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生教育论文

2024-06-27

寄宿生教育论文(共12篇)

寄宿生教育论文 篇1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有愈来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长,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寄宿学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寄宿学校中的中学生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且中学寄宿生在思维、性格方面的个性也较为突出。怎样把寄宿生“揉捏”为一个集体,是农村寄宿中学亟待处理好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育实践,总结出一些农村寄宿中学开展家校联合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学前要掌握好学生的基本信息

1.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档案

教师最好可以根据学生档案中的相片记住每一位学生,当学生报到时尽可能叫出每位寄宿生的名字,给他们一个惊喜,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虽然很多时候档案只能反映寄宿生的基本情况,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档案都相当重视,他们不仅可以根据档案中的相片对应每一位寄宿生,而且还会充分利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寄宿生档案中的家庭地址安排宿舍,将家庭住址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间宿舍,就读于同一个小学,有共同特长、喜好、兴趣的学生也安排在同一间宿舍。这样安排宿舍的方法,为最初寄宿工作的组织安排提供了基础,还可以缩短寄宿生的适应时间。但是当学生适应寄宿生活之后,教师就应当结合自身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品性特征,同时兼顾家庭背景、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对宿舍安排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学生的包容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2.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

首先,在学生到校报到之前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核实寄宿生的有关信息,并向家长介绍寄宿学校、班级、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缩短学校、班级、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获得家长的支持与信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意做好新生报到的工作,提前做好接待方案,安排好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确保报到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学生和家长一个好的印象,让家长放心将孩子留在寄宿学校中。

二、通过家访建立家校合作沟通的桥梁

农村的寄宿学校一般位于市区或镇上,而寄宿生家庭则分布在各个乡镇、村屯,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距离寄宿学校少则十来里路,多则二十几里,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庭在距离寄宿学校几百里之外的山村中。周一到周五,学生均住宿在寄宿学校中,绝大多数家长由于路途遥远或工作繁忙均极少到学校看望学生。为了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状况,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状况,学校应当做好家访及相关工作。

由于寄宿学校的任课教师均住在镇上或市区,在工作之余开展家访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约家长到学校、电话沟通、登门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对于距离学校较近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利用星期五下午的时间有重点、有计划地深入乡镇开展家访活动,尽可能将家访覆盖面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对于那些家住得较远的学生,更要注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尽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电话访谈,不仅要掌握、汇报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状况,还需要注意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状况与家长沟通。对某些“问题”学生,除了做好家访之外,必要时还要邀请家长到学校当面详谈。只有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教师才能切实掌握学生思想波动的原因与家庭的实际情况,并借此机会与学生家长研究交流合理的学校、家庭联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培养其教育意识。

三、建设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1.创办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组建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组成的家长学校教师队伍。按照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在农闲时间,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家长开设集中的教育方式方法讲座。

2.每学年都召开全校的家庭教育培训

由学校领导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实际情况,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教育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家长走出认识误区,培养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意识。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相关学者进行知识讲座,由任课教师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和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学生的好办法。

3.借助村委会的力量开展家庭教育辅导

因为农村寄宿中学学生的家庭地址较为分散,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家长无法亲自到学校参加家庭教育培训或家长学校,使家庭教育培训的普及率无法达到百分之百。所以,学校可以借助村委会等校外力量,让村委会协助组织小型家庭教育培训,定期委派教师到各个乡镇为家长讲解相关知识,使那些不能亲自到校参加学习的家长也有机会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四、扩展家校合作内容,在家校合作阶段注意均衡各项合作内容

当前寄宿学校的家校合作内容由于受到家长心态与社会背景等各方面的影响,重心大都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虽然学生的学业成绩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然而对于普遍扎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寄宿中学来讲,单单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肯定不符合现今的教育理念。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学校与教师以实际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为导向来确定家校合作的内容,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与教育教学人才,学校与教师应当坚持教育的综合理念与长远目光,避免受到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

从寄宿生的长远发展来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之后应该重点培养寄宿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具体化、细致化,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尽可能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此外,还应当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主要责任,因此,应当利用家校合作的机会,尽可能增强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意识。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都不再重视或者是忽略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甚至某些家长在这方面给学生做了负面的榜样,最终往往是自作自受。另外,对于怎样结合客观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状态、怎样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怎样帮助学生正确调整心态等问题,都需要学校与教师做好家长的培训与指导工作,让家长有能力处理学生简单的心理问题,避免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而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的沟通与了解,长期坚持并慢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于家长对这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精力,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反而可以弱化。

五、把握教育时机,共同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教师是很难完成好的。与教学实践一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主客观相结合的工作,主体是学生自己,其实质是在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处理学生在校期间各类思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因果与对比分析,尽量做到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开展教育,坚持“钥匙”与“锁”一一对应的原则。开学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以青春、友情为主题的电影,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让他们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利用一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在寄宿学校生活的温暖、舒适,感动他们,并鞭策他们为共同生活的家园努力。

此外,随着学生对学校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某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对宿舍、班级的热爱。除了校级的评比活动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专项评比,如“最好的上铺朋友”等,如此一来,可以持续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地生活、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主题作文、主题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平台,把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引导学生与家长多交流沟通,让家长参与到教育学生的工作中来。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寄宿中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将家校合作的功能充分发挥好,作者相信此项工作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摘要: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校与家庭间的信息交流,优化教育资源和环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家长、社会都需要健全的家校联合制度以及拟定与推行家校联合的具体策略来提升教育成效,而农村寄宿中学的特性更是决定了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分析了农村中学寄宿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家校联合,农村中学,寄宿生教育

寄宿生教育论文 篇2

高教发〔2012〕71号

南充市高坪区教育局

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

工作自查自纠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坚决防止违规使用资助资金,切实规范学校资助工作,根据《南充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普高学生资助和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的通知》(南市教〔2012〕24号)精神,各中小学要立即对普高学生资助和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地自查自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查时间

2012年5月4日—15日

二、自查内容

1、学校是否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民主评议小组,指定专兼职工作人员。

2、学校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文件规定的程序评审、公示受助学生,有无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国家资助。

3、学校是否建立了规范的学生资助工作档案。档案包括学校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资助办公室文件,学校实施资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关会议纪要、工作总结报告等;上级管理文件、资金文件、情况通报、调查表等;学生申请表及其相关印证材料(户籍、低保、孤残、重大病症或灾难等家庭贫困证明);受助学生评审和公示资料、银行打卡发放助学金表册等资料;学生投诉处理记录和学生感恩教育影像资料等。

4、学校是否擅自变更助学金、生活补助国家规定范围和标准;对享受政策的学生是否及时发放资金,是否存在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情况。

