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机械化

2024-10-02

茶叶机械化(共9篇)

茶叶机械化 篇1

杭州市余杭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享有盛誉, 是浙江省重点产茶地之一, 2010年全区茶园面积4 167 hm2。茶叶是余杭区农业七大主导产业之一, 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余杭区通过实施名牌战略, 优化茶叶结构, 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茶叶市场等系列工作,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余杭区茶叶从外形分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卷曲形茶 (主要生产径山毛峰) ;第二类是扁形茶 (主要生产径山龙井或龙井茶) ;第三类是针形茶 (生产的蒸青茶主要出口日本、欧盟等) 。2010年全区生产各类茶叶9 400 t, 实现产值4.4亿, 综合效益在全省茶业中名列前茅。

余杭区茶叶生产产值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除实施径山茶名牌战略外, 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茶叶采摘及修剪机械化。全区拥有茶叶修剪机472台, 茶叶采摘机242台, 除径山茶与龙井茶等名优茶还需手采之外, 蒸青茶等基本上实现机械采摘。二是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高。全区拥有揉捻机341台, 理条机130台, 烘干机134台, 杀青机245台, 扁形茶炒制机3 849台, 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率在95%以上。另外还有蒸青茶加工流水线32条, 机械化加工率达到100%。机械化生产对于统一标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卫生质量、促进茶叶生产规模化、产品名牌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化在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 节本增效显著

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余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年减少, 茶叶机械大面积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节约了生产成本。据调查测算, 径山茶机械化炒制比人工平均提高工效8倍以上, 人工炒制生产率0.58 kg/h, 机械化炒制5kg/h, 节约生产成本70%以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已让部分茶叶生产者难以承受。据对径山四岑名茶厂调查, 2011年茶叶采摘加工, 人均日工资90余元, 茶叶生产成本206~646元/kg (不含茶园管理成本) , 而1998年人均日工资仅为18元。再如径山龙井 (龙井茶) 是最迟推行机械加工的茶类, 2004年机械化加工率还不到10%, 到2010年底机械化炒制率已达93%以上, 这与这几年扁形茶炒制机的快速推广是分不开的, 扁形茶炒制机工效可比人工提高5倍以上,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2. 有利于统一品质与规格

名优茶炒制作为一种传统工艺, 要求制茶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操作难度大, 技术掌握周期长, 劳动强度大, 已出现了熟练工后继无人的现象。而机械化炒制操作规范, 且容易掌握, 产品质量稳定, 又统一了产品规格。而手工炒制的茶叶, 由于质量参差不齐, 规格不统一, 产量低, 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3. 提高了加工能力和规模

茶叶生产季节性强, 周期短, 生产期集中, 茶叶的采摘和炒制费时耗工, 劳动力紧缺矛盾十分突出。推行机械化加工后, 采下的茶叶都能及时得到加工, 提高了产品的加工能力和规模。截至2010年底, 余杭区拥有径山茶加工企业56家, 2010年生产径山茶1 000 t左右, 蒸青茶生产企业28家, 生产蒸青茶7 200 t左右。有12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 茶叶主产区龙井茶生产大户茶园面积平均在0.27 hm2左右。这些规模企业和大户的形成都离不开机械化的发展。

4. 有利于安全卫生

茶叶作为食品其生产安全卫生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传统的手工茶叶加工绝大多数采用一家一户的作坊生产方式, 规模小、场地简陋、产品规格不统一, 加工人员混杂, 卫生状况堪忧。推广应用机械化加工后扩大了生产规模, 改善了加工环境, 规范了从业人员, 有利于实现茶叶生产的安全卫生。

二、对余杭区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体会

1. 政策扶持加快了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应用

茶叶生产一直来是余杭区西部镇街道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余杭农业扶持政策一直予以倾斜。2006年杭州市出台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实行财政补助的政策, 把当时没有列入中央、省目录的茶机列入了补助目录, 仅2006年1年就推广扁形茶炒制机548台。近几年中央购置补助政策扩大到了茶叶的采摘、修剪、加工等机械, 仅2008-2010年3年共有2 619台 (其中修剪机472台, 采摘机105台, 加工机械2 042台) 享受了购机补助政策, 促进了余杭区茶叶机械稳定发展和更新换代。余杭区的农机化装备项目也对相关的茶机生产企业和茶叶加工企业进行补助, 对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 实施“名牌战略”带动了机械化的快速跟进

余杭区自从1978年恢复径山茶生产以来, 特别是1998年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后确定实施发展径山茶的名牌战略。2003年径山茶获国家标志证明商标, 2004年获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 (2009年续评又评上) , 2010年获全国驰名商标, 获得这些成绩必须要有径山茶的品质和产量跟进才能做到。径山茶从1978年年生产量1 t, 到2010年的近1 000 t, 产量快速提高必须要有机械化的快速跟进。而且“径山茶”生产企业都必须通过QS认证, 余杭区56家“径山茶”生产企业都通过了QS认证。QS认证必须要有相应的场地、厂房、机械设备 (杀青、揉捻、干燥、筛分等机械) , 所以径山茶等名牌茶叶的生产离不开机械化的发展, 茶叶名牌化又带动了机械化的发展。

3. 农机与农艺的配合提高了机械使用率

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农机部门经常与农技部门一起召开各种茶叶生产机械化现场会, 举办多种形式的茶机炒制技术培训班, 时常在茶叶生产企业开展茶叶机械炒制的相关经验交流, 在有关茶机企业的共同帮助努力下, 不断完善各类茶叶机械, 使之更加适应径山茶及径山龙井茶生产标准, 机械加工的茶叶品质明显改善,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例如1996年农机与农技部门共同完成了《茶叶采摘和名优茶炒制机械的引进和推广》余杭区科技项目, 2003年共同完成了《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推广应用》杭州市丰收项目, 2006年完成了《龙井茶机械化炒制技术的试验》余杭区科技项目等。2009年还在径山四岑名茶厂引进了名优茶机械化生产流水线, 3年的应用表明效果较好, 比原有的单机组合生产效率提高2.4倍以上, 生产的“径山茶”和“龙井茶”品质也比较稳定, 但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改进。

4. 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

余杭的径山茶是余杭农产品中最早制订农业地方标准的, 后通过完善和系列化发展为省级地方标准 (DB33/T257《径山茶》) , 并通过名牌带动得到较好的实施。余杭区还制订并实施省级地方标准 (DB33/T469《蒸青茶》) , 实施了《龙井茶》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使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得到规范, 为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提供了依据, 反过来只有机械化生产加工才能达到标准化。在所有农业标准实施过程中, 茶叶标准化是执行得比较好的。

三、余杭区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余杭区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离全程机械化还有不少差距, 推进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是今后农机部门的工作重点。

1. 茶叶生产各个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高达95%以上, 管理过程中的修剪、植保机械化也得到解决。由于茶园的复杂性, 施肥、除草、耕作还是以人工为主, 特别是径山茶和龙井茶的采摘基本上是人工作业。据对径山四岑名茶厂调查, 人工采摘平均每人每天采摘鲜叶2.5~3 kg, 采摘成本鲜叶32~60元/kg, 成品径山茶成本达80~300元/kg, 而且农忙时采茶工已越来越缺少, 严重影响茶叶生产的效益和规模化经营, 现有的茶叶采摘机械只适用于生产蒸青茶和乌龙茶。

2. 名优茶机械中自动化、连续化机械 (即通常的生产流水线) 少

余杭区除蒸青茶生产采用自动化流水线外, 径山茶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规模不大等原因大部分采用单机间断组合生产, 生产名优茶的自动化流水线在余杭区只有1条, 龙井茶加工采用扁形茶炒茶机, 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3. 茶园管理机械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完善

