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论文(通用12篇)
初中思品课教学论文 篇1
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技能型学科对比而言, 思想品德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稳定良好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与行为习惯, 这也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会相对较“虚”。基于这一学科特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思品课的相关要求, 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切入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 开展情境教学
生活是生命的展现, 是生机的体现, 更是所有知识的源泉所在与用途之本。因此, 教育必须要尊重生活并基于生活, 对于思品课来讲,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通过情境教学来为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我是中学生了》为例, 作为初中思品的第一堂课, 这既是学生由小学生向初中生转变的一个过渡, 同时也是全面迎接初中生活的起点。因此, 《我是中学生了》这一章节的内容也具有相当强的象征与启示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中学生”这一身份, 结合教材内容来假设若干个生活场景, 比如在小学聚会中向老同学讲讲自己在新学校、新班级中结识的小伙伴、好朋友, 讲讲进入初中后的生活节奏与小学发生了哪些不同, 班级建设及老师的要求与小学时存在哪些差异, 理想中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等, 通过将教材内容融入到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场景之中, 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从而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新身份、新学校、新学习的一种陌生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思品课与个人的关联度是那么的大, 贴合度是那么的高,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并由内而外地对课程表现出更多的喜爱与热情, 以有效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开展趣味教学
现代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教学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黑板、粉笔、纸张、广播、录音、演示文档, 而是扩展到更多技术层面与信息层面的工具, 教师可以巧妙地创新教学手段, 为课堂注入更多的趣味性,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法律护我成长》为例, 假如教师单纯地停留在课本上, 以机械化的文字形式, 以条条框框的说明规劝去进行教学, 则很容易提高教材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对于这一类“条文式”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比如播放与教材中提及到的法律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警示视频、案例分析等短小精悍的微视频, 或者借助趣味的漫画涂鸦等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将平面文字转换为立体影像, 从而有效提高教材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另一方面, 这种趣味形式也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记忆细胞, 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知识要点。除了视频、漫画之外, 古诗、音乐、图画等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工具也可以被引入到课堂之中, 如紧随其后的《爱我中华》, 该章节的内容是介绍我国繁荣昌盛的面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播放相关的爱国歌曲、朗诵爱国诗歌、介绍与爱国主义有关的小故事等来讲授教材知识。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纷呈的学习氛围, 进而提高课堂活力。
三、强化课堂沟通, 开展互动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应当要还课堂于学生, 其所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课堂沟通, 开展互动教学来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分清是非》为例, 该单元主要探讨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碰到的是与非问题。教师可以抛出“你理解的公平是什么”“公平的意义表现在哪里”“请你举出生活中不公平的实例”等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与理解。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 以生活中经常被讨论到的是与非问题作为辩题, 将学生分为两队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有效的师生沟通与生生沟通, 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细胞。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声音。对于少部分声音或小部分不同意见, 教师应当避免过度地遏制, 在不涉及是与非等大原则与大方向的前提下, 教师应还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思维空间。与传统的单向教学对比起来, 互动教学因可以调动师生之间的思维细胞而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四、延展教材内容, 开展课外教学
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自然离不开灵动的教材内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延展, 通过课外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活力。以九年级下册的《走向明天》为例, 在《放飞理想立志成才》章节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谈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自己未来的追求目标是什么等, 但考虑到这类话题比较抽象, 而且在初中阶段,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较为深刻细致的个人规划, 因此, 教师可以转变思路, 鼓励学生借助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来谈谈对理想的看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带领学生到市区的图书馆去阅览课外读物, 去电影院欣赏一部电影等, 或者鼓励学生回家与父母、亲友等交流, 了解自己的父辈、祖辈时代下的理想与追求等。借助这些旁人的故事来慢慢了解何谓理想,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立志成才的概念。与单纯的课堂教学对比起来, 课外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升华教材内容, 提升课堂的饱满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 教师在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 还应当有意识地提高课堂的活力。对于初中思品课来讲,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教学手段、课堂沟通、教材内容这几大方面入手来创新性地开展情境教学、趣味教学、互动教学、课外教学, 帮助学生在宽松愉悦、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课堂中感知到思品课的魅力, 进而在正向情感态度的驱动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性。
初中思品课教学论文 篇2
[课型] 授新课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第七课三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感受身边以及国家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成就,并能积极探索这些变化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是2000年后出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缺乏了解,往往对祖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2)本节教学力图通过身边各种可以触摸的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电视机.服饰.购物的变化感受生活的变化、伟大祖国的辉煌变迁,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比较,感知生活的巨大变化差异,认识到祖国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身边各种可以触摸的变化及祖国辉煌的历史变迁,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报效祖国的激情。