5、学校是否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对助学金、生活补助进行了规范的帐务处理。

三、自查要求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各校要充分认识资助专项资金自查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校要由校级领导牵头,组织总务处及相关处室相互配合,通过召开教职工会、家长会、走访学生等形式,迅速开展自查工

作。

(二)积极整改,认真总结。各学校要严格按照自查内容,逐项检查。自查结束后,要认真梳理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主要内容包括资助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已经采取的整改措施和下一步整改计划等。总结必须经学校校长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于5月15日前报资助中心。

(三)强化监督,严格问责。近期,区教育局、财政局、监察局将对学校进行严格督查,对资助学生报表不真实、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国家资助金和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附件:

1、关于开展普高学生资助和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南市教〔2012〕24号)

2、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

费补助管理的通知(南市教〔2011〕48号)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日

小升初后寄宿生生活能力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生活能力;住宿生;消费;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45-01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作为一所具有2800多名住宿生的完全中学,本校的特色就是农村住宿生的管理问题。因此,我们心理咨询室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等特点,通过设置问卷调查,运用调查的结果,来处理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状况的住宿生面临的困难和困惑。其中作为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初一学生的心里状况值得我们探讨。

初一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1——13岁,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并且早早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参加集体住宿,过上集体生活,其中80%的同学都感到无人保护,无人关怀,孤单寂寞,遇事都得自己打理,事事都得从头学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过早的承受着比同龄孩子更大的压力,他们在接受着各种信息的同时又承受着更多的无奈。尤其是家境较困难的孩子,一入校,周围同学的条件,大环境的反差,就使他们细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于是就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偏差。如有的孩子表现的急躁,烦闷,孤僻;有的孩子表现的过于内向,不会和别的学生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孩子表现的过于兴奋、开放,自己管不住自己。有的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通过问卷调查,初一住校生主要在两个方面困惑最多。既生活费的管理和使用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消费方面的问题既策略

案例一:超前消费。张某,十一岁,家住炭山乡××村,每周回一趟家,家长每周给该生生活费三十元,每周五天,平均一天六元。该生消费没有计划,表现在花钱上大手大脚,每周的前两天每天花十元,花去了一周生活费的大部分,剩下的三天只能靠啃饼子过日子。

案例二:挪用生活费。王某某,十二岁,头营乡××村人,每月回一次家,家人所给的生活费用是每周100元,该生把生活费挪做它用。如给同学过生日等;有的学生很讲义气,随便把钱借给同学,又不好意思要回来;甚至有的学生把生活费送给别人,充当“保护费”;有的学生喜欢赌博,有时候一夜输个精光,要靠借债过日子。针对以上情况,解决的对策有:

(1)冷静。理智的管理自己地财物。建议将每周、每月的生活费分为若干份,留够每天,每周的费用,其余全部存到老师或管理员手中。克制自己,不要随便支取,不要随意将生活费花完;买东西时要思之而后行,不能逞一时之快,而造成悔恨;不需要的东西,再好玩也不能随意去买,不能盲目从众。养成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生。

(2)合理的使用,要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不要把钱物随便借人。当朋友借钱去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要及时劝阻,同时也要养成不随便向别人借钱的习惯。明知同学朋友有困难却向人家借钱,借了又不及时还给人家,这样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冲突尖锐等问题。

(3)切忌自己遇上困难时,就产生不良的念头。看见别人的钱物就贪小便宜,去拿,去偷,甚至还有的去抢,去勒索,这是违法的。遇到困难要找老师和班主任说明情况,尽早跟家长联系,求助于大人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4)切忌为了让自己有势力有保护人,而拿钱去买“保护”。如果遇到别人勒索,讨要的情况,一定要记住告诉老师,寻求帮助,以便迅速解决问题,切忌胆小怕事而姑息坏人。忍气吞声,最终酿成苦果。

三、生活方面的问题既对策

案例一、陈××,女生,胆小,内向,平日里不爱跟同学交流,个人卫生习惯差,小心眼,总觉得别人讥笑自己家庭贫困,以致跟同宿舍的同学均合不来。有时间就长期发呆,结果学习成绩上不去,自己愈来愈封闭,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案例二、王××,男生,外向,行为举止随便,乱用别人的东西,還振振有词,总认为用别人的东西是合理的。霸道,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结果造成同宿舍的人孤立他,不愿和他说话。在班中也找不到好朋友,他又走向极端,总看不起别人,自己独来独往,取一笔名“天地狂人”。针对以上案例,我们的解决对策有:

我们通过讲座的形式,在中心电教室给初一同学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训,结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讲座中,老师在与学生互助的环节中,大多数同学反映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自己身上存在着。尤其是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提出的问题更多。通过发放问卷的回收。(共发放500份,回收450份),其中有70%的同学认为这种讲座是成功的;有20%的同学希望再举行这样的交流讲座;有5%的同学认为自己理财方面有问题,并通过讲座能得到解决,受益非浅;有10 %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已有了解决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我们在校广播室开办了“校园之声”“心灵之约”栏目,每周二、周四的中午12:20下午5:50准时点播放这些方面的知识,供同学选择。

农村寄宿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4

1.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力”是指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 包括生存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等。中学生生活能力的养成及其教育的内容应以“温”、“饱”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标作为下限, 而以学习独立生活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上限, 以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 不会产生特别的障碍, 具备了必要的心理准备、生活知识准备和生活劳动及生活综合能力的准备。

寄宿制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 刷牙、洗脸、叠被, 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 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 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寄宿制学校中, 师生上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 犹如一个小社区, 拓宽了中学生的群体交往, 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 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关爱他人, 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2. 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但体现了中学生的文明程度, 而且还影响整体素质。搞好校园卫生是我校一贯来的优良传统, 自从寄宿制实施以来, 学校更加重视对中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班主任要教会寄宿生学会生活, 必须教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做事习惯:学会叠被子、洗漱、打扫寝室、教室、清洁区域卫生。二是就餐习惯:学会排队、就餐、洗碗, 不浪费粮食。三是就寝习惯:按时就寝, 保持安静, 不影响他人。四是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并学会打扫卫生, 学会把被子折叠方正, 把洗漱杯、牙膏、牙刷以及脸盆毛巾摆放整齐。在实践中, 经不断教育和引导, 寄宿生均能按以上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

