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成果

2024-10-23

调查成果(共12篇)

调查成果 篇1

引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是宏观性成果, 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是微观性成果。两者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都是基础性成果, 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研究和正确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建设, 有利于国土资源各项业务的正确开展, 有利于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和城镇地籍调查成果, 本文指前者 (以下简称二调成果) 。是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 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而形成的成果。

1.1 制作过程

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采用标准分幅高斯克吕格投影, 比例尺1:10000。

卫片采用SPOT5, 分辨率2.5米, 平面控制点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上采集, 高程控制采用1:50000比例尺DEM, 图像处理, 以景为单元采用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进行几何校正, 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或三次卷积, 形成标准分幅的DOM影像图。

以DOM分幅图为工作底图, 利用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 按现状进行实地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 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 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标绘于DOM上, 记录于表册上, 经过内业数据采集, 属性录入等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1.2 精度分析

平面精度对国土资源管理更为重要, 因此只作平面精度分析。由于没有实地采集数据与二调成果进行比对, 很难对成果作出客观性评价, 这方面有待于今后对二调成果更新、维护时进一步作出探讨。但是二调成果是经过验收的合格产品, 其精度可以按照理论要求进行分析。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规定, 对DOM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如下: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一规定。

单位:米

按照《规程》规定, 对图斑界线数据采集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如下:

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位移不得大于图上0.3mm, 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 如表二所示。

单位:米

(限差等于2倍中误差)

根据上述成果形成的过程可以基本得出, 影响成果最终精度是DOM的制作精度与数据采集精度综合结果。图斑是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现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 除部分现状地物, 全部零星地类外, 其余全部以图斑形式表达, 图斑界线的精度基本可视为是整个成果数据采集精度。因此成果的最终精度 (中误差) 如表三所示。

单位:米

1.3 应用范围

二调成果是制作基本农田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库, 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的重要数据库之一。

二调成果也是建设用地预审, 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征用审批的重要审核依据, 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原始信息来源的主要依据。

2 土地勘测定界成果分析

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以下简称勘界成果) 是为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 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 而形成的成果。

2.1 制作过程

根据用地单位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及规划用地范围图等有关资料, 及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 现场踏勘、制定技术方案, 实地调查核实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田界线、已批准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将其测绘或转绘于工作底图上, 同时对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核实。埋设界标, 测绘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内业计算、编绘勘测定界图、面积量算, 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2.2 精度分析

根据勘界成果制作过程, 成果的最终精度主要来源两个方面:控制测量精度和数据采集精度。控制测量的起算数据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致, 来源于国家控制点。数据采集的常用设备是全站仪和GPS RTK, 特别是CORS RTK的应用将使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精确性大为提高。一般勘界成果的界址点精度优于0.15米, 因此勘界成果的精度相对二调成果精度, 应该是为真值。

2.3 应用范围

勘界成果是建设用地预审, 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征用等审批内容 (范围、权属、地类、面积) 的来源和依据;

勘界成果也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信息来源的主要依据。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基础资料。

3 二调成果与勘界成果的关系分析

3.1 行政界线关系分析

二调成果的行政界线来源分为:国界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界陆地 (含海岛) 与海洋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 乡镇行政区界线采用各县 (市、区) 最新界线确定。

勘界成果的行政界线来源:对于国界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界陆地 (含海岛) 与海洋界直接引用二调成果, 对于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 乡镇行政区界线, 经界线双方现场指认勘测。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按照表四不明显界线一栏比对, 在限差之内, 均符合要求。超出限差的, 采用勘界成果。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作记录存档, 年终上报省国土管理部门备案。乡镇行政区界线作记录存档, 年终上报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 获批准后, 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3.2 权属界线关系分析

二调成果的权属界线来源:权属界线双方现场指认, 经DOM采集形成。

勘界成果的权属界线来源:权属双方现场指认勘测。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按照表四不明显界线一栏比对, 在限差之内, 均符合要求。超出限差的, 采用勘界成果。权属界线作记录存档, 年终上报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 获批准后, 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3.3 地类界线关系分析

二调成果的地类界线来源:按现状地类界线调查, 经DOM采集形成。

勘界成果的地类界线来源:按现状地类界线勘测。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按照表四区分情况比对, 在限差之内, 均符合要求。超出限差的, 地类界线作记录存档, 报请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现场踏查核定, 经批准后, 采用勘界成果, 同时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3.4 地类关系分析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可能存在两者单一地类不一致, 地类数量多少不一致情况,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一种是二调成果出错, 尽管二调成果是经过验收合格的产品, 但漏调、误调现象不可避免, 还可能很多, 应该予以重视, 应当及时报请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现场踏查核定, 经批准后, 采用勘界成果, 同时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一种是二调成果无误, 地类属人为改变, 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应当及时报请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现场踏查核定, 经批准后, 采用勘界成果, 同时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对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国土监察部门应及时介入, 查明情况, 依法处理。如果依法符合报批条件的, 采用二调成果的地类和勘测定界的范围综合成果上报。

单位:米

4 建议

上述的分析和对应所采取的办法,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将甚慰初衷,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现场踏查检校力度, 确保勘测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特别是地类、地类界线、权属界线的现状真实性、准确性。

4.2正确对待二调成果, 制定二调成果的应用细则, 对其应用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科学分析, 提出指导性解决办法。对于满足自身精度的, 要坚决维护其权威性。对出现纰漏甚至错误的, 要坚决纠正, 不能因为二调自身原因使本来符合政策的合理用地得不到批准, 更不能因为二调自身原因使本来不符合政策的不合理用地得到批准。

