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材料

2024-10-21

物理学习材料(精选12篇)

物理学习材料 篇1

初三物理学习方法大全

一,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 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二 .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

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2)会想。

上述例子中两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回顾前面的知识,木块压在海面上,海绵凹陷,即产生形变,说明木块对海绵有压强。类比一下,水喷出来,说明水对瓶子侧壁有压强,且水越深压强越大。那么如果倒入其他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中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惟有动脑思考,才能实现思维升华。

(3)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4)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学运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三 .重视思维方法

(1)方法迁移。

初学物理,你会读到《摆的故事的启示》,同时,你第一次接触了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渐渐地,你从“研究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等实验中,领会了控制变量法的真谛,而这个方法是贯穿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始终,可以这样说,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你的初中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光的传播规律,老师教你画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可真的有“光线”吗?当然没有,只有“光”,没有“线”,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假想的。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磁感线”、高中的“质点”、“电场线”也是“建立物理模型”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曹冲很聪明的运用了“等效替代”这个物理思想,船上所放石头的重力就等于大象的重力,“化整为零”,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难题。“合力”、“总电阻”等概念也都运用了这个方法。 初中物理中“路程-时间”图像是学习高中运动力学图像和其他图像的基础。初中物理是为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打基础的,所以你还要学会下列研究方法:累积法、类比法、比较法、归纳法、图像法、列表法等。

(2)知识迁移。

物理课程系统分为五个部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除了光学相对独立,其他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物质、运动、能量把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要从整体上把握物理教材,明确知识在本单元、本册教材、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注意前后联系。

四 .重视知识应用

物理从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归生活,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回归生活。

家里突然停电了,你还会像小时候那么害怕吗?八成是保险丝烧掉了,快去看看。百米赛跑时,为何要求计时员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你学了光速比声速大很多,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距离?在雨雪天气路滑时,如何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与惯性、摩擦有关。如何判断戒指是否纯金?测量质量与体积,计算密度,查密度表对比吧!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你会豁然明朗,生活到处是物理谜语,等待你去解开。

(2)课外研究。

物理世界是真实的,也是丰富的。猜想一下,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无声的世界》幻想文章即刻出炉。城市现代化,玻璃墙面的楼房越来越高,黑夜越来越亮,刺眼的光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那就去想一想《如何减少光污染》。《如果没有摩擦》、《自行车上的物理》??调查报告,课外制作、课外探究都能把物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你带去研究的欢乐与惊喜。

(3)学科交叉。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典故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成语谚语中描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你可以从语文中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可以从历史中体味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

你尝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初三物理学习方法

1.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

4.笔记本。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做好补充。

5.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工作,还要做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

6.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7.向别人学习。

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8.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

掌握了以上方法,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一定变得so easy的!

物理学习材料 篇2

一、创设疑问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应当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已有的实际认知水平, 通过向其设置一些疑难问题灵活、恰当地创设起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以便帮助学生在该疑问情境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在浓厚探究兴趣的推动下实现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初步感知与了解。而引用一些生活中虽然常见但却很难引起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社会生活实例不失为向学生创设疑问学习情境的一个有效手段。

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煮熟的鸡蛋表面非常光滑, 因此很难夹, 这其中包含哪些物理学原理;起床穿衣服时, 为什么穿外面这层衣服时经常会将里边的衣服袖子拉缩进去;利用牙刷就能将牙齿刷得干干净净, 这其中包含有哪一物理学原理。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问题, 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详细思考过上述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科学知识。因此,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便认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陷入了思考之中……

