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方法指导

2024-07-16

观察方法指导(共12篇)

观察方法指导 篇1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 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当今科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绘画。对观察渗透理论的认识可以从一些趣味性的视错觉图片开始, 面对同一张图片, 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它给不同的人留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是不是因为人们在观察时得到的知觉不仅仅依赖于视网膜上的映像。那么, 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察。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大致有三种观点, 古典经验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古典经验主义观察论的代表人物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主张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材料和事实, 然后通过归纳上升为理论;在观察时, 一定要纯然地和经常地停留在自然事物当中, 应该让人们暂时尽力摆脱概念和理论的束缚。按照他的观点, 观察者应该排除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 纯粹客观地进行观察, 由此获得的观察事实便是纯粹客观的、对任何理论保持中立的。其后, 逻辑经验主义者借助于逻辑分析方法, 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验主义的传统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者坚定地相信:科学理论最终逻辑地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之上。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石里克提出了实证原则, 指出观察是检验“经验真理”的唯一尺度。无论是古典的经验论还是现代的逻辑经验主义, 它们共同的基本立场是:观察是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而保持中立的。这两种观点基本上都否定了观察与理论的密切关系,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958年汉森在其《发现的模式》一书中, 首先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他认为, 科学观察不单纯是视觉意义上的看。对于同一对象, 不同的观察者往往作出不同的观察, 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并不是由于视觉图象本身的不同, 而是由于观察者对看到的东西进行了不同的组织。这种组织的方式是受着经验和理论的影响的。库恩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科学史料的分析, 积极支持和阐发了“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他认为不存在什么“中性观察”, 科学观察总是受到世界观、理论、经验、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 “观察渗透理论”认为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在绘画领域, 观察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密切相关,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习西洋绘画的基础, 初学者能否正确的观察客观物体依赖于相关的整体观察方法的理论, 这样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在学院派绘画造型基本功训练时, 必然会给学生提出一个整体观察方法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初学者能否走上绘画的职业道路, 特别是针对学习西洋绘画而言。西洋绘画不同于中国画, 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观察方法, 国画的观察方法是散点透视法, 即在观察对象时移步换景, 可有多个焦点, 重整体的感受, 这和普通人的观察方法基本一致。但西洋画就不同了, 必须采用焦点透视方法, 即面对景物, 你的焦点是固定的, 不能随意改变。那么, 面对同样的景物, 在观察时如何用一个绘画者的眼睛去看, 因为要解决空间, 透视, 形体, 色彩, 强弱节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普通人在观察周围的景物时无须考虑这些因素, 而一名画家就要在观察时依赖自己的经验, 专业知识, 以及自己的期望而做到异于普通人的整体观察。无疑, 在这个过程中, 理论已经渗透到观察中来, 否则, 得到的视觉经验与普通人无异。举例而言, 人的眼睛类似于自动对焦的照相机, 在有效的视力观察范围内, 比如一组室内的静物, 眼睛所注视的各个静物都是清晰可辨的, 尽管静物分布在桌面不同的空间, 距离画家的眼睛处在不同的深度。写实的静物作品就是在平面的画布上塑造一个虚拟的深度空间, 静物的主次节奏, 远近虚实对比, 桌面在空间的延伸都是在画布上塑造虚拟深度空间的必要手段。如果我们不借助正确的观察方法理论作为指导, 而像普通人一样逐一观察各个静物去塑造, 就会失去整体的联系比较和静物间的主次节奏以及远近虚实对比, 画出雷同的虚实强弱节奏, 将空间中不同深度的物体压缩在一个平面上, 从而不能塑造出虚拟的深度空间。对所观察的对象保持一个焦点, 将视域覆盖整个对象, 将观察的对象视作一个整体, 找到其中的主次节奏、远近虚实对比是解决观察问题的方法。面对同一面白墙观察, 每一位初学绘画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色彩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所敏感的色彩不一样, 有些人对红色敏感一些, 有些人对绿色敏感一些。在光源色不变的情况下, 当第二次回头注视同一面白墙时, 有些人所感受到的色彩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和第一次感受到的又不同, 因此无法形成画面较为系统的色调, 色彩总在变化之中, 这就是没有正确的绘画整体观察方法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而以普通人的观看方式观察所致, 这样观察所绘制的写生作品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美国的一位画家曾经这样形容画家的眼睛, 说画家的眼睛就象鸟铳一样, 而常人的眼睛是步枪。怎么理解呢, 鸟铳是一种里面装满了钢沙的火枪, 发射以后会呈散状击中一大片, 画家的眼睛也是同样道理, 在整体观察时, 视野也是一大片, 要包含整个观察对象。而步枪发射以后仅击中一点, 就象普通人的眼睛一样, 钻入局部。因此, 在写实绘画过程中, 正确的绘画的观察方法依赖于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画家和普通人一样会去感受生活, 观察欣赏美景, 但在开始写生时, 眼睛必然以正确的观察方法理论作为指导, 创作出生动鲜活、富有表现力和整体色调的作品。

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 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在绘画者的观察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对待观察的信息和照相机不同, 并不是盲目的全部接受, 而是有目的的一个加工的过程, 观察者在观看物体或景色时得到的心里体验, 不仅决定于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 而且也依赖于观察着的经验、知识、期望和观察者的内心状态。比如, 当心情舒畅时和郁闷压抑时面对同样的观察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尤其是面对色彩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识修养、心里特征不同, 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察。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 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 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只有理论, 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理论决定观察”的观点对瓦解逻辑经验主义起了历史性作用, 对于科学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进步。

当然, 承认观察的可谬性, 不能因此从根本上否定观察的客观性。所以, 观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重性质,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既不能把观察看作是不依赖于任何理论而保持客观中立的东西, 也不赞成把观察看作是完全受制于某种理论的东西。毕竟, 绘画是一门艺术, 艺术家依赖眼睛去感知世界, 很多时候是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 即凭借的是直觉, 在创作过程中是由某一个体形象直接上升到典型形象的过程。在此所讲的观察方法和理论指导的关系, 仅限于初学西洋绘画所要掌握和理解的一些观察方法理论。

摘要:“观察渗透理论”认为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绘画领域, 观察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密切相关,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习西洋绘画的基础, 初学者能否正确的观察客观物体依赖于相关的整体观察方法的理论

