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法学法

2024-09-01

初中历史教法学法(精选8篇)

初中历史教法学法 篇1

初中物理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法,也要注意学生学法指导,而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21世纪的新教学模式有所变换,在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同时,真正体现“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理念,使教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起来,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教学方法更科学化、人性化,使我们的学生乐于学,勤于学,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近年来,尤其是实施二期课改以来,我就初中物理教学的教法和指导学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一、采用形式多样的基本概念“六问”法

初中物理是以概念教学为主,如何搞好概念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方法不是很多,其中基本概念“六问”法值得一试。所谓基本概念“六问”法,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编排意图、方法、思路捉摸透彻,即在教学中搞清以下六个问题:(1)物理学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2)是怎样引入这个概念的?(3)它的定义是什么?(4)单位是什么?(5)物理意义是什么?(6)这个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这六个问题搞清楚了,一般说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达到了比较清楚的程度。下面就“匀速直线运动与速度”一节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1、我们在讲物体运动时,要比较哪个运动得快,哪个运动得慢,我们又是怎样来表示的?怎样来比较的呢?

2、一个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长短,能否确定它的运动快慢?如果只看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长短,能否判定它的运动快慢?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即路程和时间,以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小来作比较,或以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来作比较,由此来引入概念。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公式表示即v=s/t,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的单位来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则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

5、速度是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如某物体的速度为“10米/秒”,表示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1秒内所通过的路程为10米。

6、这个新引进的物理量“速度”可以用哪些物理量来量度呢?它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呢?这个比值仅用来量度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而不是决定速度大小的原因。

事实证明,通过该教法的实施,所任教班级中的学生对速度的概念理解透彻,解题得心应手,方法多,正确率又高,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教法,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习成绩当然有了保证。

然而在具体实施该教法的过程中,老师的诱导和启发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铺设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以求指导在点子上,使每一个演示、每一个设问、每一个实验都成为学生寻根究源、主动求知的媒介物,使新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思维的必然结果。作为老师切不可把现成的答案或思路和盘托出、强行灌输,而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自求而得之”。所以,在实施“六问”法时一定要熟悉学生的思维特征,遵循思维规律,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因势利导,及时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的教学过程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进度、深度和广度在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复习:一般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复习觉得最困难,常常因概念多,公式多,单位多而不知所措。针对这一现状,老师要具体指导:首先把初中物理学大致划分为光学、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六大块,将题型按填空、选择、作图、实验、计算、简答六类来复习;然后将每一知识块的章节标题、主要内容、公式、定律串成一条主线,并罗列成表格;并把各部分的重点知识详细展开出来,配上例题示范,再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性讲座,并采用个别辅导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后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计算、综合应用,结合六类题型充实到位,构成一幅物理知识框架图。为使学生有条理、分重点地理解消化,老师还应结合教材和考纲要求将知识具体化,生动有趣地讲授,注重实验的演示,并创设良好的情景,插入一些艺术性、趣味性、幽默感的语言,使知识框架宛如一部“物理电影片”,学生很容易将其中的每一个“情节”重现出来,从而知识也就牢固地掌握了。此外,在听课感受“情节”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融入“情节”中,参与活动,使知识更牢固地为学生所掌握。我把这一方法定名为“电影”重现法。

在复习阶段,巩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切不可搞题海战术,而应精选习题,并做到讲深、讲透,要求学生做到深刻理解知识后,再做习题,切不可仿抄例题。要搞一些记忆复习,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及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使广大学生把知识梳理通畅,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解题:在解题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是:(1)一题多解。物理学中,有些习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各已知条件的意图,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和排除多余条件,做到解题灵活多变。(2)一题多变。教师在做例题或示范解题时,要把题目讲活,可以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改为求,而把求改为已知条件;或是将物理条件改换;还可以是题型变换,这样把旧题变为“新题”,方能给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给学生是教师在考虑教法和学法时必须注意的。

1、由个别到一般。初中物理中这一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

2、抓矛盾主要方面。有些是问题的核心而有些是可以略去不计的,如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知识解授时,我们要抓住的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而不考虑玻璃泡本身的热胀冷缩。

3、“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中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它的二重性,既对立又统一,有对人们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如摩擦这一现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若没有摩擦,世界又将不成其现在的世界。

