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共9篇)
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篇1
0 引言
我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志愿者医院服务工作[1],投资建立志愿者工作站并配齐电脑等物资。迄今已和21所高校团队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成为以医学生志愿者为主的社会实践基地,有2300名志愿者参加了医院志愿服务,累计服务8500人次,服务时间达到2万小时。我院顺应志愿者工作快速发展的趋势,设计研发了医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并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简要介绍研发背景及设计概况,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医务社工和医疗志愿服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志愿者活动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成熟,最早出现在社区服务管理中,包含报名、审核以及活动公布等全套流程,现已成为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拥有实用完善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2],对志愿者的面试、录取、培训、评估及对整个活动的服务流程进行跟踪,全部通过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英国所有的志愿者管理工作都在志愿者服务官网开展,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信息化资源,实现了志愿活动合理高效的组织安排。
我国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尽管经历了APEC、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赛会的磨练,但是这些属于临时建成的志愿者库和管理系统,每次使用时都需要重新调整及建设,没有留下可长期使用的志愿者储备库,不利于志愿服务研究[3]。虽然大型赛会及部分高校进行了先行探索,但其他领域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滞后。例如在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中,天津市的4个试点地区是由项目管理员先签字确认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在纸质手册,然后在网上补登记录,以弥补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4]。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所谓“创新”,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信息容易丢失、冗余,难以查找更新。
2 设计难题及瓶颈突破
我国管理类软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软件通用性差,一家医院使用的成熟大型管理系统,放到另一家医院,往往使用艰难,或者根本无法推行。如果进行修改调整,往往要花费足以重新开发新系统的工作量。另外,即便针对某一家医院的软件,随着使用的深入,也会导致大量的软件内容的修改,一旦涉及数据库参数结构调整,则软件极难自身调整,也需要对软件本身修改,这对软件本身也是一种伤害。调整越多,软件偏离越大,最后走向软件瓶颈。
导致软件无法通用的关键之处,在于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一般根据单位管理模式的不同、业务需求的类型不一,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而使用单位需求往往各不相同,即便是相同的行业,其工作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数据库结构来说,工作模式的细节稍有不同,往往意味着系统结构的极大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行业,管理类软件无法通用的原因。
本系统采用“数据项层级菜单”模式,使同行业的软件,在不同的单位应用,通过修改“数据项库”,就可以达到软件的通用性,最大程度解决了软件难以通用的问题。系统大部分数据项的设置,不再使用常规的在代码中设计的方式,而是由后台自动设置,形成一个综合的“数据项库”。数据项一但有所调整,可以由使用人员直接修改或者新增“数据项库”,修改或者新增的数据项,立即反映到操作层面,每个菜单项都带有一个数字编号,以确定该菜单项的所属“父子级”关系(图1)。
3 数据流程
我院每日门诊量约4000人次,在提供志愿服务的人群中,受过基本医学知识训练的高等院校医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经过前期医学生志愿者访谈以及对苏北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实地调研,研究设计研发一套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传统的志愿者“手工”管理模式[5]。通过该系统,将志愿者管理从原始手工登记统计全面转入信息化平台,自助式注册,身份证签到、签退,各类志愿者信息报表主动生成。信息化管理模式流程,见图2。
4 安装要求
服务器端网络平台:服务器端数据库采用ACCESS数据库;主要开发语言采用java+asp;客户端浏览器要求IE6.0以上版本;客户端操作系统要求旗舰版Windows XP以上版本;运行模式为B/S。
本系统定位的基本原则是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用户只需用鼠标点击电脑界面上的选项卡或按钮,就能执行相应的功能。作为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耗费的资源非常少,个人电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本都能够满足运行条件。操作也很简单,有计算机基础的人无需培训即可使用,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人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也可以熟练使用本系统。
5 界面设计
本系统由志愿者注册平台、志愿者签到平台和管理员平台构成。
5.1 志愿者首次注册
点击“志愿者注册平台”图标→把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不分正反面)进行身份证信息自动读取及录入,选择“学校单位”、“组织类型”,填写手机号,确认注册信息。一般60 s以内就可完成注册。
5.2 自动记录服务时间
点击“志愿者签到平台”图标,把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不分正反面),再点击“身份证信息读取”,选择“项目地点”点击签到或签退。完成单次志愿服务时间的记录,一般15 s以内就可完成全部流程。
5.3“管理员平台”功能
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增加、修改、授权、统计、实时查询、档案检索、权限设置及各种编辑。
志愿者个人的数据参数根据层级菜单项中的数据项进行确定,一旦层级菜单项中的数据面发生改变,则志愿者个人信息的数据项也随之变化,操作人员对各数据项的具体数值选项,也可以在后台随意调整。
志愿服务的信息自动按天、周、月进行汇总归类,自动记录志愿服务的日期、时间与服务时间段。根据志愿者基础库信息与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开发出大量直观详尽的统计图表,便于全面直观地了解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动态管理并分析服务成效。
6 系统技术优势
6.1 自行调整系统参数
本系统主要用于医院志愿者服务管理,由于其可提供强大的后台数据自助式设置管理功能,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将系统参数进行调整设置,轻松自如地将系统调整为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专用软件。经调整后,系统不仅适合医院志愿者管理,也可供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大型活动赛事使用。
6.2 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身份证自动读取功能借鉴高铁取票系统,用身份证自动读取信息功能替代人工注册,运用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和检索功能替代人工数据统计,减少了近98%的原手工录入的工作量。
6.3 全方位无纸化办公
该系统提供强大多方位的统计,并且可以随同系统的参数“自助式”调整设置,可以根据使用者需要组成各种电子统计报表,避免了大量纸质资料的囤积所带来的空间和物资的浪费。
6.4 档案存储及利用更加便捷
所有活动信息和志愿者的信息全部电子化存储,并且提供了海量信息查询检索方案。同时简化了档案的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传送、查询等程序,解决了以往非电子化管理带来的档案存档以及查找历史资料耗费巨大人力、归档困难且易散失的难题[6],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志愿者表彰提供了准备数据。
6.5 增强个人志愿服务体验
系统使用后,实现了自助式的志愿服务流程,有利于培养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便于管理者实时掌握每位志愿者正在参与的各类服务项目的情况,并根据志愿服务的动态信息给予跟踪管理和过程评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确管理[8]。
7 结论
本系统基础技术属于信息化网络管理类型,将网络信息化与二代身份证读取技术应用于医疗机构志愿者服务管理领域,并具有无限的扩展空间。系统的特点在于所有的数据项,都是采用“自助式”管理模式,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进行调整更新,使系统各数据项可以自由灵活“变身”,生成适用于不同类型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运行,运行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志愿者管理工作向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摘要:我国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通用性差的问题。本课题设计与开发的志愿者管理系统采用“数据项层级菜单”模式,可最大程度解决软件难以通用的问题。本系统由志愿者注册平台、志愿者签到平台和管理员平台构成,可实现对志愿者的信息管理从原始手工登记统计模式全面转入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读卡器,医学生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梅,孙忠河.志愿者医院服务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2):87-88.
