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研究报告

2024-08-18

学困生研究报告(精选8篇)

学困生研究报告 篇1

《农村小学“学困生”现状分析与转化对策》

研 究 报 告

黄陂区王家河小学课题小组

承担单位:黄陂区王家河中心小学 课题组组长:江望生

课题组成员:王燕芬

李正想

张家光

张永亮

张 燕

方红霞

舒友芳 李 曼

袁 惠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村小学阶段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可忽视在学生中依然存在的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地处红色苏区,约7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家庭、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学习动机等影响造成的“学困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家长双双外出打工的增多,有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劲头不足,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缺少家长的管教和监督,导致“学困生”人数逐年增长。面对这种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我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如何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用好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探寻“学困生”形成的内外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转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与进步,是践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赢’”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调查分析“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探寻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耐挫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3﹚转化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与水平,让教师紧跟时代的潮流。

2、研究内容

(1)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实验等方法,分析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2)归纳学困生的类型。

(3)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1——6年级“学困生”约80人。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

明确“学困生”的含义,了解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情况。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学困”原因调查表,调查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定量分析,以制定有效的转化策略。根据所调查的“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依托全体教师,遵循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进行教育改革实验。

2、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按计划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个案的工作,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转化措施,不断总结可操作性策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后采取面向全体、兼顾重点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9月)

调查“学困生”转化情况,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五、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通过对我校的“学困生”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学困生”的几种典型类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研究发现,一部分学困生因受智力因素的直接影响,在学习中困难重重,经历挫折,并且困难无法得以解决,直接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因受非智力影响,由于受到情感、意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个性、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我们通过研究也发现“学困生”依赖性强,自觉性差,不能主动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毅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无兴趣。在对我校“学困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我校“学困生”的类型分为智力型与非智力型“学困生”。具体为:

1、智力型“学困生”。

﹙1﹚这部分小学生智力迟钝,反应不够敏锐,接受事物的能力偏低,约占“学困生”的14%-16%。﹙2﹚智力型“学困生”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比一般的学生差,在解决问题速度方面往往落后于其它的人。

﹙3﹚这类学生的记忆困难,有效注意力的时效少,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缺少创新精神。他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为每一学科落后于别人。

2、非智力型“学困生”

(1)动力缺乏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到底。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力差。(2)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各科学习中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有序地学习,不能循序渐进。从而直接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成为“学困生”。

(3)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在学习中由于疾病、家庭变故、家庭贫困、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造成学习困难,并且出现学习倦怠、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这部分“学困生”性格偏异,难于管理,在学习上十分被动,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不良思想行为难以扭转。﹙二﹚、探索出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具体策略。﹙1﹚宽容对待策略

我们课题组成员本着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善待“学困生”,关注“学困生”的均衡发展,寻求适合“学困生”发展轨迹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用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宽容与关爱。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调查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发现:宽容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的效果更显著。在工作中,我们采用择优法、探究法来鼓励和帮助他们。择优法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努力寻找其优点,在班级黑板报上定期刊登他们的长处、优点和取得 的进步,以此激发其兴趣,增长其信心。探究法就是当“学困生”出现不经意的错误和问题时,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宽容的心对待,并帮他们寻找错误的根源、薄弱的环节、容易出错的地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我们采用渐进法、表扬法,坚持面向全体,秉持一颗公正的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植和发现学生善良的品行。让学困生以较平缓的进程逐步提升,不急于求成,即使有时没有进步,只要努力,同样表扬。

第三、我们与“学困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为学困生着想。交流时语言尽可能温和,态度诚恳。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困难,勇于充当他们的“保护伞”。努力搭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宽容地对待学困生,他们在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对校园生活充满阳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困生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因此学困生充满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困生大幅度减少。

(2)激发动机策略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方方面面都直接决定学生的动向。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则更直观地引领学生走出学习困难的低谷。在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

①针对“学困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我们采用求奇法、求新法、求趣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实施分层教学,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数字的趣味,英语口语交际的乐趣,驱使学生参与认知活动。让学困生在参与实践活动、采访活动、讨论活动中,让学困生感受“我能行”。让他们在教师赞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中,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进取观。

