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精选10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1
法律责任制度对于立法实施和立法目的实现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中应对现行立法责任制度进行检视,坚持科学、理性的原则,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法律实施机制转型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实现对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机制
任何法律的实施都需要法律实施机制的科学创设和有效运行。不同特质的法律有不同的实施机制,一般来说,私法和公法的实施机制有明显差别。旨在保护和平衡私人利益的私法,主要依靠主体间的自由博弈使法律得以落实,公共权力很少介入私法法律关系。公法的实施机制带有国家权力强势推行的色彩。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的演进特点对法律实施机制设计带来了不同的视野和思路。没有一种法律单纯依靠一种实施机制,通常采用综合、系统的实施机制,鼓励充分的动机,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来达致法律实施的目的。
从各国立法的具体制度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实施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行政监管模式;二是产品责任模式。
1.行政监管模式的逻辑思路
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实现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监督和管理,利用行政权力的强制作用,规范和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行为合规”或“产品达标”是其基本的执法目标。
行政监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作为“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政府通过立法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设定规则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依靠执法确保主体行为合规。按照这个逻辑,农产品质量安全达不到人们要求时,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强化执法监管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途径。在行政监管模式下,政府是法律实施的主导力量。为了执行法律、实现法律目的,政府需要配置更多的权力,而权力运行的成本由全民通过公共财政机制承担。全民对某种公共产品需求的强烈程度决定着人们的购买欲望,政府的权力因此而扩张。
从法律责任角度看,行政监管模式主要规定执法者责任,以激励和约束执法者认真履行部门职责,保障法律实施。
2.产品责任模式的逻辑思路
产品责任模式从根本上并不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完全的公共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效用是被单个社会成员排他享有的,质量不安全产品主要损害的也是消费者个体的利益。消费者个人应该通过努力并负担一定成本,自力追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这个逻辑,消费者想获得质量安全的产品,就要主动掌握消费安全基本知识、通过消费合同安排尽可能给对方施加更多义务、通过事后的救济实现自己的权利。相反,根据私法中权利义务的衡平,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有产品质量安全担保义务,若违反该义务,应承担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这种赔偿也构成了对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提供安全产品的逆向激励。
这种模式是将农产品归入产品责任法的调整范围,农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一律适用产品责任法的规定,其代表国家是美国、法国。[1]在产品责任模式下,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巨额民事责任的承担来惩戒不法经营者,同时在巨额赔付激励下,消费者有足够的动力去关注质量安全。在这种模式下,与不法经营者做战的主要力量是广大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成本由社会成员分散承担。
产品责任模式对应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违法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民事责任。立法设计主要规定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机制获得救济,同时生产经营者通过赔偿责任的承担受到制裁。
3.两种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属性决定了质量安全责任模式的适用。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私的需求和公共需求,并分别由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不特定的公众安全,属于公共需求,应该由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政府来实现。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实中的物品或服务表现为从纯私人品到纯公共品的连续性,[2]即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并非界限分明,大多产品具有公私二元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公众的安全,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公共需求,但是它更是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者在消费个案中更关心并且愿意支付一定成本来实现的私人需求。
(2)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模式具有实施成本优势。在行政监管模式下,行政权力扩张是强化监管的根本途径和必然结果,庞大的行政执法队伍、高频次的抽样检测产生了巨大的行政成本。相较于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法的实施成本更低。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突出民事责任,利用巨额赔付来激励消费者、惩戒违法者,不法生产经营者必将陷于广大消费者“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3)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模式可减少行政执法负效应。除了巨大的执法成本,执法负效应也是行政监管模式备受责难的弊病。首先,由于行政执法资源有限,无法做到对监管对象的全覆盖,存在监管真空,在现实中也常常是这些真空领域出了问题;其次,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权的强化,在权力运行中寻租等腐败行为成为难以根除的现象;最后,行政监管模式实质上就是将政府信用与生产者信用捆绑在一起,以恢复消费者信心。[3]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损失的不仅是生产者的商业信用,政府公信力也将受到巨大影响。
(4)质量安全责任模式的责任分配更合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和执法中有一个“经典之问”———“合格的农产品是产出来的还是管出来的?”这反映了到底谁应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的问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质疑监管责任的力度,几乎所有的社会不满情绪都指向监管部门。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未能做到对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激励,相反对他们的积极性却是一种伤害。客观上讲,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通常在生产流通中存在着“违法”行为。违法自然要承担责任,这样的归责逻辑具有充分的正当性。
二、产品责任模式的实施条件
产品责任模式和行政监管模式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克服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实施过于倚重行政监管带来的弊端,是值得探索的出路。但是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制度环境。
1.责任主体制度
产品责任模式下,责任主体是基础和关键。每一次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事件都应该由某一个主体承担责任。产品责任模式的制度设计就是帮助消费者便捷地锁定应该为其损害负责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类产品的生产者数量众多,往往又经过复杂、多层次的流通环节,所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体都应该纳入法律视域。就农产品来说,生产者、收购贩运贮藏经营者、销售者等均应该通过立法的规定明确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责任。将相关主体进行登记甚至更严格的准入管理是责任主体制度的必然要求。
2.科学的归则原则
所谓归责,是指在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该依据何种根据使之负责。[4]归责原则集中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还是应以行为人的行为抑或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使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关于归责原则的价值功能,不仅是直接的受损者获得补偿、责任者受到惩戒,更重要的“应该是为避免事故发生提供激励”。[5]
民法上的归责原则通常包括:绝对责任、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这些区分除了反映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平衡外,还与侵权现象发生频次、公共舆论、社会反响等因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需要根据立法的功能和价值追求,确立科学的归责性原则。
3.严密的追溯体系
只有让真正做错了的人承担法律不利益的后果才能产生对农产品质量保障的正向激励,这与救济消费者权利是两个问题。如果单纯考虑消费者救济,只需要根据合同关系让最终销售者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即可。而追溯体系是要求能够溯源追查质量不合格产品的来源和提供者,其核心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控制。
4.有效的激励与制裁
产品责任模式立法实施的主导力量是消费者,对不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制裁主要依赖民事赔偿。充分调动消费者追究不法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以维护他们受损的利益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当然,任何试图救济权利的努力都要支付时间、精力、经济等成本。根据传统民事责任理论,民事赔偿的主要功能在于恢复受损权利,这种考虑,可以避免滥用司法资源谋利的不必要诉讼。但是如果一场诉讼除了救济权利外还有更具公共性的价值,那么给予诉讼发起人一定的激励就是合理、必要的。赔偿法律责任设置的主要目的,肯定不仅仅是责任方赔偿受害方的损失,更主要的是为了使潜在的责任人能引以为戒,将可预见的责任内部化为预防行为,减少事故发生、避免实际赔偿。因此,需要通过更高的赔偿,一方面,有效激励消费者的维权动机;另一方面,也提高违法成本。
5.完善的司法保障
顺畅、便利、公正、低成本、高效率的司法体制,是产品责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消费者树立对司法的信心,并且大幅降低提起诉讼的成本、缩减诉讼程序的繁复、提高裁判执行的效果,才会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模式转型的质疑与突破
产品质量责任“看起来很美”,然而,社会制度的选择,并非逻辑上的简单论证。理性论证的最佳方案,不一定是现实的最优选择。制度必须植根于它的现实土壤。产品责任模式的转型从实施难度和实际效果上受到了质疑。