4、类比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原来不易理解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变得容易掌握,如学习电压概念时,用学生熟悉的水压作比较,来成功地引入电压;又如在学习电荷间相互作用和磁极间相互作用时,采用类比法也可以形象地把知识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

5、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如列方程组、列表、画图象、控制变量法等。这些方法能准确、简洁、明了和直观地表示物理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我设计了几个例题:例1:一轻质均匀直杆长1.2米,左端挂20牛的重物,右端挂40牛的重物,要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距左端多少米处?例2: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用列表格和画图象会很明了,又有利于学生记忆。例3: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用得很多,如在“欧姆定律”一节学习时,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即当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成反比,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I=U/R。(解题过程略)

以上介绍了初中物理教与学的一些方法,那么怎样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将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1、强化。对上述介绍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反复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学会了这些方法的重要性,直至使我们的学生主动来向老师征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2、同化。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老师应反复回顾运用过的各种方法,及时地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用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这种方法牢固地掌握,为自己的学习所实用,既起到复习作用,又达到概念的同化,使新知识很快地被理解、消化。

3、深化。对介绍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复应用,不断深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习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此不再惧怕物理,而是酷爱物理学,对学习物理充满激情,去感悟物理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既教会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自我寻找答案、自我学习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理念。

4、感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师生感情交流,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老师要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要注意老师向学生学习,使“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只有这样,学生就会心情舒畅,认真钻研老师的提问,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教学进程也就会在紧张、愉快、生动、活泼、亲近的气氛下进行,学生在自愿、愉快、主动的心态下求知,师生间的感情才能达到和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我们的教学就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回顾近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方法是获取成功的最好途径,尤其是在二期课改期间,我坚持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同我的爱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研讨、一起生活,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认为物理老师上课新颖别致,讲授清晰,生动有趣,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年来,有效利用每一堂课,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懂得怎样学好物理,所教班级中不及格人数越来越少,平均分、优秀率越来越高,在历届中考中平均分均名列区前茅。

3、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经过多年的磨练,使我的教学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由一名普通的教师成为一名学科的带头人,成为一名物理学科区中心组成员。

初中历史教法学法 篇2

一、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根据其心理规律进行单词教学

首先,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人的遗忘从识记后便开始, 先快后慢。因此, 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这一规律不断地进行复习。复习的时间间隔应是先短后长。教师应在第一次记忆后隔二十分钟记一次, 第二天再记第三次, 一周后再记第四次, 一个月以后记忆第五次, 这样进行多次的重复不但能形成长时间的记忆, 而且效果较好。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盯着一个人连续看三个小时, 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了, 那么也许一两个月后你就把他的长相给忘了, 但是如果你把这三个小时分配到许多天中, 每天只看那个人一两分钟, 这样下去, 你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的长相。具体做法就是先规定自己一天所背词汇的数量, 然后在一天中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词汇通背一遍, 相隔的时间不宜太短, 背熟后隔几天后再把这些单词背一遍。如此循环下去, 会收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其次,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 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是凭一时兴起, 高兴的时候会表现好一些, 不高兴的时候就不用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注意那些学习心理不稳定的学生, 经常给予提醒, 不断鼓励, 要求其上进。这样不仅会让这一部分的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而且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大大提升。一举两得, 良性循环, 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会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再次,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心理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学习心理会促进其学习效果, 相反, 则起阻碍作用。因此, 作为英语老师, 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让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获得最大的收获。比如, 在记忆单词或词组之前, 必须让学生怀有强烈的记忆欲望。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两个班里要求用10分钟记忆30个单词。在一个班里, 我通过一些方法调动了学生强烈的记忆欲望, 让其有意识地去识记单词, 结果在十分钟之内记住了85%, 而另一个班只是像平常那样的教学, 十分钟之后只记住40%。显然记忆的效果明显不同。此外, 有了愉悦的学习心情, 学习才会自主。我曾教过一个差班, 在单词教学前, 我总是有意识地找一些可以表扬的事情, 如作业、卫生等, 当他们的情绪处于活跃状态时, 我就抓紧时机教授新单词, 因为此时他们的记忆效果最好。所以, 作为英语教师要做有心人, 学会创设机遇, 利用时机, 让自己的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习惯, 让其自主地记忆单词