②“学困生”感到学习困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无兴趣。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在各种兴趣活动中,展示其能力和特长,通过在学习中的实践与探讨,在点滴的进步与收获中,逐步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③“学困生”往往是班里的弱势群体,受歧视,没有自信,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心理。我们的具体作法是:第一,我们加强心理辅导,做好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第二,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外活动,展示学困生的优点与长处,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意识自己的存在,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错误,不断取得进步。第三,建立学困生奖励制度。为各类学困生专们设立“进步奖”、“特长生”奖项,并在每学期末进行表彰。对主动帮助“学困生”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范围。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展望美好的未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激发动机策略在“学困生”的课题研究中得到教师们的大力推广,并收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其中有杜文龙、杜润等十五名学困生在校体艺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有王腾、陈诚等九名学困生在小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10.7%的学生率先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3)爱心呵护策略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圣的、高尚的、无私的、是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使用了“六心”呵护法,使学困生有了明显的转化。

首先我们将学困生列入第一个帮助的对象,引导其他的学生来帮助和关心他们学习与生活。在团结互助中让学困生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爱的力量,在无私的关怀下自发向上。

其次我们依据其特长,建构他们能充分展示自身能力与特长的平台,让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途径。在课堂内外尽可能的选择有利于学困生进步和学生能全员参与,适合学困生需求的活动,让学困生在其中感受快乐,分享喜悦。

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高度关注“学困生”,了解并适时地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使用“六心”法与他们交心谈心,用真心、诚心、关心、热心、耐心、恒心这“六心”促进学困生的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呵护这些稚嫩而无助的“雏鹰”。在爱心呵护策略中,学困生袁柯、夏彪等十余名学生由原来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转变为自主完成作业,积极思考问题,尊敬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并取得较大的进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成功。

(4)适度惩戒策略

惩戒策略就是要弘扬正气,抵制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这种刚柔相济的策略更能让学生在错误中改正,在优良中发扬。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①将功补过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困生偶尔出现错误,但必须及时改正。对学习不认真而经常出现错误的学困生,加强指导与教育,并限期整改。对问题较大的、明知故犯的学生,因地制宜予以扫地、擦黑板、跑步、冲厕所、倒垃圾等适度的惩处。让他们在适度的惩处中,接受教训,逐步改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②自我批评法。面对屡教不改的、“顽固不化”的学困生,我们首先指出问题,以教育为主,通过引导、劝告、批评让他们认识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并自觉改正错误。同时在改错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③冷处理法和借助外力法。有的学困生在学习、思想和行为上很难转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冷静的对待,首先从减负着手,大量减少作业量和劳动量,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并暗地里让家长或监护人施加压力和给予适当的惩罚、扫地、洗碗、洗衣、打扫卫生。让他们在惩戒中接受教育,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转化。

在适度的惩戒中,教师潜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这种较为适用的教育行为有机地转化了部分学困生。原四﹙1﹚班的学困生马杰天资聪慧,但生性顽劣,学习态度极差,通过教师适度的惩戒,变得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像马杰这样的七八名学生在这种策略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占学困生转化率的10%。

(5)激励成功策略

人是有惰性的,而发展中的人就是由惰性的人在激励、鼓舞、赞赏中,成为一个有用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人。我们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用激励成功策略有效地转化部分学困生。

一是我们善于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教师建构的发展平台上享受成功。通过一次成功,让他们想获取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甚至更多次成功。

二是让他们把成功的经验在班级内与别人交流,通过谈感受、谈看法、谈体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大力的推广学困生成功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学困生”刮目相看,让学困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

三是利用晨会和班会定期开展评议活动。活动中有学困生自评,学生互评,还有教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困生,对学困生帮助较大的学生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班级树典型、树榜样,并在学校评优与评先中予以倾斜。学困生在激励中感受自身价值,并以足够的信心奋发向上。

激励成功策略实现了学生、学校、教师“三赢”,学困生在激励中受到感化,其中徐帆、舒影、杜进、夏亚、乐子梓等同学通过此策略得到全面的转化,整体提升率为7.4%,并使各班的整体教学效果,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6﹚合力教育策略

“学困生”的形成,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仅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

①家校互动法。我们大力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开展家长培训,转变家长观念,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经常利用家访、电话、书信联系、家长学校培训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观念,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庭跟学校齐抓共管,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

