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2024-09-18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精选10篇)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1

1.1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跟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

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3 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

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2

在新课改下的课堂中,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 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样的材料, 同样的学习,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效果。那么怎样在数学的课堂中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最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它是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一种自我学习和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预先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及时整理出来, 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理清知识的结构。然后带着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 一一验证。理解正确的要加强巩固, 理解错误的要及时改正, 这样长久持续下去,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习数学亦是如此。由于数学概念抽象, 逻辑性强, 远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 所以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数学教材。其实预习就是提前阅读教材, 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对于习题课, 要课前去做, 去认真思考, 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认真听讲。

二、教师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教学

学生接受知识、增强能力的场所主要是课堂。因此, 教师要用心安排好课堂教学过程。对于新课, 教师要在教学前仔细备课, 将教材上的知识理顺, 要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知识, 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新授课, 要使学生准确地明白各个概念的形成过程, 要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要透彻明白内容上的重点和难点。在习题课上, 教师要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讲解得透彻清晰, 条理清楚, 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要学会思考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 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如何由一般到特殊, 如何运用公式、定理, 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不能正确完成的题目, 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缺乏用数学的思维来解释问题的能力。所以, 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问题, 有的问题学生自己就是不知道如何解决, 找不到突破点, 但一经教师点拨和分析, 马上就恍然大悟, 问题就迎刃而解。这说明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 而是正确的思维和解题方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听课, 还要动手记笔记。有的学生常常是当时明白, 回过头来就一塌糊涂了, 因此要动手认真记笔记。

笔记做好了, 课后的复习巩固工作也就会轻松有效得多。有些题如果自己弄明白了, 做对了, 有时不妨也做做笔记, 这样便于对照各自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使自己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使得知识灵活化。

三、课后反思

反思是一种回顾, 及时的反思能够巩固记忆、克服遗忘。对于新授课,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 主要是回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检查自己的听课效果如何, 巩固重要知识点。习题课的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解题思路的回忆, 因为习题课教学内容多, 有一些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及时解决, 留下问题, 通过课后的回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可以将知识分类整理。

计算和书写也是一种能力, 也需要平时的培养和积累。心里想着对的, 写出来就不一定正确, 在书写和计算的过程中, 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可能还要考虑一些诸如取值范围、限制条件等问题, 涉及一些相关知识点。从这几年的考试趋势看来, 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特别是对于一些整体难度不高的题目, 其实就是细节的较量。平时, 学生常常自我安慰的粗心、马虎, 看似偶然, 其实是平常习惯、工夫积累的必然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以为问题小而忽视, 或者不方便、时间紧等理由拖延, 久了就忘了, 放一边了。做数学题, 讲求一个字:精。把一类题目做精了, 相关的题目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 将学生学习思维和传授学生学习技巧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个别指导和全体教学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摘要: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各方面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学法指导,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光明, 《数学教育需要重视的两个问题》[J], 《数学教育学报》, 2005年01期

[2].周友士, 《数学史在数学新课程中的教学意义》[J], 《数学通报》, 2005年02期

[3].薛怀维, 《数学素质教育与中学数学教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1年

浅谈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篇3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指导和培养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个别差异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导致不少学生学不好数学、怕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帮助他们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培养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具体体现在: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好数学有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不管是情景引入,还是讲授新课练习或是答疑解难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锻炼学生的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突破难点时有一种登上高峰后一览众山小的愉悦体验,从而使他们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增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二、良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进入初中,科目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加之一些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法不当而成绩下降,因此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之前必须告诉学生,学好数学需注意抓好下列环节:(1)课前预习,查出障碍;(2)认真听讲,破除障碍;(3)课后认真复习和完成作业,扫除障碍,学会应用;(4)遇到疑难要及时求助;(5)阶段性学习后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1.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指导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预习,首先明确这一节学什么,其次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这一节的疑点,从而把握听课的主动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2.课堂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听教学重点和自己理解上的难点,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多角度地思考、理解重点难点内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与交流活动,并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小结做好笔记。

3.课后复习及作业方法指导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课后往往只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其他作业,而所学知识和方法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更难发现自己课堂学习的不足,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课后先复习再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在学生作业指导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学生说明作业格式、书写要求及各种符号等统一的规定,并要求书写规范、书面整洁、步骤合理、论证严密,不再使用涂改液;二是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使学生明确作业目的,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并做到独立思考,不懂就问,尤其是老师批改后的作业,错误之处应及时用红笔订正。

