此药对心肌梗死有明显治疗作用,可减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当其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合用时,可促进移植干细胞在心肌的生存、分化、扩增,产生大量新生的心肌细胞及心肌小血管。
人胚及成人胰岛联合移植1例报道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女, 16岁, 身高1.60m, 体重52kg, 血型O型, 胰岛素抗体阳性。于2001年诊断为1型糖尿病, 首次发现糖尿病即以酮症酸中毒入院。该患采用诺和灵30R 45单位皮下注射, 但仍不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餐前血糖2.3~20.1mmol/L, 餐后3.4~28mmol/L, 不但血糖范围波动大, 而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表现, 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经检查该患者不具有胰岛移植禁忌证。
1.2胰腺的获取脑死亡成人供体一例, 脑死亡时间6分钟, 无供体选择禁忌证。经腹主动脉插管, 以4℃UW液3000ml进行原位灌洗, 胰肾联合获取, 获取的胰腺保存于4℃UW液中。8例人胚胰腺来自16~24周水囊引产胚胎, 在4℃UW液中剪除胰腺被膜及周围组织。
1.3成人胰岛的分离成人胰岛的消化、纯化及胰岛当量的计算参照加拿大Alberta大学临床胰岛分离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计算纯化前后胰岛的收获量及纯度。将纯化后的胰岛收集于室温的移植培养基中, 准备移植。
1.4人胚胰岛的收集将获取的人胚胰腺剪成0.5mm3的组织块, 胶原酶V 37℃消化后用网孔直径为0.5mm的无菌滤网过滤, 计数后培养于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 备用。
1.5移植胰岛的收集检测待移植的成人胰岛及人胚胰岛的胰岛素分泌指数, 在室温下收集于200ml移植液中。
1.6胰岛的移植在超声的引导下经皮肝穿置管于门静脉主干, 监控门静脉压将胰岛悬液输注移植于患者肝窦内。
1.7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随访追踪移植后应用赛尼哌、骁悉、他克莫司。定期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精氨酸刺激试验;检测患者体重及各项生化指标。
2 结果
2.1胰岛获取情况胰腺获取过程中热缺血时间6min, 冷缺血时间2h。胰腺重量85g, 质地柔软。胰腺消化时间20min, 未消化的组织重0.6g。纯化前收集的成人胰岛量为381, 800IEQ, 纯化后成人胰岛量为250, 136IEQ, 胰岛收获率为65.51%。收获的成人胰岛纯度为87.08%。胰岛的存活率为92.38%。体外培养胰岛素释放试验:低糖刺激胰岛素释放为0.79μU/ 胰岛 / 分钟, 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为5.62μU/ 胰岛 / 分钟, 胰岛素分泌指数为7.11。8例人胚胰岛平均重量为 (1.38±0.49) g, 平均胰岛收获 (3548.07±273.46) IEQ, 共收集胚胎胰岛30520.54 IEQ, 体外培养人胚胰岛素释放试验:低糖刺激胰岛素释放为 (0.18±0.06) μU/ 胰岛/min, 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为 (0.75±0.10) μU/胰岛 / 分钟, 胰岛素分泌指数为 (4.02±0.85) 。
2.2患者情况移植后患者餐前血糖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波动幅度较移植前下降71.5%。而且胰岛素用量仅为原来的26.7% ~40% , 在移植后的1个月内未出现低血糖表现。通过检测移植后各项指标:患者血清C- 肽、胰岛素水平均有明显回升,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精氨酸刺激试验显示移植前血清C- 肽水平仅为0.2295ng/ml, 移植后则为0.4754 ng/ml, 移植前后胰岛素水平分别为9.6844m IU/L、39.9784 m IU/L。
3 讨论
自2000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市阿尔伯塔大学Shapiro[1]报道连续7例胰岛移植获得成功以来, 埃德蒙顿方案成为胰岛移植的标准方案。胰岛移植的优点在于:微创;有效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不用每天注射胰岛素, 从而大大减少病人的痛苦[2]。但埃德蒙顿方案的成功通常需要2~3个胰腺供体供给一个患者, 而且术后需要应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 因此这项技术对于我国这样的胰腺供体来源短缺, 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院在埃德蒙顿方案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细胞移植特色, 采用胚胎和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 目的是减少成人胰岛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根据埃德蒙顿方案, 分离出高活性高数量的胰岛是成人胰岛移植成功的关键。但是由于胰岛分离纯化过程操作复杂, 人为影响因素多, 导致不同研究中心结果相差较大。本例胰岛分离中胰腺重量85g, 纯化后成人胰岛量为250, 136IEQ, 胰岛纯度为87.08%, 存活率为92.38%, 胰岛素分泌指数为7.11。按照埃德蒙顿经验一次分离胰岛量达到20万IEQ, 即可进行移植, 因此单纯分离出的成人胰岛已达到移植要求。Kandeel等[3]证明在胚胎胰腺中具有胰岛的始祖细胞或者干细胞, 并在特定的环境下分化。Street等[4]报道胰岛始祖细胞 (导管上皮细胞) 移植的数量与移植后长期代谢成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这也说明采用未纯化的人胚胰岛悬夜 (含导管上皮细胞) 移植不但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胰岛来源, 更有益于长期维持移植后内分泌代谢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原因, 考虑采用人胚胰岛和成人胰岛联合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一方面胰腺可一次分离出较多的胰岛, 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人胚胰岛在体内的增殖提供长期的胰岛素的来源, 同时由于人胚胰岛免疫源性低, 移植后排斥反应较弱, 可以减低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因此二者结合将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从移植后的随访结果可以说明移植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的储备明显增加。
考虑到经济原因, 我们选用骁悉代替雷帕霉素, 费用上降低了4/5。而且他克莫司的血药维持浓度比埃德蒙顿方案中的低, 事实证明在移植后的一个月内未出现移植排斥现象, 血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本研究结果同Ryan EA等[5]报道的一次胰岛移植效果相比移植数量较低, 但各项检测指标在相同的观察期内均好于后者, 证明联合移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hapiro AM, Lakey JR, Ryan EA, et al.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seve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using a glucocorticoid-fre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J].N Engl J Med, 2000, 343 (1) :230-238.
