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生态圈(精选5篇)
媒体融合生态圈 篇1
电视行业的转型升级, 形式上是媒体融合, 但这种融合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绝非是“1+1”这种简单的整合, 而是优势的补充和痛点的解决过程。首先, 我们要搞清楚眼下电视媒体发展的痛点在哪里;其次, 电视媒体可以从互联网融合中得到什么;最后, 是我们对电视+互联网有着什么样的愿景。就这三个问题, 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电视行业的痛点在哪里
(一) 互动性差
一方面, 无法做到节目播出时电视荧屏的实时互动, 起初的热线电话、短信回复缺乏亲和力, 如今的微信或者APP也都是曲线路径, 不能实现荧屏的直接互动;另一方面, 对节目播出后的社会反响和反馈的茫然, 在缺乏有效的社会舆论和好恶的数据支撑下, 节目制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单纯的收视率调查显然不是大数据分析。
(二) 不能占领碎片化时间
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碎片化时间大量存在, 人们总是习惯在较短时间内消费快餐文化。但是电视媒体由于是线性播出, 长久以来严格按照节目播出编排表, 缺乏灵活性, 且一旦播出不能中断, 无法实现点播或选播, 不适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此外, 传统的电视节目需要通过安放在家中的机顶盒和电视观看, 这同样不符合现代年轻人崇尚的自由、低成本获益的观念。
(三) 经营和管理思维方法的陈旧
在这样一个思维理念日新月异的年代, 电视行业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方法显得有点滞后, 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亟待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下, 人力资源还需要加大投入。要实现媒体融合, 需要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到电视行业中, 提高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
电视行业的媒体融合要解放思想, 以上这些痛点尽管电视人都感同身受, 不转型就只能坐以待毙。媒体融合更像是电视行业的二次创业, 需要有巨大的决心和精力。
电视媒体这些痛点, 正是互联网媒体风风火火抢夺电视观众的法宝, 实现“互联网+”, 就是让电视“上网”, 与网友面对面互动。这需要电视媒体继承行业优势, 补齐行业短板, 实现行业的革新升级。笔者认为, 电视行业的革新时不我待, 必须要在产业生态链的整合和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的应用上同时发力, 以重塑产业格局指引生产方式的创新, 以生产工具的革新带动生产模式的进化, 从而实现电视生产力的创新升级。
二、电视行业“互联网+”的推进措施
具体来看, 电视行业的“互联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首先是实现三屏融合, 即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电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 可以生产大量优秀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包括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类节目、生活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互联网公司尽管有强大的资本, 但是缺少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底蕴, 也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产品。例如, 互联网中热播的《奔跑吧兄弟》《中国新歌声》等, 也都是电视台制作的娱乐节目, 这就是电视媒体相比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能长期保持, 随着互联网企业持续的资金投入, 电视行业的自然禀赋很快就会消失。因此, 电视行业应尽快利用这种优势占领媒体融合的主动权。掌握主动权, 不是建立技术壁垒或者垄断, 也不是搞大而全、自建互联网渠道。而是利用社会产业化大分工, 积极融入媒体整合中,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谋划电视与互联网融合所形成的生态圈和角色分工, 争取有利地位。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快实现资本的融合、人力的融合、技术的融合, 建立内在有机融合、统一的形象识别体系和立体的受众反馈基础上的三屏融合, 三屏融合绝不是简单的电视台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片源买卖生意。
其次, 就是技术层面的推进。技术层面的推进主要包括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的应用, 很难想象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赢现代化战争, 电视行业的“互联网+”就必须伴随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例如, 对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大数据并非纷繁复杂的数据, 而是多维度的数据。从一定程度而言, 数据融合是媒体融合之本, 打通数据孤岛, 才可以放大数据价值。我们在大数据中去寻找社会关注的热点, 并分析这些热点问题产生的源头、传播的路径, 观众的年龄、喜好和收入水平等。综合以上数据, 可以指导我们的节目制作部门找到舆论引爆点, 策划出靶向明确的节目。同时, 对节目内容精准推送、媒体运营市场精准定位、广告营销支撑以及传播力、影响力监测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由于其整个过程已经赋予了广电互联网精神, 具备互动融合、双向交互的特点, 已然将单向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活跃的粉丝, 此刻“观众”准确而言已经变成了用户。