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精选7篇)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1
摘要:以回龙观地区足球协会为案例, 对其人员配置、资源配置、筹资机制、信息联络机制、回超赛事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管理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 分析回龙观地区足球协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回超,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民逐渐地自发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活动, 公民“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已经成为公民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甚至开始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回龙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 (简称“回龙观足协”) 为案例, 对其组织参与动员机制、组织运行情感机制和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 分析“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1 “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运行机制分析
1.1 “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组织参与、动员机制
“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是回龙观文化大社区的热爱足球运动的业主们自发组织, 于2004年3月4日正式成立的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目前足协下属32支足球队, 1000多名注册球员, 85%左右来自于回龙观小区的业主。自2004至2010年, 回龙观足协在回龙观地区办事处的支持和指导下, 依托回龙观社区网, 成功举办了七届“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 简称“回超”。对于“回超”而言, 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灵活性的组织者及参与者, 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使“回超”得以运作。
1.1.1 个人因素分析
在结构形态上, 正式组织更多采用的是科层制, 而“回超”组织是圈层制。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呈明显的等级特征, 注重效率, 不讲感情, 人们服从的是职位, 而不是具体个人。圈层制, 首先有一个核心, 围绕这个核心外围会形成边缘圈层。而处于核心圈的成员往往会成为下一个层级的核心, 并且在这个核心之外还会开成新的圈层。这种组织内部缺少制度化的规章制度, 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之分。“回超”是结构简单、非正规化的“情感型组织”, 其内部没有权力和身份的贵贱之分 (如图1) 。
注: (图1代表核心 (一级) 圈成员)
“回超”的核心圈是由“回超”组织者和活动骨干 (球队队长) 组成。其参与动机或出自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或出自在社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或出自对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的追求;或出自在社区内以球会友的诉求;或出自对社区公益事业的关心, 核心圈成员在“回超”组织活动中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 策划、决策、动员资源等方面的能力最强。在长期活动中他们的威望逐渐形成, 地位慢慢得到“回超”组织成员默许和承认, 成为组织活动的“牵头羊”。
“回超”的自组织活动形成于“园丁”、“王壬”、“罗伯特”、“藏龙岛主”等人, 发展于“豆腐”, 他们都是“回超”的自组织活动的“牵头羊”, 都是核心人物, 都是精英人物, 他们都志愿投身于“回超”活动的组织开展、回龙观社区公益事业的实施, 跟随着“回超”一起成长。尤其, 组织者“豆腐”还对“回超”的组织运作, 运作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寻求“回超”组织的运作和发展机制, 为“回超”以后的发展走向提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议。作为组织者和主导者角色, 对“豆腐”个人思想的评判也影响到参与者、志愿者及合作者对“回超”的看法。回超志愿者“耀耀”这样评价“豆腐”:“豆腐”的确拥有着组织者所必备的各种素质——开朗、健谈、且喜欢把事情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
1.1.2 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分析
从组织的社会合法性角度看, “回超”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当中来, 尽管这些人中的大多数, 不可能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 但是足球的整体成功源于各个细节的成功, “回超”联赛的灵感来源于英格兰社区盾杯, 经过七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社区草根足球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标志就是广泛的社会参与, 参与者构成了活动真正的主体, 他们是“回超”自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对“回超”而言, “回超”以其“以球会友、全民健身、文化足球”的活动宗旨;和“让足球的回归足球, 让人民的属于人民” 足球文化理念吸引了回龙观各行各业的参与者为其存在、发展和回超公益事业的实施献力献策, 并为“回超”的存在和运作创造社会条件。
1.2 “回超”组织运行的情感机制
“回超”组织能够运作的机理是情感机制。经典的管理学理论 (霍桑实验) 已经论证了情感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意义, 主张增加组织的情感含量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回超”作为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动力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运作, 不同于正式社会组织, 没有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据, 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社区公民之所以能够聚集到一起形成各种类型的组织, 主要就是成员彼此熟悉并有相同的志趣。无论是赛事组织者、还是球员和球迷,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听到了同样一个词:“感情”。参与者对于足球运动的热爱正是“回超”蓬勃发展的奥秘, 在快乐的足球乌托邦里, 感情一定是最坚硬的基石。
“回超”的比赛水平虽然一直保持在较低的业余水准, 但它却散发出巨大的魅力, 业余足球其实就是在推广和普及足球感情和概念, 职业足球是在普及业余足球基础上提升竞技水平, 从而达到职业比赛的要求。中国现在的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是分开的, 是没有并行的。职业足球没能刺激和迸发人们的足球感情, 那只有靠这种业余足球达到民间的推广, 让大家更喜欢足球。
1.3 “回超”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系统中的组织者采取有计划的措施, 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 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 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 使之产生组织者所预期的行为反应。“回超”的组织者“豆腐”, 充分利用回龙观社区网便利、快捷、辐射范围广的优势, 在增进组织成员之间情感的基础上, 完善了组织结构, 营造了组织文化氛围, 提出“让足球的回归足球, 让人民的属于人民的”的足球理念。体现在“回龙观足协”的参与球队创建自己球队的足球文化, 从足球队队名, 足球队logo标志, 足球队的参赛口号等等 (如下图) 。
2 “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 合法性困境
“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经过七年的发展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 虽然经过多次努力, 但由于登记制度的限制, 至今都没有在有关部门注册成功, 仍然是一个没有法律身份的“非法组织”。这样形式的联赛和社区活动是一个新生事物,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虽然很支持这样的比赛, 但目前还没有相关具体的政策来实施管理, 也没有专门的政策来扶持发展这类的社区组织。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的法律身份问题不是独有的, 它集中代表了我国基层社区体育组织普遍面临的生存境地。
2.2 人才困境
“回龙观地区足球协会”专职工作人员较少, 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 难以吸引人才, 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公民意识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 无法调动社区公民的积极性从事志愿活动。现在“回超”联赛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是社区精英人物豆腐一个人在进行, “回超”联赛比赛信息发布、联系球队、现场协调裁判员组织比赛是由志愿者耀耀承担。从本质来讲, “回超”是社区为主“自下而上”组织的社区公益活动, 赛事本身没有营利, 只是为社区业主提供踢球、比赛、聚会和交友的平台。
2.3 资金困境
首先, “回超”没有合法身份, 几乎得不到政府资金资助。在豆腐尽力协调下, 回龙观地区办事处答应给“回超”联赛提供一定比赛场地, 但政府并没有设立社区业主活动所需经费。其次, “回超”拒绝“过度商业化”, 所以获得企业资助较困难。第三, 受经济水平、公民慈善意识影响, 公众及基金会捐助也不理想。
2.4 “回超”组织管理评估机制匮乏
2009年第六届“回超”联赛, 有网友对“回超”发出了“私有化”的质疑。包括赞助费的去向、比例分配、详细帐目的公示情况等。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评估机制及机构几乎空白, 导致“回超”无法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回超”公共信任度。
3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定位, 正确处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与政府之间关系
对于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典型代表—“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 正确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进入政府体育服务的延伸领域, 促进社区业主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 才能更好的得到政府的支持, 这是关系到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自下而上”及其活动范围、方式和效果等的大问题。
3.2 行政吸纳服务,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运行模式的一种全新解释
行政吸纳服务的核心内涵在于政府通过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 使社会组织为政府所用, 充当政府公共服务的帮手。行政吸纳服务的核心互动机制是支持与配合, 而不是控制与功能替代;行政吸纳服务的主要价值目标是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而不是垄断政治权力, 防止社会组织挑战政府权威。行政吸纳服务可以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运行模式进行全新解释。
