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并不难(共6篇)
学习语文并不难 篇1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奥妙多多, 当你畅游其中之时才会发现学习语文是多么有趣。那么,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
首先是掌握学法。这主要是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进行严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同学们通过对课文这一范本的学习, 逐步提高悟性。即对字词句章的理解能力, 能够学会“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 而不是死记一些死知识。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技能型。主要是会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会圈划批注、摘录重点, 会朗读默读、精读浏览、速读跳读等;二是思维型。主要会边读书边思考, 善于发疑析疑, 归纳演绎等。通过对这些学习方法的掌握, 使同学们能对不同的体裁有不同把握。如在阅读记叙文时, 能抓住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详略的安排、记叙的方法等;在分析说明文时, 能讲清楚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顺序的安排、语言的特点方式及文章的结构等。
其次是要扩大阅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认读能力。读什么?一是读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 包括同一主题或题材、同一作家、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 使阅读构成相对完整的课内外结合的阅读体系。如学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也可去阅读茅盾的《林家铺子》,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
第三、注意积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在于积累。阅读是我们积累的最佳渠道之一,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文, 我们还要进行背诵这些经典的古诗文, 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 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如果每天或者每两三天背这么一首古诗或一段古文, 那么对于你个人来讲, 将会终生受益。许多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科学家, 他们无一不是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下成长的;彭德怀在上书万言书前诵读《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鲁迅是抱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诺贝尔奖获奖者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从小通读《孟子》和诸子百家, 使他在西方文化中如鱼得水。许多影视片、小说都引用古诗文作为题目, 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燕归来》、《金瓯缺》等, 积累了古诗文, 就可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同时在自己写文章时利用一些古诗文, 也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第四、善联想。在学习古诗时, 我推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记忆诗句。在老师帮助同学们解释出一句诗句时, 同学们就可闭上双眼, 仿佛自己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 回到了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比如:在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时, 在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块种着蔬菜的菜地, 绿油油的, 一条婉蜒的小溪绕着菜田, 推开小屋的门, 对面的两座山把青翠的颜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这样的联想中, 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记下了这两句诗的意思。看, 理解诗句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五、深感悟。有的同学最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 用心去感受。当我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 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 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 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 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 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多练笔。作文, 一个让许多学生头痛的难题。其实也不算什么, 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字:阅读、积累、练笔。从多阅读好的课外书到积累好词、好句, 最后勤动笔写文章,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关键时刻, 自然而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新人, 我们必须认真学好自己的母语, 广泛吸取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弘扬光大, 才能面向未来, 走向世界。只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自信, 不断调整学习动机, 改进学习方法, 努力做到以上几点, 那么, 语文是一定能够学好的。
所以说:学习语文并不难。
学习语文并不难 篇2
语文很难学吗?其实,语文并不难学。只要背出古诗;阅读我们要去理解它,考试答案就在短文里找;作文写够字数,书写也认真一点,语文就可以考及格了。
以前在小学我很怕语文课,很怕老师叫我回答问题。一旦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会非常害怕,好像我的心有个炸弹一样,随时会爆炸,特别紧张,总是回答错误。那时,语文很难学。
小学6年,很快就毕业了,上了初中,我感觉语文不难学了。语文老师经常说:“只要把该背诵的古诗背出来,阅读题的答案就在阅读短文里找,作文写够字数,字也写漂亮一点,这样不就行了吗?语文有什么难学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他经常说他是“8班”的语文老师。(校长永远安排他教8班,已经毕业的.108班,118班,现在我们的148班)他特别擅长教我们写作文。经常告诫我们:好作文必须有“爱”、“情”。初中阶段主要以写记叙文为主,所以,优秀的作文应该有“爱”、“情”才感人,分数才高。记叙文嘛,要、、、、、老师不断讲,我们却在下面拼命笑。
学好语文并不难 篇3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前要作课前精心设计, 巧妙导入, 可以用故事、问题、多媒体展示等导入方式, 造成悬念,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设疑, 使学生逐步做到敢想、乐说, 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现代中学生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 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预习前, 教师要根据教材难易和学生水平, 提出明确、具体要求。预习时,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或默读等方式, 了解文章的内容, 体验作者的感情, 领悟写作的意图, 根据课文中的注释, 查阅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等, 来疏通课文中的难字、词、句。