4.3制定土地审批工程师随机会审制度, 使懂得专业技术和法律法规的人员参与其中, 降低土地审批的技术风险。

4.4二调成果和勘界成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成果, 视如大厦的基石而倍加重视。要通过真实准确的勘界成果对二调成果补充、修改、完善, 使二调成果始终保持现势性, 使国土资源管理建立在真实的基础水平上。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1014-2007

[2]《土地勘测定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TD/T1008-2007

[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 TD1001—93, 1993.6

调查成果 篇2

引子:简述林地变更调查的目的、任务、主要内容,变更调查的依据,变更时点与变更范围(不多于300字)。

第一部分:工作概况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工作组织(不多于300字):简述工作组织方式,领导机构组成与分工情况、参加调查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组成结构与分工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不多于500字):简述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开展时间、阶段安排与工作完成情况,同时说明国家、省、市、县各级林业部门在该项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有关情况说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简述调查单位在《技术方案》基础上创新的方法或增加的内容,以及数据统计的.依据、方法和结果。重点说明有关调查单位的特殊问题,如错划、漏划数量及原因,行政界限发生变化的要说明变化依据与范围,已批未占林地、非规划林地上的有林地等的统计依据、方法和统计结果等。

(四)调查成果质量(不多于300字):简述成果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工作流程,对于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列示各级内外业质量检查结果,说明产出的调查成果质量、合格率。

二、工作量及资金使用情况

(一)投入工作量(不多于200字):说明累计投入工作量(以人日表示),各主要工作环节投入的工作量,可列表说明。

(二)资金使用情况(不多于400字):说明累计投入的经费数量和经费来源、各主要工作环节投入的经费数量。

三、主要经验和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经验(500字左右):从工作机制、调查方法、技术创新、数据建库建设,以及质量管理、经费筹措等方面取得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700字左右):从工作组织和工作机制,调查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林地“一张图”与二类调查的统一协调、数据管理、成果应用等方面分析本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二部分:调查成果

一、林地资源现状(字数不限):介绍自然概况(不超过200字),论述变更后林地资源的现状数量、结构(地类、权属、起源、经营类型、林种、林地保护等级)等现状,并列专栏或图表。

二、林地动态变化分析(字数不限)

对比分析变更前后两期的林地数量(图斑数量与面积)、质量、分布、保护利用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按以下内容分析论述。

(一)林地范围变化:论述总体及平均每县的林地面积增加、减少的总体变化量情况,新增林地和减少林地的地类、质量和分

布情况,以及重点或敏感区域(可按县、乡等行政区域)的林地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

(二)地类变化:论述林地各地类增加、减少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新增森林和减少森林的类型、质量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

(三)土地权属变化:论述林地权属变化情况,以及因林地范围变化引起的不同林地权属变化的面积,并分析变化原因。

(四)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变化:分析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数量、地类等变化情况及原因,分别重点公益林地和一般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和一般商品林地、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及各林种分析林地变化情况及原因。重点分析国家级公益林地范围内的地类变化情况及原因。

(五)林地保护等级变化:分析不同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三、林地变化原因分析(字数不限)

按造林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调整、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等一级变化原因,分析引起林地范围及林地地类变化的数量和比率,并列专栏分析。

四、典型事例分析(字数不限)

根据实际情况列举2-3个有关林地管理的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林地保护利用方面的潜在效益和风险。林地变化原因可分析到二级原因。

五、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成效(字数不限)

综合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的相关措施(包括林业重点工程)与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评价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情况、国家级公益林地保护情况、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六、存在问题和建议(字数不限)

调查成果 篇3

关键词:新增耕地;“不稳定耕地”;调查方法;调查程序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4

1 目标任务

调查在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且不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新增耕地。

调查处于林区、牧区、河道防洪泄洪区、湖泊水库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的耕地,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图斑,可以作为不稳定耕地图斑。

2 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1 调查方法

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比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2.2 调查程序

2.2.1 确定控制面积 按照国家下发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上限,上图落位过程中确保新增耕地面积只减不增。

2.2.2 确定新增耕地范围 在2009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2.2.3 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级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等已有调查资料,确定新增耕地的国家自然等等级。

2.2.4 确定新增耕地类型 对于新增耕地中的国有耕地,确定为单位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DWXZ”;对于新增耕地中的集体土地、已经发包的土地,确定为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GRXZ”。

3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3.1 调查方法

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国家下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底限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调查结果,实现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3.2 调查程序

3.2.1 确定控制面积 以国家下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上图落位过程中确保不稳定耕地只增不减。

3.2.2 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范围 在2009年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耕地图斑,具体地块以清查图件上标明的耕地界线或实地踏查记录中记载的权利人、实地测量的地块长宽等资料为准。然后选取剩余耕地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的范围。

3.2.3 确定“不稳定耕地”的类型和利用状况 按照控制面积,结合林相图、草原保护规划、江河湖泊常水位控制线、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等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

3.2.4 标注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1”。主要是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耕地图斑。

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1”。主要是位于湖泊水库防洪泄洪区内的耕地图斑。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1”。主要是位于林相图内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LQBW1”。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LQBW1”。主要是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耕地图斑。

3.2.5标注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超出国家下达的不稳定耕地面积图斑实行专报批准后,标注为新增“不稳定”耕地。

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2”;主要是位于河流防洪泄洪区内,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2”;主要是位于湖泊水库防洪泄洪区内,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2”;主要是开垦林地、或者位于林区,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图斑。

