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

2024-09-17

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共9篇)

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 篇1

xx物流园区

安 全 科 管 理 制 度

一、建立明确的安全监督检查责任制度,每个安全科人员都要对自己业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做到责任明确,将成分明。

二、坚持做好市场安全检查工作,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处理情况,要做到次次有记录,月月有总结。

三、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大力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掌握安全动态,及时向市场领导反映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安全奋斗目标。

四、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制止一切“三违”行为,对出现在市场内的安全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组织追查,严肃处理。

五、按时参加每天安全生产调度会和每周安全办公会,参与处理解决市场各类安全问题。

六、建立健全各种违章和事故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和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七、建立学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

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 篇2

全科医生常见的导致眩晕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各种急慢性疾病、骨骼系统的不稳定、情绪状态不正常有关, 但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无关[1]。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眩晕谈谈全科医生的处理对策。

1 眩晕和慢性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眩晕的发生与几种慢性病有关。在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病、脑供血障碍和耳部疾病的老年人中发生眩晕的几率明显高于不伴有上述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部分老人有多种慢性病并存。心脏病、肾病、关节炎等疾病者也会有眩晕症的发生[1]。如果经临床初步诊治为高血压性、糖尿病性、脑梗塞性、痴呆型眩晕后, 合适的治疗策略为[2]:化瘀定眩方。方药组成:藏红花0.5g、桃仁6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0g、葛根12g、天麻10g、山楂6g、人参12g、降香3g、全蝎6g、酸枣仁6g。呕吐加半夏、旋复花;头痛加延胡索、白芷;痰多者加半夏、鲜竹沥。每日1剂, 水煎, 分早晚2次口服, 30天伟1疗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西药服用不变。

2 眩晕和急性疾病

常见的是颈性眩晕、耳眩晕。

近年来, 青年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诊断标准[3~5]: (1) 眩晕症:特点为一过性, 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头颈及上肢出汗, 心率不齐等交感神经症状; (2) 转颈试验阳性; (3) 颈部有压痛或放射痛; (4) 颈部僵硬征; (5) 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曲度改变或有骨质增生、颈椎退变、关节不稳等改变。治疗方法:先行常规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患者坐位, 头部中立, 两肩自然下垂。医者立于患者背后, 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 从起点应用指揉、拨法至胸锁乳突肌的止点约3min。同样手法定位前、中斜角肌前缘拨动前、中斜角肌使之放松, 时间约3min。然后应用按、滚、揉颈肩部斜方肌3min, 最后提、拿肩部肌肉。旋转扳法:旋转扳法组在颈部软组织手法放松的基础上, 根据椎动脉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 统一定位于C5、C6棘突。术者立于患者背后, 左手拇指定位于C6棘突并固定之, 嘱患者头前倾、右旋至极限, 术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置于下颌部, 使颈略前屈, 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向右上方旋牵, 同时左手拇指稍用力向左下推按, 常听到“咔嗒”一声。然后右手拇指定位C5棘突, 同样手法做对侧旋转扳法。以上治疗方法每周治疗2次, 3周为1个疗程。

耳性眩晕:起病突然, 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 并有恶心、呕吐、目闭难睁。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到数天, 伴有听力减退、耳鸣。治疗:茯苓20g、泽泻20g、白术12g、桂枝6g、半夏9g、天麻9g、陈皮9g、磁石20g、生牡蛎30g、葛根20g、川芎9g;若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 加钩藤20g、代赭石20g、菊花9g;脾气虚弱者加党参30g、黄芪30g、炒酸枣仁30g;肾阴亏损者加枸杞子9g、熟地20g、何首乌20g。水煎服, 日1剂[6]。

3 眩晕发作和精神情绪的关系

眩晕发作与精神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有无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紧张、抑郁、伤心等状况下, 发病率差异很大[1]。这就要通过全科医生的心理开导来处理。心理开导有效后, 眩晕的状态很快就会消失。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的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 主要由全科医生提供的、以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 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 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工人的基层医疗的最佳服务模式[7]。全科医生是一名现代的临床医生: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 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我们对眩晕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内涵。对于眩晕、我们根据病因而选择了不同的诊治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博, 刘鋋, 关静子, 等.老年眩晕的社区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6, 4 (4) :254~257.

[2]钟文华.化瘀定眩方治疗眩晕7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3) :203.

[3]Burke P, Joachim F, steren M.Reumatoid arthritis and positional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J].J eurosurgery, 1986, 65 (1) :11.