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习惯, 让毅力和习惯来支配学生的单词学习。一个人毅力的强与弱、习惯的好与坏决定着单词学习的成与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毅力和习惯呢?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开动脑筋想出好的方法和对策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一次外出学习中获得了一种方法:有一位教师曾接过一个非常差的班级, 期终考试的班级平均分是39分。班里的问题学生也很多, 作业不做是家常便饭。领导找她接班时, 她犹豫过、推脱过;上第一节课之前她担心过、害怕过, 但思考并打定主意后, 她看到了一线希望。她决定用新课标中提到的激励法、赏识法开启她新的教学旅程。第一节课, 她用10分钟左右借机“大肆”表扬了班里的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了她与前一位老师的不同。课结束后布置了作业, 要求学生抄写今天所学的单词。第二天上交的作业本依然很少。她课后找来了没交作业的学生, 问其原因, 回答各式各样, 出乎意料, 甚至是不可理喻。不过, 她之前就打定主意, 不动怒、有耐心,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合情合理的、能让学生接受的处理。处理结果是, 每人选择自己的对手进行单词记忆pk赛, 赢的同学可以获得一张“免抄单”“免做单”“全免单”, 不抄写当天的英语单词、不做当天的英语作业、不做当天所有科目的作业。为了更好地利用“免抄单”“免做单”“全免单”, 每次她根据学生的默写情况在上面分别写上这样的话:“你用你的努力赢得了片刻轻松”“你用你的努力赢得了一时轻松”“你用你的努力赢得了彻底轻松”;后来又发明了“快乐周末单”, 即如果学生这一周的单词默写都比对手好, 周末的作业可以免做, 并且在这些单子的背面写上了激励的话, 开始用汉语, 后改用英语。在实行的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推陈出新,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程度不断加大作业量。其结果是, 学生背单词的热情高涨, 连课间都忙于记忆, 弄得其他科目的教师提意见, 说影响了下一节课的上课。这样, 她所带的班级第一次期终考试平均分达到了69分。在这些方法的实行中, 教师首先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并想办法让其连续不断地持续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 不断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英语学习中单词的方法很多,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单词记忆方法的积累, 并不断地教其运用, 以提高其记忆的效率。我所收集到的方法有“运用读音规则记忆法”“字母组合变化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重复记忆法”“语境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象形记忆法”“感官记忆法”“游戏记忆法”“对称图像思维记忆”等等。如果能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好的话, 他们的单词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

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探讨 篇3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和学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教给学生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使得学生会学习。教法和学法是紧密相连的,在教法的选择和教法改革过程中都要坚持这个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法为主体、教法为主导的依存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比如,在初中数学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的相关几何定理、定义、性质等方面问题,这需要为学生介绍在几何知识学习方面的基本方法。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应要求能够完整地叙述,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深入推敲,从而对概念的基本属性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对容易混淆概念和相似概念加以重视,弄清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在对“定理”的学习过程中,应先分清结论和条件,然后对定理进行初步应用,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证题思路和自行证明,再通过进一步的要求对有关定理加以联系。在“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应首先要求字母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弄明白公式应用、公式推导由来、应用条件、记忆方法、公式特点以及相似公式之间的相互比较。所以,伴随着不同教材、不同年级在教法上出现的变化,学生在学法上也应有相应改变,只有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进行,才能确保初中数学教学获得良好效果。

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学生对授课教师感兴趣,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会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是否具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以及教师的教法对于学生兴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赛一赛、比一比”等活动,采用激励形式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于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等内容,教师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在对几何知识进行讲授时,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来引起学生在基本知识方面的认知,如为什么将房屋顶部设计为三角形·为什么摄像机支架是三根·

三、确保教学方法不断形象化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最难培养的就是学生在数形结合方面的基本思维方法,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形象化,以此来不断丰富学生在知识形象方面的基本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进行数形结合基本思想的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图形,比如,温度计以及在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绳子以及绳子上存在的结,且教室中的座位就属于等差数列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这些形象的知识,以实现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不断培养;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思维的重要表现就是数轴和数,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等。其次,在进行数学解题过程中还应实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培养,在为学生进行基本数形结合思想的传授以后,教师应在实际解题中引导学生对其加以运用,比如,在对几何问题进行解决时,可以使用不等式或方程等方法,在对相关函数问题和有关方程进行解决时,可以引入几何的基本思想,在对应用性题目进行解答时,可以使用几何图形表述其中存在的基本信息。

