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外化

2024-10-23

行为外化(共10篇)

行为外化 篇1

摘要:社会转型背景下,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亲社会价值观弱化和亲社会行为淡化的现象。根据教育学的内化和外化原理, 从内化心理过程和外化行为过程两个维度分析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心理机制, 以求大学生对内形成亲社会价值观, 对外实施亲社会行为。基于此, 提出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反思与抉择能力, 搭建基于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的亲社会教育平台, 完善社会友好价值的传播机制, 优化增进集体正能量的外部浸染环境等策略, 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社会价值观, 更有效地实施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价值观,亲社会行为,内化,外化,道德心理特点

一、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内涵及其培养意义

(一)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亲社会行为通常被界定为个体做出的有益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包括帮助、给予、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献、救难、自我牺牲等[1]。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就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做出的有益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具体表现为助人行为、献血行为、合作行为、志愿者行为等。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 他们心理较为成熟但仍未完全成熟, 价值观虽然初步形成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二是, 大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知识水平较高, 并且有条件接受教育者正确的引导, 有能力实施亲社会行为。

(二)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意义

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高校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也就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与周围事物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2]。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即将踏入社会, 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结婚等, 亲社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也是他们由象牙塔迈入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 可以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且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移情能力, 帮助他们塑造和睦的人际关系, 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 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塑造美好的未来。

2. 促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人的社会活动即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又作用于社会。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环节, 有助于减少暴力事件, 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 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未来社会主导价值观十分重要, 并且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稳定, 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基于内化外化原理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可行性分析

(一) 内化和外化原理的主要内容

内化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 即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过程, 外化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和外化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 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 外化是内化的表现和形式[4]。

将内化外化原理运用到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是指促进大学生亲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和亲社会行为的外化。具体来说, 大学生对输入的亲社会行为信息作出价值判断, 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内化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并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将相应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意识, 形成一定的亲社会价值观;亲社会行为的外化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受内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产生外在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并实施相应的亲社会行为。

(二)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亲社会观念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的过程, 因此其心理机制可分为内化心理过程和外化心理过程。根据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 我们认为亲社会行为内化的心理机制遵循如下过程: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首先, 大学生需要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认知, 对亲社会行为了解得越透彻越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内化。其次, 情绪干扰着对亲社会行为的判断和决策, 而情感体验也复杂多样, 正性情绪的增强, 使个体得到心理满足, 有利于个体的自觉内化亲社会行为。最后, 亲社会行为内化的归宿就是个体形成亲社会价值观, 即个体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 深深地植根于个体的心理土壤之上, 使其做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亲社会行为外化的心理机制是:动机产生——意志坚定——行为决策——行为实施。动机是外化的起点, 是连接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与纽带。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施可以出于完全利他的无私动机源或是出于一定物质利益或精神鼓励等目的的动机源等。大学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中, 注意到存在实施亲社会行为的需要, 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这一内在动力因素, 并且结合外在环境和同伴群体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进而坚定自己的意志, 并且依据具体的情境做出亲社会行为决策, 而外化的最终结果是亲社会行为的实践, 将亲社会价值观转化为行为结果, 这既可以是个体单独实施的也可以是与同伴合作实施的。

(三) 内化和外化原理运用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可行性

运用内化和外化原理来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可行性。首先,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崇高的行为, 是人类的内在心理需要。一个人只有真正形成了亲社会价值观, 将助人为乐等社会价值观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 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实施亲社会行为。其次, 运用内化和外化原理来培养亲社会行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施瓦茨认为, 个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内化形成的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 从而推动个人做出亲社会行为[5]。他强调了道德义务、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内化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并强调了亲社会行为内化的积极作用。最后,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必须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相互结合的过程, 即从知到行的过程。利他思想和利他行为的形成, 离不开道德观念的内化。而外化是内化的结果, 只有将亲社会行为落到实践中, 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追求。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是内化和外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内得于己”和“外施于人”的过程, 二者缺一不可。

三、运用内化和外化原理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一) 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反思与抉择能力

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曾论述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 再到现代社会“能力的依赖”时期, 在信息和价值观急速更新的时代, 人若缺乏辨识、抉择与反思的能力, 是无法适应社会并有效生存的。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处“能力的依赖”社会阶段, 又年轻而缺乏社会阅历, 自觉的道德反思和抉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有三:一是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较强, 但仍有明显不足;二是情绪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三是自我体验深刻丰富, 但两极性明显。因此, 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内化是一个关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强调“相属关系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这决定了大学生内在都有亲社会需要, 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其归属的心理需求, 激发其亲社会情感, 培养道德反思与抉择能力, 将无意识的被动内化变为有意识的主动内化。

