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对策

2024-05-17

预防与对策(精选12篇)

预防与对策 篇1

1 动物疾病的危害

有些养殖户缺乏专业的疫情防治能力,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存在认知误区, 轻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致使疫病频发, 不仅使养殖户蒙受损失, 而且使整个社会的安定受到威胁。比如全球流行的禽流感和非洲埃博拉病毒爆发等等。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地提高防疫能力, 但是动物疫病防疫的缺失依然存在。当一种疫情发现之后并研发出对应的疫苗时, 这种病毒经过变异、重组等又形成了新的病毒, 从而导致新一轮动物疾病的发生。动物疾病不断更新地发生, 严重地危害了饲养动物的安全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2 动物疾病预防的现状

近几年动物传染病预防取得了重大突破, 很多流行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养殖户对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养殖农户已经有了预防疾病的概念, 会定期给养殖场消毒和接种疫苗, 这对动物传染疾病的预防很重要。如今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动物疫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 周边国家疫情复杂, 我国有效防堵动物疫病传入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 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养殖条件不一, 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差别较大, 加之近年来禽流感和口蹄疫等病毒不断出现变异重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我国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3 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动物疾病的有效措施可以大致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检疫诊断技术, 另一方面是预防免疫技术。同时, 还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加大对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的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预防。

(1) 检疫诊断技术。为了控制动物传染病, 首先必须有灵敏、特异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因此要根据不同疫病的特点和不同诊断目的, 确定相应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 这样才能在动物传染病来袭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我国已对多种重大动物传染病确定了诊断标准, 如鸡白痢和结核病等。这些检疫诊断技术比较成熟, 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 但是大多数却尚未形成商品化的试剂盒, 这不能用于疾病的控制。因此, 需要从速研制出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盒, 使其进入市场, 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除了试剂外, 还需要培养专业知识丰富的兽医, 定期对基层的兽医进行培训和考核, 同时国家要加大力度对兽医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培训, 全面推进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国际接轨。

(2) 预防免疫技术。在动物疾病防役中要未雨绸缪, 预防疾病的发生。建国以来, 我国先后研制了几十种疫苗, 如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 效果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而近年来还有很多疾病的疫苗还没有研究出来。因此, 国家要加大疫苗研究力度, 确保大多数疾病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 同时还应该改进疫苗的生产技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大部分是失活的病原体, 这些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 生产不当还会引起疾病流行。有些疫苗的活力不高, 多次接种后仍不能产生抗体, 因此还应该改进疫苗的生产技术, 提高疫苗的活力。此外, 为了预防疾病, 还应该按计划给动物接种疫苗,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让养殖户意识到动物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3)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管理者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谨慎选择各种消毒剂, 避免因消毒剂选择不当对动物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搞好养殖场的卫生工作, 保持圈舍的清爽、干燥。

(4) 加大对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的资金投入。加强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 不仅仅只是从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入手, 还应该加大对养殖科学技术的投入, 以便更好地对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控。

4 结束语

动物疾病不仅能够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影响畜产品安全, 同时还会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 而且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应对动物传染病的威胁, 加强对动物传染病的研究以及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越来越重要, 也越来越紧迫。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疾病防治方法, 认真负责的防治态度才能消除动物疾病带来的潜在威胁, 营造出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

参考文献

[1]纪水莲, 张志学.动物疫苗在动物传染病防制中的作用与局限[J].湖北畜牧兽医, 2003, 3.

[2]张学东, 杨宜林.对动物传染病研究的思考[J].中国家禽, 2001, 23.

[3]刘军, 袁金荣, 何华西, 刘振湘, 曾元根, 钟金凤.高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课程设计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4) :60-64.

预防与对策 篇2

“两抢一盗”案件系多发性的侵财类案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此类案件已经到了不严厉打击不足以平民愤,不打下去群众就没有社会安全感的地步。构建和谐月山,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感,只有切实加强治安防范措施,加强对犯罪特别是“两抢一盗”犯罪的打击力度。坚持打防并举,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才能体现司法机关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

一、深刻认识“两抢一盗”案件形成的社会原因

1、流动人口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重要现象,当前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给城乡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压力和问题,随着城乡化过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总量不断上升,给辖区的安全带来了更大隐患。

2、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大多没有一个正式、固定的工作,也就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生活陷入困境时,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救济,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以盗窃等侵财类犯罪来缓解一时之急。

3、收入较低的单位用工、从事建筑、搬运、经商服务、守旧拾荒以及无业人员最具犯罪倾向。他们一般生活在城乡的边缘地带,当打工不易、挣钱不多、致富无望的时候,就会带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自以为被剥夺的心态来看待他所置身的地方,内心很容易诱发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他们往往急功近利,赚钱心切,往往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非法的手段去谋取财富。

4、一些青少年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甚至上网成瘾。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使得他们的头脑中迅速形成一种严重扭曲的金钱观,畸形的消费观,颓废的享乐观,耻辱感、罪恶感下降,因而为满足私欲而进行侵财犯罪活动。近几年逐年上升的青少年因网资不足而聚伙抢劫案,就是因为这些人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头脑易热,自我约束力差,处事缺乏理性,做事不记后果。尤其是涉及某些在校学生的抢劫案,这些被告人经常在校园内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结果最多是受到学校的处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于是自以为在校园外仍然可以仗着人多势众为所欲为,往往在归案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后悔不已。

5、农村中的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往往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也给一些“两抢一盗”犯罪的发生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6、部分没有改造好的“两劳”人员重返社会后,不是通过合法的社会劳动获取报酬,而是纠集到一起实施“两抢一盗”犯罪,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对此类犯罪分子应严厉打击。

二、坚持对“两抢一盗”犯罪活动严打方针不动摇。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党的“严打”方针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认真学习省市政法委和上级关于这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市政法委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两抢一盗”案件的审理上,坚持打好“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

2、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在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行动中,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为专项行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做到全部案件都在审限内审结,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整合力量,确保效果。公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专门坚决破获涉及“两抢一盗”性质的案件,确保审判力量到位;指定专人负责专项斗争的日常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4、提高效率,快审快结。对进入上诉审判环节的案件,只要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就要及时开庭,及时宣判;对重大疑难案件,要实行领导包案制;对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团伙犯罪的案件、系列犯罪案件的跨区域犯罪案件,要提前介入优先审理。并根据所受理的案件情况,实行集中发起诉、集中开庭的做法,确保案件依法高效审结。

5、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严格依法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做到有罪必罚,罚当其罪;在对“两抢一盗”犯罪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重特大“两抢一盗”案件依法从重判处。对具有法定从重,加重处罚情节的犯罪分子,对“两抢一盗”犯罪中的主犯、惯犯、累犯以及采用暴力手段实施抢劫,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分子,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加大对盗抢犯罪分子判处财产刑的力度,依法追缴和没收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和供犯罪使用的工具,彻底摧毁其犯罪的经济基础。对初犯、偶犯、犯罪情节较轻的被告人以及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分子,特别是在通告期间具有自首、主动坦白检举他人犯罪线索的犯罪分子,严格按照政策、法律规定,依法从宽处理,以教育分化和瓦解犯罪分子,追求打击的最佳社会效果。

6、严厉打击,狠抓落实。确立“严、快、好”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实施有效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打击“两抢一盗”专项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严,即突出“严打”重点。重点打击农村拦路抢劫,城镇街头抢劫、抢夺,入室盗窃、抢劫,盗窃、抢劫机动车,盗窃牲畜、农机具,盗窃电力、通信设施等犯罪分子,尤其是在专项斗争期间顶风作案的“两抢一盗”犯罪分子。严格执行刑事法律政策,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力争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快,即快速反应。根据审判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审判力量,确保“严打”在审判环节不贻误战机。快速立案,凡符合立案条件的,1小时内办完立案手续。快速审判,建立速裁机制,加快审判节奏。快速研究,对于重大、疑难、复杂“两抢一盗”刑事案件,随时开庭,随时研究。好,即人权保障好。坚持控辩双方当事人诉讼中地位平等原则,将诉讼活动的重心移到法庭上,不因公诉或处严打期间对被告人实行“有罪推定”,证据不足,依法宣告无罪。坚持做好对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判前法律教育、判中认罪教育、判后服法教育,将惩罚,改造和预防犯罪相结合,实现刑罚的最终目的。

