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PLC教学

2024-09-23

中职PLC教学(通用10篇)

中职PLC教学 篇1

PLC即是《可编程序控制器》, 是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类专业所开的一门专业课。PLC技术在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对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PLC课程是一门理解难、编程难、应用难的专业课, 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能扎实掌握PLC知识与应用。

1 PLC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PLC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学习之初是有着浓厚兴趣的。但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不好, 存在自卑害怕的心理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在PLC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特别是涉及编程指令教学时, 会产生畏难现象, 从而会缺乏积极主动性、过强的依赖教师。此外, 中职生对创新能力的养成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认为创新是工程师或者领域顶尖专家才能办到的事情, 于是不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PLC教学的现状, 很多教师都能够发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增加了实验课的比例, 使PLC教学在效果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但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消化吸收和再利用、再创新的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应用中也就体现不出教学效果, 存在“能考、会做、不会用”的现象。

2 PLC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类电器自动化设备在工业领域甚至更广的领域被普通应用。中职生是以培养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 仅仅学会了基本的技能, 远远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尤其是企业目前对开拓创新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学生不仅要把核心的PLC课程学好,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3 PLC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求异思维品质、合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因素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3.1精挑细选教学、实验内容, 培养学生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PLC技术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的, 促进了PLC课程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不同教材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新技术介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精挑细选, 安排教学内容时注意与时俱进, 对重复的、过时淘汰的内容要及时地删除, 并结合专业特点、融合本学科前沿科学知识等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又达到补充教材, 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例如可在介绍OMRON相关的PLC系列产品时, 可将过于陈旧的“P型机”内容删除, 而增设“CS1D双机热备PLC”相关的产品介绍内容, 以及关于PLC网络体系结构等新的知识内容。

PLC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精选实验课实验内容。在选择实验内容上应注意结合学生目前的水平, 太前沿尖端课题的实验内容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验内容选择上应有梯度, 多元化。在扎实学生基础后再进行中等难度以上的实验。同时注意应选择实验方案多、设计思路广阔的实验内容, 以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案, 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3.2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后, 还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教学阶段、不同章节内容特点来选择具有启发性、讨论性以及自主学习性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 教师在讲解C系列PLC指令系统时, 可采用CAI来对该指令的工作原理和过程进行演示, 结合演示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 启发学生掌握指令的特点和如何应用该指令。例如, 位移寄存器指令SFT, 这一指令只有在SP端遇到脉冲的时候, 才发生位移, 倘若SP端没有遇到脉冲, 不论IN端如何变化, 位移都不会产生。教师结合CAI演示, 从而启发、引导学生, 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指令的相关知识。

在讲解PLC应用例子时, 教师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的控制系统中, 教师选取一些适合的案例作为讨论内容。事先对全班进行分组, 实践能力强又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实践能力弱又不善于求助的同学相搭配组成2人实验小组, 老师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实践能力弱的同学不仅有较多的实践机会, 又由于得到同组同学的指导, 实践能力有了提高, 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 教师可选择分段传送带电动机控制作为案例内容, 要求学生先了解相关的控制要领并给出相应的程序, 然后就这些要领和程序进行讨论分析, 以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然后就案例专题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提问, 要求学生在讨论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和动手来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教学等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中得到共同的成长,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动思维, 举一反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更能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 在实际问题中分析问题和创新性的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3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实验环节是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渠道, 也是PLC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建立和完善能力培养导向的PLC实验教学体系。具体来说, 教师可对实验指导书进行重新整理和改编, 将陈旧落后的指导内容予以删除, 对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实验项目酌情删除, 将类似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合并。此外还应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 增加设计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开设实验项目, 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实验以设计性实验为主, 主要是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学生根据设计性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先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 讨论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程序步骤, 主动到实验室中进行编程调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问, 教师应从思路上启发学生和指导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实验成功完成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和总结。同时, 教师应适时的鼓励学生,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设计性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3.4通过下企业实践,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在PLC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在PLC技术方面的创新意识, 我们将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或工业基地作为期一周的实习PLC的实际应用。先请企业熟练工人讲解设备的工作过程、操作步骤, 让学生熟练操作机器。再请技术人员分解设备程序, 详细讲解各段程序的控制过程, 对应的操作动作。例如开机程序会执行的动作与程序的对应, 对某一器件设置故障, 比较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设备的动作过程, 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元件。实习结束, 要求学生上交一份PLC设备实习心得报告, 提出设备程序的优化。老师打出学生下企业的实践成绩。同时, 学校还聘请企业技术负责人到学校介绍经验, 在拉近学生与成功人士距离的同时, 使他们感受到创新能力对于PLC应用及成功企业的重要性。

3.5进行多元评估, 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

PLC课程考核对学生来说并不只是简单的分数, 正确的评估考核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合理的考核会削减学生的创新主动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 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估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 转化评价重点, 实行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重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最传统的评估方式是教师评估, 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其缺点为耗时、效率低。因此除了教师评估, 还可结合其他评估手段, 如学生自我评估、同学互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如一学生编程完毕后可由另一学生进行检查评估, 再输入PLC模拟运行, 评估这位学生编程的正确性, 也对检查的学生进行了考核。多种评估方式同时进行, 可提高评估效率, 节省时间, 调动学生积极性。

具体可以将课程成绩、实验设计考核、下企业实践成绩分开进行。PLC课程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平时作业情况, 课堂表现, 实验课学习情况、下企业实践成绩、学生课余完成PLC调查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来综合打分, 多元评估, 尽量保证公正公平。对各学习阶段中体现出的创新行为, 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并酌情加分, 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4小结

PLC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教学效果, 必须对PLC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 多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实现如何教好学生, 还应注重如何让学生学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燕芳.“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0) .

