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融合

2024-07-11

媒体大融合(精选12篇)

媒体大融合 篇1

媒体形式的大融合, 是当下全球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受众和市场的要求。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 媒体的形式就决定着媒体的内容。新的媒体形式必然会带来全新的内容, 得到更多新一代受众的欢迎。其实自从媒体诞生之后, 媒体融合的进程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只是近年来, 融合的力度和步伐加大了。

下面从理论构想、技术基础和现实进展三方面论证媒体大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1 理论构想已经完备

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在爆炸式增长, 人们接受和使用媒体的方式不得不发生变化。未来学家托夫勒说, 一万年前, 人类在认识自身和宇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的速率, 一直在螺旋上升。文字发明以后, 这种上升的速度有了急骤的飞跃, 但是多个世纪以来, 速度仍是慢得让人难以忍受。到15世纪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 知识的积累才产生了第二次大飞跃。1950年前后, 计算机问世了。它以令人头晕眼花的速度分析和传递种类繁多、数量大得难以令人置信的数据。

媒体产生和辉煌的时间, 也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在西方, 报纸产生于17世纪初, 到19世纪初开始繁荣;广播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辉煌于50年代;电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从60年代开始强大;网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90年代开始火爆。在我国, 电视在1958年5月1日开播, 到现在已有12亿多观众;网络从1994年4月20日才进入我国, 到2010年, 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 网民总数达到4.57亿,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据CNNIC第27次报告) ;手机在上世纪末传入我国, 截至2010年9月底, 我国手机用户总数累计已达8.33亿户, 居于世界首位。而且新式媒体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 功能越来越多, 影响越来越大。

施拉姆曾预言, 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信息的个人控制权的趋势越来越强, 而信息垄断集中的形式也将改变。在受众的新需要的推力的压力下, 传统媒体的革新已经开始, 各种媒体之间的大汇流和大融合已经不可避免, 这也应该是有创新精神的媒体的主动抉择。

早在19 9 4年, 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就提出“超媒体” (hypermedia) 的概念, 认为它是“超文本” (hypertext) 的延伸。超文本是按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的一种存储、组织和浏览的方式, 其中含有指向其他文本的链接 (1ink) , 用户不需要顺序阅读, 而可以根据需要或兴趣自由跳跃、选择阅读内容, 并且这种选择权和控制权永远掌握在受众手中。

尼葛洛庞蒂这样描述超媒体时代:“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 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 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如果我第一次说的时候, 你没听明白, 那么就让我 (媒体) 换个方式, 用卡通或三维立体图演示给你看。这种媒体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 从附加文字说明的电影, 到能柔声读给你听的书籍, 应有尽有。”

在技术方面, 尼葛洛庞蒂创造“比特” (bit) 这一全新概念。他认为, 比特是以光速传递的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它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没有质量, 可以从原子载体中提炼出来, 实现大量、优质、高效的复制和搬移, 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它是传播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并断言: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势不可挡。

美国的凯文·曼尼在《大传媒》中自创了“大传媒” (mega-media) 这个概念, 用以描绘传媒产业不分领域全面竞争的现象, 并认为传统的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 (网络) 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产业 (即大传媒业) 之下, 会呈爆炸性成长, 也会造成向内的崩陷效应。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出用“超级连路”, 可以体验到“超级媒体”的享受。“超级连路”是指超文本中的文字、图形、图像等页面元素与该文档中的其他元素或者其他超文本文件等之间形成的链接, 通常叫作“超级链接”或“超链接”。比尔·盖茨大胆地描绘了未来传媒图景:当你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物体要求显示关于它的信息时, 你就在使用“超级连路”的一种形式。“超级连路”让用户从一个信息区域迅速跳跃到另一个信息区域, 就像科幻小说中的宇宙飞船通过“超级空间”从一个地质空间跳到另一个地质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超级连路会在你碰到问题并感兴趣的时候帮助你找到答案。

对于超媒体, 中国的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张君昌认为, 超媒体时代是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多维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阶段。建立在多媒体传播平台之上的超媒体, 将把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用计算机技术加以重构, 实现媒体间的优势互补和自由链接, 以推拉结合模式既保障快速供给, 又以及时的梳理、分类对用户进行贴身式服务。

在业界, 对媒体大融合的构想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河南日报社长朱夏炎提出了大胆的测想:当信息技术再前进一点, 当手机屏幕再大一点, 当笔记本电视再薄一点, 当它们融为一体, 成为一张“纸”, 仅仅是一张“纸”, 这一张“纸”就是可以有图文的“报纸”, 可以是有视频的“电视”, 可以是有音频的“收音机”, 可以是信息海量的、没有疆界的、互动性强的“电脑”, 可以是随心所欲通话的“手机”, 可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公文包”。它什么都是, 又什么都不是, 它就是一张“纸”:E纸——跨媒体时代的媒体。

功能强大魅力无穷的“超媒体”, 可能不会马上变成现实, 但上面这些对媒体大融合远景的构想, 现在正从理论一步步走向现实中来。

2 技术基础已经到位

各种媒体的融合不仅要靠理论构想来指导, 还要有先进的发达的技术作基础。这里的技术包括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等, 下面就一些对媒体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进行概括性地介绍。

流媒体 (Streaming Media) 是一种在网络中实时传输音频、视频等连续多媒体文件的新技术, 也称流媒体技术。流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呈现信息直观、内容丰富等许多优点。它以流的方式对视音频文件进行处理时, 受众可以边下载边观看, 不需要等待即可以接收流式视音频信息, 这样能更好地将信息传输给受众。流媒体接受终端可以是普通电脑, 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移动终端设备。流媒体业务还可以应用到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广播电视、IPTV、因特网电话以及音频点播业务等。

P2P是Pear-to-Pear的简写, 译为“对等网络”。P2P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之间直接共享资源, P2P网络是一种具有较高扩展性的分布式系统结构, 其对等概念是指网络中的物理节点在逻辑上具有相同的地位, 而并非处理能力的对等。P2P技术其实质在于将Internet的集中管理模式引向分散管理模式, 将内容从中央单一节点引向网络的边缘, 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中众多终端节点所蕴涵的处理能力和潜在资源。

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 但Web2.0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Web2.0是相对Web1.0而言的新的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 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博客、RSS、百科全书 (Wiki) 、网摘、社会网络 (SNS) 、P2P、即时信息 (IM) 等。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 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 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 的信息转换成用WML (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无线标记语言) 描述的信息, 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手机可以利用它随时上网。WAP网站是专门针对手机的小屏幕而设计的网页。今天的WAP服务在3G到来后仍然可能继续存在, 不过传输速率更快, 协议标准也会随之升级。

3G (3rd Generation) 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相对于第一代模拟手机和第二代GSM、TDMA[GSM就是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俗称"全球通"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TDMA就是时分多址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等数字手机来说, 3G手机一般是指将无线通信系统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能够处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 其传递的声像数据更快, 效果更好。

3G时代到来后, 手机媒体能实现网络化、宽带化, 使第三代手机成为交互式大众媒体。此前, 中国联通所推出的多种CDMA应用中, 包括手机电视、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手机媒体业务已经属于准3G的标准。但是传输速率低、终端屏幕小、待机时间短是手机媒体的弱点。

以上技术在网络和手机上的应用形式十分丰富, 有新闻网站、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网络电视 (WEB TV) 、IPTV、RSS (简易聚合网站) 、彩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等。

据了解, 美国在2006年关闭了模拟电视, 英国计划在2010年关闭模拟电视, 日本在2006年实现数字电视全国覆盖, 2011年关闭模拟电视, 到2015年, 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 实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理想铺就了通途。

媒体融合和汇流后将会产生新的媒体样式, 新式媒体的“新”, 即从新的传播介质和技术手段中获得了新的属性。新式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整合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

3 现实进展速度迅猛

新式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 最大差别就是多元化, 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整合。新式媒体的运营, 有时候需要跨越多种媒体平台, 这体现了新式媒体业务的融合趋势, 多媒体的内容和服务往往同时需要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的支持。

现在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报纸与网络, 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初步联合, 如一些报纸、广播、电视办的网站;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大融合或与新式媒体深度合作, 如网络报纸、网络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

传统报纸的根本出路, 是实现数字化的战略转型, 由传统报纸这种单一产品发展为多介质、多媒体产品。这是传统报纸延伸产品链的必然选择, 也是适应数字化生存的必然选择。报纸必须抓紧时机, 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化产品, 延伸和拓展自己的产品链、产业链, 其重要意义几乎等于延续和找回报纸的生命。我们在报纸的衰退期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2006年8月, 《全国报纸出版“十一五”发展纲要 (2006-2010) 》提出, 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中, 鼓励报纸出版单位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积极探索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报纸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和经营模式。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在8月召开的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 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 促进产业升级。要重塑报刊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 推动多元化传播格局下报刊出版方式和报刊业经营模式的转型, 实现报刊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 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

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统一的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 “三网融合”在技术上早已成熟, 以三大业务来分割三大市场的技术障碍已不存在, 国家对于“三网融合”的态度非常明确。广电和电信等部门都在加快构建新的技术与业务体系。

中国正在进行“三网融合”工作, 就是把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融合, 打破行业壁垒, 促进媒体升级换代。“三网融合”后, 新闻和信息的及时性和丰富性加强, 界面更具简易性和方便性, 操作更加简化和人性化。

如今, 越来越多的传媒集团正在推出多媒体互动报道, 利用网络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信息用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 在各条当日新闻之间, 已发新闻与未发新闻之间, 动态新闻与背景资讯之间, 文字新闻与图表、图片和音像素材之间建立链接关系, 让用户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阅览。从而实现信息加工生产的集约化、多元化和立体化, 拓展新闻的深度、广度和获取的便捷度。

2004年5月, 中国第一家网络电视——央视电视在北京开播。它是网络与电视融合的第一声号角, 随后, 网络电视在上海、江苏等落户。

2006年5月央视整合央视国际与央视网络电视两家机构, 重组央视网络传播中心, 并成立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 以央视为依托, 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视听互动特色的综合性网络媒体, 实现海外信息总汇, 推出视频搜索引擎, 建设台网联动中心, 逐步开办增值业务。央视已拿到广电总局颁布的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全业务运营牌照。这会是一个全新的新媒体业务的集成平台, 这样以来, 央视不仅是电视媒体, 也是网络媒体, 并将借电视媒体的强势来拉升网络媒体的影响。

2006年9月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在“新闻事业”部分, 以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办好新闻网站和发展新兴传播媒体为重点, 提出了扩大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基础设施规模, 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 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发布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 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 丰富内容, 创立品牌, 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的中国网络电视台 (China Network Television, 简称CNTV) 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它的目标是建成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它以"参与式电视体验"为产品理念, 在对传统电视节目资源再生产、再加工以及碎片化处理的同时, 着力打造网络原创品牌节目, 鼓励网友原创和分享。首期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客户端、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爱西柚 (播客台) 及爱布谷 (搜视台) 。从2010年开始, 还陆续上线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

我国的手机媒体也在长足发展。手机媒体是以电信网为基础, 与互联网联通, 借助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式媒体。它具有普及率高、随身性强、方便快捷、互动性强、个人化特征显著等优势, 前景看好。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和好易时空公司推出全国第一张手机报。在2005年12月7日召开的“首届移动通信与新闻媒体研讨会”上,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手机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

06年12月11日, CCTV手机电视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推出手机电视业务。之后, 手机媒体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在众多媒体的努力下, 在受众的需求拉动下, 媒体的大融合正在迅速发展, 各种新式传播形态给受众带来了更大的选择自由, 也提高了受众使用媒体的满意度。

4 媒体大融合的结果——“个人化媒体”的产生

尼葛洛庞蒂曾预测这个世纪的初期, 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他认为,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 我就是我, 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这时, 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在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自动化的时代里, 受众的从大众化到分众化, 最后直至个人化。

在各种媒体大融合后, 在高素养的受众的主动参与下, 借助新兴的技术, 受众, 特别是年轻的受众, 自创媒体的条件已经成熟。新式媒体会利用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为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其有着鲜明的交互性和个人化特征。

传统媒体发展和大融合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全新的媒体——“个人化媒体”。

“个人化媒体”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 它还没有最终成型, 但从新式媒体发展的进程中的一些传播样式中, 就可以看出它的过渡形式或发展雏形。并且可以预言, 工业化时代是大众化媒体的天下, 全球化时代, “个人化媒体”将占主导地位。