茶园管理中近几年来也尝试应用喷滴灌、杀虫灯等机械设备, 但山地茶园喷滴灌利用率不高, 水源难以解决, 在山区推广较难, 平地茶园或山丘缓坡茶园使用效果较好。2011年3月在余杭径山四岑名茶厂应用了杀虫灯28台, 现在看来效果是好的, 但副作用也比较明显,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应用。

综上所述, 今后工作将以解决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中存在的不足作为努力方向, 在茶园管理上加大应用机械化耕作、自动喷滴灌系统等, 引导消费者逐步改变过分注重茶叶外形的消费习惯, 提高机械化采摘率, 开发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的商品茶类, 在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机械加工方面开展试验与推广。

茶叶机械化 篇2

(一)茶叶机械的发展

应用机器制茶,我国最早,远在公元200-264年(三国时代),制茶饼(团茶)的碾碎工具就已开始应用。公元618-907年(唐朝),茶叶已成为普遍饮料,制茶技术和工具也随之发展,公元780年陆羽所写的《茶经》除详细记载了饼茶的制造工序,还系统介绍了19种饼茶的采制工具。到了宋代,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已应用水转磨研磨饼茶,《宋史?食货志》说:“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宋用臣都提举汁河堤岸,创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又说:“元丰中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开封府界诸县,未始行于外路。及绍圣(公元1094一1098年)复置,其后遂于京西郑滑州(今河南滑县)、颖昌州、河北擅州(今河北淮阳县南)皆行之,岁收二十六万余络。四年(公元1097年),于长葛等处,京索(今荣阳县)、得水河增修磨二百六十余所。”到了元代,制茶机具的水转磨,规模更大,元王祯《农书》(公元1315年)载有:“水转连磨„„须用急流大水,以凑水轮。其轮高阔,轮轴围至合抱,长则权宜,中列三轮,各打大磨一盘磨之„„此磨既转,其齿复旁打带齿二磨,则三轮之力,互拨九磨。其轴首一轮,既上打磨齿,复下打碓轴,可兼数碓„„常到江南等处,见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捣茶叶,然后上磨。”这里所称的水转磨,类似于现在的水力揉捻机,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机具,其机构完善,可互拨九磨,兼捣谁功能,元代已从河南推广到江西等茶区。

清代,有些地方引进少量现代设备制茶,像羊楼峒压造帽盖茶已改用半人力螺旋压力机,汉口砖茶厂也使用蒸汽压力机压造青砖茶.到了本世纪40年代,少数茶场(厂)和茶叶试验单位开始从国外零星引进一些机器用于制茶。1945年以后,杭州成立之江机械制茶厂,开始应用我国台湾生产的抖筛机、细胞式切茶机,并开始仿造和研制各种精制机具,开展了机械化制茶。1946年上海祥泰铁工厂生产了平面圆筛机,全国各地茶厂也开始自行制造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风选机等。但是,总起来说,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经济、技术落后,制茶机具的生产和使用水平很低,整个茶叶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状态。

50年代初期,成立不久的中国茶叶公司,为适应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利用机械,提高制茶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以产定销,促进我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的设想。并采取“压资订机”的办法,即由国家拨给一定的资金,有计划地安排上海、杭州、无锡、济南等地的机械厂,以仿制为主,加工了包括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拣梗机、风力选别机、滚筒机、炒茶机和自动烘干机在内的一大批初、精制茶叶机械,共2356台,动力200多台.并使用这批机具,在华东和中南等重点产茶区筹备兴建了一批新颖的初、精制机械茶厂,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我国现代化机械茶厂的建立和茶叶机械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同时,茶区广大人民群众,为适应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摆脱繁重的手工制茶劳动,也开始土法上马,创制以人力、畜力、水力、机电为动力,适合各类茶叶加工使用的机器,诸如铁木结构,甚至部分结构采用水泥、石头等材料的红、绿茶加工机具。到了1957年,在浙江、安徽等主要产茶省,先后出现了如余杭县联增和红旗农业合作社等用以水力为动力、铁木结构的杀青、揉捻、解块、炒干等机具装备的比较完整的半机械化茶叶初制厂。

1958年,浙江省组成了由浙江省特产公司、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绿茶初制机械试验组,总结茶区群众经验,正式系统设计试制了铁木结构的双锅杀青机、双动揉捻机、解块分筛机、瓶式炒干机和锅式炒干机等5种绿茶机械,定名为浙江58型绿茶初制机械,1960年正式定型生产,并在各省绿茶产区推广,为我国绿茶初制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奠定了基础。同时,湖北省也组成了红茶初制机器试制小组,设计试制包括竹、木、铁结构的恩施58型萎凋机、双动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和“万能”干燥机等组成的红茶初制机械。安徽、湖南和云南等省也相继试制了祁门午燥萎凋两用机、安化烘茶箱、凤庆土烘房等简易烘干设备。当时在部分红茶地区推广,推动了红茶生产的发展。

1964年,我国援建几内亚玛桑达茶厂。为保证援建任务的完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市机械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组成援外茶机设计试制试验小组,杭州市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茶机专业生产厂?杭州农机厂,70年代改名为杭州茶叶机械总厂,共同设计、试制和生产出国茶机,经过两年多努力,研制完成了包括红、绿茶初、精制在内,由24种机器组成的茶叶加工成套设备。其中包括绿茶初制机械6种,即CAG84型双锅杀青机, CAT50型转筒式杀青机、CR55型揉捻机,CJ62型解块分筛机、CC84型往复式炒干机, CCT80型圆筒式炒干机;红茶初制械7种,即CWC15型萎凋槽、CRT90型盘式揉条机、CR90型盘式揉切机、CR65型盘式揉切机、CR55型盘式揉切机、MOO型解块分筛机、CH513型烘干机;精制机械11种,即CSY66型平面圆筛机、CSP67型抖筛机、CGJ65型阶梯拣梗机、CXX40型圆片切茶机、CCF84型复炒机、CW910型匀堆装箱机,CQL80型风力选别机、CSP28型切抖联合机、CXX50型螺旋切茶机,CXX61型齿辊切茶机、CF80型滚筒车色机。这是我国由国家首次正式鉴定的茶叶加工成套机械,使我国茶机真正配套和达到较高级阶段,它不仅先后成套或部分销往几内亚、马里、斯里兰卡和摩洛哥等国,而且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直至现在,多数机种和机型仍为国内茶叶生产所普遍应用。

50年代末期,浙江省开始进行珠茶炒干机的研制1968年研制成功,使珠茶的几道炒制工序,全部由一种机器完成,实现了珠茶炒制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制茶品质优于手工,1984年获得国家发明奖.近年来,福建省还完成了乌龙茶做青和包揉等设备的研制,安徽省也研制成功瓜片茶的加工机具,促进了特种茶生产的发展。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红茶萎凋槽,很快就在红茶产区普遍推广应用.我国于1964年开始生产红碎茶,最初使用的揉切设备系仿制国外的“月型”盘式揉切机,性能较差。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我国先后完成了江苏芙蓉的绞肉机式螺旋状揉切机、广东英德的翼形转子揉切机、贵州羊艾的螺旋棱柱揉切机等10余种转子式揉切机的研制。进入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锤击式和齿辊式揉切机的研制,如海南省海口市生产的三联齿辊揉切机、湖南省召陈茶机厂生产的双联齿辊揉切机、江苏省芙蓉茶场和云南省思茅茶机厂生产的一对齿辊揉切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绍兴茶机厂联合设计生产的四对齿辊联装的齿辊揉切机,浙江、江苏、云南、湖北等地设计试制的不同形式的锤击式揉切机,在红碎茶生产中逐步推广试用,促进了我国红碎茶品质的提高。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开始协作研究采茶机,1960年提出手动南茶702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为我国采茶机研究的开端。进入70年代,各产茶省(区)先后开始采茶机的研究,并提出了结构不同的10余种采茶机型。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又研制成功双人采茶机