4.小结指导

小结是为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以使加深理解、减少遗忘,教师在单元或阶段性复习时,应采取教师小结与指导学生小结相结合的方式,并最终过渡到学生自我小结与复习相结合的形式,教会学生“会学数学”。

三、应用数学知识的指导

1.解题方法的指导

(1)审题指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所用公式的适用范围。

(2)问题类化建立数学模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问题归类,以便在解题时能从同类或类似问题的解题模型中得到启发,尽快找到正确、快捷的解题途径。

2.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首先从课堂内抓起,教师在指导学生探求数学公式、定理时,在应用知识解题时,都要时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表扬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或结论;其次是在课外活动中要加以积极引导,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

总之,课堂“学法”教育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数学方法指导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应遵循:(1)长期性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阶段性变化原则。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但愿更多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第三初级中学)

浅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4

教必须服从于学,要为学而教;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教法是不完善和不科学的;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教法是失去针对性从而减弱其实效性的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设计教法才是全面、科学的,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涌现众采纷呈的新教法大都把学生如何学放在主要位置上,所以才显得那么活泼而有生气。有些教师把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成果总结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指导思想。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就是要沿着“三主”的方向进行研究试验,以求形成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指导的系列方法。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必须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这就必须走教法与学法并重的改革之路,必须把长期被忽视的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开展起来。有的教师讲起课来有条不紊,学生怎么也学不懂,所以说: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就是要给学生“授以学法”。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他们去采掘丰富的知识宝藏;交给学生“学海”中的航船,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航行;就是教给学生“书山”的路径,让他们自由攀登知识的高峰。这样才能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才能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新形势;才能保证我们的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前我们要把开展学习方法指导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清楚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理论;那么教法就失去了科学的客观的依据,失去了改革的.着力点。只有既重视教学方法又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健康的、全面的、抓住了主要矛盾的教法。广大老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也应变为既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又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运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向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2研究学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运用

学习方法指导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是同一种教法都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也不是每一个班级都能适应同一种学习方法。这样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上进行指导。对差生要特别关照,因为他们有时题目也读不通,更看不懂题目的意思了。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慢慢培养;对于中等生只要你提醒一下,他们就会一了了之。如果不说他也会模糊不清。而对于尖生,要强调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纠错后巩固。学生由于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往往容易忽略“先”而只抓“后”这样做只会事倍而功半。所以对这些学习方法常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要通过分析与解答各种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针对不同章节,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教学中的操作学具,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对几何图形的画、折、拼、剪等,都是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很快地运用于别的练习题。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3讲究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师讲生听、师说生算,而是教师指导学生质疑,然后共同探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学得快、记得牢。小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必须由教师来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形成。教师要不断要求,不断检查,不断纠正,不断强化,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又是学习方法的采用、执行的检查者。

所以教师要考虑各单元知识的教学方法,又要考虑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编导,积极引导,耐心指导。教师的“导”要激发学生意向,引起兴趣,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教师要用示范性引导,诱说性引导,探讨性引导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使学生会学。

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内容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深化,学习方法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独立性。如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数学只要看看图形,想想表示什么意思就可以了。而中、高年级则逐渐要求认真阅读文字,要看例题,试着作练习等。总之,年级越高,学习的范围就越广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也随着更广泛,更细致。

学生性格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数学学习指导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首先要注意适当要求,使尖、中、差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如在预习时对尖生可要求归纳总结法则,推导原理。对中等生则要求读通、读懂题目;对差生可要求提出疑问。其次要扬长避短。对“免型”学生要多布置作业;在表扬他们时要求他们审题要细心,作业要认真检查等。对“龟型”学生则要教给合理支配时间的方法,学会巧算的方法。对自信、骄傲型学生,要教育其谦虚、谨慎、不盲目做题。对自卑、胆怯学生要鼓励其信心,不断表扬其成绩,增强信心。所以说,学习方法指导也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5

江西

吴水平

在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学法,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初中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大幅度增加,内容的不断拓宽,知识的逐步深化,特别是数学知识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从静止发展到动态,从单一发展到多元……等,无疑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依靠“填鸭式”,“注入式”的传授方法去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反而会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却兴趣,丧失信心,成绩越学越差,人为地制造了差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上课,会温习,会总结。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必须做到: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一节时,引入“负数”的概念,就可以设置下面的问题,让学生预习。

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 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吗?零上5℃与零下5℃都是5℃,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2)汽车驶离车站12公里,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公里与向西12公里都是走了12公里,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才能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不懈的训练,要让学生不仅能根据教师布置的提纲看书预习,而且可以边看书边生疑,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二、会上课——在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上课不纯粹是听课。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特别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1.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 创新能力。

5.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6.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上课,做到“六动”,教师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动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个内容时,可以采取下列方面让学生动起来。

例 关于分式的基本性质:

35引入:通分与4639510 解:;41261212361约分;205183 提问:约分与通分根据是什么?

