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2024-10-23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精选12篇)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篇1

办公环境(办公桌的摆放):

1.办公桌排列应按照直线对称原则和工作程序排列,最好朝同一方向办公,避免面面相对、相互打扰和闲谈。

2.勿使职员面对窗户、太靠近热源或坐在通风线上。

3.秘书/行政助理安排在离接待区最近的位置,便于接待,主管座位安排于员工座位之后,受到打扰较少,也便于观察办公室内发生的事情。

4.各座位间通道适宜,以事就人,避免往返浪费时间。

5.光线宜来自做前方以保护视力。

6.设备常放在使用者近处。

办公室安全隐患:

办公室建筑隐患、办公室环境隐患、办公室家具隐患、办公室设备隐患、办公设备操作隐患、人为隐患、消防隐患

办公室环境布置的基本原则:

整洁舒适、和谐统一、合理实用、环保安全

盆栽及其大小:

1.观叶类大中植物:发财树、绿萝、滴水观音、蒲葵、鱼尾葵、高杆苏铁、巴西木、富贵竹笼、棕竹

2.观叶类中小植物:银边吊兰、文竹、君子兰、龙舌兰、白掌、虎尾兰(虎皮兰)、金橘、绿宝石、薰衣草、仙人球

3.垂挂植物:吊绿萝、吊兰、吊竹梅、常春藤、钮扣蕨、佛珠

4.桌面迷你小植物:迷你型金手指、富贵竹塔

悬挂字画:

1.字画选择应与整体格调一致。

2.字画色调应与室内装修风格、陈设相一致。

3.所挂字画数量不宜多。

4.要挂在适宜的位置和高度(最佳位置是在墙面的2/3处)。

5.注意采光(向阳的办公室,图画应挂在室内与窗户成90°角的右侧墙壁上)。

接待:什么是上座?(离门最远,望门而坐)

1.了解来宾情况。

2.确定接待规格。

3.拟写接待计划。

4.接待来宾。

接电话前的准备:

1.随时在电话机旁预备电话记录纸和笔。

2.电话机置于左侧,左手接听,右手在电话留言单上做记录。

3.在电话铃响三声内接听。

4.拿起话筒后首先要问候并自我介绍,让对方知道电话有没打错,是谁在接听。

5.商谈并记录重要信息。

6.复述通话要点后轻声挂机。

7.是情况告知有关人员。

西餐礼仪(餐巾的使用):

左手叉右手刀,餐巾布能扎在领口,也不能铺在桌面,应打开并放在腿上保护衣物(若餐巾过大可对折),餐后可用来擦拭嘴和手。中途离开餐巾应放在椅子和椅背上,吃完标示结账则放在餐桌上。

邮件领取:

1.秘书每天开启邮箱取信的次数应与邮局投递的次数一致。

2.渠道邮件后,应直接送回办公室进行处理,不宜携带邮件去办理其它事情。

3.需当面签收的邮件,秘书签收后应及时处理或转交有关人员。

邮件分类:按照收件人分类、按照收件部门分类、按照收件的紧急性、重要性分类。

办公用品入库:

1.(秘书)负责催促货物的到货时间,以确保货物能够按协商的时间及时送货。

2.供应商送货后要根据双方各自持有的交货单和订货单与实务一一核对,确保名称、型号、数量、价格与订购时一致,符合要求。办公用品领用:

1.施行严格的领用审批程序,领用物品要填写领用申请表。

2.适时适量发放。

3.保证重点。

4.提倡节约

员工入职手续:

通知新员工报到→安排新员工引导人→入职接待及验证→发放、签署入职材料→入职材料归档→与引导人交接→转入社保、住房公积金及档

案。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篇2

一、基层水文部门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

(一) 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基层水文办公室综合管理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延续前辈的管理经验进行。前辈的管理经验是要借鉴, 但未免带有主观性, 很难适应新形势对水文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基层水文办公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突出表现在工作“四靠”, 即靠会议、靠文件、靠上级下达任务、靠行政命令指导工作和处理问题, 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 “忙乱”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 难以形成办公室工作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公室工作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缺乏自我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等。以上原因导致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整体工作水平提升缓慢;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相对缺乏, 很多知识和理论不能及时更新,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导致工作整体成绩不明显。办公室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 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基层水文办公室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迫切要求。

