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复习资料(共9篇)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篇1
1、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
基本内涵:公共危机管理应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防、预控、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生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特征:①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②公共危机的可预防性——通过监测危机管理对象,采取预防措施,可防止危机爆发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
③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
④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置具有应急性;
⑤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以强制力作为管理的基础;
⑥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和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⑦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和预案具有不确定性;
⑧公共危机管理要受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⑨公共危机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⑩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国际性。
2、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内容是什么?
答:①信息收集子系统;②信息加工子系统;③决策子系统;④警报子系统;⑤咨询子系统。
3、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难点是什么?
答:①决策;②人员配置;③物资调配;④协调沟通。
4、公共危机的善后处理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恢复机构的正常运作;②资料记录与保存;③事故调查;④清算损失;⑤补偿损失;⑥稳定人心。
5、简述公共危机管理评价的目的。
答:①确认危机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如何,以确认危机的实际损失程度;②基于已经取得的危机信息,判断危机进一步恶化或扩散的概率有多大;③确认危机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其影响程度如何;④确定利益相关者未来可能对企业做出何种反应,其变数如何。
6、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树立哪些正确的危机管理理念?
答:①全局性的宏观决策理念;②科学决策理念;③公开透明的决策理念;④事前决策的理念;⑤效率至上的决策理念;⑥沟通交流的决策理念;⑦技术创新的决策理念。
答: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②树立“效率优先”的理念;③树立“平战结合”的理念; ④树立“协调一致”的理念;⑤树立“科学有序”的理念。
7、简述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的作用。
答:①能够增强危机决策的科学性;②能够增强应对危机决策的时效性;③能够增强危机指挥的规范性;④能够增强危机指挥的权威性。
8、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策略有哪些?
答:①危机中止策略;②危机隔离策略(1危害隔离2人员隔离);③危机消除策略;④危机利用策略。
9、公共危机管理善后处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公共危机后的安抚机制;②公共危机后的转变机制;③公共危机后的重建机制;④公共危机后的社会心态恢复机制;⑤公共危机后的社会调整机制。
10、公共危机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危机的经过调查;②危机的危害调查;③危机的原因调查。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篇2
高校科研档案是指高校在科学研究管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 它包括高校师生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信息资料、专利发明技术材料以及在各种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成果及相关资料等, 它不仅记录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也记录了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创意、科研思想、科研方法、科研经验、科研成果, 记载了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智慧结晶, 体现了教师的劳动价值, 尊重人才, 重视成果, 是评价高校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 也是教师进行二次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 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2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安全危机意识问题
2.1 领导重视不够。
高校领导层只重视教学、科研工作, 对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危机重要性认识不足, 档案意识淡薄, 对科研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及保密性等等了解甚少, 没有真正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尤其是安全意识问题更是重视不够, 只是把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当成可有可无的辅助性工作, 因此不能有效指导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具体工作, 使得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成比例。
2.2 管理制度不规范, 收集难度大, 存在安全隐患。
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或有制度而没有严格执行, 教学、科研部门和科研档案形成部门之间管理权限不明确, 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处于分散零乱的状态, 多数科研档案没有进行过规范化的整理, 不能做到集中统一管理,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建档管理工作中, 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 没有真正做到相互制约、相互沟通、相互联系, 甚至形成制度化, 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研活动的具体研究上, 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他们比较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重视科研成果的论文发表与奖励获得的等级, 但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 轻视科学研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认为这是档案资料管理部门的事, 与己无关。还有一些科研人员从个人荣誉和利益出发, 将科研工作中应该归档的档案资料作为自己的私所财产, 如果不主动找他们收集相关档案资料, 他们大都不愿主动上交, 甚至找他们收集经常也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而拒绝, 比如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或成果未鉴定不可公开等理由为借口。高校科研活动的分散性, 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人员编制少且素质参差不齐, 以及管理水平低等原因, 一方面造成了收集科研档案资料的难度大, 另一方面造成的安全泄密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分散管理科研档案资料, 不可能保证它的安全性, 极易造成档案资料或数据的丢失。
2.3 投入资金有限, 阻碍了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安全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大部分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有的甚至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即使有采用计算机管理的, 也缺乏网络化建设和安全维护, 这大都是因为高校在此投入资金较少,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即没有性能参数较高的计算机或网络的硬件设备, 也缺乏专门的软件系统, 造成科研档案资料数据的丢失或泄密, 极大地阻碍了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健康发展, 人为造成了管理方面的安全危机。
3 加强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安全危机意识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 加强安全危机意识。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 对于科研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来说, 必须要更新观念, 加强科研档案信息的安全危机意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要正确认识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 有些科研活动或成果是属于部门或学校的, 它是集体创作、集体智慧的结晶, 并不属于某个个体所有, 应该归属部门或学校存入科研档案资料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新时期科研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 载体形式也趋多样化, 信息交流相当迅速便利,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守科研保密原则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 该保密的科技信息一定要保密, 否则会伤害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 势必影响高校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 甚至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注重安全管理。
对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出于保护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安全性, 建立健全过去的收集制度、保管制度、借阅与使用权限制度等切实可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逐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 形成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措施的规范流程。要注重安全管理, 避免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及时归档而造成科研档案资料的丢失, 严格执行科研档案资料的借阅审批程序, 保证科研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
3.3 建立科研档案安全信息数据库, 实现科研档案资源的安全利用。
高校科研档案资料要想发挥其重要作用, 就必须要加快科研档案资料的安全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化先进手段, 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 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比如建立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教师论文专题数据库、教师著作专题数据库、成果鉴定与转让专题数据库等,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数据库成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数据平台, 方便检索利用。一方面要对现存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 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 将教师专著、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音像、照片等转换成电子文档, 另一方面要应用或开发专门科研档案管理软件及数据库, 通过网络实现多途径多平台的档案资源的安全利用。
3.4 加强人才建设,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素质, 直接关系到科研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对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高素质的科研档案工作人员和完善的操作规则是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或现代网络技术知识与技能, 综合素质偏低, 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科研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通过进修或培训的形式, 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面, 不仅要学习现代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的新知识, 还要充实科研档案的条例、法规及科研档案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吸纳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这需要高校领导层出台优越的引进人才制度方可实现。只有这样, 才可能使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高校科研档案资料是评价高校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必须要加强管理。本文总结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安全危机意识问题, 剖析了在网络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如何加强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安全危机意识, 更好地发挥科研档案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安全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艳娜.高校科研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5 (5) .[1]杨艳娜.高校科研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5 (5) .