[4]Brown JJ.Cervical contributions to balance:The head neck sen-sory motor syste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644~647.

[5]葛植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 1999, 20 (4) :295~296.

[6]李长生, 盛子敬, 乔廷凤.眩晕宁治疗耳眩晕86例[J].山东中医杂志, 1996, 15 (1) :21.

为全科医生制度叫好 篇3

全科医生的称谓,对老百姓而言,似乎有些陌生。然而全科医生并不是新出现的一类医师,我国不少医学高校近年来都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有了2~3批。四、五年前,北京、上海等地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全科医生制度,据统计,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数量占医生总数的30%~60%。

前不久,笔者因为感冒发高烧,在家门口荷叶塘社区医疗服务部感受到全科医生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免去了上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烦恼。接诊的女医生首先向我介绍了她是一名湖南省人民医院派出的全科医生,她的语言修养和诊疗行为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病人立马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接下来的留观治疗顺利而有效……

据了解,我国将全科医生的职责定位为“6位1体”,即为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免疫、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临床医疗于一体的医生。有关调查发现,大医院63%以上的病人都是常见病、慢性病,完全可以在社区解决。全科医生是离你最近的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有守门人在社区服务,能大大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安全科例会制度 篇4

安全例会制度

二〇一三年五月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四通煤业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筹备处安全例会制度

为适应矿安全生产动态,综合安全生产状况,检查安全工作实效,及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保障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特制定此安全安全例会制度。

一、会议内容

(一)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指令和安全工作会议精神。

(二)认真听取、掌握各项目部和安全科人员关于“三大规程”的执行情况,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和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隐患,讨论制定解决处理措施、办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限定时间落实整改。

(三)对发生各类重大及未遂事故进行分析、讨论,落实对事故责任者及严重“三违”人员的处理意见,吸取教训,制订防范措施。

(四)检查安全例会确定工作事项的落实情况,对完成较好的要肯定成绩,对完成不好的要追究原因和责任。

(五)适时研究、制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安全生产活动,努力推动矿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会议制度

(一)每日上午7时45分、下午15时00分准时召开安全例会会,会议地点设在安全科会议室。

(二)参加安全例会的人员,原则上不准请假,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的,必须向安全科领导请假,否则按旷会处理。

(三)凡是在会上研究安排落实的工作及其它事项,有异议和困难,在规定时限内不能完成或不能处理的,可以提出,否则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会议应复核上次安全例会议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对工作不落实的项目部和人员追究责任。

(五)会议上必须研究分析近阶段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部署和落实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六)凡参加会议人员不得缺席、迟到、早退,迟到一次罚款20元,早退一次罚款30元,旷会一次罚款50元。

(七)参加会议人员,必须对会议内容认真记录,会后认真贯彻落实会议安排的各项工作,对会议内容落实负责。

(八)会议发言顺序:浙江中宇项目部---河南煤建项目部---筹备处安全科安全员---安全科科长---安全处长。

(九)特殊情况需要召开安全紧急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十)开会期间,与会人员手机调为震动模式,若无特殊情况,与会人员不得接电话,否则一次罚款20元。

(十一)本制度从2013年05月25日开始执行。

关于推行全科医生制度相关办法 篇5

一、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我辖区是一个有3千6百多人口的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健康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使医疗卫生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医疗卫生人才是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多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制度,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二、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为解决当前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转岗培训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培训结束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适当增加为基层定向培养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实习时间。对到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国家认定的培养基地经2年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比例。

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基层在岗医生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层次,符合条件后参加相应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合格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卫生部门要做好组织、管理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县级以上医院要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要制定管理办法,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私人诊所等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并可获得合理报酬。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

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院)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鼓励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规范私人诊所雇佣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

政府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对到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包括大医院专科医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平台。要充分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鼓励和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

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参保人员可在本县(市、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范围内自主选择签约医生,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要根据参保人员的自主选择与定点服务机构或医生签订协议,确保全科医生与居民服务协议的落实。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完善,逐步将每名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全科医生首诊试点并逐步推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要制定鼓励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情况列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挂钩。

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卫生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全科医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定期公布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各地确定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服务费标准要与医保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相结合。

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可按医保规定支付。逐步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合理体现全科医生技术劳务价值。

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和与居民签订的服务协议获得报酬,也可通过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获得报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全科医生等承担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绩效考核要充分考虑全科医生的签约居民数量和构成、门诊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以及居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等因素。