(二) 一个部门应对上级机关多个部门。市级的水文机构综合管理部门只有办公室, 但这一个机构要对接省一级的水文部门如办公室、财务室、监察室、组织人事科、党办等数个部门, 再加上江苏地方水文部门的党组织、团组织等群团组织关系在地方, 办公室还要对接市级有些部门, 承担大量的党务工作和对外联系工作。工作量大、任务重是基层水文办公室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高峰期, 上级部门的任务接踵而至, 使得下级部门应接不暇, 办公室往往就三五个工作人员, 很多工作都在挤时间完成, 很多工作只能疲于应付, 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导致工作完成效率低, 质量不高, 缺乏思考和创新的实践和机会, 久而久之, 工作进步小, 成效低。

(三) 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基层水文部门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的文秘专业出身, 积累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文字功底, 但对水文业务工作不了解, 在处理单位业务工作总结、宣传报道等文字材料时往往缩手缩脚, 不知道从何下手, 写出来的文字材料也比较空泛, 不够深入。一类是水文专业出身, 对水文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掌握较好, 但这类人员是工科出身, 往往水文字功底不深。第三类是其他如社会管理、会计、经济、法律等专业出身, 也许在管理方面有特长, 从事文字工作确有压力。基层水文办公室文字人员突出问题是能胜任文字秘书又兼文书档案管理的人员数量少, 岗位不稳定, 专业技能不强。存在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有关领导对文字秘书的要求不高, 对文秘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够重视, 认为文字材料写写画画差不多就行了, 只注重业务工作开展, 不注重业务工作总结和文档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是从事文字人员缺乏专业性的培训和岗位锻炼, 再加上从事文字人员同时从事人事劳资、后勤服务、内部管理等大量工作, 提高文字功底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办公室作为综合管理部门, 专业的管理型人才也缺乏, 基本上都是门外汉, 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 导致管理上不够科学、存在不少漏洞。

(四) 单位缺少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能力提升培训。基层水文部门的培训机会并不少, 近年来, 水利部、省厅、省局组织的如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水资源论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小河流预报方案编制、遥测管理培训等各类专业培训很多, 培训人次也很多, 业务部门大部分职工教育培训机会基本能得到全覆盖, 每人每年的教育培训学时达到100左右, 业务能力有很大提升。但作为后勤部门的办公室人员, 培训机会很少, 甚至几年下来, 没有接受任何培训, 整天“家里待”, 这必然导致办公室人员能力水平提升有限。再者, 办公室作为后勤管理部门, 每天忙于工作, 但不出成绩, 业绩突出的往往是业务部门, 单位的激励机制也倾向于业务部门, 办公室人员相对缺少适当的激励机制。

二、提高基层水文部门办公室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一) 实现办公室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办公室管理要实现科学化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制度, 否则, 办公室规范管理就成为一句空话。

办公室承担着公文处理、会务管理、信息处理、印章管理、机要保密、车辆管理、后勤管理、公关接待工作以及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等大量的日常性工作。这些工作繁杂琐碎, 如管理不善, 极易造成混乱, 导致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因此, 为了确保办公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提高办事效率, 就需要为办公室的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如文件办理流程控制制度、完善制度文件程序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物资采购保管制度等。将办公室的各项办事规程、行为准则以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 把办公室人员的行为纳人管理规范之中, 使办公室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而不是盲目无序。