云计算也是媒体融合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云”是未来一切业务运营的基础, 对于融媒体平台建设而言, 我们更多地借用的是“云”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再如, 现在自媒体已经占据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 我们的电视传媒也应该看到这种趋势变化, 积极培育横跨电视和互联网的自媒体。其实, 电视行业最应该发展自媒体, 一些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早已成为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我们应该让整个媒体制作资源集中到一个点上集体爆发出来, 而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名主持人或名制作人, 改B2C (机构对个人) 为C2C (人对人) , 这才符合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此外, 还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打破原有思想的局限性, 采用灵活的节目播出机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走出去、动起来, 打造具备互联网精神的创作团队, 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和智力储备。
三、结语
电视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也是电视媒体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电视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不是内容的搬家, 也不是“拉郎配”, 关键在“融”。这里的“融”指的是思想的融, 是机制的融, 是资源的融, 是观感的融。在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基础上, 充分展现电视媒体的权威优势, 在全新的宣传阵地上施展拳脚, 不但要做到内容为受众喜闻乐见, 还要做到形式丰富多彩。在没得到最广大老百姓的认可之前, 我们的融合工作就没有结束。
媒体融合生态圈 篇2
作为活动主办方,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做主题为“大数据解读电视媒体视频化生态打造”精彩演讲,并表示美兰德将以视频大数据生态建设者的全新定位,开展深度视频节目内容评估,并以精准判断广告投放效果,评估品牌广告价值等新业务,继续与业界携手共谋大视频时代。
融合大势所趋 传媒生态演变进行中
当新旧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媒体传播方式和用户接收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传媒经济格局及产业生态布局,亦产生诸多变动。崔燕振认为,面对技术的快速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迭代,电视媒体做出了各种互联网+的行为探索,构建一个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视频化生态已迫在眉睫。
在这个媒体急剧变化的时代,融合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所所长、信息所所长李岚所言,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要实现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关键是以技术驱动为突破,实现质变与跨越。目前业界公认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是三大技术趋势,都与电视业务密切相关。电视媒体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主引擎,从传统传播服务模式向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网络传播、多终端呈现的全业务服务模式演进。
也如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总经理李勇所述,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需要一次“核聚变”,即:一个核心,从观众核心转向用户为核心;一个聚集,通过优质电视内容的影响力聚集年轻受众;一次质变,向全媒体娱乐内容供应商转型。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志高提出:关于优质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的价值增量存在三个趋势:一、多媒体多平台,超级IP全面爆发;二、新技术新人群,全新审美价值提升;三、在线在场在播,全新产业链拓展。
在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崔燕振看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重构了传播逻辑,激活了个人元素,用户思维、分享经济、传播社交化和营销社群化成为新趋势;随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也被重构,进入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时代;另外社群经济、网红经济、VR产业等新事物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
直面竞争,媒体从业者如何在大视频时代做到有的放矢?基于此,美兰德影视公众人物网络人气风云榜&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应运而生。
“角色如何搭配艺人才能成就经典形象?大数据时代,艺人选择需要‘删除旧观念,用数据说话’ 。美兰德影视公众人物网络人气指数旨在打造‘1个数据库+ 1套分析体系+ 1份策划方案’服务体系,以成熟的分析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为行业提供最好的艺人大数据服务。”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助理金桂娟表示。此外,在用户随时收看、智能体验、即时分享的大视频时代,如何借助大数据力量预判媒体发展方向,加速媒体融合进程,创造新型平台商业模式成为关键议题。“美兰德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意欲打造一个跨越多屏的大数据平台,为大视频生态提供一系列大数据解决方案。”
开放心态成业界共识 内容价值需持续创新
媒体融合推动传媒产业进入大视频时代,电视节目作为大视频主流内容构成,如何才能实现价值创新?
