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问题论文

2024-07-12

碳金融问题论文(通用8篇)

碳金融问题论文 篇1

摘要: 全球气候问题愈来愈严峻,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高度的关注和参与,碳金融应运而生。

本文界定了碳金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中国碳金融交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碳交易;碳排放

0 引言

全球气候问题愈来愈严峻,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高度的关注和参与。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研究报告,1995~的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以来最暖的。

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洪水、风暴和海水的侵蚀等等。

究其变暖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为了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形成的挑战,人们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

当前,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用来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金融交易平台、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1]。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碳交易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900亿美元,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交易市场。

表1统计了至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量和市场价值的情况。

各国碳金融交易也纷纷开始并逐年增加。

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在~年内,相对于其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排8%。

根据减排方案,欧盟各国政府从20开始向重工业企业颁发许可证,并限制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高额度。

年1月,成立了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准许市场EU ETS。

英国起启动了为期5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

它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奖励、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实施减排行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削减计划于1月正式启动,它对所有的在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了必须完成的份额。

1 碳金融的界定

目前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国外学术界对对“碳金融”的界定是没有统一的。

世界银行定义碳金融是指以购买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

Stewart Hudson从三个方面对碳金融进行了总结:第一,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市场;第二,与清洁能源相关的投融资;第三,公司的碳风险和收益评估,挖掘企业在低碳发展趋势中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以及由此对贸易和投资产生的影响[2]。

陈柳钦界定更为具体,他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3]。

高建平认为,碳金融指的是跟限制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王瑶则认为,碳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的低成本途径,是低碳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4]。

袁鹰指出,碳金融就是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5]

结合各方观点,我们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认为碳金融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张的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减缓碳排放、转移碳交易风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碳交易有关的金融制度安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个方面:一方面是“碳交易”机制,主要包括基于碳交易配额的交易和基于涉及“碳交易”项目的交易;二是风投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参与的“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以及各类碳环保和信用衍生品,主要是碳期货、期权交易。

碳金融的核心是交易机制,所有的其他交易活动都是围绕交易机制展开的。

2005年《京都议定书》中订立的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就是我们目前碳金融交易机制主要的组成部分即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配额市场的交易原理是限额和交易制度,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

IET就属于这类市场机制。

项目市场的交易原理为基准线交易。

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JI和CDM就属于这一类市场机制。

碳金融问题论文 篇2

一、碳金融的产生及涵义

当前, 学术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 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要求作为现代经济调节和配置的核心的金融加入之中, 并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因素开拓性地引入到金融学中, 并使学术界开始关注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是以马赛尔·杰肯为代表的经济金融学家。20世纪末期, 出现了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环境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碳金融, 其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的只要作用是规制碳排放。确切地说,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目前, 学术界贵碳金融涵义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大体来看, 有以下几种: (1)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1]。 (2) 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 主要指创造基于市场的、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2]。 (3) 所谓碳金融, 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 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买卖, 亦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3]。 (4) 所谓碳金融, 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开发项目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4]。 (5) 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 也可以叫做“碳融资”, 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5]。

由上述几种定义可以看出, 碳金融泛指与限制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之一, 对碳金融的认识较晚。2007年以来, 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等监管部门, 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的总过方案, 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并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服务, 如针对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服务指南等。

目前, 国际市场上, 中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在CMD框架下进行, 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 中国的CMD交易份额已经成为全球最多的卖家, 同时也是CMD项目的主要开发者, 其涉及的交易内容包括CMD项目开发及减少碳排量的CERS交易。此外, 国内关于碳金融的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领域, 所谓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对绿色经济给予扶持, 而对污染经济给予贷款额度限制等政策手段的信贷方式。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中国减排领域[6]。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中国碳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碳金融发展迟缓, 业务模式较为单一, 这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潜力严重不符, 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一) 碳金融的重视度不够

2012年前, 中国不需要承担碳排量的减排义务, 且在中国, 碳金融尚属新生事物, 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对其还不够重视, 对碳金融的作用还没意识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空间不看好, 对其运作模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认识水平较低, 国内只有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碳金融业务, 其他金融机构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二) 碳金融的交易程序复杂

碳金融不但具有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社会效益, 由于经济利益涉及国内减排单位和国外购买企业, 社会效益中涉及政府部门和环保企业, 因此, 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碳金融交易程序就比一般的项目交易复杂的多。同时, 金融机构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针对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这使得环保风险评价程序变得复杂, 项目审查的难度和交易成本增加了。以CMD项目为例, 项目的开展需要经历项目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实施等步骤, 这一开发程序的过程复杂且交易规则严格, 故而项目开发和执行不是专业机构难以实现。

(三) 碳金融面临的风险较多

碳金融除了面临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外, 还面临政府所带来的政策延续性风险, 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2009年, 哥本哈根的国际气候大会的失望落幕, 使得《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将于2012年结束, 因此, 碳金融的发展将面临最大的政策延续性风险, 当前的各种政策制度, 在2012年后是否延续具有不确定性, 这使得碳金融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此外, 中国低碳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 生产技术也不成熟,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严重, 这给碳金融的发展带来可持续发展风险[7]。