如此, 借助上述提问情境, 很容易使学生在脑海中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革命, 即多问几个“为什么”。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对“摩擦力”这一高中物理具体知识点浓厚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重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 积极发挥实验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 以此在帮助学生夯实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 切实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 实验教学除了上述新课标提到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之外, 对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这一点, 我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一知识点时, 我一反之前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 改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质的实验操作, 即只在学生切实需要帮助时给予他们必要的科学引导与指点, 对于一些细节性的内容, 像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只要通过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就能形成自主认知的内容则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手中,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发挥各自小组成员聪明才智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再加上学生本身对实验操作情有独钟的心理特征, 此次实验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为各学科教学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 也为高质量课堂教学效果的轻松获得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而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追求新鲜事物的叛逆时期, 如此, 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生动特征就与学生该阶段认真的心理特征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贴合。如此,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科中的运用就能在尊重高中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得以充分调动起其对相关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时, 我在上课伊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发射火箭的视频短片;在教学电流表、电压表这一章节内容时, 我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全班范围内巡回展示同一电表, 因为这将极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而是改为将电表摆放在特定位置,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图像倒影完全充满整个多媒体荧屏。这样一来, 班级内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清晰、明确地观察到电表的具体构造, 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总之, 高中物理教师应当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灵活而能动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此, 方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高中物理教师应当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灵活而能动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此, 方能在最大限度维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的基础上, 切实推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改善。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教学,疑问情境,物理实验,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物理学习材料 篇3

一、物理素质的内涵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物理教育的理念不尽相同。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的讲话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陈至立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从目前来看,既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又要推进素质教育,改变教师观念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问题至关重要。我认为,对物理来说,分数并不是学生素质的全部。在整体的素质教育观指导下,从《课程标准》和《物理教学大纲》要求来看,物理素质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知识观念层面:能用物理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物感。

2、创新意识层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物理现象具有好奇心,能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物理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构建物理模型.进行探索和研究,进行设计性实验。

3、思维能力层面: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进行推理表述;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物理概念、思维和方法,辨明物理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合理的思维习惯。

4、物理语言层面: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物理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会初步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

5、个性品质层面: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信念和毅力,养成合作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能欣赏物理的美学价值。

6、哲学观点层面:物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物理中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简而言之,物理素质应包括物理意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逻辑推理、信息交流、个人品质等方面。过去我们只看重分数,过分强调逻辑推理,未免偏颇。

二、什么是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面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个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以此推进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生在完成认知水平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不同的思维层次,这些思维层次首先和认知任务的要求有关,而这些认知任务的要求可以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教学内容的认知任务和实际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记忆操作类的学习,如操作简单实验等;(2)理解性的学习,如学生经过教师讲授,理解了一个公式;(3)探索性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比格斯指出,教与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量化的层次。学习是一个认知量多少的问题,与此相对应,教学主要是知识的传授。(2)工具的层次。学习是在一个教学和评估的学习机材中呈现效果的,教学是一套有效技能的和谐组合。(3)质的层次。学习涉及意义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积极地投入的互动过程。

三、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素质教育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陈旧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就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一些学生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能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标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考试,甚至成绩很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在这可贵的高分下却隐伏着危机。

传统的学习方式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会考试但不会创造,会解答问题但不会提出问题,有刻苦精神但缺乏创新意识。教师辛苦,学生痛苦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学生厌倦物理,有的甚至因此而辍学。可见,陈旧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种陈旧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了,学生素质低下已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提高广大中学生的物理素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的基本前提。

四、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质,学习方式应从单一被动的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式转变,包括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改革,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過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倾向。“师道尊严”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些因素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压抑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往往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在这种师生关系下要实现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能的,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生价值的人。我们应该建立人性化、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

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接受指导和建议,从而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习方式转变后,师生就会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有些问题,教师拥有的知识不一定比学生多,如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跨学科的知识等。几十年来,只凭一本教材、一盒粉笔、一块黑板教书的教师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方式转变后的新情况、新问题。

3、改革陈旧的课程内容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识记和掌握。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轻视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新知识都是直截了当提出的。教材应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安排设计,以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基本课程、统编课程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并存;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存;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存;传授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并存。

4、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中成长,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学习方式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和建立的。改革学习方式是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是否落到实处的衡量尺度,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则根据它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评判。为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解决的环节是:①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②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物理假设,或进行物理建模;③有能力确定策略进行探究,必要时适当变换策略;④对结果进行检验的反思。必要时对过程进行修正,力求达到完善的境地;⑤對所学知识和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善于用物理的眼光看客观世界,乐于将物理知识用于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下面,笔者提出几种新的学习方式:

(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②实践体验阶段;③表达和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与实践性。