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2”;主要是开垦草原、或者位于牧区,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图斑。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2”;主要是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新增不稳定耕地图斑。

3.2.6 标注“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稳产高产不稳定耕地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耕地质量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WG”。主要是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中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生态用地区内,且耕地质量等级为8等以上的耕地。工程改造不稳定耕地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GZ”。主要是耕地质量等级为8~11等的耕地,今后不准备退耕,准备进行土地整治的耕地。计划退耕不稳定耕地对于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BW”。今后将根据国家总体安排,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还湿。确定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确定“不稳定耕地”的国家自然等等级。

4 数据库建设

整理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调查成果,以2009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建设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综合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要求,将数据库成果逐级上报。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调查 篇4

1 研究方法

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 坚持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力求理论分析符合实际情况, 政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运用统计学原理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表包括农户科技利用情况调查问卷、入户访谈记录表、专家访谈记录表3部分内容。调查范围在四川省3个县市的3个农业村。二是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为指导, 深入简阳东溪镇新胜村、双流金桥镇昆山村、郫县安德镇泉水村3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并结合推广模式实际情况分析、归纳、总结。三是统计分析方法。该文采用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描述性的分析了农户的家庭特征和农业推广特征。四是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特征与农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和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户对农业推广的满意度, 通过这2个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

2 调查内容与对象

2.1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 第1部分为农户科技利用情况调查问卷表 (表1) , 第2部分为入户访谈记录表, 第3部分为专家访谈记录表。

2.2 调查对象

由于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德镇泉水村、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点, 且这3个村又分别代表“专家+协会”模式、“互动参与”模式、“专家大院”模式3种目前很有成效的农推模式。因此, 选择在这3个村开展问卷调查, 以单个农户家庭为单位, 采用随机抽样法获取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调查总户数346户, 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128户, 郫县安德镇泉水村97户, 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121户, 共发放问卷346份, 有效问卷共337份。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农户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以家庭成员的最高文化水平代表农户家庭文化层次 (该文假设农户家庭决策由最高文化水平的家庭成员决定) 。在被调查的337户农户中, 小学文化程度占29.82%, 初中文化程度占47.89%, 高中文化程度占21.08%, 大专及以上占1.20%。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和郫县安德镇泉水村初中文化程度最多, 分别为84%和72%, 而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小学文化程度在调查农户中最多 (75%) 。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也最多 (40%) , 其次是郫县安德镇泉水村 (20%) , 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在3个村中最少 (10%) 。

3.2 农户家庭种植收入所占比例不高

在调查的337户农户中, 每户的年平均收入是2.141万元。其中, 种植收入占总收入的35.71%, 打工收入占57.12%, 养殖收入占总收入的7.14%。

3.3 农户加入农协会的比例高

调查的337户农户中, 有175户加入农协会, 162户农户没有加入农协会, 加入农协会的农户数是总调查农户数的52%。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农户加入农协会的比例最高, 为77%;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次之, 为60%, 而郫县安德镇泉水村比例最低, 仅为4%。

3.4 大多数农户对现有农业科技转换机制满意

在调查的337户农户中, 有237户农户满意现行农业科技转换机制, 占所调查农户总数70.33%。100户农户对现行农业科技转换机制不满意, 占所调查农户总数的29.67%。3个村中, 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农户对现行农业科技转换机制满意程度最高达到97.52%;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次之, 其满意程度达到66.41%;而郫县安德镇泉水村农户满意程度最低, 仅为35.05%。

3.5 农户对农业推广满意意愿存在差异

通过建立3个调查村农户对农业推广满意意愿的logit模型, 得出农户家庭最高文化、农户家庭种植收入、农户加入农协会、新技术来源、推广人员专业水平这5个变量都与农户意愿呈正相关;而农户家庭劳动力与农户意愿呈负相关 (表2) 。显著性分析表明, 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6个变量中, 农户家庭种植收入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最大, 其他因素影响力依次是农户加入农协会、农户家庭最高文化、农户家庭农动力、推广人员专业水平、新技术来源;郫县安德镇泉水村6个变量中, 其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户家庭种植收入、农户家庭最高文化、新技术来源、农户加入农协会、推广人员专业水平、农户家庭农动力;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6个变量中, 其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户家庭种植收入、农户家庭最高文化、农户加入农协会、推广人员专业水平、新技术来源、农户家庭农动力。农户家庭劳动力越多, 农户对农业推广满意的意愿越小。这是因为调查区农户家庭劳动力越多,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就多, 经济收入主要依赖打工收入, 对农业收入的依赖较少, 对农业推广的需求不大, 影响农户对农业推广满意的意愿。农户家庭最高文化越高, 农户对农业推广满意的意愿越大。主要因为调查区文化程度高的农户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新知识的需求更大, 另一方面对农业推广更了解。农户家庭种植收入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是在这6个变量中是最显著的, 这主要是农户家庭种植收入与农业科技知识相关性强, 农户通过农业科技新知识增加了收入。

4 建议

4.1 提高农户文化素质

农户的文化素质对农业科技的推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仅依靠义务教育还不够, 还应该吸引更多的农业高级人才到农村服务。要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 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认真落实义务教育, 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二是开办农民学校, 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引进农业科技高级人才。

4.2 增加农业种植收入

农业种植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2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二是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增加。要增加农业种植业收入, 首先要抓住市场行情, 合理种植, 由市场需求确定种植品种。其次鼓励农民种植农作物新品种, 采用新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4.3 加大对农业推广的投资

