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翻译电影名例子

2024-09-30

目的论翻译电影名例子(精选7篇)

目的论翻译电影名例子 篇1

从读者同等反应论来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本文对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证明读者同等反应论对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了电影片名的特点与功能,然后介绍了读者同等反应论,并通过实例来从用词等效原则和文化信息等效原则两个方面论证该理论的可行性,这对于指导影片名翻译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电影片名的翻译;影片名的特点与功能;读者同等反应论;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其间,英语电影的译制工作对中西影视文化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片名的翻译。专门研究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国内学者并不多,但也已渐渐引起重视。何悦敏(1997:41-43)就曾指出西片译名中的许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贺莺(2001:56-60)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中英电影片名的特点,提出了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大价值标准,概括了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肖陆锦(2001)也对片名的汉译技法作了分析。而本文则是从读者同等反应论的视角来分析电影片名的翻译。

一.电影片名功能和特点

要翻译电影片名首先要了解电影片名功能和特点。《乱世佳人》(美国影片(Gone with the Wind),就是一个片名翻译的成功之作。然而,近年来的电影译名可谓良莠不齐,有些堪称典范,令人拍案叫绝,有的可谓败笔,让人观前不知所云,观后不以为然。《中国翻译》1997年第4期刊登了何悦敏的文章《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指出了当前西片译名中“给人带来的混乱与遗憾”,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可以说,何悦敏的分析是透彻的,提出的对策也是可行的,对今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怎样才能译出好的电影片名呢?何悦敏认为,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片名一般都是先于影片与观众见面的。好的片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渴望先睹为快,无疑起到了为影片作广告的作用。作为影片主题思想的浓缩,片名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影片、吸引观众、活跃和美化影片,这便是片名的功能。

归纳起来,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的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为了祈使功能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 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

二、读者同等反应论

Nida 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著名的功能对等论。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明确阐释了功能对等,即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功能对等强调读者反应,追求等效原则的实现。这一理论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故称读者同等反应论。奈达译论强调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大致相同,追求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这对于传递电影信息的影片名翻译确实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读者的同等反应,用词等效和文化信息等效。首先电影原来的片名会传递电影的一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尽可能的按照原有的片名进行翻译,优先根据原来片名进行等效的替换。当然单凭字面意义上的对等是不行的,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用词等效不单单是字译,需要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已达到相同的效果。还有一种就是文化信息的等效。由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相应的电影文化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西方电影片名有时候带有的独特文化怎样才能传递过来,并且不引起误解,要怎样才能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 呢?这就需要译者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在翻译时注意给观众同样的感受,如实的传达文化信息。

三、读者同等反应论在翻译影片名中的应用

影片名好比电影的门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将观众引入门内;影片名又像商品的商标,承担着宣传、推销商片的责任。如果片名很吸引人,就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就会踊跃购票。如果太贫乏,其票房一定让人失望。奈达的读者同等反映论恰恰着眼于接受者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传递原影片信息,传递美的感受以感染观众。

3.1用词等效

一种部电影能否得到观众的青睐,除了其本本身的情节意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能否赢在第一时间引起观众的兴趣。所以,译出的影片要求雅弃俗、趋吉避凶,选择那些寓意美好的、象征性强的、易引发有益联想的到电影情节的词语。一些欧美电影中不乏成功的译例,如Ghost(人鬼情未了),Speed(生死时速)等。“Ghost”直译为“鬼魂”,如果这样译的话,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这肯定是一部恐怖片。而电影内容并非如此,而是讲述人莫莉与死去男友的幽灵之间的爱情故事,“人鬼情未了”既突出了原片名中的“鬼”,又给观众带来了爱情之美的联想,从而煽动观众的观看情绪。“Speed”是速度的意思,但从“速度”这两个词,我们想到的是赛车或者跑步之类的故事,“生死时速”,“速”字实现了用词的等效原则。Speed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排除一颗定时炸弹的故事。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与“死”全系于列车之“时速”,译名“生死时速”可谓经典之作。“生死”给人一种急迫危险的感觉,让人感觉是时间就是生命,要以非常快的速度去拯救生命,从而达到了片名的祈使功能。

同时还有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及不致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西线无战事);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这些片名即实现了用词方面的等效,同时也给人故事情节的联想。传递了故事的信息也给人美的感受,也能够感染观众。

3.2文化信息等值

Nida译论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形式看内容,撇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应的特点。要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同一电影产生同样的反应,同样的文化联想,片名的翻译就得既要保留电影的精华,又要符合观众的民族心理。同一信息,用两套不同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译者对影片名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义,还应了解它的引申意义和丰富的文化蕴涵,以避免使译文有悖于目的语文化,形成文化失语。

我们知道,一切语言现象中形式和内容是一致的。译出语和译入 语属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各自的读者对本族语有自己的感受。在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中,全面实现“效果”的对等。金隄说,正因为不同语言的各种变化都必然引起语言效果上的变动,所以只有从译文效果着眼,才能判定译文语言是否恰当(1998:43)。以此为标准,译名在音、形、义等方面尽量达到精神、事实、意境的对等,即最终使“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上基本相同”(奈达,cf.金隄:1998)。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如果译作“麦迪逊之桥”并不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本来外国的地名,人名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很头痛,这样以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廊桥遗梦” 就给人一种美好意境,也符合中国人对于四字片名的独特情怀。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首先直译出来“你不能带走它”很难猜出这部电影的情节,“浮生若梦”则深刻体现了汉语文化独有的意境,也让我们朦胧的体验到故事的情节,而也就是这种美好朦胧的意境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想先睹为快。