(1) 保持校园卫生。应该让学生明白, 校园 (包括寝室和餐厅) 不干净, 是大家的责任。你想, 这么大的一个校园, 你不破坏, 我不破坏, 它会脏吗?脏了之后, 人人都去弄干净, 它会脏吗?也许学生会说:“这是值日生的事。我是来读书的, 不是扫地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生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然而, “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当前的责任都不负, 未来的责任还能负吗?因此, 教育学生, 爱校应从保持校园卫生做起。

(2) 节约水电。在学校, 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有些学生人走不关水, 也不关灯;别的同学看到了, 也不去关, 还理直气壮地说:“那不是我的事。”这是错误的。水管不关, 来了水后让它哗哗哗满池子去流, 心想:“反正是学校的水, 不是我自己的!”这看似小事, 其实事关重大。殊不知, 浪费学校资源, 浪费国家资源, 就是不爱校不爱国的表现!当然, 学校应加强后勤管理, 少造成浪费, 但更应该教育学生:省水省电, 就是节省国家资源, 就是爱校爱国。

(3) 爱护公物。学校内的公物指的是校内的一切硬件设施及物品, 包括门窗、课桌椅、床、水电设施及花草树木等。教育学生爱护这些公物, 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学校的财产不受损害, 更重要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校护校意识,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

中学生由于年纪小和见识少等原因, 大多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弱, 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 跟城区学生一样, 农村寄宿制中学也应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 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 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保证学生能在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全面和谐发展。为了增强寄宿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应教会学生记住“110”、“120”、“119”等电话号码, 还做到“安全问题天天讲”。一是在校内的安全:饮食饮水卫生安全、宿舍安全等;二是在校外的安全:交通安全教育, 要求学生不搭乘无牌无照车辆, 不私自驾驶摩托车, 不在马路上玩;防水教育:要求学生不要私自下河洗澡、游泳;防火教育:教学生学会防火, 学会自救。

寄宿生教育论文 篇5

首先,我校以开家长会为主,利用有效途径公布资助信息,确保广大学生家长知晓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政策内容。还通过全体学生会议,班级会议、板报、标语、横幅等形式直接宣传政策内容,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校还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领导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评审组,对学生自愿填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申请书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调查、核实,最后通过比较,初步确定了资助名单,接着我校将资助学生名单及具体的受助原因制成板面在学校及学生家庭所在村民组分别进行公示,并确保公示时间不少于规定的7天,充分接受学生和社会的监督。公示无异议后,学校组织受助学生填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登记表》,建立受助学生档案,最后将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市教育、财政部门。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看到了上学的曙光,深受农村农村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但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是山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学生家长组成人群中,特困户多,贫困户多,单亲家庭多,而学校总的受助人数是很有限的,这就给我们受助生的审定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需要反复讲通理才能平息部分家长和学校的冲突情绪。除此之外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给我们的工作造成缺憾。例如有位学生,其父亲得了白血病,但母亲怕伤孩子的自尊心,便没有让孩子写申请书。后来学校已把名单上报了,这位母亲又找到学校说明情况。但我们只能对她表示同情,并把情况记录下来,待到下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时再审定。

寄宿生教育论文 篇6

【摘 要】 近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寄宿制学校为解决上学距离问题,实现教育公平贡献巨大。但随着学生寄宿的低龄化加剧,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满足不了低龄寄宿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低龄寄宿生面临着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的不均衡。因此,未来政策需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不均衡,从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管理的完善,教师队伍的优化,家校合作的巩固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以使低龄寄宿生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并获得均衡的教育结果,从而达到群体均衡。

【关键词】 义务教育群体;均衡;农村低龄寄宿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基于GIS的空间计量分析”(项目编号:712031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学点问题研究——基于GIS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12YJC88015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农村低龄寄宿生义务教育群体均衡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于晓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学生;赵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47-03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更加突出,全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据统计,2013年全国小学寄宿人数已达到1,021万人,占小学在校生的比重为11%,其中,农村地区寄宿生就有977万人,占总寄宿小学生的95.7%。然而与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学校的广泛建设相伴而生的是,很多孩子离开家开始了全新的寄宿生活,且寄宿生低龄化趋势出现。为了解农村低龄寄宿生的基本状况,本研究从义务教育群体均衡视角下对我国农村低龄寄宿生所面临的问题和成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低龄寄宿生的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低龄寄宿生的问题及表现

1. 教育机会起点不均衡

(1)低龄寄宿生普遍来自经济背景较差的农村家庭。本研究调查发现,低龄寄宿生的家庭经济背景普遍较差,一年级到四年级低龄寄宿生中,其家庭年收入在5000-15000元之间的占到40.9%,家庭年收入在15000-25000元之间的占到35.3%,属于低收入群体。可见,由于家庭经济的关系,部分低龄寄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已然面临不平等的境遇,这也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相关研究也表明:“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对于家庭经济一般甚至困难的寄宿生,受家庭经济的制约,不能进入条件设施较好的学校,甚至无法入读寄宿制学校,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2)低龄寄宿生上学距离远。寄宿制学校服务半径偏大,一般学生都选择乘车上学,交通费用又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本研究调查显示,样本群体中1-4年级的寄宿生中周末往返家校时间大于半小时的学生比例为82.9%,而且,由于学生上学缺少专用校车,很多无证驾驶的简易农用工具便成了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即便是选择乘坐城乡公交,由于监管难度大,这些车辆往往车况差且超载严重。这种状况使得寄宿制学校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审计局2013年的调查也显示:“西部地区270个县的小学服务半径增幅59%,平均达到6.09公里”。

(3)寄宿学校缺乏专职生活教师,导致低领寄宿生无法顺利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张,生活指导教师短缺,而有的学校虽然要配备了低成本的生活服务人员,但员工素质不高,管理质量低。据我们在10余所学校中的现场访谈发现,每名生活指导教师平均要照顾100多名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每50名学生需要配备1位生活教师,这样的配备显然是不足的。

2. 低龄寄宿生面临教育过程不均衡问题

(1)学习任务重。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的课余生活以学业为主,存在超负荷学习的现象。调查发现,学校为加强寄宿生的管理,把学生在校时间排得非常紧凑,课本知识的学习几乎成了一天生活的全部内容,很多时候甚至要挤占课下的时间来完成繁重的课业任务。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对于“课余时间充足”的看法,“不太赞同”和“完全不赞同”的学生占47.1%。

(2)学校适应性较差。由于环境、角色改变,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寄宿生会显得不适应,加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使他们缺少独立生活能力和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许多低龄寄宿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无法入睡、想家、感到孤独等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性。从表中我们还发现,低龄寄宿生普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共有50.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理能力不强。研究发现,在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虽然身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但寄宿生的孤独感却比走读生强烈。