[2]吴亦锋, 陈德为.机制专业PLC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机电工程技术, 2006, (09) .

[3]刁统山, 王连飞, 杨爱新, 曹玉.改革PLC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09) .

[4]高林.中职学校PLC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章, 2013, (01) .

[5]覃贵礼, 陈贺璋, 敖茂尧, 覃娟.多媒体技术在《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 2010, (04) .

中职学校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2

关键词:PLC 教学改革

PLC是可编程控制器的简称,它通过编写程序实现控制要求,替代了电力拖动系统中繁杂的硬件接线,是一种通用性强、可靠性高、应用广泛的工业用控制计算机。中职学校的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并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知识与工作所需的有效衔接,对PLC的教学改革做以下几点探索。

一、采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PLC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积累编程经验,掌握编程技巧,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PLC课程作为理论课直接在教室上课,讲完后再去实训室练习或者根本不安排实训,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习严重脱节,使学习效率极低,而且理论和实习都占用课时,导致课时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对此,我们可以采用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做中学,学中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可以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展示PLC多种控制方式和实际应用;用仿真软件给学生演示编程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实训设备给学生讲解PLC的输入输出口的接线等,加深学生对程序的理解。

二、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PLC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中包括PLC的结构原理、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和功能指令等内容,而中职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而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针对这些,教师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比如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模拟量和开关量采集和控制等可以舍弃不讲,而常用的基本指令和步进指令要重点讲解和训练。在课堂讲解时还要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比如在基本指令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只使用输入输出及电器常开常闭触点的小程序,让学生对PLC编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讲解定时器和计数器等的使用,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讲解电动机的典型控制,强化训练,使学生积累编程经验,培养编程思路,掌握编程技能。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比如在讲解设计交通信号灯控制程序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信号灯的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出交通信号灯运行的特点,然后提出控制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程序。交通信号灯编程的要点是定时器的使用和循环程序的设计。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控制要求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常用定时器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控制要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编程思路,最终在都能实现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序做出评价。任务驱动法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在学期末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并且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PLC教学改革,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師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要进行自评和互评,以促进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在学期末要采用理论和实训综合考核的模式,理论成绩占30%,重点考核PLC的基本知识;实训成绩占50%,重点考核PLC的编程以及运行和调试;平时成绩占20%,主要是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等。

五、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是以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为宗旨的,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讲解PLC当前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明确岗位任务、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直接参加工作,为企业节省成本。作为专业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六、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使每位职校生都能学有所获,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地努力探索,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中职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中职PLC教学 篇3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控制器) 是继电接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具备逻辑控制、定时、计数等功能, 它取代了继电接触控制系统。

PLC采用直观的类似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图的梯形图语言, 采用计算机顺序执行存储程序的原理, 并采用了微电子设计和制造技术, 是继电接触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工业专用计算机。它既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控制功能由软件实现),又具有继电器控制系统的优良抗电噪能力(适应工业控制的各种恶劣工作环境)。PLC还具有很强的联网能力和高可靠性,不仅可以单机使用,而且可以与计算机结合组成集散式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控制的基础部件,是工厂自动化的支柱之一。因此,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电工、电子、机电、制冷等专业都开设了《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

现在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教学都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可编程控制技术》(以下简称教材)。但是,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不够丰富,有的例题和习题也难以在PLC实验室进行试验。因此,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来授课,教学难度很大。如果教师要求设计的课题过于简单,学生就没有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要求设计的课题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畏难而不愿意学习设计。因此,教师应构思一些难易适中的容易在PLC实验室试验效果的课题来指导学生设计,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对PLC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PLC程序的设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设计PLC课题

PLC课题设计的主要步骤(1)分配输入输出设备,即确定哪些外围设备是输送信号到PLC的,哪些外围设备是接受PLC输出信号的;(2)画出PLC与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相对应的I/O接线图;(3)确定控制系统必须完成的动作及完成这些动作的顺序,设计PLC程序,画出梯形图;(4)在计算机上用专用软件画出PLC的梯形图,并将梯形图转换成指令,再传送到PLC; (5)运行PLC,观察效果,对程序进行调试。在学校的PLC实验室里,大部分PLC课题的程序是用指示灯来验证其效果的,利用指示灯可以设计出很多实用的程序。

设计课题实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些例子。

1.两个电机顺序启动、立即停止和两个电机顺序启动、顺序停止

课题1—1为两个电机顺序启动、立即停止。有两个电机KM1和KM2,控制要求如下:按下启动按钮,KM1启动并自锁,延时5秒之后,KM2启动并自锁;按下停止按钮,KM1和KM2立即停止。

课题1—2为两个电机顺序启动、顺序停止。有两个电机KM1和KM2,控制要求如下:按下启动按钮,KM1启动并自锁,延时5秒之后,KM2启动并自锁;按下停止按钮,KM2立即停止,延时5秒之后,KM1停止。

