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思路

2024-09-22

人才培养思路(精选12篇)

人才培养思路 篇1

“政从正出, 财自才来”。在世界正步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今天, 以知识为资本的新兴生产力正在崛起, 以极快的速度囤积着财富, 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当前, 国内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与挑战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各项职能, 尤其是人力资源对价值增值所作出的贡献越来越明确地为国内企业所认识, 企业能否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主要取决于它的“人”。说到底就是强调以人为本, 突出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体现人的发展要求。企业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本人认为, 企业应从加强人才培养, 注重人才培养的方面着手, 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这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更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人才培养要注重管理

人才是企业的主体, 是企业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企业生存与发展靠人才。新的经济形势下, 合理地选拔和培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工作是企业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而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则是管理, 管理人才不仅仅是建立人才档案库, 更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定期跟踪考核、考察, 在考核中要与他们面对面地交谈, 及时了解他们对企业发展的看法, 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协助他们完成人生职业规划, 采取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激励措施, 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 使他们有了奋斗目标, 发愤图强与企业共命运,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人才流失, 给工作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人才培养的方法要不断创新

企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管理方法上要不断创新。

(一) 制定企业人才培养的中、短期规划。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需要, 分别制定人才培养的中、短期规划,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训机制, 有系统地制订人才培训计划, 建立后备干部储存, 避免人才的“断档”。依据人才自身的优势, 详细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 量身打造, 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 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对知识不断追求的渴望。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这促使企业要随时掌握本行业最新的专业知识, 定期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企业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满足人才对非专业知识的渴求, 要让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 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 不断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 使他们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 要想使人才长期效力于企业,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但企业还应学会以感情留人, 人是感情动物, 感情因素往往影响到人才对公司的印象, 影响到人才的忠诚度。尊重他们的学识与能力, 信任他们、支持他们, 加强与他们之间沟通和交流, 增强他们与企业的凝聚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待遇留住他们,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时刻保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真正让他们安心于企业, 关心企业。

三、要全力推荐和使用人才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 要以宽阔的胸怀,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当好推荐人才的伯乐, 克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心理障碍;要倡导诚信的企业文化, 在公司内部的上下级之间, 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人际气氛;要真正做到识才、惜才、爱才、重才, 不拘一格地选才。让那些真正的有用之才发挥自身的优势, 真正服务于企业, 创造更高的价值, 实现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抱负。

四、要放开人才的进出, 真正做到人才的流而不失

当一个人在企业得不到发展, 势必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时,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不是要把他卡死在自己的企业里, 而是放开手脚, 敞开胸怀, 以朋友的身份, 给他帮助, 给他建议, 让他走出去闯一闯。不论他是否成功, 他都会在心中留下一角。一旦企业需要他或他能为企业提供发展信息时, 他都会毫不犹豫。企业不仅没有失去人才, 反而更留住了人心。口碑相传, 相信更多人才奔赴这样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也就真正会成为聚集人才的大空间, 这样的企业又怎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脱颖而出, 立于不败之地呢?

参考文献

[1]陈远敦等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马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经济师2000 (11) .

[3]李鲁英.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对策.施工企业管理, 2002 (3) .

[4]陈静.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现状分析[J].开发研究.2004 (6) .

人才培养思路 篇2

【摘要】 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教学中增设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阶段和环节,既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不失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现状,提出了一个既易于学习又便于操作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 审计; 实验教学;设想

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同时也看到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审计——这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潜力,审计已日趋成为各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难考”的问题,审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 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 “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刍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篇3

[关键词] 动画设计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培养思路

动画设计在我国起步尚初,但在国外却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美、日、韩等国,动画产业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和较为完善的动画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影视、网络动画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动画设计人才的稀缺和专业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动漫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动画要占领市场,赶超国外动画的先进水平,必須要在动画设计教育上大胆突破“理论偏移”或“唯技术论”的思想桎梏,调动现有资源,合理课程设置,整合师资队伍,完善教学体系。并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将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先进动画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实践快速同步的吸纳到大学的教学之中。

一、我国动画设计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影视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动画应运而生,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成为全球迅猛发展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动画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本世纪最具有潜力的两个行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而动画设计与制作作为时尚而新鲜的行业,正以迅猛之势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资料统计,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是美国,其每年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就达50多亿美元,特别是以Pixar,Dreamworks(PDI)为代表的美国二大动画巨头以及以Blizzard为代表的动画游戏巨头占据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动画的大部分市场旧本则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画大国,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即使是后起之秀韩国,发展势头亦咄咄逼人,以全球近30%的产量,荣居世界动画年产值第三位。

和动画产业前三强相比,我国的动画产业仍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人才匮乏,中国动画从业人员不足?万人,只达到韩国的1/3;其次是人均拥有动画的时间短,日本人均拥有国产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年总产量2.5万分钟:年实际发行量7.1万分钟);第三则是动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国外动画在中国曾一度创下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据调查,高达80%以上的中国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而国产动画少之又少,精品难觅踪影。

纵观我国的动画产业,动画设计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创作兼技术优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更弥足珍贵。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游戏动画人才不到3千人,而市场缺口达到60万人:影视动画人才只有7千至1万人,而全国需求多达15万人。动画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及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瓶颈。市场需求量巨大与动画设计人才匮乏,形成有市无人的状况。