(3)家庭教育缺失。据调查发现,寄宿生和父母见面的机会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而家长们普遍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养成则关心甚少。同时,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后,家校距离增加,加之农村交通条件和通讯设备落后,学生的在校信息很难及时传递给家长,家长难以及时获悉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就无法帮助他们排解在学业或情感上出现的问题。

3. 教育结果不均衡

(1)低龄寄宿生学业成绩较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低龄寄宿生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一门或几门功课不及格的现象。部分低龄寄宿生性格内向,不能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这样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不断加深,在学习上的困难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学业完成率较低。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农村教育质量差,学业成绩低,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对于“同村中同学辍学原因”这一问题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学习不好”,占19.4%。学校外部各种舆论对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读书无用论”“打工致富论”以及学历教育事实上的贬值和就业压力的无限扩张等。

二、低龄寄宿生面临义务教育群体不均衡问题的成因

1. 县域财政依然薄弱,寄宿制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采取“国家倡导,地方政府举办”的模式,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的属地管理体制。由于县域自身经济力量薄弱,使其客观上产生了压缩支出的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没有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重初期投入而轻后续配套,重基本建设投入而轻教育事业费,忽视建立寄宿制学校资金长效保障机制。

2.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尚不完善

随着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加之现有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绝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非寄宿制学校在时间上的延伸与空间上的转移。从所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部分寄宿制学校宿舍结构陈旧,空间拥挤,寝室环境差;学校后勤保障不力,学校食堂提供的菜很少,营养不均衡;浴室开放时间短,甚至没有浴室;学校教学、生活和娱乐设施配套不足,学生业余生活单调,这些都大大影响低龄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降低其生活学习满意度,同时也制约了寄宿制办学模式优势的发挥。

3. 寄宿制学校教师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

教师编制紧张,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科之间的不相匹配,教师兼任多门课程的现象大量存在,劳动强度增加,教育质量相应下降,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随着低龄寄宿生数量的增多,主要承担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职能的生活指导教师更显重要,但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普遍存在着生活指导老师数量不够、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调查中发现,由于缺少生活教师,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要么就是由任课教师代替,要么就是临时请社会人员充当管理人员。

4. 农村家长教育意识薄弱,把责任完全寄托于学校

农村家长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实践方法。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寄宿班里,在学校孩子里有生活老师照看,帮助家长解决了照顾、教育孩子的负担,孩子学习时间也增加,但家长们却普遍忽视了孩子们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养成。也有部分家长出于一种不能照顾孩子的愧疚和补偿心理,对孩子采取了“妥协、迁就式”的家庭教育,这种做法同样不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亲情的欠缺,使寄宿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同时,家校共育工作目前尚未系统有序地展开,家庭和学校各自履行怎样的职能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

三、解决低龄寄宿生的问题的对策

1. 增拨教育经费,优化保障机制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学校的工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各级政府应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补贴资金,在“两免一补”政策外进一步免除部分费用,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改变“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可以加大省市一级政府对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捐赠鼓励机制,广大社会成员应关心寄宿生的成长,为他们多多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2.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要尽力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学校要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设施,让学生住得舒适、温馨。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在学生作息制度方面,要适当压缩自习时间,处理好寄宿生学习与生活间的关系,保证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在餐饮方面,要科学安排寄宿生营养结构,创新食堂供餐机制;在学生安全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寄宿生往返学校的交通管理,消除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以减轻寄宿生的孤独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人际适应水平。

3.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师编制和配置方面,全面合理地考虑,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制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编制政策,解决生活教师的编制问题。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以提高教师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建立面向学生课后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体系,以提高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要求教师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并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排除学生在适应方面的隐患。

4. 转变家长认识,强化家校合作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对孩子要有积极主动的亲情关怀,并且亲情关怀的方式和手段要得当。家长要对寄宿生的心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正确认识和积极的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和情感变化。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必须加强与每户家庭的联系,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方式,构建家校共育体系,进行经常性交流。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不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熟悉每一个家庭。家校是两个有交叉又有各自独特领域和功能的不同环境。学校这个正式的教育机构要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孔龙.浅析家庭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

[3] 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寄宿学生的适应 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 教育管理,2012,(7).

[4] 李军,刘凤华.河北省农村低龄寄宿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衡水学院学报,2012,(6).

农村学校寄宿生教育与管理策略谈 篇7

一、健全管理机制

1. 制定规章制度。

我校根据寄宿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了《生活指导教师职责》《查房记录制度》《学生交通安全制度》《学生文体活动安全制度》《寝室纪律及卫生评分细则》《寄宿生就餐制度》《寄宿生就寝制度》《文明寝室标准及评选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 寄宿生宿舍卫生要做到地面、墙面、床面“三面”整洁, 寄宿生个人卫生要做到“五勤”, 即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洗袜子、勤理发等。这些规章制度对各个时间段寄宿生的活动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寄宿生整体管理机制得以逐步健全。

2. 建立寄宿生信息档案。

为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校还建立了寄宿生信息档案。生活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寄宿生的基本情况, 如, 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在何班级、住在哪个宿舍、健康状况等, 都登记在册, 特别是对来自单亲家庭、处于留守状态及“问题”学生的情况则予以详细记录, 并对他们在校内外的活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3. 分工协作, 责任到人。

值日领导和生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一天的日常管理工作。如, 早起、早读、午休、晚自习、就寝等;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监督学生的出勤和纪律情况,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 并照顾好生病和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在学生就寝以后, 值班人员则要做好安全保卫及学生特殊情况处理工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寄宿生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校园安全

1. 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选派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宿舍管理工作,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并教育学生被褥要勤换勤洗, 摆放整齐, 宿舍要留必要的通风、通气孔;不要吸烟,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吸烟对自身和他人的危害;在宿舍内不要用明火照明, 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勤查宿舍内外消防设施及设备运行情况, 发现消防设备受到损坏或丢失, 则要及时维修、及时添置, 以将危险和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 注重学生饮食安全, 将卫生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中, 配备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卫生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严防群体性卫生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 每学年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常规体检, 确保学生身体健康。

4. 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并实行责任追究制。生活指导教师要仔细了解寄宿生的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 发现其出现异常状况时, 应及时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校在学生宿舍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生活指导教师值班室, 值班教师常利用课余和休息的时间深入学生中间, 和学生谈心交流, 了解、关心学生, 对学生的生活起居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同时, 学校还配备了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此外, 学校还设立了心理信箱, 开通了心理热线, 并为每一名寄宿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对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则给予特殊关照, 与他们随时保持沟通。

