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经验交流

2024-10-02

学习语文经验交流(精选13篇)

学习语文经验交流 篇1

语文学习经验交流

这次月考的我的成绩还不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心得作以简单介绍。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而现代文阅读又是语文科考试的第一题,因此这个题打的是否顺利影响着之后考试的发挥程度的高低,在我看来,现代文阅读是最简单的一个题目,无非是认认真真的读完文章,仔仔细细的比对,潇潇洒洒的排除。有的同学觉得这道题的准确率不高,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我做这类题时,总觉得材料冗长,看起来费时间,便只过眼不过心,读完了对文章内容没有整体的人之,便贸然的做题,残酷的事实告诉我这样做是不行的,语文老师常说:“重材料,轻做题。”确实是这样的,只要你很认认真真的把一道题真正的做透了,做精了,仔细想想这个题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相信你在一道题的基础上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这会比你毫无目的的坐上好多题有效得多。

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对记忆要求比较高的科目。这次考试大部分同学都在古诗文默写方面十分比较严重。而对于这种题目,对同学们本身的语文素养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在早读时抓紧每分每秒,用心记忆,一般来说应该是有十分的把握的。

我们再来谈谈其他的选择题,至于成语的记忆,我想大家推荐联想记忆法,也就是在记忆成语的时候联想到世界生活,把抽象的成语转化成为生动的画面,不见能避免称预计一的枯燥乏味,而且能获得比较高的效率,往往能去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病句类型的选择题,一定要会划分句子成分,明确句子的主干与状语,再联想课堂上所学的并举基本类型,谨慎的选择。

作文占分比较较大,不容小觑。应视作分一般情况下是有一定的限制性的,所以我们不能过分的标新立异,最好在文章的开始就进口文章中学,而对于作文中实例的引用,则在于平常大量的素材积累,能够将其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并且要注重素材的时效性,要多挖掘一些新颖的,能吸引到阅卷老师眼球的素材,可以多看看新闻报刊,了解当下时事热点。在写作文前,最好有一定的构思,定下全篇的结构,如老师已经讲到的并列式,总分式,总分总等等形式。这样写起来文章才会显得非常有层次,不至于最后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很混乱,文章的结构匀称,思路清晰,道理明晰,这样的文章才会得到阅卷人的赏识。

语文方面的经验大概就是写了,我只是写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以致用。当然,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进步。

学习语文经验交流 篇2

一、对洋思教学经验的思考

洋思中学在二十多年的征程中凭着朴实、踏实、扎实, 依靠创新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辉煌。从“当堂完成作业”到“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形成, 从“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新的教育观念的提出, 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洋思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是洋思教学思想的主体, 这无疑是对传统“满堂灌”模式的挑战, 改变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中的家长制作风, 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这样的模式, 学生主动参与, 发言踊跃, 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 老师讲得很少, 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拨、指导、释疑, 凡学生通过自学已会的内容, 就大胆地不教, 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的先学, 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信息反馈, 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 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 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有了这个起点, 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因为教师已经知道学生“浅”在哪里, “近”在哪里, 这样才能往“深”处、“远”处指引。正如蔡林森校长所说的“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样老师教学的调子也就不会太高, 是教学的对症下药”。而事实上, 我们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点, 洋思人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 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二、“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践

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很是讲究, 洋思课堂老师的教, 不是只是讲题, 或只是找出答案,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 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 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 讲得不完整, 没有深度, 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 教师就更正。这里, 教师只是启发、引导, 该导时导, 当讲处讲,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 使学生透彻理解,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老师的教, 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 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 犹如画家画花, 独画一枝, 留点天地, 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 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思人做到了这些, 老师的教, 总是言简意赅, 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 不越俎代庖, 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 引而不发, 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洋思的教, 是“点石成金”, 这里, 老师给学生的不是金子, 而是“点金的指头”, 有了这样的“指头”,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仓库里堆满“金山”。

三、将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诸如主体性教育、合作教育、掌握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效果。从语文教学来看,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虽然依据语文教学特点细化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距离。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上,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二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 洋思课堂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洋思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资源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从语文教学程序的设计来看, “语言的运用和实践”型课堂模式尚未形成, 或者说, 未形成适用的教学模式。三是从教学内容来看, 洋思教学模式尚不完备, 没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洋思的语文课堂要适应要求, 其教学内容也要进一步扩大。四是从课程评价来看, 洋思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评价, 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评价手段。