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对在人口稀少、艰苦边远地区独立执业的全科医生,地方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时要予以适当倾斜。

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地方按照有关规定设置特设岗位,招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一年申请职称晋升,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要将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放宽外语要求,不对论文作硬性规定。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全科医生在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流动。专科医生培养基地招收学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基层执业经验的全科医生。

五、相关保障措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动修订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提高医生执业资格准入条件,明确全科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保障全科医生合法权益。研究制定医生多点执业的管理办法,明确自由执业者的职业发展政策,引导医院医生到基层提供服务,鼓励退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政府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给予必要支持;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补助。卫生部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临床培养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全科医学师资标准,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建设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重点支持基层实践基地师资的培训。

合理规划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国家统一规划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每年公布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名单及招生名额,招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本省(区、市)全科医生需求数量,以县(区)为单位公布全科医生岗位。以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卫生部要制定全国医生岗位需求计划,教育部在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时要与医生岗位需求计划做好衔接。

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学)会作用。加强相关行业协(学)会能力建设,在行业自律和制订全科医生培养内容、标准、流程及全科医师资格考试等方面充分依托行业协(学)会,发挥其优势和积极作用。

六、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精神,尽快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方案。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中医药、法制等部门要尽快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认真开展试点推广。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对现行医生培养制度、医生执业方式、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对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地方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推广。要强化政策措施的衔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全科医生制度稳步实施。

做好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健康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的预防保健观念,引导居民转变传统就医观念和习惯,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为实施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江城乡卫生院

全科教学工作汇报 篇6

——医院开展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工作汇报

我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工作,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制订的《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大纲、以及上级下发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突出以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重点的培训理念,结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特点,加强理论学习,强化临床实践,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现就我院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本院是我市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技术人才及设备高度密集的大型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医院占地五万平方米。开放床位832张, 设有47个临床医技专业学科。现有职工102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32人,高级职称139人,中级职称221人。年门诊量34万余人次,外设门诊部、第二门诊、干休所门诊部。交易城新院区设置床位1000张,即将投入使用,分院项目的建成将极大的提升我院的综合能力。传染病院、肿瘤研究所挂靠我院。医院承担着本市及其周边地区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以及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专科特色显著,其中泌尿外科、骨科、肿瘤科、感染科、呼吸内科、妇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男科为我院临床重点学科及龙岩市医学领先特色专科;妇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等微创诊疗技术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医院拥有大批进口的先进医疗设备,如: 1.5Tsigna ExciteⅡ磁共振成像系统、SynergyJ螺旋CT机; GE电子直线加速器、钼靶机、计算机X线成像(CR)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拥有全市一流的层流手术室。以上这些硬件设施为提高我院临床教学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院教学力量雄厚,系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赣南医学院、莆田医学院、泉州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漳州职业护理学院、龙岩卫校的临床教学医院,每年承担200多名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与管理工作。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按照新院规划,新的科教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内设基本技能训练室、各教研室及电子示教室,实习、进修生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全科医师培训宿舍,科研办公场所,多功能学术厅等。

我院被认定为第二批福建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后,建立了以全科医学岗位培训、骨干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我院从2010年开始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共接收全科医师培训109人,其中:全科岗位培训61人,全科骨干培训19人,乡镇本专科临床培训医师29人。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提高乡镇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基本要求。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确保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任务,我院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科教科长担任,全科医师培训管理日常工作由科教科承担。主要任务是,依据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规范教育培训工作,抓好培训过程的管理,保障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二)建立制度,科学管理,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实施 为确保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工作,我们依据上级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如:

1、乡镇全科规范化培训医师管理制度

2、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实施方案

3、全科医师转科制度

4、临床带教教师岗位职责

5、全科医师培训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6、全科医师培训对象考勤管理制度

7、学生公寓住宿管理规定

8、全科医师培训考试考核制度

9、全科医师教学评估制度等。并定期召开教学管理人员例会,组织教学督导组成员检查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院的培训工作从基地管理、学员培训、教学规范、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条件:

为做好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方便学员学习和住宿,医院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8万资金,改善教学条件。

1、医院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内、外、妇、儿、急诊科设有示教室,配置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及各种穿刺等人体模型,可进行基本技能(如:各种穿刺术、心肺复苏术、洗手、铺巾、换药、无菌操作)及其他各种技能的培训。同时,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教学挂图等设施,为临床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2、住宿条件:医院从实习生公寓和门楼中重新装修6间40多个床位专供全科医师培训人员的使用。积极改善学习和住宿条件,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对近几期学员的调查反馈,对基地培训环境均表示较为满意。