(四)教学设想
根据生本教育理念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我将本课教学大致划分成这几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课前各小组抽签确定搜集内容,分别从服饰、家电、购物方式、通讯方式等方面展现变化轨迹。
二是课堂学习阶段:主要是小组交流展示。三是课堂梳理小结阶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合理消费的方法 在生活中做到合理消费
[教学方法] 调查法、比较法、探讨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伴着宋祖英《好日子》的美妙旋律,大家进入课前准备阶段。)2名小老师开始今天的新课,他们介绍了本节课的背景: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来上海观看世博会,从中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新课学习:
活动一:学生小组表演小品《爷爷、爸爸和我购物》。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代人群的不同审美观、金钱观、事业观等的比较,让大家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小老师总结:一定的思想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我们这些想法所产生的根源吧。
活动二:分小组集体交流展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变化以及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结束后,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进行评点,以便取长补短。
活动三:小老师发调查表,调查每名学生的零用钱处理方式。同学们互相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非理性消费,并说出正确的做法,进行反思。
活动四:小老师展示今天中午同学们的午餐及餐后垃圾图片,教育学生合理消费的同时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3、结束新课:
伴着一首《祝福祖国》的歌曲,激荡奔涌的旋律唱出了大家的心声,学生们在此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展望祖国美好未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老师对本节课作总结评价,新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课后反思] 这节课完全是体现以生为本,主角和导演都由学生担当,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下简要的补充点评。小老师将整个课堂安排的较为紧凑,小组展示时激情高涨,表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但因为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展示时间不够,另外如果能使展示的形式更为多样化,比如在展示衣服的变化时可从家中带些老照片等更具有直观感。可以看到的是每组都作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除了极个别的小错误,基本上都还很流畅。
以上是我学习并运用生本理念所上过的一堂课,下面我将自己在初中思品生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新课学习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也即前置性学习阶段。根据思品课的教学任务,每节课前我都会将下一节需要事先搜集的资料或者情景剧等任务布置给大家,当然各小组的任务力求不雷同且富于生活化,让大家充满探究的欲望,具体搜集哪项内容就由抽签确定。如在教学人民版七年级第五课《还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框时,根据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将前置性任务设定为三个问题:
1、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举例说说十堰市城市和农村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多学生是从农村来市里的务工子弟,他们在这方面更有直观感受。这有助于大家理解课本上“不平衡的小康”的含义。
2、在你身边,有哪些不文明、低素质的现象?举例说明。这一设问有助于大家理解“不全面的小康”的含义。
3、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举例说说我国人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民在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这一设问是帮助大家理解“低水平的小康”的含义。由于提前做好了资料收集工作,课堂上交流展示起来异常顺利。
二是课堂学习阶段。
首先是新课导入部分: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安排最新的“一分钟新闻资讯”,让大家在了解时事热点的同时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等,以求培养大家关注社会、了解民生的情怀。如我曾在某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播放了一段关于上海世博会精彩展馆的展播片段,美轮美奂的建筑群配合着《大中国》的歌曲,以下调动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有时我们根据生的要求设置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新课学习中。在新课开始时,我通常会设置一个情景,如小品、一段视频、一个故事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引导大家进入当天的课题。第二是探究学习部分:在提出问题后,分为学生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交流两部分。在这一部分,我还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口头表达,例如个人发言规范句式“我个人认为„„”、“我的发言完毕,请其他同学作出补充。”等。小组展示规范句式有“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以上是本组的探讨(究)结果,请其他小组提出新的见解”。在小组交流时,为便于发言的流畅性,我们由各组还探究问题基本围绕“是什么”,让大家从感性上了解事情的表象;“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表现背后的深层原因;“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自己的行为及导向。
第三是情感升华阶段:这一部分在学习国情、道德部分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主要通过歌曲、视频、配乐短文或者学生畅谈感受等方式渲染气氛,激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由“外化到内化”的过渡。如在七上《生命之间——我们的朋友》一课学习中,我插入了电影《海豚湾》中的一个剪辑片段,学生们立即被深深吸引并愤愤不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同学的发言当场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第四是实践营地部分:这一部分根据课堂需要设置写倡议书、设计行动方案、调查表或者制作感谢卡等方式,期望通过这些方式指导大家的今后的行为,唤起思维的觉醒。
三是课堂梳理小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请大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是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以及各组在交流中的优点和不足。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大家在每一次课堂中都能有更好的表现和提高。
总之,我是紧紧围绕初中思想品德课“激情——明理——导行”的思路来设计课程和展开教学的,当然由于经验等问题,在具体课堂调控中必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但同时实践也证明,解放学生的口、手、脑,能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特的感悟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学生们能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神采飞扬。
《珍爱生命》教学案例
片段一:案例分析——抓住教学核心内容
【多媒体出示】新闻报道2010年7月6日,轨交2号线中山公园站209号列车正在关门作业,屏蔽门红灯闪烁,警示蜂鸣器同步响起;突然,一名女性在车门即将关上之际,将手伸进门中欲强行上车致使手腕被夹。此时列车启动,带动该乘客与安全护栏撞击并跌落站台,乘客经救治无效死亡。教师提问:
1、你认为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类意外事故能否避免?如何避免?