农业推广投资主要是农业推广经费的投资和农业推广人员的投资。一是加大对农业推广人员的投资。不仅要增加农业推广人员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质量, 即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文化水平。二是政府应增加农业推广经费, 实行专款专用。三是农业推广部门应该积极扩展农业推广经费的融资渠道, 多方面增加农业推广经费。

4.4 加大农协的建立和宣传

一是加大对协会的宣传力度, 吸引外来资金支持, 完善协会机制, 上报国家相关部门争取立项, 以获得专项资金支持;二是与企业合作, 积极开发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产品深加工渠道, 在增产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三是继续收取会员的会费;四是协会需要改善工作条件和待遇, 吸引人才, 倡议更多的高校科技人才、农业各方面的专家多走向农村, 推广科技新技术、新产品, 为农民带去实惠。加大对科技带头人、“土专家”的培训和指导, 从而有效地带动农技推广。农业推广机构专业不宜分工过细, 要丰富推广人员知识结构,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协会还应多举办宣传活动, 让农民真正了解和认识协会, 真正从协会中得到实惠。

摘要:对简阳、郫县、双流推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调研, 分析其发展特点, 结合生产实际, 提出发展建议, 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logit模型,调查,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志兴, 冯尚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架与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04, 23 (4) :52-54.

[2]李明灌.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学报, 2003 (5) :18-20.

[3]丁中文, 黄毅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 :8-10.

调查成果 篇5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考核指标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考核指标参照的主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GB 15218 – 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J 27-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44 – 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二)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是确定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为达此目的,须提交以下地下水资源量和水量。

1、地下水补给量。

2、地下水储存量。

3、地下水已开采量。

4、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要按照不同水质分别提出淡水(矿化度< 1g/l)、微咸水(矿化度1-3g/l)、半咸水(矿化度3-5 1g/l)的资源量。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按勘查研究程度分为五级,用英文字母表示。

A级:经开采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简称“开采验证的资源量”。

B级:勘探探明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简称“勘探探明的资源量”。

C级:详查控制的可供勘探或城镇供水总体规划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简称“详查控制的资源量”。

D级:普查推断的可供详查或地区规划的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简称“普查推断的资源量”。

E级:调查预测的可供全国或大区远景规划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简称“调查预测的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调查成果,主要提交以D级为主的C、D、E级别的地下水资源量。但在调查范围内有属于A、B级别的水源地,应在成果上加以反映。

(四)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勘查精度须考虑的主要条件:

1、勘查阶段

2、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3、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程度

4、地下水开采技术与经济条件研究程度

5、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关系的评价预测程度

(五)查明与圈定水源地(或富水地段)规模的划分

1、特大型水源地

大于

15万3/d

2、大型水源地

5-15 万3/d

3、中型水源地-5万3/d

4、小型水源地

0.3-1万3/d

二、国土资源大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主要考核的可量化指标

1、详查控制的资源量(C级)

2、普查推断的资源量(D级)

3、调查预测的资源量(E级)

4、可供勘查的地下水水源地。

据中央电视台14:00整点新闻报道:我国地下水资源第二轮调查评价活动近日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科学家们将用9年的时间摸清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

我国第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于1984年,当时基本查明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规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调查评价结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对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需要。将要进行的第二轮调查评价活动主要包括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地下水质量调查、深层地下水可利用性调查等八项内容。调查的重点将放在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环境变化规律等方面。

新闻背景:我国地下水利用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饮用地下水的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70%。尤其是在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正在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供水水源,但是现在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首先,地下水在被过量开采的同时,得不到应有的补给。另外,由于垃圾的影响,部分城市地下水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浪费问题也很突出,我国北方许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灌溉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到40%。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只有30%到4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

调查成果 篇6

本次调查从2012年9月全面启动,对我国70周岁以下的四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和18-70周岁)人群进行调查,在调查内容上,进一步增加了对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考察。本次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48个,覆盖了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有效样本18619个,其中未成年样本占31.3%,农村样本占26.0%。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的接触率增长明显;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增幅达13.0%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较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手机阅读的增幅最大,为13.0%,而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降幅最大,均为33.3%。

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中青年人群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我国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49.3%,30-39周岁人群占27.5%,40-49周岁人群占16.9%,5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6.3%。可见,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93.7%是18-49周岁人群。

数字阅读优势继续凸显,超六成数字阅读接触者因获取便利选择数字阅读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60.6%)的数字阅读读者表示“获取便利”是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显而易见,纸质读物在购买方面,不如数字读物“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也是读者转向数字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比例达到45.4%。此外,有26.9%的数字阅读者表示“方便检索信息”是他们选择数字阅读方式的原因。与数字阅读方式相比,传统的纸质读物并不具备信息检索方面的优势。

超四成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能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27元

2012年,在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40.1%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比例比2011年的41.8%下降了1.7个百分点;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27元,价格接受程度相比2011年的3.50元略有下降。具体来看,我国国民对单本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仍然较低,超过三成(32.9%)的成年国民只能接受5元及以下的电子书价格,能够接受6元以上电子书价格的成年国民比例不足一成(7.4%)。

超九成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

南涧镇退耕还林成果调查与分析 篇7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调查,分析

1 引言

退耕还林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最好方法。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在即,调查和分析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可直接影响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改进退耕还林工作方法,完善退耕还林工作思路,以达到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之目的。本文通过对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现状、成果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促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顺利的开展。