7、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坚持在党委的领导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开展开作,重大问题、重要事项要主动报告;树立协同作战意识,加强与公安、检察等其他政法各部门的工作联系,规范案件交接制度、提前介入制度,确保侦查、起诉、审判环环相扣,形成强大的打击合力。

另外,在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活动中,还应该坚持做到五个原则;一是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从重判处。对抢夺、抢劫致人重伤、死亡,后果严重、手段恶劣的,以及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依法从重处罚;对抢夺残疾人、老年人、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财物,抢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移民、救济等款物,一年内抢夺三次以上,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抢夺的,依照刑法以抢夺罪从重处罚;对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依法重判,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同时,也严防出现以罚代刑、滥用缓刑、重罪轻罚等打击不力的现象。二是抓好大要案的审判。对于影响大、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案件,安排精干力量,迅速审理,及时下判,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紧密结合。三是确保案件质量。坚决贯彻罪行法定原则和罪行相适应原则,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四是确保办案效率。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前提下做到快审快结,最大限度地弥补被害人的损失。五是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在审理“两抢一盗”案件的同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参与“两抢一盗”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寓教于审,惩教结合,促进未成年犯的矫治工作。

三、如何防范“两抢一盗”犯罪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治水平,把广泛动员群众放在首位,坚持五个综合(综合的思想、综合的力量、综合的资金、综合的手段、综合的效果),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来,动员群众尤其是当事者、知情人提供破案线索,检举揭发犯罪,形成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人人喊打的局面。切实加强专项斗争的宣传报道工作和普法工作,积极与新闻媒体进行沟通、联系,主动引导舆论,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通过开展报道典型案件,送法进社区、校园以及巡回审判等活动,达到发动群众、弘扬正气、震慑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确保专项斗争取得实效。教育广大群众自学守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两抢一盗”犯罪的发生。

2、号召广大群众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使犯罪分子无从下手或难以逃脱。比如携包行走时,应将包朝向人行道里侧,手机或贵重饰品挂在胸前,尽量不要外露;从银行取款时,要预防犯罪分子尾随跟踪抢劫;骑自行车时,不要将包放在车衣架上或购物篮子内;夜深时,女性最好不要单独行走;不要携带巨额资金或贵重物品招摇过市,应尽量乘出租车至目的地,并记下车牌号码;外出时,应锁好门窗。还要搞好邻里关系,相互照应;遇人敲门时,要看清后才开门;不贪小便宜,不迷信;发现无牌、假牌、无证、假证、摩托车及可疑人员应及时报告;无论被盗、抢、骗、敲诈数额有或无,多或少,都应及时报案,以便收集犯罪证据,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3、始终坚持刑事审判公开最大化,确保刑事司法的社会威慑作用。一是审理公开,开庭审理前,在醒目位置张贴开庭公告,并选取典型盗抢案件,到案发地开庭,为群众旁听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宣判公开,通过召开宣判大会等有效方式进行公开宣判,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三是退赃公开,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非法获得的财物,适用集中进行公开退赃。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提高群众与犯罪分子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4、加大投入,增强科技防范能力。主要场所和部门要安装电子眼监控,使犯罪分子不敢下手或下手必被抓的强大威力,形成预防犯罪的有效网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构建以县(区)为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要把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作为打击“两抢一盗”犯罪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警务进村进社区,加强社会全面巡逻防控,构建以公安民警为骨干,专职治安巡防队和保安人员为主要力量,其他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巡逻防控格局。

提高预防“两抢一盗”犯罪信息化水平,把电子眼等技术防范措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建设。在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主要街区、交通干线、专业市场、公共复杂场所、重点要害部门和易发部位建立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在有条件的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和“两抢一盗”犯罪高发地区,逐步建立适宜的技防设施,提高案件侦破的快速反应能力。

校园欺凌问题分析与预防对策 篇3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程度之严重,性质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校园欺凌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群体(个体),通过语言、行为及其他媒介手段,对受欺凌者进行持续、长时间的作用,使其在心理和身体上造成伤害的现象。欺凌过程中,欺凌者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受欺凌者不敢或无力反抗。学校必须预防和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特征

受欺凌者集中于特定的学生。这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学校生活中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他们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与同学相处的技巧,不少属于身体障碍者、家庭贫困者、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

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往往人数众多,组成严密或者松散的团伙。他们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并得到部分同学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更加暴力。

时间长场合多。欺凌事件不是偶尔的一次,而是长时间地针对特定的被害者,也许几周、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欺凌事件大多不是发生在固定的场合,而是随机发生在多种场合,如课间休息的教室、学生睡觉的宿舍等。

发生在没人的地方、或者是人少的地方。校园欺凌之所以没能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事件总是发生在人少或者没人的地方。这些事件发生时即使有人看见,也被认为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活动,而不能引起成年人的重视。

暴力行为伴随着恐吓威胁的言语。校园欺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暴力还包括语言暴力,给受欺凌者起侮辱性绰号,嘲笑受欺凌者某些缺陷,指责受欺凌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受欺凌者有可能发生自残、自杀事件。校园欺凌事件表面看是小问题,但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受欺凌者由于得不到外界的关注与帮助,由最初的外在伤害变为内心的绝望,更严重的可能自杀。

加害者不理解被害者的痛苦。在校园欺凌中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甚至违法的,根本不理解受欺凌者的痛苦,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

二、校园欺凌的发生原因

(一)学校教育错位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首先,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去教育学生,没有意识到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更不重视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学校不敢对违反纪律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由于我们的老师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的错误解读,在教育教学中对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敢批评教育,怕学生想不开,出现自残自杀等问题,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气。最后,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一些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暴力或者冷暴力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些家庭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只是满足孩子的金钱需要,不知道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疏于管理。有些孩子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生活,老人无力进行教育,更是难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些孩子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同样缺乏情感沟通,家长没有对孩子价值观的是非取向进行引导。

(三)社会大环境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是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未成年人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会把不良的行为带入学校中。相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网络游戏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暴力的认同和膜拜。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使学校俨然成为一个小“江湖”。[1]

三、校园欺凌的处理对策

(一)欺凌发生前的应对

学校、教师、家长要了解什么是欺凌,以及欺凌对受欺凌者身心造成的影响,对受欺凌者和欺凌者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活动规律。有些未成年人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是非理性的,甚至是矛盾的。由于家长的放纵,有些个性强势的孩子很多缺点被淡化忽视,一些不良行为没有被及时制止。这些小的缺点和错位的行为慢慢地养成了孩子偏狭、自私与冷酷的性格,使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孩子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马上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有时甚至通过伤害对方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更严重的是,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慢慢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强势的语言和霸道的行为强迫大家听命于自己,成为亚群体的老大。其他弱小者为了不被欺凌,主动或被迫依附讨好他们。这样,又反过来助长了他们的病态心理。

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班队会中要加强预防欺凌的教育, 每天密切接触学生,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要关注那些亚群体的老大和弱势个体,以早早发现欺凌问题。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预防欺凌的能力,关注那些容易受到欺凌孩子的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对于欺凌的危机意识,在欺凌事件发生时要帮助教师解决困惑,教师、监护人、其他相关人员要交流信息。

(二)欺凌发生后的应对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首先要关注受欺凌者的安全,确认欺凌事件的性质。教师要正确认识欺凌事件,要帮助被害者走出心理阴影,指导被害者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监护人和教师要通力合作,收集信息并研讨应对方案,更要取得学校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欺凌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召开班队会甚至学校大会,让学生认识到欺凌者的行为是错误的,防止受欺凌者被孤立,消除其被报复的心理和不安心理。监护人和学校要密切合作让受欺凌者心理伤害得到修复,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要密切关注受欺凌者的心理健康。

对于欺凌者的批评要有坚决的态度,要对其及时处理,不能因为欺凌者人数众多而敷衍了事,让欺凌者误以为法不责众,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近几年,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之后,一些学校再不敢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哪怕这个学生已经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已经严重侵害了其他同学的合法权益,也不敢给予处分和惩戒。然而,教育永远都不是万能的。这些学生如果没有约束会日益猖狂,慢慢在校园中形成了带有江湖色彩的亚群体,严重地扰正常的学校教学,也直接危害了社会治安。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欺凌行为采取行动。欺凌者的行为如果涉及违法犯罪要及时报警处理,事件处理之后要密切关注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行为,确保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为确保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心理专家要长期关注他们。

参考文献:

[1]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57-60.