(四) 碳金融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涉及诸多领域和部门, 其发展需要政府、环保及监管部门等的大力扶持, 并出台各项配套政策, 然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碳金融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无法起到支持作用。例如, 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是中国目前与碳金融发展有关的主要政策法规, 但是其环境风向评价指标等政策, 缺少具体的指导政策, 可操作性不强。此外, 中国的宏观政策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有限, 国内还没有形成对这些项目支持的政府投入机制。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需要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实现中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 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碳金融发展的特点是政策性强、参与度高以及涉及面广, 不但要在碳金融认知程度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开展碳金融业务, 而且要加强企业对碳金融需求的培育, 因此, 发展碳金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 政府应根据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 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碳金融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同时, 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过程中, 中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其中, 以期在国际碳交易过程中, 中国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有所提高, 为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其次, 政府应将碳金融的发展纳入到低碳经济的整体规划中, 制订专门的扶持政策。例如, 可以对碳金融业务提供税收优惠, 碳金融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和贷款本金要求降低等。此外, 在进行国际碳交易时, 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 鼓励人民币结算, 以提高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二) 金融机构: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碳金融的发展不仅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还要有政府部门的各项配套政策相扶持, 更需要金融机构树立服务低碳经济的新理念的深入人心, 只要金融机头碳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才能使低碳经济中的各个行业均能受益, 因此, 金融机构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 就目前中国的绿色信贷领域来讲, 中国金融机构应拓宽绿色信贷领域, 同时针对绿色信贷缺乏抵押品的问题, 进行抵押品创新;其次, 在现有时间的基础上, 为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环保企业发行碳基金产品, 这不但为客户提供了投资机会, 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最后, 由于碳交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 中国保险机构应开展碳交易保险, 并不断丰富碳交易保险的品种和范围, 以达到转嫁项目风险的目的[8]。

参考文献

[1]索尼亚·拉巴特 (Sonia Labatt) , 罗德尼R.怀特 (Rodney R.White) .碳金融[M].王震, 王宇, 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2]连平.你知道碳金融吗?哥本哈根争的就是它[N].南方都市报, 2009-12-10.

[3]本报记者.碳金融试水中国仍有些“水土不服”[N].金融时报, 2009-08-08.

[4]苑德军.发展碳金融对中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EB/OL].新华网, 2009-10-19.

[5]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低碳经济研究小组.构建碳金融体系抢占未来制高点[N].经济参考报, 2010-04-07.

[6]颜海轶, 郁璇.中国碳金融的发展限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 2011, (1) :18-21.

[7]丁玉梅, 刘应元.邹议构建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J].经济问题, 2010, (12) :48-52.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碳金融 低碳经济 金融创新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亟须完成碳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框架的顶层设计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我国将在201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且预期到2019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将会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核心作用。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测算,到2020年,我国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价值将会达到600亿—4000亿元,现货市场将会达到10亿—80亿元的规模。从宏观经济而言,碳市场能否真正起到促进节能减排,需要考虑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软着陆的关系,历史经济增长与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之间的关系;从市场微观参与主体而言,传统金融结构如银行、保险、证券交易机构及基金公司等,需要创新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模式,围绕碳资产创新其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国家应就碳交易市场同传统金融市场的融合,有效整合建立碳金融体系的各种“碎片化”思想,建立能够推动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框架。

(二)社会各方认识不足,政府政策扶持不够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及企业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金融创新相对滞后,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远期规划存在不相适应,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潜在价值、发展机遇、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不熟悉。对“碳金融”的关注除少数大型商业银行外,其他机构很少涉及。总体而言,我国“碳金融”发展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及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缺少风险转移及成本分摊机制,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调整的过程中,转型企业往往会在一定阶段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快速下降的经营风险,外部性收益未能得到相应的成本补偿。

(三)相关法律有待完善,统一监管机制需构建

碳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法律制度不完善、不明确,缺乏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有效约束。碳金融市场正常运行需要法制化为前提和保障,总量设置、初始分配及交易运行,都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的法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交易运行的公平、公正、公开。而目前我国碳交易的法律法规、市场交易规则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在《CDM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等基础上,制定一部全国统一、完整、有层次《碳金融市场管理法》,对碳金融市场的市场准入、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等相关法规制度、市场运行细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使碳金融市场监管及市场交易行为有法可循。

(四)亟需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形成统一碳交易体系

一个减排项目能否成为可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买卖的碳商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衡量和认定,然后由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服务机构根据相应标准对减排项目进行独立审核评估。统一标准体系的制定是一个国家在相关领域内是否具有行业地位及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前国际碳交易中,发达工业国家凭借其具有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减排项目认定、减排流程、核算方法等标准都由他们买家制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设定的价格。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争夺在国际碳交易中更大话语权,制定一套统一的碳交易标准变得极为迫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树立发展碳金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认识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我们转变粗放型及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发展模式,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故不论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是推动技术创新、转型经济发展,碳金融都完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进而衍生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及新的发展价值观。应加大对碳金融市场建设的政策指导及扶持,使资源价格、市场供求关系、污染损失成本等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中得到体现,进而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二)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规,构建碳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我国碳交易市场基础制度,为我国统一碳交易平台的建立提供制度基础;加强对碳交易及碳金融衍生品监管,碳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及多样化,给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较大风险,只有将碳交易及碳金融衍生品纳入金融监管视野才能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交易主体进行节能减排信息披露,满足利害关系人对项目信息的需求,同时督促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碳金融市场融资门槛监控,证券法应做出相应规定,对符合基本条件的绿色企业、项目优先安排上市或发行债券融资,监管部门及交易所要严把入市审核,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建设项目进入碳金融市场融资;制定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体系,明确一级碳交易市场配额的分配原则,确定二级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体系。