②合力教育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有效的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合力教育的网络体系。通过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在街道、社区、村委会张贴宣传栏的形式,引起家长和社会关注与重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聘请各界人士,让他们承担校外的各项工作的副校长和副主任,大胆地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对学困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这种合力教育加大了监管力度,填补了有时无人看管学困生的空白。学困生在各种良好的教育下,步入了正确的人生轨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通过学校课题组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在学校、家庭、社会这种合力教育的推动下,“学困生”的思想包袱甩掉了,学习压力减轻了,抵触情绪减少了,逆反心理顺应了。他们在共同的关注下,正在不断地进步,健康地成长。

(7)特殊照顾策略

“特殊照顾策略”的特殊性在于: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降低学困生目标的达成度,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给予学困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困生”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成功。

首先,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让他们有信心完成目标,他们的可达成度相对来说就高。在低起点、低目标的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生对自己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殿堂。其次,及时总结和表扬学困生的优点,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大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我们针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细小的成绩,都十分珍视。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彩声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学的热情帮助,教师的真情赞扬为“学困生”的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困生”在特殊的照顾下、激励下、影响下,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8﹚加强辅导策略

“辅导”就是针对学困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学习方法等方面加以纠正、指点、引导的过程。认真辅导策略它能更有力度、有效果地转化学困生。

一是上课前我校教师课前做到多次备课、预设学情,并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制订易达成的学习目标。运用导学案布置预习、自学材料、训练题等方式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的潜能。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讲课时尽量着眼于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讨论、演板,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手段。三是课后再多指导,加强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的让他们逐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尽量缩短与别人的距离并感受进步的乐趣。四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分层教学思想,采取分层评价,使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学力。

在以课堂转化策略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下,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的可持续与科学发展的效果显著。是我校学困生由2006年的八十余人递减为六十余人,转化率为25%,并使学困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提高。

六、取得的成效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绩

《学困生的现状分析与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大力提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践行了学生、教师、学校科学的发展观。更有效的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学习态度、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困生”课题研究,活动深入人心,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鼓励,得到家长与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该项课题研究不仅摆脱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不均衡与不协调的困境,而且走出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并且大力彰显了学困生的个性,充分挖掘了其内在的潜力,展示了学困生的可塑性。学困生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拓展,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以“学困生”的科学发展为指南、为核心,注重了“发展”二字,以崭新的育人理念、有效的途径与策略,用科学来指导,践行素质教育的育人观。以“人文性”“科学性”来促进了学困生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通过三年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学生由2006年确定的八十余名学困生,加上转入学生中的四十余名学困生合计为一百二十余人,到2009年春已锐减为六十余人,实际转化率为50%左右。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中,江望生同志撰写的《农村义务段学校美术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获国家级一等奖,《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尴尬与策略》一文获国家级二等奖,并发表在《湖北教育科学》上;《德育的语言与分类》获市级论文评比二等奖;《心中有学生》发表在《湖北教育》上,王燕芬同志撰写的《学困生辅导策略》一文发表在《黄陂教育》和《成才》,李正想同志结合自己所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撰写的论文《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获区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2009年学校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被市教育局授予“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名校”,并获得近百余项荣誉称号。

事实证明:学困生的存在势必会带来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而学困生的转化是有章可循、有力可为的。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当务之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势在必行。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以上的转化策略,有效地转化了大部分学困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打算

1、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我们知识较为缺乏,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肤浅或偏向经验化,难以上升到一个理论的层面。今后,需进步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2)有个别家长思想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辅导孩子或是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还有的家长两天抓紧三天放松,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习任务不能主动完成,完全靠老师、家长监督,抱有侥幸心理,稍一放松,就不能完成作业,形成恶性循环。

2、今后的打算:

﹙1﹚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利用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扎实的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工作。用科学来指导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依据,在学习与工作中亲身践行,摸索和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通过反思、总结、提炼,使教师获得丰富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赢”。

(2)加大力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培训,多请优秀家长谈育子策略等,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自身修养,使他们能把育子当大事,能用行动来教子,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3)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孩子意志的培养,多让孩子参与一些磨练意志的活动,如长跑,爬山等运动。还应适当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总之,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杜绝不良习惯。

王家河中心小学“学困生”课题组

2009年秋

学困生研究报告 篇2

小学“学困生”是指在小学学龄期儿童中智力基本正常,但由于环境、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能力或发展出现障碍的学生群体。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因此,我们试图从典型个案研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访谈等手段,了解小学“学困生”的典型原因及特征,为转化小学“学困生”探寻一些有效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范围