[2]刘建平.档案信息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思路[J].兰台世界, 2007 (6) .[2]刘建平.档案信息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思路[J].兰台世界, 2007 (6) .
从危机管理到危机防范 篇3
三鹿事件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乳品危机进入了善后阶段,饮用过三鹿奶粉的婴儿得到检查和治疗,对有关当事人的责任追究也已逐一落实。监管部门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特别是质检总局先是对全国乳品企业的婴儿配方奶粉进行全面检测,并及时公布了检测结果,对占被检测企业总数20%的22家企业的含三聚氰胺产品公开曝光,然后进一步对液态奶进行大面积检测,对全国知名的几家大企业的含三聚氰胺的批次产品,同样给以曝光,国务院随之废除了国家对食品企业的免检制度。
中央政府雷厉风行,让国民和世界看到中国政府的治理决心,就恢复消费者和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的信心而论,这些举措无疑可以起到补救作用。事实证明,中国政府经过多次突发事件的考验,在公共危机的处置上,正表现的越来越成熟,处乱不惊,轻重缓急拿捏得当,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但在人们对奶粉事件松了一口气,对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处置危机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的时候,不能不对整个事件,尤其对这样一种处理危机模式本身,加以反思。因为危机处理再得当,不过就是尽力减少损失,如果没有从危机中获得教训,不能由危机处理而获得对未来危机的防范,再成功的危机处置都是意义有限,甚至还会导致危机意识的进一步弱化。现在,当奶粉危机即将尘埃落定之时,我们离建成防范危机的制度近了呢,还是依旧遥远甚至更远?
一
人们不敢过于乐观。透过奶粉危机,我们看到的首先不是奶农的利欲熏心,不是企业的章法错乱,甚至不是地方政府的遮掩拖延,孤立地看,所有这些毛病都有办法解决。人们担心的是事故频发所表明的监管制度本身的缺失,不是个别官员或部门的失职,而是“体制性无力”,即由于制度设置本身的局限,监管人员即使尽职尽力,也难以实现体制设定的目标。
在近年中发生的安全事件及其善后过程中,国人看到都是安检总局和质检总局官员甚至国务院领导像消防队一样四处灭火,但频频灭火却防范不了事故的频频发生。国家机构面对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暴露的漏洞,手忙脚乱,不正说明现在这个体系本身毛病之多、之大、之严重吗?患肾结石的婴儿死了不可复生,乳品行业遭遇信任危机即使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也将不得不经历一个艰难的起死回生过程。不能把问题限制在个别企业或个别品牌的范围,而酿成全国性的行业危机,即使灭火成功,能说监管有效吗?全国那么多省市区县,动不动国家总局最高官员亲临一线,能说监管制度健全吗?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出事,能说对制度的反思已经到位,制度建设已有实效了吗?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由自主的个人自发地进行着。市场追求效率,不会接受远离一线的遥控操纵,扁平化已经成为生活现实。然而,国家总局及其领导人四处灭火总让我们有一种感觉,安全监管的机构和重心还高高在上,离市场和生活都远得很。尽管总局领导雷厉风行身先士卒,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复杂的市场,凭着中央一级的机构管得过来吗?省市各级监管机构哪去了?其他维护市场秩序的力量哪去了?
二
在我国,无论监管生产安全还是食品安全,名义上都是“拉条”的,由“安检”或“质检”部门执行,但实际上仍然是分块的,这些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既受到同级政府的领导,也受到同级政府的掣肘。问题是,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一个企业的产品可以影响到全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地方利益也日益固化,当地企业只要对地方税收有贡献,哪怕威胁到全国消费者,也自有领导给罩着。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还是分块切割,难免导致监管漏洞越来越多。
如这次三鹿奶粉事件,3月就有消费者投诉,6月网络上已有讨论,8月三鹿集团向石家庄政府报告奶粉发生质量问题之后,竟然还被拖延了1个月,最后不是国家机构出面,不知道这件事还会拖多久。为什么石家庄乃至河北省质检局事先没有防范,事后又未能及时处置,而非得国家质检总局甚至更高领导出面?既然非等国家出面不可,那又要省市级的质检机构何用?如果真的连省级机构都无法履行职责,那监管重心不是太高了吗?
这里不是要求所有行政执法机构都成为像海关一样的直属中央管辖,而是提出,要真让监管制度发挥作用,必须保证各级机构能够完全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独立履行职责。这种职权和责任是法律赋予的,职能部门不能在“讲政治”的名义下放弃职守,而屈从于地方利益。但在现行体制下,职能部门官员服从地方首长出于虚构政绩需要的错误领导,放弃履行法定职权的情形,实属司空见惯。按照问责制权责相等的原则,现在出了事故就把质检部门的官员免职的做法,时常也有失公正,因为不少职能部门(不只是质监局、安监局)处境尴尬:主管官员不听招呼,就有罢官之虞,听了招呼,不履行职责,又会被问责,左右为难之下,免职的惩罚还有什么意义?事后问责即使件件落实,又有多少效果?