1.被高估的困难
(1)管理成本和难度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在于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应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主体管理作为质量责任模式的基础,是立法坚守的基本前提。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高度分散,有限的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无力展开对生产者的全面监管。因此,现行立法没有设定对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控制制度,也没有设定法律责任。
(2)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冲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一条规定: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因此,如果对农业生产设定更多条件,实行严格管制,必将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客观上会造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可能增加农民负担。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大社会关切,几十年国家政策改革的导向,就是更充分地保障农民权益,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权利,不断减轻农民的负担。如果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进行主体登记管理,必然增加农民负担。
(4)实际的赔偿能力。基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高度分散、农业生产者普遍规模偏小,责任能力较弱,即便是设定了对消费者有足够激励性和对违法者有足够震慑力的高额赔偿,在实际执法中的作用也是令人担忧的。当责任大到完全超出客观承担能力的时,这种责任就形同虚设了,由此设计的制度体系也会趋于失灵。
2.困难的分析及克服
(1)合理界定登记备案管理的口径。现行立法没有对分散农户的主体管理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管理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业态规模化程度已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进一步聚集的态势。这一点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上可以得到佐证。此外,信息化技术也极大丰富了主体控制的手段,降低了登记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随着法律规制手段的进步,实现对主体的源头控制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例如可以将产品质量主体监管的职能适当下放,在乡镇一级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派出机构。这样就缩小了单位监管机构的监管口径,降低了监管成本。
当然对于农户“自产自用”或少量用于零售市场销售的农产品生产是否需要登记,笔者的观点是否定的。目前的农产品市场的现实是,这种生产和销售方式所占的比重极低。有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农产品消费的70%~80%是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6]100%的安全是做不到的,只要能将主要的部分纳入规制视域,就可以做到基本不出大的安全事件。
(2)市场分担管理成本。要将高度分散的农户生产监管起来,哪怕只是简单的登记管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收取登记管理费用,必然增加农民负担。笔者认为对于产业化或市场化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经营主体,适当承担一定的监管成本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这种监管实际上是政府信用注入,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一定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者可通过价格机制将成本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作为最终获得严格监管的受益者,应当为其所追求的质量安全目标支付一定成本。此外,主体登记管理在范围和强度上采用渐进加强的方式,可以把监管成本在较长时间内分摊。
(3)流通环节索证倒逼———化解对抗的技巧。如果从生产源头强制推进生产经营主体登记管理,可能引起生产经营者的激烈对抗。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采用流通环节索证倒逼的方式来推进农产品生产登记制度。首先,强化消费者的“看标识证”意识,培育和提升标识的市场价值;其次,强化农产品流通中的标识管理,确保标识不断档;最后,严格要求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入市(主要是指进入批发市场)必须提供生产经营者登记证明。这套机制不是用行政的强制力量完成市场主体登记,而是利用市场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登记,完全是市场条件下提升竞争力的自觉选择。
(4)提升赔偿能力的两种途径:促进产业化和责任保险制度。高度分散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一旦发生事故,其赔偿能力极其有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流动摊贩农产品,享受其低价和便捷的同时,也应承受其可能的风险。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小农生产经营支撑的销售方式终将逐渐自然淘汰。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赔偿能力。当然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其“资产专用性”就大大提高,规模生产主体通过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提高其“资产专用性”程度。当投入巨大,转产和逃跑相对困难或不划算,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会损失巨大,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考虑长远利益,做好自我约束。保险是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制度性安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消费者的求偿权可以较好得以实现。
四、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
由于过度依赖行政力量的体制传统,从实施机制上看,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上是行政执法法。现行立法中缺乏产品责任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1.主体管理覆盖不全
受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主体———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提出强制性要求,加之个体农户也无需进行工商登记,因此我国政府各部门管理生产经营主体通常使用的手段,如主体登记、资质许可等,目前对个体农户均无法应用。由于主体管理覆盖不全,导致责任主体规定欠缺。
2.行为合规与产品达标的模糊
由于主体管理覆盖面的缺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的主要路径不能因循主体管理的惯常思路,必须沿着产品管理的线索进行设计,跳过直接的主体行为控制,主要通过产品管理间接调整主体行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的难度。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也规定了农业生产主体的行为规制,例如立法第24条(生产记录)、第25条(投入品使用)、第26条(自行检测)、第28条(包装和标识)等条款。那么“行为合规”、“产品达标”的欠缺哪一标准是追究民事责任的条件?在司法实践中是个问题。
3.可追溯性不强
可追溯性是指一旦发现农产品存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安全问题时,可按照从原料上市至产品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逆向梳理流通过程,查找源头的可能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责任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到管理能力、追溯技术、追溯成本、消费者对追溯成本的承担意愿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不强。
4.责任偏轻,体系不科学
由于在法律实施机制上对行政执法的过高依赖和期望,现行立法中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缺陷。
(1)法律责任规定简陋。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法律责任的规定共十二条(第43条至第54条),这些条款中第43条(监管人员责任)、第44条(检测机构责任)、第45条(环境责任)不是针对生产经营者的;第53条是刑事责任,相当于其他责任的兜底。真正关系到生产经营者责任的仅七条。
(2)责任设置偏轻。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46至第52条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主要是行政罚款,一般额度在二千元以内,最高额度为二万元。这种额度设定不仅缺乏弹性,而且与其他立法(如《环境法》、《食品安全法》等)相比,额度较低,对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
(3)民事责任语焉不详。由于农产品消费明确被排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食品安全法》也仅包括部分食用农产品,农产品消费能否主张“多倍赔偿”没有明确法律依据。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
1.明确主体登记制度
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登记管理是强化行为监管、落实产品责任的基础性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必需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建议立法中增加“农产品生产经营实行登记管理,从事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的经营者应当进行登记。”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经营性的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行为才需要进行登记,这种对管理口径的缩小,不仅考虑到管理能力和成本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
2.完善质量标准与行为标准
在当前形势下,单一的产品达标与行为合规都不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一方面,应从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目标出发,强化末端控制,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努力做到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销售;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生产中的技术操作规范,确保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行为标准,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提供有力支撑。将“行为合规”和“产品达标”相结合,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为生产经营者承担责任提供正当性解释。
3.强化追溯体系
责任追溯主要通过流通中的标识制度和购销台账制度实现。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生产者证明”和购销台账制度,表明产品来源、记录产品流向,并保留一定期限。此外,鉴于目前相对集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追溯体系中可以通过批发市场末端倒逼方式,推进主体登记。即规模经营主体要求所有进场的农产品必须附有经登记的生产者证明。