为促进办公室管理进一步正常化, 使办公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一些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事项程序化, 即明确规定办事的先后次序、具体步骤及其相关要求等等。如建立人事劳资、公文运转、新闻宣传、督促检查、会议管理、安全保密、信访处理、网站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流程, 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指导书。各项工作都依照既定流程运行, 才能做到有条不紊、高效有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 办公自动化逐步兴起, 并为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文件的处理等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要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持,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办公效率。办公室必须适应新形势和信息化的要求, 管理和维护好门户网站、OA自动化办公系统, 保证信息准确、及时, 只有熟练地使用、维护信息化办公设备,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 建立合理的办公室人员结构, 明确职责。水文行业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基层水文部门办公室人员往往专业性不强, 所学专业大都和水文专业不相关, 工作起来往往比较吃力, 并且办公室管理往往缺少必要的岗位分工, 工作人员职责不是很明确, 往往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 这样必然会出现内部矛盾,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体系, 要按照“定岗、定则、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即根据办公室工作职能和流程, 科学设置工作岗位, 明确界定岗位职责, 确定工作衔接的节点和程序, 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即所谓的“分工不分家”。制定“岗位说明书”, 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目标、业务流程、工作质量、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要素, 把办公室的工作任务分解并明确地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 实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目标, 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岗位职责, 确保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和工作规范, 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的现象。

(三) 加强文字功底, 注重文档管理人员的培训。实践证明, 办公室人员的知识面越广, 经验越丰富, 工作能力就会越强, 因此, 要注重办公室人员的教育培训。第一, 以办公室人员基本素质要求为条件, 在配备办公室人员时, 应选择那些有专业特长的有关人员。第二, 对在岗的专业人员应定期地进行教育培训, 使他们在品德、业务、技能等方面有不断提高, 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三, 在所属业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对文字秘书、文档管理人员, 特别是文字秘书兼文档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另外, 办公室人员自身要自觉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不但要掌握一定文秘、管理、水文、法律、档案、公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悉水文法规和规章制度。既要对自己承担的本职业务深钻细研, 又要兼收并蓄, 熟悉全面, 做到一专多能、融会贯通, 并能经常深入基层, 开展调研, 理性地思考水文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断丰富工作经验, 提高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四) 抓好综合协调, 确保内部管理有序规范。协调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职能, 也是水文内部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 是贯穿办公室工作各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协调工作, 对于办公室职能的有效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中枢作用。要通过办公室这个中枢系统, 协调全局, 促使全局上下围绕水文事业发展中心、同心协力, 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办公室通过办文、办会、办事等日常工作, 及时向下传达单位的工作指示和精神, 使单位的决策和部署能够迅速传达和落实。

二是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对重大会议和活动组织, 办公室要提前策划, 周密安排, 精心组织, 狠抓落实, 确保按议程顺利进行。同时, 办公室要带头讲求效率, 精简会议, 精简文件, 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工作要立足当前, 面向全局, 着眼长远, 兼顾各方, 要时刻保持政治敏感性, 正确处理“领导授权”与“主动督查”的关系, 对一些急事、难事、琐事, 要勇于承担, 敢于牵头, 要注意兼顾好多方的关系, 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一个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篇3

一、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熟悉)

中级经济师考试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工作的继续,是企业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

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编制企业各个层次的作业计划。它包括产品进度计划、零件进度计划和车间日程计划。要把企业全年分季的产品生产计划分解为厂级和车间级的产品与零部件月度计划,用零部件生产作业计划作为执行性计划,并做出车间日程计划,把生产任务落实到车间、工段和班组,落实到每台机床和每个操作者。

(2)编制生产准备计划。它包括原材料和外协件的供应、设备维修、工具准备、技术文件准备、劳动力调配等内容。

(3)计算负荷率,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设备、生产面积等)之间的细致平衡。这里的平衡不同于生产计划阶段的粗能力平衡,它与各项任务在设备上加工的先后顺序直接相关,与车间的日程计划直接相关。

(4)日常生产的派工、生产、调度、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控制。

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要使生产计划规定的该时期的生产任务在品种、质量、产量和期限方面得到全面落实。

(2)要使各车间、工段、班组和工作地之间的具体生产任务相互配合紧密衔接。

(3)要使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生产能力。

(4)要使各项生产前的准备工作有切实保证。

说明文常见考点 篇4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

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 篇5

【要点】

理解文章内容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例:学习《白杨礼赞》,只要抓住华北平原上白杨树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提示】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篇6