3.3 适应市场经济, 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
中国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要在新形势下为其所代表的弱势群体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 同时要增强自身的社会信用。坚持独立性、非营利性、自组织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立可靠的信誉, 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
3.4 营造有利于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积极作用, 有效地规范各种类型的体育草根组织在法治基础上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有必要在重新审视现行法规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对它们加以积极地修正和完善, 努力构建一个能促进其中各种类型的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健康发展、并确保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法规政策框架。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区教育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实施意见》,我校以推进学习型城区、文明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惠及社会”为导向,以学校社区互动、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力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让社区居民和未成年人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实实在在获得高尚的娱乐、健体、精神享受和各种锻炼,为推进和谐徐汇贡献一份力。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司其职: 组 长:赵明跃 副组长:张培德 翟加新
组 员:陶斯群 彭育均 唐 勇 汪 强 程建强 黄 恒
二、工作目标:
做到开放制度化、管理规模化,建立学校、社区和志愿者三方参与、互动发展的机制。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有效途径。确保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时间三落实;开放期间安全、卫生、服务三到位。努力形成社区居民和未成年人崇尚锻炼、强身健体、终身发展的氛围,营造“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健康生活新城区。
三、主要职责:
1、制定组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登记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定期检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开放工作。
3、负责志愿者管理工作。
四、开放时间及要求
一、学校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以限时、限场地为原则,校外进校锻炼人员务必遵守。
1、对外开放时间:
(1)学生上课期间:(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前提下)
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00,下午15:30——17:00,晚上19:00—21:00(2)双休日、假期:上午8:00——11:00,下午14:00——17:00,晚上19:00—21:00 注: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需学校同意。
2、开放场地: 4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自由锻炼区。(学校仅提供场地,器材自备)
二、学校教育资源对外开放项目,有专人负责,传达室人员做好进出校登记手续,体育组成员及青年志愿者分项目管理,进行协调。凡进校锻炼人员务必尊重学校管理人员,服从管理,否则将取消该同志进校锻炼资格。
三、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必须讲究文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维护学校的环境卫生和绿化,如有损坏必须照价赔偿。更不得滋事斗殴,或进入规定区域以外的场所,做与锻炼无关的事情。否则学校将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勒令改正,严重者将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四、校外人员进校进行体育锻炼,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做危险动作。如发生意外,学校将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进行必要的帮助,但具体责任应有本人负全责,学校概不负责。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
彭州一中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安全管理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区教育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实施意见》,保证居民在开放活动中的安全,特制定体育场馆开放安全管理制度。
1、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联合社区居委运用社区宣传栏和学校宣传栏对社区居民加强体育活动知识与安全健康的宣传教育。
2、对志愿者加强体育锻炼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指导。要使居民知道每一项运动动作的技术要领,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志愿者应耐心地指导居民练习。要加强运动安全保护,并逐步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能力。
3、志愿者要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建立居民体格检查制度。对于有病与体弱的居民,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4、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应符合体育活动安全和体育卫生标准要求。志愿者和体育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合理划分运动场地和设置警戒标志,并根据具体情况规定运动秩序和规则。
5、对各类运动器材和设施,校方做好使用操作说明、注意事项,体育锻炼者须仔细阅读。
6、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中志愿者要认真观察,及时对活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指导。
7、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器材、服装应符合安全要求,一般要求穿运动服和无跟软底鞋。衣服要宽松,不应穿带有口袋的制服,身上不要佩带金属徽章、别针、小刀和其他尖利或硬质物体等。
8、学校管理员应经常对体育活动器材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修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应明确标示并加强看管,定期对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和维修,同时应认真做好体育设施使用安全的详细记录。
9、参加锻炼的居民的交通车辆应停放于学校指定地点,防止对塑胶跑道、体育器材和活动人员的伤害。
10、凡体育锻炼者进入学校实行凭证出入制,体育锻炼证只限本人使用,进入场馆内不得吸烟。
11、保持体育活动场地的卫生与室内场地的通风。
12、加强对体育器材开放过程中的管理,对故意损坏器材者应照价赔偿,对使用不当过失损坏器材者应酌情赔偿。
13、学校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时,应加入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安全工作内容。
14、坚决打击、制止非法集会和邪教活动。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
彭州一中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志愿者服务制度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区建设,由社区居民推荐政治思想觉悟高、有文化、守纪律的居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促进和保障全民健身健康发展。为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制定以下志愿者服务制度。
1、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用真诚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地开展志愿服务。
2、接受教育局、体育局、社区居委、学校的领导,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积极踊跃地参与志愿服务。
3、积极向社区健身居民开展健身知识宣传、组织好居民参加种类体育健身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居民开展志愿服务,协助学校管理员管理开放的活动场地与器材设施的卫生安全工作。
4、开展以“一助
一、多助一”为原则,对社区特殊居民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
5、志愿者不定期开展交流学习等活动,以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与急救技能。
6、廉洁自律,以自身实际行动为社区居民做表率。遇突发事件,积极组织参与应对。
7、志愿者名单由各居委确定。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
彭州一中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确保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中的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保障社区居民与学校全体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晨锻居民与在校居民员工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的火灾、地震、洪灾、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以及人为的破坏等重大安全事件。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在社区人员体锻期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所在居委领导、学校领导等人组成。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赵明跃
副组长:张培德 翟加新 谢小林(天彭镇副镇长)
组 员:陶斯群 彭育均 唐 勇 汪 强 程建强 黄 恒 各社区书记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志愿者、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志愿者、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体锻人员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志愿者、管理员、学校安全门卫等更有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职责,一旦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善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四)突发事件向外发布情况,需要经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形式发布,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或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核实后作出决定。任何人员都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居民管理,并做好居民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居民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居民家庭、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属进行救治。
