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2024-11-11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精选7篇)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篇1

9月25日,由英德市农机事业管理局与市茶业协会主办、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协办的“英德市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专题研讨会”在广东省茶叶研究所隆重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市人大及农工委、农业局、农机局、科技局、财政局农业股、茶业协会的领导和有关人员,有茶叶界知名人士、茶业企业和个体代表、产茶镇代表等90多人。英德市人大常委会吴秋凤副主任亲临致词,清远市农业局副局长江先文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权启爱研究员、农业部南京农机研究所肖宏儒教授分别作了“我国茶叶机械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和“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战略与重点”专题讲座;广东省农机研究所刘清化主任,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吴家尧,茶叶专家王医凤、陈杖周,英德市农机局副局长兼茶业协会会长赖展称等现场作了茶园机械化管理、茶叶生产等经验交流发言;南京农机研究所、广州莲花山、浙江川崎、落合及江苏凯马、云马和英德新一代等近十家农机公司携带高地隙自走式茶园多功能管理机、茶叶修剪机、采茶机等十多种茶园管理、生产机械现场作了演示。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茶叶研究所红茶全自动化生产线。此次茶叶机械化专题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得到了茶叶企业、产茶镇代表及与会茶叶专家、学者等的一致好评。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英德茶叶企业和个体、产茶镇推进茶叶产业化、茶园机械化标准统一了认识和建设标准,为英德茶叶产业化、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广东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篇2

一、基本情况

自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开始茶业试种以来,经过45年风雨历程,绿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成为八大城市名片之一“北方绿茶之乡”。日照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以上,发展成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目前,我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茶叶总产量7000余吨,茶叶生产涉及32个乡镇,779个村,20余万茶农,涌现出巨峰镇、后村镇、南湖镇、夏庄镇、潮河镇等一批茶叶生产特色乡镇,全市茶叶年总收于达到5.3亿元,投产茶园亩均收入达到6000余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非常明显。

日照绿茶品质优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但是,日照所产优质绿茶主要是春、秋季绿茶,而夏茶苦涩味重,质劣价低,这一时期茶鲜叶价格也很低,每斤5元以下,同时所占比重大,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入,同时也降低了茶叶企业效益。为提高日照夏茶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市农机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农机化示范创新工程--茶叶机械化加工项目,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科技提升“121” 1

工程计划,把红茶、乌龙茶机械化生产列入主攻目标,组织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产学研单位联合攻关,利用当地优质夏季茶鲜叶生产出日照红茶、乌龙茶新产品,与南方茶相比,色、香、味较好,一上市就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是夏季绿茶价格的几倍或近十倍。

2010年日照红茶、乌龙茶通过了国家级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以日照茶树群体品种的夏季鲜叶为原料,采用先进的成套机械加工设备,研制开发出红茶、乌龙茶产品,对丰富当地茶叶产品的种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和提升夏茶增值空间,增加茶农收入,提高茶叶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乌龙茶、红茶的生产丰富了我市的茶叶品种,日照茶叶“春绿、夏红、秋乌龙”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

从2003年开始,市农机部门开始研究探讨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连续几年争取承担了省农机办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结合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在茶园管理机械化方面,主要推广了茶园修剪机械、台刈机械和微耕机械;在茶叶加工机械方面,主要是大力推广了绿茶加工机械(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扁茶机等),重点引进了乌龙茶成套机械加工设备和红茶机械加工设备。通过研究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有力的推动了我市茶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市茶园修剪机、台刈机保有量达到

1560台,茶园机械修剪率达到95%以上。茶园田间管理机械保有量达到3520台,承担了茶园施肥、中耕除草、防虫治虫、抗旱灌溉等80%以上的作业量。绿茶机械加工设备(杀青机、揉捻机、炒干机、扁茶机等)保有量达到3100余台,绿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乌龙茶加工机械设备40余台,建成三条乌龙机械化生产线,2010年产乌龙茶1万多斤。红茶加工机械主要是揉捻机、解块机、炒干机等,与绿茶机械加工设备通用,2010年产红茶1万多斤,今年产量已突破2万斤。

三、存在的问题

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农机、农业、科技等部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推广工作,但茶叶加工新技术、新机具、无性系茶树良种、先进的茶园管理技术的推广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用于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充分调动茶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四、发展建议

(一)重点武装名牌产品企业,特别是全省“十大”名茶,重点选择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试点,对同类茶加工实行三统一:同一厂房设计、统一工艺、同一种机械,同一培训操作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每个区县发展2-3个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市茶叶产业化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

(二)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是必由之路,从现代经济发展看,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发展,从作坊式加工向工厂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实现茶叶的机械化生产既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更是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三)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茶业经济。茶业经济是包括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茶叶流通、品牌经营、茶文化传播在内的系统经济。需要制订一个中长期发展计划,强力组织实施,确保各环节快速均衡发展。要以工业化理念精心抓好每一个环节,特别需要注重茶叶的机械化加工环节,发展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四)要加大对大中型茶叶加工机械和茶园管理机械的补贴力度。近几年来,我市主要是以补贴小型茶叶加工机械为主。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小型加工机械已经不再是茶农和规模化加工企业的选择目标,对大中型茶叶加工机械的需求呈旺盛趋势。茶园修剪、茶叶采摘机械近年来已经被茶农认可,越来越受到茶农的欢迎。