[2]宋杨.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3]邹敏.基于J2EE的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东华大学,2013.
[4]张文峰,鲜荣华,彭小斌.基于“军卫一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7):99-100.
[5]汤佳,沈杏华,郭迎.医院志愿者管理及服务创新初探[J].中国医院,2011,15(11):76-77.
[6]王洁松.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1.
[7]关婷,郝徐杰,陈红.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医院志愿者管理水平和精度[J].中国医院,2013,17(8):41-42.
[8]孙忠河,许若飞,马俊,等.公立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确管理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8):1062-1065.
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篇2
为进一步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推动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的志愿服务深入开展。9月24日,交口街办组织社区志愿者在辖区内开展慰问空巢孤寡老人活动。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走进老人家中,为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拉家常,询问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并叮嘱老人注意防火防灾等平时应注意的安全隐患,遇到事情及时与社区和邻居联系。对于志愿者们的关爱,老人们非常感动,并连连感谢志愿者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通过这次志愿行动,让社区志愿者们进一步了解了社区老人的生活和需要,也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交口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负责人表示,关心和关爱老人是社区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会做到更好,并以此来带动整个社区居民,争取做到邻里和谐,邻里热心沟通,邻里关心关爱,使整个交口社区形成“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为构建美好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篇3
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一个社会结合体 (或一群人) , 其传播具有交互性和象征性过程。 (凯瑟琳·米勒, 2000) 组织传播中, 社会网络是共意动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本文的研究案例是这样一个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是独具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非营利社会公益团体, 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基于“宝贝回家寻子网”这一公益网站而建立的, 网站创建于2007年4月29日, 后考虑到志愿者人数的增加及相关活动需要联系, 于2008年1月18日建立此协会。“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是公益组织, 不同于传统的规格严密的组织, 它依托于网络, 形成了与传统意义不同的社会网络, 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 让每个寻亲者的信息量扩大, 寻亲效率及寻亲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变大, 不论是对寻亲者还是协会的志愿者都会起到激励作用, 从而形成更多的共享意义。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 从该组织的社会网络建构开始, 研究信息传递与组织社会网络建构的相互关系。
二、信息传递与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理论 (1) 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 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 (周雪光, 2003)
社会网络并非一成不变, 对一个组织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会逐渐扩充, 形成一种动态。达沃指出社会网络这一概念应包括四个纬度:结构、资源、规范与动态过程。结构纬度系之社会关系的类型、关系的强度、网络的大小等, 在社会网络文献中这些已经成为老生常谈。资源纬度是指人们可从关系中获得满足其需要的东西, 通常区分为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规范则由规定网络内或网络之间行为的规则、要求与禁忌等组成, 深受文化的影响, 不同文化下社会网络的规则大为不同。而社会网络过程涉及社会网络如何在一定脉络下因时而变以及个人如何操控其社会网络, 例如社会网络的大小变动、个人与其网络成员的交往或交换。社会网络学者认为, 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可以从三个向度来理解:网络建构、关系维持与资源动员。 (何雪松, 2005) 这些是针对单个的人来说的, 对于组织来说, 社会网络建构、关系维持与资源动员的过程与单个的人有相同之处。
对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其信息传递及社会网络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 网络聚合人气
一对曾经有丢失孩子经历的夫妇创办了这样一个储存丢失孩子信息库的网站, 一些寻找孩子的亲人发现并加入, 网站小范围地扩散开, 经过一段时间, 网站已聚合了一定数量的人气, 但他们只是关系松散的网友联盟, 并没有形成组织。
2. 利益相关者初建社会网络
两年之后, 网站聚合的人气已经较大, 单纯的聚合已不能满足此联盟的需要,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 这就有了组织的雏形, 初期的社会网络由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2) 构成, 志愿者团队、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福利院、救助站、丢失孩子的家庭、寻找家庭的孩子、公安民政部门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3. 信息传递促进社会网络的扩充
一个组织刚成立时的社会网络较小, 扩充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延续, 这是一个可长可短的过程。一开始就发源于网络的“宝贝回家”, 凭借自身优势, 靠信息的传递, 社会网络迅速扩大。区别于传统组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传播信息方式,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通过网络让信息可以随意传递, 只要愿意, 可以直接与组织中的任何一员对话。在现实中, 丢失孩子的家庭并非都拥有雄厚的财力去寻找孩子, 因为各自的社会网络大小、社会地位高低不同、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 每位家长所得到的信息也不同, 贫困一些的家庭找到孩子的几率有可能比较小, 而依托网络组织的存在, 各种信息免费共享, 可以使经济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扩大自己的信息量, 从而提高寻找到孩子的几率。信息的共享促进了社会网络的扩大。
每一个新成员的加入, 都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介入, 社会网络加速扩大。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 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即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 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因此, 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孤立的人出发, 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入手, 即当个人进入网络时, 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 他还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对齐美尔来说, 一个人同时参与了很多其他群体, 身上带有很多其他群体的印记, 因此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又把他所隶属的群体关系带到这个刚刚参加的群体中来, 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周雪光, 2003:114)
对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这样一个纯公益组织, 大多数志愿者只是在空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 每个人都有其他组织的身份, 他们的加入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 而且是另外一个组织的印记。比如, 在论坛中发现一位网友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是律师, 通过对他言论的追踪不难发现司法的痕迹, 在这样的专业人士加入之前, 该组织如果遇到法律问题要到律师事务所咨询, 这是两个组织之间的交流, 但是有了这样的志愿者加入之后, 对这些问题的咨询只要在组织内部进行即可, 大大增加了协会的办事效率。另外, 由于律师平时的工作就有可能接触到失踪儿童, 这就成为“协会”失踪儿童信息库的一个来源, 而这个来源是普通人比较难得到的。
4. 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促进信息传递
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案例中, 信息对参与者的帮助可以增加寻亲者的希望及寻亲成功的几率, 从而维持组织中的各种关系, 该组织成员通过组织为其提供的社会网络及信息进行资源动员, 使整个组织存在的意义更大, 而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恰恰也是从庞大的社会网络中获得的。那么, 社会网络与信息之间是怎样互相促进的呢?