3、规章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答原因 教师归纳:
2、你认为乘客没有遵守规章制度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要迟到了,赶时间;有急事;没什么事,就是不愿意等;习惯了;……
3、如果乘客早一点意识到不遵守规则就是漠视生命安全,你觉得她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乘客会遵守规章制度,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师问:同学们认为她会改正。那么为什么类似的安全事故屡屡见诸媒体,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是时常看到有人对安全警示视若无睹,冒险违规呢?
学生:别人这样,我也这样;认为这些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违规,没事,久而久之已经麻痹大意。
教师: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往往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一丝疏忽和侥幸。
4、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没有漠视规章制度造成安全隐患的例子?
学生: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在校园里、楼道上追逐打闹;游玩时去一些危险的区域,或者不顾自身健康状况参加刺激的游乐项目;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教师: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仅是为了维护秩序,更是为了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漠视规章制度就是漠视生命。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是保护我们生命的一道安全屏障。
遵守规章制度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我精选了案例,并围绕案例设计了4个相关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法制规范意识的确立,并约束自身行为,这也是个体社会化所必需,是思品学科育人价值的直接体现。
片段二 情境讨论——组织有效课堂形式
又出示一个图片,一棵小草在石缝中生存,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再加以引导。
生命是宝贵的,同学们还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遇到危险时应首先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因此,选择第一种做法,能够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我们应予以理解。当然,老师很高兴看到很多同学在别人身处险境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愿意积极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但是我们应当保持冷静,衡量后果,量力而为,采取安全有效的方式来对待不法侵害和突发事件,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为他人提供帮助。
三、教学反思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从以上两个环节的学生学习效果来看: 在案例分析环节中,我通过对案例的逐层深入探讨、分析,引起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并进而反思自身行为。学生课堂反馈看来,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科教学内容的显性育人功能。
在情境讨论环节中,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我在提问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当能力所及时对于有需要的人应当给予援助,对于选择伸出援手的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拟定最佳方案,在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观察到一些小组中出现了意见的分歧。在交流小组方案的过程中,我对于各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引导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为全面。
初中思品课趣味教学几招 篇3
一、创设疑问诱发兴趣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现代中学生生长的需要中,有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它在永无止境地更新。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通过学习兴趣来体现的,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诱因。在教学中教师用设疑作为诱因形成课堂冲突,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学生的质疑、解疑的兴趣就会极大激发,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上初二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导入时,首先循环播放一组图片和动感画面(包括网络各个方面),配上背景音乐,然后分组,每组发一张纸,中间有“网络”字样;小组讨论记录:看到“网络”你想到什么?再派代表进行解说。这样既引出了主题:网络一词,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诱人”的感觉,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
二、营造情景激发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对所学课程的吸引力就非常之必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只有以求知为乐才能学好。为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引学,以乐引思,乐中获知,乐中创新。引导学生乐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表演小品、故事、漫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讨论、辩论等直观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适时应用图片、漫画、录音及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都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我在上八年级上《礼貌显魅力》时,先投影漫画——两个青年同时到一个书店去买书,后去的先买到,先去的后买到:不同的行为就得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观察,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1)两个青年不同行为有什么不同?(2)两人分别给交往的对象什么感受?(3)大个子青年与小个子青年分别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然后请同学表演小品《变质的牛奶》:顾客遭遇到有礼和无礼两个服务员。请表演的同学分别谈谈感受。通过让学生观察漫画和小品表演的具体故事情境,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学生很轻松的知道文明礼貌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不礼貌的害处,学生也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从而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三、真情实感呼唤兴趣
教学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传授知识,如能以学生为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本,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好,就表现为喜爱听他(她)的课。反之,受老师厌恶的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课当着耳边风,根本不予理睬,更有甚者还不进教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处理得当,但如果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注意倾注更多的“情”,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优美语言产生兴趣
知识的传授,师生感情的交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传授知识一方面要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另一方面要是语言有力度,有魅力,才能是使学生耳濡目染,悦目赏心,同时还要做到语言的幽默。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如名言、俗话、歌词、俏皮话等,或用一些内容深刻的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既领略到语言的美感,又受到了教育。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堂课上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興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采用哪种形式是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只要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应该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教材实践多年来,我感到就教师而言,在备课上下功,在课前,教师只有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变自如,得心应手,教得顺当,学生才学得实在,学有所获。只要肯下功夫,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思想品德课一定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神圣课堂。
初中思品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4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兴趣
通过实践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 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画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 能讲究一点趣味性,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瞎子摸象”讲全面的观点;“刻舟求剑”讲发展的观点;“缘木求鱼”讲规律的客观性;“掩耳盗铃”讲主观唯心主义;“守株待兔”讲偶然性与必然性等。比喻恰当, 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 加深印象, 加强巩固。