日本茶叶生产机械化考察与思考 篇3

2008年8月27日受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的邀请, 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南京浦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常州市武进环球粮机设备有限公司组成的赴日考察组一行4人, 在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日中农业交流部大石卓先生的带领下, 于2008年8月27日~9月3日, 先后考察了日本松元机工株式会社的茶园管理机械加工车间及其多种茶园管理机械、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野菜茶业研究所枕崎茶业研究处点、颖娃町茶叶有限会社、静冈县寺田制茶技术制作所、丸东制茶有限会社、古田电机株式会社、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茶叶交易所、日本国立茶叶试验场以及静冈县茶叶试验场等单位, 重点考察了日本的茶树栽培管理、茶园生产机械化、茶叶机械加工生产以及茶叶科研、茶叶交易市场、茶农生产组织形式等。

1 日本茶叶生产的基本情况

日本植被覆盖率相当高, 满眼望去, 到处郁郁葱葱, 除了树林、农田, 就是茶园, 山边壑旁, 即使很小的田块都种上了茶叶, 而且茶行整齐规范。

日本现有茶园总面积5万余hm2, 2007年茶叶生产总量已超过11万t, 主要产茶区分布在静冈县 (44 200 t, 占40.2%) 、鹿儿岛县 (25 200 t, 占22.9%) 、三重县 (7 640 t, 占6.9%) 、宫崎县 (3 780 t, 占3.4%) 、京都府 (2 950 t, 2.7占%) 、奈良县 (2 920 t, 占2.7%) 、福冈县 (2 260 t, 占2.1%) 、佐贺县 (2 170 t, 占2%) 、熊本县 (1 680 t, 占1.5%) 、长崎县 (1 060 t, 占1%) 。几乎所有茶园园貌整齐规范, 树势健壮, 叶色绿, 叶层厚, 单产高, 全国平均产量高达1 440 kg/hm2。

日本全国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茶树品种比较单一, 薮北种占83%。薮北种是由日本农民育种家杉嵃三郎从静冈县安倍郡有度村当地群体品种中选育而成的日本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属灌木型中小叶种, 开张度大, 新梢生长整齐度高、伸展力强, 嫩叶上斜着生, 持嫩性好, 特别适合机械采摘。

日本茶叶科研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比较重视茶叶品种的选育, 特别是对早生、晚生、特殊品质品种的选育。据称静冈茶业试验场有上千品种的茶树种质圃。在培肥技术研究上, 针对日本茶园生产现状开展了土壤改良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早期成园技术、肥料缓释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上开展了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政府对有机茶的态度, 一是不提倡、不推广;二是茶农自觉去做, 政府可以在经费方面予以补贴和支持;三是实行有机食品JAS标识管理, 严格认证。目前有机茶园只是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零星分布, 面积很小。从技术上讲, 茶园不使用化肥容易办到, 但不用农药是很困难的。而且有机茶通常只采一批次, 经济上也不太合算。

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茶园管理现代化, 普遍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设施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 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 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2 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高

日本茶树栽培管理的技术水平非常高, 茶园规范、茶行笔直、茶蓬整齐, 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茶园由农户分散经营, 每户约2 hm2左右, 但茶园集中成片, 规模化程度非常高, 蓬面、蓬侧、蓬顶修剪得非常整齐。

日本茶树栽培主要茶行行距180 cm, 茶蓬高度在1 m左右, 便于机械操作;每行标准长度30 m, 即用手持式采茶机采摘一个来回的鲜叶基本可装满集叶袋。茶园行间普遍采用秸秆或修剪下的茶枝覆盖, 既防止杂草生长, 又起保湿作用, 覆盖后免耕;有机肥料一般采用机械撒施。

茶园内外道路完善, 车行道基本是沥青路面, 部分茶行间还设有轨道, 适应早期的机械化作业。茶园作业机械经过多次换代提高, 已能满足生产要求。茶园耕作、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日本早期的茶园耕作机械都是小型的, 有浅耕机、中耕机、深耕机、施肥机。修剪和采摘机械有手持式、轨道自走式、机械传动乘用式。鲜叶运输均采用厢顶覆盖金属膜 (反射阳光、起隔热作用) 的微型货车。

目前乘用型茶园管理机使用比较普遍, 田间不需要铺设轨道, 采用履带液压行走装置, 全液压驱动, 通过不同的配置可以完成深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作业, 具有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等显著特点, 1台乘用型茶园管理机常年可以承担40 hm2茶园管理作业量。

日本主要茶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茶树, 一般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 加上土壤结构良好, 保水保肥能力强。茶园灌溉设施运用很少, 仅有少量示范茶园有滴灌和微喷灌设施, 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随时提供足够的水分。

日本茶区在3月份常出现霜冻, 为防止茶树受害, 普遍采用了风力防霜技术。防霜扇安装在茶园中离地6 m的高度, 自动测温控制启动, 向茶蓬吹风, 防止霜害。一般降霜时的地表温度为0℃, 而此时地面以上6~8 m处存在着2~6℃的暖气层。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的逆温现象, 在气温下降到3℃时, 自动测温系统就会敏感地测出地面降霜温度, 立即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启动防霜扇, 通过防霜扇将地面以上6~8 m处的较暖空气吹送下来, 为茶树驱散降霜并提高树冠层温度, 达到防止茶树遭受霜冻的效果。日本古田电机公司是一家有70多年历史的、生产各类工业和农业生产用风扇的专业生产企业。他们针对茶叶早春防霜冻有深入研究, 日本的大部分茶园都装有防霜扇, 经不断完善技术性能其防霜冻的效果稳定, 并且已在韩国、西班牙及我国台湾等地的茶园、果园成功推广应用。