四、应急预防监控措施
(一)火灾
在学校体锻的居民发现校园火灾均应及时报警,迅速向学校领导汇报。发生在活动场所的火灾,活动必须立即停止,并对人员进行安全转移或疏散。如果有伤员,及时抢救。涉火人员必须提交火灾原因的书面报告。
1、火势比较大,靠学校自己的力量难以扑灭,应立即拨“119”报警。
2、重点部位或其邻近发生火灾,靠学校自己力量无把握短时扑灭,可能危及重点部位,应立即直接拨“119”报警。同时采取自救措施,转移物品,打开消防通道,疏散人员,隔离电源。
3、一般火灾情况(火势较小、火势发展慢、损失小、靠学校自己力量可以扑灭)应立即组织自行扑火,事后将火灾发生时间、地点、情况、扑火经过、采取的灭火方式和起火原因与后果等以书面形式报总务处。
(二)恶性伤亡事故
当学校内发生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时,应立即保护现场,并报告学校应急预案处理领导。
1、加强校园保卫和巡逻,阻止无出入证外来人员进入校内。
2、发生爆炸、投毒等恶性事故,及时报警。学校应保护生者,进行人员安全疏散,对伤员进行救治。
3、发生绑架等突发事件,及时报警,并配合公安部门提供相关破案线索。
4、发生打架斗殴致人伤残等突发事件,报警,及时送伤者入医,保护现场,调查原因。
对恶性伤害事故的原因要进行及时调查,实事求是,配合各部门提供相应证据证件。事故的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以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处理。
(三)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
发生自然灾害或学校周边环境收到污染,必须以生命第一,学校可以停止开放活动场所。对影响居民安全体育活动,都应及时作出安排,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在未发生灾害前,作出安全部署,平时对校内居民进行预防自然灾害、环保教育和环境污染自护自救教育。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3
摘 要 通过问卷式面访的形式对贵阳市省社区府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该社区的体育组织的产生,居民的健身意识、体育健身条件、组织管理和经费状况等与全民健身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尚未形成健全的体育组织,组织者和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存在误区,体育锻炼意识还不够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还有待深入。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贵阳市 省府社区 社区体育 形成与发展 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社区体育正在各个城市兴起,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社区体育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社区体育的定性、社区体育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群体的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场地设施、指导员队伍建设及社区体育产业化运作等,其研究成果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对贵阳市省府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从社区领导对各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活动程度、活动形式、体育消费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发展我市社区体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对贵阳市省府社区7个活动点的相关负责人与参与者进行了调查。
(二)访问法
面访了体育局群体处和省府社区的主要负责人,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三)文献法
查阅文献、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社区全民体育活动现状,收集全国社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先进经验,为撰写本文寻找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开展状况
1.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情况
贵阳市省府社区的前身是贵阳市云岩北京路办事处第四居委会,于2001年8月社区体育组织建立,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体育组织,实施着街道的文化和体育双重组织管理职能,社区体育也逐步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
经访谈获知,贵阳市省府社区组织受到贵阳市和省体育局群体处、云岩区办事处文化教育体育工作站、居委会的领导。社区的体育组织以锻炼方式来分别组建,都是由群众自发、自愿组建起来的,如枫叶红舞蹈队就是由爱好民族舞蹈的群众自发组建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职能。省府社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点7个,每天参加锻炼的人数达600人左右,已形成了以办事处为龙头,以辖区单位为依托,就地、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格局,有效的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社区体育活动情况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有日常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天气、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晨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7个健身点。每个健身点在12-100人之间,体育活动的频率为第周5-6次,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为60-90分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离退休老同志、部分在职的中青年同志、学生、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年龄结构特点是年龄偏大,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上,70岁以下,个别老同志达80岁。退休人员大多选择上午7:00-10:00,在职人员选择晚上8:00-10:00,师生选择节假日。社区有居民600多户,2100多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员占社区比例大约30%左右。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季节举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省府社区体育活动情况表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因人、因地、就便而宜。日常活动的主要项目有:太极拳、剑舞蹈、腰鼓、健身操、民族舞、木兰拳、剑扇、长穗剑、羽毛球、门球、剑系列等,从表中可以看出,社区体育的内容主要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极少,这与参与社区体育健身的人基本上以中老年为主有直接的关系。在练习的内容上参与的项目有其性别的差异,男性的活动项目以太极拳最多;女性的活动项目以健身操、民族为主。女性参加人数多于男性,中老年多于青少年。以上这些项目都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化一体化特点。经常性体育竞赛内容有羽毛球、门球,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更受人们的欢迎。
3.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指导情况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指导者,由办事处文体站推荐,仅部分指导员经过专业培训,而很大一部分都是无证指导,不懂得如何指导社区的体育活动。省府社区只有2名国家级三级指导员,并且管理者和指导者年龄偏大,这表明中老年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辅导员的主要构成者。性别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的认识等特点上是相适应的。并且社区指导员的学历普遍较低。省府社区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低等级的过多。这种等级不合理的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指导员,以义务为主,低价有偿服务为辅,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工资。
4.社区体育场所、设施、经费来源情况
贵阳市省府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在省府大院里的省府公园、以及附近修建的活动场所为主。省府公园占地面积1110M,1999年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器材有16件(双杠两件、单杠两件、天梯两件、浪桥一件、压腿架6件、肋木两件、平衡滚筒一件),室内器材有27件,体质测试器材有一套,总局投资了7.7万元,其它投资了5.5万元。由于全部器材都是第一、二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器材,健身的地面不符合体育科学健身原则,加上有的器材已损坏,现已申报有的器材淘汰。单位的设施由单位管理,小花园的由社区管理。2004年省体育局从彩票返款5万元投入省府社区体育设施的更新。因此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稳定,基本上以生活区或者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一般,希望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
经费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政府,如彩票经费,这种经费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组织竞赛。二是辖区单位的集资、赞助,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健身小器械和健身服装的购置。三是自筹,如个人缴纳会员费等,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外出搞表演活动等。
5.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体育硬件设施缺乏
尽管从1998年实施体育彩票健身工程以来,社区的体育设施投入有所增加,但力度不够、覆盖面小,社区体育设施远不能满足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的要求;从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中,也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贵阳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已经成为发展社区体育的瓶颈。
(2)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