四、发展和完善洋思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谈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起源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改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新课改伊始,一些学生尚未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都有些措手不及。合作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学过程已远远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标中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等内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热烈讨论,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4.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农村中学一个班级,少则五十多人,多则七八十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师教浅显的,语文素养好的不满足,老师传授难度大的,语文素养差的又不能接受。如何处理一堂课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积极性都高,让老师很难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会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营造“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的氛围。

5.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和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把他人当做合作对象。首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与别人的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合作中能学会如何交朋友,如何与不同的人群交往;能提高表达能力;能使学习更生趣盎然。其次,教师既是组织者,又要“蹲下身”,不妨把自己当做普通学生参与讨论,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课堂气氛。最后,制定合作规则。如: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人人参与;不懂就问;提出不同意见要注意措词与礼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帮助别人却不要代替别人做;少说或不说与合作讨论内容无关的话,等等。

6.有利于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无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某些问题,学生比较迷茫。目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向小组介绍合作学习的优点,一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3)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选,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合作学习值得关注的问题。

1.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小组讨论。

新课程改革冲击传统教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是检验教师执教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自然受到众多教师的追捧,一些教师简单地把“合作”理解为“讨论”。因此,小组讨论成了语文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一有问题,教师就马上组织“合作学习”,顿时前后左右形成一个“四人帮”,纷纷做交头接耳状进行讨论,生怕不这样就会被别人怀疑自己没有参与讨论和交流,然后每一组代表各抒己见,一派热闹的景象。由于对讨论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精心的设计,表面热闹和自由的背后是思维的肤浅和低效。

2.小组随意设置。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人力资源,合作小组的设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凡涉及合作分组,教师一般将前后左右四人分成一组,原因是这样的分法省时:需要合作讨论时,前排两位学生转过身去,四个人面对面;结束时,前排的两人恢复原位。整个过程方便,而不会有大的动静,不会打乱教学秩序。这种只考虑方便,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的分组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有的小组人人抢着回答,并且观点不同,自己组的成员还会引起争吵;有的小组都埋头看书,没一人响应。小组的随意组合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落实,使合作流于形式。

3.教师对合作缺少控制。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被视为权威,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管理者、参与者的作用越来越被淡化,教师被“边缘化”,甚至置身于合作之外,讨论成了“放羊”,合作变成了聊天,教师变成了观众。这样的合作远离了目标和价值,必然使学生渐渐丧失合作兴趣。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经验交流 篇4

1.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语文,重在“与文本对话”,研读教材,在课本里多下功夫,这是基本功,也是根本。

2.语文学习三分读,七分写。要多读多背多写,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3.语文学习要重积累,重课外拓展。

4.语文学习要学会“出主意,想办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语文学习要重迁移,重运用。

6.语文学习要重熏陶,重潜移默化。

7.语文学习要重“三结合”,即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

8.语文学习要重“三性”,即整体性,实践性,民族性。

语文学习经验 篇5

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互动既可以激活思维,还可以锻炼多种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二、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认为培根说得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的非常重要。简单的说要做到“四多”多读、多写、多背、多思。书要仔仔细细的读,字要规规矩矩的写,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

三、做好课堂笔记:作笔记是一种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四、语言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地说:

1、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本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3、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及运用。

4、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每天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五、阅读理解

我觉得靠平时多做阅读,每次做完后认真总结,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距,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在阅读时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融入自己的思想,初读后看一遍所有的题,再带着问题细读一遍。答题之间在心中想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都要围绕中心来答,尽量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回答,会更准确。

六、作文: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随时记录写作素材,记住一句话:“做好人才能写好文”,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善感而灵敏,去发现生活中的可写之处。其次,多读名著,多读好书,试着把别人的东西演变成你自己的,学习别人的写作长处。但我个人认为,写作文主要是“以笔写己心”,要发现自己擅长写的东西,找出自己的出彩之处,保持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味道,并不断提升。要知道,你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

语文学习方法经验 篇6

语文怎么学习好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尤其如此。目的越明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目标越宏伟,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有远期的,也有近期的,小到一节课,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属于此范畴。小目标要从属于大目标,近期目标要为远期目标做铺垫。确定学习目标要根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利于意志的培养,太高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手段。首先要有来年搞好的记忆习惯。不论是哪门学科都有背诵的任务,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以形成习惯。再就是根据遗忘规律去记忆,即即使的重现,勤复习、多复习。当天的内容当天复习,本周的功课周复习,一月还有小复习,考前再做总复习,这样学习才记忆牢固,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抓好学习环节的关键

学习可分为四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每个环节都有其特点,也有其关键。

预习:预习要养成习惯,习惯很重要,既然是习惯决不能三天打

鱼两天晒网。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在学习曰挤时间,也可以在周末,还可以在节假曰。预习要找难点,找难点的目的是就是要攻破它,这是预习的关键。这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更会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听课:听课是学习时最重要的环节,会听课意味着会抓重点,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复习:复习要摸规律,复习的目的是把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掌握,以便摸清其内在规律,在运用中举一反三。