三
监管重心太高,自上而下的监督无法到位,法治得不到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缺乏约束,职能部门难以依法履行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那么,安全管理即使有漏洞还可能得到及时弥补,食品危机即使隐患重重,还可能被及时发现。但现在恰恰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完全空白。乳品行业使用三聚氰胺几成潜规则,普通奶农都知道这一“秘诀”,而监管部门竟然蒙在鼓里,如果不归之于官僚作风,那就很可能源于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被完全堵塞,或根本没有开通。舆论监督可以被封杀,消费者投诉可以被私了,企业报告可以被扣压,如此信息匮乏,职能部门要想监管也难,而没有了基层的信息,重心高高在上的国家总局除了在地方上事情闹大之后赶紧救火之外,也真的很难有更好的办法。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发挥官员个人的能动性,挖掘现有体制的潜力,都是必要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市场管理体制还是社会管理体制,长期落后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必然会出现种种缺陷,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国家总局官员再辛苦奔忙,也只能徒唤奈何。体制的问题必须在体制层面上解决,制度本身健全了,官员的个人作用才能显示出来,摘人帽子的问责制才会真正落到实处,落到有效防范危机的实处。
从将监管重心下移的角度考虑,当务之急是首先加强法治,严格依法行政,有效约束“以权力凌驾于法律”的做法,坚决制止地方首长对职能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不当干预,让各级监管部门能够真正承担起与责任相符的职权。从积极方面来说,这有利于提高监管和执法的有效性;从消极方面来说,也使问责制有一个公正的基础。在地方行政首长干预监管部门执法的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下,问责制应该首先落实于地方行政首长。
同时,要更大程度地开放舆论监督,让消费者或企业职工通过媒体包括网络,及时反映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安全隐患,以引起监管部门、党政领导和全社会的警觉和反应,至少不使安全危机大面积发生甚至蔓延开去。进入21世纪以来,有多次公共危机都是通过媒体曝光才得到处置的,现在,舆论在防范安全危机方面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确认,如何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媒体的监督权。
最后,在严格法治的前提下,大力健全法制,完善中国在生产安全和视频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持续、规范的监管和执法提供法律依据,特别要细化监管程序和标准,坚决废除像“食品企业免检”和监管当局评选“名牌产品”之类华而不实且易于助长寻租倾向的做法,加大对缺乏诚信,疏于管理甚至内外勾结的不法企业主的处罚力度,与其让他们败坏中国产品,造成大量无辜企业受牵连,毋宁壮士断臂,让这些不良企业尽早出局。在中国消费市场已经走出商品不足的阶段,在“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地摊货”的阶段,不留情面地淘汰一批不规范经营的企业,既是中国经济能够承受的,也是必须承受的。
转型中的中国,突发事件难以完全避免,但让遭遇各种危机冲击的国人心存安慰的是,每一次危机都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虽然程度不等,但只要有进步,国人就有信心,不但是对于克服具体危机的信心,对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信心,更是对中国社会不断进步,最终有效防范和减少危机的信心。■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篇4
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我们大家已经就要来到了2014年的5月,2014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将会在9月20、21日进行,现在2014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复习工作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能够让广大考生能够在2014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中能够有着更好地发挥,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讨论一下国际经融危机的相关内容。
1.我国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2008年第三季度——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为了扩大内需,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我国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主要体现在:增值税转型改革——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发展思路和调控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金融危机比1998年的金融危机更为强烈。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外部市场需求放缓等。政策内容有新变化。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除了要扩大投资外,还有实施结构性减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内容。而且这次扩大投资同时在基建和民生、环保等领域进行,通过投资和消费的合力拉动总需求增长。政策调控手段多。这次积极财政政策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综合使用。
从丰田危机看日本危机管理能力 篇5
对丰田来说,这是一场公共关系的噩梦,因为长久以来,丰田品牌一直是品质和可靠性的代名词。再也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危机管理了,到目前为止,丰田已为此付出20亿美元的召回费用,公司股价自2010年1月21日(当天丰田宣布因油门踏板问题实施召回)以来下跌17%,而这些仅是丰田最后要承担的巨额损失的首付款而已。召回规模肯定会扩大,将包括在日本生产的汽车;丰田已面临多起法律诉讼,未来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解决;而闲置的工厂和空荡荡的汽车专卖店展示区同样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丰田的反应如此迟钝笨拙倒也不足为奇,因为在日本,危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未发展起来。过去二十年来,我根本想不出来有哪家日本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做得不错。每家公司的反应都差不多,一开始反应迟钝,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产品召回上拖拖拉拉,就所存在问题与公众的沟通少得可怜,对因产品问题而遭受影响的消费者漠不关心。无论是爆炸的电视机、易燃的家用电器、变质的牛奶和错误的标签内容,这些企业一次又一次地欺骗消费者,逃避其应负的责任,直到问题越来越多,证据确凿,它们才姗姗来迟,承认问题的存在。这种漠视消费者的做法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为日本在产品责任诉讼方面的赔偿额度较低,有时甚至没有。
在这方面,唯一的例外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毒血事件”。当时日本制药企业长期将受到污染的血液制剂卖给血友病患者,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患上艾滋病。日本政府明知问题存在,却没有采取措施制止这场本可避免的公共卫生悲剧的发生。在抵赖多年后,日本现任财相、当时的厚生大臣菅直人(Naoto Kan)在1994年公开相关文档,显示政府当时允许制药企业继续销售受污染的血液制剂,以免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那些销售无污染的血液制剂的外国公司。菅直人的这一做法为相对慷慨的赔偿方案奠定了基础,并促使那些制药企业的高管向受害者磕头忏悔。
不过,一般来说,日本将制造商的利益置于消费者的安全之上。
日本企业往往试图掩盖或捏造事实,负责与媒体和大众打交道的人往往无法获取应有的信息。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高管层无法迅速获取精准的信息,进而影响其反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管理层在面对媒体质询时准备不足,因此会给人一种推诿搪塞和冷漠无情的印像。
日本人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劣势也有其文化因素。这个国家一直以其产品的精良做工和一流品质为傲,在产品出现缺陷时羞于承认,从而导致更难披露信息和承担责任。像丰田这样的知名企业尤其如此,因为认错就意味着公司的颜面尽失,损失巨大;汽车的质量问题应该发生在其他公司身上,而不是丰田公司。丰田正在经历的公关灾难表明,其毫无危机管理的准备,处于一个多么尴尬的境地。此外,在日本,员工形像与公司形像紧紧拴在一起,因此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超过了其对消费者利益的关注。
