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间组织本科(通用8篇)
社区民间组织本科 篇1
关于招宝山街道社区民间联合会民间组织现状的调查
目前,我国社区自治相对薄弱,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区各项功能逐步完善,在社区中出现了不少自助、助人、助己式的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成员们并试图通过这些民间组织来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表达社区成员的利益诉求。这些社区民间组织正对社区建设与民主自治发生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发挥社区民间组织推进社区自治发展,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并积极实践的事情。
社区民间组织立足于社区,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自我管理、自主活动,以实现社区、居民和谐发展为宗旨。作为与政府和市场相对应的第三方——社会力量的代表,在社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笔者于2009年1月10到2月10日,走访、调查了招宝山街道社区民间组织联合会,对联合会内所有民间组织会员单位进行现状调查,了解、分析目前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动态,以期能为该联合会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与电话调查相结合,重点单位深入访谈的方式,调查范围在招宝山街道区域内,调查对象为社区民间组织联合会中所有民间组织会员单位,内容涉及各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单位性质、资金运作、目前状况与未来的发展意向。调查结果显示,招宝山街道社区民间组织队伍壮大,人员众多,居民参与热情高,活动能正常开展,为广大社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居民文化氛围,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服务居民的载体。但是通过这次调查,也反映出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中所受到的一些制约与困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据统计,招宝山街道社区民间组织联合会共有民间组织会员单位148个,会员人数约25000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35.7%。
同时,依据各民间组织职能的不同,148个社区民间组织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社区管理组织,占30%,主要特征是从事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如社区的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等;二是社会服务组织,占18%,即旨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服务的民间组织,如街道的夏金生日间老年服务中心、家政服务超市、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等;三是社区成员互动组织,占6%,即社区成员为捍卫自身利益而自愿组成的互助性组织,如和谐物业促进会、维权组织等;四是社区同人组织,占46%,即建立在共同经历、兴趣、爱好之上的公民组织,如各社区的艺术团、各种类型的俱乐部、文学社等。
2、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 经过对各社区民间组织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识到,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推进社区自治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为社区居民搭建了直接参与社区管理的平台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中的个体,没有参与平台和途径,居民作为个体的声音是微弱的,不足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民间组织,把个体的声音放大,大到成为普遍的共识,就会推动社区的管理。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社区民间组织为社区居民搭建了直接参与社区管理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有效的社会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区成员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一些服务需求是有关政府部门无法提供的,市场上也买不到,社区居委会就更加无能为力。例如,老年人的精神陪护、社区居民的保健服务等,但是,这些可以借助于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社会服务组织来解决这些问题。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社区民间组织出现之日起,就烙上了贴近社区成员需求的印记,社区民间组织正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而诞生的,同时社区居民也在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与发展中得到了生活与精神上的满足。
3、为社区成员之间和谐共融提供了途径
社区是社区居民生活的共同体,其间必然会映射出社会发展在居民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例如:邻里纠纷、党群矛盾、仇富讥贫心理、新老居民习俗不同等矛盾和问题,这些都是社区不和谐因素。而在社区成员和谐相处的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往往难以调和,只有通过社区民间组织来实现化解矛盾。在社区居委会的主导下,“和谐物业促进会”、“新老居民和谐促进会”、“单亲俱乐部”、“高血压俱乐部”、社区文体团体等相继成立,社区居民通过这些民间组织的聚集相互沟通、交流,达成共识,消除了彼此间的冷漠和隔阂,社区民间组织为社区成员之间的和谐共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
1、缺乏民政部门的指导与管理
社区民间组织大多未在区民政部门注册备案,缺少民政部门的指导与管理。据调查,148个社区民间组织中,仅12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占8%,大多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已在民政部门备案的25个,占17%,但备案仅仅是在民政部门填写表格即可,便不再过问。其余111个均未在民政部门注册或备案。针对大多数社区民间组织未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 原因,笔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经了解发现有63%的民间组织不知道成立社团需要在民政部门进行备案登记,24%的民间组织认为成立社区只为了自娱自乐,不需要去备案登记,而13%的民间组织认为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所设的“门槛”太高,他们不符合注册要求,所以放弃注册。而民政部门作为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部门,只按国家规定履行注册登记手续,对众多的民间组织难以管理。与各民间组织相对应的行业主管部门本应担负起指导职责,但因为大多民间组织没有注册登记,致使行业主管部门无法了解该组织的活动情况,甚至都不知道有该组织的存在。于是大多数的社区民间组织更多地与社区居委会进行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区居委会的协助和管理。
2、经费短缺制约社区民间组织发展
社区民间组织普遍缺乏资金,活动经费主要以社区自筹款为主,个别组织也有部分为上级拨款支持,一般由个人或单位捐助的数额很少。大多数社区民间组织依靠社区居委会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办公场地、培训、信息及经费补贴等。各社区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冲击下虽然有一些固定的第三产业,但是,僧多粥少,难以为继,三产收入难以满足社区日常支出、社区活动、民间组织等多项支出。从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对重点培育发展的社区民间组织能提供的经费仅为800-5000元/年,其他一些自娱自乐的文体团队基本不提供活动经费。因此,社区民间组织每逢遇到大型活动,都需要由社区向上级部门打报告,申请活动补贴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前进,也打击了各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3、社区民间组织依附性比较强
社区民间组织多数是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成立之后基本依附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的一些大的活动基本也是居委会来安排。社区居委会牵头社区各种活动和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已成为必然。但实际上,作为城市居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承担着双重角色,一方面要办理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交办的事项,另一方面要办理社区事务,为居民服务。当前者的权重高于后者时,社区自治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虽然社区居委会事实上也是一种管理社区各种事务的自治组织,并有着其它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有时并不能完全兼顾各民间组织的发展要求,也没有能力全力去扶持、资助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指导与管理
首先对一些规模小、活动范围小、不涉及重大政治问题的兴趣团体、社区组织、同人组织实行备案登记制,简化备案登记手续,对组织的名称、场所、人数、经费、章程、主管部 门等,减少条件限制。鼓励各种社区民间组织到政府民政部门进行备案登记,除非有明显的违法犯罪事实的,对所有备案登记的社区民间组织赋予合法存在的权利。这样能使得大量的社区民间组织得以合法存在。其次,要加强行业部门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分类指导,对一些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社区民间组织,要明确行业部门联系指导。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业务上的指导,并提供行内培训机会,提供业内信息交流,提供人才支持,必要时提供资金、场所、设备上的资助。社区民间组织亦可以利用组织优势,协助行业部门开展工作。第三,各级街道与社区要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日常管理,掌握其活动动态,积极搭建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平台,既在政府和社区民间组织之间构建桥梁和纽带,实现在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层面的良性互动。
2、不断寻求政府扶持与社会力量的支持
民间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越是能够成功地利用政府的力量,就越是容易发展。以政府向社区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补贴+奖励+付酬”的模式,为社区民间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对促进社区和谐、管理规范的社区民间组织提供每年定额补贴;制定税优惠、表彰奖励等政策,激励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利用社区居委会及社区中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为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办公及活动场地,实现资源共享,并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相关活动,以期获得相关单位与社会力量的支持。
3、引导社区民间组织逐步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自治化管理模式