为深入了解小学“学困生”的现状及典型类型,我们课题组对“学困生”按分类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工具和方法:采用自编的小学“学困生”典型个案原因调查问卷。问卷编制时参考相关问卷并广泛征集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经课题组充分讨论编制而成。为保证其真实性,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该问卷涉及五方面内容:教育环境、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方面、评价方面,具体由40道选择题构成。

调查范围:从成县城区、城郊、农村各选取三所完全小学,共抽取九所小学作为样本学校。选取三至五年级“学困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一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还不稳定,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不便观察其变化情况而未选取。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困生”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了九所不同类型学校三至五年级46个班级,涉及学生为2312名。经调查了解,其中“学困生”为476名,占学生总数的20.59%。从总体来看,小学约有五分之一的小学学生存在困难,这一数据值得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2.“学困生”分布特点分析

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横向比较,从城区到城郊,再到农村,无论哪个年级段,“学困生”的比例都在呈增长势态。其二,纵向比较,无论城区、城郊还是农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困生”比例逐渐减小。说明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越临近毕业越重视,而对低年级“学困生”有所忽视。

3.“学困生”典型成因分析

通过对“学困生”典型成因的分析,发现了五个原因:其一,行为习惯不好,占“学困生”总人数的23.82%;其二,评价不当,占“学困生”总人数的20.82%;其三,教育环境差,占“学困生”总人数的18.97%;其四,学习习惯不好,占“学困生”总人数的18.93%;其五,心理因素的制约,占“学困生”总人数的17.45%。

四、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1.小学阶段男生“学困生”比例较高,值得重视

在对253名典型“学困生”的调查中发现,176名是男生,占69.57%。其分布在三至五年级段基本持平,在地域上的分布差别不大。因此,造成男生“学困生”偏多的原因主要是性别发育不均衡和整体性格差异。这一发现提醒教育者对男生学习困难者应更加重视,重点加强对他们的转化。

2.“学困生”转化工作不均衡,低学段“学困生”更应受到重视

从学段序列分析,三到五年级比例逐渐下降,依次减少2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教师、家长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断重视。但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重视程度不均衡,功利性转化现象较突出。低学段的“学困生”转换更为容易,应该引起重视。

3.行为习惯影响巨大,教育与养成至关重要

在对造成“学困生”五大典型原因的调查中,学生都一致把“行为习惯不好”排在首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样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对他们教育环境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改变从行为养成开始。

4.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不容忽视,成功需要激励

在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评价不当”是造成他们学业困难的第二大原因。有42.68%的“学困生”在家庭中很少受到家长的表扬、有32.81%的“学困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激励。“学困生”对良好的评价具有的高度认同,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教师和家长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5.农村小学“学困生”比例较大,应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调查数据比较,城郊和城区“学困生”相差不大,与农村却相差近17个百分点。从家庭环境原因分析,在农村“学困生”中有23.07%的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完整的家庭构成,学业很少受到关注,这是农村小学“学困生”多的原因之一。另外,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许多教师工作不安心,对学习困难学生辅导不够。这是形成农村小学“学困生”多的又一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加强家校联系之外,重点应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这样,农村小学“学困生”多的问题就会逐渐解决。

总之,“学困”既是学生的难题更是师者的困惑,它所呈现的诸多问题,说明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复杂性,但也昭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条,需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学困生’典型个案研究及对策”

学困生研究报告 篇3

摘 要:数学学困生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他们除了极个别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缺失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可以转化的。

关键词:数学;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31-01

数学学困生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他们除了极个别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缺失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可以转化的。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对数学学困生个案研究,对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也探索出一些方法。

一、数学学困生现状分析

数学学困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缺乏人生奋斗和参与竞争的动力。

2、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

3、班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较差。

4、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缺乏兴趣。

5、部分学困生有明显的智力障碍。

6、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7、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8、教师、家长辅导相对跟不上。

二、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审视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1、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低下,学习效率低。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2、外部原因

(1)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教师的应考思想会促使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中,学困生始终吃不了。

(2)教材原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再加上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都在加强,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3)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又在悄然地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家庭的原因。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挣钱,没有时间管理学生,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6)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4、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5、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6、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学困生研究报告 篇4

东古城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为促进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全面推进、稳步实施、多出精品成果,按照《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总课题组《关于做好<“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检查的通知》,么春发组长、么佳亮副组长亲自组织,于2011年12月1日——12月21日历时三周,对本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现将检查的基本情况通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进展情况:(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课题的研究方法、手段运用、学生的参与深度等)