(三)构建我国统一的碳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欧盟及美国建立的都是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一个国家一般只有一个交易所。进而在政策标准、评估审核、交易制度、操作程序等方面可以做到统一。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只有在一个统一的交易平台上才能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及高效的服务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议价定价的话语权,打破发达工业化国家定价的垄断现状。积极围绕碳排放权交易,构建涵盖现货、远期和期货的碳金融产品所组成的完整碳金融市场,重点推出各类碳排放额度的碳金融衍生交易产品及交易市场。实现通过品种齐全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高效的价格发现功能来提升我国在国际碳资产市场定价中的影响力,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话语权。

(四)完善我国碳交易统一标准,提高碳交易市场话语权

国外在这方面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和运用这些相关标准的成功经验、原则和方法。参照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我国统一的碳排放及市场交易标准体系,为核算碳排放量提供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从而为我国碳交易市场提供统一、标准化、可信服的交易品种。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设计出包括碳、氮化物、二氧化硫等在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可操作性”的减排交易品种与交易市场。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及实施碳交易统一标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采取分步骤、分阶段推进。研究和制定交易规则,构建交易平台,培训和组建相应的检测鉴定服务咨询机构。可先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行业及大型企业在一些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上进行试点,根据运行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修订完善交易规则,保证全面实现我国所承诺的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的目标。

(五)注重碳金融市场的风险识别、控制与防范

任何产业发展都存在一定风险,传统的产能过剩产业存在风险,同样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新兴产业也会有风险。而在碳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都是以这些产业为支撑,所以这些产业若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相关金融市场的稳定,给市场参与者带来风险。要积极培育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功能,吸引多方市场参与主体加入到碳金融市场交易中来。需围绕可以确权的碳资产,创新出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体系,包括碳资产信贷、理财产品、碳基金、碳证券、碳保险、碳债券、碳信托产品、碳资产证券化,以碳现货为基础资产的远期、期货、期权等碳衍生产品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市场才能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更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学东.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经济,2012 (6)

[2]孟赤兵,芶在坪. 我国碳交易面临的一些问题亟待突破[J].中国科技投资,2012 (8)

[3]曾刚,万志宏. 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 (10)

[4]张敏,崔飏.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 (12)

[5]罗洪.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我省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课题编号:2015ZZ093)研究成果〕

碳金融问题论文 篇4

【摘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国家结合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设形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号召,低碳经济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健康稳定的运行模式需要完善的低碳金融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针对低碳经济和金融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究了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途径。

【关键词】低碳金融;法律制度;发展理念

一、引言

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出较为严峻的状态,为保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我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目前来说,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金融立法相关的机制有待于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发展建设初期。因此,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探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低碳经济和金融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探究

(一)低碳经济和金融法律制度的互相影响

现代金融作为经济发展核心,两者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当前形势下,低碳经济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现代低碳技术和低碳金融的支撑。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来说,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组成内容,其两者的发展状态互相影响,金融既是经济的产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机制,以自身的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各个国家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处于低迷状态,现代金融的发展可以将资金进行科学的配置,使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合法高效的.运转,产生更多的价值,总体来说,金融和经济处于积极的互相影响作用下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对于金融法律制度和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来说,低碳经济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的新兴产物,任何经济发展形势都要依托于国家法律,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以法律作为运行保障,金融法律制度可以说是为低碳经济的运行提供合法科学的保护。

(二)低碳经济对金融法律制度的影响分析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经济体制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低碳金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传统金融存在较大的差别,金融法律制度的出台是为了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以往的金融法律秩序过于注重对环境秩序的保护。但目前来说,现代环境问题受各领域企业发展影响较大,如果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会对周围区域内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为加强企业运营的环境风险控制,银行需要对相关的合作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以促进其信贷管理机制的完善。基于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指导下,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金融法律建设的重要参考,为保障金融关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规范市场经济的主体行为,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时需要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对其行为以及运行效果进行规范化评估。客观来说,金融法律制度属于经济领域,在实施过程中其首先应当保障的是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时期,需要做到两种效益的同时增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当前形势下,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发展能源消耗,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需要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但如果仅靠自我约束很难达到这种发展目的。因此,需要建立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障。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的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探究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其目的在于全面促进产业发展结构的转型优化,实现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但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式,对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进行科学的创新,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建立健全低碳经济金融基本法

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出台了《低碳经济促进法》,该法律内容明确表明了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相关的低碳经济的细化发展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划分。并且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了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使其成为了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管理制度涵盖了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环境问题的项目审批,运行过程中的排放标准等内容。低碳经济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完善的实施流程和相关的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关的金融机构可以采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调整优化,在信用机制逐渐建立完善的过程中,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环境友好型建设项目给予了相关的信贷优惠,其目的在于全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基本法的建设来说,需要对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其行为制定严格的规范,如果触犯法律必将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部门法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完善低碳信贷法律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时间短,加上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加强立法支持,可以从强化金融机构的环保职责出发,同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制定低碳信贷评估标准;然后要完善低碳证券法律制度,通过完善证券融资事前环保审查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融资环境风险的审核,并且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制度,对融资资金的使用是否属实进行监督与管理,为完善证券融资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提供支持,最终可以通过企业获得的环境绩效评估自然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前的统筹;最后要重视低碳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立法层面上通过政府强制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签订相应的环境保护协议,从而引导企业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来提高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参与性。

四、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当前形势下,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促进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不断对金融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创新,充分发挥其效能和宏观调控作用,全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坚,周玲霞.碳金融结构转换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基于制度创新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97-102.

