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2024-11-16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精选8篇)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篇1

茶叶是XX区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共有茶叶种植面积X万多亩,年产量XX多吨,年产值XX多万元,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十几家,拥有“XX”牌三山玉叶、“妙手”牌天赐玉叶、“海和森”茶叶、XX惊茗、七顶玉叶等名优品牌,其中玉叶茶屡屡在全国各类茶叶评比中获奖。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近年来,XX区农机化管理站在茶叶机械化生产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着力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11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茶叶机械推广队伍。加强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培训,只有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过关,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推广作用。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于茶叶机械化发展,农机推广人员应多关注搜索更多、更好、更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及时引进推广给全区的广大茶农。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篇2

一、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使用现状

赵界村有茶农180户, 茶园面积41 hm2, 户均0.23hm2, 户均收入15 000元以上, 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种植品种10多个, 以银霜、土茶为当家品种, 占总面积的85%。基本上每家每户自行加工茶叶, 是个典型的茶叶专业村。

据调查, 赵界村现有茶叶生产机械 (修剪机) 30台左右, 购买价格500~2 900元不等。进口修剪机虽然价格较高, 但性价比较高, 耗油量较低, 一般工作1 h耗油0.5 L汽油;而国产的一些品牌机械由于发动机燃烧不充分, 耗油量明显增加。修剪机等茶叶生产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提高了作业质量。人工修剪0.067 hm2茶园需10 h, 现在使用机械修剪只需2 h就能完成, 并且修剪出来的茶园整齐, 平整度是手工修剪所无法达到的。

该村茶农拥有茶叶加工机械230台, 其中炒制机械210台, 辉锅机20台左右, 目前正在使用的加工机械以单锅机为主, 品牌以恒峰、天峰、顶峰等为主。

二、茶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 茶园管理普遍粗放, 机械化程度很低

机械开沟施肥、中耕锄草、采茶等环节几乎是空白。目前随着劳动力紧缺和成本提高, 茶叶采摘和茶园修剪、除草、施肥均需要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 尤其是茶叶采摘和修剪, 人工成本已占很大比例。

2. 产业链不完善

产、加、销不配套,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在探索之中, 优质、高效、高性能的大中型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得不到更好的推广和使用。

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部分茶农和加工厂考虑眼前利益, 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加工规模, 致使生产加工机械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

4. 种植和经营分散

由于受传统作业方式影响和土地承包权流转不畅, 茶园分散, 茶农分散种植和经营, 不利于茶叶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有碍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三、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对策

1、加大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推广力度

通过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茶机械化加工、名优茶冷藏等技术, 充分体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和茶叶品质及附加值的优点, 引导茶农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广泛使用机械作业。

2. 加大对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资金扶持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三条的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 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资金扶持力度。

3. 做好科技培训及适用技术的推广

山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接受能力较低, 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技巧和维修保养技术不易掌握, 因此农机生产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前农机发展形势, 利用现有农民培训工程、农机培训学校等, 组织相关农机操作人员、维修人员适时进行培训, 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 传授农机作业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增强广大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4. 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服务组织建设

组建茶叶机械化作业服务队, 开展茶园管理机械作业服务, 发挥机械高效省工特点, 为茶农起示范带动作用, 避免盲目购机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为茶叶企业或茶农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以解决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5. 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

黟县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对策思考 篇3

【关键词】黟县;茶叶机械化;生产;对策

1.茶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黟县茶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县茶叶总产值提高很快。县城、柯村、渔亭等茶叶市场交易持续走强,茶叶销售形势很好。红茶经历了多年低谷后正在强劲复苏,五溪山毛峰开发成功,一大批茶加工企业的发展,使人们看到黟县茶叶振兴的希望。名优绿茶规模化加工业也已经起步,惠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投资800多万元用于生产设备投入,并获得市级龙头企业称号。近年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全县每年投入茶叶机械购置的资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黟县千家万户加工茶叶的现状得到较大的改观,但和其他产茶区县进行横向比较,茶叶规模化加工企业发展还不够快,大部分的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机械化加工发展相对滞后。茶叶的产量和产值相对较低,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1名优绿茶规模化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建设缺乏力度

黟县拥有“五溪山毛峰”等多个绿茶品牌,由于绿茶基本上还是靠茶农利用筛网加工生产,缺少规模化加工企业支撑;绿茶销售还停留在茶农“提篮小卖”阶段,缺少“走出去”的强势经纪人队伍,绿茶的品牌建设后劲不足。

1.2茶叶生产存在“三低”现象

即产量低,2010年平均产量385.55 kg/hm2;质量低,主要是名优绿茶加工质量低;效益低,2010年平均产值3.105万元/hm2。黟县有一流的茶叶原料,也有不少绿茶品牌, ,造成“三低”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茶园改造迟缓,茶叶的加工工艺落后,加工质量差和品牌经营不力。

1.3茶叶采摘劳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大都不愿在家务农,纷纷选择外出务工,茶季采茶工不足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茶业生产缺乏相应的劳动强度,使茶叶不能及时进入市场。