和单、双人茶树修剪机,目前正值试用阶段。

70年代末期,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开始进行茶园专用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的研制,80年代初期,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博众家之长,设计研制成功C-12型茶园耕作机,实际上就是一种茶园专用的小型履带式拖拉机,系国内首次正式定型的茶园专用动力机械。此后又研制了配套用的深耕、中耕除草和施肥等作业机具,为实现茶园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我国机械行业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不断增加从事茶叶机械研究的力量,使茶机研究设计的广度、深度日趋扩展,促进了茶机品种和性能的增加与改善,出现了静电拣梗、组合机、高频及微波烘干、流化床等新机种,诸如滚筒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也已形成系列。同时,茶叶生产连续化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已开始研究,揉捻机的程控加压和烘干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目前已达到了相当水平。

茶叶加工机械的保养与维修 篇3

1.茶叶滚筒杀青机的保养与维修

滚筒杀青机适用于各种绿茶的连续杀青作业,常用的有30型和40型两种,热源形式有煤或柴式和电热式。它是茶叶加工中最常用的机械。其保养和维修要点如下:

①更换蜗轮蜗杆减速箱内的润滑油。润滑油可选用10号、20号或30号机油。

②清除所有摩擦面上的污垢,尤其是对链条和链轮要进行清洗,重新加注润滑油。

③链条若过松,可先采取去掉几节的方法进行调整,若已严重拉长,则应更换。调整和更换链条时应注意:链奈接头处弹簧卡片的安装方向应与链条的运转方向一致,以免运行时产生冲击、跳动,甚至碰撞脱落。

④对所有滚动轴承进行拆洗,并加注新的润滑脂,可采用钙钠基润滑脂。

⑤检查炉灶是否漏烟,若发现漏烟,应对滚筒挡烟圈、炉灶和烟囱等进行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和更换。电热机型应检查电热管有无损坏,有损坏的应予更换。

⑥各部件修复后进行全机组装,开机运转,观察机器运转是否正常。适当加热滚筒,并投入少量炒茶专用油,使其熔化覆盖筒体内表面,然后切断所有电源。必要时可对机器外表补喷油漆,干燥后用塑料纸覆盖,置干燥场所保存。

2.茶叶揉捻机的保养与维修

揉捻机是茶叶加工中结构比较成熟的机械,常用的型号有25型、30型和35型等,加压形式有重锤式和单柱丝杆两种。

揉捻机靠三角皮带传递动力,在年终保养时,最好更换新带,以保证来年的正常运转。选用的三角皮带,其长度和型号应参照使用说明书。皮带截面型号应与轮槽型号一致,以保证三角皮带截面在轮槽中的正确位量。新装的三角皮带外缘可略高于轮缘。新皮带装上或在以后的运转中,其张紧度应保持适当,过紧则皮带易损坏、轴承易发热,过松则会造成传动时皮带打滑。一般情况下,三角皮带的张紧度以大拇指能按下15毫米左右为宜。

该机械减速箱和轴承的保养可参考滚筒杀青机的保养。

3.茶叶自动烘干机的保养与维修

自动烘干机是茶叶加工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总摊面积为1平方米和3平方米等规格,大部分采用网带式结构,单独设金属热风炉提供热风。

当发现烘网有损坏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方法为:先将该层烘网主传动端链轮卸下,操作者面向机器,在机器左侧将该层烘网主、被动轴端端盖上的螺栓拧下,抽出主、被动轴部件,打开观察门,将烘网链条取出箱体,换上新烘网时,注意每间隔6~8根托网辊用不锈钢丝将烘网与托网辊绕拧紧固,然后按上述相反步骤安装调试。注意在以被动轴两端的调距座调整烘网链条张紧度时,链条不可过紧或过松,并且左右两根链条张紧度必须保持一致。

另外,还应检查与自动烘干机配套使用的热风炉各部件,如炉膛、炉栅、烟囱、内壁以及热风管道接头等处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修复或更换。

该机减速箱、轴承、链条的保养同上述。

4.茶叶多功能炒制机的保养和维修

炒制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加工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机械,它被用于扁茶加工中的杀青、理条、压扁造型以及针形茶、毛峰茶加工的理条工序等。

日本茶叶生产机械化考察与思考 篇4

2008年8月27日受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的邀请, 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南京浦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常州市武进环球粮机设备有限公司组成的赴日考察组一行4人, 在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日中农业交流部大石卓先生的带领下, 于2008年8月27日~9月3日, 先后考察了日本松元机工株式会社的茶园管理机械加工车间及其多种茶园管理机械、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野菜茶业研究所枕崎茶业研究处点、颖娃町茶叶有限会社、静冈县寺田制茶技术制作所、丸东制茶有限会社、古田电机株式会社、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茶叶交易所、日本国立茶叶试验场以及静冈县茶叶试验场等单位, 重点考察了日本的茶树栽培管理、茶园生产机械化、茶叶机械加工生产以及茶叶科研、茶叶交易市场、茶农生产组织形式等。

1 日本茶叶生产的基本情况

日本植被覆盖率相当高, 满眼望去, 到处郁郁葱葱, 除了树林、农田, 就是茶园, 山边壑旁, 即使很小的田块都种上了茶叶, 而且茶行整齐规范。

日本现有茶园总面积5万余hm2, 2007年茶叶生产总量已超过11万t, 主要产茶区分布在静冈县 (44 200 t, 占40.2%) 、鹿儿岛县 (25 200 t, 占22.9%) 、三重县 (7 640 t, 占6.9%) 、宫崎县 (3 780 t, 占3.4%) 、京都府 (2 950 t, 2.7占%) 、奈良县 (2 920 t, 占2.7%) 、福冈县 (2 260 t, 占2.1%) 、佐贺县 (2 170 t, 占2%) 、熊本县 (1 680 t, 占1.5%) 、长崎县 (1 060 t, 占1%) 。几乎所有茶园园貌整齐规范, 树势健壮, 叶色绿, 叶层厚, 单产高, 全国平均产量高达1 440 kg/hm2。

日本全国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茶树品种比较单一, 薮北种占83%。薮北种是由日本农民育种家杉嵃三郎从静冈县安倍郡有度村当地群体品种中选育而成的日本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属灌木型中小叶种, 开张度大, 新梢生长整齐度高、伸展力强, 嫩叶上斜着生, 持嫩性好, 特别适合机械采摘。

日本茶叶科研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比较重视茶叶品种的选育, 特别是对早生、晚生、特殊品质品种的选育。据称静冈茶业试验场有上千品种的茶树种质圃。在培肥技术研究上, 针对日本茶园生产现状开展了土壤改良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早期成园技术、肥料缓释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上开展了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政府对有机茶的态度, 一是不提倡、不推广;二是茶农自觉去做, 政府可以在经费方面予以补贴和支持;三是实行有机食品JAS标识管理, 严格认证。目前有机茶园只是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零星分布, 面积很小。从技术上讲, 茶园不使用化肥容易办到, 但不用农药是很困难的。而且有机茶通常只采一批次, 经济上也不太合算。

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茶园管理现代化, 普遍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设施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 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 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2 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高

日本茶树栽培管理的技术水平非常高, 茶园规范、茶行笔直、茶蓬整齐, 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茶园由农户分散经营, 每户约2 hm2左右, 但茶园集中成片, 规模化程度非常高, 蓬面、蓬侧、蓬顶修剪得非常整齐。

日本茶树栽培主要茶行行距180 cm, 茶蓬高度在1 m左右, 便于机械操作;每行标准长度30 m, 即用手持式采茶机采摘一个来回的鲜叶基本可装满集叶袋。茶园行间普遍采用秸秆或修剪下的茶枝覆盖, 既防止杂草生长, 又起保湿作用, 覆盖后免耕;有机肥料一般采用机械撒施。