Bloomberg
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上周五在日本出席一个记者招待会时低头鞠躬。
日本企业还有一种服从上级的文化,导致下层员工很难质疑上级的举动,很难把存在的问题如实告知上级。注重一致意见和集体利益的团队精神既是一笔财富,也令人们难以挑战业已做出的决定和计划。这种文化倾向在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但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危机规避能力以及反应能力。
这次的危机为丰田改革企业文化和提高品质管控提供了一个契机,实施途径包括更加注重消费者权益、建立信息双向沟通和反馈机制、通过任命外部独立董事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将风险管理从事后转向事前等。现在亡羊补牢,还为时未晚。然而,这意味着企业要挣脱陈腐文化的桎梏,向消费者提供超预期的优秀售后服务和客户关怀;但目前的迹象显示,丰田已不再是半个世纪前横扫全球市场的那个灵活多变的公司了。
2009年中,丰田章男开始执掌丰田公司,当时未能对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产能过剩、过于依赖美国市场,如何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确立市场地位等。此后的一系列成功,尤其是丰田普锐斯(Prius)混合动力汽车,也许让这家汽车巨头有点洋洋得意,失去了令丰田从70年代起开始腾飞的那种优势,即始终在燃油经济性和质量可靠性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重拾这一优势并对公司重新定位以进入新兴市场,这必将成为丰田的一种艰难转型。
日本企业与政府共存共荣的关系是实现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但好汉不提当年勇,日本自90年代“失去的十年”(Lost Decade of the 1990s)后,现在已进入第三个十年期,但经济依然低迷,人们不禁质疑企业与政府的那种关系是否还有效果。
2009年,长期执政且较为保守的自民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在选举中下台,取而代之的日本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对官商勾结的社会现象发起冲击。日本公众希望看到政府对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全新的思考,如日益加大的贫富分化、高贫困率(超过15%)、年轻人失业和不稳定就业问题,以及因缺乏鼓励组建家庭的良好政策环境所导致的低生育率等问题。然而,日本民主党渐渐失去斗志,陷入金钱丑闻难以自拔,让人不禁联想起自民党执政期间同样腐败的时代。日本民众要求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促使政府更加公开透明和尽职尽责,这种要求也延伸到企业身上。
日本航空公司(Japan Airlines)申请破产保护、日本公债占GDP的比重达到200%、与美国盟友之间酝酿的纠纷、日本相扑大满贯冠军蒙古人阿龙涉嫌比赛舞弊宣布退役,这些事情都为日本的2010年笼罩上一层阴影,而丰田丑闻又给其添上了不光彩的一笔。日本的国民自信心长久以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丰田这样的成功企业尚能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没有哪家企业能像丰田那样代表日本制造能力的巅峰,正因如此,丰田遭遇的危机给日本人带来沉重的意外打击。
美国人以前常说:对通用汽车有好处的事,对美国也有好处;对美国有好处的事,对通用汽车也有好处。这句话彰显出美国汽车文化的主流地位,以及公众和私人利益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丰田在美国有很多工厂、员工、供应商和汽车代理商,因此在丰田质量安全问题上,美日有着共同利益所在,丰田重回正轨对双方都有好处。
日本媒体对丰田危机的报导极尽简约之能事。丰田在本土的危机公关能力似乎比在美国更强大,日本媒体和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也更为谨小慎微。不过,2010年2月5日,说话一向直言不讳的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前原诚司(Seiji Maehara)点名指出,丰田公司曾否认存在质量问题,因此他认为该公司对消费者投诉的敏感度不够;但与美国方面不同的是,他没有授权发起对丰田产品安全隐患的调查。
同一天,丰田章男终于召开新闻发布会,这距离丰田公司因油门踏板安全问题在美国发出召回公告已有两周时间。丰田章男试图做一些补救工作,为此事给全球消费者带来的不便致以歉意。然而,公司将刹车问题归因于消费者对ABS电子刹车系统使用感受的不当理解;自2010年1月起,公司已解决了相关软件问题,让ABS刹车系统的反应更加快速。
这场新闻发布会并不成功,既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安抚,也未能缓和计划于2010年2月10日周三在美国举行的听证会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很明显,丰田公司试图避免在日本本土对其产品展开安全召回,正在游说政府通过一个自愿修复计划,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支出。丰田仍坚称其产品没有缺陷,只有软件方面的小毛病,这种空谈对重筑消费者信心毫无裨益。普锐斯是丰田汽车销量的重要支柱,而人们对其刹车系统以及其他一些安全缺陷的疑虑依然没有消失。
起初,安全缺陷仅被视为在美国生产的丰田汽车所存在的问题;但现在,因设计缺陷引发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扩展到日本本土,引起人们对丰田著名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理念的质疑。如果这次的问题不是发生在美国而是在日本,我们很怀疑丰田公司是否会在本土发出召回公告。但现在,由于国际媒体对该问题的报导越来越多,日本国内媒体有了一些底气,说不定也会开始问同样的问题,尽管选择的方式可能更温和一些。
虽然丰田正试图挽回恶劣影响,但该公司乃至“日本制造”这一金字招牌都可能受到很大冲击。近年来,日本产品已有不少质量问题出现,未能达到全世界消费者及日本国民所预期的高质量标准,这足以引起人们的警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是一个国家步入衰退、风雨飘摇的征兆。
危机管理 篇6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纪华强
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加入WTO,我国的经济将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我们将面临一个环境因素更为复杂、竞争更为剧烈、变化速率更快的国际、国内环境。
政治**、恐怖活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以及几乎天天出现的企业商业纠纷和劳资冲突……2005黑色三月,在华国际品牌一个接一个陷入危机困境。又向我们敲响警钟!
掌握危机管理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学会预测预防、规避消除、处理解决危机的方法,已成为管理、咨询、策划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危机与危机管理
危机(crisis)
● 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可能严重地影响或危及组织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事件。● 危机就是组织意识到、或已着手解决还没有解决好,就被媒介曝光的事件。
危机管理的几种误区:
1.只有管理不当的企业或政府才会遭受危机打击 2.什么是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3.天灾人祸,危机无法预防
4.危机管理是领导的事
祸福双依:祸兮福所有,福兮祸所伏。危机 ←→ 契机 ←→ 转机
有效处理危机的正面效应
1.增加曝光度,增加品牌、组织的知名度,甚至提高市场占有率。2.借危机处理之机,展现组织领导人的魄力和能力。3.改善组织与某些重要公众的关系,促使更团结合作。4.为组织长期的、更为成功的经营,而作必要的改变。
危机的主要特点
(1)是一种突发性事件
(2)是一种对组织有严重危害性的事件
(3)是带有明显的潜伏性事件
(4)是一种冲击性很强的事件
其表现在:来势猛,发展快,极易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冲击具有余波性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与危机公关(crisis public relations)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反应迅速的原则
2.坦诚相待的原则
3.人道主义的原则
4.信誉第一的原则
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
防范:检视潜在危机;研拟防范措施;作好准备;“买保险”。 处理:掌握正确信息;采取行动,积极应变;实时沟通。
善后:评估总结;彻底整顿改进;主动沟通;进行新的营销举措。
预防:对付危机最明智的策略
平时:危机的潜伏期
1.增强领导的危机意识
2.重视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放到组织的决策层次上来考虑。3.要有预见性,未雨绸缪,事先制订好周密的危机处理方案 4.抓住危机征兆,果断及时处理
危机预防的五个关键措施:
1.问题审查制度
2.危机管理小组
3.危机处理预案
4.处理支持网络
5.预防训练培训
问题审查制度
审查危机隐患:与各层面的负责人讨论,找出可能出现危机的环节,以及处理方法。审查方法:一本详细的手册,一张简单的备忘录。
危机管理状况测试
1.贵企业最可能遇到的三种潜在危机依次是什么?为什么?