这两个课题,从题目上看,差别不大,两个课题的I/O接线图是一样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讲解课题1—1,并用指示灯来代替KM1和KM2,在PLC实验室演示其效果。然后,教师将课题1—1改成课题1—2,并提出问题:“如果电机停止时也要求顺序停止,怎么办?”布置学生自行设计。有了课题1—1的例子,学生以为课题1—2也很容易,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课题1—2的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花了一定的功夫才设计出来,尽管花了时间,但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三人抢答器(一)和三人抢答器(二)

2—1为三人抢答器(一):由甲、乙、丙三个人组成一个抢答小组,每个人前面有一个抢答按钮、一盏指示灯,主持人前面有一个主控开关、一盏警告指示灯。设计要求如下:(1)在主持人闭合主控开关后,抢答开始,甲、乙、丙三个人谁先按下自己前面的按钮,谁前面的指示灯亮,另两个人再按无效。(2)答题时间为8秒,在后3秒主持人前面的警告指示灯闪3次(每次1秒),然后指示灯和警告灯均熄灭,可以重新开始抢答。

2—2为三人抢答器(二):由甲、乙、丙三个人组成一个抢答小组,每个人前面有一个抢答按钮、一盏指示灯,主持人前面有一个主控开关。设计要求如下:(1)在主持人闭合主控开关后,抢答开始,甲、乙、丙三个人谁先按下自己前面的按钮,谁前面的指示灯亮,另两个人再按无效。(2)答题时间为8秒,在后3秒,已经亮的指示灯闪3次(每次1秒),然后熄灭,可以重新开始抢答。

在PLC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抢答器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学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抢答的场面。但是教材中提供的抢答器是6人抢答器,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稍大。课题2—1和课题2—2,从题目上看,只有很小的差别;从设备上看,课题2—2比课题2—1省去了一盏指示灯,增加了一点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出课题2—1,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指导学生设计,并试验出效果。然后,教师将课题2—1改成课题2—2,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省去主持人前面的那盏灯,让每个回答问题的人前面的那盏灯在最后3秒也闪3次呢?”,学生因为经过了课题2—1的设计,又看到了效果,他们会认为课题2—2也差不多,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进行课题2—2的设计,结果还是花了很多的功夫才设计出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的设计能力也得到提高。

3.红绿灯(一)和红绿灯(二)

下图是教材中提供的习题。原题目如下:利用MC、MCR指令设计交通灯白天与夜间的控制程序。控制要求:白天按图3时序工作,夜间所有路口黄灯每秒闪一次。

笔者认为,这样的题目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偏大。笔者将这个题目拆分成红绿灯(一)和红绿灯(二)。红绿灯(一)是东西走向,即是三盏灯的控制。红绿灯(二)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但不包括夜间控制。在学生学会红绿灯(一)设计的基础上,再

4.抽奖机

有8盏指示灯组成的抽奖机,按下启动按钮,8盏指示灯每隔0.01秒轮流闪动,按下停止(抽奖)按钮,只有一盏指示灯亮(可以先规定停在某盏灯有奖),重新按一下启动按钮后,8盏灯又重新闪动。

在教学中,笔者独创了这个抽奖机的设计课题,对这个课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演示效果也非常好。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演示这个程序的效果,然后要求学生去设计程序,学生如果设计时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再给一点提示和指导。如果教师买几本笔记本或其他学习用品作为奖品,在上课快结束时,突然举行抽奖活动,让学生轮流去按启动和停止按钮,指示灯如果停在有奖位置时,学生将获得奖励笔记本1本,此时学生对PLC编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起来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还有一些课题,如广告灯、洗衣机的拆装等等。总之,基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喜欢直观教学的特点,教师构思一些难易适中的PLC设计课题,对学生学好PLC这门课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明耀.可编程序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2]高勤.电器及PLC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中职PLC项目化教学方法浅谈 篇4

关键词:PLC;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3-2

一、课程的入门

PLC这一课程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他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课程,他们往往会把PLC这一课程理解成很难学的编程课程,产生畏惧感,觉得自己能力所限,肯定学不了这一课程。所以上好第一节课相当重要,如若第一次课不能打消学生的这一念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接下来的课程就会很难开展,故第一节课务必讲一些切合实际的具体PLC应用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第一次课上就经常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红绿信号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物,学生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但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交通规则,他们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时候亮红灯?什么时候亮绿灯?是人还是机器在控制?如果是机器的话,又是什么机器在控制着信号灯?”这样就很容易引出PLC的概念,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在此时往往会让他们数一数在学校附近的路上有多少个红绿灯的路口、每个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规则是否一样、哪一个路口的红绿灯最为合理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他们一定想知道“如何通过PLC来控制信号灯?”这样便达到了教师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很自然的引出了课程的主体“PLC”。

二、合理地选择和改革教材

随着PLC课程在中职校广泛的开展,市面上出售的各种PLC书籍也层出不穷,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仔细研究。查阅教材的内容是不是适合初学PLC的中职学生。很多教材中,PLC的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等各为独立章节,各章节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入门章节,讲述的都是理论知识,然后是认识指令、程序的编写,在不结合具体实例的情况下学生是很难理解指令的涵义的,所以如果教师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讲解的话,必定会枯燥乏味,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习惯,和几年的PLC教学经验,编写了简单的供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在此校本教材中,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对应的项目实例进行演示,然后讲解知识点,包括基本指令、步骤、编程思想等等。以下是此校本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和对应的实例:

项目一,认识PLC和相关硬件。因为在开设PLC课之前学生就已经学完了电气控制的相关内容,固此章节笔者使用电动机的点动——自锁控制实例,通过用继电器控制电动机的点动到自锁的变化通过接线实现,而用PLC控制电动机的点动转变为自锁时是通过程序的变化来实现的,从而突出PLC编程操作的方便。

项目二,PLC软元件的简单介绍。因为在后面章节每个项目都要用到各种软元件,所以这一项目可简单介绍,在此后的项目中再着重讲解。

项目三,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这一章非常重要,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编程实例,故要着重讲解编程步骤,包括选择对应的输入输出点,画出接线图。然后是讲解本项目所涉及到的指令LD ANI OUT END等等。

项目四,两台电动机主控选择运行控制。主要讲解指令MC MCR的用法。

项目五,电动机的顺序气动控制。主要讲解定时器T的用法。

项目六,运料小车两地往返运行控制。主要讲解S指令和状态转移图编程的方法。

项目七,电动机星三角降压启动运行控制。主要讲解MPS、MRD、MPP指令的用法。

项目八,艺术彩灯的设计。

项目九,交通信号灯设计(可以有多种设计)。

项目十,抢答器设计。

在本校本教材中,前七章所涉及到的项目比较简单,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指令的用法、项目化编程步骤和编程思想。所以教师在讲解时每一章都要紧扣实例,使得学生对项目的理解最大话。后三章的项目是比较复杂的,要用到两个或几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的项目,主要使得学生能把之前学的各种指令能够融会贯通,最终真正掌握PLC各种指令的使用和编程方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授课时,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进行相应的实操训练。在理论教学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降低。究其原因是学习理论时不能及时上机训练,不能及时体会课题的实践效果,自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注意力自然就不能高度集中了。因此,现在在实施PLC教学时以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即讲一点练一点。在时间上保证每个项目都能做到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实践保持连贯性。教学中在介绍了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讲解了预备知识后,给出了解决该实例的编程思路,再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编程、上机调试,最后教师才给出能成功实现该实例功能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每听老师介绍完一个实例,在教师指导下编写出程序,并立即上机试验,校验自己编写出的程序是否正确。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课题式教学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证。

中职PLC教学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行企业对PLC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且对PLC从业人员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各种企业培养直接操作人才的使命, 所以这对职业学校的PLC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PLC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对PLC的创新发展能力, 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直接与生产和企业挂钩, 职校学生的质量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败, 所以, 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把教学指导思想向实际工作侧重, 在传授PLC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基础比较薄弱, 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不高, 对自己的能力定位不够准, 同时对学习也缺乏必要的兴趣和激情。因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激发学生学习PLC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 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且,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启发式教学法之所以广泛应用, 就在于它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 彻底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由接受者变成探索者。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不应单单是传授者, 还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死记硬背、机械理解记忆知识的现象, 尽量多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各种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在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之间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能主动地向理性认知攀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讲新课前进行必要的强调,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此时教师讲授的内容, 学生一般会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讲并主动思考。如果教师在旁边适当引导, 就会使学生开阔思路和视野。比如在讲授“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一节时, 应反复强调对本节中如何实现正反转、自锁、双重联锁等知识点的理解, 因为它们既是重点亦是难点, 更是整节的核心。教学实践表明, 经过反复强调和师生的有机配合, 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高度关注, 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 要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问题的引导上下功夫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从工程实际或以前讲过的内容中提炼出一些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 进行课堂讨论:分析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鼓励学生上讲台进行分析、讲解并开展讨论。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并深刻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还是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这一节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车往返运动为例, 先提出问题:小车如何实现往返运动?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正反转电路设计出一个普通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但是为了避免两个接触器若同时闭合导致两相电源短路, 再次提出问题, 这时候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添加接触器联锁控制触头来防止上面的故障现象。但是此时的电路又出现一个问题:若在正转时候突然希望反转, 直接按下反转按钮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又该怎么办?很快学生就会发现可以把按钮换成前面所学的复式按钮。这样, 一个完整的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就出现了, 而学生完全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样一个电路,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对联锁的概念有了根深蒂固的理解。当然, 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 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方法进行启发

常采取的方法有:实例启发、直观启发和对比启发。例如, 上面提到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一节, 小车的自动往返就是一个实例, 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对设计的电路进行编程, 然后接线调试, 理论课结合实训课, 完全实现了直观启发。而将一开始设计的接触器联锁正反转和最后设计的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进行对比, 也就是我们的对比启发。所以说这些启发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进行,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在动手环节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PLC的设计很多是在继电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的, 引导学生学好PLC。比如结合上面的对比启发可以要学生思考PLC控制系统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学生就会很快发现:继电器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机械触点串、并联的硬接线来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这就明显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同时继电器的触点数量有限, 使系统构成后灵活性和扩展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而PLC采用编写程序的方式来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系统连线少, 要改变控制逻辑只需改变程序。同时PLC中的各种软继电器实际上是存储器中的触发器, 当软继电器通时相当于该触发器为“1”, 反之为“0”, 而触发器的状态可取用任意次, 因此每个软继电器的触点数量是无限的。所以用PLC来实现的电路就要比前面介绍的控制电路简单得多, 如图所示。