1.4茶叶面临食品市场准入问题

2005年开始国家加强茶叶质量管理,把茶叶列入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即QS标准)[5]。目前茶农个体化制茶卖茶的现状普遍,不但茶叶加工成本高,劳动力投入大,还不利于茶叶标准化的实施和茶叶质量控制。如果不尽快改变现状,将成为阻碍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5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推广工作,但无性系茶树良种、先进的茶园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用于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充分调动茶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牵涉到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质量控制、茶叶生产成本控制、茶叶品牌建设等方面。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据黟县的茶叶市场发展状况,可采用相适应的茶叶生产机械加以解决。

2.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是必由之路

从现代经济发展看,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发展,从作坊式加工向工厂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实现茶叶的机械化生产既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更是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黟县茶叶实现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目前,黟县茶叶生产还处于粗放性经营阶段。近两年来随着黟县茶业的强劲复苏、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茶叶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情况才有所起色,农民茶叶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2010年11月19日组织人员在碧阳镇深冲行政村进行茶叶机械化加工情况调研,该行政村以农户各自加工销售为主要发展现状。2008年底通过10万元项目资金和购机补贴政策扶持创办2家名优茶规模化加工企业,取得很好的效益。这次抽样调查18户茶农,共有茶园面积6.33 hm2,2009年茶叶产值94 500元,比2008年的85 100元净增9 400元,增幅11%,户均增收522元,产值14 925元/hm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见茶叶的规模化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显著。而且这个行政村的茶叶规模化加工正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3.发展对策

3.1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茶业经济

茶业经济是包括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茶叶流通、品牌经营、茶文化传播在内的系统经济。需要制订一个中长期发展计划,强力组织实施,确保各环节快速均衡发展。要以工业化理念精心抓好每一个环节,特别需要注重茶叶的机械化加工环节,发展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3.2重点发展名优绿茶规模化加工业

黟县有一流的茶叶原料,面对的是三流的加工工艺。现行筛网加工不仅工艺落后,茶叶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在劳动力、燃料上投入成本过大,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目前,茶叶已列入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急需出台扶持政策和实行茶叶机械购置补贴,以鼓励购买名优绿茶加工机械,加快推动名优绿茶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同时,规模化加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

3.3要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县已经制订“黄山毛峰”、“五溪山毛峰”等多项生产加工工艺标准,但实施效果不佳,实施标准化是为了保证质量,是茶叶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在发展规模化加工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清洁化生产,建立起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使茶叶质量达到或超过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以高质量的产品打拼市场。

3.4要加大对大中型茶叶加工机械和茶园管理机械的补贴力度

一直以来,黟县是以补贴小成套名优茶加工机械为主。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小型成套名优茶加工机械已经不再是茶农和规模化加工企业的选择目标,对大中型茶叶加工机械的需求呈旺盛趋势。茶园修剪、茶叶采摘机械近年来已经被茶农认可,越来越受到茶农的欢迎,2010年全县茶农共购买茶叶修剪机400多台。

3.5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茶产业发展

一是利用黟县资源(优质茶叶、生态环境、品牌等因素)优势招商引资,已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引进的成功先例。可以考慮与外地企业以参股、控股等方式开展不同生产环节的多层次合作,以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状况。二是财政及各相关部门要在茶叶机械化加工中加快技术推广,做好标准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三是要合理利用项目资金,整合现有扶贫、农机具购置补贴如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土地开发资金,集中实施,对全县范围新购茶叶生产机械实行补贴,重点扶持名优绿茶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茶产业。

3.6发展壮大茶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一个地区茶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的实施都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是做大做强茶业经济的关键。可以通过组建松散型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联合或兼并方式形成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造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3.7茶树品种改良等农业技术措施已经实施多年,现在茶叶机械化加工是整个茶叶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对茶叶加工环节的投入,重点放在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从调研情况来看,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成效显著。

茶叶机械发展 篇4

(一)茶叶机械的发展

应用机器制茶,我国最早,远在公元200-264年(三国时代),制茶饼(团茶)的碾碎工具就已开始应用。公元618-907年(唐朝),茶叶已成为普遍饮料,制茶技术和工具也随之发展,公元780年陆羽所写的《茶经》除详细记载了饼茶的制造工序,还系统介绍了19种饼茶的采制工具。到了宋代,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已应用水转磨研磨饼茶,《宋史?食货志》说:“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宋用臣都提举汁河堤岸,创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又说:“元丰中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开封府界诸县,未始行于外路。及绍圣(公元1094一1098年)复置,其后遂于京西郑滑州(今河南滑县)、颖昌州、河北擅州(今河北淮阳县南)皆行之,岁收二十六万余络。四年(公元1097年),于长葛等处,京索(今荣阳县)、得水河增修磨二百六十余所。”到了元代,制茶机具的水转磨,规模更大,元王祯《农书》(公元1315年)载有:“水转连磨„„须用急流大水,以凑水轮。其轮高阔,轮轴围至合抱,长则权宜,中列三轮,各打大磨一盘磨之„„此磨既转,其齿复旁打带齿二磨,则三轮之力,互拨九磨。其轴首一轮,既上打磨齿,复下打碓轴,可兼数碓„„常到江南等处,见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捣茶叶,然后上磨。”这里所称的水转磨,类似于现在的水力揉捻机,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机具,其机构完善,可互拨九磨,兼捣谁功能,元代已从河南推广到江西等茶区。