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内化, 培养道德反思能力需要以下三个步骤:第一, 自我反思, 增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大学生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亲社会行为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辨别, 对自身的反社会行为进行反思,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第二, 自我疏导, 锻炼移情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大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疏导, 来解决内化过程遇到的心理矛盾或者情感纠结等, 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主动内化, 形成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内隐态度和价值观。第三, 自我教育, 培养自觉的道德反思模式。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层次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增强以及亲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内化。第四, 自我抉择, 自觉承担由道德抉择所产生的责任, 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培养承担责任的能力。通过这四个途径的层次递进, 完善心理机制, 循环往复, 将社会规范、道德要求不断内化为成熟的亲社会价值观。

(二) 搭建基于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的亲社会教育平台

亲社会价值观的内化不仅需要自我教育, 还需要外在教育, 然而当前的教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不能有效地应用内化和外化原理。虽然大学都有开设思想品德课课程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 遗憾的是, 大学生们常常接受的是强制灌输式的亲社会教育, “强硬灌输最根本的特征是强制, 忽视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和人格尊严, 通过强制灌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典型的外烁, 它无法让学习者发自内心地接受并内化思想政治价值信仰”[6]。大部分教师并不关心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正确的价值观是否形成, 这也导致达不到预期内化和外化的效果。

我们必须改善当前教育的现状以增强内化和外化的实效性, 一方面, 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为平台, 构建内化亲社会价值观的教育体系。我们要重视德育课的价值, 充分利用两课这一平台, 向大学生讲解亲社会行为及其意义, 并且通过组织专题教育讲座、开设网络德育课程、观看道德模范视频等, 形成面向大学生授课的重在内化亲社会行为价值观的完整教育体系。另一方面,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增强亲社会行为外化途径的多样性。学校要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社会行为的实践活动, 如开展课堂法庭、道德银行、模拟角色扮演等。我们还需要将亲社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蕴含在外化途径中, 并且通过老师的实时指导, 不断体验, 反复训练, 锻炼其亲社会技能。

(三) 完善社会友好价值的传播机制

媒体是传播社会友好价值,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媒介。大学生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时期, 好奇心强, 容易受媒体的影响, 例如, 媒体的某些夸张负面报道, 会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 加强对媒体舆论的自律和他律, 可以疏通大学生进行内化和外化的渠道, 强化对亲社会行为的正面认知。

媒体舆论要加强自律, 应以传播正面健康的新闻为主, 多开设诸如宣传道德模范和社会正义的电视节目, 以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且要通过大学生接触到的媒体, 即以课本为主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校园广播等来传播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友好价值,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强度的正反馈效应,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顺利完成亲社会行为的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运行过程。

(四) 优化增进集体正能量的外部浸染环境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使得西方大量异质价值观涌入, 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会侵入校园, 因此亟需净化大学生外部浸染环境, 要从重视朋辈影响和增加正面能量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重视朋辈影响, 形成良性氛围。大学生在产生实施亲社会行为的注意或动机时, 往往在得到群体支持和鼓励时, 会充分体验到感恩、快乐、尊重以及自我价值感实现的满足感, 更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外化的高效实现。另一方面, 奖励助人行为, 增强正面能量。任何行为的实施都会受一定物质利益或精神鼓励的影响,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包括将做好人好事与增加学分、物质奖励或精神支持相结合, 以调动大学生实施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 号召大学生从每一件助人为乐的小事做起, 协调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 促进大学生将亲社会价值观外化为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吴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与人性观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2]张雪梅, 徐建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3) :24.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杨静.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叶湘虹.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9 (1) :189-194.

外化的灵魂 篇2

1994年,吕品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在北京的第一个个展,海报上印制了一件泥片制头像,泥土和窑火的即兴挥洒,记录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蓬勃心境。这正是《阿福》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是吕品昌1984年在河南禹县钧窑烧制的。

艺术创作中的灵光闪现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件作品出现在十年之后的海报上,可以看出它在作者心里的独特位置。它是吕品昌艺术征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是《阿福》系列的重要开端。《阿福》系列绵延数载,历经了多次形态和材质洗练,呈现出艺术家大胆而多面的思考,记录了30年来艺术家的心路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批卓尔不群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接受了写实主义的教育,也肯于在传统中踏实钻研。吕品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是年轻陶艺家中的翘楚,借用阿福形象,他实现了几个方面的梳理和总结:一是创造性地开拓了陶瓷雕塑形制的技术,形成一整套汇集个人精神的形态表现方法和符号语言,实现了本体语言研究的回归;二是通过《阿福》系列的创作,完成了在材料语言和艺术观念上的当代转型,实现了个人创作的反恳三是完善并印证了“缺陷”肌理审美理论,为他之后的创作铺垫基础。

本体语言研究的回归

本体语言的回归有双重意思:一是回归到雕塑本体造型语言的研究,二是回归到中国陶瓷艺术材料语言的探索。

吕品昌的艺术起步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而对“陶瓷”的真正认识,还得益于周国桢和尹一鹏两位导师。先生们的言传身教和景德镇的熏陶,为吕品昌的创作思考定下了基调。吕品昌认识到要创造出个人风格,必须转化写实主义塑造方法的“新”传统。他在对传统雕塑进行梳理后,将基点追溯到汉唐以来中国雕塑的传统中,探寻个人艺术发展之路。