[2]Benhamou PY, Bayle F.Pancreatic islet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techniques, perspectives and indications[J].Presse Med, 2004, 33 (14 Pt1) :961-965.
[3]Kandeel, Fouad, Smith, et al.Advances in islet cell biology:From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to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Conference Report[J].Pancreas, 2003 (10) :63-78.
[4]Steet CN, Lakey JR, Shapiro AM, et al.Islet fraft assessment in the Edmonton protocol: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ng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J].Diabetes, 2004, 53 (12) :3707-3714.
联合移植 篇4
【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式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心脏移植中心2014年8月-11月收治的2例心肺聯合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中1例存活出院,1例因为肺出血放弃治疗。结论:在多器官功能支持基础上,依据病情及早进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有利于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损伤,可改善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病人的预后。而严格无菌操作、管道维护、体液平衡的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各项指标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是患者成功救护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组合式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6-02
心肺联合移植术(combined heart lung transplantation ,CHLT )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终末期心肺疾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全球每年仅实施约100例心肺联合移植[1,2]。该手术难度大 ,术后并发症多[3]。 CHLT术后围手术期处理复杂,因为此类患者术前心肺功能及全身一般情况极差 , 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术后常发生多器官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大多需要体外循环生命支持系统(ECLS)的支持,笔者总结了2例CHLT术后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病历资料 病例1,男44岁,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 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例2:男性,56岁,术前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伴肺动脉高压。
1.2 ECMO及CBP治疗方法
1.2.1 治疗设备: ECMO 治 疗 均 采 用Medtronic 系统: 成 人 ECMO 套 包、550 型 离 心 泵、17Fr 及21Fr 插 管 管 路、 HICO-VAR10THERM550水箱、 空氧混合调节器。CBP治疗采用aquarious CRRT 机器及配套管路,滤器采用费森AV600,置换液采用成都青山利康成品置换液。
1.2.2血管通路:2例患者均采用静脉-动脉 ECMO(VA-ECMO)治疗模式,ECMO通路均选择经皮穿刺置入右侧股静脉及股动脉;CBP血管通路1例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1.5Fr/13.5CM双腔透析导管,1例采用左侧股静脉置入12Fr/24CM双腔透析导管。
1.2.3治疗方法: 两例ECMO治疗均采用VA-ECMO模式,血流量2400-4200ml/min,治疗时间96/244h ;CBP治疗均采用前稀释CVVH模式,前稀释输入置换液, 置换速度为 2-3L/h, 治疗时间224/366h; 患者均使 用外周肝素抗凝,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40-180s之间, CBP治疗无需额外抗凝,12-24h更换滤器及管路配套。
2.结果 2例患者术后ECMO辅助,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1例患者ECMO辅助96小时,CBP辅助224小时成功撤离,脱机后病情稳定,转出监护室。1例患者ECMO辅助244小时,CBP辅助366小时,因为肺出血无法脱机而放弃治疗。
3 护理
3.1 特护组成及加护病房隔离要求 由心脏移植专科护士、体外循环组和血液净化组3名护士组成特护组,各负其责。心脏移植专科护士系统掌握病人病情,体外循环组和血液净化组负责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观察和记录体外循环治疗参数调节以及与主管医师的沟通。病人术后安排在单人层流隔离病房,感染可降低患者的成活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4],因此,预防感染是治疗期间的重要工作,主要消毒隔离措施包括: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30分钟;物体表面及医用设施每日用物体表面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医护人员进出按照隔离病房管理规范严格要求,帽子口罩隔离衣穿戴规范,接触病人前后流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控制人员流动、利于感染控制[5]。
3.2 ECMO联合CBP治疗的护理
3.2.1 体外循环支持系统的监测及护理 在实际工作中CBP、ECMO都不同程度地造成病人血容量的不稳定 , 如不能有效地稳定控制液体出入量, 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必须严密监测 心率、心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变化, 调节灌注量, 直到循环稳定、酸碱电解质恢复平衡,使CBP、ECMO平稳地进入支持阶段。 进入支持阶段后 ,q2h测量血气分析、血糖1次,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保证心率在 100/min 以上;每天做床旁心电图1次, 早晚查肾功能1次, 准确记录病人24h出入水量及各种化验指标的变化,在CBP、ECMO治疗中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至关重要, 护士应及时将监测到的生命体征、出入量等情况反馈给医生, 以便医生及时更改治疗方案。。
3.2.2严格无菌操作 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各种接头及三通开放于空气中,ECMO管道及CBP导管连接处可用无菌治疗巾覆盖,每日更换一次。在CBP动脉管路端抽血,输液以及在配制置换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3.2.3 维持血管通路通畅,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及电源线路ECMO管道及CBP导管连接复杂,维持体外循环血管通路的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扭 曲 、污染、漏血、渗出、凝血等。 防止因病人体位的变动导致双腔管扭曲、堵塞,使血流量降低。翻身时注意保护管路, 减少不必要的体位变动。对于烦躁病人给予适当约束。严格监测静脉压、 超滤率等指标, 尽早发现滤器的凝血程度。 如发现体外循环血管通路有凝血的征象应及时处理。过多的仪器、电源线、导线、管道让护理过程中潜藏了太多的隐患 , 这就需要护士注意仪器的摆放和电源的管理。 呼吸机放在病人头部的右上方;输液系统在病人头部的左上方;CBP导管穿刺在颈内静脉时,机器摆放于床左上方,在股静脉时CBP摆放在床的右下角;ECMO机器摆放在床左下角,这样合理布局有利于操作。电线、导线过多应将线路捋好, 沿床下架子分别固定好,插座固定在床架子上,地上保证无线无插座,电源插头应分开插放,避免电压过大造成短路、 烧毁, 发生危险。