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Cuckoo’s Nest与杜鹃窝无关,它是个习语,为“疯人院”之意,因此,该名后被纠正为“飞越疯人院”。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为“牛仔”,是美国特有文化,与汉文化中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再如,Butch Cassidy and the Sandance Kid译为“神枪手与智多星”,生动了体现了该片内容、情节,优于最早的“虎豹小霸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片名本身虽然表示人名或地名,但却是有意虚构出来的,且与电影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单纯音译的话,恐怕不能够体现片名的内涵。如Cash Mccall。但从字面上来译的话,会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商海情深”符合中国人对四字片名的审美心理,实现文化等效,也能让观众了解到电影的内容。Shane译为“原野奇侠”。Shane为该影片中男主角的名字,单凭这个名字我们很难知道电影的内容,也不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更不符合我我们的文化心理。“原野奇侠”则告诉我们故事的地点和人物的性格,符合观众的文化心理,能够勾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四、结语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在进行翻译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翻译对象的特点及作用,同时也要着眼于接受者的需求,也就是翻译的目的。所以在翻译影片名之前我们要了解其特点和功能,翻译的标准,来找出翻译对策,读者同等反映论则是翻译影片名的一种好的翻译标准。当然,不排除其他的翻译方法也适用于影片名的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影片名的翻译,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翻译的目的,才能不断丰富翻译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何悦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 1997(4).[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1).[3]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5] Nida, Eugene A &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6]盛青.浅谈电影名称翻译[J].才智, 2008(1).[7]祝艳春.电影名字翻译之初探[J].克山师专学报, 2004(2).

目的论翻译电影名例子 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频繁。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使人们在购物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商品的商标名犹如人的名字, 是一个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进口商品的商标名是外国厂商或广告设计师精心命名的, 带有较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进入中国市场之后, 面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的消费群体, 要做到成功开拓中国市场, 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赢取消费者的认可, 商标的翻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文化的差异, 致使在商标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了解商标的功能和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几种翻译策略从而浅析进口婴幼儿商品名的翻译。

二、关于翻译的目的论

翻译的目的论 (skopostheorie) 是德国翻译功能派代表人物汉斯·费米尔 (HansVermeer) 提出的。他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 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 (包括口译、笔译) 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1]

Skopos是希腊语, 意为“目的”。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费米尔认为, 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1]。也就是说, 翻译的目的不同, 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三、商标的定义和功能

商标名 (Trademark) , 就是商品的标记名称, 俗称“品牌” (Brand) , 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 而使用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或服务标记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其功能在于识别产品、提供产品信息、宣传产品、刺激消费、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2]由此看来, 一个好的商标名, 能为产品发挥良好的宣传作用, 使该品牌深入人心;而不成功的商标名, 就会直接影响该品牌的销售量。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四、商标名翻译的策略

从商标的功能中看到, 商标名对品牌的成功与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对于进口商品商标名的翻译,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商标名的构成虽然简单, 但是其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由于商标名功能的特殊性, 翻译起来有一定的复杂性。商标名的译名除了是好读、好听外, 应该是使人更容易接受, 与源语言有相同功能。

1. 直译法

直译法, 是指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形象, 传递原有的文化。根据目的论忠实法则的要求, 如果在目的语中能找到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对原文进行翻译, 同时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实现商标译文的预期功能, 不妨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Nestle, 在德语里面是“小小鸟巢”的意思, 本身就有温馨含于其中, 鸟巢是鸟儿妈妈给小鸟喂食的地方, 由此Nestle译为雀巢, 使消费者感受到商品企业对婴幼儿的关爱, 能刺激销售量。又如一个奶瓶品牌Dr.Brown’s, 其译名为布朗博士, 该译名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中国父母都希望能给宝宝最好和最权威的东西, “博士”一词, 犹如给中国的父母打了一只强心针一样, 加强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心。

2. 音译法

音译法, 是指根据源语言的发音找到相应的汉字。这种翻译这通常适用于那些由专有名词、臆造词汇以及一些普通名词构成的商标[3]。例如在进口婴幼儿奶粉品牌中, 惠氏 (Wyth) 、亨氏 (Heinz) 、美赞臣 (Meadjohnson) 等。不过在翻译过程中, 中文汉字的选用则有很大的考究。就婴幼儿用品来说, 消费人群是婴儿和小孩子, 企业通过商标把产品对新生命和下一代的关爱和呵护的感情传达给消费的主打人群———孩子的父母。在用音译法翻译时, 选取的汉字应该能表达温柔、温馨的意境, 让人看到商标就能联想起婴幼儿。如Johnson这个品牌, 被译为“强生”, 表达对新生命的茁壮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又如Eisker这个品牌, 被译为“嗳呵”, 寓意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呵护。又如纸尿片品牌“huggies”, 被译为“好奇”, 表达了孩子对美好世界的好奇, 既好读, 又好听, 而且寓意美好。这些由音译法译成的商标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完全体现原商标的信息, 但是发音清晰响亮, 具有美感, 而且新颖别致, 富有异域气息, 足够激起消费者的注意, 具有劝诱功能。