80年代,吕品昌开始了技术和审美意味的突破。他敏锐地认识到景德镇明清以来的装饰之风和精雕细刻的方法,并不是最适合他的方式。通过对多个瓷区的考察,《阿福》系列选择了河南禹县和安徽宁国几个瓷区。其作品是多次失败后充满心血的果实。独特的泥板成型方式,技术难度之高和艺术品位之纯正,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浑厚的体态造型和充满张力的团块布局,是巧妙地发挥陶瓷语言的结果。正如吕品昌自己所说,他要在创作中寻找这种“介乎雕塑语言和技法施于陶艺的极限状态”。

艺术的演变总是会留下时代的烙印。近百年来陶瓷艺术暂时的沉寂,成为敦促艺术家求新的动力。吕品昌以个人的艺术实践打破了这样的沉寂,开辟了陶瓷艺术发展的新路,给后来者搭建了新的平台。

材料和观念的当代转型

阿福造型的形式突破具有革新意义,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真正融合中西,又具有中国气派。吕品昌并不局限于陶瓷的一种或几种技法,也没有把陶瓷作为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而是视其为一种表达自身艺术追求,人生理想的手段,体现出一种更为当代的价值。

吕品昌发展出与传统相异的阿福,展现了惊人的胆魄和卓越的才能。《阿福》系列保留了传统阿福豁然达观的识别标签,但实际上并不属于民间,却是当代文人的精神体现。当代艺术的观念转型,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个体表现,更加注重如何回到内心。

中国的艺术传统在当代面临如何转型的问题,艺术家可分为保守传承型、创新开拓型,融合中西型几类。在对材料语言的研究中,吕品昌属于第二类,在对艺术观念探索上则属于第三类。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学院教育,对中国传统也进行了潜心研究,以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写意”为基础,融合西方现代抽象雕塑,为当代雕塑家如何发展个性化造型语言提供了范例。

结语

吕品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发展了陶瓷的“缺陷肌理”,使其到达审美的高度。他打破传统观念对作品尽善尽美要求,更多发掘材料自身的美感和在制作过程中自然生发的特殊效果。“缺陷肌理”理论的提出,不仅给陶瓷带来了观念革新,也赋予当代陶瓷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

吕品昌用传统的异变推动艺术的发展。对一名严肃执着的艺术家来说,任何完全迷恋于现代样式或者是浅尝辄止借用传统样式,既不可能改变民间艺术的现状,也不可能对艺术起到真正的助推力。吕品昌的《阿福》系列,为许多在艺术之路上彷徨的艺术家开创了崭新的未来。

从“内化感受”到“外化表达” 篇3

小说演播,是把完整的故事情节, 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口语化的听觉语言,演播者要想把小说演绎得“生动形象”,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艺术功力。播音前辈张颂教授所说:语言艺术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和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由此可见,演播者不仅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知识、要具备良好的声音弹性和较强的语言造型能力,在不断训练和实践中探索,为演播工作创造充分条件。但在一些广播小说作品中,一些演播者忽视了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和掌握,翘舌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不分; 读音白字,“信手拈来”的“拈”读作“占”,“狭隘的隘”隘读成益;四声不准造成歧义,“适时”和“实施”等现象,不但给听者造成了歧义,也使一部完美的广播小说作品留有遗憾。

勤感受,外化形象塑造贴切

广播稍纵即逝的声音特性要求演播者在演播工作中要树立“受众意识”。文学作品的底蕴厚重,角色多元化,故事情境描述生动,这就要求演播者对作品要通读,并理顺故事发展脉络,了解体验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细心琢磨角色外部语言的特色塑造,这对于演播者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我们都知道,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不单单体现在语言中,也体现在情景的描述中,播者除了分析小说的每个情节,研究角色的每一句话,在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外, 还要琢磨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与作品风格与演播风格统一和谐的人物形象来,只有“当事人(演播者)”心里清楚了,我们的受众才方能听得明白,听的有趣,由此,播者外化语言的演绎的才能精彩和到位。反之,连播者都混混沌沌,弄不明白,那么听者又会如何听的有趣?听得入迷?小说演播与我们的播音主持工作不同,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我们在话筒前的状态积极地, 对象是一对一的,而小说演播则不同, 是一人一台戏,是从“内化”的众多人物感受到“外化”人物的精彩演绎,因此,播者既要生活于小说的情境之中, 又要有角色的真挚感情和较强的语言控制能力。正如萨尔维尼所说:“播讲者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要完成双重的任务;仅仅自已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抑制,就办不到这一点。”在我国众多的名家名播中,每当听到他们扣人心弦,惟妙惟肖,富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小说作品, 我深感他们靠的不是声音的张扬,而是内在情感的强大张力和外化语言的的融合。由此可见,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口”。