传统媒体的最大缺点就是沟通和传播的单向性, 传播时限和空间的瞬间性, 新受众要求打破媒体对人的一切时空的限制, 随时随地随意地使用媒体, 看到或听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在渠道上要最大的便利化, 在内容上要最大的丰富性。

因为移动终端 (如手机) 的方便性、随身性, 可作为介质。由此可以为“个人化媒体”作一个简单的界定:以新技术为基础的以满足新受众个人化信息需求为目的的以数字化移动终端为介质的新媒体。即“个人化媒体”=新受众+新技术+新移动终端。

利用“个人化媒体”, 受众可以看到、听到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的新闻和资讯, 还可以用它学习、办公、购物、娱乐、语音通话、视频交流等等, 而且新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 还可以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总之, 它的功能是全方面的, 超越现在所有媒体的功能, 有一切原有媒体的优点而没有其缺点, 有报纸的便捷, 有广播的快速, 有电视的丰富, 有网络的互动, 有手机的贴身, 它是媒体形态发展一次质的飞跃。

在“个人化媒体”时代, 新受众不用被动地等新闻, 而是主动地要新闻, 可以预定、储存、重播、剪辑、制作各种资讯和节目。新受众也不会遇到有时间没有好节目看, 有好节目又没有时间看的问题, 而是可以为自己制定节目表和时间表。

只有“个人化媒体”才能为每一个受众量身定做快速性、便捷性、针对性、服务性的信息, 可能只有到了受众用上“个人化媒体”后, 每一个受众才能真正地实现“使用与满足”。

那么, “个人化媒体”的设想何时能实现呢?当下技术发展飞快, 如3G技术已经成熟, 新式媒体层出不穷;从理论上讲, “个人化媒体”已经初具雏形;它离我们已不遥远了, 可能快得超过了我们的想像, 比如一些重大事件和比赛等都会对媒体的升级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在最近几年“个人化媒体”就会走到你我身边。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媒体形态的发展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步。各种媒体在相互博弈中, 不断促进和融合, 借助先进的传播理论的指引, 高速发展的科技基础的推进, 媒体大融合的进程在加速前进。媒体融合和汇流的结果是将会产生新的媒体样式——“个人化媒体”, 它有全新的功能和独特的魅力, 更能满足个体受众的需求, 并将媒体的发展推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关键词:媒体大融合,理论构想,技术基础,受众素养,“个人化媒体”,进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2]邵培仁.《传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3]董广安.《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 大象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4]蒋宏, 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5]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6]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7]邵培仁, 陈兵.《媒介战略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媒体大融合 篇2

尽管我们无法将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想象出来,但是可以通过认真地分析和观察了解到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机地融合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的功能和特点,然后通过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借助,使媒体融合之后的新媒体变成人们未来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阅读的最新终端。不过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在新闻传播受到的媒体融合影响的研究领域中我国仍然比较滞后,但是已经出现了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和端倪,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的表现:首先,在新闻传播的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都充分地参与进来,融合媒体利用各个站和搜索引擎等,再借助传统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集合,因此其在目前的各类新闻的传播工作中融合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其次,在行政部门对公众信息进行发布以及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手机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BBS、QQ、MSN、微信、微博等在内的各种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统媒体通过对新媒体的借助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传统媒体中转播博客、微信和微博内容,而且网站和手机也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提供给了广大的受众,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的新闻线索,借助计算机对新闻进行播报等。最后,传统媒体通过对数字技术和网络途径的借助从而形成了新兴媒体,比如电子报、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电视等,因此随着媒体融合而形成的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决定了媒体传播已经变成新的发展趋势。

二、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分析

新闻传播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媒体融合的影响。本文主要立足于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组织形式、接收终端以及新闻主体等几个方面对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进行分析[2]。

(一)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媒体产权融合的重要表现就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融合,媒体间的壁垒也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而被成功打破,这样相同的内容就能够实现多介质、多渠道、多市场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对媒体的有效融合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多样化的产权融合并非是传统形式的企业重组,而是充分地将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新的运营理念体现了出来。传统媒体通过收购合并等各种方式组织重构、整体策划、重整内容、共创内容、整合产品等,最终将具有多样化产权结构的大规模传媒集团构建出来,并且对大规模高效益的媒体业务进行运营,对一加一大于二的这样一种发展目标进行积极地落实,这样就使得传媒企业产生了高效应和高利润,还可以对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践行[3]。美国早在21世纪初期就开始与时代华纳进行在线合并,通过参股以及控股等各种运营手段最终使得有机结合媒体产权的目的得以实现,并且将跨媒体产权的媒体航母打造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除了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之外,同时还可以使重组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因此对于相互之间的合作更为有利。但是目前传媒企业产权在我国尚未正式进入市场,尽管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广告市场和出版分销逐渐的将部分市场开放了出来,然而政府的气息在产权中仍然十分浓厚。所以在融合方面我国的媒体产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现在民营媒体属于其最为主要的集中领域。媒体融合的趋势在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开始在全球的范围内不断的蔓延,现在我国的报纸、期刊、电视、网络、新媒体等通过集团化的道路不断地对自身的规模进行扩大,而这些正是在产权融合方面我国的传媒业出现的一次重大进步[4]。

(二)综合化的经营方式

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经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均采用联合行动开展发布和采集新闻信息的工作。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使人力、资金以及设备上的投入得以极大减少,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闻加工的成本。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能够使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得到有效的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而言,媒体融合在本质上具有较大的差别,而经营方式的综合化是最为主要的区别。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由于这种本质区别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一般民众现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写日志、写博客以及发短信的形式开展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以及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聊天[5]。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具有越来越高的融合能力,同时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对新闻进行发布和接受的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在新闻传播手段和方法不断变化的今天,整合和加工新闻传播信息的工作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难度,所以,新闻传播机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必须要充分考虑如何对内容进行精确定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等。

(三)一体化的组织方式

新闻传播的形式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颠覆了,并且对全部媒体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最终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构建起来。而该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打破,通过对多种媒体的借助,从而确保实现机构重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最终可以保证各种类型的媒体都能够实现集体运作[6]。集中与融合之后的组织形式通过对各种媒体介质特点的借助可以在新闻传播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产品各异,并且最终能够实现强强联合,从而将区域市场做好。然而由于我国在媒体融合研究方面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比较落后,因此要想推动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彻底实现,还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统一化的接收终端

所谓统一化的接收终端主要就是融合接收终端,而数字聚合技术的高度发展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设备终端的融合就是这里所谓的终端融合,其也被人们称为3c融合,其将电信、计算机以及消费型电子产品等涵盖了起来。通过对某种协议的借助,就能够确保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比如电脑和电视的融合、手机、电脑、电视盒、MP3、数码相机等的融合。对接收终端进行融合的最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和一体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7]。在这种要求下,消费者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需要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屏等涵盖起来,所以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要将多种多样的服务提供出来,有机整合多种形式的信息,最终在消费者面前进行展示。从表面来看,有机统一接收终端主要就是融合硬件设备,而实际上其大概将三个内容涵盖进来:首先是有机的融合接收终端硬件;其次是要构建具有多样化类型媒体信息接收平台;最后是服务于内容的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融合。

(五)多元化的信息主体

由于受到了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因此现在的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一般公众也能够顺利的参与进来。公众可以通过对博客、手机、PPS、QQ、MSN、微信、微博等各种工具的利用,从而将多对多、一对多以及一对一的传播形式形成,其能够随时发布新闻和表达观点,这样就导致信息传播主体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多元化趋势[8]。各种媒介具有越来越快的融合速度,而且目前新闻传播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一体化。虽然个人、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都能够作为信息的提供者,然而职业的新闻一线人员仍然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发布和采集的主要承担者。在新闻信息传播中专业的新闻媒体仍然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不过我们必须要看到现在大众传媒格局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的草根记者。

三、结语

媒体大融合 篇3

关键词: 《中国大能手》;职业教育;媒体融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是综合性的本科教育,而高教中的职业院校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过去曾办的比较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院校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力脱离职教行列蜕变成为炙手可热的综合性本科院校。[1,2]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该走向何方,是我们职教需要深思的问题。

1 职业教育发展机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培训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11月国务院在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3]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机遇。

2 媒体环境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环境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合力推出的一档行业技能达人竞技栏目——《中国大能手》。该栏目的参赛选手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职业明星,他们在各自平凡岗位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广大的技能劳动者们,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造就了《中国大能手》这样服务于技能劳动者的舞台,如图1所示。

3 职教媒体融合策略

3.1 融合契机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大目的,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这些高素质的劳动者去改变传统行业的落后局面。一个不但拥有一流的科学家,而且还拥有一流的厨师、一流的餐厅服务员、一流的保姆、一流的司机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4]

职业教育如何摆脱低人一等的固有观念,如何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我们整个社会都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现在,为高技能人才量身打造的《中国大能手》栏目让大家眼前一亮,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媒体融合之路,掀起一股职业竞赛比拼的新高潮,在每个人心中都重新定位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3.2 融合策略

(1)媒体传播效应。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打造的《中国大能手》栏目是一档职业技能竞技真人秀栏目,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无论厨师、焊工还是其他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技艺,令观众见证了一项项匪夷所思的技术技能,让所有观看者心悦诚服,也让国人领略了一场场与众不同的技能盛宴。借助媒体的传播效应使一直处于“低端”的职业教育,扭转“冷”局面,打造出职业教育的品牌。[5]

(2)媒体高技能导师团支撑。作为职业院校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师团队,其中也不乏高技能的教职人员。但与《中国大能手》栏目组所聚拢的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专家团却是无法比拟的,借助媒体效应將行业高端专家引进校园,引入课堂,给职业院校师生以指导,真正领略到行业高端、前沿的技能,使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与奋斗目标。

(3)媒体企业团队支撑。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要与企业接轨,培养企业岗位真正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有机结合,而单凭职业院校一己之力要企业参与到职业教学行列却有较大难度。《中国大能手》栏目的媒体效应使其有众多的企业团队支撑,借助该栏目的企业团队与职业院校联合,打造一个职校和企业联动的窗口,让职业教育的教学与企业需求真正对接。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使学生学有所成后可以扩充到《中国大能手》栏目的赛手团,为栏目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又能为企业及时补充对口的技能人才。通过参加比赛可以给职业院校学生带来新的学习动力,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4)职教院校深厚的教育积淀。职业院校拥有庞大的专业师资,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又有多年的职教经验,这些深厚的教育积淀是《中国大能手》栏目人才培养的温床,是技能竞技栏目能够持续发展的源泉。

媒体与职教的有益融合,为职教打造高端师资团队,为校企提供良好的合作契机,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锻造与风采展示的舞台,打造属于职业教育的品牌和影响力,谱出职教发展的新节奏。

4 结语

搭乘为高技能达人量身打造的《中国大能手》栏目平台的宣传推广效应,使我国教育体系中本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脱离从属的底层位置,焕发职业教育新的活力,打造属于职业院校的特有品牌,展现高技能人才的光辉与价值,探索一条崭新的职业教育媒体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吴新燕.媒体如何助推高职教育发展[J].新闻战线,2014(12):194-195.

[2]蒋泓峰.教育改革首当发展职业教育[J].中国培训,2010(4):62-63.

[3]李华平,黄江.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信息传播[J].青年记者,2012(6):112-113.

[4]查英.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进展分析[J].职教论坛,2015(6):36-42.

[5]熊丙奇.从“世界一流的保姆”反思我国的职业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2014(7):26-27.