四、丰富校园文化

我校以“和谐完美, 健康向上”为主题, 广泛开展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 搭建各种平台, 为寄宿生提供参与、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在宿舍文化建设中, 学校在学生宿舍内外悬挂、张贴了甜蜜的问候语、温馨的提示语、振奋人心的励志语等标语牌, 如, “开心去上课, 快乐回宿舍”、“心中只有装着别人, 人生之路才不会孤独”、“不推不挤保安全”等, 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让宿舍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土”。同时, 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激发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关心集体、团结进取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8

关键词:山区教育,初中生,寄宿生,心理健康

一、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

榆中北山地区, 山大沟深, 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由于十年九旱, 家长常年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过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一环, 然而这里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 他们无力也无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认为孩子有学上, 有饭吃, 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离异父母、父母外出、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障碍, 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 现象更为普遍, 情况更为严重。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 寄宿生的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 忧郁、焦虑、缺乏安全感

1.留守儿童过多, 他们自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被寄养在亲戚家, 内心深处本身就缺乏爱的滋养, 升入初一过寄宿生活, 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怕被同学欺负, 怕有病无人照顾, 怕尿床, 怕从床上掉下来, 怕自己学习差, 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等。周末回家父母又不在身边, 无处倾诉, 无处宣泄, 久而久之, 就会缺乏安全感, 导致忧郁, 情绪焦虑。

2.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与自己无关。据学校统计:上学年我校召开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及两次全校性家长会。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家长出席率分别为:

48.3%、52.56%和63.21%, 基础年段家长出席率各班不一, 约介于30%~60%之间, 即使出席了家长会的家长中一部分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哪个班级?班主任是谁?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 他们态度粗暴, 轻则谩骂, 重责打、罚, 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 自卑、孤僻、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山区寄宿生的兴趣不够广泛, 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 家长教师更看重学习成绩。学生一旦学习跟不上, 在大集体中便得不到认可, 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 找不到心理平衡的支点, 导致自卑孤僻。在生活中开始多疑, 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打架斗殴事件。

(三) 集体主义观念弱, 人际交往能力差

榆中北山地区人口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 加之经济落后, 学校和家长提供给学生了解外界的途径有限。本地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 对世事冷漠;交往评价能力不强, 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 常用“好人”或“坏人”这样的思维来评价他人;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 受挫折时情感脆弱。

二、对山区初中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合理安排寄宿制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健身活动内容, 尽量使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研究发现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可以帮助调节学生情绪, 降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率, 缓解紧张压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习效率。

(二) 营造关爱氛围, 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 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 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可见, 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 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 制定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 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 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三) 加强自尊教育, 培养集体荣誉感,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 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 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 因此, 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 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 往往难以奏效, 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此, 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 并且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 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 作为集体中的一员, 就要热爱集体, 团结同学, 奋发图强, 从而制止不良行为, 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 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在这个意义上讲, 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五) 设立心理辅导室, 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 微妙的, 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 设立平台,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应用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 逐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总结

总之, 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 使得寄宿生人数急剧增加, 尤其是山区复杂的背景环境中, 中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 身体再健康, 学业越优秀, 能力越出色, 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 我们的学校, 乃至我们的社会, 全员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为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2) .

[2]张丽锦, 沈杰, 李志强, 盖笑松.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5) .

[3]张敏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3) .

[4]王远伟.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问题与思考——以内蒙古三个旗为例[J].新课程研究 (教育管理) , 2007, (03) .

[5]张金福, 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寄宿生教育论文 篇9

2007年秋季起, 国家将对新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二年期每年每人1500元的贫困助学金支助。这一政策主要救助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贫困学生。前不久, 笔者及同行对本校800多名新生问卷调查:“你如何看待国家发放的助学金, 你准备怎样使用?”经过对780多份有效答卷的总结, 得出如下内容:

1、看法:

同学们都很高兴。许多同学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民子弟和贫困家庭的关怀, 认为要好好学习, 将来报答国家;有的同学认为我该得, 呈现狂喜状态, 每天追问什么时候发卡;有的同学不准备告知父母, 想自己上网或零花;有的同学不愿接受……

2、用途:

大致四种:65%的学生, 想交学费, 减轻父母负担;15%的学生想用来生活补贴;另有15%的学生想用来零花、上网。还有5%的学生则表示课余要自己打工, 不要国家的补贴。

一、坚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技校学生分寄宿生和走读生两类。寄宿生是指家离学校较远, 必须在学校食宿、学习的学生。这类学生农村子弟较多, 现在技校中, 能享受国家贫困助学金的学生多为寄宿生, 约占总人数的90%。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做为“80后”和“90后”出生的这一代, 许多吃苦精神、自制和自理能力较差。由于农村经济、环境所限, 除少数学生肯吃苦、文化基础较好外, 多数农村孩子初来乍到技校有很多不适应, 初步观察, 总结如下特点:1、不爱讲话或不敢讲话;2、文化基础较差且知识面窄;3、课外活动兴趣不大;4、性格倔犟, 上网更容易沉迷;5、卫生习惯较差;6、待人接物基本礼仪缺乏。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呢?

(一) 制定规章制度, 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

对新生要制定严格的校规和班规, 是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学校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全面建设的重要途径。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在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上狠下功夫。但我们要进行的是以制度约束学生而不是过去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以人压人”制度, 要坚持老师的教育和学生养成的有机相融。首先确立日常管理制度, 把学生一天的活动用规章制度统统容纳在一起。其次号召同学们学规章、懂规章, 再次, 坚持一日生活点滴入手。寄宿生要从起床、早操、正课、自习、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小事做起, 培养自己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师要通过早检查, 晚查夜, 学校集会以及参加大型活动来组织对学生遵章守纪情况的检查, 不断总结, 形成人人遵纪守法, 自觉参与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 引入奖惩激励机制, 调动管理内动力

将奖惩激励机制引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 实行严格公正的奖惩, 是从严治学、规范管理的必备手段。学校要坚持以管理工作的好坏论优劣, 以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否定奖惩, 结合日常管理的实际与学校职能部门的政绩, 班主任的考核特别是每个学生的操行评定、奖学金发放、学期总成绩、毕业分配推荐等切身利益相挂钩, 对积极参与管理、遵章守纪的好学生实行大力褒奖, 对无视管理、屡教不改者严肃处理,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服从管理的内在动力。

二、坚持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原有设置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部分技校生由于过去基础差, 不同程度出现厌学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 本校吸收外地经验, 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