2.针对上述危机,贵企业是否已做了相应准备?为什么?做了何种准备?为什么? 3.哪种危机最有可能被贵企业所忽视?为什么?
4.贵企业面对各种潜在危机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为什么? 5.贵公司有否危机处理机构?
组织的 “体检”:危机审计
一、有危机管理计划吗?为何有?为何没有?
二、有否设立危机管理团队?为何有?为何没有
三、情报信息系统如何建立、维护?
四、什么样的内部问题可能引发危机?为何?
五、与组织相关的什么样问题能引发危机?为何?
六、什么/谁会受到危机的影响?为何?
七、组织成员是否被告知他们在危机中的权责?
危机管理小组
总经理
CEO :最终决策者和新闻发言人
相关部门经理:参与制订策略
企业法律顾问:法律永远是解决危机的最后手段,其他处理手段方法首先一定要合法。企业财务总监:危机管理和决策对财务的影响的忠告 人力资源经理:引导内部沟通和员工情绪 市场营销经理:考虑对品牌和销售的影响
公共关系经理:主导沟通策划活动
危机管理小组的组织原则:精简实在,严密统一 危机处理小组人选
1.能出主意的人
2.善于收集情报的人
3.能提出反面意见的人
4.能管理档案的人
5.重视人道主义的人
危机处理小组的职责:
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 确定沟通策略 起草消息通报 与员工沟通 与客户沟通
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 与媒体沟通 寻求第三者支持
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
慌乱和准备不足本身就是一种危机,也是危机管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危机预报的程序:
确定临界点
危机损失值;危机发生概率;危机干预成本。
大规模危机事件或自然灾害管理所需要考虑的三大要素: 1.资源需求水平(需投入资源的数量、质量)2.涉险人员数量(对投入工作的收益情况的评估)3.如果未采取行动,现场的风险程度(对资源的威胁)
风险管理
组织和个人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处理技术,以一定的风险处理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风险的过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的量化成本(保费)
风险的大小应与费率成正比。保方调空风险的杠杆就是费率。因此,通行世界的俗语是“没有保不起的风险,只有交不起的保费”。
从市场调研看,医疗行业的事故率、损失率、并发症发病率、被保险人的专业技术水平等,许多厘定医生执业保险费率的因素难以把握。尽管此类险种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但一个赔付率过高的产品,肯定是失败的产品。
一些国家很重视健康教育,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险是这样:
一年的保险费用是固定的,哪个医生的教育做得好,预防有效,被保险者发病少,人们投保的费用就可以拿出一部分奖励给医生和投保者,这样不但人们可以减少遭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同时医疗费用也可以大大减少,这是科学的保险机制的巨大作用。
危机应对计划
无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
危机分类与危机的等级评估
危机预案:应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1)危机处理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2)危机处理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3)危机处理的传播沟通策划
危机公关应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分析可能发生的危机状态
2.制订危机时应采取的策略
3.制订应采取的行动策略和传播策略
4.界定可能受危机影响的对象公众和机构
5.确定每一种情况下的应对计划
6.确定针对各类公众的沟通计划
7.危机管理机构中:各职能小组的职责/每一个成员的责任
危机应对计划的自我检查,客观检讨:
1.结果能不能达成目标? 2.应变能力够不够?
3.公司财务能否担当得起? 4.是不是能彻底解决困难? 5.能不能做得更简单些? 6.可能会有哪些后遗症? 7.实践上还来得及吗? 8.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建立危机处理的支持网络:支持者、影响者和核心公众群体的关系维护
1. 消费公众 2. 政府机构 3. 金融机构 4. 立法机构 5. 医疗机构 6. 福利机构 7. 急救机构
8. 安全机构 ……
预防培训演练
1.危机管理演习:假想最坏情况发生
2.情景模拟演练:救助与善后、政府与媒体、公众群体与意见领袖
危机控制与处理
危机控制与处理六大措施
1. 危机的规避 2. 损失的预防 3. 损失的减轻 4. 危机的分散 5. 危机的结合 6. 危机的转移
主动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期待标准 无过错的归责原则
注意危机中的“次要事项效果”second-order effects
尽量控制危机的发展的:速度、强度、爆发时间与地点,减少损失
分散:买“保险”
危机处理,临危不惧:
危机控制,转危为安
危机处理中的:情、理、法
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以公众关注的优先顺序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病人!危机沟通管理:
转化危机为转机
吸取经验教训Learning 亡羊补牢Closing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cows have escaped 承当责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重塑形象
企业领导亲自出马,表现出你的关心、同情心、责任心 往坏处想,往好处走, 主动积极地沟通
确定公众对象、争取其支持,寻找帮助,别忽视员工 绝不臆测,坦诚布公
及时宣传处理危机的实际有效行动 指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口径 慎用广告 真确对待媒介
监控信息流通,熟知过往的记录和程序
掌握信息主导权,成为迅速、有用、重要的信息发布源
英国的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供危机情况信息的三“T”原则:
1.以我为主提供信息 Tell your own tale 2.提供全部情况 Tell it all 3.尽快提供情况 Tell it fast
三个“信”(信任、信心、信誉)之间的关系
危机沟通计划主要内容
发言人的人选与条件
发布人在危机传播沟通中的责任:
(1)公关部门应从尽快、公正地解决危机的目标出发,尽快地向记者提供有关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尽可能给新闻界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即本组织将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竭力提供各种信息。
(2)公关部门应与新闻界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通过他们了解社会对此事件的各种反应。
发布人在危机传播沟通中的责任:
(3)公关部门应负责查对新闻发布稿,核对各种事实材料,帮助有关人员系统地回答外界提出的各种问题。(4)公关部门位将组织在事件中所发布的新闻内容、时间及刊载这些内容的媒介记录在案,以避免重复发布新闻,或发布相互矛盾的新闻。(5)公关部门应将各媒介对危机事件的各种报道资料收集存档,以备研究和利用的需要。
新闻发布应遵守的要则:
(1)在遇难者家属还不了解详情时,不要公布遇难者的姓名。必须在告诉记者,并通知家属之后,方能公布遇难者名单。
(2)当记者要求证实他们所获得的事实时,原则上只能证实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新闻发布应遵守的要则:
(3)公众和新闻界希望了解的,但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发布的消息
(A)对事故的推测(B)传递信息的延误
(C)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
(D)在公共媒介或公开场合公布损失统计数字
(4)在掌握重要信息的确切资料之后,应主动、及时发布的重要信息有:
(A)死亡和受伤人数;
(B)经济损失的情况;
(C)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D)伤亡人员名单,包括死亡人员的性别、地址、年龄、工龄和职务等;
(E)本组织的基本情况,如,规模、产品、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情况;
(F)与事件直接有关的背景资料,如,生产事故发生时,就应及时提供本组织有关的生产安全保护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等资料。
危机中的媒介关系
危机中三种对待媒介的方式
封锁消息,阻碍外界介入
“控制”媒介对危机的报道
开放坦诚,公开沟通
危机中,与记者接触应注意的原则
(1)尽可能为记者的采访扫除障碍(2)以诚实中肯取信于记者
(3)保持冷静,避免造成双方的矛盾或误解(4)对一切新闻媒介要一视同仁、机会均等
(5)要特别注意摄影师的活动,提防摄影记者失实报道的发生
结论:
一个组织处理危机的态度、行动,远比危机本身更能决定最后损失的程度 危机发生时必须要应付的事务中,有一半都可以事先做好准备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篇7
首先, 危机管理是立足于消费者和公众角度对事件本身进行有效管理, 使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损失降到最低。进行危机管理的主体是企业。而“公共关系危机”, 顾名思义, 面对的当然是大众。一旦“危机公关”思路领衔后, 企业将精力着重用在摆平媒体、事件当事人, 甚至摆平政府上, 这种传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维将企业自身置于大众的对立面, 除了加剧企业与受伤害民众间的矛盾外, 对事件的解决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其次, 任何危机的成功处理都是有条件的, 危机公关夸大了危机事后处理的作用。未雨绸缪在任何时候都比亡羊补牢高明。危机公关在事件发生后的介入只能说是迟到总比不到好, 出手总比坐以待毙强。任何危机处理需要具备4个条件、一个时机:好的预警机制、信息畅通的团队、正确的策略、强大的公关关系;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错过了72小时, 一般是难以救药的。孤木不成林, 任何只顾一头的措施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更何况还是一个根本方向错误的策略!
第三, 企业在发现自身错误后, 应当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媒体曝光后再进行“危机公关”。试想, 如果出现第一例结石患者时, 三鹿就把精力真正用在处理产品质量和安抚消费者上, 而不是不惜代价把负面影响压住的话, 事情不可能发展到婴儿死亡, 以至无可挽救的地步。消费者是不会原谅掩盖事件真相而进行危机公关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而靠搞定搜索引擎屏蔽某个关键词, 更完全是自欺欺人。
案件回放:
正当三鹿公司因三聚氰铵事件焦头烂额时, 偏偏后院又起火, 近来网上流传出其公关公司涛澜通的一封支招信, 内容如下:“目前处于北京奥运会期间, 政府在加强对食品安全等负面新闻的干预, 对于三鹿奶粉的结石事件出现了好的转机, 但不能过早松懈……希望利用奥运期间的风平浪静, 协助三鹿集团打好这一艰苦的负面公关战役。”其主要策略有三:一是安抚消费者, 1至2年内不让开口;二是与百度搜索引擎媒体合作, 拿到新闻话语权;三是以攻为守、搜集行业竞品“肾结石”负面的消费者资料, 以备不时之需。信的末了还写道:“因时间紧, 望各位领导能尽快决策, 抢占危机公关的最佳时间点!”但, 这场公关战役的最终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
现实误区与解读:
当代的企业极少不明白危机对于自身的影响, 起初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最后演变成一个庞大帝国“掘墓运动”的公关危机事件, 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
在公关危机管理中, 有一项测试企业应对能力的指标叫做“执行力”, 用来预设危机管理计划能够达到的实效。通常执行力越强的企业, 应付公关危机的能力就越强。然而, 如果片面地强调执行力而忽视策略本身的科学合理性, 企图用危机公关的手段来剪灭危机、代替危机管理, 却是相当危险的。
抛开信件公开后在公众中引起的轩然大波不说, 仅就其处理手段来说, 三鹿的应对不可谓不及时, 但最后采纳的所谓专业意见不仅不可谓高招, 甚至还有点“馊”, 充其量是把三鹿的死期和整个行业的大地震往后推迟了两个月, 仅此而已。消费者的愤怒在声讨奶制品业的无良时已经达到顶峰, 继而出离愤怒地走向绝望。或许受害者和许多持续关注事件进展的人们怎么也想不通, 企业怎么会天真地以为人命关天的事情可以瞒天过海?每次死伤惨重的煤矿事故最终的结局并不是完全没有参照作用的, 再怎么遮, 再怎么掩, 还不是得浮出水面来?打压消费者, 封住媒体之口, 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公关危机管理, 而勿宁说是彻头彻尾的愚弄民众, 蔑视民众知情权。这是SARS似悲剧的延续。
当年本田的杭州婚礼门事件, 对广本质量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如此重大的事件, 居然除了杭州本地媒体有系列的追踪报道外, 全国各地各大小媒体一改素常炒作跟风的习惯, 几乎全部噤声, 深入报道更是难觅其踪。面对新闻价值重大如斯的事件, 可想而知企业下了多大的血本来打这场公关战。我们也很难推知三鹿公关公司在作前述决策时有没有受到广本事件的暗示性鼓励。
危机管理的“残瓦” 篇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一场令世人惊魂的飓风似乎一下子撕破了美国危机管理“圣殿”的“黄金屋顶”,曾被不少教科书奉若圭臬的美国危机管理机制遭到质疑。联邦紧急情况管理局的失职、军队调动的缓慢、灾难过后的骚乱等确实暴露出美国应对巨大自然灾害时的管理漏洞和机制上的弊端。然而,当我们对这些已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应急反应机制进行碎片清理时,也许会发现这些管理方面的残缺绝非仅仅存在于美国的“屋顶”之上,其中不少恐怕是国际社会的通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卡特里娜”飓风揭开的是世界性危机管理殿堂的“残瓦”。
第一片“残瓦”——“机构崇拜”。一般而言,谈及危机管理必然涉及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但很多人将“机制”等同于“机构”,认为危机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搭建各种类型的管理部门和平台。在他们看来,“机构”的存在就是防范与应对危机最有效的“堤坝”。就危机管理的机构建设而言,美国绝对处于“超强”地位,各级政府多年来确实建构起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应急机构。9.11后,这些机构又分别有所强化,而且还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之中。但就是这些机构,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方面看似颇有应对之道的联邦紧急情况管理局却在飓风登陆之初束手无策,而且碍手碍脚,阻止其他机构进行自发的救援。危机管理机构在危机来临时刻却成了麻烦的制造者。其实这种专职机构在应急反应时出现“肠梗阻”并不鲜见,当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发生之初,有意隐瞒灾情的恰恰是负责核安全的前苏联核能利用国家委员会。2003年欧洲热潮时,对医院内死亡人数剧增却熟视无睹的竟是直接掌管健康事务的法国卫生部。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机构虽有职责定位,却无职责意识和责任监督,结果是形同虚设,没有接受监督的机构更是容易“助纣为虐”。