3 茶叶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

日本茶农的生产组织方式有2种:一是栽培、加工一体化的个体生产, 二是农协联合生产。农协毛茶加工厂是由茶农联合, 在政府扶持下建立的。农协的茶农将鲜叶交给工厂加工, 茶叶出售后按其鲜叶数量、等级分成。毛茶生产线, 从鲜叶进厂开始, 整个加工过程全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我们参观寺田制作所时, 2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坐在计算机前监控。

茶叶加工生产标准化程度高, 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 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茶叶原料不落地, 使产品卫生得到了可靠保证。

4 茶叶的开发利用途径普遍而广泛

日本国内生产企业、农户都依法行事, 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日本人均消费茶叶已高达819 g/年, 同时, 日本对茶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有一定深度, 所以在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 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叶有其独特的风格, 主要供应本土消费。日本的茶产品除了上述几个传统的品种外, 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茶叶除了常规泡饮之外, 在茶饮料消费、饮食料理方面, 茶叶的利用也比较广泛, 而且市场销售量迅速扩大。由于茶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癌、抗菌等功效, 生产提取的茶多酚等药品, 在医药保健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市场上销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种较多, 如茶糖、茶饼干、茶面食、茶冰淇淋等。还有茶工业用品, 有茶化装品、洗涤用品、茶袜子、茶T恤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欢迎。同时, 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 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 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 而且对宣传茶叶、茶叶消费也产生了非常现实的促进作用。

5 考察的体会与建议

日本人多地少, 虽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 农业经济的比重低, 但他们对农业高度重视。2000年12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就制定了新的林政改革大纲, 重新确立了农林水产省新的历史使命:一是保持农林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 争取食物自给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2010年的45%左右, 进一步改善饮食结构, 要在以大米为主食, 保持畜产品和油脂类消费稳定的同时,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消费;三是振兴农山渔村;四是发挥农林水产业多方面的功能;五是保护培育森林和重要的水产资源。茶叶生产虽然占日本农业的比重不大, 但却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叶产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布局相对集中, 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和产业优势。而我国茶叶零星分散, 优势区域还未形成。

(2) 科技含量高。一是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 全国平均单产高达1 800 kg/hm2, 是我国开采茶园平均单产的2倍多。二是茶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而且标准化程度高,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 产品多元化。日本除了传统的茶叶制品外, 用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 目前销量已超过矿泉水。食品商店中茶食产品琳琅满目, 还有很多应用茶叶提取物制作的卫生用品、工业品等。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也是热门。日本人均消费茶叶量是我国的3倍。而我国就茶叶来讲, 扩大内需的潜力还相当大。

(4) 日本茶叶产业的新趋向:一是更加重视茶叶高品质生产栽培技术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环境保全型生产技术;二是大力提高省力、降低成本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三是加大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茶叶新用途;四是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 引导增加茶叶消费。

我国茶叶生产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以生产绿茶为主, 国民都有饮茶的习惯, 对茶叶的保健功能都有共同的认识。虽然日本茶叶引自中国, 但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目前, 影响我国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

(1) 缺少先进适用的茶园管理机械、茶园植保机械以及茶叶的采摘机械, 目前茶园用工量大而劳动力成本较高等矛盾日益加剧, 已成为制约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茶叶加工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水平较低, 智能化程度更低;

(3) 在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生产技术, 如测土施肥、配方施肥、茶树营养平衡施肥和设施栽培技术等应用不够普遍;

(4) 茶叶包装过分简单或过分夸张、注意包装的装潢而不注意内质保鲜的问题;

(5) 除了传统的茶叶制品外, 口味新颖、丰富多彩的茶食产品很少, 用茶叶提取物制作的其它工业品开发几乎是空白。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 结合我国茶叶生产实际, 现提出以下建议:

(1) 实行区域化重点开发。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茶叶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加快茶树品种改良, 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大力推进名优茶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 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 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趋紧和用工成本剧增的情况下, 要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和机制名优茶, 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机械化采摘, 加快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改进, 逐步实现茶叶生产自动化, 为提高茶叶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 加快茶产品多元化开发。大力开发茶叶新用途, 提高茶叶附加价值。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加快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针对不同的出口市场, 在用药上可选择进口国允许的农药品种,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

(4) 加强中日两国茶业交流, 扩大茶叶生产技术交流, 加大中国茶文化宣传力度, 加快引进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 大力提升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大幅度提高我国茶叶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茶业更好更快科学的发展。

摘要:在重点考察了日本的茶树栽培管理、茶园生产机械化、茶叶机械加工生产以及茶叶科研、茶叶交易市场、茶农生产组织形式等的基础上, 介绍了日本茶叶生产的基本情况, 在阐述日本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高、茶叶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以及茶叶的开发利用途径普遍而广泛的同时, 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现状谈了考察的体会与思考, 并提出了更好更快科学发展我国茶业的建议。

关键词:茶叶,机械化,考察,日本,建议

参考文献

[1]冯廷全.日韩茶叶考察报告[J].中国茶叶, 2008 (9) :35-36.

[2]宋卫东, 等.茶叶种植机械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 2008, 34 (3) :4-6.

[3]重庆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日本静冈县茶业考察报告, 重庆农业信息网[EB/OL].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114851, 2005-07-11.