2 南涧镇的基本情况

南涧镇位于县境东北部,地处东经100°23′~100°38′,北纬24°56′~25°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拥翠乡、宝华镇相连,西与乐秋乡、巍山县交界,北与巍山县、弥渡县毗邻,面积362.93hm2,最高海拔3061m,最低1310m。全镇辖南街、安定、西山、小军庄、团山、保安、瓦折、文启、东涌、得胜、太平、复兴、白云、新山等14个村(居)委会,264个村(居)民小组。有14241户,47284人,少数民族12998人,占总人口的27%,人口密度130人/hm2。林业用地为26294.2hm2,其中有林地17586.3hm2,灌木林地8322.0hm2,未成林造林地181.0hm2,疏林地12.9hm2,其它林地192hm2。森林覆盖率48.7%,林木绿化率72.0%[1]。

3 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南涧镇的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为5644亩,共涉及10个村委会,1727户农户,时间跨度为3年,即2002~2004年。工程项目已通过省、州、县三级检查验收,达到了预期效果。

3.1 2002年退耕还林情况

2002年是南涧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第一年,涉及3个村委会,336户农户,面积共1523.3亩,其中西山108户451.9亩,团山68户385.5亩,小军庄160户685.79亩。

3.2 2003年退耕还林情况

2003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4个村委会,812户农户。面积为2820.8亩。其中团山1户5.3亩,保安259户1339.9亩,白云264户742.8亩,太平288户732.8亩。

3.3 2004年退耕还林情况

2004年是南涧镇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该年涉及7个村委会,579户农户,面积为1300亩,其中西山2户25.3亩,团山249户314.2亩,保安41户89.5亩,复兴148户483.4亩,文启45户131.8户,安定15户19.3亩,新山79户236.5亩。

4 退耕还林成果调查

4.1 调查方法

南涧镇内所有的退耕还林地块,及所配套实施的荒山造林林班小班,调查时对造林小班,一部分进行全查,一部分进行抽样调查。

4.2 调查成果

南涧镇内所有的退耕还林地块,及所配套实施的荒山造林,现已全部成林。一部分生态林,如华山松林,松塔已挂果,一部分生态林已改作经济林,如泡核桃林,已挂果,有一定的收入。

4.3 成果分析

(1)通过对南涧镇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调查,可以说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是深受广大群众接受的、拥护的一项民心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

(3)南涧镇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属生态林种,树种多种多样,做到因地制宜。树种有华山松×旱冬瓜,云南松×车桑、有铁核桃、泡核桃,有华山松纯林等等,有的地块设计初植树种死亡后,已长出本地优势树种,现也已自然成林。

(4)退耕还林的效果,应从3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否体现了3大效益的功能。二是退耕还林成果是否得到很好的巩固,社区社会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三是退耕还林农户是否满意,这是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查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5)退耕还林必须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封山育林是对破坏了的森林,经过人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种及萌蘖更新能力,促进新林形成的有效措施[3]。这可以解决退耕地设计树种死亡后,促使本地优势树种成林,同时,也解决了退耕还林地块的管护费用。

(6)退耕还林工程应注重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以工代赈、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向退耕地区倾斜,努力提高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4]。如太阳能、水窖等易操作、利用率高的项目。

(7)《退耕还林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80%。新一轮的退耕还林生态林,在我镇可降至50%以下,我镇实施的经济林泡核桃树,属高大乔木,并且很容易成林,完全可以达到生态林、生态效益的目的。

(8)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近几年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在家的强劳动力减少,土地大量闲置。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争抢的退耕的局面,这是这轮退耕中最棘手的问题。各地党委、政府应提前进入角色,防止出现集体事件。如集体哄抢、集体上访等。

5 结语

对南涧镇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的调查与分析,目的是要更好的做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作。总结退耕还林工作的成功经验,找出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加以解决,达到群众得实惠,生态得建设,社会得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南涧县南涧镇森林资源统计表[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0.

[2]周蛟编.林业可持续发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

[3]黄枢.沈国舫.中国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省级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篇8

1 要求与实施

为了确保二调成果的真实, 保持调查数据、图件及实地一致, 核查工作要求选择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和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目的是发现并督促修改消除问题, 杜绝蓄意伪造数据的事件, 为二次调查严把质量关。

由于,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时间短工期紧的特点, 限定了每个县区的核查时间不能超过10d, 因此核查工作要求科学有序, 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与懈怠, 时间安排要相当紧凑, 从接收分析资料的齐全与完整, 到核查完成后资料的发送, 都要求争分夺秒。

本次调查成果以县区为单位, 核查工作要求以县区为单位进行, 全省八十多个县区, 如果对每个县区都按照先内业后外业的正常程序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同时也影响二次调查工作的总体进程,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经过多方分析论证, 最后采取了先集中内业核查, 再分片外业核查的方法。

2 内业核查阶段

首先分析核查区域的主要地物与地貌特征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 熟悉影像底图的成像方式, 成像日期、季节, 所包括的地区范围, 空间分辨率, 色彩合成方案等, 根据影像特征, 即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建立主要地类解译标志。该工作是内业核查的基础。

内业核查的大量工作,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 (以下简称《软件》) 中完成。内业核查分为初始核查和经地方复核修改后的核查两部分。