2. 认真书写的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风格、素质。现在许多单位, 特别是外企, 接受应聘者时要求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有的学生写字错字连篇, 有的学生写字不管笔顺。学生执笔、坐姿等都要有良好的习惯, 书写工整规范。
3. 使用工具书与推敲文字的习惯
学习语文离不开工具书, 用得好就事半功倍。使用工具书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本身也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
4. 动手多练的习惯。
多读多练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坚持练笔, 形成习惯。指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方法, 写所见所闻所感, 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 抒发真情实感。
三、正确的学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这一范本的学习, 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悟性。即对字词句章的理解能力, 能够学会, 不是死记一些死知识。要掌握两种方法:
一是技能型。主要是会圈点批注、摘录重点, 会思考等。
二是思维型。主要会边读边思, 善于发疑析疑。
其次是要扩大阅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认读能力, 增加文化积淀, 提高文学修养。
第三是注意积累。阅读是我们积累的最佳渠道。
第四是读写结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厚了, 写起文章来才能下笔如有神。
摘要: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很难学, 特别是作文, 更是写不好。语文, 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需要有学习兴趣, 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一把开启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写好考场作文并不难 篇4
下面我就根据近几年教学心得和评卷情况, 与大家切磋一下。
一.主题要深远新鲜。所谓“主题”即作文的立意, 它是作文的“灵魂”, 也是作文根本所在。没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又怎么能让自己的作文标新立异, 脱颖而出呢?立意是否新颖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之处。正确而富有新意的主题是每位学生着力追求的, 平时更应在这方面做一些有意识的训练。
首先, 要在文章中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立意独特新颖的前提。只有我手写我心, 才能令人刮目相看。其次, 挖掘内涵让文章更有深意。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 还应该懂文题含义, 挖掘出其中的内涵, 既可以从立意深度上去挖掘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又可以从立意的广度上寻求别人没有注意之处, 还可以通过反向思考, 创出新意。如对“滥竽充数”故事的分析, 从深度看造成滥竽充数现象的根源是齐宣王每次奏“必三百人”的形式主义和“合奏”这种大锅饭体制;从广度看既可以批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 善于钻研, 也可以议论齐宣王只讲形式排场, 不注重对人才的考察, 还可以触及机构改革、体制健全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焦点问题;从反向看南郭先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旧体制和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如果齐宣王和考察制度健全, 南郭先生就无法蒙混过关, 也许他就会认真学习, 获得真功夫, 或另谋职业, 不至于弄得逃之夭夭, 贻笑天下。
二.选材要有方。无论何种文体, 对材料的选用都有一个总的原则, 那就是在围绕中心的前提下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 应该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写一兵一卒, 反映的是千军万马;描一峰一水, 展示的是万里河山。《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就很典型。当初作者魏巍写《自豪吧, 祖国》的通讯时, 文中用了二十多个生动的例子, 但周围的同志看了, 都说不太好, 因为例子堆得太多, 哪一个都说得不清楚, 不充分。后来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只从原先二十多个事例中选择了五个例子, 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 最后只剩下我们今天见到的三个。三个事例, 既写了战斗场面, 又写了战士的日常生活;既塑造了英雄群像, 又突出了英雄个体;既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又有表现志愿军对敌人刻骨仇恨, 又有体现志愿军战士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的。这样既节省了不少篇幅和时间, 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比原来的二十多个事例起的作用更大。可见这里作者的选材是何等的典型而全面。
在选取典型型素材时, 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写记叙文一定得选取“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原材料。例如两个父亲同时给女儿送学费。一个是直接乘车30里送钱给女儿;一个是挑一担谷子, 摸黑走了30里山路, 天亮到了集市然后卖掉谷子给女儿送钱。这两个送钱的材料, 给读者留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2.写议论文时, 选材要围绕中心。要多考虑“名人效应”, 注意选择风云人物和比较有影响的事例。有些同学习惯于选择于自己同学的相关事例或者自己家庭中的事例来作为论据, 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很难有说服力, 文章也缺少大气。
三.把握好文体。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写成记叙文, 还是议论文, 或者说明文, 要看你的思路方式怎样。如果你选择了记叙文那么你就应以记叙为主。就要注意形象思维。若你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 就选写议论文。一句话, 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去选择文体;否则你就可能写不好作文。俗话说“人靠衣裳, 马靠鞍”, 给作文换上一套得体、新颖、漂亮的“嫁衣”会给阅卷老师带来新奇, 美好的视觉感受。作文文体除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外, 还有新闻式、童话式、寓言式神话式、科幻式、戏剧式、日记式、书信式、访谈式、镜头式、会议记录式、就诊报告式、故事新编式等可借鉴的文体。但运用新文体时也有一定的风险, 切不可弄巧成拙。
四.感情真挚感受独特。俗语说:“做菜讲究色香味, 作文追求真善美。”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写作是一个人的个性化行为。写作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要做到感情真挚, 首先要热爱生活, 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其次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 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蒲松龄能写出著名《聊斋志异》, 在于他热爱生活, 他经常在树荫下铺一张草席, 然后热情招呼过路人:歇歇吧, 这儿有茶和烟, 只要你讲个有趣的故事, 茶就随便喝, 烟就随便抽, 不收一文钱……果然, 走累的过路人坐在草席上给他讲了很多故事, 蒲松龄都认真记下来, 从而《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都真切感人。再次所抒之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如何让情感的表达自然而深厚呢?舞剑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 心中有剑。作文的情感表达也一样, 如果你记叙的事情或抒发的感情是你真实的感悟和体验, 即使文字是淡淡的, 读者读后心理也会有所感触。“真话好说, 谎话难编”, 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万物皆有灵性, 美无处不在。