生答: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问:请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生答:……(略)

②启发:

师问:用类比方法能否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师引导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进行逐字分析,找出五层含意:

第一:“都乘以(或除以)”即同时乘以或除以;

第二:同一个。不可不同。反例:(略)

第三:“不等0”,今后乘除M时,一定考虑M值是否为零。

第四:整式不能是其它代数式;

第五:结论:分式值不变,必须同时具备前面四个条件时,结论成立。

③分式性质可以提升为用式子表示:

AAM=(M≠0)BBM

④强调M在运用中考虑是否为0,如:

1.11c0ababc 2axax2.因为已知分式中隐含x0,所以不必注明x0的条件bxb

⑤性质的运用升华。如:

1.填空: 1由分母变化得出分子 x2x22xxx2y 2.填空:由分子变化得出分母

xy 这些内容就是在小学所学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讨论、研究,通过此方法,尝试学习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三、会温习——在温习时引起联想。温习功课是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过的知识,而是要把新旧知识进行纵向串连,横向联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要指导学生懂得温习功课,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课后,学生要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新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对照笔记细读课文,回顾记忆,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

二是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每次做作业时,学会找出题目给出条件的实质及互相联系,架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动手做题,通过寻找内在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其次是做完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研究问题是怎样引导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有无其它解题方法?不同解法优劣如何?能否把题目修改与拓宽?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与完整性,提高创新的能力;再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模仿到创新独立完成作业,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规范的、条理化的、清晰的书写格式,以最快、最好、最准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是结合旧课,预习新课。做完作业后,立即要进行预习新课,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变为线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四、会总结。——在总结后产生升华。

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2.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3.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4.教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如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图示记忆法,列表展示法,归纳记忆法,使学过的知识更直观,更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6

党岔中学

张艮东

摘要:在上学的时候,我就钟情于数学。自从2009年参加工作之后,我觉得数学中的奥妙无群,所以,我决定,潜心研习数学,并将我的一切都付诸于实践。在此,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数学习题课中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习题课

Abstract: When I was a schoolboy, I love math.Since 2009, I find a job as a math teacher, I think math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deep.From now on , I determined to work on math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This thesis will combine my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some famous people’s research results in students’ self-learning and groupwork to cultiv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which can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 math in middle school, self-learning, groupwork,uebung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模的背景

“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教会学生解题才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第一任务。由于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概括性,在例题、习题中,还有一些没有写明白的信息。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里,也存在着可发掘的因素,存在着一些解题规律。而这些往往并不是学生们所能领会的。习题课中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有所“错”。对于“悟”,分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每一道

习题考察课本上哪些基础知识;二是让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反思解题的关键、困难在哪儿、可总结哪些经验、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揭示隐藏在具体习题中的一般特征,推广为某一类对象的普遍性质,使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处理问题。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揭示解题规律、提高分析、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注意的是,要树立合作学习观,面向全体,重点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使各类学生都能自主、合作学习。

2、模式流程 2.1、教师呈现习题

2.2、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 2.3、小组内合作讨论,教师问题引导 2.4、小组合作讨论,发现解题规律 2.5、学生解题,小组反思 2.6、师生总结解题规律

3、说明事项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合作热情、培养问题意识、要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常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激起解答习题的兴趣、培养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二、课例说明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二次方程习题课

(一)观察思考

本节课上“解一元二次方程”习题课,请大家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呈现习题:例题1.(2x-1)^2=9(1)讨论:解方程有四种方法“公式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还有“配方法”,其中“因式分解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而“配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道题用“直接开平方法”比较简便直接。(2)观察思考,自主探究。