勤甄别,弘扬传播正能量

广播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们的宗旨, 广播小说作品的内容宣传更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讲的一样,“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论述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方针,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演播者作为广播小说的主创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说的筛选和编辑工作当中,将具有时代气息,特色鲜明的作品展示给广大听众。

近年来,随着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专业人才的不断注入,一些地方电台热衷于广播小说者跃跃欲试,一部部弘扬主旋律如,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层出不穷,如,2013年12月17日,在陕西铜川包茂高速匝道旁一辆货车侧翻,致使二十多顿橘子散落一地,当地警民联手施救的消息在中央台采用播发后,铜川电台利用地域优势,第一时间制作出三集纪实广播小说《我们村都厚道人》播出,在制作中,以演播者为叙述,以当地童谣方言快板引入,使当事人在演播室中情景再现出寒风中救援外地货车的动人场面,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好评。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O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2-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文化活动应以学生特色活动为载体,结合专业学习,依托党支部、团支部和学生组织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思想引领,大学生是正能量的捍卫者

(一)讨论热点、思想碰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要增强人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的有效途径。“大讨论”是大学生进行思辩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一种促进思想交流的有效途径。大学可以依托各班级团支部,围绕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发对热点话题的进行深入讨论,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互相启发和引导,全面、理性的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自我教育得到意识上的提高,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

“大三,你在干什么?”、“大学学习中老师应该给学生加压还是减负?”、“如何看待考研占座热”、“晨跑的利弊?”、“如何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大学要不要开展性教育?”、“阿里巴巴上市”、“跑男”、“两会”、“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同学们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及时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表达观点,学会从微观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研究事件的成因与性质,全面、理性的认识热点事件,互相启发和引导,提高理性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

时事热点大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途径,让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自我的关注更为主动与自觉,更注重将个人的理想实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团支部自行设计的新颖的讨论形式也打破了以往有关政治话题讨论沉闷、呆板的气氛,让学生在思想火花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二)雷锋精神、入脑入心。

雷锋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大学生可以通过“雷锋标语进教室”、“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讲解员”、“雷锋行,安全行”、雷锋纪念馆宣讲活动、宣传雷锋语录、雷锋默剧等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介绍雷锋事迹,倡导学雷锋做好事,使雷锋行动常态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二、率先垂范,大学生是榜样力量的营造者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增强这支骨干力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突显其创造力和先进性,对于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学生党员的奉献意识和感恩意识,可以开展“优秀党员学友计划”、课外科技经验分享会、考研就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同学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温暖。同时各学生党支部邀请优秀学生党员“现身说法”,将课外科技、考研、择业中宝贵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弟学妹。

三、志愿服务,大学生是微力量的转播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大学生愿将学习余热献社会的热情,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敬业奉献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志愿活动,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特色,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把志愿活动扩展到社区、医院、火车站等公共领域中去,让大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参与社会管理。

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必须进行常态化建设。这就要求大学生监理健全志愿活动的招募、培训、管理、激励、评价和保障制度,开展符合大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志愿活动项目。让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来自大学生的帮助,展示当代大学生锐意昂扬的精神风貌,真正用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青.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王琦琦.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2008(3)

[3]法红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浅谈作文的内化与外化 篇5

一、作文现状:闭门造车

闭门造车, 即关起门来让学生冥思苦想。当前, 多数的作文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这一方式。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成人的写作过程是一样的, 都包括两种因素:环境因素和写作过程因素 (心理活动因素) 。和成人的写作相比, 学生写作局限性很大。

学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点一线的简单循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激情。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 形式也缺乏活性, 没有生活材料的原始积累, 就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学生的文章, 写作素材经常选取的是:车上给老人让座;爸爸妈妈买菜、洗菜、做饭;回忆小学生活;晚上生病了, 妈妈赶快送医院;为什么事得到了启示, 等等。生活范围太小了, 他们把无写成有, 把假写成真, 凭空想象, 胡编滥写, 内容干瘪, 极难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的见闻感受。因此, 关起门来让学生冥思苦想是写不出有生活味的作文的。原因主要是: (1) 学校方面,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学生学习科目繁多, 每科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 作业太多, 压的学生喘不过气。 (2) 家庭方面, 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 不能关心孩子的学习, 加上文化素质不是很高, 缺乏指导, 因而, 在家庭教育中, 对作文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写出来的是什么样子, 就是什么样子。有些家长要么不过问, 不关心, 要么就蜻蜓点水地指点一二, 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种桎梏。 (3) 社会方面, 生活包罗万象, 五彩纷呈。但社会的大门对学生是关闭的, 学生只能也只会在社会的某扇窗口走马观花地看到一丁点, 窥一斑而难见全豹。晚上自习, 不能关注新闻;春游, 学校和家庭出于种种不安全因素的考虑, 可以说是圈地为牢, 不让学生越校外雷池半步;夏令营是和部分有经济实力学生的摇篮。这样下来, 学生能从生活捕捉到什么?