1.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 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 (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 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 在文章的开头, 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 在文章结尾, 就是所谓归纳全文, 篇末点题, 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 总之, 因此, 总而言之, 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 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 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 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 肯定什么, 支持什么, 这就是论点。

2.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 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 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 有典型意义, 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 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 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 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 要做到准确, 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 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 用作论据的言论, 应有一定的权威性, 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 认真核对, 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3)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策略:作者为了证明……观点, 首先使用了……论据, 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4.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 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 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 是为了证明什么, 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 论证有力。

(3) 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 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 将两个方面相比较, 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 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策略: (1) 道理论据, 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 事实论据, 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 比喻论证, 或生动形象证明了……, 或深入浅出证明了…… (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 (4) 对比论证, 两个方面比较, 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 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 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 语言表达周密, 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 不模棱两可, 态度明确, 爱憎分明, 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 较笼统。因为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 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 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策略: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 (1) 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 (表层) 含义; (2) 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 (深层、比喻或引申) 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 解释词语的含义; (2) 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 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6.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这种情况, 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 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 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7.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高考政治重要复习考点 篇7

1.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高中课本考点复习(高一上) 篇8

课文复习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沁园春·长沙

1、文学常识

作于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月,他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不禁心潮起伏,怀着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索写下了这首豪放词。

2、结构内容

分上下两阙。上阙以写景为主,生动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后一句即景抒情。下阙追忆往事,突出了当时年轻的诗人与同学们以身许国的抱负和意气奋发的神情。

3、写作特点

a情景交融:对于大自然、祖国热爱的豪情,博大的胸怀 b多角度描写:颜色、动静、远近、高低、俯仰 c多用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

d用词精到、形象,极富表现力:“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 用“翔”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中心主旨: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作者及其战友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跨越百年的美丽

1、文学常识

梁衡,当代散文家。散文有《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

2、结构内容

文章选取了居里夫人的几个典型片断,从正面、侧面描写的不同角度,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从外形至心灵、人格都具有“跨越百年美丽”的一个崇高女性的感人形象,3、写作特色

a全文思路:先叙后议,先以倒叙的手法,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居里夫人美丽的精神世界 b人物描写:正面肖像描写 只写裙子眼睛脸庞,展现出坚毅睿智的形象

侧面描写简约传神 刻画居里夫人美丽和心志坚定的特点

作类比 引用名言

居里夫人的外在美

内在美: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治学严谨、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忘我执著,不怕失败、科学的献身精神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4、中心主旨

凸现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表达对居里夫人的深情赞美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边城

1、文学常识

a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中国抒情小说创始人,牧歌式作家。主要文学贡献:创作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多数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

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生存形式。

b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结构内容

边城描绘的是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景画(世外桃源式的边城与淳朴的乡民),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和人物的善良心地。

3、写作特色

a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地方风物的诗意盎然,人物性格的淳朴,人物“生存形式”的诗意 b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c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d古朴的人性美: 通过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表现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 e人物性格: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爷爷慈祥善良,以诚待人,古风犹存。

4、中心主旨

对翠翠、老船夫等人表现出的美好人性的赞颂

合欢树

1、文学常识

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结构内容:

行文发展(从母亲的角度):好看,争强好胜的母亲→早生华发,为我治病,处处对儿子引忍退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让→ 为儿子寻找精神支柱的母亲→母亲离去,我对她的深沉的怀念,更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和愧疚。

3、写作特色:

a语言看似淡然,实则意深,熔铸着作者的真情,表现他们的母子情深 b以物命名,物融入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故事线索),作者内心实感的物化(抒情线索),借物表现高尚品格(象征):合欢,象征着母子的深情,借合欢寄托母子无法实现的遗憾。c合欢树的含义:母亲 合欢树 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眷眷之情

儿子 合欢树 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情 借“合欢”一词评价这份亲情,也隐含合家欢愉的期愿。

4、中心主旨

对母亲发自心底的怀念和感恩

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

1、文学常识

a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小说家,被称为曼哈顿桂冠诗人,他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b欧亨利笔法: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幽默的语言,“带泪的笑”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