4.强化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应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的核心形式。立法中需增加民事责任的内容。首先,明确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为实现通过民事责任惩戒不法者和激励消费者的功能,应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制度,规定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向消费者支付相当于其实际损失若干倍的赔偿金;其次,证明责任的分配,产品不达标,就由生产者对行为合规性进行证明,否则就推定不合规。生产者或销售者因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应完善民事责任的实现手段,例如将行政处罚依据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证据;鼓励生产经营者参加产品责任保险;明确公益诉讼和集团诉讼的适用等。
参考文献
[1]李玉文,胡钧.我国农产品质量立法探析[J].法学,2003,(05).
[2]李增刚.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1-09-16.
[3]窦竹君.功夫在法外: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实施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2).
[4]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著,施少华,姜建强等译.法和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3
1概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着百姓的生活,更关乎着国计民生。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无论是直接消费还是间接消费,对产品质量安全十分关注,而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除了生产者所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义务外,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生产者对利益的诉求会致使其忽视产品质量安全,为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使市场稳定得到维护,就需要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来进行约束和把关。让真正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将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拒之门外。合理有效的监管,能够保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消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损耗,以及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同时,也让农民的利益和市场安全得不到保障。虽然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其生产周期较长,而且环节较多。一个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的餐桌上,要经过产地环境、养殖收割,然后初步处理进入储藏运输环节,这又涉及到产品的保鲜、包装、存放等环节。在繁多的环节中,会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危害因素也较多,加上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方式较为分散,生产的规模普遍较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面向销售市场等,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增加了难度。也使农产品易存在由于种植环境受污染而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此外,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超标问题也较为突出。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是一种统一管理之下的部门分割结构,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几个行政机构监督管理工作。虽然体系实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针对现在市场上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解决不够完善与处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在监督管理的领域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和空白区。在日渐完善的监管体系下,存在着农业生产标准化进度滞后,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效果。部分地区存在现有的农业检测机构难以满足其监督工作需要的情况,而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也使得监督管理的实时检测和处理问题的难度加大。由于实际农产品的经营分散,导致了监管的实际操作难度加大。对安全意识的宣讲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够,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薄弱,而分散化的经营也难以使产品有统一的规格标准,使得标准的推行难度大,准入准出的实现也较难,执法处理也难以直接指向源头。起步较晚的基层监管也让监管队伍的力量较为薄弱。监管人员的经验积累,素质的高低,政策法规水平都是制约监管的现实因素。此外,设备跟不上,技术达不到都成为了制约基层监管的因素。体系日渐完善的背后,存在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度不够,监督管理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理顺。协调度不够造成了资料不能共享,也导致了各自职能不清,责任承担不清的问题。
4 对加强监管的思考及对策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涌现,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繁多又使得监管存在难以细致到位,此外还有分散经营的现状带来的监管标准难以推行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纳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反思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必须对问题重视并加以处理,改善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化解影响监管实行的阻碍,完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此,应当坚持做到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既重视当前,又放眼未来,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也要对源头性的问题进行关注和解决,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处理。针对农产品生产的长期性,应当做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出现相结合,并以预防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为先,加强对风险的检测和隐患的排查,对问题出现的趋势和规律有预判能力。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基层起步晚,因此要加快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下移工作重心,落实地方的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而各个部门之间也应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各项保障来提高质量,使各个部门相互协助,资源、信息共享,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此提高对问题的处理解决能力,完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面对分散化经营,造成的生产经营标准难以推行问题应当首先明确,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进行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基础条件,因此对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基础也是必要性条件。要使标准推行,就使推行的标准针对农村的生产经营实际,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充分发展进行鼓励和引导,对销量大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制定相关生产标准,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制定合理的监测和检测体制,从源头把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面对源头多样的农产品,要借助市场监督,建立源头可溯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动态型监控,及时、准确把关。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逐依进行解决,突破,使监管的实际操作得以实现,使监管产生实际效果,真正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安全可追溯。
5结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是关系民生问题和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使监管具有针对性,并能有效进行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要求监督管理具有实际针对性,并从基层抓起,层层推进;各部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职责明确;监管标准合理准确,针对实际情况;监管达到源头可追溯,环环俱到;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监管人员执法行为准确有效;完备基层监管所需的设备,提高产品监管检测技术;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治,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从源头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关注和改善农产品养殖种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避免源头污染的出现;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避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流通。
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对消费对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消费对象,其质量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消费者的直接诉求,也是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和市场稳定的职责所在。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当提高相关意识,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而相关职责部门,则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体系化及不断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标准下,认真履行相关责任,确保职责的实施和监管效果的达到,从源头预防,到市场可追溯,全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玲,盛松华,温少辉.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4):18-21.