学生是鱼, 学校和家庭是湖泊, 社会是大海。海阔任鱼跃, 鱼儿只有在大海里才能自由地击水冲浪。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 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创作养料。

二、作文内化, 相互链接

作文和其他领域是相互连接的, 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寻求写作依据。

1. 作文和各种学科的链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表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作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地讲, 他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狭义地讲, 它和数理化体音美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初中阶段, 学生无意或有意地涉及了广义的某一领域, 便会相应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产生兴趣, 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反过来, 这些学科也会对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定的写作依据, 使其外化。

2. 作文和阅读的联接。

凡从事写作的人都有读书的习惯。写作和阅读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 而是相互作用, 相互转移。阅读能力强, 写作能力未必强, 阅读能力不强, 写作能力肯定不会强, 利用阅读教材学习写作可分为三种:模仿性的读写联结、创造性的读写联结、模仿性和创造性结合的读写联结。在写作实际中, 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好的文章的样式和语言风格以及作品自身的风格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对后世的写作影响很大, 涌现出了大批的仰慕者和成就者。现代小说流派“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 鲜明地代表了两种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 对当代的小说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写作文也不例外, 只有大量地阅读优秀文章, 才能不断开阔写作视野, 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和完善写作技巧。因此, 阅读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再创造的过程。

3. 作文和生活的联结。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也是学生作文无尽的源泉。学生要会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 丰富他们的视角形象, 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深入生活, 观察事物, 获得生活实感。切身的体验了生活, 才有可能用文字真实地、有感情地将它表达出来。我讲评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时, 特别让学生注意到文中这样的一段生活细节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段细节描写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给人的印象是“真“, 因为”真“才打动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全文撷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 以跌宕起伏的记叙, 朴实无华的语言, 使它成为“五四”以来优秀散文的名篇之一。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理解了观察的意义、作用, 使所接触到的事物同他们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同时学生要注意事物的特征, 特别是注意可能被忽略的重要特征, 一年四季, 周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秋天到了要注意的景象, 天空, 阳光, 风雨、山光、水色、花草树木和昆虫鸟雀, 以及人们生活情境的特征。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秋日景物描写,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的描绘, 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对腰鼓的感悟。由此可见, 只有对生活细致观察、动情感悟, 才能抒写出真情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学生观察影视形象、图画、照片的机会已经很普及了, 视觉形象的作用, 可能超过其它力量和手段。比如充分利用电教录像就能生动再现历史事件, 再现真实生活图画, 把远方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面前, 能够使学生观察到细微, 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兴趣和集中注意力, 利于理解, 利于记忆。因此,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丰富学生的生活, 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 语言干瘪, 内容空洞的问题。原因是学生不重视阅读, 没有“吸收”, 就谈不上表达, 没有真切的观察、体验, 缺少真情实感。因此, 只有把大量的信息进行“内化”, 加以储存, 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加以外化, 才能写出具有生活味的作文。

浅观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外化 篇6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运动的, 对于当代我国山水画来说, 当产生传统山水画的保守主义温床已经消失, 现代世界已由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转变为信息革命, 个性解放, 文化多元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绘画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艺术, 当卓尔不凡的画家和品味卓越的鉴赏家不满足于强弩之末的流行画风泛滥时, 创造性便会像箭从拉满的弓迸发出来。在多元化现代山水画发展的今天, 中国山水画画家都无疑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迷恋于创新, 但又怕新的制作规范, 雷同的形式或新的语言适应形式使得传统山水画中人文内涵渐失;部分画家在改变古老笔墨语言形式, 可新的语言表现体系又难以承担传统以及呈现文化, 难以承担时代精神的重任。无可非议, 传统本来就是种创新血液的原动力, 一种趋势。大部分美术学者认为传统是一种精神, 并非特指现象和物质, 山水画中的传统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一味学习传统必定带来保守、僵化。因而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

笔者通过观看研究大量当代山水画作特别是水墨山水当代中国山水画取西方艺术之精华, 对近现代科学探索发现的自然中的美丽如印象主义的光感用色、立体主义的几何构图、抽象主义的造型同样融入了画面之中。因而当代山水大部分都是在写画家心中之景, 眼见真实景色更多为画面需求所服务, 所呈现在画面的景色我们会感到陌生而又新鲜, 甚至怪异而又抽象。这都是为了更加吸引观赏者的眼观, 一切为视觉传达服务。可以归纳为当代山水画家更难把自己的视觉体会、理念情思和价值观念通过与之匹配的艺术形式呈现在画面上, 让观赏者更能被独特的线条、笔墨、色调所吸引。这就是视觉外化。绘画是视觉感官可见的形式, 美术作品就是通过视觉接收到的点、线、面、色等多种要素构、染出来的成相。这种成相从创作方面说是创作者心灵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毋庸自疑形式美感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了画家获取画面现代感和招引观者视线的一个关键法宝, 绘画作品感染人首先是从视觉感受开始的。不同的视觉文化观念衍生出不同的转换表现方法, 但无论哪种转换表现手法不经过缜密而学术的思考是不行的。中国山水画同样需要巧妙而独特的创作转换手法与技巧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来得以实现。