社会对动画产业庞大的需求,引得不少学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据中国教育在线公布资料,目前国内共有19家高校设有动画设计专业,而在艺术设计专业内设置动画设计专业方向的则有百余家,并且各种动画短期培训班更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涉足数字动画。而动辄万元的学费也挡不住学生们热情的脚步,不少院校一招就是近百人,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慕名转到动画专业上来,使得动画设计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只能使人喜忧参半,喜不必言,忧在教育质量不尽人意。多数院校匆匆上马,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都存在很大问题;由此产出之毕业生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能够培养具有创意、想象和个性于一身,同时在制作技术上优异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不易的。目前我国动画设计教育在教学上充斥着两种思潮,一种是“理论偏移”,另一种则是“唯技术论”。在“理论偏移”的作用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动画设计理论和动画设计演变过程的教学,这样单纯偏重务虚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动画设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特性,造成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一旦走上社会,缺乏动手能力的弊病就会暴露无疑,从而产生一方面人才奇缺,一方面很多动画设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开设课程上,实践方面能力欠缺,难以将最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而另一种“唯技术论”的思潮,则是要求一切以掌握动画设计技术为核心,一味要求学生掌握设计技术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文化素养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样的学生尽管能够在一段的时间内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人文素质以及逻辑思维的缺失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瓶颈。因此,“唯技术论”只能培养出低级作业的操作匠,很难能够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思维、具有丰厚人文情怀的设计师,而目前我国最为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类型的设计人才。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尽管学校不遗余力的在创办或开设动画设计专业,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的设计人才仍然千金难求。

二、动画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因为动画设计专业是为全国务电视台、动画公司、游戏娱乐研发机构、电影制片厂、网络公司、建筑可视化设计等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动画设计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生产制作:动画电影、电影特技特效、三维游戏、数字动画片等。

因此,掌握动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很强的美术基本功,掌握三维动画的造型设计规律及具备造型设计能力,掌握数字动画的场面设计规律和方法,掌握数字动画动作设计规律和方法,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熟悉数字动画片制作流程,这些都应该是动画设计人才具备的素质。另外,要对计算机有强烈及浓厚的兴趣,善于将人、景、物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表述,拥有很高的色彩涵养,善于运用颜色来表述画面主题,善于组织画面中的色彩氛围。

三、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培养动画设计人才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培养动画设计人才就是教会他利用电脑完成复杂操作,而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力和个性特色。因此,要明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方法。

不能因为市场上热闹,学校就盲目地扩大招生。这一新专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有前瞻性,注重实用,打造创作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一)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招生规则、教学环境、设备设施、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等等。其

中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是研究的主题。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师资配备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并且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动画设计师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学校的能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任何一个开设动画设计专业的学校都应该和行业的专家、学者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邀请这些专业人士参与制订培养方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

培養拥有独特创造力的动画艺术设计人才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首先,至少进行两年的基础课程训练,包括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特别是数字动画专业,是全新的动画领域,是美术学、影视艺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高度结合。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及熟练掌握电影语言的内在规律。数字动画设计者应当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良好的外语基础以及相当的数学基础,因为数字动画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如果想要在这个行业内具有发展后劲,外语和数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了开设好艺术基础课程之外,开设数学、物理、人体解剖学、人机工程学、逻辑学等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应用上掌握计算机动画制作工具和制作技术,是毕业生走向岗位的关键。作为全美最早开设动画设计专业的伊利诺伊大学,制作技术教学两年的安排是:第一年学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严格训练:第一阶段是三维动画基础入门,包括3DMAX初级、电脑美术等,培养学生的电脑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是三维动画中高级阶段,包括3DMAX中级、角色建模、角色绘制、案例实习等,培养学生的电脑表现能力;第三阶段更高一级,使学生进入专业游戏设计、影视编辑领域,包括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卡通绘制等。而且三个阶段学生各有一个月的实习时间。第二年的课程安排的更加丰富,在软件培训方面由浅入深,不仅有雕刻艺术、人物写生、还有各种如MAYA特效和影视片头命题设计、后期合成等方面的培养,经过如此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才能达到直接参与动画设计制作的水准。

师资配备上,文、艺、工多科兼容,力求上什么课就什么专业教师来教。专业课要引进社会资源,力求课程与社会专业发展状况同步。

(二)根据需要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

就目前我国动画业最为缺乏的动画设计人才的状况,学校在课程安排和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分三个培养方向,首先,是以培养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合成特效师、特技指导、视觉效果总监为目标的长期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级影视特效师;其次,是培养具有丰富动画制作经验的高级动画设计师、动画指导、制作总监,学生毕业可以进入动画设计公司,游戏公司,走上职业化设计道路;第三,是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电视台制作部在职人员或电视动画制作设计人员,可以进入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从事电视动画制作工作。

动画业的飞速发展,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动画教育行业也会朝气蓬勃。但是,动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不能盲目跟风,如果学校仅以盈利为目的,不是立足于培养真正的动画设计人才,那么迟早会被社会和市场淘汰。

四、结语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思路 篇4

一、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对企业营销管理缺乏了解, 教师只有对企业管理的运作重点或难点以及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有全面的认识, 才能针对企业的需求培养相对应的人才。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师由于与企业缺乏沟通和交流, 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缺乏与实践对接, 因而难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

(二)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教师没有针对实际企业的案例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在此种状态下培养的学生对企业缺乏了解, 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而在教学手段上面, 虽然课堂上也应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起到的作用也只是作为板书而已。