学生思考后看例题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2x+3=0 A:当m取何值时,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 当m取何值时,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 当m取何值时,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3)合作讨论:方程左边代数式不能直接分解,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的方法解决。我们把这种添项在分组分解的方法称为“配方法”,掌握了这一方法后,我们就能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我们就把它提炼成“公式法”,所以“公式法”是由“配方法”推导出来的,而“直接开平方法”是一种特殊的解法,实际上它已经是配方结束后的形式。(4)教师问题引导

解题时,注意m+1≠0, m≠-1;再结合b^2-4ac来判断(5)小组合作讨论,发现规律 讨论后,学生还可得出

A: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把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观察 B:首先考虑因式分解法,若不行在选择其他方法

C:解方程时要细心,注意符号运算及每一步细节(6)学生解题,小组反思

学生相互间出两道题,并解答、检查。小组内反思出题所考查知识点。这样,就变成一个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了。

(二)合作探讨 呈现习题:x(x-4)=4-x(1)计算

(2)观察思考,自主探究

运算前,先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3)合作讨论

对于该题,讨论后,很多小组认为,应用分解因式法进行计算。(4)教师问题引导

对于该题,能否整理变形,把相同的项放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把符号相反,绝对值相等的项分为另一个“整体”。(5)小组合作讨论,发现规律

讨论后发现,解题时,应先从总体入手,再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好的办法。

(6)学生解题,小组反思

每个人用两种方法做出两个小题,小组内核对答案,互相检查,如后进生有问题的,优秀生予以帮助。

(三)自主探究 呈现习题:

①4(x+3)^2=(x-1)^2 ②0.8(x+2)^2=80 ③x^2+5x+7=3x+11(1)观察思考,自主探究

对于①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2)合作讨论

对于③,经小组合作后,也都解决了。(3)教师问题引导

观察①②的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

(4)小组合作讨论,发现规律:该题关键在于正确分组,把完全相同的项分为一组,符号相反绝对值相等的项分为另一组,使其构成平方差公式。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得:“b^2-4ac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同时能根据根的情况来判断某些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的结论。

(5)学生解题,小组反思

运用这一结论做③,小组反思,如果不按“配对”的两个先计算而按一般规律从前算到后,则运算相当繁琐。

(四)师生总结解题规律

小组讨论,师生总结解题的收获与解题过程中的困惑,通过以上三题,我们发现,做习题养成分析观察、研讨解题策略的好习惯往往可以使题目解得又快又巧。因此,同学们要避免一碰到题就盲目计算的不良

习惯。

(五)作业设计:一课三练P21第11、12题。参考文献:

【1】尹磊石《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高向斌著:《走向合作性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5】刘增利主编《倍速学习法九年级数学》上.北京教育出版社。

时间:2012.3.12 作者:张艮东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学法指导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学法,实施,技巧

一、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新《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设计和新方法,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

面向全体, 重发现, 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 众多的研究性学习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 突出一个“动”字。

动手实践, 重探索, 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改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

3. 注重一个“用”字。

联系实际, 注重应用, 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

4. 力求一个“活”字。

初中时,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往往是单一的, 在解题时, 思路打不开。而进入高中, 我们根据《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双基”的同时, 更要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强调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解题时注重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 认真学习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改下的重要体现, 我们教师首先去把握与遵循新教材精神, 而后与学生一起去钻研新教材, 理解编者的意图和设计思路。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提高新的能力。

2. 端正学习态度。

(1) 认真听课, 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2) 重视课后习题;

(3) 整理错题集, 注重错因分析。

3. 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它蕴涵着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 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

4. 克服消极心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灌输:学习应积极主动, 克服消极心理, 特别是初中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 强调他们不能急, 不能彷徨, 更不能放弃。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学生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

5. 把握高考动向, 步步落实到教学实处。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总结。

(1) 学习考试说明, 明确学习方向;

(2) 教学中注重试题特点, 加强适应性练习。

6. 培养学生求知多变的应试技巧。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采用适合自己的应试技巧。我们要求学生考试时先不要急于动手做题, 而是把所有题目从头到尾大致看一下, 对每个大题的难度、分数及所需的时间大体有个了解, 先做容易的题, 再做较难的题, 最后攻最难的题, 直到把题目做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一开始就对试卷有个全面了解, 能够较科学地分配时间, 保证重点及不致漏掉分值高的大题。在考试中, 要发挥出最佳水平, 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重要的是在考场上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应试的基本技巧:主要是把握好专、稳、准、活四点。