碳金融问题论文 篇5

09金融2 黄颖

摘要: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议题的今天,本文通过探讨环境金融理论的概念含义和主要的研究问题,介绍金融业对于环境保护的实践,并从正反两方面简要分析金融风暴对环境保护事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对如何在危机中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的价值的课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尝试。关键词:金融;金融危机;环境保护;环境金融理论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成为是后工业阶段发达国家关注的一大焦点,环境保护和治理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集体行动。与此同时,金融业在二战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金融产品利用其灵活性、赢利性和风险的分担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金融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其泡沫的存在和无限制的膨胀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金融与环境保护的契合是个多方面作用的过程,有政府和社会的环保观念的转变,金融业新投资理念的发展,还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等等。本文拟探讨金融与环境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金融风暴对环境保护事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环境金融的理论和实践 1.环境金融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如何发挥金融对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议题,并成为了国际化的潮流。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术语,如“可持续金融(s u s t a i n a b l efinance)”、“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finance)”

等。所谓“可持续金融”主要是指从环保角度重新调整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管理政策和业务流程,从而实现金融业的创利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环境金融的定义较多1,可以概括为环境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融合,主要探讨金融创新来为环境产业融资的途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环境质量。关于环境金融的理论研究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1)识别环境风险和商机。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从经济中挖掘盈利机会,尽可能分散和化解风险。而环境的恶化,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气候变暖。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风险中存在着商机,金融业需要抓住其中的利润增长点。(2)资产定价和审核。金融业投资环境产业的前提是对项目的评估,源于绿色GDP的启发,我们需要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资产重新进行审核,以保证考虑环境因素下的资产定价。

(3)环境风险管理。金融业在投资的同时应该注意风险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环境监督,以合理规避风险。

(4)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随着公共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的发展,科斯定理从产权角度为负外部性的解决提供了支持,由此发展而来的排污权交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实践,并已经取得了成功。环境问题为金融工具开创了新天地,金融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创新降低风险,甚至获取利润。

(5)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在政治学和法学角度,通过政府间的协议、法律规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引导投资方向,调整经济结构,可以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价值。2.金融业对环境保护的实践

可持续金融的理论还处于开创阶段2,但金融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银行业

把环境因素纳入信贷、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绿色会计报表得到应用。证券市场上,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金融衍生品也开始应用于环境敏感行业。另外,政府的财政拨款、相关共识的达成、环保协议的签订,国际金融组织对于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等等。金融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在十几年内展现良好的向上的发展态势。根据相关方面的资料查找,环境金融的相关实践主要有: A.银行业

(1)1991年,美国银行业62.5%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贷款程序以避免潜在的环境债务,45.2%曾经因为担心将会出现的环境麻烦而终止贷款3。

(2)美国进出口银行已经制定了环境评估政策,在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以后才做出决策。

(3)National Westminster银行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专门指南考察贷款的环境风险。

(4)世界银行开始改变传统的贷款方针,使得贷款项目更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亚洲政策性银行制定的中期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作为战略目标之一。

(6)2003年6月4日,世界十大银行在伦敦签署了著名的“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建立起了针对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有29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该原则。B.证券市场

(1)1 9 8 8年,英国率先推出了第一只生态基金——Merlin生态基金。(2)1989年,美国CRERES投资集团发表的对环境负责的伯尔第斯原则,受到众多企业的追捧。

(3)1997年出现天气衍生品,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交易。另外,排污权已经作为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上流通。

(4)2002年欧美共有绿色风险投资约45家,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4。C.政府和行业组织

(1)国际金融公司积极协助那些有意于环境保护的银行建立自己的环境评估标准和技术。

(2)伦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制定了一套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

(3)OECD与荷兰政府合作,成功地开发出专门用于制定环境融资战略的决策支持工具,以帮助那些新独立的欧盟成员国建立融资框架。

(4)1993年,日本通产省将与能源、环境相关的财政投资和贷款从1992年的5600亿日元增加9600亿日元。

(5)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金融自律组织(UNEP FI)正式推出《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该声明得到非常积极的支持,100多个机构和团体在声明上签字。这一行动于1995年扩展到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并推出联合国环境署《保险业环境举措》,并定期召开会议,从实践和理论方面探讨适应环境保护的金融业发展战略。综合上述国际上的理论

和实践,金融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服务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服务可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最典型的就是电子信息代替实际产品消耗。其次,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导向影响环境保护,宏观的金融政策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贫困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增长。最后,金融业务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联系,金融业务看其权益和债务价格的环境价值、权益所有者使用的过程中的环境的可持续性、贷款的环境风险、新技术新工艺的金融支持,在风险管理上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在保险偿付能力的威胁以及保险公司险种、不可预见的土地污染及开发风险等等。

三、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金融危机下,银行业破产资金减少,打破了原先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也大幅度减少;另外政府对于急于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和协议有所松动,这些对于环保事业都是考验。但是从另外的视角来看,经济危机下,需求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减少;并且金融业的环境衍生产品由于其长期的收益性可能成为新的金融增长点,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在经济危机下,可能通过能源的多样化和提高效率进行转型,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这里包含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1.消极影响