关键词:观察渗透理论,整体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指导 篇2

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然而面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兴趣却不高,存在着缺乏写作兴趣、描写公式化等现状。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学会写小动物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周记写作训练中有必要进行系统地指导,可以围绕“动物描写”这一主题,从指导观察和指导写作两方面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有序指导下进行有序地积累、观察、创作实践,掌握动物观察周记的写作规律,描写出真实可感的动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

一、目前动物作文写作存在的一些缺陷

(一)动物观察方法,写作无顺序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动物观察描写从三年级开始,往后的每一学年的作文都有涉及动物观察描写,但每一学段的学情不同,所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的不同。如:三年级动物描写侧重外形。四年级动物描写侧重习性。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想教什么教什么,想练什么练什么,不考虑本册动物描写学生重点学动物的哪方面描写,习作训练重点在哪方面,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循序渐进的掌握写作方法,不能有效地把各学段所学到的写作知识衔接。

(二)动物周记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无个性

动物观察周记在学生笔下所有动物都变成了一种模样:圆圆的脑袋、小巧的鼻子、宝石般的眼睛······动物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三)选材不准确 学生在描写动物时容易把自己所看见的观察到的全部写进作文里,不分主次,不会精简素材,通篇写作下来给人以冗长的感觉。

二、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时写作的积累,只有阅读了大量的描写动物的作品,才能掌握动物的足够丰富的原型。通过大量阅读作品,老师带领品读,学生能掌握一些写作规律。优秀作品的不断植入,碰撞学生的心灵,其创作的灵感、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萌发。

2、指导学生观察(1)观察外形

动物观察要有顺序,不是学生看先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上一句在写鼻子,下一句又在写尾巴。教师要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先观察整体,然后观察局部:头部、身子、四肢、尾巴,或者从局部到整体。如:《翠鸟》一课中,翠鸟从头到脚的外形描写就是一很好的例子。

(2)观察习性

动物习性包括诸多方面,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食或怎样捕食?喜欢玩什么?玩耍时是什么样子?睡觉是是什么形态?这些都是动物的习性,但不是都要求学生去观察。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取一到两个最具代表性地进行详细观察。如:鸭子游泳、兔子吃胡萝卜、小狗啃骨头·····

(3)观察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每一样东西都有自身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也有各自的特点,有些喜静,有些好动,有些胖,有些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多个动物,抓住动物自身独有的特点。如:课文《白公鹅》和《白鹅》,同是写白鹅,由于两位作家善于观察,对鹅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了鹅的不同特点:丰子恺发现了鹅的独特性格——高傲,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发现了白鹅的海军上将风范,白鹅慢条斯理地走路,声势大、抢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等行为特点。所以,学习动物课文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去发现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写出新意,教师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悟得。

3、指导学生写作

(1)词的训练

从词语着手,让学生精确使用词语,练习使用四字词语和动词。描写动物习性时要用到大量的动词,准确使用动词更加生动形象。

(2)句的训练

从句子着手手,随着学生语言实践与语言积累的增多,阶梯式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句式。如:比喻句、拟人句、过渡句、反问句。感叹句。

(3)段的训练

段的结构主要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几种。指导学生把从课本上所学到的段的布局运用到周记写作中。

4、指导周记与单元作文相结合

周记与作文相辅相成。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观察动物,写作周记。

学写观察周记:可爱的小白兔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都很喜欢小动物,可是,一遇到写作文时却犯难了。要么不知道怎么写,要么写出来了确实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来想直接用课件让孩子们观察兔子图片进行指导,但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观察白兔习性时能更直接,所以指导这篇周记时采用了实物观察。

教学目标;

1、观察小白兔兔外形,学习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2、观察习性,选择具有特点的习性进行描写。

3、学会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教学准备:课件、一只小白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是否留意蚂蚁搬家?你是否观察过蜘蛛结网?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今天,我们来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周记。(板书:观察周记)猜一猜:一身毛,尾巴翘。不会走,只会跳。这是什么?(板书:兔)

(二)、观察兔子。

一、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来,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

二、观察外形。

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认真观察,小兔子哪儿最有趣?(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平时观察事物,都要有顺序,比如观察小动物的外形,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去观察。可以从头部到身体到尾巴认真观察。(板书;观察有顺序)

出示

空;

全身。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句,兔子全身雪白雪白,看起来像·······(前面半句描写,后面半句想象)

它的耳朵。

眼睛。

别的是。

同桌轮流说一说兔子的外形。指名上台描述兔子的外形,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三、观察生活习性。

同学们,我们刚才细致观察了灰兔的外形,还可以观察它的什么呢?(板书:生活习性:吃)来,谁愿意与它来个亲密接触?喂点儿胡萝卜给可爱的灰兔?其他同学都来做小小摄影师,可要睁大眼睛留心观察它吃食物的动作。

指名上台给兔子喂胡萝卜。该生说一说看到的情景。其他同学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所见。出示填空:兔子爱吃____。____同学拿了________准备喂给它吃。只见它__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同学连忙________,它用“手”____________,胡子________。瞧,它吃得________。

同桌说一说。指名上台说。学生评议、补充。

四、观察中的新发现。

小兔子在笼子里闷得难受,让它出来和你们玩一玩吧!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什么疑问,都可以说一说。(把兔子放出来,跳一跳,让同学们摸一摸,仔细看。)板书:新发现

新发现:兔子走路一跳一跳。兔子的耳朵上红红的布满血丝。兔子总是做着吸鼻子的动作。它特别胆小、温顺。

疑问:兔子怎样排汗?(通过耳朵排汗)兔子为什么吸鼻子?(嗅觉灵敏,察觉危险、与同伴互通消息)„„

(三)写作指导。

1、同学们,刚才我们细致观察了这只兔子,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我们与它亲密接触,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兔子?(板书:可爱的灰兔)

2、昨天,老师在家里也细心观察了它,写了一篇观察日记,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读日记。

3、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日记,你觉得今天的观察日记,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灰兔呢?这篇日记,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写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

那就用你手中的笔书写出它的可爱,抒发出你对它的喜爱吧!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只要用心观察,我们会有惊人的发现。(出示动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同学们,用心去观察我们身边多彩又神奇的世界,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观察日记。