(三) 学生缺乏学习机会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缺少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校外实习。况且现在企业对经济效益较为注重, 因此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较少, 学生真正接触到商业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而学校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为学生寻求实习的机会, 校内的类似于企业性质的单位的岗位大部分仅提供给勤工俭学的学生, 而且名额也较少。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首先, 对于市场营销工作而言是没有行业领域限制的, 像金融、经济、法学、心理学等行业均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因此, 市场营销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还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知识, 虽不能说是融会贯通, 但至少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毕竟市场营销工作对象主要是人, 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市场营销人员应当注重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

其次, 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市场营销人员无论从事某种行业, 均必须对自己的业务技能较为熟练, 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对于其业务技能而言主要包括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工作能力等。其社交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方面能够从容不迫, 面对客户时能够准确把握客户的类型, 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应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让客户跟着你的脚步走, 最终达到成交的目的。但在整个过程中, 又留给客户的一直是良好的印象, 使客户感觉轻松愉快。社交能力还表现在营销人员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 营销人员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反应灵敏。另外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具备职业道德, 在面对工作时, 本着热情负责的态度, 怀着敬业的精神。

最后, 市场营销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文案写作能力, 市场营销人员在工作中, 会涉及到企业的文化、产品、方案等信息。市场营销人员需要将这些信息以文案的形式传达给客户, 那么, 市场营销人员具备文案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应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专业公司化为目标的模式。学校可与企业进行合作, 将课堂设在企业内部,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近距离了解岗位需求。另外, 在课堂上, 需要将企业文化进行延伸, 以免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脱轨。学校可邀请一些企业精英为学生进行演讲或现场教学, 从而使课堂教学模式更为丰富, 学生所学的知识将不在只是仅来源于课本, 而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针对课程设计方面, 学校应该根据市场进行定位, 以专业的调研机构进行市场调查, 通过调查, 及时掌握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点在哪里, 并摸清楚在营销行业中市场营销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并对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与行业对接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 从而对培养的方向进行及时调整, 确保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变化多样的岗位中能够适应而发展。

中职学校应该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可将考核模式转变为网络化的立体式考核, 考核的中心为造作过程。例如针对汽车销售实务课程, 可将考核标准转换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仅仅以应试考试为主, 同时将团体合作也加入到考核内容当中。教师建立网络平台, 学生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网上讨论, 教师的考核体现在方案设计、网上讨论、设计修改等整个流程中。这种考核制度体现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注重, 学生能够更加合理的应用网络资源, 增加了其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激发出来。

(二) 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上不仅需要对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强化, 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市场发展现状, 将与营销岗位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教学知识进行忽略,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岗位中的业务能力。首先, 培养学生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 营销人员在岗位中应对企业的文化、理念、营销策略等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营销人员需要对企业的产品的各类信息充分了解, 并对业务的各个环节和相关手续制度非常熟悉, 再加上熟练的营销技巧, 从而很好的提高了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的过程中, 也应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心理能力等进行培养, 学生平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拓展, 以便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

对于任何学生而言, 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是要学会做人。因此, 对于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营销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 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影响其业务能力的关键。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爱岗敬业的理念贯穿在教学内容中。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为企业带来发展的希望。那么,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社会的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并做到自觉遵守。学校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节操, 并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 使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并在以后的营销工作中, 对待工作能够具备高度责任心以及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 实施实践教学

学校在学生入校初期, 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 并在教学过程中, 旨在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并将企业的人才理念和实际工作方法为教学理念。学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是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为企业做一些事情, 如做问卷调查、回访客户等。学校与企业间加强沟通联系, 将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 从而在校企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增加合作机会, 从而实现固定的实习模式。

(五)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可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加以培养。教师需要深入企业或基层, 了解企业日常运作情况, 并对企业工作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从而可以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现状相结合。由于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多学习和进步, 学校可鼓励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考证、参加比赛等, 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主要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等, 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可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且满足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市场同时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培养新型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因此, 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战略应足够重视。文章主要探讨了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并提出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斌妮.浅谈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 2014 (04) .

[2]左金莲.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03) .

[3]黄巧琴.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刍议[J].职教通讯, 2014 (11) .

[4]李博.让技能之花处处开放——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我见[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3 (19) .

人才培养思路 篇5

2.1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宏观调控

英国佛里曼教授(1987)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提出“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体”理论,同时提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机构,权力象征,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过程中来,通过出台相应的校企合作法规、制度来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下的校企合作。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前提,发挥国家的强制性去改善现有条件下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对于校企双方利益不均、合作资金短缺、研究条件恶劣等一系列涉及财力、人力、物力的问题,政府可以参与调解,或者承担一部分资源输出,因为校企合作的良性结果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不好的校企合作结果只能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所以,政府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为合作双方提供必要的政策,条件支持,技术扶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2企业参与学校合作教育办学管理

从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中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和学校老师一起组建领导层,共同管理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两个宏观主体,要想保证学校的教育过程和教学计划可以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最好的办法是邀请企业一起参与教学管理。企业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于时代和环境变化掌握着前沿资讯,这对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专业的设置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2.3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发展

学校作为校企合作过程的另一主体,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学校只有派遣老师去企业学习,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课程,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宗旨。教师进入企业担任管理层职位,帮助企业高管一起进行人员管理,解决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可以使公司更加快速的运作,同时学校教师获得实战经验,也对学校的教学有帮助。