1、课题研究的组织

我校从2011年4月份开始,结合自身校情,正式申报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在得到了总课题组批准立项后,成立了以联合校副校长么春发为组长,实验学校——镇中心小学校长么佳亮为副组长、联合校教研员程建华、赵育及镇中心小学十名一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子课题组,各级领导对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积极参与,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高尚的师德,为课题如期结题提供了保障。通过课题组的认真酝酿研究,形成了组长(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副组长(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者)、教研员

(课题研究的学科实施者)、实验教师教师(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人)四个层面的课题研究网络。大家分层实施,层层交互,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展开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组举行了开题仪式后,召开四次学习、研讨会,确定了本课题的几个基本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把握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研究法: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合学生学困情况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3)、个案分析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是我们实验研究所用的主要方法。

(4)、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得失,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5)、实验研究法: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查或实验,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

3、手段运用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验班级,设计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心理方面的《学困生调查问卷》,做了学困生调查分析基础工作,了解到学困的表象不同,导致学困的原因也很多。其中自身学习方式与习惯、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一般是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造成的。参与课题研究的每一位老师手,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确定了研究对象。建立了《学困生转档案》、《学困生转化跟踪记录》,全面展开个体案例的研究。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实施心理导航,为孩子们点亮前进 的明灯。针对学困生中明显存在的诸如自卑、自闭、性格极端等心理健康问题,课题组对学困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内容。课题组以宋艳青老师(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负责管理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为阵地,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将自己心中的“秘密”向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倾诉,由宋老师给予他们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调适和疏导。力争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变成他们最可倾诉心中“秘密”的小天地。

第三,抓“典型个案”的研究,力求体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实验老师作为此项课题的重要参与者,除了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分析之外,还承担着建立各班学困生“典型个案”的重要研究任务,他们从各自班级学困生中精心选择3——5名学困生作为典型研究个案,为他们建立了“个案资料袋”,收集了这些学困生成长转变中的点点滴滴,包括页作业、一张图画、一副剪纸、一张照片„„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学困生在课题研究背景下的点滴转变。

第四,家校合作,将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学校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注意家长反馈。每各班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除此以外,每学期学校课题组还召集各班“学困生典型个案”的家长召开座谈会,及时向他们通报学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他们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转变情况。

4、学生参与的深度

课题组各实验班级分别选取3-----5名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占

实验班级学困生的85%以上,参与面广,实验中我们通过沟通、鼓励、帮扶让学困生消除了与老师、同学的心理屏障,心中有了目标,行动有了劲头,使他们从容的走近老师,走近同学。现在40名研究对象与同学交往频繁,设计学习内容交往多,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有32人,能乐于接受老师、同学的帮助。课堂活动调查显示,研究对象每人每节课发言平均为1.5次,正确率60%以上,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已经以积极的姿态融入课题活动中来。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经验交流推广等)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困生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上课的精神状态有明显改善,课堂表现欲望增强,发言次数增多。改变了学生作业难收的状况。实验教师留下了40余篇学困生转化案例和心得体会。撰写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

论文《》获奖所取(2011年5月12日)得的初步成果已在全镇《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中交流推广。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参与情况、能否如期结题等)

1、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要明确,各种会议、活动安排要有具体日期,明确责任、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切实解决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建档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过程性材料

过程性材料还欠充实,理论学习、辅导培训记录不够完备,要有时间、地点、讲授人、讲稿、讨论等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说明数据分析资料少。有学生作业,但无任何分析与评价,也体现不了与课题的关系,获奖论文需补充。

3、参与情况

本课题研究是课题组成员的工作,也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或案例,课题的成果也要及时推广,推过交流会、培训会、教师博客让全校、全镇以致更多的学校、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

4、下一步研究计划:

对前期课题研究实验所获取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完善,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课题组还将对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集体、课题研究教师和学困生个人所取得的各级各类荣誉成果进行汇总,制成学校荣誉册。另外课题组还将做出最终的结题报告。

5、可预期的研究成果:

预期本课题能有效转化四十名学困生个案,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新方法,新途径,积累完备的个案转化资料,实验教师整理转化案例100篇以上,发表、交流论文50篇以上,为学困生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013年4月前能完成本课题的所有工作如期结题。届