3.2.4 保证输入体内的体外循环血液温度与患者体温一致 ECMO支持及CBP治疗时对体温影响较大,过低的血液温度易发生凝血机制和血流动力学紊乱,而温度过高会增加氧耗,不利于心肺功能恢复。因此,为避免不良影响,设定水箱温度至36.5—37.5度,调节CBP加热器维持置换液温度在37度,保证回流至体内的血液维持生理温度。本组病例体温最高达39-41度,调节水箱及置换液温度进行物理降温后体温降至正常。
3.2.5 凝血系统的监测 ECMO支持及CBP治疗期间需全身肝素化,肝素过量易导致出血。因此,第一个24内应每小时测量ACT。24小时后每2小时测量1次。同时每4小时测量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根据ACT,PT,APTT大小调整肝素用量。本组病例ECMO置管前均给予肝素首量20-40U/KG达到全身肝素化,之后持续泵入肝素,按10-20u/kg/h,根据ACT值调整肝素用量,使ACT值维持在180-210S。
3.3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身上管路较多,制动,镇静类药物的持续泵入,多种机器辅助联合治疗,是压疮发生的高发人群,本组病人在骨隆突部位使用硅胶垫,防压气垫床,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每日床上擦浴,及时更换潮湿的看护垫,2名患者均未出现压疮。
3.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ECMO早期由于全身抗凝化,并发症以脑出血最为严重,间断唤醒,对患者的神志状态进行客观评估。另外,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操作集中,藥物的使用选择静脉给药,避免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以免增加出血的概率。晚期并发症以栓塞常见,注意观察四肢末梢皮温、颜色及是否出现四肢浮肿等[5]。
3.5 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ECMO及CBP支持系统在循环过程中,致使红细胞损伤破坏,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加之全身肝素化,有潜在的出血危险,留置导尿管每4-6小时做尿常规。留置尿管接子母式集尿袋,每小时记录尿量并观察尿液颜色,每次留取不同时间3杯尿液进行尿液颜色及形状对比,并每班交接。
3.6 镇静镇痛治疗的护理 ECMO治疗期间,全身多处插管,给患儿带来疼痛及躯体不适感。本例选用咪达唑仑注射液和枸橼酸舒芬太尼静脉泵入,如吸痰等刺激性强的治疗时遵医嘱给予维库溴胺注射液,掌握镇静、镇痛然后肌松的原则,减少患儿躁动,维持患儿昼夜规律,使其安静休息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Hertz MI, Taylor DO, Trulock EP, et al. The regis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transplantation : nineteenth official report-2002 [J] . J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 2002, 21 (9): 950 - 970.
[2] Gilbert S, Dauber JH, Hattler BG, et al. Lung and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82-2002[J].Clin Transpl, 2002, 16: 253 ~ 261.
[3] 陈道中,陈良万 ,吴锡阶,等.同种异体心肺联合移植三例临床分析[J] . 中医学杂志 , 2007, 86(46): 3306 -3308.
[4] 李云,张银英,庞群英,等.体外膜肺氧和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9(22):18-22.
联合移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角膜碱烧伤病人35例 (35眼) , 男性26例, 女性9例, 年龄20~61岁, 平均45.6岁。均为接触强碱所致, 角膜、结膜均受累, 碱烧伤时间1~3d, 平均1.5 d。烧伤程度按全国眼外伤职业性眼病学组通过的分度标准[4]划分, Ⅲ度12眼, Ⅳ度23眼。
1.2 羊膜的制备
选取同期住院的健康剖宫产产妇 (血清学检查排除梅毒、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 , 获得胎盘, 无菌操作下取羊膜, 先用9 g/L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其表面的血迹, 在无菌显微镜下刮去羊膜的纤维母细胞层和海绵层, 仅保留含有基底膜和致密层的羊膜, 然后用含2000u/mL庆大霉素的平衡盐溶液浸泡2h, 放入4℃冰箱保存备用。
1.3 手术方法
首先清除病人结膜囊特别是穹隆部残留的碱性物质, 然后反复用9g/L氯化钠溶液, 或含10~20g/L维生素C的氯化钠溶液 (9g/L) 冲洗结膜囊, 直至将眼球表面异物及结膜表面坏死脱落物质冲洗干净, 丙美卡因滴眼液点术眼, 2﹪利多卡因2mL球结膜下注射, 刮除已坏死的角膜上皮和浅层组织、剪除坏死结膜组织及浅层巩膜组织至血液循环现象出现, 烧灼止血后在对侧眼上方角膜缘取自体干细胞 (4mm×4mm×4mm) 植片, 包含2mm结膜组织, 干细胞所在处用10-0尼龙线标记, 使植片的干细胞所在处与烧伤最重区域的角膜创缘对应, 并固定于角膜烧伤最重区域。缝合处避开瞳孔区, 选用适当大小的新鲜羊膜移植片覆盖角结膜创面, 上皮面向上, 并用10-0尼龙线经过浅层巩膜环形间断缝合, 将羊膜移植片边缘与结膜创缘紧密连续缝合, 层间不留积血, 积液。术毕用典必殊眼膏涂眼, 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典必殊眼水、贝复舒眼水、普拉洛芬眼水点眼, 环孢霉素A每天4次, 晚上涂典必殊眼膏。每日清洁换药, 14天拆线。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 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粘附、存活情况;羊膜粘附、羊膜自溶情况;拆线后视力恢复情况;角膜情况, 包括角膜上皮, 角膜混浊轻重, 新生血管是否长入, 是否存在角膜自溶、角膜穿孔;球结膜充血情况, 是否出现过敏、继发感染及睑球粘连情况。术后10天连续观察, 一个月内一周随诊一次, 两个月后每月随诊一次。连续12个月。
2 结果
Ⅲ度4例 (4眼) 病人术后羊膜贴附好、无自溶, 14d后拆线检查角膜透明性好转, 球结膜充血减轻, 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0.2;荧光素染色示角膜阴性, 结膜点状染色, 无睑球粘连及角膜新生血管长入, 继续点贝复舒眼水2周。Ⅲ度8例 (8眼) 病人术后羊膜贴附好、无自溶, 14 d后拆线检查角膜基质层水肿明显减轻、变薄, 见云翳或浅浅的斑翳, 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提高0.1~0.2;荧光素染色示弥散点状染色, 球结膜呈波纹状着染, 继续用妥布霉素眼水点眼2周, 贝复舒眼水点眼8周, 无睑球粘连及角膜新生血管长入。Ⅳ度2例 (2眼) 烧伤15 d后再行羊膜移植后眼球保住, 视力未见好转, 余患者有不同层度的提高。睑球粘连者2眼, 有新生血管者5眼。
3 讨论