(2)发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发现性学习包括四个阶段:①提出问题;②多角度探索;③得出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④总结提炼,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过程轻松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印象深、效果好。

(3)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是指把多媒体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课件,借助计算机的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融声、图、文、形于一体的多媒体认知环境更趋自然。随着教学中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工具,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促进学生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

(4)在完成小课题中探索。小课题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具备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研究价值,但与研究性问题相比,它是比较简单的。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模型的操作,其内容往往结合身边的事物。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有趣的,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物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物理学习材料 篇4

1、培养兴趣

如果你对某一科有兴趣,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特别是物理这一科,这科培养兴趣比其他科目容易多了,物理即使理论的一科,也是需要动手实验的科目,所以可以在课外生活中涉猎课外书籍已经一些物理刊物,将课堂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画示意图

学习物理的时候,文字的叙述都是比较抽象的,那么就需要话示意图了,通过图表来加深你对物理的理解,就那力学来说,一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更能直面的展示出这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所以要解答起来也讲究比较容易了。

3、理解概念

学习化学物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5

第一次,记得在人人网上,看到学姐发的图片,讲述了图书馆里物化的奇遇。这位学姐,暂时离开书桌,等她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物化书上多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大概写:同学,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对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我在高中认为最难学最讨厌的就是物理化学,当我看到这本书,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更神奇的存在。同学,作为文科生的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祝你好运。

第二次,而在没上这门课之前,陈凯老师就告诉我们,以往学长学姐们对这门课的过关率。

可以说,我是对这门有着恐惧感,还有好奇感。因为我本身不太爱学习物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上完了第一章。总体感觉还好,但是就感觉在上大学物理,有数学微积分,还有好多的形式看起来很复杂的公式。看来,要做点题目,感受感受难易程度如何。

不过,越往后面应该越难,不能掉以轻心。

物理学习心得 篇6

我从三位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实录中得到了更丰富的教学启示与教学经验,受益匪浅。几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和授课过程非常成功,优点很多.一、三位老师的教学特点突出,针对本年级段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运用的资料齐全、信息丰富。课程突出了政治性、客观性、体验性、趣味性等等,老师们的课件素材选取范围广,把鲜活的事例通过多种形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对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实效性进行了提升。

二、教学环节设计能够联系生活,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带动课堂。课堂学习的生活常识都是来自生活,将小品形式带入课堂,学生自编自导,从情境中学习枯燥的知识,老师是突出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作为场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感受融入课堂教学,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在这六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以丰富的形式组织教学,很好地突出了儿童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特点突出,三位老师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直击学生的兴趣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学习。

四、三位老师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课件使用随课而动,直观高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有明确的归纳与总结,恰到好处。

如何学习物理 篇7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 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 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 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运用。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 我们发现, 运用教学策略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 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 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非常之差, 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 还是学生学的原因,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于是, 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 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才能有思, 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 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 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习动机, 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 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 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

要把握好多媒体的辅助性, 不能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全盘代替物理实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师们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都很高, 然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 因此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 以免弄巧成拙。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并通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 能逐渐掌握观察、实验、类比、对比、转换等方法, 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活动, 使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如果用多媒体把一些实验制作成动画课件, 上课时教师在荧幕上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从表面上看教师上课容易了, 只要在荧幕上指一指、讲一讲, 就好像把实验过程讲明白了, 结论也非常清楚, 但事实上是要把不同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物理学习材料 篇8

如何树立农村学生的信心,激发和培养其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验导入设计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验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一节物理课的成败,精心设计实验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实验的导入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生活实际问题导入.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含有物理知识,如学生们夏天喜欢吃的冰棍.在讲授物态变化这节课时,让学生们观察下面现象:某同学从冰箱拿出一条冰棍,看到冰棍冒着“白气”,表面附着一层“白粉”,放进嘴里冰棍越来越小了.教师让学生观察后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冰棍会冒“白气”,表面会有“白粉”,而且冰棍会越来越小了?从生活用品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

2. 用惊奇现象导入.在实际讲课当中,我们在设计实验导入时,不妨利用学生惊奇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采用惊奇现象导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演示杯中的水为什么不外流的小实验.我们准备两个玻璃杯,一杯盛满水,另一杯没有盛满水.