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动机正确、合理,只能说明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锻炼的效果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够多,说明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衡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强与不强,用实际参加人数来衡量是比较正确的,因为体育活动本身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特征的。
(3)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全民健身开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其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大多是以兼职进行或自发行为。体育指导员大多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且大多为离退休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员比较少。调查中显示:辽河社区无正式体育指导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由于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组织社区体育的经验,很难胜任起全民健身的指导责任,管理工作上也有一定的困难。无法对小区居民的锻炼进行宣传、组织和引导,只能顺其自然。而社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参与者的年龄不一、爱好不一、体质不一,某一种统一单调的活动方式来组织群体活动会使部分居民感到缺乏兴趣,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为满足社区体育参与者的不同需要就应对组织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专门从事社区体育的经验。解决缺少社区专门的健身指导者和管理者的问题是发展社区群体工作的当务之急。
(4)体质监测站缺乏
定期进行体质监测是了解身体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前期体育锻炼效果的具体检查,同时为调整锻炼计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调查中发现,体质监测站远远不能满足贵阳市居民社区体育锻炼对体质监测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居民体育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同时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贵阳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市利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的投入
仅仅依靠体育彩票来进行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政府拿一点、街道、居委会(社区)拿一点、居民个人拿一点的办法,按照国家政策,逐步转向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过渡。号召个体私营企业赞助、为社会做贡献等来增加社区体育经费,实现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的投入。
(三)利用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任何国家、地区、城市的社区体育无论怎样发展,体育设施都很难满足居民健身体育的需要。因此,发展社区体育解决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办法是利用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一方面是物资条件共享。利用辖区内已有的体育场馆、区域公园、游乐场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突出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更广泛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不仅仅指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挥辖区内人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社区体育的质量。
(四)提高居民健康消费意识
尽管贵阳市省府社区开展了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但健身活动中的自觉性还有差距,在体育健身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人们用于社区体育健康消费的认识没有到位,这是制约社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工程的意义,引导社区居民全面认识体育健身的价值,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市民体育健康消费意识,使居民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消费是健康的储蓄,只有当今的体育消费才能换来未来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五)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是社会体育的传播者、组织者、指导者,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社区体育的进一步科学化、社会化和法制化都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的管理和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必须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使之年轻化、专业化、全面化。队伍的培训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紧紧依靠全市体育专业院校来进行队伍的培训,使专业体育院校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以培养多方面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如:青少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和竞技体育指导员。
(六)加强宣传活动的力度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活泼多样的内容,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和青壮年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逐步建设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七)建立社区体质监测站和科普咨询站
用科学的手段和指标,来满足人民群众了解自身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这是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国民的科学生活方式的需要。
(八)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加强健身指导
体育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区要联合起来,组织居民或充分利用居民的自发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并利用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以各种形式对居民健身进行指导。如高校可以以实习点的形式与社区形成固定的联系,定期的深入社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深入了解全民健身活动中群众的需要、要求和问题,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力措施。政府和高校部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和鼓励学生到社区从事健身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7.9.
[2] 刘德佩.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4):25-28.
[3] 李志强,郭兰.试论社区体育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6-9.
[4] 毛俐亚,等.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9-22.
[5] 展更豪,等.对北京市群众体育发展近期与长期目标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4
1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组织方式
从社区居住、生活与休闲的实际功能出发, 组织者的不同决定了体育方式的多元性。
1.1 社区自治组织组织
有基层公务员、居民选举人员及其聘用人员组成的社区自治机构, 是组织居民体育活动的首要职能部门。该机构按照年度部门工作计划, 在完善内部工作人员分工的基础上, 把社区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创建与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组建社区体育兴趣小组、社区体育文艺组织与其他的节庆活动等,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与文艺需求。如组建社区秧歌队、广场舞队、瑜伽队、篮球队与武术队等, 使这些群众兴趣组织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起到凝聚人心、美德熏陶教育的功能。尤其社区自治组织运用政府专项资金, 开展的公共体育投入为社区体育活动创设了优质的物质基础, 例如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
1.2 社区积极群众组织
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自发组织, 一直以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作用。对那些体育爱好者与热心者, 他们义务性的体育活动组织, 让社区群众来去自由的体育活动中, 既收获了体育的精神和身体的全面提升, 更感受到了来自于社区人际关系和谐的温暖和幸福。这些群众没有强迫性的、充满热情和激情的行动感染和语言激励, 为其他群众树立了体育、健康的榜样, 为其他群众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 创建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和文化氛围。在社区体育实践中, 以自发广场舞活动、自编老年健身操活动与结对暴走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多样性满足了群众体育方式的选择性, 以地点与人群的适应性支持了社区体育活动的丰富性。
1.3 社区体育兴趣群众组织
那些对某个体育项目或某几个体育项目有兴趣的社区群众, 他们会出于发展个人兴趣或展示特长技能的动因, 积极地建立相关的活动小组或社团, 以满足体育需求和兴趣发展需求。这种体育方式, 一般以某几个志趣相投者为组织核心, 在他们的带动下或培养更多的爱好者, 或培养外围性的参与者等。社区体育活动实践中, 既有篮球社团、足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等现代体育团体, 有传统武术、跳绳、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团体, 也有瑜伽、健美、跑酷与街舞等时尚体育团体, 满足各种年龄段与各种体质群众的体育需求。由于社区群众的健身需求是不断发展的, 这些兴趣群众除了运用网络学习和向其他专家、教师学习外, 还经常开展自主的项目或技能研发活动, 有机地弥补了群众健身项目或节目单一的不足。
2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实施方式
在不同需求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社区体育的实施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
2.1 常规性实施