2、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揭示贝尔曼平凡外表下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

a人物:苏艾,由于患上肺炎生命垂危的琼珊,失意的老年画家贝尔曼

b情节: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3、写作特色

a刻画人物:先抑后扬的对比。前文写他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只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到最后才由别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揭示了他平凡的外表下深藏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b小说构思:出人意外而又动人心魄的结局处理、情节留白的手法,即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必要的铺垫、伏笔、前后照应,用幽默夸张的语言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c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和精心建构的美好人性

d贝尔曼:小人物的平凡和伟大,性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善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良、富有同情心、具有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4、中心主旨

揭示贝尔曼平凡外观下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邂逅霍金

1、文学常识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家。霍金,物理学家。

2、结构内容: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从书面上了解的霍金。第二部分,写眼前的霍金及留给人的震撼。

第三部分,抒发了自己对霍金现象的感慨和对科学事业的祝愿。

霍金的目光:极度冷漠――――漠视逼迫的死神,对自己的命运不屈不挠,漠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细事情;超常魅力――――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专心致志,心无旁婺,目光深邃。这目光反映了一个与严酷命运作战的不屈灵魂,是坚毅不屈精神的反光。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呆滞――――我非常崇拜;敬仰――――他是物理学领域继爱因斯坦之后的最杰出人才;震惊――――他身躯高度残疾却取得如此成就形成强烈反差;凝视――――是尊重;沉思――――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他以如残疾之躯却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

作者的呼吁:高科技的关怀与充分平等的人文关怀;

3、写作特点

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抒情和议论有很强的针对性

4、中心主旨

对霍金克服病痛攀登科学高峰的毅力表示深深的敬意,赞美涵养了霍金的人文环境

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十再别康桥

1、文学常识

a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主要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徐诗字句清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幻,并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b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结构内容

通过对康桥优美景致的描述,表达了对往昔优美生活的憧憬和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的愁绪,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3、写作特点

a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恋情。b叠词:如“轻轻”与“悄悄”,形式上:节奏韵律,音乐美。

内容上:敬慕,把感情基调定为轻柔,不忍打扰。

前后呼应 c情景交融

d语言清新,富有音乐美:节奏整齐,押韵和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

4、中心主旨

表达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文学常识

a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b这首诗写于1937年冬天。祖国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使诗人的心头笼罩着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昏暗,像要下雪。在阴湿的房间里,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2、结构内容

诗作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为引领,为全诗定下凝重、沉郁的基调。并引出四幅百姓受难惨景图:冒雪赶车的农夫,乌篷里的少妇,家中年老的母亲,拥挤绝望的垦者,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表意鲜明而深刻。

3、写作特点

a回环递升地表现手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结构上起承转合,内容上渐进渐升,表达上复沓咏叹,更具震撼力。b沉郁风格

c意象:风,雪,寒,夜

4、中心主旨

抒发作者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

十二

双桅船

1、文学常识

a舒婷,当代诗人,原名龚佩瑜,有诗集«致橡树»«会唱歌的双桅船»«始祖鸟»

b朦胧诗,强调暗示与象征,表意方式更加含蓄、隐晦,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等。c背景:文革时期封闭思想,本书写于文革刚结束,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人们既追求理想,又屡次受挫,内心又迷茫又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2、结构内容

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语言,诉说离情别绪,高一上(共10页)第页 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意蕴高昂而深刻。

3、写作特点

a艺术手法上:意象组合方式

b写作手法上:象征,船与岸的关系象征人生探索追求的过程 c语言平实,笔法细腻 d氛围:苍茫,凝重 情绪:深情,执着

4、中心主旨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意蕴高昂而深刻。

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诗经·蒹葭

1、文学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2、结构内容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景起兴,以深秋、清晨、苇叶、霜花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第二层后六句以茫茫河水、漫漫长路以及若隐若现的思慕对象抒发了诗人此时此地的追求和愁思,以及他如此怅惘的缘由。此层由兴而赋,既叙事又抒情,直写自己为了追求目标,苦苦求索的艰难过程和求索不得的怅然。基调:凄凉,哀婉,低沉,深情,缠绵