三、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中有大量的漫画、图片和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挑选的, 具有较高典型性。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 充分运用这些会使学生情趣盎然,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 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虽然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 善于吸收消化, 灵活运用,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兴趣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愿学”,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授人以鱼”只能饱餐一顿, “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不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 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习, 永远依赖于老师这一拐杖。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 从原来的“教”改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 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教学中, 科学而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五官并用, 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 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 学生一堂课接受的信息量多了,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 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问题问下去后, 一定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出现偏向, 可以加以引导, 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五、把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兴趣
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 从理论到理论, 学生肯定不爱听。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知识, 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 我把生活实际, 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拿到教学中来, 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理论来解释实际, 运用到实际中去。
1、联系社会实际。
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适时适当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报道》这些固定的栏目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好的内容可以录下来或摘下来, 以备后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任务, 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思想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5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然而在当前,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与“学”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生涯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每框节内容时,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框节的知识点和疑点、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去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使老师了解了他们掌握教材知识的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试着分析并试图去解决,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学习分成八个小组,共同解答本组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去思考、分析,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他们就会去钻研教材,设法弥补知识的不足。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要比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3、鼓励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学生来解答。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不同看法,允许争论。如在探讨“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诚实守信原则”时,我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过的一则案例:某消费者到一大型商场购买了一套中日合资生产的价值上千元的“非纯毛”服装用于送礼。购买时,该消费者对商场售货员说,为了送礼时能体面些,请售货员在购物发票上注明“纯毛服装,日本字样”。售货员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就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开具了发票。时隔不久,该消费者凭发票找到商场,以售货员对顾客进行商业欺诈,要求退货并双倍索赔.商场负责人认为这个顾客是讹诈,没有答应,双方只好对簿公堂。通过这一案例,不仅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今后的学习。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而且使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时,我适当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知识和问题答案,会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会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而且也能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正是从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双赢教学。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智慧的生成、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践,并使之保持合理的张力,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这样“心灵与智慧共舞”的有效课堂教学就能落实到了实处。
当然,教学实践还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政治教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能使学生更具创造性,能使自己不断地超越现有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能更好、更快地选择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将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还可以利用科研能力的迁移效应,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学科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主要注意抓好以下两方面:
1、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确立科研课题
我们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起步,将教学中碰到的困惑、矛盾提炼成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并着力去解决。同时,在选题的内容上,我们以政治课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提高政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为目的。在开展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研究中,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即深入研究教材的使用和教材的开发;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课堂教学操作的最优化选择;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方式。对政治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探讨思想政治课教学行动的变革;解决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提升的研究。我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这种研究形式有以下特点: 一是为了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突破,而是为了实践行为的改善,提高行为的效率。
二是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是行动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特点,表明行动研究不是脱离自己的行为闭们思索,而是自己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对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不是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思辨和探讨,而是针对行动的反思,追求的是行动的实际意义。
在科研引领下,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记载、整理、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感悟、理念,这是政治教师增强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科研和教学的结合,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应避免的是浮躁和功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科研引领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形成独立教学风格的要求。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是政治教师科研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事实上,绝对的教学质量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有特点才有质量,没有特点就没有质量。如何根据政治课教学对象、教学要求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没一位政治教师自己去探索、研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位政治教师如果没有科研引领,没有自己对教学本质的思考,没有自己对教学的个人见解,没有自己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孜孜追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难以成为高层次教师的。所有这些,都是以科研意识和自觉的科研活动为基础的。