板书

写观察日记:可爱的灰兔

外形: 整体____部分

头、身、尾

生活习性:吃、睡、观察有顺序

新发现: 嗅觉灵敏 写作表真情

耳朵排汗

指导观察 积累素材 篇3

1.丰富观察形式

世界对于儿童是陌生新奇的,在儿童眼里,世界犹如童话一般,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怎样激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呢?我把观察的范围细化,比如“观”不单单是看,它还可以是猜其物,赏其音,品其味,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和味觉。

2.教给观察方法

要告诉学生写作文应该从你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出发,那么在你观察的时候就该特别注意重点的细节的地方。

例如,指导学生写一种水果或者蔬菜,要告诉学生用眼睛仔细地看。蔬菜由根、茎、叶、花等部分组成,水果包含果皮、果肉、果汁、果核等,我们观察时,要把它们的每一部分看清楚。还要用手轻轻地摸一摸,用鼻子闻,亲口尝一尝它的味道,这样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才会丰富我们的观察感受,加深我们的印象,写起来就会觉得有内容。

有时还可以改变观察角度。就拿“桌上的一杯水”为题来写作文,学生可以跳出眼前的杯中水,转之写到水的用途,或联想到这是世界上最后的一杯水,又或是……将观察延伸,文章的主题必然随之升华。教师在课堂上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的积极性会高,在开动脑筋时学生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3.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活动主要顺应了儿童的心理,老师怎样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并帮助他们丰富习作的素材呢?这里介绍一些学生喜爱的并且切实有效的活动。如:“成语接龙”“歇后语长城”“名言警句大比拼”“历代诗人大聚会”都是很好的方法。

又如,让学生编辑小报、作文选、手编书,让孩子走进军营,来到中日友谊园宝塔山公园参加梅樱节活动,参与手编包、制作木艺小闹钟、考古寻宝等多项综合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如:2013年10月,我们准备给每个孩子养鸡腿菇,为了进行诚信教育和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先指导孩子每人打一份“养菇申请”。养菇结束后,对照申请并结合养的情况,评选出“诚信小标兵”。在养菇的过程中,孩子们每天去观察,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观察日记。孩子们捧着长高的鸡腿菇,喝着自己种的鸡腿菇烧出的鲜美的汤,和家人分享。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起来,个个眉飞色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写循环日记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好方法。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自我意识也逐步提高,我们可以安排以4人小组为单位,内容可以写自己的生活或在书籍中阅读到的故事和知识,全班共用一本日记本,一组写好后每天都传给下一组。这样后一组便可以看到前面小组写的内容,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不足,这样,从别人的日记里也增长不少见闻呢!全班日记循环下来,我们要求小组互评,从文字表达,题材创新,书写工整这三方面进行评价选出最佳小组。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篇4

一、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唯物论的反映论告诉我们:文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 只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留心观察, 捕捉事物特征;体会生活, 写出独特感受。也就是用眼睛观察为作文打好基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就是只要热爱生活, 留意观察就会学到很多知识。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当学生面对大自然造就的各色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 会看到种种的美, 听到天籁之音, 嗅到纯净的空气。这些使学生心灵震撼, 在学生心中不断地演化、深化, 产生了许多美来;学生用精妙语言表达出来, 会达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词”的境界。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会认真观察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母、兄妹, 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 平常小事, 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法国著名博物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在教书之余, 二十年如一日, 认真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写成了著名的《昆虫记》, 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现它已成为世界名著。可见只要多留心、多观察, 就一定会发现有意义的写作素材。

二、确立正确的观察角度

要观察事物, 必须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这就是观察的角度, 也叫观察点。当然观察角度可以是固定的, 也可以是移动和变化的。但方位不同, 观察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如苏轼诗作:“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作者站在不同的位置所得出的结论。对一个较复杂的事物, 如果不移动换位, 变换观察点, 会造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认识。一眼能看清的景物可以采用定点的观察角度仔细观察;而对多数事物, 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它, 就需要不断地变换角度, 挑选最适合了解事物特点的最佳方位观察。不仅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的观察如此, 对于社会人生的观察也有一个方位角度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根据人际之间的远近亲疏而确定相应的观察距离上面, 也就是不能因亲近而失去是非的判断。观察角度选择正确了, 也就能分清是非曲直, 真正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观察角度是否正确对于观察能否取得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或正面、侧面、反面;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前后左右;或东西南北;或先中心后四周, 或先四周后中心……观察角度一乱, 层次就不清了;注意了观察角度的变化, 层次一定十分清楚。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俗话也说, “习惯成自然。”观察习惯是在长期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培养主动性。

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时时处处主动地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 留心各样的事情。正如鲁迅所说:“留心各样的事物, 多看看, 不看到一点就写。”有人说, 一个记者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 就进入了采访。所以要想多积累素材, 消除写作中的无“米”之炊, 就应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观察人, 要观察他的衣着、仪态、肖像、言行、气质。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这样写父亲爬上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上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只有仔细观察了, 才能用如此传神之笔写出父亲动作中传达出的爱子之情。

2、培养勤记习惯。

老舍说:“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 哪怕你走遍天下, 还是什么也记不真切, 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观察中做到手脑并用, 一边要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综合所观察到的对象, 一边要抓紧笔头,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这就是写“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 也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 (1) 养成记录每天见闻及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2) 分类作观察日记。将所观察到的不同事物:自然景物、人物、事件等, 分门别类地描写记述。并养成用自己独到的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到对象的独到之处, 表述自己的特别体会。经过这样一番观察到动笔过程, 日积月累, 给学生足够的观察、发现、积累、选择和创造的时间, 学生定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 观察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 通过日积月累, 逐渐形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生活千姿百态, 五彩缤纷, 只要留心观察, 细心理解, 用心感悟, 不断积累, 相信学生在写作时会解决无“米”下炊的难题, 一定会得心应手, 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王少华:试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法[J], 教育科学论坛, 2005, (6) 。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多看课外书的兴趣。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2、懂得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3、初步学会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则观察日记,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

4、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学重点:

写一则观察日记,做到格式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日记主要为观察片断型。观察片断型日记,可以分四种内容:

①校内景点日记:

学生可以选定学校的一角来写观察日记。这一角可以是静态的,如水池、花圃、树林等等;也可以是动态的,如体育活动区、课外活动区等等。写静态景物时,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不同,有天气阴、晴、雨、雪的不同;写动态时,天天都有变化。

②家庭景点日记:

孩子可以在家中选定一些场景来写观察日记。如院子、花圃、盆景、鱼池、阳台、花草、树木等,还可以通过房内不同方向的窗户取得许多景点和景物。对于这些景点、景物,动态的可以天天写,静态的可以抓住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变化来写。③动物习性日记。

在自己家里、邻居或者同学家里,可能养有鸡、鸭、鹅、兔、狗、猫、鸟、虫、鱼之类的动物,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等,都可以写出很多级观察日记。④植物生长日记:

在学生的周围,花草树木、蔬菜水果之类,很容易见到,可以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来写观察日记。对生长快的,每隔3至5天写一次;对生长慢的,可以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写一次,在它上次样子的基础上,写出它现在的样子。这样,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掌握了一些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写观察日记,要记住以下三点:

一、选好观察对象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删察的事物可多了。可以是一种物,例如:一只动物、一棵植物或一种自然景色;也可以是一件事,如参观一个单位,游览一个地方,参加一次活动,观看一场球赛等等。选好观察对象很关键。

二、记下真实情况

观察日记要突出“观察”,记下观察到的真实现象、情况和结果。譬如观察人物,可以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观察景色,可以写景色的特点、变化等。

三、具备日记特点

首先要有日记格式,日记多以“月、日、星期和天气,的内容为标题,譬如“8月5日 星期三 多云有雨”,而不是用“日记”两个字做标题。其次要有日记“味儿”,这就是说,只写一天(或是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的真实情况,内容可长可短,不必为了追求完整而写多天发生的事。

四、教师总结:

一般怕写日记的同学遇上写作课,笔头咬烂了,还常常写不出几行字来,这就是一个“难”字挡住了思路。要知道,这艰难费力,正是因为你手里的笔不熟练。不要怕写不好,刚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你大胆放手去写,你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自会顺畅,肚子里的话也就自然地流出来。

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除了老师课上要求的作文外,应该加强日常的练笔。发生了一件新鲜事,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考试成绩不好,赛跑得了冠军,老师的批评,妈妈的啰嗦,乃至下雨了,刮风了,凡是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

指导学生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篇6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意义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应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去观察,懂得观察对写作的作用。如以《课间生活剪影》为题指导写作。由于学生没有认真观察课间生活,很多作文都是内容空洞、不具体的。接着以课间生活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以同一文题,让学生再去写作文。这一次因先做了细致观察,写作时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实具体了,很多学生写出了真切感受。然后再指导学生对两次作文进行对比评议,使学生认识到,造成作文内容不具体的原因是缺乏细致观察。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观察对象,在反复指导学生观察写作的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明确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会观察,才能学会写作。

二、让学生由被动观察变为主动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首先应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是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细节描写,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能在平凡中见伟大,于一般中现珍奇,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景物写得美不胜收呢?这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观察生活,有深刻的观察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通过课内作文教学来进行。先确定观察对象,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导写作。如布置《猜猜他(她)是谁》的作文,以班里一名同学为观察写作对象,看谁观察细,写得像。于是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创造的欲望也调动起来了,都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写作,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三、传授要领,让学生学会观察

1.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观察对象是什么,要观察什么,搜集哪些材料,应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还要有计划、有步骤按顺序进行。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是先局部后整体,还是先整体后局部,采用什么观察方法等都需要事先考虑好,然后按计划分步进行。如带领学生观察市场,要先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重点,然后按计划先确定一点让学生对市场全貌进行观察,再依次去观察摊点、人物。否则,学生走马观花式地东看看西瞧瞧,只能留下大致印象。所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观察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类别及独特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人,不仅要从人物外貌、衣着、动作、语言、爱好等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抓住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要观察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发展过程,观察事情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抓住事情的整体特征,这样才能客观、具体的了解事物的全貌。 3.观察事物要有思考有分析

观察事物凭一般地看、听、记,只能发现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经过思考分析、研究比较,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含义。要引导学生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新鲜的东西,不要步人后尘。如指导学生观察雪后景色,有一名学生观察之后,一改以往人们对雪的赞美,而指出了雪的另一方面,是虚伪的,是无情的,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广阔的领域里培养学生观察力

要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把观察对象由家庭学校,引向大自然、社会中去,广泛地去接触、体验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要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如组织春游活动。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写观察日记。有一名学生观察了山杏林后,写道:“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山前山后全是山杏林,简直是一个绿的海洋。走近茂盛浓密的山杏林,向树上瞧去,数不尽的小杏儿,已悄悄地挂满枝间,捋一把绿茸茸的小杏儿,拿一颗放进口中,酸酸的别有一番情趣。”这是学生远观近察,手摘口尝,积极去观察,提高了观察感受能力。

五、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积累材料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功,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分类积累起来。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分析,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选编观察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编成文集,自取集名,开展文集和观察日记展览评比活动,调动学生积累材料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总结整理观察结果,锻炼了学生选材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