茶园内外道路完善, 车行道基本是沥青路面, 部分茶行间还设有轨道, 适应早期的机械化作业。茶园作业机械经过多次换代提高, 已能满足生产要求。茶园耕作、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日本早期的茶园耕作机械都是小型的, 有浅耕机、中耕机、深耕机、施肥机。修剪和采摘机械有手持式、轨道自走式、机械传动乘用式。鲜叶运输均采用厢顶覆盖金属膜 (反射阳光、起隔热作用) 的微型货车。

目前乘用型茶园管理机使用比较普遍, 田间不需要铺设轨道, 采用履带液压行走装置, 全液压驱动, 通过不同的配置可以完成深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作业, 具有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等显著特点, 1台乘用型茶园管理机常年可以承担40 hm2茶园管理作业量。

日本主要茶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茶树, 一般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 加上土壤结构良好, 保水保肥能力强。茶园灌溉设施运用很少, 仅有少量示范茶园有滴灌和微喷灌设施, 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随时提供足够的水分。

日本茶区在3月份常出现霜冻, 为防止茶树受害, 普遍采用了风力防霜技术。防霜扇安装在茶园中离地6 m的高度, 自动测温控制启动, 向茶蓬吹风, 防止霜害。一般降霜时的地表温度为0℃, 而此时地面以上6~8 m处存在着2~6℃的暖气层。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的逆温现象, 在气温下降到3℃时, 自动测温系统就会敏感地测出地面降霜温度, 立即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启动防霜扇, 通过防霜扇将地面以上6~8 m处的较暖空气吹送下来, 为茶树驱散降霜并提高树冠层温度, 达到防止茶树遭受霜冻的效果。日本古田电机公司是一家有70多年历史的、生产各类工业和农业生产用风扇的专业生产企业。他们针对茶叶早春防霜冻有深入研究, 日本的大部分茶园都装有防霜扇, 经不断完善技术性能其防霜冻的效果稳定, 并且已在韩国、西班牙及我国台湾等地的茶园、果园成功推广应用。

3 茶叶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

日本茶农的生产组织方式有2种:一是栽培、加工一体化的个体生产, 二是农协联合生产。农协毛茶加工厂是由茶农联合, 在政府扶持下建立的。农协的茶农将鲜叶交给工厂加工, 茶叶出售后按其鲜叶数量、等级分成。毛茶生产线, 从鲜叶进厂开始, 整个加工过程全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我们参观寺田制作所时, 2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坐在计算机前监控。

茶叶加工生产标准化程度高, 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 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茶叶原料不落地, 使产品卫生得到了可靠保证。

4 茶叶的开发利用途径普遍而广泛

日本国内生产企业、农户都依法行事, 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日本人均消费茶叶已高达819 g/年, 同时, 日本对茶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有一定深度, 所以在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 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叶有其独特的风格, 主要供应本土消费。日本的茶产品除了上述几个传统的品种外, 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茶叶除了常规泡饮之外, 在茶饮料消费、饮食料理方面, 茶叶的利用也比较广泛, 而且市场销售量迅速扩大。由于茶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癌、抗菌等功效, 生产提取的茶多酚等药品, 在医药保健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市场上销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种较多, 如茶糖、茶饼干、茶面食、茶冰淇淋等。还有茶工业用品, 有茶化装品、洗涤用品、茶袜子、茶T恤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欢迎。同时, 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 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 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 而且对宣传茶叶、茶叶消费也产生了非常现实的促进作用。

5 考察的体会与建议

日本人多地少, 虽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 农业经济的比重低, 但他们对农业高度重视。2000年12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就制定了新的林政改革大纲, 重新确立了农林水产省新的历史使命:一是保持农林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 争取食物自给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2010年的45%左右, 进一步改善饮食结构, 要在以大米为主食, 保持畜产品和油脂类消费稳定的同时,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消费;三是振兴农山渔村;四是发挥农林水产业多方面的功能;五是保护培育森林和重要的水产资源。茶叶生产虽然占日本农业的比重不大, 但却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叶产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布局相对集中, 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和产业优势。而我国茶叶零星分散, 优势区域还未形成。

(2) 科技含量高。一是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 全国平均单产高达1 800 kg/hm2, 是我国开采茶园平均单产的2倍多。二是茶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而且标准化程度高,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 产品多元化。日本除了传统的茶叶制品外, 用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 目前销量已超过矿泉水。食品商店中茶食产品琳琅满目, 还有很多应用茶叶提取物制作的卫生用品、工业品等。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也是热门。日本人均消费茶叶量是我国的3倍。而我国就茶叶来讲, 扩大内需的潜力还相当大。

(4) 日本茶叶产业的新趋向:一是更加重视茶叶高品质生产栽培技术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环境保全型生产技术;二是大力提高省力、降低成本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三是加大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茶叶新用途;四是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 引导增加茶叶消费。

我国茶叶生产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以生产绿茶为主, 国民都有饮茶的习惯, 对茶叶的保健功能都有共同的认识。虽然日本茶叶引自中国, 但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目前, 影响我国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

(1) 缺少先进适用的茶园管理机械、茶园植保机械以及茶叶的采摘机械, 目前茶园用工量大而劳动力成本较高等矛盾日益加剧, 已成为制约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茶叶加工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水平较低, 智能化程度更低;

(3) 在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生产技术, 如测土施肥、配方施肥、茶树营养平衡施肥和设施栽培技术等应用不够普遍;

(4) 茶叶包装过分简单或过分夸张、注意包装的装潢而不注意内质保鲜的问题;

(5) 除了传统的茶叶制品外, 口味新颖、丰富多彩的茶食产品很少, 用茶叶提取物制作的其它工业品开发几乎是空白。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 结合我国茶叶生产实际, 现提出以下建议:

(1) 实行区域化重点开发。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茶叶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加快茶树品种改良, 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大力推进名优茶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 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 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趋紧和用工成本剧增的情况下, 要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和机制名优茶, 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机械化采摘, 加快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改进, 逐步实现茶叶生产自动化, 为提高茶叶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 加快茶产品多元化开发。大力开发茶叶新用途, 提高茶叶附加价值。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加快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针对不同的出口市场, 在用药上可选择进口国允许的农药品种,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

(4) 加强中日两国茶业交流, 扩大茶叶生产技术交流, 加大中国茶文化宣传力度, 加快引进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 大力提升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大幅度提高我国茶叶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茶业更好更快科学的发展。

摘要:在重点考察了日本的茶树栽培管理、茶园生产机械化、茶叶机械加工生产以及茶叶科研、茶叶交易市场、茶农生产组织形式等的基础上, 介绍了日本茶叶生产的基本情况, 在阐述日本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高、茶叶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以及茶叶的开发利用途径普遍而广泛的同时, 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现状谈了考察的体会与思考, 并提出了更好更快科学发展我国茶业的建议。

关键词:茶叶,机械化,考察,日本,建议

参考文献

[1]冯廷全.日韩茶叶考察报告[J].中国茶叶, 2008 (9) :35-36.

[2]宋卫东, 等.茶叶种植机械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 2008, 34 (3) :4-6.

[3]重庆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日本静冈县茶业考察报告, 重庆农业信息网[EB/OL].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114851, 2005-07-11.