媒体大融合 篇4

媒体融合概念最早是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尔在《科技的自由》一书中提出媒介形态融合的概念。媒体融合指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技术赋权下诞生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平台, 这个平台使传统媒体必须借助它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它使得传统媒体一体化。“新媒体”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概念, 当前指的是以数字、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为依托,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介形态, 主要指第四媒体网络和第五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科技期刊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与新媒体融合, 寻找新形势下的融合发展道路, 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实践

未来的媒体是个性化的, 未来的科技期刊更要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出版观念的更新、变化, 向传统出版模式提出巨大挑战, 也给出版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Cross Ref首席执行官Ed Pentz曾经这样说:“所有事情都在线, 如果不在线它不可能存在;所有事情都互联, 如果不互联它也不可能存在。”大数据背景下, 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 即构建具有专业性和竞争力的期刊网站是适应社会数字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它是面向公众的最直接的平台, 科技期刊网站的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多期刊提高国际化办刊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技期刊门户网站的发展, 从最开始的对外发布信息, 介绍期刊基本内容, 到期刊产品数字化, 建设读者、作者数据库, 再到实现各类用户在线工作及内容提交、发布、评价。发展到现在, 期刊网站已经开始探索更多的功能特点, 如引进DOI技术, 为论文申请注册DOI, 加入Cross Ref组织, 实现一本期刊所引用的文献与引用此刊的文献全球双向互联, 使刊物的传播能力大大加强;在纸介质出版前, 提前发布论文数据, 同时可以实现电子刊的在线集成, 同时网站也要深入挖掘数据分类统计的功能;探索作者付费的OA模式, 论文录用后可提前在网络上发表 (作者自愿) , 比印刷版提前2~3个月时间, 实现多产品数字篇模式, 多产品指科技期刊可实现网络版 (pdf、html) , 数字优先版 (终版、待终版) , OA版 (作者、读者付费) , 电子刊等。数字篇模式, 是指从过去的收稿、组稿、排版、加工, 期次确定, 整期排版印刷, 整期上网转变为单篇录用、加工、单篇上网、期次确定、整期上网更新的过程, 提高公布研究成果, 增加论文被阅读、下载和引用, 彻底颠覆传统纸质出版观念。

科技期刊网站发展的一个普适原理即发展多产品平台, 将多种不同产品集成在一起而可持续发展的总平台, 如电子刊、视频、博客、实况报道、数据库、图书等。要让获得最大经济规模和市场范围的出版机构在单一组织和品牌框架内协同合作, 开发和使用这种平台的战略目标是通过联合多个品牌和多个产品项目的所有资源资产来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期刊网站的另一个普适原理为按需印刷。这是伴随数字技术和现代高速印刷技术发展起来的印制和销售模式。先将书稿以数字形式储存, 有纸质形式的需求时再印刷装订。因为有一个虚拟的数字出版数据库, 出版商、零售商、和读者就有一个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容量巨大、随时可以变为纸介质的书单。实施先卖后印的模式, 分订单型按需印制和小批量数字印制, 可单本或多本印制, 为用户提供一种集成性的全球性服务。

非英语科技期刊也要积极构建英文网站, 这是期刊提高国际显示度, 产生并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英文网站的建设可以参考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期刊产品经验, 主要在文章检索下载、知识最新动向、数据分类统计及移动终端设备等方面有突出特点。我国科技期刊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 建设多产品平台和按需印刷模式, 将内容资源以及投稿、审稿、编辑、生产、印刷、销售、营销等所有工作过程数字化并集成起来, 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文献与知识传播, 实现科技期刊传统模式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媒体融合对人才队伍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在科技, 根本在人才。”为什么传统媒体把握着优质的内容, 而当下最吸引眼球的新闻, 具有价值的科研信息, 却往往要从新媒体的途径获得。传统媒体要怎样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要如何把握住科研命脉,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才, 因此, 探讨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必然要在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首先要调整队伍结构。老编辑业务精湛, 甘于奉献, 且在业内审稿、约稿方面有一定的资历, 是编辑部的宝贵财富。同时, 科技期刊要大力发展思维活跃的中青年队伍, 有创新意识, 熟悉网络现代化办公模式, 更快适应未来数字化出版发展需求。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渠道被打破意味着对事实的多元塑造, 在多元的信息提供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谁是最准确的、谁最接近最新研究成果的竞争。科技期刊编辑部也要打破传统的等待稿件的状态, 积极调查所在领域科研现状, 可建立科研论坛, 对前沿主题及本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交流、评论, 在线统计论坛工作状态, 对交流内容整理、分类, 进行优秀主题及内容评选。这就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部吸纳高新人才, 专业人才, 吸纳有一定调查能力及网络运用能力的人才, 使编辑的队伍多元化。

同时, 走学者办刊的道路, 招聘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中文、外文、相关专业的编辑, 在刊物的文字撰写、英文语法和专业知识方面层层把关。编辑部不再等稿来, 而是“走出去”。科技期刊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王道, 编辑部要主动约稿, 抓住学术脉络, 在相关的专题会议上约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稿件, 提高刊物的可读性和影响力。编辑部的人才力量是有限的, 但广大专家学者的力量是无限的。科技期刊可以建立“不为我所有, 但为我所用”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编委会的管理制度, 建立编委会工作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使编委的工作有章可循, 量化管理的同时配备评优奖励、津贴奖励等鼓励机制, 使知名专家, 尤其是有精力的年轻专家能够积极为编辑部的稿件把关, 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 科技期刊在这一转折时期, 要抓住机遇, 积极进行人才更新, 才能走上与新媒体融合的强刊道路[1,2]。

三、科技期刊的思维转换

大数据时代, 科技期刊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中立足, 必须要适应互联网世界的运行规律, 树立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思维。很多人认为, 新媒体的腾飞是新技术为其插上了翅膀, 如手机APP客户端的等前沿技术。实际上, 新媒体的崛起和迅速的发展主要在它的创新性思维。技术只是手段, 创新性的思维才是使得新媒体不断壮大的源泉, 也是新媒体越走越远的强大动力。科技期刊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首先要分析新媒体的主体创新思维在哪里,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思维区别在于:新媒体意识到分享比搜索更重要, 互动比传播更重要, 无论是新闻还是我们的学术期刊, 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 更重要的在于分享, 分享与互动、创造并存。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科技期刊的优质内容永远是立足之本, 我们要发挥内容优势, 转换思维, 将“聚合”来的优质内容, 再进行系统的“拆分”, 然后以互动的方式进行分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共同点的, 这也是科技期刊走新媒体融合道路的基础。前文提到, 科技期刊已经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探索, 下一步, 我们不再是在技术层面的跟进, 而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道路。科技期刊要结合学科特点, 形成管理体系, 利用好“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不仅仅是应用新媒体的手段, 而是转换思维方式, 找到自己的定位, 拓宽媒介方式, 形成品牌创新意识, 最终摸索出符合自己刊物发展的新途径[3,4]。

参考文献

[1]陈红梅.转企改制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的构建思考[J].研究与教育, 2012 (6) :122-124.

[2]孙菊.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关键——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 2014 (6) :605-607.

[3]张成良.从创新扩散理论解析创新出版思维转换[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11) :28-30.

媒体融合论文 篇5

一、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中的形式美法则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二者之所以完美结合,是基于二者的目标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视觉传达功能的最大化,多媒体设计使视觉对象成为真正可读性强且形式新颖的媒体,根据视觉传达对象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处理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从而完成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与应用,这也是多媒体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法则。

所谓形式美法则,是指从形式条件层面对某一事物或视觉形象的美丑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共同认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它代表了美的形式规律。

在人们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形式美法则作为指导规律,将会使美的创作更加具有指导性,通过遵循并利用形式美法则,也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享受和追求,让视觉信息传达的过程成为欣赏美、传递美的过程,有利于美的再创造。多媒体设计作为视觉化媒体,平面构成和色彩是两大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设计时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追求统一,更好地传递视觉审美信息,提升受众接受度,就是多媒体设计的目的。面对多媒体设计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在设计时要遵循以下法则:和谐,设计各要素之间关系时要达到整体协调的效果;对称,通过对称设计营造庄重、典雅、安定、协调等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均衡,根据设计元素的色彩、轻重、大小变化合理调整视觉要素的分布,达到均衡效果,尤其是动态均衡,营造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对比与统一,通过协调视觉元素的位置、数量、形状形成统一或对比效果,达到彰显主题的目的;节奏与韵律,通过仿照音乐、诗歌上的韵律感营造视觉上的韵律感,通过调整视觉元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目的,比如,古希腊的黄金分割,营造协调美感;联想与意境,通过联想等方式营造特殊意境,达到构成特殊视觉美感的效果,视觉美的产生可更好地催化信息传递。形式美法则作为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所遵循的规律,需要灵活体会运用。另外,对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的应用也是更好传达信息的有效保证,根据受众心理审美需求和视觉习惯确定视觉元素的呈现顺序、位置与色彩等,完成重要信息的传达。

二、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相结合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多媒体设计所追求的美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是对形式美规则的应用。多媒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设计版式、文字、图片、色彩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达到和谐均衡的效果。多媒体设计中的版面设计应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主次分明,根据内容主次确定视觉重心,通过设定版面框架,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或者通过适当留白增强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多媒体设计中视觉效果的传达直接受到文字排列组合的影响。合理的文字编排可增强视觉冲击力,章节、小标题与复合型标题的合理使用会增强视觉效果,字体、字号与色彩设定和变化会成为设计中的亮点。多媒体设计中图片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调节版面,增强文字说服力,且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事件,所以根据主题内容、设计思路合理选择图片,可营造良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设计的意境与内涵。多媒体设计中色彩的基调对于烘托主题思想而言十分重要,关系到环境氛围的营造与表现。从色彩效果来看,红、黄、橙,色彩鲜艳,突出画面,蓝、绿、紫,色彩暗淡,烘托画面;从情感效果上来看,红、黄,热情奔放,绿、紫,平稳安静。设计时色彩的巧妙使用可更好地传达思想情感与内涵。

多媒体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所以多媒体设计中的视觉传达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比起传统视觉传达手段,多媒体技术涉及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编程、数据库等,强大的集成性决定了各类媒体资源的处理和整合变得更加高效,通过对设计所需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并建立起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就能够实现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多媒体设计中,通过最佳视域和视觉流程的灵活运用可达到最好的视觉导向,这种导向性主要表现在同一个多媒体版面上,文字、图片、色彩等多个视觉元素的搭配、组合与应用,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受众群体对美的感受,带来强劲的探索需求。多媒体设计的目的是传达信息,视觉传达同样如此,可以说好的视觉传达设计离不开多媒体技术,这决定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媒体虽然体现了设计,但同时也带来了局限性,设计虽然受制于媒体,但同时也是促使新媒体产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深入分析二者交互性的同时,要关注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积极挖掘创新,通过完美结合不断发展新媒体。多媒体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满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多媒体所带来新颖的交流方式增强了视觉传达的趣味性和动态性,使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变得更加人性化,从而使其发挥出交互性与引导性,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快捷与和谐。

三、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结合的应用与趋势

多媒体设计其实隶属于视觉传达设计,是后者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细分设计领域,二者之间的重叠交互性意味着相互间经常密切合作,二者间的完美结合也使多媒体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视觉传达效果更加出众。以印刷品为例,多媒体印刷品是独立于平面印刷品的新型传媒推广方式,不过多媒体印刷品仍旧处在起步阶段,是平面印刷品的补充,后者目前还是不可替代的宣传主流。但与之相比,多媒体印刷品具有多种优势,是将媒体技术和视觉传达相结合所创造出的新型宣传方式,虽然目前还并未成为主流,但是已经有了极大的影响力。普通的平面设计印刷品,具有精美直观、可随时翻阅的优势,多媒体印刷品则必须依靠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才能够查看,无形中限制了印刷品的推广与使用;多媒体印刷品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媒体形式多样化等优势,这正是其超出平面印刷品的优势所在,二者互相结合的情况下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也是将视觉传达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应用的一个典范。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以平面视觉传达为主要方式的平面印刷品是对多媒体印刷品缺陷的一个补充,多媒体设计的印刷品则是对推广宣传等更深层次的提升手段。

多媒体设计的出现拓展了传统设计的应用领域,在平面设计上多媒体设计与普通设计并无较大区别,一些所使用的设计环境和所遵循的设计规则、习惯都较为相似,所以许多平面设计师也可以很容易转为多媒体设计师。多媒体设计现在作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平面设计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支持,使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设计在应用领域方面各具特色,比如,综合展示展览、辅助教学系统开发、非常规宣传策划等,但相对使用领域有限,更多的承担着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辅助作用,极具特色的应用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之间的密切联系意味着二者的完美结合将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多媒体设计是视觉传达在设计领域应用的未来进化方向,视觉传达则为多媒体设计提供指导原则。作为近年来才逐渐成熟的设计类别,多媒体设计主要服务于平面设计中的宣传品设计,尤其企业宣传品是重点应用领域。视觉传达在企业宣传品设计中有着大量的经验,宣传册、宣传单页、样本、年报、包装设计等,无论是设计形式还是设计手法都在花样翻新,镂空设计、多折页设计、立体设计等都为多媒体设计随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思路,毫无疑问,即使再出色,设计上也无法突破自身形式单一、信息量小的弊端,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得益于多媒体设计的出现。多媒体设计的出现正是基于平面印刷品的弊端,通过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经验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今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化、信息量大的新宣传方式,弥补了以往宣传上的弊端,很快进入宣传领域,并且被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等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目前的发展瓶颈在于缺少优秀的人才,随着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深度结合实践,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设计队伍,通过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从而使多媒体设计获得更好的`发展,使视觉传达在设计领域发光发热。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二者的结合是艺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想要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遵循形式美原则,根据二者的特征,利用多种手段服务多媒体设计,应用新媒介服务新领域,从而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服务于新媒介传播。