四、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数学概念不重要,可以通过多做题来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这个想法其实是十分不明智的,因为学生连基本概念都没弄懂,又该如何进行解题。如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正负数概念,而仅是把教材中带有负号和正号的数字称为是负数和正数,然而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不够的,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错误,而这种错误一旦形成将很难转变。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去进行知识的理解和转化。当前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切实交到学生手中。在原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导致课堂气氛十分紧张,而课堂基本上也采用学生主听、教师主讲的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要想改变这种模式,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而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過程中给予一定引导,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由于数学十分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好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数学的教法和学法也应结合这个学科的实际特点来进行。在课前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得越充分,对学生学习就越有保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要积极探究出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覃礼新.浅析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J].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41).

初中历史“彩色树教学法”探究 篇4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历史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不妨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她是基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积累而成的一种记忆与学习的方式,采用“彩色树教学法”能真正达到标出主干、疏理枝叶、逐层分析、整体记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理论;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4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创新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编号:CTF120842)的子课题“关于教师理念及实践对学力多维度发展影响研究”(编号:CXG-1406031)的科研成果。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如果把古代圣哲的经典与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欣赏《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想象你的脑细胞像许多棵树,每一个细胞在其分支上存储相关的信息”,将历史教学中的每一课内容想象成树干树枝,这样做的目的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记忆的法则有十二项,根据课文内容尽量使用,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明快、亮丽的颜色刺激学生的视觉,便于记忆,综合起来可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

本文以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来介绍。首先放映《长征》中“红军手挽着手在大雨中集体高歌走出草地”的片段,画面体现团结合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符合记忆法则中“积极和令人愉快的形象”,利于记忆。看完视频后,就在黑板正中央的上下方用黄色粉笔画出中空的树干,尽量画粗些,因为要突出这个重点,中间的课题要用三种以上色彩,在中空的树干竖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用红色,“不怕”用黄色,“远征难”用绿色。看看红军到底是怎么“红灯停,绿灯行”?由于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这个思维导图不要太复杂,直接从树根处往两边的斜上方画树枝。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树枝,在树根处画两个,其他树枝根据内容多少画在树干上,与下面的树枝平行。

本课内容可以画两个树枝:一个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另一个是“长征的胜利”。先看第一个树枝,也就两点内容:“长征的开始”用红色,“遵义会议”用黄色,“和”字写小些,用白色就行。右边的树枝“长征的胜利”,这一点内容就用绿色。

记忆法则告诉我们:要多用图画和符号。可以这么说,各项内容的知识点一般不会超过六个W的范围:第一个W,凡事必先问个“为什么”,就是英语中的WHY,用一个圆圈,中间打个问号代替;第二个W,就是WHEN,是时间,就在圆圈中画上六点;第三个W,就是WHERE,是地点,用圆圈里面加一点代替;第四个W,就是WHO,代表人,就在圆圈中写个“人”或画个人的图形;第五个W,就是WHAT,内容,就用同心圆代替吧;最后总要有个意义、结果或影响,就权当WHICH,就在圆圈中写个“Y”,因为事件的意义较多。这就像是五笔的字根,先编好码,受益无穷。如果知识超出这个范围,可以自己编制,只要能理解明白即可,这就是典型的“分数是也”。

在左边树枝的上方用和“长征的开始”同样的红色,从上到下沿着树枝斜着排列下来,按顺序先画上六W的符号,最上面画上圆圈加问号。为什么要长征呢?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找出关键词。学生肯定会总结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那后面就写上“五反失败”。怎么记住呢?要展开充分想象,因为想象是记忆的源泉和基础,如“五反”,就应该想象前“四反”,领导人是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而“五反”为什么失败呢?领导人换了,而博古、李德采用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优势敌人硬拼”等错误战术,只不过这不是重点,只需了解即可。然后,在符号与后面的字下面一定要打上线条,线条要尽量和字等长,以示强调,每行都要画线。