社区体育的健身基本功能, 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在小康水平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下, 体育成为人们保持与提升幸福指数的基本路径之一。多元社区体育方式的常规实施, 成为了现代社区的一道激情风景。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 晨练。主要是指工作日上班前的锻炼, 由于家庭生活、上班等各方面的压力, 相对而言对大部分上班族是比较紧张的时段, 对其他老年人是较为轻松可行的方式。第二, 晚练。这是当前在农村、城市最受欢迎的体育时段, 在吃过晚饭后, 或集中在某个广场、空地与马路等地段, 去开展他们喜欢的或习惯性的体育活动, 对绝大部分社区居民这是个操作性强, 且能保持体育持续性的和良好体育行为的实施方式。第三, 周末与节假日练。由于这个时段的时间相对充足, 社区群众可以组团或集中起来, 开展兴趣性的、研究性、竞技性、技艺切磋性的体育项目, 以活跃整个小区甚至整个街道的文化氛围, 例如开展小区内不同楼栋之间居民的篮球赛, 开展不同小区之间的足球赛等。
2.2 汇演性实施
在对方政府的基层组织、社会机构或企业的牵头或组织下, 社区居民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的汇演, 以达到创建和谐、健康社区和社会的目标。结合国内各地实施的案例看, 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 主题型体育汇演活动。以某种文化、政策宣传与知识教育活动为主题, 组织社区群众自主参与的体育汇演活动等。例如开展植树节、环保纪念日、爱耳日等主题活动, 为某种专业知识宣传、美德教育与政策法规的宣传, 创设了人数多、群众集中与影响大的体育活动载体。第二种, 共建型体育汇演活动。操作较多且反响较好的, 就是社会组织、企业与其他的单位与某个社区或某几个临近社区的文明共建活动, 在这些机构或组织的资金、人才的支持下, 双方定期地开展体育活动, 推动社区体育多元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与体现相关机构的社会价值, 例如武警消防中队与附近社区开展共建性的拔河比赛等。
3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组织和实施的原则
由于社区是居民居住、休息、生活与养老的主要场所, 因此, 在社区体育组织和实施中, 务必科学组织、合理实施与合情开展, 既满足居民基本的体育需求, 更尊重群众基本生活习惯。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 需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 服务生活。社区体育活动作为居民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 是服务生活与提升幸福指数的一种形式。为了优化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与提升社区生活品味, 是社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为服务群众的健身兴趣、健康发展与疾病康复等生活需要。第二, 不扰民。这是当前关于社区体育的社会焦点之一。由于社区中生活着各种职业的居民, 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体育需求和满足, 就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降低噪音、方便其他群众的生活与支持群众的体育运动, 是社区体育多元发展的原则之一, 也是其得到群众拥护的积极因素。
结语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组织和实施, 是体育自身的发展、社会体育发展、全民健身意识与群众健康追求的统一性的体现。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与奉献, 政府要发挥政策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社会组织、企业与其他机构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公益支持, 志愿者与各种项目的体育爱好者要充分发挥奉献精神, 为周围群众提供更切实的技术技能指导, 为打造健康的社会和社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绩伟, 杨涛, 丁秀诗, 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概念溯源、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1) :53-61.
[2]陈玉忠.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策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 :28-33.
[3]张莹, 秦俭, 董德龙, 梁建平, 等.我国不同地区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2) :10-14.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5
摘要: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文章从网民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信息过滤;草根
传播与控制是一对矛盾,有着结构性的联系,但都不能独立存在。传播控制一般有4种方式:(1)传播者的自律与控制;(2)社会政治系统的制约;(3)经济对传播的制约;(4)传播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无中心和用户驱动的“网际网络”。从传播实践上看,任何人可以进入网络自由获取和传递信息,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传播呈多向、发散式特点。网民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绕开监控设置来获取信息。加上匿名和身份虚拟,传播主体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监控难度相当大。这些特点导致权威机构很难对互联网实施严格控制。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缩影,比互联网范围虽然小一些,但信息传播与监管的矛盾表现尤为集中,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控是目前广受关注的难题。
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为此,笔者从网民的角度,探讨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一、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
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必须自律;作为个性传播必须有度;作为个人自由追求必须节制;作为言论利器必须谨慎。信息既是流动于网络空间中的资源,也是连接网络内外的关键环节。合理地制造、拥有、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权利即信息权利,具体而言,网络中的信息权利主要包括信息访问权、信息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自主权、信息平等权、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信息权利是连接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信息伦理具有命令、调节、认识、教育、激励功能。通过道德评价、社会舆论、榜样感化等规范和纠正人们的信息行为,使之符合信息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信息活动中各种关系变得和谐。防止虚拟空间的“蛮荒化”,除了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外,更需要网民对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建立起清醒的认识和大力塑造网络伦理道德。
既要保护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又要重视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必须为道德限制确立合理的上限和下限,形成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合理的伦理限度。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只能在这一伦理限度内行使。事实上,法律总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因此,在确立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法律限制时,也必须参照信息传播自由的伦理限度。
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10戒:(1)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4)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5)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6)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应当考虑到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斯皮内洛和泰万尼在《网络伦理学文献汇编》一书中,勾勒了一个涵盖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框架:(1)因特网的伦理价值与概念框架;(2)网络管制:言论自由与内容控制;(3)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4)网络空间的隐私权;(5)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6)职业伦理与行为守则。
段伟文提出了一个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体系,包括5条伦理原则:(1)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2)行善(beneficence)原则;(3)公正(justice)原则;(4)自主(autonomy)原则;(5)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die Diskuisethik)论证了通过商谈建构群体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得商谈成为网络社区的伦理建构原则。伦理商谈机制又包括伦理意见表达机制、伦理对话机制、伦理抉择机制。
网络社区是松散的“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草根性的联系,理论上每个社区成员都保留有自主权。其伦理构建只能是基于群体共识之上的一种自治过程,其基本模式是开放性的:初始公共认同感一群体间初级公共范式一特定环境内在危机一群体新的认同感一形成新伦理范式……要实现网络社区的和谐,必须有一种权力机制,包括伦理指南机制(基本伦理规则)、伦理商谈机制和伦理执行机制(集体行动和技术手段对应排斥的言行进行责罚)。
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弱强制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主体的“自我”意愿和个人自觉建立的,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网络主体的自律上。有很多网络社区没有把关人,例如国内典型的掘客网站:至酷掘客、中国掘客、窝窝网等,没有网络编辑,所有文章都是由网民上传的,并把信息筛选的权利交给网民,网民评论投票,得票高的信息排名靠前,这样筛选出来的一般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网络社区的一种自组织和自律。艾瑞咨询公司《2007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就中国网络社区在职管理人员的统计显示(N=149.4),无专职人员/兼职/业余时间管理的社区占22%,1个管理人员的占14%,2~4人管理的占36%。
“自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伦理学的用语,在他眼中,自律是指自己制定出道德规律又要求自己遵守,即“人为自己立法”,其本质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为了获得信息传播的最大自由度,强调“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自律”的义务。自由和自律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就像一对如影随行的孪生兄弟,个人自由的本质是自律,只要个人自由是现实合理的和正当的,就必定是自律的,而不是放任的或随意的。自律并不是否定法律和他律在控制网络传播失范中的作用,也不是否定网络自由。建立网络自律原则是保障网络自由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是为了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健全的网络自律机制可以弥补法律在虚拟空间的缺憾。