四、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我校于去年安装了校园网络, 而且校园办公网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教师应用计算机、英特网的能力快速提高, 各教师之间相互联系, 彼此交流, 力求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浅谈初中生数学学法指导 篇8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而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对症下药。本文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探讨数学学法,以提高学生数学效率。

一、数学学习现状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阅读能力差。读题不透彻,在审题过程中不能理解题意。

2.听课方法差。单纯抄写板书,抓不住要点。

3.思维品质差。思维活跃度局限,没有灵活度。

4.识记方式单调。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

5.表达能力差。格式混乱,表达不清。

6.畏难情绪严重。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①粗读。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传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②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③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形成稳固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 开导“听”

对学生听法的开导,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这样,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达到同频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

3. 引导“思”

对学生思法的引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①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②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③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④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思悟思,融会贯通。

4. 传导“记”

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是与其有无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相关,而学生对良好记忆方法的领悟,尚需教师的传授指导。

对学生记法的传导,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死呆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来传授记忆方法。如通过对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5. 指导“写”

精心指导学生怎样写,才有助于其驾驭知识,正确解决问题。为此,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①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学数学语言的解释。由于数学语言不像日常用语那样能在生活中常用,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学研究环境,一般难以使用其语言,因此,其特定的语义、句法规则,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为此,其一,必须明确数学语言的语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其二,要明确符号的指代,提示符号的特征。如对符号 ,不仅要指明 所代表的对象,指明 的几何意义,提示它的非负性,还应与其它相关的表示方法相联系,加深学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对比分析,如“两数的和的平方”与“两数的平方的和”等,要作仔细的分辨,帮助学生体会、区分、理解 ,进而会灵活运用,对一些长句。还要作必要的分解。

② 要注意语言规范,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其一,说法要规范。以利思考和表达的规范,如“在直线上顺次截取 ”,不能说成“在直线上截取 ”;其二,书写、作图要规范,如(x+5)千克,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直線要直,垂线要垂,锐角要锐,不能乱来。

③ 加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和转换,这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学会灵活运用的有效手段,为此,首先在概念和定理教学中应多采取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练习。其次,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互译训练促进三种形态语言的灵活转换能力。如:读图填空训练、读句画图训练等;再其次,要逐步强化语言的训练。

6.教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入学伊始,特别是书写格式,要求从作业中看出解题的思路,看出解题的理论根据,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严格训练,再配合定期的作业展评活动,可逐步教会学生良好地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能力。

7.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

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平时作业和章节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深究这些错误的原因,分析形成过程,寻求预防及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吸取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严谨学风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有理数计算中,学生总是出现:(-5)的平方等于-25,2的3次方等于6等常见的错误,把与之产生负迁移的题目配套且加以对比,查找错误的原因,并动手练习,增强学生运算的准确性,巩固所学知识。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9

一、引言

启发、尝试的教育思想早已有之。孔子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发三隅反,则不复也。” 1980年,邱学华教授在江苏省常州一所学校开始试验尝试教学法,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已从尝试教学升华为教学理论。尝试教学是尝试思想应用到教学中,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非凡性的教学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尝试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新型的“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1尝试教学的条件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头脑里并不是空的,他们已经储存许多旧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就是说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生疏,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新知识。在初一上学期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初一下学期就能学二元一次方程组。

任何一种教学法不可能是灵丹妙药,十全十美,它都在一定的条件下而起作用。实施尝试教学的条件:

1、学生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一般原始概念课不适宜使用。

2、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低年级学生要多启发。

因此,不一定每堂课都要用,要扬长避短,灵活应用。把各种教学方法适当结合使用,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法体系。

2尝试教学的教学程序 数学尝试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当堂练习,把问题解决在课内”。它的教学过程是:课前预习→预备练习→出尝试题→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小结及布置作业。

现在用初一第二学期数学课本第八章第二节(8.2消元)来说明运用尝试教学法的过程。

主要的步骤为:

第一步,课前预习。(这是感知课文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这一步让学生根据提示、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先整体粗略地感知课文,把握有关基础知识。)上课前先请学生复习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及预习本节课要运用的代入消元法。

第二步,预备练习。

练习:

解方程:

(1)3(3+x)-8x=14(2)=3(这一步是出示尝试题和深度练习的基础,一是对课前预习进行必要的检验,一是复习在教读课中可能出现,需要用旧的基础知识,以旧引新,促使旧知识在解决新知识中起到迁移作用,以便尝试练习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出示尝试题。

练习:

把下列方程改写成用含有y的式子表示x的形式:

(1)x-y=3(2)3x-8y=14 教师根据教材的体裁特点和教学重点,以及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出尝试的题目。

第四步,尝试练习。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尝试题和预习检查的情况,再次自学课文,进行尝试练习。(当学生投入到思考中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思维操作手段实现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创作性的火花在闪烁,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

第五步,学生讨论。(学生尝试练习结束后,检查学生的尝试情况,对于学生尝试结果,教师无需急于答复,先让学生三三两两的讨论,追究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加深对尝试题的熟悉。互相讨论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在这一步可激发学生的创作,创设课堂高潮,学到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点了。)

第六步,教师讲解。(教师的讲解是根据学生尝试练习和讨论时反馈,围绕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进行的。做到解决重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熟悉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如对尝试练习进行评讲时可以让学生对照尝试题,把方程组中的①式变化成用用含有y的式子表示x的形式,然后代入②式中。就变成预备练习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代入法。

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要依据尝试练习的情况科学的设置通常要分成基础和能力两类,以照顾层次不同的学生,渗透层次教学思想。)

练习: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1)y=2x-3(2)2x-y=3 3x+2y=8 3x+y-1=0

第八步,尝试教学小结。(这一步,一是对尝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一是对教材知识作结,完整的课型要练习写作,做到学以致用。)对这节课的总结是: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会把二元方程组变为一元一次方程是要害,是一种过渡性变形;②求解了代入在八个环节中,学生处于明显的主体地位,自己解题、自己看书、自己分析、自己讨论、自己订正、自己总结、自己巩固。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3尝试教学要留意的细节

1、尝试练习中采取分散重点,大题化小,分段尝试,即时矫正的做法。

即把 “尝试练习”和“教师讲解”分成一段段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尝试的积极性,又消除了大段时间尝试练习的沉闷。这一步的任务有两个:其一,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其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自学尝试的爱好,达到激疑引思的目的。

因此,在提出新问题或创设尝试题时应力求做到:

①新奇,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爱好。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亲手用几根长度不同的竹棒尝试去围一个三角形。

②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设置悬念激使学生解决。③联系实际,使学生带着探索生活奥秘的心情去尝试,也能使学生感到爱好。如课室的座位表,可取为教“平面直角坐标系” 的生活情境;学生下象棋时,棋盘上的横竖线也可作为教“平行线”时的良好情境。

④难度适宜,即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提出难易适当的问题,这是有效激发同化心向的要害。

⑤具有启发性,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疑难所在,正确把握“启发点”,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出发,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条件。

2、第二次尝试练习的巩固作用。

第二次尝试练习属于教学中巩固练习阶段,是当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途径,出示尝试练习题目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依据是有目的强化尝试反馈的簿弱点和教学重点,体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学生迫切需要尝试,教师应“顺水推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尝试解疑。学生在尝试解题时,可边看书边尝试。也可先看书再尝试或先尝试再看书,这一步学生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尝试小结的内容探讨。

尝试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止信号,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小结作得好,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更高的艺术效果。在尝试教学探讨中,这一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针对整堂课尝试情况对学生予以较高的评价,激发学生下堂课尝试练习的爱好,使学生产生一种劳动后的甜美感;二是对尝试过的内容作小结,教师如能周密考虑,精心设计一个新奇有趣的结尾,不仅能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而且能再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也为他们课后自学铺平了道路。

4尝试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尝试教学的作用 初学数学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数学学科归根结底还是一门思维的学科,重过程也重结论。特殊是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的,布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跃跃欲试。采用尝试教学法后,学生的心理由压抑转为兴奋,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并有比较平均和充分的表现机会,接受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探究和归纳方面的水平大大提高,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了大面积落实。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法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学爱好,提高师生素质。尝试教学从其本性来讲是一种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使其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去探索,进行自觉地学习迁移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在快乐中走向思维的缜密。