我们先演示没装满水的那一杯,纸片没有托住杯中的水,水流了出来,学生当场被突如奇来的一幕吓呆了;然后再演示装满水的那一杯,这次水没倒下来,而是被纸片托住了.在这一惊一乍中,实验的鲜明对比下,引入大气压这内容,可以说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3. 讲故事引入.如对于平面镜这节课,可以让学生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创设情景让学生亲临其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借助玩具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许多玩具的设计和操作都关系到一些科学原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玩具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或以玩具为对象,教师通过分析,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出示一些会跳的“青蛙”,让学生自己玩一玩,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会自己在跳?”“为什么跳了一会,自己会停下来?”等等一些与科学原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探究型实验是学生带着问题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基础目标是:学生应培养爱动脑的探究习惯,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物理实验中探究型实验教学要求不可能太高,主要围绕学生易接受,可见的实验有选择地展开.请看下面课例.

本节课以学生探索为主,学生分小组探索,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元件连接、工作特点以及两种电路的区别有了深刻有认识,为后面电路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兴趣.

开展实验是激起兴趣的动力

在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只有另开僻新路,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变废为宝,来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开发思维.如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由于没有玻璃棒和橡胶棒等教具,我引导学生用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从而理解带电体的性质.还可以用两个气球在衣服上摩擦,两个气球带上同种电荷,这时两个气球互相排斥.这个实验使学生们认识到电就在我们身边,仪器就在我们手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思维,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创造力.为促进物理教学,进一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要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性探索,变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如在学校举办科技信息长廊展览,开展小制作、科技小论文,实验器材制作比赛,开展实验操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寓物理内容于科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能,也培养的学生的创造力,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科技活动时间安排可以在课内,但更多地在课外;组织形式可以是单干,也可小组合作;实验地点可以在家中,也可在校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只需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自己交流,以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究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率.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就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有必要时可以多次重复,以加深印象.例如在“认识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我将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引导实验,每四至六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海棉、砝码、小方桌),由两位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演示.由于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可见,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有展示实验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又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材料物理性能心得 篇9

本学期我们学了材料物理性能,对材料的微观结构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全书一共有六章.第一章为材料的热学性能,包括热容、热膨胀、热传导、热稳定性等;第二章为材料的电学性能,包括材料的导电性、超导电性、介电性、磁电性、热电性、接触电性、热释电性和压电性、光学性等;第三章为材料的磁学性能,介绍有关的磁学理论、磁性的测量和磁性分析法在材料研究中的主要应用;第四章为材料的光学性质,介绍光传播电磁理论、光的折射与反射、光的吸收与色散、晶体的双折射和二向色性、介质的光散射、发光材料等;第五章为材料的弹性及内耗、内耗产生的物理本质、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弹性模量的测量及应用、滞弹性与内耗、内耗产生的机制、内耗的测量方法和度量、内耗分析的应用等;第六章为核物理检测方法及应用,主要介绍穆斯堡尔、核磁共振、正电子湮没和中子散射等现代物理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对材料的磁学性能印象最深刻,物质的磁学性能在研究中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磁性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存在的范围很广,小至微观粒子大到宇宙天体几乎丢存在着磁现象。磁性不只是一个宏观的物理量,而且与物质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它不仅取决于物质的原子结构,还取决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即键合情况和晶体结构等。因此,研究磁性是研究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磁性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磁性材料又提出了心得要求。因此,研究有关磁性的理论、发现新型的磁性材料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下面主要介绍磁性材料的内容。

磁性材料是一种新兴的基础功能材料。虽然我们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磁石相吸和磁石吸铁的现象,但我们对于磁性材料的开发研究还不足100年。经过不断的发现研究,磁性材料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天然的磁石,我国古代人民最早用磁石和钢针制成了指南针、并将它用于军事和航海。对物质磁性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十七世纪末期和十九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近代物理学大发展,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等相继被发现和研究,同时磁性材料的理论出现,涌现了像法拉第等大批电磁学大师。20世纪,法国的外斯提出了著名的磁性物质的分子场假说,奠定了现代磁学的基础。