为推动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2006年4月9日北京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百度网、北青网、中国搜索网、西陆网、西祠胡同网、雅虎网、和讯网、大旗网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坚持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文明办网”的倡议。在usenet的讨论群中即有一些共通的行为规范,在IRC系统里也发展出一些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比方说在谈政治的场所大开黄腔或恶意攻击他人、大力吹捧某厂产品而被发现是该厂的salesman等等情况,可能引起网友们的反
感或版主的裁决。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设立了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表彰在实施互联网自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单位或个人。博客公约和博客实名制的提出,成为博客自我完善的第一步。2007年,在互联网协会和Coogle举办的首届互联网世纪论坛上,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对搜狐IT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国人的诚信问题。胡启恒认为有限的实名制是未来互联网的方向,“互联网的治理不光是政府的事情,需要每个人自发的维护,需要自下而上自发自律”。2007年,国外媒体发表分析文章称,网络社区自律是Web2.0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传播源的监控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呈现无序与有序并存状态。作为多主体的网络信息源复杂适应系统,在其自组织过程控制中,管理的最佳方式必然是有序性与无序性彼此适当的结合。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而无序性则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规则性、随机性和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提出“复杂性范式”的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在系统论的范围内提出过“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避免把整体性原则绝对化,其意为系统中应该容许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有用信息表达或渗透在这种无序、复杂信息层中,信息的汲取要靠用户去分析和感悟。有序性用以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因此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使网络信息源在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有序,即。首先要对信息的源头——传播者进行控制。“接受信息的形式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信息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布信息的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正当性”。
就传播者信息发布的动机而言,网络社区中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互惠利他机制,即向网络成员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求回报。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施惠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远期更大的利益;生物学的“群体选择论”则解释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认为这是寻求共同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同时获得社区中的信任和地位。但在边界不十分确定的网络社区中,如果没有类似评分系统的监测机制,利他主义是驱动网络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信息交流的唯一解释。健康的互惠利他机制有助于网络社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区成员相互配合,加强对信息传播源的控制。
为了监控信息源,必须记录传播者的个人信息。根据资历,网络社区成员可以划分为:参观者/游客——在社区中无长期标识;新人-—-需要学习技巧和被引入社区生活的新成员;常客__一乐于参加社区生活的固定成员;领导—-一志愿者、签约人、维持社区正常的工作人员;前辈——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资深常客和领导。为了既监控这些传播者的行为,又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可以把个人资料分成系统级、本人级、公共级。系统级个人资料是由社区后台统计记录和用户注册存储的全部用户数据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也包含了后两种级别的资料内容);本人级个人资料就是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他自己的信息,如名字、密码、个人数据、爱好、帐户信息等等;公共级个人资料是其他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关于每个成员的信息。对于不同的社区成员则登记不同的个人信息。如西祠胡同网站根据注册时提交的身份真实程度,站方对网民进行了分层,他们的权利随身份真实程度的上升而增加,《西祠胡同站规》规定,只有注册网友级别以上,站方掌握了真实有效的身份资料的网民才可以担任版主。使得版主的行为有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站方掌握的真实资料可能会使对违规版主的惩罚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比封杀ID等惩罚的威慑力大得多,所以站方没有了版主利用权力“胡作非为”的担忧。
中国正在探讨和尝试在网络上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在网站上注册帐号时,需要提交身份证或必要的证件信息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字。像有些成员比较固定,交互活动比较密切的网络社区,实名制已不是约束。2005年,水木清华成为高校BBS向实名制平台转变的典型,它的个别论坛推出实名制。国内现有的校园SNS一般都是封闭式注册,提倡实名制,只对大学生开放。比如,只有拥有@XXX.edu.cn的学校邮箱或是在指定的大学IP地址范围内上网才能注册账号。此外,各个网站还鼓励用户上传真实照片,填写真实姓名、所在院校、性别、年龄等信息。网站开发有个性的blog、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等等,每个用户在校园SNS上都有自己的档案和个人页面。2006年8月,各大中文社区都开始对论坛首席斑竹、斑竹、分区管理员、分区主管、站长实施实名认证。
博客有域名(BBS的用户则没有独立的域名,只有注册后的有),为它的用户提供了用于识别和定位个体身份在互联网上独立存在的标识。博客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个人网站型博客,即博客者自己购买空间和域名,拥有独立站点和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域名;一种是注册型博客,即博客者在博客托管网站注册后,拥有一个二级域名,二级域名是网络上让别人识别和访问自己的工具。前者可能发展成群体博客,进而成为小型的网络社区;后者则一经注册就成为网络社区的成员。博客的相对集中稳定性、网络角色的识别趋势、个人身份定位等特性和网络实名的本质是相通的,博客实际上已经成为网民在网络实名化之前的过渡模式。
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认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设计了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使互联网的真实源地址认证成为可能。但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的人是不是本人则无法通过网络来限制,还有实名信息的安全问题。
无论网络传播发生了多大变化,网络信息传播总是需要人来把关的,人是网络的主宰,他们既决定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如果从占有话语权的优势来看,网络社区最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的人有两类身份:一是预设的技术优势者,如论坛版主或有更高权限的管理者;二是传播过程中竞争机制造就的社群成员,如有威望的高级别网友。这些信息采集者、编辑者、把关人、特邀组织者是重要的信息源角色,具有中介影响的价值功能。目前还有一种角色叫“网络推手”,他们左右大众的心理,炒作热门话题,将促销、把关和内容生产这三项功能融为一体,在人们纷纷关注网络社区的商业功用时,推手的价值开始变现。因此针对此类传播源的监控尤为关键。
三、信息内容的过滤
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循环:当传统的媒体信息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又渴望用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
量”信息。现在博客中很多留言都是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如机票代购、二手手机广告、色情视频等,这些留言有的是网络机器人所为,所以灌注量大。有的博客处于睡眠状态,无人管理和更新,所以造成广告信息长期留存。也有的博客人气少,为了制造有人来过迹象,博客主舍不得删除它们。还有些是专门为广告发布而制造的博客,以创建博客空间的形式占用资源,并为该博客地址设置较为诱人的搜索关键词,当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被检索结果吸引而点击,但实际的博客内容与关键词却毫无关系,这样的垃圾博客也能由机器人完成。另外一些垃圾博客则照搬别人的内容,剪贴别人的文章。博客垃圾和垃圾博客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垃圾邮件。美国的一些博客网站采用要求博客留言者和博客空间申请人进行身份验证,并通过登陆时要求用户输入随机出现的数字符号等方式来阻止机器人登陆,这种方式会带来用户的操作麻烦,对机器人的阻止作用也未见评估。
除了法规道德的约束外,对信息内容的过滤首先应该依赖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接受到信息后,会对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进行再传播和再扩散。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或“大喇叭”。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组织中,这样才能使得意见领袖在摄入信息时,消除错误、歪曲式的理解。公正的意见领袖也可展示中立的立场,即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由受众自己去比较和判断。
据新华社2007年11月20日电,由于2006年11月搜狐网下属的一个论坛上,上海一位幼儿园园长被网民指名道姓辱骂,而搜狐网没有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时删除相关帖子,园长因此将搜狐互联网公司告上法庭。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判定搜狐网侵犯名誉权,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立即删除相关帖子,并在论坛上发布赔礼道歉声明。因此网站管理者可以自己充当意见领袖,负责任地筛选信息予以发布,同时,也从技术上控制传播过程。
网民喜欢加入那些有大量新鲜并且正确信息的讨论版,相反,信息数量较少且更新较慢的讨论版人气指数往往较低。网民也不希望自己的社区被某些发表不当内容的人破坏,所以可以发动网友进行网络社区信息内容的管理,可以辅以积分等奖励。