2.4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人才培养思路 篇6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在军事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是建军治军强军之本。军事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是构成战斗力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占领了人才制高点,才能实现军队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因此,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加快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步伐,已成为迫不及待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矛盾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现状透视

(一)文化素质偏低与所需知识型人才的矛盾

培養知识型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钱学森曾经指出,战士至少应普遍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干部要大学毕业,师以上干部应具备硕士水平,军级干部要达到博士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年底,全军干部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4,1%,其中研究生达到12.8%,分别比1995年提高51个和10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我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已有了大幅跃升,但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外军相比,我军军事人才仍然面临着外军军官高学历化的冲击和压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军官“大学生化”。美军现有的26万名军官中,学士学历者有13.2万,硕士学历者8万,博士学历者2万。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占军官总数的38.4%,其中美国空军军官研究生比例达到51%。由此可见,我军军官与外军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军官在科学文化水准上的差距是较大的。应该看到,我军不仅存在装备上的“技术差”,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人的素质上的“知识差”。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与所需知识型人才存在矛盾,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显得刻不容缓。

(二)知识结构单一与所需复合型人才的矛盾

继承前苏联模式的院校教育传统,我军院校军事人才培养上主要采用“高度专业化”的专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院校比较重视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能力的培养,过多地侧重单一专业技能培养,轻视综合知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员的知识面较窄,对相关专业和专业以外的知识则了解很少,学术视野局限。这种过度专业化的培训,使我军大部分军事人才文化素养普遍偏底,文化根基和思想底蕴不深,很难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只具备某一领域专门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已无法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培养集深与博为一身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填鸭式教学方式与所需创新型人才的矛盾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应该同时具备两个社会功能:第一是“重现历史人”。第二是“促成再创造”。由于多种原因,我军院校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育的第一种功能,即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现历史人”上,而对开发智能,“促成再创造”关注不多,使劲不够。学员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始终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上。我们的教学往往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教育比较注意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这种单纯喂“饼干”式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员讲,学员听,而很少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题,或与教员争论问题,致使有的优秀学员想“冒尖”也冒不出来。这种教育模式只能保证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创新贵在“怀疑”,贵在思考,贵在“跳出”旧的定势。我们要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跳出旧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四)教学内容滞后与所需未来型人才的矛盾

进行超前培养是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军人才建设缺乏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这就很难从总体上对人才的宏观需求进行预测,把握超前培养人才的主动权。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有人估计,到2020年人类所应用的知识有一大半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其所学知识就有60%到70%已过时了。而我军院校有些培训内容陈旧,有的教材还是70年代编写的。院校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数量偏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覆盖面小,一些未来军事斗争十分需要的“朝阳专业”没有纳入调整改革规划,而一些不适应军队建设发展的“夕阳专业”,却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压缩。教学内容滞后,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就会导致了当前所培养人才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新思路的构建

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是事物前进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客观事实,遵循军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路应该是:准确定位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立足我国国情军情,转变适应第一任职需要的培养思路,着眼军队未来发展需要,坚持打牢学员文化基础,突出合成性,注重创新性,努力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1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发挥好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军事院校是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通过院校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军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还不能适应新的军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着眼有效履行军队职能使命,紧跟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的现实需要,参照世界各国军事教育的有益做法,学习地方院校改革经验,深化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培训层次。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仅依靠本科和大专阶段的学习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在考虑部队需要和院校实际教学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应加大研究生教育发展力度。二是注重打好基础文化课程基础。生长学员在学历教育阶段应该以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为重点,而在任职教育阶段则注重军事专业教育。三是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着眼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和新理论,实现军事指挥、政治工作、后勤和装备保障的复合,指挥、技术、管理的复合,后勤各勤务的复合。四是着眼未来建设,注重超前培养。处理好超前培养与现实能力的关系,使培养学员的素质结构,既适应当前部队任职,又能够适应21世纪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2借助国民教育优势,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

开放式培养军事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实行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重大政策。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军现役高技术人才中,从国民教育高等学校中直接吸纳的占了30%,而每年美军新任命的初级军官的70%是由国民教育高等学校输送的。从现实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民教育在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完全有可能实现。虽然近年来我军采取招收国防生和引进地方高素质人才等形式,迈开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但是步伐不够大,还未能满足新军事变革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探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新样式,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大力发展开放式教育。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继续扩大国防生招收的比例,在一些地方院校的相关专业培养大批军队所需的人才队伍。二是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相关法规。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行为,必须在制度上予以规定,以确保各项工作能稳步开展。三是努力营造吸引和凝聚地方高素质人才到军队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各级领导要尽最大努力,在工作、生活环境上创造有利条件,形成能引进人才,更能吸引人才的良好局面。

3实施开发办学,探讨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的模式

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部队、科研机构在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学术科研等环节上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交流培训机制。一方面是軍队内部系统交流。院校应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员到部队调研、实习和代职,主动了解未来信息化作战对军事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其科研、训练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部队应该通过选派经验丰富、素质高的优秀干部到院校介绍部队情况或任教,及时向部队提出人才的需求。同样科研机构也发挥学术研究的优势,及时给院校和部队输送新知识,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在军队外层,则可以与地方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外军进行有限交流,学习和借鉴地方以及外军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可定期选派军队人员到地方相关院校单位学习,有条件的可向外军对口学校派驻留学生,学习外军信息化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形成定期友好交流机制。