观察方法指导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引发积极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内在因素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能动性, 重视引发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 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 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直接兴趣, 正确引导对写作的本能爱好, 同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写作兴趣, 可以在多方面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我们可以以需引趣, 以得引趣。利用课文、故事或一些科普类文章等, 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知识是一个人生活所必需, 即有趣味又有意义, 在劳动的快乐中得到收获, 萌发对知是追求的渴望, 从而产生对写作知识追求的兴趣。在感受自己的收获时, 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提升学生学习的愿望, 激发学习写作知识的上进心。培养兴趣也可以以疑引趣、以难引趣, 教学中采取适时的启发, 科学设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用设疑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从一些启发性问题中找出他们与现有能力最接近的难题, 使学生有一个蹦一蹦就能吃到果子的感觉, 让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做导游, 学生是游客, 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 学生亲自去体验, 不让学生“坐”老师找到的“船”, 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船”、去“搭桥”, 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又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同时还明白了退一退就永远走不出黑暗的沼泽地, 冲出逆境就是阳光大道的道理, 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兴趣还可以以新引趣、以创引趣。新异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更新, 可以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培养阅读能力、加大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 这能提高学生具有相应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一定的评价能力。阅读是吸收, 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叶老说过:“阅读自有他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 从而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获得间接经验, 从而提高觉悟, 丰富见识。”为此, 要在加阅读基础知识的强指导, 充分利用语文的阅读基础知识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内容, 增大阅读量, 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阅读课的作用, 充分吸收各学科及各种活动课知识, 教师把语文课本的教学变成大语文教学, 学生把语文课本的学习变成大语文学习, 避免单一的阅读方法, 使对作品阅读的精读、略读、朗读、速读方式结合起来训练。指导好这四种阅读方式一定要: (1) 注意精读要细、要推敲词句、理解文脉, 抓住中心,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构思和表现方法,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略读要准确、快速的概括中心和文章主要特点, 准确快速的找出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3) 朗读要重理解重表达技巧, 掌握好主要的语气表达方式:气沉则声缓、气徐则声柔、气足则声硬、气满则声高、气少则声平、气短则声促、气细则声粘等。只有把握语气分量, 才能读出作品精神; (4) 速读是要努力扩大视觉广度, 努力减少回视, 一目一行, 快速移动, 读后必须达到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全貌的目的。

三、提高观察能力, 加强观察指导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一篇作文也是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对生活片段的升华。学生掌握一定写作理论后, 要与平时耳闻目睹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穿透生活”的能力, 发现生活真谛、生活的美。以观察马路上行人为例:一个一个的人在我们眼前过去, 不善于观察的人会马上忘掉, 而善于观察的人则能发现很多。从过往人的外在特征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观察人物的个性差异;在人们外貌中的面容、眼神、身姿、服饰、行为举止、风度等, 各有特征;从语言特征看这些人的音调、言词、习惯的语言结构等, 各具特色;在人们的行动中的各种动作方式、速度快慢等表现不同;对这些人的心里情态的揣测中, 还会发现他们各自的心理及心理差异, 通过学生对这些人的观察就不会写出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态的文章。又如指导学生观察景物, 在一年四季中, 寒来暑往、春暖秋凉、夏热冬寒, 与其相应的动植物、天气特征等各具特色。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观察 篇8

观察就是开放五官去感受生活的活动, 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和基础。艺术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美是生活”。 (《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生活到处都有美的存在, 因此, 观察也就是对生活的审美感爱。而生活中的美常常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等形态表现出来。于是, 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 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引导。

1、观察自然美

自然景色, 山水风貌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最为欣赏的对象。有一次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其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触, 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 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 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 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 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来呼吸它们的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 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许多年过去, 从教的时间越长我对这句话的感触就越深:自然之美可以调节人的心性, 开阔人的胸襟, 陶冶人的情操, 荡涤人的灵魂, 还能“消除异化, 建立心理本体。” (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93页) 因此每个学年我都会组织一些爬山、踏青、郊游等回归自然的活动,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引导学生领略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 欣赏山川云霞的奇妙变幻, 感悟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使他们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洗炼心身,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培养他们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欣赏、追求自然美, 赋山石花木、清风明月予美的神韵和价值, “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观察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和对象极为广阔, 除了人们斗争、生活过程、形态, 个体人物的行为、事业, 以各种物质成果, 产品等等外, 像历史的废墟, 传说的古迹等等也属此范围。 (参阅李泽厚《美学四讲》) ,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核心。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人们获得审美愉快的基本领域。人类在改造客观自然界的社会实践中, 要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美学家李泽厚曾把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叫做真, 把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叫做善。他还说:“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客观规律去实践得到预期的效果的时刻, 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体事物真的规律性就会融合起来。真与善, 合规律和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 就是美的本质的根源。” (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85页)

3、观察形式美

形式美是“自然是与社会美的真正交融”。 (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89页) 英语美学家克莱夫贝提出的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 他说:“在每一件杰件中以特有的方式组合的线条和色彩以及一定形式和形式的关系, 唤起了我们的美感, 线条和色彩的组织, 这动人的艺术形式, 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也就是说色彩、线条、形状乃至声音等在一定的关系中能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平时指导学生观察, 要指导学生多注意事物的形式, 要引导学生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情感表现联系起来。格式塔美学指出:“一定的形式结构, 因为同构感应, 从而具有审美素质。” (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75页) 即除了形象和色彩之外, 这些形状和色彩还流淌着情感和情绪, 比如:在自然界中, 风和日丽与人们轻松喜悦的心情联系起来, 乌云密布与人们的阴郁沉闷的心情联系起来, 惊涛骇浪与人们的惊惧狂躁的心情联系起来;在色彩中, 红色代表着活跃、外向, 蓝色代表着忧伤、平静, 黄色代表着尊贵, 绿色代表着希望;在线条中曲线代表着柔和, 直线代表着刚劲……

观察之于写作, 一言以弊之, 也就是积累材料, 而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头。学生作文, 不能做无米之炊。因此, 指导学生作文要先指导学生会观察, 积累素材, 使学生“心藏万汇”。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要指导好学生的作文, 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就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作文的前提, 掌握了观察的本领, 学生作文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观察方法指导 篇9

关键词:语言文字,写作指导,训练

一、观察——从生话中选取写作内容,使学生有“物'可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即便是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一提起笔,就感到没什么可写,常常是一听见作文就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既然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为什么不能生动地再现学生的作文之中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学生不会观察。要写的事物每时每刻在他们身边发生,但他们认识不到,捕捉不住,事物在头脑中只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轮廓。因此,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这种观察力的培养,是项十分细致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出生发,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地逐步加以培养。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们看一盆花或者一幅画的时候,孩子们通常只是扫了一眼,就睡看好了。可以单老师把花或画拿走了,很多学生连花盆里有几朵花都不知道,画面里画的什么也记不清楚,还有一种情况很有意思,有的学生在学校读了几年书,你问他学校大门的校牌是什么样的,他却答不上来。这些都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观察习惯,“走马看花”,只看事物的整体轮廓,又看得很粗略,印象自然很模糊。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留意学生的生活,从中选择一些片断进行观察训练。例如,课本中的插图,教室里的布置,文具盒里的东西,商店里的陈设,校园里的花草,每一次的参观访问,以至每位同学或老师的音容笑貌,都可以作为进行观察训练的内容。