为了避免与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相抵触,多数西方国家并不采用规范网络内容的方法,而是依赖信息技术,采用过滤软件和网络内容分级系统,将网络信息分级,再与过滤模板比较,以决定是否过滤。1996年起用的“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ICS)将网络信息分成性、暴力、语言和裸体镜头4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O到4个等级,级别越高,危害越大o。PICS不阻断网络内容,而是控制适合使用者观看的内容层级,既维系了网络言论自由和多元化价值,又控制了有害信息的传播。
借鉴网摘推荐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价值度”来对信息进行过滤:(1)事先将各种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分别收集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并为每一种特征设定相应权值和程度值参数;(2)实时采集用户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数据;(3)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查找对应该特征的权值和程度值参数,计算出采集数据的价值度,保存到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4)将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的所有记录排序,过滤掉价值度低于事先确定阈值的信息记录;(5)对价值度高于阈值的信息记录的内容进行推荐处理。
在进行网络社区信息的更新维护时,可运用相似度分析,判断原创转载,根据创新度分析、反馈度分析剔除雷同信息,根据聚合词分析、主题词频统计分析判断讨论主题,设立分类目录,进行群体管理。为了降低内容审查成本,信息过滤系统成为中国Web2.0网站必备功能,信息过滤技术也将获得高速发展。
四、结语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6
1 美、德、日社区体育体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1.1美国的社区体育中心
美国社区体育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休闲活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健康水平每况愈下,1885年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玛丽博士提出可以学习德国模式,探讨建立开展多种体育休闲活动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1956年美国政府颁布法令“Mission66” (第66号命令),明确规定了社区公园体育配套设施的相应标准。现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活动中心,美国的社区体育中心一般由室内和室外设施组成。室内设施包括 :多用途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户外体育设施包括 :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钓鱼池、野营地等,在这些地方还可以开展骑马、滑翔、飞机模型等体育活动。社区体育中心还辟有更衣室、大厅、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阅览室附属设施。
1.2德国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二战后德国曾经数次启动旨在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黄金计划”,制定社区体育发展的配套设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德国的社区体育及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是世界各国较为成熟、较为完备的。据调查,在2001年德国已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81000个,俱乐部会员2400万,是各国中俱乐部数量较多的国家。
1.3日本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日本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已近50年的时间。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借助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为了提高国民体质水平,大力发展社区体育活动。日本政府在1972年颁布了《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规模、场地、器材等都进行了确定,保障了社区体育发展的硬件环境。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规定 :到2010年前,要在全国各市、街、村至少发展、建立1个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各都、道、府、县发展、建立1个泛区域体育中心。目前,日本已有378000个体育俱乐部,在发达国家位居前列。
2 美、德、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组织
2.1资金来源
美国和德国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属于综合型体育俱乐部,采用会员制,美国体育俱乐部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企业、社会和个人的捐助以及会费。会费标准很低,年费为350美元。德国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会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收费标准每年由各俱乐部理事会决定,但也相对较低,如某些俱乐部成人年费为150马克,少儿为60马克。政府对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事业性收益实行税收减免,并可在俱乐部中进行适当的场地租赁、培训服务、酒吧等经营项目,以丰富俱乐部的经费来源途径。
日本的健身体育俱乐部主要为单一型体育俱乐部,以至于会员数量较少,为了促进日本的社区体育的发展,日本文部省体育局于1995年开始进行19个综合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试点工作,政府进行资金扶持,3年为一周期,会员不收取费用,但试点结束后,会员必须缴纳会费。因此也出现在政府不在扶持,会员缴纳会费后,俱乐部出现人员锐减的,有些俱乐部甚至减少达2/3之多。如何在“断奶”后实现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良好的自主经营,是摆在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经营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2.2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美、德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多为长官负责制,下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具体社区体育公园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包括由市长任命的主任、副主任各1名。日本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为政府机构下设体育科,负责社区体育的宏观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及体育协会负责对社区体育俱乐部资金的筹措,人才的招收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直接管理则是由大财团、大企业等自发筹建,属民间体育组织。
2.3场地设施
美、德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健身场馆,美国曾于1927年32个州通过立法保障社区体育可以利用学校体育资源,目前基本上所有的美国社区都有其体育活动中心。美国的体育健身场馆有室内外之分,可开展多样化运动项目,并在健身活动场所周边,规划有休闲、娱乐设施,儿童活动场所、野餐区等。德国的体育健身场馆中设有小卖部及休闲活动区,方便人们活动。日本体育俱乐部场馆设施相对紧缺,1976年日本文部省出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规定,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其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率达70%以上,使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得到保障。
2.4运行机制
美、德国社区体育俱乐部按照“俱乐部法”进行设立,采用自主经营为主,是不以盈利行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且具有明确的法人地位。日本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多为政府主导的民间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也造成俱乐部的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一些不利之处,并在吸收社会捐助,收取会费、赞助费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美、德、日的社区体育活动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才刚起步,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以促进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
摘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可带动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较为成熟。本研究通过对美、德、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组织形式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的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借鉴。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篇7
1 建设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必要性
1.1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谐中国、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群众身边的组织, 它以服务或满足大众体育方面的需求为宗旨, 通过宣传、组织和服务等形式, 促进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 增进健康水平, 促进个体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引导社会成员体验和享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社会成员加强交流、沟通感情、亲和社会, 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所以, 大力建设和发展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 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 可为和谐社会培土, 为和谐中国助力。
1.2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是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 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可概括为:竞技体育大中有强, 群众体育大而不强, 体育产业既不大也不强。建设体育强国, 就是要在提高体育核心表现力的同时, 全面提升体育基础实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实践表明, 社区体育在满足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培育和发现竞技体育人才、促进体育消费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社区体育的最重要的载体。因此, 建设和发展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 既可以推动群众体育由大向强转变, 又能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体基础, 还可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推动力。