4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人才培养思路 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 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总体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对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涵不甚了解, 所学专业不适合学生志趣取向等因素, 致使很多学生易于产生怠惰心理。基于以上特点, 采用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这些学生来说, 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 才能克服厌学情绪, 唤醒学生的多元智慧, 使学习变得生动, 技能得到提高。长期以来,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 在办学思想上, 重知识, 轻技能;在办学模式上, 重应试, 轻就业, 致使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紧密依托行业优势, 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指导, 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专业课程, 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 以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要抓手,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力度, 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彰显职业教育社会性和就业性的特色。

(一) 关注社会行业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1、贴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要在贴近市场办学方面有新突破。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 办学形式适应市场, 专业设置瞄准市场, 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针对性和职业能力。建立经常性的市场调查机制, 对区域经济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了解市场需求, 以此为参考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 重组教学内容。

2、引进行业指导。各基层企业既是学生就业的主体, 又集中了许多专家型的技术能手, 比学校更为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中职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行业的指导作用, 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 采纳他们宝贵的行业经验, 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同时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和见习点,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检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3、引入校企合作机制, 开展职业体验。学生不仅要体验企业生产, 而且还要体验企业工人师傅的生活, 接受企业的教育, 感受企业的文化。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校企全方位的合作, 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 共同参与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 以企业生产的能力要求为标准, 让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发挥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

(二) 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分, 调整专业设置, 按照“专业整合、课程整合、教材内容整合”的总体部署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细分是指按照人才市场需求,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选择富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专业设置上, 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专业, 淘汰旧专业, 确保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 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这是一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模式,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体做法是: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 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合格标准为目标, 按照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能力本位方法, 整合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由模块化课程方案、模块化课程教学措施和模块化课程评价办法三部分组成。

(1) 模块化课程方案的形成。模块化课程方案包括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两大类。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以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为出发点, 专业模块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要以通过市场调查得出的核心技能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筛选、合并、重组和充实, 删除无用的内容, 合并次要内容, 精选精讲精华教学内容,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化课程的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包括修订完善专业教学标准, 制定模块化或项目课程的分阶段技能教学目标, 设计模块或项目教学指导方案, 编写校本教材等。同时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 模块化课程的评价。将课程与考证培训相融合, 完成该模块教学后, 学生即参加相应等级考核, 建立配套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业成绩评价实施方案,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合理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状况, 同时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 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服务。

3、建立健全实训基地。

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中职毕业生,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保障, 这就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及其运作制度作为保证, 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设施完备、功能保障的校内外实训体系。要在校内建立专业覆盖面大、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沟通,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 重视创业、就业教育

1、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 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 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 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职业生涯”零距离的转变, 提高其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能力, 做到毕业即能就业, 就必须强化就业教育, 将就业、创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请进来讲课、走出去调研、开展各种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使学生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人才培养思路 篇8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

汽车运用与维修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 近年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师一直位列中山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汽车修理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每个汽车修理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修理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 也反映出汽车修理与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

当前汽车维修业技工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中专、大专、本科人才加入, 以中山市某4S店公司为例, 该企业对汽车修理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中专学生尤其需要, 目前他们只有18名大、中专学生, 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2年后, 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汽车修理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 先进的汽车维修方式已从在汽车修理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 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 汽车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 更出现了汽车修理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 提高了对汽车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某市数十家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 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 尽量与岗位对接,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汽车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 所以汽车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汽车修理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 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 我们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面向汽车维修服务公司, 从事汽车驾驶、营销、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目前, 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 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让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 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

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 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 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专业研究所,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 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积极申请项目课题,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科研方面, 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设立科研基金, 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 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

第一, 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第二,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 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 在操作中学习, 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汽车修理企业, 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 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 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 为企业服务, 提升企业等级, 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 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 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 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2+1学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 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 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借鉴其它专业的基本经验, 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 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 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 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 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 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 形成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 文化 (含基本素质教育) 课程8门 (724学时) 、专业基础课程5门 (378学时) 、专业课程5门 (1080学时) 及拓展实践课程3门。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 文化课程减少5门, 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 专业课程增加1门, 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 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 充分体现了中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中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 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 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 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 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 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机械基本操作、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 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实现工作结合学习, 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汽车修理的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修理的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修理的电气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故障诊断等专用周, 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 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 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 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 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 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三段式课程结构, 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重点将汽车构造、汽车电气修理、汽车底盘修理、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 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汽车修理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建设课程标准, 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 完成3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 重点完成《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修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 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 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 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汽车修理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多家4S店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 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创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体系, 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各国各类车型的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 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 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

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完善教学检查制度,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完善督促制度, 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 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 对过程管理严格化, 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人才培养思路 篇9

关键词:中职卫校,中医康复保健,培养思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健康进一步关注。同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 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 卫生服务的重点逐渐由原来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向预防、食疗、康体、保健等需求转变。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 很多中医类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医康复保健专业, 培养相关的人才, 以适应市场需求。

但是, 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不够清晰, 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康复医学模式的影响, 甚至被其“牵着鼻子走”, 导致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毕业生在求职时没有竞争优势。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截然不符的保健养生工作, 有的转行做起了医药代表或其他工作,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此, 我们应当认清当前人们对康复保健服务的需求, 明确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 突出专业特点, 彰显中医特色。具体如下。