居民有效参与是社区民间组织自治的根本所在,不少居民思想上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认知和社区参与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社区民间组织要发现和培养一批热心的“民间带头人”,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特别是社区里的活跃人群、积极分子、居民骨干、离退休老干部等,由他们带领更多的居民加入到民间组织中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发挥特长与余热,提供建设性的发展意见,从依赖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转变到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民主自治的道路上来。
社区民间组织本科 篇2
通过到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吉化社区和化院社区的实地调查, 吉林市的部分社区组织还是比较完善的。如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容心服务站”功能较为突出, 继它之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社区民间组织。此次调查, 主要针对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经调查得知, 民间组织成立起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自发形成, 二是政府安排, 三是主要负责人倡议。社区民间组织多是自发成立以及在政府的安排下成立的。换句话说, 社区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着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以下便是笔者归结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
(一) 组织活动多元化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日常活动更多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容心服务站就是专门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的, 建立规范的信息渠道, 进行职业介绍等, 为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化院社区则会在传统节日里组织文体活动, 包括秧歌队、老年迪斯科, 给居民日常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还有针对邻里矛盾设立的专门维权的队伍等。组织活动内容样式丰富多彩。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民间组织均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二) 组织专业结构有所提升
从专业结构来看,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容心服务站”拥有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两支队伍, 他们的服务活动都是通过低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实现的。因为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志愿性。组织的员工大部分由下岗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形成的专业队伍。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其主要的常驻工作人员年龄基于40岁以上, 女性居多, 多属于下岗再就业人员。年轻人很少, 只有在社区组织活动时会有附近的大学学生志愿参加。近期国家实行这样一个政策, 即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设立多个社区公益性岗位, 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招聘岗位人员, 一般薪资在850-950元之间。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间组织的专业性。
二、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结合吉林市的社区情况我们发现, 其民间组织虽有一定发展, 补救了政府覆盖不到的细节问题, 也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社区功能、地位的提高, 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和因素。
(一) 经费不足
经费短缺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社区民间组织若想生存发展, 就必须自力更生, 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经费来源是不行的。如场地租赁、人员开支、活动经费等都严重阻碍社区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在调查中, 吉林市社区内的各业务经费相当有限, 其工作人员的开支要么是政府有限投入, 要么是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的个体会费进行活动, 活动选址尽量在公开免费的场所, 做到能省就省。长此以往, 必定影响到民间组织的环境改善, 打消群众参与热情, 受益面狭窄, 即便再好的活动项目也会因资金限制而难以实行。
(二) 专业素质不强
对于社区民间组织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30-40岁的人员很少, 更不用提30岁以下的, 而且多属于离退休人员, 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另外, 社区民间组织吸收不到专业人才不仅因为其经济条件有限, 还由于当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加强, 使得本来就是经济条件缺失的社区民间组织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且,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加之现在的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 社区民间组织招揽年轻专业的人才以及志愿者就更加困难。人员素质的低下限制了组织的发展。所以, 就现在这种状态的分析, 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结构还有待改善, 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来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就以上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得出的功能分析结果, 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 加大政府的支持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社区民间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扮演政府不能扮演的角色, 分担了政府的诸多事宜, 政府理应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颁发一些政策法规, 按项目的实际情况支出相应额度的款数。当然, 涉及到金钱的问题, 其中环节必然复杂, 由于篇幅有限, 在这里不做赘述。然后, 是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规划管理。不仅仅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更要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 来增强自身内部力量, 以实现科学制度与自我管理相互促进的高效形式。同时广纳人才,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现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社区组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
[2]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社区民间组织本科 篇3
关键词:发展;培育;社区教育民间组织
了解现状确定目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民间组织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民间组织的发展,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契机。社区教育隶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也正是民间组织涉及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民间组织,他们都是社区教育的积极推动者,都是做着提升人的素质工作。因此,民间组织既是承接社区教育的载体,又是深化社区教育的平台。
2006年以来,后宰门街道被列为南京市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工作试点街道,在市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相关领导的大力指导和关心下,街道按照市、区领导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对6个社区进行深入调研,由街道民政办负责牵头,召集民间组织负责人会议,对基层民间组织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街道主要领导提出具体要求,将基层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工作作为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2006年,街道首批备案了60家社区民间组织,2007年新增了14家,2008年新增了11家,目前,街道共备案85家社区民间组织,其中维权类18家、服务类14家、活动类53家,此外在玄武区民政局备案登记了爱心援助协会一个社会团体,后宰门社区服务中心、爱心慈善超市和6个社区爱心互助社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后宰门街道工委通过认真梳理地区资源,在整合义工服务队伍和规范社区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声读书吧、心语爱心社、心身关爱园、文明劝导队等四个社区教育民间组织。
心声读书吧这个项目由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义工服务队认领。他们利用金陵图书馆富贵山社区分馆的基础设施,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青少年校外学习辅导、网络远程教育帮助等服务。
心语爱心社由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区教育义工服务队认领。他们利用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基地,通过青年大学生每周五下午定期上门辅导教学、帮助自理、共同游戏等义工服务,帮助智障儿童提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心身关爱园由非公企业在职零散党团员认领。他们利用富贵山老年照料中心服务基地开展活动。通过义工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陪伴聊天等活动,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文明劝导队由社区老党员认领。他们利用明故宫广场服务基地开展活动。通过社区党员义工在广场和交通路口的文明劝导服务,制止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和随意闯红灯等不文明陋习,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方法多样做法详实可行