[2]陈书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产品质量管理与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篇3
秦皇岛际华三五四四鞋业有限公司
产品质量管理与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执行《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公司全员质量意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企业所属各单位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企业所属各级管理人员,应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宗旨,坚持“质量至上,用户第一”的原则。加强对产品质量或服务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章职责和任务
第四条质监部是公司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公司总体质量水平和服务目标。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程序。
三.检查、督促、指导所属各单位产品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四.负责企业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认定、协调、处理等。
五.负责有关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投诉的调查和处理。
六.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企业所属各单位是质量管理的实施主体,产品质量不仅仅是 1
技术、质监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员的事情。只有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在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企业所属各单位行政一把手是质量第一负责人,其他管理人员是质量主要负责人。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产品技术质量标准,检验、验收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原材料使用管理制度、生产和设备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人才(人员)招聘培养制度、市场销售管理制度、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奖励制度、产品检查、验收制度和产品质量保护制度等。
三.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第六条为抓好产品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内控体系运行有效,向顾客提供放心满意的产品,企业所属各单位应抓好以下工作的落实:
一.各单位一把手对本单位生产的产品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按企业质量手册规范操作。按程序运行。定期进行内审和外审,为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实物质量和服务质量提供资源保证。把好原材料进厂和使用关。监督采购部门严格按标准采购原材料。
三.抓好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内控质量保证体系,强力推进质量责任制管理,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保证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四.严格按标准规范和订购方要求组织生产,正确处理好产量与质量、服务与效益的关系,保持均衡生产和优质服务,鼓励全体员工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小改小革等发明创造,推动工艺,技术方面的改进,强化设备管理和设备检修工作,确保设备运行正常,符合质量体系
要求。
五.定期召开质量工作会议,分析、解决生产工艺及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不断完善工艺控制和质量检验程序,健全质量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组织好质量检验、化验工作,严把质量关,监督进厂原材料质量,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六.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指导、监督技术工艺的执行情况,提高工艺执行率,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按照产品标准或规范制定企业内部标准和满足标准规定的工艺规程及技术措施。
第三章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七条出厂产品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军队标准(规范)、企业标准或用户标准(订购合同)。
第八条 所有出厂产品必须逐只逐双检验,按有关标准规定出厂。
第九条 对检验合格待出厂的产品,要定期抽查复验,以保证出厂产品合格率。
第十条 对有内在质量要求的产品,按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物理检测,所检测项目的数据一定要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否则不准出厂。
第四章 质量事故、质量损失处理原则
第十一条质量事故的处理原则
一.质量事故处理原则是:对已发生的质量事故及时查明原因,制止不良品的连续生产,并分清责任,采取措施,防止类似质量事故的重复发生。达到减少或杜绝质量事故,减少质量损失之目的。
二.处理质量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分析不清原因不放
过;查不出责任不放过;定不出有效措施不放过;对责任者不追究不放过。
第十二条质量事故的调查由质监部牵头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要对事故经过,经济损失以及对企业品牌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质量损失的处理原则
一.处理质量损失时应先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其次要分清责任,落实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
二.对已发生的质量损失要做出分析、判断,计算出质量损失的数据,并将数据分解到造成质量损失的部门及个人,同时还要预防此类质量损失的再次发生
第五章 内部质量损失的调查、认定及处罚
第十四条一次下机合格率、产品检验准确率和待出厂产品合格率指标。根据《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中的要求,上述指标确定如下:
一.一次下机合格率指标:
胶布鞋类成品:≥90.0%。
二.产品检验准确率指标:
胶布鞋类成品:≥96.0%。
三.待出厂产品合格率指标:
企业所有待出厂产品合格率:100%。
四.次品率、废品率指标:
胶布鞋类成品废品率:≤0.5%。
胶布鞋类民品成品次品率:≤0.5%(企业内部暂定)。
胶布鞋类军品成品次品率:≤5%(企业内部暂定)。
第十五条内部质量损失的调查、认定。
一.内部质量损失定义:组织内部的过程和活动所造成的损失称为内部质量损失。凡不能完成本实施细则第十四条之规定的,视为发生内部质量损失。
二.发生内部质量损失后,质监部应立即启动质量评价机制,分析造成质量损失的原因,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质量考核相关规定。
三.主管技术质量的公司领导将随时关注解决质量问题的过程及结果。必要时可组织人员公关,尽快解决技术质量问题。
第十六条内部质量损失的处罚
一.发生内部质量损失后,质监部应根据相关质量管理规定,分解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上报公司领导,经批准后落实实施。
二.到年终凡达不到第十四条质量指标要求的:
1.主管技术、质量的公司领导各扣罚1000至2000元。
2.技术研发中心、质监部、相关部室及车间主要领导各扣罚500至1000元。
3.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将根据情况扣罚。
第六章 外部质量损失的调查、认定及处罚
第十七条外部质量损失的定义:由于本组织的产品给顾客的活动或过程造成的损失。
第十八条发生外部质量损失,公司要及时派人去处理,根据质量损失的大小及处理结果,及时上报集团公司企业管理部,并按事故情节轻重
对质量损失第一责任人做出处罚。
第十九条发生批量质量退货、索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弄清事实,分清责任,在公司内部通报批评,总罚金3000元,分别落实到人。
第二十条发生批量质量退货、索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弄清事实,分清责任,总罚金2000元,分别落实到人。
第二十一条发生批量质量退货、索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的,弄清事实,分清责任,总罚金1500元,分别落实到人。
第二十二条发生批量质量退货、索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3万元以下的,弄清事实,分清责任,总罚金1000元,分别落实到人。