磁性材料具有磁有序的强磁性物质,广义还包括可应用其磁性和磁效应的弱磁性及反铁磁性物质。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磁性材料按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前者主要有电工钢、镍基合金和稀土合金等,后者主要是铁氧体材料。按使用又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功能磁性材料主要有磁致伸缩材料、磁记录材料、磁电阻材料、磁泡材料、磁光材料,旋磁材料以及磁性薄膜材料等,反应磁性材料基本磁性能的有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和磁损耗等。

永磁材料的特性:高的最大磁能积,高的矫顽力,高的剩余磁通密度和高的剩余磁化强度,高的稳定性。

软磁材料的特性:高的磁导率,低的矫顽力,高的饱和磁通密度和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低的损耗和电损耗,高的稳定性。

磁性材料中纳米材料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磁记录方面的应用: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磁信息材料和技术的 应用占有很大的比例,而纳米磁性材料更开创了重要的新应用。例如,电子计算机中的磁自旋随机存储器,磁电子学中的自旋阀磁读出头和自旋阀三极管等都是应用多层纳米磁膜研制成的。最近国际上在铁氧体和磁性金属的复合磁记录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高饱和磁化强度和高矫顽力同时兼备的良好效果。

在纳米吸波材料领域的应用:随着雷达、微波通信、电子对抗和环保等军用、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磁性纳米吸波材料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铁氧体具有复介质吸收特性,是微波吸收材料中较好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当微波信号通过铁氧体材料时,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主要是热能)而被消耗掉。这种损耗主要是铁氧体的磁致损耗和介质电损耗所致。纳米磁性材料,特别是类似铁氧体的纳米磁性材料放入涂料中,既有优良的吸波特性,又有良好的吸收和耗散红外线的性能加之密度小,在隐身方面的应用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在纳米软磁材料方面的应用:对于软磁材料,一般要求有高的起始磁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低的矫顽力和磁损耗,宽频带等。研究表明,只要选择适当的化学组分和工艺条件,便可以分别制成性能优越的纳米永磁材料和纳米软磁材料。例如采用射频溅射法制成的纳米晶磁膜,己被制成高起始磁导率、高饱和磁通密度、高居里温度的三高。纳米软磁材料。近年来开发的纳米磁性材料正沿着高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其应用领域将遍及软磁材料应用的各方面,如功率变压器、高频变压器、扼流圈、可饱和电流器、互感器、磁屏蔽磁头等。新近发现的纳米微晶软磁材料在高频场中具有巨磁阻抗效应,又为它作为磁敏感元件的应用增添了多彩的一笔。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磁性纳米材料经过表面改性等处理后,可作为超顺磁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磁共振成像以及疾病诊断上有重要用途,也可用于磁性微球的制备。如用磁性微球制成的磁性液体,在外磁场作用下,其可向着磁化场方向运动。在均匀横向磁场中,磁性液体运动会出现紊流现象,在旋转磁场中会出现涡流现象。将磁性微粒作为载体制成微球药物制剂注入肿瘤供养动脉后,利用外磁场的诱导,载附抗癌药物的磁微球将被吸附且滞留于肿瘤区域,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使肿瘤及周围淋巴结组织内存在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而身体其它脏器药物浓度低,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有选择性地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

在金属有机高分子磁性材料方面的应用:自80 年代末,国际上出现了以有机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为主的交叉学科,有机高分子磁学,打破了磁体只有与 3d 和 4f 电子金属有关,而与有机高分子无关的传统看法。有机金属高分子磁性材料分为复合型和结构型两大类: 前者是在合成树脂中添加铁氧体或稀土类磁粉,经成型,磁化成塑料磁性材料。后者是在不加磁粉的情况下,其自身具有本征磁性的结构金属有机磁性材料。这方面的工作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高二怎么学习物理 篇10

一、看教材

首先、要将教材通读一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这些都做到了之后,要把公式、概念背的滚瓜烂熟,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如果记不准,那列方程求解就是错的。做一道题目错一道题目。背的时候眼看、口念、手抄,让各个感官都收到刺激,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大脑,这样记得快、牢。考试时用错公式是最冤枉、最徒劳无益的,就象出差时坐错了火车,怎么开也到不了目的地。