作业:作业要独立完成,典型的内容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形成技能技巧。

(四)及时做好笔记与作业

记性好不如烂比头。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听课习惯,好笔记不是全记,不是漏记,不能只听不记,更不能只记不听。可以记在课本上、教学内容附近,这样记录的内容不易丢失,又易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既实用,又利于今后复习。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习的知识。多数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复习就急于做作业,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做作业前首先阅读一遍课本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对照一下,看一看是否一致。这样做等于及时地复习了一遍,3然后再做作业,既快速又能保证作业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交叉学习效果好

不少同学在读书学习时,长时间单一的学习同一内容,表面上看时间用了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脑卫生学者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细胞是有分工的,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回引起不同部分的兴奋。大脑长久接受同一类信息刺激,使某一部位长久兴奋,就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效率。若及时转换学习内容,合理调节“兴奋灶”,就可以避免大脑某一兴奋区长时间过于紧张,使别的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

马克思的“穿插读书法”是:当阅读理论书籍感到疲倦时,立刻把书搁下,去读一种不同的书籍,有时读诗,有时读小说。过一会儿,疲倦的大脑得到休息,便又重新研究起理论书籍来。马克思的读书方法符合生理科学。

在读书求知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可交叉阅读内容差别较大的不同书籍。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各门学科交替进行,特别是文理交替。学完语文做物理,读完政治写数学??学习之余,若做一些文体活动,或干点家务活,句可以使大脑原有的兴奋区得到调节。这样,既能缓解疲劳,又能开阔知识视野,从而延长连续阅读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生学习时多接见交叉学习的方法,科学运筹时间,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以取得学习的更大效益。

(六)课堂笔记整理“七步法”

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往往较杂乱,可后觉得不好用。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指导读写训练,有必要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导读助练”的参考材料。

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其方法有“七”:

1.忆。“趁热打铁”,即课后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信息。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2.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卖淫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条约、省略、简单甚至符号代替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3.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4.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5.分。以文字(最好是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置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联系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6.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7.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本簿,或一本簿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曰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二、语文学习应养成的习惯

1.熟读、背诵课文、美文的习惯。

2.阅读优秀课外作品,鉴赏、评析、写笔记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4.写曰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5.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6.听、看时事,说、写评论的习惯。

7.说普通话,讲述事理有见解、有条理的习惯。

8.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作文的要求

1.内容务实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为时而著、或为事而作,做到“情真意随”。

2.选材求真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3.构思求巧

独立运作,突破思维定势,一扫“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

4.立意求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觉生活本质。

5.语言求优

努力寻求最佳表达,尽显才华。

四、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语文经验交流 篇7

一、能将作品置于特定时空情境以便面对不同受众展开理解、分析和评价

这涉及跨文本的改写、对不同媒介受众群的考虑、不同时空文化下的解读与重构等问题。如作为小说的《西游记》与作为动画片的《西游记》就因时空文化的不同, 在对主要人物孙悟空的诠释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明代一直到晚清, 对《西游记》的阐释主要还是以“放心”说为主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假欲勉求大旨, 则谢肇制 (《五杂组》十五) 之‘《西游记》曼衍虚诞, 而其纵横变化, 以猿为心之神, 以猪为意之驰, 其始之放纵, 上天下地, 莫能禁制, 而归于紧箍一咒, 能使心猿驯伏, 至死靡它, 盖亦求放心之喻, 非浪作也’数语, 已足尽之。”[1]而20 世纪50 年代的国产动画《大闹天宫》, 则仅截取其自石而生至破炼丹炉而出大闹天宫这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大闹天宫》简化了传统京剧中的孙猴脸谱, 减少了其中的凶恶与神怪味, 突出其天真、正直貌。而天宫诸形象也作了脸谱化的表达, 突出了巨灵神的粗直鲁愚、哪吒的单纯稚气、杨戬的骄纵跋扈、太白金星的老谋深算精于世故。显而易见, 在当时的语境下, 天宫代表了昏聩无能且凶恶反动的统治势力, 必须要靠来自民间、受到欺压利用且有着大无畏斗争精神的孙悟空来扫除, 这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靠无产阶级来开辟没有压迫的美丽新世界的语境是分不开的。而2015 年的《大圣归来》则将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得更好莱坞化, 凸显了其外形上野性与个性的一面, 除了江流儿与孙悟空及八戒、龙马等形象, 五行山唐僧揭开封印救出悟空收其为徒弟情节被改写, 其重点在表现悟空与江流儿在互相陪伴中寻找初心、自我救赎的过程。这里看似与传统的“求放心”很接近, 但是“救赎”并非本土道、释二教所原有的核心观念, 而是源自《新约》的传统。个人的自我拯救亦是近年来好莱坞英雄大片的模式。三个文本的受众群也有所不同, 原典的受众主要是传统文人, 动画的受众则主要是青少年, 其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完全不同, 甚至后者都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和清晰的审美倾向, 因此我们通过比对不难发现, 不同的时空对同一经典文本的不同意义, 我们也可借此反观到这个时空的特点。