A.贷款的环境评估放松

银行业的破产,全球的资金储量大量减少,为了尽快摆脱困局,银行业更关注于大额项目贷款,并且倾向于放松贷款条件,不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这意味着原先对于环境风险的评估、绿色会计制度、对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都会减弱。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来说,这宏观经济形式是一个逆潮流的机遇,而这必然对环保产生副作用。B.环境保护投资减少

另外,环境产业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投资,尤其对于环境技术的改进和应用上。例如,脱碳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关键,如果实际投资无法到位,则无法实现实体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目前,一些高碳行业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改进技术的资金不足,一般利用国际间接融资。以我国为例,从以往的中国环境保护的融资结构来看,国际简介融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商业银行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资助。下面提供一些数据:

(1)据资料显示,仅1992年至1994年,中国环境保护项目就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0160亿美元,同期,中国环境保护项目又获得世界银行赠款5180万美元,使一批城市环境、环境技术、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环境保护项目得以顺利建设。

(2)据统计,1 9 9 8年中国环境保护国际援助项目资金来源中,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发达国家、各类基金会等的贷款达2601001万美元,赠款达41938.93万美元。

(3)从1987年至2001年,中国环境保护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政府贷款达55.5亿美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占49.7%,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占23.9%,日元贷款占26.4%。

(4)2004年,中国环境保护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又取得新的突破。深圳市获得世界银行贷款2亿美元,用于水环境综合治理。之后,广州市又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128亿美元,用于改善广州市污水处理和收集系统。国际间接融资可以

缓解项目资金的紧张,但在全球经济衰退形势下,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间接融资将会比较困难,阻碍了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有效开展。目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达到1000多个,秘书处已经签发了两亿多个减排量(CER),已注册的项目预计到2012年还将产生超过13亿个减排量。假设1个CER价格为10欧元,发达国家的买家届时约需支付130亿欧元的费用。这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买家有一大部分属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业主有许多已经开始担心这些买家是否能够继续购买减排量或提供资金用于开发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政府对环境保护趋冷金融风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解决问题,环境问题暂被搁置。各个发达国家政府可能不愿意去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各国政府也可能以应对金融风暴、维持经济增长为由,动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决心,放松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以欧盟为例,2008年10月,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已通过欧委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中的3项主要内容。但从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反应看,德国、意大利和波兰认为欧盟的减排计划在目前的金融风暴大环境下应当减轻对工业的排放限制,避免给其增加额外成本,比如给予重要行业100%的排放配额,以应对全球竞争,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的竞争。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更是联合发出声明,督促欧盟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需求之间做出平衡。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提出了一项妥协方案,即给予一些特定的行业100%的排放配额。另外,如美国,民主党提交的新的气候变化法案,与原来的气候变化法案提案相比,已经从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削减到1990年的水平,改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6%。2.积极影响

A.高污染能源需求减少金融对能源的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如石油、煤炭,这些能源的迅速开发和使用会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对能源的项目投资的评估关键是看现金流和回收期,高价能保证未来的现金流,但是如今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能源价格大幅下跌。油价是全球经济的风向标。近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暴跌,11月3日已跌至每桶6 4.4 8美元,比历史高点下跌近60%。10月31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离岸价已经跌破每吨100美元关口,跌至每吨96美元,比7月份最高点下跌50%。这是由于在经济继续衰退的形式下,需求不足导致的。对能源需求的减少,可以预见其使用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也相应减少,从而可以对环境有一定的改进作用。B.清洁能源开发当然,环境保护不应该以经济的停滞或衰退为前提。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不一定会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在金融危机的契机下,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可能是将来的趋势。华盛顿自由派的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在9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政府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加大投入,是支撑衰弱中的美国经济和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的最佳方案之一。

这种投资有助于经济朝着低碳、更少依赖石油的方向转型,并在中长期产生很大的收益。

C.环保基金的新发展

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启发人们重新审视风险和泡沫的问题,比起那些高泡沫的基金项目,环境类基金产品或许将引起更多关注。这类基金将投资者引向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金融目标结合在一起,虽然环境类项目约束了基金运行效率,减少了投资盈利空间。但是国外很多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类基金的投资效率并不一定比一般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率低。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环保基金的收益从长期来看可能反而高于一般的投资基金。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金融对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作用,环境金融理论还处于开创阶段,但是金融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尝试和实践已经比较丰富。金融风暴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一些机遇和商机,如何在危机中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的价值,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参考文献

[1]周纪昌.国外金融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参考与借鉴.[2]蓝虹.环境保护、可持续金融与政府支持[J].中国金融.[3]张伟,周鲁柱,张强.我国环境保护项目采用国际间接融资方式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4]王卉彤,陈保启.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J].上海金融 [5]任勇,尚宏博,田春秀.如何应对金融风暴对环保工作的不利影响?[N].中国环境报

碳金融问题论文 篇6

超越”、“提档进位”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在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最新动向、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动向

(一)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传统方式是难以奏效,必须有新的技术和新的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如英国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比于1990消减掉60%,并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德国称,该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提出,1993-2020年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支出达110亿美元;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都制定了宏大的开发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型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这正是对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复苏带来的强烈信号。许多专家认为,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也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激烈的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四)低碳经济的国内动向