初中数学学法指导小结 篇10

数学学习应是一个“学(习得)、做(练习)、想(策略、反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过程。对于数学学习,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的基础行为,但如果学生在对概念、法则等了解甚浅,甚致还处于模糊不清状态时就去解题,就去解有一定难度的题,在解题过程中又缺少对“双基”及解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而仅仅靠盲目的“熟”能生“巧”,那么,这样的“熟”是什么“熟”呢?可能只是解题“套路”的“熟”;这样的“巧”是什么样的“巧”呢?可能只是一些解题“小巧门”而已,恐怕很难真正获得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观念。常常是题目做了一大堆,方法还是老一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学的行动指南,不应只是讲课与布置作业,考试与评讲试卷,不能用练习册、练习卷去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用途,它本身就是个工具。另外,中学学习是个打基础的过程,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发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所以,归根到底是要教给学生学数学的能力。下面从概念学习,怎样解题,怎样复习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㈠概念学习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也就是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教学,要把来龙去脉给学生讲清楚。比方说一个公式,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公式是如何通过具体问题把它推导出来,并将它抽象为一般的结论,成为一个公式、一个定理的?要给学生把这个讲清楚。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的过程,他能够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他就不会去死记硬背。第二,把这个给学生讲清楚后,他就能自己主动学习,并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㈡怎样解题

学数学就要做题,做数学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提出三种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应该是先做后看。先做题,做完后再看同学怎么做的,老师怎么讲的,再看参考书怎么写的,然后去比较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比较有鉴别才有收获,懂得哪种方法好在什么地方,掌握这一点,可能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对于学习能力稍差一些,基础稍稍一般一些的同学,可以边做边看,做了一部分,做不下去,可以请教一下别人,可以翻翻书,找找资料,受受启发再做。第三种,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先看后做,可以先问问别人,或是找老师帮你点一点可以怎么考虑,再自己动手做,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具体做题时有三个步骤: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看到题目后,想它涉及到哪些基础知识,哪些基本方法,想它考你什么?拿到题就动手做题习惯不好,很盲目,时间浪费了,还做不出来,想好了再动手,不管能不能做到底能不能做对,都得要做,回头看一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书上怎么讲的,老师怎么做的,回想联想再猜想,这样一比较,就能领悟到很多东西。

数学题靠做。对于教师来讲,要告诉学生怎么做题,帮助他克服做题当中的困难,碰到一个问题,要先想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步骤来解决,我们把它叫做难题分解法,即把一个难题分成若干个基本问题,如果学生有了这个分解的能力,什么难题都可以做。

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把学生的能力提上去,老师讲题时,要把为什么这样做

给学生讲得很清楚,而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死的方法,死的解题的模式,落脚点要放在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㈢怎样复习

数学复习应从“反思”、“整合”、“运用”、“创新”这四个方面去考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有一个清醒的复习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逐步学会学习。

1、反思

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首先,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反思。本课、本单元或本章涉及哪些知识,有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其二,对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中学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反思一下学习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与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有何差异,有无规律;其三,对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图象等)典型问题时进行反思。反思一下本单元有哪些基本问题,哪些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了,平时碰到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可归结为这些基本问题。其四,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准备一本纠错本,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最后,作为教师,更应该对所教的内容(知识的结构体系、思想方法、前后联系等)、教学过程(有无疏漏)、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些内容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哪些学生可能需要个别辅导)等作一个整体的反思。

2、整合数学复习应是一个整合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反思的基础上,一要梳理知识,理清脉络,教材每章后都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知识复习提要,我们应用好它,把它变为自己头脑中的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二要有系统、多方位地去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从数学知识中提炼、概括出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途径和手段。整合过程,就是一个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重新组织所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联系、深化理解的再学习过程。

3、运用

数学复习应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目的,运用是为了学习,即通过运用,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目的。首先,应把新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其二,在数学解题学习中,要把审题、解题后的回顾、反思作为重点,在“前思后想”中总结相关知识的作用、意义,变潜意识运用数学概念、性质等为显意识运用,变盲目碰撞为有目的、有策略地运用,变机械性练习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探究性解题。其三,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

4、创新

数学复习应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过程,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我们就会努力去搜索与问题相关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从而达到对有关知识的活的复习、运用——对知识的一种最佳组合。在“创新”意识下的复习,就会真正注重“双基”的基础性、生长点,就不会就事论事,简单重复,概念、性质要努力探寻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挖掘其新的意义、新的作用;在数学解题练习中,特别是对典型题,要多想一想,还

有没有其他新解法,有没有更简捷的解法,代数问题能否用几何方法来解,能否用三角、向量等方法来解,等等;在开放题的求解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解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惟一性,更要重视方法及解答过程的比较与鉴别,在比较与鉴别中复习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所运用的知识、技能。

上一篇:【教学反思】 平方根下一篇:县交通局二○一○年一月份主要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