3. 意译法

意译法, 指的是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 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 不拘泥于商标原文的字面意思和形式, 采取灵活的方式, 创造出富有独特美好寓意的译文。一个常被引用的有名例子是进口奶粉Dutch Lady被译为“子母”奶粉, 这个译名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文化含义, 适应了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和心理要求, 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完美地实现了商标在译文中的功能[3]。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奶粉Ausnutira, 其译名为“澳优”, 由译名就可以知道该企业是想向中国的父母传达只要孩子吃了该品牌奶粉, 就会变得优秀聪明。这也符合中国父母的心理特点。

4. 音意合译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商标翻译的目的, 实现商标在目的语中的功能, 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音与意结合的方法, 即译文商标读音贴近原文商标, 同时采用的词汇又拥有美好、吉利的意义, 表达美好的愿望。这个时候的“意”并不是指原有的意思, 而是根据商标要传递的信息和要达到的目的而采取灵活手段加以创造的意义。这种译法生动而独特, 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婴儿奶粉品牌Dumex, 译为多美滋。首先, “多美滋”这三个字的汉语读音近似源词Dumex, 其次, 根据该产品的性质, 可以使人想象到该产品能使孩子吃到更多美好的滋味。又如另一个品牌Pampers, 是一个纸尿片的品牌, 被译为帮宝适, 传达着该产品能带给宝宝更多舒适的感觉。Pegion, 原本的意思是指白鸽的意思, 但如果商标直接译为白鸽的话, 与婴幼儿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不能使消费者把其个婴幼儿联想到一起。但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蕴涵了企业对婴儿们茁壮成长、社会和平、繁荣的热切愿望。

五、结语

商标作为商品的标志, 不仅承载着商品的基本信息, 而且蕴含了特定的文化气息, 尤其是进口商品。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所以译者在进口商标名的翻译中, 要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等等。好的译名不仅能提升商品的销量, 而且能提升该商品企业在目的语国家的认可度, 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要:进口商品商标名翻译的好坏影响着该产品在目的语国家的认可度和销售量, 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本文以婴幼儿产品品牌为例, 通过浅析翻译的目的论、商标的定义和功能、翻译的策略来探讨进口商品商标名的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进口商标名翻译,婴幼儿产品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ls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许金杞.音美意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1) .

目的论翻译电影名例子 篇3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羹》;The Tempest《暴风雨》;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Rules of the Game《游戏规则》;Rear Window《后窗》等。

2.意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法则,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译文可以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在处理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时,如果直译法不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信息,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在使用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影片的类型、主题、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等因素。译者在运用意译法翻译电影片名时,可以不拘泥于源语片名的形式,仅部分保留或者完全摆脱源语片名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片名的文化内涵,实现译名的信息功能。类似的例子如下:Suspicion《深闺疑云》;Sleep《沉睡》;The Player 《幕后玩家》;Family Plot 《大巧局》;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Vertigo《迷魂记》;High Anxiety《紧张大师》;Haunted Castle《古堡惊魂》;Haunted Hotel《鬼店》;The Band Wagon《龙国香车》等。

3.音译法。利用人名或地名命名也是电影片名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作为片名的专有名词对目的语观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因此,在不影响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这也遵循了目的论所强调的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最佳处理方案的原则。通过对片名的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片名的韵律,还能使电影译名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如:Young Mr Lincoln 《青年林肯》;Last Year at Marienbad《去年在马里昂巴德》;Nanook of the North《北方的纳努克》;Avatar 《阿凡达》;Battleship Potemkin《战舰波将金号》;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Carrie《魔女嘉莉》等。

4.重命名。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有些译名并不是译者直译、音译或意译出的,而是将其重新命名,使得电影原名与译名的意思完全不同,这种翻译现象在处理名称翻译时非常常见,因此,我们也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一般来说,重命名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源语片名直译后信息表达不充分的前提下,通过概括影片内容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依此法重命的影片译名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影片的内容,而且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如:Way Down East《赖婚》;Goodfellas《盗亦有道》;Carrie《凶灵》;等;另一种模式就是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似点,通过文化类属移植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因其文化属性相似,故重命名的译名与原名的风格和功能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Touch of Evil 《历劫佳人》等。总之,重命名不同于意译法,意译一般是译出源语片名的隐含之意,而重命名则会采用源语片名完全无关的另类说法。

总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在充分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最终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4.