茶叶机械化 篇5

一、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使用现状

赵界村有茶农180户, 茶园面积41 hm2, 户均0.23hm2, 户均收入15 000元以上, 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种植品种10多个, 以银霜、土茶为当家品种, 占总面积的85%。基本上每家每户自行加工茶叶, 是个典型的茶叶专业村。

据调查, 赵界村现有茶叶生产机械 (修剪机) 30台左右, 购买价格500~2 900元不等。进口修剪机虽然价格较高, 但性价比较高, 耗油量较低, 一般工作1 h耗油0.5 L汽油;而国产的一些品牌机械由于发动机燃烧不充分, 耗油量明显增加。修剪机等茶叶生产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提高了作业质量。人工修剪0.067 hm2茶园需10 h, 现在使用机械修剪只需2 h就能完成, 并且修剪出来的茶园整齐, 平整度是手工修剪所无法达到的。

该村茶农拥有茶叶加工机械230台, 其中炒制机械210台, 辉锅机20台左右, 目前正在使用的加工机械以单锅机为主, 品牌以恒峰、天峰、顶峰等为主。

二、茶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 茶园管理普遍粗放, 机械化程度很低

机械开沟施肥、中耕锄草、采茶等环节几乎是空白。目前随着劳动力紧缺和成本提高, 茶叶采摘和茶园修剪、除草、施肥均需要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 尤其是茶叶采摘和修剪, 人工成本已占很大比例。

2. 产业链不完善

产、加、销不配套,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在探索之中, 优质、高效、高性能的大中型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得不到更好的推广和使用。

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部分茶农和加工厂考虑眼前利益, 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加工规模, 致使生产加工机械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

4. 种植和经营分散

由于受传统作业方式影响和土地承包权流转不畅, 茶园分散, 茶农分散种植和经营, 不利于茶叶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有碍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三、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对策

1、加大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推广力度

通过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茶机械化加工、名优茶冷藏等技术, 充分体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和茶叶品质及附加值的优点, 引导茶农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广泛使用机械作业。

2. 加大对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资金扶持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三条的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 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资金扶持力度。

3. 做好科技培训及适用技术的推广

山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接受能力较低, 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技巧和维修保养技术不易掌握, 因此农机生产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前农机发展形势, 利用现有农民培训工程、农机培训学校等, 组织相关农机操作人员、维修人员适时进行培训, 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 传授农机作业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增强广大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4. 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服务组织建设

组建茶叶机械化作业服务队, 开展茶园管理机械作业服务, 发挥机械高效省工特点, 为茶农起示范带动作用, 避免盲目购机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为茶叶企业或茶农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以解决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5. 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

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篇6

茶叶生产机械包括茶园耕整地、施肥、施药、灌溉、修剪、采收及茶园防霜等在内的作业机械。

1.1 茶树栽培环境条件要求: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土层深厚、周围没有污染源的地方作为公司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基地。茶叶生产基地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间通过保留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和人工营建生态防护林作为隔离带, 保证茶叶生产不受外在作物生产的影响。

1.2 茶园建立与茶树定植

1) 园地准备:选择坡度小于15度的丘陵岗坡地或平地进行栽植;耕翻深度≥60cm, 并清除杂草、树根等。

2) 沟渠、道路:沟渠分渠道、主沟、支沟等。渠道深100~150cm, 上宽80~100cm;主沟是连接渠道与支沟, 深80~100cm, 宽50~80cm;支沟与茶行平行设置, 深60~80cm, 宽30~50cm左右。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步行道等。主干道宽500~600cm;次干道宽300~400cm;步行道宽100cm左右, 便于机具下田作业。

1.3 茶园机械化施肥

1) 茶场中有机肥应尽量就地生产, 就地使用。有机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 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2) 商品化的有机肥、叶面肥、生物肥等必须通过国家有机颁证机构颁证后才能使用。

3) 茶园每年必须施基肥和追肥, 保持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肥返回土壤, 不断补充茶树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 (1) 基肥:每亩施农家有机肥 (畜栏、粪、厩肥等) 1.5~2.5t, 或用商品有机肥150~250kg, 并配合部分无机 (矿质) 肥料或微生物肥料, 每年九月中旬左右, 在茶行间开沟深施、盖上。 (2) 追肥: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 在根际浇施, 或用商品有机肥每亩100~200kg, 经堆腐后分别在春茶前、夏茶前 (在茶行间) 开沟施入, 及时盖上。 (3) 叶面肥:可及时补充部分茶树所需矿质营养元素。分无机 (矿质) 叶面肥和有机叶面肥,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进行喷施。但在茶季喷施无机叶面肥, 需10天后才能采茶;喷施有机叶面肥, 需20天后采茶。

4) 除动植物来源的有机肥外, 茶园也可使用一些天然的矿产肥料, 但微量元素肥料只能作叶面肥有限制地喷施之用。

5) 茶园土壤经1~2年改良培肥后, 土壤肥力至少要达到二级肥力水平。

6) 茶园种植绿肥具有遮荫降温、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作物多样性等作用。但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与种植方式。在1~2年生茶园宜种矮生匍匐型的豆科绿肥;3~4年改造茶园应种早熟、矮生型等多年生绿肥。种植技术要求做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根瘤接种、增施磷肥, 及时刈青与综合利用, 这些种植的绿肥是茶园主要肥料来源之一。

7)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来自基因工程的微生物肥料。

1.4 病虫害和杂草防治

l) 茶园对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与控制, 应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 将其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必须重视病虫害测报, 并根据环境条件、天气的变化, 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只能以农业措施防治为主, 辅之以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防治技术。

2) 农业防治措施:选育种植对病虫害抗性强的茶树品种;加强茶园科学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采用相应农艺措施直接杀灭病虫。

3) 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 (包括动物源、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 防治茶树病虫害。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增效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茶园应加强对寄生性、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以虫治虫。也可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 和病毒治虫。病毒具有专一性、持效性, 效果好, 对环境安全。

4) 物理防治:允许利用各种物理因子 (光、热等) 、人工或器械防治病虫害, 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

5) 杂草控制。杂草控制以能达到与茶树间协调平衡为度, 不必将茶园内的杂草全部清除干净。对产生危害的杂草, 有机生产采用的防治手段主要有: (1) 茶树种植前, 或荒芜茶园在土壤垦复过程中, 对有害宿根性杂草植物的根茎应彻底清除; (2) 为防止杂草种子的传播, 应在杂草结籽前铲除, 厩肥、栏肥、尿粪等农家肥应充分堆制腐熟后再施用; (3) 茶园土壤及时覆盖各种有机物、遮阳网等, 以抑制杂草萌发; (4) 适时进行机械或人工除草; (5) 生物措施控制杂草生长, 如用真菌除草剂或放养大型食草动物 (如羊、鹅等) 。

1.5 茶树修剪

幼年茶树分三次定型修剪 (修剪规格如表1) , 第三次修剪时可结合打顶采。成年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 如表2;衰老茶园进行重修剪、台刈, 如表3。

2 鲜叶采集与贮运机械化规范

2.1 鲜叶采摘

1) 采茶应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要求, 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等采摘原则, 抓好留叶采、标准采和适时采等合理采摘技术环节, 使茶树持续健壮生长。

2) 采摘时间根据所制产品级别要求, 茶树上达采摘标准的芽叶占10%~15%时, 即可开采。分批多次采, 春茶每隔2~3天采一批, 秋茶隔4~5天采一批。

3) 采摘的芽叶要求大小均匀、整齐, 不带杂物, 雨、露水叶不采、虫叶不采、紫芽不采。

4) 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 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 不夹带蒂头、茶果与老枝叶, 严禁捋采和抓采。

5) 应用各种采茶机械采茶时, 操作人员要求技术熟练, 保证质量, 同时必须采用无铅汽油和机油, 防止汽油与机油污染土壤和茶树。

2.2 鲜叶贮运

1) 进厂的鲜叶原料, 必须采自经颁证的茶园。防止混入非茶园的鲜叶原料。

2) 鲜叶原料的质量和等级划分, 坚持按质量标准验收鲜叶, 分别摊放管理。

3) 盛装鲜叶的器具, 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 盛装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度。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4) 在鲜叶盛装、集运与贮存过程中, 应注意轻放、轻压、薄摊、勤翻等, 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重压、日晒、雨淋, 严防鲜叶升温变质, 影响产品质量。