谈初中思品课教学如何选用事例 篇6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教学;事例选用;选用方法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发展,中学的课程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变化,如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处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迷茫之中:学生受到社会市场经济风暴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变得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和辍学的想法和行为等。针对这些新情况,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并安放在课堂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特别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新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为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出现的新情况,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和法律教育,及中国的国情发展形势教育等都列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范围,其目的是要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懂得在新的环境之中如何面对新生活,从而能做到珍爱生命,在愉快和谐的生活之中渡过人生美好的青春时光,做到对生活既保持高雅的情趣又能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最终成为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以便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显而易见,就教学而言。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必须立足改革,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目的。
为了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育、革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认为,在与学生探究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时,如单纯用讲理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违反课堂纪律与教师发生冲突。从而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和效果。这时较好的方法就是能把较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一些具体形象的事例形式,就能把学生的心思和眼球留在教室里,留在教师的课堂上。这种创新的方法,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与运用事例中下一番工夫,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事例的选择与运用,应有如下体现,
一、事例的选用应具人情味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的人情味就像一座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沟通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我在讲《积极面对挫折》这一节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生举手发言十分踊跃。其中有一位学生很动情地说:“前年,由于父亲有了重病倒在床上,本来就不富裕的日子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夜间偶尔会听到母亲的哭泣声、父亲的无奈叹息声。但是母亲仍然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父亲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战胜了病魔。为了这个家,我觉得他们真是太不容易。”教室里静极了,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故事中,这时我激动地说:“我们真为你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又不失时机地说:“这一则事例一定给了同学们不少的启示,大家想一想,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通过认真的讨论,和老师共同总结得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不畏惧、不丧气,要靠智慧和意志寻求摆脱困境的方法。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差异产生的代沟在教学事例的人情味之中抹平。只有师生的情感认同趋向一致时,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协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由知识的“接收器”变为学习的主人。
二、事例的选用应具正确的方向性
正确的方向性,是指选用事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例子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如果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使用的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社会一团糟,这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运用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积极向上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如讲述有关法律的时候,虽然也介绍涉及暴力、凶杀的事例,但我更多的是用义正词严的话语向学生们描述党和政府与人民与违法的行为是势不两立的,教育学生明确。我们的党始终是人民的党,政府始终是人民的政府,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通过反面例子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分析我国的社会形势,认识到主流是好的、积极的,那些消极的东西毕竟是支流,我们是有能力、有信心解决的,从而使学生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健康成长。
三、事例的选用应具幽默性
幽默可以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如我讲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向同学介绍了这样一个的例子: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黑洞洞的小巷深处却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灯笼在走路。一位路人赶上去,想与他打声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只见他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只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非常纳闷。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盲人缓缓地说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盲人说皖,继续啪嗒啪嗒地往前走。学生听完这个例子后,哈哈地笑起来说:“盲人提灯笼?不是多此一举吗?”我接着给学生们分析了一下:是的。对于那个盲人来说,提灯笼确实是多此一举。可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写照吗?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难题,而且要一个人独自走完漫漫人生之路,是多么孤寂,又多么危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正是由于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世界才这般美好。学生们听完我的分析后都纷纷点头,认为这样分析是正确的。正是这种幽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欢乐和笑声相随。在课上有幽默相伴,就能使思想品德课不枯燥乏味,而变得轻松、诙谐、自然、活泼起来,使“死”的理论知识课堂变成了“活学”的天地。
四、事例的选用还应体现出趣味性
人有其情必有其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而且要引之以趣,才能唤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使他们能充分体味到青春的美好与幸福,最终使思想品德课合乎学生的兴趣,进而让思想品德课产生预想的教育效果。
浅谈初中思品课中的教学机智 篇7
一、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俗话说:“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治病没找到症结所在, 只能是空洞说教, 效果如何, 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就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例如, 在一次课间, 有两位学生发生了口角, 上课铃声响了之后, 还不进教室, 在走廊僵持不下。看到这样情形后, 我让他们回教室, 一位学生很快就回去了, 而另一位认为自己受到委屈, 感到不平, 不愿回去。由于平时和学生接触教多, 我比较了解他们, 知道这位学生爱面子, 要是这样回到教室, 感觉自己会被同学瞧不起的。于是, 为了缓和他的情绪, 同时顾及其颜面, 给他台阶下。我对这个学生说:“我忘了带参考书了, 你去办公室帮我拿一下吧, 我在教室等你。”这位学生听了, 看了我一下, 就很快跑向办公室了。回来后, 他站在教室门口大声地喊:报告。让其进去回到座位后, 我对学生们说:“刚才有两位同学因为小事发生争执, 但是某某同学为了让老师上好课, 还特地跑了趟办公室帮我拿参考书, 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这节课, 也相信这两个同学能够化解矛盾的。”课后, 果然这两个学生不再争执, 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事情虽然是教学中遇到的小事情,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处理好的话, 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情况。而要想处理这样的事情, 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对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处乱不惊, 处理问题才能当机立断, 游刃有余。可见教育机智的形成是和教师常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分不开的, 丰厚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育机智的良好基础。
二、讲究方法, 因势利导