(四)重视培训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质量 全科医学临床培训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提高培训质量必须立足于注重培训过程的管理,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临床教学:

1、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实行专人负责制。

培训基地由一名大学本科学历,接受过省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副主任医师担任教学负责人,内、外、妇、儿、急诊、五官各科均有专人负责。按照全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安排培训对象的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落实全科医师培训大纲具体实施,如教学讲课、教学查房、科室轮转、出科考核、技能考核与监督管理。

2、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强化质量。

全科医学高度重视医学综合知识,基本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合理应用,这是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院全科医学教育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突破点来抓。提高教学内容实用性,保证培训对象学以致用。

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基层医疗中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三基”技能上,以问题为中心,实践为手段,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让培训对象带着问题来学习,学用结合,把学到的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训内容以卫生部制订的《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2010年版)》、《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骨干(2010年版)》为主,结合我院实际确定具体培训内容。严格培训质量,对全科岗位培训、骨干培训人员严格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进行。培训方式采用集中理论培训、床边教学临床观摩、学术讲座、科室轮转、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

3、严格考试及考核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1)日常考核:要求培训医师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登记,培训指导医师负责对培训医师日常的临床工作量、收治病种及例数、技能操作、病历书写、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并记录考核结果。要求全科骨干培训对象每个轮转科室完成一份完整病历,全科培训医师内、外、妇、儿、五官、急诊各完成一份完整病历。

(2)出科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各科必须高度重视临床技能规范化的训练。培训医师在完成规定的每一科室轮转培训后,由科负责人组织带教老师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并认真填写临床实习考核手册,科教科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3)临床实习结业考核:临床实习结束时,医院教学督导小组对培训对象进行综合技能操作考试,考核成绩记入学员的培训手册中。内容为心肺复苏术及体格检查、换药操作、电除颤操作等任选一项。科教科统一收取实习手册,并审查内容填写是否完整,填写临床实习考核成绩汇总表、实习基地评语。

(五)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急诊、医技科等科室,医院从各科室中选拔一批热爱全科医学教育事业,年富力强,业务精湛,高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医师担任带教老师。组建一支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能满足全科

医师培训需求。基地有多名医师通过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全科师资培训班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医院还根据卫生部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教材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院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六)加强教学日常管理。

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除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时间外,培训期间不得随意请假,严格规范请假手续,凡因事需请假的,应有学员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因选派单位公事请假的,应附单位的公函;因病请假的,应附基地临床科室出具的疾病正面书),一天以内的,由带教医生、科室负责人同意后报科教科审批;一天以上、三天以内的,还要基地分管院级领导审批;超过三天的,报基地所在地设区市卫生局主管部门审批。

在教学管理上,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医院每季度对各带教科室进行检查评估教学情况,通过督导、评教评学、教学文书检查等形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 篇7

资料与方法

干预组纳入23个居委, 参与高血压管理小组的成员403例。组员年龄47~89岁, 平均68岁。男139例 (35%) , 女264例 (65%) 。对照组为在本中心门诊随访的403例高血压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高血压诊断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 》[1]。排除标准:因身体状况无法按时参与血压管理活动的人员。所有对象均干预1年, 无一例退出。

研究方法:全科医生全程参与指导干预组的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 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讲座、合理的饮食与运动、情绪的调节, 以及发放健康支持小工具 (控盐勺、控油壶、体重指数计算尺等) 。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交流自我管理情况, 定期监测血压, 全科医生指导及答疑, 常用药物调整等, 总计干预时间1年。对照组在中心门诊定期随访以及药物调整。

评价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干预组组员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自身对照分析。问卷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体质指数、身高、体重) , 既往病史, 前后食盐、食用油的摄入量, 个人对戒烟益处的了解, 每周运动时间和运动量的变化情况, 血压监测的情况 (频率和测量值) , 支持小工具的使用, 蔬果的食用频率, 高血压病所产生的身体不适、情绪低落及其他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2]。干预组每次活动均测量血压, 对照组每月门诊就诊时测量血压。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干预前有58.93%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而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后, 研究对象中血压控制正常的达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干预前与干预后平均收缩压变化情况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高血压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 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 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3]。由全科医生全程参与指导自我管理小组的日常活动, 增加了全科医生与患者的联系, 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及信息对称。不仅提高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 更有利于增强疾病控制的远期效果。有资料显示, 对社区常见的慢性病、同时也是对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研究, 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改善并规范医疗服务, 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医务人员的研究素质[4]。