学困生研究报告 篇5

南充二中代莲高绯南充市顺庆区教育局教研室 范昌鸿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状和问题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也不高,而英语学科又表现得尤为突出。每次在批阅一叠叠的学生英语作文时,我们都感到非常地失望,因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错误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比如:名词前不考虑冠词的使用;动词后不体现相应的人称、时态、语态和数的变化;不能正确使用相关短语;句子成分残缺,满篇的中文式英语,很多同学甚至连五种基本句型都未能掌握,更别提复杂句的使用,文章的连贯、通顺和优美。这样一来,我们经常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很难理解学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一篇文章批改下来,相当于帮学生重新写了一遍,几乎就要完全变成我们老师自己的文章了。同样,每次批改英语考试的试卷也让我们苦不堪言。高分段文章算得上是凤毛麟角,能获得及格分数的文章也不多。更有胜者,很多学生直接在写作部分留空白,干脆放弃完成作文。但是写作在高中英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互为基础,又成螺旋式提高。难以想象,一个在写作方面错误百出的学生,能在阅读、听力和口头表达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只有想尽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和尝试不同的方法,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二)思考与假设

英语写作就像一面镜子,它能把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反映得淋漓尽致。多年以来,写作部分在高考英语中的分值也一直是居高临下。而大部分学困生对它简直是望而生畏,在平时做练习时敷衍了事,考试得分更是少得可怜。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让他们能把平时所学用在笔下,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在考试中少丢分多得分。1

据此,我们小组拟在高中一、二年级3个班的部分学困生中进行英语写作技能培养实践研究,假设通过实践研究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让英语写作不再成为令学生头痛的一个大难题,甚至还能让学困生重拾英语学习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成绩。该实践研究假设依据如下:

1.词汇。即英语单词。单词是构成英语文章最基本的单位。而如今我们面对的状况是学生词汇量相当匮乏。我们要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单词,积累词汇量,并且让他们在写作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词汇。一旦词汇不再是问题,那么做好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将变成可能。

2.句子。句子是写作的基本框架。我们要训练学生掌握好五大基本句型结构,并在这五大基本句型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和进一步拓展。当学生能根据写作要求,运用正确的句型来表达写作内容,写好一篇完整的英语文章就相对容易了。

3.篇章。要写出一篇行文流畅、结构紧凑的英语作文,句子与段落间的过渡和衔接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训练学生摘抄优美英语句子,背诵优秀英语范文,从而让学生最终写出开头醒目,中间过渡衔接自然,结尾精彩的好文章。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出影响高中阶段英语学困生写作技能的因素。

2.探索出提高高中一、二年级英语学困生写作技能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3.将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运用到高中阶段英语写作技能培养的具体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三、研究的方法与时间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吸收其中适用于本课题研究的有益成分,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高中一、二年级英语学困生在英语写作方面的相关情况。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访谈,了解学生英语写作取得的进步和还依旧存在哪些问题。

3.分析研究法:对学生平时习作和考试作文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研究。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研究探讨出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方法和措施。

(二)研究的时间: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

四、研究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存在的相关具体问题。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困生对英语写作的态度和写作中的具体问题。统计结果(见《南充二中高中英语学困生写作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足,觉得写作很难,很容易失分,存在畏难情绪,但信心还是比较足。

2、在写作中学生感觉最难的方面是词汇量的不足和句型结构的不易掌握,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时态和句子结构。

3、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的方法是教师有效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并且要有巩固落实的措施。

4、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需要纠正和养成,例如摘录好词好句,熟读背诵课文等方法还需要鼓励和引导。

第二部分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提出对老师的意见或建议。统计结果如下:

1、严抓基础,从基础的知识抓起。

2、老师要多注意教学方法,多向学生提问。尤其要活跃课堂氛围,最好还能有点幽默感,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3、老师只讲半节课,让学生劳逸结合,多组织课堂小活动。

4、多进行对单词、句子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多听写,多进行句型训练,多欣赏和背诵优美英语范文。

5、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6、在课堂上多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7、要求学生写英语日记。

8、纠正学生容易受汉语表达习惯影响的这一状况。

(二)第二阶段:分组实践研究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步骤一:高一高二年级3个班的两位老师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并举行听写、默写等比赛。鼓励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量。