【石连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采血护士健康分析与预防对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血站采血护士48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后, 对护士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内容有:加强工作责任心, 提高工作质量, 做好查对工作;改善工作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1.1.1 存在的问题

1.1.2 原因分析

1.1.2.1 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常年在采血车上工作, 场所狭小, 嘈杂、噪音污染, 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 容易出现脾气烦躁、头痛、头晕、心率缓慢、出现记忆力不集中, 记录错误, 流程颠倒等。

1.1.2.2 感染因素 时有血液外溢, 遭污染的针头刺伤的危险, 因献血人员拥挤, 次序混乱, 导致血液外溢、针刺现象, 引起自身感染, 成为传播媒介。从而出现心理紧张, 心情抑郁, 恐惧。

1.1.2.3 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消毒液, 紫外线、臭氧、橡胶导致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流泪等。

1.1.2.4 社会心理因素 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与同事的关系相处是否融洽, 献血者的抱怨, 工作和生活上的突发事件都会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导致情绪低落, 失眠、多梦。工作中张冠李戴, 标本留错、血型判断错误等。

1.2 方法

1.2.1 加强工作责任心, 提高工作质量, 做好三查七对;因为工作环境吵闹, 容易分心, 护士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在采血和贮血、检验的标签填写过程中, 要反复核对。却忌凭印象办事, 管理人员每月进行质量分析、讨论, 提出整改措施。

1.2.2 改善工作环境 噪音装置, 维护工作次序, 车上安装CD, 放上轻音乐, 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保持湿度在18~28℃, 相对湿度50%~80%, 定期测量臭氧浓度, 达到0.2 mg/m3的国家规定要求[1]。

1.2.3 严格消毒隔离, 合理安排人员, 做到一对一操作, 认真做好职业防护、监控和报告。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每操作一个献血者, 必须用快速消毒液擦手消毒或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每人一付, 接种乙肝疫苗。

1.2.4 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经常开展交流谈心活动, 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 减少护理人员的隔阂, 减少护理人员的不良心理反应, 如:车上放有气球、咖啡, 护士心情不好时, 可撵碎气球, 喝咖啡。使心情放松。

2 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人数的比较, 说明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的实施, 护士心情愉快, 工作热情提高, 操作规范, 差错明显减少, 采血质量大大提高。见表1。

3 讨论

采血护士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采血质量和血站的整体形象。护士面临着一些压力与应激, 心理承受能力差者, 容易发生情绪障碍, 人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会出现疲倦综合征, 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人际关系等干预措施的实施,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采血护士健康的因素及对策。方法对中心血站48名护士2004至2007年共出车采血1380次, 对护士的健康状况、工作质量分析。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护士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加强对采血护士健康素质的管理。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与思考 篇5

邱陶丰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也乘隙渗透到青少年思想中去,使那些抵抗力不强的青少年逐渐沾染上了各种各样的恶习,导致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环境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及措施三方面,谈谈笔者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环境影响对策思考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力度,分析、研究并不断提出得力措施。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团伙化。青少年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等特点,他们会觉得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青少年团伙斗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那些经常违反纪律、无心向学的学生纠合而成的团伙斗殴。二是一些带黑社会性质的帮派为了扩大势力,通过引诱、拉拢、强迫等手段同化而成的团伙斗殴。

2、低龄化。即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而且大都是辍学的青少年。

3、偶发性、暴力化。现阶段青少年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较慢,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冲动走向极端,他们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4、另外,青少年参与毒品犯罪日益严重;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环境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品德、性格培养的场所。青少年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多是在家长的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主要有:父母过分溺爱,使其从小就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或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出了问题,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而往往是棍棒相加;或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而浪迹社会;或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由于家庭教育功能丧失,子女得不到父母及时悉心的管教,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终由小错走向大错直到违法犯罪。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校教学思路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

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仍有学校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有的教师对待学习差的学生态度粗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于是,一些差生索性破罐子破摔,他们或在校内惹事生非;或辍学在社会上

游荡,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就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2)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不够

青春期是一个人性格、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但一些学校放弃了对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性道德的教育,教师讲课时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从正当渠道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社会上不良的性信息与性观念则趁虚而入。

(3)法制宣传教育不够

法制课是学校的必修课,但一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开展,或开展不到位,使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不知道什么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而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一些不良文化也乘隙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社会上的腐朽生活方式、坑蒙拐骗以及周边的网吧,酒吧等场所,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消极影响。抵制能力低的青少年,一旦受这些不良文化影响,便会无心向学而导致堕落。

总之,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主客观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及措施

古语说得好:“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只有加强品德修养,注意防微杜渐,才能健康成长。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学校管理上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加强对后进生的前途理想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固然重要,而学做人更为迫切,因此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前途理想教育,尤其要做实做细。因为后进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对个人前途不抱什么希望,有着畸形的价值观念,喜欢借别人的力量抬高自己,通过打群架来显示本领,还经常扰乱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我任教过的学生郭某,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由于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并经常扰乱课堂教学秩序。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找其谈心,列出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实,对其进行正面疏导,终于使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关键是有没有坚强的毅力来发挥自己的潜能。于是他把过去消耗在玩耍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上,终于成为班里尖子生中的一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前途理想而奋斗。

2、抓紧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的教育。

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来看,法制观念淡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2009年7月14日零时许,事主黄某和女友罗某在汕头迎宾广场草地聊天。4名男子突然蹿到该处,动手殴打黄某并对罗某实施抢劫,被正在附近伏哨的民警当场抓获。经审,犯罪嫌疑人赵某校等3人交代了自2009年6月份以来与其他同伙分分合合,抢劫作案的犯罪事实。这个犯罪团伙其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6岁。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所以说,抓紧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一些思想认识模糊,行为不端的学生提高认识,改邪归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教育的力量遏制差生团伙的形成和延续。

在一些学校中,差生并非孤立存在的,他们会或多或少地组成一些小团伙。这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障碍,也会严重影响集体的学习和工作。如某中学学生柯某因与同校的郭某有矛盾,便叫来同校的陈某等将对方殴打了一顿。隔天下午放学时,柯某等六人竟然再次在学校门口不远处拦截殴打郭某,被值班教师发现,将柯某等人带到派出所。所以说,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遏制差生团伙的形成和发展。

4、消除违法犯罪的隐患,居安思危

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当某个学生出现上课经常迟到,旷课,作业迟交甚至干脆不做,喜欢撒谎,男生抽烟喝酒,女生讲究打扮等可疑情况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密切注意其新动向,加强教育,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如有个姓魏的学生,小学时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上初中之后,他迷恋上了网吧,穿着讲究名牌,但家里并不富裕,于是他想到了偷,在第七次行窃时被当场抓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教育挽救他们。

5、发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后进生 一些学生原来自身品行不错,有的甚至是学生骨干,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歧途。如某中学生吴某,本来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由于父母发生婚变,导致他无心读书,迷恋上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网上一些低级庸俗的黄色内容诱惑,渐渐思想被腐蚀了,终于在一天下午,他无耻地对幼女程某进行猥亵,并残忍地将她勒死,最终堕落成为一名杀人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发现情况及时解决,要坚持多次家访,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力量,来保护他们,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这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把盐咸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以上是笔者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思考,但由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问题,防患工程是一项综合治理的工程,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议。

参考文献资料:

1、《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苏)达尔戈娃 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2、《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张文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3期

3、《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研究》郑春霞《法制与社会:旬刊》 2009年28期

4、《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赖向明《中国农村教育》 2003年5期

5、《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对策》周显著《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年7期

6、《浅谈如何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吴拴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2期

7、《学校教育应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许拥军《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1年2期

8、《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对策学》周路 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9、《初中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论述习惯性违章与预防对策 篇6

【关键词】习惯性违章;预防对策

习惯性违章,是指施工操作过程中习惯性、经常性的,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为有效地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 现对习惯性违章行为存在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1.习惯性违章的主要表现形式

1.1不懂装懂型

对所从事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认真学习,不求甚解,把以意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长此以往即形成了习惯性违章。

1.2明知故犯型

安全规程讲得头头是道,只是在行动上却对不上号我行我素,坚持不良习惯。

1.3盲目从众型

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明知有违章行为,但认为别人都这样干没有出事,我随大流也不会出事,意识不到安全隐患。