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取得毕业证书之外, 还须考取本专业的中级技术证书, 这对每个学生就业、择业, 获取较好的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笔者认为, 启发式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 不仅可以挖掘学生们的自身潜能, 并将他们的活力与潜能转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精神, 使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夯实基础, 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承获主编.维修电工技能训练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中职PLC教学 篇6

1. 现状分析

就当前的中职PLC教学来看, 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突出。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所学的讲完, 往往是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 而是一股劲的往前, 而且更多时候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使得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导, 加上在课程设置模式上过于单调, 理论课就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研究, 实践课就只注重学生实践的培养, 而取得的效果是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难以有效的提升。加上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对于中职PLC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 而教师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存在的差异性, 下发的任务往往都是相同的, 有的学生能顺利完成, 有的则难以顺利完成, 久而久之增加学生的差距, 顺利完成的学生觉得太简单可以不用学, 难以完成的学生觉得太复杂学不会, 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 这也是近些年来在中职课堂中“低头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这就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反思。

2. 具体应用

在分析当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在中职PLC教学中加强任务驱动策略的应用就应切实注重以下应用要点。

2.1 以新课改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很多课堂看似活泼生动, 往往只是表面的光鲜, 而实际却成为看似高效而并不高效的课堂。所以作为中职教师, 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新课改理念的渗透, 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致力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在整个课堂中注重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同时切勿将其作为课堂的主体, 而应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其为我们服务, 才能更好地在师生的协作下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2.2 任务驱动策略的具体应用

为了更好地在中职PLC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中职PCL教师, 必须对其的定义及作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切实加强对其的应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定义。所谓任务驱动策略, 也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方法主要是将任务作为教学的主线, 在注重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将自身从传统的主体地位转移到主导地位上来, 才能更好地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从而采取以学定教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进而为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作用。中职PLC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策略不仅对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和教学自身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生来看,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所提出的任务针对性的选择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 并促进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 并在小组的协作下促进任务的完成, 进而在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 采取自主交流和讨论的方式促进动态教学课堂的生产, 并在任务完成的同时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促进学生求知欲提升的同时促进其学习自信心的增强。就教师而言, 由于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 能有效的促进传统教学理念的完善, 并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加强与学生的多维互动, 给学生和教师之间搭设更加畅通的沟通平台, 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对教学工作而言, 整个教学任务的开展紧密围绕任务进行, 任务的完成意味着教学任务的提升, 所以必须意识到其重要作用, 才能将其的应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2.2.3具体的应用过程。为了更好地应用, 本文以中职PLC教学中《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教学为例, 就其应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第一, 通过创设教学情况将任务提出。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电钻主轴的顺、逆时针旋转自由的切换。并引导学生结合电动机工作原理, 以小组的方式对其进行探究, 最后提出本章节的任务就在于设计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正转和反转的控制线路及其布线的方式和调试的方法。第二, 任务下达后因及时的对任务及时的分解, 结合电动机轴的正转、反转原理, 对调电子三相绕组的任意两相, 将电子电源顺序改变后, 实现改变轴旋转的方向。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合作的方式,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完成任务, 并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探索, 通过小组合作, 绘制原理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第三, 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一定要及时展示、交流,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通过回答“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等问题进行自评、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点评。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任务驱动策略在中职PLC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其应用要点, 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职PLC教学质量的提升, 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中职人才, 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摘要:在中职PLC教学中, 采取任务驱动策略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核心下, 通过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采取这一教学方法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所以本文主要就如何在PLC教学中加强任务驱动策略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PLC教学,任务驱动策略,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海.任务驱动法在PLC教学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1:131-132.

[2]夏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124-125.

中职PLC教学 篇7

关键词:PLC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职层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 且生源文化素质不断下降, 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颇感困惑。我校在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 教学初期也同样碰上这样的问题, 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推进, 我们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 重组PLC技术应用的课程内容, 以学习项目为载体, 以描述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单元为教学内容, 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场所, 一体化师资队伍, 一体化教材和一体化评价体系。通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 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浓了, 在动脑又动手学习接线、编程、调试的过程中, 会想问题了, 会提问题了, 会和老师展开讨论了。下面是我们在PLC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五个“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1 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与企业零距离, 要求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贴近, 课程是学生末来从业需要而学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 是连接并实现职业工作岗位和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职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入手, 分析出每一技能培养所需的技能点和知识点, 在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下, 尽量体现职业性, 即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有相关性、与社会生产工艺相符合、与企业能对接, 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技能与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密切联系的, 搭建好职业与课程之间的“绿色通道”。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的训练, 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 达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

根据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需要, 基于PLC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的典型工作过程, 以三个学习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理论知识真正以必需够用为度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把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念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重新序化课程体系, 内容设计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注重反映最新的PLC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内容, 并适当地编入工程中较成熟的技术, 内容叙述上, 力求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富有启发性, 每个工作任务都能与实际工程相关联, 使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 每个工作任务都便于实际操作, 工作任务实施后有项目的考核与评价, 并且评价参照了国家维修电工考评标准, 与学生职业资格取证联系起来。强调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 注重基本概念的阐述, 降低理论分析的难度, 重点强调基本理论的应用。