中国高层领导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高度重视,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有资料表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其发展势头很好。目前,一些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频率愈来愈高。

(五)低碳经济的前景分析及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浅见 篇7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且呈几何式增长态势,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需求。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低碳农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高度依赖农业技术创新,无论在技术研发过程还是生产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支撑其运转;相较传统高碳农业来说,低碳农业更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二、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偏重低碳工业、低碳城市等热点领域的研究,而对低碳农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低碳农业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概念,与其相类似的较早提出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环保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不同程度要求的提法。徐更生(2009)认为,生态农业是生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农业产业形态,将农业生产过程视为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物质和能量顺利转化,促进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农业资源、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张志越(2006)认为,循环农业是农业经济活动纳入到“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再生农业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见,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循环农业,都对低排放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强调低碳发展。

本文认为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一种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其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在农业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过程中,贯彻“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理念,实现农业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三、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 低碳农业技术创新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的物化劳动,资金投入少、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少,但生产效率较低;现代农业虽然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但因为其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使用,资金投入也较大,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使得现代农业具有显著的“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特征。可见,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都存在明显的缺陷,都是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与其不同的是,低碳农业是一种低碳环保型农业,其先进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能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的。低碳农业虽有低碳环保降耗优势,但其在低碳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如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开发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农业自身的资本积累难以实现。更何况,低碳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技术研发的公共品属性易出现“搭便车”现象,私人研发成本大于私人收益,使得私人资本缺乏投资低碳农业技术投入的热情。为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取得新的低碳农业技术突破,亟须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以化解和降低低碳农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本风险。

2. 低碳农业投资具有特殊性,需要政策性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

低碳农业具有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优势,且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于一体的属性,成为未来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暖及能源短缺问题的共同追求。可见低碳农业的发展在未来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推进低碳农业需要依靠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前期大量资金投入,且回收期较长,甚至面临技术研发失败,导致投资血本无归。目前,农业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有农业自身资金积累、国家财政投入、金融机构支持。我国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且自有资金积累少,主要依靠个体农民的投入,财富有限,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政府财政资金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但大部分财政资金却投资于传统农业设备和农民种粮补贴领域,对低碳农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可谓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低碳农业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这也符合我国70%~80%的农业资金来源金融机构的国情。由于低碳技术研发既带来经济效益,又产生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会产生较大差异,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决定了其缺乏投资热情。因此,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解决低碳农业技术投资外部性的根本途径是政策参与,即亟须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低碳农业领域的不足。

3. 推进农业碳汇功能的CDM项目,需金融机构的支持。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即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碳减排量交易而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项目的实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都将实现“共赢”。对发达国家来说,可以降低履约成本;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以较低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低碳减排技术和利用其剩余的资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农业是全球第二高碳产业,农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3,达170亿吨CO2。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据第二位,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可以预见,在我国农业领域,发展低碳农业及推行CDM项目,充分挖掘碳排放交易,向碳排放量购买国出售碳信用,以较低成本参与碳金融项目交易,在国际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借助金融机构力量的参与,势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不足是其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我国,农村经济长期依附于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上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造成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城镇金融体系。

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低碳农业融资难。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的架构。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务院直属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其职责是代理国务院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但并不面向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且其机构覆盖面仅到县一级,广大乡镇农村地区仍处于空白区域。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其他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其吸储能力较弱,面临低碳农业巨大资金需求及较大的投资风险,信用社只投放于传统的绿色信贷项目,对其他大额资金低碳项目望而却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广设网点、农村吸储、城镇放贷的经营模式,对低碳农业的资金需求可谓杯水车薪。其他商业性银行只有在少数发达地区的乡镇才设立,相比较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面向农村领域贷款资金更少。与此同时,农业领域的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

2. 低碳农业金融支持制度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

因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推进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起到宏观调控主导作用,给予农业政策倾斜。同样,低碳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需要在碳金融领域突破现有制度,做一些制度创新和政策安排,以促进低碳农业领域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金融支持仍停留在大的宏观制度设想上,仍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在低碳农业领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中央制定的低碳金融政策贯彻执行滞后,落实不到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府应采取对待支农补贴的方式,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给予相应补贴,激发低碳农业企业和个人投资低碳农业领域的积极性。

3. 低碳农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投资热情低。

农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风险抵抗能力低,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生产和经营损失。正是由于农业易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经营风险较其他行业大,且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出现价格剧烈波动,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投资和开发涉农经营和保险项目。低碳农业虽具有污染少、效率高的优点,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发展低碳农业项目时,仅对自然环境生态补偿一项就需花费不少成本,更何况投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更新低碳排放设备,培养低碳农业领域人才,这些项目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逐利本性,出于规避和降低风险考虑,投资风险高、成本高的低碳农业领域激情势必减退。

4. 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低,涉农金融产品少。

低碳农业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优点,需要依靠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作为支撑才得以发挥,以及需要依靠低碳农业领域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作为发展动力。目前,各种金融机构虽然开发了一些涉及低碳农业的金融产品,但总体而言,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落后,支持低碳农业创新能力不足,大多以传统“绿色信贷”为主,并没有广泛涉猎低碳农业金融产品领域,难以满足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市场需求。