北京电视台研究发展部主任秦新春认为,随着电视传播迎来大视频、泛媒介化时代,电视传播从节目生产、营销推广、联通用户到构建商业模式等全产业链条充满机会。同时,技术发展为媒介融合传播和电视价值的放大提供了更大可能,尽管互联网很强大,但依然看中电视入口,专业频道或将迎来最好时代。
泛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面临诸多压力。广东卫视频道总监余得通表示,广东卫视两年前已把全媒体传播指数列入考核,同时注重增加两微粉丝量,通过摇一摇、聚划算等活动实现“小屏变现”。未来,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仍是公信力与影响力,电视媒体实现公信力的变现是未来发展重点。
陕西广电卫星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振豪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传统媒体融合关键在于心态、体制和决心。秉承开放心态,陕西卫视联合甘肃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共同组建了“丝路卫视联盟”,同时,陕西卫视还进行复合、精准营销,与广告客户深度合作,结合线下营销,不光做平台,还要做策略。
结合频道定位,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总监罗岚认为媒体融合对亲子频道而言是机遇,金鹰卡通已经与电商、互联网开展深度融合,如与电商蜜芽宝贝联手打造六一晚会IP,并同步在芒果TV、爱奇艺、优酷、荔枝等视频平台播出。
“媒体融合需要开放心态,不仅是内容、形式融合,更需要市场、消费者、全产业链全面融合。内容创新要形成品牌向消费者导流效果,让用户从看媒体到用媒体,把注意力变成行动力。观众用户化、媒体平台化、大数据中心是电视媒体未来价值重构、重振雄风的关键。”中广信诚总裁田涛表示。
不难发现,危机之下,开放心态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戴钟伟看来,媒体融合也面临着内容驱动和技术驱动两方面问题。特别是技术具有改变生态的能力,VR等新技术带来更多消费、受众、流量等入口,但面临变现能力危机。他认为,未来是平台升级,需要整合资源做好产品生态。
电视媒体视频化生态打造 直播或成最大风口
从门户时代到移动时代、APP时代,电视媒体错失很多能够站上制高点的机会。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电视媒体的风口在哪里,入口又有哪些?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认为,移动直播是当下的风口,它和电视直播有很大不同。移动直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表现,“人人直播”将成普遍现象。电视媒体如果不关注、重视移动直播,势必对用户、市场、广告等很多资源造成影响。因此,抓住移动直播这个风口,在内容、VR平台上布局,电视媒体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关于移动直播,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赵树清表达了同样观点,他认为网红、移动直播、移动社交直播等新业态将重构视频节目形态,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直播摄像机将随处可见。此外,大视频时代,视频产品将出现类型化、定制化需求,跨界成为常态,电视节目邀请明星做直播,或将是一个新的盈利模式。
“渠道虽然越来越多,但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现象级节目必须有现象级传播,要以新技术为依托,让跨界、跨屏、碎片化传播成为可能。在大视频时代,对信息的引导、拆分、选择和引流变得更重要,多年积累的经验让电视媒体相对而言更具优势。”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表示,北京电视台正在发力探索网综,《歌手是谁》与优酷零时差播出,《跨界歌王》更是一次跨界尝试。
唯众传媒总裁杨晖则从内容制作方的角度分享了经验和感受:技术是视频生态大变革的重要推手;电视生态由单一的电视台变为电视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立体生态;电视节目正在成为视频产品,必须要IP化、产品化;视频生态带来三大变化,即解构内容、打碎形态、新商业变现模式。
作为新媒体公司,乐视视频内容中心总经理于超认为,直播终端和直播平台、应用的结合可以产生化学反应,让直播体验和便捷程度更上一层楼。随着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直播活动和直播平台将长期存在,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以及电视节目的形态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移动直播需要全新的管理、监管手段。
(陈巍巍)
媒体融合生态圈 篇3
随着“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的推进, 运营商开始百兆光宽带大提速, 为以IPTV/OTT为代表的视频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看到, 视频行业正经历跨越时代, 视频运营主体、视频增速、质量都发生巨大变化。
在此趋势下, 华为截至目前继续保持IP视频领域装机用户数第一, 实现数字家庭领域业务长足进步:用户从2013年9月的1600万户增长到今年9月的2800万户并, 拿下德国电信等多个运营商重要项目。
2014年上半年, 华为还高调发布悦盒, 并提出战略目标——进行内容聚合, 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 (TEA联盟等) 、深度参与电信悦me等。近期, 就华为在数字家庭领域的行业领导力、华为Smart Video解决方案的技术亮点、给运营商带来的价值以及华为的系列化终端等主题, 《通信世界》采访了华为数字业务产品线VP、数字家庭领域总经理唐小光。
行业发展需“使能和聚合者”
当前, 众多运营商开始升级现有IPTV到智慧家庭业务, 通过光纤宽带、高速移动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等构建的无缝家庭宽带智能组网, 为家庭用户提供通信、信息和娱乐一体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让用户足不出户地享受高清视频、体感游戏、智能家居、线上支付、视频通话、视频监控等智慧应用。
在智慧家庭阶段, OTT TV和IPTV有机融合, 视频内容丰富化、多源化、高清化, 家庭应用开始云化, 家庭终端向多屏化、智能化、网络化演进, 家庭组网需求凸现。最终, 运营商通过智慧家庭进一步提升大带宽和全业务的竞争力, 而最终用户将得到更为丰富的业务体验。