2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体化教学场所

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首要的硬件条件, 可以保证学中做、做中学的顺利进行。教学场地的一体化, 要求实验设备装备在技术先进的一体化教室。教师授课完毕, 立刻就地进行实践, 让学生在练中学, 学中练, 理论和技能相互交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容易保证每个教学任务单元都能做到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实践, 在空间上保持一致性, 在时间上保持连贯性 (课时安排一个上午) 。在一体化教学课堂中, 教师介绍了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 注意事项、讲解了预备知识后, 给出解决该实例的编程思路, 再由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编程、上机调试, 教师评价或鼓励学生成功的方面, 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学生每听老师介绍完一个实例, 在教师指导下编写出程序, 并立即上机试验, 并通过示教板的正确接线校验自己编写出的程序是否正确,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 我校加大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力度, 组建了新的PLC实验室, 实验设备有24套, 20套是三菱FX2N, 松下、欧姆龙、西门子、施耐德各一套。这些设备装备在一个技术先进的一体化教室, 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为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

3 授业与解惑于一体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灵魂,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理论知识, 还应有中、高级以上的操作技能, 取得了相应的中高级工、考评员资格证书。教师同时承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充实。教师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解惑高水平, 而且还要有工程技术的授业真功夫, 能说能做还能写。

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中, 我校实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配对, 安排多教师合上一堂课, 以理论教师为主, 实验教师为辅, 他们分工合作, 主次分明, 优势互补。对教师的考评, 理论教师侧重实践能力的考核, 实验教师侧重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培训学习按缺什么补什么, 缺实践能力的安排更多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理论水平不足的优先安排课程进修、专题学习, 培养一体化的教师队伍。

4 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一体化的教材既要介绍理论知识, 又要演示工程技术, 指导学生在实验实践设备上进行工程技术的操作演练, 这种教材要与学校实验实训设备配套, 是知识与能力融合的校本教材。一体化的教材要对理论性的内容和实践性内容重新组合, 加上企业岗位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内容, 与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衔接起来, 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模块, 教、学、练同步进行。

学校在组建实验室后, 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现场调研, 和一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共同对PLC技术应用课程的能力层次和知识层次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经过反复修订, 形成基于PLC技术应用的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主体框架, 包括三个学习项目, 六个工作任务, 以及与之对应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真正以必需够用为度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 把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念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建设成为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以基金项目支持出版发行。

5 应知与应会相衔接的一体化评价体系

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改变传统的方式, 采用“考试+评价”的新模式, 大力推行以培养学生相应岗位能力为主的综合化考核。实行一体化教学后, 理论考核可以融合在实操考核中, 而实操考核可以在任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中。在学生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单元的实践训练时, 以轮查的方式立即对某一小组的学生进行操作考核评价, 内容包括安装接线规范、程序设计方法、理论知识依据、实验现象记录以及故障分析排除, 老师通过安装接线的检查、程序思路的提问、故障现象的排查等多方面对学生小组的“产品”进行评价, 若学生这一次没做好, 就指定下一次继续接受检查, 引起他们对下一项训练的重视, 力争在下一项考核中努力赶上。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单元编写出一个学生工作任务单, 任务单有资讯内容、思考题、工作计划、电路设计、故障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学习心得、教师评价等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随堂教学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这种综合评价方式可以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

PLC技术应用课程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检验学生对PLC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或者说测试学生对PLC技术“应知”部分的熟悉程度。期末总评采用期末理论和平时实操各占50%, 提高平时实操所占的份量, 也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 重视对学生日常教学的考核, 日常考核又使得理论“应知”和实践“应会”联系更紧,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6 PLC技术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6.1 一体化教学, 实现“做中学的真正含义

综合教学法可以使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反复穿插重复控制理论知识, 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学生的实际知识, 学生都是新鲜的, 不仅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 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年轻的导演, 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职业, 综合能力。

6.2 综合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教师指导学生, 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PLC技术的应用, 但也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不断总结经验,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行业。

6.3 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 也是高级电工技能;发展趋势, 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行业, 但也有新的知识, 新技术, 新工艺, 对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 可以PLC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规范教学过程, 操作和精确的指导, 示范, 小组或个别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

6.4 综合教学改革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产品, 其综合职业能力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在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教学的实施, 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获得社会认可的企业,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促进高校的发展,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谢新涛.中职PLC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 (8) .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叶俊.PLC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9, (12) ..

中职PLC教学 篇8

关键词:PLC课程,任务驱动策略,教学实践

PLC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知识面覆盖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 不单单有基本的工作原理, 同时还有覆盖面很广的实践技能。在PLC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单单要掌握PLC的理论基础内容, 更加需要学会PLC实践操作。基于是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在中职PLC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组织, 改善教学设计,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PLC课程的学习中。

1 任务驱动策略与中职PLC教学

1.1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即为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以指导下, 始终围绕一个任务作为活动中心。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任务来激发、强化、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动机。而成就动机则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本质动力。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桥梁, 学习者与学习成就感是驱动自身完成任务的源头。