清代,有些地方引进少量现代设备制茶,像羊楼峒压造帽盖茶已改用半人力螺旋压力机,汉口砖茶厂也使用蒸汽压力机压造青砖茶.到了本世纪40年代,少数茶场(厂)和茶叶试验单位开始从国外零星引进一些机器用于制茶。1945年以后,杭州成立之江机械制茶厂,开始应用我国台湾生产的抖筛机、细胞式切茶机,并开始仿造和研制各种精制机具,开展了机械化制茶。1946年上海祥泰铁工厂生产了平面圆筛机,全国各地茶厂也开始自行制造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风选机等。但是,总起来说,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经济、技术落后,制茶机具的生产和使用水平很低,整个茶叶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状态。

50年代初期,成立不久的中国茶叶公司,为适应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利用机械,提高制茶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以产定销,促进我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的设想。并采取“压资订机”的办法,即由国家拨给一定的资金,有计划地安排上海、杭州、无锡、济南等地的机械厂,以仿制为主,加工了包括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拣梗机、风力选别机、滚筒机、炒茶机和自动烘干机在内的一大批初、精制茶叶机械,共2356台,动力200多台.并使用这批机具,在华东和中南等重点产茶区筹备兴建了一批新颖的初、精制机械茶厂,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我国现代化机械茶厂的建立和茶叶机械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同时,茶区广大人民群众,为适应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摆脱繁重的手工制茶劳动,也开始土法上马,创制以人力、畜力、水力、机电为动力,适合各类茶叶加工使用的机器,诸如铁木结构,甚至部分结构采用水泥、石头等材料的红、绿茶加工机具。到了1957年,在浙江、安徽等主要产茶省,先后出现了如余杭县联增和红旗农业合作社等用以水力为动力、铁木结构的杀青、揉捻、解块、炒干等机具装备的比较完整的半机械化茶叶初制厂。

1958年,浙江省组成了由浙江省特产公司、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绿茶初制机械试验组,总结茶区群众经验,正式系统设计试制了铁木结构的双锅杀青机、双动揉捻机、解块分筛机、瓶式炒干机和锅式炒干机等5种绿茶机械,定名为浙江58型绿茶初制机械,1960年正式定型生产,并在各省绿茶产区推广,为我国绿茶初制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奠定了基础。同时,湖北省也组成了红茶初制机器试制小组,设计试制包括竹、木、铁结构的恩施58型萎凋机、双动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和“万能”干燥机等组成的红茶初制机械。安徽、湖南和云南等省也相继试制了祁门午燥萎凋两用机、安化烘茶箱、凤庆土烘房等简易烘干设备。当时在部分红茶地区推广,推动了红茶生产的发展。

1964年,我国援建几内亚玛桑达茶厂。为保证援建任务的完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市机械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组成援外茶机设计试制试验小组,杭州市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茶机专业生产厂?杭州农机厂,70年代改名为杭州茶叶机械总厂,共同设计、试制和生产出国茶机,经过两年多努力,研制完成了包括红、绿茶初、精制在内,由24种机器组成的茶叶加工成套设备。其中包括绿茶初制机械6种,即CAG84型双锅杀青机, CAT50型转筒式杀青机、CR55型揉捻机,CJ62型解块分筛机、CC84型往复式炒干机, CCT80型圆筒式炒干机;红茶初制械7种,即CWC15型萎凋槽、CRT90型盘式揉条机、CR90型盘式揉切机、CR65型盘式揉切机、CR55型盘式揉切机、MOO型解块分筛机、CH513型烘干机;精制机械11种,即CSY66型平面圆筛机、CSP67型抖筛机、CGJ65型阶梯拣梗机、CXX40型圆片切茶机、CCF84型复炒机、CW910型匀堆装箱机,CQL80型风力选别机、CSP28型切抖联合机、CXX50型螺旋切茶机,CXX61型齿辊切茶机、CF80型滚筒车色机。这是我国由国家首次正式鉴定的茶叶加工成套机械,使我国茶机真正配套和达到较高级阶段,它不仅先后成套或部分销往几内亚、马里、斯里兰卡和摩洛哥等国,而且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直至现在,多数机种和机型仍为国内茶叶生产所普遍应用。