二、能通过比较辨异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 形成对旧文本的新认识

《三国演义》对蜀汉阵营的人事塑造重于且细于曹魏, 开篇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志》无徐庶传, 但罗贯中却大书“单福新野遇英主”“元直走马荐诸葛”。而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 则在开篇主要表现曹操, 以其一声咳嗽带出人物, 在朝堂上大呼董卓国贼, 给了许多近景及人物特写。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曹操许多客观正面的评价。如果从时空背景来看, 这样阐释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对曹操的评价通过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解读, 逐渐有了扭转, 而曹操的实用主义与变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再反观罗贯中的作品, 尊刘抑曹倾向十分明显, 结合他所处的时代, 不难发现, 罗生活于元末明初, 尊刘抑曹对“汉统”的强调在当时是比较符合处在元蒙统治之下的汉人心态的, 《三国演义》在小说成书之前一直以民间的戏曲、平话等文艺形式流传, 罗在创作时必然受到这些文本的影响, 这是其尊刘抑曹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罗而言, 明初天下甫定, 大乱之后, 作为受传统儒家文化熏养的文士, 多少渴望能够出现一个升平盛世, 故其在蜀汉政治集团上寄予了自己的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 (尽管史实不完全如此, 但是罗将蜀汉集团写成了君臣互信、情同手足、以民为贵、广施仁政的政治势力) , 而曹魏集团自然成了挟天子令诸侯的霸政的代表。这样的比较会令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能跳出文本来看待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社会文化背景, 而不是一味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三、能运用跨媒介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涉及内化已知文本、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将之再现及创造性再现的问题。前文所述的两点更多的是输入, 这点则要求输出。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 有很多对经典的借用与改造, 或者旧瓶装新酒 (即借用一些经典作品的原型及相关因素, 创造出新的故事, 表达现代的思想) 。如日本动漫作品《最游记》, 借助了《西游记》原作的师徒四人一路除妖的因素, 可人物形象完全被颠覆:悟空被刻画成一个半大孩子, 时常会因为情绪激动而失控显出妖的破坏性;八戒则一改丑陋愚笨的猪头人身外形, 成了斯文智慧的美男子;沙僧成了红发不良青年;颠覆最大的是唐三藏, 被改成了一个叼着烟卷、一脸叛逆的酷僧。然而新作又保留了原作人物的一些基本特质, 如悟空的率真无畏、八戒的老于世故、沙僧的豪爽与烂好人、唐僧的坚定与慈悲。新作在主题上又添加了动漫的因素, 如四人冒险团为了心中坚持的东西而奋斗的精神, 以及对人的魔性与妖的人性的反思。与旧瓶装新酒不同, 还有一种情况是新瓶装旧酒, 即创造完全不同的新故事, 但是几乎对原著的主题未作大的改动。如2014 年的电影《辛白林》, 取材于同名莎士比亚戏剧, 却只是将故事由古代移到了现代, 不列颠国王变成了黑社会老大, 罗马皇帝变成了警察, 伊摩琴成了任性反叛的千金, 普修莫成了倒霉但又幸运的黑社会小弟。戏剧与电影的主题都围绕着“爱、背叛与复仇”展开, 庞大的帝国 (犯罪集团) 因年迈统治者的昏聩而破败, 小情人因此而备受折磨, 最后又因为爱与复仇而复合, 帝国 (犯罪集团) 重获生机, 一切阴谋家自尝苦果。此外, 现代版又稍借现代语境讽喻了美国的犯罪与警察腐败问题。显然, 这样的再现与创造也体现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四、能促使多方位认知, 学会尊重多样文化