3、写作特点

重章叠句,每章只换几个词,反复咏叹,增强韵律和节奏。

时间的推进,感情的递进。每章开头赋中见兴的笔法 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凄清的气氛

4、中心主旨

写自己为了追求目标,苦苦求索的艰难过程,抒发求索不得的怅然情绪。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

1、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著«柳河东集»,我们学过«小石潭记»,«捕蛇者说»。传,说明事理,寓理于事。

2、结构内容

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第3段,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3、写作特点 体裁:纪传体

a.简洁而生动

b.对比:郭种树,他植者种树

类比:种树,养人

映衬,互相照应,强化表达效果。

c.婉约而多讽,以寓言的形式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级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有《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摘繁政扰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十七

病梅馆记

1、文学常识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已亥杂诗»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者以八股文、文字狱压抑和摧残人才。

2、结构内容

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源 第二段,写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三段,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3、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抨击实事:摧残人才→病梅

用词准确形象,“曲”“直”“欹”“正”“疏”“密”一类形容词

“斫”“养”等动词 富有节奏感,抒情色彩:“美以曲为美,直而无姿:以欹为美,„„”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4、中心主旨

表达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

1、文学常识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聊斋志异》既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讽刺现实,寄托孤愤之书。《聊》所写的怪异故事,大多采自社会流传的故事或传说,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的提炼和概括。

2、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简要交代了故事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主题:以成名一家为例,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概括,说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无法解脱,只能寄托于美好愿望而已。

3、写作特点

a.表现手法:用曲笔(指明发生年代为明代),“借古讽今”,揭露黑暗现实.详略

b.人物: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并紧紧围绕人物命运来写

感情变化: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促织弄得心力交瘁。对比

侧面描写

c.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d.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 e.夸张描写与细节描写,展示促织的才能

4、中心主旨

深刻揭露黑暗现实,鞭挞官僚体制。

二十 香菱学诗

1、文学常识

a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

b《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红楼梦》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2、结构内容

a全文紧扣一个“苦”字,苦听——苦读——苦作

b香菱的性格:天真、执着、不服命运安排、聪明伶俐、勤勉好学。

3、写作特点

a正面描写她的苦学痴学

侧面描写,宝钗、宝玉对她的评价,烘托出她的执着和苦心。b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的心理。

4、中心主旨

作者写香菱写诗,不仅仅是表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看法,更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价,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增添她的悲剧色彩。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

1、文学常识

a《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2、结构内容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3、人物性格: 周瑜,勇敢善战,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潇洒干练,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蒋干,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而又自作聪明。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曹操,老谋深算,但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又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

4、写作特点

a情节环环紧扣,前后呼应

高一上(共10页)第页 b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周瑜的“笑”,曹操的四次“怒”等

5、中心主旨

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矛盾冲突

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文学常识

a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b《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2、结构内容 a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引子,第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第二部分(开端,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第三部分(发展,6-9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b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变化: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奋起反抗

3、写作特点

a细节描写,如动作、心理的描写 b景物描写,直接描写风雪

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c情节上,巧妙的铺垫

4、中心主旨

表现林冲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篇9

一、全面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考政治复习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把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在第一轮复习中,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课本知识分成几个层次,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课本知识, 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 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 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 笔者将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做好“知识整合”, 实施“立体复习”, 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 优化组合知识, 对知识进行梳理。

另外,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全、活。“准”, 就是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全”, 就是要对知识点不加遗漏地掌握, 不仅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 而且要通过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 就是要把知识学活、用活, 会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重点整理, 把握主干知识

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主干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 要把重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掌握上, 既不能有知识盲点, 又不能漫天撒网。因此, 笔者很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挖掘,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弄懂弄透主干知识, 主要包括下面三点:一是知识点的来源;二是知识点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和其他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三是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典型事例。例如, 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 可以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重点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这部分的知识,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围绕热点, 重新整合知识