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篇4

茶叶生产机械包括茶园耕整地、施肥、施药、灌溉、修剪、采收及茶园防霜等在内的作业机械。

1.1 茶树栽培环境条件要求: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土层深厚、周围没有污染源的地方作为公司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基地。茶叶生产基地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间通过保留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和人工营建生态防护林作为隔离带, 保证茶叶生产不受外在作物生产的影响。

1.2 茶园建立与茶树定植

1) 园地准备:选择坡度小于15度的丘陵岗坡地或平地进行栽植;耕翻深度≥60cm, 并清除杂草、树根等。

2) 沟渠、道路:沟渠分渠道、主沟、支沟等。渠道深100~150cm, 上宽80~100cm;主沟是连接渠道与支沟, 深80~100cm, 宽50~80cm;支沟与茶行平行设置, 深60~80cm, 宽30~50cm左右。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步行道等。主干道宽500~600cm;次干道宽300~400cm;步行道宽100cm左右, 便于机具下田作业。

1.3 茶园机械化施肥

1) 茶场中有机肥应尽量就地生产, 就地使用。有机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 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2) 商品化的有机肥、叶面肥、生物肥等必须通过国家有机颁证机构颁证后才能使用。

3) 茶园每年必须施基肥和追肥, 保持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肥返回土壤, 不断补充茶树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 (1) 基肥:每亩施农家有机肥 (畜栏、粪、厩肥等) 1.5~2.5t, 或用商品有机肥150~250kg, 并配合部分无机 (矿质) 肥料或微生物肥料, 每年九月中旬左右, 在茶行间开沟深施、盖上。 (2) 追肥: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 在根际浇施, 或用商品有机肥每亩100~200kg, 经堆腐后分别在春茶前、夏茶前 (在茶行间) 开沟施入, 及时盖上。 (3) 叶面肥:可及时补充部分茶树所需矿质营养元素。分无机 (矿质) 叶面肥和有机叶面肥,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进行喷施。但在茶季喷施无机叶面肥, 需10天后才能采茶;喷施有机叶面肥, 需20天后采茶。

4) 除动植物来源的有机肥外, 茶园也可使用一些天然的矿产肥料, 但微量元素肥料只能作叶面肥有限制地喷施之用。

5) 茶园土壤经1~2年改良培肥后, 土壤肥力至少要达到二级肥力水平。

6) 茶园种植绿肥具有遮荫降温、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作物多样性等作用。但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与种植方式。在1~2年生茶园宜种矮生匍匐型的豆科绿肥;3~4年改造茶园应种早熟、矮生型等多年生绿肥。种植技术要求做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根瘤接种、增施磷肥, 及时刈青与综合利用, 这些种植的绿肥是茶园主要肥料来源之一。

7)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来自基因工程的微生物肥料。

1.4 病虫害和杂草防治

l) 茶园对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与控制, 应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 将其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必须重视病虫害测报, 并根据环境条件、天气的变化, 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只能以农业措施防治为主, 辅之以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防治技术。

2) 农业防治措施:选育种植对病虫害抗性强的茶树品种;加强茶园科学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采用相应农艺措施直接杀灭病虫。

3) 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 (包括动物源、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 防治茶树病虫害。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增效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茶园应加强对寄生性、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以虫治虫。也可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 和病毒治虫。病毒具有专一性、持效性, 效果好, 对环境安全。

4) 物理防治:允许利用各种物理因子 (光、热等) 、人工或器械防治病虫害, 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

5) 杂草控制。杂草控制以能达到与茶树间协调平衡为度, 不必将茶园内的杂草全部清除干净。对产生危害的杂草, 有机生产采用的防治手段主要有: (1) 茶树种植前, 或荒芜茶园在土壤垦复过程中, 对有害宿根性杂草植物的根茎应彻底清除; (2) 为防止杂草种子的传播, 应在杂草结籽前铲除, 厩肥、栏肥、尿粪等农家肥应充分堆制腐熟后再施用; (3) 茶园土壤及时覆盖各种有机物、遮阳网等, 以抑制杂草萌发; (4) 适时进行机械或人工除草; (5) 生物措施控制杂草生长, 如用真菌除草剂或放养大型食草动物 (如羊、鹅等) 。

1.5 茶树修剪

幼年茶树分三次定型修剪 (修剪规格如表1) , 第三次修剪时可结合打顶采。成年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 如表2;衰老茶园进行重修剪、台刈, 如表3。

2 鲜叶采集与贮运机械化规范

2.1 鲜叶采摘

1) 采茶应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要求, 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等采摘原则, 抓好留叶采、标准采和适时采等合理采摘技术环节, 使茶树持续健壮生长。

2) 采摘时间根据所制产品级别要求, 茶树上达采摘标准的芽叶占10%~15%时, 即可开采。分批多次采, 春茶每隔2~3天采一批, 秋茶隔4~5天采一批。

3) 采摘的芽叶要求大小均匀、整齐, 不带杂物, 雨、露水叶不采、虫叶不采、紫芽不采。

4) 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 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 不夹带蒂头、茶果与老枝叶, 严禁捋采和抓采。

5) 应用各种采茶机械采茶时, 操作人员要求技术熟练, 保证质量, 同时必须采用无铅汽油和机油, 防止汽油与机油污染土壤和茶树。

2.2 鲜叶贮运

1) 进厂的鲜叶原料, 必须采自经颁证的茶园。防止混入非茶园的鲜叶原料。

2) 鲜叶原料的质量和等级划分, 坚持按质量标准验收鲜叶, 分别摊放管理。

3) 盛装鲜叶的器具, 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 盛装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度。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4) 在鲜叶盛装、集运与贮存过程中, 应注意轻放、轻压、薄摊、勤翻等, 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重压、日晒、雨淋, 严防鲜叶升温变质, 影响产品质量。