1.4心存侥幸型

有些人事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是每个人、每次违章作业就一定要出事故,即使有事也不可能落在自己身上。

1.5马马虎虎型

有些人干什么工作都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对待安全生产当然也不例外。这种人干起活来漫不经心,结果常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

1.6指挥误导型

领导违章强令员工冒险作业,造成员工被动违章。这无形中对员工的安全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误导作用。

2.习惯性违章的基本特点

2.1顽固性

习惯性违章是由一定的心理支配的,并且是一种习惯性的自选动作方式,因而它具有顽固性、多发性的特点,往往不易纠正。

2.2潜在性

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往往不是行为者有意所为,而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而对习惯性违章行为,由于人们看得多了,习以为常,所以根本没把它当回事,容易使人对违章现象丧失警惕性。

2.3传染性

一些员工存在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而是从老职工身上“学来”的,看到老职工违章操作“既省事、又没出事”,自己也盲目的仿效,而且又用自己的习惯行为方式去影响新来的员工。这些不良的习惯行为方式如不彻底根除,必然导致“代代相传”。

3.习惯性违章的预防对策

3.1提高员工的责任心是预防习惯性违章的前提

提高责任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改进思维方式,转变思想观念。二是从管理入手,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约束不规范的行为。

3.2提高员工素质是预防习惯性违章的基础

一是提高诚信素质。安全管理需要诚信,安全管理贵在诚信。安要规范人员操作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观念、纪律素养和诚信素质,树立保证安全是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观念的基础。

二是加强岗位安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岗位员工安全操作技能。要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必须把员工岗位安全技能培训当作大事来抓。有计划地、经常性地举办员工岗位安全技能培训班。设专职教师,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及时培训岗位员工掌握其原理、性能,决不能因不懂性能、不能操作而废弃不用。

三是增强意愿,构建安全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说,增强意愿就是增强企业员工实施安全管理和操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调动其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3.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本质安全的保证

3.3.1全面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建立持续风险评估系统

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包括工作基准风险评估、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和非正式的风险评估三种形式。

基准风险评估是指把生产管理和辅助作业的每一项任务、每一道工序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识别并进行排序,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形成每项工作任务的书面安全工作程序,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是针对每一个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让所有涉及到此项任务的人员了解风险,从而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持续风险评估也就是非正式风险评估,是在日常的工作前,在头脑中进行的风险预测。其最典型的做法,一是安全操作“后退五步法”。即:在一项操作之前,第一观察工作地点环境,第二将工作程序在大脑中过一遍,第三观察周围的其他活动,第四思考可能存在的危险,第五识别和控制它们。使员工养成一种“动手之前先动脑,操作之前先思考”的良好习惯,确保操作过程安全无误;二是“三个100%的做法”即:100%遵守各项管理规定,100%遵守法律法规,100%的时间内遵守前两个100%。

采用这种非正式风险评估方式,对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任务进行风险预控管理,从而强化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三违行为,控制事故的发生。

3.3.2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和不符合

员工通过全过程的风险识别与评价,对自己工作场所内存在的隐患和不符合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是由于管理、设备、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不安全的现象(隐患和不符合)还大量存在。所以,加强监督检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直接手段。

3.4进行有效的事故调查,预防事故的再发生

如何真正发挥事故调查的作用,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有效的事故调查呢?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知识过硬、客观公正、有责任心的调查队伍;其次是事故调查要遵循管理责任为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事故发生时,我们首先去调查的是管理方面的原因,而不是把大部分责任推到当事人身上;再次针对每一个原因,一定要制定一个可执行、可验证其有效性的预防或纠正措施,并要对每一项措施进行有效性验证,以保证事故调查的作用。

3.5充分发挥安全监管的作用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不仅要让安全监管人员承担责任,还要给予必要的权利、利益。如果只给予责任,没有权利,管理力度则不大;如果给予责任、权利,没有利益,则监管人员工作热情必然低落。所以,只有责权利相统一,公司的监管职能才能行之有效。

公司的发展,安全得不到保障,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公司员工应做到:“以遵守劳动纪律为荣,以违反劳动纪律为耻;以工作执行标准为荣,以工作违章操作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胡干蛮干为耻;以遵章指挥为荣,以违章指挥为耻。”

4.结论

桥梁病害事故分析与预防控制对策 篇7

1 桥梁病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分析桥梁病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 设计有错误或缺陷,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有限 , 加上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条件制约等, 致使桥梁设计理论和设计规范的不完善与更新滞后; (2) 施工措施不力或工艺程序不当; (3) 超载或偶发性事故, 如汽车撞击、汽车列队停滞等; (4) 养护不当或失养, 锈蚀使桥梁局部破坏; (5) 故意破坏; (6) 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地震、洪水、环境恶化等。

1.2 分析桥梁病害事故的病害性质

1.2.1 结构性病害事故

指桥梁结构受外界荷载的影响, 使既有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有所下降的病害事故。就本次普查范围内公路桥梁常见的结构性病害总结如下:

1) 双曲拱桥墩台位移引起拱圈的变形及开裂。

双曲拱桥由于自重较大, 其相应的水平推力也较大, 当设计、施工不当或地基的承载力较弱时, 往往容易出现较大位移和沉降, 使拱圈与拱波分离, 侧墙与拱肋分离, 空腹小拱开裂或立柱严重裂缝等损坏现象。此外, 横向联系不足也会引起失稳。当拱肋间无横向联系时,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各个拱肋的变形在横桥方向是很不均匀的, 而有横向联系的拱圈, 各肋间的变形就比较均匀一致。横向联系的设立, 可使单片的拱肋在横向联成整体, 从而加强了拱肋的横向刚度, 保证了拱肋的横向稳定性, 当横向刚度布置不够或强度不足而产生损坏时, 将会使拱桥横向稳定性降低, 拱波顶出现纵向裂缝。

2)

砖石拱桥由于设计时过分挖掘潜力, 截面尺寸选择较小, 承载能力偏低, 截面应力超过极限应力, 造成拱圈上、下缘开裂, 形成纵、横向裂缝;矢跨比选择较小, 由于弹性压缩、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拱圈中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 将促使裂缝的发生和发展。

3)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构造性裂缝。

当在混凝土梁上施加弯距时, 将产生弯曲裂缝, 首先出现在弯矩最大截面的受拉区, 正弯矩裂缝一般位于梁板跨中, 从底边开始向上发展, 负弯矩裂缝位于连续梁或悬臂梁板的支座附近, 自上向下发展, 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缝增宽增长, 数量增加, 裂缝区域逐渐向两侧发展;剪切裂缝首先发生在剪应力最大的部位, 对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 往往发生在支座附近, 由下部开始, 沿着与轴线成25°~50°左右的角度裂开, 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缝不断增长并向受压区发展, 裂缝数量不断增多并分叉, 裂缝区也逐渐向跨中方向扩大。

4) 混凝土结构的坏化。

最常见的原因是钢筋腐蚀造成混凝土的剥落, 对结构状态、承载能力、残余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钢筋腐蚀的两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混凝土的碳化或受氯离子影响而造成的碱性减低或钝化膜消失。提高混凝土的密度, 减少其渗透性可以减缓碳化及氯离子的作用速度。

1.2.2 构造性病害事故

指桥梁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构件丧失功能的病害事故。部分构造性病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 也会发展成为结构性病害, 对常见的构造性病害分析总结如下:

1) 桥梁伸缩缝病害原因分析

很多设计是将伸缩装置的锚固件置于桥面铺装层中, 这种锚固方法在荷载作用下容易造成开焊、脱落, 力的分布不易传递, 从而导致混凝土粘结力的丧失;当桥面板受到汽车荷载作用时, 因翼板较薄, 横向联系较弱, 导致桥面板变形过大, 地, 而引起伸缩装置的破坏;对施工工艺要求重视程度不够, 未能严格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和安装工序进行施工;常时间堆放在伸缩装置上的砂土、杂物未能及时清扫, 不能保证设计伸缩量;此外, 交通量增大, 超载车辆不断增多, 也对桥梁伸缩装置的有效使用和耐久性带来严重威胁。