第二十三条在由订购方组织的首批产品质量验收中,按每一个品种计算:第一次验收未通过的给予相关质量第一责任人1000元/次的处罚;第二次验收仍未通过的,给予相关质量的第一责任人2000元/次的处罚。并对质量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在追究质量第一负责人责任的同时,必须相应追究主要责任人及直接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克服姑息、迁就、得过且过的错误倾向。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实施细则是根据《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而制定的。
第二十六条该细则的试行时间为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在此时间段,根据运行情况,需修改时,报请公司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修改。过了试行时间后,便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4
责
任
书
雪野旅游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二〇一三年一月
雪野旅游区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目标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各级农业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雪野旅游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与雪野镇人民政府特签订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责任书。
一、组织领导
1、雪野镇要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雪野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雪野镇对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总责,雪野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将监管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细化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精细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2、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雪野镇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3、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二、体系建设
雪野镇要成立经编委批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按照农业部每个乡镇监管机构“至少要有2-3名专业技术人员、2-3套测
速仪器、1间检测用房以及督导、巡查、抽样、办公的设施设备”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充实监管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强 化素质培训,尽快形成监管服务能力。对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 进行全面培训,明确职能和职责,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标准化和三品认证规划完成情况
按照《山东省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建设规划》要求,2013年雪 野镇要新建标准化基地1.0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地1.0万亩。
四、农药经营监管
1、继续组织实施农药、化肥、种子等重点农资的专项整治,巩 固农药经营“两项”制度和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成果。认真开展 春、夏、秋等农资使用高峰专项打假行动,排查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 隐患,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每一项整治行动都要有方案、有组织、有部署、有督查、有总结,全面完成预期目标。
2、雪野镇要全部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制度,确保每一个 农资经营单位都有一名监管责任人,辖区内农资经营单位100%建立 “两帐两票一书一卡”制度,农资经营单位销售农药100%实行实名 制,没有销售禁用农药行为。
五、例行监测
雪野镇要开展4次以上瓜采果食用菌风险监测,并全面开展农残 速测。对省、市的风险监测合格率要达到100%,监督抽查合格率要 达到98%以上。
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雪野镇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细化操作手册,将应急处置措施细化到单位、落实到岗位。建立反应快速、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问题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强化本辖区内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七、培训与服务指导
制定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有培训人员签到记录、培训资料,发放明白纸,标准化技术规程等相关资料,有签收记录,并建档保存。
八、工作交流
雪野镇要每个月至少编印2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定期交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经验、做法,并力争被省厅或市里采用。
雪野旅游区社会事务管理局签 字
雪野镇人民政府签 字
行政村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 篇5
为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消除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隐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XX镇人民政府与各行政村签订本责任状。
一、安全目标
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在农产品生产中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严格农业投入品安全间隔期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级部门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
二、安全责任
1、根据相关单位要求,向农产品种植户推荐和推广使用国家和相关部门推荐使用的农药,严禁违禁农药使用。
2、与本辖区农产品种植户签订安全用药承诺书,并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一线,掌握、了解用药情况。
3、根据本村实际向农户做好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指导培训、监督等服务工作。发现使用违禁农药,及时向镇政府或上级相关部门汇报。
4、使用违禁农药造成中毒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要给予严肃处理。
5、积极组织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和镇政府开展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本责任状一式两份,镇级人民政府一份、行政村一份,责任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XX镇级人民政府(盖章)负责人:
村村民委员会(盖章)负责人:
年 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6
随着电力系统中非线形负荷的大量增加和时变性电子装置的大量应用,由此带来的谐波和无功问题也日益严重,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一般办公楼宇、医疗机构、通信机房、公共设施、银行金融、 生产制造、水处理厂的配电系统中的谐波电流含量可达15%~35%。
TEDRI系列电力有源滤波及无功补偿装置(APF/SVG,220V-690V 50A—2400A),是一种用于动态抑制谐波、无功补偿、降低三相不平衡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通过对装置输出电流及电压相位的控制,对电力系统的网络参数和网络结构实施灵活、快速的控制。它能够对大小和频率都变化的谐波进行动态跟踪补偿,从而减少设备和线路的电能损耗; 从感性到容性的整个范围进行连续的无功调节,快速补偿系统对无功功率的需求,从而抑制电压波动、提高功率因数并增强系统稳定性。具有响应速度快、补偿无功连续、损耗低等优点,抑制谐波范围可达2~50次,谐波滤除率85%以上,产品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适用范围Scope of Application