而长征的时间呢?在时间符号的后面写上1934年10月;人物为谁?蒋介石PK博古、李德,并运用谐音加以记忆。还应该指出当时的博古只有27岁,没能力胜任;而李德作为外来的“和尚”,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念歪了经。地点呢?瑞金,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找到,并指出这就是各个城市瑞金大厦、瑞金医院的起源。内容就是“血战湘江”,要从课本上读出残酷性,从8万骤降到3万,这也是用“红色”的本意。这样下去行么?怎么挽救呢?提出这些问题后,顺理成章地引出“遵义会议”内容,在树枝下面用和遵义会议相同的黄色,沿着树枝画上符号,而文字放在符号前面写。照例要问为什么?一连串的失败,中央根据地丢失了,红军骤减到3万,关键在于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看不到希望在哪里!怎么办呢?要开会讨论,要争论一下是非曲直,寻找路在何方。所以在为什么符号后面写上“一连串失败”,时间是1935年1月,地点是遵义

人物和内容是一样的: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开始正式领导中国革命;此内容还有一个知识点是“意义”,这个用蓝色书写。关键词是挽救,挽救什么呢?党是根本,党发展红军闹革命,所以符号后面写上“挽救党红军革命”。“黄色”意味着准备。

右边的树枝是“长征的胜利”,用绿色书写。那遵义会议后,长征怎么就会胜利呢?主要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高超,这是典型的“绿灯行”,所以第一行符号后面就写毛泽东指挥;这点内容、时间不要一个个写上,主要是地点,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写出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并分别让学生指出,红军在这些地点演绎了哪些故事。为了加深印象,可以放相关视频,针对课本上“除了打仗还遇到什么其他困难”,回忆语文课上学习的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带头吃野菜的内容。胜利的内容当然是会师,课本提到两次会师,这要用数字序号排列:一是吴起镇会师,时间是1935年10月,人物是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二是会宁会师,时间是1936年10月,人物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找到吴起镇和会宁。再说说红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情况,点出习仲勋更便于记忆;然后用蓝色写上“意义”:保存党红军革命。这和前面遵义会议的意义相联系,再用红色为几个时间画圆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三个时间都在10月,很有意思,只有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这叫联想记忆。

再接着用蓝色在“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的地点和会师等所写的知识点上画框,并指出“长征的开始”是重点,“遵义会议”是难点;最后让学生背出三点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按顺序即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并要求学生把这个思维导图默写到课堂作业本上,还要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间,即入睡前、苏醒后默默背诵。

“彩色树教学法”并不是笔者心血来潮,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积累而成的一种记忆与学习的方式。标出主干,疏理枝叶,逐层分析,整体记忆,采用“彩色树教学法”,真正能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

初中历史教法学法 篇5

邢台开发区东汪初级中学

张永平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应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两点上,前者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迁移”。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通过学法指导课,在指导学生做到两点。

1、做好纲目教学,纲举才能目张。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只有记住纲要,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应该来个“开幕式”,向学生讲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确其起讫时间,主要章节目录,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称,留下悬念,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现行初中课本中第一页就是“说明”,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及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最基本线索的基础上,重视每节课的纲目,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言,教师要注重对提示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书

上要精心设计,尽量做到条理清晰,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2、以纲带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历史发展线索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掌握纲要是读史的前提,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键。要使学好历史知识,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课进行钻研,注意一课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注意对教科书插图的钻研,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好了这部分内容,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四是深入钻研课本习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一是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穿,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完“辛亥革命”,可指导学生找出其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学习完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可指导学生联想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等等。

初中历史教法学法 篇6

(四)提纲导学、互助探究的活动式自主课堂

--------谈四段六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在历史课堂改革的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他主的、封闭的、灌输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罗庄四中历史教研组进行了构建“活动式自主课堂”的课题研究,并在教学中予以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现简单总结如下: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迫切。而长期以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更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就会产生课业负担;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疲劳和心理厌烦,这就产生了心理负担。为此,我校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的口号,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我们历史教研组本着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和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等,在课堂中开展了四段六步教学法改革,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段六步教学法的核心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进行合理分组,以实现学生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方便各科教师分组并对小组进行统一管理以及能充分发挥各学习小组的实体地位,学校要求由班主任统一分组,所有学科共享。各班主任组织召开班级教导会,按照学生成绩,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意见把班内学生均分为6---8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人数基本相同。每组