目前已有较肯定的证据表明, 无论从统计学还是从临床的角度, 精心设计的慢病自我管理措施, 对慢病患者的心理结局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方面效果尤其明显[5]。

本研究表明, 全科医生应用临床路径式管理实行干预后, 干预组的平均收缩压有所下降, 但平均舒张压下降不明显。干预后组员的盐、油摄入量的知晓率和控盐勺、控油壶的使用率均较干预前有提高, 研究对象的运动积极性、有效性有改善;干预后合理用药情况有改善。同时, 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及针对性避免了患者在门诊上进行健康教育的弊端, 如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易遗忘、内容流于形式、讲课随意性较强等。采用临床路径式的管理模式干预后使组员能有计划、有步骤, 全面、系统地掌握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 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 减少和延缓高血压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的干预组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的高血压患者, 他们相对存在更强烈的控制疾病的愿望和动机, 依从性好。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 且干预时间仅有一年的时间,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区域内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情况, 仍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长期的群体性研究, 才能真正体现全科医生在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基层版) 》[Z].2010, 1.

[2]顾亚琴, 陈黎.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生杂志, 2011, 8 (14) :2558-2560.

[3]侯娟丽, 王小兰, 等.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4) :40-41.

[4]祝松, 刘幼英.从国内医疗市场现状看临床路径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5, 19 (3) :59-60.

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 篇8

一、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

首先,我国目前主流的医学教育模式与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差距甚远,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国际水平接轨。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更多的是偏重于专科医学的培养方式,全科医学的教学模式也附属于专科医学。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全科医学模式所带来的后果是培养的全科医学人才不能满足实际全科医生制度的需求,也不能最大的发挥所培养的全科医生的潜能,将他们所有的精力激发到全科医学的学习,研究和服务上,最终会导致人才培养的资源错置,产生全科医学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方式都不统一,导致全科医生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有调查发现,各地培训中,授课的老师大多是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生,缺乏全科方面的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也较短。这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医疗结构有关,目前我国以专科教育模式为主,医疗资源向三级医院集中。本应处于金字塔底座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一直未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导致低水平重复培训多,政府投入的效果不太明显。

最后,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急需的是建立在全科医学的认知模式下的全科医学人才的评价体系、培养体系、生涯发展体系,当然也应该有一个更加系统、规范、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的职务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全科医生的收入会大幅提高,而不是现在依靠政府按照不低于或者略高于政府公务员的水平支付全科医生的收入。

(二)全科医生的使用

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层社区医生的收费是按照治疗费用收费的,即使有签约服务的地区也实行的是一种软签约,即只对全科医生有约束力而对被签约方没有约束力,这种签约只是一种服务承诺书,不是服务契约合同,因此不利于全科医生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全科医生“按人头获取费用”,从而造成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使全科医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全科医生的发展。同时,各地区社区医院对签约服务的具体内容也没有相应的统一标准,很多社区医院依然保持着医生坐堂看病的医院形态。

同时,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缺失大大削弱了全科医生对社区居民的能动作用,进而弱化了全科医生制度对基层居民的实际成效。签约服务的居民患病后在社区医院首诊,全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分诊医疗,转入其他中心医院进行深入治疗。这种首诊制度有效发挥了全科医生的基础医疗作用,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中心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局势,也相应提高了签约服务全科医生的执业收入。但在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没能实行强制的首诊制度,患病的基层居民并不将当地的社区医院作为第一选择,无法实现定点医疗。

目前,我国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和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的收入相差很大,导致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受阻,迫使更多的医学人才流入中心医院成为专科医生,使全科医生制度的实行缺乏医学人才的支持。

(三)全科医生的监管

在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初期,要规范和统一全科医生执业的准入标准。全科医生的执业水平确切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不能完善和严格执行全科医生的准入标准,会带来很多医疗意外。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全科医生准入制度,规范签约医师的管理制度。

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深入,保障全科医生执业顺利进行需要监管部门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具体需要制定签约医师的准入标准、制定多点执业、全科医师转岗及岗位培训、离退休人员到基层服务、契约服务协议、全科医师团队及服务规范、全科医师签约收费标准、服务包内容、劳动报酬、兼职兼薪、医保基金结算、医疗保险及公共卫生支付方式、双向转诊规范、考核方案等文件,以保障全科医生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式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是能否成功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关键因素。培养全科医生不仅要大力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且要通过对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以及鼓励二、三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等措施,加大培养适用全科医生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全科医生的过程中要依托中心医院,发挥中心医院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关联;积极推进大医院支援社区活动,鼓励省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助协议,组织大医院的医生定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查房、双向转诊等服务,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培训学员,进一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中的影响;采取新的方式与中心医院联合办学,选择一定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培训制度,对学员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一对一导师制培训。