参考文献: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传媒,20xx(3)。

[2]鬲波飞。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S2)。

[3]袁红兵,袁毅。对多媒体课件视觉传达设计色彩的再认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初探 篇6

一、新旧传媒融合的必要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渠道得到了更新和飞跃,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记者”,信息传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体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

所谓媒体融合,即是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面对新媒体不可遏止的扩张与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利用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扩张自己,更大限度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优化整合自有资源,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跨地域的市场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当下,媒介融合成就了多种媒体借力共赢的格局,而最多的还要数报、台与网的融合。众多的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了网络版,门户网站的新闻版面则加进了音频和视频,广播和电视融入了网络传输,手机兼具上网的功能,媒介已经形成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格局。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等与各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项目互动屡见不鲜。央视国际等国内49家电视台与搜狐网形成了战略合作联盟,除了在网络平台建立推广专区之外,还开展了短信互动增值业务、流媒体电视、博客播客、大型活动的共同策划推广等一系列深度合作,有效地实现了电视信号之外的二次传播,极大地拓展了电视节目资源。湖南卫视近两年来举办了“超级女声 、“快乐男声”等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并大获成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市场接轨,利用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宣传、包装活动品牌形象。他们在与新媒体的竞合中锻炼了自己,壮大了自己,开辟了新的市场和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对传播资源进行跨媒体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介的网上融合的这一模式,兼具报纸的强大新闻采编能力、广播电视先进的制作传播手段,加上网络双向传播的亲和力,可谓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跨媒介网上融合可提供网上多媒介信息服务,解决目前单一媒介融合信源不足、服务单一化等问题,使得这一信息平台的信息量倍增。跨媒介网上融合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特征。比如广播电视是即时传播、顺时播放的,受众不能像翻阅报纸般随意选择,也不能随时欣赏自己喜爱的内容。而现在,广播和电视纷纷登陆网络,不仅可以随时点播,而且可以重复播放,弥补了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憾”。

尽管传统媒体已经很难与新媒体完全割裂开来,但传统媒体专业、权威、便捷的新闻传播则是新媒体不能替代的。“伦敦大爆炸”中,虽然当天新闻摄影的第一张图片像被手机一组抢了风头,但传统媒体后来居上,报道深度与规模的长项发挥使得“伦敦大爆炸”的报道更权威、更深入。在新媒体传播技术日益增强之时,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助力,彰显和突出传统媒体优势,放大传播效果?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

应该说,跨媒介网上融合仅仅只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冰山一角。对传统媒体来说,在传媒的冲击下,把握和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全媒体运作”,整合媒体资源,借助和利用新媒体资源放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必须追求的目标。

作为传统媒体开发媒介固有资源实施全媒体运作,可以借助自身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品牌资源,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介质及数字新媒体传播资源的新空间,向全媒体延伸,以弥补和拓展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覆盖率和信息影响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增加多媒体报道记者和视频信息内容。在英国,BBC已将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开始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国内有好多传媒也已经开始走全媒体之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拥有9个广播频率基础上,又开辟了北京广播网、DAB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机、数字电视动感音乐频道、IPTV网络电视、《新广播报》、《音乐周刊》杂志,将现有的广播资源整合融入新媒体。《宁波日报》全力打造综合传播平台,探索重大主题报道互动联动滚动机制,在提升媒体趋势下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从创办中国宁波网,到推出宁波手机报、互动多媒体报、户外电子屏保、电子纸报、宁波动码新媒体,再到目前加强视频内容信息的建设,逐步确立了报业作为新媒体内容供应商的市场定位,平面媒体逐步向新媒体靠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在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报道中实现了新闻一次生产、多形态展示、多渠道发行、多介质阅读的采编流程再造,整合了新闻资源,提高了集团整体作战水平。

纵观已经进行全媒体运行的传媒,其更加突出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延 伸新的价值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既能保持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不可替代的受众认可,又能形成集约化的运作模式和宣传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包括进行新媒体实验项目,搭建以媒体资源为平台的网站等;搞好全媒体新闻部门的组建,建设高素质的全能媒体记者队伍;打造集新闻采编、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从传统媒体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等等。在全媒体运作这一过程中,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媒体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多媒体生产的能力,熟悉不同媒体的生产要旨,使新闻作品能够适用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这是全媒体运作的关键,也是根本。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媒体大融合 篇7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对电视编导自身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电视编导作为新一代媒体人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只有眼光长远不做井底之蛙,才能达到思想上的高度,创作出来的节目才能有较高的水平。所谓开阔的视野意味着不拘泥于自身条件,眼光长远,能看到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从大趋势中获得经验。媒体人应该具有“先知”思想,掌握大众普遍的心理,对什么时代创作什么节目有自己的把握。这样创作出来的节目才能与时俱进,不会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

其次,电视编导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的不断更替促使媒体人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创作历史题材的电视节目时,就要求电视编导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详细到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历史性事件,不能依据自己的思想随意对历史事件进行杜撰,从而犯下历史性错误。所以,有较高知识含量、文化底蕴丰富的电视编导才不会被在信息时代被淘汰,面对越来越多的青年电视编导人才的出现,旧一代的电视编导必须以知识巩固自己的地位。

最后,电视编导还需要懂得借鉴。固守成规是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所以电视编导可以借鉴其他媒体的创作技巧和传播技巧。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适时地转变自己的创作方式,那么是无法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的。所以,作为电视编导要不断地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给自己的电视节目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推动节目不断发展。

2 丰富创作技巧,积极应对媒体融合

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融合,信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要使电视节目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淘汰,就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创作技巧,加强电视艺术的表现度,从而使电视节目具有新思想,新变化。

2.1 使电视主题具有合理性

主题,即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相对于题材或者具体内容而言,在整个电视节目中起着统帅的作用。又好比一个作文的题目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题好文一半”的思想在电视选题上也比较适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确定好一个选题,那么就会赋予整个电视节目灵魂,使其成了一个“活物”。电视主题要具有合理性,而电视主体的确立有两个基本要求。

首先,实事求是。你所定的主题必须表达你周围生活的所思所想,依据现实确定主题不能凭空捏造,如可以根据古代神话传说等选择主题。但是,必须体现电视编导创作中的务实。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象和无凭无据的捏造,那么所创作的电视节目是不会引起观众共鸣的。例如,郑晓龙导演创作的《红高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著作《红高粱》改编的。高密实际存在,在那儿发生的事情也实际存在,只不过加了一些人为的创作,但是事实是不变的。所以,这部电视剧开播之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体现了主题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其次,立意新颖。有的电视主题之所以缺乏震撼力,观众看了之后再也不想看第二遍,就是因为电视主题的立意不够新颖,主题确定下讲述的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但是,同时立意新颖不能一味地求取震撼力,立意新颖也要在实际基础上进行创作。近几年,抗日神剧又掀起一股创作的高潮,老套的剧情与历史不相符的创作使观众叫苦连连。在《抗日奇侠》中“手撕鬼子”的镜头已经使观众无力评论,所以电视剧的立意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确定立意时一定要有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头脑,不能盲目跟从,这样创作出来的电视节目才能具有较高的收视率,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

2.2 多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与观众互动的方式较少,而作为新一代媒体的网络媒体则具有超高的互动性。所以,电视媒体要懂得借鉴,借鉴网络媒体与观众沟通的方式。例如,电话连线、现场互动等。一些综艺节目把这一方式发挥得恰到好处。如《男生女生向前冲》这一档节目就完全是全民类节目,给大众提供了展现的平台。这种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无疑受到了观众的追捧。通过这个电视综艺节目,我们要了解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的重要性。因为观众就相当于电视编导的“衣食父母”,电视编导要根据观众的心理需求创作节目,创作的节目要能够多渠道地与观众进行互动,这样能让观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的快乐,从而使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2.3 丰富节目的表现风格

电视编导在创作电视节目时,要丰富电视节目的表现风格,不必整齐划一,也不必风格单一,从而在丰富观众视野的基础上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例如,电视节目可以采用纪实风格,使节目具有逼真性,使观众信服。这种风格的电视节目往往会使观众感同身受,使观众融入电视节目中不能自拔,获得很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音乐类型的电视节目也有娱乐类型的电视节目,还有观看类型的电视节目等。电视编导在这些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需要做的就是要保持这些电视节目的特点,不能让各节目的特点随着融合性的加强而丧失。电视编导要采用更加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性的表现手段丰富节目的表现风格,运用恰当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盛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前,电视编导面临的是一个信息飞速更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在各个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电视编导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电视编导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自己的电视节目创作中注入时代的血液,使创作的电视节目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宋安琦.浅谈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2).

[2]刘天乐.全媒体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3(12).

[3]王小平,裘龙.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6).

[4]翟晓安.电视编导机制创新探讨[J].新闻天地(下半月),2011(4).

[5]安康卉.浅析全方位开放背景下电视编导的综合素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媒体大融合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浦江大搜救,媒体融合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 浙江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金华晚报》在日常报道过程中, 不断尝试运用媒体融合传播手段, 更借由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出击练兵, 收获和积累难得的实战经验, 刷新全体采编人员对媒体融合报道的直观认识。

2016年2月16日~19日, 持续72小时的“浦江大搜救”媒体融合报道, 就是一场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实战。

这场“战役”的发生地浦江, 为搜救3名失联儿童, 先后发动搜救队伍65支7700余人、群众数万人, 出动直升机两架、水陆两栖车两辆, 对110余平方公里进行了“水陆空”立体式搜索。最后, 3名孩童在山中被成功找到。这场行动, 因规模之大引起全国瞩目, 事后被媒体称为当地史上最强力度的失联儿童搜寻。“浦江大搜救”也成为全国性的热门话题, 央视《朝闻天天下》《东方时空》《新闻1+1》《新闻联播》等多档节目进行了报道和探讨, 报道规模罕见。

在这场大搜救中, 媒体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而其中, 《金华晚报》作为本地主流媒体, 实现了全媒体作战、全天候反应、全方位报道、全介质呈现, 形成媒体融合报道的强大合力, 牢牢占据了传播主动权。滚动报道72小时, 旗下各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阅读量超过100万次, 微博话题阅读量420万次, 评论2000余条。

在媒体、自媒体混战的当下, 《金华晚报》作为一家地市级晚报, 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和手段, 获得了持续的影响力, 在关键时期、危急时刻继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面前, 牢牢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

一、快速反应抢占传播主动权

进入融媒体时代, 《金华晚报》在做好传统报纸的同时, 十分注重新媒体生态的布局。目前, 已经建立了包括报纸、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微网站、微电台等在内的媒体融合传播矩阵, 拥有用户70余万。与之同时, 不断探索与融媒体传播相适应的采编、考核和发布机制。除新媒体人员, 要求普通采编人员均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体采编发布能力。2015年, 又在微网站上设立了主打栏目“金华24小时”, 初步形成24小时内容生产和发布机制。

“浦江大搜救”事件最初是一起儿童走失事件, 发生在2月16日, 当天是正月初九, 许多人还沉浸在“春节模式”中。媒体人一向敏感, 但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个时候同样受到考验。

当天中午, 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3名孩童 (分别为7岁、8岁、12岁) 外出玩耍后失联。与其他儿童走失一样, 当晚, 寻人消息开始出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媒体对寻人消息早已习以为常, 出于媒体责任, 一般在核实后都会给予转发。《金华晚报》也不例外。这个时候, 大部分主流媒体都未意识到或察觉到这起事件的特殊性。

当天深夜, 得知当地发动了上千人进行搜寻, 微博、微信上的消息也越来越多, 《金华晚报》相关记者和新媒体编辑凭着对新闻的直觉判断, 快速反应, 在各大媒体中率先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展开搜救进展滚动播报。“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就是这样一个决定, 让《金华晚报》在这次大搜救报道中占得了先机, 加上互联网的“首因效应”, 使《金华晚报》在后续报道中牢牢掌握了传播主动权。

融媒体时代, 作为地方媒体, 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时, 必须快速反应, 做第一个介入者、第一个到场者、第一个传播者, 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本地媒体的优势, 做到先声夺人, 占据传播主动权。

二、组团作战引领重大事件报道

媒体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是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此次“浦江大搜救”, 《金华晚报》在精准判断的基础上, 迅速组建了由全媒体记者、版面编辑、新媒体编辑、新媒体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媒体报道团队, 组团作战, 战果显著。