角膜强碱烧伤时, 因碱与组织中的脂类快速发生皂化反应, 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及胶原酶, 角膜基质层发生溶解, 使碱液很快穿透组织向深层渗透, 因此危害严重。以往常采用自体黏膜移植术或异体角膜移植术治疗, 但由于术后黏膜挛缩以及排斥反应等因素, 影响其临床效果,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HODSON[5]认为通过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角膜的正常免疫屏障功能得到维持, 干细胞增殖后逐渐恢复角膜上皮细胞的完整结构并防止新生血管及结膜上皮的长入, 且能够保持角膜上皮的特性。羊膜作为角膜干细胞生长的载体, 是因为羊膜来源丰富、透明、无免疫原性, 具有作为细胞赖以生长的基质替代物及刺激细胞增殖形成多层细胞结构的特性, 可促进结膜组织再生修复[6]。羊膜可以快速抑制TGFβmRNA表达, 从而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形成, 减少瘢痕形成[7];羊膜中含有不同形式的蛋白酶抑制因子, 能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羊膜基质中含有的各种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抑制相应的蛋白酶, 促使炎症细胞迅速凋亡。另外羊膜作为一种基底膜, 具有类似角、结膜相同的成分, 即Ⅳ型胶原纤维, 是一种支持上皮细胞生长的理想物质。
我们根据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羊膜的特性, 联合应用于临床, 在角膜碱烧伤的早期治疗中, 及时彻底地阻断继发性眼损害, 早期恢复角膜透明性, 及时重建眼表。尽可能恢复视功能, 减少并发症。通过对35例重症眼部碱烧伤进行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角膜缘干细胞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在治疗眼部重度碱烧伤的作用。方法 取患者对侧角膜缘干细胞及健康的新鲜羊膜, 对35例重度眼部碱烧伤患者35眼伤后1-2d行坏死角结膜清除, 将侧角膜缘干细胞及健康的新鲜羊膜上皮面向上覆盖在眼球表面, 间断缝合, 术后加压包扎, 1d后开放点眼, 14d拆线。结果 35例患者35眼成功保住眼球, 视力恢复情况, 25眼≤0.1其中2眼光感, 5眼手动, 18眼指数~0.1, 10眼>0.1。睑球粘连者2眼, 有新生血管者5眼。结论角膜缘干细胞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可以更好的重建眼表, 提高视力, 治疗严重的眼部碱烧伤是一种简单可行、实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碱烧伤
参考文献
[1]Pfister RR.Corneal stem cells disease:concepts, categorization, andtreatment by auto-and homotransplantation of limbal stem cells[J].CLAO J, 1994, 20:64-72.
[2]Coster DJ, Aggarwal RK, Williams KA.Surgical management of ocularsurface disorders using conjunctival and stem cell allografts[J].Br JOphthalmol, 1995, 79:977-982.
[3]Tsubota K, Toda I, Saito H, et al.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nealepithelium by limb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ocularsurface disorders[J].Ophthalmology, 1995, 102:1486-1496.
[4]全国眼外伤职业性眼病研究协作组.眼部烧伤分度标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83, 5 (2) :封3.
[5]Hodson S.Cultivating a cure for blindness[J].Nature, 1997, 387:449.
[6]Shimazaki J, Shinozaki N, Tsubota K.Transplantation of amnioticmembrane and limbal autograft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teryiumassociated with symblepharon[J].Br J Ophthalmol, 1998, 82:235-240.
联合移植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翼状胬肉患者共40例 (46只眼) , 男10例 (12只眼) , 女30例 (34只眼) , 年龄32岁~69岁 (平均年龄41岁) , 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15眼。所有病例均经药物治疗后疗效不佳, 本组翼状胬肉均为病变侵犯角膜范围较大者, 超过1/2瞳孔区14眼, 1/3~1/2瞳孔区17眼, 至瞳孔缘者15眼, 其中15眼为1~2次手术后复发的病例。本组已排除其他眼表疾病。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 局部浸润麻醉, 沿翼状胬肉体两侧分别剪开球结膜, 钝性分离球结膜与其下方的增生组织, 于胬肉体部剪断已分离的球结膜, 并向泪阜侧掀开, 将增生的胬肉组织充分暴露, 再将胬肉组与巩膜进行分离, 于半月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 然后将胬肉头部自角膜上分离下来。取同侧上方结膜下注射麻醉药约0.2 ml, 术眼距角膜缘5 mm处纵向剪开球结膜, 充分分离结膜与筋膜组织, 切除植片视翼状胬肉病变大小而定, 上皮面向上, 10-0尼龙线缝合四角固定于巩膜上, 余三面均间断缝合固定于巩膜, 颞上方取材处不予处理。术后处理:术后结膜囊内典必殊眼液和贝复舒眼液点眼, 单眼加压包扎1 d~2 d, 每日换药, 观察角膜上皮生长情况, 术后7 d拆除球结膜缝线, 出院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以后不定期随诊。
1.2 结果
术后1 d~2 d均有异物感、流泪症状, 2 d~3 d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角膜上皮基本修复, 术后7 d~8 d移植片周围巩膜裸露区均被覆上皮, 移植片贴附紧密, 可拆除球结膜缝线, 术后所有病例移植片成活良好, 无脱落及堆积现象。随访3个月~2年, 平均14个月, 仅1眼复发, 复发率1.3%, 其他患者均鼻侧球结膜平整, 无睑球粘连及眼球活动受限。
2 讨论
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紫外线辐射等刺激和结膜炎症有关, 胬肉组织侵入角膜后, 可以引起散光, 当进入光学区后则引起视力明显下降, 手术切除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传统单纯切除的方法复发率高达20%~70%[2,3], 近年来研究认为胬肉主要发病机制为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 使得增生活跃的结膜纤维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 而通过自体球结膜移植, 则为胬肉区提供了正常的干细胞。干细胞不但能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 使角膜恢复正常的透明, 而且还可以为病变区结膜和巩膜组织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 从而有效地阻止结膜源性组织增生, 防止胬肉复发, 达到治疗目的[4,5]。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是由于手术创伤加快了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致, 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 除有复发倾向外, 复发的原因是术前结膜有活动性病灶存在, 术中对结膜下的胬肉组织分离不彻底, 在巩膜及角膜表面有残留的胬肉组织, 针对这些因素, 我们术前给予典必殊滴眼液点眼, 结膜炎症反应明显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6]。术中采取逆行撕除, 首先在翼状胬肉体部两侧剪开球结膜于球结膜增生组织间, 增生组织与巩膜间分离至泪阜, 于根部剪断增生组织, 创面光滑基本不残留。这是因为翼状胬肉是在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间推进, 其间易于分离[7], 操作简单, 更安全, 有利于上皮的修复。把翼状胬肉组织从角膜缘向头部撕除不仅易剥离, 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角膜组织的损伤, 术后易修复, 明显优于传统的切除。