初始核查, 按照软件要求组织文件, 建立检查任务。在《软件》检查模块中检查成果的数据库拓扑结构、图层及属性的完整性, 检查数据的矢量精度、接边情况等。在《软件》核查模块中建立核查任务, 分配子任务, 套合影像, 以建立的区域解译标志为依据, 对每个子任务逐图幅逐图斑核查图斑的地类一致性, 对不确定或不一致的图斑, 标注形成疑问图斑, 提交并合并子任务汇总疑问图斑, 输出疑问图斑汇总表, 及辖区疑问图斑分布图。

复核成果核查, 采用地方单位提交的复核成果, 再次建立检查任务, 在核查任务中导入复核成果, 套合影像底图, 接合疑问图斑的复核记录, 逐一核查疑问图斑的复核修改情况。

表1是本次核查中针对某区域建立的部分解译标志:

本阶段核查内容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其数据命名、数据格式及图层名称的规范性;建库数学基础的统一性, 图层、地类图斑、土地权属、线状地物等要素及属性的完整性;拓扑关系的合理性;图内各要素与影像底图的套合情况, 即对应明显界线与影像底图上同名地物的移位是否小于图上0.3mm, 不明显界线是否小于1.0mm;有无图形错误或丢漏满足调查上图要求的要素;相邻图幅之间要素与要素及属性与属性的接边情况;数据库统计数据与文字报告、汇总统计表格中填写数据的一致性等。

图斑地类一致性核查, 套合数据库与下发正射影像底图 (有替换影像的采用替换影像) 逐图幅逐图斑的核查数据库图斑的地类与影像地类信息的一致性, 记录下不符或有疑问的图斑。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增加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周围、公路两侧等建设占地高发区域是问题多发区, 要尤为认真以免疏忽出错。

根据内业初始核查情况, 经过认真分析编写出内容详实的内业核查报告, 提供地方复核修改。

根据内业核查提出的疑问图斑, 结合地方提交的复核记录、复核报告及实地拍摄的照片逐图斑核查内业核查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地方复核修改情况。全面分析, 掌握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疑问图斑 (线状地物) 分布特征, 编制疑问图斑分布图, 编写内业复核报告, 设计外业核查路线, 为外业核查做准备。

3 外业核查

分析内业核查阶段各县区的核查情况, 选择问题典型有代表性的县区分片, 对选择县区根据地方复核成果的复查情况和疑问图斑分布图, 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疑问图斑分布特征, 按比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外业核查。核查数据成果中图斑的地类属性是否和实地一致, 核查过程中所提的疑问图斑是否合理, 地方的复核工作做得是否彻底;抽查线状地物的表示是否规范、量取宽度检查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核查行政界线的走向是否合理、位置是否准确;核查新增建设用地的上图情况;依据用地批复文件, 对照影像底图核查批而未用土地的位置范围计算“批而未用”土地的面积, 与用地批复文件中的面积进行对比核查。

填写外业核查记录表格, 编写外业核查报告。汇总核查成果, 分析并编写核查总报告, 对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4 对比

内业初始核查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数据库中图斑综合过大及人为扩大建成区范围;其次是漏绘满足上图要求的新增建设用地;线状地物不接边;地类图斑属性错漏;个别线状地物偏移较大等。

复核过成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个别图斑综合过大;疑问图斑维持原样, 无照片证明;数据库修改与记录表格不一致;补测地物没按规定要求拍摄照照片;“补测地物”或“批而未用”图斑数据库中缺失属性说明或证明材料等。

外业核查县区, 调查工作普遍做得比较扎实, 数据库修改比较认真。涉及新增 (补测) 地物图斑与实地相符, 批而未用地的手续齐全;图斑综合过大现象基本消除;图斑的地类与数据库属性不符的情况仍有存在, 多为调查完成后发生的变化;个别线状地物宽度与外业实地检测结果相差超过规定要求, 多为检测位置与作业中量取位置不一致形成。

部分县区地类图斑各阶段的核查情况统计比较, 见表2。

5 结论

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核查工作为期3月。实践证明这种三步走, 先集中内业核查, 后分片外业核查的方法是科学合理值得推广的。

分析对比三个阶段的核查统计数据, 各县区的数据库质量与前一阶段相比较都有明显提高, 虽然各县区数据库成果因作业单位不同质量差别较大, 但总体而言, 调查成果经过三步核查及修改绝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消除

参考文献

[1]国土调查办发.2008 (58号)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总体方案[S].

[2]国土调查办发.2007 (55号)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S].

[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验收办法[S].

调查成果 篇9

IEA项目ICILS是首个全球范围评价学生数字信息能力的调查。调查指出:仅有2%的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教师在重要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教学中缺乏信心。83%的学生得分在一级及以上,这一结果表明,他们具备基础软件最低限度的知识;仅有2%的学生得分达到四级水平,这一水平要求学生能在网上搜索信息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

另外,学生在家似乎比在学校更多地使用ICT。不到50%的教师在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时感到自己通晓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中只有22%的教师上过有关的高级课程。值得注意的积极方面是,参加调查的21个教育体制的国家中有18个出台了国家、州或地区层面的与教育中使用ICT相关的政策。

调查成果 篇10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 存在问题主要有地籍测绘成果中的控制测量成果及地籍图图面精度检测方法效率较低, 不易在野外快速检测控制点点位精度及计算地籍图图面平面中误差的特点。另外, 相关规范中有关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评价方法主要局限于以前纸质的地籍资料, 目前在数字地籍的条件下, 针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评价方法研究较少, 因此本项目针对数字地籍条件下,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评价方面进行了探讨。