在可预测的将来, 视频流量将超过网络整体流量的80%以上, 视频业务将一定会成为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华为的定位为视频业务和家庭业务的使能者和聚合者, 并为此提供家庭业务领域No.1的解决方案。”对此, 唐小光表示。
华为一方面作为使能者, 帮助运营商实现“视频无处不在”的快速部署, 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频体验。另一方面, 华为作为视频和家庭业务聚合者, 通过开放的平台和统一的标准, 聚合起产业链各方的力量, 携手运营商共同搭建起智慧家庭生态圈。
对于业务聚合这样的战略, 华为已经在上半年进行了实践。唐小光介绍, 华为联合优酷土豆集团、国广东方、Unity发起“TEA联盟” (智慧家庭娱乐联盟) , 形成“牌照+游戏+内容+终端”阵容, 首批10家成员加盟企业, 涵盖从牌照授权到游戏、视频内容提供, 从硬件到芯片的产业链各环节。TEA联盟的使命是以开放的姿态和模式吸引合作伙伴, 共同做大做强家庭娱乐产业。
同时, 唐小光表示, 华为上半年联合中国电信发布悦盒, 也是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 为运营商快速聚合更多的产业链合作伙伴。
发布视频融合云解决方案2.0
事实上, 华为在IP视频 (Video) 领域拥有丰厚的经验, 其IP视频解决方案服务超过全球54个商用局点, 全球IP视频用户装机容量超过2800万用户, 装机用户数全球排名第一。
今年9月中旬, 华为再次升级了其IP视频解决方案——在2014年国际广电展览上发布了领先业界的视频融合云解决方案2.0。据悉, 该方案通过提供更多创新业务和新的用户体验, 帮助运营商video业务快速从目前的IPTV升级到视频无处不在 (video everywhere) 。
唐小光表示, 华为视频融合云解决方案2.0是华为视频无处不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云计算技术。同时, 该解决方案提供的融合业务平台, 率先支持了4K视频以及通过LTE的e MBMS组播业务, 将给运营商带来以下5大价值:融合业务平台、更便捷的连接、内容多样化、更高效的运营以及商业模式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 4K/H.265的视频已经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华为公司已经做好准备。唐小光介绍, 目前华为联合Sony、哈雷、Envivio等4K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 已完成4K视频端到端集成和测试, 打通了4K内容制作、编码、传输、平台及终端的端到端产业链, 为4K内容的快速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4K的时代, 华为积极推出融合视频业务平台, 可以帮助运营商平滑从H.264内容向H.265/4K内容演进。”唐小光表示, 华为目前是第一家率先完成了与业界主流厂商哈雷、Envivio在4K下一代编码器领域的对接集成, 支持4K内容的一次内容注入多个终端设备使用。同时, 海思推出其首款支持4K/H.265解码能力的机顶盒芯片Hi3798, 处理能力高达21000DMIPS, 将为用户提供逼真的4K视频用户体验。
唐小光还透露, 基于该款高端芯片, 华为近期将发布新款支持4K, 符合管制政策的新款机顶盒, 助力运营商快速部署4K视频能力, 使消费者尽早体验4K视频将成为现实。在智能终端方面, 华为2015年将推出系列化的智能机顶盒, 包括高中低不同档次, 适应不同用户群体。
以融合云平台使能智慧家庭
智慧家庭受到多个企业的看好, 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来看, 目前发展得不是很好。为什么?在唐小光看来, 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便捷性还不足, 对用户使用的门槛过高。华为认为, 未来智慧家庭的服务要更加消费品化, 更加互联网化, 从而消除用户使用的门槛。
为此, 华为将推出家庭云业务平台, 使用户使用智慧家庭业务就像现在上淘宝一样方便。据悉, 华为智慧家庭的应用与服务家庭生活的基本职能展开的, 重点包括了家庭娱乐、安防监控、智能家电、家庭医疗、智能节电以及智能社区等功能。
“但没有任何厂家可以提供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云业务平台, 故云业务必须基于开放, 合作, 共赢的理念。”唐小光表示, 华为将通过技术合作进一步为家庭网络提供丰富和优质的服务。同时, 通过云业务平台, 未来也将能发展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平台, 满足家庭社交和定制服务 (医疗/配送/安保等) 的需求。
“第三方应用是丰富家庭智能中心未来业务的重要组成元素, 我们相信只有充分与业界资源进行合作, 才能持续增强智能家庭的生命力。”唐小光表示。
2800万户
媒体融合生态圈 篇4
1 媒体平台重构——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基础,首创区域性媒体融合平台“长江云”
湖北广电的媒体融合,不是着眼于一个产品、一个频道、一个媒体的新媒体化,而是瞄准“建设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目标,打造面向全台、全省和全国的媒体融合平台。
1.1 打造面向全台的媒体融合采编分发技术平台
2012年,湖北广电建成融媒体新闻大楼,追踪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升级和优化大楼各项功能。2015年,组建融媒体新闻中心,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壁垒,实现一体化运作,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平台互动的全媒体采编分发技术平台。全台所有节目都打开互联网接口,所有采编人员都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所有节目及其新媒体接口都交叉互动,协同传播,发生聚变,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
1.2 打造面向全省的“长江云——湖北新媒体云平台”
在媒体融合的探索道路上,传统媒体不能单打独斗,省、市、县级媒体应把“根”连接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共建共享,抱团发展。基于这样的媒体融合发展理念,湖北台主动承担省级主流媒体的责任,面向全省发起组建“长江云——湖北新媒体云平台”。