1.2 中职PLC教学

在信息科技进步发展的现代社会, PLC技术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众多中职院校开始开设PLC技术课程并且将其作为理论与实践综合的重要课程来开展教学。但是由于PLC教学拥有十分明显的特点, 导致一般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发挥效用, 使得PLC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中职PLC教学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专业性较强。 PLC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专业, 其中包括众多的专业术语与指令, 在教学过程中略显枯燥, 很多基础较差的学习或理解能力不佳的学生十分难以彻底理解指令语言教学。往往出现一节课堂结束后, 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知所云。在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下, 学生想要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难度较大。只有将PLC课程教学教材中的基本指令、功能指令等理解熟悉, 才能够实现PLC技术控制。过于专业的内容导致中职学生难以彻底接受与领悟。 (2) 实践性较强。 PLC课程与实际生产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PLC课程十分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PLC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通过PLC课程的学习后可以掌握可编程序控制设备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使用, 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分析、设计、管理可编程序控制设备的能力。但是PLC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 如果教师只单纯的根据教材中的章节顺序开展教学,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甚至会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 从而导致难以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即使学生能够通过在课堂与课后的学习熟练掌握PLC指令, 但是在没有经过实践操作的前提下也难以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任务驱动策略在中职PLC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策略的核心就是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与实现始终贯穿于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设计的任务开展。良好的任务将拥有可行性、价值性与可持续性。驱动性任务是任务驱动策略的主线,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都需要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开展教学与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一般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分析—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这五个主要教学环节, 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现在结合PLC控制循环彩灯的教学内容来对任务驱动策略在中职PLC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 导入设计任务。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当前一些利用彩灯来装饰环境的视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视觉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一系列思考, 并且导入此次任务。其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PLC控制彩灯的项目进行分组思考, 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通过教材来对知识点进行剖析, 让学生清晰的认知在PLC控制彩灯中相关的知识点与原理。各个小组可以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来罗列出PLC控制彩灯需要的输入/ 出信号, 对I/O端口地址分配表进行绘制。然后绘制PLC输入输出接线图, 根据使用PLC型号来对照硬件线路图在实践训练台上进行接线操作。进行程度的设计与测试。这一阶段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过程, 教师要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与辅助, 让学生能够在这一阶段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且在与最近小组成员开展充分合作的情况下来顺利完成任务。再次, 学生可以就自己完成任务的成果进行展示, 并且就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 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以便让学生巩固完成任务时的知识点。教师再就不同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状态进行综合型评价, 以便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与改善。

3 结束语

PLC课程在中职院校电子电气专业学习中是一门十分基础的课程, 任务驱动策略是一种能够推动学生自动自觉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进行PLC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联系自身实际状态以及掌握的相关知识来完成当前的任务, 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从而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总的来看, 任务驱动策略更加满足当中职职业教育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的需求, 其能够推动中职职业课程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峰.任务驱动策略在中职PLC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5, (07) :238.

[2]曹美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PLC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4, (11) :4.

中职PLC教学 篇9

关键词: 行动导向法 PLC教学 运用

一、引言

为适应社会对PLC应用方面人才的需求,我校在电子技术、机电技术这两个专业中开设了PLC课程,下面以《物料识别与分拣系统的控制》为例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

二、PLC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PLC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后,将“学”与“做”结合到一起,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某一控制任务,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三用二学一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于“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法。“三用二学一创”教学思想指的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中求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用、创三者有机地结合。

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主要是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教学过程。将整个教学环节按工作过程分为六步: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通过六个步骤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确定项目任务

项目的确定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必须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合适的任务或项目中,所以项目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1)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2)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3)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联系起来;(4)学生有实施的机会和时间;(5)能激发学生的兴趣;(6)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一定的难度;(7)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任务;(8)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本项目位于自动化生产线末端,系统采用PLC控制,执行机构由气动电磁阀-气缸产生的气压驱动,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运行,并完成物料分拣。

2.项目任务描述

首先,分发项目任务书,将学生分组,小组人数以三四人为宜,注重强弱搭配,描述项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选择序列顺序功能图的画法,会进行选择序列顺序控制。

能力目标:能根据控制要求进行I/O分配,并画出顺序功能图;能绘制电气安装图,并根据电气安装图进行外部接线;能灵活地利用步进顺控指令编程方法,将物料识别与分拣控制系统的顺序功能图转换成梯形图;能完成系统的调试工作。

素养目标:通过完成《物料的识别与分拣控制》任务,感悟团结协作、主动探究的乐趣,对行业操作标准有所了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下发项目任务书后,通过播放和操作物料分拣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进行本项目的任务描述,并让学生通过观察熟悉本项目的控制要求。

控制要求:生产线加工形状相同,但材料不同的两种零件,其中一种为金属零件,另一种为塑料零件。在生产线的终端安装有零件分拣设备,将加工完毕的两种零件放入零件分拣设备的转盘内,由机械手将这两种零件送到传动机构进行分拣。

3.项目设计流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体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过程。通过各个项目的完成,学生实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对学生职业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有重要意义。

(1)信息收集

教师提供项目相关资料,教师在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和知识目标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实现物料分拣控制的顺序控制设计法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介绍,让学生了解顺序功能图的画法及转换为梯形图程序的方法。学生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分析项目要求,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2)计划与决策

计划与决策是指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和讨论,制订一个好的工作计划。

学生按小组开展对项目任务的讨论,依据任务要求设计出工作方案,根据自己的方案,对小组成员做出分工,对各项工作做出计划。教师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项目认识的程度,使学生掌握设计一个控制系统的基本步骤,如何分配I/O口,怎样画电气原理图,编程的思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调试程序等。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设计方案,应给予鼓励,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实施