以后宰门街道社区民间组织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我们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教育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结合工作实际,着重在积极培育、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等方面加强了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的做法:一是积极培育。引导四类社区教育民间组织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加强人才的整合,壮大自己的队伍,结合自己的特长积极开展公益性活动。二是规范管理。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一方面,进行登记备案管理,另一方面,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确保社区教育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三是提高质量。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等,提高社区教育民间组织建设水平,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成果显著提升社区文化
本次调查显示了社区民间组织在下列几个方面有较高的评价:对社区一是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教育作用发挥状况持有较高认同度。本次调查显示,高达93.7%的人认为社区民间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是否赞同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调查时,76.8%的人选择“非常赞同”,在“您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时,有62.3%的人选择“作用发挥好”。可见,大多数调查者认同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发挥现状。对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性,形成了广泛而又高度一致的共识和认同,认为社区民间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丰富居民文体生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二是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渐次提高,但仍需一个过程。绝大多数调查者都认同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那么是不是赞同就意味着愿意投身其中呢?在关于“您及您组织成员是否有兴趣参与社区教育”的调查中,选择“很有兴趣”的占58.2%,与之相关的关于“您及您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的调查显示。有53.7%的人选择了“绝大多数成员都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动”,可见,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极高。当然,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无论是社区民间组织、社區居民的参与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大多数调查者对其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性有较高程度的认同,但调查发现,居民对社区民间组织的认知度并不高。通过访谈还发现,有的社区居民即使参加了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功利性和无组织性,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民间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从参与群体来看,一类是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二是假期中的中小学生。造成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下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尚未迎合居民的兴趣、爱好。二是社区工薪阶层居民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参与或不愿参与社区活动。三是社区的不少外来人口对社区的事情完全不关心,社区组织什么活动,觉得与自己无关。作为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者,保护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广开渠道,提供更多机会,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才是目前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有效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三是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领域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升。问卷调查显示,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领域,文体休闲活动、健康知识宣
传与教育、教育培训排在前三位。在“您组织目前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哪些”的调查中,排在各选项前三位的分别是:开展文化体育休闲活动、社会治安工作、医疗保健工作。从以上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出,当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教育领域更多关注居民文体生活的丰富,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社会越进步、越文明,公民就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从关注的群体看社区民间组织更多关注社区的老年人、青少年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居民生活质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宗旨和社会责任,也反映了社会的和谐程度。制定措施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1.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统筹领导,重点是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
一是要加强统筹整合资源。政府应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和指导社区民间组织社会活动的优先发展领域。要整合资源,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通过奖励性、委托性、补贴性或购买性的投入方式,重点扶持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二是要实现政府的合理赋权。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特别是社区民间组织的社区性、公益性、自律性强的特点,政府应把一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民间组织,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比如,社区居民文体休闲活动的开展、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与居民的知识健康普及、青少年的校外教育等等,政府部门都可以委托社团组织去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政府大量工作,同时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其特长,优质的完成委托工作,使社区群众得到实惠。三是政府应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培育,最重要的是资金方面的资助。一些国家和地区民间组织的资金30口以上来自政府资助,在部分国家高达45%,周边的香港高达60%——70%。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金,许多民间组织就难以生存。目前各类民间组织都反映在税收管理方面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社区民间社团组织的规范发展,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与民间组织有关的税收管理制度,对一些公益性民间组织,国家应采取优惠或免交税收的政策予以支持。
2.扩大社区民间组织的居民参与,增强广大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通过调查分析,居民参与不足,制约了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影响了其社区教育作用发挥。当务之急是加强引导,重点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有关人员,学习一些与社区民间组织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对社区民间组织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人人参与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要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活动。要针对社区的特点,以居民需求为信号,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把广大居民发动、组织起来。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结社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再次是要加强社区民间組织的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发展和培育一批社区民间组织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带动更多的民间组织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3.注重社区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其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社区民间组织本科 篇4
近年来,东城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民间组织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活动不规范、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对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社区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志愿性、群众性的特点,在完善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有利于扩大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社区群众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深化社区服务,进一步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社区群众文明素质,提高居民自我教育、东和社发〔2008〕2号 东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意见
自我管理的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出实效,实现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新发展、新突破。
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整体发展
1、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目前,各街道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如社区合唱团、秧歌队、棋牌协会等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区社区民间组织的主体。为适应社会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街道、社区要在积极扶持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坚持从居民需要出发,重点培育和扶持矛盾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文明养犬、车管会等管理型和社区教育、劳动就业、居家养老、助残、便民利民等服务型社区民间组织,为广大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搭建平台,促进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