1 以培养推拿按摩技能为第一个“基本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生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有病治病的按摩方式, 各行各业人群有不同程度的保健按摩要求, 如运动员、旅游者、办公室人员等需要解除疲劳, 女性想要减肥, 老人想要延年益寿等。被称作“绿色疗法”的中医推拿按摩手法, 它不仅对很多疾病, 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还对亚健康的人群以及某些疾病后遗症 (如中风) 等也有很好的康复保健作用。可见, 推拿按摩人才的社会需求大幅度上升。然而, 目前受过正规培训、具备较全面医学知识的推拿按摩人才极其短缺。如果能掌握过硬的推拿按摩技能, 必然会受市场的欢迎。可见, 将推拿按摩技能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个“基本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以培养药膳制作技能为第二个“基本点”

有人认为,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是培养会推拿按摩的技术人员,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医药膳在人们的康复保健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中医药膳的制作, 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技能培养的第二个“基本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饮食的品质越来越重视, “如何吃出品位, 吃出健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因而, 中医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也受到餐饮行业的追捧。很多餐馆纷纷以“中医药膳”为噱头吸引顾客, 部分医院、康复中心也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康复保健科室以满足患者对康复保健的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药膳专业人才的数量偏少, 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而且很多所谓的“专家”, 大多是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或者是一些厨师东拼西凑学了一些有关中药、食物功效的知识。因此, 如果能够掌握娴熟的中医药膳制作技能, 在前景广阔的保健行业中, 更容易分“一杯羹”。可见, 将药膳制作技能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个“基本点”是大势所趋。

3 以中医基本理论培养为“中心”

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都不能脱离其自身的理论基础, 同样, 无论是推拿按摩还是中医药膳, 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技能的培训上, 如果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 那么, 其应用和发展就失去源头活水。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应用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才能够灵活地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辨证施行不同的手法。不仅如此, 有了一定的中医理论, 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 才能对顾客提出的有关康复保健问题进行解答, 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对于康复保健不同层面的需求。如果不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中医基础理论, 就只能按照套路死板地操作,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只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在工作中突出中医特色, 进而彰显就业竞争优势。

中医药膳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从事药膳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因为药膳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 跟传统的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既有食物的属性, 又有药物的功效, 同时兼具防病治病和营养保健的双重作用, 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如各种原料的主次搭配、药性寒热的配伍、五味的合理取舍、药引的准确选择, 最终使整道药膳更适合用膳者的体质特点, 发挥最佳功效等。所以, 在培养学生药膳制作技能的同时, 必须强调中医理论的学习, 才能真正从本质上理解中医药膳的内涵。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 只是照本宣科地做几道含有中药的菜肴来代替“药膳”, 不仅不能发挥药膳的优势, 反而会使人们对药膳的作用产生怀疑,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无疑阻碍了中医药膳的发展。

此外, 有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 学生今后对中医的其他康复、保健方法或技能, 比如针灸、拔罐、药浴以及传统健身运动等, 就容易上手, 如鱼得水, 进而拓宽其就业范围, 可以从事包括养生、美容、健身教练甚至有关中医康复保健宣教等更多的工作。

人才培养思路 篇10

BIM技术是继CAD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政府的法律法规以及业主的需求是推动BIM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5年6月, 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 要求到2020年末甲级勘察设计单位、特级和一级建筑施工企业要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应用。为了推动BIM技术的应用推广, 上海、广东、山东等中国发达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地方政策及法规。在实践方面, 我国建筑行业对BIM技术应用正处于由概念阶段转向实践应用阶段的重要时期, 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对BIM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积极展开实践[1], 不过现阶段BIM技术主要应用于设计单位, 还未达到全面应用的程度。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些BIM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 如北京奥运会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斯尼乐园、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等等。虽让我国BIM技术的应用较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 但是国内建筑业利益相关方都已经意识到BIM技术在建筑业全生命周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必将为建筑业带来全新变革。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相关专业必须意识到这一飞跃性的变化, 并为此作出即时应对措施, 否则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甚至是学校的生存都将面临极大挑战。

2 BIM技术在国内教育实施情况

随着BIM时代的到来, 建筑行业的BIM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将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境况, 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 应当认清行业发展方向, 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 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BIM技术应用人才。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 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2]。目前, 我国BIM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不过已有众多院校进行了积极响应。一些知名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对BIM技术进行研究, 如清华大学与广联达公司共同建了BIM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与鲁班软件双方就工程造价电算化教学及BIM技术研究等方面举行了合作签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等成立了BIM工程研究中心。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将BIM技术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开始着手进行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 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3 BIM技术人才培养思路

既然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势在必行之举,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成为了各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师资力量的培养

由于BIM技术在行业内都属于新兴课题, 显然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相关的课程, 更为尴尬的是相应的师资力量也很匮乏, 所以当务之急是培养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 从而使高职院校的BIM教学工作得到加强。首先组建BIM教学团队, 通过邀请BIM理论研究专家来举办BIM专题讲座使老师们理解BIM理论。可以与BIM类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合作, 软件公司派人对教学团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与交流, 使老师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应用BIM软件。另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达到让教师参与实践并进一步提高的目的。为促进BIM技术更深入的掌握, 可以申报BIM课题科研项目, 提高教师们对BIM的研究和学习热情。

3.2 BIM实训室的建立

光有师资力量, 没有与BIM配套的设备也是不行的。BIM技术应用主要是基于三维工作方式, 其建筑模型文件大小从几十兆至上千兆, 由于其可视性、仿真性、协调性等特征, 使得BIM软件应用的电脑配置较高, 对电脑CPU、显卡、硬盘、内存、显示器都有较高要求, 而一般的实训室机房电脑配置根本无法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 因此, 要想进行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 必须新建实训室机房。除此之外, 由于软件公司的开发出来的BIM软件需要软件锁才能够使用, 比如斯维尔公司的三维算量for revit、安装算量for revit、BIM5D、绿建软件等, 所以软件锁的购买也必不可少, 只有以上教学资源条件满足要求了, 才具备BIM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3.3 BIM技术人才培养