实施是指根据制定的计划逐步进行操作的过程,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接线、软件设计、模拟调试和系统联调等步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安全文明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并将学生的安全、规范操作具体情况在工作任务单上进行记录。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工作、遵守规定的习惯。

(4)检查与评估

项目完成后,指导学生自检自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工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结合他们的团队精神、工作规范等方面的表现最后做出综合评价。

教师对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与回顾,对完成较好组员的表现进行当场认可,对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然后就主要问题进行集中解决,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5)任务拓展

学生在课后完善控制系统,按下停止按钮,完成本次物料的分拣方可结束,以此建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联系,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6)整理现场

执行生产现场的8S管理标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总之,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PLC的教学中,真正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锻炼学生。但是,PLC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只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相关配套材料的搜集整理完善等工作,例如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锻炼,更多工程案例的搜集,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

[2]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J].现代教育,2012(8).

[3]行动导向课程模式与机电专业课程模式改革[J].科技风,2014(2).

中职PLC教学 篇10

一、改革课程内容

对PLC教学进行改革的前提是对PLC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 分析教材

现在的PLC教材种类繁多, 而且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从结构到原理;从编程到调试;从安装到维护无不涉及, 但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因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 结构原理

由于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论性较强, 学习起来比较晦涩难懂, 这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适当降低该部分内容的难度, 必要时可对这部分内容作相应的删减, 重点以讲明、讲透为准。

2. 软件编程

编程是学习PLC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因此对中职类学生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突出和强化了软件编程, 并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系统应用

PLC只有放在具体的应用系统中才具有其现实意义, 也才能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 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联系生产实际分析、讲解PLC的应用。如:PLC控制工业小车往返运输、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的PLC模拟控制等。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讲解, 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 分析生产实际

以往,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 往往不能直接参与生产实践, 到企业后往往还需要进行再培训, 这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声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因此, 课程内容的改革还必须考虑到生产实际。

现在的PLC种类很多, 典型的有三菱、欧姆龙、西门子等。而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都是针对于某种品牌的PLC或某个型号的PLC为例进行分析讲解的, 有时侯它并不能代表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缓解课本内容和生产实践这两者之间的这种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加强对企业所用PLC设备的调研。通过走访企业, 了解企业现有PLC控制设备, 确定一二种较常见的PLC作为学习、分析对象。比如, 我们通过对周边企业的了解, 发现, 现在企业中最常见的PLC品牌为三菱、西门子、欧姆龙、松下等。通过分析比较, 我们最后决定以三菱和西门子的PLC为学习、讲解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穿插讲解。同时通过比较,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常见的PLC的使用方法和编程技巧。

二、改革教学方法

如果说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的话, 那么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 理论教学

所谓的理论教学并不是完全在课堂上进行的, 由于课程的特点, 课堂上的理论课不但枯燥乏味, 而且晦涩难理解, 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将大部分的理论课也都带进实验室甚至生产第一线。比如在讲解PLC的硬件结构时, 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几张图, 几份资料或几个课件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这时, 我就在实验室对PLC进行分解, 让学生更好地、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PLC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又比如在讲解PLC的基本指令时, 可以让学生边学习理论, 边动手实践, 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PLC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专设了PLC实验室和PLC模拟工控室,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做工业小车的PLC控制实验时,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组成结构及控制原理;其次, 要求学生输入程序, 最后进行调试并写出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的得与失。

通过实验,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PLC的认知度, 同时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是大又益处的。

(三) 综合实践

实验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实践教学, 如果说前者倾向于培养学生对PLC控制原理及过程的理解的话, 那么后者更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它牵涉的专业知识更广, 所要求的知识面也更宽。比如在工业控制系统中, PLC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往往还要牵涉到如机械、电工电子、液压、传感器等多学科、多体系的课程内容。因此, 我以小组学习的形式, 安排学生组装与调试包含了机械、液压、传感器、PLC等多学科知识的机电控制设备, 通过这些综合实践, 学生真正理解了PLC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原理。培养了学生基本的PLC控制技能, 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改革考核形式

考核是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及理论考核的易操作性, 在考核时往往是重理论, 轻实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得一些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肯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 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一) 淡化理论考核

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首先, 我们减少和降低了PLC理论部分的考核内容和难度, 如PLC的结构和原理。增加了一些和生产实际相关的知识点, 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类传感器, 检测元件等。其次, 我把可以以实践形式考核的内容都加入到实践考核的内容中去, 如编程题, 以往我们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以笔试的形式完成。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学生对PLC的认知程度, 但是PLC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仅仅通过几道编程题或一张试卷是很难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

(二) 加强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是衡量一个学生对该课程综合掌握情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实践考核, 可以很好的培养和衡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PLC控制步进电机为例, 通过实践考核, 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软件编程能力、硬件维护能力, 而且还可以反映学生对步进电机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对PLC系统的综合调试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

我校与本市区域内多家机电企业保持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利用这个平台, 我经常抽出时间对与PLC控制技术相关的行业和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通过调研, 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校企合作关系, 给学生提供了下厂参观、实习、实践创造了机会, 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反复中, 提高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 通过调研我们及时了解到了PLC应用的一些新领域及企业对PLC控制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 以便我们更好地调整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 使之与行业、企业相适应。为学生将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上一篇:财务公司的投资策略下一篇:健康养老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