实用翻译课中新闻题材翻译例子 篇4

1、Win or lose,they all scored big.无论输赢,他们都有收获。

2、MPs call time on late nights.议员们要求停止深夜加班。

3、Sino-foreign co-op, exchange valuable.中外合作和交流很有价值。

4、Yeltsin eyes to new Ukraine.叶利钦默认新乌黑兰。

5、Caught red-handed in know-how theft case.盗窃技术,当场被抓。

6、Though law to beat graft on the way.严厉反贪污法正在起草中。

7、Li,Calfa pledge to maintain close tie.Li,Calfa 许诺保持紧密的联系。

8、Birth rate to hit a record high in 1992.出生率在1992年出现高峰。

9、Breadline:The Russian ration queue starts at 4 am.购买面包的队伍:俄罗斯实行面包配给,市民凌晨四点开始排队。

浅谈西方电影名的翻译技巧 篇5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背景, 而语言又是翻译的手段。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 仅仅关注的是语言本身就很难有效地交流, 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对文化差异不了解或对于背景知识所知甚微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1. 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中, 不同国家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应尽量解释出与本国文化存在差异的风俗习惯, 尽量忠于原文表达出的文章的实际含义。

2. 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由人们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宗教活动中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文化, 有很多谚语习语是与宗教有关的。在中国, 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对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三大宗教。与之不同的是, 基督教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需要翻译者补充与宗教相关的知识, 在这两种文化中架起一座桥梁。

3. 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语言的组成部分, 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不同的语言体系。当表达时间空间概念的时候这种差异极为明显。

二、翻译的原则

电影片名往往以突显影片内容, 传达主题信息, 确立全片感情基调, 提供审美愉悦, 吸引观众, 增加票房为其终极目标。片名佳译、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 因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动可人的语言而倍受中国影迷和英语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在电影片名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往往体现了它的信息价值原则、文化价值原则、审美价值原则和商业价值原则。

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1. 音译法。

音译就是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如获得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并被誉为“影史最伟大的爱情电影”的Casablanca译作《卡萨布兰卡》, 就是采用了音译的方法。片名采用音译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1979年版的电影Tess译为《苔丝》以及Harry Potter《哈利波特》, 采用的都是音译, 这些片名都通过音译保留了一些“洋味”。

2. 直译法。

直译, 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 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字组织的不同, 这样“字对字”“一个不多, 一个不少”的翻译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恰当的直译不仅能带来很高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 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片名的直译是比较简单且保险的方法, 由于是按照原片名直接译出对应的汉语片名, 它的好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味道。如: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以这个世人皆知的地方命名的影片The Pearl Harbor直译为《珍珠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片也往往采用该名著中译本的直译书名, 如:Jane Eye《简爱》,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3. 意译法。

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法。意译, 也就是纽马克所称的交际翻译。这种方法旨在保留译语的“达”“雅”, 丧失了原语的形式, 但与此同时并未改变原语主要的文化信息, 从而使译语优美明了。另外由于东西方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文化背景等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把片名直译过来, 也可能会失去原片名的本来意义, 甚至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联想, 影响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意译法, 以凸显影片的特征, 激发观众的欣赏欲望。意译无法传递原语的全部文化信息 (尤其是无法传递原语的形式特征) , 但却能产生很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片名意译前需要先对影片内容、背景有深刻透彻的了解, 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原名, 使译出来的片名与影片内容相吻合, 并尽量再现原名的信息。意译不但给了译者创造的天地, 也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 译者应使片名意译得通顺上口, 让中国观众明白。

总之, 英文片名虽然很短, 翻译起来却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不同的影片名侧重点不同:有的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 有的是以时间或地点命名, 还有的是通过影片名来描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 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公式将其套用在影片名的翻译当中, 也很难找到一种权威的翻译理论专门用于指导影片名的翻译, 只有将不同的翻译理论结合起来, 在不同场合, 用某种理论的某一点配合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 才能贴切地翻译出合适的译文。因此可以说, 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 每一种译法都有其不同的遵循原则以及与此方法相适应的片名。总而言之, 灵活运用这几种方法, 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影片名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翻译出合适的影片名。

摘要:电影片名的翻译对于国外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 不仅要言简意赅地揭示剧情内涵, 也要给人以美感, 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 希望能一睹为快。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 又要有实用性;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富有艺术魅力。除了要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 达到与影片内容的完美统一, 也不能忽视其广告促销功能。翻译片名是一项重要的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英文电影,名字,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实用性文章的翻译 (下) [M].上海:上海科技翻译, 2001.

[2]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3]孙迎春.翻译学语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4]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1) .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赏析 篇6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由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Vermeer)和诺德(Nord)等创立。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一、目的论翻译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Skopos rule)。目的法则是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根据目的法则,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不是由源文本决定的,而是由目的文本的预期功能或目的决定。

2.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指原、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和译文功能不同,忠实性法则就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需要通顺,那么连贯性法则就不再适用。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源语地位的降低。目的论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对翻译实践——尤其是对于电影片名翻译这种目的性较强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与目的

影片名作为一种广告类型,强调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效应,其目的是为了唤起受众行动、思考和感受,按文本预想的方式作出反应。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是影片的广告。陈宏薇认为,电影片名具备以下四种功能[2]:

第一、信息传播功能。突显影片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原片。

第二、表情功能。奠定影片感情基调,以强烈的抒情、惊险或喜剧氛围感染观众。

第三、审美功能。以语言的优美流畅、生动形象打动观众,造成观众审美愉悦。

第四、广告功能。就是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

片名的翻译是电影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引进的影片来说,要想在海外市场获得商业成功,就要求电影译名最大程度地符合大众的口味。任何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都应实现其在译语文化中这四种或者其中一种功能。