曾经, 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只能作为理论, 而互联网的出现让其变为现实。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的经历和触及范围都是相对的,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走失的孩子基本像是大海寻针, 然而互联网中庞大的人际关系, 让每个人成为一个结点, 联结无数条通向不同群体的线, 某条线经过曲折的道路之后, 到达的或许就是你要寻找的那个人。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社会网络就是这样通过互联网功能放大的, 每个重要结点都有志愿者的出现, 使线路畅通的几率变大。一天, 某个志愿者在街头看到一些流浪乞讨的孩子, 他拍下后上传到“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网站;另一天, 一位伤心欲绝的母亲在网站上看到这张照片, 通过网站联系到这名志愿者, 从而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这其中或许只有三四个人的距离。而这样的关键人物在非网络时代是很难被联系在一起的。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 它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效果。通过弱纽带,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曾经一部分功利性的社会网络研究者认为, 这有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 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营造足够大的人际关系网必不可少的。在非网络时代, 空间和时间都影响了这种“弱纽带”的作用, 而利用互联网, 随时更新的丢失儿童数据库可以弥补因时间、空间造成的缺憾。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 有强、弱关系这一对概念, 这其实是一个理论, 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在传统社会, 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他认为这是一种“强关系”现象, 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 (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 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 , 用中国人的话说, 就是关系很铁。同时还存在另一类更为广泛的“弱关系”, 其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 (即交往面很广, 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 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 , 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 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兰诺维特认为, 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则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纽带。他从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 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 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 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 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 关系密切为强关系, 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 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 反之则为弱关系。 (滕云, 杨琴, 2006, 转引自周长城, 2005)
从这样的测量维度来看,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很多利益相关者都只是泛泛之交的弱关系, 但这种弱关系的普遍大量存在, 让组织获得更多信息, 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结论
在这个通讯技术异常发达的时代, 信息对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社会网络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把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其社会网络的建构与扩大、信息在此社会网络中的传播, 以及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 虽然只是表征性的描述, 并未深入分析, 也算是一种尝试。
摘要:社会网络是共意动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在现今通讯技术异常发达的时代, 有组织的社会网络系统与信息的传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选择一个基于网站形成的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 看组织之中信息传递与社会网络形成扩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网络,弱关系,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参考文献
周雪光 (2003) :《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凯瑟琳.米勒 (2000) :《组织传播》 (第2版) , 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何雪松 (2005) :“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6卷第3期, 78-85页。
滕云、杨琴 (2006) :“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获取”。 (来自google学术搜索, 发表地点、时间不详) 。
青年志愿者慰问老人慰问信息 篇4
近日,XX供电公司输电设备组青年志愿者来到府山社区,在换季来临前慰问结对三年多的孤寡老人,这是该公司输电设备组“阳光团队,爱心联盟”帮扶孤寡老人活动的缩影之一。
府山社区的姚奶奶如今已94岁高龄了,膝下无子女,生活很是艰难,是XX供电公司输电设备团支部重点帮扶的对象。考虑到老奶奶没有什么收入,生活比较拮据,志愿者们为她送去了大米、牛奶、鸡蛋等生活物资。老奶奶见到志愿者们的到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兴地说:“感谢你们又来看我,又给我带了这么多的东西。”志愿者们仔细询问姚奶奶的生活状况,并叮嘱她要注意天气变化,保重身体。随后志愿者们又来到社区的许愿树前,认领了两位“微心愿”。
XX供电公司公司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在全社会弘扬帮老扶弱的良好风尚,传播爱心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同时也展示了电力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医院志愿者管理及服务创新初探 篇5
1 志愿者服务及管理的特性
1.1 无偿性
志愿者管理在各种组织管理中难度是较大的。由于是志愿行为,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个人倾向。对志愿者的约束不能像其它组织管理一样通过行政手段或强制性的条例进行干预。此外,因为是无偿性,志愿服务不追求物质报酬,强调的是奉献精神,亦不能通过有偿的经济手段激励志愿者。
1.2 短期化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志愿者服务活动仅满足于短期化的活动,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工作也只有在“3.5”学雷锋活动、“12.5”国际志愿者日或某大型活动召开前才开始大张旗鼓的开展[1]。
1.3 单一化
现在国内医院志愿者发展情况与国外的医院志愿者服务相比,服务项目单一,还主要以宣传和简单的秩序维护工作为主,声势浩大却又缺乏效益。
1.4 缺乏科学性