50年代末期,浙江省开始进行珠茶炒干机的研制1968年研制成功,使珠茶的几道炒制工序,全部由一种机器完成,实现了珠茶炒制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制茶品质优于手工,1984年获得国家发明奖.近年来,福建省还完成了乌龙茶做青和包揉等设备的研制,安徽省也研制成功瓜片茶的加工机具,促进了特种茶生产的发展。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红茶萎凋槽,很快就在红茶产区普遍推广应用.我国于1964年开始生产红碎茶,最初使用的揉切设备系仿制国外的“月型”盘式揉切机,性能较差。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我国先后完成了江苏芙蓉的绞肉机式螺旋状揉切机、广东英德的翼形转子揉切机、贵州羊艾的螺旋棱柱揉切机等10余种转子式揉切机的研制。进入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锤击式和齿辊式揉切机的研制,如海南省海口市生产的三联齿辊揉切机、湖南省召陈茶机厂生产的双联齿辊揉切机、江苏省芙蓉茶场和云南省思茅茶机厂生产的一对齿辊揉切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绍兴茶机厂联合设计生产的四对齿辊联装的齿辊揉切机,浙江、江苏、云南、湖北等地设计试制的不同形式的锤击式揉切机,在红碎茶生产中逐步推广试用,促进了我国红碎茶品质的提高。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开始协作研究采茶机,1960年提出手动南茶702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为我国采茶机研究的开端。进入70年代,各产茶省(区)先后开始采茶机的研究,并提出了结构不同的10余种采茶机型。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又研制成功双人采茶机

和单、双人茶树修剪机,目前正值试用阶段。

70年代末期,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开始进行茶园专用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的研制,80年代初期,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博众家之长,设计研制成功C-12型茶园耕作机,实际上就是一种茶园专用的小型履带式拖拉机,系国内首次正式定型的茶园专用动力机械。此后又研制了配套用的深耕、中耕除草和施肥等作业机具,为实现茶园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我国机械行业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不断增加从事茶叶机械研究的力量,使茶机研究设计的广度、深度日趋扩展,促进了茶机品种和性能的增加与改善,出现了静电拣梗、组合机、高频及微波烘干、流化床等新机种,诸如滚筒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也已形成系列。同时,茶叶生产连续化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已开始研究,揉捻机的程控加压和烘干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目前已达到了相当水平。

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摘要]

茶叶作为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全面总结了XXX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以为做大做强XXX县茶产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 茶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XXX县

XXX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北距酒都宜宾50公里,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323平方千米,辖7乡12镇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农业人口46.4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全国茶叶2009-2015 年重点区域,“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政策着力培育的10 个重点产茶县。1X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基地建设情况

茶叶是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XXX县围绕“三带四园五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狠抓山区6大茶叶产业经济带建设,以生态、安全为目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化并举,基本形成羊田、蕉村、“916”、文江、庆符、胜天红岩山等6大茶叶产业带。生态茶园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现有绿色食品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930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2个(早白尖、林湖),有机茶1个(早白尖)。建成茶园万亩以上乡镇2个、5000亩以上乡镇2个;茶叶专业村30个,茶

业产值千万元村21个。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4.1万亩,良种茶园面积约22万亩,良种化率达91%,建设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出口茶基地县和全省茶叶良种繁育基地。

表一:XXX县2013年鲜叶采摘品类统计表

茶叶品类 产量(吨)所占比例 名优茶 1843 19.36%

大宗茶 6412 67.35%

黑茶 365 3.84%

边茶 900 9.45%

全县合计 9520 100% 从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全县生产各类茶叶总量9520吨,其中以名优茶和大宗茶居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达11.5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约5.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年收入达1150元。1.2茶叶产业化经营情况

近年来,XXX县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依托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合同等形式带动XXX县近万户农户发展茶业,促使公司、基地和农户间建立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产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川红集团原料基地已辐射到XXX县四烈乡、来复镇及筠连县、云南盐津等地近10万亩茶园,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连建茶园基地达16万亩以上,88%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销连接,拉长了产业链,茶叶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表二:XXX县2009年制2013年茶叶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时间 类别 产量(吨)产值(亿)4708 1.68

5862 4.02

7423 7.26

8510 9.67

9520 11.58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XXX县茶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从4708吨增长到9520吨,增幅79%;产值由1.68亿元增长到11.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9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02亿元。茶叶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增长,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茶农积极性高涨的良好局面。1.3茶叶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紧扣“科技、效益”主题,加强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制定了《XXX县现代茶园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和《XXX县标准化茶叶初制厂技术质量标准》,推广“四新”、“五良”配套,加快产业标准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全县茶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年均举办专业培训62期,培训茶农和业主12万人次,茶叶技术入户率达98%,良种茶园面积从2009年的7.8万亩增长到22万亩,增幅182%,茶树良种化率从65%增长到现在的91%,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比如:2013年,在羊田、罗场、文江等10个乡镇的32个村,组织建设高效茶园;一是组织推广名优茶的生产技术;二是开展高效益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推广茶梨、茶李间作技术0.8万亩,茶花套作1.6万亩,提高茶园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防控面积达6.5万亩,生物农药防控面积达5.5万亩,有色板防控面积15万亩;四是开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XXX县茶区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五是茶园作业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推广,茶园作业机械近1.68万台,作业面积达17.5万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拥有1个年出圃优质茶苗2亿株的茶树良繁基地和3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同时成果选育适合我县的茶叶品种两个,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4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情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茶业深加工,合理延伸产业链,使茶产品上档次、增效益,做优、做强、做大XXX县