这涉及两点内容。一是多方位学习人类的认知工具。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认知方式自我表达的语言, 比如镜头、光影音效之于影视, 线条、色彩、构图之于美术, 和声、旋律、节奏、调式之于音乐, 等等, 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使他们在认知异质文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 避免用一种固执单一的模式, 避免限于仰仗了已习得某类语言的惰性,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事物。二是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在实践中, 我们往往受到人性中傲慢与偏见以及知识文化背景的制约, 从而产生顽固的自我中心, 拒斥异质文化, 而“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异质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跨媒介的表达往往有着很强的创作者的因素, 而这个因素受到创作者所在时间、地域及其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等的影响, 这为接收者提供了一种理解与宽容的客观条件。对文学学习而言很重要的共情或者移情能力在这个时候应该被激活,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创造情境, 引领学生走出自我中心。而被跨媒介的很多经典文本往往也有着很强的多义性, 林辰先生在《神怪小说史》中对《西游记》的诠释中说:“……旧说、新说、今说, 都有道理, 又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而否定他说。这正像那个瞎子摸象的故事, 摸着腿的说是柱, 摸着肚的说是壁, 摸着鼻的说是蛇。因此, 笔者认为, 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经过长期积累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十分庞杂, 主题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不宜于用什么单一的主题去套它。”[2]因此, 语文教师作为多元文化的接纳者、实践者、创新者, 须通过跨媒介这个形式与内容共生的载体, 去除学生的傲慢与偏见, 带领学生去尊重他者, 进而能欣赏他者。

跨媒介的教与学是一个全新领域, 还有很多难题需要去克服。比如如何让学生摆脱先入为主的对文字已形成的形象的依赖, 而能够自然地进入到对其他媒介语言的理解以及其传达之意义的公允评价上, 即能够将文字与影像视作一个平等的媒介, 去评价其后展现的意义。又如如何去确定文字语言与其他媒介语言的对位关系, 如文字语言中使用的狭义修辞, 文字语言文本中的文本结构与逻辑, 文字语言的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等, 在其他的媒介语言中是否存在。对此, 希望在未来的讨论中都能逐渐厘清。

摘要:“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将作品置于特定时空情境以便面对不同受众展开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比较辨异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 形成对旧文本的新认识;能运用跨媒介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能促使多方位认知, 学会尊重多样文化。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影像文本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70.

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篇8

关键字:兴趣;阅读;情节;导向性

一、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张新宏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1.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年龄。

2.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

3.选择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书籍。

二、运用评价完美课堂

新课程标准认为,对小学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地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对于一节课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精妙的课堂评价有时如疾风骤雨,能掀起阵阵高潮;有如是和风细雨,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作为低年级任课教师更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调控教学的过程,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不断创新评价的方法与内容,促使学生时常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的作文指导工作

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2.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外地的前一天夜晚,我非常舍不得,生怕她离开我。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走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味道。”这样的描述很感人,因为这是真话、实话。

3.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四、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教学引导,要有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的作用,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

下面的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重点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预习、思考、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学习经验谈中考语文 篇9

我对中考语文很有感情,因此,有了一些体悟。语文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一)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功路径

我曾试图总结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所谓的规律来,但常常失望。因为我渐渐感觉到,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即便面对相同的事物、实现相同的目标、经历同样的过程,他的感受和体验也往往与别人有所区别。

正因如此,我不得不说,别人身上成功的学习方法未必能成为你成功的学习方法,你可以参考,但未必可以拿来直接应用。

(二)刨根问底得益多

语文学习,首先要做到上课专注和认真,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记下知识要点和重点内容。最关键的是,不懂时,就要善于“问”,而且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预习中,我对“渔人甚异之”中“异”的解释产生了疑问,我问班中一个优秀的同学,她说这个字解释为“感到奇怪”;上课时,老师说这个字解释为“以……为异,认为……是奇怪的”。我觉得这两种解释都有合理处,但也有“不同”,我问老师,老师说这个词是意动用法,翻译整个句子时可以用那个同学的解释,但单字解释时则需要用老师的解释。我还是有些疑问,于是下课又追到老师办公室问“意动用法”的内容。由于是“一对一”的传授,老师较为详尽地给我介绍了意动用法的原理、解释的技巧、如何翻译等问题,我“豁然开朗”,对这个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

刨根问底的想法使我获益良多,这种方式使我对语文学习保持着充足的动力,让我觉得追究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三)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复习,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记得刚接触文言文时,我只是上课时“听过算过”,课后很少去主动复习。结果,文言文的成绩总不理想。经过几次“教训”后,我才意识到了是自己课后缺少复习。方法改变后,文言文成绩果然有了显著的提高。又如,我认为,现代文阅读题目不必做太多,对于那些命题优秀、答题思路特别讲究、考点全面的题目,做过了还要经常拿出来看看,品思路,悟答法,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收益。