长期以来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缺乏科学性。部分管理者认为,自己从事的是具有爱心的公益事业,其组织成员与企业的雇佣员工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在组织过程中他们常常避讳谈对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组织物质资源与资金资源的处理上。
由于上述原因,医院志愿者服务一方面很难产生持久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参与者将志愿者等同于短期的义务劳动,难以形成良好的志愿者文化,造成严重的人员流失问题。
2 创新志愿者管理模式
我院志愿者服务组织由院团委统一领导,为每位志愿者建立了志愿者人事档案,包括报名表、签到表、考核记录等,制作了志愿者服务证,对服务、培训、奖惩、注册等情况进行记录,方便日后考核,并严格规范志愿者服务计时体系和服务章程。
2.1 现代化网络管理
我们突破传统志愿者松散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既符合志愿者自主参与的特点,又能有效的节约管理人力成本。
在内网上设立了“志愿者之家”版块,下设“关于我们”、“新闻动态”、“门诊志愿者报名”、“活动招募”、“志愿者风采”、“志愿者感言”六个栏目。“关于我们”中有志愿者管理的相关条例及注册报名的表格,下载填好后回复给我们即已注册报名。有活动时我们在网上发出活动招募启示,由志愿者们自由跟帖报名,达到招募名额时,再由我们跟帖公布确定名单。“门诊志愿者”因为是个常态化的工作,因此单独设立一个栏目,每两周发布一次门诊志愿者招募启示,院内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科内排班提前确定报名哪一天的门诊志愿者。
网络跟帖的方式非常易于招募志愿者。(1)易操作。便于组织者确定招募人选,在志愿者众多的情况下,节省组织者时间精力打电话逐个询问是否有时间;(2)透明度强。院内职工都可以看到报名人员名单,无形中监督的同时也是对志愿者付出的认可;(3)有可比性。报名时要列出选择时间、姓名、科室、联系电话等信息,各科室报名人数的多少也能显示一个科室的志愿服务成效;(4)更具亲和力。职工易于接受这种招募形式,没有任务式的强硬,而且可以随意发表和交流自己的见解。
2.2 对志愿者付出的认可
如何对志愿者的付出给予认可?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志愿者工作效率、增强志愿服务稳定性的一项措施[2]。用钱财奖励的形式显然有悖于志愿者“不求回报”的精神,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来,我们突破一般精神奖励的局限,创造性地对志愿者的付出进行认可和鼓励。
2.2.1 设立“优秀志愿者”奖项。
要求院内职工每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最低时限设为2小时,无上限。一年365天,要求最低2小时的服务时间,只要抽出私人空余时间的较少部分,比较容易达成,这样加入到我院的志愿服务团队也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可以在相对轻松的氛围内,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心。设立“优秀志愿者”奖,每年年终依据“服务频率”、“服务时间”、“服务质量”等有关标准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服务频率”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服务时间”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长短,“服务质量”是指从事志愿服务的效果[3]。
2.2.2 共享志愿服务成果。
对于志愿者而言,每一次志愿服务的收获就是被帮助对象的认可,以及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体会。鉴于此,我们对每一位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院内网或院外网上给予了报道,有的是新闻报道,有的是图片报道,比如给每一位门诊志愿者拍摄了服务照片上传到院内网“志愿者风采”栏目,在加大对志愿服务宣传力度的同时也是对志愿者本人付出的肯定。内网“志愿者感言”栏目是志愿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参与的志愿活动发表体会和想法,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加平易近人,富有感染力。同时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经验讨论分享会,鼓励志愿者在会上谈体会及经验这种与大家共享收获的方式,可以解决报名时热情如火,参加过几次志愿服务后却备感无趣进而销声匿迹的问题。2.2.3建立志愿者基金。由医院拨款设立了志愿者基金,志愿者活动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摆在医院面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设立志愿者基金用于志愿者活动给予资金上的补贴,可以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益,保障医院志愿者活动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3 创新志愿者服务模式
3.1 志愿者常规服务
我们的志愿服务涉及面广,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每日门诊白天导医导诊、咨询、解释、陪同等服务外,还有急诊的夏季晚间导医导诊,进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义诊活动,无烟医院的禁烟劝烟活动等。我们还根据各种社会性的节日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如3月5日学雷锋日进社区开展“学雷锋”健康咨询便民服务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为老百姓提供服务;5月15日助残日,去特教学校为聋哑儿童和盲童进行义诊体检,并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
3.2 志愿者病房服务
我们还开拓了志愿者病房服务这一新领域,目前正在试行的是放化疗科的肿瘤病房,志愿者是由本院的医护人员和医学院校学生两部分组成,他们自愿报名,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服务中,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他们就进入病房与患者聊天,采用暗示、陪聊、分散注意力等心理疗法,安抚他们的心灵,使其摆脱心理阴影,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这项志愿服务活动的难点在于“长期性”,有的患者盼望能有人和他们聊天,这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安慰,但如果只能开展一两次,患者会很失望,情绪上的起伏对他们的身体也会有影响。所以我们要建立严谨的病房陪聊制度,保证这项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3.3 设计医院志愿者项目
一个有生命力的志愿者组织,必然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创造来保持其组织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一些独特和有意义的志愿者项目,如春节前组织志愿者爱心义卖,将筹来的款项资助那些比较贫困的住院患者等活动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聪明才智,突破一般志愿服务短期化和形式化的弊端,不断深化医院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形成医院志愿服务的良好传统和优秀文化。
在人力资源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志愿者作为人力资源的一种医院组织管理中很需要管理者重视的重要资源之一。志愿者通过实现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的全方位服务,来不断完善医院的服务职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也是传播医院文化,呈现人文关怀,表达医院善意,树立医院形象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在医院形象被不断曲解甚至妖魔化的今天,头戴小红帽,臂挽红袖章的医院志愿者微笑的形象,就像一阵阵暖人的春风,轻拂过每一位被帮助的患者心田。医院志愿者服务对于落实好卫生部“三好一满意”活动的要求,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亚囡,孙玮,李士雪.医院志愿者服务管理探索与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7):1321-1325.