茶产业。一是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早白尖”、“川红”为重点,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技术中心建设等资金,鼓励企业与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产品、新设计等科技创新,对成功完成创新研发并报有关部门认定的,奖励研发企业1万元/个;二是积极协助茶叶加工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对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的奖励2万元,申请“四川省著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基地加强“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并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获得有机食品奖励5万元,绿色食品1万元,无公害食品0.5万元;四是推荐“早白尖”、“川红”、峰顶寺、科毅等茶叶企业参加全国、省、宜宾茶事活动的评比、展销,支持企业开展电视、路牌等广告方式进行产品宣传。比如:2013年,组织XXX县重点产茶乡镇羊田乡中心村的采茶能手参加早茶节采茶技能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第一名。目前,XXX县茶业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个 1.5茶叶产业利益分配情况。

XXX县茶叶加工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主要以保护价格为主导方式,但也有免费扶持、预付定金等方式,如早白尖茶业在发展茶叶基地建设上采取了先建自有茶园,再向农户推广的做法。在农户建园初期,公司向农户提供茶苗,免费指导培训,在农户茶园有收益时,才收取茶苗款,这种方式减少了农户在茶园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在当地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2XXX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1宣传力度大

一是XXX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在西博会和宜宾早茶文化节上面大力宣传XXX县早茶产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二是各骨干企业每年花巨资进行

广告宣传,仅2013年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茶叶龙头企业投入就达200万元以上。2.2产品结构优

首先,基地建设是根据优质茗茶的品质特点进行配臵。其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起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再次,名优茶产值在茶产品中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茶农、加工厂、营销企业效益高,2013年有5家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茶农每亩产最高达10000元(含套种经果林收入)。2.3销售渠道宽

全县在外设有办事处80余个,建有500余个销售网点。分别设在宜宾、成都等地的茶叶城。3我县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乡镇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羊田乡:不规范的小加工厂较多,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茶氛围。建议县委政府以“富民工程、生命产业”来支持茶叶,宣传茶叶;对加工厂的建设要加强指导,建高标准加工基地;加强对羊田“华早”等品牌的包装和推介,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罗场镇:融资难度大;名优茶开发乏力。建议今后重点抓好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即早白尖茶叶有限公司;抓好两大块,即名优茶内销和外销出口创汇工作;县茶叶技术站应带队走出去学习营销,培养营销骨干队伍。

可久镇:由县里组织一部分资金有针对性的扶建一批名优茶加工厂,以达到激活全县产品结构调优的目的;做好现有重点龙头企业领导的工作,要站在全县茶叶事业上来规划和新建企业。

落润乡:须将项目扶持改革为奖励机制,避免拿钱不做事,把有限的项

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投资重点应向名优茶生产、营销上倾斜。

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基地茶园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投资方向应转移到加工上;提高名优茶的比例,培育名优品牌;规范初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完善纳税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培养一批营销骨干。

3.2综合对县内重点产茶乡镇的调研结果,认为我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不够,速度缓慢。

一是XXX县名优茶地方标准尚待完善,实施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二是全县茶叶加工呈“小、散、广”的特点,给推行标准化生产设臵了较大难题,给生产劣质茶叶者提供了条件,打击难度较大。三是茶叶无公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四是全县还没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不能发挥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五是在规范茶叶营销市场时,配套服务又没有跟上。如对自产自销茶叶市场的规范和对该部分茶农的利益保护的矛盾。3.2.2基地建设带有盲目性,质量不高。

一是大量远距离调运茶苗,成活率较低。二是没有根据我县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选择茶树品种,如前几年发展的安吉白茶,就存在着优质不高产的现象。三是下达建园硬指标后,没有进行园地选择.没有按技术规范进行建园。

3.2.3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

全县产品以绿茶为主,占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而直接进入消费者市场的名优茶发展缓慢占总产量比例不到20%。没有全面科学规划出名优茶加工生产网点,基地建设效益没有发挥出来。3.2.4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全县现有的5家龙头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宣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上

很少主动出击,没有一家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专门广告。对政府优惠政策、项目支持的依赖性过强。3.2.5茶叶产业的项目建设效益偏低。

在“

十五、十一五”期间,茶叶项目建设确实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县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低下,一些企业经不住市场的考验,面临倒闭或停产。3.2.6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职能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如有的企业反映收费有待进一步规范。3.2.7茶叶产业后续竞争力不强。

一是XXX县茶叶近几年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几近饱和,靠“数量取胜”的优势即将殆尽;二是茶叶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产品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拓展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延伸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工夫下的不够。

3.2.8技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

我县的茶叶技术服务主要还是立足于基地建设服务上,在茶叶加工、新产品开发、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等方面还很不足。4关于我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4.1着力夯实基础,加快建设现代茶园。