手术时需注意事项: (1) 病变组织彻底清除, 尤其复发性翼状胬肉者巩膜表层瘢痕组织, 但术中注意避免损伤内直肌和防止角巩膜穿孔; (2) 巩膜床充分止血, 结膜植片要足够大, 防止新生增生组织从植片周边长入; (3) 植片紧密缝合固定防止移位、脱位及积液; (4) 手术显微镜下撕除胬肉头部组织, 角膜创面干净、平整, 无刀痕, 减少手术刀操作切除组织致角膜穿孔, 损伤小, 减少散光, 减少复发。
翼状胬肉目前治疗方法较多, 如转位法、带蒂球结膜移植、唇黏膜移植等, 但由于复发性胬肉组织粘连范围广、位置深、取材困难等致手术难度大, 而且术后效果不佳。本组病例均采用自体结膜移植, 安全性高, 不存在排斥反应, 植片成活率极高, 供区结膜修复良好, 治疗翼状胬肉有效降低其复发率, 恢复良好的生理外观, 未出现角膜、结膜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术式简单易行, 安全经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结膜移植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沿胬肉体两端分别剪开球结膜, 钝性分离球结膜下的增生组织, 于胬肉体部剪断已分离的球结膜, 并向泪阜掀开, 将增生的胬肉组织于巩膜分离, 于半月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 然后逆行将胬肉头部自角膜缘上分离下来, 将结膜片移植于巩膜裸露区。结果40例 (46只眼) 翼状胬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 平均14个月, 仅1例复发, 复发率3.1%。结论胬肉逆行撕除加自体结膜移植大大降低了胬肉的复发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逆行撕除术联合结膜移植
参考文献
[1]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4, 18 (2) :116~121
[2]刘汉生, 杨洁, 钟烈红, 等.海南省两县 (市) 翼状胬肉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 2001, 37 (4) :21~23
[3]阎启昌, 刘忠鑫, 邸悦, 等.三亚地区翼状胬肉发病与紫外线暴露时间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24) :1308~1310
[4]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54~365
[5]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08
[6]包扬俊.逆行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 (1) :72
联合移植 篇7
关键词:皮瓣移植,负压封闭引流术,慢性溃疡
慢性皮肤溃疡 (CSU) 又称难治性溃疡, 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1]。皮瓣移植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随着负压封闭引流术的介入, 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成为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常用手段。有文献报道, 该治疗方法对慢性溃疡疗效确切, 创面恢复快且能达到美容的效果。近两年我院外科运用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 (VSD) 治疗53例慢性溃疡患者, 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皮肤溃疡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皮肤溃疡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其中, 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患者的年龄为10~80岁, 病程长达2年多。按照溃疡性质划分, 30例患者属于外伤性溃疡, 12例患者属于静脉淤血性溃疡, 6例患者属于神经营养性溃疡, 2例患者属于缺血性溃疡。按照溃疡部位划分, 20例下肢溃疡, 13例上肢溃疡, 9例背臀部溃疡, 8例胸腹部溃疡。
1.2 方法
1.2.1对创面进行清理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彻底清除, 将腔隙中已经坏死的组织、脓液和存在的异物彻底清除掉。之后对创面进行常规性的消毒, 将创面周围的皮肤擦干。
1.2.2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术 (1) 在了解患者创面大小、形态的基础上, 将无菌医用泡沫 (VSD敷料) 材料裁剪好, 以使泡沫材料充分接触创面。如果患者的创面比较大, 可以采用丝线对泡沫相互连接处、材料与创缘连接处进行间断缝合, 采用三通接头把多根引流管串接至1~2个负压源。 (2) 采用75%酒精对创面周围的皮肤进行清洗, 将油脂和污物去除掉, 然后采用干纱布将其擦干。之后采用半透薄膜对创面进行密封, 薄膜不但要把整个医用泡沫覆盖住, 还需要把至少2~3cm创面周围的健康皮肤覆盖住。 (3) 把引流管直接从创缘引出, 采用5.0cm×10.0cm薄膜的一端把创面覆盖住, 用薄膜的其他部分的中间部分将引流管包裹好, 两边相互粘贴, 形成系膜状, 把边缘部分粘贴在皮肤上面。 (4) 将负压接通, 若泡沫很快塌陷, 则表示封闭效果理想, 可以将负压源阻断掉;若泡沫出现回弹情况, 则表示封闭效果不理想, 应当将影响封闭效果的原因找到, 重新进行封闭。 (5) 把中心负压引流装置连接起来, 将负压调整在-125~-450mm Hg范围内进行持续吸引[2]。若第一次封闭之后引流量比较多, 则可以将敷料及时更换掉, 然后重新进行清创, 进行封闭引流。若一直没有达到封闭的理想效果, 可以多次对泡沫材料进行更换。
1.2.3皮瓣移植一般情况下, 封闭引流术后5~7d需要把创面开启。如果肉芽新鲜、湿润、呈颗粒状, 则可以对患者进行皮瓣移植二期缝合。需要选择不同的肌皮瓣或者筋膜皮瓣对死腔进行填充, 使创面得以覆盖。
1.3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若患者的局部炎症得到有效消退, 溃疡面得到彻底愈合, 并形成瘢痕, 则可以判定患者已经治愈[3];若患者的局部炎症得到一定缓解, 溃疡面得到显著性的缩小, 还有糜烂渗出, 则可以判断患者得到有效效果;若患者的症状、创面没有得到任何变化, 则可以判定患者治疗没有效果。
2 结果
50例患者创面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21d后, 肉芽新鲜, 无感染,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其中得到治愈的患者共40位, 得到有效治疗效果的患者共10位, 治疗有效率高达100%。随访3个月, 创面全部愈合, 无复发, 且创面美观。患者满意度极高。
3 讨论
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皮肤病, 临床表现各异, 给患者身心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传统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方法治疗时间长, 见效慢, 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而且也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我院科室利用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慢性溃疡创面,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 有治疗时间短, 见效快, 创面美观的优势。同时, 利用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慢性溃疡创面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 也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的原理是变开放性伤口为闭合性伤口, 隔绝被引流区与外界的交通, 保证被引流区有较高负压[4]。与传统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方法相比, 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具有治疗时间短, 创面愈合快等优点。负压封闭引流后, 创面肉芽新鲜, 此时再行皮瓣移植手术, 皮瓣容易成活[5]。从本次研究的结果看,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皮瓣移植方法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皮瓣成活率高、复发率低, 创面愈合效果较好且美观, 患者满意度高, 且操作简便,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华德, 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3-71.