二、公式理解记忆

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会接触很多的高中物理公式,怎么才能够记住这些公式呢!高中的物理公式比较多,而且很多的公式非常的相近,学生要想学好高中物理,想要提高自己的分数,就必须要对这些物理公式理解性的记忆。相同的符号可能代表不同的物理量,就需要这些学生把这些物理公式理解性的记忆之后,才能够灵活地应用于物理题目中。

三、大量练习物理题

有的物里知识点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但是要真正地应用到屋里体重,这些学生会感觉非常的困难。就是这些学生理解了公式的含义,理解了这些知识点的含义,但是没有办法真正的灵活应用到物理题目中,就需要这些学生大量的练习物理题。

四、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1.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好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2.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做好及时的复习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怎么提高高二物理成绩

1.端正学习态度

想要学好物理,首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你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你才有可能会提高物理成绩。有很多同学物理成绩不好,是因为他在心里抵触,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学不好物理,有这种心理的人,是学习不好物理的,所以要想学好物理就必须端正学习态度。

2.兴趣

只有让我们发觉物理是非常有趣的科目,我们才有可能去喜欢学习它,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我们的物理成绩提高的是不明显的,只有我们有了兴趣爱好,我们遇到与物理相关的事物才会积极的思考,这对我们提高物理成绩是非常的好的。

3.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物理模型;基础;迁移;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84-1

物理源自于生活,但生活又往往是错综复杂,它们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实际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到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的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即为物理模型。能迅速、准确地建立物理模型是处理物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使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物理模型,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准确把握物理模型的内涵,认清复杂问题的物理模型的整合,可以快速理清物理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积累各种基础物理模型

1.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模型。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可以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指示它的特征,研究它的变化规律。例如,人们在描述磁场时,引入了磁感线模型。磁感线并不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而是一系列假想出来的曲线。虽说是假想,但是这些曲线并不是人们凭主观愿望臆造出来的,是人们通过在磁铁周围洒上铁屑,观察铁屑的分布特点,得出磁场的性质,从而“模拟”出那样的磁感线,这样就便于人们研究磁场的各种性质。此外,高中物理中的“光线”、“电场线”都是该种将抽象化事物变得具体的物理模型。

2.将复杂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模型。

将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或理想化,从而建立起理想化物理模型。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率,就可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而抽象为只有质量和位置的“质点”。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科研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经典模型。

二、利用已有模型建立新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比较抽象,这时如果我们用已有的物理模型作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如:对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其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但有时引力大于斥力,有时引力等于斥力,有时引力小于斥力。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知识,可引入这样一物理模型作类比:一弹簧一端各有一个小球,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相当于分子处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等于斥力;当弹簧被拉长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被压缩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小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三、准确把握物理模型的内涵

要对事物形成理性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通过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模型,但往往有把握不准的

问题。及时地举例、练习、矫正,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模型。

例1:2012年8月7日伦敦奥运会体操男子单杆决赛,荷兰选手宗德兰德荣获冠军.若他的质量为60kg,做“双臂大回环”,用双手抓住单杠,伸展身体,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此过程中,运动员到达最低点时手臂受的总拉力至少约为多大?(忽略空气阻力,g=10m/s2)

分析:本题的物理模型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而该模型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时有三种情况,一是绳子模型,只能提供向下的拉力;二是拱形桥模型,只能提供向上的支持力;三是硬杆模型,既能提供向下的拉力,又提供向上的支持力。分析本题给出的情景,人的手臂在人处于最高点时可以支撑,属于硬杆模型,所以在最高点的速度可以为零。

三、加强物理模型的整合

复杂问题一般是简单问题的综合,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物理模型进行分类,比较,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应用注意物理模型的整合,从而构建条理清晰的物理图景。

例2:如图所示,MN、PQ是间距为L的平行金属导轨,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导轨所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M、P间接有一阻值为R的电阻.一根与导轨接触良好、有效阻值为R2的金属导线ab垂直导轨放置,并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则(不计导轨电阻)( ).