片名的任务在于简洁概括影视片内容,凝练地揭示主题,尽最大可能吸引眼球,打动潜在的观众,促成其观赏行动。这是片名翻译的首要目的。以片名“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为例,如果译为“麦迪逊郡之桥”,这个中文译名非常普通,无法激发中国观众的兴趣,因此很难保证电影商业价值目的的实现。但大家熟知的中译名“廊桥遗梦”却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该译名不仅提高了片名的概括性、艺术性等一般价值而且深入人心,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甚至还为电影本身增加了美感与色彩,可称为目前电影名的佳译之一,是片名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的完美结合。

以目的论来解释和指导影片名翻译,其优势在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片名翻译的目的性本质,明确片名翻译的意图,使译者能通过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完成影片名翻译的商业行为。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目的论认为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是由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直译还是意译,忠实还是背叛,都是由目的原则决定的,这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使电影片名翻译具备了多样化的翻译策略。

1.音译

音译是用源语的语音形式来翻译目的语的基本翻译方法。音译片名能更大程度保留原片名的韵律和节奏,使译名极具异域特征。英国翻译理论学家约翰·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传统翻译中,音译的例子很多。特别是涉及到观众熟悉的外来人名、英语专有名词、地点、历史事件时,一般采用音译,如:Titanic (泰坦尼克号)、Jane Eyre(简.爱 )、Macbeth(麦克白 )、Troy(特洛伊)等。又如“Casablanca”被译为《卡萨布兰卡》或被译成《北非谍影》,这里笔者更赞同采取等值理论的翻译。《卡萨布兰卡》更能体现影片的风味,《北非谍影》未免流于俗套。

2.直译

直译是将原名的字面意思直接用译语表现出来.此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的形式和意义。电影《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堪称片名直译的典范。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场葡萄园中的爱情故事,用“云”来比喻葡萄园,男女主角“漫步”其中,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不仅在词汇语法上与原名对等,而且具备美感功能。又如Modern Times(摩登时代)、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American Sweethearts(美国甜心)、Brave Heart(勇敢的心 )、The First Blood(第一滴血)等片名的翻译都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3.意译

由于文化习俗不同,中英文电影片名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都不尽相同。当原片名与译名在各种价值因素难以对等时,译者可以脱离原名的字面意思,根据影片的内容采用增词、减词、扩充词义、浓缩词义、转换词性的方法来完成翻译目的。

英文影片片名中时间、地点、主题、情节都可以成为片名。特别是以人名命名的片名不胜枚举。例 如:Leon,Forrest Gump,Kate and Leopold,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等。电影Forrest Grump的译名《阿甘正传》堪称中西文化合璧的佳作。译名借用鲁迅的《阿Q正传》点出这部电影是人物传记题材,同时用一个“甘”字点出了主人公的姓氏,不但发挥了片名的信息功能,而且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意识和接受能力,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电影名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具有两个翻译版本分别为《本杰明·巴顿的奇事》和《返老还童》,前者以源语文本为蓝本,运用等值理论直译,后者采取归化策略意译,用“返老还童”来吸引受众。

成功的片名意译佳作不乏少数,例如 CarfieId采用增词法译为《加菲猫》既保留了主人CarfieId的音译,又突显其“猫”的身份,形神兼备。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桥遗梦),The Fugitive(亡命天涯 ),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Speed(生死时速),Ghost(人鬼情未了)等这些片名的翻译既保持了原片名的神韵、颇具美感,又传达了故事的情节信息,易于观众理解。

4.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是指原片名的文化联想在译语观众心中不能唤起共鸣时,译者抛开原片名的形式与内容而另辟蹊径,完全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意境重新命名,使译名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种方法近年来在影视翻译中非常流行。如电影Leon-the Professional 细腻地刻画了一个职业杀手与一个小女孩的微妙情感:他们相依为命,亦师亦友,患难与共。译名《这个杀手不太冷》将动作及感情共冶一炉,别具一格。又如电影Thelma and Louise讲述了片中两个女主角塞尔玛与路易斯一起开车外出度假,在路上却遭到一连串的性暴力和性骚扰,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人后逃跑,她们以英雄主义的方式向男性社会抗争,最终以同样方式被推向不归路。原片名《塞尔玛与路易斯》是用了女主角的名字,很显然这无法提起中国观众的兴趣,而译名《末路狂花》摆脱了英文的限制,不仅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吻合,而且深入人心,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甚至还为影片本身增加了美感与色彩。影片The Departed汉译名为《无间道风云》。影片描述的是主人公们那种令人心惊胆颤、行尸走肉般的悲惨卧底生活,这与当年风靡香港影坛的《无间道》(Infernal Affairs)揭示的主题很相似,因此用《无间道风云》来命名再合适不过。中国观众一看就能明白这是美国版的《无间道》,文化交际意义瞬间得到了传递。另外还有一些经典的佳译,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Mr.Holland’s Opus (春风化雨)等等。

四、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电影要想吸引受众,片名的翻译的确是重中之重。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电影片名的翻译使我们具备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片名的翻译应以目的论为导向,在准确把握原作的主题、基调和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创造出艺术上具有审美情趣、文化上具有传播价值的佳作。

注释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02.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59.