步骤二:让学生摘抄精彩的英语句子,熟读成诵,并鼓励他们将句子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英语作文也是如此。平时多朗读多背诵优秀的英语句子、谚语、俗语等,在写作文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步骤三:句子训练。对学生进行五种基本句型的讲解和反复操练。(见有关五种基本句型的教案和课件)。让学生牢记五种基本句型结构并不断加以运用。掌握了五种基本句型后,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等书面练习,并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和句子结构的变化,了解单句和复句的异同以及词义的具体区别,让学生逐渐在心理上树立和养成用英语来造句表意的信心与习惯。

步骤四:短文练习和仿写训练。结合课文,补充材料,采用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缩写、连词完成短文和填词完成短文的练习。把写作训练进一步延伸向范文,在仿照范文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语篇章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局部的,片段的和整体的仿写。

步骤五:限时作文,当场批改点评。在课堂上给出一个命题作文,让学生立即写作,完成后进行当场批改点评。还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批改别人的英语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其难度并不亚于自己写一篇作文。学生在批改时仍然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在学生之间巡回走动,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别人的文章,不要因害怕出错而畏手畏脚。我们要求学生把两稿(初稿和批改后的修改稿)一起上交,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与纵向比较,掌握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同时,还将学生的作文进行横向比较,指出各自的特点、易犯的错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步骤六:对学生进行四种类型作文的讲解和训练。两位老师分组对学生进行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这四种类型作文的讲解和练习。(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步骤七:举行英语作文竞赛,展示学生的优秀英语作文。(见学生习作)

(三)第三阶段:通过学生访谈记录来分析学生的收获与不足,并对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1.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写作从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被动消极变得主动有信心了。

2.在写作训练中大部分同学能按要求独立完成作文。

3.大部分同学从词汇量到句型结构有了很大进步。

4.几乎所有同学都养成了摘抄诵读优美英语句子的良好习惯。

5.对于复杂句型,比如从句的使用,大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6.在词汇量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7.我们还有必要提高和增加写作训练的频率和强度。

五、研究的结论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高中一、二年级的学困生进行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我们让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写作从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排斥、厌倦英语写作乃至英语学科的学习,到如今对写作和学习产生兴趣以及成绩的进步,都充分的呈现了我们工作的价值。现在大部分学困生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写作,并且写作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再也不会出现以前那种一碰到写作就咬笔杆子的情况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培养。学生从词汇量到句型结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几乎所有同学都养成了摘抄诵读优美句子的好习惯,还有部分同学现在喜欢上了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我们课题组三位主研人员通过对这一微型课题的细心研究,从教

育教学理论方面,教学理论实践方面,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全面的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课题研究的反思: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篇6

目录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课题研究在本校开展的必要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七、预期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九、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及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十、参考文献

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地少人多,不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有了不少的留守学生,近年来又因车祸造成不少的孤儿和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搬迁学生,一家有三到四名学生,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如学校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鸦鹊岭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将制约鸦鹊岭经济、社会、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结合我校小学教学实际,更好地有效发挥我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整合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求得更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A、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是什么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呢?

(一)学生方面原因:

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造成他们听不懂、学不会而成绩差。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6、习惯差。通常学困生上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玩,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三)家庭方面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B“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建立“学困生”档案,给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各学生交流,分析各人需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篇7

一、善寻优点,鼓励教学,提升自信促学习

俗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的缺失是许多学困生一直学不好初中英语的重要原因。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学困生亦然,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利用鼓励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信心的驱动之下主动学习,逐渐摆脱学习困境。在开展初中英语鼓励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注重因人、因事而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诚意,由衷地接受并认可自身价值,从而提振信心,促进学习。教师切不可千篇一律,让学生感觉敷衍,导致鼓励教学失效。

例如“have/has?been to”与“have/has?gone to”的区别,一个学生总是会记混淆。对于这位学生,笔者这样进行鼓励:“老师完全相信你可以清楚地记清楚什么是现在完成时,什么是一般过去时,再认真思考总结一下,你一定会进步的!”像这样进行鼓励教学,抓准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价,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促使学生通过更为努力的学习行为提升英语能力。

二、丰富形式,增强互动,增强兴趣集注意

初中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是始于聪明调皮的学生,他们智力优良却学不好英语,究其原因无非是兴趣缺失导致学习投入匮乏。因此,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丰提升学困生兴趣,增强学习注意力,进而提升英语能力。初中英语要提升学困生兴趣,一方面要借力生活、借力文化、借力热点,提升活动的时代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要突出主体,将这部分学困生放在焦点位置,让他们“不得不”好好学习。