A.通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P→R→M

B.a、b两点间的电压为BLv

C.a端电势比b端高

D.外力F做的功等于电阻R上发出的焦耳热

分析:本题的模型可以看成是两个简单模型的合成,一是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模型,导线ab向右匀速运动,就相当于是一个电源;二是闭合电路模型,ab相当于电源,ab电阻相当于电源的内阻,电阻R相当于外电路的电阻。

简析高中物理学习 篇12

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真确的理解, 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的基本知识。要想学好物理, 理解是关键, 要专注每个结论得出的过程, 学会追根溯源, 要真正理解, 把道理弄明白, 不能用习题和例题的练习代替基本知识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几个结论, 是学不好物理的。在我们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有充分理解、复习的基础上,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必要的,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有不少学生以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的原因是题目做的太少, 把做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内容, 这会使我们仅局限于所求解的习题范围去形成基本概念和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 使掌握的物理量非常片面、支离破碎, 以至很难运用自己的头脑中的知识去解已做过的习题以外的物理问题。于是就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题, 解一道题记住一种解法, 但当遇到没见过的题型, 脑子里没有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仍然没有办法进行解题。所以说,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做多少习题, 要背多少解题模式解题方法。我们要去真正“吃透”题, 要通过习题使自己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这才是正确的。

大数学家笛卡儿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的重点是思路和方法, 有了好的思路和方法了, 还要能够举一反三。在物理学科中, 各个板块都有其解题的一般思路。如在讲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分析思路。我们经常用的科学方法有: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微元法、守恒法等。如在讲“功和能”的三种关系时: (1) 动能定理 (2) 重力做功 (3) 重力以外的力做功, 都是运用了守恒法。所以, 如果懂得会用这些科学的方法, 那么解题的思维过程就能有一定的方向, 就会纳入一定的轨道, 从而能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解题要有好的习惯, 这个习惯要慢慢培养。1.要有建立的物理情境, 清楚知道物理过程, 调理清晰的分析问题。2.分析问题作图必不可少, 作图是分析问题的“巧手”, 也就是说, 我们必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上的发展趋势是和各学科整合。在语文教学引入信息辅助教学, 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可以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从而培养培养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外的运用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集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 能够形象生动地将知识表现出来, 给学生创建逼真的情境, 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 都感觉心中无物, 不知道如何下笔, 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冥思苦想, 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即使写出来了也是凭空想象, 胡乱拼凑的, 错字病句连篇, 毫无真情可言。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该如何来解决呢?选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不错的选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 产生了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例如, 在母亲节前, 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赞美母爱的作文, 结果大部分同学作文空话、套话、假话连篇。为此, 我特意利用多媒体播映《妈妈, 再爱我一次》, 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 完全进入到角色之中。这样, 心中就有了倾诉的欲望, 将之诉诸于笔端, 就会成为一篇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样, 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中, 注意力集中, 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 丰富了写作素材, 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教学, 可以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语文精品中精心仔细挑选出来的, 大多内涵丰富, 风格鲜明, 文化底蕴丰厚。学生要理解这些内容, 必须深刻理解语文内容。“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教学, 由于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加快课堂节奏, 活化教材内容,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讲授《乡愁》一诗,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现代诗歌, 但实际上此诗内涵丰富、意蕴宽广。短短的几百字中蕴涵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要真正理解却并非易事。由于时代的差异, 教授本课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 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 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 而这种浓浓的愁绪, 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 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教学,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融合了思乡的歌曲、影像、图片和诗歌于一体, 在极具深沉中略带哀伤, 节奏缓慢的思乡歌曲之下, 学生欣赏着流落他乡游子的悲壮, 这样, 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豁然开朗, 教学的重点很容易得以解决。

三、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绝非是一本薄薄的课本所能容下的, 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传统教学模式在短短的课堂45分很难将内容延伸出去。我们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再深入地说, 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不仅仅依靠于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还需要一种自由、民主, 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激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而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不仅依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 流连于墨韵书香, 更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利用电教手段, 可以把分散的语文知识, 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 形成知识的网络, 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上一篇:小闹钟作文600字说明文下一篇:全国创新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