1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成果的检测

控制点精度检查根据控制网结构, 野外采用附合导线穿插不相关控制点的方法施测, 在测区范围内至少穿插一条导线, 穿插的附合导线点位精度应不低于±2cm×5cm。内业检查原始记录手簿、观测数量、平差方法、计算成果等内容。我们采用VC++6.0开发相关程序实现对地籍图控制测量成果的质量评定工作, 即计算出控制点理论值与观测值的较差是否满足要求, 如图1、2所示。

另外, 对于地籍图面位置精度的判定, 可以在实地采用散点法测出主要界址点、地物点的坐标, 然后再南方CASS等软件环境下, 将其同名点坐标导出, 在VC++6.0开发程序计算图件平面点位中误差衡量其数学精度, 如图3所示。

2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评价方法研究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主要有权属调查资料、地籍测绘成果、检查记录、工作总结、技术总结及附件等相关资料。对于权属调查资料, 结合工作实际, 强调应在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宗地权利人的认定、界址点认定和地类划分等方面检查成果的正确性。对于地籍测绘成果, 分别从控制测量成果 (含控制测量起算成果) 、图面平面精度及图面整饰成果等方面出发, 检测其数学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结合我国地籍调查相关的规范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检查验收方案, 对于地籍调查成果的实际, 做出如下思考:

1) 根据《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1003-1993) , 确定所选定样本严重缺陷和重缺陷的个数, 判定该批产品是否合格。

2) 以测区为单位, 确定权属资料、地籍测绘资料及相关文字资料的缺陷分类。由于目前测绘产品的缺陷分类是基于纸质环境, 需要结合工作实际, 探讨数字环境下权属资料、地籍测绘资料及相关文字资料的缺陷分类原则 (含严重缺陷和重缺陷) 。

3) 根据测绘验收工作的相关规范, 确定地籍图件数学精度的得分值;在此基础上, 对传统的纸质地籍调查资料的评价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检测抽取的样本分别对文字资料、地籍测绘成果、权属资料进行定权分配。然后结合实际对地籍调查规程中关于针对以前纸质地籍调查资料的评价方面相关条目进行修改及重新定权。确定该批成果的质量等级, 完成评价工作。

3 结束语

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通过开展地籍调查工作, 为建立一个规范的土地市场秩序, 形成一个完备的城区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进一步掌握市区范围内各类用地基本情况, 切实维护好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全面提高地籍管理水平。特别是结合全国开展的第二次土地大调查, 能够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及时获得城镇地籍调查的最新成果资料。另一方面, 国家制定的城镇地籍成果验收办法中, 其规定较为笼统, 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其成果质量的验收与评价方法。探讨城镇地籍测绘成果的快速检测及地籍调查成果评价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CH1003-1993,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S].

[2]TD1001-1993,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S].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Z].2007.

[4]林增杰.土地管理原理与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调查成果 篇11

关键词:ArcGIS;集体土地所有权

1、概况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为加快部署工作,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文件。

《通知》中明确的阐述了自《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確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根据《通知》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发〔2011〕20号)精神,我省决定在2011年10月完成项目准备阶段的工作, 2011年12月完成各县(市、区)1 个试点乡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本文以宜春市丰城市湖塘乡为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

2、项目实施

2.1权属调查

湖塘乡的权属调查工作应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充分利用二调等已有成果,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同时,要注意做好变更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成果的现势性。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牧区等特殊地区在报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地籍图比例尺可以放宽至1:50000。江西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以统一制作的1:5000比例尺工作底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影像清晰的地区,直接在工作底图上判读标绘界线和界址点,并对界址走向进行详细描述;对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变化的,采用实测界址点坐标,确定界址走向。宗地的面积计算采用椭球面积计算的方法。

2.2数据整理

江西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数据成果是以丰城市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二调”)以及丰城市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主要是地类图斑和行政区数据层。如图1:

外业人员在进行丰城市湖塘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时,为了方便外业操作,使用的数据格式是DWG的格式。调绘时包括村小组界线,以及拐点位置和编号。

2.3成果图制作

农村地籍调查村小组集体所有权成果图制作步骤:

(1)在Arcmap中按照宗地图的要求填写包括宗地号码、权利人、绘图员等基本信息,制作出模板文件“宗地图.mxt”。

(2)检查外业的DWG数据,看看是否有重叠点或者编号重复的界址拐点,村小组界线是否出现打折或者有悬挂,并修改错误,然后将经过检查的拐点和村小组界转换成SHP格式的数据。在拐点层中添加两个float型的属性字段,XZB(X坐标)和YZB(Y坐标),再几何计算点位的坐标。再将村小组界和二调行政区层通过工具“Feature To Polygon”,生成村小组行政区层,根据外业调绘把村小组的属性填写完整,如:村小组名称,面积等。

(3)村小组范围内的地类面积汇总。将地类图斑层和村小组行政区层通过工具“split”,可以得到各村小组范围内的地类图斑。将每个村小组的地类图斑中的“面积”字段重新进行几何计算,计算完毕后,使用summary statistics进行面积汇总,选择统计的字段和类型(图斑面积,sum),以及统计分类的字段(地类编码)。

(4)将地类汇总表和界址拐点属性作为表格对象,添加到宗地图中。

(5)每个村小组为单独宗地,出图内容包括:该宗地的宗地图、该宗地的拐点坐标及宗地总面积和该宗地的各地类面积汇总。如图3:

3、总结

鉴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性和调查时间的急迫性,本文就农村地籍调查村小组集体所有权成果图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可行的方法。同时选择Arcmap软件也是众多GIS软件中的主流趋势,也能方便对数据的后期建库和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调查成果 篇12