有了教学的老师和硬件条件, 就应该考虑如何把BIM技术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课程负担重, 要在保留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BIM技术相关课程是非常困难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需要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合理安排BIM的课程体系和授课顺序。BIM技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课时的限制, 很难做到对BIM的系统性教育[3]。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 要给学生强调BIM技术的重要性, 提高其对BIM技术的兴趣。建立BIM教学资源库, 为同学们进行网上学习与拓展提供资源。邀请专家做讲座, 让同学们了解行业动态、拓展视野。鼓励同学们参加BIM大赛, 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另外可以成立BIM协会, 一些对BIM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BIM协会, 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学习, 协会组织培训、讲座、竞赛等活动,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BIM技术运用实力。

3.4 校企合作

只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不在实践中运用是很难进行提高的, 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循环的经历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才能进行进一步提升。开展校企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 学院购买软件锁, 软件公司提供培训等服务;可以与企业协约, 学院负责为其选拔优秀学生培养其需要的人才, 企业负责考核学生并为合格的同学提供工作与实践机会;教师们也可以通过为企业做一些实际的工程进行提高。

4 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中, BIM技术将席卷整个建筑行业, 成为将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行业的发展变革, 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 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培育出满足企业需求的BIM技术应用人才, 实现校内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

摘要:随着政府对BIM技术的大力推广, BIM技术成为了建筑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面临着建筑行业这一重大的变革与转型, 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运用BIM技术在全生命周期内对项目进行协同管理, 这导致了BIM技术应用人才将供不应求,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输送的机构, 应洞悉行业发展的方向, 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BIM技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占省, 赵雪锋.BIM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5.7.

[2]郝丽.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5, 7 (04) :108-111.

培养写作素养,拓展写作思路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拓展思路 提升素养

语文是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宽广,我们要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衔接好课本上和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帮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搜集资料,趣味盎然

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连,并在生活中得到延伸,就要结合单元主题和课文意旨精心设计,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如:教学“花”这一主题单元时,我布置学生搜集与花有关的小知识,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积极查阅资料,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汇报课上学生交流了以下内容:“花”字成语集锦:花红柳绿 百花齐放 百花争妍 花香鸟语;中国八大名花:牡丹、月季.荷花、菊花、杜鹃、兰花、桂花、君子兰;古诗文中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结合搜集的知识,设计完成了特色作业“花香四溢”,学生的搜集有了展示的机会,个个兴致勃勃。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宽了学习空间,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完成了语文积累,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规律。

二、巧设练笔,乐在其中

1、续写诗歌,唱响童年感怀

课文中的语言意境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例如,在学习《大地的话》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比赛读、感悟读,充分朗读诗歌,体会大地母亲那博大无私的胸怀后,我因势利导:“我们来猜一猜,大地母亲还会对谁说话,又会说什么话呢?”很显然,我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教室里出奇地静,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和偶尔的低语声。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很高,写出许多表达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真实心里感受的佳作。有的这样写:假如你是一只小兔\任你在我的怀里追\这里有鲜嫩的草儿、香甜的蘑菇\你可以在溪边漫步\也可以到溪中喝水\无论你怎么做\我都不会责备;有的写到:如果你是一只蝴蝶\任你在我的怀里飞\你可以吮吸花蜜\也可以埋头大睡\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感觉到累。

捧着孩子们交回的日记,读着那些稚嫩的诗歌,或是祝福,或是叮咛,或是宽慰,我觉得那是一种声音,一种心灵拔节的声音,是那精心预设的真诚交流,让学生变得自信起来,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2、细节仿写,引领真情流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所用的教材大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极好范文,可以以这些范文为对象,在学生广泛摄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一双手》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在这双手上所凸显出来的张迎善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同时创设“爸爸妈妈的手”这一话题情境,布置学生放学回家抓住特点观察爸爸妈妈的手,尝试通过多角度准确细致地描写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

这一话题触动了学生的心,引起了他们的共鸣,第二天在话题交流结束后的仿写中,有的学生凝神沉思,有的学生挥笔疾书,所有的孩子好像顷刻间长大了也懂事了。出现了很多情真意切的佳作。如《妈妈的手》:每天,妈妈的手都在不停地照顾我,所以,我在渐渐地长大,而妈妈手上的纹路却越来越深,手也变得越来越粗糙。再如《粗糙的手》:每当我灰心时,眼前总会浮现爸爸的手,那上面的每一块茧子,每一道伤口,我都忘不了……字里行间,都是孩子对生活的点点滴滴细致观察后的真情流露。

三、展开想象,诗意化图

课外延伸还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创设特定的诗配画情境,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并让他们的想象跃然纸上,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

《游园不值》一诗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出满园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先写了作者想看花却进不了园的扫兴,即而笔锋一转,写到墙头一枝红杏,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末尾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以及作者的喜悦熔铸在七个字里,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争奇斗艳的春天景象,我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体会其真实内涵。不少同学以《一枝独秀春杏图》为题,画出了娇艳欲滴的花朵,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当他们把所读懂的诗意绘成一幅图,想象的翅膀带他们领略了诗的意境、诗的内涵。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如果学习在课堂四十分钟后嘎然而止,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变成了一截线段。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根据课型为学生精心设计出恰当的延伸契机,让学生沿着这条线将语文学习快乐地延伸下去。

【参考文献】

[1]林芳.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J].语文天地,2013(10).