3 茶叶机械化加工操作规范

茶叶加工的技术路线一般是鲜叶的分级、杀青、理条、揉捻、成形、干燥、包装、保鲜等环节。

3.1 厂房要求

厂房建设, 应根据茶园面积和鲜叶的来源设计茶厂的规模, 按照投资额度来决定加工厂的建造方案和水平, 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须完善并符合卫生要求, 保证加工的产品达到各类放心茶叶的相关安全、质量的要求按生产茶叶种类和加工量设计加工厂的机械设备的配置。通常按加工的茶类、生产规模和投资额度进行工厂设计、机械安装。各茶类的加工工艺互不相同, 对加工厂的总体要求各不相同, 建厂时应根据具体的茶类区别对待, 不可盲目生搬硬套。茶叶初制加工厂的规模根据全年加工量和最高日加工量来计算。初制茶厂的年产量是随茶园地域、茶园采摘年龄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建设茶业初制厂时, 主要考虑原料高峰期的日产量, 还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3.2 机械设备

加工机械设备选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制成, 尤其与茶叶在制品直接接触部位, 必须对人体无害, 避免使用铅制部件, 限制使用铁制部件, 提倡使用不锈钢制品。

3.3 加工工艺

产品加工工艺要求科学合理, 新产品制作工艺需通过技术部门的鉴定。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方法, 避免加工中交叉污染。产品及时保鲜, 保持茶叶良好的色、香、味。

1) 摊放。采摘的鲜叶要及时送厂摊放, 避免日晒。摊放场所应清洁、通风、阴凉, 室温低于30度;厚度不超过4cm;每1~2h翻叶一次。翻动手势要轻, 以免损伤芽叶。摊放至芽叶柔软但还舒展, 叶色呈暗绿色, 含水量降至70%左右为适度。

2) 杀青。使用不锈钢滚筒式杀青机杀青;投叶温度为筒壁220~250度, 出叶口空气温度达90度以上;不同型号滚筒杀青机投叶量不同;杀青时间2~4min;叶色由鲜绿色转为暗绿色, 青草气消失, 叶质柔软, 无红梗红叶, 无焦边爆点, 发出淡茶香为杀青适度;杀青叶经冷风吹散迅速薄摊冷却。

3) 揉捻。使用不锈钢揉捻机揉捻, 投叶量视不同揉捻机型号而定;压力调节程序为无压 (0~5min) 、轻压 (6~11min) 、重压 (12~17min) 、松压 (18~22min) 、无压 (约5min) ;揉捻时间25~30min, 成条率85%以上为适度;揉捻叶卸机后, 及时解开揉成的团块。

4) 毛火。使用烘干机烘干, 初烘温度100~110度;摊叶厚度1cm;时间不超过2min;至茶条较松散, 不粘手为适宜。复烘温度100~110度;摊叶厚度2cm;时间10min;至茶坯失重达70%左右, 手握茶叶成团, 松开自然散开为适度;毛火叶初烘、复烘后应迅速摊开冷却, 摊叶厚度为2~3cm。

5) 整形。使用茶叶整形机整形, 两侧槽部温度达150~170度;根据整形锅型号确定投叶量;压力宜轻, 仅在第5~25min加轻压;时间30~45min。95%以上成形为适度。整形叶应摊开冷却, 摊放厚度不超过2cm。

6) 足火。使用烘干机打足火, 作业温度70度左右;时间10~15min。至九成干, 折之即断, 手碾成末为适度。烘干后的毛茶, 应及时摊凉, 待茶温度降至室温时, 再装盛囤箱, 切勿热茶箱装。

7) 精制。使用圆筛机、抖筛机、风选机、手筛机等精制去除较长、较粗的茶条以及碎茶、茶末、黄片、碎片和其它夹杂物;手工拣除花蕾、茶梗等剩余夹杂物。

3.4 操作人员

生产人员除了正常的注意个人卫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等外, 还须充分了解茶叶机械化加工质量控制原则, 有较强责任心, 在操作中避免造成人为的污染, 以保证茶叶安全。

摘要:就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茶叶栽培、采集、贮运、加工等环节提出作业规范, 旨在为清洁、无公害的茶叶生产、加工提出一些建议。

茶叶机械化 篇7

1 宁强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

宁强地处陕西西南角, 汉中西部, 与四川山水相连, 是古代巴蜀茶区的北缘, 也是全国较早的产茶区之一。全县总面积3 246.8km2, 常用耕地面积31万亩, 辖21个镇269个行政村, 总人口33.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0.55万人。2014年底, 全县茶园总面积13.2万亩, 其中投产茶园8万亩, 茶叶专业化公司22家, 茶叶初 (精) 制加工厂 (点) 163个, 覆盖11个镇169个行政村3.2万户8.5万人。全县农机总量2.1万台 (套) , 总动力14.99万k W, 其中茶叶机械总量3 212台 (套) , 茶叶机械总动力1.06万k W, 分别占农机总量和总动力的15.3%和7.1%, 茶叶机械化水平达到62%。

1.1 茶叶加工机械广泛应用

宁强是绿茶主产区, 全县拥有绿茶加工机械2 415台 (套) , 名优绿茶加工机组10条, 自动化生产线6条, 加工覆盖率达85%。茶叶初制加工机械在全县所有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厂 (点) 都得到了普及应用, 代替了多年以来的传统手工制茶, 这既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又稳定了产品质量, 提高了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 茶园管理机械推广迅速

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 茶园管理劳动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宁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县农机中心因势利导, 大力推广适应于宁强地理条件的茶园微耕机、茶树修剪机、采茶机等, 截止到2014年底, 全县推广茶园微耕机472台, 茶树修剪机264台, 采茶机56台, 使宁强茶园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1.3 茶叶机械化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明显

宁强以茶叶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 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依托, 深入茶叶基地镇、示范村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 组织开展茶叶机械化现场演示会, 强势推进茶叶机械化发展工作。近年来, 全县累计争取省级茶叶机械化示范项目专项资金75万元, 茶叶企业自筹资金440万元, 不断加强茶叶生产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工作, 着力打造茶叶机械化生产示范园3万亩。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 茶农通过享受农机补贴购买茶叶机械达2 000余台 (套) , 不断提高了茶叶产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1.4 茶叶机械化促进了茶叶产业化发展

茶叶机械化的跟进助推了全县茶园基地的规模扩张、促进了茶产业的提质增效。2014年, 全县机耕茶园5.6万亩, 机修茶园8.2万亩, 机采茶园2.4万亩, 建成了8个万亩茶叶基地镇, 32个千亩茶叶示范村, 培育了1个省级、3个市级、7个县级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和12个镇级茶叶示范园, 全县茶叶总量达5 210万t, 产值6.56亿元, 茶叶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 全县茶叶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叶机械推广种类相对单一

虽然在茶园管理中推广应用了茶园微耕机、茶树修剪机和采茶机等, 但茶园施肥机、除草机、植保机械等轻便型、智能型机具推广应用仍是空白;茶叶加工机械多为绿茶类加工机械, 单机设备多, 智能化、清洁化加工机组少, 茶叶精制机械、包装机械推广应用少, 随着消费群体的转变, 顺势而生的红茶、花茶等加工机械也尚在引进示范阶段。

2.2 茶叶机械区域发展不平衡

茶叶机械大多分布于茶叶企业、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手中, 重点在汉源镇、高寨子镇、青木川镇、胡家坝镇发展较快, 占到全县茶机总量的82.4%。在铁锁关、舒家坝、巴山等镇的茶叶专业村, 茶农机械拥有量依然偏低, 导致茶园管理不规范, 茶园经济效益较低, 茶农对茶叶机械的投入没有积极性。

2.3 茶叶机械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全县从事农机推广服务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人, 基本都是中专文化程度, 中级以下职称, 没有茶叶机械专业人才;尤其是茶叶企业严重缺乏茶叶机械加工技术人员, 每到春茶生产旺季, “懂管理、能操作、会维修”的农民技术员成了茶叶企业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2.4 茶叶机械售后服务不到位