[2]任群洲, 王晓明.改良全封闭式持续负压术 (VSD) 在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生, 2010, 12 (16) :74-7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疗效评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张美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治疗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4.
联合移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组 (观察组) , 39例 (42眼) , 男性23例, 女性16例, 年龄26~68岁, 平均43.6岁, 其中初发性17眼, 复发性25眼;胬肉单纯切除术组 (对照组) , 36例 (42眼) , 男性16例, 女性20例, 年龄26~68岁, 平均43.6岁, 其中初发性15眼, 复发性27眼。胬肉侵入角膜缘内2~5mm,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羊膜制备
生物羊膜取材于健康产妇的胎盘组织, 经由细胞保护液处理和冷冻干燥后灭菌密封保存, 常温下可保存1~2年。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胬肉切除术, 暴露巩膜。治疗组术中常规消毒, 采用1%丁卡因作表面麻醉, 开睑器开睑, 在显微镜下常规切除翼状胬肉, 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在胬肉颈部角膜缘后2mm处剪开结膜, 分离胬肉与眼球筋膜、巩膜至半月皱襞处, 然后剪断胬肉组织, 并保持巩膜创面平整、干净, 术中止血应彻底。切开角膜浅层, 将相应形状的羊膜移植到暴露的巩膜及角膜缘创面上, 上皮面朝上, 展开、铺平, 游离缘压到结膜下约 2mm, 用10-0号尼龙线在羊膜移植片四角间断缝合, 将羊膜固定于巩膜及角膜缘表面[1]。术后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绷带包扎患眼, 并每日换药, 防止感染。及时用裂隙灯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羊膜移植情况, 待上皮修复良好后滴用典必殊滴眼液4次/天, 1~2周可拆线出院。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结膜平整, 无充血、增生现象, 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情况良好, 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生长;复发:结膜充血肥厚, 角膜创面有翼状胬肉生长, 并侵及角膜缘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发现, 治疗组38眼治愈, 治愈率为90.5%, 高于对照组的52.4%, 对照组20眼术后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47.6%, 显著高于治疗组, 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为4~8天, 平均5.2天, 对照组愈合恢复时间为6~13天, 平均8.7天, 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结膜增生性病变, 其临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常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 据文献[2]报道:国内在20%~70%之间, 国外在24%~89%之间, 这与本次对复发率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对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治愈率高, 复发率小, 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这与戴雁[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认为单纯手术切除不仅复发率高, 且复发后再次手术更易复发, 还易引起睑球粘连等并发症。
羊膜移植物来源充足, 且不受供区结膜状况的限制, 尤其对于单眼双侧胬肉或移植区范围较大的胬肉, 羊膜移植更显优越性[4]。生物羊膜移植手术可阻止变性结膜组织向角膜创面移行和增生,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胬肉形成前的生理平衡, 从而降低了胬肉复发率[5]。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简便, 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恢复快, 降低了复发率, 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首选方法, 因此,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 (42眼) 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 并与同期行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的36例 (42眼) 作对照, 通过1~2年的随访,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发现, 治疗组38眼治愈, 治愈率为90.5%, 高于对照组的52.4%, 对照组20眼术后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47.6%, 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为4~8天, 平均5.2天, 对照组愈合恢复时间为6~13天, 平均8.7天, 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简便, 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恢复快, 降低了复发率, 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首选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生物羊膜移植,联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庞世名.手术切除并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医学信息, 2010, 23 (7) :2464-2465.
[2]邱璐璐, 任岩海, 赵保文.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2) :335-336.
[3]戴雁.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5 (3) :42-43.
[4]姜丽, 王维丽.逆向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 :69-70.