一是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部分小型茶园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通过依法、自愿联户经营的方式扩大单体茶园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是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以羊田茶叶产业带、“916”茶叶产业带、文江茶叶产业带、蕉村茶叶产业带、庆符茶叶产业带、胜天红岩山茶叶产业带等为基础进行分

片打造,力促茶园种植更加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项目扶持、村企共建、村民筹资投劳等多种方式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茶园的种植成本。三是加快推进茶园升级改造。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提升茶农种茶积极性,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与种植力度,优化茶园结构布局,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一批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4.2着力标准生产,调优结构培植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XXX县早茶地方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的实施,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人户率;二是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如绿色食品、有机茶及QS认证,淘汰一批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假劣低质茶叶的加工厂家,提升茶叶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新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体现政府资源的公益职能,每年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茶叶主管部门协同工商部门统一印制带有自产自销特征的包装,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茶农利益不因规范茶叶市场而受损害。四是继续扶持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一批茶叶经营龙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培植l—2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式大型企业,培育出真正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五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国际贸易人才,提升国贸素质。支持建立国外办事处,让产品直面消费者。扶持注册国际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4.3着力培育骨干,增加县域内的竞争力。

一是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早白尖茶业”和“川红茶业集团”为核心,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品牌的共享战略,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全

国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开展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工作。通过企业工艺、产品升级,一方面提高对茶叶原料的要求,反向刺激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支撑全县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争取引进知名企业来共同开发整合经营“XXX县茶” 4.4着力宣传造势,多管齐下营销“XXX县早茶”。

一是龙头企业组建精干的专业营销队伍,政府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由农业局组织,指导培训一批茶叶营销骨干;二是建好产地集散市场。政府采取税费优惠、完善服务设施、对市场外紧内松的政策,集中规范县城茶叶经营点,可利用县城东区开发,选址建设XXX县茶城,由县茶叶局会同县工商局进行规划管理;三是加大对XXX县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建议政府对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广告的企业按实际广告费用的30% 行补贴奖励。应积极申请举办茶文化节,广泛渲染本土茶文化,营造出茶文化氛围。4.5着力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生态茶园。

一是实施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好茶叶“喜阴”这一特性,广泛推广茶果、茶林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实施统防统治和物理防治,以专业合作社为引领,严格茶叶用药标准和配药标准,坚持在茶叶采摘间隙期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色诱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全力走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叶发展之路。三是实施链条延伸,在做好现有茶叶产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出与茶品有关的新产品,比如保健茶、养颜茶、滋补茶等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茶叶产品,不断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充分利用XXX县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

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4.6着力“环境兴茶”,认真搞好产业建设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管理,将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对援企干部的管理,援企干部应由大企业延伸至适度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为避免虚挂 “援企”的牌子,实钻政策的空子事件发生;三是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营造宽松环境。特别是对管理收费部门、执法部门,要规范服务,不能借服务之名,增加企业负担,甚至刁难企业。四是支持新建名优茶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设施建设。对负荷不足的变压器要免费升能增负,应执行农业生产电价;优先安排道路项目建设。

5、参考文献

[1]陈学芝.关于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贵州茶叶,2006(4):28-31.

[2]马士成,曹明方,吴建华,等.和平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茶叶,2008(2):102—106.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与对策 篇6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与对策

针对我国油菜种植的实际情况,从政策、财政、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加快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进程,提高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作 者:吴明亮 罗海峰 汤楚宙 谢方平Wu mingliang Luo haifeng Tang chuzhou Xie fangping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410128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009“”(5)分类号:S233.75关键词:油菜 机械化 发展进程 措施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篇7

一、茶叶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茶叶机械化主要是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 日照市茶叶加工主要采用传统的偏锅手工制茶, 后期逐步引进了简单的电炒锅、揉捻机、炒干机等制茶机械, 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2000年以来, 在总结以前使用机械揉捻、炒制等技术工艺的基础上, 日照市农机部门结合市茶叶科研单位对“山东茶区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加大了对茶叶机械的引进推广力度, 茶叶生产加工步入了机械化发展的轨道, 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2004年,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进一步带动了先进、适用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山东碧波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引进使用成套茶叶加工生产线。在此基础上, 日照市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起草的《扁形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范》, 被批准为山东省地方标准。近年来, 依托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市科技应用项目等, 加大了实用茶叶机械研发与推广力度, 引进示范了茶叶连续清洁化生产线, 促进了茶叶标准化生产和茶叶加工机械的升级。同时, 结合市场需求, 开展了红茶等茶类的机械化研制加工, 促进了茶企增效、茶农增收。