作为一门与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进行。因此, 我们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精神,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引入到课堂之中, 并且让学生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作风”时, 观察到学生有厌烦情绪:“都什么时代了, 还讲这个?”显然, 如果不把这个“疙瘩”解开, 教学就难以收到成效。为此, 我想到了学生普遍看过的一篇文章———《夏令营里的较量》, 启发学生思考:日本人的生活那么富裕, 为什么家长还主动让孩子来中国的大草原长途跋涉呢?这不是自寻苦吃吗?为什么中国还未摆脱贫穷, 而我们的青少年却已经不起艰苦生活的锤炼?最后, 以日本人一句让我们永远难忘的话作为结语:“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通过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理解到艰苦奋斗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是个人生活艰苦一点的事, 更是意志和品质的锻炼, 关系到民族的强盛和国家间的竞争。从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比单纯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这一案例后来我一直在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已达到, 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而且对学生民族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产生了激励的作用。
三、处乱不惊, 随机应变
教师对课堂上突然出现的“不和谐音符”, 迅速作出反应, 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处置, 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本身的魅力, 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调动起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 在探究八年级课本第31页的“阅读与思考”时, 我请同学上台朗读, 其他同学带着提示的问题边听边思考。一个有先天生理缺陷 (舌根较短) , 吐字不清的学生小叶在同学的带动下走上讲台, 他连续读了3个“在”后, 好不容易才把“公共汽车”四个字将出来。这时, 我发现坐在他旁边的同学努着嘴在学他, 眼看他再继续朗读下去就会引起哄堂大笑, 既会影响教学进度, 又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时, 我带头鼓起掌来, 掌声一停, 我鼓励大家说:“同学们, 小叶同学敢于上台来朗读, 这很好。看到同学们有困难, 我们应该怎么办?”“帮助她!”同学们大声回答。“对!一个人有困难, 大家来帮助, 这才是我们班级的好作风。好, 我们大家一起和他来朗读。”顿时整个教室响起响亮的朗读声, 小叶的声音融汇在大家的声音里。朗读完毕, 小叶激动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从这个教学案例中, 我发现如果没有对该班学生的了解, 就不可能有对学生心理活动敏锐的观察能力, 也就更说不上教育机智了。这正说明了娴熟深厚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的巧妙运用, 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及教师对学生个体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深刻了解之上的。
四、幽默机智, 妙语补失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尽管教师备课很认真, 并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预设, 但是仍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 比如口误、笔误、内容遗漏、讲课过程中卡壳等。面对自身失误时, 我们如何发挥教学机智, 及时加以解决呢?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影响我们的教学效率, 更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因此教师应有坦荡直率的自责精神和处惊不乱的应变力。面对施教过程中的失误, 一般可采取妙语补失、幽默自嘲、坦率纠错等应变策略。从政治教学来说, 其中有一点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对待自己犯的错误, 又如何巧妙化解尴尬与矛盾, 其实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中应该传授给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突发事件难以预测, 因此处理这类事情需要教师具备机敏的应变能力。而培养应变能力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任何应变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丰富。所以, 在引导学生把经验性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老师勤于学习, 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 不断反思和提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状况。
浅析多媒体与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8
想品德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 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 富有情感的声音,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 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 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 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 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 针对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 甚至争论, 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 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 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二、运用多媒体, 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
教学体系
1、变灌输为感悟———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课程标准》强调“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从中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 从内心引起道德动机, 自觉地履行道德准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领悟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效应。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 是坚持正面引导, 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 理解某种道德规范, 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音像教材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 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 在教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任长霞.李向群等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 从而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 彰显多媒体优势。
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 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 进行远程教育, 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 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4、灵活运用多媒体, 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开始, 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 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 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入手, 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 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 且极易受到干扰, 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 通过促进师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 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思品课教学论文 篇9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 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 在《欢快的青春节拍》课中, 在讲第二部分“成长的烦恼”时, 首先请学生听《小小少年》歌曲, 音乐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 也唱出了成长的烦恼, 同时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他有哪些烦恼?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 踊跃发言, 敢于提问。笔者用听音乐的情景,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既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 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 营造安全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 “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 “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 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 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 指导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 自己质疑, 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 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 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 教师重点点拨, 实现认知飞跃, 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 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 “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把知识顺理成章, 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 上下通气, 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 节与节可以“接线”, 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 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 了如指掌。