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 必须全身心地去亲近写作对象, 融情于写作对象;让自己与写作对象进行心灵对话, 这样才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佳作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不能感人的。写景状物时怎样才能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呢?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或事物来写, 这样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真正做到融情于景;作者必须认真观察, 善于进行联想、想象, 写出自己独特感受;同时你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从不同侧面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五.要认真修改。修改是写作全过程的一部分, 也是写作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和“改”的能力, 才算得上具备了完整的作文能力, 所谓“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 是非常有道理的。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好的文章, 在一定意义上说, 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文章写好后, 最好的办法就是静心坐下来读, 一遍不行, 就读两遍, 从中发现病句和不妥之处, 边读边改, 使之“顺口”。鲁迅先生就主张作文要多写, 还主张多改, 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做完之后总要读两遍, 自己觉得拗口的, 就增删几个字, 一定要他读得顺口。”
平时的修改, 除了独自修改之外, 还可以合作修改, 共同提高。可以在互读的基础上, 通过思考找出文章的毛病, 并思考如何修改, 然后进行交流、评议、修改。只要我们平时在修改上下了功夫, 摸清了修改的规律, 将来在考场就可以熟练迅捷地进行修改。
让学生爱上英语并不难 篇5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场合,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块主阵地。要使课堂教学有趣,就要避免教师的“满堂言”,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要真正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要让他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如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优化课堂活动设计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
教师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上都有所发展。教学中,教师应本着由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设计原则,使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有梯度性的教学活动形式,以满足优秀生的需求,让其“吃得饱”,同时顾及中等生和学困生,让其“消化好”。
二、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
在课堂上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能让被评价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对于课堂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特别好的优秀学生,我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我认为通过老师的赞美,可以让孩子更自信,英语学习更积极;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对于性格内向的或是学习成绩不优异的学生,我在课堂上则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因此我设计了平时作业评价记录,学生的一次优秀作业可以记一分,学期结束进行总评。根据总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奖励,因此不管笔头作业还是口头作业,学生都完成得非常认真。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就不能生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得到的赞美和夸奖越多,进步越大。我经常把孩子在学校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告诉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家校联系本,把一周来学生在校的情况反映在家校联系本上,其中主要记录学生在校的进步表现,并提出下周老师对该学生的希望,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老师通过家长反馈来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和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教师教育起来更能有的放矢。
三、真诚的沟通点拨学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完全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方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去对待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以他们的情感理解周围事物,把他们的欢乐、悲伤、忧虑装在自己的心里,与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架起师生间感情的桥梁,最终达到师生沟通的最佳效果。
我们班有位男生,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讲话,学习成绩很差,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任课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没有丝毫转变;和他爸爸通过电话之后,我了解到他妈妈听力不正常:能够说话,但是平常人说话她听不见。我觉得他可能因为妈妈身体状况的原因在同学面前感觉自卑,因此在学校不怎么说话。有一次放学后他妈妈来接她,我通过笔和她妈妈交流,把他在学校的情况告诉了他妈妈,并告诉她如何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第二天,我找到他,对他说:“我昨天把你的情况都和你妈妈说了,你妈妈也告诉了我很多的事。我觉得你妈妈真的了不起。尽管她耳朵不好,但是她很乐观,生活得很开心,而且能自己开水果店挣钱,如果是我未必能做到。你妈妈还告诉我说去年你奶奶生病了,你妈妈照顾她一个月,你妈妈真贤惠,怪不得你们家亲戚都说你妈妈孝顺老人。我觉得你应该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你看她这么忙,还把你打理得干干净净,不像我们班有些同学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和鞋子来上学,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报答她。”说完这些话,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然后他对我点点头。从这次谈话以后,我发现他和我亲近了许多,上课不再总是低着头;作业完成情况也有所改善,有时家庭作业没完成也能在学校补起来……看着他一点点转变,我知道他一定会越来越好。
爱,并不难——浅谈走近单亲学生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学交往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单亲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据观察,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易有以下心理特征: (1) 自卑心理; (2) 攻击心理; (3) 嫉妒心理; (4) 猜忌心理; (5) 孤独心理; (6) 冷漠心理。以上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原因