第二片残瓦——“日常忧患意识的丧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诸如“卡特里娜”飓风之类的灾难其实早已为专家所预告。而新奥尔良市的城市建设弊端也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多年前,就不断有人警告墨西哥湾在2005年将进入飓风高发与危险期。但是这些警示在蒸蒸日上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应对危机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但在“未然”时,人们似乎很难有所警觉,做好防范准备。2003年莫斯科友谊大学大火前,学校管理部门已明知电路年久失修,隐患极大,却没有及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危机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应急,它更需要源于日常一点一滴的防备意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新奥尔良市外的大堤实际上就是毁在人们日常的不以为然之中。因为决口的防洪堤段恰恰刚刚修复不久。在整体设计上,防洪堤的抗风能力是三级,“卡特里娜”却达到了五级。当年日本神户大地震坍塌的一些高架桥也是因为设计时出于美观考虑而修的单支柱结构。即便是抗震意识极强的日本,有时日常的视觉需要也会强过抗震的求生需求。毁堤的“蚁穴”就是我们日常的麻痹。
第三片“残瓦”——“对弱势群体的忽略”。客观上讲,在“卡特里娜”登陆前,当地政府确实发出过危机警报,并号召人民驾车出逃,但是似乎忘却了占全地区将近30%的贫困人口的出逃能力和出逃后的生路。连绵不断的出逃车流似乎在一条金钱铺就的道路上缓慢前行,而背后的滔天洪水却吞噬着无依无靠的穷人。危机管理固然要按照理论流程,但更要顾忌社会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在紧急事态面前,最容易受到侵害者往往是没有多少应对能力的弱势目标。欧洲热潮的死难者大多是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亚洲和拉美金融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其实还是中下层工薪人士。危机管理流程对不同的群体目标其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危机管理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区分,而且也是危机应对知识方面的分类。不少危机的受害者经常是由于防范知识缺乏。而由于危机管理者的疏忽,危机防范知识的“弱势群体”如果被当作危机管理人员投入战斗,那将会带来更多的不必要伤亡。当年莫斯科人质危机时,强力部门在对剧院使用有毒气体制服恐怖分子时没有向投入救援的卫生部门通报,结果造成进入剧场抢救的医生无法辨别毒气中毒者的假死症状,从而丧失了救助的最佳时机,增添了不必要的伤亡。
危机传播管理论文 篇9
摘要:危机发生后,政府和媒体在危机处置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本文仅以刚刚发生不久的东日本大地震为例,总结日本政府及日本媒体在面对灾难时的种种做法,由此谈谈一个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其政府和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关键字:日本 大地震 核危机 政府 媒体
事件回顾: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摘自百度百科)
进入20世纪以来,地球上灾难频发,每一次灾难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逐步累积起来的末日情结,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希望?本文仅以刚刚发生不久的东日本大地震为例,总结日本政府及日本媒体在面对灾难时的种种做法,由此谈谈一个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其政府和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一、日本政府的危机管理
“311”日本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措施,首相菅直人在其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成立对策室,并将所有的内阁成员集中于官邸,集思广益,共同对抗灾难。几个小时之后,菅直人发表电视讲话,安抚公众情绪,鼓励全民士气,并表示已就抗灾工作做出部署。日本所有政府部门都精诚合作,动用所有人力物力尽可能地拯救伤者、搜寻失踪者,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同时菅直人也呼吁日本民众都团结起来,携手互助,共渡难关。
根据胡百精对危机管理的定义,危机管理既是一种情绪管理和资源管理,又是一种沟通管理和行为管理。其中,资源管理旨在用最短时间整合、配置组织内外各种资源,使组织转危为安。从日本政府在灾后的第一反应来看,“日本所有政府部门都精诚合作,动用所有人力物力尽可能地拯救伤者、搜寻失踪者”,正是一种资源管理,而这时,定义里提到的“组织”既指整个日本尤其是受灾地区,又指处于民众信任危机中的菅直人政府。众所周知,菅直人政府在灾前民意大降,面对这次地震,如果其进行的危机管理得当,很有可能使其重获民众信任。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将这四项管理都落到实处,表现为对随后发生的核危机准备不足,即没有做到有效的行为管理。3月12日下午,菅直人首相在官邸举行党首会谈并向各位党首汇报视察情况时还说:“至少不会出现辐射泄漏的局面。”然而,1号机组的厂房爆炸就发生在党首会谈时。对此,有日本政府官员尖锐地向媒体指出:“首相官邸一开始就没有设想最坏的局面,向外界发出的都是意在安抚人心的信息。这反而加剧了居民的恐慌和混乱。”行为管理,旨在形成一套事前预控、事中管理和事后恢复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和行为策略。很明显,日本政府官员没有做到有效的事前预控,虽然东京电力公司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日本政府的危机管理同样令人质疑。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危机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事先预测”,对整个危机现状极其发展态势要有准确并且迅速的认识和预测,并尽量做到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同时,危机具有渐进性与突发性,危机发生有征兆,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在某一时间达到某种规模,突然爆发,造成始料未及的伤害。“在机组发生爆炸之后,真正意义的核灾难已经露出端倪。留给解决核灾难危机的时间并不多,这个时间或许在某个机组内部过热而使反应堆外墙烧熔的那一刻就停止了。”(和静钧:我们能从日本大地震中学到什么)日本政府在强震和海啸救灾压力上升时,不想再引入或放大核恐慌,没有断然采取接管行动。由于日本政府获取核泄露的有关信息,极度依赖于东京电力公司提供,从而在开始阶段就错过了最佳的消灾和决策时机,所以才有了后来一度失控的核泄漏事件。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日本地震和随后的核危机中发现,危机的诱因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是组织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因是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包括观念、战略和战术等问题。