3 茶叶机械化加工操作规范

茶叶加工的技术路线一般是鲜叶的分级、杀青、理条、揉捻、成形、干燥、包装、保鲜等环节。

3.1 厂房要求

厂房建设, 应根据茶园面积和鲜叶的来源设计茶厂的规模, 按照投资额度来决定加工厂的建造方案和水平, 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须完善并符合卫生要求, 保证加工的产品达到各类放心茶叶的相关安全、质量的要求按生产茶叶种类和加工量设计加工厂的机械设备的配置。通常按加工的茶类、生产规模和投资额度进行工厂设计、机械安装。各茶类的加工工艺互不相同, 对加工厂的总体要求各不相同, 建厂时应根据具体的茶类区别对待, 不可盲目生搬硬套。茶叶初制加工厂的规模根据全年加工量和最高日加工量来计算。初制茶厂的年产量是随茶园地域、茶园采摘年龄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建设茶业初制厂时, 主要考虑原料高峰期的日产量, 还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3.2 机械设备

加工机械设备选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制成, 尤其与茶叶在制品直接接触部位, 必须对人体无害, 避免使用铅制部件, 限制使用铁制部件, 提倡使用不锈钢制品。

3.3 加工工艺

产品加工工艺要求科学合理, 新产品制作工艺需通过技术部门的鉴定。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方法, 避免加工中交叉污染。产品及时保鲜, 保持茶叶良好的色、香、味。

1) 摊放。采摘的鲜叶要及时送厂摊放, 避免日晒。摊放场所应清洁、通风、阴凉, 室温低于30度;厚度不超过4cm;每1~2h翻叶一次。翻动手势要轻, 以免损伤芽叶。摊放至芽叶柔软但还舒展, 叶色呈暗绿色, 含水量降至70%左右为适度。

2) 杀青。使用不锈钢滚筒式杀青机杀青;投叶温度为筒壁220~250度, 出叶口空气温度达90度以上;不同型号滚筒杀青机投叶量不同;杀青时间2~4min;叶色由鲜绿色转为暗绿色, 青草气消失, 叶质柔软, 无红梗红叶, 无焦边爆点, 发出淡茶香为杀青适度;杀青叶经冷风吹散迅速薄摊冷却。

3) 揉捻。使用不锈钢揉捻机揉捻, 投叶量视不同揉捻机型号而定;压力调节程序为无压 (0~5min) 、轻压 (6~11min) 、重压 (12~17min) 、松压 (18~22min) 、无压 (约5min) ;揉捻时间25~30min, 成条率85%以上为适度;揉捻叶卸机后, 及时解开揉成的团块。

4) 毛火。使用烘干机烘干, 初烘温度100~110度;摊叶厚度1cm;时间不超过2min;至茶条较松散, 不粘手为适宜。复烘温度100~110度;摊叶厚度2cm;时间10min;至茶坯失重达70%左右, 手握茶叶成团, 松开自然散开为适度;毛火叶初烘、复烘后应迅速摊开冷却, 摊叶厚度为2~3cm。

5) 整形。使用茶叶整形机整形, 两侧槽部温度达150~170度;根据整形锅型号确定投叶量;压力宜轻, 仅在第5~25min加轻压;时间30~45min。95%以上成形为适度。整形叶应摊开冷却, 摊放厚度不超过2cm。

6) 足火。使用烘干机打足火, 作业温度70度左右;时间10~15min。至九成干, 折之即断, 手碾成末为适度。烘干后的毛茶, 应及时摊凉, 待茶温度降至室温时, 再装盛囤箱, 切勿热茶箱装。

7) 精制。使用圆筛机、抖筛机、风选机、手筛机等精制去除较长、较粗的茶条以及碎茶、茶末、黄片、碎片和其它夹杂物;手工拣除花蕾、茶梗等剩余夹杂物。

3.4 操作人员

生产人员除了正常的注意个人卫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等外, 还须充分了解茶叶机械化加工质量控制原则, 有较强责任心, 在操作中避免造成人为的污染, 以保证茶叶安全。

摘要:就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茶叶栽培、采集、贮运、加工等环节提出作业规范, 旨在为清洁、无公害的茶叶生产、加工提出一些建议。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篇5

茶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新型茶叶机械的出现与不断更新换代, 对茶叶生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2009年, 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从深化到探底回升。茶业机械行业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对茶业市场的冲击发生深刻的变化。

1.1 茶叶生产各阶段均可机械化作业, 初步满足茶叶生产发展需求

茶叶机械可分为茶园作业机械和茶叶加工机械, 而茶叶加工机械又可分为茶叶初制机械和精制机械。目前我国已完成大宗茶叶初制、精制机械的研制开发, 大宗茶加工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此类机械近年来仅是作了部分性能改进和补缺配套机种的研制。最近发展最快的是名优茶加工机械, 名优茶加工工艺复杂且精细, 对加工机械性能要求苛刻, 故名优茶加工机械的开发相对来说难度也较大。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 目前扁形、条形、卷曲形、针型、球形等形状的名优绿茶初制机械以及乌龙茶、花茶和紧爪茶等特种茶加工机械, 已基本研制成功并在生产中使用。