作文也要温故知新。其方式和益处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相同的题材可以多写几次,相同的结构可以多用几次,相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多练几次。相同的题材多写几次,可以使你对这个题材的各个方面有充分的把握,可以使你对这个题材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不断滋生出许多新意来。相同的结构多用几次,可以使你对这样的结构有更深刻的体悟,可以对这个结构的多种变化都有较多的理解,从而可以在运用的时候选择良多,得心应手。相同的语言表达多练几次,会增加你对文字的“感情”,使你觉得某些精彩的表达很亲切,很贴近自己的心灵,而且,即便是从“最简单”的收益来说,这样做会提高我们炼字炼句的本领,提高自己的文字素养。

小学语文养成学习习惯经验总结 篇10

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著名的作家、科学家、艺体明星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治学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可多作介绍,在他们成功过程中,习惯所起的巨大作用,借此来启迪激励学生,促使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案例:我校学生《习惯养成读本》就有这样的小故事:鲁迅爱书。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每次看书,他总是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小心地把它擦干净。他还学会了订书、补书的本领,备有一套工具,如发现书有破损,便及时细心整理、修补,使之面貌一新。

案例:班级身边的榜样。李承宗是我班的“智多”星,在教学中,我感觉他的知识比其它孩子丰富,他的思维总是领先于别人。细心观察他,发现他有个特点——爱看书。多少次,在语文课上,精彩的发言,赢得全班同学的掌声。当问及他这一知识来源时,他自豪地告诉我们:“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李承中告诉同学们:世界上的蜘蛛有130多种,其中有一种食人蜘蛛是绿色的;明朝的某某皇帝在位多少年,如何治理国家,甚至葬于何地……

学习语文经验交流 篇11

“跨媒介学习与交流”这个任务群不同于寻常学习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而是强调将媒介本身作为学习的对象与内容,也意味着,这个教学不是单纯的媒介学习,还应该让学生对不同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话语方式进行体认及辨析。因此,教学过程必然涉及比较对照,而不是上一堂“影视欣赏”这类学习单一媒介的选修课。

(朱俏《综合性、活动性与语言切换》,第10~12页)

阅读教学的“非语文”倾向须匡正

最近几年,我们对课改以来发生在阅读教学中的“非语文”“泛语文”等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了反思和纠正,阅读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阅读教学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放眼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有一些痼疾没有完全清除,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匡正完善。

(张所帅《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六种偏向》,第13~17页)

新高考背景下的认识误区

浙江省公布2017年新高考办法及其“学考”和“选考”的具体方案之后,笔者在市内外多所学校调研、交流中发现,不少学校、不少教师、不少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更加关注“选考”学科。学生花大量的时间优先应对“选考”科目,在“选考”结束后再集中精力抓语文、数学和外语。而不少语文教师以“课时紧张”“高考不直接考课文”等为由,竟然在高一、高二不上打星号的课文,甚至只上“学考”规定的30来篇课文,抛开了“课程标准”,置学科指导意见于不顾。

(沈坤林、王军《类文合观:新高考背景下的阅读奠基》,第35~38页)

“浅文”之于学生阅读素养奠基的价值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思想内涵相对浅显、表达通俗易懂的“浅文”。对这类文本的教学,通常有两种偏向:一是体现在各类赛课及其他展示课中,往往从“设计技巧”的视角体现“浅文深教”的理念,偏重于对“浅文”内容的“深挖”上;二是体现在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以为学生“一看就懂”(往往是偏于内容),往往读过就算学过,甚至觉得跟考试关系不大而没上这些课文。这两种情况取向似乎不同,但都忽视了这些“浅文”之于学生阅读素养奠基的价值,特别是忽视了从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欣赏方法角度对学生阅读的有效引领。

交流互动有效学习 篇12

一、在逐层的问题中, 实现有效互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给学生方法, 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一个基本理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通过“读、思、悟”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关键性的问题, 那么孩子们对课文的学习也会更加有条理, 更加深刻。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显得很重要,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孩子读书并记诵一些知识, 而不通过问题让孩子思考加以消化, 那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抽象的理解, 抓不住理解的内涵。

带着问题去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性, 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学习目的明确化, 这样, 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在学习《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时, 我以逐层的问题来与学生进行互动, 实现有效学习。

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刻画人物的人格魅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一是孝顺母亲, 二是勤奋好学。对此, 要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 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学习法。上课伊始, 我从文本出发, 抓住母亲对王冕说的一段话, 我以一个问题切入“同学们, 母亲在听了王冕的话后她当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可能会说:“母亲很舍不得王冕, 母亲迫于生活, 实在无奈, 等等。”接着我再以一个问题问学生:“面对母亲的决定, 王冕又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 从文字中去感受王冕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这样, 在一层一层的问题中, 孩子们自主地去体味文本的内涵, 体会少年王冕对母亲的孝顺, 清晰地呈现少年王冕这一孝子形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方面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更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使得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二、在多样的朗读中, 实现有效互动