长此以往,使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经常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中,一接触到某个事物,就能从它的数量、形状、颜色、质地等各方面具体感受到它的存在;能比较细致地观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然而,仅满足于观察习惯的培养,对写作教学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对事物经过细致观察之后,仍然不能头头是道地把事物描述出来。特别象一些内容较多的场面,或者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描述时,不是漏这丢那,就是颠三倒四,显得很凌乱。这是由于学生还不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恰当地有顺序地串连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观察训练的同时,要不断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在观察“猫”的外形时,我相教会学生从上到下、从头到尾的观察方法,让学生从猫的耳朵、眼睛、胡子、爪子、尾巴等几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告诉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也可以从部分到整体。同样,在习作“洗手帕”前,我们指导学生按洗手帕“浸湿”“擦肥皂”“控洗”“漂清”“晾晒”的先后顺序,把洗的过程一一观察仔细。由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有一次我们带领学生到油田乐园去活动,回来后,不少学生能把乐园里的花草树木、各种设施有条有理地描述下来,一些主要的景物很少有遗漏的。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的观察方法,能把复杂的场面一层一层地展现出来。

我们是从观察的细致性和顺序性两方面指导学生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仔细了,对他所要表达的事物有了明确具体的认识,当他提起笔来的时候,事物的鲜明形象就会有条不紊地在他的脑海里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物可写和无从着手了。

二、仿作——学习例文写作方法,使学生言之有“序”

如何把头脑中的“图象”转化为“文意”,这又是写作中的关键一步。当事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展现出来时,他必然要寻找一种适当的表达方法,把观察所得,用文字描述出来。应当说,课本上的每一篇范文都是学生最好的借鉴,尤其象“习作例文”这种形式的课文,更是学生临摹的样本。我们深深感到,尤其是三年级,这种仿写的练习是很重要的。它犹如写毛笔字的描红,是学生开始作文的重要的第一步。同时,在习作训练上还应设计好一个“坡度”,才能使学生迈出去的“第一步”踏稳,否则将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为此,在三年级学生开始作文时,我们不从整篇的角度考虑,而是截取习作例文或是课文中的某一段,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同时还有意识地注意到学生学什么例文,习作就写类似的比较简単的内容,让学生根据例文去临摹,从例文的构思方法中得到启发。比如我们在做“老鹰捉小鸡”这一游戏的时候,要求学生亲身参加活动,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仿照课文里例文的写法,把游戏过程一层一层地写具体。由于学生对老鹰捉小鸡的活动过程观察得很细致,因此学生依照例文的叙述层次,很快就模仿着写出了第一篇习作。

从实践来看,这种以写段为主的仿写练习,是整个三年级写作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训练形式,只有切切实实地打好了这个基础,才能较顺利地向写成篇的命题作文过渡。

三、语言——积累“好词佳句”,使学生有丰富的语言材料

如何把对事物的认识,通过书面的形式正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除了要“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外,还有一个用词造句的能力问题。遣词造句是学生写作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要是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就能根据写作的需要,选用恰如其分的词语,写出准确、明白、生动的话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讲读教学中,重视了识字积词的训练,结合课文的教学,经常让学生进行比较、扩充、辨析、选择等各种形式的词语练习。同时,我们从二年级起还建立了词语手册,让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中的常用词语及成语搜集起来。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重视和不重视词语积累是大不一样的。重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学生就能选择准确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从前文中的游戏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表达他们玩“老鹰提小鸡”的愉快心情时,能用上“老鹰”胜利了,它高兴得哈哈大笑;被抓住的“小鸡”垂头丧气地站在一旁;“母鸡”和其余的“小鸡”大声叫道:“下次可别被老鹰抓住了!”读着这些语句,孩子们欢乐的情景跃然纸上。由于用词的丰富多彩,文章也就显得生动了。在积累词语的同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断地让学生积累各种句式。开始,着重抓句子的完整和连贯,随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从一年级下学期起,我们就坚持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二年级时,我们让学生把几个词语连起来,围绕某一个意思,写几句话。尽管如此,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根据写作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词句,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每次习作前,我们还通过各种的练习形式,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可能需要用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把这些词句化为自己的语言,更好地表达出自已的思想感情。这样做,减少了学生习作时遣词造句的困难,使他们能较快地把自己头脑中构思好了的印象呈现于笔端,不因“语言材料”的跟不上,而常常“停工待料”。这样,多数学生写一篇三、四百字的作文,都能当堂顺利完成。我们深深感到,这种提供“好词佳句”的做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放缓坡度,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减少难点的好办法,其效果也是显见的。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性观察 篇10

一、指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利器”。

每个人认识一件事物的开始都是通过观察, 想要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就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真实感人。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所有感官的功能, 让各种感觉所产生的心理效果通过各种表象汇聚到大脑, 最终形成完整的印象, 以便写作时有丰富的材料内容可提供。然而, 想要拥有丰富充足的习作材料, 让作品中饱含真实情感, 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 仅仅通过眼睛的视觉是不够的。所以, 需要五官共用, 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了解, 研究人物和事情以及事物, 事物指的是动物植物以及静物, 让大脑拥有多种通道来获取各种信息。从而能够通过将观察形态, 聆听音响, 辨别味道, 感受冷暖这些感觉综合起来, 构建成为一个整体。因此, 让学生进入习作天地的大门之前, 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耳、口、鼻、手, 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工欲善其事, 先必利其器”。只有握住观察这把金钥匙, 才能更顺利地开启习作天地的大门。

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写作内容的问题是务必要先解决好的。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物有很多。笔者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我在教室过道上故意防止了很多明显有违背规定的物品。举个例子来说吧, 像是一个扫把头, 几张废纸, 几块破抹布等等。而后我躲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观察路过的同学的做法。经过记录, 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能够将这些物品做出正确的处置方法, 而另外百分之八十的同学, 则不是视而不见, 就是绕道而行, 更有甚者随意的踢开。我们可以这么想象一下, 长此以往下去的后果。一个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的人, 怎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才能更好地观察生活, 练习写作呢?针对这几种情况, 我推荐以下两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随机记事法。