1.2 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升, 促进采茶机械的研究热度持续增加

人工采茶效率较低, 高档名优茶由于对芽头要求较高, 因而效率更低。鲜叶经脱水干燥后, 一般2 kg鲜叶仅可作0.5 kg干茶。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升, 采茶成本在整个茶叶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研究机械采摘技术, 突破机采瓶颈技术的制约已迫在眉睫, 与采茶技术和设备有关的科研立项、专利、论文等逐渐增多。

1.3 高品质茶叶的市场需求推动高新技术在茶叶加工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复苏, 茶叶市场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量呈逐渐增加趋势, 促使茶叶机械开发科研单位和企业运用高新技术, 提高茶叶品质和加工效率。目前, 用在茶叶上的高新技术主要有:微波加热技术、远红外加热技术、蒸汽杀青技术、热风杀青技术、电子计算机等检测和控制技术等。

2 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在茶园管理和采茶设备技术开发方面,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有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持的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园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该项目研制新型茶园复合高地隙通用底盘, 可横跨茶冠驶入茶园, 除了能携带较大功率采茶机械进行采茶作业外, 还能实现茶园的修剪、中耕、除草和深施有机肥作业, 使该底盘一机多用, 减少茶农对茶园作业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该项目已按计划完成大部分研究任务。具体研究进展如下:

2.1 按照项目计划, 新型复合多功能底盘设计试制成功

该设备为履带式行走方式, 最大田间适应坡度为10°, 时速为6 km/h, 油耗为0.9~1.2 kg/667 m2。初步实现横跨茶棚, 能够实现携带各种农具进行作业。

2.2 已申报专利

创新的茶园管理底盘已经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26618.4。新开发的设备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专利号为ZL200820238191.5。多功能底盘经过进一步改进完善, 还可以携带采茶机、植保机械, 将大大减轻茶园管理的劳动力, 降低劳动力成本。

2.3 完成性能试验

机架各部分受力分析试验、强度校核、运行稳定性校核等工作圆满完成。为进一步改进设计符合我国茶园生产条件的多功能底盘提供了理论支持。

3 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3.1 茶叶机械由以茶叶加工机械为主, 向茶园管理机械方向延伸

近年来, 劳动力价格骤然上升, 对劳动密集型的茶叶生产冲击较大。雇用劳动力难, 已成制约茶叶经营效益的主要瓶颈。为适应市场需求, 必须加大茶园管理机械的研发力度。

3.2 加工机械向安全化、清洁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随着茶叶加工安全要求的日趋严格, 茶机制造过程中的清洁化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国内一些较成规模的茶机制造企业, 基本上能做到采用无毒、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不锈钢或适当使用食品级塑料、竹、藤、无异味木材等材料制造直接接触茶叶的零部件, 而避免使用含铅量较高的铜材及铝材。

3.3 高新技术在茶叶机械上不断获得应用

高新技术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降低能耗和降低劳动强度, 受到了茶机开发工作者的广泛注意。近年来, 高新技术在茶叶机械开发上已经有了初步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该技术尚需进一步发展。

4 2009年新出现的茶叶机械及技术

2009年出现有关茶叶加工和生产机械较多, 这里列出典型的几种。

4.1 专利号为ZL200920138520.

3的采茶机, 该机改变现有采茶机进风口的平口型设计, 通过进风口的空气通过圆弧倒角的引导, 对气流产生一个导向的作用, 减少涡壳内部逆流的产生, 增加了风压, 同时也减少了涡壳共鸣噪音的产生, 降低了采茶机工作时的茶叶损失, 降低了茶损率, 而且有效降低了风机噪音, 提高了产品的操作性能。

4.2 专利号为ZL200920116490.

6的红外测温自动杀青机, 该机工作效率高, 操作简单直观, 温度容易控制, 降低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生产的茶叶杀青程度均匀, 质量有保证。

4.3 专利号为ZL:

200920116859.3的新型炒茶机, 该机主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有炒板, 连杆机构固定有径向穿过主轴的压杆;压杆顶端设有一端与主轴铰接的压板, 压板自由端上设有滚动配合有滚轮的凸块;安装有滚轮的滚轮支座通过销轴滑动配合在主轴上的滑槽内;主轴具有轴向通孔, 通孔内设有连杆, 连杆一端与销轴固定, 另一端球接有控制杆, 控制杆一端与机架铰接。采用以上结构后, 炒板与炒锅间隙的控制调节更省力、简单、准确, 大大提高炒制绿茶的生产效率。

4.4 专利号为ZL:

200920115494.2的炒茶机电动加料装置, 该炒茶机箱体上部中设有一滚筒, 滚筒上侧方分别斜设有导向板, 滚筒下方右高左低斜设有可活动的接料板;接料板前后两侧分别通过轴销与箱体前后两侧板活动连接, 接料板右端底面与一微动开关活动相接, 微动开关控制驱动滚筒的电机启动和停止, 接料板左端底下方设有摆杆, 摆杆活动端底面与一凸轮相接, 上面设一磁铁, 与该磁铁相应的接料板左端底面设有另一磁铁, 两磁铁相向磁极极性相同;箱体左侧下部有一活动门, 活动门右侧上部与另一凸轮活动相接, 该凸轮与另一电机连接, 活动门由凸轮转动开启。该机具有可电动定时定量加料等优点。

4.5 专利号为ZL200920140844.