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样的朗读使得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内涵。如果光是表面上的理解, 光是空洞地分析, 而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是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的。学生们要在课文当中学得充实, 学得深刻, 那么课堂上多样的读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 朗读是语文“有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少年王冕》这堂课的教学中, 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线”, 读中感悟, 读中求思的教学方式。在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了多样性的朗读:个别读, 齐读, 男女生分读, 师生配合读, 创设情境读等, 把语言文字通过多样的朗读, 感悟成为学生需要理解的感情。比如, 对王冕孝顺的理解, 第一遍读, 我采用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 女生读母亲的话, 男生读王冕的话, 在这样的母子对话中, 母亲对孩子的不舍, 孩子对母亲的孝顺, 通过在读中理解, 透过理解把感受到的融入朗读, 以读促悟, 以悟促读,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第二遍读, 我采用默读的方式, 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一回读你又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默读, 让学生静下心来, 带着问题没有声音地读, 这样的朗读, 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文字背后的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第三遍读, 我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 感受雨后美景的一段文字, 让孩子们在大声的自由朗读中, 去感受雨后的景色非常美。抓住一些颜色的词感受景色的绚丽, 抓住一些雨后的景物感受这份美好的意境, 最后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 孩子们已经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人在画图中”的那份意境, 此时不需要老师的讲解, 已经水到渠成。总之, 在本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的不舍与无奈, 在读中体会王冕的懂事孝顺, 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 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善于观察, 在读中体会王冕的自信等。因此, 整堂课, 达到让学生在这种读的互动中, 悟情, 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 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 实现有效互动

在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渐入课文佳境呢?我想这需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入情入境, 从内心深处感悟课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化语言为画面, 化语言为情感, 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对课文《少年王冕》的情感感悟中, 我主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情景中, 人性相通, 人情相通, 学生内心将有什么样的感受, 把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 也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情感上的互动了。转换角色体验的方法, 让孩子们想一想, 要是让你不去学堂读书, 而是去给别人放牛, 你会怎么想?此时, 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王冕, 孩子们可能会说:“我会很难受;我可能会不去放牛, 求爸爸妈妈让我去读书;我会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可以去上学呢……”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此时再看王冕是怎样做的, 两相对比, 孩子们对王冕的“孝顺”感受就更真切深刻了。还比如, 在说话练习中, 让学生们体会“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 此时有什么话想对王冕说吗?”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互动。让孩子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在情感的体验中,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情感的体验中, 架起学生与人物心灵沟通的桥梁, 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四、在小组的合作中, 实现有效互动

在语文学习中, 有阅读教学, 口语交际, 写作和综合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学, 合作学习都是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学习中, 学生们学会取长补短, 学会以合作的方式学知识, 长能力。

在《少年王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读字音———写字形———生字组词———用词说句”这样的形式。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展开这一环节的学习。每一小组自主学习一个环节, 小组内的成员互相纠正读音, 互相拓展词汇, 交流互动学习环节结束后, 选择一位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的成果。这样, 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在《少年王冕》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在体会人物特点的学习过程中, 我采用了自由朗读, 小组探究,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句一句地让孩子去理解, 不是老师问一个问题, 学生答一个问题让孩子去感受, 而是放手让孩子们合作探究, 去学习, 让孩子们能抓住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也能在对王冕这一人物特点的分析上, 聚集组内成员的意见, 对人物的分析也就更丰满了。然后, 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 孩子们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老师在学生汇报的成果上作一定的引导, 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实现有效互动。

以上, 是我结合《少年王冕》这篇课文的教学谈实现交流互动有效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我想, 在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中, 作为教师, 我们要注意的还有许多很多。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走在行知路上”,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的职责。

学习语文经验交流 篇13

各位领导、同仁:

很高兴有机会能在这里进行交流经验,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足和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传统课堂的不足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境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有的甚至垂头丧气地无心听讲;当发言的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时,有的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也经常在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请他再作思考,换其他同学继续回答。在这样的貌似“活跃、热闹、流畅”的课堂中,学生的这种积极的“表达”由于没有倾听,没有思考,没有感悟,就也不会大的收获,课堂的对话和交流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这种“表达”充其量就是一种自我表现而已,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意义不大。由于缺乏认真倾听,没有仔细分析学生发言,对学生的思路启发不够,也缺少建议。这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利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实际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我们的课堂本质上仍是灌输式的课堂,课堂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参与互动的学生只是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和班干部。由于升学和成绩排名压力的存在,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以提高考试分数为最终教学目的。在教学手段上体现为,要求学生熟记标准答案,不停地做笔记和做大量的练习题。教师只注重最终答案的正确性,忽视答案求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但学生掌握不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抑制,学习主动性被抹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动力不足,并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甚至逃避学习。