“长江云——湖北新媒体云平台”是由湖北台主导,省、市、县三级媒体及各级政务新媒体联手打造的新媒体云平台,各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内容、渠道优势和用户资源而成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媒体云”生态圈,是一个“采编融合、内容汇聚、多渠道传播、多终端一体化”的区域新媒体运营和管理平台。该平台确保参与共建单位在品牌、内容、经营上的独立性,再在经营存量的基础上做增量。县级媒体与省级媒体共享顶尖技术研发团队创造的技术支撑、运维、迭代和创新成果;共享后台编辑系统进行内容生产。通过技术创新使内容生产互助共享,形成湖北海量权威的“云稿库”。基于该平台,我们还专门开发了面向全省多个网站、微信、微博的“一键撤稿、一键推送”的内容集控系统,让正能量的内容及时高效覆盖所有成员单位的产品,对有害信息的处置更加及时和有效。目前已与全省50多个市州、县区相关单位签订共建合作协议。
媒体融合发展与信息化战略息息相关。湖北新媒体云平台支撑的产品群,将打造成为“智慧湖北”的综合应用超级入口。平台的整体构架和功能开发规划明确“媒体云+政务云+行业云+产业云”的发展路径,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资讯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使其成为为民、惠民、便民的重要载体。
1.3 打造面向全国的微摇平台
2014年4月,与腾讯公司微信技术团队合作,组建广州微摇公司,专注于连接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微信“摇电视”功能,提供一站式移动互联网互动解决方案,打造面向全国所有电视广播融合发展的移动入口平台。一年多时间,微摇已与CCTV2和CCTV8两个央视频道、14个卫视频道,以及100多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地面频道全面开展合作。我们还通过微信“摇电视”功能,将湖北电视生活频道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全天候、全时段“摇电视”深度互动频道,上线首日数万观众参与“摇电视”互动,收视省网同比增幅25%,武汉市网同比增幅104%。微摇公司未来将着眼于“广电+互联网”,筹备建立全国T2O产业基地,联合全国各电视媒体共建传统媒体互动生态体系,为电视媒体挖掘新的赢利增长点。
1.4 打造面向全省的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
湖北广电2010年9月启动湖北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建设。2013年10月,与湖北电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及IPTV合作协议。2014年初,与湖北电信携手,打造“智慧湖北-幸福新农村”项目,将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农村“三务公开”“便民服务”“党员远程教育”“综合治理”中,借助“三万”活动工作队的力量,着力推进村级信息服务站点软硬件建设,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安全建设工作,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并在该项目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针对城市社区、大型厂矿、酒店等多个形态的智慧系列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我们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推出基于智能机顶盒的高清智能版IPTV业务,用户既可以收看到高清的直、点播节目,还可下载游戏、生活、娱乐等应用APP,真正做到将电视机作为家庭的智能娱乐终端。
2 内容生产创新——以丰富多彩的权威内容为根本,增强广电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纷繁庞杂、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环境里,受众更渴求获得及时、权威的信息。面对无数的内容提供者,“内容为王”已演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权威内容为王”。我们认为,强调“权威内容为王”,必须坚持新闻立台,以此确立我们的权威性;必须打造影视精品,以此获得受众颁发的各种渠道“通行证”,从而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湖北台以一流标准打造《湖北新闻》《湖北之声》《长江新闻号》等新闻精品栏目,推出有高度的时政报道、有深度的国际报道、有温度的民生报道、有锐度的新闻评论,多次得到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阅评肯定。
2.1 借用新媒体技术生产内容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号客船在长江湖北段翻沉。6月2日凌晨,我台新闻中心记者在赶往沉船现场的途中,用手机发回了现场附近被连根拔起的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树照片,第一时间用现场图片证实了前夜极端天气的存在。在距离沉船200米处,拍摄到沉船的全国首段手机视频和首张照片。这些“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最早的独家画面,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发。在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力,仅6月2日一天,我台电视新闻中心就制作了140多张救援的实时图文,利用我台新媒体门户客户端“长江云”APP进行推送,24小时直播和APP的不间断新闻报道,成为国际媒体和互联网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2.2 借用互联网思维满足受众需求
人们在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中具有平视、实时、个性、体验、互动等需求。在运用新媒体宣传报道中,“长江云”通过新闻游戏、H5、动漫、图解、快闪等多种形式,并加入UGC等用户(网友)现场互动播报的互联网元素,进行主题性报道,既赢得网友纷纷点赞,又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15年初,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获得高票通过,“长江云”全媒体内容团队当即推出创意新闻报道:《一根秸秆的自白:我不是废物》,以拟人化和日记体对该新闻事件进行漫画呈现,不仅在网络上引起评论、转发高潮,而且转化成视频新闻在湖北卫视《湖北新闻》等节目中播出,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创新报道《湖北省纪委到底有多忙》一文阅读量数十万,获得了大量点赞。