全县没有固定的茶叶机械维修服务厂 (点) , 仅有5家农机服务网点, 其中茶叶主产镇只有2家, 缺乏专业的茶叶机械维修人员, 对茶叶机械维修经验不足、技术不精、缺少相关配件, 厂家派人维修费用高、时间长等因素造成茶叶机械维修服务难的问题, 制约了全县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

2.5 茶叶机械化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近8万亩茶园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地理条件差, 以浅山坡地为主, 种植不规范, 品种混杂;茶园零星分散、管理不到位, 道路系统不健全, 茶树蓬面参差不齐等等, 这对推广茶园机械中耕、机采等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

2.6 茶叶生产缺乏专业化服务组织

宁强茶园基本是个户管理, 分散经营, 每逢茶事季节临时组织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管理、采摘、加工, 全县没有专业的茶叶生产服务组织、茶叶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 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建立有效的社会化茶叶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 影响了茶叶机械整体使用效益和茶叶机械化技术的引进推广。

3 茶叶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标准化良种茶园建设力度

一是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 无性系茶树具有品种优良、发芽一致、芽叶整齐等特点, 成园后十分适合机械化采摘和加工;二是在规划茶园时要选择地理条件好、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块集中建园, 规划要合理、种植要规范、株行距一致, 能够为机械化生产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做好茶园机耕道路规划建设, 便于机械作业通行。

3.2 加快茶叶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

一是茶叶机械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应加大茶叶机械研发力度, 在山区县重点推广轻便易携带、简单易操作、适合山区作业的微小型茶叶生产机械;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引进示范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三是农机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茶叶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试验对比, 积极探索建立陕南山区农机推广新模式。

3.3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茶叶机械在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范围小, 产品单一, 建议充分考虑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的实际, 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突破目录指导的局限性, 扩大茶叶机械的补贴范围和补贴额度, 不断提高全县茶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3.4 制定茶叶生产机械操作技术规程

一是总结完善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 按技术标准加大低产、老龄茶园改造力度, 配套茶园主干道、机耕道、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机、农艺相结合, 制定茶园管理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等相关操作规程, 规范茶叶生产机械的操作行为, 指导茶叶机械化安全生产。

3.5 积极培育茶叶机械化社会服务组织

一是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组织培训一批“懂管理、能操作、会维修”的农民专业技术员, 使他们能够组织起来形成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在茶叶重点镇、专业村组建茶叶机械化专业服务队, 开展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 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增加资金积累, 更新、引进、购买新型茶叶生产机械, 在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三是政府应从茶产业发展奖扶办法中给予社会服务组织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进一步促进陕南山区茶叶机械化向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摘要:位于秦巴腹地、汉江源头的陕西省宁强县, 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中低山区县。县境内降水充沛, 气候温和,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 使宁强县成为茶树的适生区和优生区。当前茶叶已发展成宁强县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如何利用农机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茶叶机械化 篇8

金坛市地处长江下游黄金三角地区, 西依茅山, 南濒洮湖,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2℃, 降雨量1 063.6 mm, 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6%, 西部丘陵山区林木茂盛, 植被丰富, 水库众多, 大多为黄棕壤土, PH值5~6, 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是茶树生长的乐土。该市产茶历史悠久, 是江苏省重点产茶县 (市) 之一, 是“中国绿茶 (茗茶) 之乡”。茶叶生产已成为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33 khm2, 其中开采茶园面积2.07 khm2, 年产干茶1 300余t, 总产值7 450余万元。

2 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优势

2.1 茶叶产业特点

作为全市支柱茶叶之一, 该市茶叶产业具有良好的种植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 茶叶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该市茶叶种植集中在西部丘陵山区, 茶叶品质好, 污染少, 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 茶叶是实现西部丘陵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广大农民种茶的积极性较高, 政府相关部门对发展茶叶经济十分重视,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 近年来, 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包装机械在一些茶叶企业得到推广运用, 茶叶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节本增效成效明显。

2.2 机械化生产基础

(1) 基础建设条件好。茶园建设标准化, 路、渠配套, 适合机械化作业;全市已建成的茶叶加工生产流水线和成功开发的超微绿茶粉、低咖啡因绿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应。

(2) 科技创新能力强, 具备科技人才优势。全市茶叶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5%以上;许多茶叶企业与中茶所、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联系, 进一步推进了产学研进程。

(3) 茶叶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项目实施自筹配套能力。

3 机械化生产发展方向

(1) 推广茶叶中耕、植保、修剪、采摘等生产管理机械, 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 提升茶园管理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引进新型高效茶叶加工、包装、储存等机械, 扩大名、优制茶机械的数量, 提高产品质量, 使茶叶外形、色泽、口感、香气等内在品质有较大的提高。

(3) 引进国内最新研制的名特绿茶成套加工设备以及日本的超细粉碎机等, 形成名特绿茶、超微绿茶粉及低咖啡因绿茶等茶类产品多品种开发的能力;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可追溯体系, 形成远销欧美等海外国际市场的产品系列和品牌影响。

(4) 加强农机、农艺协调配合, 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强化技术集成, 形成规范的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标准和工艺, 并向全市推广。

4 茶叶机械化生产中的不足

(1) 目前茶叶加工机械化已基本配套, 仅是部分环节需要更新和充实, 而茶园生产机械化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尤其是茶叶机械化采摘更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2) 缺乏合格的茶机操作人员。

(3) 与海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有待加强。

5 主要措施和做法

(1) 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推进现代茶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强化领导, 健全组织,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集中精力直接抓。市局将成立领导小组, 健全工作机制, 制定政策措施, 落实专项资金, 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指导, 保证茶产业项目得到有力推进。

(2) 完善投入机制。茶产业以企业投入为主, 财政积极扶持,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大力吸引外商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多元投资形式参与建设, 形成“政府引导, 企业为主, 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3) 创新合作模式。广泛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带动合作社社员、协会会员和茶农350多户, 为龙头公司提供更加充足的鲜叶原料生产基地, 进而促进了茶叶合作社、协会的快速发展, 为形成金坛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打下了基础。

(4) 优化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财务审计制度和项目责任制度, 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督与跟踪管理, 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 切实提高茶叶项目的质量与水平。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 明确项目的企业化建设主体, 按照“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法人治理”管理模式, 形成“自主积累、滚动开发、规范管理、高效运转”的良性发展机制。

茶叶机械化 篇9

新泰市的茶产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在徂徕山一带以零星种植为主, 茶叶加工过程主要是依靠手工, 致使茶叶生产加工成本高, 质量参差不齐。近十年, 随着新技术新机具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的示范、推广和应用, 使茶叶生产加工过程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 促进了南茶北植。截至2014年底, 新泰市茶叶种植面积为7104亩, 茶叶杀青机36台, 茶叶揉捻机40台, 茶叶烘干机60台, 茶叶筛选机74台, 机械化加工干茶总产量78 326 kg, 实现总产值4965.6万元, 利税814万元。仅2014年, 全市新植茶园面积3500亩, 茶园总面积达到1.06万亩, 增幅49.3%, 新增茶叶加工机械41台, 增幅24.3%, 茶叶加工过程机械化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1新泰市茶产业发展情况

1.1茶叶种植情况

目前, 全市已栽植的1.06万亩茶园主要分布在徂徕山、莲花山脉以及南部山区。分别是石莱镇北官庄南官庄等村7365亩, 天宝镇上官庄、赵庄、茶石峪、大西庄等村1359亩, 羊流镇李官庄、朝阳村1400亩, 刘杜镇东赵村210亩, 泉沟镇黄崖、杨家牌等村77亩, 宫里镇白家庄、西柳村75亩, 放城镇邱子峪村50亩, 另外在汶南青云山村、龙廷龙池庙村也有零星种植;栽植品种主要有鸠坑、龙井、黄山群体等常规品种和去年新引进的白茶、黄茶、正山小种等高档品种。