[2]时秋芳.医院志愿者管理探讨[J].医学信息,2010,4:965-966.
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方式研究 篇6
图书馆志愿者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 志愿为了知识信息的自由、平等、广泛有序传播而参与图书馆服务或活动并进而奉献社会的个人或团体。图书馆志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行为和志愿服务行为的有机融合, 其在无偿、公益、利他的基本原则上, 与图书馆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这种契合表明图书馆之所以吸引志愿者, 是因为图书馆有使志愿精神发扬光大的优势和环境。图书馆志愿者是图书馆宝贵的、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同时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图书馆开放自己、拓展其社会职能的标志, 更为重要的是向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形成一种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图书馆事业, 提高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社会氛围。
二、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
目前, 许多公共图书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每次有活动时由各部门分别招募志愿者, 重复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久而久之, 有的志愿者就不愿意来了。有的志愿者因为没有老师或组织监管, 工作马虎不认真、迟到早退, 甚至招来投诉或与读者起冲突。
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国家法律或部门法规, 省一级的地方性法规仅有广东、山东等省份通过的有关青年志愿服务的条例。因此, 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强, 最终导致图书馆难以吸引和留住志愿者, 特别是高素质的志愿者, 志愿者服务也就难以深入开展下去。
(二) 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工作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公共图书馆招募来的志愿者是来自各行各业, 专业水平、知识技能等参差不齐, 即使他们所服务的岗位任务简单, 也经过了简单的培训, 但是由于他们对图书馆这个领域比较陌生, 这就造成了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的局面, 导致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 志愿者培训工作不到位, 岗位设置单调。
对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但是许多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主要是针对某一岗位的培训, 很少有综合系统的培训。这样, 无法让志愿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图书馆具体的服务范围与技能, 更无法提高志愿者的素质以及其工作能力。
公共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往往是从图书馆浅层次需求出发, 志愿者们被安排的大多数工作仅限于读者服务方面。主要是阅览室的图书整理、书库排架、上架、打扫卫生、外借服务、读者办证咨询、文明巡视等相对简单、机械的工作内容, 忽略了志愿者的个人能力锻炼和发展需要, 导致志愿者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这会造成人才浪费, 也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从而影响其服务效果。
(四)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很多公共图书馆没有仔细分析了解志愿者的文化层次、职业特点和个人意愿, 没有协商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没有让有专长的文化志愿者得到发挥的空间, 更没有根据志愿者的自身诉求对志愿者进行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相应奖励。志愿者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图书馆的重视、关注和肯定, 进而对志愿服务热情减退, 难以实现志愿者服务的价值。
三、网络互动平台对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意义
图书馆志愿者队伍是一个建立在自愿服务基础上的、相对松散的团队, 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好志愿者队伍为图书馆读者提供更优秀的服务, 网络互动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 有利于满足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凝聚图书馆志愿者。
网络互动平台为志愿者提供能胜任图书馆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使其能适应并很好地完成工作, 实现自我价值, 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志愿者的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 也就更有了自我奉献的动力。互动平台能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从而改进图书馆的工作,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实现图书馆与读者在现实中的良性互动。还有,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减少了图书馆与志愿者之间交流的隔阂, 通过实时互动增加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凝聚力。
(二) 有助于降低资金, 改善工作效率。
在平台上策划、安排、交流、决定等志愿服务活动, 能够降低人员投入、设备的使用和较少资金。网络是当今最便利的交流途径, 如果局限的讲, 少量的工作人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很多工作。图书馆志愿者的组织含有分散性和不定性。只需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员发出一条信息, 志愿者便可被通知到。实时消息可以及时的传达给每一位注册的志愿者, 获得运用最少的资金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互动平台对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主要功能
(一) 以实名注册功能保证信息可靠。
网络互动平台通过开通实名注册功能, 保证志愿者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这是平台发展的重要基础。实名注册功能实现后, 可解决志愿者身份真实性问题, 保证志愿者招募信息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同时, 为今后的志愿者服务项目配对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在网络互动平台上招募。
通过图书馆志愿者网站进行广泛宣传和展示, 可以无形中培养和吸引一大批潜在的志愿者队伍, 除了常规性的招募项目外, 碰到大型的活动比如图书搬迁、读者宣传月等也可临时性招募。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为志愿者提供及时的志愿服务信息, 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展示, 并通过平台进行招募报名, 可大大节约运作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网上招募只是招募的前期工作, 正式录用还需要通过网下的考核选拔。
(三) 在网络互动平台上培训。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 培训个体成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反复使用;再加之网络空间的高速度和灵活性, 可以帮助志愿者之间共享相关数据, 整合有关活动过程, 实时分享各种信息, 保持较高的培训效率。
(四) 加大图书馆志愿者品牌宣传力度。
图书馆利用平台对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 通过新闻、图片、视频等网络技术手段和方式进行展示和宣传;通过平台在社会上和志愿者群中进行广泛宣传, 与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等进行互动宣传。这些措施既可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还可充分展示和宣传图书馆志愿者的品牌。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建立一个互动平台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能否建好、如何运营好才是关键。因此, 图书馆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同时, 要加大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的力度、充分重视平台建设的效能, 从而进一步促进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探索出适合本馆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汪海波, 胡昌平.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综述[J].图书馆, 2012.2.
[2]徐恩元, 黄黄.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 2011.6.
[3]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10.2.