(二)多渠道激励全科医生走向基层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核心是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制度的主要载体是在基层执业的全科医生,我国能否建立健全的全科医生制度关键取决于全科医生人才的引进,全科医生队伍的建立,对于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至关重要。但目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依然面临很大缺口。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晋升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各地区要将引导全科医生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工作重心,要不拘于一格,以多种方式激励全科医生深入基层执业和服务。endprint

(三)完善全科医生的监管制度

首先,监管能使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建立在患者的最根本利益基础上,使全科医生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其次,对全科医生的监管有利于优胜劣汰,使优秀的全科医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从而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也有利于激励那些不合格的全科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正确定位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角色

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权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地方政府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将发挥也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方面,在增加中央政府对全科医生制度事业的投入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和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角色。全科医生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发展需要中央政府调动发改、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物价等多部门共同协作,而目前各部门的相应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各部门需要定位好自己的职责,对地方政府的全科医生制度改革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五)力促政府和市场有效配合

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力量,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全科医生在基层社区执业的重要内容是对社区居民进行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能否高覆盖高质量的完成,是决定全科医生制度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签约服务中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全科医生建立初期,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推行鼓励居民进行签约的激励措施,大力促进基层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进行签约,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这种签约就有可能沦为形式主义。将全科医生的薪资待遇与其签约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进行挂钩,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签约服务真正为基层居民创造价值,创造服务,指引全科医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为基层居民创造效用,为患病居民排忧解难,使签约服务落到实处,使全科医生沉到基层,体现全科医生制度的优越性。

(六)协调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均

建国初期,国家在医疗卫生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将财力、物力向城市倾斜,使城市占有的医疗资源远远大于农村。在实际改革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分清城乡的医疗资源差距,建立全科医生流动机制,利用城市地区医疗资源的优越性弥补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缺乏,平衡和协调城乡差距。可以考虑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一年的规定,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组织、管理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县级以上医院要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要制定管理办法,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并可获得合理报酬。

(七)统筹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关系

全科医生制度是卫生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是全部。大病或重症患者需要转院到中心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就医治疗,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地区要做好社区诊所向中心医院的过渡,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要让社区居民相信和依赖全科医生制度和社区医院,必须解决好社区医院向中心医院的过渡,统筹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关系,使社区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放心地在社区医院就诊和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中心医院或专科医院采取合作,大医院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医疗资源优势构建签约服务的技术资源支撑平台。

全科教学楼管理制度 篇9

第一节 全科医学概况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香港全科医学院介绍给我国医学界并引入中国大陆。1993年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之所以全科医生愈来愈被政府和医学界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提高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改善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2.合理使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3.实现人人健康的战略目标。

一、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学科。其范围概括了不同性别和各种年龄的各种健康问题,其宗旨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负责式照顾。

二、全科医学的目的

不仅仅是对抗疾病和死亡,而是提高生命质量和预防早死。围绕这一目的,医务人员必须能够理解病人、服务病人、满足病人的需要。使医学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的科学。

三、全科医学研究的对象

1.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医疗、康复和预防。

2.完整的人体健康问题,即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来理解病人的需要。3.家庭的健康问题:即以家庭为单位,理解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健康的影响。

四、全科医学的特征

1.整体观和医学观,把医学看成一个整体、把病人及其健康看成一个整体、为病人及其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性服务。

2.现代的服务模式,用系统性理论和整体理论的方法来理解人群和病人的健康问题。注重病人及其健康问题的背景和关系。采取整体社会、生物、心理服务的模式。

3.独特的方法与技术,采取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等技术。

4.独特的服务内容,主动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5.高度的重视服务艺术,全科医学注重人胜于疾病、注重伦理胜于疾病诊断,注重满足病人需要胜于疾病诊断。在强调技术水平的同时,十分注重服务艺术的重要性。

6.全科医学与临床专科的不同点:临床学科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不断朝纵深发展、是一种深度上的医学专科。而全科医学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朝横向发展、是一个范围宽广的临床医学专科,它是一个适应于基层医疗、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专科。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社区卫生服务是全科医疗的具体体现。它将全科医疗的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以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主动服务于社区的全体居民。