2.3 借用新媒体渠道多屏传播内容。
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渠道传播,在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中,抢占舆论引导高地。《长江新闻号》作为一档国际时事新闻栏目,与外交部、新华社、海陆空部队都有长期密切的合作,能够获取大量一手独家报道,栏目官方微信都会以“记者手记”“我们在现场”“第一感悟”“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及时呈现。
此外,我们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权威内容为王”理念,实现纪录片、电视剧、广播剧、电影、综艺节目各个类别精品生产的齐头并进,先后推出大型政论片《支点》,10集航拍片《飞越荆楚》,7集航拍片《汉江潮》等颇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精心策划制作了鄂西土家族风情剧《血誓》,38集革命题材剧《铁血红安》,收视口碑俱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史诗巨制《东方主战场》,即将播出。《楚国八百年》和广播剧《格桑花开》双双荣获第13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我们还将制作大型政论性纪录片《长江》,探索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逻辑和当代使命。策划制作纪录片《苏东坡》《长江放濠》和电视剧《万里茶道》《武当三部曲》等,打造系列“湖北文化名片”。
3 产业转型升级一以“广电+互联网+服务”为路径,着力构建用户服务产业群
广告一业独大的广电产业,遭遇全行业广告整体下滑,如何走出产业困境?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频道+渠道、节目+产业链协同发展,探索“广电+”产业发展新模式。
3.1“频道+渠道”,加出了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
2012年,湖北台与荆州市合作成立全国首个以服务“三农”为主题的现代文化传媒企业集团—垄上传媒集团。采用“频道+渠道”模式,向“三农”领域延伸,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线上”通过内容播出,打造节目品牌链;“线下”通过农资(农药、化肥、种子)销售、绿色农产品销售、农村信息化服务、农村保险等多项业务,打造传媒农业产业链。垄上频道利用其品牌影响力,推出APP“打工神器”,搭建以“求职+社交”为核心的互联网招聘服务系统,并注册成立湖北垄上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开展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求职招聘等业务,衍生出了一条涵盖内容、广告、互联网、实业的产业链。
3.2“广电+汽车”,加出了汽车后市场连锁运营产业链
我台交通广播延伸在播节目,将汽车线下服务拓展为整车销售、汽车维修、用品销售、培训教育、二手车交易、汽车文化六大板块。在新车销售方面,与国内外高端品牌合作,以大客户政策模式取得进销价差,以团购会形式搜集客户,以订单生产方式规避风险,与全国交通广播联手打造媒体汽车产业优势品牌。今年初,交通广播新媒体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依托节目开发细分领域的“垂直产品”,形成线上线下联袂宣传推广模式。目前“路客”的粉丝量达到20万,活跃用户超过10万,用户群体主要是30~45岁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有车一族,并吸引不少大企业在频道投放广告。
3.3“广电+中小企业服务”,加出了“927微贷易”金融云服务平台
我们在媒体上开辟“中小微企业之声”,通过线上广电节目、线下杂志、沙龙等多种方式,聚合所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中小微企业,进而从创业者最急需的地方人手,打造“927微贷易”平台,开展贷款民间服务、PE融资服务、金融理财服务,致力开拓一条“TV+金融服务”媒体产业链。
3.4“广电+美食”,加出了《好吃佬》线下商业运营新模式
《好吃佬》是湖北经视与楚天交通广播联合打造的一档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通过挖掘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展现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两年来,栏目组举办各类营销活动近80场。用APP为吃货们提供权威美食推荐、餐饮预订、优惠券申领、移动支付等个性化服务,月访问量40万人次。目前,正在优化“好吃佬”网上商城,筹建“好吃佬”生态农庄,打造“好吃佬”跨界融合产业链。
3.5“广电+旅游”,加出了特色独具的旅游产业链。
与湖北省旅游投资公司合作成立湖北长江星际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依托湖北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业务合作。在恩施大峡谷联合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共同举办“2015中国热气球飞越恩施大峡谷挑战赛”“恩施热气球旅游节”。两个多月已举办活动9场,创收前景乐观。
3.6“广电+团购”,加出了大型商业活动产业链
9月19日,湖北经视《经视团购会》栏目与格力电器联合主办“格力电器工厂巡展会”,开启“广电+电器”全新营销模式,活动当天6万多名消费者参与现场团购,销售额过亿,当期节目收视率4.55,市场占有率超过10%。具有摇动和语音识别功能的电视互动手机客户端——“经视摇摇乐”,装机用户量200多万,日均活跃用户数十万,将观众转化为用户,构建了“在播、在线、在商、在网”四位一体电视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产业链。通过活动、垂直内容运营、电商等商业运营,实现创收达千万级。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广电+教育”,加出了从少儿启蒙到就业培训到传媒职业学院的教育产业链;“广电+婚恋”,加出了《桃花朵朵开》婚恋产业链。
4 体制机制变革——以激发动力与活力为重点,保障融合发展向前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是媒体融合的先导、动力和关键支撑,要实现主流媒体新型化,必须从根本上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4.1 构建一体化的组织领导体制