[2]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6,(9):160

[3]王焰,郑贤贵.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刘红辉.西方电影名的翻译特征[J].大众科技,2005,(1).

目的论翻译电影名例子 篇7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 电影字幕翻译;文化差异;《布达佩斯大饭店》

改革开放后,国外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被大量引进中国。相较改革开放前,电影流入国内的数量的确是大大增加了,可遗憾的是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毋庸置疑,中国国内有许多优秀的文学翻译大家,但電影字幕翻译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其实,在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国外电影的受众远多过国外文学作品的受众。中国观影者能否在接受与理解字幕翻译的前提下,同时完成对国外文化的鉴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译者如何把握自己文化斡旋者的角色。因此,译者应重视起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与分析,从两国之间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入手,以目的论为指导,以期改善国内电影字幕翻译的“杂乱”现象。

一、中国电影字幕翻译是如何形成的?

西方电影始于1895年,仅仅相隔一年时间,西方电影就进入了中国的大门。在1896年,一部名为“西洋影戏”的节目在上海徐园的茶楼上演,这就是中国首次引入西方电影时的情形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开始渐渐领略到电影的风采,电影也作为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在中国发展。到1948年,中国就已成功收入了600多部电影。其中高达90%的电影都是从美国引进的。起初,电影的引进并没有产生字幕翻译困难的现象,因为当时还没有出场有声电影,人们也自然不会将字幕翻译当作一个问题去思考、解决,更提不上通过字幕翻译去关注两国之间切实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为使观影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电影从无声发展为有声,而后也渐渐实现了字幕添加的技术。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从未成功地为国外电影配音,也未完成过相应的字幕翻译工作。直到1948年,长春制片厂才成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电影译制事业发展之迅猛也是有目共睹的。《阿甘正传》、《珍珠港》、《亡命天涯》《红番区》等电影作品的译制无一不证实了这一点。

二、字幕翻译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翻译从一开始,甚至是迄今为止,翻译大家更偏爱于文学翻译方向的研究。近几年,外国的政论翻译也开始成为译者关注的重点。期间,电影字幕翻译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译者往往忽视了电影字幕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若译者尝试以一部电影的总体内容来把握字幕翻译,理应不难发现即使是一部时长不到两小时的影片,此中所涉及的语言文体、因人物设定差别或是时代背景差别所表现的表达形式都是不同的。也正是这些不同,国家文化最基础层面上的不同,诸如两国人民的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导致了电影字幕翻译上的难点。

在字幕翻译中,我们应透过两国间的语言差异,洞察到造成这些现象更加隐性的原因——文化差异。在我看来,影响较大的文化差异主要有社会文化差异与语言文化差异。

(一)社会文化差异

语言最初是人类存在于社会中,以彼此沟通交流为目的的产物。数百万年来,人类经历了无数的时代变迁,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而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壳,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社会意识,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价值观体现上,中国与大部分西方国家似乎也是背道而驰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部分西方国家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尤其是经历过文艺复兴的西方国家。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是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的。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体现到西方电影中,导致了一部电影无论从整体内容上,还是其中一句简短的台词上,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两国因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而产生的思维差异。因此,不重视社会文化差异的译者可能只能理解到影片中一个词语的能指意义,而忽视了其所指意义。

(二)语言文化差异

各国语言的语言节奏、押韵方式、词组搭配和习惯用语的用法都大不相同。有时,不仅仅这些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在州与州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能会出现差异。其次,电影的表达方式和书本不同,在电影放映时,大多数观影者几乎不用又或是并没有时间去在脑海中形成想象,电影就已经将画面直观的呈现在观影者面前。因此,同一句话的翻译,在不同场合很可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或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此外,现代的西方国家很少用敬语和谦辞,那么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也需要考虑到影片所涉及的年代背景,有意识地添加敬语的使用。

一部电影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本国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宗教事件等,正因如此,译者在翻译一部电影字幕的时候,因为抱着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弄清这些传说与事件中所涉及的人或事。

三、功能目的论对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指导意义

功能目的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莱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该理论又名文本类型理论,随后费米尔进一步突破了前一阶段在文本层面上的对等,提出了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在后来的目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又相继出现了满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与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

依照功能目的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这也是目的论的三个经典原则。毋庸置疑,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将目的原则视为首要原则,通过译文接受者来决定翻译方法,选择翻译策略从而来达到最终的翻译效果。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译者需考虑到该电影观影者的年龄段大小,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程度深浅,以及电影中是否涉及当时政治敏感问题。译者弄明白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才能更好地将“字幕”所提供的“原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通过画面、人物行为以及影片中所呈现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成分,对字幕进行增译、减译、变译、改译等变通手段,有效地将情景中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表达出来。如果观影者的年龄段偏大,译者应尽量缩小文化差异导致的难理解问题,对于那些文化不对等与文化空缺之处应尽量采用归化的方法,从而去淡化影片中所存的文化差异,如果译者在此时执意地采用异化法,极可能造成观影者的误解,严重则可能造成影片信息的丢失。若是目标观影者的年轻段普遍偏小,译者就应保留原字幕中的词语内涵,无须在文化不对等与文化空缺处做归化处理,可以直接用异化手段来增进本国人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文化交际的目的。如遇实在难以理解、极其晦涩之处,译者可以在屏幕最上方或最下方作一定的信息补偿来帮助观影者理解内涵(这里可以根据当时那一句台词和下一句台词的时间间隔再作考虑,如果前后台词时间间隔过短,则应重新考虑此处的翻译策略)。