在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方面, 逐步由过去传统大田通用机械向专业化、精细化机械转变。近年来, 茶园微耕、茶园灌溉、茶树植保以及高性能的茶树修剪、茶叶采摘机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 茶园机械化修剪达到90%以上, 机械化采摘主要应用在大宗绿茶、红茶加工中, 极大缓解了采茶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全市各类茶叶加工机械已发展到1.1万余台 (套) , 主要是常用茶机, 如:杀青机、揉捻机等, 其中, 茶叶生产成套清洁化流水线16条, 茶叶色选机18台, 智能红茶发酵机103台;茶园管理机械2.4万余台 (套) , 其中, 茶树修剪机械5700余台, 茶叶采摘机械193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广泛应用, 对促进全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人力成本。在茶园耕作和修剪作业时实行机械化可提高工效20-30倍, 加工等环节也可提高15-20倍。以日照曲形绿茶炒制为例, 用电炒锅每人每小时可生产干茶0.1公斤左右, 用40型杀青机及配套机械, 平均每人每小时可生产2公斤, 实行机械化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20倍。机械操作生产用工少, 价格低, 极大地节约了茶叶加工的劳动力成本。二是标准化生产保证了茶叶产品品质。机械化炒茶可控性好, 便于标准化生产, 干茶外形整齐, 品质稳定, 满足了茶叶产品质量、规格统一的要求, 弥补了日照茶叶产业发展历史短, 加工工艺、技术底蕴相对滞后的不足。另外, 推广应用机械化加工, 有效改善了加工环境, 规范了加工流程, 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 成为实现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必然要求。三是生产能力的提升促进了规模化发展。推行机械化后, 解决了手工炒茶工短缺的问题, 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增多, 茶叶企业加工能力和规模快速提高。同时, 茶企、茶农管理茶园的能力和水平也大幅提升, 促进和有效保证了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2013年茶叶年产量和茶园种植面积分别是2004年的4.2和2.8倍。此外, 随着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茶叶机械成为茶叶加工技术的主要载体, 一些新的制茶技术比如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加工技术, 以机械的形式引进推广, 实现了茶叶产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照市茶叶机械化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江北茶区处于领先位置, 但离全程机械化和茶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茶园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要求不相适应。现有茶园建园时大多未按机械化作业要求规划种植, 同时也缺乏适应当前种植模式的机械, 因此茶园管理机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 我市无性系茶园面积发展缓慢, 占比不足5%, 多为有性群体种种植, 茶蓬不规则, 发芽不整齐, 机械采摘均整度差, 影响了机械化采茶的推广, 已成为制约解决采茶用工短缺问题的关键环节。二是茶叶加工机械陈旧, 清洁化连续化水平低。调查发现, 不少企业和加工户仍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机械, 现代化高科技、多功能、大型、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化生产线等应用相对较少。大部分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小、结构差、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三是本地茶叶机械研发能力不足。日照市现有两家茶叶机械生产加工企业, 基本处在引进模仿的发展初期,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部分南方引进的机械不能完全适应当地茶叶生产要求, 需要加以改进。四是从业人员机械知识匮乏, 操作技能低。日照市现有茶业加工从业人员6000余人, 大多数对机械原理了解不多, 尤其安全操作知识少, 只会被动使用设备, 不能更好地发挥茶叶机具的作用, 安全生产也存在一定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茶园建设和改造。

结合优质高效茶园建设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规划, 研究制定机械化标准茶园建设规范, 并加大对机械化示范茶园、示范茶厂的引导扶持力度, 加快适宜机械化管理和采摘的标准茶园建设。积极引导推广种植适宜机械化管理和采摘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搞好茶树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不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结合本市气候条件, 加大茶园防冻、茶树植保、幼龄茶园养护等设施机械的引进推广, 逐步形成以日照茶为代表的北方茶园机械化管理模式。同时, 注意适当引进推广红碎茶、黑茶以及茶叶精深加工机械化技术等, 提高机采茶叶鲜叶的利用率, 促进茶叶提质增效。

(二) 加大茶机补贴力度, 促进机具设备换代升级。

建议增加市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 加大修剪、采摘、茶园管理以及鲜叶筛选等机具的补贴力度, 着力突破机械化采摘薄弱环节。加大碧螺春整形机、连续扁茶机以及成套茶叶加工流水线等示范推广力度, 加快茶叶加工机械换代升级。同时, 要加快老旧机具报废更新, 争取把茶机纳入省农机报废更新补贴, 并注意搞好清洁化能源机具的引进推广, 使茶叶加工逐步向智能化、连续化和清洁化迈进。

(三) 注重产学研结合, 鼓励实用茶叶机械研发推广。

加快研发茶叶适用设备, 完善茶叶生产流水线装备, 特别是搞好温、时、色等自动化控制, 切实提高机械易操作性和效率。加大本地茶叶机械研发扶持力度, 开发研制更多适用型设备, 提升日照绿茶品质, 积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 搞好产学研结合, 进一步提升本市茶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同时, 要结合机具推广, 加强有关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范的摸索与研究, 切实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提升茶叶机械加工技术水平。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篇8

1.调查范围

以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综合区划分区为基础,分4个调查区域。Ⅰ区:东部长白山山地区(主要是通化、白山地區);Ⅱ区(1):中东部盆谷地区(主要是延边州);Ⅱ区(2):中东部半山区(主要是吉林、通化地区);Ⅲ、Ⅳ 区:中西部平原区(主要是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地区)。