2.整合内、外、妇、儿及各种临床专科服务。3.开展生物、心理社会服务模式的照顾。4.兼顾个人、家庭和社区。

5.防、治、保、康、教、计一体化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包括:

一、基层医疗保健

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的第一线医疗照顾。它以相对简便、便宜而有效的手段解决居民90%左右的健康问题,也称为“首诊服务”,并根据需要安排病人方便而及时的进入其他级别或种类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人格化照顾

全科医疗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对于照顾的目标不仅仅寻找疾病的器官、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视服务对象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从整体人群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解决;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调动病人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三、综合性服务

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方位”: 服务对象:不分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层面: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服务范围:涵盖个人、家庭和社区,要照顾好社区所有单位、家庭和个人,无论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和居住环境有何不同服务手段:可利用对服务对象有利的各种方式,包括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等。

四、连续化服务

全科医疗是从生前到死后的全过程服务,其连续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各个阶段:婚前咨询-孕期-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直至濒死期,当病人去世后,全科医生还要顾及其家属居丧期的保健。

第二,健康-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全科医疗对服务对象负有一、二、三级预防的不间断责任。

1.一级预防:(易感受期)无病防病 非特异性:健康促进或保健行为。

特异性:计划免疫、消除病因、职业预防、高危人群保护。2.二级预防:(症候前期+临床期开始时)有病早治 早期发现:病例发现、定期筛查、自我检查。及时治疗:早期合理用药、防止恶化、转移、带菌蔓延、防止合并症。3.三级预防:(临床期+带病生存+濒死期)既病防残

限制残疾:长期建立治疗(追踪监控),避免恶化和进一步的合并症和续发疾病,提供设备以限制残疾和避免死亡。

康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适宜的康复机构和就业机会,社区康复、临终关怀(使之最大限度的自立与回归社会)。

第三:服务对象出差或旅游甚至住院期间,全科医生对其负有连续性照顾的责任,随时提供服务,连续性服务是全科医疗区别于专科医疗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特征,包括:

1.建立家庭保健合同,固定医患双方相对长期关系; 2.建立预约就诊制度;

3.建立慢病随访制度,使任何慢性患者获得规范化管理而不致失控; 4.建立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使全科医疗“首诊”得到保证;

5.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全科医疗病历)使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健康-疾病资料获得完整确切的记录。

五、协调性服务

全科医生应成为动员各级各类资源服务于病人的枢纽,包括:

1.掌握各级各类专科医疗的信息和转会诊专家的名单,以便为病人提供全过程“无缝式”的转会诊服务。

2.掌握了解社区各类健康资源,如社区管理人员、健康促进组织、志愿者队伍、托幼托老机构、营养食堂等。必要时可为病人联系有效的社区支援。

六、可及性服务

全科医疗应该是可及的、方便的基层医疗照顾、体现在: 1.地理上的接近2.使用上的方便 3.关系上的亲切 4.结果上的有效 5.价格上的便宜

建立全科医疗试点(社区医疗站)应在地点上、服务内容上、服务时间上、服务质量上、人员结构素质上以及服务价格和收费方式上考虑地区居民的可及性,应使居民感受到这种服务是其自身可以并值得充分利用的服务。

七、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全科医疗是立足于社区的卫生服务,主要实施地点是在社区的场所,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院(养老院)、善终病院、病人家庭或单位等地方。

八、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

全科医疗重视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健康时就应提供关注,因此其服务对象除了病人之外还应包括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这是全科医疗的突出特征之一。

九、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全科医疗的综合性、持续性和协调性服务的特征靠全科医生的孤军奋战不可能实现。各国全科医疗服务都以团队工作的模式,即以全科医生为中心、有大批辅助人员配合一起对服务对象提供立体网络式健康照顾。一般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由社区护士、公卫护士、康复医师、营养医师、心理医师、口腔医师、其它专科医师、中医师、接诊员、社会工作者、护工等。围绕全面改善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目标共同工作。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医疗保健面对的问题是常见疾病早期和功能问题,全科医生必须有能力用简单、便宜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来处理这些问题

初级医疗的范围往往不十分确定,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全科医生负责的范围极宽,往往承担了一部分专科医生的责任;而在许多富裕的城市社区却缺乏综合性的初级医疗服务,致使病人奔波于不同的专科之间,劳民伤财又得不到满意的服务。