父母的争吵、打骂, 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 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 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 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 而且使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 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 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 社会原因
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 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 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 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卡拉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 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 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 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 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 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社会原因。
3. 学校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 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 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 使他们失去信心, 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 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 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 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 简单从事, 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 任意停课, 甚至赶出教室, 赶出学校, 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 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4. 自身原因
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 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 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 一般意志薄弱, 缺乏毅力, 害怕困难, 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 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 怎样做是错误的, 但由于意志力薄弱, 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 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 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 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旦多次重复巩固以后, 要想一时转变, 困难是比较大的。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异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1. 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 方能做到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 首先得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个性, 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 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 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 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 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 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 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 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 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老师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呢?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语) 。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子女的苦楚, 才会产生宽容心, 才会去关爱他们。
3. 注重培养与利用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应该从尊重爱护单亲家庭子女出发, 尽量发掘其身上的优点, 点燃单亲家庭子女自尊心的火种, 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等方法培养其自尊心。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 单亲家庭子女感到自己被尊重, 学习的能动性有了, 成绩自然提高了。
4. 激励是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重要手段
单亲家庭的子女, 如果在校内能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 也就能使孩子们受益, 培养不屈不挠的意志。激励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激励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工作中着重采用了: (1) 目标激励。 (2) 荣誉激励。 (3) 理想激励。
5. 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家访, 多联系
为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 对存在的问题, 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 这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母的责任, 多为孩子着想, 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 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的, 是有罪过的, 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 为子女作表率。
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家庭的不幸, 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 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 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 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 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辩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08) .
【学习语文并不难】推荐阅读:
职称英语学习经验高手经验:职称英语考试充分备考并不难08-25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7-01
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07-13
学习并收获着08-28
语文专题学习09-16
学习语文的秘密07-20
语文学习网站05-17
语文学习品质06-01
语文学习评价08-02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