联合移植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移植联合Herbert螺钉对腕舟骨陈旧性骨折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掌侧切口加自体髂骨移植联合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15例。术后随访骨折愈合行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握力检测,MMWS(Modified Mayo Wrist Score)及DASH(Disabilities of the Arm)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局部疼痛及手掌僵硬均消失,腕关节活动度掌屈恢复率约88%;背伸恢复率约87%,握力恢复率约87%,MMWS评分为93±5分,DASH评分为11±3分。 结论 自体髂骨移植联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效果良好。
【关键词】 腕舟骨骨折 骨移植 髂骨 Herbert螺钉 陈旧性骨折
【中国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50-02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ng the effect of scaphoid oboslete fracture with autogenous iliac transplantation unite Herbert screw. Methods We analysis 15 cases with autogenous iliac transplantation unite Herbert screw from Palmar incision.All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of fracture healing ,so got the Wrist joint flexion tests, Handgrip strength tests, MMWS(Modi?ed Mayo Wrist Score) and DASH(Disabilities of the Arm)scores.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got follow-up (a mean follow-up of 12 months), all fractures achieved fracture healing, local pain and stiff of fingers are disappear, wrist joint recovery rate were palmarflexion about 88%;dorsal extension about 87%;Back stretch about 87% ; MMWS score about 93±5; DASH score about 11±3. Conclusion We get a good effect of scaphoid oboslete fracture healing with autogenous iliac transplantation unite Herbert screw.
【Key words】 Wrist Scaphoid Fracture Bone graft Iliac Bone Herbert Screw Oboslete Fracture
腕舟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腕部骨折的60% [1, 2],腰部骨折约占舟骨骨折的70%,近端和结节处骨折各占约10%~15%[3],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骨折后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严重影响腕关节的功能[4, 5]。而对于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也应当根据患者年龄及对腕部功能需求、不愈合时间长短、腕关节活动度存留、血液供应等决定其治疗方式[6]。本研究选取2006年01月-2010年01月采用自体髂骨移植联合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15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1~43岁,平均28.9岁;左侧9例,右侧6例;受伤时间6~12周,平均12周;腰部骨折11例,近端骨折4例;延迟愈合7例,不愈合8例。均有手掌撑地外伤史,屈伸腕疼痛,鼻烟壶部肿胀,被动伸拇示指疼痛,握力下降。X线表现为延迟愈合者骨端吸收、囊性变, 边缘无硬化;不愈合者骨端吸收、边缘硬化致密,形成假关节。
2.治疗方法
2.1骨质获取
局麻下沿髂嵴前外侧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长约2cm,切开骨膜剥离后显露髂嵴,骨凿凿开皮质骨后用挖匙挖取部分松质骨,放入消毒小杯中备植骨用。
2.2内固定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腕掌侧舟骨结节表面为中心点“S”型切开约3cm,血管钳钝性分离至舟骨结节处,注意保护桡动脉掌浅支,打开关节囊,刮除两骨折端硬化骨质,注意切勿过多牵拉舟骨骨折端,复位骨折端以舟骨结节为进针点直视下沿舟骨纵轴打入导针,术中X光机透视腕正侧位良好,空心钻顺导针钻入舟骨(勿出关节面),测深后拧入合适长度的Herbert螺钉。将所取髂骨松质骨做成骨条填塞于骨折断端缺损处,骨缝隙内填塞碎松质骨块,拧紧Herbert螺钉。
2.3术后处理
术后行包括拇指近节的短臂管形石膏固定,轻度掌屈位,腕尺偏10°~15°,石膏固定2~3个月,常规使用抗生素3~5d,术后第2天起嘱患者上肢行握拳锻炼。
3.结果
经过10~20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拇指及其余手指僵硬及局部疼痛,无一例出现关节炎和骨坏死。关节活动度评价(见表1):腕关节掌屈患侧68°±4°,健侧77°±3°,恢复率约88%;背伸患侧61°±6°,健侧70°±3°,恢复率约87%。双侧握力患侧32±5kg,健侧37±3kg,恢复率约87%。MMWS评分93±5分,DASH评分11±3分。
表1 术后平均12个月腕关节活动度评价
4.讨论
舟骨骨折在腕骨发生率最高,发生机理大多是由于腕关节过伸、桡偏时,桡月韧带和桡舟头韧带牵拉作用在舟骨的腰部,将舟骨极牢固的固定于桡骨的舟骨窝,加之桡骨后缘对舟骨背伸的阻挡,使得作用于舟骨结节的强大应力导致舟骨完整性的破坏[7]。由于其解剖特殊性,近端血运容易破坏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愈合时间较长,甚至25%-45%不愈合[8]。同时其解剖位置隐蔽、早期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以及部分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X线投照方向角度及体位不当等均增加其早期漏诊率[9]。
对于舟骨陈旧性骨折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患者对腕部功能的要求、不愈合时间的长短、腕关节活动度存留、血液供应、骨折块移位以及关节退行性改变等情况来决定治疗方式[6]。当骨折块位置及局部关系良好,患者年轻体健,应考虑采用促使骨折愈合的手术方法。而当患者年长、腕关节功能尚好,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减少腕部活动及用力。当腕关节疼痛日渐加重、活动受限,且骨折周围关节已明显退行性关节炎或骨坏死[10],则考虑做关节成形术或关节融合术。
手术促使骨折愈合的方法有:内固定、植骨及生长因子等。Herbert螺钉为传统内固定材料,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可牢靠的固定骨折端并可承受一定的剪切应力和扭转力,足以达到坚强的内固定及解剖学复位,对于陈旧性骨折也能起到良好的内固定作用,为早日康复锻炼起到良好的作用。自体髂骨含有丰富的松质骨及一定数量的骨髓来源干细胞,为自体骨移植的良好骨源,陈旧性舟骨骨折端吸收后间隙较宽,此时植入自体含干细胞髂骨松质骨较其他部位骨块及皮质骨均较好,可显著促进骨折愈合[11]。
本实验15例患者采用Herbert螺钉联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以很好的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Herbert螺钉在稳定的固定骨折端的同时还能起到加压作用,为早日康复锻炼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自体髂骨含有丰富的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在填塞骨折间隙促进骨折生长的同时还可以向骨细胞分化,明显促进骨折愈合,改变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结局。本手术主要优点有:(1)自体骨排除了异体骨可能发生的排斥反应及过敏反应等;(2)自体髂骨为松质骨且含有一定数量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可以填塞骨折间隙并分化为骨细胞,促进骨质爬行替代及骨痂形成;(3)刮除了两骨折端硬化骨质及囊性变部分避免术后假关节形成,为骨折局部创造了良好的愈合微环境;(4)Herbert螺钉可稳定的固定骨折端并起到加压作用。
参考文献
[1] Huang YC, Liu Y, Chen TH. Long-term results of scaphoid nonunion treated by intercalated bone grafting and Herbert's screw fixation--a study of 49 patients for at least five years. Int Orthop 2009;33(5):1295-300
[2] Barton NJ. Experience with scaphoid grafting. J Hand Surg Br 1997;22(2):153-60
[3] 刘建国. 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对骨和软组织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4;(02):321-324
[4] Schweizer A, Steiger R. Long-term results after repair and augmentation ligamentoplasty of rotatory subluxation of the scaphoid. J Hand Surg Am 2002;27(4):674-84