1.2茶叶加工情况

目前, 全市已建成的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有6家, 分别是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泰市徂徕春茶叶合作社有限公司 (天宝镇赵庄村) 、新泰市木鱼春茶叶有限公司 (刘杜镇东赵村) 、新泰市天宝镇上官庄村茗海茶叶专业合作社 (天宝镇上官庄村) 、放城邱子经贸有限公司 (放城镇邱子峪村) , 正式注册的有“北方玉芽”“东岳第一春”“徂徕春”“木鱼春”“大官庄”“茗海”等商标。加工品种主要以绿茶为主, 另外还有散户加工的低档大叶红茶。

1.2.1机具选型

根据我市茶叶生产现状, 选择了整个茶叶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炒制和焙火两个环节进行了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控制。选择的机型是:6CCB-900型名茶炒制机、6CMD/8型多用炒茶机、6CHZ-9B型茶叶烘焙机和电热6CHA-2.0型辉锅机。

1.2.2红茶机械化加工技术

以夏季茶鲜叶为主, 采用如下加工工艺:机械采摘鲜叶→鲜叶分级→萎凋→揉捻→筛分→复揉→发酵→微波初干→复揉→筛分→烘干→提香。主要技术措施:机采茶园经过定型修剪, 控制水肥, 尽量使芽叶生长一致。剪口上2叶机采一芽二、三叶;萎凋分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自然萎凋在专用萎凋车间进行, 温度 (23±2) ℃, 湿度为70%~80%, 通风避光。确保萎凋叶在整个萎凋过程中不受伤害;揉捻选用45、50型揉捻机, 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揉捻效果不理想, 揉捻程度不一致。揉捻分两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按照空、轻、重的顺序进行。第一阶段完成后进行筛分, 筛面进入第二阶段揉捻;采用专用发酵车或发酵车间进行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湿度、厚度和时间, 保证空气新鲜;干燥采用初干、足干、提香三段法。在初干与足干之间有至少30 min的回软, 回软之后复揉, 增进造形, 紧固条索, 复揉之后进行筛分, 分类进行足干, 足干后摊凉, 粗细混合后提香。

1.2.3乌龙茶机械化加工技术

以秋季鲜叶为主, 采用如下加工工艺:机采鲜叶→鲜叶分级养护→日光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焙火→包揉→复焙→复包揉→定型→足干→拣梗→拼配→提香。主要技术措施:控制茶园水肥管理, 尽量使新梢长势一致, 芽头在一个扇形面上, 并确保新梢在伸育5~7个叶片后形成驻芽。机械采摘一芽三、四叶;机采鲜叶要及时运回摊凉, 并分级筛选, 选择芽叶完好的茶青制作乌龙茶;做乌龙茶的茶青在下午4~5时进行日光萎凋, 时间30 min;日光萎凋叶经适度摊凉后进入做青间做青, 做青叶摊凉厚度以不重迭为宜。做青分摇青和静置两个环节交替进行;杀青采用燃气滚筒杀青机, 高温快杀;揉捻采用45、50型揉捻机, 趁热揉捻;包揉采用专用速包机、平板机和解块机, 包揉至粘手进行复火, 复火后继续包揉, 直至成型, 然后定型。定型30 min后解块干燥。最后拣梗、拼配、复烘提香。

1.2.4机采鲜叶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

机采鲜叶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主要内容有:开发颗粒状浓香形绿茶和绿碎茶两种。在保证色、香、味、耐冲泡的基础上, 改变粗大外形, 采用真空包装, 延长保质期。

(1) 浓香型绿茶开发。浓香形绿茶的特点是:“三绿”特征显著, 香高, 耐冲泡, 适合真空包装, 延长保质期。浓香形绿茶的原料可以用机械采摘。技术关键是:机械采摘具一定成熟度 (一芽二三叶) 的鲜叶, 这是香高持久、耐冲泡的基础;特殊的晾青工艺, 在释放青草气味的同时, 使叶片的水分得适度蒸发, 在水分蒸发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营养物质的转移, 这个变化不仅使香气成分得到发展, 青臭气减少, 还是形成鲜醇滋味的基础。再就是包揉工艺的引用, 成茶呈颗粒状, 外形紧结, 从而改变了干茶外形的形象。颗粒茶, 便于真空包装, 可延长保质期, 弥补了绿茶不耐贮存的缺点。此外, 在包揉过程中, 由于没有高火作用, 叶色保持原来的绿色, 形成干茶绿、叶底绿、汤色绿, 有效规避了绿茶不绿的矛盾。该项实验虽有一定基础, 但没经批量生产检验, 其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 计划在春、秋季分别进行小批量生产试验。以便完善工艺, 总结经验。

(2) 绿碎茶开发。借鉴烘碎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利用机采鲜叶加工绿碎茶, 突出绿茶的鲜、爽、浓、强、绿的特点。绿碎茶, 易冲泡, 溶解快, 适合会议、接待用。目前市场很少见到, 新产品一旦开发成功, 又会为我省增添新的绿茶产品。主要技术措施:机采鲜叶经适度摊凉, 水分减少15%左右;利用微波杀青, 保持原绿色;利用揉切机揉切成粒;利用烘笼快速去水至八成干, 再用珠茶炒制机炒制。锅温控制为高、中、高, 中间出锅摊凉回软, 出锅前适当拉高火, 最后用烘焙提香机提香。

2机械化加工的推广优势

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 我市茶叶加工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具有以下优势。

2.1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优势

茶叶生长需弱酸性沙壤土, 宜栽植于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山区丘陵地带, 而我市山区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茶叶具有广阔的种植空间。我市是南茶北引的第一批试点地区之一, 天宝镇上官庄一带已有50多年的栽培历史, 具有比较完善的栽培和加工经验。

2.2政策扶持优势

2011年, 泰安市政府制定了泰山茶产业五年振兴规划, 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植茶园、标准化茶园、规模加工企业、茶叶有机认证、茶叶品质提升等项目给予扶持。2011年, 我市上官庄茗海茶叶合作社、木鱼春茶叶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获得泰山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19.8万元;2012年, 徂徕春茶叶合作社有限公司、泉沟镇杨家牌村等3家单位获得泰山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29.9万元;2013年, 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扶持资金72.25万元;2014年, 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扶持资金204.8万元。

2.3技术推广优势

由于我市近两年茶产业发展迅猛, 逐步加大了与山东农业大学、泰安林科所等高等院校的联系, 并与福建安溪佳友等茶机厂、济南隆泰鑫达微波设备厂等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经常聘请专家教授前来进行技术指导, 为茶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市农业局、农机局有专人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 所掌握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处省内领先地位。此外, 新泰已建成石莱镇北官庄、羊流镇朝阳村、天宝镇赵庄村、刘杜镇东赵村4个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标准生态茶园, 发展了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泰市木鱼春茶业有限公司2个精品茶园, 建立了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基地。这些茶园和茶叶生产公司均为我省茶叶生产加工行业的前沿性技术掌握单位。

3推广效益

3.1经济效益

通过示范推广茶叶加工机械化, 可使每公斤夏季茶叶价格提升200元, 每亩可增加收益2000元以上;每公斤秋茶可增加收入100元, 每亩可增加收入1000元。综合经济效益为亩茶园增加收入3000元。

3.2示范带动效应

茶园面积取得了大的突破, 今年新增茶园面积4300亩, 分别是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石莱北官庄、岳家庄涝南村等6个村新植茶园4160亩、天宝镇上官庄等村新植茶园120亩、徂徕春茶叶合作社有限公司在天宝镇赵庄村新植茶园20亩。通过多方引导, 这4300亩茶园大部分栽植白茶、黄茶、正山小种、龙井43等高档品种。

3.3企业的规模化效益

上一篇:数字化互动教学下一篇:拍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