2、丰富内容,做实服务型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开发社区服务项目,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优势,为特殊人群提供居家养老、助残、劳动就业等服务。建立服务规范、服务公约、回访制度和评估机制,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便民利民等服务,使志愿服务延伸到社区。
3、加强指导,做强管理型社区民间组织。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社
区民间组织骨干的法律、心理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社区事务中可以由居民以民间组织形式进行自我管理的事务交由社区民间组织进行管理,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事务。通过召开听证会、举办社区论坛等形式,积极吸纳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广泛听取有关意见,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和途径,实现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
4、扩大参与,规范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民间组织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社区群众文明素质,营造文明祥和的社区文化氛围。对居民确有需求的兴趣爱好型社区民间组织,在扶持和培育的同时,要对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进行规范和监督。
三、健全机制,增强活力,提升发展水平
1、建立运行机制。完善登记备案工作流程,规范备案管理。建立健全社区民间组织骨干的选拔、培养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区民间组织对居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居委会要支持和保障社区民间组织独立开展活动,健全培育、引导、服务、管理、监督的机制,提高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水平。
2、完善自律机制。在加大服务、监督力度的同时,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章程、人员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等自我管理机制,以自律和
诚信为标准,规范社区民间组织人员的行为,培养服从组织意识,改变人员松散状态,提高在社区的公信度。
3、健全激励机制。根据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同类型,开展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和谐社区建设的贡献,对诚信守法、自律严格、作用突出的社区民间组织进行奖励,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成果,提高其在社区的知名度。
四、落实措施,强化保障,促进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把握方向。加强党对社区民间组织的领导,通过为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达到促进发展、把握方向的目的。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在社区民间组织中骨干、引导作用,把党的主张、要求宣传到群众之中,保证社区民间组织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活动,把握发展方向,实现社区民间组织活动内容新、服务项目实、管理有特色的目标。
2、完善服务,增强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举办骨干培训、知识讲座、信息咨询等活动,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成立东城区社区民间组织协会,有效管理、监督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区市民中心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社区民间组织进行交流展示,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3、落实经费,提供支持。落实《东城区关于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经费申请、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制度,保证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街道要发挥统筹、监管、协调作用,严禁截留、挪用。有条件的街道尝试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基金,对社区民间组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 篇5
关于南非民间组织的情况,过去我们基本不了解。这次,根据专家的推荐,受南非社会发展部的邀请,我们一行11人于2005年底考察了南非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尽管考察非常浮浅,但总算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而且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非洲大陆,南非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在1994年经历了政权的演变,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了一些变化,但总的看发展势头不减,民间组织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南非习惯把民间组织称为公民社会或非营利组织。据南非有关民间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调查,南非的民间组织数量超过十万个以上,包括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志愿服务协会,以及工会等。南非的民间组织有四个特点:一是社区民间组织在总量中占大多数;二是大部分是由最初的反对种族歧视为宗旨的组织转化过来的;三是大部分是提供福利服务的机构;四是志愿服务机构资源丰富,每年创造超过100亿兰特的收入(6.3兰特约合一美元)。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律框架
1、南非宪法承诺每位南非人拥有结社自由。这是民间组织形成的基础。
2、1997年,南非议会通过了第71号法令即非营利组织法并于1998年9月1日实行。南非非营利组织法以宪法为依据,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繁荣发展的环境,建立一个正常的法律框架,促使非营利组织依法行事。保持合适的内部治理准则,建立透明以及对公众负责的机构。
(1)法令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强调了两点:
a、民间性。指明其非政府系列。
b、非营利性。指出建立机构的目的只为公共利益;机构的收入和财产不能在会员或办公室工作人员中间进行分配(对服务的合适补偿除外)。
(2)法令规定成立非营利组织申请人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a、受托机构(政府授予权利机构)必须到高级法院法官处登记。
b、一般组织到非营利组织委员会主任登记处登记。
c、一部分组织也可选择到福利部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登记。
(3)法律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向政府申请登记。一是政府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能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二是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资金援助和其他优惠待遇。社会福利部是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管理部门。
3、南非国会?000年通过了南非共和国福利发展管理法案。该法案是为福利部门提供一个旨在建立并融合政府与公民社会伙伴关系的管理框架。依据这个法案,民间组织可以履行法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参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法案对“公民社会”的定义是:除政府之外的研究机构、组织或个人,其中包括商会、消费者组织,正规和非正规福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社会福利机构。
(2)法案明确了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规划分担责任的伙伴关系和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共同“管理”。
(3)法案把公民社会中的各机构对社会福利政策和项目抱有兴趣者确认为“利益相关方”。
(4)法案决定成立南非社会福利发展理事会。而理事会建立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和巩固公民社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5)法案规定在理事会成员中(9人),政府官员理事不得超过4人,即其余至少5人来自公民社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3次会议,每次至少2天。
理事每人每年可得到国家给予的229700兰特(约合3800美元)的差旅费,补贴和咨询服务费。国家还为理事会办事机构支出办公费用456000兰特(约合76000美元)。
(6)法案规定了的南非福利发展理事会的职责,其中还特别规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条款,主要是:
a、推动政府和公民社会间就社会福利方面的对话。
b、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福利发展,特别是消费者和草根部门的参与。
c、在政府与公民社会间制定信息和交流策略。
d、加强公民社会、相关政府部门和部长之间的磋商,决策社会福利重点关注项目等。
3、设立社会发展部。规定该部门的职责是致力于向全体南非人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与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商业界,劳工组织和其他参与者展开合作,监督社会政策的执行,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推动扶贫的发展。
2000年,在社会发展部部长确定的其后5年的工作重点中,主要包括帮助贫困人群,资助弱势家庭,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利益,社区关怀和对艾滋病影响人群的帮助,如:因艾滋病而丧失双亲的孤儿的帮助、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失业现象等。
该部的各项工作都要求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
4、颁布《国家发展机构法》,设立国家发展署
《国家发展机构法》规定国家发展署的职能,就是直接向特定的社区民间组织和其他帮助贫困社区提高能力的民间组织提供资金、达到减贫的工作目标。
国家发展署为专门执行上述任务的法定机构,原归财政部领导,后转社会发展部领导。
二、登记与管理
1、登记要求
(1)陈述组织名称。
(2)陈述组织的主要和次要目的。
(3)承诺组织的收入和财产不得在会员和工作人员中分配。
(4)规定该组织成为一个法人,具有法人地位。
(5)规定该组织的存在不受其成立或机构负责人变动的影响。
(6)规定该组织的成立或机构负责人不会对组织的财产享有权利。
(7)规定组织的业务范围。
(8)规定该组织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9)陈述会议规则,包括会议召开有效人数,会议记录的保存,会议作出决定的方式。
(10)规定财务必须经过银行帐号运行。
(11)规定财务的起始日期。
(12)规定章程的修改程序。
(13)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的程序。