必修课是指根据劳动部教学大纲规定按期完成的授课内容。我校新行的必修课是在完成规定的理论课时外, 增大了实习实训内容, 同学们动手能力增强。选修课涉及技能拓展、文化艺术, 丰富了住校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选修课注重与必修课的互补, 注重与业余兴趣小组的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例如:对寄宿生中肯吃苦, 爱劳动的学生加强技能练习的时间和内容, 强化技术操作,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锻炼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对文化课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和课余活动的多说、多练, 培养他们说好普通话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 展现个人潜能, 锻炼胆识, 增强自信心。

(二) 成绩实行学分制

对必修课成绩实行60分及格, 80分良好。学得越好, 学校奖励越多。必修课每学期规定四门必考, 只要平时认真听讲,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考试及格率可达90%, 选修课不统一考试, 任课教师可根据平时出勤、上课提问以及卷面测试情况, 按平时成绩30%、测试成绩70%结合给出毕业成绩。

这两项措施的实行,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坚持专业兴趣的培养教育

专业技能教学是技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其中专业兴趣的培养是重中基础。。针对技校生的基础情况, 我校进行了课程模式改革, 具体做法:

(一) 把课堂搬进车间

在学校经济现有条件下, 车间里配备最好的机器设备实习工件, 教师在车间里可以先给同学们讲授专业理论, 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操作练习, 当天学的东西通过实践可以轻松快乐的掌握,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课堂我校现有:电脑课堂、电工课堂、数控课堂、电气工程课堂、机械维修课堂等。

(二) 项目课程模式教学

项目课程模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从观念上相比有众多的优越性, 可以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在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名词、指令, 而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普通课堂是学生台下排排坐, 教师台上翻教案;教师灌得辛苦, 学生听得懵懂, 而项目课堂教学上, 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 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 围绕行动化的学习项目, 教师做示范, 学生边讨论边动手,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坚持礼貌礼仪常识的普及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技校生将来走向社会, 面对的是国内企业甚至是国际企业的选择, 因此必要的礼貌礼仪知识, 对个人修养来说至关重要。本校采取如下措施“温馨提示”。

(一) 讲解《礼仪常识》, 规范“坐、站、行、走”姿势

学校利用开学军训、德育课堂和班会形式, 由教官和班主任讲解《礼仪常识》, 通过图片展示, DVD播放让新生了解“坐、站、行、走”的正确姿势和要点掌握, 练习长辈和晚辈之间, 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有的礼节礼貌, 为培养新生优雅的气质、端庄的举止、健康的心里奠定基础。

(二) 了解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但由于一些人持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却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持不信任态度。个别学生奇装异服、留魔幻发型, 津津乐道外国的愚人节、圣诞节, 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召开师生座谈会, 以“过节、感恩、亲情”为主题, 告诉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 绝不能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之际, 通过宣传橱窗, 诗歌朗诵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通过电影、音乐的欣赏感受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

综上所述, 新的时期技校生的教育管理又有新的特点。以上几个方面的教育贵在坚持, 难在养成。如何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 培养一批批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有较高文化综合素养的新一代技工才, 是学校肩负的重任, 更是每位教师求索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今天我们怎样当班主任》2008年3月华北出版社[1]《今天我们怎样当班主任》2008年3月华北出版社

[2]劳动力市场网2006年获奖论文《培训金蓝领技师的探索与实践》[2]劳动力市场网2006年获奖论文《培训金蓝领技师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生教育论文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从“计划”覆盖的50个重点监测县, 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 ( 单位) 供餐和家庭 ( 个人) 托餐等3种类型, 均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学校各2所。当某种供餐类型的小学或初中不足2所时, 则抽取1所。所抽取学校按年级分层,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 每年级各抽取1~ 2个班, 约40人, 性别分布均衡。如所抽取年级不足40人, 则将该年级全部学生均纳入调查。共计65 483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 其中寄宿生23 520名 ( 35. 9% ) , 走读生41 963名 ( 64. 1% ) ; 男、女生分别为33 884名 ( 51. 7% ) , 31 599名 ( 48. 2% ) ; 小学生、初中生分 别为45 932名 ( 70. 1% ) , 19 551名 ( 29. 9% ) 。小学生及初中生平均年龄分别为 ( 10. 0±2. 0 ) 、 ( 14. 2±1. 3 ) 岁。男、女寄宿生比例分别为35. 6% , 36. 2% ,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 6, P> 0. 05) ; 小学寄宿生比例为22. 5% , 明显低于初中的67. 5% ( χ2= 12 067. 3, P < 0. 01) 。1. 2方法

1. 2. 1身高、体重测量由各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教育部门联合, 按照统一标准方法, 在清晨对空腹状态下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身高采用金属立柱式身高计测量, 精确至0. 1 cm。体重采用电子体重计或杠杆秤测量, 精确至0. 1 kg。

1. 2. 2问卷调查采用统一编制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学生基本情况与膳食行为调查表” ( 以下简称“学生调查表”) 收集学生年龄、性别、班级、是否寄宿及膳食行为等基本信息。该调查问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设计, 并经专家研讨会讨论及预调查后修订。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介绍该问卷的填写方法后, 调查对象当场自填问卷。1. 2. 3血红蛋白测量采集学生空腹静脉血或指尖血并以氰化高铁法测定其血红蛋白, 以721型分光光度比色计 ( 或722型、723型分光光度比色计) 在54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

1. 2. 4判定标准BMI Z评分 ( Z-scores for BodyMass Index) 用以反映身体营养状况, 首先利用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 ( Body Mass Index, BMI) , 再根据不同年龄组BMI分布情况, 计算出BMI Z评分[4]。生长迟缓和消瘦均为营养不良。按照“中国6 ~ 18岁儿童年龄别身高生长迟缓标准”筛查生长迟缓[5], 按照“中国6 ~ 18岁儿童年龄别BMI标准”筛查消瘦者[5]。超重、肥胖判定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所推荐的分性别、年龄BMI判定标准”, BMI大于或等于超重界值点而小于肥胖界值点, 即判定为超重; 大于或等于肥胖界值点即判定为肥胖[6]。贫血诊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标准[7], 海拔高度≥1 000 m时根据海拔高度调整。调整后, 贫血诊断标准 = 原诊断标准×[1 + 4% ×调查点海拔高度 ( m) /1 000], 小于界值点即判定为贫血。

1. 2. 5质量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各省 ( 市、兵团) 进行统一培训后, 各省再对省内各县进行二级培训。对血红蛋白的测定,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统一提供血清质控样, 监测县对质控样测试达到要求后, 再进行正式测定。

1. 3数据处理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监测系统平台”进行录入上报, 采用SAS 9. 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营养状况寄宿生BMI Z评分为 ( - 0. 30±1. 10) , 低于走读生的 ( - 0. 15±1. 14) ( t = 280. 5, P <0. 05) 。不同性别及学段分层BMI Z评分均为寄宿生低于走读生 ( P值均 < 0. 05) 。见表1。