简而言之, 当代中国山水画在我国传统画派日益成熟的表现手法以及外国进步思潮理性科学的表现手法交合融汇下, 山水画各个领域, 各种创作语言和艺术形式, 开始蔓生, 出现了当今各种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无论是从构图造型来说, 还是笔墨用色方面来说, 成相都更能表达中国山水画家的理念及情思。根据对传统山水画构图成相用笔设色的不同看法, 当代中国山水画在多元化的理论背景下, 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趋向, 而民族的、表达人性“真、善、美”的山水画将成为多种趋向的主流。不得不说这是当代中国画家通过研究视觉外化这一有趣现象得来的宝贵经验。

现代山水画处在重要转型期, 山水画家如果要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就必定要坚定的拥护“重立神而不废道”的“天人合一”的这一基本创作观念。从时代需要选择课题, 将传统的笔墨化为有意义的内涵。讲创新的形式为画面视觉冲击力服务。无可厚非,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它的语言形式和形式表达的终极目的都是对他自身文化的阐释。所以当代山水画家依然要立足传统, 同时又要深入生活, 将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入作品中。只有这样, 这些旨在表达一种“真、善、美”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成为主流, 屹立于世界之林。

摘要:中国写意山水画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写景到写境, 由写象到写心, 由“如实描绘”到“似与不似”的过程。在中国山水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我国悠远历史中, 山水大师都潜移默化地循环渐进地改变了山水画的成相。而近代以来, 大量外来艺术思潮的入侵, 众多画家留学归来至使画风骤变, 因而说外国艺术或多或少改变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成相。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大多致力于另辟新路, 来体现国画新精神面貌, 因而在我国传统画派日益成熟的表现手法和外国进步思潮理性科学的表现手法融汇交合下, 当代山水画无论是从构图造型还是笔墨用色方面, 画面成相都更能表达中国山水画家的理念和情思。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山水画家更能把自己的视觉体会、理念情思和价值观念通过与之匹配的艺术形式呈现在画面上, 让观赏者更能被独特的线条、笔墨、色调所吸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视觉外化

参考文献

[1]、《视觉形式美学》赵经寰著四川美术出版

[2]、《视觉表现28谈》高中羽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3]、《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中国画精神体系》姜澄清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5]《从笔墨个性走向图示个性》尚辉著文艺研究, 2002.2.107~107.

[6]、《中国画构图研究》蒋今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7]、《绘画色彩分析》冯健亲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中国画的艺术和技巧》郑朝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旦角在二人转中的外化与赋形 篇7

女性人物如任秀英、蓝瑞莲、马寡妇等对性爱的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是以夸张的手法虚拟地表演出来的。如任秀英的“拿着小叔子当小婶,拿着小婶愣当叔公公”,“拿着小碟当烧饼”;蓝瑞莲私奔时“泞泥洼子跑冒烟,青丝开了抛脑后,罗裙开了搭在肩”,人物被性爱之情弄得神魂颠倒,追求性爱行为的疯狂性和痴迷性等,都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人物想入非非和变态的表现。在这里,虚拟的夸张形式便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为表现人的隐秘的内心世界而创造的。苏珊·朗格曾说人的内心的情感在现成的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对应的概念来得到准确无误或相近的表现的。在人的内心感受中,“不仅仅包括那些即时性的、无形式的和无意义的冲动经验,而且还包括那些作为复杂的生命网络的一个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都不能通过推论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也就不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些经验就是我们有时称为主观经验方面的东西”,只有用艺术符号形式才能表现出来,“生命的意味是运用艺术将情感生活客观化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客观化(外化)人们才能对情感生活理解或把握”。正是这种符号使情感外化,才使“想像的从来没有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使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寄寓的名目”。二人转女性人物的表现模式就是为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而创造的夸张的艺术符号。正是这种虚拟的夸张才使人们对女性(包括对女神)、对性爱的潜意识愿望有了表达的形式。

女性人物的行为是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夸张又恰恰是由旦角虚拟模仿来表现的,这就带来了它的两个效果:艺术的真实性和同构性。

二人转的女性人物及其表现之所以能取得艺术的真实性效果,就在于它是被虚拟表演出来的而不是角色化的表现。那些人物如任秀英“拿着小碟当烧饼”、蓝瑞莲“泞泥洼子跑冒烟”等如果是进入角色化的表演,就会是很荒诞的行为,就像一个精神病人那样,必然失去艺术的真实性。因为进入角色化的表现,就应该符合人物真实的思想性格逻辑,而过分地夸张就会失真。但是虚拟表演出来的人物就不同了。虚拟不仅完全允许夸张人物思想感情的某个方面,还以旦角的“丑角化”模拟把丑旦的角色意义转化到被模拟的人物身上。二人转虚拟表演的价值就在于比一般的进入人物角色的表演提供了另一种艺术真实性;比一般进入人物的表演更具艺术的假定性,更具艺术效果的强烈性。二人转女性人物都是由旦角虚拟化模仿出来的(有时丑角也模仿女性人物),旦角在模仿女性人物时运用了虚拟的手法就把女性人物对性爱的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对性爱的迷狂和献身精神表现得强烈生动无以复加。因为其中蕴涵着旦角的理解和夸张,因而它就具备了艺术的真实性效果。