在3名孩童失联第二日, 浦江搜救行动再次升级, 晚报领导当机立断, 派出两名全媒体记者奔赴搜救现场, 第三日又增派一名记者, 形成一支精干的3人采访小组。在大搜救的三天时间里, 3人小组源源不断向编辑部发回各种图文、视频、音频等素材。

据前方记者反馈, 大部分媒体在搜救进入第三天, 救援队伍不断壮大, 搜救行动不断升级, 蛙人、水陆两栖车、直升机加入搜救时才赶到现场。部分媒体甚至在第四天3名孩童被找到时, 才派记者到场。

《金华晚报》后方相关版面编辑、新媒体编辑、技术人员则全员上阵, 与前方记者保持实时联动, 对前方记者传回的信息迅速进行编辑、整合、制作, 在各个平台上实时滚动播发。播报速度之快, 信息之全面和准确, 在各大媒体中处于领先地位。

3名孩童失联第四日, 在山中被搜救人员找到, 《金华晚报》又成了该消息的第一个发布者。当时, 《金华晚报》记者在搜救临时指挥部门口采访, 看到一辆救护车破门而出, 立即跟了上去, 于是成为第一个到达3名孩童被找到现场的媒体。

尽管到大搜救后期, 媒体报道铺天盖地, 但《金华晚报》始终是报道的主要引领者。整个救援过程中, 金华晚报全媒体平台不仅是广大市民、网友了解救援进展的重要渠道, 还成了众多自媒体、同城媒体甚至省级和全国性媒体的信息源。在搜救现场, 部分媒体因力量单薄, 干脆看着金华晚报的直播内容写稿或播报。3名孩童被找到时的第一现场图片更是被媒体和网络广泛使用。

搜救结束时, 金华晚报微网站、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的滚动播报内容, 点击量达到了100万次, 微博话题“浦江搜寻”阅读量更是超过400万次。媒体融合报道成为这次报道中的“新常态”, 而“新常态”背后是连轴转的强大报道团队。

三、多形态全景式呈现新闻事件

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报道中, 实现平民元素表达的多元化, 在这次的“浦江大搜救”报道中, 所有记者和编辑收获了新的认识。

在“浦江大搜救”报道过程中, 《金华晚报》报道团队运用了多种新媒体产品形态。除了微博、微网站、客户端的滚动图文直播, 还制作推出了微专题、短视频、音频、手绘地图等产品;搜救行动结束后, 又快速制作推出H5《小城大爱》。

在官方微信平台上, 新媒体编辑还设定了一组与大搜救相关的词汇, 只要用户输入这些词语, 就会自动触发报道团队生产的相关内容和产品, 大大提高了互动性。

这次媒体融合报道中, 《金华晚报》几乎运用了目前所有主流的新媒体产品形态, 而且运用高效, 推出速度极快, 传播效果也十分显著, 比如搜救成功当天傍晚推出的H5《小城大爱》, 当晚浏览量就超过了10万次。

这种采用多种新媒体产品形态全景式呈现某一新闻事件, 在《金华晚报》过去的报道中是较为少见的。

这次报道给我们一个新的认识是, 原来在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报道中, 还有这么多玩法。媒体融合报道远非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搬迁到新媒体上这么简单, 而是高效运用全媒体手段, 对某一事件进行多形态全景式的呈现, 从而实现裂变式的新闻传播, 实现传播力和传播效果的成倍扩大。

四、深度报道提升舆论引导力

在探索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金华晚报》尝试的是“先网后报、先快后深、先短后长”的内容采集播报机制。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报道中, 新媒体的“短平快”是重要一面, 传统媒体一贯的优势——深度报道也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面。

在融媒体时代下, “短平快”可以满足受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急迫的信息需求, 但对整个事件的还原和事件背后的许多故事、细节, 仍需要深度报道来完成。

在此次“浦江大搜救”媒体融合报道中, 《金华晚报》“两手抓”, 实现了“两手硬”。在大搜救行动过程中和结束后, 先后推出了《救援!救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孩子, 无论在哪里都要找到你们》《为了3个孩子的生命接力》《72小时, 大爱奇迹》《春天的答卷——“浦江失联儿童大搜救”解读与思考》等一组深度报道, 还推出了《热度与适度》《生命至上为大爱点赞》《爱, 没有休止符》《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大救援》等一组深度评论, 不仅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还原, 对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 还对新闻事件引出的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解剖、分析, 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大大提高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有效提升了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而这种舆论引导力, 不是寻常网络媒体、自媒体所能企及的。

事后也证明, “浦江大搜救”的舆论基调始终落在对生命的尊重、对孩子的关怀、救援队员的大爱和浦江人帮忙不添乱的质朴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 自媒体混战, 舆论环境复杂, 在某一重大事件中, 发声点不计其数, 但精准的信息、权威的声音、深度的调查依然是稀缺的、少数的。可见, 在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中, 地方媒体依然大有可为, 只要在媒体融合报道中, 紧跟时代, 注重新媒体传播, 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 做好深度报道, 就可以发出主流媒体最响亮的声音, 有力引导舆论方向。

五、及时辟谣彰显主流媒体公信力

提到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报道中, 有一点是最为直观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那就是辟谣, 排除各种杂音。

纵观近年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 谣言几乎是一个伴生品, 这次“浦江大搜救”事件也不例外, 尽管相关信息的发布速度已经非常之快。

这次事件中传出的谣言至少有“浦江郑宅、潘宅又有儿童失联”“银川来了100多外地人, 专偷小孩……”“如此大的搜救规模, 3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得了”“孩子已经找到了, 在某网吧里”“一名孩子严重冻伤, 将被截肢”, 等等。这些谣言多来自个人社交平台和自媒体, 也有部分媒体未经核实就草率转发, 成为谣言的助推手。

在突发事件、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 因为事件敏感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存在, 网友、自媒体甚至传统媒体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受到很大削弱, 极易导致大规模传播, 造成“次生灾害”, 轻则影响事件处置, 重则影响政府公信力, 甚至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

在“浦江大搜救”报道中, 《金华晚报》报道团队第一时间捕捉到网上流传的各种谣言, 经过快速核实, 借由各新媒体平台和纸媒发出权威声音, 辟谣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当天的谣言基本上当天粉碎。

因此, 在融媒体时代, 地方媒体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时, 实时关注和捕捉网络谣言, 并及时通过全媒体渠道进行辟谣, 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媒体责任所在。对网络谣言的迅速粉碎, 不仅可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更可以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

六、结语

总结《金华晚报》此次“浦江大搜救”媒体融合报道可以发现, 媒体融合并非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加”, 而是需要彻底“相融”。融合传播必须发挥传统媒体优势, 并注重和高效运用互联网传播手段, 顺应用户需求, 生产适应不同平台传播的内容和产品, 才能获得广泛传播。

媒体大融合 篇9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融合媒体,Hadoop

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 “大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热点, 正在引领新一轮的数据技术革新的浪潮。大数据尚未具有统一认同的合适定义, 但是公众普遍认同其具有的4个特点能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 分别是Volume (大量) 、Velocity (高速) 、Variety (多样) 、Value (价值) 。目前, 大数据技术已经横跨多个技术领域, 从云计算、虚拟化和数据存储, 到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与处理等。这使得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并且已经对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电子商务、媒体舆论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的海量数据, 公众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1,2,3,4,5]。

互联网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领域, 对于社会发展、舆论导向、国家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广播电视在实现面向互联网的技术转型之后, 与互联网融合形成了包括IPTV、OTT、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台、APP手机电视等多种融合媒体形态。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融合媒体利用虚拟化的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和交互技术已经成为数据产生的重要源泉, 由此也衍生了众多的新型数据。利用大数据对互联网融合媒体领域进行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意义。

1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融合媒体

互联网融合媒体, 通常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 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 在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进行传播的媒体形式。其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全球性、易存储、易检索、多媒体化等特点。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融合媒体正在经历新的技术变革, 由此也展现出新的特点:

1) 数据增长日益趋向非结构化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数据正在朝向非结构化方向发展, 更加多样的文本格式、丰富的音视频与图像展示等, 已经显示非结构化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融合媒体的重要数据源。然而, 如何实现文本文档、PDF文档、XML、图像和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有效分析一直都是数据分析中的难题, 大数据作为全新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 能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 信息量增长更快

互联网融合媒体在交互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 用户已经实现了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访问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交流互动等操作。这促进了网络信息的增加速度不断加快, 数据规模不断增大。

3) 信息检索难度加大

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与数据异构问题的日益严重, 互联网信息检索难度在不断增大, 准确度也在下降。

2 大数据在互联网融合媒体中的应用技术

大数据的出现不但引领数据技术的革新, 同时也在应用领域建立一个新的生态体系——大数据生态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设备、数据采集者、数据汇总者以及数据使用者和消费者。数据设备主要包括产生与收集数据的相关设备;数据采集者主要包括从相关设备和客户端进行数据获取的实体;数据汇总者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提取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与规律;数据使用者/消费者主要对具有价值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使用和消费。在互联网融合媒体中运用大数据, 将可以更好地实现海量网络数据处理和分析, 完成用户行为分析、舆情监测, 为互联网融合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大数据在互联网融合媒体中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获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与Hadoop平台。

2.1 大数据获取技术

大数据的数据类型结构主要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如图1所示。

1) 结构化数据

互联网融合媒体中的动态结构化数据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能够更好地分析用户行为, 总结数据中的潜在价值。对其采用查找平台动态数据源、解析数据源、正则表达式匹配数据进行抓取, 如图2所示。

2) 非结构化数据

对于互联网融合媒体中的非结构化数据, 可采用PHP5所提供的Simple HTML DOM解析类库对页面进行HTML解析, 通过元素的id、class、tag等来进行信息定位, 利用find函数来查找HTML文档中的元素, 并返回一个包含对象的数组, 完成数据获取。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

面对互联网融合媒体带来的快速增长的数据量,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资源, 必须利用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和技术。运用大数据带来的理念与技术革新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处理, 挖掘数据内部所存在的潜在价值, 对互联网融合媒体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

1) 大数据分析平台

大数据带来了更加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类型, 以及更加庞大的数据资源, 对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其具有新的技术特点。分别是:

(1) 规模达到Pbyte级别的高容量存储空间, 拥有线性扩展能力;

(2) 高效快速的运算能力, 提供低延迟的访问、搜索和分析等处理;

(3) 具有集成分析环境, 进行更加高级的分析处理和建模。

2) 大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主要分析方法有:

(1) 聚类分析 (K-means算法) , 利用相似度对数据进行分组, 找到数据中的共性;

(2) 回归分析, 确定输入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线性回归与逻辑回归;

(3) 关联规则分析, 寻找行为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Apriori、FP-growth算法;

(4) 分类, 对处理对象进行标签处理, 主要有决策树、朴素贝叶斯等。

2.3 Hadoop大数据支撑平台

Hadoop作为Apache基金会旗下的一个开源分布式计算平台, 为用户提供了系统底层的分布式基础架构。具有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效性以及高容错性, 利用计算机集群进行数据存储与运算。数据能够在节点之间动态移动, 确保节点的动态平衡, 同时, 平台允许进行节点扩展, 增加平台容量。因此, Hadoop是一种适合进行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的平台。

Hadoop基于Linux系统搭建的数据运算平台, 拥有2个核心系统, 分别是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 和Map Reduce系统。

1) HDFS系统

HDFS基于Java语言开发, 采用主从结构模型 (Master/Slave) , 任何支持Java的机器都可以搭建该系统。一个HDFS集群是由一个主服务器 (Name Note) 和若干个从节点 (Data Note) 组成。其中主服务器负责管理文件系统的命名空间和客户端对文件的访问操作, Data Note管理存储的数据。

2) Map Reduce系统

Map Reduce是一种并行编程模式, 可以用一种高容错的方式并行数据大规模的数据资源。主要是由一个单独运行在Name Note上的Job Tracker和运行在集群Data N-ote上的Task Tracker共同组成。当Job提交, Job Tracker接收Job并进行信息配置, 同时将配置信息分发给从节点然后调度任务并监控Task Tracker的执行。

3 结束语

伴随互联网领域内的持续创新和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兼具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基因的互联网融合媒体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数据结构更加复杂化, 数据规模更加庞大化。大数据能很好地实现对互联网融合媒体数据的海量存储、高效处理、无延迟搜索以及分析建模, 挖掘大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和规律, 为互联网融合媒体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宝曜, 六维, 范承工.大数据战略·技术·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陆嘉恒.Hadoop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钟瑛, 张恒山.2013年:大数据驱动下的传媒转型[J].新闻与写作, 2013 (12) :11-13.