探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 篇7
一、基本概念与内涵
谈及志愿者管理, 三个核心概念: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和志愿者 (1) 。
志愿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 依其自愿意志与兴趣, 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 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 (2) “。志愿精神支撑着志愿者, 由于志愿者活动基本上没有报酬, 即使有但也是很少量的薪酬, 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因为有着奉献的精神、不求志愿报酬, 来参加志愿活动, 本着帮助他人、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谈到志愿精神时做了这样的概括:“志愿服务组织产品的本质与特性, 主要在于改善人类生活, 以及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其精神是仁爱的、利他的、为公益着想的, 其做法应兼具系统性、持续性与前瞻性“ (3) 。对于志愿者也是如此, 他们参与志愿活动更多的是能够提升自己, 是自身的内心得以升华, 也是内心精神追求的体现。
志愿服务, 是志愿精神化作行动的具体体现, 志愿活动多种多样, 志愿者自发地在志愿服务中, 承担负责任务, 彼此之间相互配合, 不计报酬地为他人与社会提供服务。
志愿者, 也被称为义工、志工, 具有志愿精神, 同时也是志愿服务的主体, 志愿者一般分为全职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全职志愿者有固定薪酬, 很多机构是需要全职志愿者按照正常上班;而临时志愿者则是依托每一次的志愿服务进行活动, 大多数都是具有无偿服务、助人为乐的特征。
二、志愿者类型与职责
通常情况下, 非盈利组织的志愿者根据其工作性质, 可分三类 (4) :
(一) 管理型志愿者。
加入理事会或担任顾问, 是非盈利组织领导层的成员, 参与组织的决策与治理。在机构中, 管理型志愿者要担当领导职责, 与员工沟通, 了解机构的工作, 建立自由平等的氛围, 同时也是决策者。
(二) 日常型志愿者。
参加组织日常工作并担任一定的角色包括策划、管理、协调等, 和组织的其他员工一样能够每天按时上下班。该类志愿者负责都是日常的、常规的工作, 计划每天的志愿服务工作, 也需要负责一些后勤工作, 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三) 项目型志愿者。
主要参加各种项目或活动, 为之提供支持, 主要集中在项目或活动开展期间, 一旦项目或活动结束, 志愿服务也告一段落。项目型志愿者以项目开始而正式参与志愿者服务, 以项目告终而结束志愿服务, 具有短期偶然性。
三、志愿者管理原则
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对于志愿者的管理也具有独特性。
(一) 招募前的准备。
在志愿者招募前, 要先定位组织, 组织需要什么样的志愿者, 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制度建设是否适合招募志愿者。对于项目而言, 也是如此, 有经验的长期志愿者根据活动性质, 进行对项目的定位, 确定所需志愿者的范围。
(二) 志愿者的定位。
要明确所需招募的志愿者是什么类型, 志愿者应该如何参与志愿服务, 计划志愿者的服务具体内容, 对志愿者的能力风格进行分配, 让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更好的发挥优势, 完成项目。
(三) 平等承诺。
在非盈利组织当中, 没有官僚主义, 没有等级, 组织内所有的员工, 包括领导者、管理者、一般志愿者与临时志愿者, 他们都是相互平等的, 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互助工作。在非盈利组织当中, 尤其是对于临时招募的志愿者, 组织往往都会让其能够在志愿服务当中发挥自主性, 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可以发挥自我的能力, 为项目服务贡献能力。
(四) 公开招募、择优录用。
除了传统的招募过程, 在非盈利组织当中, 根据项目的具体特殊性, 除了基本的专业能力考察外, 还需要考察志愿者道德修养、志愿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成熟稳定等品质。在一些志愿活动中, 如常见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经常要下乡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会遭遇一些困难, 志愿者是否能够克服困难, 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另外, 志愿者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 例如去敬老院, 遇到老人突然发病, 去到幼儿园, 与孩童玩耍遇到的学生的争执与冲突, 志愿者是否能够成熟处理突发问题, 这对于志愿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所以在招募的过程中,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择优录取, 争取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志愿者。
(五) 教育与训练。
对于招募的志愿者, 都会进行教育与培训。志愿者经过指导与培训, 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 确定自己的义务与权利, 熟悉组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经过训练, 志愿者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培训的方式一般包括讲座、阅读、探讨、实地参观、观看录像、专题案例分析等, 通过这样灵活的形式, 志愿者能够快速清楚组织项目的目的, 也能够明确自己在项目组织中的角色与定位。
对于长期的全职志愿者, 非盈利组织内部设有规章制度, 对志愿者的日常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对于临时短期志愿者, 组织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约束, 一方面, 对于短期志愿者的培训成本较高、而且也会限制临时志愿者的一些发展;但另一方面, 无制度的约束管理, 会让这些志愿者活动很容易打乱, 没有系统性。部分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 如果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他们之后就会退出志愿服务, 认为非盈利组织没有坚持初衷, 一些志愿服务过于形式化, 所以在对志愿者的教育与长期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 协调与协助。
非盈利组织当中, 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协助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项目服务, 都需要志愿者们进行配合。尤其是对于项目性的志愿服务, 很多志愿者之前都相互不认识, 也不清楚每个人的办事方式, 因此在活动中, 为避免冲突, 就应该多沟通。很多志愿服务都是长期性的、周期性的, 因此有很多志愿者都是有经验的, 前辈可以在各方面对后辈进行指导, 并且帮助新的年轻的志愿者成长更多, 也让其能够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协助他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协调与合作交流能力。
(七) 及时记录。
志愿服务, 都是在帮助他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同时对于志愿者本身, 也是他们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具体体现。志愿者的活动记录、成长记录与个人总结都会对之后的志愿服务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非志愿者看到这些文献资料也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整个活动的流程与进程, 久而久之, 对于机构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 文献或者图片资料, 也可以经过制作宣传志愿服务, 吸引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其中。
(八) 鼓励和重用。
非营利组织当中, 全职志愿者的工资都相对较低, 对于留住长期志愿者应当有物质方面的鼓励, 但更多的还是关注在精神鼓励方面。对于临时志愿者, 很多都是大学在校生, 大学在校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首先也是为了锻炼自己, 奉献自己、帮助他人, 他们也想在志愿服务当中收货更加真实朴实的自己, 因此对于这类短期志愿者, 精神上的鼓励相当重要, 同时, 在一些服务中, 也应该有适当的授权、放权, 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放手一搏。