传统的班级授课课堂有着巨大的优点,如便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等。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如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话、集体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其才能

二、小组合作课堂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示了集体智慧的优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体现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的团队意识,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学生的人格 成长提供帮助,不仅对于教育教学,而且对于人性的发展都展示了巨大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设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地学习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问题是个人无法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把握学习的时机。

1、当遇到教学的重难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对比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人物的形象,故乡的衰败和作者的希望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因为这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只要重难点突破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遇到突发的、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一直认为愚公的做法不值得提倡,笔者为此组织一场辩论,把小组按照不同的意见分成正反方,各自搜集材料,展开激烈地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愚公精神的价值,也认识到有些事情只要变化一种方式,往往会柳暗花明的道理。

四、小组合作学习关系的处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处理好学生主动自主学习间的关系

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两种基本形态。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提高的问题。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个体的主动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也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并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在实践中,课堂的确存在学生因急于展示和互动而忽略了个人对文本的独立的、深度的解读的现象,任何课堂都需要学生个体独立的、静悄悄的阅读和思考,这种阅读和思考越充分、越有深度,小组的交流和互动才会越有质量,越有效果。

2、处理好倾听评价和合作的关系

课堂学习应该是知识火花的激烈碰撞,而不是个人表演的舞台。如果每人思考一个问题,回答完就算完成任务,那么整节课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这一个答案。但如果认真倾听别人的回 答,修订别人的答案,学生在听取、思考、反刍别人的观点后,学生们不再只是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能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滋养和丰富自己,他们的认识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超越,实现了真正的学习。“合作学习关系”不是由所谓的好学生去教差学生,这里的合作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能够毫不忌讳地向其他同伴去询问“喂,这儿,怎么办”,同伴并不会因此去贬低他,而是满怀诚意地回应、满足伙伴的请求。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彻底转变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不再仅仅是我学会了就大功告成了,而是把学习当成一项集体来完成的工程,而每个同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只有每个部件都合格了,这项工程才算是完成了。因此,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创造。因此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基础上的倾听与回应,因此是互惠的,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能获得心理的满足,获得对方的尊重和关爱。

3、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般只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浅层问题,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深层问题却有赖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文本的理解深度上下功夫,要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要在教学和知识的生成性上下功夫。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他们都真正动起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得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这种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它会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放知识、质疑知识、批判知识、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智慧的力量。教师应努力达到“吃透”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做到能给学生的远比教材多得多。教师还应该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智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实现真正的以人教人。

五、小组合作课堂的创建

关于合作小组的创建,结合我们在近半年实践中的摸索经验,我用几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稳定、精细、科学。

1、学生积极参与在于小组创建稳定

稳定是指按照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等因素来创建一个稳定的小组。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就越困难,群体保持共同目标的能力就越弱。因此小组人数不能太大。而小组人数太少,虽然利于组员间的交流和合作,但组数较多不利于班级管理。因此,对于一般规模的中学班级,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如果小组成员经常变换,会让学生产生择优做伴的想法,都有逃避和差生成为一个组的念头,导致学生对小组中的学习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或完成的质量有所下降。因此,一个相对稳定 的小组,能培养学生积极承担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责任,能实行生与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中学会相互支持,相互聆听与相互学习。

2、成员分工精细在于任务分配有效

小组学习时,为使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进来,起到小组学习的真正作用,关键在于任务的精细分配。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每人都要被分配一个任务,每人为小组的学习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譬如,收发练习薄,作记录,中心发言人,纪律委员,上台演板等,职责每周一轮换更好,让人人都可以尝试不同的任务,培养各种能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3、评价成绩科学在于评分标准细化

科学是指评价科学,是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一般按展示、点评、质疑得分来总结小组得分。有部分老师在学生发言环节把学生分成abcdef号,ab是优等生、cd是中等生、ef是差点的学生,ab号学生举手发言的1分,cd号学生举手发言的2分,ef号学生举手发言的3分,以此来激励后进学生多发言。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把学生分成等级,给学生贴上标签,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的做法是学生发言了就得1分,如果发言正确、语言流畅、体态自然、声音洪亮就加2分。这样细化标准会让这种评价更科学,能更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上一篇:希拉里就职演说稿下一篇: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