2) 桥头跳车病害原因分析

桥头跳车的根本原因是桥梁结构物与路堤间产生了不均匀沉降所致。桥梁对地基强度一般都有较高的要求, 并应进行加固处理, 沉降较小或不沉降, 而台后填方段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 从而使桥台和台后填方产生差异沉降变形, 形成台阶;由于施工时, 一般是先完成桥梁结构物再填筑路堤, 因此在桥梁两端会留下一个填土较多、施工面窄的作业段, 导致不易控制台背填土的压实度, 而检测人员检测到的只是表土层的密实度可能符合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车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形成桥头台阶;在软土地基, 下卧层含水量大, 土壤组成较复杂, 由于取样扰动以及试验样品采集手段影响等原因, 提供给设计参考的数据可靠性较低, 在软土地基上道路与桥的沉降明显不同, 而出现桥头台阶。此外, 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雨水的冲刷和渗透, 使得路基表面松软, 产生泥水流失, 也会加剧台阶的形成。

3) 桥面铺装病害原因分析

桥面铺装混凝土施工中, 未清除桥面浮灰及杂物, 未认真凿毛处理, 会影响桥面铺装混凝土与桥面板的粘接, 以致混凝土铺装层不能与主梁一起受力并协调变形, 导致桥面铺装碎裂;钢筋未严格按设计位置安设, 钢筋网起不到应有作用, 容易导致桥面铺装的损坏;在施工中对梁顶面标高控制不严或梁 (板) 张拉引起反拱等原因, 造成局部铺装混凝土厚度达不到要求和对原材料选择控制不严都会导致桥面铺装病害的发生。

2 桥梁病害事故的预防控制对策

对于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桥梁病害事故, 据其原因分析,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先进、成熟的设计理论, 桥梁病害事故主要不在其结构型式本身 , 而在于设论计理是否成熟、可靠 , 是否能够准确地预测桥梁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内力和变形 , 并合理地赋予结构必要的尺寸和构造细节。其次, 要加强科研, 及时修订规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交通工具的数量、载重等迅猛发展, 设计规范逐渐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求。

2)

加强施工技术与管理, 制定周密细致、安全可行的施工工艺措施, 运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 加强科学管理, 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规范进行施工, 加强施工阶段的试验与智能监测控制等。

3) 加强日常养护与管理。

国内现有桥梁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维修养护资金短缺, 维修不及时, 而导致病害扩大化, 甚到成为危桥。因此, 必须严格执行关于各类桥梁养护措施的规定, 重视旧桥的定期检测和维修保养, 对于带病服役的病害桥梁要及时改造加固。同时, 还需加强超载车辆的管理, 桥梁的超载一方面会加大疲劳应力幅度、加剧损伤, 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 另一方面, 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 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 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4)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桥梁在运营过程中 , 需投入应有的养护维修资金, 从对病害桥梁的保养到维修加固, 必须具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 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对桥梁进行长期定时监测、分析, 评估桥梁桥在运营期间的承载力、运营状态和耐久能力。

参考文献

[1]闻富民, 鲁仁.现代公路、桥梁、隧道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处理及成功实例分析[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2004.

[2]徐洪涛, 郭国忠, 蒲焕玲, 等.我国近年来桥梁事故发生的原因与教训[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11) .

[3]刘效尧, 蔡键, 刘晖.桥梁损伤诊断[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油气钻井事故预防与安全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油气钻井,事故预防,安全管理,对策

油气钻井是一项立体交叉、连续施工、工作类型和工作过程较多的系统工程,也是严重性、多变性、隐蔽性很强的地下工程,具有投入多、风险大、突发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油气钻探过程中 存在各种 复杂多变 和未知的 因素[1,2]。在钻井作业中经常会钻遇高压地层、高研磨性地层与松散易碎地层互层严重等复杂的地质状况,再加上钻井作业环节多、规模大,受到地质条件、技术装备、作业经验、管理运行机制以及现场操作人员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3],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设备安全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

1 事故预防

1. 1 运用系统方法建立事故预防体系

油气钻井工程常常会遇到卡钻、井涌、井漏、井塌等复杂多变的井下状况和其它未可预知的钻井工程事故。钻井作业工序繁杂,技术难度大,协同部门多,涉及范围广。如何做到超前危险源辨识和评价、超前预防和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的问题。钻井井场施工作业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整个钻井系统包括井筒、成套地面设备、安全控制等6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子系统。只有对整个钻井作业环节中的事故隐患进行查找和辨析,采取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钻井风险,才有可能保证整个钻井系统的安全。

1. 2 事故预防的 3E 原则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事故预防的3E原则( 见图1) ,即工程技术( Engi-neering) 、安全教育 ( Education) 和强制 ( Enforce-ment) 。一般来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与空间上运动轨迹的交叉,而间接原因则是管理失误。控制事故的最佳手段首先是工程技术措施,其次是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强化工程技术措施是预防事故的有效保障,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警惕和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管理,可有效控制安全事故。通过技术、教育和管理手段的有效结合,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身安全,正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本质。

1. 3 事故预防技术

安全技术主要通过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来实现。由于生产工艺和设备种类繁多,相应地,安全技术的种类也相当多。近年来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安全技术体系。在安全检测技术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逐渐代替人的感官和经验,可以灵敏、可靠的发现不安全因素,从而使人们及早采取控制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安全对策措施

2. 1 安全技术对策

安全技术对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及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最佳安全措施。油气钻井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业过程事故的多发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如在高温高压地层下的石油、天然气等可燃气体及可能伴随在油气中H2S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井喷失控,一旦控制不及时,就会引起爆炸,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如果现场发生井喷失火等紧急危险情况,火焰一般可高达数十米,温度高,辐射热强,钻井井架二层台上的井架作业人员很难及时、迅速、安全地降落到地面,直接危及人身安全。在钻井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生游动系统上顶下砸事故,井架提升系统、吊装物和钢丝绳就会直接坠落至钻井作业平台,平台上的作业人员可能会发生挤伤、滑倒、物体打击伤害等危险。为了防止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等事故,需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4]。

2. 1. 1做好地质和工程设计

地质设计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地理及环境资料、设计依据与钻井目的等,分析设计地层、油气水及岩性矿物、物性,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钻井工程设计要根据地质设计提供的油气分布规律、地层压力和范围,着重做好合理的井身结构、钻机类型、钻具组合和强度设计、钻井参数设计( 钻井液设计和井控设计等) 。搞好地质和工程设计,保证安全、快速、高效钻井,实现最佳的技术、经济和安全效益。

2. 1. 2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钻井安全操作技术规程保证了钻井作业安全,使作业过程得以顺利实施。在钻井施工中,要严格执行《钻井井场、设备、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SY 5974—2007) 等钻井安全技术操作规范,包括设备安装、拆卸、井控设计、井口装置安装、试压、井控作业及岗位操作的安全管理,抓好安全措施的落实。

2. 1. 3 及时发现和处理复杂情况和井下事故

在钻井作业过程中,现场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一些复杂情况和井下事故,包括地面事故及卡钻、井喷等井下复杂情况的预防处置。如果发生非正常状况,要严格依据《钻井井控技术规程》( SY/T 6426—2005) 等标准执行。除此之外,为确保油气钻井作业安全、优质运行,现场还要在地面井口装置操作、井场设备搬迁安装、井场布置和施工过程防火防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2. 2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对策

2. 2. 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思想及态度教育、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的教育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安全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强到生产现场的应用,以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

2. 2.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不断李修琪订,完于善琳钻琳井,工刘程志安坤全,管等.理钻制井度风,提险高因钻井工程素安综全合管评理价水方平法,及使模钻型井建立队现[场J]作. 天业、然岗气位操作和工基业层,管20理08程,2序8(化5、) : 标12准0-化12,2.作业过程规[范3]化、科黄学仁化山。,落苏实勤岗. 位钻安井全工生程产事责故任例制析和与井钻队进技术管理安责全任对制策, [对J]每. 一石道油工钻探序技( 尤术其,是19影98响,2安6全生产的( 4关) :键5环4-5节7.) 都加以规定,密切岗位协作,[实4]现井队陈安元全高管. 理石。油钻井伤亡事故的原因及对策

2. 2. 3加强安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钻井作业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提高岗位素质培训力度,优化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坚决履行钻井工程监督岗位职责,严格按工程设计要求施工,在作业过程中坚持安全隐患“零容忍”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机制。严格遵守国家、行业、地方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以保证和提高钻井队作业水平。