二人转的女性人物是由旦角虚拟表演出来的,但就像一切模拟是模拟者根据自己的思想意愿来模拟而不存在纯客观的模拟一样,旦角的虚拟表演也是以旦角的角色意蕴来模仿女性人物的。其实,这种根据旦角角色意蕴进行的虚拟表演就是一种艺术变形,使人物被模拟者所同构。任秀英、蓝瑞莲、马寡妇、崔莺莺、刘金定、吴祥女们对性爱的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并不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而是被旦角根据旦角的意蕴虚拟地表演出来的。她们是旦角“克隆”出来的人物,因而她们是旦角的变形。

摘要:旦角对人物的虚拟表演使二人转女性人物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对性爱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的模式;在艺术表现上则是以夸张的手法使心理得到外化和赋形。二人转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基本的行为模式:对性爱的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这是二人转区别于其他戏剧、戏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

外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快餐式干预 篇8

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这是叙事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个体没有能力发现自身意义与主流叙事不相容的地方。“问题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 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 要想改变相当困难。问题外化之后, 问题和人分开, 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 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叙事治疗家始终认为人不是问题, 但是由于个体长时间地受社会文化主流叙事的影响和支配, 以至把问题内化了。但在一般的状况下, 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主流叙事, 必须通过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和关系, 用“问题外化”的方式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的意义一体化的知识。个体必须透过问题外化的过程, 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的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 找出当中不相容的地方, 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 找出在什么情况下问题对自己没有影响。叙事心理学家麦克·怀特与大卫爱普斯顿认为, 问题外化最大的优势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外化可以很快解决语文课中的各种各样教学动力不足问题。有这样的一个班, 长期以来, 老师提问题的时候, 学生都不敢举手独立来回答问题的怪象。这显然是缺乏自信造成的, 我决定尝试使用问题外化的疗法, 引领学生把“害羞”“胆怯”比喻作“山峰”“河流”等等, 然后师生共同去面对战胜这样的比喻, 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不到五分钟, 学生们就学会踊跃回答问题。解决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低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 是很枯燥无味的,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直影响着识字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叙事心理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叙事外化干预。

这一天我根据进度, 一年级的语文课《识字二》要认读以下词:

礼貌长辈温暖父母 认真扫地洗衣

首先, 我像往常一样先在黑板上出示词语拼音。

lǐ mào zhǎng bèi wēn nuǎn fù mǔ

rèn zhēn sǎo dì xǐ yī

我面对着学生懒洋洋的样子, 准备开始叙事治疗了。

我说:“觉得读拼音很烦的同学, 请举手。”

于是一年级有一半的小朋友们陆续举起小手, 说:“不喜欢拼拼音。”

我说:“这个拼音难得像什么呢?”

孩子们有的说是像爬山, 有的说是像跑跑道两圈, 有的说像不愿做家务事……

我说:“作为农村的孩子, 你们怕爬山吗?你们怕跑步吗?你们怕做家务事吗?”

有的孩子说不怕爬山, 有的孩子说不怕跑步, 有的孩子说不怕做家务事, 但是此时也有一部分同学说不喜欢爬山跑步。

我说:“敢于爬山, 跑步, 就像一位勇士一样;连山都不敢爬, 就是懦弱者了, 你们愿意当勇士还是懦夫呢?”

孩子们欢呼:“我们要当勇士!我们要当勇士!我们要当勇士!”于是, 我指着黑板上的几个拼音词语, 说:“你们怕黑板上的几个拼音词语吗?勇士们!”

孩子们于是就积极伸出手说:“不怕, 不怕?”

我说:“有没有信心马上自己拼读下来?”

孩子们踊跃回答:“有信心, 有信心!”

我鼓励说:“我们班的小勇士们放声地读吧, 老师相信你们!”