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是“迎着热点上”, 以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为背景, 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弄清来龙去脉, 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解决对策,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 学生对每个热点问题应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正确把握考点的具体要求, 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 构建知识板块,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教材是高考复习的依据, “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是历年高考的命题思路。因此, 复习时教师应立足教材,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联系热点材料, 针对现实问题重新整合知识, 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 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古代诗文考点复习专题 篇10

5、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诗人和战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千古名句是:

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诗句是:【中考目标】了解古诗文默写题型特点。

掌握古诗文题型解题的方法。

【考点阐释】

古诗文的默写是中考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地市的赋分不等,一般在5—7分左右。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如:景中传情的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要想在中考中发挥良好水平,除了平时的刻苦努力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备考园地】

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教师寄语:自信是成功的基础,相信自己我能行)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在古代诗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正因为如此,成为《考试说明》中的必备考点。“了解古诗文默写四种题型特点,掌握古诗文题型解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明确题型

<一>直接型默写

导学:直接型默写题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第,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句中文句,或出上句对下句,豁出下句对上句,要求补充完整,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考试类型。

1、,衡阳雁去无留意

2、几处早莺争暖树,3、不畏浮云遮望眼病树前头万木春。5.黄鹤一去不复返,6.鬓先秋。<二>理解型默写

导学: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的难度稍大一些,考试的形式也更加灵活,不仅要求熟练的掌握全文,而且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诗文中在选择合适的诗句。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2、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用过河、登山来比喻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诗句是:

4、刘禹锡的“表达了诗人异常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 迁移型默写题

导学:迁移型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可借助联想,在脑海中搜索中合适的语句。

1、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填写)

2、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四>综合归纳型默写题

导学:综合归纳型默写题对我们的要求会比较高,他将课内外的古诗文结合起来,要求我们举一反三,而且这类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1、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你任意写出两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有很多抒写爱国情怀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

三、合作探究,交流方法。

导学:培养学生的小组间相互纠错的能力,并及时进行四种题型的方法总结。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方法

四、教师启发,学生总结

导学: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迁移型默写:综合归纳型默写:

五、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见课件)

1、读诗句,找错误。

2、按要求来写句子。

3、看图猜诗句。、根据情境,活学活用。

六、学生总结,课后巩固。

1、从你积累的课内外诗文中,写出两句有关离愁别绪、为人处世、奉献精神、生活哲理的诗句。

办公室事务管理常见复习考点 篇11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1、函数、极限与连续。主要考查极限的计算或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常数、讨论函数连续性和判断间断点类型、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或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求分段函数的复合函数;求极限或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常数;讨论函数的连续性,判断间断点的类型;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或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这一部分更多的会以选择题,填空题,或者作为构成大题的一个部件来考核,关键是要对这些概念有本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习题强化。

2、一元函数微分学。主要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各种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方程的的个数、证明函数不等式、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最大值、最小值在物理、经济等方面实际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性态和描绘函数图形、求曲线渐近线。求给定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包括高阶导数),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求导,特别是分段函数和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可导性的讨论;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讨论函数极值,方程的根,证明函数不等式;利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中值定理证明有关命题,此类问题证明经常需要构造辅助函数;几何、物理、经济等方面的最大值、最小值应用问题,解这类问题,主要是确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判定所讨论区间;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态和描绘函数图形,求曲线渐近线。

3、一元函数积分学。主要考查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广义积分的计算、变上限积分的求导、极限等、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应用,如计算旋转面面积、旋转体体积、变力作功等计算题:计算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广义积分;关于变上限积分的题:如求导、求极限等;有关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题;定积分应用题:计算面积,旋转体体积,平面曲线弧长,旋转面面积,压力,引力,变力作功等;综合性试题。这一部分主要

以计算应用题出现,只需多加练习即可。

4、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计算题:求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及混合积;求直线方程,平面方程;判定平面与直线间平行、垂直的关系,求夹角;建立旋转面的方程;与多元函数微分学在几何上的应用或与线性代数相关联的题目。这一部分的难度在考研数学中应该是相对简单的,找辅导书上的习题练习,需要做到快速正确的求解。