成立以台长为主任、班子成员为副主任的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实行统一领导;成立由台总编辑为主任的编委会,对媒体内容生产进行统一把关;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新媒体技术专家组,负责新媒体技术规划及支撑;成立媒体融合专家顾问团,吸纳台内外内容、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以增强融合发展举措的前瞻性、科学性。这些从组织架构上保证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领导、规划、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形成统一高效的决策和推动机制。
4.2 再造融合媒体采编流程
融媒体新闻中心下设调度策划部,调度长由有新闻节目的7个频道负责人轮流担任,对中心主任负责,全权负责融媒体新闻中心资源调度、平台运行。各媒体记者每天将各自采编的最新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融媒体新闻平台。手机屏、移动端、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则根据各自定位,在采编平台上制作内容、形式、风格等各不相同的融媒体新闻作品。
4.3 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不断完善新媒体管理制度,确保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得到落实。在全台制订实施了《关于促进湖北广电“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发展的办法》,鼓励各频道频率、播音员主持人等积极开设运用新媒体工具,不断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按照国家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管理措施,加强对员工职务行为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引导,确保各类新闻宣传、信息发布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4.4 在新媒体公司引入互联网公司机制
广州微摇科技公司就是学习互联网公司机制建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由台、创投基金和技术团队共同持股。总经理王强辞去台事业单位职务和身份,并持有公司股份。2015年3月,微摇公司完成了A轮融资,估值增长了14倍;最近又在挂牌进行B轮融资,完成后市值可达4.2亿元,是注册资本1 000万元的42倍。
4.5 拓展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用于融媒体新闻大楼建设、全媒体新闻汇聚平台、长江云技术平台等媒体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对新媒体发展的支持力度,整合全台新媒体资源组建湖北广电长江新媒体集团,并授权其对全台(集团)网络版权运营、新媒体互联网业务进行归口管理。积极运用金融杠杆支持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广电+”新型业态。
4.6 探索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媒体融合生态圈 篇5
1.1互联网是新物种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物种, 我们每个被连接进来的人、商品、视频短片, 甚至一个超链接都需要在这种新的物种的游戏规则之下彼此交织, 相互融合。”该段文字摘录自《互联网思想十讲》。有物种就有生态, 互联网生态圈、互联网生态链、互联网生态环境、互联网生态系统等一些词反映了人们已将大自然的生态与互联网生态相类比, 并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互联网生态。
1.2用实例来说明生态思维
上面谈到的是一种思想, 而我们的网站著作权项目为这种思想提供了实例, 项目研究的“网站群”是以人的意念、行为、链接、网络空间、知识产权、法律信仰等为关系的互联网上的“生态圈”, 我们先通过访问我台网站平台 (域名:asgbtv.com) 来了解。如图1所示, 这就是由网络空间构成的“网站群”。
互联网生态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 分析与解决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生态思维具有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开放性的思维视野、前瞻性的思维战略、和谐性的价值取向。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来说, 和谐性的价值取向最为关键, 对前三者均有促进和影响。
我们在版权声明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信仰, 将具有价值取向的版权 (著作权) 声明作为网络生态的“环保法律”, 通过网络生态的相互作用, 就会产生特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要解决的问题
2.1传统媒介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冲击
大数据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世界性的。《互联网思想十讲》提到:“传统媒介之所以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冲击, 就是因为过去的广播电视、报纸、新闻稿, 它是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的法则是‘先说后听’, 但是触觉叙事可以边‘摸’边看的, 它可以同时进行”, 如微信、微博等的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 “但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传统媒体机构在忙不迭地干什么呢?他们试图在‘触摸’的动作中, 塞入更多的线性文本, 填鸭式的传播, 他们依然以为, ‘送’出去越多的内容, 自己的控制权、主导权就越牢靠——这已经错了。”
2.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
组建以安顺广播电视台的著作权网站为核心, 包括共享网站、行业网站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群”, 就是用互联网生态思维探索我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实例”。