4. 实行激励评价, 再创问题情境, 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 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 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 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 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得怎样, 今后怎样做。
二、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
1. 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 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 教师变换了地位, 转换了角色, 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三、在实践中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 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不断地探索。
1.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 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 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 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2. 加强集体备课、研讨,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增长教师智慧
教师的劳动虽是一种个体劳动, 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善于学习, 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 实现“自我发展”, 将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
3. 要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简谈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10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1.目标分解:任何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为具体的目标, 要确定课时目标, 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一个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为正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
2.任务分析 :单元目标或者课时目标确定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规定的知识及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具体剖析。通常的做法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提问和分析: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那么根据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能力, 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能力……这种提问和分析一直进行到教学起点为止。
3.起点确定 :教学起点的确定 ,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 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说来,确定教学起点,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
4.目标表述 :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 ,必须对学生通过每一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后应达到的行为要求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再对这些表述进行层次化处理。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等。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注意事项
1.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结合初中思品学科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目标:首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次是学科能力目标,再次为学科知识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牢固树立“过程观”,精心设计能突出学生体验学习的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2.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学资源 ,挖掘教学内容或教学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要备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要研究学生的需要, 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情感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 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力求面向全体,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所以,好的教案应体现针对性,即在学习目标制定上体现层次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在练习设计上要有选择性。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 才能发挥每个学生之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因此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那么无论课程多么精彩,也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其次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对书本内容进行整合和删减, 以整体把握书本和教材。特别是对于那些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的内容,可以尽量少讲一些, 而把重点放在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非常近的内容上。最后要考虑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性、自然性及层层深入性等,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流畅、紧凑。
4.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目标中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顾名思义应该包括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也就是说:从另外一种角度看,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分成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两个部分。教师目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维目标,而学生目标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确定。一节课的评价,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学”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如果一节课学生学习目标实现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即使其中的某些教师目标没有实现,这节课也是一节好课,也可以说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只有正确把握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我们才能准确认识和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摘要:目标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设计的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等。
初中思品课中对主体教学的认识 篇11
第一,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更加积极还是消极?对学科学习的自信心是更加强烈还是弱化?这些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教师必须用“心”去与学生交流。教师必须以自己满腔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在课堂教学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激情满怀的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遵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论证”。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强调借助事实依据,尤其是学生课前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我们不能教条地将结论先与学生的自主论证出现,我们也不该要求学生“迷信”教师或书本内容,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寻找、收集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
第三,选取指导学生明理的正确方法。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同时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指导学生明理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初中生身心的特点。对于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多引导他们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例如讲述初三第三课《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前,可让学生对本社区居民或自己的亲戚的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变化进行调查,让他们在鲜活的事实面前,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自觉参与各种爱国行动。也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用有关改革开放成就的资料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同样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促使学生积极交往,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第一,感染力来自于“真情实感”。初中生情感丰富且易受感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我们要用自己真情实感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对教学语言的情感把握,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第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初中政治教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也蕴涵着较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初三第三课中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图片、香港澳门回归的场景,都是我们激发广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学生的生活中也蕴涵着分赴的情感因素。如,学校前几届的毕业生汪洋见义勇为、光荣牺牲的感人事迹,我们完全可以充分的用此点燃学生内心的正义之火,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第三,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简炼、生动的语言,也可利用小品、辩论、录象、挂图等活动或媒体。例如,我在上初三第九课选择职业要与报效祖国相联系这一框中的“职业选择是双向的”时,要求学生对书中的小C的事例用小品的形式进行演绎,学生通过表演前的精心准备、表演时的情感体验、表演后的总结和思考,学生对择业和就业时人的德和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培养。