在目的原则的基础上,译者还应考虑连贯原则。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切忌单独翻译影片中的一句或几句台词。电影翻译中,译者应该从影片的整体信息去把握字幕翻译,即将重点放在整部电影的连贯性上,万不能让观影者出现前后信息的断层。一般而言,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主旨,而主旨的呈现与表达往往是以重复形式表现,或者是以递进形式表现,少有电影会采用留白的方式来进行主旨的传达。因此,译者需要通观全片,深入剖析和理解文化背景来增加最后译文的连贯性,最后的译文让观影者了然于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译者本身的理解。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忠实原则不是普遍适用的,这还得根据目的原则与连贯性原则再做定夺。译者需注意,目的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总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四、功能目的論指导下的实例分析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影片类型、不同的影片背景时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观影对象,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功能目的论,电影字幕翻译的最大目的就是依靠字幕这一途径,来实现跨越语言障碍的信息传递,达到两国之间的交流,乃至两国人民的思想交流。为此,译者也应善于在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原则三者之间斡旋。

(一)以观影者理解为目的下的变译

【例1】I had established a casual and bantering familiarity with the hotels concierge, a West-continental.

字幕翻译:我开始和来自西欧的饭店门房插科打诨、称兄道弟。

【例2】Theyll be dancing like gypsies.

字幕翻译:他们一定乐得手舞足蹈。

【例3】But one never knows until the ink is dry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

字幕翻译:但不到最后关头谁知道呢。

【例4】She was dynamite in the sack, by the way.

字幕翻译:对了,她在床上可以热情如火呢。

【例5】She was shaking like a shitting dog.

字幕翻译:她像落水狗般发抖。

【例6】I cant allow her name to get mix-up in all this monkey business.

字幕翻译:我不能让她淌这趟浑水。

【例7】Rise and shine.

字幕翻译:起床了。

分析:例1当中,“establish a casual and bantering familiarity”原意是想表达“我”与一位来自西欧饭店门房之间那种随意的、互相逗趣的关系。但是在字幕翻译时,译者如果直接将此处翻译为“我与饭店门房,一个西欧人,在不经意间熟络了起来”就会显得平淡无奇。如果此处考虑到了两国在语言上的文化差异,那么“插科打诨、称兄道弟”这一翻译就显得更加“中国化”,因为这简单的八个字既涵盖了原文意思,又体现出了中文的音韵之美。例2中的 “dancing like gypsies”如要直译,就是“他们会像吉普赛人一样起舞的”。但是由于欧洲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中国的观影者无法在脑海中递现出吉普赛人跳舞的模样,也无法知道此处的褒贬含义。这里译作“乐得手舞足蹈”既体现了心情“乐”,又运用了汉语的四字成语。在例3、例4、例5、例6与例7中出现的“until the ink is dry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dynamite in the sack”,“a shitting dog”,“monkey business”与“Rise and shine”,如直译,就成了“等死亡证明上的墨迹干透”、“麻袋中的炸药”、“拉屎的狗”、“猴子生意”与“升起和发光”。“Dynamite in the sack”的解释是“as vehement and fiery as dynamite put into a sack”, sack在海军行话中,是床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monkey business”的解释是 “word for some kind of shady activity”,这里译者处理成“淌浑水”正符合了中国人的惯常表达。 而“rise and shine”,则意为“the act of masturbating right after waking up”,如果直接一字不差的将其中的隐含意思翻译出来,中国的观影者应该是不大能接受的,难免会显得电影有点低俗,但在西方国家,这可能是一种比较逗趣的说法。所以这里,根据目的原则(Skopos Rule),译者选择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直接译作“起床了”。以上几个例子,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如果译者在字幕翻译实践中,未查阅相关短语或是词组的意思就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将歪曲电影本意,从而导致观影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由此可见,译者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译文放置于目标语环境下进行全面考虑,诸如,电影此时的剧情发展和场景设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处的字幕翻译是否需要用词cover过去,还是原文太过晦涩需要译者将其变得更加explicit?译者作为翻译中的要素之一,也决定着译文的所呈现的最终目的。

(二)为达连贯性原则采用的增译

【例8】Three times a year at least, but never in the season.

字幕翻译:一年至少来三次,但旺季不会来。

【例9】Oh, you changed it after all. Its perfect.

字幕翻译:你还是换了指甲颜色,很好看。

【例10】I expect some of you will know it.

字幕翻译:有些人应该听过它的名号。

【例11】Youre not getting Boy with Apple, you goddamn little fruit!

字幕翻译:你这个死娘炮是得不到《苹果少年》的!