2. 2. 4 加强事故处理分析能力

加强油气钻井过程安全与突发事故处置的研究。根据油气勘探开发的总体部署和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偏远的钻井队及队伍相对集中的区域成立事故处理中心。根据钻井事故发生的现象和类型及时处置和应对各种钻井工程事故,确保钻井作业的各个环节都处在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坚持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危害,采取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的预防措施,并对事故暴露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整改。

3 结 语

预防与对策 篇9

一、国家对高校预防腐败的总体要求

当前, 腐败现象在高校领域屡屡发生, 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 全国范围内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这块净地已经被严重污染了。高校加强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显得愈加重要, 高校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 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进行高校积极治理主动预防腐败发生, 坚持治标又治本的道路, 进行综合治理, 惩罚与预防同时进行, 侧重点在预防上, 要以改革精神, 加强高校治理。进行预防腐败体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不断进取。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 保持党在教育领域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高校领域出现的腐败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人们思想的多元发展, 目前高校领域腐败现象呈多发趋势, 个别领导干部贪污、贿赂、权钱交易、买官卖官, 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已阻碍了我国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坚决铲除。但如何铲除, 如何在高校治理中预防腐败发生, 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思想意识领域进行党风教育,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加强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常行使。

三、高校预防及治理腐败的对策

( 一) 加强思想教育, 筑牢防腐思想道德防线。

1. 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 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党纪国法教育, 加强廉政法规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每年安排定期的廉洁从政专题学习与讨论。学习廉政先进人物, 分析廉政典型案列, 对存在腐败苗头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提醒教育帮助提高思想觉悟。

2.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把培育廉洁价值观深入到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 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文化馆、纪念馆和廉政教育基地,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培育良好的民风社会。

3. 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通过党报党刊, 电台电视台反腐节目的播放, 很多高校进行定期的反腐宣传片的播放, 对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的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 从而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中加强反腐倡廉这根弦。

思想道德防线的建立使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中, 深深筑起了一道防线, 就如新中国刚建立有高级领导刘青山贪污1 万元人民币被枪毙, 这一事实至今还在人们的记忆中。

( 二)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使反腐倡廉变为常态。

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高校治理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最重要的和必须的。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在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管理的整个过程的各关键点上约束所有的教职员工, 包括高校领导在内。所有员工行使权力都要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授权范围内, 决不能突破各自的权限范围, 否则将失去控制, 内部控制将失去作用。在整个岗位的管理过程中, 要求岗位设置合理, 各关键点要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且所有人均应负责和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并受该制度的制约和相互监督。岗位合理设置及职责权限合理划分,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保证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也就是说, 工作有人做, 责任有人担, 检查有人问, 奖惩有人管。每个人不能越权, 但必须担责。事事有人安排, 有人执行, 有人监督检查, 使高校管理更上一层楼, 使高校治理有办法进行, 有能力实施。

2. 内部审计要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资金量不断增加, 干部也因任期或退休进行轮换和调整。财政部门因深化改革, 加强财政有效管理和监督对基层高校财务进行审计 ( 专项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全面审计) , 有些高校一年里会有十几个审计任务, 实质上数年审计下来, 基本上一个高校的所有问题都会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 数年的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必定是制度漏洞、管理漏洞的再现, 内部审计由于是本单位人员, 在单位内部工作多年, 对单位内部屡次出现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各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心中有底, 并且依据外部审计结论, 可以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及改善的具体措施, 并且可以为高校管理层治理学院提供改善依据和措施, 配合高校治理工作献计献策,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对重点项目进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审计, 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 并提出可行方案。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不可缺少作用。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审计以后, 审计部门会提出审计建议, 而实际被审计部门会提出整改方案, 内部审计人员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根据整改方案及改进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属于制度性问题, 要求高校领导层完善制定本单位有关管理制度和方案, 属于人员问题要对有关的人员进行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制度。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 配合高校领导层对高校治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这么多年内审和外审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整改措施, 当事部门人员和领导要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 限期整改, 对不完善的制度加以完善, 对不规范的程序加以规范, 并通过典型的本单位的实例对高校领导干部加以教育, 使思想深处扎根反腐这根弦, 那么高校治理有效性将会不断提高, 反腐工作则会深入人心。高校治理将更进一步。另外, 实行内部审计公示制度, 可以使反腐倡廉深入进行, 内部审计公示, 要考虑审计计划公示、审计项目公示 ( 审计小组在审计前, 将审计项目的内容、形式、依据、审计成员名单以及监督举报电话公示。) 进行公示、审计结果公示 ( 包括基本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建议) 。在保守有关秘密的情况下, 和维护单位利益的前提下, 把审计报告的结果在单位公开, 一些高校在内部高层已经实施, 在全校范围内还没有公开, 需要逐步扩大范围, 才能达到治理腐败的效果。

3. 实施公务卡制度, 加大防腐力度。我国公务卡管理制度在2007 年开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 由于公务卡使用者把公务卡作为普通商用卡使用, 相继增加了商家的销售量和利润, 也为金融部门赚取了一定的利润。对审计部门来说, 公务卡消费通过划款, 交易过程的电子信息必然会被详细记录, 为审计、纪检、监察提供了方便。当然, 交易过程留存的相关信息越多, 公务消费的透明度就越高, 纪检监察的工作就越好展开, 对证据的获取就越充分。从另一个角度看, 公务卡使用为每一笔消费留下了完整的证明链条, 可以消除过去用现金交易时交易过程不明显、交易证据不充分的弊端。公务卡消费提高了消费透明度, 使造假成本剧增, 造假者也会因成本高昂而放弃造假, 由此也保护了消费者, 减少贪污腐败案件的发生。目前高校中大多已经实行公务卡制度管理, 公务卡制度为高校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也推动了高校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1], 公务卡制度为高校治理提供了空间。

4. 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 为高校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家在早些年就制定了《会计法》、《银行法》、《票据法》、《税法》、《政府采购法》、《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党内也发布了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列》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 年11 月25 日正式印发。其中包括了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及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具体内容。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公务活动制定了具体标准和规则。党员干部在公务活动过程中违反规定和超过标准的都视为违规, 要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 这也对高校治理腐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为高校治理腐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三) 高校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常行使。

1. 高校要强化对权力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高校治理过程中, 按民主集中制原则, 重点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要落实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开展民主生活会、述职进行演讲、群众来信来访接待活动, 对领导干部谈话和诫勉、对疑问进行质询。高校治理过程中, 强化行政部门监察和审计监督, 如上级教委、财政局等行政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问责力度, 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 经常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听取工会、教代会的提案, 并对提案逐一回复。做到财务公开、预算和决算公开、收费项目公开、支出费用公开, 支持和保证群众监督。保证工会提案有明确的回复, 对审计建议要有整改措施, 并且要监督落实。对群众来信来访要进行审阅, 发现问题及时回复和处理, 必要时要求司法介入。对领导干部的职责、权力和义务进行详细描述, 发现越权的事项要及时处理, 必须要求领导干部履职履责, 不越权, 不弃权、要作为。高校教育事业要顺利进行, 就必须对高校进行治理, 就要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制约, 在规定的范围里行使权力防止腐败。所以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保障权力正常行使。

2. 高校信访工作做到位。高校通过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 ( 中办发[2007]5 号) 在治理过程, 信访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要进一步强化好新时期信访工作责任。要正确认识当前信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对群众来信来访热情接待, 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在工作范围的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不能及时解决的要上报有关部门解决, 对陷害、诬陷的要严肃批评指正, 对反映的有关制度, 程序上的漏洞问题要及时报领导层落实解决。对当时人所做的事分轻重缓急, 及时核对质询, 涉及司法的要交由司法部门解决, 这样高校领导层才能在高校治理腐败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尽快实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财产公开申报制度, 2009 年1 月1 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在全国试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其财产申报原则是“有限公开”, 申报层次是“县处级及以上人员”[2]。此后, 浙江、湖南、宁夏、四川、上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始试行财产公开制。目前, 财产公开已经是一种趋势, 一般由组织部门进行管理申报, 由纪检、监察进行申报不实查处。高校也正在开始进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 对预防腐败, 对高校治理期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如果领导干部自己的收入来源不能说明, 则可推定收入不明, 应需进一步查明, 必要时移交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当然, 财产申报制度需要时间才能完善。比如, 高校领导干部财产公开申报制度确认申报的主体是所有公职人员, 还是某一级别的公职人员; 申报范围: 申报财产仅仅是本人财产还是家庭财产 ( 如妻子、未成年子女、依赖其生活的亲人或共同生活的人) ; 财产申报的种类, 是薪金收入, 还是所有的财产收入情况 ( 如薪金收入、劳务收入、存款、动产和不动产、有价证劵、无形资产甚至债务) ; 财产申报时间是定期还是不定期, 是在职期间还是离任时。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入, 不断完善, 使现有财产申报制度不断完善, 使高校治理达到预期目标, 预防腐败发生, 对查处灰色收入极有好处, 是高校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 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好财产申报的填写申报工作。