三、积极创造条件,联系实际“导之以行”
第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小处着眼,小事入手,激发动机,使他们乐意自觉去做。如在讲到书本《为社会进步尽责》时,为社会进步尽责,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我就要求学生身边小事做起,捡起地上的每一张废纸,爱护身边的各种绿化,午餐时不浪费粮食等,这既结合了书本知识,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取得了实效。
第二,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制定明确的行为要求。组织学生根据书本内容,结合实际,共同讨论并制定相关的行为规则,有利于实现“导之以行”的目标。例如,为了使学生对班级尽责,我在上初三第六课《为社会进步尽责》中的“对集体尽责”时组织学生讨论一份《班级公约》。这种规定是学生集体讨论的结果,他们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愿意按照这些要求去主动实践。
第三,激励学生在课外行为实践中积极创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行为实践中积极创新,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想方设法、献计献策,既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思品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12
1.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班化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增加互动, 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出发的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加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轻松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较少, 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以及关注, 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鼓励学生, 例如,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夸奖, 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下更加容易进步。小班化教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相互和交流空间, 师生在更多的沟通下更加容易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小班化教学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让每一个想要提问的同学都能说出心中所想, 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学能力
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整个班级的教学水平, 因此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例如,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知识研讨会, 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 以听课、专题讲座的方式交流教学模式, 在学生观摩中获取经验。学校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学习,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观察, 为对象提出教学方面的不足, 方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总之,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3.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研究
小班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更加清晰的观察, 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和探究问题。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更加专注学生的成长;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活动中个性化的展现;注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问题和道德教育部分,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面寻找、发现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点,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 关注学生的差异。例如, 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思维逻辑性就比较强;有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头能力的表达就比较擅长;有的学习喜欢阅读, 写作水平可能就比较高。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帮助, 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注重学生的分组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学模式中采取学生分组教学的方式, 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分组合作学习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比如, 在小组分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由小组成员选取组长,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或组长, 每一小组在每一次活动汇报时推选不同的小组发言人,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 同时也增强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的存在感, 增加责任感, 更好的完成合作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针对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深入课堂, 关注每一组学生的讨论状况, 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5.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小班化教学模式中, 由于人数较少, 教师可以充分把每一个学生的感官和思维都调动起来, 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 为学生创造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 以视频或图面形式的教学方法先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再通过提问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考发散、活跃开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法, 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在课程“孝敬父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时政, 利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近年感动中国事迹中有关孝敬父母的片段,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到孝敬父母的意义。教师在结合视频内容向学生提问:在你们身边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孝敬父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总结出实际行动, 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真实事例去回答问题。以真实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注意, 从而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
6.结束语
思想品德课的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小班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时刻把握课堂动态,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上课表现, 在课堂中更加突出教师的协调、指导的作用。小班化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活跃课堂氛围, 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小班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课堂, 课堂上学生人数大量减少,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就会增加,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种创新与尝试。小班化教学更方便教师关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文就初中思品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深刻研究。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小班化,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淑丽.初中思品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黑河教育, 2014 (9) :73-73
【初中思品课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10-15
初中思品课探究式教学12-10
初中思品课赏识教育11-16
如何构建初中思品课高效课堂08-17
廉洁教育与初中思品课统整的实践与研究07-03
思品课教学叙事10-03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05-21
初中思品教学01-05
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09-12
思品课活动型教学浅谈05-09