5. 低碳金融意识缺乏,低碳农业推进缓慢。

在我国,农民知识文化程度较低,70%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仅在初中层次,受过高中教育的不到20%,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快慢。大多数农民只熟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其他金融业务不懂甚至根本没听说过。例如,他们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汇款、e支付等新型网络金融名字感到很陌生,更别提低碳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了。由于农民金融知识的匮乏,束缚了低碳农业技术及低碳金融产品的推广,金融市场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低碳农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

五、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思路

1.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破解低碳融资瓶颈。

在我国,农村金融投资基本形成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的格局。为破解农村低碳农业项目融资瓶颈,以及过渡到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并驾齐驱的局面,需要健全和完善县以下金融机构布局,服务农村金融,以推进农村巨大的低碳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县一级人民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需要出台一系列低碳农业金融扶持政策,引导资本参与农村低碳金融项目发展;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性银行,应放宽低碳融资项目贷款限额,降低放贷利率,创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改变传统单一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农村低碳金融项目发展。以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国有大型银行,采取服务乡镇服务的倾斜政策,在乡镇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对农村低碳金融项目资金需求采取优惠的利率或无息贷款政策。与此同时,应在乡镇区域设立农业领域的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变金融结构在农村单一化设立趋势。

2.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服务体系,提供金融政策激励支持。

完善农村低碳金融政策服务体系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激励资本投资农业低碳融资项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政府金融办等监管部门应积极联动起来,参与农村低碳金融发展。人民银行应为农村低碳项目,尤其是中小项目,降低融资门槛,提高低碳融资项目的灵活度,在低碳融资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银监会应为农村低碳融资项目而设立的中小银行,简化审批手续,重点加强风险控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各商业银行投资低碳金融项目;保监会应降低农村低碳金融项目企业发行低碳融资企业债券、证券、基金等新型资产工具的门槛,积极配合与服务低碳融资项目的企业;政府金融办应采取扶持政策,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低碳项目建设,联合财税、金融等政府部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低碳项目发展的政策环境。

3.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及碳基金,分散农业投资风险。

低碳农业具有碳汇功能,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源。发展低碳农业目的是要减少碳排放量,进行技术革新,因前期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收期较长,意味着投资风险高,导致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一方面,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基金,开发适宜的涉农低碳保险品种,尤其针对农户的沼气池改造、太阳能利用、生物防病虫实验田等项目贷款提供相应的财产抵押风险转移,激励农民借贷发展低碳农业以降低低碳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低碳农业碳基金,解决低碳农业项目面临的融资困境,以及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商业投资,以推动农业低碳技术进步。

4. 提高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满足市场低碳金融产品需求。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丰富发展经验,提高农村低碳金融方面的创新能力,依据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业务、信托类等碳金融产品都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成立碳银行,提供碳金融咨询、代理和融资业务;建立基于CERs的现货、期货和掉期交易的二级市场交易。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需要一段时日。在碳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推出之后,应逐渐向农业产业倾斜,逐步推出农业碳金融衍生品,提升农村金融创新,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5. 培养农村低碳金融创新人才,增强农民金融意识。

低碳农业推广和应用最为关键的是要靠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低碳农业人才教育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掌握低碳金融项目运作的投资人员,提供低碳农业项目融资咨询和业务代理,在低碳农业融资过程中降低风险;二是培养低碳金融新产品设计开发人员,依据农业领域低碳项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符合农业低碳项目的多元化金融理财产品,尤其是符合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

参考文献

李晓惠.低碳农业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

徐更生.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J].中国环境报,2009(9).

张志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创新碳金融杠杆撬动低碳经济发展 篇8

碳金融的产生及其兴起

关于碳金融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碳金融一般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由此可见,碳金融就是运用金融资本去驱动环境权益的改良,以法律法规作支撑,利用金融手段和方式在市场化的平台上使得相关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得以交易或者流通,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概言之,绿色金融指的就是金融机构在其金融活动中考虑企业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的增速高达20%到30%,碳排放权也逐渐演变成具有流动性和价值的无形资产。

在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金融机构开展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业务时间早、产品多,如摩根大通集团已经发行了5种类型的绿色投资债券,不同银行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绿色金融体系和服务标准。我国自从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北京、天津等7个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后,碳排放的交易市场不断扩容,交易品种推陈出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自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深圳市由此成为我国首个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城市,到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启动、北京市首单林业碳汇交易抵消项目挂牌,再到湖北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问世、重庆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等,全国已有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包括碳资产质押贷款、减排项目融资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空间就此进一步打开。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活跃

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01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60亿吨,约占全部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50%,全球总排放量的15%。而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具有1亿至2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具有巨大的减排储备。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市场前景极其广阔,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初衷,是为了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使之成为撬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杠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约束性目标,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5月出台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等,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

各地碳市场启动以来,随着市场规则的完善,交易机构逐渐由开始的跃跃欲试转为成交活跃。作为中国首个运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深圳碳交易市场在启动阶段,将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占深圳全市总量约40%,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2%,2013—2015年均碳强度下降率达到6.68%。这一目标不仅高于全市平均21%的减排目标,也高于制造业25%的碳强度下降要求。天津碳市场自2013年12月启动以来,天津市碳配额共成交106万吨,成交金额2193万元。

在各地的交易平台中,均设计了挂牌、拍卖、网络现货等多种交易模式,如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采用的是会员管理模式,符合交易所规定的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均可通过交易所结算银行的网点开立资金账户和通过交易会员开立交易账户,从而进入天津碳市场进行碳配额产品交易。交易机构主要涉及一些碳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和天津市纳入碳交易试点的企业。交易方式主要分为线上交易和线下协议交易,协议交易主要用于基于自愿减排的碳中和交易和大宗交易,双方在线下进行交易标的和价格的自主协商,通过交易所办理清算、交收等事项。