(九) 提供必要的经费。
毫无疑问, 志愿活动是需要有必要的经费进行管理志愿者, 全职志愿者需要固定薪酬, 而相对于临时志愿者, 非盈利机构提供的经费都包括车费与膳宿补贴。尽管经费很少, 但也能为很多生活收入水平低的志愿者提供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条件。充足经费还体现在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充足方面, 经费充裕对于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是更有积极意义。
(十) 绩效评估。
不同于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不是为了追求利益为主, 但其是非常追求效率的。有的机构可以得到政府或者企业家的资助, 但绝大多数非盈利组织都是靠活动自筹经费, 或得到企业家或社会的捐助。在相对有限的经费下, 也要保证活动的开展, 因此对于志愿者的要求更好, 绩效评估有利于形成竞争的风气, 让志愿者们更有动力继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完成志愿服务活动。
四、结语
非盈利组织的核心就是志愿者, 志愿者的管理关系着非盈利组织的发展。首先, 非盈利组织应该有自己的机构理念, 组织文化是组织能够成功的必须条件, 也是吸引和留住志愿者的关键因素, 让志愿者有认同的理念。其次, 志愿服务也很重要, 志愿活动尽可能丰富多彩, 营造团结互助、公平有序的环境, 可以使用营销的方式公开招募择优录取志愿者, 对志愿者后期教育与培训, 关注志愿者的成长。
摘要:当前, 中国许多城市都成立了非营利组织, 在这些机构当中, 志愿者是其内部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志愿者的管理是非盈利组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志愿者的管理成功关系着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同时对于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也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从非盈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概念内涵、类型职责、招募、日常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为非盈利组织留住志愿者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志愿者,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第161页
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管理工作 篇8
一、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明确招募需求, 确定招募计划。会议需要志愿者做什么?首先, 需要明确会议中都有哪些工作需要志愿者协助完成。通过分析学术会议的主题、目标和工作范围, 分解会议涉及的所有工作任务, 明确哪些工作任务或活动适合并需要志愿者来完成, 并列出志愿者工作岗位任务清单 (包括会议名称, 预计工作量, 须完成时间等要素) 。然后根据这个工作任务清单生成志愿者岗位和岗位需求数量表, 如:
志愿者工作岗位任务清单
会议名称:
起始日期:
结束日期:
志愿者数量:
志愿者每天工作时长:
会议情况描述:
志愿者岗位需求表
志愿者工作岗位1:
志愿者工作描述:
此工作所需志愿者要求:
此工作所需志愿者数量:
志愿者工作岗位2:
志愿者工作描述:
此工作所需志愿者要求:
此工作所需志愿者数量:
会议能给志愿者提供什么?志愿者都有自己的需要, 而这些需要和会议组织者的需要可能不同。他们的需要可能包括下列所有或其中一部分:能够带给他们其它就业机会的工作经历;新技能和新知识;获得乐趣;探索和发展自己不同方面的机会;从会议组织的领导者那里获得推荐或介绍;做一些正面的和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的机会;个人经历的体验。根据上述志愿者可能的需要, 明确会议能满足志愿者哪些需要或是否提供额外的报酬。
招募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志愿者的选择 (如学校、专业、年级) , 数量, 招募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招募方式 (如海报、传单、邮件、网站广告、招募会议、学校相关部门推荐等) 。
志愿者招募与面试。志愿者招募步骤主要包括: (1) 发布工作描述。作为招募计划一部分, 须有一些简短的工作描述, 可以向潜在的志愿者展示志愿服务所需具备哪些特殊技能和经验, 以及需要投入的时间。 (2) 填写申请表。让志愿者填写一个简单的申请表,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兴趣范围、技能、可工作时长、相关的工作或志愿者经验、以及紧急联系人。 (3) 面试。面试能直观地了解志愿者的兴趣和经历, 以及言谈举止等个人素质。 (4) 推荐信。如果志愿者工作涉及到一些特殊的责任或经验, 如负责会议现场报名的工作人员, 需接触现金者等, 还需要志愿者提供推荐信。
场地熟悉与培训。志愿者对会议场地/环境的熟悉是确保志愿者顺利工作的关键环节。场地熟悉环节同时是发展与志愿者的关系中的重要基石。借此机会可以将大家聚在一起, 确保所有的志愿者了解这次会议的使命、目标和任务, 以及志愿者在现场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流程。需要强调的是, 一旦他们开始为会议志愿工作, 他们就代表了会议组织者。会议的志愿者管理团队不可能总是围绕着他们, 纠正他们说错的话。因此, 必须确保他们充分理解、了解会议的相关工作安排和工作流程, 从而能够对别人准确描述相关会议信息。为确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对会议信息和工作任务了如指掌, 建议给志愿者分发一份简短的工作手册 (包括会议信息和志愿者主要工作职责等) 。
整个场地熟悉与培训的议程包括:让我们认识你——让志愿者们介绍自己, 可以打破沉默, 让每个人开始说话;概述会议的主题、目标、议程;概述会议场地布置 (包括子会场等) ;概述会议志愿者政策 (如果需要请假要给组长打电话, 不要代表会议组织对媒体说话, 等等) ;概述志愿者的组织架构 (确定不同小组人员、组长等) , 汇报关系, 以及主要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模拟演练——由志愿者小组长带领各自的小组分赴各个会场、岗位, 熟悉各自的实际工作场地、设备和工作流程等;最后花10-15分钟开小组会议 (小组长组织) , 讨论他们要准备的工作, 这让志愿者立刻进入角色, 开始承担责任。
二、会议中的志愿者管理
确保志愿者需求得到满足。在具体的会议执行中, 应确保志愿者的需求 (上文描述的几种需求) 得到满足, 尤其是志愿者在工作中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或解决了问题应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 从而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积极性。以下是相应的一些办法:
(1) 让志愿者看到其工作产生的影响。志愿者们需要看到他们的工作带来的变化——这是感受成功的一部分。 (2) 帮助志愿者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 以及志愿者和其他组织的联系。人们愿意做志愿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识新朋友。创造一些机会, 让志愿者们互相认识, 协同工作。 (3) 给志愿者锻炼技能的机会。了解志愿者们需要或对什么技能与知识感兴趣, 并创造一些学习机会。 (4) 让志愿者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确定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案前, 建议多听听志愿者们的意见和建议。 (5) 赞赏志愿者。大多数人需要对他们的事情获得赞赏, 特别是当他们捐赠了自己的时间。
工作评价与反馈——私人会议。志愿者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冲突或工作失误的地方, 此时也应及时给予反馈, 但需要注意技巧。针对某个志愿者出现的工作失误、问题, 建议采取私人会议的形式, 避开其他工作人员或志愿者, 与该志愿者进行一对一对话。建议志愿者协调人先问以下几个问题: (1) 到目前为止您感觉如何? (2) 您觉得您做的是您之前以为您要做的事情吗? (3) 做志愿者有哪些地方让您开心? (4) 您觉得哪些地方对您有挑战, 或者您觉得应该有不同的做法?通过这几个问题先听志愿者说, 引导志愿者自己提出存在的问题, 这样会更容易讨论解决问题。