寄宿生超 重及肥胖 率为8. 0% , 低于走读 生10. 9% ; 不同性别学段分层分析发现, 寄宿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均低于走读生 ( P值均 < 0. 05) 。寄宿生贫血率为20. 3% , 略高于走读生的18. 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不同性别分层分析, 女寄宿生贫血率高于走读生; 不同学段间, 初中寄宿生贫血率高于走读生, 小学则寄宿生低于走读生 ( P值均 < 0.05) 。寄宿生营养不良率为18. 5% , 略低于走读生的18. 8% ; 不同性别分层分析发现, 男寄宿生营养不良率高于走读生, 而女寄宿生营养不良率则低于走读生; 不同学段分层分析发现, 小学寄宿生营养不良率高于走读生 ( P值均 < 0. 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2就餐及饥饿感从每天早餐的就餐频率来看, 不同性别、学段寄宿生不能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均低于走读生; 不同性别、学段寄宿生每天就餐不足三餐的比例均低于走读生; 寄宿生在上午三、四节课就感觉到饥饿的比例低于走读生; 但是下午放学前感觉到饥饿的比例, 寄宿生高于走读生 ( P值均 < 0. 05) 。见表3。

续表3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

3 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营养状况不仅是他们正常发育的基础, 而且还能减少成年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8]。在某些贫困地区, 寄宿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较为突出[9,10]。近年来, 随着国家、社会对寄宿学生关注度的不断加大及对寄宿制学校投入的增加, 寄宿学生就餐环境及营养状况也正逐步得到改善[11]。

本次研究发现, “计划”覆盖地区寄宿生整体营养状况略差于走读生 ( BMI Z评分低于走读生, 贫血率略高于走读生) , 但是营养不良率及超重/肥胖率均低于走读生。以往调查发现, 农村寄宿生, 尤其是低收入地区的农村寄宿生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均较低[8]。该类食物是人体获取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12], 摄入过低可能是导致营养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从就餐状况来看, 此次所监测寄宿学生每日就餐不足三餐的比例低于走读生, 能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也高于走读生。可能因学校供餐时间较为规律, 加之寄宿生在校就餐的便捷性, 从而使得寄宿生三餐就餐比例, 尤其是早餐就餐比例要高于走读生。对饥饿感的调查发现, 寄宿生上午三、四节课感到饥饿的比例低于走读生, 但是下午放学前感觉到饥饿的比例略高于走读生。因为走读生早餐就餐比例较低, 从而导致上午放学前有饥饿感的比例高于寄宿生。在校寄宿生午餐就餐时间一般要早于走读生, 因此餐后时间间隔要长于走读生, 从而导致寄宿生在下午放学前感觉到饿的比例略高。当寄宿学生在食堂非供餐时段外长时间感到饥饿, 而又缺乏外在 ( 家长) 约束的情况下, 就会增加按照自己意愿前往购买学校周边非正规厂家所生产零食的可能性[13]。长期进食该类食品, 不但存在极大的卫生安全隐患,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发育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14]。

尽管寄宿生就餐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仍需要加大对寄宿生的营养改善力度。继续加强对寄宿制学校食堂的建设及食堂工作人员的营养技能培训,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周边饮食环境的规范治理, 加强对学生的食育教育力度, 使其树立科学的营养观等, 使寄宿生的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摘要:目的 了解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寄宿生的膳食行为与营养状况, 为“计划”更有效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实施“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的每个县中, 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 (单位) 供餐和家庭 (个人) 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 各随机整群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 然后从抽取的每个学校的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2个班。按照统一的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 以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 采用自填“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学生基本情况与膳食行为调查表”收集学生就餐信息。结果 寄宿生每天不吃早饭的比例低于走读生 (33.9%, 37.7%, χ2=243.8, P<0.01) , 每天就餐不足三餐的比例低于走读生 (8.7%, 11.8%, χ2=66.7, P<0.01) 。寄宿生每天上午三、四节课感到饥饿的比例低于走读生 (16.2%, 16.9%, χ2=102.9, P<0.01) 。寄宿生BMI Z评分 (Z-scores for Body Mass Index) 低于走读生 (-0.30±1.10, -0.15±1.14, t=280.5, P<0.01) , 超重/肥胖率低于走读生 (8.0%, 10.9%)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3.5, P<0.01) 。结论 在“计划”实施地区, 寄宿生就餐状况有所改善, 但营养状况仍略差于走读生。

如何抓好寄宿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养成教育 长效机制 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60-02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1、 健全机构,狠抓落实。为强化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领导,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计划、落实。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组长全盘抓,副组长分管年级抓,领导成员分工具体抓。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考评少先队工作、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

2、强化措施,全员参与。学校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养成教育行为。先后制定了《杨坊寄宿制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杨坊寄宿制小学班级管理工作量化评分方案》、《杨坊寄宿制小学宿舍管理工作量化评分方案》,把养成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进行检查、落实、评比,齐抓共管,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养成教育的活动平台

1、养成教育从生活细节抓起。寄宿制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他们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不够好,部分孩子长期失去父母关爱,有爷爷奶奶关照,造成性格孤僻、亲情缺失,团结协作能力差。初来到寄宿制小学环境不熟,生活需要自理,一时感到各方面都不适应,心理压力大,想家心切,不安心在校生活、学习。这是寄宿生入校后要突破的第一大难关。我们的做法是:先松后紧,抓小放大,先让他们熟悉校园环境,认识老师、同学,稳定思想情绪,初步适应寄宿生活。然后开展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生在校一日常规》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活动。以国旗下讲话、周会、队会等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在生活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各种规范要求的内容,以此来改变不文明、不健康、不规范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而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督促努力做到。生活方面的基本要求有:上下床铺不拥挤,按时就寝有秩序;床上休息睡姿正,起夜不扰他人梦;按时起床速叠被,床铺整理有顺序;有序洗漱讲卫生,生活常识记心中;用品摆放有位置,地面拖扫要及时;自带用品保管好,他人物品莫乱动;爱护公物都有责,门窗柜墙无污迹;夏季开窗勤通风,冬季关门要保温;当好模范值日生,保持卫生常干净;打饭自觉排好队,文明用餐不浪费;学会自己洗碗筷,生活事务不依赖;不买零食不挑吃,良好习惯常保持……。

2、养成教育从安全行为习惯抓起。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认识到安全重如泰山,人人需要安全,安全伴随人的一生。