0的手提电动采茶机, 该采茶机电动机安装在手柄内部, 采叶箱前端装有采茶器, 采叶箱的后面系有茶叶收集袋, 采茶器由顶板、梳式导叶板和刀片构成, 电机主轴穿过采叶箱到达采茶器。其特点是:在电机主轴的下端、梳式导叶板的上方装有轴承, 电机主轴穿过采叶箱的顶板、轴承、梳式导叶板后用螺母固紧, 两片梳式导叶板之间紧贴着刀片, 它们一起用螺丝紧固在采叶箱的底板上, 使用时将直流电动机接上电源, 起动手控开关, 手持采茶机, 让梳式导叶板插入茶丛中, 将刀片对准茶苗或嫩茶叶进行切割, 使茶叶不断地流入密眼柔性网袋中, 即可以实现采茶的作业。

摘要:2009年为世界经济发展探底回升的一年, 茶叶机械设备与技术的发展也因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论述了2009年茶叶机械的发展概况, 茶叶机械领域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 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同时介绍了2009年茶叶机械行业新出现的技术设备。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篇6

1 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 各种茶叶加工机械达1 500多台套。其中杀青机200台, 理条机820台, 揉捻机426台, 烘干机120台, 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的初步机械化, 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效益。然而, 茶园的耕作、施肥管理、采摘机械等发展仍然滞后, 基本上处于空白。当前的茶叶机械仅仅停留在加工环节, 单机化作业程度较高, 连续化生产不够。茶农对于茶叶机械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对于机械化发展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1.1 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镇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 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 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修剪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2014年10月, 金寨县农机局带来了洛阳卓格哈斯生产的小白龙系列茶园微耕施肥机, 在该镇齐云村进行现场茶园微耕施肥操作示范, 希望以此带动茶园机械发展的步伐。

1.2 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较高

与茶园管理的机械化发展程度相比, 麻埠镇的茶叶加工机械化处于较高的水平。从目前的生产状况来看, 茶叶加工机械从类型、型号等方面都能够满足茶叶加工的需要。该镇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根据加工需要, 可以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2 麻埠镇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该镇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 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则刚刚开始。

2.1 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

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 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茶园生产基础与管理机械不匹配。受茶叶种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 茶园的坡度、梯面、品种、道路等基础条件不能满足茶园机械的要求, 不能开展采收等机械化作业。

2.2 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麻埠镇使用的茶叶机械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从整体情况来看, 茶叶机械仍然集中在简单加工方面, 加工方式粗放, 制茶机械自动控制水平不高。加工机械多不成套, 缺乏科技含量高、生产环节连续、工艺流程优化、加工茶叶质量高的设备, 导致茶叶质量不高, 制约的茶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2.3 茶叶生产规模小, 管理分散

虽然全镇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 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普遍存在, 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 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 生产规模小, 不利于茶叶加工工作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4 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

目前, 该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农机工作人员只有1人, 且身兼数职, 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 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 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 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 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 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方面知识的缺乏, 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 也会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1,2]。

3 麻埠镇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3.1 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茶园基础建设是茶园使用机械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做好茶园基础建设, 才能实现茶园的机械化生产和作业工作。因此, 要重视茶园标准化建设, 在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茶园率先开始改造, 做好茶园种植面积、道路建设、栽培方式等方面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为茶园机械化生产打好基础。

3.2 提高加工机械化水平

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大户的带动, 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 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3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要充分发挥农技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 以职业农民培训为契机, 大力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 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 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 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 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 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3]。

3.4 要因地制宜, 适度规模发展

针对麻埠镇茶园的现状, 茶园管理机械推广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茶叶生产的主要环节, 主要实现单项作业的机械化。使用的机型以小型作业机械、手扶式作业机械为主, 这样可利于田间地头转向灵活, 操作方便, 从而发挥机械的最佳效益。同时, 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 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 可以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3.5 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茶叶机械推广队伍

要及时对农技推广人才进行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 尤其是要加强对茶叶机械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要求茶叶机械了解当地情况, 深入到田间地头, 以茶农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推广茶叶机械。

3.6 茶叶机械化生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由于大量的使用茶叶机械加工, 如茶叶杀青、理条、揉捻等机械对茶叶生产的品质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使得加工后的成品形状、颜色、醇香的口感有了些许的变化。一些敏感的、追求正宗六安瓜片茶叶的老客户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馈, 如何在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同时, 保持原滋原味的正宗六安瓜片的老味道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今后茶叶机械化的过程中, 同时要注意保持茶叶原来的口味和品质[4]。

摘要:介绍了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机械化的措施, 以为当地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机械化生产,安徽金寨,麻埠镇

参考文献

[1]权启爱.我国茶叶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 2006 (6) :4-6.

[2]张佩, 刘静, 徐良, 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的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7) :201-203.