[4]闫城榛, 宋迪.“大数据”时代或将引爆传媒发展新格局[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9) :64-65.

媒体大融合 篇10

从单一的传统电视节目, 到多屏输出、IP360°全方位产品开发, 《爸爸去哪儿》系列无疑是中国电视史甚至传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一经播出就大获成功, 到2014年《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强势回归, 节目收视率一直稳居榜首, 相关话题阅读量在第二季收官之际早已突破200亿。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为湖南卫视带来了近1亿人民币的广告收入, 其中节目的硬插广告收入超4700万;各类冠名收入接近3600万;其他各种节目合作伙伴则贡献了近1650万盈收。而在仅仅一年之后的2014《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节目仅冠名费就超3亿, 硬广收入更是破5亿。据不完全统计, 围绕《爸爸去哪儿》IP的全产业链开发, 已为湖南广电系统内的各利益方创造出高达23.5亿元的总收益, 这一数据是2005年“超女”总收益7.66亿元的3倍之多1。而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2, 《爸爸去哪儿》对全社会经济的总贡献预计超过百亿元。

《爸爸去哪儿》系列的意义以不仅仅局限于该节目本身对其制播平台湖南卫视所贡献的经济、品牌与传播效益, 更重要的是围绕《爸爸去哪儿》IP的全方位、多平台发力, 湖南卫视背后的湖南广播电视台逐步完成在全新一轮媒体融合背景下独占娱乐类IP产品全链条开发的试水。全球最具规模的专业性服务机构普华永道曾经预言, 娱乐传媒业必将走上一条高度数字化的道路, 这个行业将被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所颠覆3。所谓新的运营模式, 亦即今天的“大媒体”融合、全链条整合之路4。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上映之际, 梳理并分析《爸爸去哪儿》系列IP全产业链开发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带来的思考, 不仅有助于探究行业标杆之一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战略布局, 更将为“大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国内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转型与扩展路径带来些许启示。

一、《爸爸去哪儿》三级产业链进阶发展

一般而言, 以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 传媒产业价值生产可以分为前后衔接的三个进阶:打造核心产品, 发展附属产品, 开发跨界产品。在探讨《爸爸去哪儿》产业链时, 我们暂且将这三个进阶分为:核心产品产业链、附属产品产业链以及跨界产品产业链3, 5。据此, 可以将《爸爸去哪儿》产业链分级如下:

(一) 核心产品即知识产权创造领域, 也即《爸爸去哪儿》亲子真人秀节目本身, 核心产品是所有后续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的源头;

(二) 附属产品即核心产品经由多种传播渠道与传输平台产生的价值, 以及在传媒产业领域内的其他产品开发, 比如《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手游、动画片、图书、玩具等等;

(三) 跨界产品则突破了传媒行业界限, 实现了与IT、金融、通信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 比如咘瓜亲子智能手表、亲子宝典APP等。

区分附属产品与跨界产品的标准在于, 前者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领域, 而后者则超出传媒领域范畴, 或者可归于文化创意产业, 或者可归于通信业、制造业等3。由于文化产业、传媒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使用时多有内涵外延不一致的情形, 为方便本文阐述, 暂且分为传媒领域内和传媒领域外 (即跨界产品) 。

二、核心产品产业链:《爸爸去哪儿》奠定取胜之基

作为核心产品产业链, 《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平台推出第一、二季亲子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共28集, 斩获广告收入超12亿元, 占据全产业链开发收益的半壁江山, 湖南卫视作为制作商兼运营商, 也无疑成为《爸爸去哪儿》的最大赢家。

(一) 超高收视:解读《爸爸去哪儿》何以零差评受热捧, 明星效应、亲子回归、育儿内涵、制作精良、笑果十足往往被视作最重要的几个因素6。《爸爸去哪儿》第一季2013年10月份开播便获得高收视、高热度和超高社会影响力, 第八期节目收视全国中心城市网收视率破5, 市场份额占21.34%, 创下中国电视10点档收视率新高。第二季最高收视峰值达到24.25%, 首播观众规模已有3.65亿, 是《中国好声音》的1.6倍, 首重播观众规模更是高达7.6亿, 是《中国好声音》的1.2倍。

(二) 超强整合营销:《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创新的产品策略, 全方位的整合渠道策略也功不可没。节目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 通过贴吧、社区、网络互动、微博互动等等, 再加上对各种媒体的成功把握, 发挥出了媒体最大的宣传效果, 形成了增强品牌效应的良性循环7。

(三) 广告客户:在超高收视率和媒体关注度中, 节目广告客户也赚足了眼球、收获了真金白银。999小儿感冒灵和小儿感冒药在节目中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思念食品在不会做饭的爸爸们用泡面等速食品充当孩子晚饭中, 顺理成章进入观众视野, 全线产品销量被拉动。除此之外, 伊利、蓝月亮、天猫、乐视TV、英菲尼迪汽车、云南普者黑、立白去渍霸、青蛙王子等也刻在了观众的脑海。

由此可见, 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 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能迅速凝聚人气、提升媒介品牌和经营水准。《爸爸去哪儿》主打产品是“活水源头”, 制作商湖南卫视是产业链核心, 没有源头和核心, 后续梯次开发、产业链整合无从谈起。在广告难有突破的背景下, 优质内容成为电视开疆辟土的核心资源, 它决定了品牌拥有者能够获得的市场消费潜力, 并保证未来市场消费的影响力和忠诚度8。

三、附属产品产业链:《爸爸去哪儿》攻城略地

根据传媒产业的价值生产进阶, 当核心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再提高技术和品质, 投入和产出就不成正比, 之后就要发展第二波价值形态, 也即附属产品5:即将核心产品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多介质、多终端、多平台充分实现, 分享核心价值, 形成新的服务模式。《爸爸去哪儿》主打产品获得爆炸性成功之后, 湖南广电及时意识到了利用多平台分众传播, 打造个性产品, 延伸附属产品产业链, 也即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提出的“变内容为IP资源, 全方位开发, 延伸产业链”9。

(一) IP授权及海外发行:进行第二波价值开发的前提是对《爸爸去哪儿》IP进行合理授权。包括手游、电影、图书以及动漫等领域的授权, 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交易管理中心合计品牌授权收入超过1700万元。同时, 向包括盈科芒果传媒有限公司、香港TVB、台湾八大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安讯影视娱乐公司、芒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在内收取海外节目版权费540万元。对比国外 (版权报告)

(二) 网络播出版权:作为芒果传媒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王牌先锋, 快乐阳光全权负责运作了《爸爸去哪儿》第一、二季的网络与新媒体版权。在与14家网络视频企业进行《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播出版权的合作中, 快乐阳光共获得超过1800万元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第二季节目与爱奇艺共同网络播出节目就为公司带来了破4000万元的收益。第一季节目网络播映的广告收入仅为200多万, 而第二季则轻松翻了7倍, 总计突破1700万元。《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网络播映版权同样也以900万元成交。

(三) 纪录片:从第二季开始, 《爸爸去哪儿》推出《我的纪录片---和爸爸在一起》, 并为湖南卫视赚得3000万元冠名费外加800万元合作伙伴广告费。纪录片节目收视连续保持高位, 居全国同时段收视前列。

(四)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014年大年初一,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全线上映, 累计观影总人次超过2300万, 总票房近7亿, 排名中国影史 (含3D、引进片) 第13名, 2D电影第4名 (泰囧、致青春、私人定制) 。这是天娱传媒 (50%) 联合蓝色火焰 (40%) 以及光线影业 (10%) 共同参股合作运营的大电影项目。加上院线分成的行业规则, 天娱传媒连同广告、版权销售在内, 获得6878万元利润, 远没有外界猜测的两三亿元之多。

(五) 《爸爸去哪儿》手游:为了将《爸爸去哪儿》的价值最大化, 继年初与游戏公司合作开发《爸爸去哪儿》跑酷游戏之后, 芒果传媒在今年3月与自然人陈勇共同出资2000万元, 成立上海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与自然人王武共同出资500万元, 成立湖南快乐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游戏、移动互联网APP应用开发。不到半年时间, 芒果互娱已经组建了核心团队, 搭建了业务架构, 上线《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新济公活佛》等多款小游戏。目前,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总收益达7000万元, 第二季用户数超过8000万次, 并获得苏宁易购2000万元冠名费。

(六) 《爸爸去哪儿》相关图书:成系列的图书开发, 进一步放大了《爸爸去哪儿》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花絮版图文集、家庭亲子图文集、节目同步图文集等等, 金鹰报刊社总计开发了22本《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 此外还有漫画书等, 其带动的产值预估超过6000万元。金鹰卡通的图书品牌授权也达到2800万元。另外, 金鹰卡通还围绕《爸爸去哪儿》卡通形象版权, 以二次外部授权的方式进行合作, 包括与全国多家儿童用品商的节目卡通形象授权以及主题巡游嘉年华、舞台剧授权。

(七) 从附属产业链上的产品或项目来看, 其合作模式和收益来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合作方式多样化:既有传统广告盈利, 也有节目产品销售;既有品牌授权经营, 也有版权入股分成, 合作方式的多样性表现出湖南广电各业务主体较浓的产业意识。

2.播出平台主导收益来源, 第二季远高于第一季收益:与核心产品同平台播出, 也即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和爸爸在一起》记录片, 其收益渠道仍然与《爸爸去哪儿》核心产品保持一致, 为传统冠名费、合作伙伴广告费等, 不存在合作方收益分成。

3.版权销售及品牌授权行政划拨色彩浓厚:芒果互娱、天娱传媒、金鹰卡通、金鹰报刊社等四家单位获得的《爸爸去哪儿》在游戏、电影、动漫、图书等领域的品牌授权, 以及快乐阳光获得的《爸爸去哪儿》网络播出权并没有严格遵循市场交易原则, 而是更多地带有行政划拨性质, 这也直接导致获得授权的二级主体在进行再次开发时仍然采取授权模式。比如芒果互娱将《爸爸去哪儿》移动互联网领域的IP再次授权给金鹰卡通及拓维信息, 用来开发亲子宝典APP;比如金鹰报刊社将其《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版权一次性整体出售给其他出版商与经销商, 自身不参与到该系列图书的创意、设计、印刷以及出版、发行和销售。

四、跨界产品产业链:《爸爸去哪儿》跨界出击未来可期

当附属产品的扩张发展到平台期, 便意味着下一个价值生成阶段的到来:跨界产品。跨界产品不再做原生内容服务, 而是利用内容品牌、已有渠道和用户群等媒介资源为依托, 去做原生内容以外的延伸服务, 其实就是我们以往所说的“跨行业”发展5。

(一) 咘瓜亲子智能手表:2014年9月17日, 湖南广电主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 由芒果传媒出品、芒果娱乐研发的首款亲子智能可穿戴产品咘瓜手表对外发布, 并迅速引发媒体热议。随后, 咘瓜先后植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台湾站节目以及《一年级》, 通过屏幕右下方扫描二维码方式进店销售, 四季度销量保守预估将突破10万台, 芒果娱乐收益预计达4200万元。至此, 内容驱动产品、品牌推动营销、口碑造就市场, 《爸爸去哪儿》在全产业链开发上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媒体”融合, 也即, 媒介融合内容涵盖传媒业、电信产业、IT行业、电子产业等所有参与到媒介融合中的产业7。基于此, 芒果传媒参与投资并由芒果娱乐联合运营成立了磁石网络科技 (长沙) 有限公司, 主打互联网智能硬件, 预计年内首轮融资3至5亿元。

(二) 《爸爸去哪儿》同款:快乐购试水推出《爸爸去哪儿》节目星爸萌娃的同款产品主题购物项目, 为今后此类产品提前开发运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 《爸爸去哪儿》亲子宝典APP:由芒果互娱授权, 金鹰卡通和湖南拓维信息共同打造的《爸爸去哪儿亲子宝典》10月11日正式上线, 截止至10月15日下午, 该产品累计用户已破11万人, 累计启动271328次, 过去七天活跃用户为88395人, 活跃度96%。亲子宝典面向0—10岁学前儿童, 改编自《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 融入有声阅读、兴趣涂鸦、艺术贴图和疯狂彩图等多项趣味内容, 成人也可以参与, 致力于打造国内第一的明星亲子互动教育移动阅读APP。

至此, 《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手机屏、电视屏、电脑屏和电影屏, 融合文化、IT、通信、电子的多屏跨界品牌。