碳市场需要金融来“激活”

尽管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日趋活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碳排放交易的流动性仍然较低。在欧美国家,“碳金融”创新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交易品种丰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碳融资、碳期权等衍生产品创新上不断迈出脚步。我国虽然碳减排市场很有潜力,但与之相关的碳金融和碳资本市场依然缺乏。大部分银行在此方面的触角,还仅限于“绿色信贷”,将信贷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倾斜,围绕碳资源和碳排放的融资产品仍然不多。究其原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采纳赤道原则以及做其他绿色金融业务无疑相当于在贷款流程上多了一道程序,增加银行成本与同业竞争压力。在如今的大环境之下,并无很强的竞争优势。交易所还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维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才能逐步吸引更多的合格投资者特别是金融机构参与交易。金融化和资本化是为碳市场提供流动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完善了市场交易机制,才能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产业配置。

在国外的碳交易所中,金融机构在交易中扮演着做市商和价格发现者的双重角色。随着国内交易所和交易制度的成熟,不少银行和基金公司都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为碳金融创新提供了契机,碳交易期货和碳资产融资等创新产品正在酝酿之中。以碳资产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已在国内出现。今年5月,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这是银行间发行挂钩碳资产收益债券的首次试水。8月份,兴业银行与湖北宜化集团签署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这也是国内首笔以碳排放权配额作为质押担保的贷款。

碳配额成为可担保资源,意味着碳排放权的金融价值正被进一步挖掘,在盘活企业碳资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用金融手段引导绿色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这也让金融机构有了与碳交易所合作的积极性。据悉,目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展开战略合作,以共享商业银行已发掘的绿色投资机遇以及节能减排专业企业。另外双方还正在合作创设超短融碳债券和环境权益抵押贷款方面的项目评价体系,为碳交易提供金融化、证券化以及清算结算服务。金融机构的“进场”将成为激活碳交易二级市场的关键一步。endprint

碳收益票据首发获“双赢”

借助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平台,我国碳金融创新又迈出重要一步。2014年5月12日,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由浦发银行主承销的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10亿元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受到市场投资者的热捧。

作为国内首个“绿色债券”,如何在一个债券产品中实现碳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效衔接成为关键。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产品的结构设计中包含了诸多创新元素。据悉,该产品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组合形式,其中浮动利率部分与中广核下属5家风电项目公司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的碳资产(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收益正向关联,浮动利率的区间设定为5BP(基点)到20BP(基点),从而实现了债券投资人对于碳交易收益的分享。而浮动利率挂钩发行人特定风电项目碳收益率,也突破了以往浮息债只与定存利率、Shibor等基准利率挂钩的常规,开创了国内挂钩“非常规标的”并推广低碳概念的先河。本次碳债券的发行利率为5.65%,较同期限AAA信用债估值低46个BP,充分体现了投资人对附加碳收益的信心。这样的产品设计未来可以进一步在国内可再生能源领域批量复制,以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吸引资金关注并投向绿色产业。同时,债券定价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在其他贵金属交易、权利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进行尝试。

此外,由于国内碳交易市场尚在发展初期,在产品设计上特别安排了保护投资人的特殊机制。如在CCER购买方违约,减排额已形成但尚未核准等情况下,发行人仍有义务以约定方式模拟计算期间内碳收益额,以此来保证投资者的权益,并督促发行人在票据存续期内进一步规范标的碳资产的经营和交易,控制碳交易市场风险向债券投资者的传导。鉴于企业未来碳收益部分包含了一定企业收益权的特征,通过借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资产支持票据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对产品执行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

金融工具的创新改革为该产业拓宽融资需求和提速碳交易市场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首单碳收益票据的成功发行,不仅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发展国内低碳金融的支持,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了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以及跨要素市场债券品种创新的双赢。通过本项目的示范作用,更多企业将可以复制这个模式,在包括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各种可再生能源领域继续创新探索。

推进绿色之风吹向银行

在低碳经济催化的大背景之下,目前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在探索开发多样化金融工具,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放眼观察国内,去年,德勤发布的《2013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指出:“绿色信贷理念将进一步深化,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着力点。绿色信贷理念将进一步在银行业发挥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银监会制定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等监管文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政策规定方面开展了新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银行,同时也是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的过程中,对项目、企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核查,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兴业银行成立了国内首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并将该中心升级为一级部门——可持续金融部。目前,该行已经在分行层面建立了区域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截至2014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2268亿元,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880万吨,年节水量26229万吨。此外,浦发银行、北京银行等股份制银行都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伴随着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污染环境的法律成本。有调查显示,在2002年到2012年期间,可查阅的149起环境污染事件中,只有8家是有赔偿的,且赔偿比例占所认定经济损失的5%。其中7家都低于企业当期利润的0.1%,违法成本相当低廉。过去随便贷款,“两高一剩”利润高,企业规模又大,银行就喜欢把钱贷给他们。但现在不一样,一旦企业面临高额罚款,银行贷款就收不回来,坏账就会显著升高。所以金融机构本身必须要把环保这项指标加到风险评估中。

上一篇:冰雪奇缘影评下一篇:楼宇自动化论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