[5] Karantana A, Downs-Wheeler MJ, Webb K, et al. The effects of Scaphoid and Colles casts on hand function. J Hand Surg Br 2006;31(4):436-8
[6] 王亦璁, 刘沂, 姜保国. 骨与关节损伤.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40-943
[7] 谢作完, 缪心朗. 微创切口加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状骨骨折14例. 中国中医急症 2011;(04):644[8] Schuind F, Haentjens P, Van Innis F,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pal scaphoid nonunions. J Hand Surg Am 1999;24(4):761-76
[9] 李金福, 钟鸿波. 腕舟状骨骨折24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9):2211
[10] Dinah AF, Vickers RH. Smoking increases failure rate of operation for established non-union of the scaphoid bone. Int Orthop 2007;31(4):503-5
联合移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1年中的60例翼状胬肉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为初次发病, 其中男32例 (36只眼) , 女28 例 (33只眼) , 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 (52.3±10.6) 岁。病程1~8年, 平均 (4.4±1.2) 年。翼状胬肉头部进入角膜缘内2~5mm, 平均 (3.5±0.4) mm。采取随机自愿的原则, 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研究组接受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 共34眼;对照组接受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 共35眼。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胬肉侵入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手术方法
(1) 研究组:术前3d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表麻加局部浸润麻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自翼状胬肉头部前缘约1mm处切除胬肉组织, 并钝性分离至胬肉体部, 于泪阜前切除胬肉组织。清除干净角膜表面的纤维血管组织, 注意纤维组织切除的范围要大于翼状胬肉本身大小。将角膜巩膜面翼状胬肉组织清除干净后, 自术眼上方或下方取一块略大于创面的含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结膜移植片, 放置于巩膜裸露区的角膜缘处, 角膜缘对合角膜缘后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创面浅层巩膜上。将复水的生物羊膜 (江西瑞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剪成与结膜缺损区相应大小的移植片, 羊膜上皮面朝上, 覆盖在已铺过上皮植片的球结膜缺损处。然后用10-0尼龙线将其固定在浅层巩膜上, 间断缝合羊膜与移植的结膜瓣。 (2) 对照组:切除翼状胬肉与角膜缘移植同研究组, 之后缝合固定创面结膜游离缘。两组在缝合结束后, 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于术眼球结膜下, 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后加压包扎3d, 每天换药1次。术后3~5d后待角膜上皮创缘开始愈合时滴抗生素类眼液, 皮质类固醇消炎滴眼剂, 2周左右拆除各缝线 (部分病例线结自行滑脱) , 之后继续用药4~5周。
1.3 随访及数据处理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 不适症状消失时间;随访患者膜切口表面、新生血管与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羊膜移植片状况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异物感, 部分患者疼痛、畏光症状较明显。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均为6~9d, 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均为9~15d, 两组均值比较, 两个观察指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随访10~18个月, 平均13个月, 研究组复发1眼, 对照组复发4眼, 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两组术后情况及复发详见表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眼疾。目前关于其发病原因尚无定论, 但有研究认为, 角膜缘干细胞破坏导致角结膜屏障功能障碍是翼状胬肉的发病基础[2]。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后, 周边细胞迅速增生, 结缔组织和血管生成, 翼状胬肉出现。紫外线、气候干燥、风尘等均可能导致角膜缘干细胞被破坏。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探索表明[3,4], 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较单一的胬肉切除术能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率,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角膜缘干细胞损伤与翼状胬肉发病之间的关系。角膜缘干细胞可以介导角膜上皮细胞和组织的再生, 有阻止结膜上皮和血管向角膜内生长的作用。胬肉切除以后, 眼表生理环境被打破,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则填补胬肉切除后的空缺, 利于重建正常的生理状态, 降低复发率[5]。
羊膜中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干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 能刺激上皮细胞的分化和移行, 增强了上皮细胞的黏附, 维持正常上皮表型和防止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上皮愈合, 抗角膜纤维化、抗新生血管形成、减少瘢痕等多种功能。羊膜中还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 对胬肉成纤维细胞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以促进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6]。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再配合羊膜移植能够进一步促进眼表生理环境的恢复, 有利于眼表平衡的形成, 防止复发。本研究表明, 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上皮愈合时间和术后不适症状消失时间与没有进行羊膜移植的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两组随访10~18个月后发现, 研究组复率 (2.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1.4%) (P<0.05) 。
综上所述, 治疗翼状胬肉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再联合羊膜移植, 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疗效理想,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采用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30例翼状胬肉患者, 并以同期30例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对照, 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上皮愈合时间和术后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差异不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率 (2.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1.4%) (P<0.05) 。结论:治疗翼状胬肉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再联合羊膜移植, 术后恢复快, 复发率低, 疗效理想。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堪兴, 杨培增.眼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
[2]Coroneo MT, Di Girolamo N, Wakefield D.The pathogenesis ofpterygia (J) .Curr Opin Ophthalmol, 1999, 10 (4) :282.
[3]谢碧华, 许海嘉.翼状胬肉切除加角巩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现代临床医学, 2010, 36 (3) :192.
[4]刘学仁, 贺红丽.翼状胬肉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J) .眼外伤职业病杂志, 2006, 28 (6) :470.
[5]陆雯娟, 傅瑶, 范先群.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5)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