为做好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 监测年度用地情况, 国家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 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 以区县为单位, 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 与2010年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 通过前后时相的对比, 提取监测变化信息, 及时下发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 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2 核查内容

2.1 监测疑问图斑核查

(1) 图斑位置、范围界线、地类认定等的正确性以及与影像的吻合情况和套合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对图斑地类与影像不符或疑似错误图斑地类进行重点标注, 以待外业核查。

(2) 新增建设用地类型核查。一是往年“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二是2011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分为“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而未用”、“本年未批先建”三种类型)

2.2 权属界线的变化核查

(1) 应核查其位置、走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 应核查其资料的齐全性和程序的合法性, 是否有界线双方应依法重新签订土地权属协议书, 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和集体。

2.3 非国家监测图斑变化核查

(1) 建设用地核查

(2) 非建设用地核查

2.4 非建设用地流量流向异常核查。

(1) 耕地变更为其他地类 (耕地减少) 的核查

(2) 其他地类变更为耕地的核查

3 核查方法

3.1 内业核查方法

将2011年调查单位提交的基础库与省厅下发的正射影像图及监测图斑叠加套合, 使用ARCGIS软件首先检查数据库中有变化的图斑, 再利用目视判读逐图幅进行核查, 将地类和实际不符的图斑记录作为野外实地核查的依据。

3.2 遥感影像中地表物体的特征

遥感影像的解译主要两种方式, 一种是目视解译, 另一种是机器解析。本次核查主要使用的是目视解译。目视解译主要是人眼观察每种物体在影像上体现的不同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等方面判断地表物体。影像数据类型的不同物体呈现的影像也不同, 判断物体特征要了解影像资料类型。再从整体观察影像中各种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 综合分析目标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从容易判断的地物开始, 对不能肯定的地物从周围简单的地物分析推断, 充分利用各种直接和间接解释标志。

3.2.1 城镇村影像特征

在影像上, 房屋要表现的色调比较均匀, 在住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城镇道路成网状, 路与路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如图1。

3.2.2 道路影像特征

道路从形状上判读宽窄相等, 相互交错的条带状图斑, 色调上呈亮色, 一般分布在城镇村或是农地周边。

3.2.3 农作物影像特征

耕地一般以块状分布, 地类边界清楚, 地块整齐。

3.2.4 水系影像特征。

河流界线明显、弯曲自然不像道路, 宽窄不一的条带状。湖泊, 轮廓明显, 色调较暗, 一般周围都有植被。如图2

3.2.5 荒地影像特征。几何特征不明显, 地类边界不规则。色调比较白。

3.3 外业核查

3.3.1 外业核查方法

外业核查主要对内业可疑图斑地类不一致图斑进行实地核查。采用“远看近判”法开展实地核查, 远看可以看清地物的总体情况及相互位置关系;近判确定具体地物的准确位置和土地利用现状, 将地类的界线、范围、属性等调查内容准确确定。实地拍摄疑问地物现状的照片, 并如实记录核查结果和外业工作轨迹。提交外业核查成果汇总表。记录表填写应当属实、具体, 当外业核查图斑存在多种地类时应当分别记录大致不同地类比例, 外业核查时应拍摄不少于两张不同角度的实地照片, 照片拍摄注意选位, 需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地点进行拍摄, 远景近景结合, 力求全面反映疑问图斑土地利用情况。根据疑问图斑边界在照片上用红线描绘相应图斑边界, 标注疑问图斑和相邻图斑的相应图斑编号。疑问图斑叠加影像的略图中应包括将照片编号, 并将每张照片拍摄的站立点位置和拍摄角度用箭头指示, 如图3。

3.3.2 外业核查图斑认定方法

(1) 在农村居民地内部或周围, 与周边的耕地有明显界限的绿地、内部有零星房屋、牲口房或草垛的空闲地等, 一般归为到农村居民地。

(2) 对于四周用围墙、栅栏或铁丝网围起来地块, 如果已实质性开工的, 一般认定位建设用地;如果内部长期未进行任何建筑施工、大面积的荒草地、裸土地的土地, 按荒地进行认定。

(3) 对于农家乐等休闲娱乐用地, 将建设用地于其他地类区分。

(4) 由于工程拆迁或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 农村居民点搬迁而造成荒芜、废弃的土地, 一般按荒地地类认定。

(5) 认为撂荒的耕地, 耕作层未破坏的, 依据相邻的图斑地类按耕地地类认定;如果耕作层以破坏, 或者在耕作层上填埋砂石、平整以及长满荒草, 而又闲置没有利用的土地, 按现状认定为其他草地或裸地等地类。

(6) 流域性河流两侧与大堤之间的滩地, 农民自己开垦和临时拾种的土地,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经常欠收和绝收的, 一般可按内陆滩涂地类认定。

(7) 河床采沙地, 经实地核实属于未批准私自采沙的, 安内陆滩涂认定地类, 有合法采矿批准手续的土地, 按采矿用地认定。

(8) 草地认定主要依据用途进行, 不为畜牧所用的, 不能认定天然牧草地或人工牧草地;如果在耕地上栽种的草坪、草皮等用于绿化的草地, 面积较大、成规模的, 应按耕地地类认定。

4 结束语

目前, 由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造成了对非农用地缺乏宏观控制, 出现了“批荒占耕”、“多批少报”、“闲置撂荒”等现象, 导致国家大量土地资源、资产流失。为控制这种土地严重流失的现象, 必须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动画下一篇:层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