[3]肖宏儒, 朱志祥.茶叶机械化加工装备技术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 2005 (6) :7-10.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篇7

一、茶叶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茶叶机械化主要是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 日照市茶叶加工主要采用传统的偏锅手工制茶, 后期逐步引进了简单的电炒锅、揉捻机、炒干机等制茶机械, 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2000年以来, 在总结以前使用机械揉捻、炒制等技术工艺的基础上, 日照市农机部门结合市茶叶科研单位对“山东茶区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加大了对茶叶机械的引进推广力度, 茶叶生产加工步入了机械化发展的轨道, 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2004年,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进一步带动了先进、适用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山东碧波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引进使用成套茶叶加工生产线。在此基础上, 日照市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起草的《扁形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范》, 被批准为山东省地方标准。近年来, 依托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市科技应用项目等, 加大了实用茶叶机械研发与推广力度, 引进示范了茶叶连续清洁化生产线, 促进了茶叶标准化生产和茶叶加工机械的升级。同时, 结合市场需求, 开展了红茶等茶类的机械化研制加工, 促进了茶企增效、茶农增收。

在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方面, 逐步由过去传统大田通用机械向专业化、精细化机械转变。近年来, 茶园微耕、茶园灌溉、茶树植保以及高性能的茶树修剪、茶叶采摘机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 茶园机械化修剪达到90%以上, 机械化采摘主要应用在大宗绿茶、红茶加工中, 极大缓解了采茶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全市各类茶叶加工机械已发展到1.1万余台 (套) , 主要是常用茶机, 如:杀青机、揉捻机等, 其中, 茶叶生产成套清洁化流水线16条, 茶叶色选机18台, 智能红茶发酵机103台;茶园管理机械2.4万余台 (套) , 其中, 茶树修剪机械5700余台, 茶叶采摘机械193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广泛应用, 对促进全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人力成本。在茶园耕作和修剪作业时实行机械化可提高工效20-30倍, 加工等环节也可提高15-20倍。以日照曲形绿茶炒制为例, 用电炒锅每人每小时可生产干茶0.1公斤左右, 用40型杀青机及配套机械, 平均每人每小时可生产2公斤, 实行机械化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20倍。机械操作生产用工少, 价格低, 极大地节约了茶叶加工的劳动力成本。二是标准化生产保证了茶叶产品品质。机械化炒茶可控性好, 便于标准化生产, 干茶外形整齐, 品质稳定, 满足了茶叶产品质量、规格统一的要求, 弥补了日照茶叶产业发展历史短, 加工工艺、技术底蕴相对滞后的不足。另外, 推广应用机械化加工, 有效改善了加工环境, 规范了加工流程, 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 成为实现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必然要求。三是生产能力的提升促进了规模化发展。推行机械化后, 解决了手工炒茶工短缺的问题, 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增多, 茶叶企业加工能力和规模快速提高。同时, 茶企、茶农管理茶园的能力和水平也大幅提升, 促进和有效保证了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2013年茶叶年产量和茶园种植面积分别是2004年的4.2和2.8倍。此外, 随着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茶叶机械成为茶叶加工技术的主要载体, 一些新的制茶技术比如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加工技术, 以机械的形式引进推广, 实现了茶叶产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照市茶叶机械化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江北茶区处于领先位置, 但离全程机械化和茶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茶园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要求不相适应。现有茶园建园时大多未按机械化作业要求规划种植, 同时也缺乏适应当前种植模式的机械, 因此茶园管理机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 我市无性系茶园面积发展缓慢, 占比不足5%, 多为有性群体种种植, 茶蓬不规则, 发芽不整齐, 机械采摘均整度差, 影响了机械化采茶的推广, 已成为制约解决采茶用工短缺问题的关键环节。二是茶叶加工机械陈旧, 清洁化连续化水平低。调查发现, 不少企业和加工户仍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机械, 现代化高科技、多功能、大型、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化生产线等应用相对较少。大部分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小、结构差、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三是本地茶叶机械研发能力不足。日照市现有两家茶叶机械生产加工企业, 基本处在引进模仿的发展初期,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部分南方引进的机械不能完全适应当地茶叶生产要求, 需要加以改进。四是从业人员机械知识匮乏, 操作技能低。日照市现有茶业加工从业人员6000余人, 大多数对机械原理了解不多, 尤其安全操作知识少, 只会被动使用设备, 不能更好地发挥茶叶机具的作用, 安全生产也存在一定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茶园建设和改造。

结合优质高效茶园建设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规划, 研究制定机械化标准茶园建设规范, 并加大对机械化示范茶园、示范茶厂的引导扶持力度, 加快适宜机械化管理和采摘的标准茶园建设。积极引导推广种植适宜机械化管理和采摘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搞好茶树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不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结合本市气候条件, 加大茶园防冻、茶树植保、幼龄茶园养护等设施机械的引进推广, 逐步形成以日照茶为代表的北方茶园机械化管理模式。同时, 注意适当引进推广红碎茶、黑茶以及茶叶精深加工机械化技术等, 提高机采茶叶鲜叶的利用率, 促进茶叶提质增效。

(二) 加大茶机补贴力度, 促进机具设备换代升级。

建议增加市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 加大修剪、采摘、茶园管理以及鲜叶筛选等机具的补贴力度, 着力突破机械化采摘薄弱环节。加大碧螺春整形机、连续扁茶机以及成套茶叶加工流水线等示范推广力度, 加快茶叶加工机械换代升级。同时, 要加快老旧机具报废更新, 争取把茶机纳入省农机报废更新补贴, 并注意搞好清洁化能源机具的引进推广, 使茶叶加工逐步向智能化、连续化和清洁化迈进。

(三) 注重产学研结合, 鼓励实用茶叶机械研发推广。

加快研发茶叶适用设备, 完善茶叶生产流水线装备, 特别是搞好温、时、色等自动化控制, 切实提高机械易操作性和效率。加大本地茶叶机械研发扶持力度, 开发研制更多适用型设备, 提升日照绿茶品质, 积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 搞好产学研结合, 进一步提升本市茶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同时, 要结合机具推广, 加强有关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范的摸索与研究, 切实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提升茶叶机械加工技术水平。

上一篇:系统调优下一篇:城镇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