设组长一名,各考试学科设学科小助理一名,组内全体同学按成绩统一编号,建立良好的学科对子和互助互学机制。其次就是建立激励机制。我们学校各班都设有竞争、激励的专栏,专栏内包括各小组及同学的名字。任课教师每节课都要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并动态显示各学科学习小组每节课、每天的学习情况。每天一汇总,各班自己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对子。表现情况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学习成绩的优差,各小组是否有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等。让学生相互监督,自主评价,自我评估。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局面。让每一个小组在竞争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再次,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五明确:1,明确任务目标。教师要把学习指令明确的告诉小组长,让小组长知道要干什么,并不断培养其组织学习的能力,把学习任务分解到组内成员的身上,做到人人有事做。2,明确方法。对于小组长如何开展学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查看哪些资料,学习教材的哪部分内容等都要明确的告诉学生,避免学生盲目学习。3,明确要求。告诉小组学习成果的形式,答案的呈现方式,是在教材上划出还是口答,是每个学生都说出答案还是小组形成一个答案。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学习活动每一段所需时间。4,明确成果展示形式。小组以什么形式展示成果,是口头展示还是板书展示,可以明确人数及形式。5,明确评价激励形式。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等。

下面结合我校推行的活动式自主课堂,我简单介绍一下四段六步教学法。四段是指整堂课的四大环节,依次为温故知新----------合作探究---------达标反馈---------小组评价。而六步则指合作探究中的六个小步骤,依次为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第一段:温故知新

我们历史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小科目,每周只有两节课,所以,很多学生在课下根本就没有时间或者无意复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课下也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历史课本呢?我认为主要途径就是加大检查的力度!我每节课都要花5-----10分钟进行知识回顾,形式有口答也有默写。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也不失时机地进行知识链接和穿插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

第二段:合作探究

也就是学习新课的过程,大约需要25分钟。具体包括六个步骤。

(一)明确目标

可以用提纲或问题形式、也可以用《初中历史教学同步与探究》中的自主探究过程,出示新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新课的学习任务,方法要求。这就好像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路标,学生在路标的指引下探索,前行。

(二)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要求,速读全文,并在课本上准确标注相关知识要点。对有难度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并做好标记。同时,充分关注课本上的所有资料,包括小字、插图、课下注释等。这个环节大约5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需过程。

(三)合作学习

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主要是探讨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对小组内部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展示交流

主要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交流师生的一些心得。其形式有两种:口头展示和板书展示。在展示的同时,老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五)拓展延伸

借助同学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趁热打铁,老师用小黑板或口头或《同步》中相关综合性拓展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予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情感提升

历史学科具有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爱国激情的材料,具有“借鉴历史,资质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历史育人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的现代中学生。

第三段:达标反馈

我们一般借助《初中历史教学同步与探究》中的开放性作业进行达标检测。对于出错较多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订正。

第四段:小组评价

为了激发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竞争。我们通常以优良中差等级制的形式,给每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小组评价等级,记入其个人或小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堂课中表现最突出、获得评价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下一堂课的自主选题权;而暂时落后的小组则要在下节课中讲一个历史小故事或者唱一首歌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滥竽充数,趁机说话聊天,嬉笑打闹,课堂纪律混乱;部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还有待提高;个别学生不愿意合作交流,只想独立思考等等。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课堂调控,并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比如,我们与班主任密切合作,将小组的表现情况与期末的评优树先结合起来,评选优秀合作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规范合作行为,提高合作效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的四段六步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而多年的课堂研究和实践使我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首先,合作学习也要讲究时机和条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如果不考虑需要与否,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占用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无效教学。这一点,我在初期实际教学中也曾彷徨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难点重点,根据知识的思辨程度,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课堂合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课堂生成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做好二次备课的思想准备,提高课堂机智,做好学生的引导和调控。

其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本堂课知识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用哪一种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灵活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有些不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老师就要讲,而且要讲好!讲得生动,讲得精彩,讲得让学生忘不了。再比如:老师的自身特点是什么?老师的自身优势在哪里?据此找到最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有感情的教师和有活力的学生共同营建的。我们要切忌拘泥于某一模式而不能自我修正!如果你的教学方式僵化了,你的教学特色也就失去了!试问一个僵化的没有特色的教师怎么能够上出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呢?