(14)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后剩余财产应转移到与本组织宗旨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2、登记结果
准予登记的组织应发给登记证书,证书是非营利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
对不予登记的组织,应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一般在申请登记起一个月内给予答复。
申请者在收到不予登记的通知后一个月内,可以向特设的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法庭立案审查。
非营利组织的登记免费。
3、非营利组织的义务
(1)遵守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及遵守已经登记的章程开展活动。
(2)在活动中展示本组织的登记的状态和登记证号。
(3)保留规定期限内的会计记录和相关支持性文本。
(4)在财政结束后6个月内,草拟出财务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本机构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
(5)在草拟财务报告后两个月内,会计主管应起草正式财务报告书,陈述机构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以下说明:该组织的财务报告与同期会计记录是否一致;该组织的财务政策是否恰当,在制作财务报告过程中是否保持遵循;是否遵守非营利组织法及本机构章程有关财务的规定。
(6)向董事会提供工作报告,在财政结束后9个月内完成。
(7)提交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详细联系方式(须在每次任命和选举后一个月内提交,即使任命和选举没有导致负责人的变更),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4、监督与惩处
(1)登记机关认为非营利组织不遵守本机构的章程和不按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承担的义务时,可通知其注销登记。在规定期限内,登记机关将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
(2)登记机关认为该机构有可能构成犯罪时,将向南非警察总署建议进行刑事侦查。
(3)受处罚的非营利组织可按程序提出申诉。
(4)公众有资格获得任何一个营利组织向登记机关提供的全部文件,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问责。
(5)登记机关有义务保留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状态、注销状态、终止状态或解散状态。
(6)未经登记却声称自己已依法登记,或向登记机关提供虚假资料的,有可能受到起诉。
三、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
南非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委托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并因此给予免税待遇;二是通过拨付公益项目资助款的形式,对非营利组织给予支持。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后者。
1、规定国家发展署的首要目的是关注消除贫困及造成贫困的根源,加强公民社会的扶贫能力。
2、国家发展署规定9项公益事业(包含43类活动)为慈
善性质活动,这9项是:(1)、福利和人道援助、(2)、宗教、(3)、信仰和伦理、(4)、健康保护、(5)、文化、(6)、土地和住房、(7)、自然保护和环境及动物保护、(8)、教育和发展、(9)、研究和体育。
3、提供拨款和捐助资金。一般是发展署公布资助项目的范围,非营利组织向国家发展署提出资金申请,发展署根据申请情况与之沟通协商后,实施一定数额的拨款或捐助。在具体运作上,发展署将权力下放到省,每个省都有签约机构。据介绍,2003/2004,发展署拨款总额为10300万兰特(6.3兰特约含1美元),每年递增。
4、发展署通过能力建设的培训,帮助非营利组织开展本组织擅长的活动。
5、尽管政府在扶持非营利机构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关专家也提出了质疑。如发展署规定的工作范围过窄,对扶贫的支持减少;偏重于资助社区组织,而不愿支持志愿服务机构,造成了这部分机构的资金匮乏;项目的申报程序复杂,办理效率低下,以及法定机构存在官僚作风等。
四、目前南非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几个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外部社会,约占86%。而外部社会的资助采取“保守策略”,即只投在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限制了其他民间组作用的发挥。
2、非营利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的筹款能力,没有制定筹款战略。筹款一般都是机构的主管或副主管的工作范畴,但他们用于筹款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超过20%)。
3、非营利组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创造性、有活力和有远见的领导人。
4、人才竞争压力太大。非营利组织为了吸引有能力的人才,不得不提高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来与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竞争,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生存压力。而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则因为没有雄厚的财力而造成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流失,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
五、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1、政府明确公布慈善事业的范围,有利于倡导民间组织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南非对公益事业列出9项43类活动,很具体,我国也可以作出这方面的规定,使之与一般的社团活动相区别。
2、政府对公共服务项目拨款购买,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也能为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南非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多数能从政府获得资助,有的甚至全部依靠政府资助。在南非就不存在类似我国社团的那种乱收费的现象。
3、税法应对公益事业以至民间组织业务作出明确的减免税收的规定,对捐赠人的公益捐赠给予抵税待遇,有利于全社会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有利于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也有利于杜绝偷漏税现象。
4、应赋予登记管理机关要求非营利组织注销登记的权力,和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权力。南非的这一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民间组织管理规定应当借鉴这一经验。
民间组织自我监督绩效提升论文 篇6
关健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绩效提升策略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他还指出:非营利组织通常是美国的提法。日本将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的农业合作社视作非营利组织。尽管农业合作社从事商品的加工、生产、流通也能盈利,但是由于这些组织是服务于组织成员,具有共益性,所以将这种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有机结合而成立的劳动集团列为非营利组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既非企业又非政府的机关,其目的是人与社会的变革,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农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组织不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彼得德鲁克将进行商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提供劳务的合作社不列为非营利组织,所以其所指的第三部门,是狭义的非营利组织。
沙拉蒙((Salamon)与安黑尔(Anheier)提出一套国际性的非营利组织分类辨法。他们所指的非营利组织是广义的,即第三部门不仅包括为社会公益作贡献的医疗教育、福利等组织,也包括各类合作社。
综上所述,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界定为: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或提供共益服务为使命、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享受一定减免税待遇、并且在法律上具有合法独立地位的实体性机构。之所以如此定义,一是为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例如中国有些地方的下岗人员,到农村承包荒山、海滩等进行开垦,并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互助性的农业合作社之类的组织,虽然也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但由于其目的是为了组织成员的利益,具有共益性,所以应该列为非营利组织,这样可以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统计口径保持一致性。二是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原来属于政府部门管理的非营利部门将分离出来,同时许多民间性的非营利机构也将纷纷涌现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三是非营利机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是说不可以盈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文化等部门要允许引进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国家也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地扶持非营利部门。
二、非盈利组织绩效评鉴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程序就是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经由某一些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某些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的某一些人(C)o参考者((Participants),包括组织内领薪的正式员工和不领薪的志愿工作者。
财力与物力资源(Resources)可能由社会大众提供,也可能由特定团体支持。
组织中的业务运作(Operations),包括了非营利组织各项主要活动与支援活动(如员工的招募与训练)的规划,执行与控制。
有价值的服务((Services)是大家努力的最终结果,也是组织理念的具体表现。
服务对象(Clients)可能是特定的对象,也可能是不特定的社会大众。
对于非营利组织绩效,可以从以下六个“度”考量。
1.使命达成度与社会接受度使命是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的起点,因此决策核心应经常检讨组织的使命是什么,是否被服务对象所需求,是否被整体社会所肯定。从服务对象(C)来看。服务对象对我们的服务内涵(S)满意程度如何?
2.效率第一是各种成本效益的比率,这相当于营利组织中的各种财务比率或生产力指标,在非营利组织中要参考业务的性质来设计比率作为效率的指标。举例而言,花了多少广告费用,募集了多少捐款。第二是前述各种作业程序合理之确保,指对作业中的各种工作过程,了解并评估其是否都已确实执行。
3.投入程度使命的达成以及组织的正当性被社会所肯定,固然重要,但非营利组织若无投入充裕的财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也是枉然。因此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捐款,有为数更多、素质更高的职工与志工愿意为组织投人时间与精神。