在给志愿者反馈的时候, 先反馈正面内容再做批评性反馈。因为从心理学上看, 大部分在先听到表扬性话语之后会更容易接受批评意见。另外如果必须要给批评性意见, 不要花太多时间反复说出错的地方, 而是要找到解决方法, 让志愿者不再出错。例如, 如果有人似乎不能准时, 可以建议由另外一名志愿者给他/她打电话提醒他/她, 或约上他/她一同出发前往会议地点;同时也询问志愿者本人是否有解决办法。因为如果是志愿者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他/她可能会更愿意执行。
工作冲突的解决策略。工作中有冲突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冲突, 很可能会对团队造成破坏。以下是处理冲突的一些基本策略: (1) 鼓励志愿者在冲突一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对话, 面对面对话, 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如果谈话不能解决问题, 管理者应该与双方分别见面, 公正客观地了解问题。 (3) 在听了双方对问题的讲述后, 管理者应该将两个人叫到同一个房间里, 协调他们讨论以找到解决方法。请他们二人不要集中在责怪对方上。 (4) 一旦找到解决方案, 向双方强调您对他们两人都很重视, 但是对一个团队来说, 一起工作能够合作很关键, 希望他们两人都能作出相应努力, 成为团队的一部分。会后要紧密观察效果。 (5) 如果管理者和志愿者之间出现冲突, 您可能需要一个团队外的人进行调和。
处理人际间的冲突是工作中最无趣的地方, 但却是不能交给他人去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情形下, 关键是要在问题一出现的时候就着手解决, 而不是拖延或希望问题自己会消失。如果从一开始就冷静公正地对待, 会有较大的机会花最小的努力解决问题。当然, 最好的避免冲突的办法是招募优秀的志愿者, 能和他人和睦相处的人。
三、会议后的评估与反馈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探微 篇9
一是志愿者的选择。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更好的服务精神, 还要有很好的奉献精神。同时, 从教育的技能要求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并且, 这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选择, 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时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服务对象, 建立一定规模的志愿者资料库, 以便为选择志愿者提供参考。执行这种选择过程的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 并让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
二是志愿者的培训。制度化的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的成长是有益的, 也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培训可以稳定志愿者的志愿心理, 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培育志愿精神, 弘扬志愿文化。在培训中, 安排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一些相关活动, 可以巩固培训的效果, 活跃培训的氛围, 同时, 志愿者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进一步增进了志愿服务的共识, 让志愿者在集体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融入志愿者队伍, 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是志愿者的组织。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提升志愿活动效率的一种保障, 同时, 精细化的志愿者组织, 一方面能唤醒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另一方面也能让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活动, 避免志愿活动出现问题, 如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组织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农村社区组织, 借助这些机构和组织, 可以让志愿者获得更方便的志愿服务渠道。在组织过程中, 组织者对志愿活动要形成方案, 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 一方面使志愿者顺利活动, 另一方面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四是志愿者的考核。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将不断丰富, 志愿的考核管理也将多种多样。可能这种考核的约束性实际并不存在, 在志愿者本身而言, 也可能不太重视这种考核,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核没有意义。恰当的考核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不过, 这种激励作用可能有限。结合志愿服务实际, 贴近志愿者本身, 科学设置志愿者考核体系, 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 达成志愿者服务效能的提升。
五是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是开展志愿活动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志愿活动中, 志愿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这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 当志愿者权利未受到尊重, 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参加志愿活动的激情, 并对该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 志愿者的义务也必须得到履行。一般的志愿者其义务的履行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对其义务作出规定, 对志愿活动本身而言, 将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六是志愿者心理干预。志愿活动是基于人向善天性的活动, 但事实上, 在活动过程中, 志愿者常常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些方面, 如嘲笑、冷遇等, 对志愿者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 劳累、健康状况等因素也会给志愿者心理带来损害。应建立一种心理干预制度, 尽可能让志愿者排解不良情绪, 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从而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七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反馈机制。志愿活动的效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评价和反映。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相结合, 方式上可采取调查、访问、成果展示、案例发现等。
八是志愿者的退出机制。志愿者有选择退出的权利, 志愿者的退出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 退出权都应该得到落实。组织者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让志愿者退出, 人性化地处理在退出问题上的一些纠纷, 可能对志愿者队伍也不尽然是一种伤害, 而是让志愿者获得了更多的尊重, 更能让志愿精神得到弘扬。
【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推荐阅读:
“中国志愿者日”开展宣传活动信息及小结06-13
学雷锋志愿活动信息08-26
医院志愿者管理09-11
志愿者、义工管理制度08-25
志愿者证书管理制度10-06
旅游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有关省博物馆志愿者招募策划书10-05
信息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奖惩制度06-30
常德市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07-26
中国红十字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制度09-13
全国志愿服务系统注册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