五、《爸爸去哪儿》全产业链开发带来的思考

收视口碑双丰收, 全产业链开发一派繁荣, 对《爸爸去哪儿》的赞誉已经无需赘述。着眼当前传媒产业发展路径以及湖南广电改革部署, 却有必要反思一二。

(一) IP产业链开发欠缺主导力, 多受市场推动

回顾自《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产业链开发之路,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这一轮IP开发较多地受市场推动, 较少地体现出研发、策划、主导一种新业态的主动能力。比如大电影是合作者找上门为我们醍醐灌了一顶, 手机游戏是节目播出后才着手运作, 图书出版也是后续接盘。虽然在市场发出需求信号时出击, 比提前部署发力风险要低, 但这也将导致湖南广电在传媒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 较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人才, 且因为过多依赖合作方而未能在产业链开发中实现自有产业人才梯队培养。再次拿大电影举例,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团队与天娱传媒公布《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第一季项目之初, 就有相当多的声音质疑其是否有实力进军电影领域10。而引入蓝色火焰共同出资以均摊前期投资风险, 邀请光线影业参与项目以获得其电影制作与运营团队的支持, 这些都是天娱传媒以牺牲大电影项目部分收益比, 为换得较短时间内低风险推进项目的无奈之举。

(二) 警惕躲在IP资源下乘凉

这一轮IP产业开发过分依赖内容IP, 各业务板块较为缺乏单独的造血功能和独立作战能力。问题在于, 《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内容IP可遇不可求, 严格意义上来说, 它并非常态。紧密围绕内容IP作全方位开发, 可以一荣俱荣, 也极易一损俱损。因此, 在战略部署的时候, 一专多元的关联式发展没有问题, 但却要尤为警惕躲在IP资源下乘凉。而唯有解开束缚, 将母体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清算到只剩资本关系的时候, 核心IP资源才会成为各业务板块的特色, 而非全部。

(三) 授权不明, 版权不清

《爸爸去哪儿》IP主体多头授权的问题, 一方面对内集中体现在金鹰卡通与金鹰报刊社对节目附属产品图书领域的开发上, 一方面对外则来自爱奇艺与快乐阳光芒果TV关于《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网络播映权之争。虽然在爱奇艺扬言要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时, 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但却给湖南广电版权运营商上留下了一个不那么光彩的印痕11。从《爸爸去哪儿》版权之争反观, 湖南广电规范版权管理迫在眉睫。

(四) 芒果图书值得评估

金鹰报刊社、金鹰卡通都有参与《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出版, 一方面说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授权不清, 另一方面从金鹰报刊社、金鹰卡通统计的《爸爸去哪儿》图书出版产值来看, 芒果图书空间潜力较大, 可作进一步评估。

(五) 跨界产品难在思维融合

《爸爸去哪儿》全产业链开发充分说明, 能够跨平台生存的不只是电影, 电视节目同样能够玩转跨界, 甚至成为蓬勃发展之产业链条的动力轴心。但是, 由内容驱动产品, 既是电视人的优势, 也是电视人的局限。跨界出击的运作过程中, 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从业者能否将节目内容融入跨界后的新领域的行业规律, 找到内容与平台深度融合的经营模式。只有深度融合, 才能不断满足市场需求8。此外, 对跨界后新领域所需的技术手段的深入掌控, 也往往成为考验电视人能否成功跨界的关键因素。

(六) 粉丝经济意欲何为

所谓传媒行业的全产业链开发, 可以归为一个词即粉丝经济。当前, BAT公司已全面撬开互联网粉丝经济市场, 几大互联网巨头集体染指影视业, 意在打造电子商务和电影电视剧互利共赢发展模式的影视平台, 预计为传统影视业的制作发行带来新玩法12。湖南广电作为打造了中国电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第一批粉丝的省级卫视, 甚至拥有粉丝赋予名称的荣耀, 理所应当在媒体融合时代慎重研判粉丝经济去向并有所作为。

(七) 全产业链开发的逆向思维

谈及产业链开发, 大多会举例如美国衍生品的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 远超电影票房2倍多, 而在国内电影收入的90%至95%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 很多电影的衍生品收入为零13……暂不论国内这一市场空间多大、有无突围路径, 却至少可以逆向思维:从当前基于节目内容优势出发, 有无可能转变为从其他链条环节出发, 推导至核心内容再延伸至其他, 比如由电视节目开发电影、手游, 转变为由电影、手游开发电视节目。

(八) 同一IP产品重复开发应兼顾适度性与创新性

同一IP以相同方式重复开发需兼顾其新产品的适度性与创新性, 而非简单的本体或前例复制。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系列产品为例, 第一季大电影于2014年初上映后最终取得了超过7亿票房的傲人成绩, 堪称跨界开发《爸爸去哪儿》IP的最成功产品项目。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于2015年春节上映的《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最终票房刚过2亿, 仅为第一季1/3。两季大电影票房形成巨大落差的主要成因, 除去2015年同档期相似题材亲子类影片《爸爸的假期》挤占核心市场外14, 大电影第一季的饱受争议, 第二季大电影宣传造势过度透支期待15, 以及第二季大电影本身模式高度雷同于第一季、整体缺乏创新等等, 这些“硬伤”都或直接或间接导致票房严重缩水16。可见即使是强势IP同类跨界产品的多次开发, 亦须避免自我重复, 并在开发过程中节制利用原IP、原同类跨界产品口碑与形象;而跨界IP开发产品自身的创新性与核心品质, 更是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

摘要:该论文以统计学为基础, 以案例分析法为方法, 全面细致的整理、分析了湖南广电以电视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系列前两季为核心IP所开展的全媒体、全产业链开发、合作、盈收等详细数据;同时以此为基础, 较为深度的分析、讨论了该案例所揭示的湖南广电在大媒体融合背景下向全媒体、全产业链转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 以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问题;并希望就此为如今国内大型传统媒体努力探寻的“融合型大媒体”转型之道提供范本与些许启示。

媒体大融合 篇11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国家政策 新型出版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78-03

Speeding up China’s Media Convergence: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Fu Guole Huang Ru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Publi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100084)(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11602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edia convergence in 2014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dimensions,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media convergence is both the inherent demand of publishing 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 and the external opportunities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s upgrading.However,only with the support and guid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its policies,it would be possible to utiliz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resources to achieve publish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to complete media convergence,to foster diverse, advanced and competitive new main-stream media,to build several powerful players with strength,trust-worthiness and great influences, and eventually to establish a diverse, integrated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National policy New publishing media

融合,即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从融合的主体来看,某一领域的多种不同事物均可能合成一体,故出现信息融合、知识融合、终端融合、要素融合、媒体融合等多种事物顺势发展、和谐并存。2014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在融合发展中担当使命与责任》,文章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是国家在思想文化阵地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会议最终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开始成为我国传媒领域的重头戏。

1 融合趋势分析

随着出版媒体积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出版媒体对融合服务的渴望日趋强烈,新旧媒体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而逐渐向化学反应的“分裂式”深度融合转变[3]。

1.1 技术融合

相互渗透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替代效应”——此消彼长逐渐减弱,而相互的“融合效应”——此长彼长在逐步增强[4]。传统媒体借助新兴媒体提升传播能力,更好地满足了大众需求,同时也为新兴媒体提供了权威、可信的内容资源。动态聚合特征更加明显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合共生关系愈发凸显,由此催生新的服务形式。新形式具有兼容并蓄、融合共进的特征。有关预测数据显示,2014—2015年全球利用智能手机观看新闻的人数将接近使用手机总人数的2/3 ,86% 的平板电脑用户将通过平板电脑获取信息。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向多渠道、多终端的全媒体业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出版生产链条反向倒逼技术融合,进而形成“协同编撰系统—数字内容资源库—全媒体出版—数字合版和即时印刷”的新型生产流程。

1.2 产品和业务融合

产品和业务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背景下新的作业模式,是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的有效结合。其特点是资源共享,集中处理,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终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各省级传媒中,重视传媒集团在开拓网络业务、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出版产品,利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开发原生电子书、电子书包、电子书架/书屋、MPR 出版、O2O、移动 App等应用业务融合方面做得较为成功。截至2014年年底,重视传媒集团旗下的华龙网拥有网站、重庆手机报、重庆数字报、3G手机报、看重庆新闻客户端、华龙微博、户外电子显示屏、hello重庆等“十媒一体”的产品融合形态。除了重视传媒集团,重庆另一传统媒体报刊行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蜕变,1997年前的《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3大主流报纸现已发展为50多个媒体终端发布平台、34家报刊网,实现报刊日均发行260多万份,各媒体官方微信、微博活跃粉丝800多万,微视频、手机报、移动客户端、户外电子屏等用户集群数超过1200万。

nlc202309040721

1.3 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与产品和业务融合息息相关,出版业可采取电商模式、O2O 模式、二维码方式和平台运营等模式进行市场融合,与技术商、网络运营商共同建设百姓生活资讯平台、论坛等。2014年,地方报业集团中的荆门日报传媒集团以“创新、转型、融合”作为新的发展理念确立“新闻+商务+服务”的市场服务地位。该集团一方面承担集团两大主流报纸《荆门晚报》《荆门日报》的新闻和信息资源的互联网整合发布,一方面整合本地的信息、民生、论坛等,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让市民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信息咨询服务、了解民生热点。

1.4 组织结构融合

很多传统媒体正在突破传统的组织结构框架,根据新兴媒体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组织体系的创新。例如,2014年重庆报业集团以“抓两头、带中间”为主题开展组织与制度创新,“抓两头”即一手抓资源要素整合、一手抓产品研发工作;“带中间”即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的再造[5]。通过加速调整集团的新闻产品、产业结构,重庆报业集团形成集报刊、网络、手机、微博、微信、音视频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产品生产线,从而形成全媒体发展和产业集群的新型事业和产业发展格局。

2014年,荆门报业以“两报互评”“网报互动”双互动办报模式倒逼组织结构与制度的更新。“两报互评”即日报采编人员评晚报,晚报采编人员评日报[6]。“网报互动”即转变先报纸后网络的思维模式,形成“先网—后报—再网”的新模式。采编工作人以快捷信息传播为宗旨,将第一时间获取的信息发布到网上;通过进一步调查,对网站信息进行筛选,再进一步对新闻真实性进行鉴别后对重要的新闻进行详细报道,以求达到读者对热点新闻的全方位了解。最后,组织网络进行评论,以期将新闻的相关深度观点再返回到网上。以上3个环节迫使集团内部组织结构转型与升级,而出现的相应制度又会保障创新模式的正常运转。

1.5 资本融合

传统媒体通过技术引进、企业并购、业务协作、战略合作等方式组建专业化合资公司,而专业化合资公司的组建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也就是说,只有实现资本融合才能完成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行业的有机融合。重庆传媒集团通过业务协作、战略合作等方式,已建成包括30多家经营性公司的多媒体、多介质、多元化大型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旗下传统产业存量红利的释放,新媒体、新业务的增长对整个产品线销售、利润包括每股收益率等各大指标的拉动占比不大,2014 年上半年业绩仅实现35%的增长。但随着新媒体、新业务厚积薄发,未来势将占据主流。所以,传统出版企业应该尽快进行资本并购和业务协作,依靠深度资本融合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2 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媒体融合的支持度

国家从政策层面确定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行业、行业协会和出版传媒企业则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响应国家的政策。

2.1 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层面

中国出版业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用户阅读需求变化对出版业内容生产带来挑战,技术环境变化对出版业创新能力带来挑战,产业竞争主体变化对出版业运营机制带来挑战[8]。面对挑战,就像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崔玉英指出的那样:中国新闻出版业应加快融入新媒体产业环境的步伐,一方面应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需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10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在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7]。随后从“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干”“怎么管”四个方面理清了探索前进中的融合发展,提出“我们可以多讨论、少争执,边研究、边行动,边探索、边总结,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

2.2 行业协会发展层面

2014年,相关行业协会纷纷依据国家政策出台关于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7月,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强调“融合发展”,并以“融合、发展:互联网与新闻出版业的对话”为主题 进行深入探讨。8月,全国党刊年会在宁波举行,主题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暨 2014 全国党刊‘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宁波行活动”。 9月,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以“创新传播、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交易博览会在武汉举办。11月,中国报业协会电子技术工作委员会在广州主办“中国报业融合发展论坛暨2014中国报业技术年会”,此次年会的主题是“跨媒介融合,大数据应用”。以上各行各业所举办的年会或者专题会等,表明各行业协会正积极应对“媒体融合”的来临。