4.满意度其中,C,R,P都是人群团体。他们一方面算是组织的一部分,一方面也是独立存在的主体,他们可以参加该组织也可以退出。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核心,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使它们都能对该组织因满意而产生认同,因认同而提升向心力。
5.平衡度从策略角度,组织的资源与力量配置应维持某种程度的平衡,使之在未来发展上不会存在发展瓶颈,也没有资源闲置。
6.转换度在某些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希望C,P,R三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与形式的转换,使得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并进而经由交流而对本组织产生更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指标称之为“转换度”。例如表演艺术团体,有人表演,有人赞助,有人观赏,也有人在后台支援行政工作。C,O,R,S,P五者之间若能正面转换彼此角色,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家对组织的向心力,一方面也表示组织的策略性绩效良好。
三、非营利组织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
可以考虑从以下5个方面提升非营利组织的绩效。
1、构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SharedVision)准确地说组织的战略、组织的精神、一个创新想法均不能算作组织的共同愿景。所谓组织的共同愿景是指这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同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组织的这一愿景而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它能够创造巨大的凝聚力。构建共同愿景可以通过培养共同语言、团队学习、深度会谈以及实现自我超越等步骤实现。
2、发展战略联盟
一个非营利组织要生存下去,至少要做到收支平衡。目前非营利组织正转向商业领域以寻求拓展,发展新的资金来源。因此目光敏锐的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昔日是对立面的营利性组织,谋求与之建立战略联盟,实行双赢。对于营利组织,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慈善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扩大自身影响,将产品同某一公益事业联系起来,成功提升其销售业绩与市场占有率。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运通信用卡公司。
该公司发行了一种运通卡,用户每使用一次该卡,公司将提取5美分捐献给几家艺术类组织。该地区每增加一名运通卡用户,公司就提取2美分作为捐献。在我国国内,公立大学、非营利性医院、各类体育协会等也纷纷开始建立与营利性组织的联盟。如中国足协举办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就有百事可乐、、富士胶卷等企业作为联赛赞助商。
非营利组织如果有意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首先要对自身的定位和实力加以正确评估,了解能增加合作对象的利益,如何向合作对象说明达成合作关系的贡献,然后才考虑挑选出合适的合作对象。3、组织创新
如同营利机构需要一种高效率、适应性强的组织构架一样,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非营利组织如果考虑其在宏观环境中的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抛弃原来制约其发展的旧的组织形式,因此,对于那些具有先进意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非营利组织势必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改变从两个方向来考虑:是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呢,还是改变组织本身来影响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改变组织为主的方法强调组织中非人性因素的修正,如组织结构、政策和程序细则的修正等;而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创新则强调,可通过对人员的训练和组织发展,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方式中,管理人员首先致力于改变人员的态度,希望人员态度的改变可导致人员行为的修正,从而达到改进工作绩效的目的;以组织为中心的创新方式,首先从修正组织结构、技术、沟通、奖励制度、工作环境等着手,管理人员希望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组织中的人员会自动跟着修正他们的行为。
4、培养营销理念
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都是由国家负责其收人来源,因此他们每年只要按照国家计划完成任务就可得以生存。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一般都是专业人员,对经营管理活动不是十分擅长,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意识十分薄弱。非营利组织缺乏营销观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很少进行市场研究工作。例如很多博物馆、文化一旦成立后,便会一直维持原状,没有任何改变。他们很少接触自己的顾客,了解顾客需求的变化。对于几十年一贯制的展示模式,消费者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许多非营利组织却不知道如何借助营销工具来有效地宣传自己,提高公众对自己的兴趣。而公众知名度是衡量一个非营利组织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它既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自己所从事的公益事业的关心程度,同时也直接决定了组织收人的多少。
5、强化自律、互律与他律机制
非营利组织除要遵守政府颁布的法令规定外,还需要不断强化其机构的透明度,将自律、互律与他律的机制建立和健全起来。为了对机构内部评估进行指导、规范机构的自律,每个机构的董事会在约束机构自律方面都会扮演一种比资助者和第三方更加批评性的角色。自律机制/制度在那些高度依靠公众和公司企业捐款、那些运作良好并相对成熟、和那些以合作来达成组织目标为特征的机构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律机制/制度的优势在于对机构的使命和项目成果给予一种“政治”(Political)和整体上的交代,因为能否持续从多种渠道吸引捐款和筹措资金是与机构对其事业的价值观、以及对项目成果的展示紧密连在一起的。
对非营利组织,国外的经验说明,必须构筑并形成社会公共性监督网,实际这也是一种支持性组织,使人们能了解哪个机构足以依赖,哪个机构在哪方面有缺陷,哪个机构不足以为信。对它们,不能允许拥有如私营企业的经营机密,要求必须具有真正透明度。即使在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应该是公开和公平的;因为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为公众服务得更好;竞争的结果是看谁能更多地得到公众捐赠的支持。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已经存在许多独立的第三方供非营利组织评审机构,如美国全国慈善信息局是民办最大的慈善与公益组织评审机构。还有其他如美国公益咨询服务所、美国公益研究所等。这些组织都是监督非营利组织的第三方机构,从不同侧面、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的健全和发展进行监督并起促进作用。
政府在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加拿大的78,000个注册慈善团体中,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在政府所得税法案管制之下,并由国家税务局监管。
当一个组织或团体要为捐献者换取税收收据时,它必须填写年度财务报告表,并符合相关的条例,这包括:符合全年收人中80写的份额用于慈善目的支出的.要求,这样就严格限制了机构在一般运营管理费、行政费和筹款成本方面的开支;辅助性的政治活动支出不能超过机构全部收人来源的10%;严格禁止机构参与与谋利有关的活动。违反者将被取消非营利组织的资格。
中国非营利组织不论是在内部的自我监督方面,还是在外部的法律规范及第三方监督方面都还相对欠缺,这种局面形成了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提升的制约。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如下一些建议和设想:
<1)制定道德伦理守则,逐步建立非营利组织的自律标准
推进高道德标准的行动,并且维护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和信心,可以考虑这么9项标准:1)服从法律;2)道德承诺;3)公益使命优先;4)尊重人个人的价值和尊严;5)包容社会的多元性并维护社会公平;6)对公众负责任;7)公开和诚实;8)慎用社会资源;9)无私的奉献。各个非营利组织定期进行一次道德标准的审核并把它与每年的财务审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加强NPO的内部信息透明性
对非营利组织一直存在的抱怨就是其活动神秘。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相当多的非营利组织把自己当作一个“私人领地”,而不是当作一个使用大量公共资金因而应为公共利益负责的机构来运营。许多基金会甚至拒绝披露基本的财务信息。尽管基金会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在法律上有权利保持一定程度的“隐私”和免受政府的审查,但它们同时也有义务披露基本的财务和运营信息,其运营也应符合较高的道德标准。
(3)形成NPO专业化服务网络
为使非营利组织潜心于各自的服务领域,最大化地创造社会文明的价值,就必须建立一些NPO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加强非营利组织本身各种需要的储备。如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建立行业监督和指导机构,从专业化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各种专业培训基地,从资源、信息共享的角度出发建立信息咨询系统等等。而这些不同类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或系统自然构成一个NPO专业化服务网络,并在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的过程中为非营利组织整体水平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4)加强政府的法制监督机制
一个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机制既需要组织的自律,同时还必须有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政府应考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的问责交代。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的国际化趋势也必然要求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清晰明确的法律规范既可以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提供依据,也为非营利组织的交代提供方向,从而使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与政府、社会的监督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公信力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如同马克思所言“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就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国家监督从根本上是法制上的监督,即以法律的形式确认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作用和社会职能,规定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综合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既合理分工、又协调配合的、统一的、有序的社会机制。