2.调查内容

2.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查 包括调查范围内典型地域耕地的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田块面积、田间道路、环境温度、降雨量、海拔高度等。

2.2主要作物基本特征调查 包括调查范围内典型地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栽培模式、作物的基本特征、生产方式、农艺要求(耕、种、管、收、收获后处理等环节)。

2.3主要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包括调查范围内典型地域所使用的农业机械种类、配套动力范围、使用效果等情况。

3.调查方法

采取采访座谈、实地测量、查阅档案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人员走访了县市农业、农机、气象、区划、县志办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调查了农机大户和种田高手。被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从2011年6月末~8月中旬,共调查敦化市、和龙市、舒兰市、榆树市等25个县(市)的125个乡镇,1098个调查点。其中有711个调查点种植玉米,占所调查总数的64.75%;252个调查点种植水稻,占所调查总数的22.95%;117个调查点种植大豆,占所调查总数的10.66%;18个调查点种植马铃薯,占所调查总数的1.64%(详见表1)。

5.各区域自然情况

5.1Ⅰ区东部长白山山地区 地形复杂,以台地和中山为主,占全省面积的40%。长白山山地区一般由小型不规则地块拼接而成,平均地块面积0.11~1.3公顷,个别地块不到0.01公顷。土壤的类型也有很大的差异,以粘壤土为主,兼有少量砂壤土、粉壤土和壤土。不同的土壤质地也导致了其犁耕比阻和土壤坚实度差异很大,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犁耕比阻为30~80 kPa;0~10cm的土壤坚实度为660~700 kPa,10~20cm的土壤坚实度为700~750 kPa。该区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

5.2Ⅱ区(1)中东部盆谷地区 主要以延边州为中心,覆盖6市2县,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平原占12.3%,丘陵占13.3%。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以珲春一带为最低。整个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山岭多分布在周边地带,丘陵多分布在山地边沿,盆地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和山岭之间。地块面积为0.13~0.6公顷。土壤的类型也有很大的差异,以砂壤土为主,兼有少量粘壤土、壤土。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犁耕比阻为30~80 kPa; 0~10cm的土壤坚实度为600~900kPa,10~20cm的土壤坚实度为1000~1500 kPa。该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

5.3Ⅱ区(2)中东部半山区 是我省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多为丘陵,地块大小不一,在0.07~10.67公顷之间,旱田大,水田小。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沙壤土和壤土,犁耕层在15~20cm之间,犁耕比阻40~80kPa。该区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

5.4Ⅲ、Ⅳ 区 中西部平原地区,地处松辽平原黄金玉米带上,是我省的重要粮食种植区域,耕地连片,地块大,大多数坡度在6度以下,地块一般都在3~6公顷,土壤质地多为粘壤土,土壤耕性良好,犁耕层在18~25cm之间,犁耕比阻在30~70kPa。该区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也有部分地方种植马铃薯。

6.各区域主要作物机械化水平

各区域主要作物机械化水平指使用机械的调查点占所调查点总数的百分比(详见表2)。调查显示以下几个特点:

6.1中东部盆谷地区整体机械化水平较高 玉米、水稻、大豆机播(插)水平分别为89%、65%、100%;机收水平分别为31%、40%、50%;100%的玉米根茬和50%的大豆根茬采用旋耕灭茬;42%的玉米秸秆和17%的水稻秸秆还田。

6.2中西部平原区水稻机械化水平最高 水稻机插、机收水平分别为74%和79%;秸秆处理为32% 还田,36%做燃料。

6.3东部山区和中东部半山区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东部山区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19%和0;秸秆利用率也很低,83%被焚烧。玉米根茬旋耕灭茬率不到50%。

6.4适用机型的发展空间仍很大 适合山区和半山区的小型玉米播种机和收获机、马铃薯栽植机和收获机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平原区的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和机收水平还应有较大程度提高。

7.生产条件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生产条件(温湿度、雨雪、土壤等)对农业机械作业效果有一定影响。以中西部平原地区玉米生产为例:50%的调查对象认为温湿度对收获机械影响大,其次对耕整地机械影响也较大。46%的调查对象认为雨雪对耕整地机械影响大;其次对收获机械影响也较大。42%的调查对象认为土壤对耕整地机械有影响,其次对播种机械影响也较大。

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的自然情况对不同的机械作业效果也不同。以玉米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中东部盆谷地区和水稻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中西部平原地区为例分析:33%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种植效果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墒情,其次是种子质量。37%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玉米收获机收获效果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作物成熟度,其次是作物含水率。29%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水稻种植效果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土壤质地和秧苗质量。

以上调查是抽样调查,调查结果不能完全、准确概括我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方式,但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农机化各区域的土壤质地、田块面积、田间道路、环境温度、降雨量、农作物种类、栽培模式、生产方式、农艺要求(涉及耕、种、管、收、收获后处理等环节)、使用的农业机械种类、效果等信息都进行了统计汇总,因此,对农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今后研制方向和开发新产品都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上一篇:竞聘上岗演讲稿doc下一篇:《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