电力有源滤波及无功补偿装置应用范围广泛,在医疗、电弧炉、电力机车、整流、变频、工频及中频感应加热、高频感应加热、焊接、低压大功率电解、电镀、电弧炉等混合负载现场改善电能质量和节能效果十分明显,使用后可节能5%~8%,降容减少变压器、断路器、电缆等投资,保护设备,提高生产率和连续供电时间,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性能特点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实时采集电力系统数据,实现自适应动态在线检测,充分并合理利用能源;
改善电力品质因数,对电源进行无功补偿的功能,从感性到容性的整个范围进行连续的无功调节。达到快速补偿系统对无功功率的需求,可将功率因数强制补偿到0.95以上,具有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功效;
对谐波、浪涌冲击、闪变等诸多电能质量问题同时进行改善,减少能源的附加损耗,从而有效提高电能的质量;
设备与系统并联,运用简单、灵活,具有良好的诸如变流器过流、过热、电源过载、过压等保护功能,运行安全、可靠、稳定,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工业现场的要求;
上位机HMI显示功能,可显示天水电传TEDRI系列设备的电流有效值和补偿前后负载的电流有效值、电压有效值、有功功率、电流基波值、电压基波值、无功功率、电流谐波值、电压谐波值和视在功率等一系列电气参数;
采用个性化设计,量身定制,容量选取灵活,最大容量可达2400A,可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地址: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廿铺工业园22号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7
长期以来,公司坚持倡导“负责任地做产品”的企业文化,培育政治思想好、文明素质高、职业素养优的职工队伍,有力推动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公司先后获得“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建设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育“负责任地做产品”的文化理念
永济电机公司认为,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肩负着“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负责任地做产品”是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作为向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提供核心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公司始终把培育“负责任地做产品”理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实践活动,把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公司颁布了《企业文化行动纲领》,提出以“负责任地做产品”为核心,打造新动力、塑造新品质、创造新价值。在产品研发中,集40余年的电传动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与世界顶尖公司携手合作,致力于电气传动及控制系统、新能源动力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和工程机械等领域提供安全、高效、清洁、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在产品生产中,激励员工钻研技能、认真做事、真诚服务,恪守工艺流程、技术规则和标准,精心研制每一件产品;在市场营销中,信守“诚信、创新、发展、共赢”的经营思想,坚持稳健务实的经营风格,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改进品质管理,不断为社会、股东、员工和合作伙伴创造新价值。
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使责任创造价值这一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一是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安全生产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50余期,培训职工上万人次。二是通过编写宣传提纲、党群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引导职工增强质量赢得市场的意识。三是编写《职工手册》《品质与诚信,质量与生命》漫画集等质量文化丛书,录制质量管理电视专题片,组织职工学习,提高质量观念。四是开展案例教育,将典型质量问题汇编成案例库,做成展板,组织职工观看讨论,举一反三,查找不足。五是举办征文、演讲、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美术展览等活动,增强员工的质量责任感。
公司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落实在“负责任地做产品”上。积极开展以“讲学习带头树立质量工资管理理念,讲规范带头生产优质产品,讲诚信带头践行诚信质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三带头”活动,开展争创“党员创产品质量免检免验岗”“党员全员岗位诚信承诺”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个党员都对“负责任地做产品”做出庄重承诺。目前已有50%的操作岗党员获得“免检免验岗”称号。在党员带动下,争做“金牌岗”蔚成风气。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负责任地做产品”理念深入人心。在生产制造现场,员工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质量格言随处可见:“产品即人品,做事先做人”“态度决定行动,细节决定品质”“没有质量的进度等于零”“找借口只会失败,找方法才能成功”“先看质量干得好不好,再看数量干得够不够”“争做能工巧匠,打造精细文化”等等,强烈的质量理念时时警示职工养成良好作业习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实施诚信敬业的管理方法,把“负责任地做产品”落实到工作岗位
“负责任地做产品”理念的核心,是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道德的统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永济电机公司的做法是,创新管理模式,把“负责任地做产品”理念融入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职工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公司积极探索将诚信敬业精神、产品质量品质与薪酬分配挂钩的管理模式,推出了“质量工资”三阶段管理办法。一是质量工资推广、普及阶段,包括“自主申报、自我评价、差异审核、完全公示”,将质量工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贯穿到各生产单位中;二是管理提升阶段,包括“分等分级、优质优价、递延支付、信誉保障”,进一步引导和激励职工追求高品质,明白干一次优等品不行,只有每一次都干优等品才行,并同步对职工荣誉实行累积效应;三是全面提升阶段,包括“整机质优、团队作战、分配转换、文化形成”,强调由个人关心质量转化成整个团队重视质量,激发职工集体荣誉感、团队责任感,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形成一种永续的激励机制。
质量工资管理是倡导诚信责任、突出正向激励的管理模式,核心是优质优价,精髓是构筑诚信体系,技术基础是分等分级,管理基础是用数据说话,评价标准是刚性标志即实物质量,结果考核全部公示公开,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受到职工欢迎。质量工资由职工自己申报、自己承诺、自己对成果进行检验,同时让别人对自己的诚信度作出评判,通过免检免验岗、金牌岗、星级员工等来体现信誉的等级。通过提高意识——持续改进——养成习惯——形成氛围——升华成质量文化的过程,变“要我干好”为“我要干好”,变“要我负责”为“我要负责”。线圈车间职工李翠艳说:“走过质量工资的三个阶段,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做优质品是一种光荣,负责任是一种美德。”
以激励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了以质量、收入、资质为主要评比标准的职工荣誉制度,增强了职工团队责任感。公司把这一管理方法推广到设计、工艺、质量、采购等相关职能部门,使“负责任地做产品”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实行产品的“全程服务、全程负责”。
开展诚信敬业的实践活动,提升职工“负责任地做产品”的能力
“负责任地做产品”不仅需要负责任的敬业精神,还需要职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保证。多年来,永济电机公司按照依靠人、培养人、成就人的思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努力建设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职工队伍。