分析:例8中的“but never in the season”并没有直接翻译成“但不在这个季节来”。如果翻译成了不在这个季节来,可能让观影者产生不必要的疑问——这个季节是什么季节?根据上文情景,我们可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生意有淡季与旺季之分,而此处的 “the season”指的是旺季。如果字幕翻译中没有增加“旺”字来明确时间,那么观影者很可能会认为是淡季,那就与电影原意背道而驰了。例9中的 “you changed it after all”未直接译成“最后你还是换了它”。电影此处情结为,D夫人的离世后,古斯塔沃前来告别。在D夫人生前,古斯塔沃曾说她的指甲颜色不好看,所以原字幕中change it的it是指的指甲的颜色。 因此,最终字幕翻译中明确了信息,即指甲颜色,以消除了观影者的疑虑。例10中”know it”也没有翻译成“有些人应该听过它”而是加了“名号”二字,原因就在于,根据整部影片提供的信息可知,布达佩斯饭店是一家大名鼎鼎的饭店,此处加上“名号”二字直接提升了该饭店在观影者心里的档次,带着“这所饭店必然发生过什么大事”的好奇心,去观赏这部影片。例11中的“little fruit”本来是个小水果的意思,这里却用“娘炮”来替换。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二,其一,在这部电影中,《苹果少年》那幅画上的少年在手拿苹果时翘起了兰花指,显得很“娘”。其二,在整部电影中,无论是出于对他人的精神关怀,还是其他原因,男主角古斯塔沃说自己可能是“双性恋”。所以译者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将这里的“小水果”翻译成了“娘炮”。

因此,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连贯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译者在翻译前,得先作为一个观影者将全片所要传达的必要信息进行理解和连接。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好的将电影场景连接起来,电影中大部分代词表示的词或者是因为语言差异省略的部分,译者都需适当补上,避免观影者“断片”。故而,出于对影片整体连贯性的考量,增译是字幕翻译中相当常用的翻译策略。

(三)音译与意译结合

【例12】For my dearest, darling, treasured, cherished Agatha whom I worship. With respect, adoration, admiration, risses, gratitude, best wishes, and love from Z to A.

字幕翻译:给我最亲爱客气宝宝的阿嘉莎,向你献上尊敬、爱慕、赞美的亲吻感激,最好的祝福和爱,你是我的“无”“嘉”之宝。

分析:在例12中,译者将最后的“from Z to A”翻译成了“无”“嘉”之宝,采用了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如果直接把“L to A”翻译成字面的“无(有的翻译版本将zero的名字翻译成零)给阿嘉莎的爱”。就只是传达了字面意思。而中国人常用“无价之宝”去形容自己十分珍视的人或事,这里译者挑选了zero的名字“无”,再择取了阿嘉莎名字中的“嘉”字,来组合成“无”“嘉”之宝。如果译者直译成谁对谁的爱,无疑影片中两人的爱意就被无形的冲淡了。显然,这种舍弃部分原文意思,增加目的语中的内涵信息才是好的翻譯,不但显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特点,还让观影者在观影中感受到无对阿嘉莎浓浓的爱意。

(四)目的原则与忠实原则相结合

【例13】While questing once in noble wood of gray, medieval pine, I came upon a tomb, rain-slickd, rubbed-col, ethereal, its inscription long-vanished, yet still within its melancholy fissures…

字幕翻译:高贵林中寻觅灰白古松,惊逢孤坟,风吹雨淋,似非世间物,碑文已不可识,然于其忧缝……

分析:例13处的台词发生在电梯中,古斯塔沃要给D夫人念一首诗。该片中大部分台词都偏口语化,但是此处译者不能单纯的把它看作是台词来翻译,得先考虑到该处为诗体。由于文体特殊,译者在翻译中必然要明白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下的诗体区别。目的原则下,译者需要让观影者了解准确的影片信息,尽量淡化两国的文化差异,适当采用归化策略。其次,这段诗体的翻译还需要遵照忠实原则,因为片中已经明确指出是诗,那么译者就应忠实于它的文体,给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尽量让观影者产生共情。 “While questing once in noble wood of gray, medieval pine”中原文虽用逗号断开,但翻译成中文以后就变成了“高贵林中寻觅灰白古松”,这里将前头的wood of grey和后面的medieval合并了,处理成“灰白古松”更能让中国观众产生画面感,继而联想到生长在深山处的老松树。 “I came upon a tomb, rain-slickd” 也一并处理成了四字结构,为译文也添了一份浓浓的文言气息。 “ethereal, its inscription long-vanished, yet still within its melancholy fissures…”的翻译也完全跳脱了英文框架,译成“似非世间物,碑文已不可识,然于其忧缝……”。经过翻译后,虽全句无主语,但却更加忠实于中国观影者心目中的“诗体”形式。

五、总结

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障碍,为观影者提供更优的观影效果。此外,译者在碰到翻译难点时,应该积极地去查询某一个词或句在一定时期一定文化背景下的隐藏意思,切不能直接单凭自己理解就下笔翻译。同时,译者还应主动地去探索可行的翻译策略,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完善作品,为国内的字幕翻译现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沉香. 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2.

[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

[3]贾文波著. 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2.

[4]程衍申.功能目的论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以The Big Data-Driven Business英译汉翻译实践项目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6.

[5]拓华.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英文电影字幕的翻译:以《冰雪奇缘》为例[J].文教资料,2014(15).

[6]张莉,宋军.目的论和翻译标准多元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3(5).

[7]唐卫庆. 目的论和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肖申克的救赎》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上一篇:公司主管投标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回归本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