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Colour”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复习之前所学的颜色,为下面教学提供准备,笔者开展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两两一小组,五小组一大组,小组成员一人挑出任意一件物品让搭档说出物品颜色,搭档说出颜色后挑选一件物品让对方说颜色,如此进行,直到所有颜色全说完。每个大组有一名负责人,负责人主要起协调汇总作用,既负责协调各小组活动的进行,又要将各小组的互动行为进行汇总,整理出较好的十个示例上报,笔者让这部分学困生当大组负责人。通过这样的安排设计,一方面提升活动互动性,增强趣味性,另一方面增强学困生的角色感,促进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促进能力的提升。

三、细导方法,抓住重点,破解难题提能力

方法不对,事倍功半。部分学困生初中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便是学习方法的错误,对于这部分学困生,教师应该仔细引导方法,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破解学习难题,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绩。对于初中英语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成败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出现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准确地认识自身存在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一般将来时”语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will”与“be going to”的用法出现错误。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因,并根据归因结果确定解决办法。如有的学困生归因的结果是“没有认真学习二者区别,以为能够随意使用”,笔者便建议他:“认真投入,好好比较,再接再厉。”如有的学生归因结果是:“老是死记硬背,无法准确分清楚二者用法上的区别”,对于这种情况学生,笔者便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区分“will”与“be going to”,细致讲明各个情况下如何使用更妥当,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牢记区别。通过这样利用归因确定学困生各自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议和解决,能有效改善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农村化学学困生的研究 篇8

早期的教育工作者把学困生更多的称呼为“差生”或者“后进生”。近几年,因为“差生”和“后进生”贬义性很强,严重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伤害学生的人格,没有全面长远的看待学生的发展,所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尊重学生人格的情况,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倡用“学困生”(又称“学习困难生”)来代替“差生” 或“后进生”。目前,常用的名词还有“学习障碍”、“学习无能”、“学习失调”、“学习缺陷”、“学习成就低下”等。

由于研究学困生的视角、目的、侧重点不同,本文所定义和研究的化学学困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智力正常,排除了智力障碍、感官障碍和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造成的原因。在此说明的是:由于脑功能性或者结构性存在的障碍而导致的学困生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2)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国家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最低的学习标准,测试成绩平时常常处于下游的,对化学学习感到困惑的一类学生。

(3)化学学困生是暂时的和可逆的或者基本可逆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化学学习困难的状态可以转化。

(4)化学学困生包括化学单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即他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可能适应良好;也包括在所有学科上都成绩不佳,均表现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笔者这里将“化学学困生”称为“化困生”。

二、国内外研究化学学困生的趋势

学困生的研究由单一研究向整体化研究发展,在研究定义、原因的探讨、研究方法以及干预措施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索,虽然他们各持己见,可都越来越关注学困生主体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提倡改善学生内部动力来提高学生的发展。学困生有发展的连续性,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学困生的形成是综合性的问题,研究包含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不应该只在矫正和补偿上,还要跟预防和改善相结合。最后,化学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所以,化困生的研究应该结合具体的化学学科的知识。研究者从非智力因素的各角度对学困生整体进行了研究,而对学困生个案研究较少。

三、研究化学学困生的目的

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学习困难在农村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培养一名优等生远不如减少一个学困生的难度大,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高。但学习困难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习困难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消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要达到的研究目的:

(1)调查分析本校化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2)本着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原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对于那些特别差的学生,至少应基本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化学知识,为他们初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生活成为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四、研究化学学困生的意义

(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这几年,我国很多中小学生的身体过于肥胖、体质下降容易生病、视力严重近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是让人担心。尤其是学困生,他们不能被家长、教师理解接受,经常受班级其他学生的排挤和冷眼,不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未来没有生活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在这样的压抑下,学困生们如果无法释放,最后会崩溃,会走向犯罪的道路。现在初三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但他们又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形成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做后盾。及时而正确的转化教育,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品质进行早期干预和矫治,从而促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充分而良好的发展[1]。

(二)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这个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时代,能把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教好、育好是对教师莫大的心灵安慰。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育好一个学困生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精力。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对教师都是极大的鼓舞,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里程碑,是教师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

(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给女友早安问候短信下一篇:2019销售经理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