公司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持续提升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实施中长期和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进行公司、单位和班组多层次的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培养各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2006年以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700余人。
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搭建职工提升技能的平台。从2001年起,每年开展“岗位技术能手”比武,每两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职工。建立了一整套培训、考评、选拔、激励机制,对取得优异成绩和被评为劳动模范、工作标兵等荣誉的职工,给予晋升岗位工资和职业技能资格的奖励。2006年以来,有两名职工先后获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冠军,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公司坚持多年开展“三改进”(改进工艺、改进操作方法、改进工装工位器具)和以交流操作技能为主的“职工周末讲坛”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每年在1 000余项改进成果中评选出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并以职工名字命名。
公司不断夯实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基础,推进“负责任地做产品”的良性循环。从2009年起,实施“大培训大练兵”工作,学习实践 770项作业指导书,涉及1 062个工序,涵盖了产品的所有加工过程,直接生产工人持证上岗率达100%。
“负责任地做产品”作为一种理念在永济电机公司被广泛认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管理机制得到有效执行,其实施过程具有群众性、实践性特点,已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和职工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成为企业文明创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产生了良好效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8
2000年2月15日,某民政制罐厂(以下简称制罐厂)与黄某某个人签订一份《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双方就各种规格型号的铁皮空罐的供货、产品质量标准、单价、数量等进行了约定。2002年,制罐厂起诉黄某某,要求支付未付货款及运费181929元,被告答辩称,虽然双方签订了合同,但原告并无履行交货义务,因此也无付款义务。法院经审理查明并判决:双方合同签订后,被告于同年3月14日、4月6日、4月14日向原告发送发货传真,指定产品的规格和数量,原告按被告的指定将货代运发往山西省某罐头食品公司(以下简称食品公司),后该食品公司有发一份对帐传真,对部份产品质量提出异议,因此被告关于原告未履行交货义务的主张不能成立,至于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被告未作主张,且对原告提供的有关这部份内容的证据予以否认,可视为其自愿放弃权利。据此,2002年11月一审人民法院判决原告胜诉,被告不服上诉,二审人民法院维护原判。
2003年,食品公司在山西省以产品用户身份向人民法院起诉制罐厂,认为由于制罐厂生产的空罐产品存在缺陷,导致其使用该空罐制造出的罐头食品不合格,被出口商退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要求制罐厂赔偿。山西省某市一审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认为,本案原告提出的是产品责任纠纷,不同于前述案件中的产品质量纠纷,被告代理人提出的根据一事不二审其不应再受理本案的主张不能成立。被告生产的597#空罐,容积未达合同相对方黄某某要求的200克容量标准,其产品存在明显缺陷,食品公司作为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据此,判决被告赔偿因其产品容积不足缺陷给原告造成的经济损失。
对这个案件,我们认为需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食品公司与制罐厂是什么关系? 第二,后一案件的性质是什么? 第三,如何正确区分产品质量纠纷与产品责任纠纷? 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一 食品公司与制罐厂的关系
为方便描述,我们将2002年制罐厂诉黄某某的诉讼称为“货款诉讼”,将2003年食品公司诉制罐厂的诉讼称为“产品责任诉讼”。
在货款诉讼庭审时已查明,被告黄某某是食品公司的股东兼法定代表人,当时原告代理人曾提出该合同的主体问题,应追加食品公司 1 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因为供货合同虽是黄某某个人所签,但黄某某是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货经其指定发往食品公司,已支付的货款也是由食品公司帐户汇入制罐厂帐户,涉及到表见代理问题。但法院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追加,才导致了产品责任诉讼的出现,产品责任诉讼出现后,已经由生效法律文书既判力确定了的事实是制罐厂的合同相对方是黄某某个人,非食品公司。
据此,若本案是合同纠纷,那么只有合同相对方黄某某才有权利起诉制罐厂,食品公司的合同相对方是黄某某个人,作为合同相对方,其只应起诉黄某某。
作为用户,我们认为食品公司也称不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产品的用户,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由该规定可见《产品质量法》所保护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食品公司购买空罐并非是自身生活消费需要,而是加工制造罐头食品的生产需要,其购买行为不符合消费者特征,依法不受《产品质量法》调整。
因此,食品公司起诉制罐厂不符合主体资格。二 一审判决认定本案属产品责任纠纷定性错误。
产品责任是因指产品有缺陷所导致的特殊侵权责任,构成产品质量责任需具备:产品存在缺陷、有损害事实存在、损害事实是由产品的缺陷所致等构成要件。从本案的事实上看,制罐厂的产品根本不具备以上构成要件。
1、制罐厂生产的产品不存在法律所规定的缺陷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该规定表明,一所谓的产品缺陷是指一种不合理的危险;二这种危险危及人身、财产安全;三判断这种危险的标准是:在国家和行业对产品有安全性标准的情况下,依法定标准,产品无国家、行业标准的则应保证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而在本案中,制罐厂生产的597型空罐即使存在容量达不到200克的要求,也不存在具有危及人身、他人财产的不合理的危险,其不符合规格要求并不属我国《产品质量法》所指的缺陷,因而不属《产品质量法》调整的范围。
2、本案不存在人身、财产的损害事实。
产品责任中的损害事实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其中的财产损害并不是指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即购买该产品所付价金的损失或产品卖不出去的经济损失,而是指该缺陷产品危害了该产品以外的财产安全,如产品爆炸导致电视、冰箱受损。而本案显然不存在此种损害事实。
3、本案不具备产品责任特殊侵权的因果关系。据上述,本案并不存在法律所规定的产品缺陷及损害事实,因此,产品不符合规格与被上诉人的被退货之间更不可能存在产品责任方面的因果关系。
三 应正确区分产品质量纠纷与产品责任纠纷。产品质量纠纷是合同纠纷,产品责任纠纷则是因侵权行为引发的纠纷,二者有着质的不同。表现在:一产品质量纠纷是因产品不符合标准而引发的纠纷,产品责任纠纷是因产品存在缺陷致人身、财产受 损而引发的纠纷,简单的讲,有缺陷的产品肯定质量不合格,但产品质量不合格并不等于产品存在缺陷;二产品质量纠纷的损害事实是产品自身的价值损失以及所引起的其它间接损失,而产品责任的损害事实是人身伤害或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的损害;三产品责任的致害原因是物件而不是行为,是产品本身存在安全方面的缺陷而致害人身或财产,而产品质量纠纷致害的原因是行为,即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违约行为致另一方受损。
就本案而言,一审判决认为上诉人所生产的产品“容量达不到200g的双方约定要求”系“其产品明显存在缺陷”,“原告食品公司,因其产品存在容积不足的缺陷,导致其597#空罐的容量达到到200g的要求,外商退货,造成其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对照以上区别,该判决显然是有意混淆了产品质量纠纷与产品责任纠纷两种法律关系。
加强责任意识提升产品质量 篇9
离扬子厂整合到本部来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期间经历了人员竞争上岗、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活动。现在我们厂蓬勃发展,日益兴旺!随着产销量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升就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
但怎样才能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呢?