人才培养思路 篇1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当下中国的媒体格局正处于多媒体融合、并存状态。其中在多媒体并存格局中, 新媒体优势明显, 发展快, 势头强劲。但是传统媒体在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媒体经营收入分布和媒体发展空间这四个主要的量上依然具有强势地位。此外, 媒体格局变化引发了信息舆论传播格局的变化。政府占支配地位的信息及舆论控制模式受到了挑战, 公众的话语权正在扩大, 平等的话语空间正在建构。特别是微博的出现, 可以说是对传统信息舆论传播格局的巨大冲击。 (1)

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 信息传播打通了媒体间的壁垒, 媒体间的信息交流更广泛, 更充分。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不同媒体往往从不同视角, 发挥特长,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报道, 呈现给受众的往往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立体透视图景。此外, 媒体间既信息共享, 相互强化, 又形成监督, 构成了一个全面均衡的信息舆论场。其次, 在多媒体融合、并存的格局下, 传播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 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 公众的话语权正在扩大, 但是平等的话语空间尚未形成。公众人物、社会精英以及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仍然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

媒体格局的转变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 它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微博的出现使社会公众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参与到社会舆论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全民的媒介素养都在提高, 人们开始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曾经占据舆论高地的传播者以及他们的传播内容。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信息传播最后一环毋庸置疑的权威发布者, 在信息发布的同时, 他们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理性评判, 甚至是质疑的目光。在广播电视节目之外, 播音员主持人还要接受更为广泛的考验。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正在转变。

首先, 播音员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已由转述者和沟通者逐渐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在广播电视媒体之外, 很多播音员主持人都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客等信息发布平台。而播音员主持人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他们的博客和微博客或其他信息发布平台的被关注度往往比较高。这使得他们不可能像普通公众一样将这些信息发布平台仅仅作为私人思想表达的空间, 他们在公共信息传播平台上的意见表达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越他们本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力, 有时还会使公众将之与其本职工作联系起来, 从而影响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可见, 在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员主持人的可见度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思想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 新媒体格局下, 各种媒体越来越趋于融合。现代媒体传播往往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影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并不能替代传统媒体的社会地位, 但是它们却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快捷、互动性强、信息覆盖面高的新媒体面前, 传统媒体已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已经认识到了新媒体的力量, 许多电视节目纷纷与网络联姻, 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一方面将网络互动技术, 如微博, 引入节目制作过程中, 以增强受众参与度。还有部分节目在微博平台上设立微访谈栏目, 与受众进行线上互动。多媒体融合时代, 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所要求的精湛的业务能力, 还必须观照多媒体平台, 具备全媒体观念, 掌握多媒体传播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第三, 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员主持人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节目制作环节, 而非严守原有的职业分工。也只有充分介入节目生产环节才能更好地实现播音员主持人与节目的融合。对节目生产环节的介入, 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吴郁教授和曾志华老师主编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所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四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 公共课主要包括文艺艺术素质教育课, 如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 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还有体育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 (2) 公共课中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所占比重最大。而在三大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占据了绝对多的比重, 甚至部分院校的选修课都是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开设的。

四所目前在播音主持教育领域较有影响力的高校, 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培养思路, 那就是:一、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系中, 专业课程的比重远远高于通识教育课程, 而且专业课程中新闻传播和语言学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很小;二、重基础教育而缺特色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以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节目主持、新闻播音、文艺作品演播等播音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为主, 以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为模板, 没有突出自身优势。

对新媒体环境下转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几点建议

基于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以及对传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注重通识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通识教育认为专业教育是将知识割裂开来进行传授的, 不利于完整的人的培养。通识教育认为大学应培养出能独立思考, 能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完整的人。新媒体环境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人才培养环节势必要更加重视对人的综合教育, 也就是通识教育。在传统媒体中, 播音员主持人的独立创作空间较小, 其创造力的发挥通常是在特定的节目框架内实现的。而媒体平台的拓展为主持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下, 主持人的创造力不再仅仅体现为对稿件的再创作和对既定节目内容的掌控方面了, 还体现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独立

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基于多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能力。媒体间在业务和技术上的融合需要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媒体也必须通过和新兴媒体的合作来维持自身的传播影响力。这就要求服务于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了解新兴媒体的运作规律, 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 不仅精通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 也擅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因此,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基于多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能力。

第三, 保证专业基础教育的质量。尽管新媒体环境下, 各媒体逐渐走向融合, 但从事各媒体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始终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立足之本。提高综合素质不意味着降低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对于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尤其重要。播音主持的专业技能正是区别于其它媒体从业人员的“一技之长”。因此, 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 仍要保证专业基础教育的质量。

第四, 结合自身优势, 突出专业特色。近几年播音主持专业在我国可谓是遍地开花。目前, 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有三百余家。专业教育的宏观状况是发展快, 根基浅。各院校要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此时, 唯有依托所在高校的专业特色, 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相结合, 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①参考: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2009年10月30日于河南工业大学《媒介格局变化与当前我国传媒生态》讲座内容

上一篇:不能忽视的英语写作下一篇:企业管理会计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