我国近几十年来的高度专科化,大部分城市社区医疗服务都属于后一种状况,急需改进。否则会影响到老龄化社会的保健问题和WHO全球战略的实施(人人健康)。

第四节 社区诊断

社区诊断的目的是评价社区的特征及健康需求,并实施社区卫生保健的计划。

一、社区诊断的内容

(一)社区健康状况

包括社区人口学资料:人口数量及构成:人口的自然生长趋势、死亡率(包括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及死因构成;患病率及疾病构成;残疾发生率;社区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不良饮食习惯、无预防注射或无定期健康检查等);社区居民的健康信念、求医行为等。

(二)社区环境状况(包括自然环境状况及社会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如安全饮用水普及情况、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情况,家庭居住环境及工作学习环境等。

人文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家庭结构和功能、人口稳定度、社区休闲环境及社区内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社区资源及能力

社区解决健康及满足健康需求的能力,包括:

1.经济资源:指社区整体经济状况、产业性质、公共设施、交通状况等。这些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利用。

2.机构性资源:包括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如公、私立诊所、医院、红十字会、疗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如基金会、社区慈善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如协会、工会等。对这些机构的功能的掌握有助于全科医生提供连续性、协调性保健。

3.人力资源:包括各类医务人员;卫生相关人员如行政人员、教师、宗教团体成员、居委会成员等。都是社区医疗保健团队的有效资源。

4.社区动员潜力:包括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权利机构及运用。社区组织的活动,社区居民对卫生事业的关心程度及社区人口素质及经济能力等。

二、社区诊断的步骤

(一)确定社区诊断的目标

目标主要围绕社区卫生需求或需要来确立。如:预防治疗糖尿病、新生儿健康质量;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等。

(二)界定目标社区或社区内的某个人群 目标社区可由地理区域或特异人群来界定。

(三)收集目标社区资料 资料来源:

1.已经掌握的医疗卫生保健相关的统计资料(如人口数量、死亡率、出生率、患病率、疾病谱、死因谱等),可以从卫生局、医院、卫生院等医疗部门和公安部门获得;社区经济资源、社区环境资料可以从社区行政部门获得。

2.社区调查:根据社区诊断的目的内容进行调查、普查和筛查,准确度较高,但所需人力物力较多。

(四)确定所需解决社区问题的优先顺序

(五)考虑干预的可行性 如:

社区初级保健系统能否干预该问题,成功的可能性如何? 干预的花费怎样? 该问题能否被干预? 社区提供多少支持?

第五节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管理计划、合理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各项诊疗规章制度和全科医疗服务活动中的协调。

一、制定全科医疗服务管理计划

(一)管理计划的依据

1.卫生事业的方针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2.上级的要求和指令;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规化确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4.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5.全科门诊、住院的诊疗规律;

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可供限量。

(二)全科医疗服务管理计划的内容与要求 1.基本内容

门诊、急诊、住院、随访、出诊、入户服务、家庭病床的全科医疗工作数量、效率及质量目标;新开展医疗服务项目的方向、规模;技术力量的配备和团队组合;完成计划的主要措施、步骤和执行计划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安排等。

2.基本要求

应有长远的目标规化、年度计划和近期的执行计划。制定计划一定要以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要注意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计划制定要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三)管理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1.制定任务目标:如年医疗门诊人次、病床开放数及建立家庭病床等。

2.需求预测:根据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需要量,测算全科门诊病床、技术人员的需求量。

3.供需平衡分析:对需求量和可供服务的条件和数量进行平衡分析,最后确定计划目标,目标审定后就应该认真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价。

二、合理组织技术力量

全科医疗技术人员的配备和组织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科室完成现定任务所需人员数量、素质、骨干及其工作时间等合理组织调配。

三、制定各项诊疗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全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全科医疗各级岗位职责,各科诊疗常规,各科技术操作规范等。

四、全科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协调

1.根据社区居民医疗需求调整全科医疗服务的目标和方向; 2.随着医疗任务的扩大需要对全科医疗人员进行全面调整和组织;

3.医疗技术发展新项目的开发,要求对业务科室再进行调整,并加强科室间门、部门间的协调;

4.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尚需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协调等。

第六节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

全科医疗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满足病人的需要,主要包括: 1.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全面; 2.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

3.医疗过程中对病人有无损害(包括生理、心理的)、差错、事故; 4.工作效率的高低;

上一篇:企业工会年度活动安排下一篇:优秀高一年级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