最后,一根筷子容易断,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只有在大家群策群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进行。我们历史教研组除了学校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外,还经常不定时的探讨备课、上课、相互听课、评课。因为我们和政治教研组是一个办公室,所以,我们同政治老师也经常交流。彼此对课堂里的优点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存在的问题则给予无私的指导。市区教研室的张老师、王老师经常视导、调研,给予我们大量的指导,认真地听课、评课,开拓了我们的课改思路,纠正了我们课改中的偏差,解决了我们在课改实践中的很多困难。在相互帮助和扶持中,我们的教学改革稳步前行!我们学校的孙校长和各级分管业务的领导也给我们的课改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最优惠的自由空间!

漫谈初中化学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 篇7

一、努力改进教法, 开拓学生学习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 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 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读”, 是各个环节的基础, 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 每章节教师都应列出阅读提纲, 教会学生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 思考疑难, 找出答案。

“做”, 是加强实验教学,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 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组织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实验的机会。

“议”, 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 也是师生交往的阶段, 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发问。

“讲”, 是水到渠成的阶段, 也是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学生在读、做、议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感知, 如果能得到老师点拨, 必将产生质的新飞跃。

“练”, 是知识实验阶段, 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 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 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 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 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 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二、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 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有的学生说:“学化学跟学英语一样, 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因此, 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开启化学知识宫殿的“金钥匙”,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1.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

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多提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用眼看, 动脑想, 动口议。

在实验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在每一个实验中, 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 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学习“提纯、除杂”的问题:要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部分学生习惯考虑到CaCO3能与盐酸反应制CO2 (溶于盐酸) , 便设计加稀盐酸溶解去掉CaCO3, 而忽视了CaO与盐酸的反应。这时教师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动手试试, 通过观察到二者全部溶解学生恍然大悟。比教师声斯力竭地讲多次效果好。

2.激发学生多思维、多质疑、多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勤于思考的习惯。每学习研究一种新物质时, 教师要尽可能将其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该物质的性质、用途。这样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 因耳闻目睹、身临其境, 有感知的第一手材料, 学习兴趣浓、学习劲头足。他们的思维能力很快得到极大的激发, 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来, 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解答, 大大强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并使相关知识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步步增强, 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日益养成。

3.指导学生会记忆、会整理、会收藏

学好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学生初学化学时, 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接踵而来, 所以教师必须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协同学生归纳记忆方法和记忆诀窍。如指导学生学会多用“简化记忆”:过滤操作在点“一帖、二低、三靠”, 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等、四注”;“关键词记忆”: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这样做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能使不少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 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 动脑、动手、多思、多做, 从中受到鼓励、启示, 诱发兴趣和灵感, 产生创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完氧气后带领学生去修配厂实地了解氧气的用途。蓝蓝的氧炔焰在工人师傅的手中一会儿用来焊接零配件, 一会儿用来切割钢板, 学生看过后学习兴趣快速提升, 求知欲望大为加强, 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2008届, 学完CO2后组织学生带着“为什么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 干旱与洪涝泛滥成灾”的问题去2007年严重遭遇洪灾的学校邻近村考察。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看, 发现该村大面积森林过度砍伐, 植被严重遭到破坏, 导致绿色植物吸收CO2能力下降, 加上光秃秃的山头对水分涵养能力极差, 遇上暴雨, 山洪直流急下, 洪涝灾害自然难免, 正好印证了“CO2的温室效应”。一大堆学生脑海中的疑难问题, 一次实地考察, 一下迎刃而解, 学生受到鼓励、启示, 诱发了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总结

“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 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 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各个要点, 认为应重在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这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通过用“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法改革,学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淑红.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2) .

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法 学法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從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也是在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通过咏、诵,溶入情感,感受会较深刻。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

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如文言虚词,读到初三课文中的文言虚词就要联系初二、初一课文中出现的同类文言虚词,加以比较,深化认识。

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三、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一篇:初中英语一般现在时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