就是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 及时记录下生活中随时发现的值得记录下来的事物。记录过程中只需要用简短明了的方式表述清楚就可以, 不用当做是习作或者日记。更有时间不足时记下时间地点事物名称。所记载的东西并非一定要当下使用。经过长期的坚持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对我们的习作来说必然有极大的作用以及影响。

2、日记训练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日记”就是这种做法的真实写照。把我们每一天所遇到的事情和对事情的感悟记录下来的并加以保存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日记。要指出的是, 我们一天里所遇到的人和事儿都非常多。日记并不是流水账,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加以选择和适当摘录, 把我们一天内所遇到的特别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 就是要将一天内特别值得我们记忆和感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是最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要知道, 日记也不是散文或者小说, 根据作者的需求和协作水平来定, 篇幅上也非常自由, 可多可少形式上也可以不拘一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作者的写作水平如何一定要保持日记的篇幅完整性和真实性, 要加上自己对人和事儿的看法和见解。这些才是非常重要的。日记, 讲求的是持续性和长期性, 由于人的惰性心理, 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也非常少。可是, 我们必须承认长期坚持写日记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毅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 日记训练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所谓多角度观察, 就是对同一事物, 或不变立足点。只变换所观察事物的位置、方向的观察;或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上, 对一个事物进行细致观察, 或正面看看, 或侧面看看, 或朝上看看, 或朝下看看等。的确,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 很难一眼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象。同学们所熟悉的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蕴含了这一深刻的哲理。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看到了……》, 文中出示了三幅图, 以第二幅图为例, 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有人说那是一只酒杯, 也有人说那是两个人的半边侧面像, 也有人说那是一顶博士帽, 也有人说那是一位穿着婚纱的新娘, 也有人说……。所以, 为了全方位、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就要求同学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四、培养学生多层次、更深入地观察。

所谓多层次观察, 就是对同一事物, 立足于不同的层面, 有效深入其内部进行观察, 甚至借助观察仪器。比如:当你看完了爬山虎密密层层的绿叶, 你肯定在问:爬山虎是靠什么巴在墙上而不掉下来呢?对!你一定要扒开绿叶, 使用放大镜看一看绿叶下那紧紧贴住墙壁的爬山虎的脚;当你看过了小猫可爱的外表, 难道你不想再进一步了解小猫可爱的生活习性吗?想的话, 为了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了结个真切和全面, 那就用长焦镜头的摄像机来观察。的确, 只有我们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 而是立足于从不同的层面, 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的观察, 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观察时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些什么的有效手段, 当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以上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学生假以时日的磨练, 养成习惯, 长成本领, 锦绣文章可垂手而得。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 篇11

叶圣陶说过:“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根据长期从事农村中学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当把指导学生观察与积累放在重要的地位,帮助学生接通作文的“源头活水”。从初一年级开始,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外,要指导强化观察积累。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对“观察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的过程。要尽量让他们看到听到、感觉到、体验到、触摸到实在的生活以免无米之炊。下面就学生观察到的方面及在观察中教师如何做指导,谈一些粗浅的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观察自然要抓住特征

林语堂说:“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那动人的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啼的百鸟,如筝如笛的山泉流瀑,绿肥红瘦的意蕴,都带给学生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指导学生观察自然,感知景物,打开写作的思路,教师的影响难与美丽的自然风景竞争,对青少年气质发展的巨大影响。凡是经常接近大自然的学生,对美的事物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在作文教学中,应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去观察、去联想、去感悟和体会,在这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性情的愉悦、精神的快感,而且是对自然哲理的感悟、心智的开启和思想的启迪。他们观察的是景——风景、情景、场景,联想的是情——亲情、爱情、友情,感悟的是理——事理、情理、哲理。景、情、理化而为一,就是观察自然的结果。由感悟而产生理性的思考,能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把握其本质,领会其意蕴,提高自我的人生境界。

只有在观察中抓住自然对象的特征,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感悟远看一片绿近看却若有若无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晚春;只有感悟,才能写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夏日夜景;只有观察,才能感悟西湖妩媚秀丽的美景,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只有观察,才有雨的感悟:“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古今中外文人学士们的写作经验作了很好的印证。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涵养了智慧和灵性,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异彩纷呈的文章来。

二、要重视对身边生活的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要让他们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与事。留心周边生活中的细节,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人、事物、情境。

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通过细致观察,体验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从而产生对人生的关注,使生活现象变成写作素材。诚然,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去写。但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这类生活的体验往往会有很大的困难。而提倡多观察身边的生活是人人都可行的,也容易见效,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写作的兴趣。

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一些相关及具体的要求。如平时应仔细观察同学的外貌、动作表情,与同学交往可以按什么时间、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对方的精神状态如何?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变无意性为有目的性。指导他们观察同学的课外活动:如活动场景、活动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又分别是怎样,活动的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按一定的活动方位顺序或时间顺序写下来。观察人物时要注意从外在的形象精神到内在的情感思想。既要有对个体的描写,更要有群体的描写,力求具体,生动,避免抽象概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一些给人以启迪的哲理,尤其是同学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如指导学生观察《包煮饺子》,学生明确了要求后,要求在家去试一试。试的过程中,注意看父母的一举一动,怎么准备的?怎么包的,自己又是怎么包的,包第一个饺子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第二个?第三个?包到第几个时像模像样了?每次包饺子父母的神态如何,你自己的心情如何?之后煮的过程又怎样?先作一问答式作业,然后整理成文章。经过这样的过程,生活本身已变成学习的跳板,学生写起来就会觉得很容易,不会像炎热的夏季里跑步一样辛苦了。学生仔细观察了,绝不会再抱怨作文无话可写了。在课堂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抓住最佳的观察时机,用心去感受,认真体验,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也就不难了。

而生活积累应注重平时“细水长流”般的观察,要持之以恒。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自觉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引导主动积极观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