孩子们一下子情绪高涨起来, 我感觉到孩子们学习热情一下子上来了, 我暗暗高兴。接下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大声拼读黑板上的拼音词语。不到5分钟的时间, 孩子们已经熟读了。我感到很欣慰。我伸手向孩子们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是我们班的小勇士, 没有什么困难难道你们的, 我祝福你们!”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学生有作文障碍, 从来不动笔写作。鼓励千百遍, 结果还是不行。其实学生就是学习动力不足, 自卑心理造成的。这可以使用外化心理治疗。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把作文比喻成他的克星, 后来在老师的引领下, 学生下定决心战胜这个“克星”。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 学生信心满满地写下了作文—《校园的篮球场》。

校园的篮球场

我最喜欢校园里的篮球场。

春天的时候草坪开花了, 花bàng的祥子是个爱心型的, 说明我们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有爱心。

虽然很简短, 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联系不起来, 有错别字, 也有拼音代替, 可从内容上看这位学生却很有爱心。能迈出第一步, 确实很不容易, 我们欣喜若狂, 在后来的作文中, 我们鼓励他, 帮助他克服了写作文这个难关。

同样, 在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背诵环节, 也可以运用外化技术, 让学生面对困难, 主动去面对背诵任务, 而不是退缩。通过外化干预, 很快, 学生就能一段一段地背下来了, 学生的自信力也就上来了。

在外化干预中, 不仅快速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顽症”, 而且通过对话叙事治疗, 也提高了学生的耐挫力, 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一波, 钟华.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D].长春:吉林大学, 2000.

[3]林方.心灵的困惑与自救—心理学的价值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4]李明, 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行为外化 篇9

倾泻心底流淌的至诚大爱

社会历来对教师的精神层面要求高,物质层面关心少,导致教师群体很尴尬,一面要维护“师者”的尊严,一面又要为“生计”奔波。而“草根”教师却将琐碎与冗长的生活弹出了温馨的音符。他们坚守着“师爱”,这爱比起人世的众爱多了一份理性、耐性和无悔。

从孔门弟子三千开始,中国历来就有其乐融融的师生“从游”态势,温暖而令人向往。很多优秀教师都把职业当成了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坚守在教学一线,承受着今时今日还没有消散的社会偏见与误解,无论是新丁还是老将,都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魔杖,化春风为细雨的教育魔方,化辛劳为动力的心灵魔法。他们挥洒的光芒只是微小的一簇,他们成功的点滴只是琐碎的小事,他们恳切的言语只是日日里的絮语,然而,却分明有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在蔓延、伸展、席卷……

沐浴从未消逝的理想光耀

巴尔蒙特这样说:“为了见到太阳,我来到这个世上,即使天光熄灭,我也依然歌唱,我歌颂太阳,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光。”这是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光芒。师者,如果带着理想前行,那么就会在跋涉中发现快乐,在快乐中继续跋涉。

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闪出光亮,也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热烈燃烧。然而,真正的师者却永远秉承纯正的品格,并且让它无声地生长,直到更多的人闪出光亮,更多的人热烈燃烧。在“草根”教师的身上,闪耀的正是理想主义。世上多少人都追求飞扬的人生,而他们却将平凡当成人生的不变底色。如同普罗米修斯,在每一日的啄胸之痛里从容仰望自己的理想,一下一下敲击着生命的岩石,永不停歇。他们在纷繁的世间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却又从来不曲高和寡,他们有同行者,也有追随者,更有自己心中的师者偶像。

享受自由活泼的氛围熏染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间,活在诗歌和艺术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必定会活得舒服些。”能否涌现优秀教师,除了教师的个人修为,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学校是否提供了足够自由的空间。一所学校在评选优秀教师时,应该不再紧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也侧重关注“草根”教师身上散发的独特光芒,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特色与优势,让他们的“本土气息”如同香港电影《岁月神偷》里的“草民精神”一样,不起眼却恒久地存于校园,无声地沿袭下去。

试想,如果只用业绩与勤勉来衡量老师,就会多了厚重、沉稳与专一,却少了色彩、个性与神韵。因而,大可以让教师各擅所长,当“一百单八将”都能拥有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都能以自己的专长作为基点不断成长,那么“草根”教师会散发“明星效应”,成为“教师达人”。

浸润深远厚重的文化沉淀

一所有文化的学校才会有底气和内涵,而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快餐学校”、“克隆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总是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而哈佛大学的学生毕业多年还带有“哈佛口音”。这是因为一个人在一所学校浸润了若干年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文化缺失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极有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当以品化人,以德立人,以文养人,从上到下崇尚对自由、尊严、纯真、诗意的精神祈望和心灵眷恋。因此,优秀的“草根”教师也应当拥有一种天然的淳朴之气,他们影响学生的是做人的品性,处世的态度,生活的方式。在如今全民浮躁的时代,道德底线岌岌可危的时代,国语传承严重缺失的时代,学校文化过于刚性的时代,优秀的“草根”教师们坚守传统文化精神,又不断思变,共同营造着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构建起一方净土和沃土,并辐射到家庭与社会。令学校的每个细微之处,都氤氲着文化的生机,浸润着文化的精神,活跃着文化的灵魂。令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给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梦想。

行为外化 篇10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2013年12月28日在京表示,部分行业外资进入要把握好“混合”度,防止“全盘外化”,维护产业安全。

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垄断行业改革要有突破。应普及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活力,生产经营规范守信。此外,对各类资本市场和证券机构的发育发展要有一些指标预测。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李毅中认为,应通过企业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实现股份制改制。

上一篇:模拟定位机下一篇:预应力管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