在我们的版权声明中, 专门有强调“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符合我国宪法精神的法律信仰”的内容 (以下简称“法律信仰”) 。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互联网与大自然有相同的属性, 所以出现了互联网生态、云生态、微博生态圈等这一类的词。互联网的生态也同大自然的生态一样, 遵循规律的就得到恩赐, 反之就遭惩罚, 所不同的是互联网的恩赐和惩罚可能要来得快些。下面进一步来介绍我们建立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群要解决的问题。
(1) 我们根据互联网生态思维的开放性思维视野, 搭建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群, 将传统媒体的“线性叙事”转换为新媒体的“非线性叙事”或者说转换为“边摸边看”等, 主要解决传统媒体融入新媒体的核心技术问题。
(2) 运用互联网生态思维的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实施办法等, 以及视频共享网站、微博、微信的用户使用协议, 制定我们的版权声明, 解决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之间必须遵守的法律问题。
(3) 我们实施网站著作权项目, 就是将互联网生态思维的前瞻性思维战略、和谐性的价值取向, 通过上述的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优势, 建立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生态圈, 达到维护网络安全、解决网络污染问题的目的, 使得管理和使用“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生态圈”的人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获得对法律的尊重、信任和真诚信仰。
3传统媒体融入新媒体最重要的是什么
3.1专注自己最擅长的内容
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只能是内容。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台网站从创新型网站发展成了具有知识产权的著作权网站, 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博、微信之后, 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 我们建立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群, 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 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 以不变应万变, 这里说的不变是价值取向不变, 这对传统媒体来说尤其重要, 而我们的内容要融合于新媒体的表达形式。
3.2社会环境与互联网生态之间的差别
互联网生态思维的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实例和见证:价值取向、法律信仰是互联网生态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秘诀”。
2005年, 我台开始搭建了高成本的视频网站, 该网站因不适应网络生态, 与省内电视台类似的视频网站一样早已不存在, 而我们创新型低成本的著作权网站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却走向成熟, 其原因不仅仅是创新和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我们依靠了互联网生态下的“生存秘诀”。我们与空间提供商 (视频共享网站) 、广告商、广大网民是一种共同自律、共同促进并接受监督的关系, 我台著作权网站、优酷、腾讯等视频共享网站在这种关系下构成了一种“网站生态圈”。
我们也曾遭受侵权, 但我台的经济利益在互联网生态圈的作用下得到了保护和加强, 这种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让优秀的视频共享网站进入我们的生态圈, 迫使侵权网站脱离我们生态圈。具有价值取向的著作权保护通过“网站生态圈”共同作用, 其结果能维护我们的网络安全。互联网生态思维的价值取向, 保护了我们的经济利益并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4强化互联网思维
《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这里我们提出互联网生态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
5讨论
(1) 推进全国互联网法治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将具有价值取向的知识产权作为网络生态的“环保法律”, 通过网络生态的作用, 可以促进人们对法律权威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的《著作权法》
我们构建“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群”, 根植于互联网的生态圈, 我们通过对著作权法的创新运用, 正是要面对挑战, 为我国著作权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科学立法的探索。在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律信仰的内容, 正是我们期待收获的果实之一。
(3) 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面向世界的, 与各国的价值观相比,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面广, 可分为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 而知识产权在有互联网的地方却遭遇严重挑战。我们通过对著作权法的创新运用, 使之具有融合于互联网生态的价值取向, 为我国著作权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科学立法的探索, 使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中获得新的活力。
摘要:本文提出了互联网生态思维的概念, 并结合实例作解释, 指出在互联网生态圈作用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中最重要的问题, 并通过实例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