实际上高校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 只有极少数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且高校人员每年有进新人, 领导干部每隔几年一轮, 每年还有退休。由于人员变动, 新领导在新岗位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从业务熟悉程度, 从政策把握上, 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也会出现腐败问题, 所以领导干部也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扩大知识面, 不断丰富管理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 不断加强学习, 使自身从外行快速变成内行, 提升反腐倡廉的意识,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做真正的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公无私, 克己奉公, 高校的领导干部如果能做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 则腐败在高校中就没有扎根之处, 则党兴、国兴、社会主义事业会更加兴旺发达。

摘要: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高校教育事业也快速发展, 招生量增加,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的资金量也巨量增长, 在高校发展的同时, 高校的问题也不断增加, 高校腐败问题比较多, 而且有高发的趋势, 高校治理中如何预防腐败问题也摆在了高校管理者面前。本文提出了高校治理中如何有效预防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治理,预防腐败,腐败治理

参考文献

[1]马东亮.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15, 8:89~93

预防与对策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在观察组的46例产妇中, 年龄21岁~27岁, 平均年龄 (31.23±2.13) 岁;孕周35周~41周, 平均 (38.76±2.14) 周。在对照组的46例产妇中, 年龄22岁~27岁, 平均年龄 (31.25±2.16) 岁;孕周35周~42周;平均 (38.74±2.12) 周。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是密切观察产妇的临床体征, 对产妇和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如注重饮食营养和卫生等[1]。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 具体如下。

1.2.1产前护理产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引导产妇, 使产妇能够对分娩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克服心理障碍, 稳定产妇情绪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2]。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认真评估产妇的身体素质, 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如妊娠合并症、巨大儿、产程长等进行全面重点观察, 预防产后出血发生[3]。

1.2.2产时护理第一产程时期, 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情况, 发现产程停滞或者是延缓,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做好各项急救措施的准备工作[4]。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 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必要时可以采用镇静剂帮助产妇休息。注重产妇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提醒产妇及时排尿, 必要时可以采用导尿的方式排空产妇膀胱, 避免产时子宫收缩功能不足所造成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时期, 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可以在宫口开全之后, 采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5]。指导产妇正确的应用腹压方式, 观察产妇的膀胱和导尿情况。通过沟通及鼓励, 增强产妇对分娩的信心。第三产程时期, 协助产妇胎盘娩出, 并帮助产妇进行子宫按摩, 降低产妇疼痛感受。对于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可以结合医嘱预防性用药, 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认真检查产妇胎盘、胎膜的完整程度。

1.2.3产后护理产后2 h是产妇出血的高发时期,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各项临床体征, 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 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护理人员可以每间隔30 min对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观察, 保证产妇膀胱空虚。在产程中宫缩阵痛会使产妇食欲下降, 并且分娩过程中消耗了产妇大量的体力, 需要给予产妇一定热量的饮料, 帮助其补充体力, 并注意保暖。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产后出血测量方式主要以容积法为主, 以面积法为辅。敷料血染面积10 cm×10 cm为出血10 m L。阴道分娩产妇在胎儿娩出后马上将弯盘放在产妇臀下, 测量弯盘中的血量。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结束之后, 采用面积法计算血敷料和血染床单上的血量, 会阴垫采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对比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产后出血4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8.7%。观察组产后出血1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2.17%。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76, P<0.05) 。

3讨论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是由于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或者是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造成。同时, 产妇自身的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等也会直接影响产后出血情况, 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工作, 主要是结合产妇的实际临床护理所需, 根据产后出血的高发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产前护理、产时护理和产后护理的方式, 将临床护理干预工作渗透于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当中。首先针对于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等问题, 护理人员可以在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认真评估其身体素质, 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进行全面重点观察, 预防产后出血问题的发生。产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情况, 发现产程停滞或者是延缓,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可以在宫口开全之后, 采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合产妇实际需求给予各方面的协助。另外,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 克服其内心障碍, 稳定产妇情绪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针对于健康教育工作, 护理人员可以多指导产妇保证睡眠、注重饮食营养, 及时排空尿液等。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融入其中, 更加关注产妇的临床感受。

本文对照组产妇2 h出血量为 (141.23±32.31) m L, 24 h出血量为 (254.32±41.52) m L;对照组患者产后出血4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8.7%。观察组产妇2 h出血量为 (87.11±22.32) m L, 24 h出血量为 (156.92±34.53) m L;产后出血1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2.17%。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概率均优于对照组,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能够结合产妇的实际所需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降低不良问题发生概率, 此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 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概率, 对于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能够带来更多的保障,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惠, 黄如兰.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 2013, 25 (5) :791-793.

[2]曾娟, 胡春柳, 钟慧梅.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4) :97-98.

[3]潘映红, 戴勇珊.综合护理干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533-1534.

[4]何欢.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4) :79-80.

预防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犯罪;诱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65-02

青少年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特殊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賴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但是青少年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悄然而生,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薰染,加上教育失当,青少年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中职学生违法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中职学生违法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年,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其远离犯罪。本文拟从法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对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一、中职青少年低龄化犯罪呈现的特点

一是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犯罪方式以团伙为主,犯罪类型多为盲从型。有不良行为的中职学生容易积聚交友,相互感染不良习气,导致恶性膨胀。中职学生犯罪案件中,50%以上为两人以上结伙犯罪,其中多人、多次犯罪情况屡见不鲜,社会无业人员和普通高中学生有时也参与其中。二是犯罪的随意性、偶然性和突发性较强。受认知条件的限制,中职学生犯罪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和精心准备,犯罪行为的起因多为无足轻重的小矛盾,遇事先动手后动脑,一动手就纠集一大帮人,具有很大的盲动性。三是侵财型犯罪居多,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四是犯罪主体在校期间多有严重的不良行为。犯罪的中职学生一般在校期间思想品德不佳、学习成绩较差、日常行为散漫,多有打架、抽烟、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沉迷于网吧和游戏等违反校规校纪的严重不良行为。

二、低龄犯罪背景下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1、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良好场所。学校本身并不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因素, 但如果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或相关制度不完善,则很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易于冲动,带有逆反心理,同时又具备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因此需要学校的制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约束。 如果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发现问题处理不当,或不能有效地制止,那就可能使某些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社会因素

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抵御能力,影响不是很大。但是, 目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社会因素很复杂,最大的因素是“三厅”、“二室”和“一吧”,即录像厅、歌舞厅、卡拉 OK 厅;台球室、游戏室;网吧,尤其是网吧和电脑游戏,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乐此不疲。 某些游戏厅、网吧老板则投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所好,进行通霄营业或者设有休息铺位。 这是诱导他们违法和犯罪的又一因素。

3、家庭因素

现代的家庭成员结构、知识结构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影响颇大。尤其是在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三人家庭结构的情况下,多数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袒护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这些被宠惯了的孩子一旦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学校的管理,便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产生向同学、老师滋事、挑衅的行为,直至走上犯罪道路。另外,有的家庭中,父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忙于经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对青春期前后的生理知识不进行正面传授,尤其在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意识极其淡薄,甚至任其自然。这也是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违法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低龄犯罪背景下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1、加强学校对中职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

学校在做好对中职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仅要抓分数、抓升学率,更要注意以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各级司法宣传部门应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电台等多种媒体,通过以案释法、法制论坛等多种形式,在中职学生中开展道德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观念深入人心。