2.3 出版企业微观应对层面

国家政策方针层面为媒体融合勾勒出美好的蓝图,各行各业以实际行动为着眼点为蓝图添光增色。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指出:教育、文化、出版行业与信息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进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个性化学习的新需求,使教育内容资源的创作主体、生产方式、载体形态和应用场景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9]。在教育行业的创新中数字化已成趋势,一个“教育大数据”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且这一领域将成为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热点。基于这样的判断,该公司提出“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全新价值链”的设想,以便推动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应用为基础的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全新价值链。

江苏人民出版社提出“挑战延伸机遇,机遇共生挑战”,并对该社的组织结构与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其中,组织结构调整重点调整人员结构,提升员工职业素质;激活沉睡出版资源,加强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多方式、多渠道、多平台使用出版资源,等等。业务结构调整包括:随着需求小众化、多样化,纸质出版不再是出版物唯一的表现形式;坚守传统印刷,但产品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nlc202309040721

2.4 产研结合层面

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媒体融合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新兴媒体在颠覆旧媒体的同时,也在拯救出版产业。传统出版产业是做循规蹈矩的“守望者”,还是身体力行做数字化进程的“实践者”,借助包括科研院所在内的“外力”,实现自身跨越,加速出版产业转型。

据悉,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成立单独的媒体融合研究机构“新媒体研究中心”。中心将把出版社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新闻传播学院优秀的科研与师资进行整合,力求成为媒体融合实践发展与探索的导航者。中国传媒大学已成立了媒体融合研究机构——未来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3个重点方向的研究工作,即凝聚一个核心“新媒体科研合作平台”,完善一个基础“科研成果与信息资源体系”,开放一个以展示和体验为主的“新媒体示范基地”。未来中心已经对数字动漫、数字音乐、视频流媒体、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产业,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宽带互联网等数字新媒体进行深入研究[10],并出现大量研究成果。

3 小 结

无论新旧媒体融合是出版业内生性转型的需求,还是外部环境带来的外生性需要,媒体融合终须政府在政策上继续支持与引导。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才能调动出版业新旧媒体融合的内外动力,从而实现出版业转型与升级,完成媒体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新闻出版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新闻出版媒体集团,最终建立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见图1)。

图1 出版业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图

出版业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与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第二,着力发展新旧媒体融合的同时,坚持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固有优势;第三,新旧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已来临,能否进一步深度融合与出版业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和突破息息相关;第四,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逐步出台针对新旧媒体融合从过程到结果的监管程序或监管规定,从而保障新旧媒体融合能有序、高效地完成。

注 释

[1]刘奇葆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在融合发展中担当使命与责任[N].人民日报,2014-04-15

[2]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23

[3]聂辰席.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快广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CCBN2014主题报告[J].中国有线电视,2014(4):455-457

[4]聂震宁.媒介融合:图书出版业独特融合之道[J].科技与出版,2014(9):7-10

[5]刘珊,黄升民.如何下好融合这步棋[J].中国报业,2015(1):28-31

[6]赖建权,杨永青,邓亚男. 地市报如何应对媒体融合:以荆门日报传媒集团为例[J]. 新闻前哨,2014(12):67-69

[7]蒋建国. 走稳走快走好融合发展之路[J].新湘评论,2015(1):4-8

[8]尹琨. 201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聚焦融合发展 吴尚之崔玉英朱永新发表主题演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8-27

[9]李朋义.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教育出版发展的趋势[J]. 出版发行研究,2013(9):35-37

[10]曹继东. 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4(9):15-18

(收稿日期:2015-04-10)

媒体大融合 篇12

对于拥有大量数据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大数据在未来能够产生的价值无疑是他们最看重的,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结合, 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景象。

同时, 在传媒领域,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也日渐重视, 数据已经成为传媒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在本届数博会的“跨界与融合:媒体大数据创新高峰论坛”上, 来自政府、学院、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传媒大咖, 进行了多维度的数据解读。

据相关统计, 2016年4月我国4G手机用户达5.3亿, 预计年底达到7亿, 未来两年4G网络将成为我国城乡主要的使用设备。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个过渡, 2020年全世界将进入推广5G时期, 包括大数据在内的这些技术, 就是推动传媒发展的基础。

2016年5月在贵阳举办的媒体大数据创新高峰论坛上,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受邀与众多媒体界大咖共同探讨大数据作为引擎给媒体跨界和融合带来的新的动力。

柳斌杰院长表示, 此次前来参会有两个原因, 一是传统报业一百多位领军人物都来参加了这次峰会, 可见媒体行业正处在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二是在博鳌第一次设置新闻媒体分论坛时, 自己曾作为嘉宾参会, 曾有不少感触。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 对中国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更须赶得上时代的步伐。

融合的“夹缝状态”面临三大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柳斌杰院长强调, 媒体融合是现有媒体资源、传播平台、传播方式全方位的融合。他介绍说, 清华大学组织了五院联合的未来媒体新空间的研究项目, 研究涵盖大数据、第三代互联网, 涉猎传媒、法律、人文社科等领域, 开拓未来媒体之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媒体融合难以形成, 至今仍属于夹缝时代, 柳斌杰院长认为, “我们现在不是在融合, 而是夹缝状态”。那么在跨界融合的道路上, 媒体要直面哪三大问题呢?

问题一:媒体融合是应对危机还是发展机遇?

从传播史上看, 一种新载体出现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欢呼”和“哀鸣”两种认识。历史告诉人们, 当新技术带来新的媒介形式时, 并不意味着前一种媒介的淘汰, 而是并行发展。

文化建设给传媒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如今不是单个个体的学习, 而是集体意识的创作, 在广大公民参与创作的趋势下, 传播遇到了新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的新机遇。

当前, 同政府、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一样, 文化领域、传播领域也要靠创新发展。国家建设方面的数据显示, 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体系已然成型, 去年发布的指数已经是1.87亿。因此, 媒体人要担负起四种责任——优秀声音的宣传者、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人民文明的推动者、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融合一定是机遇, 不是困难。

问题二:媒体融合是客观规律还是权宜之计?

时代发展到今天数字化是大趋势。党和国家战略性提出推动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发展是遵循了新媒体发展的规律, 这足以说明“融合”是长期的战略决策, 而不是权宜之计。

在媒体传播中, 内容永远是根本, 是决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高速公路修得再好, 没有车跑也不行, 车上没有人和货也没有意义。新媒体新技术也是这样。

当下关于大数据的研究, 更侧重于内容方面。互联网IT是一条“高速公路”, 互联网上开辟的各种应用平台, 就是公路上的汽车。很多人认为大数据研究的只是技术, 但对媒体而言大数据是车上的内容、承载的货物。现在, 媒体融合不仅仅要在公路建设、平台开辟方面发力, 大数据能够创造更加优质的内容, 这才是大数据与媒体融合的关键。

传播行业多少年来都因技术而发生转折, 这一规律在新闻媒体上尤为突显。新媒体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多点并发, 特别是微传播, 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信息,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多生产短小精干、引人注目的信息, 在传播中抢占先机, 形成自己的新发展优势, 抢占制高点。

问题三:媒体融合是有所作为, 还是无所作为?

这一问题主要面对的是传统媒体。2014年是广为人知的媒体融合的重要一年, 中央颁布了融入媒体发展的一系列新政, 包括各类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以及新媒体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此背景下, 新媒体开展各种活动, 新产品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相比之下, 传媒业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生存、生产、市场竞争、管理体系都在考验着媒体人的能力, 是无所作为还是主动去适应攻坚克难?柳斌杰院长表示:“其实这反映的是对改革发展的态度问题”。

想要有所作为, 到底应从哪方面突破呢?

一是思维方式的攻坚。

传播技术革命已经使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播方式, 还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理解方式、思维方式。平等对话、各项互动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的思维方式, 公民对表达权、知情权、批评权越来越重视。如果一些媒体还采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来办媒体, 单一性的思维将使这些媒体的影响力和市场都压缩, 变成典型的媒体卡拉OK, 将人民群众更加迅速地推到“新媒体”的怀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领导干部、新闻媒体都要有互联网思维。转变思维方式, 实际上就是放下传统媒体的架子, 解放思想, 采取民主、自由、平等、互动的方式去引导舆论, 讨论社会关注的问题, 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信任公众的判断力, 否则思维方式不转变, 一切传播都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难以融合, 也难以发展。

二是要突破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文化生产流通和传播体系正显现出僵化的弊端, 远远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

我国传播体制是苏联模式下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改革举措并未改变体制性的问题, 主流媒体也未得到深刻的优化。加快完成转企改制, 可以为市场培育的新媒体融合加快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 就是加快落实“三改一加强”, 加快事业单位深化改革, 支持公共服务主体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自主运行发挥市场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 切实形成文化创造活力。

解析大数据四重影响

在利用大数据方面, 互联网新媒体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抢占了先机,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用户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话中常说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已经说明不了事物的本质。准确地说, 数据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 预计今年年底数字媒体可以占比50%以上。

大数据技术是互联网数字化、云计算日益普及的条件下, 融合发展的一个技术突破。全球无论是经济、政治、科技、生活, 还是文化媒体, 从产业的角度看都在创新, 都在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于传播媒体来说, 大数据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大数据直接影响了媒体日常的内容生产

大数据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创造, 大数据的信息、个性化应用技术以及聚合、分类、分析、扩散、互动与挖掘的功能, 能够为新闻思想、文化、科技、经济、国际传播提供更多广大的数据池和大平台。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讲, 谁掌握了它, 谁就掌握了信息传播和舆论的主动权、主导权。形象地说, 大数据已经进入到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层次上, 大数据不是一般的技术, 它已经能自己生产, 它已经是内容的时代。

二、大数据改变了传播的思路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媒体融合, 关注的是内容生产。大数据打破了传统思维, 使用者不必去多想“高速公路”是谁投资的, 也不去想这个车是谁造的, 只要安全可靠性强就能应用, 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 为社会造福。这就是大数据的特性。

三、大数据改善了媒体运营的质量, 提高了媒体服务的质量

大数据下的媒体事件是存在四个信息面, 不仅包含新闻的信息面、新闻当事人的信息面, 还包括社会公众评判的信息面, 以及政府参与的信息面, 实际上任何一个事件都是四维的。在四维信息的影响下, 新闻传播不再是媒体说什么, 公众就信什么, 新闻的反转时有发生, 这也在不断逼迫媒体提高运营和服务的质量。

四、大数据改善了生产影响能力

如今, 借助应用互联网思维的诸多全球性企业都改善了营销。滴滴打车已经进入全球前10位, 数字旅馆也进入了互联网企业的前10位, 这些企业在一两年内迅速地发展, 大大改善了市场。而实际上, 旅馆还是那些旅馆, 汽车还是那些汽车, 但是大数据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 媒体同样也可以这么做。

中央系列媒介政策助推传媒产业升级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同, 中国新闻发展、舆论生态也同西方社会不一样, 因此媒体发展和舆论引导都不能照搬西方那套方法。探索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媒体融合之路,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思路。

从目前中央部署的工作来讲, 蓝图已经绘就, 需要坚决实施和落实的,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整合乡镇的媒体资源。当前我国传统媒体仍然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 导致不强的传统媒体不能有所收入。为了挖掘现有媒体的潜力, 媒体要以市场化的能力和专业化的能力, 大力整合分散在不同行业的资源, 以形成较大规模、实力较强的新型传媒集团, 以行政推动和市场推动相结合, 打破原有的界限。

二是进一步深化市场体系的改革。继续推进转企转制, 使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经营真正变成市场机制。

三是积极进行股权结构改革, 变当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具体就是积极大幅度降低国有的比重, 更好利用社会化资本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积极推动转型国有企业进入媒体企业, 壮大传统媒体实力。

四是落实股权激励机制, 使骨干员工与媒体集团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 选专业化的经理人充实到媒体中, 以改变媒体的结构, 打破制约媒体的体制机制。若主办单位和所有媒体在不同的层级上, 从印刷、广播、电视电影到互联网各部分的管理条例不衔接, 政策尺度不一样, 很容易导致传播市场的混乱。

互联网能做的报纸做不了, 报纸做得了的互联网不愿意做, 采取分业管理的措施, 才有望解决新闻传媒管理的问题, 各种媒体在统一的法度下传播, 就能打破行业或者条块的界限。

就在最近, 中央又出台五项政策, 强化了党和政府的推动, 一是国家安危和政府融合发展的支持, 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了对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二是优势传统媒体新鲜资源, 培育产业体系, 增强造血功能;三是财税优惠政策, 减免媒体所得税, 让利发展;四是把政府拥有的公用大数据资源授予媒体开发使用, 增强信息资源采集能力;五是解决传统媒体的离退休员工退休问题, 帮助传统媒体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上一篇:教学方法的探讨下一篇:语文教学的学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