5、多元函数的微分学。主要考查偏导数存在、可微、连续的判断、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多元函数极值或条件极值在与经济上的应用、二元连续函数在有界平面区域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此外,数学一还要求会计算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判定一个二元函数在一点是否连续,偏导数是否存在、是否可微,偏导数是否连续;求多元函数(特别是含有抽象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二元、三元函数的方向导数和梯度;求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求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该类型题是多元函数的微分学与前面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的综合题,应结合起来复习;多元函数的极值或条件极值在几何、物理与经济上的应用题;求一个二元连

续函数在一个有界平面区域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部分应用题多要用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在复习时要引起注意,可以找一些题目做做,找找这类题目的感觉。

6、多元函数的积分学。包括二重积分在各种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交换次序。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以及相关的重要公式。二重、三重积分在各种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交换次序;第一型曲线积分、曲面积分计算;第二型(对坐标)曲线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及其应用;第二型(对坐标)曲面积分的计算,高斯公式及其应用;梯度、散度、旋度的综合计算;重积分,线面积分应用;求面积,体积,重量,重心,引力,变力作功等。

7、微分方程。主要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求典型类型的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这类问题首先是判别方程类型,求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根据实际问题或给定的条件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综合题,常见的是以下内容的综合:变上限定积分,变积分域的重积分,线积分与路径无关,全微分的充要条件,偏导数等。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篇12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

《法兰西内战》

《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派别

划分标准

基本思想

代表人物

唯物主义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可知论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的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

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古希腊怀疑论者

皮浪,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

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答:(一)物质观

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觉得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运动观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三)时空观

时间的含义: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的含义: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二)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资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

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的含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6、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因果关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必然性与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包括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等范畴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边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向旧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如何理解“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P53(五大思维)

一、思维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树立大局意识,放眼未来。善于观大势,把握工作主权。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

三、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知道现实工作的能力。

(善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的思想观点。加强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认清规律,更好的走向未来。)

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卖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勇于进取,稳扎稳打。发展的眼光,全面,普遍联系)

五、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

六、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锋线上,做好对策,争取最好结果。

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9、实践观(实践的含义、特点、类型、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

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

(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Ⅰ.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

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具体局限性。

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基础。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也包括不自觉、非逻辑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1)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人是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我们应当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Ⅲ.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认识到实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3)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1、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价值评价的含义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价值评价的定义:

价值评价即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的要素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分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社会存在的要素: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其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其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Ⅱ.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和永恒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Ⅲ.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3、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构成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根据其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低级的自发的社会心理和高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社会意识形式可以进一步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占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包括语言学、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其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其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其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其具体表现有:

其一,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与社会存在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步性。

其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其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式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是人类在生产事件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Ⅱ.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表现形式是经济体制,即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辩证统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有: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反对和排除与自己性质不一致的生产关系。

14、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Ⅰ.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作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3)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Ⅱ.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学

答:(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发展。“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2)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5、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特点

含义: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产物。

产生条件:(1)存在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特点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人与人之间,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紧密,范围也日益扩大。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商品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实现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6、商品的含义、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量

含义: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因素或者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2)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关于价值:(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2)价值是商品所特有地位社会属性。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辩证关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其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3)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1)首先,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2)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3)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饿关系。简单劳动书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17、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有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0、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途径

途径:第一,第Ⅰ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即

Ⅰ(v+△v+m/x)=Ⅱ(c+△c)

第二,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即

Ⅰ(c+v+m)=Ⅰ(c+△c)+Ⅱ(c+△c)

第三,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2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23、资本主义选举制度

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选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机制。

24、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的过渡。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地对待它。

2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态的约束。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巨大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的平等。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后,进攻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一和平演变为主。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盒有限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2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辨析题)p286

(1)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与更替的规律是一般的历史规律,是只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规律。

(2)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旧的社会形态走向没落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它不是具体制度的更新,而是整个社会的根本改造,因而必然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27、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75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上一篇:关于奥运的作文:文明奥运促和谐下一篇:长一点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