首先,我们要在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产品是人做出来的。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排在第一位。人决定质量,因为产品是我们每一个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我们的技能经验,凭我们的智慧、身体管理各设备、工具将零部件生产并组装出来。所以说,人是生产的主体。只有我们加强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才会努力去提高我们的劳动技能和素养,我们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才能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质量在我心中,其实就是这种责任心的体现。那么,严把质量关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要对我的岗位,对我的产品负责。坚决杜绝将不合格的产品流到下道工序。如果在我这里出现了问题或没有检查出上道遗留的问题而继续生产,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拿我来说,我在下料组工作,我就要会对各车型尺寸进行合理的排料。在下料时,努力提高我的剪切精准度。不能下错了板材,否则既误工误时,又浪费了料。所以我要时刻意识到我的责任,来保证我的下料质量。
其次,我们要遵守工艺章程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生产,对我们所使用的设备、工装进行维护保养。对于设备上的缺陷要及时排除,杜绝大批量废品的产生。像我生产的设备主要是剪板机和折弯机,如果我不按照剪切和折弯的工艺生产,就会对设备造成超负荷和破坏性的影响而使设备精度不准或故障损坏。那么所下的料就会有很大的偏差或毛刺。折弯时同样也会有角度不准或尺寸不一致的现象。
再次,我们要加强我们的自检和互检的力度。我们要对我们的首件进行检查,如果不正确应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大批量生产时无不合格品。同时我们要发挥互相监督和互相提醒的作用,这也间接体现出了我们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加强了我们的责任心并拥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件、每一批次产品都能负责。那么我们就能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也就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质量永在我心”了。
谢谢!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做法;沛县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42-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大计。沛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质量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事关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型化和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甚至事关农业现代化。沛县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2010年省档案局在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沛县列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唯一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难逢良机,责成县委办、政府办牵头、县档案局、县农林局组织实施,县环保局等职能单位配合,在全县展开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管理体系工作。市档案局对此也十分关注,进行精心指导,取得预期效果。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的运转做法
1.1 档案运转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是成立强有力班子,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有效运转。县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操作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档案运转制度,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与完整。县领导小组定期召集相关单位会议,听取部门和镇区、企业工作汇报,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梳理解决难题。三是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特派员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的真实性。各参与单位定期派员下基层形成制度,特派员负责对挂钩共建单位的档案工作督促指导和协调服务。主要包括挂钩共建、跟踪服务,推行首长问负责制。与此同时,县档案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对挂钩单位定期寻访和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积累材料,形成档案,以便决策领导者和科技人员利用档案和科技材料指导生产实践。四是紧紧依靠农业主管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档案工作人员,确保农业档案的合理与可靠性。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运转的技术保障,确定档案工作基本模式 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的实施及其成果,必将有力推动沛县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将有力提升沛县农产品境内外的竞争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工业附加值必将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加工新型工业化。笔者认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及其管理体系不能忽视技术保障,沛县已经做到并正不断改善,主要有以下6个“建立”。
1.2.1 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模式 (1)从源头入手,指导参创单位健全生产和管理制度,实行全程质量跟踪与控制。(2)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用标准化改造传统农业。在总结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开展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地方标准。在此基础上指导参创对象及时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积累科技文件材料、建立科技档案,将农业科技档案作为生产增效的助推器。
1.2.2 建立农产品身份证制度 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名牌产品的标志档案。凡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都加贴防伪标记、认证标签。确保农产品“身份”有档可查、便利查询、安全使用。
1.2.3 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产品质量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记录档案,为商检、质量技术监督、环保、食品监督、卫生等管理部门提供督查的原始依据。如徐州大丰食品有限公司是自主出口外向型企业,主要生产以优质黄桃为主的系列罐头,针对该公司特点,建立了原料(主要是黄桃、苹果)生产基地的生产档案(包括客户档案),直到销售环节的产品质量追溯档案。这种全程档案的建立,为产品的出口创汇增加了强劲的竞争力。
1.2.4 建立健全重大农产品质量事故的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了重大农产品质量事故的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专门下发了《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设置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全面提高了农业系统应对事故的能力。
1.2.5 建立农业污染源档案 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工作,由县环保局和县农林局建档,并将档案工作纳入污染源普查工作规划,同时建立了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实行农业生产基地选址环境认证制度和备案制度,只有土壤和肥源基础、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块才批准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2.6 建立完善农产品检测档案 县农业主管部门农林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指派专人记录检测信息,通过检测信息的公布,让民众和有关单位及时掌握全县范围内质量安全情况。
2 取得的效果及社会影响
2.1 有力促进了沛县“七个全国先进”目标实现 近年来,我们围绕徐州市“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总要求,以沛县实现高效农业“三个第一”为基本定位,把提高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水平作为主攻目标,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三农工作服务的新途径,在探索工作中,沛县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生态肉鸭之乡”、“全国生态肉鸭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最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的称号,奠定了沛县农业在全国的领先要位。以上殊荣的获得与档案专业支持和档案服务领域拓宽密不可分。在创建工作中,档案部门抽调技术人员150余人次、接受档案咨询120余人次,其中翔实的档案资料、丰富的档案图片和全方位服务,作出了很大贡献,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2.2 提高了参创单位的档案工作水平 实施试点工作以来,参创单位共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新技术100余项,规范档案管理制度10余项,建立农产品客户档案2 620卷,整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7 300余卷(件),提供档案资料200余卷册,服务15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对增效的作用。经过指导,大丰公司聘请了县农林局专业技术人员,为种植基地的长期客户建立了种植档案,从苗木越冬、花期管理、施肥用药、果实管理采摘、休药期等全程记录档案,保证了从产品源头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可追溯性。胡寨草庙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销售销案,定期向社员公布销售情况,真正做到了社务公开,有据可查,令社员满意。全县各参与单位由于在有关人员指导下,及时制订了详细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涌现一批亮点。先后有5家企业档案工作被市档案局认定为市民营企业示范单位,作为龙头企业示范板块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有2家单位被江苏省命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镇。
2.3 提高了沛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县档案局的主持和县农业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徐州绿源农业有限公司、各镇区农技中心、企业都积极参与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认定工作。目前,“三品一标”全县通过认定绿色食品44个,有机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33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5.87万hm2。2010年3月“沛县狗肉”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因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质量档案的建立健全,农业部对产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奠定了沛县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4 构建农产品促销网络平台 通过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快速通道,通过价格分析和供求预警,帮助农民解决滞销卖难问题,初步尝试在档案信息流的基础上引入资金流等电子商务服务方式,开创公益性农产品网络营销促销信息服务的新领域。目前,沛县大学生村官创办的农易搜网站正做探索此项工作。
2.5 成果辐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由于沛县新闻、沛县电视台、沛县农业网站、农易搜网站、江苏省《档案与建设》编辑部等单位先后宣传报道了沛县试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徐州联谊生物公司、徐州海阔六和饲料有限公司、广西桂柳家禽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等单位先后借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的管理方式方法,将先进经验提炼后,在集团公司内推广实践。
市档案局主要领导密切关注,多次来沛调研。分管领导多次调度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试点工作案例被县委、县政府作为2010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党政类)”参选项目向徐州市委推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沛县实践》专门介绍沛县优质稻米生产,形成标准化档案情况。《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版)2010专辑刊登了《坚持以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介绍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工作为农业三大产业服务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