很显然,9.0级地震本身所造成的巨大伤害的诱因主要是外因,即日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一事实。我们说内外因相互联系,内外因酝酿着危机,由于日本政府在平时就做好了对地震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房屋抗强震能力、向民众普及地震自救常识和加强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等等,使内因对危机的影响降低了很多,所以可以认定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日本大地震本身的巨大危机。而之后发生的核危机则不然。原因显而易见,此处就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日本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初期的危机管理还是有效地控制了事态,上至天皇和内阁,下至自卫队和普通民众,都尽力将地震和海啸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仅从死亡人数上就可见一斑。但危机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即危机本身具有破坏性,而且往往具有连带效应。日本政府针对危机本身的破坏性进行了迅速有效的控制,但却在处理其连带效应——核泄露时,表现出了令人失望的一面。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洁
华认为,这说明了菅直人政府优柔寡断的特点。“日本国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已经蔓延至东京,但整体国民还在忍耐。”他说,现任民主党政府“政治基础弱、决策弱、行动能力弱(的特点)已经暴露无遗”。
二、日本媒体在危机中的表现
危机需要管理,媒体必须担当责任。在当今危机频发的国际大环境下,媒体与危机的关系更加紧密直接,越来越多的报道跟危机直接相关。在危机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唤起了人们的重视,帮助有效快速地处置危机。
正如媒体评价所言,日本公共传媒在国家重大危机时刻“成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台,维系了国民的精神和秩序”。通常在遇到大地震时,各传媒的实况主持人或现场记者或作惊恐状,或作撕心裂肺状,或声音里充满了绝望哭腔,或无意中放大和传播恐惧,都是可以预料得到的普通人的反应。然而,从震后到现在,日本公共传媒却鲜有出现这些“普通人的反应”,在危机传播管理上表现出高度的专业主义,用《南方周末》一篇文章的话来说,就是 “国民需要的信息才要报道”。
对日本媒体的赞扬在互联网和报刊上随处可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南方周末》的《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国民需要的信息才要报道”》以及和静钧的《我们能从日本大地震中学到什么》,本文就不再赘述。
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和日本政府一样,日本媒体在核泄漏危机中也存在失误,而失误同样也在对于缺失对危机的事先预测。都说日本防震教育世界最佳,预防海啸也训练有素,居民都知道,海啸来了要到那里避难。那么,建在海边的核电厂,也一定有预防海啸的方案了,也就是说,核电厂必然也会受到海啸的影响。海啸来临后,日本媒体大多关注于对事实的报道,却鲜有文章预测海啸可能引发的核危机,也几乎没有媒体提醒日本政府应该采取强制措施预防核泄漏。从表面上看,这好像不是媒体的职责,但细细一想,日本的核事业如此发达,科普杂志中肯定有精通核事业的人才,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呢?而事实是,在此次核辐射危机中,真正了解核辐射污染方面的科学知识的记者很少,媒体必须加强专业能力,才能将信息准确客观专业地报道出来,并作出有效的预测。核危机不是一天成形的,爆发前有很多征兆,媒体作为船头的瞭望者,应具有见微知著和独立研判的能力。但可惜的是,日本媒体中并没有出现关于核危机的具有影响力的预警,而只是在核泄漏发生之后才开始质问政府和相关负责人并作出相应报道。
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危机发生之后,预测的职责不仅属于政府和相关负责人,同样也属于大众媒体,而媒体想要做到协助政府预测危机的发展态势,某一领域的媒体应加强专
业知识的学习,拓宽视野,以更好地协助消除危机,并在危机中服务大众。
总的来说,日本媒体在面对此次危机时的传播方式还是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做到了及时、实时地快速播报最新消息,并且力求信息全面。不管怎样,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上来说,报道事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但在对核危机的预测上,日本媒体也确实存在失误,这是站在危机传播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的。当然,媒体不应当对核危机负主要责任。这里只是站在媒体的角度谈论其在危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不足,目的在于全面反映日本媒体在危机中的表现。
综合日本政府和媒体在这次大地震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面对危机,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是确保危机管理成功的关键。但比反应快速更为奏效的,是危机发生之前的有效预测。在危机中,如果像日本政府应对核危机时那样不仅不事先预测,反而心存侥幸,那么结果只会更糟。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危机发生后,政府和媒体在危机处置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政府主要负责处置事件,并将具体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通过媒体向公众公布;媒体在此中则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如实、客观、冷静地将信息平衡地传递给公众,无论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处置之中还是发生之后。同时,政府和媒体应积极合作,共同面对危机。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新媒体时代,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在此种情况下,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排除在危机管理体系之外。因此,政府应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互动合作,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控制。媒体也应增强责任感和专业素质,不断增强自身在危机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后记:目前,虽然日本大地震的事态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核危机还未解除,并且正在逐渐蔓延,衷心希望日本政府能妥善处理核危机,还人类尤其是日本人民一个安全的环境。而通过此文,我仅站在危机传播管理的角度,展示自己对于这次日本大地震的看法,并与老师交流,以期共勉。望傅老师对本文给予批评指正。
100012010017何疏思
2010级新闻传播学类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