这个社会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由于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社会人群,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活动,借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优点与长处,发现并挖掘周围人身上的蕴藏的正直、无私、善良、努力等美德,并将它们写入我们作文中,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笔者在所教的班曾开展过“真情面对面”活动。各小组开展“慧眼识珠”活动,让大家观察身边同学的优点,关注周围同学的点滴进步。一周后,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如在眼前。如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小红同学今天读课文感动了我;钟国华今天说话没有带脏字,班长的日记又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了。……同学们深深感到原来我们生活的集体是如此的美好!这不但加深了同学的友谊,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加深了夸与被夸的内心体验,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被人赏识是幸福的,而欣赏别人同样是快乐的,从而激发学生仔细观察、都来争当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又如指导学生观察家庭中的父母亲,他们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上班之外在家中做了哪些家务活?以体会他们的辛苦。观察路上忙忙碌碌的人们,及亲朋好友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为人处世,性格情趣,他们身上折射出各种闪光点,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宝库,关键看你是否做了生活的有心人。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杜威曾主张从学生感兴趣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及发展需要来开展观察并教育,内容不限学校、课堂,强调学生是主体,主动探索、体验、亲身实践。教会学生学会观察不仅有益于写作,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三、要做好观察的文字记录

俗话说,“赖笔头胜过好记性”。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要求自己:身边应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要把它记下来。

为了留住“第一印象”,为了写好你的文章,请你也随身带着纸和笔吧。只有用笔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观察中不断积累,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后,写作中才有可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喜欢写”,才有可能化难为易,对于观察要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写生活随笔的习惯。春天柳树枝头的一抹绿色,雨天水池中的圈圈涟漪,某人的一句话,某天发生的与同学的一次矛盾,路上碰到的某件小事等等,都是我们记录的内容。

这种观察中的生活随笔,不讲究格式规范,不讲究篇幅长短。可以是镜头实录式的,可以是素描式的,可以是随感式的,也可以是陈述加简单议论或抒情式的。就如古人所说的那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点点滴滴的文章记录,虽简单,但因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到用的时候,它就会唤起你的表象,激起你丰富的联想,成为你笔下生动的素材。

如果说,观察是一种直接的感性的积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积累的话,那么下面常见的两种积累方法则是对生活的间接积累,也应努力去做。

1.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书的作用,不但积累了有用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功课的需要摘抄。如为了把作文写好,便留心看过的文章,把其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按叙事、写景、抒情、状物、议论等方面,或精彩的描写,有意义的知识,或是你特感兴趣的东西用“摘抄法”做读书笔记。书还了,好东西留下来了。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益处,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

2.做信息卡片

制作信息卡片是搜集、整理、使用资料的重要手段,把学习、生活过程中做的卡片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就可以为知识创新、积累生活打下很好的基础。搜集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材料库,利用信息卡片及时记录下好词佳句,或一些零散的新思想,分析系列性的相关资料,或一些知识点记下来。现在信息来源渠道比过去丰富多了。卡片日积月累,分门别类,写作的时候就成了资料库。有了丰富的各种信息资料,就不怕没内容写了。

作文是一个累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说作文是一棵树的话,它肯定要向生活汲取营养。要想作文长成一棵大树,单一的营养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养料滋养。对于写作过程的三个环节来说,“观察积累”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写作的基础。长期专注的观察,就有可能让自己在众人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独特的东西。法国作家福楼拜这样说过:“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十分强的学科,而写作则更如此。远离生活的写作,只能是盲人摸象,闭门造车。只有将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工厂”,将丰富的生活作为源源不断的原料,才能“造出”一篇篇好的文章来。

观察方法指导 篇12

一、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观察, 就没有材料, 也就写不出好文章。

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观察”离不开“看”。诚然, “看”是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 但听、嗅、尝、触、想等也是观察的要素。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充分运用眼、耳、鼻、舌等感观感觉, 并结合具体事物, 去感知其特点, 展开想象。如观察水仙花———眼看:叶子修长, 碧绿碧绿, 骨花形如豆角;手剥:花瓣紧紧地合拢在一起, 一层一层, 中间是黄色的花蕊;鼻闻:清香里略带一丝甜味;想象:水仙花秀丽淡雅, 真不愧为花中的君子。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

观察还要有序, 使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言之有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作者在观察草塘的美景时, 是按先整体后部分、从近及远的顺序。《观潮》的作者则采用“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这一时间顺序来观察钱塘江大潮。而在观察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色则按由远到近的方法。《火烧云》一文作者萧红在观察火烧云上来之前晚霞的美妙奇异的景色时也用了时间这一顺序, 在观察火烧云上来时则采用从下到上的方法。

其次, 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农村小学依山傍水, 自然资源丰富, 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四时景物、人物事件, 应有尽有,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鼓励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观察周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刚学习时, 可因人而异地指定观察内容和观察要求, 并加以必要的指点。能长则长, 能短则短, 适时批阅, 有进步及时予以表扬或在班上宣读, 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形成氛围。长此以往, 就会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 再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观察, 写下自己观察、感受和想象的内容。

二、阅读:注重读写对应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理解, 写作是运用, 二者既各有章法, 自成体系, 又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主要是指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 做到重点部分要精读, 关键之处要细读, 特点所在要深读, 绝妙之句要赏读。尤其要围绕教材安排的读写训练重点, 从写作需要出发, 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 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因此, 认真寻找阅读与作文的对应点, 以读带写, 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与作文的对应关系:

一是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如学习《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的观察方法;学习《鸬鹚》以时间为序的观察方法 (即“准备捕鱼→渔人用鸬鹚在水中捕鱼→渔人捕鱼结束”) 。

二是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词语, 并积累词句和修辞手法。如学习《林海》一文, 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既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 描写兴安岭的美:“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 还穿着绣花鞋。”学习《桂林山水》一文要指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描写出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等。

三是通过阅读教学, 指导学生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在这方面, 每篇课文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 围绕“炸暗堡”分为“遇上暗堡→请求炸暗堡→冲到桥下→舍身炸暗堡→隆化解放”五个部分来写, 其中“冲到桥下”和“舍身炸暗堡”是文章的重点。教学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指导理清作者思路, 抓住重点内容精读。同时要精心设计文章教学的板书, 以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 让学生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

四是通过阅读教学, 指导学习表达中心的方法。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中心暗含在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中心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领会, 学以致用。

在培养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来龙去脉, 最后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语句去引出文章所包含的道理。如教学《蜜蜂》一文, 抓住“小蜜蜂忙碌地采传花粉, 把辛勤劳动酿造出的蜂蜜全部奉献给人们, 而对人无所求”一句加以领会。

上一篇:研发补助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