2、强化家庭功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是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每个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觉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最为重要的地位。二是优化家庭环境,要通过对家长的教育,使每位家长都能自觉为子女做表率,使中职学生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三是提高家长家教能力,要以设立咨询机构、开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子女的办法。此外,全社会都要重视家庭教育,院校、社科单位要加强家教方面的研究,广播、电视、报刊应办好家庭教育节目和专栏,还要办好家庭教育刊物,编写家庭教育专著,为家庭教育提供健康科学的教材。

3、加强社会环境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建立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隔离带”

大学生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对策 篇12

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烟草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一开始认识到吸烟的严重危害性, 也开始思考烟草流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当前, 经过了一段摸索期后, 发达国家在控烟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 2005年美国高中学生中男生的吸烟率从2001年的29.2%下降至22.9%, 但不少国家和地区青少年吸烟率仍持续上升, 尝试吸烟和形成规律吸烟的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报告还指出我国现有青少年约1.3亿, 其中形成规律吸烟的约有1500万, 尝试吸烟者更是高达四千万之多。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男生44.1%、女生19.9%, 有吸烟历史的青少年中, 13岁前完整地吸完一支烟的比例是男生66.8%、女生68.2%, 与1998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增加了15%。2001年, 李爱兰等学者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问卷”,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选择了重庆、广东、山东和天津四个省市, 并随机抽取了其中的200所中学, 共计11978名在校初中生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 开始吸烟年龄小于12岁的学生占54.8%, 上述研究提示青少年尝试吸烟的年龄开始提前, 青少年吸烟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烟草流行的控制与预防不仅仅只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 更应该在小学、初高中的时候就对儿童、青少年开展烟草危害的教育。一般有尝试吸烟行为的大学生首次尝试吸烟是在大学前发生的, 烟草控制工作的重点人群应为中小学生, 重心在于预防中小学生尝试吸烟。

据了解, 也有少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生尝试吸烟行为, 有规律吸烟行为的大学生当中, 将近四成是在入学后形成的, 说明在文化氛围较好、学生健康意识较强的大学校园中仍有开展烟草流行的控制与预防工作的必要。与针对中小学生的烟草预防工作比较, 大学生控烟工作的重点不同, 大学生烟草流行的控制与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减缓或阻止有尝试吸烟行为的大学生发展为不规律吸烟, 甚至是规律吸烟。“两手抓, 两手硬”, 大学生的烟草控制工作可以降低当前大学生吸烟率, 中小学生的烟草控制与预防更是从“源头”减少了大学生发生各种吸烟行为的风险。

大学生烟草流行的控制与预防不是一所高校的事情, 也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 小学、中学及大学共同配合协助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学校领导必须重视校园内烟草的流行情况, 密切关注国家控烟政策, 成立负责制定校园控烟政策、监督协调各教学部门及组织开展控烟工作的学校控烟委员会, 并定期为学生开展关于烟草危害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明确吸烟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培养学生自觉远离烟草的意识。

一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 营造校园无烟环境

校园里的商店不应该, 也不允许售卖香烟, 在校园里过于容易地买到烟草制品也是青少年尝试吸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多数大学生都离家比较远, 所以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校园内无法买到香烟, 大学生接触香烟的机会大大减少, 尝试吸烟的风险也会下降。校方对待烟草需要严谨, 除了严禁校园里销售香烟, 还需要防治烟草广告经过包装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校园。不少唯利是图的烟草企业为了引起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欲望, 保证烟草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他们会冠名支持公益事业, 投入成本以树立烟草企业正面形象的假象, 或者赞助一些受人关注的体育赛事或文化交流活动, 甚至投资影视作品的制作, 更糟糕的是学生校服上竟然也有间接的烟草广告。此外, 社会上的商家也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 需要落实和严格执行“禁止向18岁以下青少年销售卷烟”的法律规定, 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人接触香烟、发生吸烟行为的可能。社会各界也应自觉抵制烟草, 特别是影视制作行业和体育事业。在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了当时热播的18部影视作品 (8部电视剧和10部电影) , 研究发现平均每一作品的烟草镜头为88个。研究显示, 青少年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烟草镜头越多, 其发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有吸烟的行为, 从未吸烟的青少年对吸烟行为的认可率也会大大提高。青少年、大学生都喜欢观看体育赛事, 因而需要构建“无烟体育”:体育赛场不得有烟草广告, 运动员、教练、裁判, 甚至是观众在参与或现场观看体育运动时均不得使用烟草。

除了对香烟的抵制以外, 校方还需要主动开展以“吸烟与健康”为主题的健康讲座, 让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烟草的危害, 再动员他们积极向身边的朋友、亲人传播信息, 让更多的人认识“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这一事实, 那么不仅是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少年控烟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对全社会的控烟工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二控烟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在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 男生吸烟率要高于女生, 学习领域或专业不相同的、消费水平不同的大学生, 吸烟情况也有差异。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阶段的影响因素是有所差别的, 并且导致大学生由从不吸烟向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 甚至是规律吸烟发展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 针对不同吸烟行为阶段的大学生, 应实行有针对性的烟草控制与预防方案。

对于从未吸烟的大学生, 他们的健康意识较强, 对吸烟行为在主观上并不抱有支持态度, 只需要简单讲解吸烟的危害, 然后强调吸烟并不是社交场合的必需品, 可以婉转拒绝别人的劝烟, 以避免其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尝试吸烟;对于尝试吸烟的大学生, 需要强调吸烟的危害, 让其认识到吸烟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吸烟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还会对周围的人群造成健康危害,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对于习惯性吸烟的大学生, 他们对烟草的认可度高, 也有香烟依赖的症状, 即使自我认识烟草的危害, 也无法做到彻底戒烟。《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流行报告》也指出全球有很多吸烟者经健康教育后也希望戒烟, 以便保护自己的生命和不再损害家人的健康。但已经对尼古丁成瘾的他们缺乏国家的帮助, 都无法成功戒烟。因而, 相对于健康教育, 这时候更需要的是开展戒烟干预, 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团体干预, 共同抵制烟草

“团体干预, 共同抵制烟草”这个方法可以预防大学生尝试吸烟, 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戒烟。从未吸烟的大学生坚持对烟草的抵制, 互相监督和支持, 有尝试吸烟行为或不规律吸烟行为的大学生长期受其影响, 也会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 以集体的力量改变个体;习惯性吸烟的大学生聚集形成一个圈子, 大家共同接受烟草控制的干预, 互相支持和监督, 个人成功戒烟就能激励其他人, 坚定戒烟的信念, 最终成功戒烟。另一方面, 习惯性吸烟人群的成功戒烟更能引起从未吸烟人群、尝试吸烟人群的警觉, 自觉远离烟草。如此, 便能降低大学生吸烟水平。

1发挥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示范作用

在大学校园, 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健康的、正面的, 他们的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强。如果医学生普遍存在吸烟行为则会给其他专业的学生传播一种错误信息:吸烟并不影响人体健康。因而, 大学生烟草流行的控制与预防工作的实施, 需要发挥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加强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让他们自觉抵制与香烟的接触, 强调他们在大学生控烟中的责任和示范作用。通过课程教育系统地对医学生进行烟草危害的宣传以及控烟技能的教育, 使他们掌握临床上如何帮助病人戒烟, 如何追踪病人的吸烟或戒烟情况等相关内容。医学生应主动遏止吸烟行为的发生, 对吸烟者进行烟草危害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如此, 不仅可以降低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吸烟率, 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降低其尝试吸烟的风险;甚至还可以促使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在医疗系统或其他岗位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成功戒烟。

2加强大学生社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一部分大学生是在社交场合中由于不懂得婉言拒绝他人的给烟或劝烟而开始尝试吸烟, 甚至最终发展为习惯性吸烟的, 学校应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开展社交技巧讲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育大学生如何拒绝别人递的烟而又不显无礼的技巧, 避免大学生“被动”吸烟。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如何缓解不良情绪, 感到孤独、心情低落时的正确解决方法。学校还应设立免费开放的心理咨询辅导室, 为有必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保持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卫生意识, 避免其形成通过吸烟可以缓解不良情绪的错误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泉海.豫北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5) :408-409.

[2]黄杏, 陈冬峨, 王增珍, 等.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生吸烟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8 (8) :687-688.

[3]李茳, 李晓春, 刘伯椿, 等.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4) :294-295.

上一篇:社区下一篇:基因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