总而言之,社会公信力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这是由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某种程度上将会是制约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因素之一。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既需要内部的自律,同时也需要法律的规范及社会性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川口清史:《非营利组织与合作社》,日本经济评论社,1994,
2.筒明杰:《管理学一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
3.司徒达贤:《非盈利组织的经营管理》,台湾天下远见出版社,e
4彼得德冬克:《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0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武术活动 篇7
关键词:天地会,武术,继承,发展
一、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兴起
1644 年满族军事力量进入中原地区, 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从而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各种形式的反清组织先后建立, 例如洪秀全所领导的拜上帝会、白莲教、朱红灯所领导的义和团, 以及天地会等, 此类组织在清朝时期可谓是不胜枚举, 尽管长期处于清朝政府的高压统治, 以及残酷镇压下, 此类组织仍旧十分顽强地存在着, 并且不断地给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1]95。
天地会是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民间秘密武术组织, 这并不是武侠小说所虚构的一个组织, 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 天地会的主要活动是反清复明, 其主要的手段是传习拳术, 宣扬反清思想。主要的成员是农民、手工业者等, 凡是存在着所谓“忠义之心”, 具有反清复明意志的都可以加入, 而不论阶级成分, 或是出身背景, 而在天地会的内部则自称为“洪门”, 之所以使用“洪”, 有学者认为是与“清”相对, 也有学者认为, 之所以用“洪”, 暗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天地会所传习的拳术, 通常被称为“洪拳”“, 洪拳”主要流传于南方, 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北方, 南方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相对薄弱, 因此清代南方武术比北方武术更为发达, 形成了所谓“南拳”的说法, 而“南拳”之中以“洪拳”最为著名。天地会内部曾有《宗法》一书流传, 详细记载了洪拳的修炼方法, 在《宗法》的第二篇中, 阐明了天地会的宗旨, 以及练习洪拳的目的。“洪拳”气势刚猛, 威力巨大, 讲究的是“硬桥硬马”[2]26。
洪秀全所领导的拜上帝会, 以及此后由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太平天国曾专门立法, 鼓励军民练习武术, 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清代武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也正因为如此, 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一度远远超过当时的清朝军队。太平天国军队中有不少精通武艺的将军, 例如翼王石达开, 不仅擅长箭术, 而且精通拳法。西王肖朝贵也是一位武林高手。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 肖朝贵的妹妹肖三娘等均是武艺超群的女中豪杰。女将军杨二姑, 更是具有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本领, 一手马上飞刀的绝技, 让对手防不胜防[3]38。
清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 也是民间武术活动的一个缩影。义和团原名义和拳, 属于白莲教的一个分支。早在嘉庆年间, 山东、安徽、河北等地, 便陆续出现了顺刀会、义和拳、虎尾鞭、八卦教等民间武术组织。光绪二十四年, 山东巡抚张汝梅上书, 建议成立乡团, 取名为义和, 其所宗之拳法, 改名为梅花拳。在甲午战争之前, 义和团的主要活动为练武强身, 看家护院。此后, 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 激化了民族矛盾与国家矛盾, 义和团的运动开始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并且逐渐被清政府所利用。
二、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
天地会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是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一个缩影, 天地会从清初到清末, 始终存在, 并且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天地会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有过接触与合作。关于天地会的起源, 目前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天地会的创始人是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殷洪盛。此人擅长武艺, 且慷慨仗义, 在武林界具有一定的威望。明末时, 曾任直隶大同参赞军机一职。清兵入侵时, 他组织了两万名勇士, 抗击清兵, 溃败后成立天地会, 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另一种说法是清康熙十三年, 西鲁入侵, 清兵连战连败, 形势危急, 康熙帝出皇榜, 招贤纳士, 福建九连山少林寺一百零八名武僧志愿组成僧兵, 挺身保家卫国, 并且一举将西鲁军队击溃。由于他们不愿继续为朝廷所用, 因此引起了康熙帝的猜忌, 僧兵中的叛徒马二福, 贪图荣华富贵, 向康熙帝告密, 称僧兵意图谋反。康熙帝秘密召集军队包围少林寺, 并且用毒酒毒杀了众多僧兵, 死里逃生的僧兵共有18 人, 其中13 人战死长沙湾口, 仅蔡德忠, 方大洪等5 人逃出重围, 后又遇见郑成功的军师陈近南、江湖义士万云龙等人, 召集众英雄, 创立洪门, 蔡德忠, 方大洪等五人被尊为五祖。因叛徒马二福排行老七, “七”与“鸡”同音, 所以天地会入会时有斩鸡盟誓的仪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天地会的出现与郑成功有关。清康熙元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将其作为抗清的根据地。清政府屡招不降, 满门抄斩了郑家老小。在军师陈近南的策划下, 召集了一大批反清志士, 在南方各省创立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虽然天地会的出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它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
天地会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天地会作为反清的先驱, 长期在南方各省传播反清思想, 尤其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 这种思想对洪秀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天地会成为了太平天国起义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响应者, 天地会在南方各省的分会, 自愿改编成太平军, 参加反清斗争。据史书记载, 清咸丰三年, 天地会在北京张贴告示, 让清政府惊慌失措。曾国藩在《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中也曾提到:凡入天地会者, 大半附之而去。据不完全统计, 仅湖南一省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天地会成员, 就达十数万人之多, 如果没有天地会的参与, 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 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超过清朝政府军队的实力。而天地会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原因之一在于, 其长期从事武术传授。事实上, 清政府的统治者早就意识到民间武术活动的潜在威胁, 早在雍正年间, 清朝统治者就曾下令:拳棒一事产予禁止, 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但是, 对于天地会等反清组织而言, 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清政府越是镇压, 天地会则越是传播。由于天地会不是一个门派, 因此在武术的传习上没有禁忌, 只要是愿意参加的, 都倾囊相授, 因此“洪拳”也成为近代南方地区最大的拳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 天地会并没有停止活动, 继续在南方地区宣传反清思想。孙中山曾在幼年时, 就曾接触过天地会的活动, 他说“:洪门之拜会, 则以演戏为之, 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视听也。其传布思想则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导之, 此最易发常人之感情也。其口号暗语则以鄙俚粗俗之言表之, 此最足以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辛亥革命前夕, 天地会的活动与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除了福建、台湾、两广、长江流域以外, 海外也有天地会的分支组织, 例如在南洋的兴义公司, 在美国的致公堂等。辛亥革命爆发后, 天地会在政治上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 从单纯的反清发展为反封建, 此后又发展为反帝, 在这一点上, 天地会要比资产阶级革命派更进一步。一方面是因为天地会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他们长期与压迫阶级做斗争, 因此具有更为强烈的斗争意识与革命意识。例如, 辛亥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会, 曾与浙江一带的天地会组织哥老会共同组成龙华会, 在龙华会的章程中, 明确写道“:若是有人帮助满洲, 不要说是外国人, 越是汉人的奸细, 越要杀绝, 外国人更不用说了。但我们所杀的是和我们打仗的外国人, 也万不肯违背公理杀戮无辜的。”由此可见, 天地会的革命决心。
三、民间商业武术组织的活动
清代民间还活跃着另一种形式的武术组织, 那就是以镖局为代表的商业武术组织, 此类组织最早出现于明代, 清代中后期, 洋务运动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 镖局这种专门负责保护行商安全的职业性武术组织, 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镖局业的发展, 从客观上促进了习武人数的增多, 从而起到了促进武术发展的作用[4]99。
镖局的主办人一般被称为是镖头或是局主, 镖头一般武艺高强, 交游广阔, 在武林中具有一定的声望, 镖局中负责保镖的人叫镖师和镖客, 镖师一般要经过镖主的测试, 合格者才能够入选, 因此镖师一般也是武艺高强者。镖师必须听从镖主的调遣, 在接镖后, 镖局会派镖师, 将行商的钱财和人物送到指定的目的地, 这种活动称之为“走镖”。在“走镖”的过程中, 镖车日间会插上镖局的镖旗以表明身份, 夜间则会挂上一盏写有镖局字样的灯, 目的也是为了亮明身份, 让江湖上的朋友行个方便。走镖每到一处, 镖师一般会拿着镖局的帖子, 去拜会地方武馆, 也就是所谓的“拜码头”, 一方面联络感情, 另一方面调整休息。如果走镖过程中遇到响马劫道, 镖师一般会亮明身份, 拉关系, 讲交情, 以及谈条件, 总而言之, 能不动手, 就不动手。如果对方不答应, 那么只能够动手。如果镖车被劫, 镖局必须赔偿行商的损失, 而后镖局会组织人马去索镖, 因此如果镖主武艺出众, 在江湖上人脉广的话, 很少会发生失镖的情况, 否则的话, 镖局就开不下去了。此外, 镖局也会给有钱人看家护院。近代很多著名的民间武术家, 例如大刀王五, 曾在北京开过镖局。李尧臣不仅走过镖, 还给慈禧太后当过保镖。杜心五、李存义、霍元甲等近代闻名的武林高手, 也曾当过镖师, 可见镖局这种民间武术组织, 对于武术的传播所起到过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宿继光, 张艳婷.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
[2]林小美, 等.关于武术传播的若干问题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4) .
[3]田红菊.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中的文武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4) .