学校通过健全组织,建章立制,开展多种扎实有效的活动,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从用电安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家庭、学校生活常规安全,回家返校安全,各种活动安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恶劣气候应急与自护自救安全等方面进行基本安全知识的学习教育,使学生能在各种情况下分辨清安全与危险行为,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安全图片展览,安全知识竟赛,安全演讲比赛,安全主体队会,地震疏散演练,防火逃生演练,恶劣气候应急演练以及文化长廊,读报橱窗,自办手抄报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安全理念永驻心中,安全警钟长鸣耳边。三是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平安校园。通过具体落实校园安全门卫制度,昼夜值班制度,学生安全回家返校制度,食堂卫生安全制度等,确保师生安全。

3、养成教养成教育从活动过程抓起。学校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发展自我、展示才艺、尝试成功的平台。通过各种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都自然的表现出来。通过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充分展示,不断提高各种技能,从而培养起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一代新人。正常的活动有:班级民主管理活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广播站活动;红领巾监督岗活动;红领巾手拉手活动;升降国旗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图书大阅读活动;经典诵读活动; “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留守儿童之家”系列活动;五分钟演讲比赛活动;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安全伴我行教育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爱国影片大家看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评比活动;争当文明小公民评选活动;小记者社会调查采访活动;道德模拟法庭活动;智力七巧板竞赛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劳作竞赛活动;感恩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学生优秀手抄报评选活动;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三操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养成教育从学习习惯的培养抓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不好的习惯危害一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在有计划,有意识的过程中形成。无意的发展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1)爱惜作业、教科书的习惯。要求每种作业、循环使用的教科书都要包上统一的新皮子,工整美观的写上科目、班级、姓名。(2)做作业认真细心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不粗心马虎、胡写乱画。作完作业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做作业要细心认真、注意力集中,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抄袭答案,不浪费时间,按时完成布置作业。(4)认真上课,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大胆探索,善于体验成功快乐的习惯。有一种敢于攻破难关解决难题的拼搏精神。(5)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习惯。(6)认真阅读,用心品味感悟的习惯。

5、养成教育从文明礼貌习惯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学校的要求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从诚信开始,做事先从习惯开始,文明先从礼仪开始,健康先从心理开始,育人先从家庭开始”。我们注重了以下几点:

(1)以无胜有,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不断开辟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空间。精心设计布置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各室文化,充分挖掘人文精神,逐渐积淀校園文化,注重内涵发展,展现出一所学校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让每块墙壁都说话,每处环境都教育人,每张名人画像都感染人,每个经典故事都激励人,每条名言哲理都启迪人,每件学生作品都带动人,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以小促大,抓好日常行为礼仪。我校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在校礼仪”“家庭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集体活动礼仪”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竟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使孩子懂得了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日常行为礼仪,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知礼、懂礼、讲礼、行礼,从而达到《守则》、《规范》的常规要求。

(3)言传身教,践行文明礼仪行为。学校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礼仪。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到的文明礼仪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学校设“文明礼仪岗”开展“文明每一天”,“文明伴我行”活动,从“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等方面入手,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文明礼貌行为来。

农村寄宿制学校养成教育培养策略 篇12

我在寄宿制学校工作了一年, 目睹了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寄宿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现状及原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1. 走进校园, 可以看见个别学生行为礼仪太差, 不会使用礼貌用语;

没有形成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不洗手, 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换洗。尽管学校经常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造成这种结果, 是因为移民学生较多, 他们大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 有的刚刚解决温饱, 部分家长忽略了在养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2. 有的学生和家长交流较少, 和学生发生冲突时不知怎么处理, 不能谦让, 打架斗殴的事常有发生, 有的学生对有困难的同学不能主动帮助。

问题的原因在于受不良影视、不良家庭教育影响, 加上现在家长较忙, 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 放任自流。孩子放学就在自己家学习或做家务, 缺乏沟通,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没有行为准则。

二、传统的教育观念桎梏了学生习惯的养成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凭成绩论英雄, 只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 忽视了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尤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没有被好好引导, 个别学生破罐子破摔, 习惯越来越差。这些现象与我们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相悖。因此, 大多数学生不主动学习, 如果再疏于管理, 这些学生就成了真正的双差生。

三、学校常规教育与学生习惯的养成相脱节

教学楼内随处可见垃圾袋, 有的学生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 撒谎欺骗教师。虽然教师利用晨会、班会等途径进行说服教育, 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少, 班主任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 不够彻底, 不抓反复。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形成说谎话, 不诚实, 自我约束能力差等恶习。

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来说, 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挑战。针对这一特殊群体,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养成教育。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1. 寄宿制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小皇帝的生活, 不愁吃穿。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 教师要求学生像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 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 这些生活小节要自己合理安排。同宿舍的学生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慢慢适应学校的食膳。我相信, 经过多年的寄宿生活, 学生养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定会为将来走向社会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行目标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规矩, 学生的行为准则, 行动指南, 都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教师应发动学生, 一起讨论、制定《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宿舍评比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学生、个人、班集体都按照规章制度去做, 这样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3. 开展各种活动, 强化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

(1) 自理能力竞赛。开展叠被子, 穿衣服, 整理房间等竞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 “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放开手, 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 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 主要通过活动, 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 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3) 开设“厨艺大比拼”寓教育于生活中。

4. 让学生参与管理。

学校里有许多琐碎的事, 如果全靠教师去管理, 工作量很大, 让学生参与管理会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如宿舍楼道内的盆花, 每人承包一盆, 按时清理垃圾、浇水, 培养主人翁意识。每个寝室中选拔寝室长, 在全校学生中抽出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监督岗, 让学生参与管理, 逐步培养一批“精兵强将”来协助教师参与管理。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

1.学校加大卫生设施, 资金投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特别是卫生死角处, 放置垃圾筒, 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每个宿舍统一发放洗漱用品, 要求东西摆放整齐, 按时打扫卫生, 宿舍的教师及时检查, 给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

2.通过宣传、提高认识。 (1) 利用集会, 红领巾广播播音时间, 结合最近发生的由不卫生而致病的学生的例子, 提高警惕, 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 (2) 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再深入学习卫生知识。 (3) 聘请卫生院医生, 结合季节性流行病对学生进行《预防流感》《手足口病》等有关卫生方面的教育。

3.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1) 开展以卫生知识, 文明举止, 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2) 开展宿舍, 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 有力地调动宿舍、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习惯。 (3) 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 (4) 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5) 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坏习惯剖析。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们把一些不讲卫生、卫生习惯差的行为报道出来, 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上一篇:原型下一篇:电力调度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