1.3 建设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加强,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从国内体育发展现状看, 体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还处在艰难的探索过程, 体育市场无力承载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政府部门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而扎根于基层的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在迅速发展壮大, 它们不仅可直接为广大民众提供着多样化的体育服务, 而且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迫切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积极参与。
2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机会分析
2.1 政府需求
我国的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国家的群众体育政策通过单位落实, 个人以单位为依托参与体育运动, 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群众体育逐步向社区转移, 但群众性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滞后, 国家管理社会体育的难度加大。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指出,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均等化还有待加强,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建设、科学指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仍然是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因此, “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迫切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群众身边的组织, 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从这个角度看, 政府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2.2 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日益增长, 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般来说, 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途径有四种:法定途径、商业途径、社会途径和非正式途径 (主要是指家庭和邻里体育) 。其中, 法定途径是指国家规定的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承担开展群众健身娱乐职能, 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商业途径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 是企业通过商业化的运作, 为顾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社会途径源于民间, 不以盈利为目的, 也不受权力的驱使, 自主地为社会成员, 特别是有特殊需求的成员提供公益或互益服务。由于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体育公益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所以社会对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需求是巨大的。
2.3 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让渡了部分公共空间,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得于蓬勃兴起。从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路径来看, 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路径。自上而下形成的组织是指那些通过政府部门、体育单项协会、人群协会和其它免于登记的社会组织 (如妇联、工会和共青团) , 提供人、财、物、信息和其它的组织资源等扶持形成的组织。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组织, 其组织资源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组织成员的支持, 它们通过自主管理和提供体育公益或互益服务获得社会合法性, 并得到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之初, 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途径, 随着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自由空间增多, 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形成。我国非盈利组织整体发育渐趋成熟, 组织间的交流不断增多,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资源, 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3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约束条件
3.1 制度约束
健全完善的制度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国家管理非盈利组织的现行政策法规来看, 所依据的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该条例对非盈利组织采取“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原则, 实行登记管理和的业务管理双管齐下, 即民政部门负责非盈利组织的宏观登记管理, 各行业部门进行微观的业务管理。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双重管理演变为多重管理、缺位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的局面。具体到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制度方面, 还包括《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按照现行的制度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 显得既不适应, 也不完善。
3.2 资源约束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以体育为载体的活动类组织, 对体育场地设施、人力资源和经费等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们对15省市、41个城市的479个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调查情况表明, 仅有1.88%的组织拥有自己专属的活动场地, 其它组织均依赖企业单位、居委会或基层行政部门等提供活动场地。在经费来源方面, 会费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至于其它的经费来源, 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在获取资金渠道上存在较大差异, 且都不稳定, 总体来看, 组织的活动经费不足。在人力资源方面, 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吸纳、管理和激励机制, 真正留在组织里工作的志愿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极为有限, 在主要工作人员的来源方面, 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的主要工作人员数量少 (平均每个组织不足3人) , 且多半来自政府机构;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和QQ体育群组织主要依靠骨干成员维系组织活动的开展, 而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则多以聘用的方式招揽工作人员。此外, 由于组织间的横向联系通道不畅通, 组织联系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 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所以, 组织的发展将受到存量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新增资源规模的约束。
3.3 能力约束
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现阶段,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面对的是如何稳定有序地开展活动和生存的问题, 对于中长期发展目标还很少考虑, 以至于弄不清社会需求究竟是什么, 自己的限度又在哪里, 从而导致组织定位不清和组织目标模糊。与组织目标对应的制度建设也不完善, 具体表现为以约定俗成的规则或口头约定进行管理, 既缺乏明确的财务制度、自我评估和监督制度, 又缺乏操作性强的内部激励机制。在筹积资金方面, 既没有开拓出稳定的募集资金渠道, 也缺乏机动获取资金的能力;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既缺乏主动性, 也显得能力不足。综合起来看, 目前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4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知道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 都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空间巨大。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制度、资源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 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必将提高, 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社区成员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主要载体, 但现阶段整体发育不成熟。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与规范分析法等研究了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必要性、机会和约束条件, 旨在为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提供参考。研究认为, 政府和社会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空间巨大, 但存在着制度、资源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
关键词: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机会,约束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 (1) :1.
[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4.
【社区体育草根组织】推荐阅读:
社区体育10-19
乡村社区体育10-18
社区体育文化07-05
社区居民体育08-04
农村社区体育10-26
社区体育健身07-04
体育社区教育07-25
社区体育指导员06-05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05-17
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系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