浅析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 篇8
摘 要:民间组织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分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民间组织是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出现,使公民政治参与进入高级阶段,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61-02
民间组织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分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从当前我国政治参与现实情况来看,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公民参与热情不断提升;二是政治参与具备了越来越明显的组织化参与。但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相比,其参与的机制和途径还不够健全和畅通、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未能有效整合。怎样让公民通过合理有秩序的途径来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需求,成为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截至2010年底,据民政部门统计,中国各类民间组织已经达到了43.9万个,显然,对实现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征
民间组织作为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且在政府决策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必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其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征。
(一)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
民间组织是人们为了追求和实现一定的宗旨或目标,自愿组成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一般而言,民间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志愿性的特征,常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组织、志愿组织、慈善组织等术语交替使用。这些不同术语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区别,它们只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民间组织的某一方面特征[1]。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是指民间组织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一定自主、理性的方式与途径,试图影响政府决策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包含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活动。有序政治参与包括依法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有秩序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秩序性、自主性、理性、适度性四个基本特征[2]。
(二)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特征
通常来讲,不同的政治参与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属性与优势采取不同的政治参与方式。民间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四大基本属性,其有序政治参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目标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民间组织是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公共服务活动中的,其有序政治参与的最终归宿是实现公益责任。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虽不是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着眼点,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获得利润,它在开展活动进行的各项投入所产生的收益,不是为了向组织的缔造者和成员提供利润分配,而是最终用于符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公益性项目,使其发挥作用。
2.参与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民间组织所关注以及参与的领域通常都是政府能力不够或没有精力去做的地方。因此,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议题具有广泛性,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众多领域。诸如消除贫困、维护公共卫生、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农村基础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社会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扶助贫困、残疾人等都是民间组织的用武之地。此外,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往往具有现实性。如就业困难是当今社会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民间组织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公众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工作岗位,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对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进行技能培训,为其提供再就业服务,对解决当今就业压力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参与行为的公开性和可持续性。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多是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因此,参与行为较为公开和主动。它们不仅敢直接游说政府,同时也敢于利用公共舆论、借助新闻媒介、现代网络科技与社会力量等手段进行政治参与。另外,民间组织的建立与开展各项活动,是基于自愿和志愿原则为基础,成员可以自愿加入,也可自由退出,这种志愿与自愿性精神使其政治参与行为更具有持续性。
4.参与方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民间组织一般不采用类似政府机构森严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上相对扁平化。民间组织以组织宗旨的实现为导向,可以及时地根据情况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民间组织在组织运作上更为高效和简洁”[3]。此外,“民间组织在社会沟通、组织创新、决策制定等方面都体现出其特有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特征,便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条件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灵活制定相应的参与决策,实施有弹性的志愿行动。”[4]
二、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并在政治参与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在扶贫、环境保护、救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积极开展活动,但由于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缓慢及民间组织自身发展不足,其政治参与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政治参与的理解错位
政府通常将民间组织作为政策的传达者、政策执行的润滑剂,通过民间组织动员使政策得到很好执行,提高政府行为绩效,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而对于许多民间组织来讲,它们认为政治参与更多的是一个利益的表达和政策化的过程。参与意味着通过谈判和磋商机制,各个利益代表人在宪法共识的前提下,通过妥协达成共识。民间组织往往认为自己是公共利益或某个集团、阶层利益的代表,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体。”[5]二者在对待政治参与方面的矛盾,导致了民间组织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或表达公共理念时常常会遇到许多尴尬,影响其民间组织政治参与的热情。
(二)政治参与的合法性地位不明确
党的十七、十八大报告中虽都指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并不能画等号,文件中并未明确指出民间组织政治参与的合法性。目前,从政策层面反映出的信息看,政府对民间组织政治参与的某些领域和范围还存在限制。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合法地位迄今为止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给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政治参与范围失衡、渠道程序不畅
从当前我国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情况来看,其参与大多集中在政治敏感程度低、权力和利益含量低的环保、扶贫、教育、卫生等社会边缘领域。另外,参与渠道不畅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缺乏透明和可操作性的程序。在实践政治参与中,结果往往是随机的、人本的,人亡政息也就在所难免。同时民间组织的政治参与仍缺乏普遍意义的制度保证。广大草根组织由于缺乏政策方面优越的条件,把精力用在建立关系方面,于是形成一个“没有渠道——找关系,依赖关系——轻视程序、规则和制度建设”的恶性循环,导致政治参与程序不畅与缺乏正规性。”[6]
(四)组织内部政治参与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民间组织发展历史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大部分民间组织自身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民间组织官办色彩浓厚,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志愿性、非政府性比较弱;民间组织总体上筹资能力弱,服务性和营业性收入低,资金匮乏成为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民间组织专业性人才缺乏,提不出适当的策略,影响了参与效果的体现;部分民间组织运作机制不规范,董事会与理事会制度形同虚设,公信力大打折扣,丧失了公民对民间组织支持与参与的热情。
(五)民间组织发展不平衡
“民间组织权利的不平衡。行业协会、慈善类组织、社区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联谊类组织、倡导类组织、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则受到诸多有形和无形的限制”[6]。民间组织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南、西北部与东部、沿海之间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很大差距。许多民间组织的建立并不是靠近服务人群,而是靠近资金充足的城市地区,造成民间组织与其服务对象的脱节;民间组织政治参与领域失衡;服务群体上的不平衡,为优势群体和中间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数量比例很高,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数量则很少。
三、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
民间组织是架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有序政治参与重要意义在于:
(一)使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和民主化
信息资源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受信息量、精力有限等因素制约,政府不可能对所有信息掌握详尽且了解透彻。民间组织来源于民间,遍布于社会各个地区与阶层,在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民间组织能够提供给政府更多、更准确的信息,确保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得到政府关注,有利于政府制定出更符合公共利益的民主政策。另一方面,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还可以弥补、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关注程度低、治理体系比较薄弱的方面,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专业性建议,有助于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升公民参与热情,扩展与深化参与范围和内容
民间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一方面,缘于民间组织系志愿性,公民更愿意主动公开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开展各项参与活动使公民获得了参与实践,使他们自信有足够能力进行参与。根据日本蒲岛郁夫所做的有关全国选举意识的调查,“在1986年日本参、众两院选举中,没有加入任何组织的选民,其投票率为77%,而至少加入一个组织的选民,其投票率上升为90%。”[7]
民间组织参与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不同的民间组织有自身的价值理念与活动领域,公民通过民间组织在环保、科技、慈善、教育、扶贫、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参与。同时公民还可以通过参与民间组织的形式来影响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形式,深化了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使政治参与有了连续、持续性特征。
(三)丰富社区文化,实现社区治理功能
民间组织在推动社区治理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先,丰富了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区域内活动着各类以共同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的文化、艺术、健身等自发的民间组织,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居民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情趣文体类生活,提高了公益意识与集体意识,使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增强,有效地促进了社区文明建设。其次,整合社区有效资源,完善社区救助与保障体系。现今,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务对象从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的社区服务,延伸了帮困扶贫的受益范畴,为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增添了新内容、新方式。最后,促进居民参与,推动社区基层民主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吸引社区居民融入社区的中介,许多社区居民正是通过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活动而融入社区这一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8]近年来社区涌现的一些权益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在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基层民主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
(四)促进参与有序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第一,促进公民个人实现合理、有秩序政治参与。民间组织向成员宣传理论知识并引导实践,有助于成员以理性的态度、合法正当的途径实现政治参与;民间组织成员是在遵循民间组织内部制度程序基础上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有效防止了公民个人盲目、非理性政治参与,实现了公民规范、理性的参与。第二,使各阶层利益相对均衡化,避免利益冲突。当前,利益分化加剧是社会的一大重要特征。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诉求时,个人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而组织政治参与力量以及效果则更为突出。介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民间组织,可以把不同利益群体诉求传达给政府,从而实现利益相对均衡化,避免不同阶层因利益过度失衡引发冲突。第三,民间组织以公益性角色关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可以改善政府形象、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发展。
民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表现,在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民间组织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使民间组织积极地发挥其作用,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当前民间组织有序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何使民间组织更好地与政府合作,齐心建设一个民主、公平、善治、宽容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黄凯.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康宗基.政治文明视域下的民间组织政治参与[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孙录宝.社会组织政治参与探究[J].观察与思考,2011,(9).
[6]刘培峰.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几个问题[J].学海,2005,(5).
[7][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社区民间组织本科】推荐阅读:
卢湾区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和发展情况调查06-02
民间组织07-17
民间互助组织06-11
民间组织管理10-13
民间青年志愿组织05-23
民间户外体育组织08-03
乡村治理民间组织10-28
辽宁省民间组织管理局06-13
云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08-31
社区组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